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明节的佳句十篇

时间:2023-03-18 18:23:32

关于清明节的佳句

关于清明节的佳句篇1

2、九原可作 九原:春秋时晋国卿大夫的墓地在九原,因称墓地;作:起,兴起。设想死者再生。

3、投阱下石 比喻乘人之危加以陷害。语出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一旦临小利害,落陷穽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4、松柏含翠青石勒功任风雪凋蚀清气仍漫寰宇;迎春花开清明时节怀敬仰肃穆虔诚中深情一拜。谨以此联献给彪炳千秋的英雄们!愿朋友们健康青春!

5、杀衣缩食 “杀”念shài,犹节衣缩食。明·宁濂《故丽水叶府君墓铭》:“家虽贫,杀衣缩食,葬宗党十余。”

11、墓木已拱 坟墓上的树木已有两手合抱那么粗了。意思是你快要死了。这是骂人的话。后指人死了很久。

12、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

15、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16、地负海涵 谓大地负载万物,海洋容纳百川。形容包罗万象,含蕴丰富。语本唐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其富若生蓄,万物必具,海含地负,放恣横从,无所统纪。”语本唐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其富若生蓄,万物必具,海含地负,放恣横从,无所统纪。”

17、清明时节,思绪满怀。曾经一起,笑闹江湖。昔日亲朋,天各一方。梦中泪洒,醉酒当歌。祈求苍天,灵魂驰骋。但愿依旧,不忘拥有。

18、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19、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20、清明时节来踏青,赏花观景好心情;植树成林好遮荫,美化环境一份力;寒食日里吃鸡蛋,破壳重生好前景;清明节里放风筝,赶走晦气来好运!

21、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22、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24、又是一年春来到,清明时节踏青好,绿草青青好春光,轻声问候来送上,工作劳累上班忙,莫忘休闲身心放,朋友时时挂心房,愿你清明时节心情畅!

25、一抔黄土 一抔:一捧。一捧黄土。借指坟墓。现多比喻不多的土地或没落、渺小的反动势力。

26、充栋汗牛 谓书籍堆得高及栋梁,多至牛马运得出汗。形容藏书或著述之富。语出唐柳宗元《陆文通先生墓表》:“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

27、冢中枯骨 冢:坟墓。坟墓里的枯骨。比喻没有力量的人。

30、自掘坟墓 掘:挖。自己的所作所为就象在替自己挖掘坟墓一样。比喻自寻死路。

33、清明到,扫墓节,缅先人,孝子孙,传统日,不忘怀,齐心做,合家祭;清明到,踏青日,出郊游,一起乐,朋友聚,祝开心,愿快乐!

34、又是一个清明节,又是一个缅怀烈士的日子。我怀着崇敬的心情,伫立在烈士们的坟前,我用鲜花和真情祭奠着烈士们的英灵,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我在心里默默的说:“安息吧!烈士们,史册会记下你们响亮的名字;祖国会永远记住你们的丰功伟绩;我们会永远记住你们的壮志豪情!”想到这里,我的耳边似乎又响起了那扣人心弦的旋律:“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铸成我们新的长城!……”。

37、惠子知我 惠子指惠施,战国宋人,在先秦诸子中属名家,为庄周契友。惠死后,庄周过其墓,曾借匠石斫垩的寓言,感慨“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见《庄子·徐无鬼》。后因以“惠子知我”喻朋友相知之深。

39、悬门抉目 春秋时,吴国大夫伍员劝吴王夫差拒绝越国求和,夫差听信谗言,不从忠告,反赐之剑命自杀。伍员临死,曰:“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为器。抉吾眼置之吴东门,以观越之灭吴也。”见《史记·吴太伯世家》。后以“悬门抉目”为烈士殉国的典故。

40、柴毁灭性 柴毁:因极度哀痛而骨瘦如柴。旧指因居父母丧过度悲痛而身体消瘦衰弱,危及生命。唐·赵儋《右拾遗陈公旌德碑》:“文林卒,公至性纯孝,遂庐墓侧,杖而徐起,柴毁灭性,天下之人,莫不伤叹。”

41、严冬过去,春风又绿江南。清明时节,杨柳绽芽,桃花绽放,小草青青,大气洁净。“洁齐清明”形象地道出了冬去春来的世界万象,祝朋友们清明健康。

43、扫墓望丧 扫除墓地,以待人死入葬。谓酷吏必当有恶报,指日可待。语本《汉书·酷吏传·严延年》:严延年迁河南太守,其母从东海来,欲从延年腊,到洛阳,适见奏报引决囚人。母大惊,谓延年曰:“我不自意当老见壮子被刑戮也!行矣!去女东归,扫除墓地耳!”后岁余,延年果败。

44、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45、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46、水佩风裳 以水作佩饰,以风为衣裳。语本唐李贺《苏小小墓》诗:“风为裳,水为佩”。本写美人的妆饰。后用以形容荷叶荷花之状貌。

47、委委佗佗 雍容自得貌。《诗·墉风·君子偕老》:“委委佗佗,如山如河。”毛传:“委委者,行可委曲踪迹也;佗佗者,德平易也。”朱熹集传:“雍容自得之貌。”明宋濂《梅府君墓志铭》:“命也奈何,芝生岩阿;既采且歌,委委佗佗。”

48、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49、云朵装点着天空的精彩,问候装点着友谊的精彩,真情装点着岁月的精彩,清明装点着春天的精彩!盼结伴踏青去,发条短信问候你,折柳祈相逢!

关于清明节的佳句篇2

2、九原可作 九原:春秋时晋国卿大夫的墓地在九原,因称墓地;作:起,兴起。设想死者再生。

3、投阱下石 比喻乘人之危加以陷害。语出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一旦临小利害,落陷穽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4、松柏含翠青石勒功任风雪凋蚀清气仍漫寰宇;迎春花开清明时节怀敬仰肃穆虔诚中深情一拜。谨以此联献给彪炳千秋的英雄们!愿朋友们健康青春!

5、杀衣缩食 “杀”念shài,犹节衣缩食。明·宁濂《故丽水叶府君墓铭》:“家虽贫,杀衣缩食,葬宗党十余。”

11、墓木已拱 坟墓上的树木已有两手合抱那么粗了。意思是你快要死了。这是骂人的话。后指人死了很久。

12、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

15、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16、地负海涵 谓大地负载万物,海洋容纳百川。形容包罗万象,含蕴丰富。语本唐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其富若生蓄,万物必具,海含地负,放恣横从,无所统纪。”语本唐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其富若生蓄,万物必具,海含地负,放恣横从,无所统纪。”

17、清明时节,思绪满怀。曾经一起,笑闹江湖。昔日亲朋,天各一方。梦中泪洒,醉酒当歌。祈求苍天,灵魂驰骋。但愿依旧,不忘拥有。

18、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19、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20、清明时节来踏青,赏花观景好心情;植树成林好遮荫,美化环境一份力;寒食日里吃鸡蛋,破壳重生好前景;清明节里放风筝,赶走晦气来好运!

21、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22、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24、又是一年春来到,清明时节踏青好,绿草青青好春光,轻声问候来送上,工作劳累上班忙,莫忘休闲身心放,朋友时时挂心房,愿你清明时节心情畅!

