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系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6 19:02:54

物流管理系

物流管理系范文篇1

关键词:大数据;茶企;物流管理体系;优化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以来,电子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社会产业结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企业只有不断的变革创新,顺应时代潮流,积极利用新技术、新思想优化其企业结构,才能不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淘汰。对于企业来说,物流管理体系是其发展的关键因素,尤其是茶企,只有不断完善优化其物流管理体系,保证其茶叶产品的质量才能促进茶企的进一步发展。大数据作为一种新型的技术,对于茶企物流管理体系的优化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对于茶企来说,只有紧跟时代潮流,积极利用大数据的优势,创新其物流管理,优化其物流管理体系,完成企业物流的现代化转变,才能有效的提高其物流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使得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1基于大数据优化茶企物流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对于茶企来说,其物流管理体系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只有提高其物流管理的质量,增强其物流管理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才能有效的提高茶企的竞争力,更好的推动茶企的发展。但是,在传统的茶企物流管理体系下,物流管理多采用人工的方式进行的,管理效率比较差,对信息的敏感度比较差,物流管理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但是,茶企如果能充分的利用大数据技术的优势,将大数据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紧密结合,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实现茶企物流管理的智能化,对企业茶产品在流通的各个环节中建立更加精准的监控制度,包括仓储、加工、配送、装卸、搬运和信息管理等各个流程,提高物流管理的效率,增强资源的使用效率。可以看出,大数据在优化茶企物流管理体系,帮助茶企建立完善的专用物流网络等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2在茶企物流管理中应用大数据的优势

2.1信息对接

在传统的茶企物流管理体系中,由于其管理方式比较落后,所以其信息往往比较分散,往往没有对其进行总结归纳,信息之间的对接性比较差。但是,如果能将大数据应用到茶企物流管理中,实现物流管理的数字化,就可以通过大数据将物流管理中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对接,利用大数据对海量物流管理信息进行信息分析,挖掘出隐藏在这些数据背后的信息价值,从而为茶企的物流管理提供一些信息,提高物流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2增强企业客户粘性

在茶企物流管理中应用大数据,可以通过大数据提供的信息实时的了解用户的需求,及时为用户提供所需要的产品,满足客户的需用,提高客户的满意度,从而更好的巩固企业和客户之间的关系,增强企业与客户之间的粘性,减少茶企客户的流失,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3实现物流数据增值

将大数据运用在茶企物流管理中,可以使企业在物流的各个环节当中,更加深入的进行加工,并从中挑选出具有更高价值的信息,使得物流数据的附加值得到极大提升,使得数据不仅仅再只是一堆数字。通过对茶企市场物流数据的整理、分析和处理,企业可以更好的了解到其业务运作状况,了解市场行情,作出更为科学的经营决策,优化企业物流资源配置,及时规避一些市场风险,提高企业竞争力。

3大数据下茶企物流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3.1数据安全问题

对于大数据来说,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数据的安全问题。对于茶企物流管理体系来说,由于其物流供应链会将商家和用户的个人的信息进行一定程度的泄露,这部分泄露的信息会引起一些不法分子的注意。大数据是基于网络的,其中都是一些数字化的信息,而对于网络来说,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看似严谨周密的网络其实存在着很多的漏洞,这就使得有些不法分子可以通过相应的网络信息技术窃取到商家和用户的隐秘数据和信息,从而产生数据安全问题。

3.2物流库存管理模式落后

虽然很多茶企都使用了相应的大数据技术,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茶企都能有效的利用大数据来提高其物流管理的效率的。大数据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为茶企提供实时的数据,使得茶企可以及时的调整其物流管理战略。但是,很多茶企由于库存管理模式落后,导致其不能及时的根据大数据提供的一些信息来调整其库存,库存管理明显落后于数据信息。茶企物流库存管理模式的落后,导致企业无法很好的满足客户的需要,很容易导致客户的流失,不利于茶企的进一步发展。

3.3物流配送管理制度落后

不仅仅物流库存管理模式落后,物流配送管理制度也难以适应当前的物流发展,这也是茶企物流管理体系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大数据下,物流配送的各个环节都是动态显示的,配送的最佳路线都是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出来的。通过大数据可以实时反映订货批量、订货次数和物流路线,这对茶企的物流配送来说是十分有利的。但是,由于很多茶企物流配送管理落后,导致其无法及时的根据大数据显示出来的信息对其物流配送进行调整,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不利于提高茶企经营管理的效率。

3.4缺乏专业人才

大数据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技术,要想更好的发挥大数据的作用就要具备相关的专业人才,虽然现如今很多茶企的物流管理体系中都使用到了大数据技术,但是,其专业人才都比较缺乏。对于很多茶企的员工来说,其综合素质都比较低,很多员工并没有接触过与大数据有关的知识,很多员工甚至对大数据存在着偏见,这就使得企业无法很好的利用大数据提供的数据对其中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无法最大程度的发挥大数据的作用。

4基于大数据的茶企物流管理体系的优化措施

4.1建立物流数据安全管理体系

对于大数据来说,保证其数据安全是十分重要的内容。为此,茶企可以在管理体系上构建地更加完善,从而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对数据安全的认识,对员工进行相应的培训,防止数据从内部泄漏出去。同时,还要对大数据的整个流程进行监督管理,提高用户信息的安全性,防止用户信息被恶意窃取,从而保证数据的稳定和安全。除此之外,还要加强茶企网络信息的安全级别,减少漏洞,避免用户隐私被随意的窃取。

4.2优化茶企物流库存管理体系

茶企物流库存管理体系的落后是阻碍茶企物流管理体系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茶企在对其物流管理体系进行设计时,应该充分的运用大数据技术,以改革数据为关键点,建立更加先进的物流平台,完善库存管理方法。除此之外,茶企还应利用大数据对供应数据进行相应的预测,对用户需求进行准确的判断,及时调整其库存配置,提高库存的安全性,优化其资源配置,优化茶企的物流管理体系,促进茶企的进一步发展。

4.3优化茶企物流配送管理体系

茶企应该充分利用大数据带来的巨大优势,对其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提高物流的配送效率,减少资源的浪费,优化茶企物流配送管理体系。企业要及时的了解市场的供需变化,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物流信息进行整合分析,从而规划出最佳的物流配送方式,降低物流成本。同时,茶企还要充分的发挥大数据集中管理的优势,科学的预测各个配送中心的库存和周转量,作出合理的配送决策,提高企业配送服务水平。

4.4完善茶企物流人才队伍建设

对于茶企来说,要想更好的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物流信息进行挖掘和分析,就必须要完善其物流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企业物流管理的信息安全水平。首先,企业要注重对物流大数据人才的引入,要引入更多的既了解大数据的数据挖掘技术又熟悉物流运营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茶企还要对其内部的员工进行相应的培训,组织相应的物流管理人员的培训活动,在提高其物流管理水平的同时加深其对大数据的了解。通过多种方式完善茶企物流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优化茶企物流管理体系,促进茶企的茶企的持续健康发展。

5结论

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已经渗透到企业物流工作中的各个环节。对于茶企来说,要想提高其物流管理的效率,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就要充分的利用大数据来优化其物流管理体系,完善其物流管理的各个环节,从而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卫航.试析冷链物流大数据下的实时监控优化[J].江西建材,2017(23):286-289.

