财务法规十篇

时间:2023-03-19 16:31: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务法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财务法规

财务法规篇1

1.1农村财务管理制度

1.1.1执行制度问题

财务制度在公开后不能收集大众建议,导致制度只是一种形式。农民得不到有关机构以及工作人员的合理解答,出现了库存现金以及白条抵库不能消除过剩的现象,没有遵守财政制度。

1.1.2制度缺陷

规范人们的行为是设立制度的目的,但一些农村地区缺少财务制度管理,有的地区虽然有制度,却没有按照制度来进行管理。一些管理条例指定的条款和农村实际不相适应,社会一直在变化,农村的问题不能只依靠一种条例,一种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相关政策,相应的管理体系也需要修改来适应新的环境。1.2农村财务管理体制

1.2.1未按照财务程序执行

乡村干部直接管钱,使会计人员、金融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不能发挥作用。干部的考试大多是乡(镇)政府相关部门,管理部门的村级财务人员并未对其进行评估,因为乡村干部没有相应财务会计基本知识和常识,不懂得财务的处理程序和相关的时间限制,不经意间违反了相关财经法律法规,导致了财务管理混乱。

1.2.2管理松懈

管理是农村财务的关键,但一些村官忽视管理,一直认为只要上级安排的事情完成,无论公众满意与否。村里的干部很多人处理现金,没有现金管理条例,损失了有效监督,造成“公款私挪”,“公款私借”,“公款私存”等不好的现象的发生。

1.3农村财务监督机制

1.3.1财务监控系统落实缺陷

财务管理涉及到村,社会制度,虽然基于有关规定,但事实上,所谓的制度并没有落实到实处。

1.3.2财务监管机构实施缺陷

机构改革之后,乡(镇)、街道上建立农村经济管理部门,专门配备了人员编制,但只有少数人真正在管理领域工作,这样不仅严重影响农村财务监督管理,还对农村社会的稳定造成了影响。

1.4农村财务管理理念

1.4.1轻视管理

农村干部有“重税而轻管理”的不正确理解,注意力和工作的重点在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农村基本建设,忽略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村级财务管理没有有效的方法,等待问题堆积,才进行财务结算,每次没有实质性的进展,缺乏一套完整的规范的财务管理系统以及正常运行的监督制度。

1.4.2服务意识欠缺

农村财务会计人员素质较低,现今的村里及社内的财务会计人员,一般是通过选择来调用,选择的方法简单,比较随意,他们的文化素质较低,没有系统的专业知识,业务只能达到“计费和使用算盘”的水平,无法进行成本核算以及会计分析,很怕得罪乡(镇)领导与村级干部,又怕冒犯邻居、亲戚和朋友,难以履行自身的管理和监督责任;农村里的财务会计人员结构不稳定,大量的农村财务会计人员受雇于主要领导。

1.4.3管理理念落后

管理如果不坚持科学发展观,对于与时俱进缺乏理解就会导致实践中出现不足,一些领导干部将乡(镇)农村财务管理,加强管理和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对立,错误的认为注重财务管理是用绳子束缚自己,在实际的工作中有章却不遵循,管理松懈。

2规范农村财务管理办法

2.1加大财务监督管理力度

加强群众监督,需要坚持定期打开账户,实现民主理财制度,群众监督下开展集体财务活动;加强业务监督,乡(镇)政府权威组织应该建立和加强农村财务的监督,促进村级财务管理标准化建设;加强监督、纪律检查部门密切协调,监督、处理违规情况下不能偏心保护;强化民主财务管理小组,村里的民主理财小组应该定期全面的进行财务收支审计、不合理或不批准法案应当拒绝拒付,并坚持不给予报销。

2.2建立规范化管理模式

首先,完善农村财务管理人员任命或选择机制,逐渐实行会计委派。根据实际情况,统一要求、统一管理、统一工资支付渠道,避免家庭会计的产生,改变只收取不论人的软约束;其次,明确分工,落实制度。清楚村里干部的义务、权利和财务人员,规范他们的行为;再次是对“财权”适当的分解,由一个人转变为掌握更多的交叉,正式发票或收据签署由两个村庄干部完成,避免财政支出黑箱操作。

3结语

财务法规篇2

1.企业内部财务制度的特性和内容。企业内部财务制度是指企业管理部门根据国家和政府有关法规的规定、企业自身经营管理的特点和要求制定的,用来规范和优化企业内部财务行为、处理内部财务关系的具体规则,是整个财务制度体系中的操作性、基础性财务制度。与其他层次的财务制度不同,它具有以下内涵特性:其一,具体界定内部财务主体的范围,即明确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级次、企业内部各经营单位之间及其与企业财务部门的关系,以及企业与联营单位、投资与被投资单位、内部承包单位的财务管理关系;其二,具体划定内部财务管理的岗位,明确相应责任;其三,具体择定企业的财务战略与财务政策,明确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方法;其四,具体确定财务管理与内部责任单位的相互衔接关系,包括责任中心的划分、责任核算、责任控制和责任奖惩等;其五,具体规定财务规划与财务评价的方法和程序。

企业内部财务制度是一个系统,其内容是多方面的。按笔者的认识,可按管理的职能、对象、环节等标准划分为不同的制度体系:(1)按管理的职能分为内部委托受托责任制度、内部决策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结算制度;(2)按管理的对象可分为财务管理体制、资本金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成本费用管理制度、收入利润管理制度、财务报告与评价制度;(3)按管理的环节分为财务结算与计划制度、财务控制与分析制度、财务考核与评价制度、财务监督与检查制度。

2.科学设计企业内部财务制度的必要性。企业内部财务制度设计是指以国家相关的财税法规为依据,用系统控制的技术和方法,将企业内部理财活动的组织机构、财务战略与政策、业务流程、内部控制等规范化、文件化,进而据以指导和处理理财工作的过程。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工作的新任务,企业只有科学地设计内部财务制度,才能实现自主理财、科学理财,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也才能合法理财,使政府的宏观调控落到实处。

(1)科学设计内部财务制度是发挥其作用与功能的前提条件。企业内部财务制度是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的,是现代企业制度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作为约束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则,财务制度具有以下功能:一是降低费用,即降低财务管理行为中的交易成本,使经济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产生合理稳定的预期,降低市场活动的不确定性,抑制腐败行为;二是保障合作,即为实现合作创造条件,保障合作的顺利进行。内部财务制度能够给人们提供有关行为约束的信息,规范理财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三是提供激励,即提高激励约束机构的兼容程度,形成持续性的、制度化的激励机制,内部财务制度可以把个人的经济努力不断引向一种社会性劳动,使经济行为人所付出的成本与所得到的收益有机联系起来,最大限度地对各项活动的创新者给予激励和奖惩,并防止别人“搭便车”。

(2)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以及财务制度的格局变化为企业设计内部财务制度奠定了基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政府正将微观经济管理权限作为企业经营管理自归还企业。相应地,企业财务制度建设应与所处的经济环境相适应,我国企业财务制度改革的格局只能是:国家制定《公司法》、《税法》以及《企业财务通则》等相关财税法律、法规,对企业财务实施强制性的粗线条约束;企业在法律、法规规定的可选择范围内,自主选择财务管理的目标、战略、政策和方法,并设计制定企业内部财务制度,形成自主性的理财行动指南和规则。在这里,一个必须正视的现实和趋势是,企业内部财务制度作为在国家有关财务法规指导下的基层财务行为规范的地位得以确立,并取代国家统一的财务制度成为企业财务制度体系的重点。

