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数学教学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5 02:33:56

九年级数学教学论文

九年级数学教学论文篇1

【关 键 词】小学数学教材;九章算术;负数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4-0146-03

1972年第二届国际数学教育(ICM)大会上成立了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国际关系研究小组( International Study Group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History and Pedagogy of Mathematics ),简称HPM。HPM关注的内容包括: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多元文化的数学、数学史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数学史与发生教学法、数学史与学生学习的困难、数学原始文献在教学中的应用等等。自1996年开始,HPM组织研究的一个重点是数学史在数学教学与学习中的角色。直到2005年5月我国第一届HPM研讨会在西安(西北大学)召开,我国才建立起HPM的交流平台,这也标志着我国HPM研究进入组织化阶段。

新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也凸显了数学史的地位和作用,无论义务教育阶段还是普通高中阶段,都有与数学史相关的论述和要求。2011年版的小学数学新课标指出:数学文化作为教材的组成部分,应渗透在整套教材中。为此,教材可以适时地介绍有关背景知识,包括数学在自然与社会中的应用以及数学发展史的有关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在人类文明发展中数学的作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家治学的严谨,欣赏数学的优美。例如,可以介绍《九章算术》、珠算、《几何原本》、机器证明、黄金分割、CT技术、蒲丰投针等。[1]因此,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各版本,都不同程度地选入了一些数学史料作为背景知识。

迄今为止,已有一些专门研究小学数学教材中数学史相关问题的文章,但是就某一具体内容进行专门研究的尚鲜见。笔者认为,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无疑能为高师教师提供参考依据,使其在进行数学史教学时对相应内容有所侧重。本文主要讨论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九章算术》内容。文章选取人教版[2-4]、苏教版[5-7]和北师大版[8-11]教材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一、《九章算术》简介

《九章算术》是中国古典数学最重要的著作,也是世界数学史上极为珍贵的古典文献。它总结了秦汉以前我国在数学领域的辉煌成就,开创了独具一格的理论体系,它的成书标志着中国传统数学理论体系的形成。该书的作者和成书年代据考证至迟在公元前1世纪。[12-14]

现传本《九章算术》包括246道数学问题,按性质分属于方田、粟米、衰分、少广、商功、均输、盈不足、方程、句股九章,故称为《九章算术》。全书采用问题集的形式,书中每道题都有问、有答、有术(解题的思想方法、公式、法则),有的一题一术,有的一题多术,有的多题一术。其内容与当时或更早的社会生产、经济、政治等都有密切联系,许多社会问题在书中都有反映。[14]

《九章算术》的成书标志着中国传统数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公元656年,李淳风受诏负责编撰“算经十书”作为国学的标准数学教科书,[12]其中就包括《九章算术》。

正是由于《九章算术》在我国数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影响,三种版本的教材均用了较多的篇幅介绍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九章算术》史料。

二、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九章算术》史料

以下分别是人教版、苏教版以及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关于《九章算术》的内容及呈现形式[2-11](表1):

由以上统计可以看出,《九章算术》史料在三种版本教材中均是占篇幅最多且介绍最详细的,只是根据各自教学内容的差异,教材选择具体介绍的史料也有所不同,但三种版本均选择了“负数”进行介绍,以下便以此为例加以说明。

三、负数

人教版(如图1)是在六年级下册学习第一章“负数”的过程中以“你知道吗”的形式介绍这一史料的,除介绍《九章算术》的“负数”外,教材还同时介绍了负数在国外的发展;苏教版(如图2)则是在五年级上册第一章“认识负数”的学习任务结束时以“你知道吗”的形式介绍这一史料的,且除介绍了《九章算术》中的“负数”外,教材还介绍了刘徽《注》对“负数”作的注解;而北师大版(如图3)是在四年级上册第七章“生活中的负数”的学习任务结束时以“你知道吗”的形式介绍这一史料的,其关于《九章算术》“负数”的文字介绍与苏教版相似,但没有数学家刘徽关于“负数”概念的解释,同时也没有图片。

关于负数,《九章算术》在第八卷“方程”是这样介绍的:正负术曰:同名相除,异名相益,正无入负之,负无入正之;其异名相除,同名相益,正无入正之,负无入负之。刘徽对此作了这样的注释:今两算得失相反,要令正负以名之;正算赤,负算黑,否则以邪正为异。[15]即两数相减,同号则绝对值相减,异号则绝对值相加,零减正数为负数,零减负数为正数;两数相加,异号则绝对值相减,同号则绝对值相加,正数加零是正数,负数加零是负数。刘徽注释为:正负是两种“得失相反”情况的反映,用红色算筹表示正数,黑色算筹表示负数,或者用正、斜排列的方式分别表示正、负数。

由以上介绍可以看出三种版本都介绍了《九章算术》用红色算筹表示正数,用黑色算筹表示负数的方法。只是对于其运算律即原文说的“正负术”均未作介绍。俗话说:授人一瓢水,身有一桶水。因此,尽管小学数学教材只介绍了《九章算术》中用算筹表示正负数的方法,但是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对《九章算术》关于正负数的知识都有一个粗略的了解,那么作为高师学校的教师,就更应该在数学史课程介绍关于《九章算术》史料时对负数部分做重点介绍,以便开阔未来小学数学教师们的视野,使得他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能够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数学教师。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24.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6:54,85.

[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1:47,87,112.

[4]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0:4.

[5]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M].苏州: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9,16.

[6]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M].苏州: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30.

[7]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M].苏州: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36.

[8]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4.

[9]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90.

[10]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99.

[1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8.

[12]李文林.数学史概论(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72,89.

[13]朱家生.数学史(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5:54,57.

九年级数学教学论文篇2

本人热爱祖国,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严于律己,虚心勤奋地开展工作。能自觉遵守《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做到顾全大局,为人师表。

本人大学本科的学历, 学士学位,2005年评上“中学一级”教师的,任现职以来我进行过两轮循环教学,近五年以来的工作量:2008-2009教九(7)、九(8)数学;2009-2010教七(9)、七(10)数学;2010-2011教八(9)、八(10)数学;2011-2012教九(9)、九(10)数学;2012-2013教八(2)、八(3)数学;(周课时10节,满工作量)。在教学上,我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虚心向同组的老师学习,积极上公开课,任现职以来,在课题研究中开过一节面向全市的公开课;校际交流课2节;对外公开课2节,校内公开课11节,教学效果良好。我从教以来担任了七年的班主任工作,任现职以来我担任了三年的班主任,我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平等友善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师生关系和谐,1999-2000所担任班主任的初一(6)班被评为“市先进班级”,2000-2001所担任班主任的初二(6)班被评为“校先进班级”;2009-2011所担任班主任的班级被评为“校先进班级”(连续三年)。在教科研方面,我参加过市级课题《教师教学反思中同伴互助方法策略的研究》,省级课题《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的教学策略的研究》,两个课题均已经结题,任现职以来我共发表过五篇论文:案例《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2)的教学过程》2005年发表在省级刊物《少年智力开发报》上;论文《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与构建和谐校园的法律思考》2010年发表在部级刊物《西部科教论坛》(刊号CN62-1031/G);论文《巧用公式善解难题》2011年发表在省级刊物《科技信息》(刊号CN 37-1021/N),论文《游戏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研究》2012年发表在中国级刊物《科技资讯》(刊号CN 11-5640/N);教育案例《你一直让我牵挂》发表在省级书刊《教育不简单》上。我指导过组内青年教师吴月洁的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使她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教坛新秀”。

我带领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生活中的轴对称》和《游戏中的数学》,并得到“优秀指导教师”的荣誉;近五年来,我有两年年度考核为“优秀”,有一年被评为“校优秀教育工作者”。 我计算机考核合格,每年都参加网上的继续教育培训,公共科目合格证按要求拿到三张,每年继续教育学时均合格。我顺利通过了教育理论、教育科研、课堂考核等各项考试。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继续努力,争取再上一个台阶。

九年级数学教学论文篇3

上海现行初中(义务教育阶段六至九年级)数学教材(也称上海“二期课改”教材)由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课程改革委员会(隶属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教育出版社组织编写、出版,全套教材共分为9册:

六年级第一学期;六年级第二学期;

七年级第一学期;七年级第二学期;

八年级第一学期;八年级第二学期;

九年级第一学期;九年级第二学期;九年级拓展Ⅱ.