[2]马丽亚.浅析大数据时代物流管理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市场,2017(22):126-127.

物流管理系范文篇2

关键词:物流管理;教学改革;社会背景;基本思路;具体措施

在现代物流发展的问题上,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是装备、技术、资金上的差距。加强理论教学研究和实践教学,使现代物流理论知识与社会的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人才培养,造就一大批熟悉物流运作规律、并有开拓精神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是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必要条件。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社会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国际化的步伐逐渐加快,现代物流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运输产品的单位产值的重量由重变轻,产品价值逐渐增大,短、小、薄、轻的产品将占主流。运输需求量的增加速度逐渐放缓,但运输质量、效率和服务需求越来越高,时效性越来越强。

(一)全国性物流基础设施日益完备

在全国大中城市、主要商品生产、集散地和交通枢纽,已建成多个合理规模、运作规范的现代化物流中心和专业配送中心,构建了全国性物流配送网络,培养了多个国家物流骨干基地,有条件的地区如深圳、上海已发展成亚洲乃至国际的重要物流中心。在此基础上,培育和发展了一大批具有全国性经营网络的专业化骨干物流配送中心。

(二)第三方物流企业蓬勃发展

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对工商企业和电子商务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产生重点影响,使之更加强化核心业务,加强企业联盟,进一步实行社会化分工,不断将核心业务之外的供应、仓储、运输、配送等环节剥离出来。互联网的普及,是运输业进一步贯穿于国民经济的生产、分配、流通和分配的全过程,体现了运输业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因此,一大批规范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蓬勃发展起来。

(三)物流专业人才需求持续旺盛

从国外物流发展的经验来看,企业要求物流方面的从业人员应具有一定物流知识和实践经验。为此,国外物流的教育和培训非常发达,形成了比较合理的物流人才教育培训系统。相当多的大学和学院设置了物流管理专业,同时在各国物流协会的领导下,全面开展了物流的职业教育。而我国在高等院校中设置物流专业和课程的尚为数不多,职业教育更加贫乏,远远不能满足物流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目前,社会上大量物流企业(企业物流)急需物流管理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的物流人才出现了紧缺,高薪的物流总监无人应聘现象不断见诸报端。从全国的物流人才需求初步统计来看,人口缺口达4∕5之多。近几年的毕业生出现供不应求现象,难以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

(一)专业教学目标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一致

专业教学目标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相结合,教学计划的设置、实施和修正,要以社会需求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变化为导向,力求专业教学改革与社会需求动态吻合。

(二)教育目标以培养学生持久学习能力为本

要使学生获得具有普通与持久价值的知识、技能和思维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自己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三)大力培养“双师型”为主的教师队伍

专业教学改革的关键是培养一支以“双师型”为主的教师队伍,根据物流专业特点,应以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训为突破口,建成一支既有较高理论水平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符合高职教育需要的师资队伍。

(四)创新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关键点,同时也是专业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目前我国主要沿海港口的国际货物运输已经或正在取消纸张交易形式,代之以无纸贸易(EDI)方式,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尽快开发和使用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化计算机教学系统。同时,可以合作开发或引进进出口模拟操作系统、集装箱桥吊仿真操作系统、集装箱码头的配载模拟操作系统、集装箱码头的检查口模拟操作系统等,丰富物流实训教学内容。

(五)加强产学结合,体现专业改革的职业特征

为实现早期实习和多次实习,使实习系列化,应加快建设具有直观性、仿真性和先进性的技术实训中心。同时应大力拓展实习基地,采取多种形式,由校企共同设计、执行和评价教学过程,使产学合作更直接和有效。

三、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物流管理在专业教育改革上,突出了素质培养和能力训练,以职业分析为基础,以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学生能够获得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须的知识、技能、行为意识等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增强就业针对性,同时了解市场环境、企业运作、管理模式等实际问题,为毕业后上岗做好实际准备。

(一)理论知识的针对性、实践技能的应用性

高职高专修业年限短,为提高就业和从业的竞争力,就必须突出自己的优势。按“基础理论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的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体系。理论教学在体系上不求系统,针对专业平台,强化支撑作用;在深度上,以够用为度。实践教学是高职高专的优势所在,实践教学侧重的就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在时间、设备、工程环境等方面能优先保证。通过实验、实习尤其是实训等,不断提高学生的供应操作水平,加之队伍和施教和产业部门的配合,走产学结合的道路,定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二)落实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

物流管理专业隶属工商管理类,其支撑学科是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等。在以必需够用原则下,它们支撑着专业应用平台。在此之上,再根据工作的技术领域和岗位群的业务能力要求,结合突出高职院校办学特色,把课程按逻辑关系整合成知识模块,形成网络状的课程体系,成组培养所需的工作能力。按照“大平台、小模块”的构思,在工商管理的大平台上,设置如下模块:工作对象和手段(物流设施与设备、计算机软、硬件)的构造、原理及应用技能和诀窍;物流业务的实事、现象和规律性知识;物流业务活动的商务管理知识,企业管理知识;专业信息获取与技术知识模块等。这些教学模块目的明确,针对性强,能满足培养目标的要求。

在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方面,着重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在教改方案中按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和计算机应用三个层次组织安排教学,三年不断线。并通过考证、实训和和毕业设计等强制环节,使之熟练掌握这一应用技能。借助于产学合作和业务培训,使学生能对社会上的常见物流管理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和应用,较熟练的完成物流业务中信息流的组织工作。了解物流过程的各个环节,能初步设计产品的物流方案,并组织实施。另外,为增强就业、从业能力,组织安排学生报考推销员资格证书、报关员资格证书、理货员资格证书和机动车驾驶执照。并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讲座、兴趣小组、第二课堂及读书研讨、社会调查等活动,加强专业熏陶,锻炼组织管理能力。课外培养计划紧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及技术进步的步伐,把最新的理论技术和社会理念引入学校,缩短学校与社会的距离。

(三)注意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首先,现代工作内容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工作的完成更多的师依赖从业人员的智能而非体能,这就必然要求职业教育内容做出相应变革。其次,现代工作变化的速度日益加快,为了使从业人员具有更大的弹性,以适应继续学习和转岗的需要,不仅要延长普通教育年限,而且也应对职业教育内容做根本变革,以职业群为基础设置专业,增强从业人员在某一大范围中的迁移能力,从而增强其就业适应能力;再次,生产的自动化使得许多工作岗位合并,工作范围被拓宽,对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的要求更宽,他们应具备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才能完成这些工作。

正是鉴于这些考虑,世界各国纷纷改变其职业教育的内容,由原来的岗位技能培养转向更注重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物流管理专业综合职业能力构建如下:A外语能力、B计算机能力、C物流业务能力、D自学能力、E适应能力、F基础研发(创新)能力。

(四)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措施

1.突出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办学宗旨。高等职业教育是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产物,同时,高等职业教育只有坚持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办学宗旨,才有发展的动力,形成勃发的发展后劲。物流专业的设置是依据各地政府提出的紧缺人才的目录,即各类综合性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高级专业人才而设置得。鉴于我国目前已跃居世界第二贸易运输国,迫切需要大批精通货物运输经营管理人才,物流专业的开发与发展,将为社会提供更多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专门人才。

