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师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6 06:27:57

初中数学教师论文

初中数学教师论文篇1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责任是为人师表”。所谓师表就是教师的师德行为和意志品质要成为学生的表率和典范。教师是为人师表的职业,社会对教师的道德人格乃至为人处世的要求比对一般人高,这既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光荣。教师的劳动始终具有示范性。在初中数学的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不仅是数学教师进行知识技能培养和传递传播的过程,还是以其自身的品德修养、知识修养、道德情操、为人师表、作风仪表、治学精神等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过程。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示范作用,它是任何其他教育因素都无法替代的。作为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的数学教师,除了具备一般的社会道德外,还要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职业道德是一个独特的而又高尚的体系。

教师作为培养人的活动,不仅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影响学生,还要求初中数学教师通过自己的人格和道德的力量,自己的言传身教去影响和感染学生。因此,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注重自己人格因素对学生所起的影响作用。“爱”是师德最本质的内涵,是师德的灵魂。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师爱是蕴涵教师对教育事业和学生的一种博大而深沉的爱,它是教师高尚情感的结晶,是热爱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具体表现,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在初中数学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限于照本宣科,按部就班,而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进行积极研究和探索,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及时把新方法、新知识、新成果介绍给学生,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

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教育教学的作用,使学生树立起成功的信心和做人的自尊感。特别是对于很多的后进生,他们在知识掌握上的暂时的落后并不意味着他们的各种智能的低下,而只是意味着学生目前展示的是他们在学习上的的智能弱项,他们展现出的不是自己的能力的全部,也意味着他们的各种潜能还未被全部开发,他们的强项还未被完全发现。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并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方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所以,教育教学活动必须因材施教,视“材”为“教”的依据和出发点,“教”必须考虑不同的“材”。新时期的初中数学教育要求教师要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观念和数学教育教学水平,改进初中数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起榜样示范作用,首先必须具有高尚的品质。一个数学教师在学生面前是无法掩饰自己的缺点的,教师所有的品质都会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学生。教师的言教要让个学生信服和佩服,在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要身体力行,使学生耳濡目染,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事初中数学教育阶段的教师不但要学习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的专业知识、科学文化知识,还应当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用自己的好思想、好道德、好作风作为学生的榜样。教师的道德品质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要求的具体体现,是初中数学教师在长期职业道德活动中养成的在个人的道德观念、道德准绳、道德行为中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特定倾向。随着在初中数学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初中数学教师个体逐渐认识到职业道德对自己从业的价值和意义。初中数学教育教学应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前提的教育理念,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学生发展,坚持以学生为本,认识到学生的 独特性,尊重、理解、相信学生。

新课程的指导思想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获得学习知识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自我发展的能力和实践创新的能力。各种能力的获得都必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存在数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阶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学生掌握和理解的基础上去确定初中数学教育教学目标。在初中数学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本着营造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格,实现数学课堂上的民主。积极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去激发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独立探索和发现尚不了解的问题和规律,培养学生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深入的促进学生的各种能力的全面发展。在教学的过程中,数学教师要能全面“唤醒”学生的各种能力,激发学生以全部的热情和智慧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去,使学生发挥出自己在学习数学中的主体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数学的主体精神,培养他们的学习的主体能力,使学生在初中数学教育教学的过程在主动、全面的发展自己的各种能力。初中数学教师在与学生的沟通的过程中,利用言语和非言语沟通等多种方式与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沟通,给予学生在各种能力上充分的肯定。在初中数学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数学教师要营造出自然和谐的谈话氛围,同时还要乐于倾听,给学生以表现自我、成就自我的机会。在实施初中数学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数学教师应根据师生的交往互动情况的具体进程来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学设计应是有弹性的、有留白的预设,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应明确地把握课堂,给学生留下自主体会和领悟的空间,给课堂创造动态生成的空间。

初中数学教师论文篇2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40007

“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是初中数学教师的理论素养、教学水平、科研能力不断提高和完善的过程.所以研究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对于初中数学教师理论素养、个人素质及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初中数学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要建设一支“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的初中数学教师队伍,必须加强初中数学教师理论素养、教学水平、科研能力的发展.由于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广大农村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还未得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还十分落后.

1.农村初中教师对教材的掌握程度不够系统

从2012年开始,初中数学学科又进行新一轮教材改革.教材从内容到结构都发生了全新的变化,所以,有些教师难以适应新教材的要求.几年来,教材的频繁变化,使学科教师很难对整个初中数学教学内容有一个全面的掌握.大部分学科教师只能熟悉一两个年级的内容,例如,人教版的初中数学教材中,关于“梯形”的内容,旧教材对这部分内容介绍得很详细,但改版后,这部分内容被删除了.这样不利于学科教师从整体上把握教材体系.

2.农村初中数学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还需不断提高

很多农村初中数学教师仍然摆脱不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大多仍采用讲授式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只是依据教材的内容,就教材照本宣科.根本不顾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不顾教法和学法的指导.只注重教师的“教”而不注重学生的“学”.教师高高在上,没有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能力太差.例如初中数学的几何部分内容,都需要教师要有较高的使用几何画板软件和利用电脑制作课件的能力.这是很多初中农村数学教师所不具备的.总之,主要原因还是农村初中数学教师驾驭课堂能力比较差.

3.农村初中教师教育教学科研能力还需努力提高

长期以来,很多农村初中数学教师对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存在误区,认为搞教育科研是那些“脱离实践”的专家的事情,与教学一线的教师无关,使得很多好的教育教学经验得不到总结,多种教育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从而导致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缓慢.调查表明,很多农村初中学校没有一个专业教师,缺少学科带头人,很难开展校内的学科教研科研活动.加之数学学科教材变化速度快,给教师的教学带来极大的不便,教师很难潜下心来钻研教材,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教师的进取心,他们对教育教学科研没有多大兴趣,能不写尽量不写教研文章,更不用说专注于某一方面的课题研究了.上述这些因素导致农村初中数学教师加强个人专业发展的积极性降低,学科教师队伍专业发展停滞不前.