此套教材于2004年9月在上海市各区县的试点学校开始试验[1],2005年9月即在上海地区全面推开(试用) [2],2009年6月使用该套教材的学生已经从容走过了中考.该套教材创新力度之大、编写效率之高、使用反响之大,在上海60年教材自主建设史上实属罕见.

1 教材的由来

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的精神,按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的要求,根据上海城市发展需要和时代特点,并依托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和数字化城市的教育环境,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特制订《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 [3]和《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试行稿)》(以下简称《数学课程标准》) [4],由此拉开了上海“二期”课改的序幕.此套教材严格依据《课程方案》和《数学课程标准》编写.

2 教材内容的结构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包括“基本内容”、“拓展内容”和“专题研究与实践”三类,分别对应《课程方案》提出的数学学习领域中的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其中:

“基本内容”是全体学生必备的、共同的数学基础,所有学生必学;

“拓展内容”着重于帮助学生开阔数学视野、发展兴趣爱好、充实与其个性发展相适应的数学基础,提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

“专题研究与实践”注重于学生的过程经历和体验,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探究学习或自主选择学习.

在这三部分内容中,“基本内容”居于核心地位,“拓展内容”和“专题研究与实践”体现了基础知识扩充、基本能力提高、学习方式多样等要求.

由于《数学课程标准》还指出,“专题研究与实践”(即研究型课程)不编写材;因此,本套教材的内容仅包括“基本内容”和“拓展内容”两部分.

2.1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按其所属知识领域,分为“数与运算”、“方程与代数”、“图形与几何”、“函数与分析”、“数据处理与概率统计”等五个部分(见如下框图),它们自成系统(见图中虚线框),又相互联系(见图中虚线框之间的实线),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套教材在国内首次尝试让平面向量进入初中教学.其指导思想是,在义务教育阶段进行向量教学,可以扩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框架,并有助于学生现代数学素养的养成.由于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和具体教学要求上采取了控制难度(仅限于认识向量、表示向量;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或三角形法则进行向量的加减法、向量分解的作图操作;至于向量的数量积与坐标运算,则仍然是高中的学习内容)、采取了以几何直观为入口的措施,试验取得了成功[5].

2.2 拓展内容

“拓展内容”分为拓展Ⅰ和拓展Ⅱ两类,其中拓展Ⅰ为非定向拓展内容,学生可按自己的兴趣爱好任意选学;拓展Ⅱ为定向拓展内容,规定希望在初中毕业后进入普通高中的学生必须学习.

关于拓展Ⅰ,本套教材编写了若干个学习主题,作为各章最后的“阅读材料” 、“探究活动”或“实践活动”,分布在初中各年级各册教材中.这些学习主题,并没有涵盖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拓展Ⅰ的全部课题,仅仅是一些举例.学校和教师可根据拓展型课程的功能定位和拓展Ⅰ的性质特征,从学生实际出发,自行选取教材中的学习主题或自行编选教学内容,具体组织拓展Ⅰ的教学.

关于拓展Ⅱ,本套教材编写了“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和“圆”两大学习主题,并指定为九年级数学内容,并单独成为一册,供将来初中毕业后进入普通高中的学生学习,其课时含在九年级基本内容教学的课时中(一般控制为每周2课时).3 教材编排的特色

教材编排的特点是“二二分段,九年级分层”.

“二二分段”的设计,主要是从初中学生数学认知发展的水平着眼,对不同年级的数学内容采用有差别的处理方式,六、七年级的数学教材偏重于直观感知、形象思维的活动,八、九年级的数学教材逐步提高理性分析、逻辑思维的要求.

“九年级分层”的构想,主要是考虑到适应学生“个性差异”和引导学生“合理分流”的需要,适当增加课程的选择性.

教材编排的这一特点,体现了遵循数学学习的规律、重视为全体学生打好共同的数学基础、同时适应不同学生对数学的需要的课程理念.

无论是“基本内容”还是“拓展内容”,教材都设计为若干个学习主题,组成学习序列.其中,“基本内容”和“拓展Ⅰ内容”分布在六至九年级四个年级;“拓展Ⅱ内容”则集中安排在九年级,具体见下表:

4 教材内容的主要变化

本套教材的内容相对于上海原来的初中数学教材(上海“一期”课改教材),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体现在:

(1)在引进计算器和建立数字化数学活动平台的背景下,在确保学生获得数及式的运算、解方程、画图等基本技能的切实训练的前提下,删减用纸笔进行繁复的数值计算的内容,削减孤立的加、减、乘、除、乘方、开方的繁复演练;精简关于式的运算、变形、求值以及单纯解方程(组)训练的繁难内容;削减复杂的求函数定义域和用描点法画复杂函数图像的内容.

(2)有关内容的教学重点相应发生转移,如:数与式的运算,注重于引导学生体会算理,理解和掌握运算法则、运算性质、运算顺序,寻找和选择合理、有效的运算途径;方程的学习,注重于引导学生探究解法,体会解方程的基本原理和一般过程,获得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过程体验和经验;函数的研讨,注重于引导学生树立运动、变化的观点,懂得运用函数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分析问题,了解函数研究的内容、方法及其基本应用.

(3)在“数与运算”中,渗透数系扩展的基本思想和原则,突出数系通性;在一元一次方程中,通过运用有理数的运算性质和等式性质解方程,展示以通性求通解的代数主题,同时提供学习代数式的经验基础;在一元二次方程中,强化代数主题以及化归的思想、策略和方法;通过进一步研究简单的高次方程、分式方程、无理方程和二元二次方程组以及方程的应用,深化对方程的基础知识和解方程的基本思想的认识.

(4)在“函数与分析”中,降低认识函数的起点,以两个变量存在确定的相互依赖关系来描述函数,突出函数的本质;利用函数图像,直观认识函数的基本性质.

(5)把圆柱、圆锥和球的有关内容移到高中,在图形运动中对等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的有关性质不展开讨论;改善实验几何到论证几何的衔接,展现“实验――归纳――猜测――论证”的过程;对圆的有关知识内容进行分层处理,对几何论证的难度加强控制;在论证几何中,重视发挥图形研究对学生学习演绎推理方法的载体作用和对培育学生的理性精神、逻辑推理能力所具有的教育价值.

(6)结合有关几何内容,引进向量及其线性运算.

(7)结合有关数的运算和图形的知识,先引进“可能性”和“数据整理”问题,再集中学习“概率”和“统计”的初步知识.

(8)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重视数学模型及其应用.

