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会通讯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09:10:24

财会通讯

财会通讯范文篇1

关键词:网络环境;企业;信息管理系统;设计研究

我国网络信息体系的发展比较缓慢,在国家的成长下,企业管理模式也逐渐在发生变化;但是,我国企业的管理系统仍然面临着严峻的问题,一些企业的管理模式还比较刻板[1]。为了能够使我国的企业管理有一个健康稳定的发展系统,构建一个完整的企业管理模式已经是当前最紧要的任务。目前,电子信息服务已经是一个新兴的领域,互联网对管理体系既可以提供强大的技术保证,又可以满足各企业部门现实的管理需求。在互联网环境下,新型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就具有了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2]。本文对此进行了研究探讨,认为我国企业在电子信息技术的帮助和推动下,可以很好地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息管理体系,从而使得我国的企业管理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1管理系统的软件设计

我国各企业的管理系统在软件配置上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如对于信息数据的采纳方式不够健全等。为了使得企业信息管理在网络技术中得以优化发展,就必须对管理系统的软件系统进行优化和调整。1.1总体思路。构建一个完整的企业信息管理数据体系,需要我们将不同软件设施、操作模式和信息数据管理库结合在一起。然而,目前由于管理系统的设施、操作技术、数据库和网络安全问题带来的不便,对信息化数据库系统和电子技术平台中储存的大量信息产生了差异。如何解释、处理和管理这些信息化数据,是一项技术性问题。从技术操作的角度来看,XML数据库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数据库管理系统[3]。根据这个管理模式的特点,数据库就会保留有用的数据,然后转化成XML数据库下的数据,经过不断地查询、翻译、提取、验证,从而形成新的信息数据。利用这个数据库的不断转换,为信息化数据的合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从而使得信息化数据管理从软件设计上得以实施和完成。通过不断的分析表明,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和电子技术之间是互利互补的。在网络技术发展下,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软件设计的思想是,在网络环境下,依托XML数据库的基础模式,通过智能工作流程,将网络技术与信息管理系统相连接,从而建立一个企业传统管理模式和数据化管理体系的综合企业信息管理数据库,建构一整套的体系框架,以便能够准确系统的展现企业管理程度和服务评估的信息化载体,实现网络技术与信息管理系统的相互连接。1.2软件系统的优化框架。我们可以结合电子信息技术和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特点,使用XML数据库的相关技术,从而可以跨区域收集信息和管理企业。网络技术下的新型企业信息管理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新型的信息软件管理体系的设计需要从四个方面构建:数据采集、信息数据库的配置和分析、信息服务管理系统、网络技术的应用。首先,对于数据的搜集,各企业管理部门应该学会根据不同的信息采集不同的数据,做到不混淆各个系统的数据信息;其次,数据库的配置应该统一处理,并且将数据传到互联网云盘上备份;再次,要根据不同的部门建立不同的体系,在管理体系上要有等级评估、查询管理的设施;最后,各个数据信息库的数据应该采取实时共享技术,做到大家互相监督、共同进步。

2管理系统的硬件设计分析

目前,很多企业信息管理的硬件设施还不完善,计算机在各部门只被作为一个数据收集和查询资料的工具,而在实际的管理系统中根本没有应用到网络的最大优势。为了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全面构建,就需要工作人员从管理系统的硬件配置上进行优化。2.1存储器的优化。在管理工作中经常会把企业内部的信息泄露,这样就会造成企业内部信息被盗取。对于企业管理来说,企业信息的存储安全性是至关重要的,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特有的信息资源,所以在信息管理系统硬件建构上,做好存储器本身的安全性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增加了存储器的安全性能,企业的信息管理才能按部就班的进行,才能使得管理更有力度。2.2管理控制器的优化。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企业内部的管理控制系统就变得相对紧张,这样就会对各企业部门的管理和维持起到阻碍。如果一个企业、一个部门没有先进的控制器设备,又谈何壮大企业和管理企业?只有设备得以改进和优化,这样企业内部的管理工作才更加有系统。然而现在,企业的发展又关乎到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所以对于企业控制器系统的加强来说,政府首先应该给予大力支持,鼓励企业部门不断地创新创业;其次,对于企业本身来说,也应该学会与外界合作交流,加强业务合作,引进优秀的产业,这样才能使得企业得以快速发展和壮大。

3实验论证分析

为保证本文提出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建构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实验论证采用的是同一个企业,具有相同软硬件管理模式的管理系统进行论证实验。为了保证实验的准确性,采用之前传统的管理系统作为对比实验,对信息管理进行统计。其实验论证结果曲线如图3所示。随着信息资源的不断增加,本文设计的新型的管理方法明显优于传统模式下的管理方法,所以企业管理人员应该采用新型的管理模式。

本文对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软件和硬件设施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对管理系统的软件设计和硬件配置进行了合理的规划和调整,依据互联网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对信息的采集进行了数据分析,对管理模式进行了调整,实现了本文的设计。实验论证显示,本文的设计方法具有高效性。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为企业信息管理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邱玉莲,钱苏维.大数据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探讨[J].财会通讯,2017,11(7):95-97.

[2]王晓辉.管理会计视角下企业会计信息系统新模式构建[J].财会通讯,2017,45(22):189-192.

财会通讯范文篇2

21世纪以来,竞争环境不断变化,企业面临的风险也随之扩大。企业在利用经营杠杆获取超额收益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是呈几何级数放大的风险。企业的发展与风险的关系像是一朵两生花,企业的经营必将伴随着风险的产生。2004年10月,COSO组织出台了《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使更多的企业认识到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为企业防范与规避风险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二、风险管理与风险导向审计概念

风险管理(ERM)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更新与完善。在发展中丰富内涵,使之具有时代性。2006年6月6日,国务院国资委在《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中将ERM定义为: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体系,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而在2017年COSO组织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将ERM定义为:“组织在创造、保存、实现价值的过程中赖以进行风险管理的,与战略制定和实施相结合的文化,能力和实践。而风险导向审计是指通过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进行风险职业判断,通过审计程序将剩余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的审计模式。其主导思想是在降低审计风险的基础上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

三、ERM框架的构成思路

ERM框架是审计界为了更准确的显示风险管理的流程而构造的三维立体框架。它的核心包括“448”结构(四个目标、八个要素、四个层面)。ERM框架是审计行业发展创新的杰出成果。它将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紧密结合,在COSO内部控制框架的基础上进行延伸,象征着内部控制面向的领域从实际经营过程转向风险,内部控制提供了更科学的思路。ERM框架各个部分的构成简单明了,目标维度由战略、运营、报告和合规目标组成;层面维度包括公司层面、分支机构、业务单位和子公司;要素维度包括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八个方面。三个维度逐一展开进行组合可以得到128个风险管理事件(4﹡4﹡8=128),每一个事件都可以看作被风险导向审计的对象。在以风险为导向的基础上对各个事件的分析,有利于规避运营风险,体现了内部控制的目标。

四、企业风险导向流程分析

ERM框架认为风险管理是在组织运行中“持续进行”的流程。组织在对未来的发展进行战略决策时,需要根据可能影响组织的潜在事项进行事前管理,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水到渠成的达到组织目标。基于ERM框架与企业风险管理的成果,可以初步建立风险导向审计模型。(一)编制审计计划。中国内部审计协会(IIA)出台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要求管理者将计划与风险相联系,且业务计划应该反映该企业的风险战略。在风险导向审计下,内部审计更注重与高层的风险战略连接在一起,审计人员应当通过风险识别与分析来保证业务计划与审计计划的一致性。所以审计部门在审计流程开始之前应当选择潜在审计对象,并且评估审计风险,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审计计划。(二)实施审计测试。根据ERM框架可以将审计测试进一步细化,把流程分解为风险识别的审计、风险评估的审计和风险应对的审计。风险识别的审计要求审计人员通过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对企业识别风险流程进行审查与评价,审查企业确立风险识别的原则是否合理、方法是否适当,过程是否公允。风险评估的审计要求审计人员综合评价识别出的风险,并且企业风险管理部门的评价结果对比,形成审计发现。风险应对的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对风险应对措施的适当性和有效性进行审计,判断应对措施的效果和效益如何。(三)出具审计报告。审计报告是注册会计师在遵守独立审计准则的前提下,在实施了必要审计程序后出具的带有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风险导向审计报告的内容与结论的格式应该与其他类型审计报告相同,应当简洁明了,还要关注被识别出的各项风险因素的披露和审计建议的执行情况。此外,风险事件的突发性还要求审计人员在某些时候需出具“期中审计报告”,需要及时反映突发性风险事件的情况。(四)实施后续审计。出具审计报告并不意味着审计流程的终结,在出具审计报告后进行后续审计也属于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类型审计不同,风险导向审计的后续审计应以风险的可能性与影响为目标,将审计的重点放在风险最大的问题上。此时,审计人员应重点关注审计流程中发现的风险潜在事项是否纠正,被审单位是否按照审计建议的要求对企业进行改良,是否有未检查出的审计风险。随着竞争环境的不断演进,风险管理是现代审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而风险导向审计流程以风险为导向,以增值为目标的理念在未来必将受到更多的重视。风险导向审计应该更加公允客观,将风险分析和管理贯穿整个审计流程,为审计发展谋一条新出路。

参考文献:

[1]路媛媛,袁洋.风险导向内部审计-ERM框架分析[J].财会通讯.2008,2:123~125.

[2]胡春元.风险导向审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06.

[3]孙爱玲.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应用的现状[J].金融纵横,2010,06.

[4]孙硕.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及其应用研究[D].辽宁大学,2014.

[5]罗洪霞.风险导向审计应用研究及思考[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02:10~13.

[6]郑子远.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产生的背景以及特点分析[J].财会通讯,2011(21):48~50.

[7]徐晓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定义与特征,差异与对策[J].会计师,2013(21):49~50.

[8]韦小泉,李琼.基于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方法探析[J].中国内部审计,2015(12):23~27.

