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会专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02:53:55

财会专业

财会专业范文篇1

思想上,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自觉遵守各项法规。

工作上,本人自年工作以来,先后在某某部门、某某科室、会计科等科室工作过,不管走到哪里,都严格要求自己,刻苦钻研业务,争当行家里手。就是凭着这样一种坚定的信念,我已熟练掌握储蓄、会计、计划、信用卡、个贷等业务,成为行业务的行家里手。

记得,刚进行,为了尽快掌握行业务,我每天都提前一个多小时到岗,练习点钞、打算盘、储蓄业务,虽然那时住处离工作单位要坐车1个多小时,但我每天都风雨无阻,特别是冬天,冰天雪地,怕挤不上车,我常常要提前两、三个小时上班,就是那时起我养成了早到单位的习惯,现在每天都是第一个到行里,先打扫卫生,再看看业务书或准备准备一天的工作,也是这个习惯,给了我充足的时间学习到更多的业务知识,为我几年来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我工作过的岗位大部分在前台,为了能更好的服务客户,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客户,我给予不同的帮助和服务,记得有一位第一次到我行客户,当我了解到他要贷款买二手房时,由于他不知该怎么办,只是有个想法,我便详细地向他介绍了个贷的所有手续。除了在服务客户上我尽心尽力,在行里组织的各项活动中我也积极响应,经常参加单位组织的各项竞赛,展示自我,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受到了单位的嘉奖。

财会专业范文篇2

[关键词]财会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

1研究背景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教高厅[2004]14号)》指出:“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毕业设计(论文)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增强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对于每一位大学毕业生而言,毕业论文是其在本科阶段完成的最后一门课程,是对所学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能力的综合考量。尽管国外许多高校已经取消了毕业论文(设计)环节,但此环节仍然是我国培养本科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该环节可以检验学生大学期间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积累情况;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启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撰写学术论文的基本方法、步骤和能力;为今后工作和继续深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高低是衡量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一把重要标尺。尽管本科毕业论文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和价值,但是近年来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完成质量普遍下滑,也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科研素养。为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了我国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和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探索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高的途径迫在眉睫。本文以财会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为例,深入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2财会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主要表现形式

财会专业(一般包括会计学和财务管理专业)的毕业论文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财会专业知识及相关的统计和计量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从科学选题开始,经过查阅评述先前研究文献、制定论文写作思路、设计研究内容,并进行必要的理论和数据分析,找出存在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形成研究结论,并最终撰写完成毕业论文。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最终的毕业论文质量。通过多年的归纳总结,笔者发现财会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种。2.1选题不合理。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是开展后续论文的首要前提,通过汇总近几年财会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审核情况,笔者发现选题没有通过而需要重新修改选题的主要原因有题目过大(这是最主要的原因)、题目表述不规范、选题陈旧、选题问题不明确和选题不符合专业培养方向等。2.2论文文本写作不规范。许多开设财会专业的高校都发现学生普遍存在学术论文写作不规范的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论文摘要部分字数过多过少的情况比较普遍,即便字数符合要求,但在内容上过多写明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而论文的中心内容(如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等)却反映甚少;②基本的论文编辑能力较弱,对于论文的字号、行距、段前段后要求、图表格式、自动生成目录等最基本的撰写规范知识掌握不扎实;③参考文献与正文文献引用不能一一对应。2.3论文结构不合理,内容空泛。①论文结构不合理。确定选题后,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根据搜集到的理论资料和自己所做出的数据分析资料构思论文框架和行文顺序,造成论文的组织方式和内部结构不合理,论文章与章之间逻辑关系较弱。②内容空泛,缺少个人见解。部分本科论文完全是理论知识堆积,没有数据分析,即便有数据分析,数据分析部分与论文的主体研究内容不一致。此外,论文最后部分的改进措施和建议不具有针对性,随意提出,有的学生甚至直接套用他人论文的政策建议,缺乏个人见解。2.4论文真实性水平低。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网上基本上可以找到你想要的任何资料。本科毕业论文资料也是一样,学生可以轻松在网上找到与自己选题相近的期刊论文或学位论文,但是他们并不是在阅读先前研究的基础上“先消化、再吸收、后运用”,而是直接选择抄袭、拼凑、找人等方式来完成毕业论文。抄袭方面,由于存在系统,现在出现论文完全抄袭的情况很少,但学生为了降低率,往往把论文改的语句不通,面目全非。拼凑方面,一些学生直接下载硕博论文,并加以缩减或多篇论文随意拼凑在一起,毫无逻辑性。找人方面,一部分学生也出现找人毕业论文的情况,虽然论文整体来说论据充分、写作规范、逻辑严密,但却感觉是对以往学术论文的高级编辑。

3财会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原因

3.1学生自身原因。①学生自身对毕业论文不重视。许多学生想当然地认为,本科毕业论文只是一种形式和过场,一般情况下都会通过答辩;还有部分学生在毕业论文尚未完成之前就已经与用人单位签订好协议,认为毕业论文质量的高低不会影响自己的就业。因此,他们从选题开始到后期完成论文整个过程都消极应对。②学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首先,基础知识不扎实,对已学的财会专业知识理解不透彻,加之查阅资料较少和缺乏社会实践能力,因此不能从专业视角严谨地分析问题。其次,写作功底较弱。不仅论文文本格式不规范,而且论文中的学术用语及语言表述能力也较差。最后,数据分析能力不强。部分财会专业的同学没有选修过统计或计量经济学等课程,缺乏基本的计量分析能力。3.2指导教师方面的原因。①部分论文指导老师指导学生人数过多(特别是财会专业),加之还要承担教学、科研或行政任务,精力不足,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论文指导质量。②个别老师责任心不强。极少数老师对毕业论文指导不闻不问,敷衍了事,不及时解答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认真修改学生提交的毕业论文,把关不严格。3.3管理方面的原因。为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指导学生顺利完成规范的毕业论文,各高校教务处都制定了相应的毕业论文流程、写作程序、撰写规范、论文格式(包括摘要、目录、正文、参考文献等)等规定,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许多高校缺乏有效的监控机制,执行过程不规范、不严格。这也会对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

4提高财会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

4.1设置财会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库。财会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题目库建设要基于该专业教学大纲和培养方案的要求,结合财会专业学生的特点和近期国内外研究热点,首先由本校专业课老师、外校专家或企事业专家提出,随后由本校论文指导老师对专家所提出的论文题目进行讨论和筛选,最后形成财会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数据库。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论文题目库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学校应不定期地对论文库进行补充、更新和完善,以适应时展的需要。4.2开设毕业论文写作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计量能力。(1)开设《毕业论文写作》课程。开设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论文选题、文献检索、论文框架设计、学术规范、写作规范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为学生写出高质量的学位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2)重视培养学生的计量能力。财会专业毕业生需要有一定的数据分析和建模能力,从而需要重视培养他们的计量能力。因此,学校应在培养方案中将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课程纳入必修课程。4.3增加师资力量,探讨新的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模式。(1)增加论文指导老师数量。学校应该通过多种渠道(如聘请外校老师或企事业专家作为校外指导老师)增加财会专业论文指导老师数量,并鼓励现有指导老师通过多种方式(进修学习和挂职锻炼)提高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2)采用“导师+团队”的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模式。单一的导师制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学生工作的需要。一方面,每位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加之教学、科研或行政等压力,分身乏术,有可能造成导师“缺位”情况。另一方面,仅有一位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可能存在指导方式的片面性、实践能力不足、忽视创新性等问题,因此在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中引入其他人员参与指导是非常必要的。团队成员可以包括班主任、专职辅导员、企业导师及“讨论组”组长等(毕业论文指导中,导师可以与其他导师组成“讨论组”,并选出“讨论组”组长,小组之间互相讨论论文修改方案)。4.4建立完善的惩罚和激励机制。①学生方面。对抄袭严重的学生给予延期答辩、开除学籍或不发学位证书的重罚;对论文弄虚作假的学生给予处分、延期毕业或不授予学位证书的惩罚;对于论文优秀的学生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②指导教师方面。学校要建立奖惩机制,从严治教。对于论文指导不负责任和学生提出申诉的教师,给予教学事故处分或扣罚绩效的惩罚;对于责任心强、认真负责和优秀毕业论文指导老师给予表彰和奖励,在评优及晋升职称等方面予以倾斜。

参考文献

[1]戴卫东.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建议[J].高等教育研究,2013(3).

[2]乔军,孟庆玲.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11(9).

[3]李慎恒.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途径[J].潍坊学院学报,2009(2).

[4]上官敬芝,郝景亚.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9).

[5]肖开提•阿布力孜,尤努斯江•吐拉洪,彭秧.关于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实践教学方法的比较与探讨[J].大学教育,2013(5).

[6]姚世斌,彭宇霞,潘艳,等.基于学术规范的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建设[J].高教探索,2016(6).

[7]赵炜,魏贤勇,宗志敏,等.“本科毕业论文团队——科研团队”教学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1).

