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培训十篇

时间:2023-04-02 20:04:26

大学生职业培训

大学生职业培训篇1

关键词: 本科院校 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 就业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连续多年持续高速发展,劳动力市场需求越来越大,企业用人要求也不断提高,高水平、高素质、高层次人才供不应求。高职、大专院校根据市场用人导向,依照国家劳动准入制度,大力开展理论联系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实行职业资格证和学历证“双证”毕业制度,使毕业生就业一路凯歌。相比较而言,很多大学仍停留在传统术科教学,对开展实践技能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职业教育停滞不前。近些年,随着扩招后的学生走出校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随之而来,如何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就业成为当今高校学生工作的“重头戏”。面对就业难题,部分高校开始认识到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性,积极尝试开展大学生实践培训认证工作,以此提高学生的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一、开展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的意义

1.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就业。

2008年以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据相关调查,每年约有100万大学毕业生不能正常就业,更多毕业生即使就业也是用非所学,就业岗位和专业不符,发展和成长均受影响。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一点是大学经典理论教育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脱节。很多用人单位反映大学毕业生存在眼高手低、实践能力差、不能熟练掌握先进生产智能设备等问题,因此,在招聘员工时也更加倾向于注重实践技能的高职、大专生。而对大学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恰恰能够弥补其实践能力弱的不足,使其既能掌握现代经典理论知识,又有一技在身,两条腿走路,为其以后施展才华,更好地实现个人职业发展理想奠定基础。

2.完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适应个性化需求。

目前,高校人才培养虽然有专业和研究方向的区别,但仍然囿于通才式培养模式,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压抑学生的天性和创新精神,束缚学生的全面发展,难以充分挖掘具有天赋或有志于从事多方面发展的学生的潜力,使学生成为“两脚书橱”或某个方面的学究,但在实际中却又无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能培训能够更好地适应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性地弥补不足,缺什么,补什么,实现全面发展,从而更好将市场需求与个人特点有机结合起来,为其将来走向社会参与激烈的人才竞争增添一个重要的砝码。

3.培养高技能人才,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归根结底离不开人才。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企业生产对机械自动化设备和操作技术的要求愈来愈高。而据调查,素质低、技能单一型的劳动力在我国不同地区占劳动力市场的68%―82%,他们无法掌握先进的设备设施,不能促进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急需熟练掌握先进技术工艺的高技能人才。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能够使大学生掌握先进的生产流程知识,接触基本的机器操作,形成比较系统和全面的感性认识,从而为社会培养理论与技能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优化人力资源市场构成,提高人才队伍层次,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二、开展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存在的问题

1.在校大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意识淡漠。

受多年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大学生自身“天之骄子”的思想依然顽固,很多大学生仍停留在“本科毕业搞管理,高职、大专毕业搞生产”的思想上,总觉得大学毕业后随便就能找个舒服安逸的工作,对以后的职业期望没有计划性、方向性,更缺乏为实现个人发展而付出努力的实际行动。由于大学生一直生活在校园内,对社会现实的认知不够深入透彻,绝大多数学生还意识不到职业技能培训对就业的重要性,一部分学生有意识,但却缺乏行动。

2.培训工作协调不顺畅。

对大学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是一项综合性业务,从宣传、组织报名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实际操作训练,再到组织统一考核、鉴定,需要大量的人财物投入,需要与企业、上级主管部门的沟通联络及协调配合,其中涉及学校的院系、处室、实验室、实习厂,企业的生产车间、培训中心,指导职业技能培训的上级行政机关等多个部门,而高校主要是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其工作重心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对职业技能培训人财物的投入微乎其微。加之高校职业技能培训多数是义务性质,几乎没有利润可言,往往是自由式发展,缺少足够的支持和发展空间,从而影响到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3.教学力量薄弱,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目前高校偏重术科教学,理、工类大学的实践教学也日趋理论化、形式化,大学生的专业实习时间大幅缩短,以往学生实习下厂矿企业少则两个月多则半年,如今大多安排在一个月左右,即使到企业实习也只是参观学习,没有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实验教学师资力量薄弱,实训教师缺乏动手能力,高科技的实验设备不能熟练操作掌握,教学质量不高,不能全面传授学生技能知识,发挥不出高校实践教学职能。高校实验室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实验教学资源有限,实验仪器设备、场地、实践安排不尽合理,学生动手实践的时间、频率、质量都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大大影响到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

4.职业技能培训工作面窄,效益低。

目前,全国职业技能培训开设的统考专业比较单一,多是经济管理类,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营销师、理财规划师等,工程、技术类专业较少,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培训需求。很多本科院校是综合性高校,学科齐全,文理兼收,受开设专业的限制,无法充分利用优势教学资源、师资力量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而参加全国统考,统考收费须全额上缴省、市鉴定部门,拨付的考务费用仅够维持正常统考组织工作;又因针对学生开展的统考专业技能培训费用低,参加培训人数分散,培训费用有时仅够支付教师课酬,培训效益难以保障,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积极性受到影响。

三、如何更好地开展本科院校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工作

1.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大学生对职业技能培训的了解和认识。

在校学生是个流动资源,每年毕业生离校,新生入学,循环往复,这就需要培训部门认真全面地宣传,宣传不系统、不彻底,没有延续性,学生对职业技能培训就会疏忽和漠视,也不会主动参加培训。因此,要改进宣传方法,根据高校自身特点开展灵活多样的宣传方式,宣传栏、横幅、标牌等实物宣传要图文并茂、色彩生动、内容丰富;要充分利用校园网,开设专门的职业技能培训论坛,跟踪参加培训学生的反馈信息,了解参加职业资格培训的作用,组织讨论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想法;要积极联系团学组织,根据年级不同,定期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国家劳动制度、职业技能知识、就业指导等各种讲座,让学生充分了解“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调动学生参与培训的主动性、自觉性。

2.加强协作,为顺利开展培训工作创造条件。

职业技能培训是项综合工作,培训流程包括宣传、组织报名、编排课程、组织教学、场地设施、安全管理等多个方面,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顺畅实施。本科院校应提高对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加大人财物投入,明确职责分工,统筹协调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为职业技能培训机构顺利开展工作创造条件,提供物质支持,做培训工作的坚强后盾。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应主动出击,加强与有关单位的紧密联系;加强管理,提高工作效能和执行力;创新举措,完善体制和机制;提高培训质量,打造培训特色,争创品牌专业,建立竞争优势,使培训工作既能体现学校特色,又能适应学生的需求,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作出有力贡献。

3.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高水平的教师才有可能培训出高质量的技能人才。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企业生产自动化更新层出不穷,对培训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培训教师必须是理论知识和业务能力兼备的“双师型”人才,不仅是理论教学的专家学者,而且要成为实践操作的行家里手。本科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应针对开设的专业,充分利用和挖掘学校现有的人才资源,挑选和培养一批德艺双馨、文武兼备、理实交融、精专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切实担负起培训教学任务、实训指导工作,保证培训的高质量、高水平、高层次。本科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应加强对实践教学、实际操作能力培训的组织与管理,借助高校拥有的实验室、实习厂,安排培训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体验和实验研究,要组织学生深入企业生产车间,让学生通过听讲解、看过程、亲动手,强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知,要精心组织专业人士开展学术讲座,拓展学生的眼界,要通过开展模拟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升华,切实提高实践能力。

4.面向市场需求,适时拓展职业技能培训范围。

随着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推广,我国很多省市的厂矿、企业把职业资格证书作为评定员工待遇的重要指标之一。职业技能培训能使员工技术水平和能力得到认可,提高工资待遇。本科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应树立为学生、为企业、为社会服务的思想,积极联系相关当地企、事业单位,充分了解企业与社会需求,结合所在高校特色,拓展职业技能培训范围,寻找资源先进、管理规范的单位,积极开展校企联合培训模式,为企业量身定做一套适应生产、销售、管理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体系,既让学生认识熟悉工业新技术、新设备,又让企业员工学习到生产的工艺原理,提高生产能力,为推动企业长足发展对口输送和培养实用人才,

四、结语

从社会劳动力市场发展需求来看,职业技能培训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推行职业技能培训,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和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途径,也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本科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既要关注国家有关政策文件精神和社会发展动向,坚持多渠道宣传职业技能培训,加强与各院系及有关单位的联系沟通,又要结合自身特色,大力挖掘新的培训专业,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途径,逐步完善教学与实践各个环节,才能适应当今社会人才市场需求,使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越做越好。

参考文献:

[1]刘锦莉,雒曼琪.加强技能培训做好职业资格鉴定[J].甘肃科技纵横,2007,6:87.

[2]史束高,甘昌意.本科院校开展职业技能鉴定的意义和途径[J].职业与教育,2009,10:67-68.

大学生职业培训篇2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13-2058-02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B

在欧美的许多发达国家,医学教育包括学校基本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在内的医学教育体系,即医学生从医学院校毕业后,在某一医学专业领域足以提高临床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系统化、规范化的综合训练,使其达到从事某一临床专科实践所需要的基本要求,能独立从事某一专科临床医疗工作。而我国的医学教育却缺乏必要的职业前培训,医学生们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缺乏足够的了解,对自己的职业也没有充分的规划,而就是这些大学生一毕业就马上面临着从学生到医生的角色转换,在一些基层医院,这些刚毕业的大学生马上就得独挡一面,这必然会有一些问题。

1 存在的问题

1.1 完全缺乏临床工作经验的毕业生们马上面临的将是纷繁复杂的临床问题、医患关系问题以及其他的很多社会问题,从实习医生到医生转换时间过快过短会给刚毕业的医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实习期间,医学生只有一个学生身份,不需要做出任何的诊疗决定,平常也只是写写病历和病程记录,完成实际的临床操作机会也很少,因此毕业后立即从事医疗工作,必然会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

1.2 在实习期间,医学生的职业并没有定,实习也只是走马观花的到各科看一看,对自己真正从事的专科并没有重点学习,所以毕业后对自己从事的专业实际上知之甚少。这样的医生在基层,在没有指导老师的情况下独立从事临床工作特别是手术等工作无疑将把患者置于危险的境地,是不负责任的。很多专科医生工作几年后发现自己明显的不足再进行临床进修,虽然对后续的工作有一定指导意义,而一些坏习惯一旦养成是很难改变的。所以,在一个医科大学生从医学院校毕业后,不论是否被用人单位接受,是否确定了自己的专业,都应当在一定规模的医科大学继续2年左右的职业前培训,再继续从事相应的临床工作。用人单位虽然会损失一些眼前利益,但将来的收获是更大的,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可用和可信度高的,必然会减少用人单位的医疗纠纷,提高医疗质量。