(9)增设“阅读材料”,加强数学与文化的整合,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安排“探究活动”和“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体验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这些内容作为非定向拓展内容(拓展Ⅰ),穿插在六至九年级的各册教材中,并放于各章最后.

(10)把“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二次函数解析式的确定及其与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圆与直线位置关系定理以及与圆有关的角、线段和四点共圆”等列为定向拓展内容(拓展Ⅱ),并单独编写成“九年级拓展Ⅱ”教材,仅供今后要进入普通高中的学生学习.

5 教材特点综述

概括起来讲,本套教材的特点体现在:

从内容角度看,基础与拓展并举,继承与创新并重;通盘考虑,兼顾小学与高中课程,注重可持续发展,共同为实现数学课程目标服务.

从编排角度看,在把握各部分内容的发展主线和相互联系的基础上,采取“多线有序并进、螺旋上升,内容互相穿插、分层设计、混合编排”的方式.

参考文献

[1] 九年义务教育课本•数学(试验本)[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2] 九年义务教育课本•数学(试用本)[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第2版.

[3] 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第2版.

[4] 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试行稿)[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第2版.

九年级数学教学论文篇4

关键词:九年级数学;教学质量;教学方法;兴趣

一、九年级数学的教学质量现状

1.教学理念仍存在不合理之处 新课程改革之前,教师是课堂的主体,教育理念是“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扮演决策者、组织者、参与者,一切都是教师说了算,学生只是处于从属地位,作为教学对象给与的关注度不够,学生只是在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并没有产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实施新课程改革之后,教师又矫枉过正,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教师没有进行恰当的指导。表面上看,课堂的教学效果热热闹闹,但实际上学生学到的知识微乎其微。这种不科学、不合理的教学理念对现代初中数学教学尤其是九年级数学的教学,产生了很大的不利影响。

2.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 目前,大部分学校招收的教师都是师范类学校毕业的学生,刚毕业的学生从事教师工作,虽然新教师具备老教师没有的不少优势,比如对新的教学理念更容易接受、知识的更新比老教师更快等。但是大部分年轻教师还存在许多问题,没有工作经验,只能在不断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教师素质;受到新社会思潮的影响,一些不良的情绪会带到教学工作中;责任感不强、心态不好、容易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等。无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都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教师素质的提升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教师素质的提不上去,会连带整个教育行业的失调,最重要的是对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

3.教学形式单一,无法做到因材施教 由于各种教学资源的缺乏,我国自古以来教育都采用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的教学形式。该教学组织形式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一个班级,依据学校制定的周课表与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进行集体授课,分别学习所设置的各门课程。在班级授课制中,同一个班的每个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学习进度都必须保持一致。这就必然会存在问题。由于每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其接受知识的能力各不相同,无论是认知水平、认知方式,还是思维方式、学习能力等各个方面都不相同。而班级授课制只能采用同一种教学方法和同一种教学模式,不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进行授课,根本做不到因材施教,那么取得的教学效果也肯定是极差。

二、提高九年级的数学教学质量的措施与策略

1.转变教学理念,创设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既要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既不能推崇“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也不能一味地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而是要将这两种教育理念很好地、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来达到我们想要的教学效果。创设符合学生实际生活的情境,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可感的生活场景。这样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对于九年级的学生,面对升学压力,各门课程的任务繁重,如果可以采用恰当的情境进行讲授艰涩难懂的数学知识,这样取得的教学效果会出人意料。同时创设情境时,可以让每个学生参与进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努力提高教师素质,使教师素质能够满足学生的各项需求 教师素质包括很多方面。其一,教师的教学水平,这是决定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因素。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与每个学生的认知差异,这需要教师在不断地实践中提高以及定期接受专业的培训。其二,教师的道德素养。在从事教育工作中,教师只有高水平的教学能力是不够的,教师不仅仅承担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角色,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使学生树立并形成正确的、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只有这两方面的素质都具备才能算得上是一名合格的教师。在未来的教育中,思想道德教育越来越重要,社会上需要的人才不再是单纯的高技能、高智商,更看重的是人才的综合素质、思想道德素质。

3.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将数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数学是一名与实际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数学知识的应用。因此,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实际生活的实践能力,使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达到知识来源于实践、同时知识又指导应用于实践的效果。生活处处皆学问,教师在传授枯燥的数学知识时,可以适时地采用日常生活中学生所熟知的事例,进行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这样讲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效、恰当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大大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

要想真正提高九年级数学的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将教学方法建立在学生已有的J知水平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索以及学习的积极性,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机会,在实践中真正掌握数学的相关知识,使学生从内心真正喜欢上数学课程。

参考文献:

[1]李振亚.运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尝试和体会[J].心理科学通讯,1984,(02).

九年级数学教学论文篇5

关键词:九年级;数学;分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数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和教学才是学校的根本,因此,要关注学生的个体成长,就必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收获和学习效率。而分层教学法,正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教学,实现了共同成长。下面就分层教学在九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展开论述。

一、分层教学的概念及内涵

分层教学的提出最早是为了实现不同层次学生能动性相适应、着眼于学生分层提高的教学策略。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因材施教和多元智力,它是一种教学的新策略。目前较为公认的定义是“将同一个班级的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通常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倾向与学业成绩)划分为不同的层次,给予不同的教学。”实质上就是把班级学生按照他们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分为多个层次,然后按照不同层次的教学深度和广度开展教学和练习,使得每个个体学生都能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升。分层教学重点强调的就是每个个体的学习与成长,不能在教学上,因为部分个体的发展而牺牲其它个体的发展。而按照最近发展区域为原则展开的分层教学正视了这种个体差异。与此同时,新课程标准里对九年级数学教学也有一定程度的弹性,允许教师依据学生个体差异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使不同的人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根据科学理论与新课标的要求,分层教学在九年级数学教学中能够起到较大程度的促进作用。

二、目前九年级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目前九年级数学教学中,因为各方面的因素影响,尤其是再说升学率压力下,很多教师都过分关注全体学生的成绩提升上,使得教师想法设法的改进教学方法。让很多成绩较好的学生在学习上越来越得心应手从而骄傲自满,而成差的学生则觉得学习有难度,达不到教学目标。没有把新课标中“关注不同学生的数学需要,提供选择和发展的空间”这一教学理念贯彻下去。直接导致好学生营养不良,学困生消化不良,中等生吸收不良。这也是没有充分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没有认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是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目前九年级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集中在以下几点:一是课堂教学形式单调、教学方法单一,影响学生对数学的全面认识,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磨灭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对数学现象的好奇心。二是坚持传统教学统一授课、平时加课、节假日补课的思路,让学生把数学学习看成枯燥无味的填鸭式教学。这些教学方式方法不但不能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对于个体学生的成长和学习效率的提升也显得事倍功半。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利用分层教学的理念,最大限度的发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潜力,提供每个个体成长的空间。

三、在教学准备阶段的分层教学

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智力。而根据学生心理的个别差异进行分层施教是教育上的一个普遍规律,在教学准备阶段,要根据他们的个体差异划分层次,因材施教。

(一)针对学生学习情况,划分教学层次

分层教学的基础就是划分学生的教学层次。而分层教学的原则也是我们在完成基础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对不同学生的个人要求进行分层教学。划分学生层次的标准要参考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学习接受能力、心理预期和个人投入程度等等。不能依靠一场简单的测试成绩或考试成绩就武断的划分出不同的层次。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分层前的准备活动,首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定位,而对于一些不能准确定位的学生,可以进行适当的面谈,综合其目前的成绩、学习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等进行调整。还可以引导学生明确自身的层次和目标。在做好这些工作的基础上,把学生分为三个层次。