财会专业范文篇3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财会专业;毕业实习;应用型人才

1前言

缘于学科的不断发展与相关知识体系的深化细化,不少学科专业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均增强,这一特征在未来学科发展中会日趋明显。应用型本科教育与毕业实习的核心思路在于强化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打造专业型、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加速,经济交往行为的增多,国家、政府、企业对经济管理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各领域、各行业财会人员承担了主要的经济行为核算、监督、管理工作,在确认计量、预测决策、实行监督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旨在实现最佳经济效益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明显。毕业实习是将学生专业能力转化为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实习过场化、形式化现象仍在较大范围内存在,其表征内里隐藏着制度机制、组织管理、实践模式等深层次原因,须对之深刻反思。本文立足于财会专业毕业实习特异性问题,兼顾毕业实习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分析财会专业毕业实习的重要性及主要影响因素,结合工作实践,提出一些建议和完善思路,希望能够引起对财会专业实习模式创新的思考。

2存在问题特征客观问题的表现

1)教育资源不足。高校扩招导致招生规模大幅增长,这是近年来较为普遍的现象。随着教育资源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学生人均教育资源占有量已有明显提高。然相比规模的增长速度,还不足够。大众化教育向精英化教育的过渡与转变,仍是大部分高校面临的普遍问题。受此影响,包括毕业生实习在内的教育资源分配往往捉襟见肘,实习基地共建、实习机会共享的完全实现,客观上还有较大难度。2)形式化趋势明显。受上述问题影响,当难以创造充足实习机会时,学生自行联系的做法较为普遍,但在缺少校方组织制度规制的情况下,对实习的管理与实习的有效性控制是自行联系面临的最突出问题:不仅难以把控实习的真实性,而且因监管不足,难以把控实习的有效性。据此判断,管理与监督不力是形式化滋生发展的温床。3)时间上有冲突。时间冲突来源于两方面:其一,与继续学习深造时间发生冲突;其二,与毕业生找工作(考试、面试)时间发生冲突。在文凭敲门砖效应的不良导向下,“考研热”充斥回避就业压力的非理性,自行选择中包含学生就业指向鲜明的功利主义(优先选择应聘单位)。非理性和功利主义本身无可厚非,但二者与实习所蕴含的根本价值目标不符[1]。主观问题的表现——佛系行为佛系本为一种生存、生活方式,若于他人无害,本无可厚非。然而,这里讨论的是新时代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其主体身份与佛系行为方式很不匹配,表现如下。1)较为自我。“我一代”概念由美国心理学家滕格提出,区别于“我们一代”,以此指称90后青年以“自我”为标准的思考及行为方式:“做好自己就行”,别人怎么想无所谓,顺从自己心理感受就行。主观色彩浓重,理性意识缺失。沉浸于新媒体互联网编织的虚幻世界,看不见人、看不见事、看不到机会。在实习中表现为:机械服从,陷于简单的事务性工作,探索意识、学习意识不强[2]。2)无合作观念。较为自我的必然结果便是集体意识不强、合作观念不强,对实习实践的价值没有较为充分地领会。其间,完成工作任务时,以利益为取舍,若事不关己,就不愿意做;抑或在实习任务完成过程中,不注重方法研究与过程质量管控,凡事不问、不闻、不思因果,草率交差了事,工作行为松散不紧凑。3)无认同感。佛系评价标准体系中,价值认同是极难进行的事情,在无欲无求的“素愿”中,世事常情变成无所谓的存在,既不希望被肯定和表扬,也不希望被批评和指正。然此“素”非佛之简素与返璞归真,而是一种价值理念的苍白和空乏,绝非“本来无一物”的看到、看透、看淡、看破的思想境界。缺乏认同感的本质是心理上的脆弱与不自信。必须着重说明的是,在此论及佛系行为,并非要对毕业实学生进行批评。如上所述,“我一代”是社会现象,某种意义上讲,学生中存在佛系行为情形的责任应归结为社会责任。高校作为实习的管理者和监督者,应注重教育、引导和更正,提高学生实习质量。

3财会专业毕业生实习标准体系构建

从组织管理、经费保障、校企合作、学生素质四方面,探讨财会专业毕业生实习标准体系构建,如表1所示。4创新财会专业毕业生实习规划的具体设想强化顶层设计,完善制度机制目前,接纳毕业实习生实习,对于大部分单位而言,所履行的更多的还是一种道义层面的义务,而道义义务稳定性、规制力度远不能与法律义务相提并论。此一情况下,毕业生实习成为困扰学校的巨大难题。在广泛的社会宣传与企业用人单位等的积极配合下,虽毕业生实习状况、条件有所改善,但所形成的实习合作关系并不牢固[4]。在国外,相关做法值得借鉴,如法国由政府指导规范大学生“实习公约”,校企签订公约后,承认负担提供毕业生实习平台的义务,政府以社会福利分摊金等方式对其进行补贴;美国专门设立产学研专项基金,制定了旨在“促进产学合作的研究开发法和联邦技术转移法”。对于我国,整体上可先在省级层面制定制度,地区可结合学习专业特点、人才实习需求、企业类型特点等,制定地区一级细化制度;校方层面,制定进一步转化落实制度,以符合本校专业特色及毕业实习特殊需要。突出校方主责,积极研究探索毕业实习的基本功能定位仍为人才教育培养的方式方法,故校方对此责无旁贷,应进一步主动强化靠前站位意识,优化毕业实习组织管理机制,加强改革探索。1)切实解决时间冲突与长短问题。一方面,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将实习时间选择在大三第二学期,以避免与各种就业、升学考试发生冲突;另一方面需科学设置实习时间,避免时间过短或过长,科学的时间设置以学生能在实习期间熟练掌握财会基本知识运用为准。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财会专业,建议实习时间不少于三个月。2)注重对实习效果的评价。目前,学生实习后,往往以一篇实习报告总结了事,报告实际上很难全面反映出实习效果的整体情况,故需改进效果评价体系。切实对实习内容、效果、工作内容、态度、考勤等分项进行考评,以弥补现实中教师跟踪指导不足的问题。3)与毕业论文挂钩。实习是一笔宝贵的实践经验,须认真加以总结,并进行理论抽象。将实习成果与毕业论文挂钩,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实习的目的性,而且能够增强学生运用所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5],促进其在实习过程中更加主动积极地思考、研究。强化校企协作,联合建立新模式1)突出财会专业应用型效能。与企业建立人才合作、业务合作模式,可根据现金会计理念,分类设计优化会计管理模式,事先开展好对学生的培训,结合企业财会管理存在的问题,将实习变成优化企业管理的实验。2)加强实习阵地建设。除加固现有校企实习阵地外,应根据财会专业特点,进一步细分专业科目,依科目不断拓展实习阵地,确保对实习阵地“精耕细作”,充分挖掘“阵地”资源。3)建立校企研学论坛。发挥校方的教育资源优势,反哺企业财会管理,让企业乐于与校方合作。4)聘请企业人员授课。拓展授课面,将社会资源引入校园。实习前,可有针对性地聘请企业业务精通人员为学生授课,做好实习预热准备,加固校企联系沟通纽带。调整不同的站位和距离,进行不同的羽毛球挥拍动作练习。如若是进行上手挥拍练习,教师则可以让学生站在自制羽毛球练习器前,距太阳伞注水底座2~3m处进行练习;而若是进行下手挥拍练习,学生可以站在距太阳伞注水底座1~2m处进行练习。具体可将训练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准备阶段、击球阶段和随挥阶段:在准备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尽量用自己的右肩前上方区域迎接羽毛球,并侧身引拍,从而更好地准备接球;在击球阶段,则应该尽可能地右脚发力,借助自身肘部的惯性发力击球;在随挥阶段,要让学生朝着自己的左前方随挥球拍,其中后脚要向前上一步,而前脚则要向后一步[2]。在利用钓鱼竿自制的羽毛球练习器进行单人挥拍练习训练中,学生的羽毛球学习变得更加省时省力,可帮助更多的学生迅速上手。注意事项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利用钓鱼竿自制的羽毛球练习器进行训练教学简单方便,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打击高远球的技巧方法,但在实际练习过程中有一些事项需要注意。1)利用钓鱼竿自制的羽毛球练习器进行训练教学,学生练习时最好在太阳伞注水底座下面垫上一块砖,从而增加钓鱼竿的倾斜角度,这样可以更好地规避鱼竿对学生挥拍动作产生影响。2)利用钓鱼竿自制的羽毛球练习器进行训练教学,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身高,对鱼竿的长度进行不同程度的调节,确保练习中使用的悬挂球可以充分符合学生的身高特点,使学生可以完成击打高远球动作,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训练效果。3)利用钓鱼竿自制的羽毛球练习器进行训练教学,对于初学者而言,难免会出现动作、形体方面的错误,其中教师最需要规避注意的动作错误有手腕发力问题、手臂回环引拍问题、髋部和肩部转动不自然问题、脚发力重心控制问题。教师要对这些常见问题及时纠正。为确保学生快速掌握动作要领,在应用钓鱼竿自制羽毛球练习器的单人挥拍训练教学中,教师要一直陪在学生身旁,及时对学生的错误动作做出纠正,确保学生能够正确使用自制羽毛球练习器,提升学生的击球动作质量。

4总结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利用钓鱼竿自制网球、羽毛球练习器优势明显,不仅弥补了学生训练器材短缺的问题,而且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因此是可行、可采用的一种自制教具方法。而类似于这样的自制教具还有很多,在今后的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思考,对自制教具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唐国瑞,惠新.利用钓鱼竿自制网球、羽毛球练习器[J].中国学校体育,2020(2):52-53.