财会通讯范文篇3

关键词:云计算;云审计;审计教学;创新

当今互联网时代云计算的兴起对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也逐渐从根本上改变了审计工作模式,使得云审计成为审计发展的新趋势。云审计的内涵,即运用大数据突破传统审计的技术限制,使得审计人员能够轻松获取审计数据,节省审计人员的时间和精力,也能够更加准确地发现数据背后的真实信息。目前研究云计算技术对于审计领域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审计部门如何运用云计算技术进行审计工作,关于云计算技术对于审计教学领域影响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现有的研究较少。如何改革审计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审计教学课程,培养出符合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时代潮流的审计专业人才,是当今社会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

一、云计算技术对审计的影响

1.云计算技术+审计=云审计。云计算是一种计算方式,其计算手段主要依托于互联网技术。云计算中的计算与数据储存并非是发生在本地服务器中,而是将数据存储与计算程序散落在接通互联网的各个电脑之中。云计算技术可以使得互联网用户在短短几秒之内非常精准高效率地处理和加工浩如烟海的信息。云计算技术在互联网生活中的应用比较广泛,例如搜索软件、电子邮箱等。用户只需要轻轻敲打几下键盘,即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云计算的出现颠覆了企业在传统经济下的经营方式,也逐渐改变了审计工作的运行方法,传统审计模式开始慢慢被打破,使得审计工作产生了新的局面,即形成了“云计算技术+审计=云审计”这一新的审计模式。2.云计算技术推动了整体数据审计的发展。在目前的审计模式中,面对信息量比较少的小样本数据,审计人员能够使用传统审计技术来进行审计;但面对信息量较大的数据时,传统审计技术则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而在审计技术不断改进的情况下,云计算审计正在逐渐与审计工作密切融合,审计人员面对的不再是相对分散的小样本数据,而是更多地把被审计单位当作一个整体来进行审计。这种完整性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帮助审计人员更加准确地了解数字背后的真实信息。云计算技术诞生之后,审计人员必须寻找并革新数据的处理加工模式,云计算技术的应用能够大大提高审计效率。同时,云审计技术更加注重数据的整体性,这一点也提高了审计工作的精确性。3.云计算技术推动了总体审计模式的应用。云审计模式使得审计工作由原来的抽样审计模式逐渐转变为总体审计模式。总体审计模式可以对审计数据进行全面分析,避免了因为地域问题造成的信息限制障碍,相当程度上降低了审计风险。在传统审计模式下,想要获得被审计单位完整的经营数据来进行审计分析比较困难,所以评估被审计单位的风险,并以此为基础执行抽样审计,是现阶段审计人员较常使用的审计模式。这种审计模式会因是抽样审计而有一定程度的局限性,这一局限性使得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存在着无法完全查清被审单位违法违规行为的可能性,也因此有着较大的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在运用云计算技术后,搜寻并收集被审计单位所有的经营活动数据然后分析,这就是总体审计模式。在对收集到的大量信息进行总体多视角的分析之后,审计人员查清隐藏在数据信息背后的问题变得更加简单,审计风险也随之降低。4.云计算技术推动了持续审计方式的发展。传统审计由于技术限制,往往需要等到被审计单位的业务全部完成后才能开展工作。云计算技术的出现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审计工作与被审计单位业务发生的时间差问题,保证了审计工作的持续顺利进行。云计算技术在审计方面的应用,相当程度上发展了审计领域的持续审计方式,让审计工作中的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时间差问题得到了解决,使得审计工作得以快速有效地开展。同时,也更好地将传统审计技术与大数据、云计算技术进行了有机结合,促成了被。审计单位经营数据的完整数字化,让云计算技术与传统审计技术融合得更为紧密,可以快速高效地解决在审计工作中发现的新问题。5.云计算技术要求审计人员进一步提升职业素质为了应对审计模式的变革,审计人员必须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传统审计模式的重点在于以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去找到问题所在,而当下审计模式的变化使得审计重点由从审计证据发现问题逐渐转变为强调审计的相关联性,并把被审计单位的信息数据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这种思路的转变提升了发现隐藏问题的可能性,也提升了审计结论的价值。这些都需要审计人员进一步提升职业素质,转变工作思路,才能胜任新模式下审计工作的要求。

二、云计算背景下社会对审计人才的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审计业务的需求越来越多,但目前审计人才缺口较大是限制我国审计工作发挥作用的一个严峻问题。云计算背景下社会对审计人才的需求,既需要量的增加,更需要质的提高。因此,加快培养掌握云计算审计知识的专业审计人才已经迫在眉睫。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审计工作迫切需要大量经验丰富又精通管理知识的现代审计人才。在云计算技术不断快速发展趋势的推动下,传统审计模式已然跟不上迅猛发展的云审计技术的步伐。但仅仅掌握传统审计知识且不主动学习新审计知识的审计人员又相对较多,传统审计知识框架在相当程度上束缚了很多审计人员工作时的思维方式。因此,审计行业需要加大审计信息数据化的建设,推广审计信息数据化的应用;审计人员也应当主动学习云计算审计专业知识,从而提升自己的审计业务能力。随着云计算技术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云审计市场具有可观的市场发掘价值和发展前景,整个审计行业对于新型云审计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学校作为培养专业审计人才的阵地,通过强化审计专业教学创新,培育符合云审计时代社会发展潮流,同时又拥有云审计技术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审计职业人才显得尤其急迫与关键。

三、传统审计专业教学在云审计时代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审计教材已逐渐过时,同时缺乏云审计教材。云审计技术对当今的审计模式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其突破了传统审计固定模式的束缚,提出了云审计时代的理念,即大数据处理技术与审计技术方法的有机结合。但是,从目前来看,这些符合云审计时代潮流的崭新内容在传统审计教材上并没有体现。在云审计技术迅猛进步的背景之下,审计工作的模式及其观念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审计模式的局限性逐渐被打破,审计人员可以轻松便捷地获取丰富的信息数据。云审计教材对于传统审计教材来说是一种改良进步,同时也是一种质的飞跃。新教材应当充分体现云审计理念,内容上应当是云计算与审计模式的灵活有机结合。但是云审计教材目前在高校中数量极少,过时的传统审计教材仍居主导地位,新式的云审计教材急需编写并普及使用。2.现有审计课程体系无法满足云审计的教学需求。为了培养胜任云审计业务的专门人才,让在校学生仅仅学习传统审计知识是不够的。熟练掌握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知识,并把它们与审计业务紧密结合起来,已成为从事云审计业务人员的必备技能。然而现有审计课程体系无法满足云审计的教学需求。一方面,几乎没有体现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知识的课程设置,学生学到的还是传统的审计模式;另一方面,课程内容上,重视讲授理论知识,对实践能力训练不够,也使得学生毕业后不能快速上手审计业务操作。此外,现有的传统审计课程体系缺少专业之间的相互协同,也无法满足云审计的教学需要。3.能够胜任云审计教学的师资力量有限。讲授审计学课程的部分教师不主动接受新事物,思想仍停留在传统审计领域,在云审计方面落后于潮流,造成云审计师资力量不足。他们无法跟上当今审计技术快速进步的步伐,仍然像传统审计时代一样,停留在被审计单位经营业务发生之后进行调查这一层面,缺乏云计算审计等新兴审计的审计经历和经验。此外,目前在我国审计行业中,真正掌握云审计技术的专业实践人才较少,所以邀请到可以讲授云审计课程的实务界专家对于高校来说也比较困难。4.云审计操作软件尚不完善且价格较为昂贵。云审计操作软件的开发尚处于成长阶段,一些具体操作的细节不够成熟与完善,无法满足云审计实践的需要。且云审计操作软件价格较为高昂,相当多的学校在实践训练这一方面分配的经费严重不足。购买与云审计有关的课程训练软件开支较大,同时云审计数据库所配套的服务器等一些电子设施也相当昂贵,且购买使用后的维护费用也相当之高;况且云审计技术日新月异,刚购买的设备在较短时间内可能就会过时,部分学校可能不愿负担购买软件及其后续维护所需要的费用。5.愿与学校合作的云审计部门较少。相比于传统审计业务,云审计课程的讲授与学习更需要理论知识与实践业务的有机结合。然而现实情况是,审计部门通常不愿意让缺少经验的在校学生参与完成审计业务,学校方面也可能因为经费问题使得学生无法参加审计实践,这就造成学生所学知识与实践无法结合的局面。与学校进行校企合作的校外审计部门数量有限,且很多部门在与学校合作时配合程度也较低,审计机构担心几乎没有实战经验的学生能否真正做好审计业务。这些都导致理论知识与实践业务的结合在实际中开展得非常不足,影响了云审计的教学效果。

四、云审计时代审计专业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1.加大教学中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力度。在云审计教学中,要进一步加大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力度。学校可以购买云审计实训软件,在校内设立云审计实验教室,以满足学生们的实践需求。还应当让学生参与校外企事业单位实习,特别是联系与学校合作密切的有云审计业务的审计部门,安排学生并现场实习,提升学生的实战经验。为了保证校外实习质量,应当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调研,实习指导教师应当与审计部门密切沟通,并根据校外审计部门的反馈,对云审计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以完善学校的审计实践教学体系。2.打造适应云审计的审计课程体系。学校应当开发适应云审计的审计课程,并关注国外云审计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学习其优势,同时注重新技能和新技术课程,逐步取消不符合审计发展趋势的课程以适应时代潮流,让审计课程跟上云审计时代的步伐。打造新的审计课程体系并非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每个学校应当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逐步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可以先以其中一两门课为试点,然后再逐渐推广。课程创新的同时也应当主动适应云审计的社会需求,根据社会需求增减相关课程,同时缩短课程更新的周期,保证课程体系的不断更新。3.开发注重实践教学的云审计教材。学校应当开发注重实践教学的云审计教材,对传统审计教材进行整合改革,删减不必要的已经过时的传统审计要素,新增部分以云审计实践为主的相关教学内容,避免学校审计教材的落伍,从而适应云审计教学的需求。此外,为了跟上云审计业务发展的步伐,还应当提高云审计教材开发的速度,保持云审计教材的较快更新,在内容上保持适度前瞻,尽可能缩小教材内容和实际业务之间的差距,让学生学以致用,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对专业知识的要求。4.增强云审计教学的师资力量。学校应当加强云审计教学的师资力量建设,一方面可以“走出去”,对现有讲授审计学课程的教师进行云审计知识的专项培训,既可以到相关高校系统地学习一门课程,也可以参加专题研讨会。培训结束后,学校应当采取一定措施,要求或者激励参训教师把培训所学运用到教学中去;另一方面可以“请进来”,聘请审计部门的云审计业务骨干到学校给学生授课,既可以采取讲座的形式,条件许可的话,也可以请业务骨干主讲一门云审计课程。此外,还可以组织校内教师和云审计实务部门的业务骨干进行交流,让校内教师从实务部门学习到相应的专业技能,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

在云计算技术飞速进步与我国审计事业稳步发展的背景下,审计机构与被审计单位对于云审计模式的认同度越来越高,云审计模式已经成为未来我国审计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与传统审计相比,云审计在审计理念、审计方法及审计手段等多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审计模式从传统审计过渡为云审计是一种巨大的进步,但同样也是对审计工作的巨大挑战。高校审计专业作为培养专业审计人才的摇篮,应当快速跟上时展的趋势,对审计教学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才能为社会培养更多适应云审计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从而促进我国审计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芮鑫.云计算环境下的连续审计研究———基于成本效益视角[J].财会通讯,2018(25):116-120.

[2]秦荣生.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对审计的影响研究[J].审计研究,2014(06):25-30.

[3]郑卫.云计算环境下的大财政审计业务方法研究[J].纳税,2018(30):131.

[4]陈艳芬.基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审计教学改革研究[J].会计师,2018(09):62-64.

[5]武东萍.审计教学与审计实务相结合之研究[J].商业会计,2018(07):128-129.

[6]李兆东.审计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研究[J].财会通讯,2018(07):29-32.

[7]靳思昌.《审计学》课程协同开展研究性教学与学习研究[J].财会通讯,2017(19):52-55.

[8]丁淑芹.大数据环境下审计变革研究[J].财会通讯,2015(22):108-110.

[9]张永杰.云计算视域下养老保险基金联网审计系统建构分析[J].审计研究,2015(05):43-49.