二、解决农村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对策

针对广大农村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结合教师专业发展趋势,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加强学习和培训是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知识经济时代,终身学习对教师的生存和发展极为重要.“管用一生的一次性教育”,已被“贯穿一生的终身教育”所代替,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也就是说教师必须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把课教好教活.所以教师必须在慷慨“给予”的同时努力“汲取”,变“教”为“学”,变阶段性“充电”为全程学习、终身学习.广大农村初中数学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积极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数学专业及相关学科的学习和教育理论、心理科学、信息科学的研修,还要利用假期参加高一级的学历、学位教育和岗位培训.例如参加新课程教材培训班,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每次教材修订的变化,及时调整教法与学法.除此之外,还应参加本科函授、研究生课程班进修、攻读教育硕士、参加骨干教师培训班等.

2.加强教师之间相互观摩和相互交流是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学记》说得好,“相观而善之谓摩”,它倡导的是一种互相学习切磋,而各有补益的思想.广大农村初中数学教师要通过学校教师之间的相互观摩和相互交流来取之所长,而补己所短.这主要体现在平时学校举行的教研课、公开课等教研活动中.例如本人参加本学期教研组课题为“正方形的判定”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各个教师就在教学质疑与讲台上下智慧互动,使大家都取得很大的收获.当然,还可以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广泛参加各级数学教学研讨会、数学学术报告会或讲座、数学学会与数学教学研究会等专业组织的有关主题活动,与学科同行及有关人员切磋交流获得提高.

3.加强教学反思和教学研究是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教学日志、教学反思是实现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最好方法.教师只有通过各种方式实现自我完善,才能推进自己的专业发展.而在众多自我完善的方式中,教学反思无疑是非常有效的一种.在教师个人反思的基础上,还应引入“学生反思”.学生是教师教学效果好坏的最有发言权的评判者.他们受到教师最长期直接的影响,他们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往往比一些“临时听课”的专家的看法更加全面和细致.反思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有助于教师全面总结教学方式、教学理念,不断提高专业发展水平.同时,教师应改变教研观念,善于把平时的教学日志、教学反思总结出来的一些经验、心得、案例撰写成论文,并积极参与课题的研究工作.不断总结,不断提升,对自身专业迅速发展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面对农村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我们只有正视这些问题,认真学习,努力探索,勤于实践,善于思考,才能有效地促进农村初中教师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定伟. 试论边远山区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与对策――以兴文县初中数学教师培训为例[J]. 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8(11).

[2]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1).

[3]胡志坚.专业特征和专业标准的研究与教师专业化[J].师资培训研究,2003(1).

初中数学教师论文篇3

关键词 初中数学;合作学习;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3-0100-02

数学是初中一门必修的课程,又是大部分学生的短板。目前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主要体现为应试性,教学手段简单传统,导致学生的思维较为闭塞,遇到问题就等着教师讲解,然后死记硬背记住答案。这种教学模式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对初中数学课程进行新课改,核心在于“新”,要敢于打破以往的教学模式,采用合作学习模式,能够为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 初中数学合作学习模式的意义

为初中数学课堂注入活力 合作学习有利于调动课堂气氛,为课堂注入新的活力。传统的课堂往往是“填鸭式”教学,整个课堂期间都是教师来讲、学生来听,有的教师照本宣科,使得整个课堂毫无生气可言。合作学习模式打破了课堂的安静,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言。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合作学习模式为学生提供了自由思考的空间和交流的平台。传统的课堂遇到重点和难点都是由教师来讲解,学生只管死记硬背,根本不去多想几个为什么,更谈不上创新思维和独立思维。合作学习是遇到重点、难点时让学生先自行思考、互相交流,大家在前者回答的基础上不断地延伸。这种课堂模式不会束缚学生的思维,不管答得对与错,都应鼓励继续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有利于促进师生共同进步 合作学习模式并不是对教师的解放,而是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设置更深入的问题,再让学生思考。要想达到理想的课堂效果,就需要教师在课前更用心地备课,以回答学生的创新性问题;同时也要求学生在课前认真复习,才能跟上教师的思路,促进师生共同进步。

2 初中数学合作学习模式的现状及问题

时间安排不合理 由于初中数学教学任务比较繁重,很多教师在课堂上留给合作学习的时间远远不足。可能在一开始还让学生合作学习、自由讨论和交流,但是当时间不够时,就不考虑学生的讨论结果而直接讲出答案,这样进行合作学习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初中数学进行合作学习模式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教师应在课前做好课堂规划,分配好教学、讨论的时间,课堂上不能只是由教师讲,也不能只是学生讨论,而是教师安排好课堂时间,让学生讨论完后给出反馈。

教师没有起带头作用 现阶段在我国初中数学教师中老教师较多,他们接受新事物较慢,且由于教学任务繁重,内容原理性强,让学生自主开发思考探究的地方很少,因此,很多W生对化学课程没有足够的学习兴趣,上课进度较快,导致跟不上教师的教学思路,对数学的很多概念理解得不够透彻。因此,在学校开展实验探究教学的前提,是保证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改变以往课堂上教师为中心的现象,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核心,摒弃“填鸭式”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既然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就要接受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教师不能根据学生成绩好坏或者个人喜好进行课堂提问,应尊重学生的区别,因材施教。

学生参与不积极 合作学习模式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角色对换,学生在课堂上处于中心地位,不仅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还需要学生在课堂上积极配合,也要转变以往的学习态度。以往的课堂上,学生不习惯积极思考,一味等着教师传授知识。采用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课堂,要求教师上课充分为学生“留白”,即提出问题后让学生自行思考,然后小组之内、小组之间互相讨论和交流。教师要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及时与学生增加互动,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营造出轻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真的进入状态,收获这种教学模式带来的益处,从而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3 初中数学合作学习模式的优化