2.专业内涵“窄中求宽”,扩展专业人才的适应性。从高职教育实践看,高职院校即不能照搬普通大学一套,搞大而全。设置同样的专业,也不能照搬职工大学一套,只搞职业性比较单一的专业。物流管理专业以物流业务能力为核心,以商务储运、集装箱运输和国际货运为专业内涵。商储专业是个传统专业,现在这一领域已有了很多新的发展。集装箱运输管理是八十年代后出现的新的行业与专业。国际货运在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也是一种新的行业与专业。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即掌握国际货运业务,又通晓商业储运业务与集装箱运输管理业务,还了解供应链管理知识,使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加强的适应能力。同时,物流管理专业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还将不断跟踪社会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地动态调整专业结构,以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

3.形成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高职教育应突破传统的重知识轻能力素质、重知识的现有结论而轻知识的发展方向,调整理论教学体系,并不断吸纳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去更新和补充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置。同时。要大力提高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水平,提高理论教学效果。

四、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构建合理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体系

1.构建强支撑的物流管理专业理论教学体系。构建理论教学体系,着重处理好人才需求的多变性与人才培养的稳定性,人才需求的长期性与人才培养的短期性的问题,即要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又要让学生具备一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还要注重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就是实现共性与突出特色。

首先,根据所需工作能力组建知识模块,形成网络状课程体系。第二,打破教研室界限,按知识模块组成教学组,定期召开研讨会。研究各模块与大平台的过渡与衔接,各模块间的相互关系。第三,各模块教学中,聘请产业单位的兼职教师开办相应的课程与讲座。2.构建全面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环节上,注重了对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1)实践教学内容要贴近生产和管理实际在培养共性的基础上,针对岗位群所需的技能,借助于生产管理一线的实际,组织安排教学,使学生掌握实际工作的规程和标准;(2)实践教学要营造工程环境与气氛,加强硬件建设,建立先进的物流实验室,把最新的技术和设备引入学校,使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具有超前性;(3)实践教学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把物流实验室建成社会知名的物流培养基地。一方面能吸引和丰富软件资源,另一方面来自生产一线的收训人员也能留下宝贵的经验,改进专业教学。深入开展产学合作,创造机会让学生定岗实习,全面培养其组织管理能力。

(二)改革实用性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内容和方式

物流管理专业“素能本位”的培养模式,将当今社会需求和未来社会发展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应具备的素质能力进行分解,根据素质培养和能力培养的要求,合理确定学生必备的知识与技能,统筹安排学制年限内的各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其他形式的教学活动。

为实现“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的高职高专培养要求,在教学方法上,实行课内教学与课外教育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培养相结合,充分利用校内的实验、实训条件,训练基本技能,利用校外的生产管理实训基地培养综合能力。

(三)建设扎实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基础

1.加强物流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物流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应以工程实践和教学双重能力为主,具体措施如下:(1)物流管理专业教师须先进行实践锻炼2年,从事教学辅助工作2年,才可以担任部分课程的主讲工作;(2)持续聘请企业、科研等单位有名望的工程技术人员和专家兼职教授、副教授了,并进一步发挥他们的作用;(3)积极引进具有丰富工程经验和一定教学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积极引进和招聘高学历和高级职称的青年教师,提高专职教师的学历层次和职称比例。

2.加强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建设。良好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意识和专业技能的可靠保证,是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场所。在设备、场地和技术等方面具有优势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可以在国家职业标准的统一指导下,建立职业技能鉴定场所,使其成为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示范窗口。

物流管理系范文篇3

关键词:创新创业;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物流产业作为我国的十大振兴产业之一,随着近年来物流产业快速发展,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成为紧缺的专业人才。高职院校作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存在两方面的必然性。一方面,物流产业的迅速发展使其对物流人才的需求程度呈现不断上升的发展趋势,据相关部门预测,我国物流产业每年平均需要增加从业人员100~105万人,其中中层和高层管理人员15%~25%。然而,目前我国物流产业却存在人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基层物流从业人员基数庞大,供需两旺,但中高层物流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明显短缺。因此,高职院校应有效改善物流专业的人才结构,提高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以满足我国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这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提出更高要求。另一方面,受传统教学理念影响,大部分高职院校均未实现对现有教学模式的改革,部分高职院校虽然开设物流管理专业,但受教学手段落后、教学基础设施不足、教师专业水平较低、实践经验缺乏等因素影响,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实践能力普遍较低,无法满足市场的基本需求。因此,只有加强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1.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近年来,高职院校均加强对市场需求的综合分析,开设符合市场需求的相关专业。物流管理是在当前社会背景下为解决物流人才缺乏开设的专业类型,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高职院校培养目标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期望通过专业化教育使学生具备直接面向市场以及生产一线的实践操作能力。比较而言,物流管理专业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系统综合性特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习有关物流管理的相关知识,还需要提高个人的综合实践能力,实现对不同学科相关知识的有效整合并将其应用于实践。相对而言,市场对于创业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较为迫切,这使其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工作开展提出更高要求。2.实践教学水平相对较低。与发达国家比较,我国的实践教学起步较晚,加之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导致我国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较多不足。一方面,教学理念落后,虽然大部分高职院校制定了符合学校综合发展的办学理念,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办学理念与教学理念并未实现有效结合,专业教师实践经验缺乏,对于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有关实践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安排等均未能摆脱传统教育影响。另一方面,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未能有效发挥,大部分高职院校虽然积极与企业合作,但合作关系松散,合作办学的深度和广度有待提升,缺乏长期的有效合作,无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

三、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途径

1.提高物流管理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作为教学工作的主要参与者,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与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存在较高关联性。各高职院校必须提高物流管理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通过内培外引,校企共育,打造一支专兼结合、实践能力强的教师团队,发挥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积极引导作用。一方面,加强对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高职院校应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积极为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创造机会,如通过与企业之间的有效联合,定期派教师到物流企业参与实践,通过专业交流学习等方式加强对教师的综合教育,使学生掌握现代化管理理念与相关专业技术,了解本专业的未来发展动向。另一方面,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从企业聘请中高层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与专业教师共同完成对学生的教育和指导,定期总结有关实践教学经验,加强专兼职教师的合作交流,提高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水平。2.加强对现有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学模式作为教学体系改革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实现对教学模式的有效改革,才能全面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发挥实践教学价值。首先,教师进行工作角色模拟教学,学生模拟物流企业管理人员,在教学理论的积极引导下熟悉并了解该工作岗位的内容,获得与其相关的专业知识。学生模拟岗位职员进行工作的过程中获得有关工作岗位的相关知识,提高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其次,教师分析相关专业的实际案例,提出某一现实问题,学生根据所学习知识以及技能对案例进行综合分析和总结,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最后,教师邀请企业物流管理专家传授相关的管理知识和技能,对部分典型案例进行讲解和剖析,提高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3.加强校内外的创新创业实践。(1)校内创新创业实践首先,学校应将学生社团作为校内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的主要引导者,开展与创新创业相关的社团实践活动,以此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学生进入学校后,学校可以加强对物流管理等相关专业社团的大力宣传,包括物流协会以及市场营销协会等,学生在专业协会中学习有关物流管理、营销推广和创新创业的相关知识,开拓创新思维,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其次,建立或模拟公司,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创业能力,积极参与公司的组建和管理活动。根据专业不同,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与市场营销、电子商务、财会等专业学生共同合作,组成相应的职能部门,共同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最后,定期开展有关物流管理专业的技能大赛和创业大赛,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丰富业余生活,提高学习积极性和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2)校外创新创业实践一方面,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市场调研和专业实践活动,参观大型物流中心或物流企业,了解物流管理工作的实际环境,提高感性认知能力,有利于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了解有关仓储管理以及配送设计的相关专业性知识。另一方面,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定期派学生到企业内进行实践和学习。通过顶岗实习的方式,学生在物流企业内学习有关物流管理的相关知识以及专业技能,在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的指导下为日后的就业做好相应准备,不断充实自己,使学生个人的工作适应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综上所述,受人才需求和教学水平等因素影响,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构建健全实践教学体系。调查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时发现,仅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实践教学水平相对较低。高职院校应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角度出发,通过提高物流管理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加强对现有教学模式的改革、加强校内外的创新创业实践等途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提高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水平,为我国输送更多的中高层物流管理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苏炜,马卫.面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高职院校实训教学体系构建——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职教通讯,2016