财会通讯范文篇4

社会团体、企业或者个人都具有多种形式的价值取向,主导的价值取向是社会团体、企业或者个人的追求目标,这便是价值导向。对于一个企业来讲,确定了价值导向,可以为企业制定激励机制提供指导方向,通过激励机制向员工传递企业的价值导向。

二、财务职能与财务队伍能力的关系

现在经济快速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业务类型,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企业必须进行人才培养,通过储备人才来提升管理水平。财务工作是一种智力密集型的工作,为了保证企业财务工作的有序开展,必须要培养高素质的财务队伍。(一)财务职能对人员素质的要求。早期的企业财务工作主要进行会计核算和生成财务报告,属于一种事后反映的工作内容,只要及时完成财务核算、做出报表就可以满足要求。现阶段财务职能上升到了价值管理和决策支持的高度,财务部门需要进行标准化的管理,要准确制定财务计划,进行内部控制,并通过分析核算结果来进行事后反映,演变为一种前瞻性的工作性质。这就要求财务人员不仅要会核算,而且还要进行数据分析和预测,工作难度比以前更大。(二)财务人员的胜任能力。做为企业的一名财务人员,必须具备财务管理要求的胜任能力,才能有担任财务岗位的资格。胜任能力包括素质和技能两个方面,其中素质侧重于个人价值观的取向问题,技能则侧重于财务专业技能。企业必须要制定详尽的财务人员胜任能力模型,该模型为企业进行财务人员培养、加强队伍建设提供依据和导向。

三、加强财务队伍各种人才的培养

(一)不断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在财务岗位中,领导一般会计核算人员的为财务管理人员,财务管理人员要具有战略意识和创新精神,其事业心和责任心要高于一般财务人员,起到统筹和协调的作用。企业必须要重视财务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管理人员要掌握先进的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具备进行财务风险防范、资源整合和为领导决策献计献策的能力。(二)加强财务技能人员队伍的建设。财务人员要胜任财务岗位,必须要有较高的专业技能,专业技能过硬,企业才会有实践型的财务队伍。要培养财务技师和高级技师,财务技能人员要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努力取得会计职称和注册资格,企业也要制定技能人员职业能力培养规范,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财务人员,技能人员要注重技能和核算效率的提高,同时要有扎实的财务理论知识对工作实践进行指导。

四、如何优化财务队伍的管理流程

(一)引进创新型财务人才。引进创新型人才,可以使企业的财务队伍注入新的活力,可以让企业的财务部门及时掌握更高层次的市场发展资源。引进的财务人才要符合企业的发展规划要求,要不断创新人才引进模式和渠道,按照企业的实际需求来引进人才,根据财务岗位的需求来引进需要的人才,通过引进创新型的财务人才,使其成为企业的财务参谋和顾问,同时也使企业的财务队伍朝着高端化发展。(二)对企业的人才培养机制进行创新。在制定企业财务人才的培养机制时,要以企业的发展目标为导向,以价值导向做为人才培养的目标,要不断完善财务人才的培训机制,对人才培养方法进行不断的创新,让人才在岗位实践中提升,通过内部培训和财会学院进修等形式来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和技能,在工作实践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三)对人才考核机制进行创新。进行财务人才的考核时,要以品德、能力做为主要的价值导向,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考核机制。要制定专业技术资格评定标准,根据人才的特点制定不同的考核标准,绩效考核结果成为财务人员接受培训、提高待遇和岗位提升的依据。

五、结束语

在价值取向下企业进行财务队伍建设,企业要制定规范的人才培养、使用、考核、培训机制,财务人才要不断的提升业务能力和素质来胜任工作,只有企业进行财务队伍的规范化管理,财务人员进行创新性工作,企业的财务工作才能越来越规范化,适合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

作者:高滨 单位:大港油田滩海开发公司

参考文献:

财会通讯范文篇5

关键词:会计学;大数据;业务财务一体化

数据是对事物的描述,数据可以记录、存储、分析和组合。大数据是IT行业术语,是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需要运用新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处理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会计的主要职能是用数字反映企业经济业务,进行核算与监督,这与大数据的主要功能是一致的。最早提出“大数据”时代到来的是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麦肯锡称:“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挖掘和运用,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大数据时代要求我们必须摒弃孤立工作理念,更多地进行跨部门合作,同时将财务工作前置延伸,与销售、研发、采购、制造、仓储、人力资源等部门协同作战,通过规范的内部控制和统一的大数据平台将各部门零散的数据整合为一个体系,各部门能共享数据分析的结果。财务人员仅仅通过看财务报表来判断某个客户或供应商经营状况是非常不全面的,还需要多渠道采集信息,综合反馈。会计是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会计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学生初次接触会计学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内容多,知识点细,加之学生普遍缺乏商务常识,理解基本会计术语比较困难,如果一味地固守传统教学方法,将很难达到预期教学效果。面对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会计学”课程教学如何适应这种变化呢?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会计教育

杨政等(2012)指出,长久以来我国大学会计教育忽视了对利益相关者价值诉求的响应,在人才培养目标和能力定义过程中缺乏与产业界和会计职业界的交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无视人才市场对会计专业毕业生的能力需求,向学生传授的是脱离商业实践的、情境化的会计规则。张新民、祝继高(2015)发现,会计学本科生培养(包括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对会计专业人员知识技能需求存在明显脱节。李百兴等(2018)认为,目前的会计教育、研究与实践脱节,或者过于关注方法与数字,或者迎合会计的固化常识与僵化习惯,而忽视了“会计服务经营”的本质。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下,要按照会计发展的原理逻辑,探索并遵循真正的会计之道。

(二)《会计学》课程

刘慧凤、姜苏娱(2015)提出,适应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改革需要,传统专业课程要与时俱进地改革,以满足会计教育职业适应能力和国际交流的需求。裘益政(2008)认为,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财会人才转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计、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方法等多方面进行全方位改革。在众多会计学核心专业课程中,应选择《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作为突破口。董必荣、刘海燕(2019)认为,会计学课程定位还比较模糊,常常不区分目标群体,对会计学专业学生和其他非会计专业学生采用相同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定位模糊导致了课程建设本身缺乏针对性。张健(2010)认为,目前大学本科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现状已难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应充分考虑到各专业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和学生今后在实际工作和研究中对财会知识的需求,使《会计学》的基础性和应用性能充分展现在学生求学和工作的整个过程中。桂良军等(2011)认为,经管类专业本科生《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将学习者培养成为合格的会计信息“使用者”,而不是会计信息的“生产者”。学生学习会计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将来使用会计知识,参与经济管理,掌握会计特有的思维方式,注重会计信息的获取、会计知识和方法在管理中的应用,学会如何把会计作为一种经营工具,运用会计信息做出生产、营销、投资、融资或其他决策等。江笑云(2015)提出,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应有别于会计专业课程教学,重点应该从企业管理者的角度去引导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会计学,通过对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习,使其能够看懂并利用会计信息进行预测和决策。曾月明(2020)认为,如果一味固守传统教学方法,将很难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提出引导学生选择价值取向并带领学生参与“会计事件分析与评论”是“会计学”课程的教学本质,帮助学生获取经验以构建对“会计学”的认识,并培养“问题导向”和“解决导向”的思维习惯是“会计学”课程教学的逻辑起点。

(三)大数据对会计的影响

秦荣生(2015)论述了大数据技术与思维的涵义与特征,对大数据时代会计工作应用大数据思维与技术进行探讨,提出建设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推进大数据分析平台建设、提升大数据会计服务能力等若干措施。朱立菲(2018)论述了大数据对会计数据、会计核算与会计职能的影响,提出大数据时代对会计工作的新要求与转型思路:从财务管理理念向综合管理理念发展;以人为本,提升会计人力资源效用;加大会计信息化建设,做好网络安全维护。程平、赵子晓(2014)认为,非财务信息格式种类多且存在大量冗余,“云会计”可以实现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的海量存储,满足未来大数据背景下企业财务决策对海量数据的需求。综上,在新经济时代,不断出现经济业务与商业模式创新,传统的会计教育已经不能适应变化的发展趋势。《会计学》作为一门启蒙式和普及性的会计教育课程,对其进行改革势在必行,意义重大。

二、《会计学》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重核算方法轻思维模式

《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往往是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掌握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主要业务技能,提高学生的会计水平和应用能力,为后续课程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老师授课与学生学部分花费在“借贷复式记账法”的业务核算上,平时作业与期末考试也以编制会计分录为重点,忽视了会计思维模式与财经素养培育。颜敏(2020)指出,传统会计学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核算能力,即对记账、算账、报账方法掌握。而现有的人工智能或财务机器人恰恰是对这些工作内容的代替。董必荣、刘海燕(2019)认为,在课程内容设计上,我们仍然过分强调会计学学科知识逻辑体系,对社会行业需求和学生需要关注不够,学生课程学习后记住了一大堆知识和事实,却难以有效地分析、综合、应用知识解决现实社会中的问题。

(二)没有抓住会计工作的本质要求

会计起始于原始人类有了生产剩余后而采用的堆石刻记、结绳计数等计量和记录方法,这也是“数”的概念出现并得到应用与发展的体现,当时的功能主要是统计。由于数字可以高效、客观、明确地反映各项事务,可以把无形的转化为直观的,有着很强的说服力,采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后,数字思维就成为了会计思维的核心。把企业的经营过程数字化,每天观察,就能把握企业经营的关键状态。因此,会计工作的初心就是用数据来准确描述发生的经济事务。可到了现在,会计变得相当复杂,允许主观估计的项目过多,导致《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忙于讲解权责发生制、期末估价等难点,忽视了用数字反映经营过程的本质要求。

(三)没有紧跟大数据的时代背景

大数据时代思维模式之一是“万事万物皆可数据化”。可目前的《会计学》局限于账簿与报表的结构化数据,忽视了业务过程与外部环境等非结构化数据。这便导致会计数据处理仅局限在定量描述数据上,比如金额、数量、重量等,无法对定性描述的数据和碎片化、非结构化的数据进行处理,比如产品型号、颜色或质量好坏等,这样就造成同一项经济业务相关数据分别进入了财会人员和非财会人员的信息系统当中。财会人员得到的数据只有描述业务事件的子集数据,而忽略了大量对决策者有用的管理信息,这非常不利于管理者做出正确决策。

三、《会计学》课程改革的思路

(一)把《会计学》设置成通识课

作为通识课的《会计学》,其教学目标建议是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全面地理解会计的基本原理,掌握运用会计思维与基本方法进行分析与交流的能力,培育与日常生活工作有关的财商与诚信品质。财商指个人或集体认识、创造和管理财富的能力,包括观念、知识、行为三个方面。财商包括两方面能力:一是创造财富及认识财富倍增规律的能力(即价值观);二是驾驭财富及应用财富的能力。财商是与智商、情商并行的现代社会能力三大不可或缺的素质。通过对财商的养育,其目的是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价值观与人生观。在人的一生中,财商、智商、情商形成的最佳时间段是青少年阶段。英美等国家从中小学就开始了理财教育,培养孩子的财商。如果把《会计学》设置为通识课,不仅是经管类专业,其他专业也可以选修《会计学》,这与日常生活金融化趋势是相符的。至于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专业,在后续《中级财务会计》等课程中再补充会计核算技能是完全可行的。

