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成本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6 15:51:10

财务成本

财务成本范文篇1

关键字:财务成本确认计量财务会计

一、财务成本的性质和确认

(一)财务成本的性质

财务成本在财务会计中是一个流量概念,它表现为资源的不利变化,即成本会引起企业收益的减少,具体表现为企业资产的流出或增加。根据成本归属理论,当任何存货或固定资产在生产过程中耗用之后,它们的原始成本就随之转移到产品中去。转移到产品中的就是已耗成本,在财务会计中一般称之为费用,未转移的成本则为资产。传统的成本归属理论强调的是历史成本的转移,而并不计量已耗用资产的现时成本。成本归属假设是成本计算的基础,如果不承认成本归属观念,就无法进行成本计算。因此,支持传统财务会计的会计学家认为会计实质是一个历史成本分配的过程。可见一般人们理解的成本概念,在财务会计中所指的是已耗成本,即费用概念。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第6号概念公告中将费用(已耗成本)定义为:“费用是某一个体在其持续的、主要或核心业务中,应交付或生产了货品,提供了劳务,或进行了其他活动,而付出的或其他耗用的资产,或因而承担的负债,或两者兼而有之。”根据上述定义,我们可以发现该定义是一个狭义概念。企业的主要经营活动所发生的耗费形成费用,而非主要经营活动所发生的耗费并不构成费用,在美国财务会计概念体系中,这种非主要经营活动所发生的耗费称之为损失。那么,费用为什么要如此定义呢?这涉及成本流转观念。所谓的成本流转观念是指人们依据成本归属理论,追溯成本的流转过程,并通过成本记录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从企业生产准备开始,采购材料、添置设备,产品研制开发,投入原材料和人工,直至生产出产品,随着实物的流转,成本也应该流转,为了确定企业收益和存货计量,必须从现时营业收入中扣除已耗用资产的历史成本,并与利润表中的现时营业收入相配比,未耗部分成本则作为资产计入资产负债表中。至于那些凡是不产生营业收入的资产耗费或减少,如自然灾害造成的资产性质上不同于费用,应视为损失。正确区分费用和损失,可以使外部财务报表使用者获得更为有用的会计信息。可见,狭义的财务成本在财务会计中所指的是费用概念。根据以上论述,费用具备两项基本特征:1.费用表示的是企业资源的不利变化,这种不利变化具体表现为企业资产的减少,或企业负债的增加;2.费用确认应与企业盈利活动相联系,在目前的财务报告中,由于收入和费用是分别单独陈报的,而且一般情况下,企业商品或劳务的购置和款项的支付又不与企业同种产品的销售或收款同时发生。因此,配比要求就变得十分必要,费用应与收入建立一定的联系。

(二)财务成本的确认按照传统财务会计理论,费用的确认应该与盈利相联系。这里配比原则十分重要,因为它指导人们鉴别哪些成本属于已耗成本,应计列为本期费用,相应列入利润表;指导人们鉴别哪些成本属于未耗成本应作为资产列入资产负债表;指导人们区分各种费用与收入的不同联系以分配各类费用。根据配比原则,费用的确认应该与这个时期的营业收入相配比,由此计算本期的收益。费用与收入的配比原则包括三项确认规则:1.联系因果关系确认费用;2.系统、合理地分配费用;3.支出发生时立即确认费用;联系因果关系确认费用是最理想的分配成本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将已耗成本与产品相联系,并在有关收入陈报之时将这些产品的成本计入费用,就可以得到费用与收入的合理配比。因为已耗成本是与某一个具体产品相联系,而这一产品又与所陈报的收入相联系,倘若收入在销售实现时予以陈报,将产品的已耗成本记为费用予以陈报被认为是合理的,而未耗成本则被视为资产。直接为生产商品和提供劳务等发生的直接人工、直接材料、商品进价和其他直接费用,由于与产品生产之间存在着一种可追溯的关系,可以直接追溯到具体产品中去,因此这类费用应该直接计入生产经营成本。并不是所有费用与收入都存在着联系因果关系,有些需要通过其他确认方法来分配费用。具体分配方法有两种:1.在以后的各会计期中,将成本合理、系统地分配为费用;2.当支出发生时立即确认为费用;有些支出尽管无法追溯到具体的产品中去,但它们与本期收入存在着间接因果关系,人们通常可以按假定的合理基础或便捷的方法将其分摊至具体产品成本之中。这些成本在各会计期间分配费用时,应该是无偏见和合理的。例如,企业为生产商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固定资产折旧费用、无形资产摊销费用等各项间接费用,这类费用与本期收入存在着间接因果关系,应该按一定标准分配计入生产经营成本。那些既不与生产直接相关又不与销售直接相关的支出,由于无法找到一个合理且系统的分配基础,应该作为期间费用立即计入当期损益。很显然,因为这些支出如果没有合理的途径与未来收入相联系,或未来期间经营活动的收益很不确定,如果采用武断的分配基础进行分配可能将回比不进行分配更使人误解。因此,惟一的实际解决途径就是将它们直接列为当期费用。事实上,将费用与收入相联系并进行合理的费用分配是一个非常棘手的事情。A.L.托马斯于1974年美国会计学会所发表的第9期《会计研究论文集》的《会计分配问题》一文中指出,将成本分配为费用,完全存在着主观臆造的因素。由于这种主观推测使得会计人员提供的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值得怀疑,因此,A.L.托马斯认为验证费用分配过程是否合理有三个标准:1.可加性,即分配到各会计期的费用数额相加应该等于原来的成本总额;2.明确性,即某一种分配方法只能导致某一个固定的分配额,而不是数额可以随意大小;3.可辩护性,当采用某种分配方法时,有其充分的理由证明是最优的,是任何其他分配方案无法替代的。托马斯认为费用确认分配过程并不能真正符合上述标准要求,现行的配比原则实际存在着重大的缺陷。不过至今为止,会计实务界仍在财务会计实践中坚持应用分配方法。因为费用分配过程构成了传统财务会计最重要的会计实务,如果否定成本分配实际上就等于从根本上否定传统财务会计。

二、财务成本的计量

费用作为获取营业收入所发生的资源牺牲,其计量主要表现为资产的减少或者负债的增加。由于资源已耗用成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衡量,因此费用与资产、负债等会计要素一样,通常也可以由多种计量属性,即历史成本、现行成本、脱手价格、可实现净值和未来现金流入量现值和未来现金流入量现值等衡量。

1.历史成本

历史成本是指取得资源时的原始交易价格。在直接现金交易时,历史成本表现为付出的现金或承诺付出现金;在非现金交易时,历史成本则表现为被交易资产的现金等价物。按历史成本计量费用是几个世纪以来财务会计的主要计量基础,是财务会计计量中最重要的计量属性。历史成本被运用的主要理由是:﹙1﹚历史成本是买卖双方在市场上通过交易客观地确定的,它不是人们主观确定的,因此具有客观可靠性;﹙2﹚历史成本具有可检验性,因为它有交易时留下的原始凭证作为依据;﹙3﹚在会计实务中,历史成本最容易取得,而不像其他计量方式获取的成本较高;﹙4﹚费用以资产的实际耗费计量,收入是以销售产品的实际交易价格计量,企业收入与费用的配比和收益的确认都是建立在实际交易基础上的,从而可以避免歪曲经营收益。

那么费用的历史成本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呢?一般情况,它是按获取生产所需物品所放弃或必须放弃的资源在取得日的现行价值计量的,也就是资产的交易价值。当采用直接现金支付或承诺现金支付时,成本的计量是明确的,即买方所放弃的对资源要求权的货币表现。如果交易采用的是非现金支付方式或非现金支付承诺,则按照取得物品或服务的市价或交易中放弃的物品或服务的市价来计量。历史成本计量费用也存在着固有的缺陷:﹙1﹚由于货币购买力的变动和物价的急剧变化,使得历史成本并不能确切地反映企业资产的现值,缺乏可比性。﹙2﹚历史成本未能反映出企业资产的增值情况。资产的增值等于购置资产现时价值减去原始成本的余数,如果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就无法反映企业资产的增值,因此收益计算中未能包括资产增值价值。﹙3﹚物价变动时,以历史成本进行计量难以分清企业的实际收益和由于价格而引起的持有损益。

2.现行成本

现行成本是指在本期重购或重置持有资产的成本,也可以成为重置成本。人们对现行成本包含的内容的理解存在着差异,有的认为现行成本是指重新购置同类资产的市场价值;有的则认为现行成本应该是重新购置或制造同类资产的成本;有的认为是重新购置具有相同生产能力的资产的市价,等等。但是这并不影响采用现行成本来计量费用的必要性。赞同采用现行成本计量费用的人认为,采用现时成本由许多优点:﹙1﹚由于收入通常根据现行价格计量,从配比的逻辑关系来讲,费用也应当根据所耗资源的现行成本来计量,这不仅可以保持收入与费用具有相同的属性进行配比,使得收益计算更为合理,也有助于已耗资产的实物性补偿;﹙2﹚只有在采用现行成本计量费用情况下,才能区分经营业务产生的收益和持有资产的增值或减值;﹙3﹚能避免物价变动的虚计收益,确切反映生产耗费的补偿,有利于资产的实物保全;﹙4﹚现行成本计量的结果所揭示的是现实的财务状况而非历史的状况,与决策的相关性更强,有助于对未来经营活动及其成果的预测。不过,采用现行成本计量也存在着缺陷:﹙1﹚资产计价比较主观,缺乏一个可靠的依据。由于重置估价需要通过专业人员主观判断,难以防止企业人员蓄意篡改数据;﹙2﹚取得现行成本需要花费较高的信息成本,现行成本数据的取得原比历史成本数据的获取要困难得多;﹙3﹚仍然没有完全消除货币购买力变动的不利影响,等等。

3.脱手价格

脱手价格是指资产在正常清算条件下的变现价值。有的会计学家建议在费用计量中采用脱手价格。他们认为,它可以表示企业耗用特定资源的机会成本,而且这种费用计量不需要就重置的未来可能性进行预测,因为它有很强的决策相关性。此外,企业收益还可以根据已消耗资产的机会成本与相关的机会收入来评价,从而能为经营决策提供有效的财务信息。不过脱手价格计量也存在着缺陷:﹙1﹚由于同类资产在市场上有多种价格,因此脱手价格的确定比较困难;﹙2﹚由于脱手价格计量放弃了实现原则,不符合持续经营假定原则。因此不利于对管理当局的经营责任的考核。

三、财务成本计量在财务会计中的地位

由于传统财务会计强调可靠性,在会计系统设计时,选择了以历史成本计量为基础,以收入与成本进行配比为原则等作为基本理念,并要求会计人员采取谨慎态度处理会计事项。企业资产被看成一种“尚未摊销的成本”,并根据历史成本原则来计量;企业收益被理解成一种“现实交易收益”,并按照收入与费用的配比来确认。因此,我们可以发现,“成本理论”在传统财务会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财务会计可以被认为是一个成本的分配或归属过程。