(二)研究教材与知识点,进行备课分层

在九年级数学分层教学备课阶段,要认真研究教材内容和教学知识点,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分层备课。要让教学目标呈现阶梯型,学生在完成一个基础教学目标的以后,可以向着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进行学习,让学生的学习呈现一种循序渐进的状态。比如C层学生要求掌握课本的基础知识,学会基本方法;B层学生要求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A层学生要求在B层次的基础上,培养创新意识和良好的数学素质。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依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设定他们的最近发展区,确保教学目标科学合理。例如在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设计上,可以设计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次要求能够熟练推导求根公式并熟练的运用它解决复杂的综合性问题,第二个层次是理解用配方法推导求根公式的过程并能够解决一般难度的问题,第三个层次是了解推导过程,记住求根公式并能够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九年级的数学教学是一个多元化的教学过程,除了教学目标的分层以外,在教学策略上也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在备课阶段,教师要依据不同层次学生在不同学习背景下的思考能力,设定不同的教学策略。包括学生在课前探究、课堂探索和课后延伸等方面都要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来,在学习过程中树立自信,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数学能力。

四、在教学实施阶段的分层教学

(一)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授课分层

课堂教学进行分层授课是改变传统教学的关键,在授课过程中,既要兼顾全体学生的基础知识讲授,又要注重不同层次学生的个体差异,落实分层教学目标。而且在基础知识讲解的时候也要进行分层提问,让不同层次学生都学有所得。还可以留出一部分时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不同层次的问题。例如在“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授课过程中,可以设置一下几种不同层次的问题:1.(理解)理解和掌握直线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2.(模仿)会求直线的斜率和倾斜角;3.(初步应用)能将斜率和倾斜角进行相互的转化;4.(灵活应用)斜率和倾斜角的应用。其中对学有余力层的学生则要求全部完成1、2、3、4这几个教学目标,而中等层次的学生则要求完成1、2、3这三个层次的目标;至于学困生,则要求晚上1和2这两个目标即可。通过详细的制定教学目标,避免了随意性和模糊性的授课,充分考虑了不同学生的基础差异和学习接受能力。

(二)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分层练习

在课堂练习中进行分层练习也是分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老师只有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活动情况,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才能保证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适当的应用练习来验证学生学习效果,及时发现题并进行矫正。分层练习可以按照不同习题的难易程度设置为巩固性练习、拓展性练习、综合性练习这三类。比如在进行列方程解应用题时,教师可以设置两道基本的选择题,并让三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选择出正确答案。完成选择题后,可以让第一层次的学生回答,并引导学生进行拓展,而第三层次的学生在结束答题以后可以通过第一层次学生的回答情况拓展思路。这样的答题和提问过程有效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而且能够调动起全员的积极性。课堂练习的分层,真正意义是为了巩固不同层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反馈、矫正,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把所理解的知识通过分层练习转化成技能,反馈教学信息,对各层学生进行补偿评价和发展训练,达到逐层落实目标的作用。

(三)立足学生需求,对作业进行分层

在课堂授课分层、联系分层的基础上,还要开展课后作业分层。同样作业也可以通过难易程度分为基础作业、提高作业和拓展作业三个不同层次,分别让学生进行练习。布置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尤其是第三层次的学生能够完成的作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成就心理,给了他们递进的信心。而第一层次的学生在完成基础作业以外,还可以布置一定量的拓展作业,增加他们不断向前的动力,同时也要鼓励第三层次和第二层次的学生努力完成上一个层次的作业,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进而产生希望之光。例如在“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教学过程中,基础作业只要求完成一些使用圆锥侧面积计算公式的习题,而提高作业则可以涉及一些应用公式解决问题的习题。至于拓展作业,则要求学生不但能够完成前两个层次的习题,还能够灵活运用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一来,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后也得到了提升,尝到了获取知识的快乐。

五、在教学反馈阶段的分层评价

在教学反馈阶段,实施分层评价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因为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不同,那么评价的时候就需要考虑到这些问题。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作业、考卷、答问,运用不同的评价方法。还要考虑到学生个人的性格特点等,例如一些学习困难,有着较强自卑感的学生,应该给予他们适当的鼓励,通过赞赏他们的闪光点,肯定他们进步的方式,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而对一些自信心较强的学生,就要用更高的目标来要求他们,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和努力。

总之,九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采用分层教学法,就必须坚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理念,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需求,从备课、授课、课外辅导到教学评价全方位、多层次的开展教学设计和实践。在学生需求上下功夫,促进本班级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九年级数学教学论文篇6

【关键词】九宫图 教学价值

“越是简单的知识,越能体现数学的本源。”九宫图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在3×3的九个方格中,分别填入1至9这九个数。这是一个十分简单的数学问题,简单到只要以“20以内的加法”作为基础,就可以解决这个数学问题(如右图)。但是,却赋予它神话的色彩,下面让我们慢慢走进“九宫图”的世界。

一、九宫图的文化背景分析

相传,在夏禹时代,洛水中曾出现过一只大的神龟,它的背壳上有个图(如左下图),人们把这个图称作“洛书”。据说,这个图中蕴含了世间万物的变化规律, “洛书”为当时的首领大禹所得,他从中悟出了治理天下的道理。

“洛书”比较形象的称法是“九宫图”或“纵横图”,它的神奇特点吸引了无数人对它痴迷。从我国古代的“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的传说起,系统研究九宫图的第一人,是我国古代数学家――杨辉。

在国外,公元1300年被希腊数学家莫斯切普罗所推广,成为许多数学家倾注精力进行研究的一个数学题材。

九宫图中的原理连小学生都很容易理解,但它的内涵却是十分丰富的,它通过数字间的周转变化,数与形的和谐统一,局部与整体的全息对应,描绘出一个生动的宇宙演化的数学模型。它蕴含着大量的数学规律,“线线诸数合幻和、纵横巧合联四方、和差积方都巧等、三角方圆均有律”,它与算术、数论、幻方、代数几何、矩阵、趣味数学等都有联系。古今中外,不知多少学者著书立说,对九宫图进行深入的探索。

从上面的阐述中,感受到了“九宫图”所特有的文化内涵,从它“现世”的那一刻起,就注定成为一个融数理与神话为一体的数理哲学的化身。因此,在引入“九宫图”时,如果我们能创设情境,恰当地阐述“九宫图”的文化背景,可以激发学生对“九宫图”进行深入研究的兴趣。为后面研究或了解“九宫图”的各种不同的填法积累情感的基础。

二、九宫图的填写方法分析

九宫图的填法,如果用算术法凑数,可以用“罗列数组,对号入座”的方法很快地填出。但是,人们在此基础上,还创造出了许多口诀,根据口诀,可以按部就班地填出九宫图,增强填写“九宫图”的趣味性。下面我们列举几种适合小学生填写与了解的方法,并简要说明大致的教学设想。

(一)罗列数组,对号入座

这是最常用的构造九宫图的方法。

我们知道,把1至9这九个数填入“九宫图”,由于9个数的总和为45,每横行、每竖列、每横行和每斜行的三个数的和均相等,所以这样的每三个数的和都应该是15,也就是说从1至9中选出三个数,至少需要组成8组不完全相同的和为15的数组。经过试验有且只有8组,分别是(1,5,9,)(2,5,8)(3,5,7)(4,5,6)(2,4,9)(2,6,7)(3,4,8) (1,6,8)。