(二)围绕会计思维模式这一核心设计课程知识体系

原有的课程知识体系一般是先从概念、假设、原则开始,接着再讲科目、账户与借贷复式记账法,然后是按照会计核算流程结合业务讲解,学生一开始接触的便是抽象难懂的理论,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会计思维模式主要表现在:①利润策划能力,指的是具备赚钱意识,在行动前思考盈利模式,在实践中优化盈利路径的能力;②数字分析能力,指的是对数字敏感,擅长进行盈利模式与经营状况的数字分析,善于利用数字工具推动企业改善管理;③现金规划能力,指的是具备资金周转效率意识,善于利用各种资源,不断提升对现金投入与回收的把控能力;④风险管理能力,指的是具有风险意识,善于预测宏论坛6观经济形势,重视个人诚信与企业信用,适时控制债务比例。由此,我们可以结合具体案例的商业模式与经营环境,从财务报表数据开始讲起,穿插概念、假设与原则,再讲基本账户与核算方法,然后讲解各要素经济业务。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会计问题、思考并解决会计问题,培养会计思维模式。通过案例和具体场景进行思维模式训练,让学生从教学案例、具体场景和日常教学行为中感受到社会主流所倡导的会计精神内核、价值立场。只有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式与会计能力,让学生对会计问题进行深度思考,有效分析、评价和创造性地解决会计问题,才能让学生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按照业务财务一体化设计授课内容与练习题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企业通过自建或共享财务服务中心,运用大数据思维与技术,广泛搜集生产经营和财务数据,实现一体化的财务和业务核算与分析,使财会人员能通过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得到全面、系统的各种数据,为公司提供及时的财务分析、高效的管理控制和全面的决策支持。《会计学》原有授课基本不讲解业务是怎么发生的,直接就到了会计核算,造成财务与业务的割裂,会计提供的信息不一定符合实际情况,更不能指导业务规划。会计就是用数字反映经济业务的规律与盈亏平衡的逻辑,业务财务其实是互为表里的一体,所以会计要了解业务,业务也要懂得会计。因此,我们一定要按照业务财务一体化要求设计授课内容、练习与考试题。不可否认,数字在会计学中是至关重要的。无论是利润、资金周转率、现金流量还是财务报表,全都与数字有关联。把企业的经营过程数字化,每天进行观察,就能把握企业经营的关键状态。学习会计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擅长数学,“对数字是否敏感”才是关键。只要拥有“对数字的敏感度”,领会数字背后的深刻含义,不被事物表象所迷惑,就能正确灵活地运用数字分析问题。所以,学习《会计学》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形成对数字的敏感性。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习惯,常常思考“这个数字有什么含义”“哪个数字对我来说是有意义的”。在业务财务一体化教学中,要求学生把数据与业务场景结合起来,去思考业务场景中哪些数据最重要最有用,能够在一堆数据中迅速找到最关键的那些数据,以训练学生对业务数据的敏感性,识别业务的关键控制点。

(四)体现大数据时代对会计的影响与要求

在大数据时代,万物皆可量化,万事皆可数据化,大多数商业问题,都可以定义为数据可分析的问题,所以企业要进行数据化管理。非结构化、半结构化、碎片化的数据在大数据时代成为会计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提高了会计数据应用价值,也在相关性和可靠性上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会计组织作为企业中直接与数据打交道的部门,更应该好好利用这种趋势所带来的价值,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多的有利于决策的信息,从而使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行为判断。这就要求会计应该积极利用信息技术,从多种渠道收集形式多样的数据,以反映经济业务全貌,更能克服信息不对称。因此,在《会计学》教学过程中,除了常规的财务结构化数据外,还要注意如何将非结构化数据转化为有用的信息。除了编制信息报告外,还要训练对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的解读、分析与利用能力,也可以运用大数据技术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控制,比如移动APP、云班课堂等。

主要参考文献

[1]曾月明.“会计学”课程学习方法论及教学逻辑起点与路径选择[J].财会通讯,2020(9):161-164/172.

[2]程平,赵子晓.云会计对中小企业的影响及供应商选择策略[J].会计之友,2014(12):117-120.

[3]董必荣,刘海燕.会计学一流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9(10):75-79.

[4]桂良军,王风华,李雪芳.经管类本科《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财会通讯,2011(10):46-48.

[5]江笑云.本科院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财会学习,2018(7):208-212.

[6]李百兴,付磊,陈敏.改革开放四十年会计回顾与思考———中国会计学会第十届会计史学术研讨会综述[J].会计研究,2018(9):95-97.

[7]刘慧凤,姜苏娱.我国会计教育研究文献评述———基于比较研究视角[J].会计研究,2015(6):80-86.

[8]秦荣生.大数据思维与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会计与经济研究,2015(9):3-10.

[9]裘益政.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管理型财会人才”为目标导向[J].财会通讯,2008(7):21-22.

[10]杨政,殷俊明,宋雅琴.会计人才能力需求与本科会计教育改革:利益相关者的调查分析[J].会计研究,2012(1):25-35.

[11]张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下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差异化教学改革探讨[J].财会通讯,2010(10):149-151.

[12]张新民,祝继高.会计学本科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突围之路[J].会计研究,2015(8):80-85.

财会通讯范文篇6

现阶段,世界《财富》500强中的86%和欧洲的一半企业已经建立或正在建立共享服务中心,中国不少集团企业也逐步建立。在财务共享服务视角下研究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是顺应了时代潮流,为管理会计发展提供动力,是企业建设财务共享中心的导向,实现了理论与实践双赢。

1财务共享服务下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优势

1.1简化处理流程,节约成本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受到了很多企业的欢迎,特别是大型集团企业,大多正在构建完善、适合企业发展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简化流程,降低人工、监督与管理成本。

1.2加速企业标准化进程

标准化建设是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实现纵向与横向对比,快速掌握数据信息。在财务共享服务下,传统分散的财务处理开始通过标准化的处理流程集中起来。工作人员的职责,具体的操作守则都要标准化,分工明确,职责边界清晰。这些会促进企业研究标准化管理流程。

1.3助推管理会计信息框架构建

在管理会计信息框架中,数据的处理,定义层中需要基础数据来维护,这些数据可以通过财务共享服务实现。在数据的原始采集方面更加便利,能够实时动态管理,方便存储层,应用层的运行。最后能根据信息框架中的数据呈现出个性化的报告,帮助企业管理层决策。

2财务共享服务下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现状

2.1预算管理方面

预算管理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前提,财务共享服务后,降低工作难度。整体工作流程是将业绩目标、规划、内外部环境等信息由各分部录到相关的财务共享中心,通过管理标准、历史数据自动分解预算目标,形成各部门的预算方案,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现阶段在企业长期规划方面缺乏认知,也缺少专门的领导,影响了预算管理的工作效率。

2.2成本控制方面

财务共享服务改变传统的成本核算方式,通过成本采集、成本计算、成本分析、成本控制四个流程来实现自动化处理。现阶段中,财务共享服务下成本控制利用充分,很多企业特别是集团型企业财务共享服务最开始从成本控制开始,这一部分发展比较完善,但在成本的分类明细中有待进一步完善。

2.3绩效考核方面

财务共享服务下绩效考核是信息化、标准化的。绩效考核更加便利,能利用财务共享数据快速实时动态考核,考核方式灵活直接,调动员工积极性。在数据输入阶段需要设定期初数据,考核模式等信息,经过信息处理生成差异化报告,为各个员工进一步发展提供指引。现阶段绩效考核过程中考核标准不够完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数据不够全面,数据层面不够深入,需要拓宽数据范围,让更多的数据融入财务共享中。

2.4资金管理方面

财务共享服务下,资金的流入与流出都及时记录。实现自动化预测,计算机平台模拟筹资组合方式供企业选择。现阶段,采用财务共享服务的企业比较注重资金管理,但是因为资金模型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使资金管理遇到了极大挑战。在投资确定模型过程中过于程序化,在初始录入环境信息时,有的没有得到标准化处理,在数据方面缺乏科学性与及时性。

3财务共享服务下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关注点

3.1云计算

管理会计信息化中从预算管理信息化、成本控制信息化、绩效管理信息化到资金管理信息化都需要通过计算机来自动处理,从数据录入到数据处理都需要云计算。现阶段,随着科技革命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大数据的不断演化,需要充分地运用该项技术。这项技术,降低了人力成本,通过几秒钟的时间完成了巨大数据的处理,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

3.2会计信息质量

财务共享服务的基础是大数据,根据大数据分析呈现个性化结果,帮助企业科学决策,这些功能的实现必须以会计信息质量高为前提。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决定了最后决策的正确性,因此,财务共享服务下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一定要密切关注信息质量。

3.3组织机构与人员素质

财务共享服务的充分运用需要企业组织架构的改革。企业中组织结构的调整帮助各个部门明确职责,加深财务共享服务与企业管理会计的深度融合。在企业运行中要组织架构调整,专门成立预算部门,挑选具有长远眼光的领导,在战略举措、内外部环境方面能够有独到的见解,才能录入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中,为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贡献力量。

3.4现有的会计信息系统

到20世纪90年代,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已无法满足需要,开始进入管理会计的相关内容,成本、绩效等进入到相关的信息系统中,实现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现阶段,更多的是加深业财融合,打通壁垒,使信息传递更加迅速安全。需要在企业自身会计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构建管理会计信息框架,全部放弃现在的信息系统重新开发,将会增加成本。

3.5财务共享服务宽度

财务共享服务下,不少企业的各个分部只是停留在“共享”下,并没有“服务”。只将基础的数据上传,并不过多地考虑“服务”企业。上文揭示了在绩效管理中绩效考核需要的数据是比较全面的,不能只依靠一般的财务数据。财务共享的宽度与范围决定了数据的利用程度与财务共享中心功能发挥程度,在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中要重点关注。

4财务共享服务下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路径

4.1保证数据真实安全

管理会计信息化是立足大数据背景,运用互联网等技术实现数据分析,帮助企业科学决策,比较行业信息,指引发展方向,这要求数据真实可靠且安全。可通过合理确定访问权限,加强对用户的管理,制定数据验证机制,设备支持多途径实现数据真实安全。

4.2提高管理会计人才素质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下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离不开人才的培养。财务共享服务需要的不仅会财务知识,还需要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复合型人才。在数据搜集阶段是比较简单的,数据处理阶段,计算机能帮助企业快速核算。

4.3促进财务共享与现有会计信息系统的融合

在建设管理会计信息化上,另起炉灶,重新设计,将会增加巨额费用,在企业运行发展中得不偿失,应该结合现阶段的ERP等系统,建立适合本企业需要的信息化体系,对于能够实现信息互通的,逐渐互通,如果没有办法互通,在制定标准上尽量一致,以实现信息化对比。

4.4激发会计软件开发、管理会计服务市场活力

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设是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前提,信息化的建设不能只依赖自身力量,可依靠设计外包,让会计软件开发专门公司来设计。这需要政府补助、政策支持、技术支持等多种渠道,激发会计软件开发活力。

4.5拓宽财务共享服务领域,打通业财信息壁垒

财务共享服务现阶段集中在基础数据,各部门只是在“共享”,并没有注重“服务”,在共享过程中,只是把少量的数据录入到财务共享系统中。应该通过访问权限的设置将财务共享数据领域拓宽,业务信息及时录入,在资金往来中进行验证,彻底打破业财信息壁垒,促进业财融合。

5结语

财务共享服务是顺应时代潮流的结果,是大数据、网络时代的产物,为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基础。文章从管理会计信息化与财务共享服务研究现状出发,论述了财务共享对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重大优势,多角度提出财务共享服务下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路径,期望能够为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企业提供建议。

参考文献:

[1]唐波岐.第三方支付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化实施案例研究[J].财会通讯,2021(3):148-152.

[2]史雅洁.基于FSSC模式的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研究[J].财会通讯,2020(15):150-153.

[3]王丽杰.基于财务共享的管理会计信息化案例分析[J].财会通讯,2020(19):150-154.