1.传统会计收益观下的“成本配比”原则

传统财务会计的收益是指来自企业期间交易的已实现收入和相应费用的差异,是一种“实现”的收益概念,也称之为会计收益,强调“实现”的会计收益观的优点在于:﹙1﹚由于建立在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基础上,因此它符合稳健原则的要求;﹙2﹚实现收益观是考核管理当局受托责任最客观的指标。传统财务会计的收益概念天然地决定了需要运用配比原则来分配费用和已确认收益。很显然,配比原则实际已成为强调“收益重心”的传统会计确认收益的核心原则。会计收益大小的度量是通过收入确认的实现原则,即在收入实现以后才确认收益,它只将已实现的收益确认为企业收益,不包含资产价值升值等未实现的收益;另一方面这种收益的度量有赖于期间收入和费用的合理配比,与当期不相关的成本应作为资产(未耗成本)结转为以后期间的费用。与传统财务会计收益观相对应的是经济收益观。传统会计收益概念的批评者认为,会计收益概念存在着重大缺陷,未来收益概念应采用经济收益观。他们指出了会计收益的缺陷:﹙1﹚由于依据收入确认原则,使得损益表所反映的企业收益是不完整的收益,它没有包括未实现收益;﹙2﹚在采用配比原则时,由于收入采用现时价格计量,而费用则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因此成本的分配并不完整,使得成本未能真正得到弥补;﹙3﹚由于依赖历史成本计价,使得资产负债表所反映的资产,仅仅是未耗用的资产成本余额,从而低估了企业资产的价值。经济收益观强调的是资本保全原则,可理解为补偿资本后的一种增量。近年来会计界由于强调重置资产的重要性,已越来越多地接受经济收益概念,如果未来会计采用经济收益概念的话,成本的配比原则和历史成本计量原则将会受到根本性的冲击。2.资产定义的“成本观”

由于传统财务会计强调收益在会计理论中占有“重心”地位,必然会导致为了实现收入和费用的配比而按照“成本观”来定义资产。按照美国会计学家佩顿尔顿的观点,资产只是“未消逝或未耗用的成本”。他们认为,成本是取得资产所需要花费的代价;原始成本或历史成本是最初取得资产时的实际支出;重置成本是根据当前环境拥有一个与原有资产性能相同的资产所花费的一切代价。已耗成本将作为费用计入当期产品,而未耗用成本则作为资产保留在以后会计期间进行分配。在资产定义“成本观”概念下,资产的历史成本计量又是必然的选择。因为传统会计认为,资产通常根据经济业务发生所取得的交换价格入账,然后将这项取得成本列示在财务会计报表上,因此成本就是商品或劳务在其取得时的交换价格。如果交换中所付的是非现金资产,则以所放弃资产的现时价格作为取得资产的成本。选择历史成本作为资产的计量属性,是因为历史成本是由买卖双方在交易过程中确定的,它最具有可检验性和客观性。另外,历史成本计量也有利于与收益计量中的实现概念相关联。资产被定义为“未耗用成本”有助于与收益计量保持密切联系。但是资产定义“成本观”却存在着许多缺陷:﹙1﹚严重地歪曲了资产的本质,资产代表的是企业未来经济收益;﹙2﹚不能完整地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3﹚由于重视收入与费用配比,强调以损益表为中心,因而使得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反映不实。近年来资产定义“产权观”已得到会计界的广泛接受,1985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将资产定义为“资产是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它是特定个体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所取得或加以控制的”。将资产定义为预期的未来经济收益,应该说是比较符合企业持有资产的目的来看,当然是为了获得未来的经济收益。从未来会计发展趋势看,资产将取代收益成为会计关注的重点。如果今后完全否定了资产定义“成本观”强调资产重置概念将有代替成本分配概念的趋势。

3.成本归属观念和成本流转理论

传统财务会计强调资产按历史成本计量,即使现时重置成本高于历史成本也不例外;强调费用按照配比原则进行成本分配,它们依据的是成本归属观念。佩顿在其著作《公司会计准则绪论》中写道,当任何原材料或设备在生产过程中耗用之后,它们的原始成本就随之转移到产品中去。成本归属观念强调的是资产原始价值的转移,而并不是计量已耗用资产的现时成本,它已成为传统会计的成本计算和分配的理论基础。如果不成本归属观念,就无法进行成本计算,也就无法确认收益和计量资产。因此整个财务会计也就无法运行。在成本归属观念下还有一个成本流转理论。所谓成本流转理论是指会计人员应该按照成本归属观念,通过成本计算和成本分配来追溯成本流转过程。也就是说,随着物流的流转,即从企业购进设备和原材料开始,到组织生产、产品入库,再到销售渠道建设、产品销售出去,成本也随着流转,这需要通过会计记录将成本流转记录下来。因此,根据成本流转理论,就形成了资产定义“成本观”和成本分配“配比原则”,即成本表示取得资产所花费的代价。随着生产经营中的实物流转,会计记录也需要追溯成本流转过程,成本分配是传统财务会计的核心内容,已耗成本(即费用)根据配比原则进行成本分配,计入本期的经营成本以确认当期收益;未耗或未摊销成本就成为强调成本流转观念。

四、未来财务会计发展趋势和对财务成本理论的影响

(一)未来财务会计发展趋势

由于财务会计运行环境的急剧变化,传统的财务会计模式改革势在必行。许多有关要求揭示非财务数据、前瞻性数据和公允价值数据的提案都可以被看成是未来财务会计改革的方向。预计未来财务会计的发展,既是对传统财务会计的部分内容的扬弃,同时也是对其的继承和改进。未来财务会计模式的形成将是一个“渐进式”发展过程。

1.未来财务会计模式仍将继承传统模式中已经实践检验而积淀下来的方法与程序

尽管未来会计将会摒弃传统模式中许多过时的会计方法和程序,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相信,传统模式中已经实践检验而积淀下来的证明行之有效的会计方法与程序将会被继承。新的会计模式仍将保留利特尔顿和佩顿所描述的绝大多数特征。例如,以复式记账为会计记录基本方式;以货币计量为会计主要计量单位;以财务会计运行顺序对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未来财务会计发展将会走一条遵循以“继承——扬弃”为原则的渐进式改革道路。

2.未来会计收益观有向经济学收益概念靠拢的趋势

受经济学收益观的影响,美国提出一些介于传统收益观与经济学收益观之间的收益概念。美国会计学会在《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中,建议在单一报表中所列示的收益计算,既要保持历史成本概念,又要保持现行成本概念,后者除了要反映日常的经营成果外,还要反映因持有资产价值的重大变动而形成的损益,以及当价格水平变动时作为一个债权人和债务人而形成的损益。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原则公告中,也提出了“全面确认收益表”的损益表概念,全面确认收益表的内容包括持续经营的销货损益、非持续经营的销货损益、未实现资产重权价盈利、未实现交易中投资利得以及当价格水平变动时形成的损益等。当然,上述改进的会计收益概念与经济学收益仍有距离,但是它可以表明未来会计收益观将向经济收益概念靠拢的趋势。

3.未来会计确认的基础将是应计制与现金流动制的融合

从财务会计确认基础历史演进看,基于交易观的应计制代替了早期传统的基于交易观的现金制。不过,未来会计确认基础的趋势将可能是应计制与现金流动制的融合。随着经营发展,尤其是各种创新金融工具的广泛应用,使得传统概念上的交易活动逐渐转化为一系列市场程序,风险和报酬不再随交换行为而立即转移,明确的交易日期变得不确定起来,基于交易观的应计制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可以预见,随着基于非交易观的应计制出现,应计制与现金流动制之间的界限也就变得模糊起来。应计制与现金流动制的融合将是未来会计确认基础的发展方向。

4.未来会计计量的模式将是多种计量属性和计量尺度结合方式并存

以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属性,以名义货币作为计量单位的计量模式,是传统财务会计最基本的计量模式。但是,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这种计量模式已呈现出诸多缺陷。寻找新的计量模式将是未来财务会计模式的重要任务之一。但是,从计量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看,计量模式的确定不不可以通过纯粹理论推导出来,各种非理论因素,如政治的、经济的、技术的、环境的等,往往会影响甚至改变已选择的模式。因为财务会计规范存在着“政治化”过程,各种利益集团为了自身的利益,会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来影响财务会计准则的制定内容,达到有利于本方的目的,这必然影响到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问题。所以,未来会计计量模式将会通过理性的(科学的)和非理性(政治化的)方式来寻找新的多重计量模式。5.未来财务呈报将呈现多重计量报告形式的趋势未来财务会计信息将更强调真实性和公允性,更重视用户的信息需要。因此,在未来财务报告中,将采取以利用综合模型来改进企业报告的方式;运用多种计量属性反映财务状况;鼓励披露前瞻性信息;在披露财务数据的同时,有义务揭示非财务数据等措施。

(二)对财务成本理论的影响

未来财务会计的发展将给财务成本理论带来深远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资产定义的“成本观”淡出,“未来价值观”将取而代之传统财务会计倾向于从成本的角度定义资产,这种观念将会被取代。美国会计学家菲利普斯对这种现象做过评价:会计理论的变革实质上是试图改变传统会计理论强调成本的状况,代只以价值为中心的符合逻辑的结构。可以预见,未来将会更加强调资产的价值而不是未耗成本概念。这里所指的资产价值并不是现时价值,而是一种未来创造企业收益的潜在价值。突出资产“未来的经济价值”的性质,使得资产与收益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是现代财务会计的一个特征。因此,资产定义的“成本观”将会淡出,资产定义的“未来价值观”将取而代之。2.基于改良的会计收益观下的成本配比原则的适用范围将受到限制传统的会计收益观下,成本配比原则是计算和分配成本核心理论,它与收入实现原则相配合,可以计算出传统概念的期间收益。受经济学收益观的影响,会计界已开始逐渐改进传统的收益概念,提出了吸收经济学收益概念的收益观点。因此,传统概念的成本配比的适用范围将受到限制,成本配比原则仍将用于指导销售成本等项目的分配以确定收益。不过,企业在期末也会运用公允价值或现行价值等计量属性对资产和负债等项目进行调整,以使最终会计收益中补充反映出过去期间资产的“净增值”。3.成本归属和成本流转观念不再被强调传统财务会计十分强调成本归属和流转观念,可以说传统会计实质上是一个成本流转分配的过程。但随着资产重置价值重要性的突出,公允价值和现时成本被强调,现时成本的取得通过的是估价程序,因此成本归属和流转观念的重要地位将会下降。可以说,未来会计将不再是成本流转分配的过程,而变为一种价值计价的过程。4.不再追求绝对真实的成本理念,而开始注重条件真实性成本观念未来财务会计信息质量十分强调前瞻性要求,在比较客观性和相关性质量特征时,未来会计更加注重相关性要求。因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会计目标有着密切关系,它是维护会计目标的基础。近年来会计目标已有所变化,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概念结构中,会计目标被确定为“决策有用性”,他们认为对决策最为有用的信息是能“帮助信息使用者在预测未来时可导致决策差别”的信息,因此,相关性成为保证信息对决策有用的最重要的质量特征。

参考文献:

1.于富生,成本会计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杜兴强,现行财务会计模式:继承与发展,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3.陈良华,西方现代成本理论评述,经济学动态,1996(6)

财务成本范文篇2

关键字:财务成本确认计量财务会计

一、财务成本的性质和确认

(一)财务成本的性质

财务成本在财务会计中是一个流量概念,它表现为资源的不利变化,即成本会引起企业收益的减少,具体表现为企业资产的流出或增加。根据成本归属理论,当任何存货或固定资产在生产过程中耗用之后,它们的原始成本就随之转移到产品中去。转移到产品中的就是已耗成本,在财务会计中一般称之为费用,未转移的成本则为资产。传统的成本归属理论强调的是历史成本的转移,而并不计量已耗用资产的现时成本。成本归属假设是成本计算的基础,如果不承认成本归属观念,就无法进行成本计算。因此,支持传统财务会计的会计学家认为会计实质是一个历史成本分配的过程。可见一般人们理解的成本概念,在财务会计中所指的是已耗成本,即费用概念。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第6号概念公告中将费用(已耗成本)定义为:“费用是某一个体在其持续的、主要或核心业务中,应交付或生产了货品,提供了劳务,或进行了其他活动,而付出的或其他耗用的资产,或因而承担的负债,或两者兼而有之。”根据上述定义,我们可以发现该定义是一个狭义概念。企业的主要经营活动所发生的耗费形成费用,而非主要经营活动所发生的耗费并不构成费用,在美国财务会计概念体系中,这种非主要经营活动所发生的耗费称之为损失。那么,费用为什么要如此定义呢?这涉及成本流转观念。所谓的成本流转观念是指人们依据成本归属理论,追溯成本的流转过程,并通过成本记录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从企业生产准备开始,采购材料、添置设备,产品研制开发,投入原材料和人工,直至生产出产品,随着实物的流转,成本也应该流转,为了确定企业收益和存货计量,必须从现时营业收入中扣除已耗用资产的历史成本,并与利润表中的现时营业收入相配比,未耗部分成本则作为资产计入资产负债表中。至于那些凡是不产生营业收入的资产耗费或减少,如自然灾害造成的资产性质上不同于费用,应视为损失。正确区分费用和损失,可以使外部财务报表使用者获得更为有用的会计信息。可见,狭义的财务成本在财务会计中所指的是费用概念。根据以上论述,费用具备两项基本特征:1.费用表示的是企业资源的不利变化,这种不利变化具体表现为企业资产的减少,或企业负债的增加;2.费用确认应与企业盈利活动相联系,在目前的财务报告中,由于收入和费用是分别单独陈报的,而且一般情况下,企业商品或劳务的购置和款项的支付又不与企业同种产品的销售或收款同时发生。因此,配比要求就变得十分必要,费用应与收入建立一定的联系。

(二)财务成本的确认按照传统财务会计理论,费用的确认应该与盈利相联系。这里配比原则十分重要,因为它指导人们鉴别哪些成本属于已耗成本,应计列为本期费用,相应列入利润表;指导人们鉴别哪些成本属于未耗成本应作为资产列入资产负债表;指导人们区分各种费用与收入的不同联系以分配各类费用。根据配比原则,费用的确认应该与这个时期的营业收入相配比,由此计算本期的收益。费用与收入的配比原则包括三项确认规则:1.联系因果关系确认费用;2.系统、合理地分配费用;3.支出发生时立即确认费用;联系因果关系确认费用是最理想的分配成本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将已耗成本与产品相联系,并在有关收入陈报之时将这些产品的成本计入费用,就可以得到费用与收入的合理配比。因为已耗成本是与某一个具体产品相联系,而这一产品又与所陈报的收入相联系,倘若收入在销售实现时予以陈报,将产品的已耗成本记为费用予以陈报被认为是合理的,而未耗成本则被视为资产。直接为生产商品和提供劳务等发生的直接人工、直接材料、商品进价和其他直接费用,由于与产品生产之间存在着一种可追溯的关系,可以直接追溯到具体产品中去,因此这类费用应该直接计入生产经营成本。并不是所有费用与收入都存在着联系因果关系,有些需要通过其他确认方法来分配费用。具体分配方法有两种:1.在以后的各会计期中,将成本合理、系统地分配为费用;2.当支出发生时立即确认为费用;有些支出尽管无法追溯到具体的产品中去,但它们与本期收入存在着间接因果关系,人们通常可以按假定的合理基础或便捷的方法将其分摊至具体产品成本之中。这些成本在各会计期间分配费用时,应该是无偏见和合理的。例如,企业为生产商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固定资产折旧费用、无形资产摊销费用等各项间接费用,这类费用与本期收入存在着间接因果关系,应该按一定标准分配计入生产经营成本。那些既不与生产直接相关又不与销售直接相关的支出,由于无法找到一个合理且系统的分配基础,应该作为期间费用立即计入当期损益。很显然,因为这些支出如果没有合理的途径与未来收入相联系,或未来期间经营活动的收益很不确定,如果采用武断的分配基础进行分配可能将回比不进行分配更使人误解。因此,惟一的实际解决途径就是将它们直接列为当期费用。事实上,将费用与收入相联系并进行合理的费用分配是一个非常棘手的事情。A.L.托马斯于1974年美国会计学会所发表的第9期《会计研究论文集》的《会计分配问题》一文中指出,将成本分配为费用,完全存在着主观臆造的因素。由于这种主观推测使得会计人员提供的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值得怀疑,因此,A.L.托马斯认为验证费用分配过程是否合理有三个标准:1.可加性,即分配到各会计期的费用数额相加应该等于原来的成本总额;2.明确性,即某一种分配方法只能导致某一个固定的分配额,而不是数额可以随意大小;3.可辩护性,当采用某种分配方法时,有其充分的理由证明是最优的,是任何其他分配方案无法替代的。托马斯认为费用确认分配过程并不能真正符合上述标准要求,现行的配比原则实际存在着重大的缺陷。不过至今为止,会计实务界仍在财务会计实践中坚持应用分配方法。因为费用分配过程构成了传统财务会计最重要的会计实务,如果否定成本分配实际上就等于从根本上否定传统财务会计。

二、财务成本的计量

费用作为获取营业收入所发生的资源牺牲,其计量主要表现为资产的减少或者负债的增加。由于资源已耗用成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衡量,因此费用与资产、负债等会计要素一样,通常也可以由多种计量属性,即历史成本、现行成本、脱手价格、可实现净值和未来现金流入量现值和未来现金流入量现值等衡量。

1.历史成本

历史成本是指取得资源时的原始交易价格。在直接现金交易时,历史成本表现为付出的现金或承诺付出现金;在非现金交易时,历史成本则表现为被交易资产的现金等价物。按历史成本计量费用是几个世纪以来财务会计的主要计量基础,是财务会计计量中最重要的计量属性。历史成本被运用的主要理由是:﹙1﹚历史成本是买卖双方在市场上通过交易客观地确定的,它不是人们主观确定的,因此具有客观可靠性;﹙2﹚历史成本具有可检验性,因为它有交易时留下的原始凭证作为依据;﹙3﹚在会计实务中,历史成本最容易取得,而不像其他计量方式获取的成本较高;﹙4﹚费用以资产的实际耗费计量,收入是以销售产品的实际交易价格计量,企业收入与费用的配比和收益的确认都是建立在实际交易基础上的,从而可以避免歪曲经营收益。

那么费用的历史成本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呢?一般情况,它是按获取生产所需物品所放弃或必须放弃的资源在取得日的现行价值计量的,也就是资产的交易价值。当采用直接现金支付或承诺现金支付时,成本的计量是明确的,即买方所放弃的对资源要求权的货币表现。如果交易采用的是非现金支付方式或非现金支付承诺,则按照取得物品或服务的市价或交易中放弃的物品或服务的市价来计量。历史成本计量费用也存在着固有的缺陷:﹙1﹚由于货币购买力的变动和物价的急剧变化,使得历史成本并不能确切地反映企业资产的现值,缺乏可比性。﹙2﹚历史成本未能反映出企业资产的增值情况。资产的增值等于购置资产现时价值减去原始成本的余数,如果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就无法反映企业资产的增值,因此收益计算中未能包括资产增值价值。﹙3﹚物价变动时,以历史成本进行计量难以分清企业的实际收益和由于价格而引起的持有损益。

2.现行成本

现行成本是指在本期重购或重置持有资产的成本,也可以成为重置成本。人们对现行成本包含的内容的理解存在着差异,有的认为现行成本是指重新购置同类资产的市场价值;有的则认为现行成本应该是重新购置或制造同类资产的成本;有的认为是重新购置具有相同生产能力的资产的市价,等等。但是这并不影响采用现行成本来计量费用的必要性。赞同采用现行成本计量费用的人认为,采用现时成本由许多优点:﹙1﹚由于收入通常根据现行价格计量,从配比的逻辑关系来讲,费用也应当根据所耗资源的现行成本来计量,这不仅可以保持收入与费用具有相同的属性进行配比,使得收益计算更为合理,也有助于已耗资产的实物性补偿;﹙2﹚只有在采用现行成本计量费用情况下,才能区分经营业务产生的收益和持有资产的增值或减值;﹙3﹚能避免物价变动的虚计收益,确切反映生产耗费的补偿,有利于资产的实物保全;﹙4﹚现行成本计量的结果所揭示的是现实的财务状况而非历史的状况,与决策的相关性更强,有助于对未来经营活动及其成果的预测。不过,采用现行成本计量也存在着缺陷:﹙1﹚资产计价比较主观,缺乏一个可靠的依据。由于重置估价需要通过专业人员主观判断,难以防止企业人员蓄意篡改数据;﹙2﹚取得现行成本需要花费较高的信息成本,现行成本数据的取得原比历史成本数据的获取要困难得多;﹙3﹚仍然没有完全消除货币购买力变动的不利影响,等等。

3.脱手价格

脱手价格是指资产在正常清算条件下的变现价值。有的会计学家建议在费用计量中采用脱手价格。他们认为,它可以表示企业耗用特定资源的机会成本,而且这种费用计量不需要就重置的未来可能性进行预测,因为它有很强的决策相关性。此外,企业收益还可以根据已消耗资产的机会成本与相关的机会收入来评价,从而能为经营决策提供有效的财务信息。不过脱手价格计量也存在着缺陷:﹙1﹚由于同类资产在市场上有多种价格,因此脱手价格的确定比较困难;﹙2﹚由于脱手价格计量放弃了实现原则,不符合持续经营假定原则。因此不利于对管理当局的经营责任的考核。

三、财务成本计量在财务会计中的地位

由于传统财务会计强调可靠性,在会计系统设计时,选择了以历史成本计量为基础,以收入与成本进行配比为原则等作为基本理念,并要求会计人员采取谨慎态度处理会计事项。企业资产被看成一种“尚未摊销的成本”,并根据历史成本原则来计量;企业收益被理解成一种“现实交易收益”,并按照收入与费用的配比来确认。因此,我们可以发现,“成本理论”在传统财务会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财务会计可以被认为是一个成本的分配或归属过程。