25、一抔黄土 一抔:一捧。一捧黄土。借指坟墓。现多比喻不多的土地或没落、渺小的反动势力。

26、充栋汗牛 谓书籍堆得高及栋梁,多至牛马运得出汗。形容藏书或著述之富。语出唐柳宗元《陆文通先生墓表》:“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

27、冢中枯骨 冢:坟墓。坟墓里的枯骨。比喻没有力量的人。

30、自掘坟墓 掘:挖。自己的所作所为就象在替自己挖掘坟墓一样。比喻自寻死路。

33、清明到,扫墓节,缅先人,孝子孙,传统日,不忘怀,齐心做,合家祭;清明到,踏青日,出郊游,一起乐,朋友聚,祝开心,愿快乐!

34、又是一个清明节,又是一个缅怀烈士的日子。我怀着崇敬的心情,伫立在烈士们的坟前,我用鲜花和真情祭奠着烈士们的英灵,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我在心里默默的说:“安息吧!烈士们,史册会记下你们响亮的名字;祖国会永远记住你们的丰功伟绩;我们会永远记住你们的壮志豪情!”想到这里,我的耳边似乎又响起了那扣人心弦的旋律:“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铸成我们新的长城!……”。

37、惠子知我 惠子指惠施,战国宋人,在先秦诸子中属名家,为庄周契友。惠死后,庄周过其墓,曾借匠石斫垩的寓言,感慨“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见《庄子·徐无鬼》。后因以“惠子知我”喻朋友相知之深。

39、悬门抉目 春秋时,吴国大夫伍员劝吴王夫差拒绝越国求和,夫差听信谗言,不从忠告,反赐之剑命自杀。伍员临死,曰:“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为器。抉吾眼置之吴东门,以观越之灭吴也。”见《史记·吴太伯世家》。后以“悬门抉目”为烈士殉国的典故。

40、柴毁灭性 柴毁:因极度哀痛而骨瘦如柴。旧指因居父母丧过度悲痛而身体消瘦衰弱,危及生命。唐·赵儋《右拾遗陈公旌德碑》:“文林卒,公至性纯孝,遂庐墓侧,杖而徐起,柴毁灭性,天下之人,莫不伤叹。”

41、严冬过去,春风又绿江南。清明时节,杨柳绽芽,桃花绽放,小草青青,大气洁净。“洁齐清明”形象地道出了冬去春来的世界万象,祝朋友们清明健康。

43、扫墓望丧 扫除墓地,以待人死入葬。谓酷吏必当有恶报,指日可待。语本《汉书·酷吏传·严延年》:严延年迁河南太守,其母从东海来,欲从延年腊,到洛阳,适见奏报引决囚人。母大惊,谓延年曰:“我不自意当老见壮子被刑戮也!行矣!去女东归,扫除墓地耳!”后岁余,延年果败。

44、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45、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46、水佩风裳 以水作佩饰,以风为衣裳。语本唐李贺《苏小小墓》诗:“风为裳,水为佩”。本写美人的妆饰。后用以形容荷叶荷花之状貌。

47、委委佗佗 雍容自得貌。《诗·墉风·君子偕老》:“委委佗佗,如山如河。”毛传:“委委者,行可委曲踪迹也;佗佗者,德平易也。”朱熹集传:“雍容自得之貌。”明宋濂《梅府君墓志铭》:“命也奈何,芝生岩阿;既采且歌,委委佗佗。”

48、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49、云朵装点着天空的精彩,问候装点着友谊的精彩,真情装点着岁月的精彩,清明装点着春天的精彩!盼结伴踏青去,发条短信问候你,折柳祈相逢!

关于清明节的佳句篇3

中天一轮满,秋野万里香。

这是“鹤顶格”对联,即藏头联,虽不现“月”字,但“一轮满”已点出月满时的景观。

大家熟悉的对联还有:

人逢喜事尤其乐,月到中秋分外明。

几处笙歌留朗月,万家萧管乐中秋。

地得清秋一半好,窗含明月十分圆。

这三副对子皆写得清新可读。

半夜二更半,中秋八月中。

这是明末清初文学家金圣叹作的对联。相传,金圣叹到金山寺闲游,寺宇长老出对子难他:半夜二更半,金圣叹一时对不上,不欢而去。后来,他因哭庙案被杀,临刑时,正是中秋佳节,他猛然想起长老的出句,对出了下联。历史上称为“生题死对”。

与此联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今宵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一群书生,在中秋节欢聚一堂,饮酒赏月,其中一个秀才出上句,让大家对下联,结果无人对上。到了除夕夜,这群书生又相聚饮酒守岁,还是那位秀才对出了下联。中秋夜出句,除夕夜成对,被称作“中秋出句年尾对”。

一夜五更,半夜五更之半;

三秋八月,中秋八月之中。

过去,一夜分为五更,两小时一更;古称秋季三个月为“三秋”,即初秋七月(孟秋),中秋八月(仲秋),晚秋九月(季秋)。这一联是明代大学士杨廷和父子的杰作。相传杨廷和八岁那年,有一次,他父亲与客人对饮到深夜,出了上句让客人对,可是无人对出,在一旁的小廷和随即应对,语惊四座。

冬至冬冬至,每冬先寒节而至;

月明月月明,按月以圆时愈明。

清代徐稚小的时候,老师出上句,他对出下句。“月明”指每月十五,此处用来指“中秋”与“冬至”相对。

中秋赏月,天月圆,地月缺;

游子思乡,他乡苦,本乡甜。

“地月缺”指人不团圆。中秋节又称团圆节,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代诗人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有一名句“天若有情天亦老”,有人以为是绝对,后来石曼卿对“月如无恨月常圆”,可谓天衣无缝。

厦门虎溪岩是赏月胜地,“虎溪夜月”是厦门名景,对曰:

虎踞迎风爽,溪流印月清。

此联也属“鹤顶格”。

东林寺也有一对联: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星。

意境甚为辽阔高远。

赏月佳处杭州西湖,“平湖秋月”处有一对联:

静观万物,欲平天下有如湖;

佳景四时,最好秋光何况月。

重庆巫峡瑶上有一副妙联:“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山山山秀,巫山山秀秀非常。”此联运用叠字手法写出了“月到中秋分外明”的特色,与巫山秀色为内容的下联相对,堪称工整自然,珠联璧合。

上海豫园得月楼联:“楼高但任云飞过,池小能将月送来。”联中阐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通过对联的欣赏示人以哲理。

台湾阿里山古月亭联:“满地花阴风弄影,一亭山色月窥人。”全联对仗既工且含无穷韵味。“弄”“窥”两字用得恰到好处,最能传神。

关于清明节的佳句篇4

我国的传统节日可谓丰富多彩,自古文人墨客也多有借传统节日绘景、抒情或砺志的名篇佳作,并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请仿照示例,写出你所积累的与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文名句。(任选三个节日)

示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试题解说:

这类试题的特点是:(1)鲜明的主题性。提供一个默写的主题,要求考生围绕主题默写出三至四句古诗文名句。上述试题的主题是“传统节日”。(2)答案的开放性。此类题的答案是不唯一的、多元的、开放的,只要是符合主题要求的古诗文名句即可。上述试题的参考答案为: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元宵节)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七夕节)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秋节)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重阳节)