财会通讯范文篇7

关键词:农业上市公司;财务失败;Z值模型;财务预警

一、引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行业,农业的健康发展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拉动其他产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家历来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农业上市公司作为行业龙头自然成为做大做强农业的关键。然而,农业企业因为天气状况、疫情、病虫害等原因经营、财务状况不稳定。另外,和一般的工业制造企业相比,农业企业的主营业务如养殖、林木培育、良种开发等普遍具有生产周期长、受自然条件影响大、资金回收速度慢等特点,这些在给企业带来财务安全隐患的同时,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和风险预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考虑到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不够成熟和农业企业的特殊性,检验Z值模型在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适用性,借以建立一套财务预警体系以帮助管理层和外部投资者改善决策就显得至关重要,检验方法也可以用于检验Z值模型在其他行业的适用性。

二、文献回顾

财务预警模型自20世纪30年代被西方理论界提出以来,不断发展完善,先后出现了单变量判别模型、多元线性判别模型、线性概率分析、逻辑回归分析、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等。Fitzpatrick(1932)是较早研究财务预警的学者,他通过对比19对失败和非失败企业的13个财务比率发现两类企业的财务比率差异很大。Beaver(1966)挑选了158家企业作为样本,运用单变量模型分析了30个财务指标的失败预测能力,结果表明现金流量与负债比率预测准确率最高,其次是资产收益率。Altman(1968)首次利用多变量模型预测企业的财务风险,并命名为Z模型,该模型比以前的单变量模型对于财务失败的预测能力更好,国内的周守华等(1996)在阿尔曼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来F分数模型。Ohison(1980)首次提出条件概率模型。Salchenberger(1992)在金融企业财务预警中建立了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国内的杨保安利用神经网络模型获得了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的实验结果。韩国的B.S.Ahn和英国的FengYuLin等通过把两种以上的模型结合起来以建立综合的财务预警模型,结果表明比单一的模型预测效果更好。对于财务危机的界定标准国内外学者有很多种不同的看法,鉴于我国的实际情况,本文借鉴了吴世农、卢贤义(2001)的做法,将企业因连续两年亏损等原因而被ST作为其财务危机的标志。文章通过把Z值模型引入到我国农业上市公司财务预警的实践中,分别检验了Z值模型把ST企业正确预测为财务失败企业以及把非ST企业预测为财务正常企业的准确率,最后通过分析影响Z值大小的关键因素提出了提高资产流动性、建立财务危机预警机制等建议。

三、实证研究

(一)样本选取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截至2020年第二季度沪深两市的农业上市公司,包括上海A股、深圳A股、中小板、创业板等板块,农业上市公司名单来自中国证监会2020年第二季度公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结果。该名单共有农业上市公司43家,其中湘佳股份2020年4月24日才上市,没有研究年度的数据,立华股份2019年2月18日上市只取得2019年一年的数据,其他41家公司均获得了2016~2019年四年的数据,共取得165个样本。为了研究方便,本文把样本企业中受ST或*ST处理的公司归为财务失败的公司,把非ST和*ST公司归为财务状况正常的公司。统计后发现2016年到2019年间被ST或者*ST处理的公司共计6家,其中云投生态2019年4月30日受*ST处理、敦煌种业2019年3月20日受*ST处理、东方海洋2019年2月23日受ST处理、景谷林业从2012年10月9日后一直受ST或*ST处理、新赛股份2017年5月17日受*ST处理,2018年4月4日摘帽、獐子岛2016年5月4日至2017年3月31日受*ST处理。

(二)研究方法

Z值模型是Altman通过对美国1945~1965年间制造业的33家破产公司和33家经营正常的公司进行充分研究后提出的,Altman从20多个财务指标中总Z值模型在我国农业上市公司财务预警分析中的应用李朋涛结出4~5个来计算、预测企业的财务状况。其计算方法就是根据每个变量对于预测企业财务风险作用的大小分别赋予不同的权重,然后通过加权计算出Z值,最后通过Z值所在区间就可以了解企业财务危机的程度。计算公式如下:这一指标衡量的是在不考虑税收和融资的影响下企业资产生产能力利用的情况,是衡量企业利用债务资本和所有者权益总额取得盈利的指标。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资产的利用效果越好,经营管理水平越高这一指标反映股东提供的资本和债权人提供的资本的相对关系,说明企业财务结构是否稳定,反映了债权人投入的资本受股东资本的保障程度。该比率越高企业破产的风险越小。这一指标衡量企业产生销售额的能力,指标越高,表明资产的利用率越高。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Altman发现Z值大于2.99时企业的经营业绩良好、财务状况稳定,破产风险很小,这一区间称为安全区。1.8≦Z≦2.99时,为灰色区,表明企业的财务状况不确定,是否破产情况不明。Z<1.8时为表明企业经营状况很糟,破产概率很大。

(三)分析结果

Z值公式中的数据除了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来自巨潮资讯网的上市公司报外,其他数据均来自通达信,等软件,数据来源可靠。所有数据经过收集整理后使用EXCEL计算得出Z值。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1.ST企业分析结果ST或*ST企业的Z值见表3,从中表格说明:1.特殊企业说明:(1)湘佳股份2020年4月24日才上市,没有2016年到2019年的股价、流动股股数等数据,所以表中未统计其Z值;(2)立华股份2019年上市,表中只有其2019年的数据2.疫情是2020年1月之后才爆发的,对于2019年公司的各项数据基本没有影响,所以各公司2019年的Z值代表的应是正常水平1.特殊企业说明:(1)ST景谷自2012年10月9日起一直受到ST或*ST处理,但是其不但没有被强制要求退市,四年间平均每股市场价值却高达25.8125元且每年年末股价都高于20元,景谷堪称ST企业股价中的“佼佼者”。根据华北电力大学田金玉的研究,ST企业股价高主要是因为制度和投资者的心理原因,并不是因为其财务绩效好,所以为了避免极值对于Z值模型预测准确率的影响,本文在统计Z值模型预测对ST企业财务预测的准确率时不考虑ST景谷。(2)獐子岛是2019年发现的财务造假严重的公司之一,财务数据不可信,在统计Z值模型预测ST企业的准确率时不考虑ST獐岛2.新赛股份是2017年受到*ST处理的,为了统计Z值模型对企业受ST处理前两年预测的准确率,单独计算了新赛股份2015年末的Z值可以统计出Z值模型对于ST或*ST企业财务危机的预测准确率。从表3中可以计算得出,Z值模型对ST企业受到ST处理前一年预测的准确率为100%,前两年预测的准确率为75%,可见Z值模型对ST企业预测的准确率很高,并且越临近受到ST处理的年份准确率越高。2.非ST企业分析结果非ST企业的Z值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从表4可以看出,Z值模型把非ST企业错误预测为财务失败企业的比例平均为21.27%,把非ST企业正确预测的比例为78.73%。正确预测的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Z值介于1.8和2.99之间的灰色区内,财务状况不太稳定的企业,其比例为19.9%,例如,以生猪养殖与销售为主业的002714牧原股份2018年受非洲猪瘟疫情的影响,公司利润总额从2017年的23.66亿降至2018年的5.26亿,受此连累当年Z值从2016年的1.907降至1.477,2019年猪肉价格大涨,公司利润暴涨至63.19亿,公司股价也从16.56元每股涨至51.91元每股,当年Z值为3.109。另一种情况是Z值大于2.99,财务状况良好的企业,其比例为58.83%,这说明我国农业上市公司中财务状况良好的企业比较多。

四、结论与对策

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发现,Z值模型在预测农业上市公司财务状况时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可以作为管理者改善经营管理决策的依据,债权人和股票投资者也可以以其为参考做出投资决策。在计算Z值时,应避免受极端值的影响,以免影响预测的准确率。鉴于以上分析,为了改善企业的财务状况,对管理者提出下述建议。第一,提高资产流动性。通过计算样本企业的流动比率,发现流动比率的大小和Z值成正比,因此,管理层应注意提高资产流动性以保障对于短期负债的支付能力,从而改善企业的财务状况.第二,合理选择筹资方式,优化资本结构。横向对比发现财务失败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是财务状况正常企业的2倍有余;纵向对比发现,在被ST处理的前几年内多家ST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呈上升趋势。可见过高的负债水平是造成财务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企业应该合理选择筹资方式,首先,在合理利用财务杠杆的前提下,尽量选择用普通股和留存收益来筹资,这样既可以降低资产负债率,又可以减少固定的利息负担;其次,多利用商业信用等筹资方式以降低筹资成本。第三,建立财务预警机制。企业的财务危机是逐渐积累而形成的,并且在初期不易被发现,财务危机一旦爆发对于企业的影响是致命的,甚至可能导致企业破产,所以,有必要建立一套财务预警体系。本文研究发现,Z值模型对于受ST处理的农业上市公司在其财务失败前一年预测的准确率达到了100%,财务失败前两年预测准确率也有75%,因此,管理层可以通过计算Z值来评估企业面临的财务状况,对公司可能或将要面临的财务危机事先进行预警。

参考文献:

[1]李秉成,王志涛,张晓涵.企业失败多变量预测研究的经典之作———《财务比率、判别分析与企业失败预测》导读[J].财会通讯,2019(19):3-6.

[2]杨雪燕,殷实,卞鹰.利用Z值模型评价我国医药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的实证研究[J].中国药房,2016,27(07):865-868.

[3]游达明,刘亚庆.Z值财务预警模型在交通运输业的修正与应用[J].华东经济管理,2015,29(07):9-13+185.

[4]裴潇,黄玲,陈华.基于Z值模型的房地产企业财务预警研究[J].财会通讯,2015(04):42-45.

[5]邢有洪,张静.航空公司财务预警实证研究[J].财会通讯,2011(36):80-82.

[6]刘华辉.我国钢铁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实证研究[J].会计之友(中旬刊),2010(12):84-87.