1.传统会计收益观下的“成本配比”原则

传统财务会计的收益是指来自企业期间交易的已实现收入和相应费用的差异,是一种“实现”的收益概念,也称之为会计收益,强调“实现”的会计收益观的优点在于:﹙1﹚由于建立在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基础上,因此它符合稳健原则的要求;﹙2﹚实现收益观是考核管理当局受托责任最客观的指标。传统财务会计的收益概念天然地决定了需要运用配比原则来分配费用和已确认收益。很显然,配比原则实际已成为强调“收益重心”的传统会计确认收益的核心原则。会计收益大小的度量是通过收入确认的实现原则,即在收入实现以后才确认收益,它只将已实现的收益确认为企业收益,不包含资产价值升值等未实现的收益;另一方面这种收益的度量有赖于期间收入和费用的合理配比,与当期不相关的成本应作为资产(未耗成本)结转为以后期间的费用。与传统财务会计收益观相对应的是经济收益观。传统会计收益概念的批评者认为,会计收益概念存在着重大缺陷,未来收益概念应采用经济收益观。他们指出了会计收益的缺陷:﹙1﹚由于依据收入确认原则,使得损益表所反映的企业收益是不完整的收益,它没有包括未实现收益;﹙2﹚在采用配比原则时,由于收入采用现时价格计量,而费用则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因此成本的分配并不完整,使得成本未能真正得到弥补;﹙3﹚由于依赖历史成本计价,使得资产负债表所反映的资产,仅仅是未耗用的资产成本余额,从而低估了企业资产的价值。经济收益观强调的是资本保全原则,可理解为补偿资本后的一种增量。近年来会计界由于强调重置资产的重要性,已越来越多地接受经济收益概念,如果未来会计采用经济收益概念的话,成本的配比原则和历史成本计量原则将会受到根本性的冲击。

2.资产定义的“成本观”

由于传统财务会计强调收益在会计理论中占有“重心”地位,必然会导致为了实现收入和费用的配比而按照“成本观”来定义资产。按照美国会计学家佩顿尔顿的观点,资产只是“未消逝或未耗用的成本”。他们认为,成本是取得资产所需要花费的代价;原始成本或历史成本是最初取得资产时的实际支出;重置成本是根据当前环境拥有一个与原有资产性能相同的资产所花费的一切代价。已耗成本将作为费用计入当期产品,而未耗用成本则作为资产保留在以后会计期间进行分配。在资产定义“成本观”概念下,资产的历史成本计量又是必然的选择。因为传统会计认为,资产通常根据经济业务发生所取得的交换价格入账,然后将这项取得成本列示在财务会计报表上,因此成本就是商品或劳务在其取得时的交换价格。如果交换中所付的是非现金资产,则以所放弃资产的现时价格作为取得资产的成本。选择历史成本作为资产的计量属性,是因为历史成本是由买卖双方在交易过程中确定的,它最具有可检验性和客观性。另外,历史成本计量也有利于与收益计量中的实现概念相关联。资产被定义为“未耗用成本”有助于与收益计量保持密切联系。但是资产定义“成本观”却存在着许多缺陷:﹙1﹚严重地歪曲了资产的本质,资产代表的是企业未来经济收益;﹙2﹚不能完整地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3﹚由于重视收入与费用配比,强调以损益表为中心,因而使得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反映不实。近年来资产定义“产权观”已得到会计界的广泛接受,1985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将资产定义为“资产是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它是特定个体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所取得或加以控制的”。将资产定义为预期的未来经济收益,应该说是比较符合企业持有资产的目的来看,当然是为了获得未来的经济收益。从未来会计发展趋势看,资产将取代收益成为会计关注的重点。如果今后完全否定了资产定义“成本观”强调资产重置概念将有代替成本分配概念的趋势。

3.成本归属观念和成本流转理论

传统财务会计强调资产按历史成本计量,即使现时重置成本高于历史成本也不例外;强调费用按照配比原则进行成本分配,它们依据的是成本归属观念。佩顿在其著作《公司会计准则绪论》中写道,当任何原材料或设备在生产过程中耗用之后,它们的原始成本就随之转移到产品中去。成本归属观念强调的是资产原始价值的转移,而并不是计量已耗用资产的现时成本,它已成为传统会计的成本计算和分配的理论基础。如果不成本归属观念,就无法进行成本计算,也就无法确认收益和计量资产。因此整个财务会计也就无法运行。在成本归属观念下还有一个成本流转理论。所谓成本流转理论是指会计人员应该按照成本归属观念,通过成本计算和成本分配来追溯成本流转过程。也就是说,随着物流的流转,即从企业购进设备和原材料开始,到组织生产、产品入库,再到销售渠道建设、产品销售出去,成本也随着流转,这需要通过会计记录将成本流转记录下来。因此,根据成本流转理论,就形成了资产定义“成本观”和成本分配“配比原则”,即成本表示取得资产所花费的代价。随着生产经营中的实物流转,会计记录也需要追溯成本流转过程,成本分配是传统财务会计的核心内容,已耗成本(即费用)根据配比原则进行成本分配,计入本期的经营成本以确认当期收益;未耗或未摊销成本就成为强调成本流转观念。

四、未来财务会计发展趋势和对财务成本理论的影响

(一)未来财务会计发展趋势

由于财务会计运行环境的急剧变化,传统的财务会计模式改革势在必行。许多有关要求揭示非财务数据、前瞻性数据和公允价值数据的提案都可以被看成是未来财务会计改革的方向。预计未来财务会计的发展,既是对传统财务会计的部分内容的扬弃,同时也是对其的继承和改进。未来财务会计模式的形成将是一个“渐进式”发展过程。

1.未来财务会计模式仍将继承传统模式中已经实践检验而积淀下来的方法与程序

尽管未来会计将会摒弃传统模式中许多过时的会计方法和程序,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相信,传统模式中已经实践检验而积淀下来的证明行之有效的会计方法与程序将会被继承。新的会计模式仍将保留利特尔顿和佩顿所描述的绝大多数特征。例如,以复式记账为会计记录基本方式;以货币计量为会计主要计量单位;以财务会计运行顺序对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未来财务会计发展将会走一条遵循以“继承——扬弃”为原则的渐进式改革道路。

2.未来会计收益观有向经济学收益概念靠拢的趋势

受经济学收益观的影响,美国提出一些介于传统收益观与经济学收益观之间的收益概念。美国会计学会在《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中,建议在单一报表中所列示的收益计算,既要保持历史成本概念,又要保持现行成本概念,后者除了要反映日常的经营成果外,还要反映因持有资产价值的重大变动而形成的损益,以及当价格水平变动时作为一个债权人和债务人而形成的损益。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原则公告中,也提出了“全面确认收益表”的损益表概念,全面确认收益表的内容包括持续经营的销货损益、非持续经营的销货损益、未实现资产重权价盈利、未实现交易中投资利得以及当价格水平变动时形成的损益等。当然,上述改进的会计收益概念与经济学收益仍有距离,但是它可以表明未来会计收益观将向经济收益概念靠拢的趋势。

3.未来会计确认的基础将是应计制与现金流动制的融合

从财务会计确认基础历史演进看,基于交易观的应计制代替了早期传统的基于交易观的现金制。不过,未来会计确认基础的趋势将可能是应计制与现金流动制的融合。随着经营发展,尤其是各种创新金融工具的广泛应用,使得传统概念上的交易活动逐渐转化为一系列市场程序,风险和报酬不再随交换行为而立即转移,明确的交易日期变得不确定起来,基于交易观的应计制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可以预见,随着基于非交易观的应计制出现,应计制与现金流动制之间的界限也就变得模糊起来。应计制与现金流动制的融合将是未来会计确认基础的发展方向。

4.未来会计计量的模式将是多种计量属性和计量尺度结合方式并存

以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属性,以名义货币作为计量单位的计量模式,是传统财务会计最基本的计量模式。但是,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这种计量模式已呈现出诸多缺陷。寻找新的计量模式将是未来财务会计模式的重要任务之一。但是,从计量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看,计量模式的确定不不可以通过纯粹理论推导出来,各种非理论因素,如政治的、经济的、技术的、环境的等,往往会影响甚至改变已选择的模式。因为财务会计规范存在着“政治化”过程,各种利益集团为了自身的利益,会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来影响财务会计准则的制定内容,达到有利于本方的目的,这必然影响到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问题。所以,未来会计计量模式将会通过理性的(科学的)和非理性(政治化的)方式来寻找新的多重计量模式。5.未来财务呈报将呈现多重计量报告形式的趋势未来财务会计信息将更强调真实性和公允性,更重视用户的信息需要。因此,在未来财务报告中,将采取以利用综合模型来改进企业报告的方式;运用多种计量属性反映财务状况;鼓励披露前瞻性信息;在披露财务数据的同时,有义务揭示非财务数据等措施。

(二)对财务成本理论的影响

未来财务会计的发展将给财务成本理论带来深远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资产定义的“成本观”淡出,“未来价值观”将取而代之传统财务会计倾向于从成本的角度定义资产,这种观念将会被取代。美国会计学家菲利普斯对这种现象做过评价:会计理论的变革实质上是试图改变传统会计理论强调成本的状况,代只以价值为中心的符合逻辑的结构。可以预见,未来将会更加强调资产的价值而不是未耗成本概念。这里所指的资产价值并不是现时价值,而是一种未来创造企业收益的潜在价值。突出资产“未来的经济价值”的性质,使得资产与收益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是现代财务会计的一个特征。因此,资产定义的“成本观”将会淡出,资产定义的“未来价值观”将取而代之。2.基于改良的会计收益观下的成本配比原则的适用范围将受到限制传统的会计收益观下,成本配比原则是计算和分配成本核心理论,它与收入实现原则相配合,可以计算出传统概念的期间收益。受经济学收益观的影响,会计界已开始逐渐改进传统的收益概念,提出了吸收经济学收益概念的收益观点。因此,传统概念的成本配比的适用范围将受到限制,成本配比原则仍将用于指导销售成本等项目的分配以确定收益。不过,企业在期末也会运用公允价值或现行价值等计量属性对资产和负债等项目进行调整,以使最终会计收益中补充反映出过去期间资产的“净增值”。3.成本归属和成本流转观念不再被强调传统财务会计十分强调成本归属和流转观念,可以说传统会计实质上是一个成本流转分配的过程。但随着资产重置价值重要性的突出,公允价值和现时成本被强调,现时成本的取得通过的是估价程序,因此成本归属和流转观念的重要地位将会下降。可以说,未来会计将不再是成本流转分配的过程,而变为一种价值计价的过程。4.不再追求绝对真实的成本理念,而开始注重条件真实性成本观念未来财务会计信息质量十分强调前瞻性要求,在比较客观性和相关性质量特征时,未来会计更加注重相关性要求。因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会计目标有着密切关系,它是维护会计目标的基础。近年来会计目标已有所变化,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概念结构中,会计目标被确定为“决策有用性”,他们认为对决策最为有用的信息是能“帮助信息使用者在预测未来时可导致决策差别”的信息,因此,相关性成为保证信息对决策有用的最重要的质量特征。