1.3 实习期间,虽然与患者也时有交流,但是真正的医患沟通还是由老师在进行,因此实际上刚毕业的医学生医患沟通技巧等也是很不足的。无论在哪种医疗模式和背景下,医患沟通永远都是重要的,对医生取得患者的信任,消除患者的疑虑,顺利开展医疗工作,保护医生自己都具有重要作用。

1.4 我国长期以来包分配的方式使大学生在职业选择方面缺乏科学的指导,大学生在职业的选择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被动性,对自己将来从事的职业缺乏远期规划。尤其在简短的实习期间,学生只能选学一些专业,从而无法全面了解各个专业,也不知道自己最适合的专业是什么,在将来的工作选择中大多比较茫然和被动,这对将来的职业兴趣的建立就存在一定的挑战。因此在全面而又有重要的职业前学习中,医学生们才会真正了解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

2 解决的措施

我们觉得有必要对我国的本科医学生实行正规的职前培训,这对完善我国的医疗人才培养体系,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其形式可以采取讲座、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专科培训和执业医生资格考试等。我们觉得这几种方式结合可以进行,而且最好在正规的医科大学进行。

2.1 对刚毕业的职业前培训应当包括一系列的讲座,这些讲座包括临床思维、理论、医德医风教育、医患沟通技巧培训等,从而全面提高其专业理论和职业道德水平。虽然在本科学习中也接触了不少的理论,但由于缺乏实践的指导,以往的学习往往显得空洞而不易强化,在职业前的讲座却可以紧密结合我们的临床工作,让抽象的理论形象化,从而牢记在心。而良好的医德医风则是我们医护人员的基本职业素养。

2.2 全科医生培训适用于所有刚毕业的医学生。医学知识需要融会贯通各专业,虽然目前在许多医院已经开展了全科医生培训,但普及率并不高,很不利于将来基层卫生工作的开展,而各高等院校对在校学生开展全科医生课程的更少,目前全国99所高等医学校中只有20余所开设了全科医学选修课,使在校医学生全科医学知识教育普及程度不高,不利于21世纪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也不利于全科医师后备队伍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各高校开展职业前全科医生培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3 职前培训中,在全科医生培养基础上进行的专科培养也有重要性。很多基层医院专科技术落后或设置不全,工作后根本无法提高专科技术。在我国北京等地区意识到专科医师培训的重要性并出台了《北京地区参加专科医师培训的住院医师管理办法》等政策法规,使专科培训走上了正规化,但那只是在少数地区,我国绝大部分地区没有专科培训基地,如果在医科大学开展全科医师培训基础上的专科培训必能为我国培养大量的专科人才。

2.4 完善职业前培训的考核制度。在规范化的医师职业培养过程中,了解培养成绩的方式就是考试,目前我国广泛开展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应当适合每一位毕业生,经过规范化的职前培训又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的毕业生应当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但只有执业医师资格证是不够的,目前的执业医师资格证考试着重于理论考试,对医德医风和操作技能却无从考核,因此凡参加医科大学生职前培训的单位应当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来对职前医师进行全方位的认证。

大学生职业培训篇3

关键词:大学生;结构性就业能力;职业化;教育培训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1-0227-03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二五”时期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与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主攻方向与重要支撑,必须积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企业产业升级。产业升级是指就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向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过程。所谓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要以人力资本作为技术与运营管理的支撑,在技术集成和服务不断向高端化发展过程中,技术从业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会随其有一个上升过程。为此,需要人才供给结构作出相应调整,为产业升级提供相匹配的人力资源供给。①

结构性就业问题是指由于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方面的特点而形成的工作岗位与劳动者文化技术水平不相适应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关于人才需求变化及培养综述

1.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和转型,导致人才市场出现“纺锤形”结构性失衡

有两类人才供不应求,一类是中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另一类是蓝领技工和服务人员,而大学生和普通白领出现“假象过剩”。

2.为适应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调整人才培养层次

辜胜阻、王敏、李睿认为,一是从事基础研究的学术研究型人才,二是大量的专业应用型人才,三是数以亿计的职业技能型人才。②

3.高等教育大众化伴生出大众化和多样化的人才结构

根据世界银行人类发展部资深教育专家王一丹博士和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上海教育科学院原院长胡瑞文两位专家学者关于职业技能教育的研究成果显示,由于白领工作职位的大量饱和和蓝领职业在未来10年的需求,加上逐年增加的求职者,未来10年的时间里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将有超过四成比例的人成为蓝领工作者。③

4.教育发展方式关系到结构性就业与失业

贾继娥、褚宏启认为教育结构调整对于国家发展至关重要,是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在诸种转变方式中居首要地位。教育结构调整的要点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包括继续教育阶段的职业培训,培养大批技能型人才。④

5.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与提高劳动力素质

全国政协委员厉以宁说,中国经济只有实现了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两方面的转型后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强国。⑤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提高劳动力素质,特别是人力资本(专业人员)的劳动力素质,提高它们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⑥

以舒尔茨、贝克尔为代表的经典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是对生产力和市场资产的投资雇主支付给雇员的工资收入是与其劳动生产率成正比的,而教育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教育水平越高,工资收益也就越高。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消费行为,更是一种投资行为。⑦

6.为加快产业升级提供人才需求结构化教育服务

从企业所需人才的学历结构来看,本科及以下学历最多,对博士的要求主要集中在技术研发人才上。从调查中发现,企业更看重的是各类人才的能力和经验,而非学历。具体如表1所示。

二、大学生结构性就业能力教育培训现状

笔者针对指导的学生课题组调研报告《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就业能力的现状调研――以宁波为例》,总结了结构性就业能力教育培训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1.学校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缺少系统的指导

在就业之前是否接受过就业指导或者是否做过职业规划都会对就业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调查,发现有49%的同学做过职业规划,而有51%的同学没有做过职业规划,比例上看各占一半。据接受访谈的毕业生讲,没有做过职业规划,只是走一步看一步,不知道如何做职业规划或者怎么去做就业前的准备,没有明确的求职目标。

根据对毕业生所在学校是否开设了相关的就业指导课程的调查数据统计,超过80%的学生知道学校开设了相关的就业指导课程,其中仅有24%的学生参加了就业指导课程培训,76%的学生没有参加就业指导课程培训。

2.大学生专业学习与未来岗位对接的认识模糊

通过问卷,针对“您认为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是否注重与社会的对接”的问题,有21%的受访者认为高校专业教育不注重与社会对人才需要的对接。有75%的受访者则选择了“一般”选项,只有4%的受访者表示高校培养人才注重与社会的对接。

3.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未受重视

如图1所示,“您认为毕业生就业最缺乏的是什么”这一问题,回答实际操作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以及沟通交流能力选项的分别为72%、64%和60%。当前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并未能达到企业的用人需求。对“是否会考虑跳槽”问题有不同的答案。有一部分的受访者表示在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后便会考虑跳槽,这样的人不受企业欢迎。因此,企业更愿意招聘敬业爱岗并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或能力的毕业生。

如图2所示,就毕业生就业具备的能力调研分项统计来看,协调沟通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这两个选项为100%。毕业生想要有好的职业发展必须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沟通能力包括口头交流和写作技巧。而在调查中,受挫、抗压等心理素质占93%,基本问题的解决能力和动手能力为91%。毕业生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且要具备实践能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提高大学生结构性就业能力的教育培训措施

1.落实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

(1)加强对毕业生的职业培训。2012年3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下发《关于加强高校毕业生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通知》,要求各地充分发挥技工院校等职业院校、公共实训基地、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的作用,面向高校毕业生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强化技能操作训练,努力提升高校毕业生的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⑨

(2)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2013年5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区、有关部门大力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深入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开展就业帮扶和就业援助,大力促进就业公平,推动高等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组织领导。并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抓紧制定实施办法,切实抓好贯彻落实。⑩

2.改进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加强实战训练

(1)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贯穿在专业教育的全过程。

1)完善和调整课程结构。职业素养应纳入专业教学计划,增设适应行业要求的课程群;设置基于专业、管理、服务等方面的通用能力、技术特色的课程模块;改革公选课,实施适合行业需要的文科与工科互补的具有应用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课程教育,并设置职业资格考级科目供学生选学。

2)利用和挖掘工作场景资源。结合国家职业标准,以职业人角色训练。根据笔者的实证研究,开发和利用学校各部门的办公室资源,在实际工作场景中了解知识点,帮助学生适应实际工作,进一步得到锻炼,提高技能,形成对专业知识由抽象到具体的认知。

3)贯穿于教育管理活动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笔者的实证研究对班级管理作为实践课堂活动进行探究。人人担当班干部,发挥班干部的作用,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引导学生热爱专业,提高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积极倡导学生通过实践培养综合能力;重视过程和细节的管理,有针对性地讲评和指正;加强对认识实习的管理,补充和完善认识实纲。笔者以个案班级为单位,通过教育管理的实践探究基本实现了预期的目标。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格,为学生将来从事与自己所学专业及顶岗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基于就业需要的自主创新性学习。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市场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的要求更高。根据对宁波市大学生的就业调查,大学生就业上岗尺度是以用人单位“拿来就能用”的实际标准来衡量。为此,高校应转变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培养学生解决生产和管理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毕业生零适应期、准员工化。当前大学生就业解决的核心问题是要有一份工作,只有解决了生计问题才有可能考虑职业发展前景,因而职业能力是第一需要。为此,要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进行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自主创新性学习是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觉制定并主动完成学习目标,发现和解决新问题、获得新体验的学习活动。它是以发展性和主动性为基本特征,以自主性、整体性为主要目的、以人格塑造和能力发展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模式。

(3)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项目化综合性实训。

1)引导学生进入职业人的角色,结合专业特点安排学生选择课题,要求深入企事业单位,采访与未来工作相关岗位工作人员,形成PPT。通过班会交流加强了学生对专业学习与未来职业要求对接的理性认识,并从观念到行为均作出正确的选择。

2)导师制。导师应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对学生选课、专业发展方向、学习方法、职业生涯设计等方面提出具体指导建议,并指导学生设计并参与课题的研究。

3)增加基于职业化的实务项目课程及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就业岗位需要的通用能力的提升。