(3)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加大了当前企业科学设计内部财务制度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入世”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它标志着我国市场将与国际市场融为一体,企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从财务角度看,我国企业的理财环境变得更加复杂,不确定性因素增加,财务管理的目标、内容、范围、方式方法都将发生深刻变化。这就要求企业夯实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建立起科学的内部财务制度,规范和优化财务制度行为,以提高财务管理的水平和效果。

二、企业内部财务制度设计的目标、依据与原则

1.企业内部财务制度设计的目标。企业内部财务制度设计的目标是企业设计内部财务制度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它对于整个设计工作具有导向作用。企业内部财务制度设计的目标受制于内部财务制度目标。从实质上看,内部财务制度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中主观愿望与客观规律、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现实与未来、管理者与所有者和债权人、内部各部门之间、内部员工之间等一系列矛盾相互作用的综合体现;而内部财务制度设计的目标就是将这些矛盾相互统一、均衡的结果在观念上的一种创造性表现。企业内部财务制度设计的一般目标可简单归结为:设计适应企业自身特点和管理要求的内部财务制度,用以规范内部财务行为、处理内部财务关系。

企业内部财务制度设计的种类不同,其具体目标也不同。按照设计的范围和内容,可将内部财务制度设计的类型分为全面性设计、局部性设计和修订性设计三种。全面性设计的目标是要构建企业财务制度的基本框架,产生一套完整的企业财务制度体系;局部性设计主要是对原有财务制度中不具有的部分规范进行具体设计;修订性设计则是对原有财务制度加以修改而进行设计,以更改部分内容。

内部财务制度设计的基本要求是要兼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能够保证企业财务预期的实现。为此应当做到:(1)整体协调性。即财务制度设计的各个方面应当相互协调,具有合力,并保证财务制度能够服从企业整体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2)多样性与多层次性。企业内部财务制度涉及财务活动的方方面面和企业理财的各个环境,并都有着特定目标,这些目标有着不同的性质、层次、期限,因此制度设计的目标也应体现多样性、多层次性以及阶段性;(3)定量性。就是指在制定财务制度目标时,要努力把所要达到的目标数量化,以尽量消除定性判断所带来的主观随意性,使制度设计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之上。

2.企业内部财务制度的依据。科学有效的制度从根本上说都是理论与实践活动的产物,因此企业内部财务制度设计的依据,从一般意义上讲应包括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两个方面。就理论依据而言,除包括现代财务理论,还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现论和技术等,它们能够为制度设计提供理论和一般方法指导,确保制度设计正确、有效,充分体现科学化、民主化要求。实践依据主要是体现客观条件的要求:(1)国家财税法规以及经济发展状况(包括国家经济体制和宏观经济形势),是企业设计内部财务制度的基本依据;(2)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是财务制度设计的前提和基础;(3)企业的根本利益和财务管理目标,是财务制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4)企业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财务管理的技术手段,是财务制度设计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5)系统的调查研究和科学分析,是财务制度设计的中心环节。

3.企业内部财务制度设计的原则。为了保证企业内部财务制度设计的质量,设计时必须以一定的原则作指导。这些原则除了包括符合国家法规、适应企业特点和管理要求、切合财务管理的技术水平、与企业的其他管理制度相协调、以及具有系统性等基本原则外,还应遵循下列原则:权责利相结合原则;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稳定性与连续性相结合原则;效益性原则。即要求进行财务制度设计时要考虑设计和运行的成本与效益的关系,实现成本与效益的最佳结合。

三、企业内部财务制度设计的方式、程序及方法

1.企业内部财务制度设计的方式。企业应根据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知识水平以及制度设计的范围内容、难易程度等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设计方式。企业内部财务制度设计可选择的方式有自行设计、委托设计、联合设计等。其中,自行设计是指由企业自己的财务人员组织和独立进行制度设计;委托设计是指企业委托社会上的财务咨询服务机构或其他人士为企业设计制度;联合设计是指以企业的财务人员为基础,同时聘请有关专家进行指导,共同设计内部财务制度。

2.企业内部财务制度设计的程序。企业内部财务制度设计无论采用何种具体方式,一般都应按以下程序进行设计:准备。准备阶段的主要工作是确定设计的内容,落实、培训设计人员,安排设计的进度,确定调查对象并收集、整理资料;设计。设计阶段的主要工作是确定设计方案和进行初步设计;试行。试行阶段的主要工作是进行试行和局部修订;定稿。该阶段的主要工作就是正式定稿,并准备施行。

3.企业内部财务制度设计的方法。企业内部财务制度设计需要借助于文字说明、表格和流程图等具体形式来反映制度内容,但更重要的是要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调查和分析。由于财务制度所要解决的问题具有不同性质和范围,制度设计的条件、方式和要求多有不同,因此,方法选择应当因地、因时、因事、因人而异。一般说来,内部财务制度设计可采用以下技术方法:

(1)实地调查方法。实地调查是设计准备阶段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实地调查的方法很多,设计人员可以通过实地观察、岗位访问、开座谈会、问卷测试、请求有关人员提供书面材料等方法获得财务制度设计所需的有关资料、信息。需要注意的是,各种方法的应用都必须把握要领,而且所收集、掌握的材料应包括批评性意见和建设性意见两类。

财务法规篇3

【关键词】财务欺诈;上市公司;公司治理;法律规制

正文

一.上市公司财务欺诈的原因

1.上市公司急功近利,为追求“一夜暴富”不惜造假欺诈

上市公司的好坏往往涉及到部门或地区的利益,这成了上市公司造假问题产生的根源。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它们为了赚钱可以不惜任何代价和手段,在利益驱动下可以不考虑任何道德标准和社会责任。

2.利益冲突与恶性竞争导致会计事务所参与造假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过多,行业恶性竞争严重。会计师事务所为抢夺市场份额,经常采用低价收费、拉关系、给回扣等不良手段进行恶性竞争,并采用减少审计时间、省 略必要程序的方法以降低审计成本、追求高额利润。这必然导致审计质量的降低,从而在客观上助长了上市公司实施财务欺诈行为。

3.对欺诈造假的上市公司及会计师事务所,缺乏有效的惩戒和追溯机制

我国的实践中,对有关欺诈的违法违规行为一般都采用行政处罚的办法予以解决,致使受害的投资者难以得到应有的补偿。与此同时,对造假者的刑事和行政责任方面的处罚力度也同样非常乏力。

二.上市公司财务欺诈的表现手段

1.虚拟资产,隐藏债务,以虚增所有者权益

利用虚拟资产,不及时确认、少摊销已发生的费用和损失。虚拟资产的主要手段有:虚增库存存货,不良增产长期挂帐。隐藏债务的手段多种,最常见的是到期应付费用不予确认。其结果是虚增了本期利润,少记负债虚增了所有者权益。

2.掩饰重大交易或事实

掩饰重大交易或事实有两种做法,一是利用报表项目进行掩饰,在会计报表项目中,以“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作为调节器。二是在表外披露中掩饰,通常是对重大事项如诉讼、担保事项等隐藏或不及时披露。

3.虚构交易事项

虚构交易事项是最简单也是最常见的一种造假手段,包括虚构交易事项和制造经济业务两种类型。其主要手段:一是签订销售合同,物权尚未转移时确认收入;二是将库存商品确认为主营业务收入,同时增加应收款项,使主营业务收入虚增,形成白条利润,又通过应收款虚增了资产。这类造假不仅违反了会计法规而且也违反了合同法、税法等重要经济法规。

4.运用不恰当的会计政策

会计政策是公司编制财务报告时所采用的具体原则、基础、惯例、规则和实务,不同的会计政策能够产生不同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由于采用不同的会计政策对公司的财务报告有很大的影响,从而为管理层操纵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提供了机会。公司往往借助多种多样的会计政策选择来实现对自己有利的经济后果。