[7]王宗萍,张淑慧.关于几种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比较[J].企业经济,2006(04):136-137

财会通讯范文篇8

关键词:杨时展;郭道扬;会计控制系统论;形成;发展

杨时展教授(1913-1997),1913年出生于浙江宁波,1936年毕业于南京中央政治学校大学部财政系会计组,获商学士学位,因成绩优异留校任教。同年参加高等文官会计审计人员考试,名列第二名,当即被分配到国民政府主计处会计局工作,并开始兼任大学讲师。1945年开始先后任国立英士大学、国立广西大学、中南财经大学教授。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任博士生导师,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终生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同时兼任中国会计学会、中国审计学会等学会常务理事,兼任湖北省会计学会、湖北省审计学会等学会副会长等职,还是美国会计学会(AAA)、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国际会计研究生教育协会(IAARE)等组织的成员。杨时展教授致力于受托责任和会计控制等问题的研究,形成了独特的会计控制系统论思想。

郭道扬教授(1940-),1964年毕业于湖北大学,现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郭道扬教授在为中国会计史学科创立和建设做出很大贡献的同时,对会计控制理论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

杨时展教授和郭道扬教授共同促进了会计控制系统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杨时展教授关于会计控制系统论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一)会计控制论的提出

1.1980年,杨时展教授发文强调了会计的控制作用,他说:在今天,会计已演变成为一种控制企业经济活动的有力武器了(杨时展,1980)。

2.1982年,杨时展教授发文提出了会计控制论的观点。他论述了传统会计所遇到的挑战,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会计控制论。文中指出:按照传统的认识,会计的任务在于从财务上反映一个企业的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可称之为反映论;按照今天的认识,会计工作的任务,在于控制一个企业的经济活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可称之为控制论。他进一步指出:会计已从一种简单的量具,发展成为一种控制经济事项,使它符合人们意志的仪表。(杨时展,1982,a)

(二)受托责任论的提出

1.1982年,杨时展教授发文提出了受托责任的定义。他说,受托责任就是因受命或受托经营财政或财务收支,对命令或托付人所负的一种以最大善意充分体现其意志的责任。负这种责任的人为责任人;命令或托付这种责任的人为授任人。(杨时展,1982,b)

2.1989年,杨时展教授在《中国会计的现代化问题》一文中更系统地提出了受托责任论的主张,他首先明确给出了受托责任的定义。他说:什么是受托责任?应以最大的忠诚,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最低的资源耗费,最多快好省的结果,完成人民的托付,并向人民报告。……受托责任是由于委托关系的建立而发生的。受托人在完成受托任务之后,向委托人提出报告,经过托付人同意之后,责任方能解除。(杨时展,1989)

根据会计发展的主要内容,杨教授将受托责任划分为三类:财务会计(传统会计)反映的受托责任主要是财务活动的纪律和财务报告的可信性;管理会计反映的受托责任主要是经济行为的效率性和效果性;社会会计所反映的受托责任主要是经济行为的社会影响、自然影响。杨教授进一步将政府的受托责任体制划分为会计管理体制、审计管理体制、预算管理体制和国库管理体制。

杨教授特别强调了受托责任对会计的重要性。他说:“会计归根到底是由于会计这个实体所负的受托责任,为解除这个责任而进行的。会计的职能、任务、作用和目的就在于记录和报告受托责任完成的情况,以便向人民、向一切托付人报账”。“受托责任的存在是会计工作之所以必须进行的一个基本公设,可以说,离开受托责任就无法真正认识现代会计的实质,会计不以认定受托责任为目的,就不成其为会计”。杨教授在超过经济含义的层次上认识了受托责任的含义:“受托责任的最高形式是政治责任,在西方国家,负政治责任的意义是民意机关在政治上对政府的不信任,是政府的下台。这也正是近年来我将Accountability这个词逐渐改译成受托责任而不译为会计责任、经济责任的理由。”实际上,杨教授对于受托责任的定义是十分广泛的,既涵盖经济上的受托责任,也涵盖政治上的受托责任,这从上述杨教授给出的定义中可以看出。

(三)会计控制系统论的提出

1991年,杨教授提出了“会计是一个控制系统”的思想。他说:“会计除提供可信的信息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要求,这就是:能动地使这个可信地反映出来的客观真实,符合人们的主观愿望”。也就是说,“今天的会计,

乃是一个利用信息来控制预定目标,以保证预定目标的实现的控制系统。”(杨时展,1991)

(四)将受托责任论与会计控制系统论结合,发展了会计控制系统论

1.1992年,杨时展教授通过研究会计控制系统的内涵、原因及其重要性,发展了会计控制系统论的主张(杨时展,1992,a)。

(1)明确提出会计是一个控制系统。他说:“现代会计的主要作用就在于按照客观规律、自觉地支配或控制对利润、对成本、对一切会计对象有可能发生或正在发生影响的一切信息,保证利润计划、成本计划……等等,按照人们预定的目标来实现,而不让它们受自发的客观过程的支配、不受人们的合乎规律的有目的的行为的控制而自流。今天,会计对微观经济所起的是一种根据目标、主观能动地进行的、自觉地控制作用”,“现代会计和传统会计的区别,正在于是否有这些自觉的、准对着计划目标而发生的控制作用”。

会计在今天,“从一个简单的计量系统,转变成为一个对计量的结果有控制作用的控制系统。会计仅仅以一个客观真实地计量信息的系统出现的时代已经或即将过去,而一个以控制计量的结果,使它符合人们主观意愿的控制系统出现的时代到来了”。

(2)明确提出会计控制系统的内涵。他说:“会计作为控制系统,则要经过两道控制程序”,“第一道,控制信息的真实性”,“是财务会计性的”;“第二道,控制信息的合意性”,“主要就是管理会计的”。

(3)阐述了“现代会计之所以发展成为一个控制系统”的原因。他说,在商品经济下,“对整个经济社会来说,竞争是自由的。而对每一个企业来说,为了经得住这种愈来愈强烈的竞争的冲击,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却必须知已知彼十分小心地衡量客观形势和主观条件,制定出合乎规律的计划来,按照计划,在严格的自我约束和控制的情况下,参与这一部分”。

他以美国的发展为例说明了会计控制的重要性。他说,从本世纪二十年代开始,美国企业“开成本会计”。“大体上说,会计的控制作用早在30年代以前已为美国的企业家们所认知,以后逐步发展”,“有些美国企业,甚至已经用‘总控制师’、‘副总控制师’等称谓来代替‘总会计师’、‘会计主任’等称谓”,“1954年后,‘目标管理’成为热门话题,就使会计的控制作用更具有了决定性的意义”,“使会计工作的重心终于逐步从对外提供信息,走向对内控制信息;从只重对外,演进到内外兼重,甚至内重于外”。

他更从美国会计学会1966年发表的《基本会计概念说明书》中找到了会计控制作用不断提高的证据。他说,首先,它“将会计认为是一个向使用人提供信息的过程”,“不再限于向外部使用人提供信息”;其次,它“主张建立统一的会计系统,以满足管理部门对信息的需求”;再次,它“要求会计人员突破传统会计的束缚向成本性态分析、按时间调整的现金流量预测、存货控制等为控制提供信息的领域发展”。并因此使会计学的体系发生了一个重大的变革。1966年以前,凡是以“会计学”、“会计学原理”命名出版的书,主要以研究如何向外部提供可信财务报告为主,1966年以后以同样名称出版的书,就不但研究向外部使用人提供可信的信息,也同时研究向内部使用人提供着眼于控制的信息。或者说,也研究向外部使用人提供经过控制而得出的、能使他满意的信息。1966年以前的会计学,今天看来,只是财务会计学。管理会计被认为是财务会计之外的另一个系统。1966年后,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就合并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系统。

因此杨教授得出结论,“从现代的观点看,会计已从一个简单的经济信息的量具,或简单的计量系统,演进成为一个控制信息,使它按人们预定的目标来发生的经济控制系统。”

2.同年,杨教授通过明确受托责任和会计控制系统的关系,不仅进一步丰富了会计控制系统论,还据此给出了现代会计的定义(杨时展,1992,b)。

(1)他首先就企事业层次给出了受托责任的定义,并据此论述了会计的原本目的。

第一,受托责任的定义。他说:“今天,无论在公私领域,无论在营利事业或非营利事业,负责经营管理的人比任何时候都清楚,自己经营管理的资金,并非自己所有,而是由委托人(比如人民、纳税人、出资人、股份持有人、债券购买人、信托人、捐赠人、贷款人等等)委托自己经营管理的,自己对这些资金本身及其经营管理,就不在话下的负有一个善意管理人应负的责任。这一责任,就叫受托责任”。

“一个人什么时候接受了对方委托的资源及运用、管理此一资源的权力,什么时候他就理所当然地要承担起这一责任,向委托人交待。这一责任是随同运用上述资源的权力以俱来的,完全不待于另外的规定。奴隶社会如此,封建社会如此,资本主义社会如此,社会主义的民主社会,尤应如此”。

第二,会计的原本目的。他说:“会计的原本的目的就在于把这一责任的完成情况说清楚。这即是委托人的要求,也是受托人的要求”。会计的所有一切作用,“从纵向看,也都是完成受托责任这一原本目的的过程,从横向看,也都是从这一原本目的派生的,会计的终极目的、原本的目的,始终在于完成和认定受托责任。”

(2)他接着将受托责任和会计控制系统结合起来

杨教授说:“把会计的目的在于认定受托责任完成的情况这个种概念,和会计的本质是个控制系统这个属概念结合起来,再考虑到现代会计依然以货币来计量、现代会计方法的愈趋于标准化和会计在决策中所起的重大作用三个方面,我们就可以为现代会计作出如下定义:

现代会计是一个以认定受托责任为目的,以决策为手段对一个实体的经济事项按货币计量及公认原则与标准,进行分类、记录、汇总、传达的控制系统。”

杨教授在文中还强调说:会计的作用,不在于单纯地提供信息,而在于主观能动地控制所提供的信息;会计的目的在于以决策为手段,更好地为受托人解除受托责任;会计的对象实质是拥有具体概念的运动和变化的受托责任等等。

二、郭道扬教授通过发展会计控制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会计控制系统论

(一)赋予会计控制丰富的内涵,并提出全面的会计控制观

郭道扬教授在1989年发表的文章中赋予了会计控制更丰富的内涵,提出全面的会计控制观。(郭道扬,1989)

1.从历史发展角度,郭教授指出会计控制愈益重要。他说:“会计是人类为实现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所进行的一项基本活动。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由于受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会计控制的作用范围及其深度、完成会计控制所采用的手段、方法,以及人们对会计控制在管理国家经济与私人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都是不相同的”。

(1)古代社会中,人们把会计的基本职能归纳为计量记录,认为它是服务于管理国家经济和私人经济的工具。这种会计思想显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还不可能、也根本说不上对会计控制的本质有正确的认识。

(2)在近代社会(17世纪至19世纪末),随着会计地位的自然升格,在对较为复杂的经济活动的管理过程中,人类的会计思想发生了第一次大的转变。1796年英国著名会计学者爱德华·托马斯·琼斯的《琼斯的英式簿记》,掀起了英国乃至欧洲长达半个世纪的会计革命,这时期的会计学者不仅解决了一般簿记及会计理论问题,而且恰如其时地解决了早期机器工业生产中产品成本控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问题。

(3)20世纪,人类步入信息时代,会计控制的地位再次发生自然升格。19世纪末20世纪初,泰罗的预算与成本控制思想以及对定额产生差异的分析方法对其后管理会计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一批会计学者完善了财务会计的控制体系。同时,一门着重分析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理论——管理会计学产生了。管理会计学的产生为在会计的外部控制与内部控制之间架构桥梁提供了机遇与挑战。

20世纪30年代,人力资源会计、行业会计、业绩会计等相继产生以及管理会计的进一步发展,初步形成了控制体系。20世纪中叶,“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三论以及六、七十年代“耗散结构论、协同论、超循环理论”新三论的产生与发展,形成了一个现代经济控制的科学体系:它以全面控制作基本目标,以经营决策控制为核心,以系统工程为重要控制工具,以行为科学为实现经济控制的支柱,以日常控制为基础,并以电子计算机为基本手段。会计控制就是这个总控制系统中一个重要的子系统。

2.面对新形势,郭教授指出,我们要树立全面的会计控制观。他说,首先,会计的全面控制要将过去、现在与未来结合起来,“这种会计控制既要通过对会计历史资料的研究,认定历史循环中的合理部分,揭示历史反复中的教训,又要立足于现时的会计控制工作,有效地发挥会计控制的现时作用”,还“要考虑历史的延续性,推断经济世界及会计世界发展的历史趋势。”其次,要将事前、事中与事后控制结合起来,“现代会计对社会经济活动过程的控制是系统的、全方位的控制,它把传统会计的被动控制转化为主动控制,把单向式控制改变为多向式控制,从而把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与事后控制连接成一个整体,以有效地发挥整体控制的功能”。再次,要将微观、中观与宏观控制结合在一起,“要促使现代会计控制由直线平面式向立体式转化,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化,其关键在于对会计控制范围进行科学的划分。”根据经济控制领域的大小,一般把会计控制的空间划分为宏观、中观与微观三个基本方面,以分别决定会计控制的内容、制度、方式和方法,并将三个基本方面结合起来。