3.发挥职业培训机构的作用

(1)职业培训机构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目前,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是在学生入学之前就制定的,在制定之时很难预料几年之后社会的需求状况。根据教育部要求,要严格执行专业教学计划,高校对于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不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时作出应对和调整,必然导致用人单位需求人才的专业和数量、质量需要与高校的培养之间产生不平衡,造成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不能与用人单位实际需要实现有效对接。作为对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职业培训机构的最大优势在于搭建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平台,深入企业调研,掌握用人的需求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因此,针对大学生与就业矛盾的难题,职业培训机构能更好地将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成功对接。

(2)借鉴国外的职业培训经验,建立和完善职业培训体系。

1)职业培训适应社会需求,缩短技能的淘汰周期。美国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意识到社会生产需要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和更大的灵活性,需要增加更高技能和创造性的工作,并使一些技能的淘汰周期变短。为此,重视职业教育和在职培训。

2)建立职业培训体系。90年代以后,澳大利亚政府加大了职业的培训力度:一是1994年正式成立了“澳大利亚全国职业培训研究所”;二是召开全国职业培训会议;三是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较系统的“职业培训训练制度”。英国新设立了学习与技能委员会,在全国有9个下属委员会。

3)免费培训的对象、方式及运行机制。瑞典、加拿大、法国等国家实行的“政府购买培训成果”。“伙伴培训”机制主要是在美国实行,培训机构签约后按合同实施培训计划,并获得政府拨付的培训资助。

4)提高培训后的就业率。法国在一些行业实行培训机构、企业和学员三方签订“培训与聘用”合同的办法,并在培训结业后至少到签约企业工作1年以上等条款。

4.建立健全大学生职业培训的服务机制

(1)设立结构性就业研究机构或职业培训部。为适应产业升级与转型的需要,着力于教育改革和调整的研究,或是借助职业培训学校的平台,围绕产业结构升级与专业教学大纲和计划的滞后性问题进行专项研究,为培养大学生结构性就业能力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和实践模式。

(2)重组高校学生工作机构。大学生就业成为当下学生工作的重心,学生处与教务处联手建立大学生职业化教育教学联合工作中心。为解决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专业教学大纲和计划的滞后性的问题,搭建相关信息和社会实践实训工作平台,共同负责对毕业生岗前培训及考评。

(3)重视加强大学生职业素养档案工作。在专业学习和职业化教育及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凭证式材料收集整理,建立档案,以利于大学生提高职业素养,进行自我管理,并作为大学生择业应聘工作岗位具备相应条件的支撑材料。

(4)加强师资和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为培养适应产业升级和转型的应用型人才,教师和管理人员除了具有教师资格证以外,具备相应职业化的工作状态,应该掌握专业相应的技能,并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和能力,获取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成为专业领域的职业技术资格的考评员,形成考评专家库,以利于指导学生提高职业素养,以便学生顺利就业。

(5)建立健全毕业生岗前培训合格考评制度。毕业生专业技能的考评标准;毕业生职场通用能力的考评标准;毕业生具备职业技术资格的实际应用能力考评标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职业能力考评标准。

注释:

①②辜胜阻,王敏,李睿.就业结构性矛盾下的教育改革与调整[J].教育研究,2013,(3).

③专家:未来十年内超过四成大学生成为蓝领[EB/OL]..

④贾继娥,褚宏启.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2,(1).

⑤厉以宁委员:中国需实现两方面转型方可成为真正经济强国[EB/OL]..

⑥吴敬琏.我们的经济为什么失衡[EB/OL]..

⑧来自《2012年杭州市十大产业及相关产业――高层次人才需求目录》。

⑨人社部财政部:高校毕业生参加职业培训可享补贴[EB/OL]..

⑩来自《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参考文献:

[1]辜胜阻,王敏,李睿.就业结构性矛盾下的教育改革与调整[J].教育研究,2013,(3).

[2]专家:未来十年内超过四成大学生成为蓝领[EB/OL]..

[3]贾继娥,褚宏启.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2,(1).

[4]厉以宁委员:中国需实现两方面转型方可成为真正经济强国[EB/OL]..

[5]吴敬琏.我们的经济为什么失衡[EB/OL]..

大学生职业培训篇4

关键词:职业院校;学生;创业培训;基本途径;基本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9-0092-05

青年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其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但在长期传统教育下,我国职业院校学生普遍缺乏创业精神以及基本的创业知识,创业能力也较为低下,职业院校学生创业培训缺乏、效率不高是导致这一状态的重要因素。探讨和把握新形势下职业院校学生创业培训的基本途径与基本方法,有助于务实创新地做好职业院校学生的创业培训。笔者拟就职业院校学生创业培训的基本途径与基本方法作粗浅探讨,以就正于大家。

职业院校学生创业培训的基本途径

综观许多地方政府有关部门、职业院校和有关培训机构的职业院校学生创业培训实践与探索,笔者认为,职业院校学生创业培训的基本途径大致有以下六种。

(一)开展创业教育,培植创业理念

实施和开展职业院校学生创业教育,培植职业院校学生创业理念,是开展和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创业培训的基本途径之一,也是我国高校应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严峻形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实施的重要选择之一。

加强创业思想教育,引导和帮助职业院校学生培植创业理念 高校对职业院校学生加强创业教育,引导和帮助他们培植创业理念,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和加强。为此,可以精心策划与组织入学教育,在入学教育中及早渗透创业教育;可以悉心组织和开展院系教育,在院系教育中高度重视创业教育;可以热心开展和实施班级教育,在班级教育中积极贯彻创业教育;可以真心开展和加强个别教育,在个别教育中密切注意创业教育。总之,职业院校党政领导班子、中层干部、辅导员、班主任等要高度重视、始终关注和切实加强创业思想教育,引导和帮助职业院校学生培养创业意识、培植创业理念、培育创业精神。

营造创业文化氛围,引导和帮助职业院校学生培植创业理念 职业院校引导和帮助学生培植创业理念,应当着力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为此,可以在五个环节上着力:一是建立适应创新型人才个性发展的校园文化机制,促进职业院校学生创新人格的形成;二是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广播、报刊、板报、宣传栏等宣传阵地,大力宣传学生积极创业的典型事迹;三是积极开展与创业有关的文化活动,如组织开展创业讲座、创业论坛、演讲、创业计划竞赛、模拟企业管理和创业等活动;四是创办学生创业社团,并通过创业社团推广促进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创业兴趣,充实学生的创业知识,增强学生的创业技能;五是建立职业院校创业中心和创业教育研究会等从事创业教育研究的专门机构,使创业教育更加贴近学生实际。

开展创业主题活动,引导和帮助职业院校学生培植创业理念 职业院校引导和帮助学生培植创业理念,还应当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创业主题活动。可以结合专业特点,邀请创业成功人士或创业教育专家,面向学生举办创业学术讲座;组织学生到相关创业型企业进行专题考察学习或调查研究;组织和指导学生积极参与“设计大赛”和“创业大赛”等竞赛活动;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各类科研和科技活动;引导和指导学生大胆创新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等等。

(二)开设创业课程,开启创业心智

开设创业培训课程,加强创业教育教学,开启和培育职业院校学生创业心智,是开展和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创业培训的一种基本途径,也是我国职业院校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结构体系、教育教学机制的一种必然选择。

职业院校应当将学生创业培训课程纳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和教学质量工程之中,构建与创业培训相适应的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切实做好创业教育培训课程开发和教学组织工作,探索和推行“专业教育+创业教育”的创业培训新模式。为此,至少可以从两方面着力。

构建与创业培训价值取向相一致的通识教育和宽口径专业教育结合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置上,更合理地分配必修课、必选课和任选课的比重,加大选修课的比重;在课程内容上,既突出专业教育,又兼顾文理渗透,加强文科学生的理科素质教育和理科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可要求文科生必须选修一定数量的理科课程,理科生必须选修一定数量的文科课程。同时,注重专业学科与其他学科课程的交叉融合。可以对所有学生开设创业法律类课程以及“公司创建”、“企业家成长”之类的课程。

设置各年级的全程化创业培训课程 面向职业院校一年级学生,可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面向二年级学生,可开设结合科技创新和创业计划大赛举办的专题讲座和创业体验,指导学生参与创业实践活动;面向三年级学生,可开设创业项目团队系列培训课程,如SYB培训和GYB培训等课程,详细介绍创业过程中各环节的方法和知识,更明确地引导、更有力地帮助学生创办自己的企业。

(三)拓宽创业背景,拓展创业积累

锐意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指导和帮助职业院校学生拓宽创业知识背景,拓展创业知识积累,是开展和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创业培训的一种重要途径,也是改革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机制的一种重要选择。

职业院校及其广大教师应当着眼于学生培养创业能力、谋求创业发展的迫切需要,锐意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指导和帮助职业院校学生培养创业需要的六种意识,即风险意识、诚信意识、责任意识、市场意识、创新意识、团队意识,获得创业需要的三类知识,即专业技术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和综合性知识。

职业院校学生创业教育培训的教学内容应当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创业人格教育。主要包括对职业院校学生创业信念、敬业精神和道德情操的教育及积极进取和敢为人先情怀的培育,这是创业成功的首要保证。因为“厚德”方能“载物”,只有将以“诚信”为核心的创业道德内化为自觉行为,才能成功创业。二是与创办企业或公司有关的法律、财政和金融知识,如宪法的有关内容、合同法、专利技术、公司法、知识产权法、对外贸易法律法规、税法等。三是与企业或公司运作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如创业策划、筹资融资、资金运作、资产管理、成本核算与控制、市场分析、产品开发、市场营销、产品售后服务等。四是管理学知识,如企业或公司管理过程中的决策、领导、组织、控制以及质量检测与保障体系等。

职业院校学生创业教育培训的教学方法应当坚持“系统性创业教育培训与创业实践活动相结合”。可以通过创业选修课和创业培训班等形式进行系统性创业教育培训,可以通过意向引导、模拟实验和社会实践开展创业实践活动等等。

(四)集聚创业培训,增强创业动力

选择和利用特定的创业培训基地,对职业院校学生集中性组织、集聚性实施创业培训,增强职业院校学生创业动力,是当前职业院校、有关培训机构、政府有关部门开展和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创业培训的一种常见途径。

近年来,各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及其创业培训基地,面向部分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分别组织开展的SYB培训和GYB培训,就是对“集聚创业培训,增强创业动力”的大学生创业培训基本途径的积极运用。所谓SYB培训,是以讲授、小组讨论、团队训练、网上沙盘等形式完整呈现创业过程,通过集聚培训,使职业院校学生在短时间内强化市场开拓意识和基本的经营管理能力的一种创业培训途径。所谓GYB培训,则是侧重帮助职业院校学生确定是否具备创办企业的素质和能力,使之产生创办企业的想法,选择最适合个人情况的企业,进而训练创业素质,激发创业热情,增强创业动力的一种创业培训途径。