财会专业范文篇4

关键词:企业;高职财会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探索

高职财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于向企业提供能够从事实际财务工作的合格毕业生。而毕业设计作为高职学生培养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对培养学生适应企业财务岗位需求的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开展面向企业的高职财会专业毕业设计改革,对提高高职毕业生对企业经营过程中遇见的投资方向、筹资问题、应收账款控制、利润分配、以及存货管理等相关财会问题的解决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是目前高职财会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主要方向。

1高职财会专业毕业设计的概述

1.1基本性质

高职财会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是我国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或实习期间获得的职业技能进行综合提升的关键环节。因此,在我国各类高等教育文件和高校教学评估过程中,都对高职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给予了极大的重视。由于高职教育的一个显著目标就是学生职业能力的建构,所以毕业设计这一环节的重要性就愈加突出。

1.2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目前高职财会专业的毕业设计过程中,形式化现象比较严重,毕业设计应有的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作用没有得到凸显,毕业设计更多的走向普通高校的学术性论文写作的方向。具体来说目前高职财会专业的毕业设计遵循的是“论文指导教师命题→学生进行选题→指导教师下发任务书→学生按时保质完成任务书→进行论文答辩”这一模式。这种模式完全将毕业设计以论文写作的形式完成,没有注重通过毕业设计提升学生的初步职业能力,形式化倾向比较明显。

2面向企业视角下的高职财会专业职业能力和毕业设计分析

2.1职业能力的构成

职业能力包括专业和非专业能力两个部分,职业能力的培养是职业教育的核心所在。专业能力指的是在职业活动中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运用能力,专业能力强调针对性和应用性,是“显性”职业能力。而非专业能力指的是能够普遍适应所有岗位需求的专业能力之外的的职业能力,它是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终身学习的个性心理特征,与专业能力相比,非专业能力是一种“隐性”职业能力,强调的是潜在可能性和可持续性。从我国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的特点来看,非专业能力主要包括了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以及学习能力三个方面。而从高职会计专业角度出发,学生的职业能力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专业能力。即是学生要胜任会计工作岗位各项技术要求应该具备的侧重于实践的各种能力。其次,职业认知能力。即是对会计行业职业道德、职业行为以及其意义的理解、掌握和认知。最后,团队协作能力。这一能力指的是在具体的会计工作中正确处理工作与个人、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之间关系的能力。

2.2毕业设计模式的构建原则

面向企业的高职财会专业毕业设计改革实质上就是要求在毕业设计中通过让学生参与真实的职业环境或模拟职业环境,使得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在主要知识、技能、态度、以及能力等方面按照职业要求进行内化,进而提高初步获得的职业能力。具体来说设计模式应该按照“凭证———账簿———报表”的模式来开展。因此,要实现财会专业毕业设计的这一目标,应该按照如下原则构建高职财会专业的毕业设计模式。首先,目标具有针对性。以高职财会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以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目标,以真实的会计应用环境为根本开展毕业设计。其次,方案具有可行性。目前,许多高职财会专业的毕业设计是与毕业实习完全脱离的,二者似乎是两个毫无联系的过程。如果将毕业设计贯穿到实习过程中,让学生边实习边进行设计,以设计题目为中心目标开展实习,这样既能明确毕业实习目标,提高实习效率,同时也使得毕业设计与具体的职业环境紧密结合。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毕业设计方案在目前高职财会专业教学中还是具有较高可行性的。再次,过程具有可控性。高职财会专业的毕业设计除了需要有有效的组织外,实施过程的可靠性也是保证预期效果和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如果失去对过程的有效控制,整个设计既有可能会流于形式而失去其原本的意义。由于财会工作具有财务处理相关性、业务内容相似性、规范要求一致性等特点,所以对高职财会毕业设计进行过程有效控制显得十分必要。最后,设计成果具有可评价性。通过“凭证———账簿———报表”与汇报答辩的形式,在评价学生毕业设计结果的同时,还可以对学生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穿插进行的过程进行评价考核。这种将结果和过程同时纳入考核评价的方法,能够实现对学生技能掌握程度、操作规范程度、工作熟练程度、以及灵活应变能力和会计职业道德的掌握等方面的的提升情况的把握。

3面向企业的高职财会专业毕业设计具体实践

面向企业的高职财会专业毕业设计,是一种基于职业能力提升的毕业设计模式,在该模式最为显著的特点就在于企业参与到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也即是说在毕业设计教学中实施深度的校企合作。具体来说,这一毕业设计模式的过程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校企合作共同制定毕业设计的流程。明确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校。学生、企业三方的各自职责。企业的指导人员对学生实习过程进行指导管理;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负责对学生毕业设计进行中期检查;在毕业答辩前两周学生返回学校整理毕业设计相关的记账凭证、编制会计报表、并进行报表分析,同时带回实习报告等相关实习资料。第二阶段,校企共同合作共同选取设计素材。素材选取一定要学校和企业共同把关,使得设计素材能够充分结合专业和企业岗位的需求,素材内容能够反映财会专业的知识体系,并且含有丰富的任务量和相应的深度。第三阶段,学生选题。指导教师讲学生按照3—5人一组进行毕业设计小组分组,让每个小组从给定的素材中选取一部份,然后根据工作性质和内容对人物进行细分,每个人承担不同的职业角色和责任。第四阶段,校企双方共同下达毕业设计任务书。任务书要明确每个小组及其成员的具体任务、要求以及人物完成时间。个人则根据任务分工或者是根据任务收集的各种凭证、报表、以及编制报表或分析报表,对单个岗位技能进行熟悉或掌握岗位群之间的联系。小组最后以:“凭证———账簿———报表”的形式和毕业答辩的形式最终完成毕业设计。第五阶段,校企双方共同考核。这一阶段是高职高职财会专业毕业设计的收官站。校企双方对学生实习期间岗位工作的规范程度、学生毕业设计中知识体系运用和把握的熟练程度进行考核,并共同举行毕业设计答辩和综合评价,进而评选出其中优秀的毕业设计作品和岗位实习能手,以双向选择的方式向用人单位推荐优秀毕业生。

4结语

面向企业的高职财会专业毕业设计改革实质上是高职办学校企合作的深化和拓展,是高职办学目标在具体教学环节深入贯彻的具体表现。实施面向企业的高职财会专业毕业设计模式有利于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让学生在实战环境中受到规范化企业运作的教育,熟悉未来职场工作的性质和具体要求,有效整合和提升平时学习中获得的零碎的职业技能。进而提高学生从事财会工作的职业能力。在现阶段高职财会专业的教学中,校企合作已经得到广泛的推崇和实践,这为财会专业面向企业的毕业设计改革奠定了基础,高职院校要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将学生毕业时的岗位实习和毕业设计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企业平台,让学生在真实的岗位工作环境中内化知识学习,将其转变为处理实际工作问题的职业能力,并通过毕业设计将学习所得的初步职业能力进行综合提升,转化为毕业后适应新的岗位工作的专业技能力和适应社会的非专业职业技能。

作者:何俐 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系

参考文献:

[1]沈群.与企业生产相结合的毕业设计模式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0(24).

[2]郑红霞,汪琦,赵巍,西凤茹.工程与管理专业联合毕业设计模式的研究[J].中国冶金教育,2008(02).

[3]尹燕,王传云.多学科交叉综合型毕业设计模式改革与探究[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5(S1).

[4]张颖,丛蕊,戴光,李伟.采用多元化毕业设计模式培养高素质的合格毕业生[J].石油教育,2003(02).

财会专业范文篇5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高职院校;财会专业;课程教学;应用策略

传统财会专业教学模式以理论式教学为主,以完善学生财会理论知识框架为教学目标,忽略了学生财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剧了学生财会理论知识水平与实践能力的不平衡性。科学运用项目教学法,以项目为主线,以老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实现了原有财会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突破与创新,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协作能力,挖掘了学生的职业发展潜力,加快了学生财会专业理论知识内化速度,实现了学生职业素养与实践运用能力的共同提升。

一、简单介绍项目教学法的主要内容

项目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让学生自主完成独立项目的方式来提升学生专业知识实践能力与丰富学生专业实践经验,学生不仅要独自获取项目相关数据信息、设计项目实施方案、制定项目实施计划,还要最终验收项目成果,总结概括并想方设法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反思其专业知识体系中的不足之处。项目教学法具有目标指向多重性、高效性、可控性与综合性的基本特点,促使学生形成对未来工作岗位的初步认知,提高了财会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性,实现了学生财会理论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共同提升。另外,项目教学法也拓宽了学生了解接触社会的途径,利用项目来模拟社会环境与工作流程,提高了财会课程教学活动的互动性与教学氛围的活跃性,在激发学生财会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引导学生规划调整其财会专业发展计划与目标。