合理分配合作学习小组 合作学习小组分配合理是保证小组讨论的重要前提,教师不能因个人喜好,将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分开,也不能任由学生的喜好而随意自行组队,应综合考虑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性格进行分组,对每个学生的职责进行分工,如组长、发言人、记录员、督导、专家、外联等。组长负责安排每个学习任务;发言人负责整理小组成员的发言;记录员负责记清楚每个小组讨论时遇到的突破点和难点;督导负责监督大家的学习态度,如组内同学思想涣散应及时汇报给教师);专家一般是组内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负责指出大家回答问题时遇到的错误;外联负责与其他小组之间进行沟通和讨论,并把新的想法告诉小组成员。这样的课堂模式能够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教师应在讨论过程中观察每个学生的变化情况,并把握好课堂的纪律和动向。

提供必要的硬件和资源 要想彻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构建合作学习模式,保证初中数学设施齐全是重要前提,包括计算机、投影仪、白板等,都需要准备充足,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这种资源,在讨论过程中将自己的思考过程展现给小组成员。组内交流后整理每个成员的想法,然后组间传阅资料,最后交给教师做点评并指出问题;而不是以往在课堂上,教师操作、学生观看,一遍即可。

4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虽然初中数学课程内容偏理论性较多,但是与生活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为学生的合作学习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课堂情境下进行讨论,有助于学生将生活实际与理论知识相联接,有利于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认识。课堂上还应当注意有效提问问题,提问所设置的问题要和教学内容紧密相连并有启发性,学生由浅入深逐一攻克,在思考的过程中获取新的信息,提高分析能力。课堂提问要把握好时机,提问前应引起学生的注意后再进行提问,如当教学到达提升处、教学矛盾时,都是呈现问题的好时机。对于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一些问题,应该通过提问让他们试着自己去分析。课堂提问没有固定的模式,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可适当变换提问的角度,增加提问的新颖性,同时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5 结束语

近几十年来,我国的教育水平飞速发展,尤其是到了21世纪之后,更是得到迅猛进步。我国向来重视学生的基础教育,初中数学课程作为初中一门重要的课程,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进行合作学习模式是大势所趋,但是初中数学课堂至今仍存在很多问题有待研究和解决。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尝试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用高效、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本文强调合作学习模式的重要性,针对合作学习现状提出解决策略,以期推动合作学习模式在我国高效运用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潘良杉.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化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4(52):195-196.

初中数学教师论文篇4

关键词:初等数学;主要内容;教育价值

一、 主要内容

《初等数学研究》是高师院校数学教育系的专业必修课,它与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中学数学教育工作联系密切。“初等数学”可以分为“传统的初等数学”以及“现代的初等数学”,本书所讨论的初等数学就是指现代的初等数学。“初等数学研究”所包括的内容:

其一,用现代数学、古典高等数学考察传统的初等数学,理解“中学数学”的理论基础;

其二,掌握与灵活运用数学思想方法;

其三,用“生长”的观念探讨与延伸一些初等数学问题。

本课程从中学数学教学的需要出发,把基本问题分成若干专题进行研究,在内容上适当加深与拓广,在理论、观点、思想与方法上予以提高,使中学数学教师具有严谨、系统的初等数学理论与基础知识,提高中学数学教师的解题技巧。

二、 主要教育价值

1. 利用《初等数学研究》中的内容,引导学生用高观点分析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认知结构的层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等数学中的内容必须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引导,用高观点分析,才能提高学生对初等数学的认知结构的层次,从而掌握中学数学的规律。如数系这一章是初等代数的重要内容。学生基本上是在中学阶段已经学习过关于数概念的扩展的知识。在高师,除了在数学分析中学习实数理论外,关于数的概念扩展再也没有系统提到过,高师的学生仅靠这些知识是绝对不合格的,初等代数中数系这一章让学生掌握了数的发展规律,从而将来能适度地处理中学教材。

例如自然数理论的建立若用群、环、域的观点,可使学生对数系的发展有一个系统性的认识,并且使学生调整了对中学时代建构的认知结构,提高了认识层次,增强学习目的性,因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2. 利用《初等数学研究》的特点,突出课程的“研究”性质,从而培养学生科研能力

弗赖登塔尔曾提出,中学教师的基本要求是:(1) 能独立地运用当今数学的基本方法;(2) 能向学生提供理解当今数学结构所需的基本知识;(3)能对怎样应用数学知识作 一些讲解;( 4) 对于如何进行数学研究有初步的概念。初等数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形数并举,方法多样,题型复杂,最适用于解题方法的研究;初等数学的发展,一直以来是和科学方法论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方法论的角度上看初等数学问题,又给初等数学的研究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此外,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的关系密切,都决定着初等数学领域中的科研课题,因此在《初等数学研究》的教学中,就应该充分利用它的特点,结合教学活动,提出课题,引导学生进行研究。

2.1 进行方法论的教育,引导学生从方法论的角度研究,把握初等数学的内容和方法

初等数学中的题目有很多,如何从分散的解题过程中,提炼出一般性的方法,反过来再用一般方法来指导解决具体问题,这些对于中学教师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能力,在《初等数学研究》教学中就要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

比如在初等几何部分,解决的关键在于“分析”,也就是分析关键点、线的位置。而有些图形需要进行几何变换,由于变换的思路以及规律不同,使部分教材失去它的作用。经过研究,笔者向学生推荐 R M I 原则,引导学生在分析时把思路集中在寻找一个恰当的映射上,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那么许多难题也迎刃而解了。

2.2 正确指导学生解题,培养学生解题研究的能力

《初等数学研究》的初衷是为了改变学生被动地照搬照抄地做题为主动地去研究题。为此可利用波利亚的“怎样解题 ”表,引导学生按这个表探究问题。或是把问题分类,让学生进行专题研究。例如对于一题多解的题目,把低维变成高维,一元变为多元后,结论是否成立等等。学习初等几何证明,则研究数学的逻辑,采用多种证明方法进行研究、对比。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进行总结反思,使学生初步掌握解题研究的方法。

3. 利用《初等数学研究》在培养人的智能方面的作用,加强对学生思维的训练

3. 1 在教学中言传身教,加强合情推理的教学

初等数学虽然比不上高等数学抽象,但它的综合性强,比较灵活,形数并举可以多角度分析,因而在培养人的思维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定义―定理―证明”的学习模式是学生学习中的通病,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教学中过分重视逻辑推理而忽视合情推理。因此,