岳阳电大作为岳阳市大学生创业培训基地,为岳阳市高校学生和毕业生,尤其是职业院校学生举办的创业集聚培训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有一批学生在参加SYB培训和GYB培训后开始自主创业,其中有部分学生自主创业获得了较大成功。

(五)加强创业实训,培养创业技能

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创业能力,实践是关键。只有把创业培训所学到的知识通过形式多样的项目实训等进行实践锻炼,才能使学生的创业技能真正得到提高。因此,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创业实训,培养和增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创业技能,是高校与有关培训机构搞好职业院校学生创业培训工作的一种基本途径。为此,职业院校与有关培训机构应当从两方面做出努力。

一方面,创业培训机构应尽可能多地组织学生和毕业生参与职业化、创业性的项目实训。这种项目实训可使职业院校学生在校期间或即将毕业前对运作一个企业或一个公司有一个直观的认知,增强职业院校学生自主的创业能力,积累创业经验,以创业带动就业;也可使职业院校学生明白创业的艰辛,促使他们更好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为以后的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岳阳市创立的汴河街大学生创业实训项目组织大学生主要从事商贸经营和公司化模拟实训,实训期一年。所有具有创业愿望的普通高校毕业生(不受户口限制)都可报名参加。创业的学员可享受多重优惠政策:凡入驻创业基地的实训学员均由创业基地邀请相关专家、学者、企业家免费进行创业指导,并免费提供经营场地和工作室(模拟公司),办理独立工商执照,减免相关税费。同时,实训学员可按灵活就业人员身份享受3年社会保险补贴。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从事个体经营的,可免收2年保存人事关系档案的费用和各项服务费用。这一项目实训取得了良好的实效,从2010年4月正式启动以来,先后有五百多名高校毕业生到基地创业,参加项目实训,其中相当部分是职业院校学生,有不少学生在一年的项目实训结束后,成功迈上了自主创业之路。

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应当建设好利用好学生自主创业的教学、实习、实践基地,做到教与学结合、教学与实践结合,稳步提高创业教育培训的质量。一要加强校内实验室和实践基地的建设,尽可能增加学生在校内参加各种科技活动、创业实践活动的空间;二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拓展职业院校学生自主创业的教学、实习、实践基地,如可通过校企共建的形式,建立职业院校学生创业基地园区,开辟校园创业实训基地,组织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鲜活的创业实践等;三要增加学生实验和实践的时间,真正使创业培训做到教与学结合、教学与实践结合,有效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六)调控创业心态,积聚创业能量

创业往往存在一定的风险,创业是富有挑战性的事业。职业院校学生创业能否成功,不仅取决于是否具有强烈的创业意识、熟练的创业技能和较强的管理能力,而且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具有承受挫折、战胜困难的能力,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说,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是职业院校学生成功创业的前提与基础。因此,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创业心理辅导,引导和帮助职业院校学生调控创业心态,积聚创业能量,也是职业院校与有关培训机构开展和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创业培训的一种基本途径。

为此,高校与有关培训机构可以从三个方面着力:一是举办职业院校学生创业心理讲座,引导职业院校学生对创业项目进行全面、理性的分析,立足自身条件,扎扎实实从基础做起,而不能仅凭感性认识,就盲目投身创业大军,更不可眼高手低,期望一蹴而就,要强化职业院校学生的创业风险意识,不要一旦创业失败就心灰意冷,而要有战胜困难的积极心理准备。二是随时关注参与创业的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动态,切实掌握职业院校学生心理状态的有关信息。三是设立职业院校学生创业心理咨询室,及时加强对尝试创业的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维护和保障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

职业院校学生创业培训的基本方法

总结许多地方政府有关部门、高校和有关培训机构的职业院校学生创业培训实践经验,笔者认为,职业院校学生创业培训的基本方法大致有如下八种。

(一)课堂培训法

课堂培训法是指职业院校及其教师整合和利用校本资源和社会资源,或开设专门课程,或举办专题讲座,或开设相关课程,或进行渗透教学等,对职业院校学生进行创业培训的方法。

运用课堂培训法要注意四点:一要精心组织相关专业教师开设好专门课程,进行比较系统的创业知识传授,对职业院校学生进行初步的创业培训,以引导和帮助职业院校学生学习创业知识、培植创业理念、培养创业素质;二要精心策划协调,邀请或安排创业成功人士以及创业学、创新学、创造学、成功学等领域的专家,举办专题报告或专题学术讲座,进行“现身说法”和“饱和灌输”,对职业院校学生进行专题性创业培训,以引导和帮助职业院校学生效仿创业典型、学习创业理论、增强创业意识;三要引导和鼓励相关教师积极参与、大力支持创业培训,开设好法律法规、企业管理、财务管理、人际沟通等相关课程,对职业院校学生进行相关性创业培训,以引导和帮助职业院校学生学习、掌握创业需要的相关基础知识和基本常识;四要倡导和推动广大教师增强参与、支持创业培训的责任感、使命感,在其他公共课、通识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教学中,对职业院校学生进行渗透性创业培训,以引导和帮助职业院校学生学习创业知识、培植创业理念、开发创业思维。

(二)活动培训法

活动培训法是指职业院校及其管理者、教育者和教师整合和利用各类资源,组织、鼓励、支持学生开展或参与相关活动,对学生进行间接性创业培训的方法。

运用活动培训法要注意四点:一要精心选择活动载体与活动形式,或定期组织“创业沙龙”,或举办“企业家论坛”、“创业论坛”,或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考察学习,或组织学生参加“设计大赛”和“创业大赛”等竞赛活动;二要精心安排活动内容与活动环节,无论选择什么样的活动载体或活动形式,都要紧扣“创业培训”、“创新培训”这样的主题,精心安排活动内容与活动环节;三要认真做好活动开展与创业培训结合的文章,在活动开展过程中结合实施创业培训,寓创业培训于活动开展过程中;四要充分调动职业院校学生参与活动、接受培训的积极性,切实提高活动培训的成效,促进职业院校学生创业素质逐步提高。

(三)拓展培训法

拓展培训法是指职业院校和有关培训机构着眼于职业院校学生未来创业的需要,整合和利用校内外资源,组织职业院校学生开展或参加诸如“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培训”、“人生成功管理培训”、“企业管理培训”、“实用写作培训”、“意志力培训”、“领导力培训”之类与创业活动密切相关的培训,对职业院校学生进行拓展性创业培训的方法。

运用拓展培训法要注意三点:一要切合特定地方、特定职业院校、特定专业、特定群体的学生的客观实际,精心策划拓展培训的具体项目,或单个拓展培训项目,或多个拓展培训项目;二要根据特定地方、特定高校、特定专业、特定群体的职业院校学生的创业需求,扎实开展特定的拓展培训,或“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培训”,或“人生成功管理培训”,或“企业管理培训”,或“实用写作培训”,或“意志力培训”,或“领导力培训”;三要满足特定地方、特定职业院校、特定专业、特定群体的学生的创业需要,圆满完成特定的拓展培训,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培训”、“人生成功管理培训”、“企业管理培训”、“实用写作培训”、“意志力培训”、“领导力培训”等的有效开展,着力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

(四)职业培训法

职业培训法是指特定的职业院校学生创业培训机构(包括依托某所高校建立的职业院校学生创业培训机构,依托于其他部门设置或独立设置的职业院校学生创业培训机构),面向一校或多校职业院校学生,策划、举办、实施职业化的集成性的创业培训,帮助职业院校学生获得相关证书的培训方法。

运用职业培训法要注意三点:一是培训主体要认真履行职能职责,无论是依托某所高校建立的职业院校学生创业培训机构,还是依托于其他部门设置或独立设置的职业院校学生创业培训机构,都要认真履行组织职业院校学生实施职业化创业培训的职能职责;二是培训师资要无愧委托、倾心投入、切实负责,对特定的职业院校学生进行务实、创新、有效的职业化创业培训;三是受训学员要积极参训、密切配合、刻苦用功,确保个人在职业化创业培训中取得实效,获得长进。

(五)职场培训法

职场培训法是指特定职业院校或培训机构组织、指导和帮助特定的职业院校学生,利用课余和假期,进入特定的企业、事业、中介组织等职业场所,进行职业实践锻炼,以引导和帮助职业院校学生培养创业素质、提高创业能力的培训方法。

职场培训法是职业院校学生创业培训方法中直接接触创业实践的培训方法,对职业院校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能够产生直接的积极的作用。

(六)自我培训法

自我培训法是指有志于自主创业的职业院校学生通过有目标、有安排、有步骤、有力度的具体规划,加强对创业理论、创业政策、创业方法、创业经验、创业案例等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培训,以强化创业意识、扩展创业知识、开发创业思维、培养创业素质、明确创业方向、做好创业准备的培训方法。

自我培训法是职业院校学生创业培训方法中最能适合个人兴趣爱好、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个性发展的培训方法,对职业院校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往往能够产生内驱力和长效作用。

(七)实习培训法

实习培训法是指特定的高校和培训机构组织职业院校学生在校内外参加创业实习活动,或者通过运行网络仿真的创业软件,营造真实的商业竞争环境,让职业院校学生了解、感受和体验企业的运作模式,从而帮助职业院校学生培养创业素质、提高创业能力的培训方法。

运用实习培训法,有助于职业院校学生在学做结合、产学结合、虚实结合的环境中参加创业培训、接受创业指导,有助于职业院校学生激发创业兴趣、培养创业素质、提高创业能力。

(八)实践培训法

实践培训法是指特定的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对职业院校学生寓创业培训于创业实践中,让职业院校学生在初步的创业实践中学习创业知识、掌握创业本领、品尝创业果实、走上创业道路的培训方法。

运用实践培训法,常常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开展“四试”(试办公司、试申请专利、试办著作权登记、试办商标申请)活动,以组织学生举办创意项目活动、创建电子商务网站、谋划书刊出版、进行校园等形式进行。

参考文献:

[1]赵永泰.大学生创造力培养与路径选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郭志文,李斌成.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3]刘建佳.职业院校学生创业教育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

[4]王祚桥,周培松,等.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2).

[5]曹殊.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创业教育与职业院校学生创业[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4).

[6]周六春.开展职业院校学生创业教育的基本途径[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8(8).

[7]龚秀敏.谈谈创业教育的师资培训[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0).