再观察右边的九宫图,写出以上8组和时,中间e的位置上的数被用到了4次,角上a,c,g,i的位置上的数被用到了3次,而边上b,d,f,h的位置上的数只被用到了2次。

按上面的规律,把8组数中各个数出现的次数做一个统计,可以发现“5”被用了4次,“2,4,6,8”各被用了3次,“1,3,5,7”各被用了2次。经过试验自然就可以把各个数“对号入座”了。

从上面的叙述中,可以设想到,如果只给出要求,学生按要求把1至9这九个数填入九个方格中,学生首先会进行尝试,当出现错误时,会不断地调整,这是最原始的尝试法。之后,再引导学生反思填写要求,逐步发现上面叙述的有序的填写思路。这就是数学思考的力量。这样的一个过程适合三年级时组织学生填写。而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则可以先填其中部分数,让学生根据规则,填写出满足要求的其他位置上的数。如请补全右面的“九宫图”。

(二)归纳口诀,记忆填数

用上面的填法,固然可以填写九宫图,但是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因此,还可以编写出填写的口诀。这些口诀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填数法,一类是表述过程法。

1.直接填数法

直接填数法就是依据口诀,可以依次直接填写出各个位置上的数。最有名的是:

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是足。

上面的口诀,分明就是一只乌龟的造型,如右图。

下面的口诀则是根据奇数与偶数不同位置特点编写而成的。

九数从小排到大,中间数字中间填,四角填上偶数项,余下四数再补全。

根据上面的口诀,可以按如下的图示填写。

这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教学思路:在学生按“罗列数组,对号入座”的方法填写出“九宫图”后,请学生阅读上面的两句口诀,说一说这两句口诀的意思及编写的思路。然后请学生再独立找一找“九宫图”中各个数的其他特征,自己来创作一句填数口诀。

2.表述过程法

用直接填数的口诀虽然形象生动,但是如果把它作为真正的填数方法,可能要增加学生的记忆负担。所以人们又创作出了另一种口诀,描述的是如何从最简单的数的排列,通过最简便的数的位置移动,实现填写九宫图的目的。

下面介绍的就是杨辉创造的一种填数口诀:

九数斜排,上下对易,左右互换。

读完上面的口诀,再看下面的两个图示,是否学会了“九宫图”的快速填法了?

在国外也有类似的口诀, “罗伯”口诀是其中有名的。

一填首行正中央,依次斜上莫要忘,

上出下填右出左,若是重了填下方。

右边的图示反映了按上面的口诀填数的过程。

根据口诀,只要找到“1”的位置,然后按规则从小到大填入其余各数的位置。

上面的这些填法,如何成为教学资源?我们设计了两种方案。

第一种方案是逐步渗透法。在一年级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计算能力,做一些填数游戏,二年级再请学生按“罗列数组,对号入座”的方法填数,到了三年级,再请学生欣赏与研究口诀填数。

第二种方案是主题教学法。在三年级或者四年级时,组织一堂数学活动课,把以上一、二、三年级的教学内容串联成一堂活动课,让学生整体感受“九宫图”填写的内在魅力。

三、九宫图的内在规律分析

从上面的填写法的分析中,我们感受到了数学家对于“九宫图”的喜欢,他们不满足于常规的填法,创造出了许多口诀,体现了数学家的创造精神。但是,“九宫图”真正吸引人们,尤其是数学家的研究兴趣的,并不仅仅是它的数学文化背景或它的填法创造,更为重要的是“九宫图”――这个只有9个数构建而成的数学模型中所蕴含着的数学规律。笔者收集了其中一些浅显易懂的规律,力图让它们成为教学资源。

(一)“田―口=15”

“九宫图”中的任何一个“田”格中的4数之和,减去与此“田”格不同行不同列的另一格之数,必等于15。如(2+9+7+5)-8=15,(7+5+6+1)-4=15。

(二)相等数对

把“九宫图”的中心格5抹去(如左图)以后,经过中心格的任一条线上的两数和均是10。其实这种相等的数对处处可见:我们随意压住“九宫图”中的一格,那么与这格相交的各线,所剩的两数的和全相等。就如我们提起一个正方形网片一样,无论我们从哪个角上提起,从这个角向三个方向看去,所看到每条线上的两数之和都相等。

(三)递增和

“九宫图”中对称的两行或两列,将每行(列)各数依次乘一个等差数列的各项,各项积之和必相等。例如

2×1+9×2+4×3=6×1+1×2+8×3=32。

2×5+9×8+4×11=6×5+1×8+8×11=126。

4×11+3×21+8×31=2×11+7×21+6×31=355。

(四)平方和相等性

“九宫图”的第一、三行或者第一、三列所含的数的平方和相等,即42+92+22=82+12+62=101,42+32+82=22+72+62=89。

此外过中心4线上各数的平方和也有规律,请看:(22+52+82)+(42+52+62)+10=(72+52+32)+(92+52+12)-10=180。

(五)循环积和

“九宫图”中第一、三行或第一、三列,顺次两数相乘,其和必相等,即

2×9+9×4+4×2=6×1+1×8+6×8。

4×3+3×8+8×4=2×7+7×6+6×2。

(六)对称积和

在对称的两行或两列中,一条线上,两端两数之积的2倍,与中间一数的平方之和相等,例如

(2×4)×2+92=(6×8)×2+12=97。

(6×2)×2+72=(8×4)×2+32=73。

以上只是笔者收集到的关于“九宫图”规律的一小部分。显然,要把它们转化成课程资源,需要教师进行创造性的开发。

首先,把这些规律按发现的难度进行分类。如上面的六个规律,由易到难,最简单的是“相等数对”的规律,最难的当数“对称积和”。

对于这些规律,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发现。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学生有其他的新发现,同样给予肯定。如要求学生找“相等数对”时,有一位学生说,他还发现了“角上的数是相对的两个肩上数的和的一半”,并举例子:8=(7+9)÷2。同时,在找到“相等数对”后,教师也可以进一步追问与引导,让学生从中发现新的规律,如可以从“相等数对”中衍生出:角上四个数的和等于边上四个数的和。

其次,把这些规律按与教材知识的匹配程度分,具体安排在各个不同的年级,引导学生有不同的发现。

如在学习了多位数加法之后,教师请学生按下面的要求计算:计算顺写的三个三位数的和与逆写的三个三位数的和,进而总结出:顺写的三个三位数的和等于逆写的三个三位数的和。如 816+357+492=618+753+294。

进而追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知道了为什么后,再请学生计算竖着的顺写与逆写的情况下三个数的和是否相等。

上面的活动,利用学生新近学习的计算方法来探究“九宫图”中的新规律。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技能,同时又丰富了对“九宫图”规律的新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九年级数学教学论文篇7

关键词:提高;体育特长生;升学率

九年级体育特长生是初中学校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想以此作为升入重点高中的阶梯,这类学生往往文化成绩较差,考重点高中普通班上线的几率很小,又想继续升学,迫不得已只有报考体育类。本人连续几年担任九年级体育特长的训练辅导工作,就如何提高九年级体育特长生的升学率,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齐抓共管,提高九年级体育特长生的思想觉悟