三.上市公司财务欺诈的危害

上市公司的财务欺诈手法多种多样,防不胜防,屡禁不止,使境外投资者对中国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打折处理”,投资B股市场的兴趣近年来“有减无增”。同样是被“假账”所害,国内证券市场上不仅投资者信心受挫,而且巨额流通市值蒸发。例如,仅银广夏造假曝光后的暴跌,就使其流通市值的损失多达70多亿元。可见,财务欺诈给我国经济生活造成的损失有多大。

四.法律规制

上市公司财务欺诈的屡次发生,对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它不仅使广大投资者蒙受巨大损失,严重地挫伤了广大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而且也动摇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诚信的要求,必须从法律制度层面加以规制。具体有如下几个方法:

(一)完善公司内部约束法律制度

1.确保独立董事真正地独立并勤勉尽责

使独立董事真正地独立并勤勉尽责,等于从公司内部构筑起了防范上市公司财务欺诈的第一道防线。为了更好地实施该法律,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欺诈的监控,上市公司对独立董事做出了如下要求:

(1)在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所有上市公司的董事会中独立董事必须占多数;

(2)独立董事不能受雇于其担任独立董事的公司,其家属也不能在该公司管理层任职,独立董事本人及其直系亲属都不能接受该公司超过10万美元的直接酬劳;

(3)独立董事也不能担任同其任独立董事的上市公司关系密切的另一家公司管理层的职务。

2.确保审计委员会独立地行使职权

从法律制度上确保审计委员会委员的独立性,并赋予其选聘或改聘外部审计机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权力,对防范上市公司财务欺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确保审计委员会独立地行使上述职权,该法规定了如下一些内容:

(1)审计委员会的成员除了职务收入外,不得收受来自上市公司及其子公司的顾问、咨询或者其它报酬;

(2)委员会成员不得担任上市公司及其子公司的任何职务;

(3)委员会隶属董事会,全部由独立董事组成,有权独立聘请或解聘审计机构,不受高级管理人员的干预。如果上市公司不能确保审计委员会独立地行使上述职权,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有权命令全国的证券交易所及全国证券协会禁止该公司上市。

3.明确内部审计各部门间的关系

我国上市公司中涉及内部审计的部门有监事会、公司内部审计部及上市公司按照证监会的要求设立的审计委员会。明确审计委员会与内部审计部门之间的关系,能防止内部审计部门被公司管理层操纵,有利于防范财务欺诈。划清审计委员会与监事会在监督方面的职责。

(二)加强外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

加强外部审计的独立性,使其能够对上市公司的财务进行独立的审计,能有效地防范财务欺诈的发生。为此,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作法,实行强制执行审计师定期轮换制度。依据美国《公众公司会计改革和投资者保护法》的规定,审计事务所主要合伙人和初审合伙人担任该公司的外部审计师的时间不得超过5年;如果公司首席执行官、财务总监、首席会计官等高级管理者在前一年内曾在会计师事务所任职,该事务所则被禁止为这家公司提供法定审计服务。我国也可以规定,一个审计项目的负责人主审会计师每5年要换一次。会计师事务所内部的对某一公司的审计小组需要定期轮岗,单个小组不能建立与客户过于熟悉的关系。此外原则上还可以要求公司相邻年度的审计报告不能由同一事务所出具,或要求两家以上的事务所共同出具同一年度的审计报告。

另外,建立由审计委员会直接负责聘用和监督独立审计师,决定独立审计师的报酬,并由独立审计师直接向审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这样的法律机制,使审计委员会成为外部审计和管理层之间的隔离带,也有助于维护独立审计师的独立性。

参考文献:

财务法规篇4

 

关键词:司法会计 鉴定 财务报表 审计 差异

 

司法会计鉴定是指司法鉴定人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运用会计、审计专门知识对诉讼中涉及的专门性问题进行审查、鉴别和判断工作,并出具司法鉴定意见书的鉴证活动。常规财务报表审计是指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依照独立审计准则,运用检查、观察、询问、函证、重新计算、重新执行、分析性程序等科学审计方法,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进行审计并发表审计意见的鉴证活动。本文依据国家司法部公布的《司法鉴定程序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令第107号,以下简称鉴定通则)和财政部批准实施的《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财会【2006】4号,以下简称审计准则)的有关规定,比较司法会计鉴定规则与常规财务报表审计规则的主要异同,目的是引起司法鉴定人在进行司法会计鉴定工作中注意其同常规财务报表审计主要规则的差异,审慎执行《司法鉴定程序通则》的规定,保证司法会计鉴定的工作质量,满足司法诉讼审理的需要。 

 

一、鉴证委托与受理规则差异 

 

1、鉴证委托 

《鉴定通则》规定,司法鉴定机构接受鉴定委托,应当要求委托人出具鉴定委托书,提供委托人的身份证明,并提供委托鉴定事项所需的鉴定材料;鉴定委托书应当载明委托人的名称或者姓名、拟委托的司法鉴定机构的名称、委托鉴定的事项、鉴定事项的用途以及鉴定要求等内容。《审计准则》没有要求委托人出具鉴证委托书的规定,委托审计业务成立的唯一标志是委托人与受托的会计师事务所签订了审计业务约定书。 

2、对委托事项的审查 

《鉴定通则》规定,司法鉴定机构收到委托,应当对委托的鉴定事项进行审查,对属于本机构司法鉴定业务范围,委托鉴定事项的用途及鉴定要求合法,提供的鉴定材料真实、完整、充分的鉴定委托,应当予以受理;对提供的鉴定材料不完整、不充分的,司法鉴定机构可以要求委托人补充;委托人补充齐全的,可以受理。《审计准则》规定,在接受委托前,注册会计师应当初步了解业务环境,评估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查看是否符合鉴证业务特征,并与委托人、被审计单位就审计业务约定相关条款进行充分沟通,达成一致意见。该工作环节上,两者规定相似,只不过司法会计鉴证对委托事项的审查专业性更强。 

3、受理时限 

《鉴定通则》规定,司法鉴定机构对符合受理条件的鉴定委托,应当即时做出受理的决定;不能即时决定受理的,应当在七个工作日内做出是否受理的决定,并通知委托人;对通过信函提出鉴定委托的,应当在十个工作日内做出是否受理的决定,并通知委托人;对疑难、复杂或者特殊鉴定事项的委托,可以与委托人协商确定受理的时间。《审计准则》没有受理时限的规定。 

4、不得受理的情形 

《鉴定通则》规定了七种情形,分别是:(1)委托事项超出本机构司法鉴定业务范围的;(2)鉴定材料不真实、不完整、不充分或者取得方式不合法的;(3)鉴定事项的用途不合法或者违背社会公德的;(4)鉴定要求不符合司法鉴定执业规则或者相关鉴定技术规范的;(5)鉴定要求超出本机构技术条件和鉴定能力的;(6)不符合本规定第二十九条规定的;(7)其他不符合法律、法规、规章规定情形的。《审计准则》有实质内容类似的规定。两者的差别体现在司法会计鉴证的专业性要求上。 

5、鉴证业务协议书 

《鉴定通则》规定,司法鉴定机构决定受理鉴定委托的,应当与委托人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司法鉴定协议书。协议书包括委托人和司法鉴定机构的基本情况、委托鉴定的事项及用途、委托鉴定的要求、委托鉴定事项涉案的简要情况以及委托人提供的鉴定材料的目录和数量等五方面主要内容。《审计准则》规定了审计业务约定书的十五项具体内容。 