在《初等数学研究》教学中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合情推理的能力上。

在教学中,教师的言传身教尤为重要,这关键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教材中的初等数学知识都是数学家创造性工作的结果,教师应当通过参考数学发展史、数学家传等揣摩数学家的创造过程,在课堂上再现数学家的创造过程,而具体的证明、计算过程则都在课本上,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自主完成。按数学家的创造过程进行教学,学生不仅能对这一部分知识进行活学活用,还受到了一次合情推理的训练。

3.2 在教学中加强联想,引导学生构建“思维块 ”,动用思维块

在初等几何的学习中,尽管你把定义、定理、公式都背得滚瓜烂熟,可遇到题目可能照样无从下手。经过研究,凡是解初等几何题的能手,在他们的头脑中都存在着许多基本题,也就是“思维块”,一遇新的问题,迅速联想,找到与思维块的联系,解题思路就很清楚了。这种构造、运用思维块的能力为培养创造性思维、灵感思维能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ABC的两边AB、AC上分别向外侧作正方形ABEF和ACGH,连结BG,CF,则AFCCBG,这就是一个思维块,这个思维块可用旋转或三角形全等变换证明。在几何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并通过学生自觉的总结,建立自己的“思维块 ”,充分发挥思维能力。

总之,在初等数学研究的教学思想、教学要求等各个方面及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只要充分发挥好课程与教师的引导作用,就能让学生体会到初等数学研究的教育教学价值,促进学生更加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葛军,涂荣豹.初等数学研究教程[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8-9.

[2]田果萍.解读《初等数学》的课程标准[J]. 教育技术及教学研究,2007(06).

[3]杨之,劳格.初等数学研究问题三议[J].中等数学,1992(01).

[4]梅向明.中学数学体系[J].数学教育学报,1992(01).

[5]沈文选.高师数学教育专业《初等数学研究》教学内容的改革尝试[J].数学教育学报,1998,07(02).

[6]徐利治,王前.数学哲学、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结合[J].数学教育学报,1994(01).

初中数学教师论文篇5

关键词:浙教版 数学 教学效率 策略

一、前言

结合我国现阶段初中数学的实际教学状况来看,虽然在新课改的推动之下,数学课堂的教学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总的来说课堂的教学效率仍然比较低下,学生对于初中数学的学习兴趣有待提高,而教师对于初中数学的教学模式仍有待改善。因而为了能够从根本上提高目前初中数学的最终教学效果,就必须从提高其教学效率出发,本文将就以浙教版的初中数学教材为例,探讨如何有效地提高目前初中数学教学的实际效率。

二、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1开展讨论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为了能够在初中数学课堂之中开展一种讨论事的教学模式,数学教师本身应当为课堂营造一个较为轻松的讨论环境,重视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度以及其课堂主体地位,能够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进行问题的探讨,并且教师本身要积极地融合到这一讨论氛围之中,完成融洽的师生合作。另一方面,在开展讨论式的教学模式的同时,也必须要为学生群体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教师可以首先提出一些难度适当的问题,以此来引导学生的积极作答,因而能够通过这一问一答来加深学生对于学科知识的印象。与此同时,也可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开展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群体之间通过合作讨论来进行交流学习,既可以弥补学生自身一些尚存的知识点不足,也可以培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一种合作精神。而这种讨论式的教学模式能够很好地保证学生进行自主化学习,并通过这种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来提高其对于学科知识的感受、分析、观察以及判断的能力。

2.培养学生在课堂上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般来说,拥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会在正式课堂学习之前进行课本知识的预习工作,通过事先的文章内容熟悉,能够大致了解自己的知识盲点、难点,从而能够有目的性、有重点地进行后续的课堂学习。而在课堂的实际听讲过程中,良好的学习习惯应当是注重把握初中数学老师的讲课难点和重点,并根据老师的讲课速度来完成笔记工作,将一些难重点进行标注,并结合先前的预习工作来加深对于数学学科知识的印象。而在老师讲课结束之后,学生也应当能够做好复习工作,简单地说就是要能够回顾老师在课堂之上所将的重点知识内容,能够重新进行公式推导、习题演算等,并且在课外也能够通过多做典型例题习题来检验其自身的学习效果。

3.注重教学过程中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

不同于其他学科,初中数学学科往往涉及到很多的函数图象,而这些函数图象对于学生来说往往是枯燥难懂的,因而函数图象本身往往是比较抽象的。因而为了能够使初中数学教学更加形象化、生动化,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多媒体技术等使数学学科知识不再抽象且枯燥。通过将原本静态的学科知识转化成为动态立体的画面,学生对于初中数学的学习兴趣也将大大提高,而其学习效率也将随之提高。另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在课堂之上及时进行难题搜索,可以快速地解决一些疑难问题,通过提高了对于课堂实践的利用。但是,多媒体教学方式也只能是一种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并不能利用其完全替代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加强师生合作

首先,在初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本身对于学习是由着较为强烈的表现欲的,但是同时初中学生的自我把控能力比较差,在课堂之上的注意力也难以集中,经常出现随意扰乱课堂秩序的行为。而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则应当看到学生这一表现欲的积极一面,通过正确的引导将其表现欲引导到学科学习之上,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课堂表现机会。其次,教师在强调课堂纪律的同时,也应加强一种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具体的来说,就是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教师应当能够从学生的独特见解中提取一些自己可以借鉴的要点,从而弥补自身的经验不足,使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再者,作为教师,要有提炼教材的意识,深刻地挖掘教材,提取精华的部分,在板书设计和讲授中,能详则详,便于学生理解。

三、结语

不同于我们一般的认识,其实数学学科本身是一门科学艺术,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摒弃传统中对于数学的一种枯燥难懂的认识,而应当做到与时俱进,通过改革目前的数学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支行总来,并善于应用一些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实际效率,最终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总而言之,现阶段影响初中数学教学效率的主要因素应当是教师和学生双方,只有不断地强调这两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才能够激发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逐渐培养起其自主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与教师之间相互合作,努力使教学效率最终达到最优。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数学能力的培养之我见教育心理学[J],扬州教研