大学生职业培训篇5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创业就业、服务经济发展为目标,按照城乡统筹、就业导向、技能为本、终身培训的原则,完善培训机制,创新培训模式,扩大培训规模,增强培训实效,全面提高劳动者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为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二)目标任务。大力开展各类职业培训,使新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劳动者都有机会接受相应的职业培训,企业职工都得到一次技能提升培训,每个有培训愿望的创业者都参加一次创业培训,努力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就业一人培训一人”和“创业一人带动一批”的目标。“十二五”期间,全市每年开展就业技能培训3.5万人,岗位技能提升培训10万人,创业培训4000人,培养高技能人才1万名,到“十二五”期末,全市技能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初、中、高之比为25:45:30,基本满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企业发展需求。

二、大力开展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

(三)健全职业培训制度。适应城乡劳动者创业就业需要,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加快实现培训对象的全覆盖。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对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和城镇登记失业人员,重点开展初级技能培训;对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等新成长劳动力,重点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对职业院校学生,重点开展“学历+技能”、“外语+技能”培训。发挥企业在职业培训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对在岗职工开展技能提升培训,对企业新录用人员开展岗前培训。加大创业培训力度,对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城乡劳动者以及处于创业初期的创业者,重点开展创业意识教育、创业项目指导和企业经营管理培训。建立职业培训结业与技能鉴定同步实施制度,凡享受政府职业培训补贴并符合条件的培训对象,在培训结业时均应参加技能鉴定,并取得相应等级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

(四)创新职业培训模式。根据劳动者就业需求,建立健全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灵活采取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方便劳动者参加培训,提高劳动者培训积极性。根据市场需求,全面推行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模式,积极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委托培养,鼓励支持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或实训中心,鼓励职业院校积极参与企业产品研发、技术攻关、工艺改进、咨询服务等,提高技能培训的实效性。根据创业者特点和创业不同阶段的需求,着力完善创业培训与创业实训、创业见习相结合,与创业扶持政策、创业服务相衔接的培训模式,提高创业成功率。

(五)整合职业培训资源。进一步打破地区、部门、行业界限和学校类别界限,组建多形式的职业教育集团,重点培育一批专业有特色、办学有规模、就业有市场的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打响“职教”品牌。加强各类职业培训基地建设,依托省技师学院及其它重点职业院校建立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和世界职业技能竞赛集训基地;依托各类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和企业,建设1个部级、2个省级和20个市级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设5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示范校,5个省级、20个市级和20个县级创业培训基地,10个县级公共实训基地,认定和建设一批创业孵化基地、就业实习(见习)基地和定点培训机构。

(六)提升职业培训能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定期开展师德教育和业务培训,积极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选派骨干教师赴国外研修,建设2-3个市级职业培训师资培训基地。“十二五”期间,培养20名省级教学名师、100名专业带头人、1000名“一体化”教师,职业培训专业课教师“一体化”比例达70%以上。深化职业培训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培训课程体系改革,加强示范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加快开发培训计划大纲和培训教材。推进职业培训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建立职业培训质量监控体系,定期公布承担政府补贴培训任务的培训机构并进行动态管理,对参训人员实行实名制管理,确保培训质量。

三、着力构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机制

(七)健全高技能人才评价机制。加快建立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企业内技能评价和院校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的多元化技能人才评价服务体系。大力开展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社会化考评工作,贯通劳动者技能晋升通道。探索建立企业高技能人才直接认定办法,坚持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注重从生产服务一线发现拔尖技能人才。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资格认证工作,积极推行职业院校毕业生“双证书”制度。

(八)健全高技能人才选拔机制。充分发挥技能竞赛在技能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鼓励各地区、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广泛开展技能竞赛、技术比武、岗位练兵等活动,丰富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内容,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加快推进职业技能竞赛规范化和制度化,每两年开展一次市级职业技能大赛,每年举办一次职业院校师生技能大赛,积极推荐优秀高技能人才参加省、国家及世界职业技能大赛。全国一类技能竞赛前三名、省级一类技能竞赛第一名获得者以及参加世界技能竞赛的选手,在市内职业院校任教的,可按规定程序优先招录为事业编制工作人员。

(九)健全高技能人才使用机制。鼓励支持行业、企业充分发挥生产、服务一线优秀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作用,为他们开展相关培训、研修、攻关、交流等活动创造条件。推行首席技师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制度,采用企业建设为主、政府适当补贴的方式,在企业班组、工段、实训(研发)中心等关键岗位设立首席技师,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组织开展技术攻关、技能创新、技术开发等活动,发挥技能大师“传、帮、带”作用,带动企业技能人才水平整体提升。

(十)健全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建立政府奖励为导向、单位奖励为主体、社会奖励为补充的高技能人才奖励制度,对在职业培训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引导企业建立并完善职工凭职业技能资格等级、业绩贡献大小确定收入分配的激励制度。用人单位在聘的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分别与本单位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享受同等工资福利待遇。取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技工院校毕业生,在就业创业等方面享有与高等院校毕业生相同的政策。技工院校高级班毕业生到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工作的,试用期、见习期工资待遇及定级工资均参照高等教育大专学历毕业生待遇执行;技师班毕业生各项待遇按照本企业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有关待遇执行,经用人单位聘为技师、高级技师的,其待遇按国家、省有关规定执行。

四、切实加大职业培训资金的保障力度

(十一)增加职业培训资金投入。各级政府对用于职业培训的各项资金要积极整合、统筹使用、提高效益。确保各项政策性资金安排到位。统筹安排省财政补助经费和市、县财政应承担的经费,全面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退役士兵免费职业技能培训政策。完善中等职业教育财政经费投入机制,建立按生均安排公办中等职业学校财政经费制度。加大财政资金投入。调整市、县就业专项资金支出结构,逐步提高职业培训支出比重,在按规定给予各项职业培训补贴的基础上,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就业专项资金用于公共实训基地、创业培训基地、创业孵化基地和就业实习(见习)基地建设。用于职业教育的城市教育费附加应不少于20%用于高技能人才的教育培训。规范提取企业职工教育经费。企业要按职工工资总额的2.5%足额提取并合理使用职工教育培训经费,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的60%以上用于一线职工的教育和培训。市、县政府可统筹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的0.5%,用于本地区职业教育培训,并划出一定比例用于高技能人才培养。对自身没有能力开展职工培训以及未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的企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依法对其职工教育经费实行统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统一组织培训服务。鼓励社会各界捐资助教。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对职业培训提供资助和捐赠,企业、个人通过国内公益性社会团体、国家机关资助和捐赠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准予在企业和个人所得税前扣除。

大学生职业培训篇6

关键词 双元制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培训职业;德国

中图分类号 G71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19—0083—05

职业教育是以从事某职业为明确培养目标的教育,是对该职业所需各项知识与技能进行传授的教育。专业设置明确了培养目标和方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首先保证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科学合理性,要遵循严格的规范,具体培养类型和培养时间需要专业人员根据其职业特点并结合国情制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职业的种类日益繁多,但并不是所有职业均需采用学校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德国在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及组织上有很多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

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简介

目前,德国学校职业教育除了双元制类型外还包括过渡阶段职业教育和一部分全日制职业教育,但从学生数量来看,双元制职业教育仍然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主流培训形式。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一种企业和学校共同培养学生,以企业培养为主,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培训相结合,以实践培训为主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点主要包括:第一,至少有企业和职业学校两个培训场所(通常小企业的培训还会涉及第三方的跨企业培训中心,即企业委托行会下属的培训机构对学员进行专门的实践培训,培训时间视专业情况各有不同,但通常时间较短),学生在职业学校接受理论教育,在企业或跨企业培训中心接受实践培训。第二,有两家主管单位,联邦政府负责管理企业的培养,主要涉及规章制度和政策法规的制定,包括职业的设置等,州政府负责管理职业学校的教学。第三,不同机构遵循不同的法律保障,企业的培训受联邦职业教育法保障,职业学校的教学受职业学校条例保障。第四,有企业培训条例(Ausbildungsordnung)和职业学校教学大纲(Rahmenlehrplan)两项培训规范,企业根据培训大纲培训,职业学校根据教学大纲教学。其中,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BIBB)负责制定企业培训条例,州文教部长会议(KMK)负责制定教学大纲。企业的培训条例与职业学校的教学大纲相互配合,共同构建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第五,受政府和行会两方监督,州政府具体负责学校的组织管理和教学监督,行会具体负责监督企业培训并组织最终考核。行会在德国职业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负责监督企业的培训,而且负责对学生进行最终考核,学生必须通过行会组织的考试,方可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德国法律规定,企业必须加入相关行会,在德国涉及职业教育的行会主要包括工商业行会(IHK)和手工业行会(HWK)。第六,职业教育免收学费,由企业和国家共同承担培养经费。企业与学员签订培训合同,企业不仅承担其企业的培训费用,同时还给予学员培训工资。企业要承担学员企业培训设施与实践课教师的费用,或者委托第三方跨企业培训中心开展培训并支付费用;而国家则为职业学校的正常运转包括教职工提供经费。

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概况

在了解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前,要明确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开设的专业均有明确的职业培养目标。德国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以职业分类为导向,具有以从事某一职业为明确培养目标的特性。职业教育的专业即为职业工种,如房地产销售、电工、化学实验员、面包师等。因此,研究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即是研究其培训职业的设置,研究职业设置即是研究企业培训条例的制定。因为企业培训条例包含职业名称。培训条例是双元制培训中企业培训的培训大纲,明确规定了职业名称、培训期限、培训的职业描述、培训大纲和考试要求等相关内容,见表1。以工具机械工职业为例,该职业的培训条例于2007年7月更新,属于工具金属职业群,该职业群除工具机械工之外还包括设备机械工、工业机械工、结构设计机械工以及切削机械工等职业领域,培训时间为3.5年,均采用双元制培训[1]。职业是职业学校划分专业方向的前提和依据,根据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的统计,截至2011年8月,德国共有344类职业。不同的职业根据其工作特点在职业学校设置不同的培养方向,如电工(Elektroniker)是国家承认的一个培训职业,由于该职业涉及工作领域较广,所以该职业在职业学校又包括自动化技术、能源和建筑以及信息与通信技术三个专业方向[2]。学生最后获得的都是电工职业资格证书。在德国,一个双元制培训的职业必须有一个与其相对应的职业培训条例。培训条例的制定和施行,不仅规范了双元制培训的内容,而且明确了人才培养的方向。同时,规范的培训条例也是职业教育的质量保障工具。联邦《职业教育法》第二章第四条第二项规定,国家承认的培训职业必须根据培训条例培训;该法第二章第四条第三项规定,18岁以下年轻人只能接受国家承认职业的职业培训[3];第一章第五条和手工业条例第二章第二十六条则规定,培训条例包含培训的职业名称、培训期限、培训的职业描述、培训大纲和考试要求,见表1[4]。

培训条例的制定涉及多方面因素,通常一个新职业的培训条例制定完成要经过两年时间,此后还要不断更新完善。1996~2008年间,德国新产生了79类职业,仅2008年,就有16.9万余份双元制培训合同属于新产生的职业,有215类职业被更新。据2011年8月的统计,双元制培训职业共344类,较1971年的606类减少近一半,其中很多培训职业被合并成新职业[5]。

大学生职业培训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培训;教学质量

Abstract: With the expans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the content from the extens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employment-oriented, service for the purpose of the core skills to make students job skills for career-oriented social and vocational training more and more high Vocational Colleges attention. Vocational training in line with its mission, is the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obligations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is an objective need for self-development. The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training of vocational colleges for social significance, objects, principles and work plans.