这类默写题给我们的启示是:(1)在平时的古诗文背诵中要进行相关专题的背诵,如“荷花”、“黄河”、“长江”、“水”、“和谐社会”、“关心民众疾苦”、“人生”、“爱国”、“诚实守信”等等,由一句而联系出相关的多句。(2)学会整合归纳,要善于把平时散乱的积累整合归纳成相关主题。

模拟练习:

1.在下面横线上默写出六句古人关于修身养性的诗文名句,并注明作者。

例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例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孕育了光辉灿烂的中国古文化。同时,历史上也留下了许多描绘和歌颂黄河的美好诗篇。请你写出四句描写黄河的古诗文名句,并在句后括号内注明作者。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请默写出四句体现作者宽广胸襟或宏大抱负的古诗文名句,并注明作者。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古诗文中有许多体现作者关注国家命运、关心民众疾苦的名句,请你默写出四句,并注明作者。(课内外均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创建和谐社会主要体现在社会、家庭、自然等方面。历史上许多志士仁人通过他们的诗篇生发了这种和谐思想(如社会稳定、人间关爱、家庭温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请你默写出体现和谐思想的古诗文名句四句,并注明作者。

例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例二:“不忧一家寒,所忧四海饥。”(魏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请默写出古诗文中有关亲情的名句四句,并注明作者。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2006年2月10日,中华民族千年奔月之梦――“嫦娥奔月”开始启程。假如有一天,你乘坐“嫦娥奔月”宇宙飞船登上了月球,你能情不自禁地吟出四句描写月亮的古诗词名句吗?请写在下面横线上,并注明作者。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水是地球的血液,水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历代文人与水有着不解之缘,悠悠流水,拨动了几多情思。请调动你的文学积累,写出四句与水有关的古诗词名句,并注明作者。(课内外均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饱蘸母亲的乳汁写就了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恋情。请你默写出四句描写长江的古诗文名句,并注明作者。(课内外均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舟”是我国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常见于文人的笔下。请你默写出四句含有“舟”的古诗词,并注明作者。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关于清明节的佳句篇5

关键词:费经虞 诗歌创作 现代意义

巴蜀地区幅员辽阔,山川纵横,拥有古老而灿烂的文明与辉煌的文化。此地在明清之际,出现了费经虞的《雅伦》。费经虞(1599-1671)四川新繁(今新都)人,博学能诗,著述甚丰。其诗学著作《雅伦》二十六卷(实为二十四卷),由其子费密增补而成。此书详论历代之诗,广征博引,洋洋四十余万言,分为源本、体调、格式、制作、琐语、音韵等十三门。其书在诗歌创作理论方面具有新颖而独到的见解,是全书的精华所在。

明代很多诗论家都崇奉严羽的“妙悟说”。费经虞也同样继承严羽“妙悟”说,其《雅伦•琐语》:“诗不妙悟而不能入,不力学则不能精。”他也认为不仅要妙悟,且要悟透,即严羽《沧浪诗话•诗辩》所谓:“诗道亦在妙悟……然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如《雅伦•琐语》:“诗之大端无他,一言以蔽之,曰:透过不透过,终隔一层,非是作者语。”认为诗歌创作的大端,也即根本是要悟透,而不能处于透过不透过之间而终隔一层。老学究虽然熟识经史典籍,但如不善于悟,或者没有悟透,便做不出好诗。《雅伦•琐语》:“可解,非以训诂通其意也。不可解,非以声牙隐僻乱其法也。不必解,非不求要领,仿佛规模也,可以神会,不可以言传。此先辈可解、不可解、不必解之旨耳。”他认为诗歌有可解、不可解与不必解三种,所谓可解,是单纯以训诂通其意;不可解,即:通过一般的办法无法明了其真意;所谓不必解,也就是能够自然领会参悟,是“可以神会,不可以言传”。费经虞赞成的是“可以神会,不可以言传”的阅读理解,也就是悟透。在此基础上,他继承了胡应麟的“深造”说:“严(羽)氏以禅喻诗,旨哉!禅则一悟之后,万象冥会,咳唾,动触天真。然禅必深造而后能悟。诗虽悟后,仍须深造。”《雅伦•琐语》:“有谓诗非学力可致,有谓诗以工苦得之,分而论之,皆偏也。盖天资、学力二者皆不可少:无天资而全用学力,道也只道得八分;若恃天资而不本学问,误却大半。”他认为专恃天资或者专恃学力都很偏颇,应该是二者兼重。同时,他还认为学力比妙悟更重要,也就是妙悟只能解决诗歌创作入门的问题,而升堂入室进入精妙的境界则要靠学力,这符合历代诗歌创作的实际。

在谈到诗歌的创作方法上,费经虞认为诗歌创作要善于继承,《雅伦•琐语》:“古人用事有法,辞可用则用其辞,字可用则用其字,名可用则用其名,地可用则用其地,俱不可用,只取其事,润以佳辞而出之。古法不传,后世不悟,稗官野史,鄙字陋辞,乱妄入笔,以为阔大学杜,而诗遂恶劣矣。”这段话以用事为例论述继承要掌握一定的方法。他认为古人用事有法,或者用其辞,或者用其字,或者用其名,或者用其地,并不是无选择地使用,如果都不可用,则“只取其事,润以佳辞以出之”,即:点化活用。《雅伦•琐语》:“若要成家,不可随人转动,又不可妄自主宰。倘自此等病痛,便苏李下生,也救伊不得。”“诗要晓转换,得闻一法,执定不移,此不知诗者也。又要入规矩,师心冥行,率意捏造,此未悟诗者也。”如果诗人“得闻一法”便“执定不移”,即完全效法继承前人,按照前人的规范创作,这种人是“不知诗者”,创作不出真正的诗歌;反之,如果只是“师心冥行,率意捏造”,完全不学习前人,不参照前人的规范来创作,则是“未悟诗者”,即未能真正悟透做诗的根本。于是,他提出了创新的观念。《雅伦•琐语》:“诗要吐弃一切,不食烟火,方能超脱凡流,所谓代不数人,人不数篇。”这段话主要论述诗歌创作要雅而不俗,创作时要摒弃一切杂念,进入痴迷状态,才能写出超凡脱俗的诗歌,达到高逸不凡的境界。但他所谓的“吐弃一切”即认为只有不为前人的作品所拘束,不为成法所拘束,才能写出超凡脱俗的佳作。但他又反对一味的创新。《雅伦•琐语》:“或是前贤已说,或是未说,只要是自己悟的,不可耳上来胡抹乱为。”他否定了只有不同于前人才是创新的偏颇观点,反对“胡抹乱为”的胡乱创新,言外之意是创新也不能违背诗歌的基本规范与常用格律。