初中数学教师论文篇6

【关键词】数学课堂;有效;小组讨论

一、引言

数学小组讨论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它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初中生通过小组的方式根据某一个特定的知识点来发表各自的见解,互相听取小组之中其他成员的看法,从而加深对于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的一种课堂教学方法。在现阶段,对于数学课堂如何有效地进行小组讨论进行研究,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初中数学小组讨论的作用,切实提升初中数学教学效率。在每次小组活动之前,教师要明确提出本次活动的内容和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等,让学生知道小组合作要求、任务之后,小组长进行合理分工,组织组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这样做避免了学生乱说话和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充分体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也使那些胆小怯弱,被动的学困生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体验自身的价值。

二、科学合理地设置讨论小组,为有效地进行小组讨论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打破了传统那种全体学生面向黑板,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的束缚。而是由几个学生围坐在一起,面对面地合作学习交流、实践、操作。通过长期教学实践,我体会到这种学习方式不但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而且对每位学习小组成员都有一定的督促作用。因此,学生愿意接受,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一般情况下,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为了省事,都是安排全班学生在各自的座位上进行同桌之间的互相讨论,或者是前后排的初中生之间进行互相讨论,在这种情况下,会出现部分小组学习能力强,而部分小组学习能力差的不均衡局面,不利于小组讨论的有效开展。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必须结合初中生的学习成绩、学习习惯、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的特征来进行分组,科学合理地设置讨论小组,在建立分组的过程中,一方面必须考虑到初中生智力因素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必须考虑到初中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讨论小组中的每个初中生都能够积极参与讨论,互相学习,保证小组讨论能够取得更加良好的效果。

三、采用科学合理的讨论方法,保证小组讨论的有效性

在初中数学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将题目展示在初中生面前之后就立即安排初中生讨论,在他们讨论了两三分钟之后,教师就宣布讨论结束,这种讨论仅仅浮于表面,不会产生较为明显的效果。教师不应该为了节约时间而导致小组成员没有充分地进行交流就草草收场,而应该为初中生营造出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良好氛围。

具体来说,教师在安排小组讨论之前,应该先安排初中生进行独立思考,在此基础上,他们才能够更加有效地进行讨论,这样,初中生能够在思考的过程中开拓自身的思路,在讨论的过程中又能够集思广益,从而能够在最大限度上确保小组讨论的有效性。

四、适当地把握小组讨论的时机,保证讨论的时效性

对问题的讨论应把握时机,过早,初中生的认知水平没有达到最近发展区,初中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白白地浪费时间而一无所获。过迟,初中生对问题已基本弄懂,讨论的意义不大。教师还应设计多层次的问题满足各层面初中生的多元需要,把握好初中生思维的高潮,及时提出问题让初中生讨论。此外,讨论时应把握“跳一跳,能摘到”的原则,在讨论的效果上做文章。

五、进行多元化的数学小组讨论,引导初中生的创新思维

初中数学课程的连贯性强,所以,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对新旧知识进行串联式讲解,从而加深初中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这就要求教师科学有效地组织开展数学小组讨论,从而更加有效地帮助初中生熟练掌握不同的知识点。

例如,教师在进行三角形全等这一内容的讲解过程中,可以安排初中生讨论两个三角形全等应具备哪些条件,再让初中生依据讨论出的结果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自己动手裁剪三角形。通过这种方式,初中生在自主互动中能够开拓思维,他们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六、总结

综上所述,数学小组讨论能够为初中生营造出一个气氛活跃、促进初中生积极学习的良好环境。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科学有效地进行小组讨论,一方面有利于帮助初中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也能够更好地锻炼初中生的团结协作意识。与此同时,值得初中数学教师注意的是,在数学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必须保证采用不同的形式,在讨论中教师也必须及时有效地进行引导和点拨,以便取得良好的讨论效果,让初中生真正在讨论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参考文献:

[1]徐峰.数学课堂教学小组讨论有效性思考[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02)

[2]钱可晶.关于引导学生有效参与课堂小组讨论的探讨[J]. 中等职业教育,2010(04)

初中数学教师论文篇7

关键词:MPCK;数学教学;课程设置;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8)02-0209-03

一、MPCK理论

“领域教学知识”(简称PCK),是有关教学的特有知识体系,从操作的角度,它可以定义为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教什么——教学内容知识,怎样教——教学方法的知识,以及教谁——教学对象的知识(Shulman,1987)。

MPCK是学者们在PCK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是指某一特定的数学内容该如何进行表述、呈现和解释,以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的知识,即教师的数学教学内容知识。它不仅继承了PCK对教师知识的深度整合,而且融合了数学学科和数学教学特殊性,使其成为数学教师所专有的PCK。MPCK模型涵盖三部分:数学学科知识(MathematicalKnowledge),一般教学法知识(PedagogicalKnowledge),有关数学学习的知识(ContentKnowledge)。

所以说MPCK是“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法知识的特殊整合,是教师特有的知识,是教师对数学学科知识的特殊理解形式”。[1]基于MPCK理论,在数学课程的设置上要从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的现状和困境出发,要去考虑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真正需求,促进其持续性的专业发展。

二、初等教育专业数学课程体系现状

(一)数学基础课的课程现状

数学课主要在第一学年、第二学年以及第三学年的上半年开设,主要内容包括高中数学的基本内容,是初等教育专业数学的基础课,内容包括:集合、函数、基本初等函数(Ⅰ)(Ⅱ)、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三角函数、数列、不等式、平面向量、逻辑、圆锥曲线方程、复数、导数、概率初步等内容。但是课程开设时间过长,与现行的“3.5+1.5”的人才培养模式相矛盾,与初等数论在课程衔接上不连续。