[2]刘灿亮,陆改红.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视角下的高职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构建——基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

[3]何梅芳.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构建研究[J].广西教育C:职业与高等教育版,2015

物流管理系范文篇4

国外物流管理教学发展比较成熟。教育研究已从着重讨论课程构成扩大到包括物流教学内容和技能培养,及教学方法的各方面。也就是从“物流是什么”,到“我们教什么”,再到“我们怎么教”的全方位研究。其物流课程的设置依据行业需求,以职业发展为目标,一般是基于配送和运输等物流核心要素开展的,注重课程实用性问题,特别强调允许企业确定课程。物流课程设置以专业能力为基础,注重对学生通用能力培养,即根据物流行业实际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及专业技能需要的知识体系提炼专业能力,作为知识培育的切入点和考核点。教学方法上采用讨论法、案例法、体验法等,注重实践教学。教学手段上利用计算机辅助课程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在物流管理专业的案例分析中普遍采用计算机的模拟功能,使学生能在实验室中感受到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场景,通过计算机程序在不断进行的交流中连续向学生提出新问题,并且几乎不向学生提供任何答案,从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改进思维方法。随着企业组织管理的创新及多元文化和国际物流的发展,物流管理教育还注重管理技能的培养。我国从2001年北京物资学院率先开办物流管理专业以来,截至2012年可以招生的学校共有279所,其中可以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学校232所,开设物流工程专业的47所,500多所高职高专及近千所中职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每个学校的培养方案差别很大,课程设置也各不相同。总体上目前国内对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第一,对于物流教学最为关注的是高职院校,重点是明确学生培养目标定位,开创了工学结合、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设计及根据岗位需要“模块化教学”等一系列教学改革方法。第二,本科教学中由于物流管理是一门跨管理学、经济学、工学等多学科的应用型学科,提出了在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内容上,向“宽知识面和厚基础”方面发展。第三,教学体系上提出增强物流专业教学内容的覆盖面,增强物流专业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如加大报关实务、运输实务、配送实务、国际物流实务等课时量,设置双语课程教学。第四,反思传统教学模式与社会人才需求的差距,教学改革更为关注如何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为此提出了一些教学方法的创新,比如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

二、内蒙古财经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一)依托学校特色突出专业特色

内蒙古财经大学商务学院2004年开设物流管理专业,开设时间较短,相对于飞快发展的物流业,我们对物流的认识还不是很系统和全面,因此我校输送的物流人才和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并且我们没能体现出自己的专业特色和优势。要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局面就需要充分利用我校的专业优势,因为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师资力量和专业优势,要对自身拥有的宝贵资源加以利用。内蒙古高校中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中,内蒙古农业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特色是依托“农林经济管理重点学科”突出农科特色,着力培养农产品物流与冷链物流管理人才;内蒙古工业大学以其强大的理工科基础偏重培养物流工程人才;我校要根据财经类院校的特点办出我校物流管理专业的特色,培养物流管理人才,偏向于物流战略规划、物流方案设计高层次物流服务,在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与销售等企业物流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挖掘供应链管理的教学和研究。

(二)根据社会需要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尽管近年来各类学校培养了大量的物流专业的毕业生,然而从质量上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物流业不同于其他社会行业,有着自身的特点,而实践经验尤为重要。企业对物流人才的要求几乎是一致的:要有经验,要有现代技术。当前学校教育偏重于理论教学,缺乏实践经验培养,从而导致毕业生所掌握的专业技能和视角与企业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目标有许多,在确定我校的培养目标时需要认真的市场调查研究,对当前物流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有明确的了解,相对于研究生和高职学生,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应该选定在哪一个层面上要有明确的定位,也就是说明确我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的层次性。目前物流市场急需三个层次的人才:第一层次为操作型人才,第二层次为中高级管理人才,第三层次为高级管理人才。基于此,物流管理专业的教育培养目标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层次:微观的物流技术操作层、中观的物流经营管理层和宏观的物流运营规划层。物流技术操作由高等职业学校、中等专科院校培养。高等教育中的本科教育应致力于中、高级的物流经营管理层的培养,其目标是培养具有丰富的经济学、管理学知识及较强的实务能力的专业物流人员和中层管理人员。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下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实施不同。我们要通过不断的实践与探索,对学生到底要掌握哪些技能要有明确定位,建立起一套可行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走出高校培养的学生千篇一律的误区。中高级物流管理人才更应该侧重于物流规划、物流策划、物流咨询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管理能力的培养。

三、内蒙古财经大学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根据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调整,要重新审视以往的课程体系,以市场的人才需求为导向,根据与职业需求相符合的“厚基础、宽口径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依据物流专业的特点,以职业发展为目标,专业能力为基础,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和整合。并且教学的课程和内容要随着国际供应链的不断发展壮大和国际市场的不断变化而变更。物流管理是一门跨管理学、经济学、工学等多学科的应用型学科,物流管理学生也应该学习跨多学科的业务整合技能,物流专业教育必须将其重点从发展专业技术人员转向通才培养,其课程体系建设要宽口径,融合管理学、经济学和工学等各学科的课程。而我校物流管理专业目前教学体系主要问题是课程比较单一,一般以物流专业知识为主,围绕仓储、配送等传统物流基本要素展开,典型物流课程包括物流概论、仓储管理、运输管理、配送系统规划设计、物流信息系统等,由于教材内容雷同,重叠交叉严重,而不同的授课教师都按照自己的教学计划,重复讲解,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冗余的教学体系。同时缺乏必要的战略类课程、研究类课程和系统工程类课程。我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强调战略管理的应用,将物流规划、库存策略、配送管理与企业的生产管理、营销战略结合起来,将供应链战略规划、设计与企业的采购和生产进行统一,同时注重物流交叉学科的基础管理理念和技术方法的教学,如运筹学、统计学、仿真技术等。随着物流在企业中地位的增长及物流企业向现代化企业的发展,物流管理人员除了掌握物流知识,还必须懂得管理技能,专业基础课中要增加企业管理、战略管理、战略采购等课程。专业主干课重点讲述运输管理、配送管理、仓储管理、物流系统规划等课程,同时要整合物流成本、国际贸易、供应链物流和电子商务等其他课程内容。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管理信息系统的运用对物流定量分析的要求越来越高,还要适当增加物流定量分析的课程,如物流系统模拟与仿真。随着国际物流的发展,物流人才还需要具有国际化视野,应增设专业双语课程和国际物流知识,如国际物流。在必修课程应该更加注重厚基础的教育的同时,将研究比较细化的课程,如企业物流、第三方物流管理、农产品物流和港口物流管理与实务、物流外包等课程作为专业导向课程进行专题讲座或设置为专业选修课。