于是,他强调创新与继承并重。“李贺诗幽奥如画鬼,虽清奇古怪,令人毛骨悚然,亦耳目手足位置如故。今之学贺者,尻出于项,目隐于脐,要如乱蛇,臂如僵豕,失也远矣。”这段话认为李贺的诗歌“幽奥如画鬼,虽清奇古怪,令人毛骨悚然”,是创新的典型,但“耳目手足位置如故”,即不违背诗歌创作的基本规范,在创新中有继承,而后世仿效者则“尻出于项,目隐于脐,要如乱蛇,臂如僵豕”,完全违背了诗歌创作的基本规范,成了怪物,因此,与李贺的诗歌有本质的区别。《雅伦•琐语》:“若字字句句要有出处,必流于浊陋;若句句字字要新奇,自然成妄诞。古人用过字才用,不浊陋便高爽;古人说过话不说,不妄诞便新奇。”“古人所见也是这些道理,所遇也是这些事物,所入也是这些意思,所用也是这些字眼。何以古人便高妙?后人便卑鄙?此处岂可不着实寻思,求得一条身分正路?做诗意要深远,篇要浑成,句要稳秀,字要清新。深远则意不佻,晦不可;浑成则篇不杂,敷不可;稳秀则句不庸,嫩不可;清新则字不陋,生不可。”他在指出字字句句都要有出处与都要新奇两种极端做法的弊病后,接着指出做诗的关键在于语言运用的恰当适度与巧妙灵活。他进一步提出了诗歌创作在字、句、篇、意等方面的具体要求:意要深远,篇要浑成,句要稳秀,字要清新。这既是较为全面的创作要求,也是其随之产生的审美效果。这是对诗歌创作如何继承与创新的辩证而全面的阐述,值得后世诗人进一步研究。

明代诗论家十分重视诗人对诗歌艺术技巧的掌握,费经虞在此基础上首先对诗歌创作方法进行了综合论述。《雅伦•琐语》:“下字琢句立篇,不要求奇,不要求新,不要求别,不要求古,不要求深,不要求高,只要求妥当。所谓妥当,精妙恰好,亦奇、亦新、亦别、亦深、亦古、亦高。”这段话指出了创作中下字琢句立篇的种种忌讳与要求,忌讳是故意求奇,求新,求别,求古,求深,求高,而要求则是妥当。他认为“妥当”即“精妙恰好”,即恰到好处而又精妙异常,如果妥当,达到了精妙恰好的境界,则也达到了奇、新、别、深、古、高等境界。即达到恰到好处而又精妙的境界。他进而对创作的主要环节提出了综合要求。《雅伦•琐语》:“诗有五佳:一意佳,二句佳,三字佳,四事佳,五题佳。”这段话列出了诗歌创作的主要环节,即立意、炼句、下字、用事、标题等,认为这些创作环节都要追求“佳”,也就是上文所提到的“妥当”,即所谓“精妙恰好”。他还进一步论述,《雅伦•琐语》:“炼句要骨中有肉,若无肉者,是谓之枯。属对要律中有力,若无力,是谓之松。立篇要格中有致,若无致,是谓之板。下字要锤炼中有自然,若无自然,是谓之雕。倘肉不从骨中出,是谓痴肥;有力不从律中出,是谓莽荡;致不从格中出,是谓柔靡;自然不从锤炼中出,是谓率易。”这段话全面综合辩证地论述创作的下字,炼句,属对及立篇等基本问题。即下字用词要锤炼,但又要通过锤炼达到自然的境界,追求语言的自然之美,进而达到整首诗歌的自然之美,如果不自然则谓之雕琢;反之,不经锤炼的自然则不是真正的自然,而是率易,是所谓蓬头乱发。追求自然之美,但并不是不雕饰,而是锤炼而至于无痕,是锤炼的最高境界。

基于此,他提出自己的诗歌创作观,《雅伦•琐语》:“杨岱尝问近体法,答曰:‘先贤有个微妙精深之秘诀,长老相传,历代宝之,今以遗子,子善守勿失:一起便一落,一露便一藏,一到便一转,一过便一舍。起落者,势也;藏露者,意也;到转者,篇法也;过舍者,句法也。知起不知落,则失势;知露不知藏,则失意;知到不知转,则失篇;知过不知舍,则失句。起要陡,落要捷,露要含蓄,藏要了然,到要实在,转要透脱,过要轻妙,舍要断绝。此四语互相为用,亦各自成局,倒翻之亦可。一首或全有其法,或不全有其法。千岐万派,要不出此四者,此乃古人所谓啮镞良技。苟非其人,莫妄传授!’”以书法的笔势来比喻诗歌内外节奏的诗势,认为诗势要抑扬顿挫,要有起有落,“知起不知落,则失势”;诗歌的主旨要有藏有露,“知露不知藏,则失意”;篇法要有承接与转折,“知到不知转,则失篇”;句法要有过渡,既衔接贯穿,有舍,即休止、断绝,“知过不知舍,则失句”。后面他对这些具体手法提出了具体要求:起要陡,落要捷,露要含蓄,藏要了然,到要实在,转要透脱,过要轻妙,舍要断绝。他的这些创作手法可谓通俗而实用,而这正是他在广泛继承前人的创作技法基础上,结合自己的钻研与思考归纳出来的,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参考价值。

费经虞的《雅伦》可称为明代诗学的百科全书。它产生于明末清初,此时的诗歌创作理论经历了明代诸多文人学者的研究与探讨,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费经虞正是在这些成果的基础上,一方面,记录并保存了大量前人的珍贵资料,并对其归纳总结,从中汲取精华;另一方面,在客观审视明代以前包括明代庞杂的诗歌理论典籍之后,以自己的视角对其进行的归纳与补充,又在继承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的探索钻研,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总体看来,费经虞在诗歌创作观念上既重视创新又提倡继承,既注重才华又强调学力,既注意字句锤炼又不拘泥于诗法诗律。他一方面客观审视明代文人的诗歌理论成就,汲取其中的精髓与养分,又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提出独到的创作方法与技巧。相对于明代文人,费经虞少有门户观念,较少偏颇之见。相对于明清之际文人较为普遍的对“诗言志”的强化与对诗歌政教功能的强调,费经虞则显得较为通达,这充分体现了他开阔的审美视野与深厚的文化内涵,而这又是与他作为四川文人长期以来跟中原的不断交流与融合密不可分的。研究费经虞在明清之际诗歌创作观念上的转变,既是古代地域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全面把握诗歌创作理论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其现代意义和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参考文献:

[1]周维德:《全明诗话》,齐鲁书社,2005。

关于清明节的佳句篇6

杜 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 隐几萧条戴i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 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 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 愁看直北是长安。

这首诗写于诗人去世前半年多,暮年落泊江湖之际,诗中依然表现出他深切关怀唐王朝安危的情绪。

小寒食是指寒食的次日,清明的前一天。唐俗从寒食到清明三日禁火,所以首句说“佳辰”“食犹寒”,逢到节日佳辰,诗人虽在老病之中还是打起精神来饮酒。“强饮”不仅说多病之身不耐酒力,也透露着漂泊中勉强过节的心情。起句为诗中的写景抒情,安排了一个有内在联系的开端。

第二句中,“i冠”传为楚隐者冠子所戴的羽所制之冠,点出自己正处于失去官职、不为朝廷所用的境况。虽是“佳辰”,不是满桌丰盛却是“隐几萧条”。首联中“强饮”与“冠”正概括了诗人此时的身世遭遇,也包蕴着一生的无穷辛酸。