(二)初等数论的课程现状

初等数论作为初等教育专业数学课程的基本专业课,主要在学生在校期间的第三年上学期开设。其主要内容包括整数的整除理论,同余理论,连分数理论和某些特殊不定方程。在校学生反映,数论很抽象,学起来很困难,尤其是解数论题目时常常会无从下手。我们现在使用的《初等数论》教材,它的结构完整,概念较多,内容叙述具有简洁性和系统性,推理论证具有逻辑性和严密性。但是初等教育专业的特点之一就是“定向性”,即人才培养面向小学教育,为小学培养合格的师资力量。同时,这门课的课时很有限,即每周2课时。在有限的课时内,不可能讲授系统的数论知识和完整的教材内容。因此,为了适应小学教育的需要,必须把握数论课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对初等数论这门课程的各部分内容之间进行整合,以适应未来小学教育的需要。

(三)数学教学类课程现状

小学数学教学论和数学微格课程是初等教育专业数学课程的核心课程,都是在第四年开设。小学数学教学论内容主要是数学教学的相关理论,其中的基本教学理论多一些;微格课程主要是数学教学技能的训练和实践,特别是实践层面的内容多一些。从两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学生不能灵活运用数学教学理论,对小学数学课程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即理论和实践之间存在严重的脱节问题。

(四)高等数学课程现状

高等数学在第四年开设,开设时间为一年,每周2课时。这门课程主要以微积分、极限为主要内容。在课程的考核上以笔试为主。由于本门课程多为证明、计算,学生经常反映内容过难不理解,解题中无从下手。另外,在对一线小学数学教师的调查中,多数教师认为高等数学这门课程对他的教学影响最小。

三、基于MPCK的初等教育专业数学课程的整合

(一)基于MPCK数学课程整合的意义

1.适应《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需要。高职院校的初等教育专业,主要以培养小学教师为目标。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小学数学课程的教育在理念、目标、内容结构以及其呈现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转变,数学教育特别是低年级的数学教育不是以数学学科的思维结构来组织和呈现,而是强调数学教育应按照数学发展的脉络进行,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和应用。对于数学相关课程进行有机整合,有助于高等职业院校初等教育专业学生数学的培养,促进其作为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升。

2.根据初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模式是毕业即能上岗的“快餐式”人才培养模式。这就要求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做到“无缝”对接。而如何实现“无缝”,就是要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根据初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毕业生主要是从事小学阶段的教学工作。加强准教师的数学教学知识(MPCK)是提升其教师专业素养的必经之路。基于MPCK视角,其意义不仅仅在于数学学科知识与数学学科教学知识的融合,更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2]

3.现阶段的初等教育专业数学课程设置存在弊端。以往的小学教育数学课程设置上强调数学理论的本位思想。基于MPCK的视角,重视数学学科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从培养学生的角度考虑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学科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在课程的设置上,对数学课程进行学科间的整合,开设数学(高中数学),初等数论,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小学教育专题(数学)4门主干课程。

4.适应现阶段执行的3.5+1.5学制的需要。初等教育专业以往执行的是“4+1”学制模式,即在校学习四年,去小学进行教育实习1年。而今执行的是3.5+1.5学制式,即学生的前三年半的时间在校进行基础课程的学习,而后的1年半时间去小学进行教育实习和顶岗实习。在实习的一年半时间中,前半年,由学校统一调配安排,即教育实习;最后一年由学生进行自主实习,即顶岗实习。这就要求对该专业的数学课程设置进行调整,有些课程要提前,而且要在学生进行教育实习前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根据现行学制的要求,也要对数学课程进行调整和整合。

综上,基于MPCK理论,对初等教育专业数学课程进行学科内,课程间的互相整合是十分必要的。

(二)数学课程的整合

通过对在职的一线小学数学教师的调查研究发现,他们在数学学科知识和数学课程知识上的表现要优于对数学学科教学知识上的表现。很多教师和学生认为教育实习和顶岗实习过程是他们知识的最重要来源,而且印象深刻。同时,70%以上的一线教师认为教法课、微格教学对培养他们各方面知识也有比较重要的作用。多数教师反映,他们对高等数学学习过的知识内容已经没有印象,而且在平时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基本用不到,对自身的学科知识的发展影响最小。[3]

根据五年制学生的特点,初等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以及前期调研的结果,调整初等教育专业的数学课程设置,将小学数学教学论和微格课程进行整合,调整为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将以“极限、微积分”为主要内容的高等数学课程调整为小学教育专题(数学)课程。调整后,初等教育专业数学课程主要开设数学、初等数论、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以及小学教育专题(数学)这四门课程。与此同时,不可忽略作为教育实习的实践类课程。

1.数学基础课的整合。数学基础课,通过课程的整合,将原本的两年半年的课程调整为两年的课程。从难度上来讲,要“够用”,即一方面满足三升本学生的升学的基本需求,另一方面满足大部分学生毕业后从事小学数学教育的知识储备。在基础课的教学中,改变以往的“唯考”的考核方式,而是加入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加入“课前小故事”、“一道数学题”等环节,要求每名学生在课前准备一个数学小故事,或是一道数学题,帮助学生练习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讲解。同时,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数学思想,建立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知道数学与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不仅可以从多角度的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进行评价,而且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论,作为初等教育专业的基础课。为了适应未来小学教育的需要,我们必须把握数论课程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对初等数论各部分内容之间进行整合。同时要把重点放在定义、定理产生的背景及基本思想,使学生深入了解定义产生的客观需要、定理论证的整个思维过程,真正做到对小学数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另外,把数论课程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启迪和培养上。注意挖掘数论知识背后隐藏的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深刻体会数论知识和解题中所使用的特殊方法,以提高学生自身的数学专业素养。在课程的整合上不仅要注重教学内容的整合,还要注重教学策略、方法上的整合。在初等数论课的教学时,我们注意将讲授的数论新知识与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数学知识相联系。初等数论在内容上系统完整、严谨,但同时又是与小学数学内容是联系最大的。所以,基于MPCK的视角,我们更应该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上花大力气,为学生将来的实践、就业打下基础,以达到真正的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2.數学专业课程的整合。根据小学数学教学论和数学微格课程的特点,对两门课程进行整合,开设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这门课程主要在第四年的上学期开设,每周4课时。这门课程是数学课程中的核心课程,主要包括小学数学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小学数学教学的教学目标,内容以及小学数学各部分内容的教学方法,是将小学数学教学论和数学微格教学课程的整合。以往的教学仅是简单的“教育理论知识+实践训练”是远远不够的,而今是要细化教法课。将教案、听课笔记、说课稿的撰写拿到课堂上;将案例教学作为主要的授课方法,把一些优秀的教师教学案例、实习学生的教学案例拿到课堂上来,与学生一起“模拟课堂教学、点评和说课”,让学生在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设计课堂教学,感受课堂教学理论。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将学生带进小学数学课堂,采取小组制到小学进行听课学习,促进学生的自我学习;与此同时,将一些小学中的优秀骨干教师请进课堂,为在校学生作讲座。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这门课程是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是MPCK理论的最佳体现。