以往有些学校领导或老师错误地认为,九年级体育特长生纪律差、难管理,每年录入重点高中的人数少,对学校整体的升学率影响不大,九年级体育特长生可有可无。有些家长也认为自己的小孩成绩比较差,纪律比较松散,考取普通班无望,干脆报个体育特长生,在初中最后一年好好锻炼一下身体,也顺便让体育老师"教导教导",至于能否考上就"听天由命"了。而九年级体育特长生也感受到这些不良因素,更加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所以,要提高九年级体育特长生的升学率,首要任务是对九年级体育特长生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齐抓共管,提高九年级体育特长生的思想觉悟。

1.学校要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深刻理解体育教学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而体育特长生的培养就是学校体育工作成果的最直接体现之一。所以学校要安排工作得力、责任心强的体育教师担任九年级体育特长生的训练辅导工作,对特长生进行人性化管理,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的重视和肯定。

2.班主任要改变思想认识,支持课余训练。班主任要改变"唯分数第一"的思想,把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认识放在首位。充分利用学校运动会或课外体育活动,让本班的体育特长生得到展示的机会,并引导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

3.体育教师要言传身教,引领体育特长生成长。体育教师可以用学校往届优秀体育特长生的成功事例来激发他们前进的动力。

4.家长要关心关爱,合理要求。虽然现在的小孩独生子女多,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是家里所有人的关心对象,甚至有些家长什么事情都由小孩说了算。但作为九年级体育特长生的家长,你必须给小孩提出合理的要求,如努力学习、按时休息等等,并为孩子提供充足的营养保证。

二、科学训练,提高九年级体育特长生的运动技能

我县教育主管部门会在每学年第一学期期末组织九年级体育特长生术科考试,然后根据各高中体育特长生招生计划,按1:2.5的比例得出术科成绩入围名单。那么每届留给九年级体育特长生训练的时间大概是4个月,要想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训练出好成绩,就需要体育教师周密制定训练计划,科学有效地进行训练。

1.科学选才,按需组队。要想提高九年级体育特长生的升学率,选才组队是关键。体育特长生的选拔必须杜绝单凭运动成绩或体育教师的经验与直觉进行选才的现象。我们现在采用的程序为:学生报名(需有家长同意书)、体检报告、术科测试、文化成绩查档、走访了解、面试、综合分析、确定对象。通过八个环节的工作,我们对每一位特长生都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为接下来的开展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

2.周密制定计划。想快速提高九年级体育特长生的术科成绩与制定科学完善的训练计划是分不开的。根据4个月训练时间,我们制定出提高身体综合素质、初步掌握术科技术、熟练运用术科技能、模拟术科体育考试等四步走的训练计划。学生通过系统的训练,在术科考试时能取得很好的成绩。

3.科学有效训练。根据学校作息时间安排及人体机能特点,我们一天安排两次训练。清晨训练主要安排身体柔韧性练习或一些低强度的练习;下午训练主要根据训练计划进行体能练习、专项练习、专项测试等等。另外,为了保证训练的连续性和系统性,我们还根据训练进程安排学生在节假日进行以中等强度为主的各项训练,以确保训练效果。

4.模拟测试促成长。模拟测试是训练计划中重要的环节,通过测试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术科成绩与存在问题,找出学生个人差距,帮助其树立信心,也为教师安排下一步的针对性训练提供有效数据。

三、系统学习,提高九年级体育特长生的文化成绩

我县重点高中录取体育特长生的条件之一就是中考文化成绩必须达到400分以上,然后根据术科成绩由高往低进行录取。以往部分术科成绩特别优秀的特长生就是因为文化成绩不达标,造成"竹篮打水一场空"的结果,所以要提高九年级体育特长生的升学率必须务实学生的文化成绩。

1.摸清底子,激发兴趣。体育特长生既要上好文化课,又要参加体育训练,相对其他学生而言,他们要付出更多体力和精力,而长期训练又大量占用了本应该学习文化课的时间。这些客观原因造成大多数九年级体育特长生基础知识较薄弱,学习习惯不良,甚至在课堂上出现过度疲劳乃至睡觉的现象。所以体育教师要和班主任、科任教师紧密配合,摸清每个体育特长生的学习底子,帮助他们制订切合个人实际的学习计划,明确文化课的学习奋斗目标。遇到以上情况,老师要对其处境给予理解,并针对其学习上的困难给予有效的支持和引导。例如,帮助他们学会科学管理自己有限的业余时间,在完成正常学习任务的同时,争取更多的休息时间,恢复自己的精力和体力。还要和他们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及时给予加油鼓励,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理解和帮助,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2.及时分析,系统学习。每次考试或测试后,体育老师要带领特长生与班主任、科任老师一起科学分析,认真总结。找出进步的原因或存在的问题,并为他们制定系统的具有针对性的学习计划,提高文化科学习效果。

九年级数学教学论文篇8

关键词身体形态机能发育身体素质

1前言

党中央和国务院要求“全党、全社会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出发,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校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为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造就新型人才服务,是每个体育教师责无旁贷,值得高度关注的重要课题。我校学生体质状况到底怎样?为此我校体育教研室全体教师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调查测试,并参照1995年全国学生体质调研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对比,为学校全面准确地掌握学生的体质状况,有效地开展学校体育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2调查对象与指标构成

调查对象为我校九六级、九七级学生883人。其中九六级男生255;女生268人;九七级男生153人;女生207人。九六级、九七级分别代表18岁、17岁年龄组。调查指标共九项,包括身高、体重、胸围、肺活量、50米跑、立定跳远、力量(女:1’仰卧起坐;男:引体向上)、耐力(女:800米跑、男:1000米跑)、立位体前屈。其中:反映机能指标为肺活量:反映身体素质的指标为50米跑、立定跳远、力量、耐力、立位体前屈。

3结果分析

3.1我校学生体质数据与九五年全国对照表1

3.2形态发育水平明显提高

①与4年前的全国水平相比,身高、体重明显增长,17、18岁组学生平均身高增长量为1.98厘米,平均体重增长量为2.0公斤,其中17岁组男生身高增长2.04厘米、体重增长1.93公斤;17岁组女生身高增长1.95厘米、体重增长2.06公斤;18岁组男生身高增长2.03厘米、体重增长1.94公斤;18岁女生身高增长1.98厘米、体重增长2.07公斤。

②学生身体充实程度有所增加,“豆芽菜”体型有所改善,反映充实程度的体重/身高比1995全国数据平均增长量为:男生15.92、女生为12.41。

3.3身体素质的提高

①我校学生的速度素质50米跑比1995年全国数据平均提高0.15秒。

②爆发力素质有提高,我校学生立定跳比1995全国数据平均提高7.0厘米。

③我校学生力量素质有所提高。引体向上、仰卧起坐等指标比1995全国数据分别平均提高0.9次和5.1次。

4我校学生身体素质存在一些问题。

①我校学生耐力素质有所下降,反映耐力素质的男子1000米跑、女子800米跑比1995全国数据下降平均值为2.48秒。

②我校学生柔韧质下降较明显。立位体前屈下降较1995年全国数据平均为1.2厘米。

③肺活量有所下降。我校学生肺活量指标较1995年全国娄据平均下降225毫升。反映身体机能的肺活量/体重指标平均下降幅度为4.42。

④胸围指标基本持平。我校学生胸围较1995全国数据男生平均减少0.23厘米,女生平均增加0.25厘米。男女基本与全国数据平均持平。

5讨论与分析

综上所述,我校学生身高、体重等形态、发育指标明显增长,速度、力量等素质有所提高,说明近些年随着我国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教育事业不断发展,青少年营养、教育水平普遍提高,特别是我校切实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年年坚持《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达标工作都明显促进了成绩的提高。但是我校学生耐力、柔韧、肺活量都较全国数据差,分析其直接原因是学生体力劳动较少,体育锻炼不够(包括时间和强度)尤其是长跑运动不够,其中主要是时间安排的问题,也有学生缺乏刻苦锻炼的意志问题,由于独生子女的增多,家庭、学校对他们的呵护过多,而对他们的意志品质的培养不够,使学生中怕吃苦、怕累现象较普遍,学生听到中长跑就尽可能躲避。另外生活水平的普遍改善,热量、脂肪摄人过多及食物结构不合理,更加重了肥胖学生的比例。