参考文献:

1.于富生,成本会计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杜兴强,现行财务会计模式:继承与发展,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3.陈良华,西方现代成本理论评述,经济学动态,1996(6)

财务成本范文篇3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实行的是一种以计划价格为基础,以事后核算为重点,以完全成本法为内容的算帐报帐型的成本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可以说是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一是盈亏同企业无关,企业成本意识淡薄,损失浪费惊人,甚至不少企业虚盈实亏;二是成本管理方法和手段落后,没有真正形成科学的成本管理体系,缺乏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管理方法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三是成本管理的现状不利于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不利于企业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也不利于企业成本的宏观调控。这就要求对现行成本管理的方式、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并建立新的成本管理模式。

建立新的成本管理模式,首先,要弄清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和具体要求。只有对此有了深刻了解,才能很好地把握市场经济规律,自觉摆脱旧的观念,适应新的形势。其次,要学习西方国家应用市场经济规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成功经验,借鉴其关于社会化大生产的现代成本管理方法和经验,为我所用。第三,要保持鲜明的中国特色,要认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异同,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成本管理模式。

笔者认为,新的成本管理模式可以概括为:在微观管理上,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价格为基础,以制造成本法为内容,以低成本、高效益为目标,以全面成本管理为核心的现代成本管理体系;在宏观管理上,要建立以财务成本法规为引导,以合理利用和配置资源为目标,行政、法律和经济手段并用的宏观间接调控管理体系。

二、成本微观管理要建立现代成本管理体系

成本微观管理即企业成本管理。在我国,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层单位,是国家经济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国有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对于增强我国经济实力,促进四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求产品有竞争力,技术有开发力,资产有增值力,在市场上有应变力,特别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企业素质低、产品质量差和成本高的现状,要具有现代化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企业管理现代化,就要求企业各项专业管理现代化。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1、成本管理思想革新化。传统的算帐报帐型成本管理模式只计算财务成本,不计算管理成本;只重视事后算帐,不重视事前预测和决策;只采用手工操作,不考虑先进的管理手段;只依靠企业财务部门,不注意发挥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因而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这就需要在成本管理观念上革新,要树立竞争观念、效益观念、经营观念、法制观念和开拓观念等新的观念。

2、成本管理组织合理化。这是管理现代化的保证。没有组织上的保证,企业就很难把现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组织好,就不可能发挥最大的总体效益。成本管理组织化就是要求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要建立成本管理责任制度,保证目标成本的顺利实现。同时,还要按照成本管理的职能,建立科学的成本指标体系、成本核算体系、成本决策体系、成本控制体系和成本考核体系。

3、成本管理方法科学化。要总结我国成本管理的好经验,引进国外现代化成本管理方法,相互融合,发展提高。主要有目标成本管理、责任成本管理、厂内经济核算、本量利分析、价值工程、成本——效益分析、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控制、班组成本管理、作业成本管理等多种方法。

4、成本管理手段电子化。在成本管理中,应用电子计算机,不但可替代一些繁重的事务性劳动,而且可以加速信息处理,便于建立成本管理信息系统,使管理人员及时作出正确决策。同时,还应推广应用先进的检测手段和显示监控装置,加强对物质消耗和流向的控制,为成本控制和计算创造条件。

5、成本管理人才专业化。要培养一支能够适应成本管理现代化需要的专业干部队伍。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成本管理工作不断前进,保证成本现代化早日实现。

总之,管理思想是灵魂,管理人才是关键,管理组织是保证,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是条件。这五个方面的内容应该配套,并同步进行,才能共同推动成本管理向着现代化方向迈进。

三、成本宏观管理要建立间接调控体系

成本宏观管理即成本的国民经济管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对于成本管理仍然需要从宏观上加强调控。

1、要建立成本法规体系,促进成本管理工作规范化。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1992年,财政部了《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和行业财务制度与会计制度,对原来的成本核算和管理方法进行了部分改革。近年来,又颁布了一些具体会计准则,其中不少涉及成本管理的内容。现在应该尽快把成本法规体系建立和完善起来,使今后成本管理有法可依,力求做到制度化和规范化。

2、要通过社会审计,纠正成本计算不实和弄虚作假行为。当前成本管理上存在不少问题,成本计算不实,财经法纪松驰,乱摊乱挤成本现象普遍存在,有的甚至弄虚作假,偷税漏税,这就给成本管理增加了很多障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家要逐步建立财税监督、国家审计监督和社会审监督三者并立的经济监督体系。注册会计师审计要重点对成本法规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纠正企业中成本计算不实和乱摊、乱挤成本等违法乱纪现象。

3、要有合理的经济布局,促使资源配置更加有效。我国各地自然资源条件不同,经济发展又不平衡,这就要求生产要合理布局,充分地利用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减少不合理的运输费用,努力节约社会劳动。同时,还要考虑各地区工业生产专业化和各产业综合发展的正确结合。

4、要调整产业结构,促使生产专业化和协作化。我国产业结构尚不够合理,主要是农业基础比较薄弱,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加工工业规模偏大技术水平和专业化程度低,一般加工工业生产能力过剩。有些行业盲目发展,产大于需;有些行业产量低,不能发挥规模效益。这就要求宏观上加速产业结构调整,要以市场为导向,使社会生产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要重视生产专业化和协作化,以促使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降低产品成本。

5、要培育市场体系,鼓励公平竞争,不断降低物质消耗水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要大力发展各类市场,并着重发展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健全市场规则,清除市场障碍,要尽快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鼓励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及时各种经济信号传递出去,引导资源配置更加合理,降低物质消耗,节约产品成本。

财务成本范文篇4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环境中,医疗体制也在日趋完善,医疗市场的竞争程度也在不断上升。想要在激烈的市场中赢得生存的空间和机会,医院需要对自身进行改革,以迎合市场发展的规律。医院由于其较高的成本,在市场的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如何加强对自身的管理,加强对医院成本的控制,进行一系列的预算管理,是医院需要进行深入研究的课题。

二、医院进行成本控制、管理的意义

1.有助于医疗改革的进一步推行。医院财务制度的新规定对我国各大医院的管理工作有着新的要求。要求医院关注对成本的控制和管理工作,合理地对医疗服务工作的效率进行评价。相关单位也在要求医院要进一步推行医疗改革,落实好各项措施,切实做好对成本的控制和管理工作,真正地实现为人民服务。成本是医疗服务定价中的重要依靠,医院需要制定出符合人们生活实际的收费标准,才能健全医院的各类机制,做好医疗改革。2.提高在医疗市场中的竞争力。在新医院财务制度中对成本进行控制,将会使医疗服务的价格得到稳定,从而提高医院在医疗市场上的竞争力。医院成本的居高不下导致了高昂医疗服务费的产生。由于医院在各项服务和对耗材、设备的购置方面的费用,都包含在医院的成本中,这些都使医疗费用上升。要想使医疗费用有所下降,需要降低医院成本的支出。新医院财务制度在这方面的严格的规定,可以达到稳定医疗服务价格的作用,同时也帮助医院提高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三、新医院财务制度下医院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1.缺少成本控制的理念。新医院财务制度中要求医院要重视成本的控制,可是在实际情况中,很多医院将成本控制认同为成本节省,其实,成本控制和成本节省有着较大的差别。成本节省更多的只是去考虑完成医院既定的考核计划,只是一昧地去降低成本,节省开支,以此达到利润的提高。这种做法在短时间内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无法使医院有着长久的发展。这种行为肯定会使医疗服务质量有所下降,不利于医院的整体发展,会带来负面的影响。医院是公益性的事业单位,它的宗旨是救死扶伤,将着眼点放在成本的节省上,会使医院逐渐走向衰落。2.会计人员专业素质较低。医院组织内对会计人员的要求普遍较低,仅仅需要会做账员工,但是会计工作不仅仅是会做账。当前的情况是,从事会计管理的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并不是很强。当遇到需要较强的专业性的工作时,一般的会计人员是无法很好地完成相应的工作的,只有高素质、专业性强的会计管理人员,才能胜任这些工作。在医院工作的会计人员,过多地着力于会计核算方面而轻视财务管理工作,不去注重对新知识的学习,无法洞察到医院在经营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这些都是不利于医院竞争力的提升的。3.在医院成本控制中缺少预算管理。预算在很多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预算管理在成本控制上也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国内很多医院病没有进行有关的成本预算,即使有这方面预算,但是其科学性不够高,无法为医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足够的帮助。比如医院在进行成本预算之际,没有将固定资产、库存物资等占据的资金计算进去;在进行会计处理的时候,对资产和一些资金的控制和预算并不全面,这些都使预算的过程和结果不够科学。而在进行成本预算的过程,根据部门之间的差别,按照之前预算的结果进行不同费用的预算和资金的限制,这种成本管理方式使一些工作人员丧失了工作热情。

四、新医院财务制度下如何加强医院成本控制

1.急需加强成本控制意识。根据新医院财务制度和旧医院财务制度的差别,可以发现,新医院财务制度在多个方面都有所改变,例如使用范围、会计报表等,这些都有利医院经营模式的改革。医院的财务管理为了降低自身的成本,提高工作效果,需要合理地进行成本控制。医院的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都需要认识到成本控制和成本节省之间本质的不同,增强对成本控制的认识,并且聘请专业的财务人员来进行医院的成本控制工作,因为医院的成本控制需要较强的专业性财务知识,一般的会计人员较难胜任这项工作。医院的工作人员,也需要从自身做好成本控制,从各个方面降低医院的成本,如减少医疗纠纷、降低医疗事故发生的概率,这都将有利于医院的成本控制。2.切实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医院成本控制和管理的实施情况和效果与医院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专业素养有着重要的联系。想让医院的成本控制和管理有条不紊、高效地进行,就需要建设出一支专业性强、素质高的会计队伍。医院需要对员工进行培养,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会计人员自身要不断地进行学习,更新现代财务管理的理念和技能,看清市场经济的需求,努力提升自己。会计人员要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使医院的各项业务流程更加规范化。3.建立起完善的成本控制体系和成本控制管理制度。在新医院财务制度中,重视医院的成本控制,这极大地影响了医院的经营和管理理念,可以帮助医院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稳定医疗服务价格。所以,建立起完善的医院成本控制体系、完善成本控制管理制度并确保其全面深入地实施是医院需要关注的内容。为了实现以上内容,首先医院需要将成本控制的制度关联到成本管理和财务管理的各个方面,细化到具体人员的管理、任务的分配、奖罚制度等方方面面。其次,医院的管理人员需要有全局的意识,要帮助成本控制和管理部门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控制体系。再其次要结合医院自身的情况,按照新医院财务制度中对成本控制方面的规定和要求,形成成本控制前期、中期和后期全面的成本控制体系,对建立的成本管理体系进行多次的分析和应用,一方面可以帮助降低医院的经营成本,另一方面也在为医院将来的规划和资源的配置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和支持。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进行医院的成本控制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地利好用医院的各类资源,根据医院自身的情况,结合医疗市场的发展趋势,进行科学合理化的管理,有效地进行成本的控制,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降低医院的成本,提高工作的效率。医院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其医疗服务的质量不能因为成本的降低而有所下降,在新医院制度下进行医院成本控制,需要对医院的资源和人员配置上做出科学合理的安排,使医院实现长久的发展。

作者:范莉 单位: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妇幼保健院

参考文献:

[1]桑社芹.基于新医院财务制度下医院成本控制的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5,(04):142+176.