Key words: quality of training vocational training Vocational training of teaching quality

高职院校开展社会职业培训,是指在常规教学活动之外,面向社会、企业和劳动力市场开展的旨在提高受教育职业素质的教学工作,包括进行职业技能、专业知识、创业能力以及适应市场竞争能力的培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强化公民意识、职业意识和市场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观念。

一、高职院校开展社会职业培训的意义

1、开展社会职业培训是高职院校肩负的社会责任

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的三大任务之一,是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而社会服务的重要内容是社会职业培训。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企业体制、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大量的富余劳动力需要通过转岗培训再就业。因此,高职院校开展社会职业培训,有利于拓宽劳动者就业渠道、有利于劳动力就业和再就业、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全国一千多所高职院校,如果每所学校每年面向社会培训人数保证千人规模的话,全国将会有过百万人受益,这对地方经济建设也是一个重大贡献。

2、开展社会职业培训是落实国家惠民政策的需要

国家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业技术培训、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退役士兵安置就业培训中制定了各项惠民政策,实施了阳光工程、雨露工程、春蕾计划等,这类学员可享受国家“三免一补”政策,即学习期间免培训费、免住宿费、免安置费,享受一定数额生活补贴。国家向承担培训的机构拨付专项经费。高职院校要发挥自身优势争取承担这类培训任务,让党和政府惠民政策的阳光普照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3、开展社会职业培训是实施劳动就业准入制度的需要

随着我国人才评价体系逐渐与国际接轨,就业准入制度、劳动预备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已成为人们择业的“通行证”,也促使人们对职业培训的需求增长。因此,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培训是实施劳动就业准入制度的必然要求。

4、开展社会职业培训是劳动力市场的迫切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劳动力市场日趋活跃,出现了工厂招工难、农民转移难和城镇就业难的“三难”问题,失业人员职业技能低下,是我国失业率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智力和人才优势,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围绕岗位要求和劳动者就业需要,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各级各类培训,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和职业能力,可有效地缓解“三难”问题。

5、开展社会职业培训有利于教学资源的有效运用

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与社会一般培训机构比较,师资队伍更加强大、培训经验更加丰富、教学设施更加完善、教学设备更加先进、实训条件更加良好,为高职院校面向社会开展社会职业培训奠定了良好基础和办学优势。基于职业培训的业余性及培训时间的灵合性,通过有计划地调整培训周期,错开常规教学时段,挖掘资源潜力,保证设备充分运用。

6、开展社会职业培训有利于高职院校的自身发展

社会职业培训存在着巨大的市场潜力,许多的民办培训机构加入其中,高职院校进入职业培训市场有着天然的品牌优势,在目前较为混乱的培训市场中,可以利用信誉的优势赢得一定的市场份额,建立集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推荐就业于一体的综合性社会职业培训基地,成为学校新的经济点,为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经济保障。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开展社会职业培训工作,为社会解决就业压力,为企业培养实用人才,为个人提升自我价值,从而增强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同感,提高高职院校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高职院校开展社会职业培训的对象

1、对困难企业在职职工开展在岗的技能提升培训和转岗就业培训,帮助其实现稳定就业。对职工人数多、生产经营困难的大中型企业积极开展职工在岗培训,这是确保地方稳定的关键。

2、对返乡农民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其实现转移就业。学院可根据农民工转移就业要求和劳务输出意愿开展技能培训,为其今后继续外出打工创造条件。对劳务输出较多的地区尤其要加强对这类人员的培训。

3、对失业人员开展短期技能培训,帮助其实现再就业。对于就业转失业人员,他们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技能,通过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实际和产业调整政策拓展就业范围,重点开发面向城镇社区就业的服务技能类培训项目,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和手段,突出培训的实用性。对失业人员中有创业意愿和需求的,也可组织其参加创业培训。

4、对新增劳动力开展针对性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职业高中、职业中专和技工学校毕业生是城镇新增劳动力中开展全日制培训的最好生源,要主动与这些学校联系,根据其专业背景,突出操作技能训练,开展针对性的技能培训。

5、对退伍军人开展就业安置培训,落实政府退伍军人培训安置政策。通过培训,引导退伍军人转变择业观念,选择就业方向,提高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促进退伍军人就业安置工作的开展。

6、对在校高职学生开展“双证书”培训,实现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教育的融合。学院还要利用这些培训和鉴定资源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的技能,促进就业或岗位的转换,满足社会人员就业和发展需求。

7、对在职职工和技术人员进行新技术、新工艺培训,促进企业员工技术水平提升和设备更新换代。根据当地企业技术改造和新开工建设项目的需求,积极组织开展订单培训。对在职人员的培训,要根据企业的要求制定培训计划,可将培训班办到企业去。

三、高职院校开展社会职业培训的现状

1、职业培训没有给予充分重视

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一直存在着重视学历教育而轻职业培训的认识。在学院日常的工作中,没有把职业培训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没有给职业培训正确定位。有的学院甚至只是把职业培训作为创收补充教育经费一种方式。从管理体制没有建立“责、权、利”结合的管理制度,没有相应人、财、物的支持,使职业培训的开展步履维艰,成效不大。

2、培训面狭窄,资源优势未能充分发挥

当前,绝对大多数高职院校主要进行的是按照双证书要求,采取面向在校学生的培训,使学生通过职业资格鉴定,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另外就是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对定单式培养的学生进行专项技能的培训。而真正面向企业,面向社会各方面职业培训,面向大量下岗再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和转岗培训等,还缺乏调查研究,未能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实习实训基地等方面的优势。与中等职业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职业培训相比,优势未能呈现,与普通本科院校职业培训相比,没有鲜明的特色,因而在市场竞争中不能占据有利位置,使高职院校自身所具有的资源优势未能充分发挥,职业培训的成效不明显

3、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与企业要求存在差距

在对企业已开展的职业培训中,高职院校往往注重与企业的合作,只考虑校内培训资源的使用,对企业丰富的培训资源(人力、物力等)没有很好地利用。同时,由于目前相当多的企业生产技术水平还不高,对员工素质的要求还未提到较高的高度,对职业培训不是十分重视,有些企业仅将目光盯在人才的引进上,不注重提高在职员工的职业素质。

同时,高职院校在职业培训上存在着培训模式陈旧,针对性、实效性不强的问题,存在着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操作,培训大纲和教材不完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等问题。

转贴于 四、高职院校开展社会职业培训的原则

1、市场导向、按需培训的原则

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培训必须转变观念,树立面向市场、服务社会的意识。只有为学员提供满意的培训服务,赢得市场的认可,才能实现持续发展。要根据市场需求积极推进订单式与菜单式培训模式。

订单式培训模式是指学院与企业签订委托培养和用工协议,由企业提供所需人数、岗位数量及质量标准,学院依据企业需要和学员具体情况组织培训,考核合格后,将学员输送到协议企业就业;菜单式培训模式则是指学院从当地就业服务机构或劳动力市场获取用工信息,根据用工信息开设培训项目,以菜单形式向社会公布,供学员选择,培训考核合格后,由就业服务机构或劳动力市场服务部门推荐,企业择优录用。

2、校企合作、学用结合的原则

高职院校开展社会职业培训必须走校企合作之路。要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的员工状况和培训需求,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要赢得企业的信任,充分利用好企业的各种资源,包括设施、场地和人力资源。要根据职业岗位和个人需求,开发灵活、实用的培训课程和内容,着重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训内容和方式要与工作实践相结合,要与员工的个人背景和需求相结合。倡导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实现教学与培训手段现代化;提高培训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实用性。

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资源,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合作基础,开展对员工的岗位技能培训,以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和企业的人才竞争优势。

3、坚持标准、注重质量的原则

高职院校开展社会职业培训,必须依据《国家职业标准》开展培训,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扩大规模、拓展专业门类、增强社会声誉,促进社会职业培训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要根据高职院校所设专业的实际教学情况,分类开展不同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服务。质量是培训工作的生命,要建立稳定的质量保证与监控机制,要有配套的督导机构和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对重点课程可实行考培分离。

五、高职院校开展社会职业培训的工作思路

1、成立机构。要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申请,成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要与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联络,建立如阳光工程、春蕾计划、复员退伍军人等培训基地,授予相应的培训资格。努力建成集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推荐就业一体化服务的综合性职业培训基地。培训机构要由学院主要领导分管。

2、配备教师。要从学校教师中选派教学水平高、教学能力强的具有“双师”素质的优秀教师担任社会职业培训的授课工作,要聘用企业一线的优秀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为学员授课,建立一支实践经验丰富、懂教育、会管理的专兼结合的职业培训教师队伍。

3、协调资源。要根据行业发展和职业培训的实际需要,建设具有真实职业氛围、装备先进、软硬件配套的校内实训基地;要联合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组织学员到企业现场进行观摩和实践操作。要与校内各教学单位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必须有方便使用学院各种教学资源的权力。

4、开发教材。要根据培训对象的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发培训教材。要组织有教学和实践经验的优秀教师到企业调研学习,与企业有关人员密切合作,以“精练实用”为原则,编写出适合企业需要和学员具体实际的培训教材,并在实际培训工作中根据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

5、周密计划。要根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情况,进行劳动力市场需求预测,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要利用学院的资源与品牌优势,重点推出一般培训机构难以开办的培训项目;培训之初,不要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即使人数不多、利润不高甚至亏损也要定时开班,其目的是使机构运行起来,逐步形成影响并扩大培训规模。