四、内蒙古财经大学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

根据物流管理专业定位及教学体系改革,研究适合我校学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等多种能力。

(一)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培养应用型的创造性人才就要改变过去以教师教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开创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的教学方法。但是这并不是简单地以一种教法替代另一种教法,而应是多种教法的综合运用,必须随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不同而灵活应用。1.案例教学法。是指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以实际的具体的案例作为研究对象,结合理论知识组织教学的方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学生研究实际问题,注重学生智力开发及能力培养的现代教学方法。通过对案例进行深入的剖析和引导,及与学生进行互动,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选取简单的能说明问题又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是案例教学法成功的基础。2.项目教学法。就是把企业真实的项目引进到教学过程,根据专业课程的性质,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和制定一个或多个项目的工作任务。学生深入企业实际,经过明确项目任务、制订项目计划、实施项目计划、检查评估、归档和应用等实践步骤,解决指定问题,并提交实习报告,考核成绩计入课程的总成绩。项目教学法的关键,是老师按照企业项目运作要求设计和制定一个合理的项目,对学生加以指导,让他们亲自参与完成项目运作。项目教学可以使学校教学内容更贴近企业需求,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多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理论学习和实际应用紧密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内化程度。3.研讨式教学方法。以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疑难问题、有争议的学术问题或学科前沿问题为研讨内容,通过学生查阅资料、独立钻研和认真思考、展开课堂讨论和交流,直到提交论文的一系列的过程,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改变过去老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围绕着课题进行研究,发表自己的意见并用文字表达出来,培养学生做学术研究的初步能力,其实质就是进行科研的过程。这种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创新的欲望,同时也较好的解决了教学和科研分裂的现状,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

(二)开拓实践教育渠道

物流管理系范文篇5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能力培养;实践课程体系

物流业作为朝阳产业在快速的发展,但集约化的物流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物流人才更是其中关键因素。作为职业院校,为物流业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是我们的社会责任。从现实来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大量毕业生长时间在从事大量的体力工作,而不是基层管理岗位,这对本专业的发展和招生就业工作带来了非常大的冲击,究其原因还是缺乏相应的技能。

1物流管理专业高职生的就业目标岗位

物流业是生产性服务业,从现阶段发展水平来看,首要目标是降低运行成本和提高工作效率,这需要有更多的能够提高运行效率的现场管理人员,对他们能力的要求是:会运行、善观察、勤总结、能优化的人员。从职业生涯规划的角度分析,高职生并不希望自己的目标岗位是一个从事无技术含量的重复劳动岗位,如果不能为学生够提供实现远期目标的知识和技能铺垫,这个专业就没有吸引力,也不能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也就没有生命力。物流业集约化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方向,那么这样的人才有哪些岗位呢?综上可以确定,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目标岗位为物流优化管理岗位,位于资历架构的四级和五级。首岗岗位为一线操作人员,有了企业的部分工作经验后进入现场管理岗位,经过实践操作与管理思想的充分结合,最后到达目标岗位———物流优化管理岗位。

2物流专业毕业生所需具备的能力

基于工作岗位的能力需求,结合目前物流行业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态势,高职物流毕业生应该具备如下能力:2.1物流基本工作能力———点能力。基本工作能力是一个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的能力,是“首次参加工作的岗位”—简称首岗所必备能力,一般来看,学生首岗时大多数为技术含量不高的重复性工作岗位或者以体力为主的岗位,具体来看,有搬运员、配送员、库管员、订单员、客户服务等一线岗位,这些岗位必须具备以下的点能力:一是基本设备的使用能力;二是基本的社会交往能力;三是适应能力(主要是吃苦耐劳的精神)。一个能够熟练使用基本设备和具备吃苦耐劳精神的职工,如果具有基本的社会交往能力,在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质变,这部分能力的获得周期为0.5-1年。点能力是一个物流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是通过训练可以得到的,也是所有学生在获得业务组织能力前必须具备的。2.2物流业务组织和执行能力———线能力。业务组织和执行能力是在基本作业能力的基础上发展的,是指仓储、运输、配送、工序间物流等专项业务的组织和执行能力,学生首岗后的晋升即为单项业务作业组织岗位,一般岗位有货运组织员、仓库管理员、订单汇总处理等需要一定组织能力和良好的基本物流能力的岗位,这些岗位必须具备以下的线能力:按照作业计划组织作业的能力;出现简单问题临场处理能力;制定作业计划的能力等。本岗位能力的核心是管理思想的树立和方案制定与执行,获得周期为1-3年。2.3物流业务优化和执行能力———面能力。业务优化和执行能力是在单项业务组织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是对于第三方物流和制造业物流系统运行的组织和优化执行的能力,也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目标岗位能力,一般岗位有:物流系统优化岗位、物流系统设计岗位、物流系统运营岗位,这部分岗位要求有如下的能力: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物流系统分析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本岗位能力的核心是系统观念的树立和方案优化与执行,获得周期为3-5年。2.4创新创业能力大学生创新创业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管理协调等能力,这就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有所改革,在课程设置上需要引入一下培养创新创业思维的课程。就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而言,主要是培养他们创新创业的思维,培养“互联网+物流”的设计和管理能力。形成“互联网+物流”、“物联网+快递”的竞赛氛围,形成创新理念和创新设计能力。

3能力层次及各层次能力的培养

将高职学生的能力分为三个层次,基本能力、专项能力和综合能力,各个层次的能力获得的途径并不一致,由于物流强调管理,并且最终目标岗位为物流优化岗位,而不是单纯的物流操作岗位,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管理意识的培养,而非像中职那样强调点能力的强化。当然线能力和综合能力可能在三年教学中还不能完全培养起来,但是在培养过程中、在课程设置中一定要体现这种培养方向。三个层次的能力培养逻辑建构图如下:图1物流管理专业实训课程体系框架由能力培养的逻辑线路可以看出,在培养过程中首先是点能力的培养,通过点能力的训练可以增强学生对于物流的认知,通过点能力的展示增加其闪光点,通过点能力的展示增强企业的认可度,点能力的培养通过重复和强化训练即可以得到。线能力是一个物流现场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的能力,不能通过简单训练获得,线能力的培养一是通过管理理念和思想的渗透,二是通过在运输管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生产物流管理等核心课程的具体训练项目中提出问题,反复的设定方案和执行检验而获取的,要求绝大多数毕业生具备此项能力。综合能力属于较高要求的能力,在学生获得线能力后,继续通过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管理思想和理念的渗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供应链管理、ERP、沙盘演练、技能大赛、职业资格认证、顶岗实习等具体形式的训练,最终形成走上工作岗位的核心竞争力—综合能力。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一部分学生在毕业时还没有完全具备这种能力,最终要在工作的中领悟而获得。

4结论

高职物流专业的能力目标具有多层次性,点能力———线能力———综合能力层层推进,具有一定的训练和培养周期。综合能力是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最高目标,不同学生的培养目标可以不完全一致,部分学生在校期间可以达到最高能力目标,而部分只能达到线能力目标,合理的课程设置有利于不同学生不同层次能力的培养。

作者:郭凯明 单位: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苏彩.以就业为导向实施高职物流专业群课程体系改革的探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07).