二、项目教学法在高职财会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选择恰当的项目。项目是直接影响财会专业课程项目教学活动实际效果的关键性因素,尽量选择具有实践价值的项目,避免因项目太过随意或简单而降低项目教学活动对学生财会专业实践能力的促进作用。老师应提高项目选择标准的统一性与灵活性,既可以根据社会热点问题来创设项目,也可以根据财会岗位要求与就业现状来选择项目,更可以根据学生财会知识体系薄弱环节来选择项目,另外,也可以选择老师比较擅长的项目,实现学生某项专业技能的快速提升。简而言之,老师应结合财会专业教学内容、学生职业发展诉求以及财会专业就业形势等来选择具有不同内容、不同类型的项目,而不能随意或盲目选择,从而提高了财会专业项目教学活动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例如,老师以调查问卷的方式来了解学生毕业后最喜欢、最讨厌的财会工作岗位,并以表格的形式来展示最受学生欢迎、最可能从事的3个工作岗位,其中,许多学生认为其毕业后极有可能从事会计一职,于是,选定普通公司“会计”的项目,帮助学生提前收集公司会计岗位招聘标准以及岗位主要职责,促使学生提前形成对会计岗位的基本认知,为学生了解会计与快速胜任会计岗位奠定了基础。(二)收集项目资料。老师在讲解财会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应详细介绍获取项目资料的方法,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分工合作,运用网络查询、查阅文献资料以及请教经验丰富的财会人才等方式来提高项目资料的准确性与完整性,既锻炼了学生信息获取与分析能力,也促使学生养成事先准备的意识,增强了学生顺利完成项目的信心。信息获取水平直接影响学生职业发展速度,老师应加强对学生信息获取环节的观察力度,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引导学生挖掘深层次的项目信息,避免因信息错误或不完整而导致项目的失败。例如,学生可以通过招聘网站来收集不同规模大小、不同类型公司会计岗位的招聘标准与要求,记录好其会计岗位主要职责以及薪酬待遇标准,帮助学生明确现阶段会计岗位薪酬状况。此外,学生也可以对比同一家公司最近3到5年之间对会计岗位要求的变化,便于学生明确会计行业发展趋势。(三)制定项目实施方案。项目实施方案是财会专业课程项目教学活动中最主要的环节之一,也是需要学生独自完成的重要环节。项目实施方案是学生组织开展项目活动的重要依据,大多数学生会根据其前期准备环节中所获取的项目资料来设计实施方案。通过讲解具体案例实施方案的方式来促使学生掌握项目实施方案设计技巧与标准,给学生以创新项目实施方案的启发,促使学生主动改革创新与调整完善项目实施方案。通过分析观察学生项目实施方案的方式来判定学生的项目整体策划能力,共同分析与确定项目实施方案的优缺点,引导学生明确其财会专业能力的优势与劣势,并在共同修正项目实施方案的过程中来实现学生财会理论素养与专业能力的共同提高。例如,学生根据会计岗位职责来制定每天的工作计划与工作目标,合理安排其工作内容。通过分析其所获取的财务数据信息来编制公司工资表,核算清楚公司利润明细表,做出公司审计报告,与银行对账,坚持每周核算销售业绩奖金,月末时也要编写好总账报表,按照公司财务工作流程与标准来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尽可能的提高项目实施方案的实践性与合理性。(四)组织小组合作教学活动。项目教学法的主体性决定了其同一个项目小组成员数量的有限性,如果项目小组成员过多,则会增加了老师认真具体观察每一位学生项目组织策划能力的难度系数,进而导致项目教学活动实际效果的不理想化。老师利用测试的方式来了解班级内所有学生财会理论知识水平,通过主题讲座、面对面交流等方式来明确学生财会学习诉求与学习目标,根据学生财会专业能力与兴趣爱好等来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兴趣小组,从而实现不同小组成员之间财会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的优势互补,提高了学生团结合作能力的同时,也实现了不同小组整体项目实施能力的最大化。例如,老师将班级内学生划分为5个小组,小组成员人数应控制在4到6人之间,根据项目性质与内容来明确所需要扮演的角色性质与数量,根据项目运转需求来鼓励学生扮演财务、会计、出纳等不同的角色,通过不同角色之间的相互搭配来实现既定目标,既提高了不同角色之间配合的默契性,也帮助学生提前适应未来工作环境,实现了项目教学活动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性,为学生调整其财会学习目标与内容指明了方向。(五)合理评估项目实施结果。评估项目实施结果是学生自我总结与老师点评项目实施结果的过程,也是老师明确学生优势与不足的重要环节,更是师生共同制定其财会专业能力提升方案的基础。但是部分老师却对项目结果评估环节存在轻视或忽视心理,没有正确认识到评估环节对提高学生专业学习内容针对性与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性,很少甚至不会对学生项目实施结果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与点评。加之,原有项目实施结构评估主体的单一性与评估标准的不科学性,加剧了评估结果的不准确性。通过运用老师点评、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多种评估方法来提高评估主体的多元性与评估结果的准确性,从而提高其对学生专业学习与职业发展的引导作用。制定统一科学的项目结果评估流程与标准,加快项目结果评估体系的建立速度。老师尽量用具有鼓励性与激励性的语言来点评项目实施结果,激发学生继续参与项目教学活动的热情。例如,老师让小组共同完成项目实施结果报告,要求学生分析其在项目开展过程中遇到困难的原因,详细介绍其解决困难的过程与方法,让其他小组成员来点评该报告,老师做最后的总结,给小组成员提出不同的学习与发展建议。

:正视原有高职财会专业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与漏洞,充分认识到项目教学法对提高财会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通过提高项目选择标准、完善项目实施方案与科学点评项目实施结果等方式来实现项目教学活动效果的最佳化,为实现学生财会专业素养与高职财会教育事业的共同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冲冲,孟杨.高职《成本会计》课程改革有效途径研究——以项目化教学为例[J].科技经济导刊,2018,000(008):P.95-96.

[2]马洪波.“三维”立体式创设思维情境在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中的运用[J].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15,0(9).

财会专业范文篇6

关键词:财务转型;商务统计;课程改革

“大智移云物”的发展不断冲击着各行各业,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企业会计向数字化和智能化管理趋近,推动财会岗位职能与工作方式的变革,这对财会岗位的职能和人员提出新的挑战,“财务转型升级”成为必然趋势。财会类专业作为培养财会人员的主要供给侧,强化教学改革是不断提高学生核心素养、顺应时展要求的重要途径[1]。设置《商务统计》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统计知识和数据分析能力,但传统的《商务统计》教学侧重于讲授传统统计方法,缺乏与大数据时代新的统计理念的贯通,故此难以满足财务转型下财会专业学生对统计能力的诉求。因此,《商务统计》需要积极进行课程改革,使学生掌握解决大体量财会问题的统计分析与应用能力,切实提高财会专业学生信息分析挖掘技能,以满足新形势下财会人员能力要求。

1传统《商务统计》课程存在的问题

1.1教学目标“重知识轻能力”

传统的《商务统计》课程教学目标较为单一,重点侧重对统计学基本理论的讲授及统计计算方法的讲解,但是忽略了学生应用技能的锻炼,对融合专业信息的数据的分析处理实践较少[2]。因此,传统授课模式容易将统计知识与专业需求割裂开来,也不符合大数据时代经济发展的统计能力需要。为适应新形势需求,需要重塑商务统计教学目标,要重视财会转型发展对学生统计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提升学生数据分析挖掘能力。

1.2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应用”

传统的《商务统计》课程教学内容偏向于传统知识的讲授,侧重理论的传授和统计方法的介绍,忽略与特定专业需求和时展的融合,从而与财务转型下财会专业素质诉求相脱节,对于财会专业学生来讲较为枯燥,难以激发学习兴趣,甚至认为该门课程没有实际效用。为适应专业特色和时代要求,内容设计应把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以财务转型下会计人才核心素养的培育为抓手,融合新的统计方法,设计出体现课程实用性和新颖性的教学内容,更好的发挥课程的实用价值。

1.3教学方法“重教不重学”

传统的《商务统计》课程教学方法较为刻板,授课老师往往充当主导者,学生紧跟教师的演示重复操作,注重单程向学生输送知识和演示软件,但是往往忽略教师与学生间的双向互动,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不易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动力,导致学习效率不高。为响应新的教学理念,方法选择上应以学生为中心,以课程特点和专业需求为导向,综合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通过多样化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方法的融合,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处理现实的复杂的数据的能力。

1.4考核方式“重结果轻过程”

传统的《商务统计》课程考核主要依据学期末的卷面测试,该方式偏重测试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而较少的考查学习过程和应用技能的优劣。为培养新时代专业人才,考核方式改革要针对课程的应用性、开放性特点,重视对学习的过程性考核及多元化能力养成的考核,构建综合评价体系。

2财务转型升级下《商务统计》课程改革目标

财务转型升级下《商务统计》课程教学目标的确立,应在充分考虑课程任务和专业素质培养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具体制定时,要结合财会专业特色和新时代下统计原理及方法,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目标,制定能够培养学生运用统计分析方法解决财会问题、培养数据化分析和决策的能力、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的立体多维目标,具体如下。知识上,夯实统计基本理论和方法。使得学生了解统计在财经领域的应用范畴;掌握统计学的相关概念、理论原理与应用方法,并关注大数据时代新的统计方法的发展;能够熟练操作统计软件。能力上,培养多方面应用能力。使得学生具备财务转型升级下“大体量”的财会相关信息的描述统计能力;具有对财会信息的回归分析和趋势预测能力;能够运用数据分析、挖掘等诊断内部风险、提供筹融资方案分析的能力;提高调查研究和科研能力及创新思维。素质上,培养学生家国天下的情怀和与时俱进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开拓宏观经济视野,渗透统计分析思维,立胸怀天下之志。

3财务转型升级下《商务统计》课程改革路径

《商务统计》课程是为了解决特定学科的统计需求而设置的,对于财会类专业来讲,其该门课程主要是教授学生应用统计方法和数据处理技术来分析挖掘财务信息,以满足财务转型下社会分工变迁对财会岗位的要求。针对此需求,本文按照“OCMA”流程探究《商务统计》课程改革路径。

3.1设立“立体化”课程目标

以培养财会专业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以培养“可迁移性”能力为目标,认真提炼《商务统计》在财会类课程中所发挥的作用,结合财务转型升级下,社会对财会岗位的统计应用需求,重新定义“知识——能力——素质”多方面立体化教学目标,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及综合素养。