6、广泛宣传。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培训的关键是要拓宽市场,获得生源,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介的舆论导向作用,要利用多种宣传形式,对开展社会职业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主要内容和参加方法等进行广泛宣传,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动员适合参加职业培训的人员参加。

7、灵活管理。社会培训具有行业分布广、时间跨度大、需求层次多等特点,因此,在教学管理上,要突破常规,采取灵活开放的教学管理形式,以确保培训质量。在培训管理中,可采取每门课程实施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允许学员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在课时安排上,要以部分时间制和业余时间学习为主,注意利用晚间和节假日等业余时间学习,方便学员完成培训。高职院校还可采取送教上门的方法,主动将社会培训工作拓展到农村、企业和社区等,方便不能离岗来校培训学习的学员。

8、改进方法。在教学方法上,要避免枯燥的理论教学,要加强直观性和实践性教学,做到讲解与操作、案例分析相结合,传统板书与多媒体演示相结合,要强调运用感性直观的知识传授方式,使学员易于接受和消化。

9、考核鉴定。对培训期满的学员,由培训机构组织进行考试考核,并对其思想品德、劳动态度等进行综合评定,考试考核合格者核发培训结业证书,技术专业和工种的结业生要参加职业技能鉴定,成绩合格者由劳动行政部门核发相应级别的技术等级证书。要将培训与推荐就业结合起来,解决培训学员的后顾之忧。

10、经费来源。要探索一条由国家、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培训经费的新路,多渠道筹措培训资金:(1)向订单式培训合作企业收取培训费用,企业在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中列支;(2)向地方政府申请,从就业专项资金、失业保险基金和相关专项资金中给予培训补贴;(3)对没有企业培训经费和无法申请政府专项基金的,按培训成本向培训学员收取;(4)在培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向政府申请专项拨款。

参考文献

[1] 兰春 探讨职业学校开展职业培训工作的依据[J].镇江高专学报, 2003年第3期 P14-16.

[2] 唐锡彤 终身学习 全民学习 学习型社会[N].人民日报,2003年03月03日第九版

[3] 刘守义 论高职院校在社会职业培训中的作用[J]. 职教论坛, 2005年第25期 P23-25.

[4] 熊自权 湖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及成因[J]. 经济论坛,2003年第23期 P69-90.

[5] 湖北省劳动预备制度实施方案

大学生职业培训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 职业培训 资源优势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并迅速应用于生产活动中,这就导致农村富余劳动力、城镇失业人员和企业员工急需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适应新岗位的需要,也使得一些专业知识掌握不够好的高校应届毕业生出现就业难的问题。《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国发[2010]36号)中指出:“加强职业培训是促进就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职业培训是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要解决就业这一社会问题,必须依靠职业培训。随着国家对职业培训重视程度的加大和积极的就业政策的带动,越来越多的有培训愿望和就业要求的人员参与到职业培训的浪潮中来。面对这样广阔的培训市场,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但由于其师资力量、实训条件、办学规模等方面的限制很难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以至于很难满足大规模的职业培训需求。相比较于培训机构,高职院校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本身存在着政策优势、专业能力优势、教学资源优势和培训模式优势等等,应当在职业培训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试图对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培训的资源优势进行具体分析,以促进高职院校提高职业培训能力,为企业培养实用人才,为社会解决就业压力,进而实现其服务社会的功能。

1 政策优势

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十年间,国家颁布了一系列职业培训政策和法规,这就为高职院校开展社会职业培训提供了极强的政策保障,引领和规范了职业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中指出:“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实行灵活的办学模式和学习制度,职业院校要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全日制与部分时间制相结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努力办成面向社会的、开放的、多功能的教育和培训中心。”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指出:“要实施‘四大工程’,即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为了顺应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需要,高职院校应当挖掘自身资源优势,拓展职业教育功能,大力开展职业培训。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大力发展教育培训服务,统筹扩大继续教育资源。”“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这两个“面向”给出了职业教育的定位。高职教育具有“高等”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因此,应当在实施学历教育的同时,面向社会开放办学,开展各种职业培训。

此外,教育部颁发的2007年度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推荐预审标准中,也明确将高职院校承接非学历的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和岗位培训确定为遴选的主要标准之一。因此,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不可偏废。

2 专业能力优势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的职业人才,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工作的重中之重是专业建设。高职院校根据国家的学科专业目录以及地区、行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并基于职业岗位(群)和社会分工来设置和调整专业,不仅能够覆盖多个学科,而且其专业能力与行业企业对岗位业务能力提升的培训需求更为贴近和匹配。高职院校经过十几年的迅速发展,特别是2006年国家启动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以来,其专业能力不断增强,形成了一批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和重点专业,这些专业建设的成果为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培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其专业种类齐全和不断提升的专业能力优势,面向各个工作岗位的具体实际,发展职业培训,有计划、有重点、高效优质地培养岗位从业者并提升其业务能力。

3 教学资源优势

3.1 完善的教学设施

高职院校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仅注重专业建设,而且关注教学设施的完善。经过十几年的迅速发展,高职院校普遍拥有良好的办学条件。既具有满足理论学习的多媒体教室、大型报告厅、图书馆等理论教学资源,又具备进行实训的实验室、专业实训基地、实习工厂等实践教学资源。尤其是近几年,高职院校为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更是加大对实践教学资源的投资力度。以晋城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为例,近五年每年新增实践教学仪器设备值以10%以上的速度增加,使本专业学生所使用的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262.564万元,生均4413元。具备会计电算化实训室、ERP沙盘模拟实训室、会计手工模拟实训室和会计多功能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室及网中网的《财务管理》、《出纳实务》、《审计》等课程的实训软件。同时还从财经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借势,集聚全体教师的智力和人脉资源,先后建立了晋城定坤会计师事务所、凤展购物广场、阳城柏山煤矿等8家校外实习基地。另外高职院校还具有健全合理的学生宿舍、后勤食堂、学生活动场馆等保障教学顺利开展的基础硬件设施。有的高职院校还设有专门的培训部门和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所有这些教学设施无疑会为高职院校开展社会职业培训提供强有力的硬件支持。

3.2 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等职业(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和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评价方案》的要求,各高职院校纷纷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步伐。通过采取在职培养、短期培训、校企合作、鼓励教师自学和参加各类竞赛以及建立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等措施培养和打造了大批优秀的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为高职院校开展社会职业培训提供了优质的软件服务。以晋城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为例,本专业现有校内专任教师23 人,双师型教师20人,占专业课教师的86.96%,他(她)们不仅具备硕士学位和讲师以上职称,还具有会计师、经济师、统计师和注册会计师等职业资格证书,同时均有两年以上的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

3.3 规范的教学管理

各高职院校在重视硬软件教学资源建设的同时,也充分注重规范日常教学管理,普遍建立日常教学督导管理体系,为高职院校开展社会职业培训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以晋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建立了学院、系、教研室三级教学督导管理体系。学院成立学术委员会,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教学进行督导;教务处制定日常教学质量检查和听评课制度;考评办出台并执行了每学期对各处室和教学系的考核制度和方案;院办制定并执行值周巡查制度等等,为保证教学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各教学系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教师座谈会,教师不定期的学情调查,及时客观地反映教师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学生评教、教师评学以及领导评教等方式检查督促教师的课堂教学,有效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各教研室每学期定期组织听评课,进行同行评教,及时反馈建议和意见,并推举优秀教师参加学院组织的课堂教学比赛,促进了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定期召开教研会议,研讨教学计划、课程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等内容,集中学习和领会各专业的最新理论知识。院、系、教研室三级教学督导管理体系使教学质量监控工作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的发展道路,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和结果起到了有效的跟踪检查和信息反馈的效果。

4 培训模式优势

4.1 校企合作培训模式

校企合作培训模式是高职院校在开展常规教学之外,实施学历教育的同时,面向行业、企业和社会开展的一种以提高人们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模式。各类高职院校普遍意识到这种模式是开展社会职业培训行之有效的模式之一,于是在培训中不断加以实践,出现了很多成功的案例。如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分别与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德国DMG机床有限公司、中广核、天津航空等单位签署校企合作协议, 建设了一批高水平实训基地。而且面向企业和社会广泛开展职业培训,为天津众多企业提供了大量高技能人才。又如漯河职业技术学院与双汇集团公司合作组建了“双汇连锁店长班”,为该企业培养全国各地的连锁店店长;又与上市企业银鸽公司合作组建“高级技师班”和“职业经理班”;为中国移动漯河分公司、漯河三鑫稀土有限公司、北京元洲装饰漯河分公司、河南省天运科技有限公司等10多家用人单位实施“订单培养”,实现了校、企、生三赢。

4.2 大专课程班培训模式

大专课程班是由高职院校等办学机构举办的一种非学历教育层次,是一种与专业技能训练结合紧密的职业培训形式。由深圳职业技术学院2004年推出的一种职业培训模式,即在对学员进行一组较为系统的大专层次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强化对学员的专业技能训练,使学员获得相应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具备较强的职业技能动手能力。近十年的实践证明:大专课程班不仅适应了未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和外来工子女的职业培训需求,也适应了社会人员终身学习的需求,而且所培养的人才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和欢迎。因此,大专课程班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又一种行之有效的职业培训模式。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在开展职业培训方面有国家各项政策作引领,有专业能力和各种硬软件教学资源作支持,有成功的行之有效的培训模式作保障,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积极开展职业培训,在实现其服务社会功能的同时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进而促进高职院校的自身发展。

参考文献:

[1]崔晓杰.我国高等职业学院职业培训问题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

[2]贺修炎.大专课程班: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一种有效的职业培训模式[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3]张西江.发挥高职院校教育资源开展企业培训的优势[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2年10月.

[4]凌海波.基于培训服务优势的高职院校职业培训工作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13(1).

[5]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国发[2010]36号),2010年10月20日.

[6]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年5月5日.

[7]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2005年10月28日.

[8]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2002年8月24日.