[2]贾秀芹.新医院财务制度下的医院成本控制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4,(22):149.

[3]陈雄美.新医院财务制度下的医院成本控制[J].中国外资,2014,(03):42+44.

财务成本范文篇5

关键词:成本控制;现代酒店;财务管理

一、现代酒店财务成本管理

对于现代酒店财务成本管理而言,指的是酒店树立财务成本管控理念,确定结合实际情况树立财务成本管控目标,在经营过程中,针对影响成本的各种因素,实施控制与调节,从而完成现代酒店财务成本管控的基本目标。对于现代酒店的成本而言,具体分为三大部分,包括了材料成本和管理成本,还有人工成本,这些均是现代酒店财务成本管理的对象。现代酒店开展财务成本管控工作,最主要的目的是在实际运营期间,减少运营成本,达到利润最大化的效果,最终提升其在竞争激烈市场上的核心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现代酒店财务成本管理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对财务成本管理认识不足。当前,部分现代酒店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对财务成本控制认识不足,对成本控制和酒店服务质量的关系没有清晰的认知,所以在经营管理时,费用支出不合理,当成本较低时,未能提供优质的服务,不利于现代酒店的长远发展,也降低了现代酒店的核心竞争力。(二)内部机制不完善。现代酒店为了完成成本控制的目标,促进财务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需要在内部机制的作用下,确保成本控制可以落实。但是,一些现代酒店的内部机制不完善,导致成本控制未能认真落实到实处,从根本上不利于成本控制的实施,也对现代酒店财务管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三)机构设置不健全。现代酒店在财务管理工作开展过过程中,以成本控制作为目标,但是执行期间,因为机构设置不健全,导致现代酒店成本控制的目标难以有效完成,也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尤其是监督力度不足,在成本控制管理时,各个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交流不及时,当市场情况发生变化时,难以做出合理的调整,当成本未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必然影响到现代酒店的经营利润,降低了财务管理的质量。

三、成本控制体系下提高现代酒店财务管理质量的策略

(一)制定合理的成本预算。在竞争激烈的市场条件下,现代酒店为了获取较多的经济效益,在提高服务质量的基础之上,还要加大财务管理工作力度,保证成本得到控制,避免资金浪费。酒店在成本控制体系下开展财务管理工作,需要制定合理的成本预算,防止出现预算不合理限制酒店发展的情况。酒店财务管理部门必须充分发挥其作用,对市场的情况进行全面分析,针对自身酒店的发展状况,掌握各项费用的支出,继而为对年度支出予以科学的预算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确定了酒店经营消耗定额,针对餐饮成本以及各项费用支出方面实施预算。为了提升财务管理质量,酒店应该结合实际的情况健全成本核算体系,将其作为对成本进行预算的标准。通常情况下,在对成本予以控制过程中,采购是控制的关键环节,为了实现对采购成本的合理控制,酒店需要将采购作为财务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在采购费用的使用方面,予以严格的监督与控制。同时,酒店的各个部门之间密切联系,其他部门配合财务部门开展工作,使得财务部门不但掌握市场的行情,而且对酒店的各项费用支出有全面的了解,结合实际市场变化,在采购费用方面,对其进行合理的调整。为了提升现代酒店财务管理质量,财务管理部门可以参与酒店管理,根据实际经营实施成本预算,确保酒店的成本得到控制。(二)加大内部管理力度,完善内部机制。现代酒店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严峻的市场竞争形势,必须转变经营理念,不断的更新落后设备,降低由于设备存在故障导致安全事件发生的几率,在提高服务质量,在保障客户安全的前提下,减少了设备的维修成本,达到现代化管理的目标。为了向广大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提高酒店的客流量,应该加大内部管理力度,针对电器、照明和卫生用品等方面,意识到维修的费用会导致企业的成本增多,尽管管理的事项比较繁琐,但这事项与服务质量、酒店的耗能有着密切联系。基于此,在对酒店进行管理过程中,结合岗位的情况,制定健全的规章制度,完善内部机制,对采购予以监督与控制,促进对成本的控制,为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酒店在经营期间,餐饮部与客房部是能耗最多的两个部门,所以在财务管理时,为了确保成本得到有效的控制,需要向两大部门下达成本控制的指标,同时成本控制也要认真落实到个人。另外,酒店的其他部门也要积极节约资源,从而降低成本。为了减少设备的维修费用,要制定合理的维护保养方案,增强日常保养意识。总之,在对成本进控制时,为了提高现代酒店财务管理效果,要加大内部管理力度,使得成本控制落实到实处。(三)建立健全的现代酒店财务成本控制机构。为了确保成本控制能够得以落实,需要在相关机构的监督与考核的作用下完成,那么,现代酒店在财务管理过程中,以成本控制为前提,为了合理的降低成本,获取较大的经济效益,应当建立健全的现代酒店财务成本控制机构,充分发挥该机构的效能。现代酒店财务成本控制机构需制定流程,财务负责人要掌控成本控制的效果,确保成本控制取得显著成果。在成本控制制度方面,财务成本管理机构要发挥其作用,建立完善的成本控制体系,对各级管理人员以及其他工作人员进行考核与监督,认真贯彻落实成本控制制度。因此,现代酒店财务成本控制机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利于促进现代酒店成本控制的顺利执行,并对执行的情况加以监督,在一定程度上,不但发挥了财务管理的作用,减少了现代酒店的经营成本,而且对提高现代酒店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总而言之,现代酒店要在财务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要对成本控制予以高度重视,通过财务成本管控,从而增强综合实力。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的规模也逐步扩大,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酒店的数量也有所增加,当然也加大了酒店之间的竞争力度。现代酒店为了能够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并且崭露头角,就要做好财务管理工作,通过采取科学的成本管理方法与理论等,合理的控制成本,正确的制定酒店的预算,最大程度的使得酒店成本得到下降,确保现代酒店可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从而实现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乔永新.成本控制视角下的现代酒店财务管理探讨[J].中国经贸,2017(15):205.

[2]蔡夏琳.浅谈酒店财务管理中的成本控制[J].现代经济信息,2014(10):225-225.

[3]张云鹏.浅谈酒店财务管理中的成本控制[J].现代企业文化,2017(33):183.

财务成本范文篇6

关键词:评级公司;财务管理;成本管理

评级公司主要是指在金融市场上为其他公司或者机构提供信用评级机构的中介机构[1]。当前,随着市场机制的完善以及金融市场日趋活跃,对评级公司的发展也提出了挑战,面对机遇和挑战,评级公司应在不断提升自身业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的基础上,对公司经营过程中所需要的经营成本进行预算、核算与监督,强化财务成本管理工作对提高评级公司经营管理水平、降低财务风险具有重要意义[2]。财务成本管理是一种通过对评级公司经营过程中产生的经营成本进行核算财务管理方法,除了需要对评级公司的经营成本进行核算,还要对企业在一定时期的管理成本进行评估,通过对评估公司经营状况进行评估,对公司的资产进行合理的配置[3]。由此可见,强化评级公司的财务成本管理工作对提高评级公司经营管理水平、规避财务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首先对当前评级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其次对加强评级公司加强财务成本管理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最后,对如何完善评级公司财务成本管理工作提出政策建议。

一、评级公司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评级公司财务管理工作主要存在以下3个问题:(1)预算管理方面:部分评级公司不重视预算管理的重要作用,对经营工作缺乏科学的预算编制。导致评级公司财务工作人员预算管理意识不强,预算编制不科学,对资金的使用未能做到严格控制,不利于评级公司有限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4]。(2)评级公司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评级公司财务管理工作过程中缺少一套涵括财务会计管理制度、预算编制准则、执行准则、考评标准等相关在内的系统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5]。(3)评级公司的成本管理意识不强。由于评级公司是为金融市场上的公司或者机构提供信用评级机构的中介服务机构,对于设备更新等相关要求不高。因此,导致评级公司的财务管理人员在进行财务管理工作中其成本管理意识不强,导致评级公司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浪费。

二、评级公司强化财务成本管理的必要性

当前,随着市场机制的完善以及金融市场日趋活跃,评级公司发展迅速,同时面临机遇和挑战,评级公司应在不断提升自身业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的基础上,强化财务成本管理工作,提升财务管理水平。但是,评级公司如果仅仅加强对经营管理日常财务工作,则不利于评级公司管理者全面了解公司在实际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财务状况、掌握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由此可以看出,将成本管理工作与日常财务管理工作割离并不能够更好的提升评级公司财务管理水平。因此,为了更加系统、全面的反映评级公司的经营运转状况和经营成本,评级公司应在财务管理工作中注重成本会计的作用。

三、推进评级公司成本管理运用的具体措施

通过对当前评级公司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强化成本管理工作必要性的分析可知,推进评级公司成本管理的运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将成本管理引入到评级财务管理工作中应做到:(1)转变评级公司财务管理工作的理念。评级公司在财务管理过程中重“会计”轻“成本”的思想严重阻碍了评级公司长远发展,管理者应该及时转变财务管理工作理念,将成本管理及时引入财务工作。(2)强化财务管理人员的成本管理的技能培训。在经营过程中,在加强财务管理相关人员的专业技能的基础之上,重视成本管理相关知识的培训,打造具有专业综合素养的财会人员队伍。

参考文献:

[1]郭濂.国际三大信用评级机构的比较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5(01):36-39+131.

[2]苗雨君,孙博文.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6(01):117-119.

[3]谭志坚.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4,25(03):52-55.

[4]卢馨,吴俊勇,黄惠.中国企业成本管理趋势研究——基于文献数据的实证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2014,28(02):8-16+7.