《审计准则》体现了鉴证业务协议书的通用内容,而司法鉴定协议书的五方面内容更突出专业性。 

 

二、鉴证实施规则差异 

 

1、鉴定人的责任 

《鉴定通则》明确司法鉴定实行鉴定人负责制度。《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1号—审计报告》第四条规定注册会计师对出具的审计报告负责。&n

[1] [2] [3] 

bsp;

主要差异:尽管规则中都有“负责”二字,但司法鉴定实行鉴定人负责制度无疑是更高层次责任的一种规定,构成了两种规则的根本性差异。 

、鉴定人执业人数 

《鉴定通则》要求对同一鉴定事项,应当指定或者选择二名司法鉴定人共同进行鉴定;对疑难、复杂或者特殊的鉴定事项,可以指定或者选择多名司法鉴定人进行鉴定;对需要到现场提取检材的,应当由不少于二名司法鉴定人提取,并通知委托人到场见证。《审计准则》没有类似的规定,只是在审计报告的参考格式中列示有两名注册会计师签名并盖章。 

、回避原则 

《鉴定通则》规定,司法鉴定人本人或者其近亲属与委托人、委托的鉴定事项或者鉴定事项涉及的案件有利害关系,可能影响其独立、客观、公正进行鉴定的,应当回避。《审计准则》有类似的规定。 

、利用专家的工作 

《鉴定通则》规定,司法鉴定过程中,遇有特别复杂、疑难、特殊技术问题的,可以向本机构以外的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进行咨询,但最终的鉴定意见应当由本机构的司法鉴定人出具。《审计准则》规定,如果专家工作结果致使注册会计师出具非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在审计报告中提及或描述专家的工作,包括专家的身份和专家的参予程度等。 

两种规则均规定可以利用专家的工作,但《鉴定通则》明确最终的鉴定意见应当由司法鉴定人出具;《审计准则》则允许在专家工作结果致使注册会计师出具非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在审计报告中提及或描述专家的工作。可见《审计准则》对鉴证人员利用专家工作结果的责任低于《鉴定通则》的规定。 

、鉴定时限 

《鉴定通则》规定,司法鉴定机构应当在与委托人签订司法鉴定协议书之日起三十日内完成委托事项的鉴定。《审计准则》没有类似的规定。 

、出庭作证 

《鉴定通则》规定,司法鉴定人经人民法院依法通知,应当出庭作证,回答与鉴定事项有关的问题。《审计准则》没有此项规定,仅在《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第号??业务质量控制》第六十八条中将“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会计师事务所为法律诉讼准备文件或提供证据”排除在“对业务工作底稿包含的信息予以保密”的范围以外。 

、鉴证的复核 

《鉴定通则》规定,委托的鉴定事项完成后,司法鉴定机构可以指定专人对该项鉴定的实施是否符合规定的程序、是否采用符合规定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等情况进行复核,发现有违反本通则规定情形的,司法鉴定机构应当予以纠正。《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第号??业务质量控制》要求制定审计业务项目组和会计师事务所两个层次的业务复核政策和程序,业务完成后的复核是审计报告出具前的必备程序。《审计准则》的复核要求严于《鉴定通则》的“可以”复核的条款。

三、鉴证文书规则差异 

 

、鉴证文书的格式 

司法鉴定文书有固定的文书规范和要求,其基本格式是:()标题;()编号;()基本情况;()检案摘要;()检验过程;()检验结果;()分析说明;()鉴定意见;()落款;()附注。审计报告包括下列要素:()标题;()收件人;()引言段;()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责任段;()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段;()审计意见段;()注册会计师的签名和盖章;()会计师事务所的名称、地址及盖章;()报告日期。 

主要差异:司法鉴定文书除在检案摘要、检验结果、分析说明等处有特殊要求外,同通用目的审计报告的最大区别是报告的意见段上,司法鉴定文书要求检验结果“写明对委托人提供的鉴定材料进行检验后得出的客观结果”,鉴定意见“应当明确、具体、规范,具有针对性和可适用性”;通用目的审计报告的意见段要求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发表意见,即财务报表是否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应特别注意这里使用的是“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等概括性术语。 

、鉴证意见分歧的处理 

财务法规篇5

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是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会计法》重要加以规范的内容之一。为此,《会计法》对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一举、编制要求、提供对象、提供期限问题作出了原则性规定。

第一、财务会计报告应当依据会计帐簿记录和有关资料编制。这是保证财务会计报告质量的饿重要环节。会计作为一个分类系统,必须对日常核算的资料进行进一步的整理、分类、计算和汇总,编制成财务会计报告,总括地揭示、反映经营和财务活动总体情况,为投资者、债权人和其它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财务魁岸及资料和信息,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为国家和社会公众服务。

第二、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要求、提供对象,提供期限应当符合法定要求,各单位必须依据《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以及其它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并及时向本单位、本单位的有关财务关系人以及政府有关管理部门入财政部门、税务部门等提供财务会计报告,以便于有关财务关系人及政府部门及时了解经营和业务活动情况,据此做出了有关决策。

第三、向不同的会计资料使用者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其编制依据应当一致,这是针对实际工作中为了达到非法目的而编制多套财务会计报告而做出的强制性规定,以杜绝实际工作中为了各自目的向不同部门提供不同财务会计报告的行为。以不同依据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实际上都是虚假的财务会计报告,是一种严重违法行为,以虚假的财务会计报告偷逃税收、骗取资金和荣誉、欺骗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等做法,同样也是一种严重违法行为,必须依法制止和惩治。

第四、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依据、编制要求、提供对象、提供期限等具体要求,由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这是由财务报告的重要性和编制技术性、政策性强所决定的。同时,由于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及依据与要求、提供对象与期限等具体内容十分具体,内容很多,无法在《会计法》中一一体现,但为了加强对财务会计报告的管理和规范,《会计法》授权国务院财政部门在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中予以具体规定,并明确其它法律、行政法规对有关单位财务会计报告另有要求的应当从其规定。 [责任编辑:编辑部]

财务法规篇6

随着科技与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升,这得益于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企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虽然其作用突出,不过整体状况不容乐观。有数据显示,我国的企业平均寿命不长,企业发展受到限制,这主要是因为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面临着一些急需问题。本文就我国经济财务风险管理的问题与解决对策进行探讨,旨在提升我国企业经济财务管理的水平,有效规避其风险。

【关键词】

经济财务;风险管理;分析研究

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财务管理几乎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所有方面,企业管理系统中一定要把财务管理放于企业核心部位。当前我国很多企业就是因为财务管理出了问题,导致整个企业发展速度缓慢,甚至亏损。本文研究的有关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及其对策,旨在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1.经济财务风险管理现状

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实际上是组织企业资金运转同时对企业发生财务行为进行全面监督与管理的部门,为企业管理的主要只能机构。现阶段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组织形式为会计与财务管理合并形式。此类管理形式,相对其他财务与会计分离的企业,关系相对较为简单,不过会计核算职能和财务管理职能不能明确的分工,工作事宜有所简化,多数情况下会计核算职能完全只是以轴心对内部职责进行划分。另外我国很多企业属于家族式的组织与管理形式,其财务部门岗位的设置往往会出现交叉重叠情况,部分企业的管理人员考虑自己的因素,不会把财务管理岗位真正的纳入至企业管理机构中,还有部分人员把家族式的财务管理与企业财务管理完全混为一谈,导致财务管理的岗位在某种程度上说完全失去了其企业管理的作用与地位。