[2]胖华.创新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J].北方经济,2010(14).

[3]吴献文,陈承欢,刘志成.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的项目驱动教学改革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0(02).

物流管理系范文篇6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及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即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吸收企业参加教育质量评估;开展职业技能竞赛。专业技能比赛已成为衡量一个学科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实践教学能力,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结合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具体实践,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创新,培养适应我国物流产业发展需要的物流人才。

二、物流管理专业加强实践教学创新的必要性

1.职业教育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这一定位的关键是“应用型人才”;而应用型人才培养主要是符合企业需求,必须服务和服从于经济建设,尤其是与行业结构相适应。构建训赛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符合职业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2.企业岗位要求。中国的物流行业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确实很大,但这种需求也是有多个层次的。目前,物流企业岗位中对大专层次的人才需求是主流,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市场空间很大,企业更需要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强校企合作,了解企业岗位真实技能需求,构建符合企业需求的实践教学体系。3.学生职业发展要求。作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知识学习已经不适应职业发展的需要,而作为在校大学生由于学习范围的限制,在实践学习上有很大欠缺,造成理论与实践的欠缺,不能顺利的走上工作岗位,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4.以训赛结合为主题,是探索和丰富专业工学结合的实现途径。“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作为高职教育为了加强学生对理论及实践知识的掌握、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有效的实现工学结合,借助定期举办现代物流技能大赛,对于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学生专业技能训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基于训赛结合的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实践教学的创新

1.校企合作真实互动,确定物流企业典型工作任务。典型岗位需求是物流大赛主要内容体系,典型工作任务的科学制定是学校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关键。典型工作任务来源与企业,由于学校教学的局限性,只有和企业采取真实有效的互动,才能获得一手企业资料。由企业提供实习场所和实训资料,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制定,并指派专业人员参与学校的专业教学。采取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获得企业真实岗位技能需求,是基于训赛结合体系的重要内容。物流比赛是以企业真实任务为基础,结合学生理论知识体系设立,因此,将典型岗位与比赛对接,形成实践教学为主体、以比赛为手段的教学体系,对于学生的技能培养具有促进和提高的作用,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比赛内容与企业典型岗位进行对接实训。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后,根据物流行业的职能需求,研究物流大赛比赛内容,对比赛内容与岗位进行对接。将比赛内容融入到日常的教学当中去。物流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面对社会物流行业飞速发展,企业对物流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物流比赛内容很好的体现了企业的物流实践需求,使物流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更加体现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目标。3.构建训赛结合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训赛结合”的课程体系是以实际操作和比赛为目的的实践体系。比赛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通过竞赛进行淘汰的方式。在比赛中提升学生自学的能力、在比赛中激发学生的潜力。而只有设计好“训赛结合”的实施方案,才能在比赛方案实施的时候有所效果。通过训赛结合的培养,学生具有的一定的比赛能力,但这个能力的体现更需要学生参与到比赛当中去,为此根据省市比赛、全国比赛,进行比赛择优选择、组织学生参与到竞赛当中去,做到学有所用。4.创设企业情境,采取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实现训赛结合体系的重要途径。通过企业工作情景设置,建立课程项目单元,细化工作任务,理论联系实践,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是培养应用型、创业型物流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必要途径。因此,在深化校企合作、对接产业、对接企业、对接典型岗位的基础上,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技能规格,探索并建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和强化学生专业职业素质和岗位实践能力培养,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重要途径。

作者:周香 杨慧芳 单位:湖南信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天一.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研究[J].职业技术,2012(1).

[2]刘秀艳.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教学管理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

[3]刘选.工学结合模式下校外实践教学管理的问题剖析与对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

物流管理系范文篇7

1物流管理人才需求分析

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使得物流管理岗位更加细化,很多新型物流职业岗位不断出现。特别是电子商务的发展,2016年中国快递年业务量达到313.5亿件,同比增长51.7%,快递及电商物流成为近年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未来网络消费还将持续火爆,这需要物流企业设立全新的物流管理岗位,物流产品营销和物流信息管理成为物流管理岗位变革的方向。这对物流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岗位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物流管理专业岗位群能力分析

我国当前物流专业管理岗位主要分为采购、仓储、运输、配送、信息管理和营销等岗位设置,各岗位职责和能力分析如下。采购岗位主要职责是制定采购计划、采购合同管理、供应商管理、采购成本管理等。主要能力应具有市场调查与预测、沟通能力、谈判能力、合同管理、成本管理和相关财务管理能力。仓储岗位主要职责是进行出入库作业和在库管理以及监控库存及仓储成本、库房规划与设计、设备管理与维护等。主要能力应具备单据管理、设备调度和商品保养等能力、仓储作业管理能力、流程优化能力、库房布局规划设计能力等。运输岗位主要职责是根据订单需求,安排相应的运输作业、优化运营线路、进行车辆调度、运输成本核算、运输单证管理,处理商务纠纷等。主要能力应具备运输方案决策能力、流程优化能力、成本管理能力、纠纷处理能力等。配送岗位主要职责是进行流通加工、配送作业、调度等工作。主要能力应具备作业流程管理、单据管理和财务管理等能力。信息管理岗位主要职责是对物流环节的信息化控制、物流信息数据的采集和分析、物流信息网络管理等工作。主要能力应具备信息技术、电子商务应用能力。物流营销岗位主要职责是进行物流市场调研、营销方案制定、客户开发与管理等工作。主要能力应具备市场研发、沟通能力、客户关系管理能力等。物流项目管理岗位主要职责是项目调研及项目的规划与设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资金、人员以及设备进行设计并优化;根据客户和市场的需求以及公司的实际情况,为客户提供完善的物流解决方案等。主要能力应具备物流项目整体流程运作优化能力、业务战略实施能力和物流资源整合能力、运营组织协调与控制能力等。物流职业发展规划一般是:物流业务操作人员—中级管理人员—高级管理人员,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物流管理人才定位倾向于培养掌握物流作业技能又懂管理的中级管理人员,培养的学生熟悉物流业务操作,能系统掌握现代物流理论与物流管理方法,具备物流运营管理能力,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能力。