第二联“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春来水涨,江流浩漫,在舟中漂荡起伏、犹如坐在天上云间;诗人身体衰迈,老眼昏蒙,看岸边的花草犹如隔着一层薄雾。

第三联“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两句写舟中江上的景物。此联最抢眼的是叠字的巧妙运用。叠字,又称重言,语音和谐悦耳、节奏明朗、韵律协调,构词方式灵活多样,表现力强,表情达意而独具形象。顾炎武《日知录》云:“诗中叠字大都以状词居多,有状形者、有状声者。当单字不足以尽其态,则重言以发之,盖写物抒情,两字相叠,能使兴会与神情一起涌现。”

明杨升庵云:“诗中叠字最难下,唯少陵用之独工。”确是如此,杜甫的叠字最大的特点就是“灵活”,令读者耳目一新。不仅如此,杜甫在使用叠字时,会根据不同的场合灵活使用,使得杜甫在体物抒情之时,更令此物此情兴致淋漓,神与情一起涌现,使得叠字内涵和诗歌形象更加丰富。“娟娟戏蝶”为舟中近景,故曰“过闲幔”。“片片轻鸥”为舟外远景,故曰“下急湍”。布幔闲卷,舟中寂寥,所以蝴蝶蹁跹,穿空而过。“急湍”指江水中的急流,片片白鸥轻快地逐流飞翔,远远离去。正是这蝶鸥往来自如的景色,才易于对比引发出困居舟中的诗人“直北”望长安的忧思。《读杜心解》云:“蝶鸥自在,而云山空望,所以对景生愁。”正点出了第三联与尾联在景与情上的联系。

关于清明节的佳句篇7

语文阅读教学的文本以文学作品为主,一旦脱离了文本,抛弃文本,出现“非语文”化,就脱离了文学的轨道,导致语文阅读教学缺乏应有的广度与深度。收集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论文,可以发现,自2005年以来,明确关注文本的论文数量在悄然增加。有声音开始呼吁语文课程向文本的回归[1],一些研究者还进行了语文课程文本缺席现状调查,并撰写了语文课程文本价值研究报告[2]。

综观中外语文阅读教学,大家都在寻求一条路子——实现学生、文本、社会(生活)、作者四者的协调。文本是语文阅读教学的载体,它是联系学生、社会(生活)、作者的纽带。于是,我们开始思考,试图从文本出发,用文本互涉这样一种文艺理论来观照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试图寻找回归文本的方法。

一、文本互涉观照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必要性

“文本互涉”,又称“互文性”、“文本间性”或“文本互指性”,它是指不同的文本之间互相指涉、互相映射,意在强调任何一个单独的文本都是不自足的,其意义是在与其他文本交互参照、交互指涉的过程中产生的[3]。

首先,文本互涉理论有助于高中生开展自我与文本的深层对话。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是高中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这些对话的前提是高中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已有了对文本的感悟。这些感悟不是凭空而来的,也不是仅凭高中生并不丰富的生活经验就可以得到的。这个时候,如果将一些与目标文本相关联的文本一起呈现,一个文本解读的情境便被创立起来了。相比单一的文本,在一个合理的文本解读情境下,高中生与文本的对话会更加多元、深入。

其次,文本互涉理论是基于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理论。“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4],那么,怎样去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呢?文本互涉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单独的文学作品都是不自足的,其意义是在与其他文学作品交互参照、交互指涉的过程中产生的。文本互涉的观点,强调了文本之间的相互关系对阅读理解的重要性。

最后,文本互涉理论有助于高中生自身文学体系的形成。文本互涉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对文本的回归,它要求教师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紧扣作品,同时利用文本互涉拓宽高中生作品解读的广度,增加高中生作品解读的深度。它要求教师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利用关联文本,促进高中生的探究阅读,使学生能在语文阅读的多重对话中,获取更为丰富、深刻的意义。在文本互涉视野下,文学作品不再是单一个体,而于无形之中形成了一些文本网与文本链,它们交织在一起,共同建构着文学体系。文本互涉理论的丰富与发展,操作性理论的诞生,为更好地阐释文学作品,建构起个体自身的文学体系有着重大的意义。

用文本互涉观照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是有一定前提的,它需要教学的对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有一定抽象思维的能力。这时候的高中学生有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积累,又在认知方面基本完成了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正是抽象思维迅猛发展的时期。运用文本互涉去观照这个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既符合学生学习的已有基础,又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

二、文本互涉视野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文本互涉还要求教师有大量文学知识、理论知识的储备,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随着实践的深入,这些知识与能力,能得到横向与纵向的不断发展。接下来我们从文本互涉的四个阶段来看具体教学的策略。

1.文本互涉的准备阶段

文本互涉视野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是教师“教”的策略,也是学生“学”的策略。在准备阶段,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运用文本互涉理论协助备课

首先,资料收集阶段。教师在课前需要收集大量的文本资料,主要有:有关写作背景的文本、作家其他作品文本、其他作家作品文本。其中,前面两者比较明确,较易收集,后者还需要通过对阅读篇目的整体把握与文本细读——找到关键词(文本关联点)——依据关键词找相关篇目。这当中的关键词是教师通过自我解读得到的最佳意义空间。关键词不是唯一的,为了能引导和应对学生思维的多元,教师应当尽可能地从多角度找到更多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是文本相互联结的纽带,如有关意象、主题、人物、表现手法等。

其次,提纲挈领阶段。教师依据自我解读得到的关键词,结合搜集到的文本,展开教学设计。用每个关键词,构建起一个统领文本内容的纲。

[案例]以高中语文必修四中李清照的《醉花阴》这个目标文本为例,一是需要这首词的写作背景资料,如果要更全面地对李清照的整个人生与诗词有所了解的话,梁衡的《乱世中的美神》无疑是首选;二是需要细读文本,把握最佳意义空间,找到文本关联点。对于诗词来说,意象很自然地成为了意义空间的最佳诠释,文本关联点自然就离不开这些意象。通过朗诵《醉花阴》这首词,首先可以看出“醉花阴”这个词牌名的选取是与词人表达的意义有关系的。而“酒”和“花”这两个典型意象,既有优美的外在形象,又具有丰富的内在意蕴。细读文本不难发现,在诸多文本关联点中,选取“花”作为发散点最为合适。词的下片,不着一个“菊”字,却处处在写菊,最后作者通过以花自比升华全词,给人带来极高的审美享受。所以,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可以着眼于“菊”字来以小见大,联系互涉的文本诠释整首词,又通过互涉文本和整首词的关联来赏析菊的意象中丰富的内涵,融入阐释的循环,将目标文本置于文学的历史长河之中。

(2)运用文本互涉理论引导预习

教师运用互涉引导学生预习,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读一些互文本;也可以不呈现互文本,提供一些打开思路的问题;或者是运用一些可以反馈学生“前理解”的问题,便于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得更有方向。