3.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郭教授进一步提出了微观会计控制体系的设想。他指出,该体系由中心控制层、电算化控制层以及经营循环控制层三层组成。其中,中心控制层是由会计专家集团——总会计师、高级会计师、会计师等组合而成的指挥部,是促使会计控制在企业里发挥功能作用的原动力,也是会计发挥决策控制功能的核心。这个会计控制的领导中心一方面通过法令、制度、准则以及其他会计行为规范,确定会计控制的基本轨迹;另一方面通过运用银行的控制功能,组织、协调、监督企业内部的资金运动以及控制企业与外部所发生的商品货币交换,以最终达到全面控制资金流、物资流、人才流与信息流的布局及其流向。更为重要的是,中心控制层所进行的决策及参与其他部门的决策规定着经营活动循环层本期运转控制的重点及各个环节在控制中的作用目标。(二)从全面控制观出发,根据会计的两大基本职能,将会计系统划分为会计信息系统和会计控制系统

1.在1989年,郭教授谈论了会计的基本职能(郭道扬,1989)。他说,会计的基本职能“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会计的反映职能,它包括会计的计量、记录、分类核算、分类检查与分类编报等内容;二是会计的控制职能,它包括会计预测、决策、计划、设计、分析及会计监督等内容”。“控制是目的,反映是为达到会计的控制目的服务的。从另一方面讲,控制是以反映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作为依据的,而反映是进行会计控制不可以脱离的基础。”

2.1997年在论述会计两大基本职能的时候,郭教授进一步将会计系统划分为会计信息系统和会计控制系统两大系统。他说,会计的反映职能在客观上体现为通过会计信息系统对财务会计信息进行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又具体划分为两个基本工作阶段,一是信息确认阶段,对信息进行筛选,去伪存真;二是核算工作阶段,包括制证、计量、记录、归类、组合、测试、编表等环节,又具体体现为若干会计方法的具体运用,如设置账簿等。此外,在会计信息系统中还应包括信息储存与信息输出两个环节,以便把确认、核算、信息应用三个阶段结合起来。会计的控制职能通过会计控制系统来显示。现代会计控制系统包括经营循环与决策过程控制两个分支系统:经营循环控制系统包括市场、计划、过程控制、成本、库存、价格、行销、内部审计8个控制部分;而决策过程控制由预测、分析、决策、计划、建制、审核、检查、监督及追踪决策等9个运行环节构成。

在会计系统的两个系统中,会计信息系统不仅通过技术性功能作用为企业的决策者及企业内外部的相关部门提供信息服务,而且还直接为会计部门进行会计控制工作服务;而会计控制系统则充分利用前者所提供的财务会计信息,以及其他相关经济信息,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过程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控制,并最终在经营决策方面体现现代会计的地位与作用。

三、会计控制系统论思想的意义

总之,杨时展教授和郭道扬教授共同促进了会计控制系统论的形成与发展。根据会计控制系统论的观点,1.现代会计是一种以认定受托责任为目的,通过信息,按照公认会计原则与标准,对企事业进行控制的系统。2.会计控制是一种全面控制,就是要将过去、现在与将来结合起来,将事前、事中、事后结合起来,并将微观、中观与宏观结合起来;会计控制可以分为中心控制层、电算化控制层以及经营循环控制层三个层次;会计系统可以分为会计信息系统和会计控制系统。3.会计的目的是为认定和解除受托责任。4.会计的实质是受托责任。5.会计的对象是受托责任。6.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反映和控制,其中反映是基础,控制是归宿等等。可以看出,会计控制系统论以其独特的内涵丰富了我国的会计理论与实践。特别地,会计控制系统论从一产生就伴随着与会计管理活动论以及会计信息系统论的争论,这些争论活跃了会计理论研究的气氛,并且因其主要借鉴了西方观点,使国人更清楚地了解了意欲取代信息系统论的受托责任说和控制论等学说,这不仅丰富了国人的视野,对于加强会计管理和促进会计发展也具有很现实的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杨时展.《从管理会计学看近三十年西方国家会计科学的演进》[J].会计研究,1980(4).

[2]杨时展.a.《现代会计对传统的挑战》[J].浙江会计,1982(4).

[3]杨时展.b.《国家审计的本质》[J].当代审计,1982(2).

[4]杨时展.《中国会计的现代化问题》[J].财会通讯,1989(1-3).

[5]郭道扬.《会计控制论》[J].财会通讯,1989(7).

[6]《当代中国著名会计学家简介》[J].商业会计,1989(9).

[7]杨时展.《现代会计的特质》[J].财会通讯,1991(3).

[8]杨时展.a.《会计信息系统说二评》[J].财会通讯,1992(5).

[9]杨时展.b.《会计信息系统说三评》[J].财会通讯,1992(6).

[10]郭道扬.《论会计职能》[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7(3).

[11]苏万贵.《国运隆否,系乎“二计”;“二计”既臧,国乃富强》[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0(5).

财会通讯范文篇9

论文摘要摘要:2006年颁布的新所得税会计准则全面确立了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地位。从准则制定理念的转变入手,阐述并比较了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和损益表债务法,分析了我国采用资产负债表法的动因,并对新准则实施中可能碰到的新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损益表观向资产负债表观的转变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1976年公布的《会计报表的概念框架》中,提出了三种不同的会计理念摘要:资产负债表观(Asset-LiabilityView)、收入费用观(Revenue-expenseView,也称损益表观)和非循环观(Non-articulateView)。非循环观认为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分别是各自独立的报表,其数据不需要衔接。显然,这和目前人们注重这两个表间勾稽关系的观念相矛盾,故这种观念已被人们摒弃。现在讨论较多的是准则制定以资产负债表观还是损益表观为导向。

资产负债表观以资产负债表为重心,是准则制定者在制定规范某类交易或事项的准则时,先规范和此类交易事项产生的资产和负债的确认和计量,然后再根据资产和负债的变化来确认收益。这种观念是一种全面收益观,认为企业的收益是净资产期末比期初的净增加额,所有者权益的变动(如业主投资、向所有者分配利润等)不包括在其中。这种收益是企业的实际收益,既考虑交易的影响也考虑非交易因素的影响。损益表观以损益表为重心,是准则制定者应先考虑和某类交易相关的收入和费用的直接确认和计量,然后再确认资产、负债的变化。这是一种当期收益观,可以得到有关收益的明细数据。

上世纪20年代开始,公司制盛行,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普遍分离,会计的主要目标是向企业所有者提供可考核经营者业绩的信息,因此,当期收益的核算是会计核算的主流。1940年,美国闻名会计学家W.A.Paton和A.C.Littleton出版了其著作《公司会计准则导论》,该书系统总结了当时的会计实务,完善了当期收益的确认、计量原则和方法,确立了损益表观的主流地位。后来,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股权分散,企业权力向管理层转移,企业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更关注的是如何买卖股票以期获得投资收益,因此更重视获得有助于判定企业财务状况和长期赢利能力的会计信息。1978年FASB的第1号财务概念公告中,将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作为财务报告的主导目标。以此为导向,FASB在第3号概念公告中,从导致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和流出中定义了资产和负债,并定义了全面收益这一会计要素。另外,FASB在第6号概念公告《财务报表的要素》中,首先定义了资产和负债,然后根据资产和负债的变化定义了其他会计要素。这一系列财务概念公告的,确立了资产负债表观的主流地位。非凡是安然等一系列会计丑闻曝光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在其针对会计改革的报告中呼吁FASB在制定准则时,应以资产负债表观代替收入费用观。FASB在答复SEC的报告中,表示同意SEC的观点,并打算在其准则制定项目上,继续采用资产负债表观。

2损益表债务法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比较

(1)损益表债务法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涵义。

损益表债务法以损益表中的收入和费用为基点,注重税前会计利润和应纳税所得额间的时间性差异,并将时间性差异对未来所得税的影响看作是对本期所得税费用的调整。时间性差异是指由于收入或费用在会计上确认的时间和税法规定申报的期间不一致而产生的纳税差异,在一个会计期间形成并可在未来一个或几个期间转回。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从暂时性差异产生的本质出发,分析暂时性差异产生的原因及其对期末资产负债的影响的方法。暂时性差异是指一项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一项资产或负债的计税基础是指在计税时,应归属该项资产或负债的金额。资产负债表法注重每一会计期间确认和计量业已发生的交易和事项所引发的未来所得税的流入或流出给企业造成的影响,并将这一影响却认为资产或负债。

(2)损益表债务法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比较。

资产负债表法和损益表法作为债务法的两种形式,理论基础是相同的,都是业主权益理论,将所得税视为一项费用,并都确认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而且在税率变动时,都采用追溯调整法调整所得税的金额,计算结果一般是相同的。另外,二者还有着细致的差异摘要:

①损益表债务法只注重时间性差异,强调差异的形成和转回;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注重暂时性差异,强调差异的内容,且涵盖的范围更广,不仅包括了时间性差异,还包括非时间性差异。

②损益表债务法侧重损益表,从“收入/费用”角度定义收益,强调收入和费用的配比,注重收入和费用在会计和税法中确认的差异;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侧重资产负债表,从“资产/负债”角度定义收益,通过计算暂时性差异,全面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将每一个会计期间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余额的变化确认为收益,强调全面收益的概念。

③损益表债务法下,设置“递延税款”来核算时间性差异,即核算会计和税法在确认收入和费用方面的差额,因此该账户反映的是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在本期的发生额;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设置了“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来核算暂时性差异,即核算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间的差额,所以这两个账户反映的都是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

④二者对“所得税费用”的分析程序不同。损益表债务法下,先计算出所得税费用,再根据应纳税所得额算出当期应缴纳的所得税,根据二者差异倒挤出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即递延税款。故,本期所得税费用=本期应交所得税±本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或资产)±本期转回的前期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本期由于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调减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调增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本期由于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调增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调减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要核定每期各资产负债项目的暂时性差异,确认和计量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并以本期应交所得税和期间内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的变化倒挤出所得税费用。故,本期所得税费用=本期应交所得税+(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

3我国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动因分析

(1)顺应国际潮流,和国际会计接轨。在我国,尽管会计准则已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和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在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上仍和国际惯例有很大差别。一份对沪、深两市各300多家上市公司的调查数据显示(张榆、鄢涛,2001),在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选取方面,选用应付税款法的各占88.36%和87.53%;选用递延法的各占0.46%和0.24%;选用债务法(损益表债务法)的各占0.60%和0.96%。可见,我国大多数企业仍采用应付税款法,而国际会计准则和美、英等国家会计准则都早已禁止采用此法。国际会计准则12号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109号都选择了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这和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会计准则的会计报表的概念基础是一致的。