6结束语

相对于九五年全国学生体质数据而言,我校学生的体质状况是身体形态较好,而身体机能稍低于全国水平。身体素质中的速度、爆发力、力量等素质较好,而耐力、柔韧素质相对较低,总体评价是我校学生体质中等偏上水平。建议学校为改变学生耐力素质差及肺活量差的缺点,每年都在冬春季节开展“为祖国耐锻炼”的象征性长跑活动。形成制度,养成习惯。

参考文献

1、李晓佳.1995年全国学生体质调研数据.中国学校体育,1997年第1期、第2期

九年级数学教学论文篇9

[关键词]掩饰性;艾森克个性问卷;家庭环境量表;中小学生

人的个性特征不同决定了个体对社会、他人、自我、工作等态度的不同和行为的差异,个性特征一经形成就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组织,在不同时空背景下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的行为模式,这正是人们关注研究儿童个性特征的原因之一。在个性特征问卷中,掩饰性(Lie)的测量往往只是作为衡量整个量表的可信度的指标,掩饰性低被认为被试回答问题真实可靠,掩饰性高被认为被试存在较高掩饰倾向,所回答问题缺乏真实性,整个量表可信度不高。现在倾向于掩饰性也是一个人格维度,反映了社会幼稚水平、纯朴性。低掩饰性表达了更明显的社会性幼稚和高纯朴性,反之表达了相对成熟和相对社会化水平高。在目前国内对掩饰性作为一人格维度研究较少的情况下,我们对北京市某学校的608名中小学生掩饰性状况进行了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旨在了解目前社会状况下大城市的中小学生掩饰性的状况,能为今后对青少年的心理咨询、学校的思想教育方向提供一些基本根据,使针对青少年的心理咨询、思想教育更科学化,更有效。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北京市东城区某学校,该学校为小学中学九年连读制,走读。人学时随机分班,以后不再调整班次。选择二~九年级学生(7~15岁),每个年级随机选择两个班,按班级数字先后分别命名为甲班、乙班。

1.2 方法

1.2.1 工具使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Questionnaire,EPQ)中文修订版和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艾森克依据因素分析方法提出了人格的三因素模型,这三因素为;外倾性、神经质和精神质,艾森克依据这一模型编制了EPQ,该问卷分为3个分量表和1个效度量表,3个分量表为精神质(psychoticism,P)、内外向(egtrover-sion and introversion,E)、神经质(neuroticism,N);效度量表为测谎,也称掩饰性(lie,L)。EPQ分为成人版和少年版(适合7~15岁),EPQ少年版已成为我国研究青少年人格特征的主要工具。我们使用EPQ少年版,将掩饰性作为一个人格维度加以描述和分析。

家庭环境量表(Family Environment Scale,FES)系Moss等1981年编制,量表分为10个分量表,分别为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及控制性,在很多西方国家FES已广泛应用于描述不同类型正常家庭的特征和危机状况下的家庭状况。我们使用是FES在中国的第3次修订版(FES-CV),并将其中两个判别效度较好、内部一致性满意的分量表:亲密度、矛盾性作为掩饰性的相关因素加以分析。其中亲密度表达了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承诺、帮助和支持的程度,矛盾性表达了家庭成员之间公开表露愤怒、攻击和矛盾的程度。

1.2.2 在班内统一发放EPQ(少年版)和FES-CV,统一宣读指示语,要求卷首填写自然项目,包括姓名(可以用号码、符号代替)、性别、年龄、班级及班内职务,告知个人结果放人密封信封内交给个人,并宣布以自愿参加为原则,在家中答卷然后统一收回。共发放问卷720份,收回问卷644份,将自然项目不全、答题漏项、答题不认真(所有题目全为“是”或全为“否”)为无效问卷舍弃。EPQ有效问卷608份,二~九年级分别为81人、81人、76人、93人、57人、76人、73人、71人;女生312人,男生296人,班干部(班委、支委及以上)139人,群众469人。EPQ问卷有效的同时FES-CV问卷有效的为562份。问卷由专人录入计算机并复查一次无误。

1.3 统计处理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统计学处理时使用了偏相关分析,两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两组以上组间比较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所有数据应用SPSS12.0软件包。

2 结果

对掩饰性进行比较,除二年级和七年级外,其余年级均为男生高于女生。男生全体高于女生全体,干部高于群众,但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男生全体与女生全体、干部与群众的掩饰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显著性,分别为t=1.268、P=0.205和t=1.325、P=0.186。从附图中可以看出不同人群掩饰性分布具有一致性;经描述统计得出女生、男生、干部、群众及全体的偏态系数分别为-0.78076、-0.51415、-0.27728、-0.69744、-0.63445,均呈负偏态分布,均为高掩饰性人数多于低掩饰性人数。

不同年级学生总体的掩饰性有较明显的不同,二年级的掩饰性最高,五年级的掩饰性最低,六、七、八年级的掩饰性增高,九年级又降至到了次低点。对不不同年级间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P=0.000,不同年级掩饰性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经方差齐性检验,不同年级掩饰性的方差齐性检验值为1.687,P=0.109,P值大于显著性水平,认为不同年级掩饰性的总体方差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满足方差分析的前提要求。选用Bouferroni方法进行多重比较,二年级与五年级、九年级,四年级与五年级、九年级,七年级与五年级P值分别为0.000、0.003、0.001、0.014、O.046,掩饰性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分别对二~九年级同年级的两个班做独立样本t检验,P分别为0.590、0.480、0.311、0.858、0.802、0.917、0.282、0.705,同年级不同班掩饰性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

全体学生的亲密度为7.17±2.13,矛盾性为2.53±2.12。经偏相关分析,掩饰性与亲密度呈正的线性相关关系,偏

相关系数为+0.351,掩饰性与矛盾性呈负的线性相关关系,偏相关系数为-0.351。

3 讨论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感情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的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成熟、环境和教育等先后天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遗传、生存及教育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生活在同一社会群体中的人也有一些相同的人格特征。

不同性别的人格特点有所差异已得到公认,在近年文献中已有“男童掩饰性分高,与女童有显著性差异”及“中学男生掩饰程度分值明显高于女生”的结论。其原因除生理上的差异,许多性别角色特点都带有社会文化特征,男女两性的行为准则深深地融入社会文化规则中,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生活。父母对不同性别的孩子给予不同的期待、不同的社会定位,并以不同的行为准则约束孩子,特别是中国社会中重男轻女,对男童的期望值过高、要求更严厉,使男童面对更大的压力,这正是同龄男童相对成熟、相对社会化水平高的重要因素。我们的研究结论与之有所不同,男生的掩饰性比女生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这一结论并非是对上述结论的否定,而是环境、教育因素对人格形成起到重要作用的具体体现。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其市民思想意识相对更加开明,重男轻女的思想较弱;现在学生家庭几乎均为独生子女家庭,家长没有机会面对养育不同性别孩子如何给与期待、定位的思考,因此不论男孩还是女孩,其家长都会对孩子给予几乎同样的期望;大城市生活竞争激烈,在竞争中不存在性别差异,因此家长对孩子不论男女,都会给与严厉要求、高期望,不同性别的孩子都会面临同样的压力,这些因素使男女社会角色在拉近。因此,家庭结构的变化、地区文化及对性别认知的开明程度的差异、社会生存竞争的压力正在改变着不同性别的某些个性方面的差异。