3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培养体系构建

通过对物流岗位需求和典型工作分析,确立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知识点、能力点,通过知识点分析形成课程矩阵,通过能力要求形成实践能力矩阵,设立大学生创新实践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开发由学校、企业、行业协会多方共同参与的实践教学体系和考核体系,形成工学交替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3.1物流管理专业理论课程体系。围绕目标岗位群主要能力要求,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校企协同创新课程体系。该体系不仅要体现物流岗位能力要求,而且要设置针对计划能力、执行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根据物流管理专业所需的管理基础能力;系统规划、运营管理等专业核心能力和创新拓展能力的要求,对原有的课程内容进行整合,避免重复,形成实用性强的课程模块。3.2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能力培养是应用人才的主要特征之一,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因此,根据物流管理岗位群核心能力的要求,构建以基础技能、操作技能、运营管理能力、物流营销能力为主要核心内容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验教学中,增加实验教学课时比例,增开综合设计性实验。在学期设置上,增加认知实践学期,让学生在与物流管理相关岗位上经过认知实习,了解本专业需要的专业知识、能力、素质。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可以采取“虚拟仿真”模式,可以增强实验效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3.3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评价体系包括多元考核方式,即诊断性考核、过程性考核、结果性考核相结合;多元评价主体,即参与评价的人员有校内实验指导教师、实验教学督导人员、校外实训指导教师、项目参与成员;多维度考核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创新能力四个方面,通过全方位全过程的考核评价推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3.4产学研合作办学机制。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与物流企业建立产学研基地,利用合作企业和实训基地积极开发研究项目,为师生在物流管理实践中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成果推广示范提供条件,促进本专业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和成果转化的效益。

4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措施

4.1打造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在培养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过程中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首先要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一方面要积极引进高层次教师;另一方面要注重对年轻教师的培养,鼓励年轻教师学历提升及进修或访学。其次要提高物流管理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学校可出台相关政策选派年轻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教师考取与物流管理专业有关的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同时,聘请政府相关部门的领导、大中型企业高管作为兼职教授,为物流管理专业教育发挥巨大作用。4.2加大实验建设经费投入。根据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应用型强的特点,在实践教学比重不断提升的情况下,考虑到实践教学的需要,加大实验经费投入,利用VR等虚拟仿真新技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4.3加强政企校合作力度,建设人才协同培养基地。高校要加快建设协同育人平台建设,让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可以接触到企业的物流管理业务,大四可让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习,实现毕业生与企业的无缝对接。4.4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学校应高度重视,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邀请企业专家和物流管理专业教师组成竞赛指导小组,对参赛学生进行培训,让学生在竞赛中得到锻炼,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应用能力较高的人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的重要目标,物流管理专业同样如此。在现阶段的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中,人才培养体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课程体系、实践体系、产学研等方面借鉴本文提出的发展思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努力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

作者:赵园园 单位:山东英才学院

[参考文献]

[1]李陶然.基于物流管理专业岗位群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物流技术,2015(1).

物流管理系范文篇8

物流业作为新兴的复合型服务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居民消费升级步伐不断加快,以及电子商务、生鲜产品等各个行业市场的多样式需求不断涌现,物流业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同时,物流业对地方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对物流专业人才的巨大需求,职业院校需要加强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技能培养体系建设,培养出来的技能人才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知识,还要具备精湛的职业技能。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技能培养体系的构建

报告指出,我国经济目前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物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物流业的健康发展对国民经济竞争力的提升以及生态文明建设都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物流管理专业作为1+X证书制度的首批试点专业,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积极探索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技能培养体系,努力提升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以及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结合多年教学和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对于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技能培养体系的构建,应当以可实现性为基本原则,同时考虑到体系构建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影响因素,构建“四位一体”的物流职业技能培养体系,如图1所示。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技能培养体系的构建核心分别是课程体系、实践体系、反馈评价和教师队伍。其中,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建立职业技能培养体系的前提;实践体系作为技能培养的载体,通过实践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掌握相关技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物流行业日新月异,而反馈评价则可以帮助学校及时跟进物流行业的变化和进步,使技能培养体系得以不断更新,更加贴近行业实际需求;教师团队发挥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培养体系建立的基础。

三、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技能培养体系的实施设计

高等职业院校作为物流管理技能人才培养主阵地,能否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技术人才,关键要看能否构建合理的职业技能培养体系,结合物流行业需求和物流技能人才的发展规律,对物流技能人才采用循序渐进的模式进行技能培养。依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和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的要求,具体的技能培养实施方案可以设计为职业基础技能培养、专业技能培养、综合技能培养三个阶段。(一)职业基础技能培养。职业基础技能是指学生在就业前都应该学习和掌握的专业技能。就物流管理专业而言,职业基础技能主要包括职业道德与安全技能、物流基础技能等。不论物流专业的学生将来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均须掌握此类职业技能。职业基础技能阶段的训练采用“教、学、训一体”模式,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可以潜移默化地掌握职业基础技能。这种教学和训练密切结合的教学方式,能为学生后续学习和掌握专业技能奠定坚实的基础。基于此,物流管理专业的职业基础技能培养实施详见表1。此阶段安排在大一进行,教师以师傅的身份进行讲授示范,学生以徒弟的身份参与实训,教师与学生在教和学的过程中深度融合、交流,促使学生快速掌握专业基础技能。(二)专业技能培养。学生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和实践训练后基本具备了职业基础技能。但是,不同的物流企业和行业对物流专业人才能力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所以在专业技能培养阶段,教师要依据不同行业的要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结合物流专业的特点,专业技能一般包括物流市场开发和客户服务技能、仓储与库存管理技能、运输管理技能以及成本与绩效管理技能等。此阶段采用设置特色训练的方式进行培养,学生通过训练之后可以掌握不同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具体专业技能培养实施见表2。此阶段安排在大二进行,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也有了一定的职业基础技能,结合职业基础技能阶段的学习和训练的铺垫,学生在专业基础技能阶段就能较好地接受相关技能训练。(三)综合技能培养。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飞速发展,传统物流业受到严峻挑战,智慧物流、物流大数据成为物流业的发展趋势。未来的物流从业人员必须是既懂物流业务,又懂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相关知识,熟悉现代物流信息化运作规律,能够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辅助决策,可以提高物流效率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应用人才。这也就要求从业人员具备解决综合、复杂问题的能力。具体综合技能培养实施详见表3。综合技能培养主要安排在大三进行,培训项目选择既要具有典型性,又要具有综合性。学生通过这个阶段的培训后能够成为专业型复合人才,可以在很多领域都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物流管理系范文篇9

一、课程设置依据

(一)企业调研结果反馈

针对百世物流、德邦物流、盛辉物流、京东物流、天地华宇、永进物流、厦门永芳洲国际物流有限公司、顺丰物流、泰肯集团、朴朴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了为期15天的调研,调查主要是通过网络调研的方式进行。各企业对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都很旺盛,需求的岗位主要包括仓管员、分拣员、站长助理、操作员、销售员、客服、单证员等。1.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应届毕业生具备的首要素质46%企业注重物流职业道德素质,33%企业注重实践操作能力,15%企业注重物流职业技能及文书、计算机操作能力,7%企业注重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2.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应届毕业生需要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总结如表1。3.物流教育课程设置问题对“目前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在校所学课程的设置能否适应企业工作需求”的问题,65%的企业认为有待改进,30%的企业认为可以适应,5%的企业认为不太适应。其中专业课方面《物流运输技术与实务》、《物流储配设计与优化》、《配送中心运营实务》、《物流信息分析和处理》、《国际物流单证》等重点课程以及实践性较强的课比较实用。