2.经济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财务风险意识不强

企业要想真正的发展并壮大,就不可避免的出现负债经营的现象,作为企业应该利用财务杠杆作用。不过部分企业由于不顾成本、不惜代价。没有充分考虑企业的偿还能力,不惜一切的从银行借贷。部门企业发展到后面甚至完全不懂什么叫欠债还钱,企业投资者认为从银行获取的贷款实际上就是获得的利润,仅仅考虑如何有效的把贷款办下来,而完全没有真正的考虑怎么样才能把有效的资金发挥其经济效益,更没有能够考虑该如何偿还。

2.2 部分企业缺少财务管理的高素质人才

当前影响我国企业财务核心作用很难真正发挥作用的主要制约因素就是,很多企业缺少高素质财务管理人才。当前我国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型企业,注重对科学研究人员的培养,而对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不够重视,对会计人才则用重使用和轻培养的态度,很多企业会计工作者满负荷的工作且只能使自己被动的处理日常事物,很难有精力与时间去钻研一些深层次问题,甚至企业对介入财务管理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象。

2.3 财务会计工作的流程不严格

首先,一些企业的原始凭证以及科目应用、财务收支等相关方面的工作不规范,企业没有真正的形成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或者部分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形同虚设;其次,会计报表编制不但没有充分反映出现企业的真正生产经营情况,也没有一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去做,直接使得企业的会计信息失去本事的价值。对材料、动力以及工时等消耗缺少严格的管理喻健全的核算规章;再次,部分企业缺少或者没有建立健全部门审核制度,一些企业即便有,也没有真正的保证内部审计独立性,缺少必要的财务监督与管理机制。

3.解决我国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对策

3.1 强化相关人员风险管理意识

通常情况下,在借入资金没有合理发挥作用的前提下,部分企业进入了一种完全依靠贷款来维系企业生存的恶心状态下,最终导致企业负债累累,财务风险也随之大大增大。所以,经济风险财务管理人员一定要认识到理好财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企业管理部门一定要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对企业领导人员实施理财知识的培训,给管理者提供学习财务的机会,同时一定要将企业管理人员是否可以理财当成企业管理人员的考核指标之一,在任何企业,不会理财的管理者一定不是一个合格的管理人员,不懂理财的企业也一定不可能真正的发展壮大。

3.2 建立健全财务管理体系

很多经济财务风险管理人员和财务工作人员,会出现重核轻算的问题,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淡化了企业财务管理自身于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企业管理者应该明白,公司财务部门的职能是否明确关系到企业发展。完善企业的财务规章制度对企业的发展只管重要,强化经营核算管理,节约资源,科学有效的使用资金,科学分配公司的收入与支出。建立健全财务会计核算与管理制度。如企业工作人员的报销制度以及财产管理制度等,包括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工资制度以及福利制度。另外要规范各类财务行为,保障企业财务战略与财务规划的实施。

3.3 提高企业财务工作者素质

在建立健全财务监督与管理的基础上,企业还应该打造一个具备较高水平的财务管理团队,财务管理团队人员必须有一定的政策水平、业务知识以及职业道德、熟练的技巧。企业管理人员应以人为本,建立优胜劣汰以及公平竞争的用人制度,用时间去磨练人才,引进高素质人才,完善与建立相关激励机制,调动财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科学的用好财务人员。

4.结语

本文针对现阶段我国经济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同时针对其问题提出了规避风险的措施,主要从强化相关人员风险管理意识,建立健全财务管理体系以及提升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者的素质来最大限度的规避经济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张月玲,王静.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会计之友(下旬刊),2011,01(12):6566

财务法规篇7

 

关键词:司法会计 鉴定 财务报表 审计 差异

 

司法会计鉴定是指司法鉴定人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运用会计、审计专门知识对诉讼中涉及的专门性问题进行审查、鉴别和判断工作,并出具司法鉴定意见书的鉴证活动。常规财务报表审计是指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依照独立审计准则,运用检查、观察、询问、函证、重新计算、重新执行、分析性程序等科学审计方法,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进行审计并发表审计意见的鉴证活动。本文依据国家司法部公布的《司法鉴定程序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令第107号,以下简称鉴定通则)和财政部批准实施的《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财会【2006】4号,以下简称审计准则)的有关规定,比较司法会计鉴定规则与常规财务报表审计规则的主要异同,目的是引起司法鉴定人在进行司法会计鉴定工作中注意其同常规财务报表审计主要规则的差异,审慎执行《司法鉴定程序通则》的规定,保证司法会计鉴定的工作质量,满足司法诉讼审理的需要。 

 

一、鉴证委托与受理规则差异 

 

1、鉴证委托 

《鉴定通则》规定,司法鉴定机构接受鉴定委托,应当要求委托人出具鉴定委托书,提供委托人的身份证明,并提供委托鉴定事项所需的鉴定材料;鉴定委托书应当载明委托人的名称或者姓名、拟委托的司法鉴定机构的名称、委托鉴定的事项、鉴定事项的用途以及鉴定要求等内容。《审计准则》没有要求委托人出具鉴证委托书的规定,委托审计业务成立的唯一标志是委托人与受托的会计师事务所签订了审计业务约定书。 

2、对委托事项的审查 

《鉴定通则》规定,司法鉴定机构收到委托,应当对委托的鉴定事项进行审查,对属于本机构司法鉴定业务范围,委托鉴定事项的用途及鉴定要求合法,提供的鉴定材料真实、完整、充分的鉴定委托,应当予以受理;对提供的鉴定材料不完整、不充分的,司法鉴定机构可以要求委托人补充;委托人补充齐全的,可以受理。《审计准则》规定,在接受委托前,注册会计师应当初步了解业务环境,评估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查看是否符合鉴证业务特征,并与委托人、被审计单位就审计业务约定相关条款进行充分沟通,达成一致意见。该工作环节上,两者规定相似,只不过司法会计鉴证对委托事项的审查专业性更强。 

3、受理时限 

《鉴定通则》规定,司法鉴定机构对符合受理条件的鉴定委托,应当即时做出受理的决定;不能即时决定受理的,应当在七个工作日内做出是否受理的决定,并通知委托人;对通过信函提出鉴定委托的,应当在十个工作日内做出是否受理的决定,并通知委托人;对疑难、复杂或者特殊鉴定事项的委托,可以与委托人协商确定受理的时间。《审计准则》没有受理时限的规定。 

4、不得受理的情形 

《鉴定通则》规定了七种情形,分别是:(1)委托事项超出本机构司法鉴定业务范围的;(2)鉴定材料不真实、不完整、不充分或者取得方式不合法的;(3)鉴定事项的用途不合法或者违背社会公德的;(4)鉴定要求不符合司法鉴定执业规则或者相关鉴定技术规范的;(5)鉴定要求超出本机构技术条件和鉴定能力的;(6)不符合本规定第二十九条规定的;(7)其他不符合法律、法规、规章规定情形的。《审计准则》有实质内容类似的规定。两者的差别体现在司法会计鉴证的专业性要求上。 

5、鉴证业务协议书 

《鉴定通则》规定,司法鉴定机构决定受理鉴定委托的,应当与委托人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司法鉴定协议书。协议书包括委托人和司法鉴定机构的基本情况、委托鉴定的事项及用途、委托鉴定的要求、委托鉴定事项涉案的简要情况以及委托人提供的鉴定材料的目录和数量等五方面主要内容。《审计准则》规定了审计业务约定书的十五项具体内容。 

《审计准则》体现了鉴证业务协议书的通用内容,而司法鉴定协议书的五方面内容更突出专业性。 

 

二、鉴证实施规则差异 

 

财务法规篇8

关键词:盈亏临界分析;企业财务规划;应用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6)01-0100-02