与同学、老师交往能力强,社会认知高的学生易成为班干部;班干部负责更多的管理工作,更多处理人际关系,更多地得到了社会化的机会;从这两方面预测班干部应该更成熟,掩饰性相对高。我们的研究结果为:班干部比群众掩饰性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虽与文献相符,目前此类研究少,需要在此方面有更多的研究循证,以期得出确信的结论。

成熟是个性形成的因素之一,随年龄的增长、生理的成熟,心理历经逐渐成熟的过程,个性特征亦逐渐形成。已有的研究表明幼儿在教育的影响下,自我意识已有了发展,但自我评价能力还较差,幼儿的自我评价往往是重要他人对其评价的镜像,甚至混淆现实与心理追求,把社会称许纳入自我评价。因此,成人对幼儿的评价在幼儿的个性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在小学时期,儿童的自我意识正处在客观化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心理逐渐成熟,社会化水平逐渐提高。中学生仍是随年龄的增长心理逐渐成熟,但心理成熟速度不及体格生理的迅猛发展。我们的研究显示二年级的掩饰性最高,到五年级降到最低,此结果并不提示二年级的学生成熟和社会化水平高,而是表达了更幼稚,自我认知水平低,尚不能区分社会称许与真实自我,小学五年级才开始较真实评价自我,并展现出了高纯朴性。六、七八年级掩饰性增高正是伴随生理成熟而心理逐渐成熟的表现。九年级的掩饰性再次下降,考虑存在强烈的影响因素。九年级正值青春期,随着体格生理发展的高峰期的到来产生一种强烈的成人感和强烈的独立要求,这使他们方方面面不愿顺从;生理、心理成熟的差距使其心理矛盾重重,并再度出现自我中心,自我意识高涨,虚构出独特的、与众不同的自我,愿表达出个人与社会、文化等的不一致和不在乎的态度,且具有夸张色彩,独生子女、家中的优越位置加重了这一倾向。以上这些掩盖了EPQ中掩饰性的真正表达,而并不能表示向高纯朴、幼稚的再度逆转。从我们研究的随年龄变化青少年掩饰性变化的模式可以提示其一,北京、大城市的青少年心理成熟在推迟,与生理年龄的距离在加大,家长、学校、咨询单位应采取适合这一特点的沟通、教育、指导方法,特别是对低年级小学生多给予积极正向评价及引导,以利建立自信、自强的个性;在解释低年级小学生的EPQ结果时要慎重。其二,青春期学生的身心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十分突出,家长、教师、咨询人员应了解掌握这一特点,以便使用与青春期学生接触的有效策略,使青春期学生能顺利渡过这一人生重要时期。

九年级数学教学论文篇10

大字是课文的主体部分,所阐述的理论、观点等内容,是学生必须理解和掌握的。其特点是观点鲜明正确,注重科学性、思想性和实践性,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难度。小字是课文的辅助内容,它形象、通俗,趣味性、可读性强。它围绕和紧扣大字,通过具体典型的事例、准确可靠的数据资料和深入浅出的解释,将大字所述的理论观点具体化、通俗化,为大字提供恰当的论据和通俗的解释,帮助学生学习。

根据课文大小字的不同地位、特点和功能,在教学中既不能主次不分,句句详讲,也不能将小字弃之一旁,不闻不问,而应把握好大小字的不同要求,利用其不同的特点,相辅相成地进行教学。针对有的老师对小字形式不太习惯、教学中方法欠妥的情况,要特别注意善于利用小字,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利用和处理好小字的前提,是确立理论联系实际,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指导思想。应该看到,课文的小字为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提供了较好的素材;为学生自学讨论提供了条件;为教师运用材料论证观点,对学生进行点拨,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提供了又一途径。鉴此,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坚决消灭“一言堂”“满堂灌”的现象,让学生多看、多思、多讲,想方设法用好小字,上好上活思想品德课。

那么可以采用哪些具体方法来处理好小字呢?

一、演绎法

在讲授过课文理论观点后,让学生去阅读与之相关的小字,重点在引导学生找出事、理之间的联系,论证理论观点的正确性,让学生信服地接受课文所述观点。一般来说,课文大字阐述的理论观点不太深奥,小字提供的例证又比较充分,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例如九年级教材第一课“历史的足迹”,对大字阐述的“中华民族有悠久而辉煌的文明史,中华文明是人类最早的文明之一,中华文明曾经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之一”的观点,小字从先秦时期我国在天文、历法、数学、军事等多方面居于世界领先水平,提供了较全面的有力的例证。教师就可以先教授观点,后让学生自己阅读小字,在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说出小字是从哪些方面提供了论据,并要求学生简要地利用论据论证课文的观点。

二、归纳法

教师在讲述课文某一理论观点之前,先让学生自学有关小字内容,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感性材料后归纳和提炼出结论,上升到理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大字部分的理论观点教学,帮助学生完善理性认识。有些课文首先编排了小字,然后再出现大字,阐述理论观点,这种情况下,可以运用提炼法教学。此外,提炼法还适用于大字所述内容有一定难度的课文。例如九年级第四课“走向小康”第二部分“解读小康”,说“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观点;九年级第十一课“神圣的一票”对选票分量的理解等,如果先从理论观点出发教学,学生接受和理解起来就比较抽象、困难,最好采用提炼法,让学生先阅读小字,再启发引导学生从小字提供的材料归纳和上升为观点和结论。

三、举一反三法

在学生阅读课文小字的基础上,让学生列举自己熟悉的类似事例,并进行适当分析论证,一方面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否触类旁通,另一方面学生用自己所见所闻或身边的事例进行自我教育,会感到亲切可信,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例如九年级第十六课“可持续发展”第二部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在论述“我国资源和环境形势严峻”时,举了一些我国现存的资源和环境问题的现象。教学中,学生阅读后,不必急于让学生简单复述课文中列举的现象,可以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联系本地实际,举出身边资源和环境问题的例子,谈谈对当地的危害和解决办法,这样可能会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四、设问辨析法

对某些学生容易产生模糊认识的教学内容,可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故意设疑,让学生思辨讨论,明确认识。例如九年级第六课“财富中的法与德”第三部分“勤俭节约,文明消费”,在论述“为什么要永远讲勤俭节约”时,说“勤俭节约是治国安邦之道”时,小字举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等,西汉文帝、隋文帝、唐太宗、明太祖等勤俭治国的事例。教师可针对学生的思想设问:“有人说书中所举那些例子都是古代,那时落后,应该勤俭节约。现在物资丰富了,生活条件好了,用不着那么抠,浪费点没啥。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然后发动、引导学生讨论辨析,得出正确结论。这样的问题,针对性强,通过讨论既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和课堂教学气氛,又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印象更深刻。

五、补充、替换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