3.2规划“模块化”授课内容

课程内容是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商务统计”课程的开设是为了使学生掌握解决专业领域具体问题的统计方法和应用能力。该课程要简化公式推导,重点在理解统计基本内涵的基础上掌握数据处理能力、发掘信息中折射的问题。作为非统计专业授课科目,对其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处理,有利于整合优化课程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更好的熟悉课程结构,理清课程知识结构。因此,教学内容设计要结合学生主体、财会岗位需求和时代背景,整合构建“模块化”教学内容。3.2.1 结合学生主体地位和学习规律规划教学模块按照统计学知识体系和学生学习发展规律划分教学模块,模块设计在知识体系上要框架清晰明了、内容上由浅入深、能力培养上由基础能力培养到综合能力提高,循序渐进,不断激发学生潜力。具体来讲,先设置学习难度较低、应用较为普遍的描述统计模块,教授学生基本的数据特征分析及图表绘制、数据调研、收集、整理方法;再设置推断统计模块,让学生掌握参数估计的应用,理解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再设置相关、回归分析及趋势预测等,让学生学习应用EXCEL、SPSS等软件分析处理经济或财会数据,学会分析指标数据间的联系,提出有价值的管理建议;最后再设置综合能力实践模块,培养学生的应用统计能力、数据分析实践能力和专业创新能力。3.2.2结合财会专业特点和岗位需求设计教学模块课程内容设计要实用,实用性体现在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以及统计知识与财会专业知识的融合。首先,每一模块内容要结合财会专业学生对统计知识的需求设计,在理论知识基础上设计实践项目,实践项目设计时,对接经济、管理中的现实问题,将真实的经济信息、会计信息等作为原始数据,教授如何将财会领域专业问题转化为统计问题。以“回归分析及预测”模块内容为例,在回归分析等相关基础理论基础上,增加对财务信息回归分析等相关的实践项目,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经济信息、会计信息中各指标内在的联系或发展趋势。其次,增加“统计在财会领域综合运用”模块,强化综合运用统计方法灵活处理财会领域具体问题的能力,透过搜集、处理大量的信息挖掘其折射的问题,为内部管理诊断和投资决策等服务。3.2.3 结合财务转型升级背景时代背景设计教学模块课程内容要符合“时代性”,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关注和导入大数据信息化时代新的统计理念和统计思维[3]。针对大数据的推进,学习重点从抽样统计向全样本数据分析转移[4],针对经济统计,不仅需要渗透现代化的信息收集、整理、处理能力,还要贯彻在大体量财务数据中提炼商业价值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挖掘大数据背后内在耦合和关联,将统计能力充分应用与财会岗位职能中,发挥现代化核算和管理需求。

3.3充分引入“参与式”学习方法

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需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学习规律。商务统计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要打破单一的教学方法的枯燥性和局限性。对于实践性与应用型较强的课程,灵活运用BOPPPS教学方法和项目驱动教学方法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5]。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全过程参与教学,设计“参与式”课堂教学,具体如图1所示。理论知识讲授中采用BOPPPS教学方法,以财会领域的现实问题作为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索精神,明确模块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要求,通过前测对接已有知识结构,采用参与式学习让学生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理解统计原理,学会将现实的专业问题转化成统计问题加以解决,再通过检测评价课堂效果,通过课堂总结凝练和巩固课堂内容。实践环节采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结合理论知识模块规划实践项目,确定每一模块具体的实践项目要求,搜集现实的会计信息,让学生参与到专业化情境中,运用统计软件对进行数据分析、挖掘,发现和解决现实问题,撰写项目报告并进行评价总结。图1“参与式”教学方法

3.4采用“多元化”评价标准

《商务统计》课程更具有实践性和开放性,要充分的重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基于此,应构建“过程性多元化”评价体系。一是考核过程性,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学生实践操作和应用情况,实时观测记录学生学习情况,增加过程性成绩比重;二是考核主体多样化,可划分学习小组,安排经济财会案例分析类小组作业由团队协作完成,成绩由小组自评和小组间互评成绩构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综合分析技能及团队沟通、协作能力;三是考核方式及内容多元化,过程考核打破作业加考勤的单一评价,除了考查基础知识的作业练习之外,增加统计调研报告、课程论文等,鼓励学生发表高质量论文代替毕业论文答辩,以此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期末考试在考核基础知识掌握的同时,增加对经济案例分析能力的考核,检验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

4小结

大数据时代各项数据处理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商务统计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挑战,财务转型升级背景下《商务统计》课程改革要针对新形势下该岗位对统计知识和能力的需求,结合学生基础特点进行改革。《商务统计》改革要依托财会转型升级下财会人员素质需求,确定符合财务转型下财会专业需求的统计课程的三维“立体化”教学目标,以此为基础,组织能够体现综合素养提升的模块化课程内容,选用有助于教学目标实现的灵活的教学方法,构建有助于综合能力考核的课程评价体系,将统计分析、大数据处理应用能力与财会专业知识融合渗透,切实将商务统计能力助力于财务转型。

参考文献

[1]姚长佳,张聪慧.高等职业教育经管类专业核心素养与课程改革路径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08):52-57+63.

[2]张慧.大数据背景下商务统计课程TSP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79(03):105-108+128.

[3]陆凤兴.应用型本科《商务统计软件(SPSS)应用》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5,234(48):95-96.

[4]宋来敏,李侠.大数据对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学的影响及新模式研究[J].科教导刊(下旬),2019,(21):105-106.

财会专业范文篇7

【关键词】“互联网+”;创新;中职;财会;专业教学

“互联网+”就是指“互联网+传统行业”,不过“+”并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互联网技术与各传统行业实现前所未有的融合,也就是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促进传统行业开创越来越多全新业态。自从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出现“互联网+”并形成国家战略计划,“互联网+”就成为促使社会各产业加速提质增效的推进器,同时将网络与信息技术由消费向制造、生产、管理等更大空间、更广范围延伸。职业教育领域中,“互联网+”不仅持续增强着各专业学科教学的创新优化能力,也正在成为众多传统学科激发新动能、挖掘新优势的先导力量。

一、“互联网+”的主要内涵

(一)跨界与创新

“互联网+”自出现起就被业界内外定义为升级版的两化融合,而其之所以能够在创新2.0背景下实现越来越多行业创新与业态创新,一个根本原因就是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全面跨界。在与各种传统行业彼此交织、穿插、集合后,互联网+具备了较任何一个或一类传统行业都更加扎实的创新基础。同时,基于跨界融合的协同发展形式上,“互联网+”与传统行业实现了群体智慧的集中化、集合化,于是产生了从研究开发至商业量产的直线路径。不仅如此,跨界融合也代表着身份定位的交叉与融合,比如传统模式下的消费者成为投资者,终端客户转变身份成为创新合作对象等。显然,就在上面一系列跨界融合式发展进程中,各种各样出乎意料、无与伦比的创新和创造也应运而生,成就了“互联网+”模式下独树一帜的创新性与创造性。

(二)重塑与开放

随着互联网技术全面普及和深度应用,世界成为一个地球村。这种基于技术迭展的结构性调整不仅体现在经济领域,也同样影响着包括社会、文化、地缘在内的各个方面。基于“互联网+”的游戏法则、控制权限等都与传统发生了颠覆性改变,形成了本质化的重新解构与塑造。以最常见的管理架构为例,传统模式下牢不可破的金字塔型管理层级在互联网技术普及后轻而易举实现了扁平化转型。可见,重塑是“互联网+”背景下最具代表性的结构重建。同时,在不断重新塑造越来越多传统行业、产业、领域之际,基于网络平台和技术的开放则始终如一。不仅如此,由于重塑的过程很大程度上也是将原本相互封闭或孤立的体系进行互联互通,于是开放的程度与日俱增、范围越来越广阔。因此,重塑与开放是“互联网+”又一个不容忽视的深刻内涵。

(三)人本和连接

网络与信息技术自出现起便在极短时间内实现了对各行各业的覆盖和渗透。这种现象背后的实质说明这种全新技术得到了最大多数受众的认可和接受,由于受众基础愈发巩固而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进一步深究这些表象之下的根源不难发现,“互联网+”颠覆了传统模式下卖方一统天下的固有套路,转而更加关注和尊重买方市场,也就是给予了客户端更多的关照。最典型的佐证就是基于网络平台的买卖双方更大程度上消减了信息不对等的弊端。从这一角度看,“互联网+”能在更高水平上提供以人为本的服务,或以更加人本化、人性化的基本原则展开各种社会性活动。在此基础上,基于网络与信息技术的虚拟性破除了现实社会中物理层面的各种阻碍或边界,物人互联、物物互联不仅促使“互联网+”不断打破越来越多传统界线的阻隔,也使互联网在持续缩小或消弭差异性的同时越来越接近连接一切的最终目标。

二、“互联网+”背景下中职财会专业教学的常见问题

(一)定位失当、主体偏差

传统模式下,部分中职院校财会专业教师长期受到应试教育观念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定位失当、主体偏差的缺陷。比如课堂上只有教师向学生单方面传授知识,而师生之间或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极为不足。又如,个别教师始终将自身定位于教育教学的主体,未能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核心。这种指导思想影响下,财会专业教学成为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只能充当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如此被动状态显然违背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的教育目标。而不少中职学生之所以对财会专业学习缺少兴趣和热情,一个重要原因也在于传统教学模式沉闷刻板,对学生的激励引导欠缺,导致学生产生疲乏厌倦的不良情绪等。从这一点讲,对教学双方定位不当、教学主体出现偏差是产生问题的根源,也是这些中职院校财会专业教学需要尽快加以突破的重点与要点。