3.开设小学教育专题(数学)。将以“极限、微积分”为主要内容的高等数学课程调整为小学教育专题(数学)课程。这门课程在第四年的上学期开设,每周2课时。其主要内容是将以往已经学习的数学基本知识,基本原理进行了归纳,以增强师范生数学学习的连贯性。结合开设的初等数论、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教法课),总结归纳小学数学中的基本概念与运算法则,数学的抽象、推理以及数学模型的思想。小学数学中的核心内容包括数的认识、运算,图形与几何,以及统计与概率四部分。在授课中主要采取的是讨论学习的方式,同时结合数学自身发展的时间顺序,对数学史的内容进行讲解。

《义务教育手续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需的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这是在传统意义上的“双基”的基础上提出“四基”。小学教育专题主要对数学产生和发展所必须依赖的数学灵魂——数学思想进行学习,并把数学思想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与学生一起分析、思考。小学阶段的数学课程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生活化的数学。我们说,小学教育专题是在已学过的几门课程的基础上升华。[4]

四、课程整合后的实施效果

(一)课程整合有助于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

基于MPCK理论,对初等教育专业数学课程的整合实施后,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学科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作为初等教育专业数学类课程的4门主干课程,它们是相辅相成的,相互融合的。前两年的数学基础课,为后期的教法类课程、小学教育专题(数学)课程的学习提供了前提条件。而在后期的其他课程学习中又在无意识的巩固之前学习过的数学基本原理、思想。通过对课程的整合,帮助学生对数学知识整体结构及数学知识“来龙去脉”的过程的正确把握;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对显性知识背后隐性的思想方法有清晰的认识,从而提高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

(二)课程整合有助于师范生的专业素养的提升

小学阶段的数学内容,包括基本概念和基本法则,都是数学最基础的,最本质的。所以,为初等教育转移的师范生应提供适合小学数学教研的手续专业课程,以提高师范生的手续学科水平。在课程整合中,考虑到教育实践复杂特征和需求,将课程整合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循环往复,相互促进,进而师范生的专业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三)课程整合与“3.5+1.5”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

人才培养模式是“3.5+1.5”,即学生在前三年半的在校进行基础课程的学习,而后的一年半时间去小学进行教育实习和顶岗实习。课程整合方式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消化在校期间学习的数学学科知识,数学学科教学知识,更能够帮助学生将二者有机的融合,将知识内容迅速内化,帮助其更好的成长,适应未来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由“新手”教师迅速成长为“熟手”教师,为其将来就业能力的提升提供砝码。

初中数学教师论文篇8

关键词:初中数学;探索性教学;主动学习

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应当培养起学生良好的探索能力和创造精神。探索性教学是学生围绕某个问题自主探究、解答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与时间能力,并提高学生合作、团结的意识,树立科学精神。探索性教学具有新颖性、创造性与探索性的特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将产生重要作用。

1.初中数学探究性教学的理论基础

从古至今,存在着许多教学模式,其在相应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的支持下,教学活动各要素之间稳定关系和活动进程的结构。其中教学要素是指理论基础、教学思想及目标、学科特点、教学环境、教师、学生与一些教学活动,教学模式是这些要素相互配合的产物。而探究性教学是被实践证明的一种科学的教学模式,是符合国家与时展需求的,其理论基础是“创设情境-数学实验-观察分析-猜想结论-推理论证-拓展应用”,基本思想是现代教学观、数学教学观和建构主义数学理论。

建构主义是探究性教学的主要思想,其理论认为学习者通过一定的情境、他人的帮助及主动查找资料等方式,而不是被动接受教师的传授,主动学习、探究知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要成为主动建构者应该做到几点:第一,用探索法、发现法去构建知识;第二,主动搜集信息、资料,对问题提出假设并论证;第三,把学习内容与实践相联系。

2.初中数学探究性教学的模式构建

2.1 探究性情景创设

创设情境是探究性教学的第一步,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和学生特点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设的情境分为三大类:一是物质性情境,包括自然物质、人造物质等物品;二是多媒体情境,通过网络、影视、PPT等资料,如爱迪生的成长资料,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养成主动问问题、自主学习的习惯,形成榜样力量。三是现场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数学学习,例如教师带领学生外出实践,了解数学的重要性。四是模拟角色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角色。五是问题性情境,提出有趣问题,引导学生不断思考,激发好奇心与求知欲。创设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一是生活情境,数学来源于生活,两者密切相关,因此,初中数学课堂上引入生活实际,吸引学生的眼球,增加兴趣,并认识到在以后的生活中都离不开数学,应该认真学习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与数学有关的实践。例如家里装修需要多少块瓷砖,需要用到有关面积的知识。二是故事情境,初中生处于青春期,定性不足,喜爱听故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利用故事情境,增加吸引力。三是操作情境,实践操作让学生打开思维,手脑结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例如在讲解平面折叠等有关问题时,直面的讲解效果不大,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模型,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找到答案,再加上老师的解释,使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更加牢靠,降低了教学的枯燥性。四是悬念情境,把学生引入一种新的思维中,深入探索知识。