[案例]如按上述线索备课,可以将梁衡的《乱世中的美神》印发给学生,让学生通过阅读归纳出李清照词作的几个阶段和代表作,判断《醉花阴》作于哪个时期,并说明理由。

2.文本互涉的诱导阶段

这个阶段,首先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紧扣文本,诵读并独立得出具有学生个性的意义空间。其次是在要求学生对文本有整体把握的基础之上,寻找文本与文本的关联点,自然而然地将学生导向已经学过的知识和即将学到的知识。

(1)剖析文本细节,探析意义空间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注释对文本作进一步了解。包括对文本所描写的、记叙的事物了然于心。接下来,才开始解剖细节。这一块,从文本最基本的工具性出发,可以简单地从字句剖析。这么一来,每个学生在读文本、体会字句的时候,最佳意义空间就浮现出来了。

[案例]通过师生朗诵,在对《醉花阴》有了整体感知之后,教师指导学生结合注释或查阅工具书,进一步细化了解,比较清楚地知道词的上片和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再具体深入理解,感知哪些句子写到大家的心里去了,以一种鉴赏交流的眼光,引导学生打开与文本对话的心门。这个时候表现出的不同的声音,就是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全方位观照的原因。当然,大多数学生一般会认为词中的绝妙好句是最后三句。因为最后三句可以引发学生与赵明诚好友陆德夫的共鸣,顺利地进行背景的文本互涉。而剖析后三句最有力道在于最后一句的“瘦”字,将“人”、“黄花”、“瘦”三者放到了一起,把花瘦、人瘦、人花互怜和花的丰美与凋残、人的青春年少和历经坎坷、人花互比抒写得淋漓尽致,造成了绵延不绝的美的意境。

(2)选取关联之点,关联互涉文本

这部分是要从意义空间里面提取出关联点,关联互涉文本,是找到起跳点与进行起跳的重要阶段。这是在目标文本的基础之上,找到文本生长点,开始生长的过程。

[案例]从“人”、“黄花”、“瘦”三者中提取出菊的意象。原因在于,下片虽不着一字,却写尽菊的风流。由“东篱”引得学生从记忆里调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悠然自得,与李清照抱守黄昏的孤独寂寥、清酒一杯形成强烈的对比。“把酒”又引出重阳佳节五大习俗之一——饮菊花酒,正是佳节正浓,人却离散。“暗香”引出“暗香浮动月黄昏”,黄昏时候菊花的香气正和着这辛辣的酒和缱绻的愁绪陪伴在女词人的身边,深沉的情感呼之欲出。由“黄花”引出《礼记·日令》:“季秋之月,菊有黄花。”在将暗写菊花挑明之后,抛出问题:“为何李清照要如此含蓄而又浓重地写菊呢?”带给学生无尽的联想和思考。

3.文本互涉的交融阶段

这个阶段是文本互涉的核心阶段,是在关联文本的基础之上,对文本的审美空间、文化意旨、生活哲理作进一步的挖掘。

(1)文学文本互涉,对话目标文本

文学文本的互涉分为两个维度:一个是横向的文本互涉,一个是纵向的文本互涉。其中,横向的文本互涉体现在:一是目标文本与同一作家同时代的文学作品互涉,二是目标文本与同时代其他作家的文学作品互涉。纵向文本互涉体现在:一是同一作家的历时的文学作品与目标文本的互涉,二是整个文学史上的作品与目标文本的互涉。这种互涉,是利用文本与文本的对话,来启迪我们的思想,揭示文本的隐秘意义。横向主要是通过同时代文本间的相互比较来对目标文本进行解释,纵向主要是通过探寻文学源与流的关系来对目标文本进行解释。

[案例]纵向从《礼记·日令》开始解释菊花被称为黄花的来历,联系到东晋对写菊颇有造诣的陶渊明《饮酒》一诗。高中生大都已经熟知此诗写的是一种闲适的心境,可以看出李清照表面东篱把酒,表现的是一种闲适的心情,真的是闲适吗?不,那只是表面的,因为有上片的“愁永昼”,半夜失眠“凉初透”,有“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所以她闲却并不“适”,体现了闲适为表象,因闲不适而愁的真象。

(2)生活文本互涉,升华文本境界

可以互涉的文本,不仅仅是文学文本,还包括生活中的一些文化文本。从生活文本的角度来观照目标文本可以让语文阅读教学落到实处,让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存在于书本中文学作品的知识,也是启发和指涉他们当下乃至今后的人生意义的知识。这样,解读文本的境界由工具境界、鉴赏的审美境界上升到文化的境界。

[案例]词中一开始就提到了“愁”,李清照愁的是什么呢?结合这首词写作的时间——重阳佳节,九月九日,联系到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每逢佳节倍思亲”,突出重阳节在古代是一个很受重视的节日,在这里可以互涉到重阳佳节的文化生活文本,包括重阳佳节的来历,感受重阳菊花之盛、庆祝之盛,顺带提到重阳佳节习俗:亲人团聚,登高,饮菊花酒,赏菊,插茱萸,等等。可以看到李清照虽然只是点了一下“佳节又重阳”,却隐含了她因无法与丈夫团聚的相思之苦。简单的文本之下,实质上包含的是深层的人类共同情感,联系到重大的节日,人们都希望家人团聚,那是传统从古至今对人类情感的召唤。教师顺理成章地通过联系生活,引导学生怎样去看待我们司空见惯的人类文化,以广阔的视野和具有包容力的心态去重新审视和理解自己身边的一切人和事。

(3)背景文本互涉,反观文本意涵

这部分实质上是教师通过上述种种的文本互涉,最终回到目标文本试图表达的意涵。通过反观整个过程,结合背景文本观照目标文本,能够让目标文本的表意在合情合理的基础上呈现出更深层的内涵。

[案例]结合背景文本,明了李清照写这首词,是要寄给在外做官的丈夫赵明诚。那么李清照要传达些什么呢?这个时候,很多学生已经会想到相思之愁了,但还不止。回到刚开始提出的问题:“为何李清照要如此含蓄而又浓重地写菊?”最后一句“人比黄花瘦”,实质在以花喻人。花的特点从表面看,就是一个字“瘦”,李清照为何要说自己瘦?结合李清照因“新来瘦”,“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人比黄花瘦”被称为三瘦词人,联系三首词,可见,她爱写瘦,是因愁而瘦,实为写愁,而这愁之中又有美。所以李清照传达给丈夫的是带着淡淡相思之愁的美丽女子形象。

4.文本互涉的巩固阶段

(1)课堂作业布置

课堂作业主要是让学生理清思路,对课堂上教师的分析和自己的感悟作自我总结,构建自我心中的文本网链,为以后的文本解读牵线搭桥。

[案例]学生根据教师的分析和自己的感悟,绘制一幅结构图,用关联点将相关文本之间的联系描绘出来,并根据绘制的图谈谈自己的想法。

(2)课后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主要是让学生能够回顾课上教师通过文本互涉解读文学作品的思路,启发他们探究文学奥秘,逐渐掌握文本互涉的学习策略。

[案例]由淡淡愁绪的女子,我们不难想到戴望舒的《雨巷》中结着愁绪的姑娘,请你试着找出其他文学作品中与此相似的意象,试着分析一下为什么文人会钟情于这种意象。可以试着去寻找这种意象的源头与衍变,探究人们的文化心理与审美心理。