(二)理论有余、实践不足

财会专业是极为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专业。财会工作虽然需要大量理论知识夯实基础,然而最终体现职业价值的却是更加务实的操作。只有在工作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品质和效率,财会工作才能为各种企事业单位创造更多实实在在的效益和价值。然而部分中职院校的财会专业教学偏偏存在理论有余、实践不足的缺陷。即,教师往往习惯于侧重理论知识点滔滔不绝地讲解和阐释,将大量教学时间耗费在归纳、总结、考核理论的过程中。相反,原本应当强化的实践操作却被相对忽略,或仅仅满足于完成课后练习。这种极为偏颇的教育形式下,不少中职学生逐渐养成了以死记硬背理论应付考试的学习习惯。而这些看似取巧的便捷操作恰恰降低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水平,造成这些学生毕业后在职场上屡屡碰壁,成为拓展职业空间的硬伤。

三、基于“互联网+”创新中职财会专业教学的策略

(一)构建线下结合线上立体教学模式

“互联网+”背景下,职业教育面临的各种困难、堵点都可以基于技术得以缓和、解决。比如中职财会专业学习时间短、教学任务重、理论知识量大、实践技能要求高。这些都很难在课堂上短短数十分钟教学中面面俱到。而构建线下结合线上立体教学模式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比如,利用线上课程完成常态化、基础性、重复性的教学。包括基础理论知识、教材指定的基本操作练习等。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自行完成以上内容的自学。而自学线上课程时遭遇的疑点和难点问题则可以留到线下课堂教学时集中解决。于是,课堂上有限的时间便成为教师答疑解惑的主战场。而这种线上自学线下答疑的方式显然能够大幅提高课堂教学的品质和成效,并且有助于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探索个性化学习形式,是让学生切实回归学习主体的有益举措。又如,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课件构建分层教学新机制。分层教学是近年来践行素质教育改革的新趋势,指教师结合学生特点、禀赋、客观要求等设置多个教学预案,分别对应不同需要的学生,以实现因材施教的目的。然而传统课堂上几乎不可能实现分层教学,只能转向线上模式。网络课件的出现是实践分层教学较为可行的方法。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目标课件,还可以随着能力的提升逐步增加内容和难度等。无疑,线上分层教学更加满足以生为本、多元教育的基本原则。

(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提升实践能力

财会是十分重视实践操作能力的专业教育。不过课堂上的教师演示往往只是杯水车薪,而部分中职院校又不具备进入企业实习实训的机会和条件。这种矛盾状态下,“互联网+”可以较好地解决问题,也就是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提升学生各种财会实务的实践能力。比如,在与企业全面沟通后,中职院校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以任务驱动教育的方式引导学生实践各种会计实务。这些会计实务既可以是常态化的记账算账,也可以视情况参与数据分析与决策规划等环节。一方面,学校可以帮助企业完成一定数量的财务管理工作任务,减轻企业负担与成本投入。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借机观察了解学生的职业态度、业务素质、工作能力。这将有助于企业锁定目标人才,也不失为企业确定未来招聘对象的策略之一。不过,最重要的是,通过参与企业现实工作项目,学生能够零距离感受真实的职场环境,体验现实中财会工作的特点、目标、形式、内容。这对学生提高理论联系实践的意识和能力都是绝无仅有的良机。

(三)强化数据分析教育,提升战略决策水平

“互联网+”背景下,现代企业探索管理科学化进程中,会计转型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自从2017年国家取消会计证,传统模式下最基础的核算型财务会计便已开始遭遇越来越严峻的市场挑战。加之越来越多智能财务软件、财务机器人的应用逐渐普及,越来越多用人单位纷纷调高准入门槛。仅仅能够记账算账早已无法满足企事业单位的客观要求。从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才是新时期财会专业人才谋求更好发展空间的前提和基础。而这就需要中职财会专业教育强化数据分析教育,提升学生战略决策水平。

四、结束语

中等职业教育领域中,财会专业历来是深受关注的热门专业之一。然而很长时间以来传统模式下的中职财会专业教学普遍存在各种各样的缺陷。这并非是教学手段层面缺乏前沿技术支持,而是思想观念的深层对于时展方向的判断力、前瞻性有所欠缺。尤其是在互联网全面普及的新时期里,财会事业早已从记账算账的初级阶段快速向战略决策的管理层面转型。中职财会专业按部就班的教育教学显然与现实需求产生了相当的差距。这也是传统模式下培养的中职财会毕业生难以应对市场竞争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新时期中职财会专业教学需要基于“互联网+”探索全面优化的创新发展道路。一方面,中职财会专业需要充分利用更多先进技术,通过线下加线上的立体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教育者需要格外关注中职生在财务数据分析方面的能力养成。只有基于“互联网+”推动新生代中职财会专业学生向管理会计转型,中职财会专业培养的技能人才才能满足未来社会现实要求,才能帮助学生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取主动权。这不仅是“互联网+”背景下中职财会专业教学探索优化创新之路的重要手段,也是新时期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秦荣生.“互联网”时代会计行业的发展趋势[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9(12):20-24.

[2]韩丽萍,李敏.浅谈中国石化财务共享服务建设[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1):13-15.

财会专业范文篇8

关键词:财会专业;职业教育;地方经济;宿迁地区

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必须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随着苏北经济欠发达地区招商引资、经济发展环境与状况的改变,区域职业教育服务方向、目标也应随之而变,探索围绕“职教布局合理、招生规模适度、专业错位发展、特色鲜明”原则,构建资源整合、分工协作下大职教系统,匹配区域经济发展。

一、宿迁中等教育财会类专业现状

从统计调查中了解到,2021年,全市中职全日制21354人,其中中职招生19764人,五年制高职招生1590人,全市职业教育以中职为主,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明显不足,存在供需结构性矛盾。宿迁市三县两区职业院校均开设招收财会专业,2021年,调查数据我市4675名中职财会毕业生中,升学340人,就业3867人,其他自主创业等260人,本地就业3798人。绝大多数学生选择本地就业。目前由于宿迁市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正迎来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更迫切需要培养出能够适应本地区域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技术人才,但在当前宿迁市中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中没有突出专业集聚资源办学的能力,无集中优势办学,学生无法掌握与经济发展需要的实践技能。

(一)培养模式单一,岗位群适应性不强

目前,财会中职学生前两年基本都在学校进行理论学习和模拟手工账实践,最后一年到企业实习。一方面会计实习岗位欠缺,难以将会计专业学生全部安排到会计相关岗位实习,学生职业认知和发展受局限;另一方面由于会计环境和互联网工作环境发展较快,这种培养模式下学生很难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在实践教学中缺乏行业指导,实践的内容和实际工作有偏差。

(二)服务宿迁区域经济发展不明显

校企合作缺乏相应的制度和机制约束。财会专业一些学生由于就业需求的特殊性,企业通常不能提供大量的财会岗位。在没有企业能够提供大规模的财会实习岗位的情况下,仅仅为了实训而跨专业进行校企合作。中等专业学校校企合作的对象基本是外地的大中型企业,合作形式基本上是劳务输出。在调查中了解到,很多学校基本上是一个专业的学生集中到一个企业就业,专业根本不对口。校企合作仍然处于从当地政府要求设置的层面上进行一些协作,没有实质性的分析研究,没有从财会专业设置、财会人才培养质量、财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财会类企业技术人才如何服务学校等方面进行深入展开合作。从双方协议中看到,职业学校向这些企业提供学生,这些企业为学生提供粗放式的工作岗位,为学校提供与之匹配的一定数目的实习实训耗材,没有技术的支持支撑,而企业真正需要的财会类人才往往从外地招聘。

(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畅,学生实训不够

实训方式还仅仅停留在一些诸如金蝶、用友畅捷通等这样的财务软件。对于财会这门课程来说,实践性比较强,多是账务处理操作和账理知识,不同于一般的理实一体化教学。但是由于在现实的操作中职业学校没有建立起会计专业理论到技术实践的有机对接机制,使得在财会类的产教融合理实一体化下和校企合作无法突显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而在现实中进行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将会计类的理论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将理论知识融合到现实的工作场景当中进行模拟重现,形成由校企合作模式到实践的学习能力,模拟企业会计相关岗位,如:出纳、总账等岗位,从而可以使学生获得对职场的真实认知和体验感。所以,理论与实践不能及时有效结合,职业技能水平不强的学生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他们在今后就业路上存在诸多阻碍。由于企业参与度不够深,导致宿迁市财会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

二、原因分析

(一)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生源严重不足

一方面职业学校为了“满足”并留住学生,专业设置存在着一定随意性、粗放性、雷同性、功利性和盲目性,逐渐与人才需求市场脱节,与区域经济发展目标脱钩。另一方面与经济发展相吻合的职校专业建设取决于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的合作机制、运行方式、匹配程度。运作过程中出现职责不明、越位、错位、不到位,导致职业学校办学方向的偏差,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经济发展目标的脱节,校企合作难以步入高层次相互渗阶段。

(二)服务产业能力不足,结构性矛盾突出,特色专业不明显

学校争相开设热门专业,形成不了特色,导致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经济发展吻合度不高,不能适应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专业存在同质化现象。区域人力资源结构多样性,社区人口结构多元化、就业形式与生活方式多样化、信息渠道与社会活动多样化,导致居民教育需求多样化,体现为教育的终身性、非职业性、丰富性和个性化。宿迁处于苏北地区职业学校教育资源分散,在三县两区这个大区域内职业学校专业建设重复,存在专业同质化,产业转型升级速度快,专业设置调整跟不上产业转型升级需要。