(二)毕业生调研结果反馈

针对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现代物流管理专业2018届-2021届320位毕业生展开为期30天调研,回收网络问卷236份。(1)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现代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税前月均收入为6840.21元,其工作满意度为93.42%,专业相关度为53.27%,职业期待吻合度为84.82%。对课堂教学总评价的均值为3.82分,偏向于“比较满意”水平;对实践教学的满意度均值为3.57分,偏向“有些帮助”水平;对任课教师的满意度均值为4.06分,偏向“比较满意”水平。(2)毕业工作领域。目前所从事的工作领域占比最大的是仓储业,占比25.76%,其次是批发和零售业,占比20.68%。(3)毕业工作岗位情况。目前所从事的岗位占比最大的是操作业务岗,占比30.70%,其次是主管组长,占比22.36%。操作业务岗涉及到的专业知识包括市场、仓储、运输、成本、物流信息等,涉及到的专业能力包括异常情况处理能力、客户服务能力、仓储优化能力、运输调度能力、成本控制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4)毕业生需要具备的素质重要性排序依次是:吃苦耐劳、专业知识、抗压和环境适应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团结协作能力。(5)学校开设的课程中实用性最强的课程包括:《物流储配设计与优化》、《物流运输技术与实务》、《国际货运实务》、《国际物流单证》、《物流营销》、《物流信息分析和处理》等。

二、OBE指标分解

根据企业调研和毕业生调研的结果,更加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的毕业能力要求。1.人才培养目标。紧密围绕厦门湾经济和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物流产业发展,不断深化创新专业内涵,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能够从事物流企业市场开发、运输管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物流客户服务管理、物流信息管理等岗位工作,能够掌握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和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2.毕业能力要求。学生毕业能力要求包括基础素质、知识应用、能力提升三个层次。将这三个层次进行分解,得出以下指标:

三、课程体系设置

根据OBE毕业能力要求指标点可构建出现代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系统。根据基础素质、知识应用、能力提升三个层次我们将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课模块、专业课知识模块、专业课提升模块,构建出现代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1)加强公共基础课模块与专业课知识模块之间的衔接。公共基础课程讲授的内容根据专业需求来进行选择调整,主打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同时和物流管理1+X职业技能等级认证结合,专门开设《物流管理职业基础》课程。(2)精减专业课知识模块内容,优化整合专业知识课。对内容有重叠的知识课程进行调整,将相关的知识课程进行有机整合,优化课程内容,减少课程之间的重复,即保证专业知识的传授,不至于占用太多的学时。另外面向相关领域开设扩展知识模块课程,包括《智慧物流》、《冷链物流》、《港口物流》等。(3)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主体课程。

四、培养目标实现

采用成果导向的课程设置方法,首先依据行业和企业发展需求以及毕业生发展期望决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毕业能力要求。再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能力要求设置指标点,将指标点落实到课程中,通过内外部需求倒推出课程设置,实现课程设置对毕业要求、人才培养目标的有力支撑,将指标点进一步落实到课程要求和教学内容中去。同时以能力测评为核心、以过程考核为重点,尝试制订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型课程考核体系和标准。通过新的考核方式体系与标准的实施,带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实现考核形式的科学化、多样化,考核内容的综合化,考核标准的多元化,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和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最终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引用出处

[1]李志义.适应认证要求,推进工程教育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4,(06):9-16.

物流管理系范文篇10

1.1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物流管理专业是培养学生掌握现代物流专业理论,熟悉现代物流管理的法律法规,掌握仓储管理技术、运输管理技术、库存控制技术、资源计划、物流信息技术等专业知识,具有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协调运营能力和相应的外语水平,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综合素养,具有较高职业发展潜质和职业转化能力,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的技术技能人才。

1.2物流管理专业职业素养要求

①人文素养。“人文”,在这里当为确定的“人文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哲学、文学、法学等);而“素养”肯定是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组合而成的。人文素养体现为员工在工作以及与人交往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自我的内在品质,以及对待工作的态度和对企业的归属感。②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个体行为的总合构成了自身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内涵,个体行为是外在表象。在学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集中体现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在高职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物流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主要遵循“理论够用,技能为主”的原则,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主要目标。如现代物流管理概论、物流仓储管理实务、物流运输管理实务、市场营销实务、电子商务技术、物流信息系统、国际货运等,这类课程应根据专业需要精选提炼,强调实践技能和专业技术的培养。③职业道德素养。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高的职业情商,具有诚信经营、踏实负责的职业道德素质。在思想政治课和就业指导课中渗透和融入关于品格、意志、兴趣等方面的实践训练内容,创造更多的机会,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开发。

2物流管理专业实训体系研究的必要性

2.1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需求

现代物流业是指原材料、产成品从起点至终点及相关信息有效流动的全过程。它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渗透性强的复合型产业,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目前我国物流市场规模已达7000多亿元,且以每年30%的速度快速增长。因此,国家“十二五”规划把“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列在生产性服务业的第二位。2012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网站,全国社会物流总额177.3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8%;社会物流总费用9.4万亿元,同比增长11.4%,增幅比上年回落7.1个百分点。虽然社会物流总费用增幅有所下降,但是,物流技术装备落后,物流信息化、标准化程度低,特别是物流人才匮乏成为一个严重的制约因素。因此,物流人才培养成为物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物流专业教育在全国兴起。

2.2提高专业实践技能培养能力的需要

高职教育要求职业院校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物流管理专业实训体系的构建是专业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关键点,结合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及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构建专业实训体系势在必行。

2.3开展技术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的需要

专业人才调查显示,甘肃省物流行业高技能专业人才短缺,当前的技术力量与建设规模不相适应。随着甘肃省现代物流业及经济的快速增长,物流行业标准及规范作业的日益完善,行业技术人员持证上岗逐步成为产业发展新趋势。物流管理专业实训体系的构建及运行,能够满足学院开展物流管理、物流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和物流师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对切实改变现有一线作业从业人员操作能力和实践技能水平相对低下的现状和有力推动物流行业持证上岗制度的顺利推行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3物流管理专业实训体系构建

3.1构建思路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从培养学生岗位认知、岗位意识、岗位能力为主线,不仅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养成学生的职业素质,树立爱岗敬业、安全及服务意识;实践课程目标主要形成以学生职业生涯为导向的身心发展的实践教学体系。

3.2构建原则

面对物流行业需求,在制定实训项目时应当遵循的原则:①前瞻原则。随着科学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发展,物流业也有了快速的发展,同时物流是一个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因此物流管理专业实训项目的设置应该要有一定的先进性,来满足以后的需求以及为物流人才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②实战性原则。高职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为主,物流实训项目的设置要结合物流行业及物流企业的岗位要求,因此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构建要具有实战性,让学生在模拟的工作场景中掌握相关的职业技能。③安全性原则。在实际的物流作业过程中,存在相对较危险的作业,学校教育实训项目设置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操作的安全性,加强安全教育,在实训过程中培养规范作业等安全作业意识。④创新原则。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应用到了物流行业当中,所以设置物流实训项目时应该和先进技术的发展相统一,符合学生就业及行业发展要求。⑤系统性原则。物流是一个由采购、仓储、运输、配送、流通加工、装卸搬运及物流信息七个功能要素环节形成的一个系统,各功能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物流课程体系及实训项目的构建要符合物流系统的整体要求,因此需要从系统的角度出发,构建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及实训项目。

3.3物流管理专业实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