关于清明节的佳句篇8

一、妙用词语,使语言生动形象

要使文章内容表达得丰富、生动,使读者产生联想和具体的感受,选词是关键,选词恰到好处,能使“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1.妙用动词

动词是表示人与事物行为动作和变化的词,运用得好,能使文章语言准确,形象,生动。朱自清《荷塘月色》一文中,“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轻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泻”“浮”“洗”“笼”四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荷上月朦胧迷人的特点。“泻”字写出了月光像流水一样由上而下一大片地流到荷塘的叶子和花上的情景,使月光也有了动感,成了有形的东西,从而化静为动、化无形为有形一个“浮”字描绘出了深夜月光下雾气由下而上轻轻地升腾,慢慢地扩散,弥漫的情景,非常逼真地写出了雾的轻飘特点。可见妙用动词可使语言更形象,从而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2.妙用形容词

形容词运用得准确,能使事物的性质、状态具体形象地呈献于读者面前。“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的静,来得悲凉。”郁达夫《故都的秋》这段话中“清”“静”“悲凉”三个形容词就准确地概括出了北方秋天的特点。

3.妙用口语、俗语

俗语虽然不像名人名言或古诗文佳句有明确的出处,但它们流传甚广,用得好,使文章通俗易懂且活泼生动。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就用“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象”形象地揭示了主观主义者不注重调查研究的盲目的工作态度。

4.妙用叠字

“然而,那幽暗的峡谷,却依然如故,黑黝黝,光秃秃,阴森森,静悄悄。”张抗抗《地下森林断想》“荷塘四周,长着许多树,翡菊郁郁的。”“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荷塘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朱自清《荷塘月色》叠字词的使用,传神地描摹出了景物的特点,不仅使文章文气舒展,而且读起来,节奏感强,音韵和谐,富有音乐美。

二、灵活运用句式,使语言优美生动

现代汉语的句式丰富多采,有长句、短句、整句、散句、肯定句、否定句、主动句、被动句、反问句、设问句、对偶句、排比句等,要使语言优美,就要注意各种句式的交错使用,从整齐中求变化,从和谐中求灵活。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中有这样一段话“山路和山坡不便于行车,然而便于我行走。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快乐的终点,往返于快乐与幸福之间,哪儿还有不好走的路呢……我替山坡起了个名字,叫幸福的阶梯,山坡被我唤作空中走廊”,这段文字巧妙地将对偶句、反问句、主动句、被动句融于一体,句式灵活多变。

三、巧妙使用修辞,使语言活泼生动

修辞是语言艺术的花朵,比喻、拟人可使语言通俗易懂,生动形象,排比、拟人可使语占富有气势和节奏,设问、反问可发人深思,引人入胜,烘托、对比可使事物的特点更鲜明、突出。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但大多数同学的作文往往“质”有余而“文”不足,平平淡淡。例如,什么是生活,不善用修辞的学生只是这样写:“生活是丰富多采的,对待生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但善用修辞的学生,他会这样写:“生活是镜子,你哭他也哭,你笑他也笑,生活是美酒,会喝的说他甜,不会喝的就说他苦;生活是一首诗,有抑扬顿挫,也有平平仄仄;生活是一首歌,有低沉忧伤,也有激昂快乐。”几个比喻,几组排比,使文章顿生光彩,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同样的意思,由于表达方式不同,给读者的感受也就大不相同。

四、引用名人名言,古诗文佳句,使语言充满诗情画意

关于清明节的佳句篇9

随着全世界汉语热的兴起,国外人士和到我国学习的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也愈来愈浓,汉语水平较高的人,往往对中国古典诗词名句津津乐道,但对名句的深刻内涵了解并不深,不免常常提出些疑问。我认为,可从三个大方面向他们介绍和讲解,以促进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更深入的理解。

一、中国古代许多优秀诗人作品中的名句,有的是他们高尚人格的具体展示,有的则教人如何修养自我,培养美好道德规范,是潜移默化的道德品行教育。

屈原在长篇抒情诗《离骚》中留下的名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就是其崇高精神和人格魅力的具体体现。他一生忧国忧民,对腐败的楚国政治非常不满,作为三闾大夫,屡屡上书谏净,却不被楚王接纳,最后在失望中投汨罗江而死。前一句形象地展示了他对苦难民众的关怀;后一句则抒发了他为寻求改革弊政之路不断探索的情怀。出身于官宦之家的东晋诗人陶渊明,由于看不惯官场的勾心斗角,争权夺利,在四十一岁任彭泽县令时,就毅然退隐山林,宁肯过着清贫生活,也“不为五斗米折腰”。他在《饮酒诗》中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句,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其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仅真实地记载了他隐居的生活,而且可以看出他的清高、不卷入世俗的美好情操。唐代诗人李白,一生狂放不羁,更不向权贵低头,他留下了不少千载传诵的佳句,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也使人对他不屈服于权势的铮铮铁骨而敬佩。公元745年(天宝四年),李白将要离开山东去游吴、越,非常向往天姥山传说中的神仙世界,于是抒发情怀,写出了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名篇。与此同时,他又以自由自在的神仙天地联想世俗社会的权贵如何欺压良善之人,从而发出了震惊世人的高傲的呐喊之声。此外,又如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则表现了他对穷困百姓的同情与关注,并揭露了统治者及依附他们的富豪的骄奢淫逸。宋代陆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又表现了一种在艰难困苦中矢志不渝、永葆冰清玉洁之身的气节。宋代文天样《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亦是作者宁死不降的高尚民族气节的显示。明代诗人于谦在《咏石灰》中亦借物抒怀,唱出了“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响亮之声,也是其“宁肯玉碎,不为瓦全”的坚贞气节的体现。类似这样的名句还有不少。如能结合作品向留学生加以深入阐述,他们也必然会对这些古人产生崇敬之情。

在诗词名句中,还有一些是启发世人,特别是孩子们重视思想品德修养的,也对一代代的人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如《诗经.卫风》中的《木瓜》,就有“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名句,意思是,他人赠我以木瓜、木桃,我应以美好的佩玉相赠,正如后世人们所说的“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如果世界上人们都能做到这一点,那些为争夺、占有产生的许多悲剧就不会发生了。再如曹植《七步诗》中的名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本是在曹丕逼迫下出口而成,他批评曹丕的“兄弟相残”,流传下来,就成为警戒世人不要内部互相残杀的名言。唐代孟郊《游子吟》中的名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则在于昭示母爱的伟大,教育人们不要忘了父母的养育之恩。这些如能向留学生细细讲解其内涵,也会使他们产生对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认同感。

二、许多古典诗词名句,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其中既有深刻的哲理,又有历史知识、古典掌故和民风民俗的介绍。如能深入讲解,可使留学生加强对中国古老传统文化多方面、多层次的了解,增加他们学习的兴趣。