(三)中职学校财会类师资水平与本地企业之间相互关联度低职业学校财会教师与企业的关联度不高,专业教师不是企业的兼职专业技术人员,也不为企业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多数职业院校财会类教师没有会计相关专业职称,仅有教师相关专业职称。现有的财会专业教师基本上没有会计师事务所和中小型纳税企业的一线财会工作经验,上课也仅仅是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进行授课,而企业的一线财会人员被临时聘请到学校兼职授课,由于没有教学一线经验,往往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实践与理论很好的融合,从而传授给学生。

三、建议和对策

(一)着力创新财会专业人才的培养机制

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可以通过当地政府、企业和学校等多方资源的整合助力。中职学校的顶层设计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重点对参与热情较高,且综合实力较强、需求量高的企业,向政府部门提出申请审批。企业和学校进行中长期合作共建计划,共同制定出有利于合作企业长期发展且科学有效的适合学校培养的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各个学校的在校学生的综合情况主动寻找符合本校机制的学徒制财会专业教学模式的行业企业进行合作。重点突出将企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实际要求融入人才培养的方案当中,改变传统的“理论+实习+实践+岗位”人才培养方式,科学合理地对财会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升级,并做好实时的监督和反馈,不定期进行绩效考核评价,保证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符合企业的需要,实现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

(二)以政府为主导,逐步建立“模块区域性职业教育协调和服务一体化体系”

构建以政府主导、学校和企业参与的校企合作管理体系。中等职业教育服务宿迁经济发展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企合作的紧密度。为此,必须首先得到政府的宏观协调与政策支持,逐步建立政府主导的校企合作管理体系。第一,制定完善中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逐步制定具备实时性的制约机制的法律框架体系,地方政府要出台相应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确定校企合作中政府的责任和职能,明确校企双方的法律责任和应尽义务,并使所有相关机构都能履行各自的责任和义务。第二,建立在财政资金保障下的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管理体系的运行需要成本,在资金保障上,必须得到当地财政资金对校企合作管理体系的投入机制保障,做到合理资源分配;在校企合作双方权益分配上,建立财政资金保障下的纳入政府公共预算的合理的奖补机制,适当给予相关企业税费的减免政策。构建“政府主导、行业督导、企业参与、学校自主”办学体系,匹配区域经济发展目标。通过政府政策引导、财政扶持,将校企合作推入新层次。构建完善以学校为核心,第三方参与,以教学效果评价教师、以素质能力评价学生、以社会贡献评价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与管理考核制度,对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计划及实施过程、毕业生社会认可度等实施质量监控评价。

(三)建立健全“大职教”环境下职教集团的协调融通机制,建立“宿迁大职教集团”

重点突出行业协会充分发挥技术融通作用,尤其在制定职业资格技术要求、划分专业人才种类等各个流程中发挥主导能力作用。在实施过程中,首先由行业协会组织牵头,中职学校派出专业教师参与企业专业实践工作,专业企业派出相关专业导师到校做兼职教师,兼职代课相关专业课程,逐步构建教学协作机制。行业协会在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订集团成员培训方案,通过职业教育集团即“大职教集团”帮助相关职业学校在对口合作企业建立实验实训实践训练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岗位。行业协会为“大职教集团”制订清晰的规范并提出整改建议。全面发挥企业在相关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安排、职业教育学校教师队伍培育方面的积极作用,主动邀请联盟企业公司一线资深专家参与大集团的运营和管理工作。整合本地区的教育资源,构建苏北区域职教集团,对专业设置进行科学分工与有效协调;构建“政府主导、行业督导、企业参与、学校自主”的政校企合作平台,促进职业教育有效服务地方经济;拓展职教功能,探究普职通融,构建终身教育,营造学习型社会。

(四)持续推进产教融合供需对接

要进一步规范发展本地区域服务组织,促进产教供需双向对接模式。一是做好规范保障需求服务。要鼓励本地政府、本地行业企业、中职学校通过合作设立、购买服务、实体引进等方式,积极培育具有正确的校企合作市场导向、企业对接供需、能够达到精准服务、可以规范运作的现代化的产教融合双向服务组织。二是强化从今供给需求指导政策。切实发挥行业企业作用,积极支持行业专业企业组织进行深化产教融合工作计划论证,适时开展行业企业集中供给人才需求预测、校企合作无缝对接、教学过程性实施计划指导。拓展职业教育功能提升公共服务能力——职教功能新定位。满足政府、行业、企业、学生、家长和社区的需求;实施开门办学,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并举;为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满足他们技能转化、技能提升,创业就业的需要,工业转型时创新与转岗的需要;为弱势群体提供公益服务;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改造、咨询服务;保护与传承地方与企业文化。

(五)构建普职相融下综合高中办学新模式

综合高中班是跨越普职两块不同模式教育,需要普职两类学校教学资源整合,取长补短,实现共赢。综合高中应基于普职合作的两校共赢的基础之上。普职两校合作,可以解决职业学校文化课老师短缺,可以借助于职高专业的优势解决普高弱势学生继续深造(参加对口高考)或就业选择。可以充分利用普高的学科实验室与职高的专业技能实训设备,可以在普职两校师生中构成教与学的动力与压力。对口高考是与普通高中争夺生源的重要加分器,是职业学校间生源竞争的重要政策导向,可提高对口高考的核心竞争力。

结语

政府要支持利用市场合作和市场细分,提供能够与合作相适应的专业化服务,着重构建中长期利益共同体,逐步形成并完善互惠的合作机制。设计“政校企行园”大联盟,共同协作,促进中职学校与行业结合、企业联盟、同园区共联,鼓励和支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让中等职业教育财会业培养的人才能够服务宿迁地方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国昌,邓文琳.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1):58+71.

[2]李伟萍.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思考[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4(11):13.

[3]张国红.中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12):15–18.

[4]刘克勇,方健华,王新国.深度融合:江苏职业教育面向未来的发展理念与路径抉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6):34–38.

[5]庄西真.国家视角下的职业教育现代化:基于经济社会若干领域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8(23):65–71.

[6]沈正峰,蔡效猛.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思考——以宿城区职业教育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2018(12):29–32.

[7]谭英芝.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同质化”的危害及应对策略[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通讯),2009(02):43–44.

财会专业范文篇9

一、高职财会专业开设《投资与理财》课程的意义

1.就业导向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为了了解高职院校财会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我们以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近三年会计专业毕业生为例进行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调查结果显示:87%的毕业生进入企事业单位从事公司财务工作,11%的毕业生进入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从事个人理财工作,1%的毕业生进行自主创业。《投资与理财》课程正是为了使高职财会专业能适应就业需要,适应在投资与理财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方面的需要而出现的一门课程。该课程的设立有益于扩大学生就业面,学生毕业后既能到企业从事出纳、会计工作,也可到证券公司、保险公司、银行的理财部门等金融公司的客户服务部门工作。

2.完善知识结构的客观要求

财会学的本质是一门研究财富变化的实用性科学。而且随着经济发展、财富的不断增长,股票、债券、基金、外汇、黄金等理财产品和期货、期权金融衍生工具等也是层出不穷,人们必须选择适合的投资理财工具,合理配置自己的财富,保证克服通胀影响,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这些问题都是财会专业学生今后走上社会必须面对的问题,要成功有效地处理这些问题,就必须接受投资理财教育,具备一定的投资理财能力。

二、高职财会专业《投资与理财》课程的定位与教学方法的选择

1.课程定位及教学目标

《投资与理财》是以资本运营中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投资和理财为研究对象。课程涉及经济学、管理学(财务管理、会计学)、金融学和税务学等多个学科,所涉及的投资理财工具涵盖股票、债券、基金、期货、黄金、外汇等十几种。作为知识结构的有益补充,《投资与理财》课程可以作为财会专业职业技能拓展课。这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拓展学生知识范围,掌握一般性基础的分析方法,培养学生对投资理财问题的兴趣为目的,因此,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可以定位为培养投资理财理论知识和较高的实际操作技能,让学生熟悉和掌握各种理财产品,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投资理财程序,提高其综合理财能力。

2.课程教学方法的选择

授课过程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否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都将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开设《投资与理财》课程,不仅要教授学生投资与理财的知识及技巧,更要培养他们思考、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该课程特点,在教学中运用项目教学法将是一种很好的探索。项目教学法是近几年推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是指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引领教学过程,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一般采用的是“满堂灌”“、填鸭式”教学,学生只能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而采用项目教学法,教师的教学方式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导演。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教”与“学”和谐互动的发展,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认知、能力、情感”全方位的培养。这种方法主要基于这样一种实施路径:围绕一个个工作任务开展教学,使《投资与理财》这门理论课程转变为生动的以任务为中心的实务教学,然后结合案例,按照实际工作项目来组织教学。也就是说,这种模式在实施中可以是大项目套小任务来层层推进,最终实现我们的课程目标。具体实施步骤如下:首先,让学生了解本次项目的内容和任务,以及需要掌握的知识要求和项目完成的标准。比如在做“银行理财”这个子项目上,就先要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课堂教学、上网查找资料等形式掌握银行理财相关专业知识,了解银行理财工具及其特点等。