财务成本范文篇7

1、创新型企业成本控制面临的问题

1.1不重视成本的动态管理。根据控制职能可知,在一定的目标预算约束下,创新型企业应在经营过程中动态的进行成本控制。即按照资本循环G—W—G`的顺序,跟踪企业在物资采购阶段、产品开发与生产阶段、产品销售阶段的成本支出。其中,产品处于开发阶段时,受到企业开发能力和资源限制,往往会将企业大量资金长期积压在W阶段。这样一来,在影响企业资本周转频率的同时,还增大了资金在使用上的机会成本。尽管,机会成本并不是会计成本的考察对象,但是,该隐性成本对于创新型企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仍产生着负面影响。

1.2忽视对隐性成本的关注。这是目前大多数创新型企业所共同存在的问题,其实在成本构成中隐性成本所占的权重往往很高。创新型企业在进行固定资本重置过程中,不仅实现了资本有机构成的提升;同时,因资产专用性程度提高,而产生的沉淀成本也一并发生。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企业生产特征下,相对稳定的产品市场空间,必将增大固定资产折旧的回报期限。从而,资金在使用上的机会成本则自然形成。伴随着先进生产设备的引进,员工完成与它有效结合的转换成本也将增加。不难发现:惟有从财务管理中的资金审计层面给予成本控制,创新型企业的诸多显性与隐性成本方能得到优化。

2、创新型企业成本控制的一般措施

2.1创新型企业沉淀成本的控制措施。创新型企业沉淀成本产生的根源来自于资产专用性损失,为减少这类损失可以从降低创新型企业的资产专用性着手。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设施设备租赁业务来实现。租赁业务的开展,创新型企业只需交纳非通用性设备的使用费用,当使用完毕或是经营目标发生改变就给予归还。

2.2创新型企业交易成本的控制措施。在现实世界中创新型企业的交易成本是无法避免的,惟一可做的便是降低交易成本的发生。降低交易成本需要从两个方面同时着手:(1)技术方面;(2)制度方面。如:可以通过建构有效信息系统,实现降低因搜索客户所发生的交易成本;通过与客户签订长期合约,来降低谈判成本。

2.3创新型企业显形成本的控制措施。这里强调两个方面:(1)创新型企业应重视人力与物力之间的替代关系。创新型企业应根据本地区劳动力与机器设备折旧之间的成本比较,来决定两者之间的替代关系;(2)创新型企业应动态、全面的对显形成本进行控制。动态体现为,根据资本循环所经历的阶段,对物资采购、产品开发与生产、产品销售等三个环节进行成本控制;全面则体现为:还应将资金筹措成本,也应纳入到控制的视野内。

3、创新型企业财务审计与成本控制的联动关系不难看出,上文所阐述的成本控制一般措施,都是就技术层面;且都是粗线条的控制模式。与其它企业一样,创新型企业也遵循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同心圆经营模式。其中,作为圆心的“财务管理”则通过财务审计功能,将上述基于技术层面的成本控制,精细化为资金使用层面。

3.1针对企业资金链条风险的财务审计。从动态的角度,考察资本循环G—W—G`可知:在这三个环节中,不仅在时间维度上表现为依次呈现;而且,在空间维度上体现为同时存在。因此,这就对企业的资金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大背景下,诸多企业都面临着提升资本有机构成的任务。企业资本有机构成的提升,通过固定资本重置的方式来实现,必将增大企业的资金投入。从而,企业财务审计将为此提供安全屏障。

3.2针对企业资金优化配置的财务审计。正如上文提到,企业的资金在时间、空间维度上的存在要求。由此,财务审计功能又体现在:优化配置企业资金方面。在以市场拉动为主要模式的商品销售形态,使得企业不仅要关注下游的需求方,还要面对上游生产要素的购进渠道。即:在货币职能(G)、生产职能(W)、商品职能(G`)环节中,企业须进行合理的资金配置。若要最终实现“惊险的跳跃”,企业则须科学测算出各领域的资金预算。

财务成本范文篇8

关键词:财务成本;控制策略;建设管理

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大大增加了基础设施需求,而基础建设也成为企业长久发展的关键点,各大企业加大了对基建项目的重视程度,并从施工、管理、运营等方面加以控制。财务成本控制是企业基建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其成效直接关系到企业基建项目的综合效益,有利于企业基本建设管理水平的提升。对此,企业要关注基建项目财务成本管理工作,加大基建项目的财务控制力度,在保证基建项目综合质量的基础上,深化基建项目实施中的投资控制,节约建设资金和投入成本,让有限资金实现最大效益,进而达到企业基建项目财务成本控制的最佳效果,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探究企业基建项目财务成本控制策略构建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企业基建项目财务成本控制策略

通过对企业管理工作状况的分析,基建项目作为周期长、投资大的综合型经济活动,基建建模的财务管理始终贯穿在项目活动之中。通过企业基建项目的分析,需要将会计核算作为重点,通过财务预测、财务运算、财务控制等对企业中的项目活动进行准确分析,对基建工程项目的审核工作进行整合,实现对项目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完整性确定,展现财务会计工作核算的整体价值,实现财务成本控制的最终目的。而且,在财务数据分析、统计以及汇总中,需要将财务工作的整合作为重点,有效降低基建成本、节约资金,加强企业基建项目的财务管理,通过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实现对企业基建项目财务成本的监管,避免国有资源的流失,实现企业经济运行的稳定性[1]。

2企业基建项目财务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2.1建设管理资金不规范。结合当前企业的发展状况,存在着相关人员对资金管理不重视的问题,无法全面掌握财务管理制度内容,在财务管理中为了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将专项资金挪为他用,影响企业基建项目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而且,对于一些财务管理者,在工作中只掌握了单纯的会计工作,对于一些基建项目没有进行前期准备,在工作中缺少对财务工作的关注,导致财务成本控制制度流于形式,为企业基建项目的建立带来限制,影响财务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2.2基建项目管理不科学。通过对企业基建项目管理状况的分析,在财务成本控制中存在着项目管理不科学的问题。首先,一些企业为了争取财政项目以及资金,在编制可行性报告以及支出预算中存在着与实际不统一的问题,影响项目审批的有效性,导致企业中的财务成本无预算、无审批以及超标准的问题。其次,在基建报表设计中,存在着基建投资完成不真实的问题,一些单位为了完整基建项目额度,存在着支出数据挂账处理的问题,影响基建报表设计的有效性,同时为企业的发展带来限制。2.3会计核算缺少统一。在当前企业发展中,一些会计人员很少接触到基建项目内容,对于基建内容了解较少,在日常核算中会出现一些限制性问题。首先,在基建项目财务成本管理中,存在着账套建立不规范的问题,导致企业中的基建项目没有单独就建立基建账目。其次,会计科目不准确。对于企业在核算管理中缺少清晰核算,影响财务成本控制的有效性。最后,在建设单位管理中存在着基建支出不规范的问题,导致企业单位管理工作不合理,无法实现基建工作确定的科学性、有效性。

3企业基建项目财务成本控制策略

3.1决策阶段。企业基建项目决策阶段主要是工程项目投资行为方案的选择过程,分析基建项目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对比不同的建设方案,而投资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乎到基建项目的经济效益。在决策阶段,相关工作人员要考虑项目区位、建设场地、建设方案、项目定位等方面的选择,还要明确项目建设标准,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提供依据,制定项目规划设计方案策划,为规划设计单位提供指导;在项目建设工艺流程方面,事前确定生产工艺流程,明确建设阶段的建设工艺;在设备选择方案,要考虑项目设备使用性能和经济性能,不能过于考虑设备购置率最低化和设备性能先进性,在保证项目使用功能的基础上,了解设备寿命周期成本,考虑项目设备的运费、交货期限、售后服务以及付款方式等因素,选择经济性最佳的项目设备。除此之外,要结合宏观建设环境和国家政策,合理选择企业基建项目的建设时机,发挥出经营战略与资源储备等方面的优势,结合技术、财力、物力和人力等因素,明确投入成本与未来收入的最佳建设时机[2]。3.2设计阶段。在设计阶段中,实行限额设计,根据设计计划与投资估算进行初步设计控制,按照设计总概算进行施工图设计,保证各个专业的使用功能,按照分配好的投资限额进行设计控制,减少设计施工中的不合理变更,保证总投资额不变。为了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限额设计必须保证建设项目中技术和经济的统一,处理好建设成本和使用功能之间的关系,增加比值,让设计和概算相互统一和辅助,避免设计脱节的情况。同时,要对设计费用计算与审核方式进行创新,制定激励机制,在原有设计计费的前提下,对设计节约投资部分给予奖励,而对于设计增加部分则扣除相应的水费用,采取优质优价的计费方式,鼓励设计人员树立经济意识,将成本控制融入到各项设计中,达到精益求精的设计效果。3.3投资决策中的财务管理。根据我国《招标法》的规定,明确指出企业属于公用企业,其新建、扩建或是改造等大中型工程必须公开招标,这就明确了招投标阶段财务成本控制的重要性。第一,财务评价中,应该结合国家现行的税务制度以及评估方法,进行可行性审查工作的构建,规定评价指标,确定可行性的财务管理规定。例如,通过对投资回收期、资本利润率以及内部收益率等内容的分析,进行财务评价,避免财务管理中局限因素的发生。第二,在财务评估中,应该加强财务项目筹资的风险控制。实现企业筹资结构的合理安排,对财务工作作出客观性、可行性的规划,充分保证投资决策中财务管理工作构建的有效性[3]。3.4基建项目的财务成本控制。在基建项目设计中,要以质量、工期和成本为核心控制要素,明确成本目标、质量目标和工期目标,通过技术措施、合同措施、组织措施以及经济措施实现“三大目标”。第一,保证工作人员的技能水平,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合理选择和使用施工材料,做到物尽其用,以达到质量目标,但这就会增加采购成本,为了得到优质适宜的材料,必须货比三家,但这会延长选购时间,甚至出现停工待料的情况。第二,根据基建项目机械要求,陈旧设备要更新,以保证使用性能,或是使用具有先进技术的设备,资金投入较大,为了保证施工质量,要制定可行性高的施工方案,运用相应的技术措施,这就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来实现。对此,在明确目标值的过程中,在无法实现三个目标最优的情况下,必须要综合考虑各种目标,分析比较后,保证“三大目标”和质量、工期、成本的相对统一,以达到目标最优化的目的。第三,在财务成本审查中,应该确定审查项目编制的合法性,通过项目编制定额以及指标的综合分析,研究审查建设项目的投资是否符合投资规模以及生产能力的需求,充分展现财务成本控制工作规划的合理性。3.5项目竣工决算审查。在竣工阶段,为了控制财务成本,要根据企业基建项目情况,分析工程综合评价资金来源和使用情况,包括基本建设收入、投资包干结余、结余资金上缴分配等经济技术指标,制定竣工财务决算表,明确基建项目资产明细。首先,在决算审查中,可以通过合同管理台账设备以及材料管理数据库等,进行投资项目的决算,将财务资料作为核心以及,实现对工程项目的审查以及决算工作的构建。财务管理中,应该将材料用量以及价格审查等作为重点,提高财务成本控制的整体质量。其次,在内部审计制度完善中,应该将企业内部审计制度作为重点,通过内部审计工作的执行以及内部审计工作的构建,使财务管理工作处于独立地位,节约工程项目的投资,实现基建工程项目竣工决算审查的最终目的[4]。

4企业基建项目的财务风险控制策略

一般情况下,企业基建项目财务风险主要包括项目建成后企业形势变化导致发展变化利率、汇率浮动和通货膨胀等因素导致工程成本上涨或政策法规的变化导致担保、保险、税费等额外费用的增加政府实行银根紧缩,贷款不能及时到位,建设资金不足而造成的损失。4.1财务策略。财务策略有两种:一是风险财务转移,利用购买保险得方式,投保人把因他人过失所承担的责任和本人过失承担的责任转移给保险公司以规避风险,或者是利用合同的方式将财务风险转移给承包商,进而规避风险;二是风险准备金,基于财务角度进行风险准备,在投资计划中增加一部分费用用以承担风险的一种管理决策方式。4.2非财务策略。非财务策略的财务风险控制方式有三种:一是风险化解,基于风险事件产生根源进行风险事件的控制,包括多方主体的利益冲突,选择多方沟通的方式消除矛盾,化解风险;二是风险消减,应对无预警信息风险事件,包括撤换承包商或是发生施工事故后的紧急救助等,起到减少风险的作用;三是风险遏制,加强消防措施,及时应对火灾,或是针对财务状况恶化问题,制定注入新资金措施[5]。

5结语

综上所述,在企业基建项目开展中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招投标阶段、施工阶段和竣工阶段,渗透财务成本控制理念,制定有效的财务成本控制措施,并采取有效的财务风险控制对策,减少投入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于海霞.财务控制在企业项目成本管理的应用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4(11).