盈亏临界点,也就是损失与利益两平点或保本点。以盈亏临界点为基础,分析企业成本、销售量、所得利润三者之间的盈亏平衡。盈亏临界点主要是指在特定销量情况下,企业的销售成本和销售收入是等同的,即不盈也不亏。如果销售量比盈亏临界点的销售量低时,就会产生亏损;反之就能获得利润。盈亏临界点是重要的数量指标。

一、盈亏临界分析的相关概念

(一)盈亏临界点

盈亏临界点,是指企业收入和成本相等时的特殊经营状态,即边际贡献(销售收入总额减去变动成本总额)等于固定成本时企业处于既不盈利也不亏损的状态,盈亏临界点分析也称保本点分析。

首先,它可以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在何种业务量下企业将盈利,以及在何种业务量下企业会出现亏损等总括性的信息;也可以提供在业务量基本确定的情况下,企业降低多少成本,或增加多少收入才不至于亏损的特定经济信息。

在特定情况下,也可以为企业内部制定经济责任制提供依据,比如,企业决策层-董事会对企业经营层下达以某年的利润总额和销售量的经营指标。

(二)盈亏临界分析

盈亏临界分析是对销售数量、销售的价格、基本成本、变动成本、盈亏等之间关系进行研究、分析。评价计划工作可采用计算盈亏临界分析的方法。其研究内容为:利润受有关因素变动影响,采取有效的措施达到利润增加的目的,如何用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利益,不同的生产计划或生产方式进行盈亏比较,并能达到最高的利润等。大多都采用数学加工的多少来表示。在非盈利企业组织中和盈亏临界分析的方法是相同的,也称之为“效益、成本的分析”。并且是对非盈利组织的各种项目所产生的效益是否符合成本要求进行衡量的。偶尔也用对于企业规划的评价中。

(三)盈亏分析法的用途

对许多生产问题和全公司性的问题进行分析时,盈亏平衡点这个概念是极为重要的。可是,有一点值得注意,我们对公司盈亏平衡“点”的最佳估计,在图上实际上也只是一个相当大的包括该点本身的“斑块”。这是因为要获取关于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比率的精确数据,实在是具有内在的困难,同时也由于日常管理决策常常改变盈亏平衡点。在多产品综合性的企业中,数字的意义变得粗略而模糊不清,因而所得出的关于固定成本、可变成本、产量等项目的粗略数字使许多重要细节不是那么清晰,因此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即使存在严重的问题,但是看起来,整个公司的状况还是可以接受的。例如,在计算通用汽车公司的总营业额时,必须包括汽车、冰箱、大型内燃机、货车、洗衣机、火花塞和其他许多项目。一个产品或一个部门良好的成绩掩盖了其他产品或部门的不良情况。

二、盈亏临界分析对企业财务规划的意义

盈亏临界分析是一项实用技术,它不但可运用于生产决策、销售决策方面,也能用作财务管理中成本决策和预测利润等,在现实运用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企业经营状况分析,使财务管理的预见性和主动性提高

通过分析图,能容易地看出企业当前是处于盈利还是亏损状态,及经营生产的情况和企业安全性等,让企业财务决策具备科学性和主动性。

(二)引导企业控制成本费用

经过盈亏临界分析,企业可以了解到自身成本的最底线,并且以此作为依据,用尽一切办法提高现有固定资金的利用效率,各项开支都得到合理运用,进一步实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

(三)制定合理科学的价格标准

以最低成本的价格作为企业营销的基础,假设固定资本、单位性变动成本也是固定的,而售出价格与所收利润是成正向变动的。正常的提高销售价就能马上增加利润收入,这种情况出现就使企业更加的关注价格的波动,了解市场行情的变动,及时的调整价格,就能促使企业对盈利的稳定性、可能性有所增加。

(四)调整产品结构

在品种较多制造企业中,综合贡献率是不一样的。如果企业想提升利润就必须调整贡献率产品的比例,不但可使企业大量生产高附加值产品,而且能主动寻找新的利润关键点,使企业能盈利更强、更长久。

(五)订货过度冲动和盲目的避免

通过盈亏临界分析,最低资金与企业生产与否以及生产数量没有直接关系,在价格高于变动成本时才能接订单;假如价格低于变动的成本,除了特别的情况,一定不能接订单,否则利益会受到很大的损害,变动成本是产品售价的真正底线。

(六)古老的成本观念转变成本动态观

通过盈亏临界分析,成本受时间和条件的影响,即使是固定成本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成本管理、控制和考核时,应形成成本动态观。

三、盈亏平衡分析方法及用途

(一)盈亏平衡分析是用来预测利润,控制成本,判断经营状况的一种数学分析方法

一般来说可用以下方式表达:企业收入=成本+利润,如果利润为零,则有收入=成本=固定成本+变动成本。收入=销售量×价格,变动成本=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销售量×价格=固定成本+单位变动成本×销售。

可以推导出盈亏平衡点的计算公式为:

盈亏平衡点(销售量)=固定成本/每计量单位的贡献差数

盈亏平衡分析的分类主要有以下方法:

1.按采用的分析方法的不同分为:图解法和方程式法;2.按分析要素间的函数关系不同分为:线性和非线性盈亏平衡分析;3.按分析的产品品种数目多少,可以分为单一产品和多产品盈亏平衡分析;4.按是否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分为:静态和动态的盈亏平衡分析。

(二)对生产问题和全公司性的问题进行分析时,盈亏平衡点这个概念是极为重要的

值得注意的是对公司盈亏平衡“点”的最佳估计,因为要获取关于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比率的精确数据,实在是具有内在的困难,同时也由于日常管理决策常常改变盈亏平衡点。数字的意义变得粗略而模糊不清,因而所得出的关于固定成本、可变成本、产量等项目的粗略数字使许多重要细节不是那么清晰,因此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即使存在严重的问题,但是看起来,整个公司的状况还是可以接受的。一个产品或一个部门良好的成绩掩盖了其他产品或部门的不良情况。在这里我们必须强调的一点是,对每个产品应该使用不同的盈亏平衡点图,这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常常很难合理摊派许多成本,特别当产品盈亏平衡点品种易于发生变化时更是如此,即生产的产品是同类型,且产量可以用诸如件数、或单位数、吨数、加仑数、桶数等来计量。尽管存在着这些困难,但对于形成有关预算控制、利润计划和生产过程。盈亏平衡点分析是很重要的。它使管理部门能够获悉,产量变化或准备采取的行动路线将怎样影响盈亏平衡点和利润。

四、盈亏临界分析在企业财务中的运用

(一)盈亏临界分析

要进行盈亏平衡点分析,首先应将全部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固定成本是指为维持企业提品和服务的经营能力而必须开支的成本。由于这类成本与维持企业的经营能力相关联,也称为经营能力成本。这类成本的数额一经确定,一般不轻易改变,不随销售额(销售量)的增加而增加。 变动成本是指那些成本的发生额在相关范围内随着业务量的变动而呈线性变动的成本。直接人工、直接材料、采购商品都是变动成本,在一定期间内它们的发生总额随着销售量的增减而成正比例变动,但单位商品的成本则保持不变。

(二)盈亏临界分析计算公式

BEP=Cf/(p-cu-tu)

其中:BEP----盈亏平衡点时的产销量

Cf----固定成本

P-----单位产品销售价格

Cu----单位产品变动成本

Tu----单位产品营业税金及附加

由于单位产品税金及附加常常是单位产品销售价格与营业税及附加税率的乘积,因此公式可以表示为:

BEP=Cf/(p(1-r)-cu)

r-----营业税金及附加的税率

按实物单位计算:盈亏平衡点=固定成本/(单位产品销售收入-单位产品变动成本)