其次,分组计划、决策。在学生掌握了相应的理论知识后,就让其自主地完成项目任务。一般情况下,组员在组长的带领下,将本次项目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加工,根据项目要求自行拟定项目实施的计划和方法。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及时提供咨询,引导学生解决在计划决策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最后,展示工作成果。小组在完成项目任务并形成可视化结果,如ppt或word形式的规划报告,要求在班上展示自己的工作成果。形式可以是每小组指派一名代表进行陈述,也可以是不同的小组成员分别负责一部分陈述等,充分尊重小组自己的意见。在陈述完毕后,别的小组成员要对此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问题,启发学生进行必要的修正,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在最后也应该进行必要的讲评与分析。

财会专业范文篇10

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培养的人才是我国职教师资的重要来源。我国目前现存的8所独立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承担着我国职教师资的重要责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到2022年,“双师型”教师(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超过一半。这不仅指出了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明确了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但是,目前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的短缺已成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内涵发展的瓶颈。针对这一现象,教育部等多部门已经相关文件,明确构建以职业技术师范生院校为主体、产教融合的多元育人培养培训格局,进一步表明了国家非常重视职业技术师范教育,联合政、企、校多元参与,共同培育“双师型”职教师资。对财会专业师范生培养,要注重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场所,即学场,培养理论知识能力;也要重视创设适合学生实践操作的场所,即职场,培养学生教学技能、财会专业技能。构建“学场”和“职场”双场合一的教学模式,对于财会专业师范生知识技能的培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双场合一”教学的基本内涵

“双场”即“学场”和“职场”。“学场”指的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场所,包括教室、实验室、实训场地等。“职场”指的是学生将来要从事的跟专业相关的工作场所。财会专业师范生将来既可从事职业学校的教师职业,又可从事企业相关财会专业工作,其工作场所是职业学校或者企业,所以财会专业师范生有两种“职场”环境。在“学场”中学生通过财会专业知识和教育专业知识的学习,掌握专业基本理论知识、熟练专业技能的运用操作;在“职场”中学生通过专业实训、专业实习、教育实习等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操作,理论结合实际,不仅教师要做到“双场合一”教学,学生也在“双场合一”教学环境中学习,使“学场”和“职场”有机衔接。

三、财会专业师范生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单一

财会专业师范生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偏重理论知识的讲解,注重“学场”,忽略了“职场”。学校缺乏“职场”的环境创设,教学模式单一。在财会专业师范生的专业实习中,部分学生因为企业不愿学生涉及其隐私而遭到实习被拒的情况屡见不鲜,很多学生在实习时仅做些跟专业无关的工作,操作能力得不到提升。这部分学生操作技能的提升更多要依赖于学校的教学,而现实中“学场”和“职场”分离,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使得部分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锻炼缺乏。

(二)教师团队缺乏

随着国家对“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很多高校开始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但是目前,很多学校财会专业的教师,只是拥有了相关的资格证书,并没有真正从事过相关的工作,实际的企业工作经验缺乏,相关的培训也少,教师的教学水平停留在理论层面。学校对企业教师的引进政策缺乏,教师团队建设制度不全,使财会专业师范生的教学师资力量缺乏。

(三)实训场地缺乏

财会专业的技能训练需要专门的实验教室,但是部分高校实验室建设不到位,缺乏仿真实验室,相应的硬件设施等投资不足,都会影响学生技能的训练。此外,学校缺乏稳定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致使学生校外实习效果也不能得到保障,学生无法将“学场”所掌握的知识运用于“职场”。

四、构建“双场合一”教学模式

(一)设计“双场合一”教学模式总思路

一是以人才培养为中心。财会师范专业是要培养热爱职业教育事业,具有系统而扎实的财会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既能胜任相关专业教学工作的职教师资,又能胜任企业单位财务相关工作。基于人才培养目标,我们要构建“学场”与“职场”合一的教学总思路,教学教育活动要围绕这个中心开展,理清思路,探讨“学场”是否与“职场”有机衔接。二是注重专业交叉融合。跨专业是职业教师教育专业的特点,财会专业师范生既要掌握财会专业知识及技能操作,又要掌握教师教育专业知识。“双场合一”的教学模式要遵循财会师范生专业的特性,在“双场合一”的教学模式构建时要注意专业交叉对“学场”和“职场”的特殊要求,制定符合专业培养要求的“双场合一”教学设计。财会专业师范生中的大多数毕业生要从事中等职业学校财务专业课程的教育教学与研究工作,部分学生会在中小企业、银行与证券公司等单位从事会计、财务、审计工作。所以要培养学生具有适应两种类型的职场能力,“双场合一”教学模式要对职场有充分的调研,开展教学设计和整合教学过程。三是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财会师范专业要培养学生的教育情怀,有道德、有爱心;培养学生的财会职业精神,懂法律,有底线。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环节。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要将思政育人融于课程教学中,深入挖掘财务专业知识中的思政元素,融入“学场”和“职场”的教学过程,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

(二)组建教师团队协同教学育人

一是提升教师的教学理念认同。教师是实现“双场合一”教学的关键要素。“双场合一”的教学效果直接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能力。让教师形成教学理念的认同,能有效促进“学场”与“职场”的融合,提高教学效果。二是建立多重教师联合教学团队。首先,校内教学团队包含“学场”教师和“职场”教师,即理论课程教师和实践课程教师联合教学团队,培养教师“双场合一”的教学理念,破除教师各自放政的教学现状,促进教师间的教学交流,提高教师“双场合一”教学的能力。其次,组建校外教师团队,包括企业教师和中职学校教师团队,搭建教师团队交流的平台,开展教学研讨,避免出现实训实践教学内容重复或者脱节的现象,对学生的培养做到无缝衔接。最后,组建校内与校外联合教学团队,让学校教师走出去,让企业教师走进来,加强教学团队的交流与合作,研讨拓宽“学场”和“职场”融合教学的路径,解决“双场合一”教学的难题。三是创设“双场合一”教学环境。专业学习始于学场,专业技能用于职场。创设“双场合一”的教学环境,有助于培养财会专业师范生的职业技能,有利于学生从“学场”顺利过渡到“职场”,以适应职场的需要和发展。“双场合一”的教学要重视“职场”环境的创设。首先,从财会专业技能的“职场”看,要加强仿真实验室、综合模拟等实训室的建设,增加硬件设备的资金投入。其次,从职业师范教育技能的“职场”看,要加强智能微格教室的建设,创设能让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和教学研究的教学环境。

(三)坚持教学内容“二分解一整合”的原则

一是“学场”要遵循专业知识与职业教师教育知识分解的原则。财会专业知识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在“学场”主要注重传授学生的理论知识,教师要根据行业和岗位的需求,将课程内容拆解,突出行业需求和重点难点。此外,作为师范专业,教师教育类的课程知识也要分解,教育类理论知识的分解要注重财会专业师范生的特点以及中职学校学生学习和认知规律特点,对知识的传授方法和内容进行梳理。二是“职场”要将理论知识重新整合并运用于实践。财会专业知识和教师教育知识的分解是为知识的整合做准备的,是从“学场”向“职场”过渡的重要一步。对于财会专业师范生来说,“职场”是“双职场”,即企业和职业学校,在教学过程中,“职场”的教学内容要注重分解内容的二次整合与有机衔接,并将其运用于实践。在教学活动中,“职场”的教学内容要注重实训、实习的过程,对学生开展企业认知沙盘模拟实练、管理会计实训、财务报表分析等实训课程,培养师范生熟练运用操作技能,并且能将自己所学再输出,传授给中职学生,这是一个输入到输出的过程。坚持教学内容“二分解一整合”的原则,能最大程度保留教学内容的有效性、实用性,提升教学的效果,缩短“学场”到“职场”的距离。

(四)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手段

一是优化教学内容。财会专业师范生要了解相关的财经法律、法规,熟悉会计准则、会计制度,掌握财会专业基本理论、方法和基本技能,还要具有较强实务操作能力、财务分析与决策能力。此外还要掌握职业教育课程的教学知识,能整合知识内容形成专业教学知识。对学生开展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要优化理论知识内容,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知识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理实结合的能力,提升教学效果。二是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方式。希尔顿(A.Schelten)认为,行动导向教学内容“多为结构复杂的综合性问题,与职业实践或日常生活有关,具有工作过程的系统性特征,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可促进跨学科学习。”财会师范专业的行动导向教学要以职业活动中的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制定行动导向教学的步骤,实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任务的驱动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使学生在做中学,“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过程可以采取头脑风暴、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开展,以行动为导向的理实一体教学是“双场合一”教学的主要途径。

(五)制定目标达成度评价方式

一是基于课程目标制定目标达成度评价方式。教育部《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提出要“定期评价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和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进行修订。”而课程建设水平的提高,需要基于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进行持续改进。财会专业师范生的课程评价要制定目标达成度评价方式,有助于“双场合一”教学评价和整改,有利于课程建设持续性发展。二是对知识的评价要基于教学大纲和考核重点,对每项指标的达成度进行评价,多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这种评价多以量化评定,呼应各课程的知识点,可以对学生在“学场”中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三是对学生素质、能力的评价要注重过程性评价。产出导向(OBE)教育的评价中,除了包括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价,还包括学生应该掌握的技能、素质的评价,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职场”教学过程中,不定期对学生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进行过程性评价,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改进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反思,以提升“学场”和“职场”的教学效果,促进“双场合一”教学模式的不断完善。

主要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9-02-13)[2021-11-28].

[2]姜汉荣.中职“双场合一”教学:理论基础及操作要义[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2):114-117.

[3]孟怡珺.“复合型”人才培育导向下公司治理与会计监管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国际商务财会,2021(5):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