(2)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更能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应付税款法不确认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所得税的确认和计量完全遵照税法,不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和配比原则,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公允性。递延法下,递延所得税余额只是调整的累计影响额并不具有应收应付的性质,也不符合资产和负债的定义,无法反映有关经济业务的实际纳税影响。损益表债务法只注重时间性差异,而随着我国国企改革的深入和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有关企业兼并或重组、资产减值、企业合并或分立等经济现象所产生的非时间性差异的暂时性差异将逐渐增多,损益表债务法已无法反映和处理这些差异。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从期间内资产和负债的变化入手,注重对暂时性差异的处理和披露,因而能更好的反映和处理这些差异。同时,在该法下由于暂时性差异是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和其税基间的差额,因而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反映的是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这有助于报表使用者据此对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和未来现金流量做出恰当的判定。

(3)统一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可增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由于目前我国会计规范中,没有明确指出企业应选用哪一种处理方法,只是说明可在应付税款法、递延法和损益表债务法中任选一种,因而造成了企业间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现在规定采用统一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不仅规范了国内企业处理方法的选择,增强了会计信息可比性,还顺应了国际会计理念,增强了和国外所得税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虽然,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已在我国会计法规中确立了独一无二的地位,但是在实务中,若要顺利的得以贯彻尚需时日。主要是两个方面的新问题摘要:①会计理念的转变不易。我国资本市场监管部门、分散的广大中小投机型股东历来十分重视企业利润的多寡,而且对管理层业绩的考核和评价也主要以利润指标为主。这种理念下,信息使用者必然更多的是关注企业的利润表和当期利润。这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理念相冲突。同时,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还在采用应付税款法,要直接过渡到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企业难以理解和接受。②目前我国会计实务人员素质较低,具有高学历、高职称的人员所占比例还不大,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理解和应用均需要较高的理论知识水平。在盖地教授主持的财政部课题“所得税会计探究”的问卷调查中,仅有29.1%的调查对象认为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应统一为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可见,该方法在会计人员中的支持率并不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否则会遭到抵触。因此,有了较完善的会计准则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将该准则顺利的贯彻执行下去,这是我们会计人今后将面临的一个仍要继续探索的新问题。

参考文献

[1]盖地.所得税会计[M].北京摘要: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2]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所得税会计[M].大连摘要:大连出版社,2005.

[3]盖地,李韬.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探索[J].财务和会计,2005,(1).

[4]刘慧凤,盖地.所得税会计准则国际化摘要:国际进展和中国抉择[J].经济和管理探究,2006,(2).

[5]夏文贤.新准则体系的资产负债表观和所得税会计改革[J].财会通讯,2006,(5).

[6]林升平.我国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J].财会通讯,2006,(8).

财会通讯范文篇10

关键词:互联网与相关服务业;财务风险评价;因子分析;聚类分析

一、引言

随着国家大数据战略的实施,以及建设数字中国方针的提出,互联网行业和数据产业日益成为我国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与传统行业相比,互联网与相关服务业的财务风险更加复杂,这主要体现在互联网与相关服务业在瞬息万变的经营环境中采用轻资产的运营模式且具有盈利能力不稳定和缺乏可抵押固定资产的特点。因此,运用有效的方法构建财务风险评价体系,对互联网与相关服务业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进行评价,可以识别互联网与相关服务业上市公司潜在的财务风险,便于企业管理者及时进行运营策略的调整,逐步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促进互联网与相关服务业上市公司健康发展。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本文以我国互联网与相关服务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剔除财务状况异常以及被ST、*ST和SST的公司,最终选取55家上市公司2018年的数据为样本。本文的样本公司的数据均来自样本公司年报、Wind数据库和新浪财经网,并且以证监会的分类为标准对互联网与相关服务业上市公司进行划分。(二)评价指标选取。本文选取13个能够反映企业财务管理能力的代表性指标,分别从五个方面构成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以此来分析我国互联网与相关服务业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

三、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互联网与相关服务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评价

(一)因子分析法适用性检验。将样本公司财务指标数据输入SPSS25软件做适用性检验,得到KMO和Bartlett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表2)KMO=0.547>0.5且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的p值小于0.05,说明我们在95%的置信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即认为样本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二)因子提取。因子提取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前5个公共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能够达到78.479%,由此可以认为变量信息丢失较少,能够较好地解释原有变量所包含的信息。(表3)(三)因子命名与解释。基于最大方差法,用主成分法进行提取,对成分矩阵进行旋转,在12次迭代后收敛得到旋转后的成分矩阵,并命名相关因子。对因子旋转后的结果进行分析,第一公因子F1在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上的载荷分别为0.789和0.881,能够反映样本公司的盈利能力,因此将其命名为盈利能力因子;第二个因子F2主要集中在流动资产周转率上,它能够反映企业营运能力,所以将其命名为营运能力因子;第三公因子F3的因子载荷主要分布在净利润增长率上,可以用来反映样本公司的成长,所以将其命名为互联网与相关服务业的成长能力因子;第四个因子F4在经营现金净流量比率上有较大负载,因此将F4命名为现金流量状况因子;第五个因子F5主要集中在流动比率上,反映公司的偿债能力,因此将其命名为偿债能力因子。(四)计算因子得分。根据因子得分系数矩阵计算各公共因子的因子得分函数,并利用因子评分模型计算各样本公司在5个公因子上的得分。F1=0.175X1+0.007X2+0.244X3+0.370X4-0.074X5-0.314X6-0.076X7+0.057X8-0.040X9+0.218X10-0.063X11-0.075X12-0.098X13F2=0.095X1+0.069X2-0.026X3-0.062X4-0.163X5-0.136X6-0.396X7+0.156X8-0.436X9+0.154X10-0.053X11-0.050X12-0.015X13F3=0.139X1+0.347X2+0.168X3-0.087X4-0.159X5-0.160X6-0.101X7-0.162X8-0.010X9-0.263X10+0.493X11-0.019X12-0.034X13F4=0.062X1+0.102X2-0.065X3-0.198X4+0.094X5-0.019X6-0.021X7-0.001X8+0.054X9+0.056X10-0.102X11+0.503X12+0.499X13F5=-0.266X1-0.192X2+0.021X3+0.091X4+0.536X5-0.166X6-0.07X7+0.756X8+0.023X9-0.125X10-0.087X11-0.060X12+0.130X13根据各因子所对应方差贡献率为权重求得加权平均值得到各样本公司因子综合得分F:F=0.28638F1+0.18237F2+0.140877F3+0.10675F4+0.06842F5运用上述模型可以得到样本公司的各因子得分和综合评价得分,按照得分高低排序,得出55家互联网与相关服务业企业的排名,因样本公司数量较多,此处不列示具体排名情况。

四、基于聚类分析法划分财务风险等级

根据上述得到的综合因子得分函数,将SPSS25计算所得的55家样本公司的因子得分作为新的变量,对其进行K-均值聚类分析,将样本公司分为几乎没有财务风险、财务风险较小、财务风险一般、财务风险较大4类。计算结果见表4。(表4)分析结果中几乎没有财务风险的企业有5家,分别是每日互动、壹网壹创、吉比特、国联股份、上海钢联;三六五网、众应互联、完美世界等38家企业存在较小财务风险;有10家企业财务风险程度一般,分别是联创股份、掌趣科技、佳云科技、国新健康、利欧股份、迅游科技、腾信股份、安妮股份、中青宝等;暴风集团、长城动漫、乐视退这3家企业具有较大财务风险。

五、实证结果与分析

根据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我国55家互联网与相关服务业上市公司在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及现金状况五个方面的综合得分大部分为负值。从聚类分析结果可看出,55家上市公司中只有5家财务状况良好,财务风险较高的企业有3家,说明互联网与相关服务业总体财务状况一般,财务风险较大。另外,对55家样本公司2018年的年度报告进行分析发现,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与互联网与相关服务业企业实际财务状况一致,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一)偿债能力弱。流通过对互联网与相关服务业企业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大部分企业流动比率低于行业平均2的指标,说明在短期借款到期前公司难以变现,存在短期偿债风险;互联网与相关服务业上市公司中有2/5的公司资产负债率超过50%,对此可以判断互联网公司的债务在总资产中占比较大,在杠杆效益下如果资产负债率过高,财务风险会随之增加。(二)资产流动性较弱。互联网与相关服务业企业回收周期长,资产变现能力差。一旦研发失败,会给企业造成极大的损失甚至破产,一般的金融机构不愿意提供贷款,因此没有足够的资金偿还到期债务,就容易面临财务危机。(三)现金流不稳定。互联网与相关服务业企业顾客及收入不稳定、无形资产占比较大、固定资产和存货少,几乎没有贷款的抵押物,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资金,因此其现金流随之变动比较大,难以维持一个稳定的现金流水平。

六、互联网与相关服务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防范建议

(一)选择合理的债权比。利用财务杠杆选择合理的债权比,优化选择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的比例和规模,允许适度负债。除此之外,还要对项目进行风险和收益等方面的评估,构建风险分散体系,针对风险较高的投资项目,可通过寻求投资伙伴遵从“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基本原则或采取组合型投资方式,避免过度集中,使风险发生转移或分散,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二)充分利用商业信用。(1)利用供应商提供的商业信用提升企业资金筹措能力。企业从购买原材料制成产成品到实现销售收回资金,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在收回销售带来的资金前企业采购原材料的资金需要交付给供应商。一般来说,供应商为企业提供的信用周期越长、金额越大,就越能缓解企业资金压力。那么企业可以赊购产品,可以延迟资金支付,进而有效缓解资金压力。商业信用的利用是短期筹资的重要渠道。(2)维护与供应商之间的良好关系可以为企业提供增信支持,如企业以预付款质押融资等。(三)保障经营现金流量获取。首先,从风险控制的角度,调整优化公司的产品策略。加强销售合同执行中应收账款的管理和监控,加强应收账款追款责任制实施力度、加大对业务部门销售回款率的考核力度,完善对账期较长的应收账款的催收和清理流程,逐步降低应收账款发生坏账损失的风险。其次,创新企业的发展方式,紧随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积极开发新的赢利点,同时也要进行多款创新型产品的研发,保持产品的独特性,从而保障自己的行业地位和市场份额。最后,发挥合适的融资工具,以进一步提升公司的现金储备,为业务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四)严格把控并购过程。首先,制订完善的并购方案。在并购前需要进行全面分析及合理预测,确定资本回报率、短期财务压力以及并购后公司中长期经营目标,需要谨慎做出并购决策。其次,构建适当的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结合公司实际情况选择财务指标,并科学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最后,加强经营管理和企业文化方面的交流与融合。由于公司的经营管理和企业文化不尽相同,为了提升整体的凝聚力,在并购完成后要及时与被并购企业在经营管理和企业文化方面进行交流融合。与此同时,加强对被并购企业的管控,及时跟进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并从管理、人才、业务融合等方面给予支撑,以保障被并购企业的盈利水平。(五)建立大数据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充分利用数据资源,建立大数据财务风险预警体系。构建多层次风险控制体系,通过利用专业的分析与管理模型,进行风险测度,将各项财务风险指标进行量化控制,做到监控预警动态化,主动识别、预警潜在风险敞口并通知风险管理人员进行风险管理,保持现金流量稳定性和充足性,防止因现金流风险引发的经营风险和投资风险等。同时,还要加强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后续管理工作,如日常监管和维护,保证数据的更新和共享,确保预警功能的准确和及时。

参考文献:

[1]戚家勇,蔡永斌.房地产上市公司财务风险评价研究[J].财会通讯,2018(26).

[2]王娜.互联网企业财务风险分析与控制———以阿里巴巴为例[J].财会通讯,201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