[2]王彬,刘璐璐.探析财务在工程成本控制中的作用[J].财经界,2016(15).

[3]刘文闽.企业加强财务成本管理分析——以地质地勘单位为例[J].现代商业,2018(13).

[4]余慧芳.企业成本管理和控制的实施要点[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13).

财务成本范文篇9

关键词:财务管理;成本控制;融合

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需要强化对成本的控制能力,尤其随着公司的逐渐扩大,各方面的成本费用将急剧增加,无论是人工还是生产费用,都需要进行合理把控,才能确保资金得到合理使用。针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其最为主要的内容是预算管理,合理控制预算,把控费用的去向,确保每一块钱都能够运用到实处,能够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保证。本篇文章将A企业作为研究对象,A企业的业务范围主要是围绕城市发展,进行基础设施的维护,通过开发资源,参与到城市的公共设施创建之中,为城市的发展贡献力量。A公司在不断吸引高素养人才的过程中,也在提升并优化公司的器械,最终形成了生产、加工、制造、安装、售后一条龙服务,但是A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受到经济环境的制约,同行业的竞争力逐渐变大,如何有效地融合公司的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成为发展的瓶颈。本文首先针对A企业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之间的矛盾进行简要阐述,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措施,希望能够促进A企业未来的发展。

一、A企业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融合之间的矛盾

(一)全面预算管理与部门成本核算之间的矛盾作者:单位:公司财务管理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预算管理,这就要求公司全员参与,并确保预算管理的准确性,但是部门的成本核算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弱关联性,毕竟每一个部门都是独立的个体,部门与部门之间也具有不同的业务,这就无法执行全面的财务管理制度。在A企业中,财务部门是成本控制的核心,虽然其承担重要的责任,但却很难发挥功效,企业已经有十余年的发展历史,无法短时间内打破现有的组织构架,进而产生全面预算管理与部门成本预算之间的矛盾。(二)预算经验指导与业态环境演变之间的矛盾作者:单位:在资金流通的过程中,成本控制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一部分原因在于A企业财务人员缺乏必要的经验,另一部分原因在于互联网背景下,很多企业都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只要不创新,就没有生存的空间。A企业也在020模式下,投入一部分资金,但是无法有效地把控销售成本,线下的体验店无法根据以往的经验对成本进行把控,从而导致预算经验指导与业态环境演变之间的矛盾,导致企业的财务管理陷入困境,无法逃脱。(三)专用知识短板与流通工作专业之间的矛盾作者:单位:对于A企业来说,其最为重要的一个成本控制环节就是采购环节,受到市场环境的影响,只有专业的市场营销团队才能够提升公司整体应变能力。但是市场波动巨大,A企业工作者专业性欠缺,无法用专业的营销知识对资金进行使用和监管,进而导致成本控制不佳的现象,这就是专用知识短板与流通工作专业之间的矛盾,需要有效把控,否则将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

二、A企业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融合的措施

(一)实施项目预算管理与成本控制间的融合作者:单位:对于A企业而言,其组织结构的类别是职能型,同时具备一定的弹性空间,伴随着企业的发展和组织结构的定型,就需要打破部门成本预算与全面预算管理之间的矛盾,需要在组织架构上进行改变,以此创造更低的成本,促进A企业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之间的融合。例如可以围绕A企业的某款产品,针对其进行有效的市场推广,项目负责人制定科学可行的成本预算,而公司财务人员需要和部门负责人沟通交流之后,完善成本管理,如果某些预算超出公司的规定范围,就需要合理进行把控,确保财务的全面预算管理变得更加合理,A企业的成本控制变得更加精准。(二)在部门营造学习文化建构知识共享平台作者:单位:为了促使A企业的财务管理和成本控制有效融合,需要对每一个业务部门的员工开展财务成本控制的知识体系培训,财务人员也需要了解必要的营销知识,这样双方共同努力,能够营造更加和谐的学习文化氛围,还能够增强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的双向沟通,避免财务信息的不对称。此外,在互联网背景下,也可以借助互联网思维,在公司内组建知识共享生态圈,例如创建A企业的微信公众平台,在公共平台上分享财务知识,实现财务人员与业务部门员工的互动,增强沟通,可以有效融合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三)将团队的成本控制努力内化为红利分享作者:单位:在公司的财务管理范畴中,很重要而且不能被忽视的一部分职能就是激励职能,为了激发A公司员工的成本控制意识,培养员工合理控制预算,自觉主动完成成本控制的工作职责,可以采用激励政策,将团队通过合理控制得到的成本用于部门红利分享,进而让员工有更大的动力。A企业针对不同的项目会有定额奖金分配,一旦完成阶段性任务,如果资金有剩余,就可以将其作为奖金,按照比例分配给员工,进而实现财务管理和成本控制的融合。

有效的财务管理模式能够促进企业资金的流转,确保企业有足够稳定的资金流支持企业业务的发展,通过强化公司的成本控制,提升员工的成本控制思维。有效融合企业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对于企业发展来说至关重要,两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无论是领导还是公司财务人员、普通员工,都要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黄宇航,李长楚.基于卓越绩效管理下的电力公司财务战略分析——以X电力公司为例[J].商业会计,2017(11):86-88.

[2]叶映兰.寿险公司财务管理运营机制研究——组织、控制与系统[D].武汉大学,2010.

财务成本范文篇10

一、血站财务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

血站的组织目的、所属的机构单位造成了它的财务成本核算的不完全性,也就是说血站的财务成本核算不是一种完全的成本核算。因为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很多的费用都没有得到重视,比如材料费、设备费等,造成了成本核算时出现错误,不利于血站的正常运行。下面简要提出了几个血站在进行成本核算时存在的问题。1.财务分析不完整、不细致。财务分析是财务工作的一个重要过程,其目的是将所有的财务支出进行一个全面的统计,然后对财务状况进行一个分析。而血站的财务分析明显不完善,不能够对血站实际的支出和收入情况进行一个系统的统计和财务分析,导致血站的运行资金分配不足,无法对血站的实际财务状况进行有效的评价。同时,由于无法对财务成本进行正确的核算,也就无法利用成本核算的实际作用对血站的财务进行有效、系统的管理,对血站的运行和工作人员的资金发放都会产生影响。2.成本核算制度不完善。由于血站对财务管理不是太过重视,导致没有对财务成本核算进行一个系统的制度管理,成本核算时便会出现问题。目前,血站的成本核算最大的问题就是核算的制度不够完善,只是大体上依靠国家的相关政策,根据国家的政策进行一定的管理,自身没有标准、系统的一个管理制度,也没有一个专业的管理体系。所以在实际的财务运行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不符合国家规定的违规行为,对血站产生负面影响。而且,由于缺乏系统的管理,财务作假、数据丢失、财务混乱等现象也比较常见,导致最后的财务成本核算工作无法进行,即便进行也只是形式化,没有原本的实际作用,造成血站的财务问题无法及时的解决。3.血站缺乏系统的管理制度。血站本身是一个相对特殊的部门,国家对其管理也不够重视,只是将其附加在医院的身上,没有专门的管理措施,这就导致血站内部缺乏系统的管理制度,管理的效率比较低,对血站的财务管理也存在一定的影响。虽然部分血站也设置了财务管理部门,但是部门不受重视,工作的局限性比较大,无法结合其他部门对实际的血站财务进行一个全面的管理,财务管理部门的作用也就被不断的削弱。由于血站的内部管理制度较弱,造成内部的人员的行为不被进行控制,造成财务成本核算的最后结果质量不高,而且也无法根据成本核算的结果对血站的财务进行改善,无法起到实际的管理和监督作用。财务的混乱,无法让血站维持高效率的工作状态,会影响到血站的实际工作。

二、强化血站财务成本核算的措施

1.财务分析要全面、系统。要想强化血站财务成本核算,就必须结合实际,对整体的财务工作进行一个系统的分析。要根据实际的成本支出,对成本进行系统的划分,对每一部分成本都进行系统的统计、管理,不能疏漏任何一个部分。第一,要对成本的支出有一个具体的管理制度,对血站需要进行支出的资金有一个制度式的管理,让全员对成本核算都有一个认识;第二,对成本的支出设定要求,对人员的消耗设定限额,对一些成本过大的消耗可以采取否决;第三,利用科学的方法,对实际的成本支出进行全面的统计和计算,对超过预算的部门进行处罚,让全体人员都明白成本核算的重要性。2.重视财务成本核算部门。财务成本核算部门是管理血站成本支出的重要部门,对血站的整个需要成本的对象进行一个系统的统计,结合实际,对成本的消耗进行一个严格的控制。所以,成本核算部门的作用是相当大的,血站必须给予重视,血站要加强成本核算部门的建立,要结合该部门进行有效的财务工作,要根据血站的实际工作和实际需要的支出,对每一个科室的账单都有一个准确的记录,分析每一个科室的费用支出情况。各个科室要对成本核算工作进行重视,积极的配合,对成本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比对,降低实际的成本支出,提高血站的工作效率。3.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血站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状态是保证成本核算工作可以完整进行的关键因素,所以,对财务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能力,一定可以提高血站的成本核算的作用。血站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财务成本核算时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以及在核算工作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对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理论培训,提高工作人员自身的能力,同时,血站也必须加强财务工作人员的会计水平和会计需要注意的法律法规的学习,确保工作人员可以更好的进行成本核算工作。4.落实成本管理制度。血站的财务工作人员要在实际的财务管理工作中,通过财务分析,及时的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解决,同时,要制定一定的措施和决策,防止以后再次出现相同的问题。要提高血站财务部门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大力的发展财务部门的重视程度,将财务部门的工作看做是血站的实际工作目标之一,给予足够的重视。要让各部门了解成本核算的作用,了解成本核算的管理方法,积极的配合成本核算工作,整体发挥血站财务成本核算的实际作用,为血站建设一个系统的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血站的实际影响作用和人们心中的地位。

三、结语

血站是国家的一个公益组织,在我国社会上占有重要作用。所以,血站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水平,运用可持续发展的策略,稳固自身的地位。血站必须要重视财务成本核算的作用。要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财务成本问题,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解决。同时,要不断完善财务成本核算的实际管理措施,推动财务部门的实际作用,将血站的工作更快更好的发展下去。

作者:孙巧连 单位:晋中市中心血站

参考文献:

[1]李亚文,刘春岭,曾红梅,等.试析如何做好血站财务成本核算工作[J].财经界,2015(2):20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