按金额计算:盈亏平衡点=固定成本/(1-变动成本/销售收入)=固定成本/贡献毛利

(三)盈亏临界分析在企业财务中的运用

盈亏临界分析是以数学化的会计数据表现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销售额、单价、销售量、利润等的内在关联,是提供相关财务信息为预测、定价、决策和规划的一种分析方法。固定成本是总额因为销售量变化而变化;变动成本是总额随销售量变化而相对发生变化的成本总额。盈亏临界分析利于对项目的风险情况及因素不确定的承受能力进行合理的决定,传统盈亏临界分析以盈利为零作为平衡点,却没有把资金的时间价值考虑进去,是静态分析。盈亏临界中盈利为零实际上是指项目已经得不到基本的收益了,存在一定的亏损。把资金的时间价值归纳到盈亏临界分析中,定义为净现值等于零的状态,便能将资金的时间因素考虑在盈亏临界分析内,变静态为动态的分析。因为净现值的经济实质是在整个经济计算期内得到的,并超过基本水平。而超额净收益是用现值来表示的,所以,净现值就相当项目正好获得基本水平的收益,就形成了资金最少成本的保值和盈亏平衡。动态盈亏平衡分析不仅资金的时间价值加了进去,而且还依据企业要求的不同的基本收益率来决策不同的盈亏平衡点,使企业能更全面、更准确地作出投资和经营决策,进而使项目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和可靠性进一步提高。

盈亏临界分析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而其分析是以成本为出发点,正确认识成本并对其进行新的分类。在盈亏临界时的各个成本构造,提出引起关注的成本项目,在此基础上讨论如何改善资本结构、加强管理以及使固定成本在相关范围内变为变动成本。要充分利用盈亏分析法的参考价值和作用,促使企业的经营管理加强,更加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静华.本、量、利分析及应用[J].辽宁经济,2007(6).

财务法规篇9

摘要:为了更好地将合作学习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可以从设定任务创设合作学习情境、根据任务适时调整分组策略等几个方面出发,通过“任务驱动”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学习财经法规的兴趣。做到让每位学生真正“动”起来,使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合作,从而提高财经法规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 :中职;财经法规教学;任务驱动;合作学习

作者简介:张娇娇,女,广东东莞市电子科技学校二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会计专业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12-0062-03

近年来,合作学习作为当代主流教学与策略之一已悄然走入中职教学课堂之中。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它将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实践中成为了一种突破和补充。我国许多学校改革课堂教学,也对合作学习进行了应用与研究。[1]但当下中职学校合作学习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刻意追求形式,缺乏设计与组织;分组随意简单,合作学习效率难以保障;忽视合作过程,对学生合作学习缺乏指导;只追求正确答案,未能及时把握学生的成长点。要解决上述问题,教师必须首先学习理解合作学习的内涵与特点;全面了解学生,合理进行分组,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以学生学习与发展为本,树立正确的教师角色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建立有利于合作学习的多元评价方式。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分析“任务驱动”的合作学习模式在财经法规教学中的应用。

一、“任务驱动”的合作学习模式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一种古老的教育观念与实践,它基于“人多智广”,在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是当前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简单地说,合作学习就是学生共同学习,以完成共同的学习目标。这种学习策略之所以如此盛行,是与它所取得的效果分不开的,有超过900项的研究确认了合作学习比竞争的和个人主义的努力效果要好。[2]研究曾归纳出的合作学习效果包括:提高学业成绩;改善合作小组之间关系;提高自尊;产生更强的内在动力;形成对学科、学习和学校的积极态度;形成更加娴熟的合作技能;养成利他主义精神,等等。

尽管有强有力的证据证明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但也有证据表明并不是所有的合作学习都是有效的。仅仅把个体放到一个群体中并且让他们一起工作并不能产生有效的合作。[3]尤其是近年来合作学习大量应用于中职学校,没有考虑到中职生学习的特殊性,使得合作学习仅仅流于形式,这就要求我们理论联系实际,基于中职生活泼好动、思维发散、争强好胜但目标不明确、自制力较差的特点,将任务驱动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给学生逐步布置任务,给学生设定目标,同时,通过分组合作,培养学生的荣辱与共、互相帮助的责任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笔者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讲述“任务驱动”的合作学习模式在财经法规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二、“任务驱动”的合作学习在财经法规教学中的应用——以二年级会计班学生为例

对于财经类专业的学生而言,学生的学习任务是逐步提升的,难度也在逐步加大。根据学校的教学设计,大部分学生在一年级下学期考取会计技能证,二年级下学期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这也是相对来说难度较大的一个资格证。尤其是2013年来,东莞市的职业学校会计证的考试开始统一实行国家考试,难度进一步加大,而三科中通过率最低难度最大的当属财经法规。通过分析不难发现,法规科目的通过率低与学生的接受学习能力有很大关系。加之法规课程较多条文法律,理论性强,较为枯燥,这对教师的法规教学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基于此,笔者大胆尝试了“任务驱动”的合作学习这一新的教学模式。

(一)设定任务创设合作学习情境

首先分析学生情况。笔者所教班级学生处于在一年级考取了会计技能证之后的高中二年级下学期,具备一定的会计基础,本学期为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备战。首先需要老师为学生创造学习的氛围,提醒本学期需要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时间紧迫,让学生在心理上给予足够重视。

接下来给学生设定好目标,一方面,告诉学生本学期的大目标——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而三科难度最大的科目为财经法规;另一方面,告诉学生,不要被困难吓倒,我们会采取分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在不同时间段给大家制定好不同的任务,大家互相监督,一步一个脚印,共同完成。即战略上藐视它,战术上重视它。一般而言,笔者为学生设置的任务是按照法规的章节来复习,在考试之前,至少要过两遍,第一遍较为细致,抓细节到具体章节,第二遍融汇贯通,综合复习。

(二)根据任务适时调整分组策略

关于分组,笔者认为,采取“2-4-6分组模式”的形式较为合适,人数不能太多,班级内的小组人数尽量控制在4个人之内。同时,还要根据不同时间段的任务,适时调整分组策略。因此,分组策略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在前半学期。这个期间大家的紧迫意识不够,学习氛围不够浓厚,需要借助老师的外力给学生按照座位前后4个作为一组,方便平时的互相抽查背诵,互相监督。此阶段的学习任务也要根据平时的课堂知识,当天讲解当天布置,当天消化完成。这段时间主要是在班级内互助学习,“2-4”的模式方便两两之间互相提问,当同桌中的一方没有时间时,可以采用前后桌或者斜对面比较方便的位置互相监督学习。这4个人之中需要找一个成绩较好、较为负责的学生来担任小组长,尽量避免选用学生会或者团委会的成员,因为他们太忙,没有充足的时间来监督本小组的学习。4个成员每天根据老师布置的任务做到两两互查背诵,两个人不一定是互相背诵,可以采用旋转制,即A对B背诵,B对C,C对D,D对A,这样可以起到节省时间,而且每个人都能从正反两方面发挥作用,加深对知识的巩固与理解。小组长有权利对小组成员抽查,课代表与学习委员有权利对小组长抽查,起到逐层监督的作业。

第二阶段是在后半学期。随着考试时间的临近,学生开始感受到时间的紧迫感,一批学生开始主动利用课余时间来学习,这将会带动全班的学习氛围。此阶段课程接近收尾阶段,接下来的任务主要是复习与巩固练习。此时,要充分把握好学生的积极性,借力打力,将学生不在教室的时间利用起来。由于笔者所在学校采用寄宿制,所以笔者把学生按照宿舍来分组,这样学生就把中午放学后和晚上晚修后回宿舍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鉴于宿舍长的责任心与号召力,笔者以宿舍长为小组长负责监督抽查,形式依然为两两抽查。由于此时的复习是在学习过一遍的基础上,因此学习任务倾向于习题练习。加之大家对学习的主动性加强,以及宿舍本身具备的凝聚力,这个小组的合作力会很强大,能帮助小组发挥极强的助推作用。