基金项目:

本文是山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发掘高职院校教育资源,开展社会职业培训研究――以会计职业技能培训为例》的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ZJ-12060。

大学生职业培训篇9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132)

摘要: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是高职院校的两大功能,职业教育要充分对接产业、服务社会,应该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在保证学历教育的同时积极开展职业培训服务,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同时还可以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社会竞争力。本文论述了高职院校开展培训服务的意义、开展培训服务的形式、开展培训服务应具备的条件,并对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培训服务的实践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高职院校;培训服务;竞争力;职业教育

DOI:10. 16083/j. cnlci. 22 - 1296/g4. 2015. 08. 042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 2015 )08-0091-02

一、高职院校开展培训服务的意义

(一)服务社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指出:“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国家中长期教育和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强调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减缓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重要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能力也有义务积极开展各种职业培训,以满足当地建设发展和企业用工需要。

(二)提高社会知名度

高职院校通过各种培训服务可以扩大自身影响力。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多次承办全省交通系统各级培训班,通过培训,促进了各交通建设项目及企业领导对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了解,其中部分企业及项目已经成为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实习及就业基地。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培训工作不仅服务社会,同时也增强了社会认同感。

(三)提高办学水平

高职院校职业培训可以促进学历教育。通过职业培训,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企业的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以及这种需求的变化,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职业培训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满足企业需求,并利用合作企业关系在毕业生就业等方面得到支持。

(四)增加学校收入

高职院校职业培训还可以为学校创收。很多高职院校由于政府投入不足而导致财务不宽裕,因此,除了地方财政拨款及学费收入外,开源节流是众多高职院校所面临的问题。而职业培训可为学校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如能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必将为学校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高职院校开展培训服务的形式

(一)从业前培训

从业前培训指的是初次就业人员培养就业能力,获得职业知识,满足技能要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规定,进入用人单位的职工必须实行就业准人制度,上岗前取得相关证书,加强就业市场的监管,实行该重大举措,以确保从业者的质量,也为培训市场提供了机遇。

(二)学徒培训

学徒培训是指用人单位招聘学徒,通过生产实践,在师傅的指导下,学习和掌握生产技术或业务,从而成为专业技术人员。此种培训宜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在学校有专职教师指导学员学习,在企业有师傅指导实践,学生顶岗实习即为此类。

(三)在岗培训

在岗培训是指不脱离当前工作岗位,对必要的知识、技能、工作方法等进行教育的一种培训方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专业知识、技能等在不断更新,原有的个人储备不能满足现有工作的需要,为提高工作效率,需对在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使他们能够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转岗培训

转岗培训指的是转移人员因转换工作岗位,需掌握新的技术岗位所需业务知识和工作技能,为获取新的岗位资格而开展的培训。该培训为]二作岗位发生变化,不能很好地适应现有岗位,需要暂停所有工作完全投入到培训中,通过培训以胜任新的工作。

三、高职院校开展培训服务应具备的条件

(一)建立专门的培训部门

大多高职院校都有专门的培训部门,有固定的人员及办公培训场所,能面向社会开展各种培训工作。但培训部门的人员和培训场所是有限的,要完成各种不同的培训会面临需要不同部门甚至不同单位共同合作才能顺利完成的问题。合作双方要认真负责地实施好自己承担的任务,共同参与、统一规划、统一组织、密切配合、共同实施,不能互相代替。

(二)建好培训中心

针对不同的培训服务建设不同的培训设施。有些共用的设施是必须配备的,可由学校或培训部门进行建设管理,如宿舍、食堂、会议室等场所及投影仪、扩音器、展示板等设备,根据不同的培训服务对象建设成能达到一定规模及标准的培训中心。针对不同的专业或需求的培训场所或设备可由相关部门或单位配备。

(三)打造优秀的培训团队

人是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培训团队是培训服务水平、能力的体现和代表,因此,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培训团队,才能进行高质量的培训服务。

开展职业培训与学历教育不同,其更加注重实用性,注重操作的实用性和前瞻性,对于一般理论方法可以从课本上学习获得。从培训内容来说,他们需要的是基于知识的升华,能学到在书本上看不到的、更深层次的内容。因此,高职院校要开展好培训服务工作,必须根据不同的培训需求打造各种完备的培训团队。培训教师不但要精通自己的专业,还应具备培训所需的专业技巧,他们一定要了解培训及实际工作情况,熟悉现行相关法律法规及行业规范,把握专业发展方向及行业发展动态,能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各种疑难问题,能给培训学员足够的技术支持,同时对培训工作有专门的研究和独特的见解。

四、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培训服务的实践

(一)师资培训逐现规模

面向中西部地域多所相关职业院校,实行对口支援,开展教学交流,每年都以免费的形式培训70名以上教师。曾与教育部合作举办“中德师资培训班(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与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在本校开办“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培训班”,与香港理工大学联办“师资培训班”等,在开拓教师职业教育视野、提升教师素质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

(二)与政府及企业广泛合作,进行各种培训服务

以全国公路管理干部培训基地为根据地,有序开展对公路管理干部的培训,每年来自全国交通系统的学员达500人以上。广东龙浩集团有限公司与二级学院路桥工程学院合作举办“龙浩班”,学员除在校期间进行全日制专业培训外,在入职前由我院优秀教师及企业专家就其具体工作岗位共同进行岗前培训。学院还与省质监局、机械制造公司、物流公司等开展广泛合作,在促进学院发展及学生就业等方面起到了良好作用。现学院已广泛开展各种培训服务,今后将会覆盖学院所有专业。

大学生职业培训篇10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求职培训机构;培训需求

【中图分类号】G646

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存在多种不利的影响因素,大学生就业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以北京市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了解其对求职培训需求,将研究结果运用到大学生求职培训领域,增加培训机构影响力,提高就业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有重大实际意义。

一、研究准备及过程

针对大学生求职培训需求,采用定量定性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定量调研之前,先进行了较全面的二手数据调研,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并归类分析。研究了国内外的权威文献,从中找出可鉴之处。在此基础上,进行定性调研的提纲设计,进一步设计问卷,并数次合理评估和测验问卷,进而仔细分析现有资源和时间,确定了随机抽样和面访的方法,并采取了多种控制方法,将误差尽可能降到最小。

调研实施过程中,对可能产生的错误和突发事件进行了很好的控制,保证调查工作顺利地进行,有效率高达96.03%,获取大学生对就业形势的看法以及对求职培训的需求等方面的信息。这些珍贵的一手资料成为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和建议的坚实基础和可靠保证。

二、研究结果

(一)大学生对就业及培训需求的态度

通过对北京市大学生进行焦点小组座谈及大量问卷调查,分析所得数据,并应用统计方法进行有效处理,得出以下结论:

1、大量同学认识到当今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并对就业期望值较高。

现今每年大学毕业生数以百万计,就业岗位基本饱和,大学生竞争十分强烈。大学生也会要求用人单位有足够吸引力。往往要求有许多诱人的条件,主要包括晋升机会公平、经营状况良好、奖励机制合理、实践机会多等。大学生对企业期望过高,与自身的才识、素质、能力偏差过大,眼高手低,也是一个普遍状态。

2、大量同学对求职培训市场有着比较大的需求

多数同学不知如何设计个人形象,如何增强自己的职业需要的素质,求职面试实用技巧外,缺乏社会实践经验,专业不对口,学历没有对手高,性别歧视,灵活应变能力和表达能力不强,以及语水平、计算机水平达不到要求等等。大部分同学表示愿意参加面试技巧培训和简历设计培训,不少同学愿意参加形象设计培训和就业相关政策法律知识的培训,但愿意参加社交礼仪培训的同学比例较低。

3、影响大学生是否参与培训的因素很多,主要是价格费用。

培训的时间、地点、课堂规模、师资水平、授课方式等都会影响是否参与培训。大多数大学生经济来源主要从父母,因此没有很大的资金支配权,普遍消费较低,对价格很敏感。

4、大学生求职培训的要求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价格贴近大学生群体的消费水平,可以从中获得实习机会,并得到求职能力的真正提高,所聘请的师资要有一定得实力,培训最好安排在不遇上课冲突的时间,就近方便的地点。

5、多数同学不知道培训机构,很少有同学了解此方面机构。

现有大学生求职培训公司还比较少,宣传力度不够,还没有形成较好的品牌效应。少数知道大学生求职培训公司的同学给出的信赖的公司有很大差别,不像考研学校品牌那样明显和集中。

由此可知:大学生求职培训市场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充足的潜在需求,现有的大学生求职培训公司较少,而且知名度较低,不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很多同学建议有一定实力和影响力的教育培训公司进入该领域。

(二)目前大学生求职教育培训的现状

对研究资料的统计整理及分析,得出目前大学生求职教育培训的现状如下:

1、大学生求职培训市场供不应求

通过对大学生求职教育培训的必要性调查,发现大部分的大学生都肯定了求职培训存在的巨大意义。因此大学生求职培训有一定的市场基础。现有的求职培训机构的服务水平较低,不符合需求者的需求。若按照大学生的建议合理设计培训服务,近90%左右的人愿意参加改进后的培训。

2、培训机构因材施教及多元化水平对生源有重大影响

研究发现培训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培训的规模-价格组合、具体形式以及开课时间,因此求职培训机构应该在不同的课程配上不同的培训价格-规模组合、不同的培训形式以及开课的时间,满足大学生的各种需求。

3、培训机构的实力及宣传力度尚待提高

关于大学生对求职教育培训机构进行选择时的主导因素统计结果发现选择师资实力的人数最多,这要求今后求职培训机构要更重视起办学的质量,努力提高师资实力。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对于该类培训机构不甚了解甚至没听说过,所以培训机构的宣传力度有待提高,市场潜力很大。

4、大学生重视培训机构的额外增值服务

大学生较希望参加培训班除了能接受到相关服务以外,额外的增值服务,特别是企业实习机会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此外一些隐性的收获,比如人脉资源等,也都是大学生所看重的。

三、建议

基于以上研究,针对大学生求职教育培训机构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扩大求职教育培训机构的宣传力度

求职培训机构在大学生中的知名度还较低,大学生会对机构有不信任感。因此宣传、让消费者知道企业的存在是开拓大学生教育培训市场的第一步,可以从信息宣传入手,采用大规模的校园宣传和试听讲座等手段,以此增加机构的知名度。

2)扩大求职教育培训中的课程范围、开展多元化的培训

通过分析发现,被调查者普遍认为现有的教育培训机构提供的课程服务形式和内容都很单一。被调查者在实习经历、求职面试技巧、求职简历设计、职业素质培训、实战型训练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等都有很大的需求。因此,求职培训机构可以增加培训课程及课程培训形式,特别是开展网络授课和报刊出版等提供更丰富的形式来满足不同类型的需求者。

3)提供合理的增值服务,利用套餐优惠方案促销

面对大学生所面临的棘手的问题提供咨询服务,借鉴一些企业的特殊的会员制措施,制定出合理的优惠套餐达到薄利多销。在培训过程中,可以考虑进行个性化的辅导和增值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