如汉代韩婴《韩诗外传》中所引一个叫皋鱼的人见到孔子时说的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也是人们常常引用的名句,在于说明客观事物的千变万化是不依个人意志而转移的,发人深思。又如汉代无名氏的一首《四喜诗》:“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可说是家喻户晓,它把人生中四件最令人高兴的事,用诗句连在一起,内里的传统文化内涵通过生动的形象展示出来了。如“甘雨”、“洞房花烛”、“金榜题名”等词语,都是古代文化中特有的。再如人们在婚恋中常常引用的成语“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其实来源于李白的一首诗《长干行》,其中有“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古代儿童常作竹马之嬉戏,实际上是拿着竹竿当马骑,又常把未熟的青梅置于床上而绕床戏耍,那种天真活泼,心无猜忌,是培养日后长大产生爱情的基础。还有杜甫《春望》中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则牵扯到唐代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以及唐代社会的动荡、诗人杜甫的颠沛流离。王维的怀亲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每逢佳节倍思亲”,则包含着农历九月九日全家团圆登高,还要在臂上佩戴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当时王维在遥远的异乡,家中兄弟们团聚则少他一个,自然免不了思乡、思亲之悲苦。全诗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传统文化的色彩是非常浓郁的。

还有些名句,包含着一些典故甚至是有趣的故事,如能结合诗句加以解释和说明,是很有趣味的。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是他的成名之作。据说他十六岁时赴长安应试,以此作拜见当时的名诗人顾况,顾况开始对他并不以为然,见他的名字中有“居易”二字,便打趣说:长安的米价正贵,在这儿居住可不容易啊!待他读到全诗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时,不禁大为嗟叹:“能写出这样的句子,在长安居住就容易了。”以后便推荐了白居易。全诗是这样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方侵古道,晓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以后人们常用“野火烧不尽”的名句比喻某些正确事情或新生事物遭到暂时的挫折,但终会“东山再起”,最后取得成功。以诗句本身的艺术魅力,再加上穿插的生动典故,将使中国传统文化更加生辉。再如宋代女词人李清照《醉花阴》中的名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其中的故事更为生动。据史书记载,其夫赵明诚对清照的才情不服气,闭门谢客三日,写出了五十首词,并把清照的词加入其中,请来访的友人陆德夫评判优劣,但陆德夫品味半天说:“只三句绝佳”,明诚忙问:“哪三句”?陆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明减这才真正佩服妻子的才情高于自己。再如项羽《垓下歌》中的“力拔山兮气盖世”;《史记》中《渡易水歌》中记叙荆轲去刺秦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等,都包含了不同的历史故事,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值得详加剖析。

关于清明节的佳句篇10

一、巧施粉黛,追求靓丽美

对文章文采的追求,首先表现为对词句的修饰,同学们要善于选用生动形象的语句,为文章添光增彩。

1.绘色

春在田畴,松软的泥土散发着清新湿润的气息,冬憩后醒来的麦苗精神焕发,展现出一派蓬勃盎然的生机。春在河畔,碧波荡漾。鱼虾畅游,蛙鼓抑扬弄喉嗓,柳丝婆娑舞倩影,阳光水渡交相辉映,洒落捧捧金和银。春在天空,燕语呢喃,蝴蝶翩跹。(佳作《春到人间》)

这段文字巧妙地调配颜色,细腻地描绘春景,“河畔”、“天空”、“果园”三部分构成排比,既突出了景物的特征,又渲染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春天景象。

2.绘声

他把一个一元硬币向补鞋匠投去,硬币叮叮当当地滚到补鞋匠的脚边。(佳作《路遇真情》)

这个句子动态、声响兼备,让人很容易想象到“他“鄙视补鞋匠的神态。

二、参差错落,追求灵动美

通过长句与短句、整句与散句、肯定句与否定句等多种句式的灵活搭配,追求参差错落、灵动自然的美感。

1.长短交错

先生姓刘,不喜功,不慕荣,爱读书,爱看足球,性子倔强像头牛,不到黄河不回头,成绩不用愁。(佳作《我因先生而自豪》)

三言、四言、五言参差交错,长短相间,抒发了一个中学生对“不喜功,不慕荣,爱读书,爱看球,性子倔强”的中学语文老师的喜爱之情,感情朴素、真实自然,毫无造作之情。

2.整散结合

桥是江南水乡停住的梦,桥文化从这里荡漾而来。那曼妙的姿态是妇人在轻舞,那奇巧的身姿是飞虹在洞边饮水,那斑斑锈迹是历史的沉淀,那历久弥坚的永存是柔情的坚强在鼎立。(佳作《我因生活在江南而自豪》)

句式整散灵活,充满了错落美与节奏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流畅悦耳,令人拊掌击节。

三、善用修辞,追求富丽美

要写出有文采的惊人“佳句”,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是使用修辞。恰当地使用修辞,是文章语言典雅的一种表现。它能使文章语言形象鲜明,音韵和谐,气势贯通,展现出富丽之美。

1.比喻――绽放艺术之花

如一同学在作文《若为人生故,诚信不可抛》中写道:

选择诚信,因为它比机敏来得憨实。诚信好比一个乡间小伙,他每日只知弓着黝黑宽阔的脊背在人生的沃土上默默耕耘;机敏则更像一个电脑黑客,他总是那样才思敏捷,头脑灵活,却总是不露真相叫人紧张。

\用比喻的手法说理,形象生动地论证了自己的观点。如果写成“选择诚信,因为诚信比机敏好,更受欢迎”,则索然无味。

2.排比――展现亮丽之景

比如佳作《有时,我们需要放弃》的开头:

放不下山脚怡人的美景,便无法攀上顶峰获得更开阔的视野; 舍不得白皙的皮肤, 便无法在野外探险中寻找珍贵的宝藏;抛不开对父母的依恋,便无法在大千世界找到自己独立开创的空间……

文章开篇就是一组气势恢弘、富含哲理的排比句,不同凡响,给人以高屋建瓴的感觉。先是句与句的排比,再是段与段的排比,酣畅淋漓,错落有致,有力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3.拟人――浓化情感之色

有学生在作文中写出这样一个句子:“早晨,阳光照着我的卧室,小鸟在树上鸣叫。”老师看后,把它改为:“清晨明媚的阳光柔柔地洒向我的卧室,轻盈的小鸟已在树梢婉转歌唱。”

“鸣叫”是实写语言,而“歌唱”则是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把小鸟人格化,这样就富有灵性,增强了句子表达的意境美。

四、韵味悠长,追求思辨美

文句“韵味悠长”就是文句要含义深刻,意境悠远。

1.融入哲思

人生的旅途中,有挫折,多坎坷,失败和跌倒在所难免,如果我们随便地放弃,那是对生命不负责任的表现。在生命的每一个低潮,在前进路上的每一处险滩,永远不要心灰意冷,永远不能悲观失望。不信请你仔细谛听,冥冥中一直有个声音在回响:抬头向前,善待生命。(佳作《善待生命》)

文段语言凝练、深邃,颇富文学张力。格调明朗,蕴涵深刻,充满理趣的句子散布其中,读来给人启迪,引人深思。

2.镶嵌名句

曾记否?唐诗是白居易“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嬉闹,是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哀叹,是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寂寞,是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壮阔。(佳作《梦里花落知多少》)

作者一口气从不同角度引用了六位诗人的诗句,简洁地概括出诗词的意境美,语言显得精练、优美、典雅。名句虽短,却含蓄深沉,极具概括性,强烈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