(三)结合宣传墙、网络等多种手段把握组内生生互动

一般认为,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包括5个,即积极互赖、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个体和小组责任、人际和小组技能、小组自评。[4]其中,积极互赖是构成合作学习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笔者采用让课代表每天记录各小组完成进度制作任务栏上墙的形式,每天公布小组的任务完成进度并给予相应的奖惩,让学生们认识到他们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还要为其所在的小组的其他同伴的学习负责。也就是小组成员之间必须互相依赖,“荣辱与共”。

没有积极互赖,就没有合作学习。因此,笔者十分注重小组成员的结构,一般而言要不同程度的成员搭配,但是一定要有一个积极负责成绩较好的成员,一方面,可以带动大家,另一方面,可以在互助合作中与其他成员交流不同的学习方法,共同促进提高,最重要的是要有强有力的监督与执行。因此,应把责任感放在第一位。当然鼓励学生利用班级Q群、微博、微信来互相交流学习方法,包括利用社交平台监督小组成员每天的任务完成度,都不失为有效的方式。

(四)任务驱动调控师生之间关系

单纯有了小组合作,只是流于表面,教师把各阶段的任务分配下来,与小组合作结合,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需要发挥老师的作用,同时还要把握好和学生的关系。

第一阶段科任老师比较辛苦,需要及时把当天的新知识布置成任务,步步跟随。此阶段是学生学习氛围的建立时期,万事开头难,在此还需要班主任的大力协助。老师选择不定期抽查小组的合作完成情况,严格督促小组完成当天的任务,保证强有力的执行。

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的任务驱动下合作学习比较成功的话,这一阶段老师可以说是笑意荡漾。因为此时学生已经具备较高的学习自觉性,需要老师布置切合此阶段的任务,比如分章节的习题、综合性的习题、定期的测验等,给学生练习检测的机会,及时给学生鼓励与支持。

(五)任务完成科学评价组间竞争

小组合作的情况如何,每天的完成进度如何,哪个小组的表现较好,哪个小组需要及时跟进,怎样评价不同小组的合作情况,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环——小组评价。笔者认为,小组评价力求简单,便于操作但要做到客观公平。笔者所教班级采取的是表1所示的任务表格,由课代表和学习委员按照科任老师的意见共同制作完成,贴于教室墙壁上。该表格包括每个小组以及小组成员,每天学习任务的完成程度,一目了然。

在表1中,各小组成员的完成情况由组长在第二天早上负责完成,其中按时完成用黑色√表示,未按时完成但在第二天及时补回的用红色√表示,过了第二天仍未完成的用×表示,此时,需要课代表单独督促,若一周之内仍未完成,则是老师出面,并给予该小组相应的惩罚,而对于小组全部完成的则给予相应奖励。通过公示,体现了公平原则,同时,也时刻提醒学生及时完成任务,组内的成员也会及时互相帮助共同努力,对于自己未完成或者自己小组其他成员未完成的任务都一目了然。

笔者所带的班级在互助合作的氛围下,全班46人参加考试,通过44人,通过率达95?6%,全班为之感到欢欣鼓舞。曾记得备战前有学生发表QQ说说:“大中午一宿舍的人不睡觉,在宿舍互背法规,上学十几年第一次感觉自己这么用功。”短短几句话道出了小组的合作与互助,道出了学生的勤奋与努力。

参考文献:

[1]马兰.合作学习[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刘玉静,高艳.合作学习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张中西.合作学习“组内成员适量原则”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3(10):77-78.

财务法规篇10

论文关键词:军队财务;管理;法制化

一、完善军队财务管理法制化的重要意义

(一)完善军队财务管理法制化是提高军费使用效益的实际需要。当前,我军武器装备的现代化水平日益提高,军费投入不断增加,如何提高军费使用效益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军队财务管理贯穿于军费运行的全过程,完善军队财务管理法制化对应协调财务管理工作中各部门之间的经济关系,减少军费运行过程中人为因素造成的浪费,提高军费使用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二)完善军队财务管理法制化是军队财务管理工作发展的必然。通过完善军队财务管理法制化,明确军队财务管理各个主体的责任,对军队财务管理的工作流程和标准做出规定,从而使财务管理工作在有序规范的状态下不断向前推进,提高军队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使财务管理工作逐步走向法制化。

二、军队财务管理法制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军队财务管理法规不健全。军队财务管理法规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军队财务管理法规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其法规内容滞后于形势的变化。由于我军部分财务管理法规的修订工作未能于之同步发展,从而导致军队的某些财务管理工作以及由此产生的经济关系缺乏相应的规范而陷入无序的状态;2、军队部分财务管理法规的可操作性不强。有些财务管理法规应当具备的法律要素不齐全,有些财务管理法规内容表述得不够明确,有些法规缺乏主要的具体解释;3、部分财务管理法规之间存在着内容上的交叉重复或冲突。这就造成了军队相关部门执行财务管理法规的主动性的缺失,损害了执法的权威性与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

(二)凭经验办事和以权代法现象的存在。在军队财务管理工作的实践中,一些部门的领导和财务人员由于对现行财务管理法规重视程度不够,造成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不强,他们不善于运用财务管理法规对军队的财务管理工作进行管理,而习惯于凭经验办事。此外,以权代法现象也时有存在。在财务管理工作中,一些财务人员往往习惯于用领导的行政命令来代替管理法规,将部分领导的个人意愿凌驾于法规制度之上。这样做的后果是,一些重命令、轻原则、循私情、靠个人关系办事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军队财务管理监督制度不够完善。1、在内部监督中,部分财务工作执法人员违反职业道德和原则操守,为财务违法犯罪当事人通风报信,传递信息,从而导致一些财务违法犯罪行为逃脱惩处;2、同级监督力度不够,军队财务法制监督的职责主体主要是要纪检部门和审计部门,但由于受现行制度的影响,这些部门对本级财务部门所展开的法制监督力度远远不够;3、群众监督缺乏。有些财务部门基于种种考虑,不愿意集思广益,吸纳广大官兵参与到本单位财务监督体系中来,而有些财务部门则对广大官兵所反映的本单位财务经费出现的问题不闻不问,不及时果断做出处理。以上几种原因共同造成了军队财务法制监督制度的不完善。  三、关于完善军队财务管理法制化的几点建议

(一)改革军队财务执法体制。1、要科学合理地划分军队财务管理执法的权限。要通过立法明确军队财务执法权限,使军队财务执法人员各司其职,便于他们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开展工作,尽可能减少军队财务执法权限的争议,提高军队财务执法的效率,维护军队财务执法的权威;2、要明确军队财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相对嘟噜独立的执法地位,减少行政权力和行政命令对其执法活动的不当干预,为其权威、公正执法提供依据,从而维护军队财务执法的权威。

(二)建立完备的军队财务法规体系。要构建层次分明、结构严谨、衔接配套的军队财务法规体系,因为它是提高军队财务执法效率的关键所在。只有建立完备的财务法规体系,才能使各项财务管理工作在军队财务法规体系中找到相应的依据。因此,军队立法机关及权力机关应当审时度势,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修正现有财务法规,废除不合时宜的过时法规,增制新的财务法规,保障军队财务执法活动有法可依。同时,也应当确保军队各项财务法规具有系列性、完善性及稳定性,从而为保证财务执法活动的权威性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