2.2 教学实验开展

教学实验是让学生结合知识动手实验,建立合理的数学模型,从实验中得到结论。教学实验是以学生为主导,结合相关仪器、软件。探索性教学实验的开展包括条件探索、结论探索、存在性探索。条件探索是指依据结论探索命题应该具备的条件。这类问题的答案不唯一,只要能使结论成立就可以。例如在学习几何时,经常遇到等腰梯形的成立条件,老师可以画出模型,让学生应用尺子、量角器等仪器测量,或是应用计算机建立模型,然后得到结论。结论探索是指由给定的条件得出结论,这类问题需要我们大胆猜想,发现规律,得出结论。结论探索可以根据我们的经验,结合相类似的问题,得出结论,然后论证。存在性探索,是指“是否存在”这类问题,可以先假设存在,根据假设的结论推出命题中的条件,如果与已知条件矛盾,那么假设不成立,反之成立。也可以举出一个反例。

2.3 探索性结论总结

我们可以从上文看出探索性教学与传统教学不同,不再是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教师把所有相关知识一股脑的传递给学生,而是要求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寻找答案,解决问题,旨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探索性教学对老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有更高的要求。第一,对教师的文化底蕴和知识水平有更高的要求。学生在探索问题时,可能遇到各种千奇百怪的问题,有的是跨学科的,有的可能与本问题无关,由学生联想的,总之教师要给学生的问题解答,教师可能之前没有关注过,也可能不在其专业范围内,因此,教师要不断的更新知识,注入新鲜血液,充实自己。第二,教师要引导学生团结协作精神。众人的智慧结合起来可以爆发无穷的力量,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如果大家一起合作配合就可能得出答案。正如现在的企业,没有一个企业是单独一个人成立部门的,每一个部门都有不容的人员配备,负责不同的工作,共同完成目标。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树立合作意识,相互讨论,相互帮助,共同解疑答惑。第三为教师的发扎提供了新的机遇,不是指职称的升高,工资的增加,而是指可以培养教师的创造能力。教师在迎接挑战时应该关注探究性教学的主题、信息的收集分析、科学的探究方法以及探究过程,使探究性教学取得预期的效果,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和自我动手实践的能力。

3.总结

探究性教学是一种科学的教学模式,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的学科,探究性教学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有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意识,形成严谨的态度,并在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意识、主动学习思考和团结协作精神、适应时代要求等方面有重要的意义。探究性教学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遵循探究性教学的六大步骤,尤其是创设情境、教学实验方面。探究性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还要引导学生不断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与热情,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还要结合学生的特征、对问题的理解程度,总结教学经验,不能流于形式,提出自己的一套探究性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汪海滨.探究性教学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学教研版).2010,26(4):15-16.

初中数学教师论文篇9

关键词:初中数学 学生 教师 课堂建设

初中数学相较于初中物理、初中化学、初中生物等学科来说更显枯燥和乏味。就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学生很难真正意义上理解和明白课本概念以及概念所蕴含的的科学道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是生搬硬套。有效的改变数学教学课堂环境,成为了现阶段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一、初中教学数学中环境构建的重要性

初中数学作为初中教学中的重要学科直接关系到日后数学教学的开展以及延伸。良好的数学环境对于学生的思维观察、学习记忆、注意力等学习能力的提高有着显著的作用。同时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意志以及自控能力等非智力的能力培养。

就我国教育体制和数学教学目标来看,数学能力是学生学习生涯中必须掌握技能之一,数学理论涵盖在生活当中的方方面面也作用于生活实践当中。例如日常的计算教学学习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心、严格、细致等学习中不可或缺的品质。这些优良品质的培养不仅数学教学有着益处,在很大程度上给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认真是万物的核心,同样也是数学计算教学的核心。故而,与数学相关的环境构建,尤其是数学课堂环境的构建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1]

二、初中数学教学环境构建的现状分析

1.传统教学环境尚未改变

近年来随着教育的加强,初中升学压力逐渐增大。学生家长希望学生有个好的未来,期待学生考上理想的高中,最终考上理想的大学。但是这很大程度上的期待初不仅提高的升学率,也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一方面源于家长的压力,一方面源于社会环境。究其本质而言,就是传统数学教学环境尚未发生变化。例如,很多学校将学校数学成绩放在了学生教学的第一位。学校只看重数据,不看重数学学习能力成了当下许多学校的数学教学环境。再如,再如,有的学校采用一板一眼的套路教学模式,无论学生的特长天性有何不同,一律按照规定流程进行教学。这在最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初中数学教学环境赋予学生的只能是解题而不能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种传统的数学环境将的创造性思维扼杀在萌芽状态。

2.教师缺乏创新思维

数学是科学的根基,生活中的任何知识都有着数学原理。数学中所取得的学术成就往往是前人对生活经验的总结与研究而得出的。但就当下数学课堂教学环境来看,远远没有没有语文、地理和历史等学科生动有趣,同时也没有物理与化学那一类学科更贴近生活。数学教学中就多样性而言与其他学科相比是处于弱势的。这也使得很多教育工作者认为数学教学是刻板的,枯燥乏味的,对数学教学环境也就缺乏重视。[2]

同时数学不像语文历史,它强调答案的准确性。这更加使得很多教师只重视学习答案,而不注重学习过程。对很多抽象概念采取生搬硬套的方法,对学生的教学依旧采用灌输式的方式。因此,由于教师缺乏创新思维,进而导致了数学教学的课堂环境缺乏创新,依旧延续了以往枯燥、乏味的形式。

3.缺乏数学思维和理念

眼下,大部分初中数学教学中课堂环境都较为压抑,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教师自身的一种惯性思维。在很多初中数学教师眼中,数学就是数学,没什么道理可讲。一些数学教师甚至片面地认为只要明白算数方法并且勤加练习就可以,至于其中的道理是数学家才需要去探索的,而学生只要结果就好。这种不负责的教学态度,使得数学课堂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一种缺乏数学理论和数学思维的状况,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学生对数学的抵触心理。而且,这种数学课堂环境学生不懂其中的演变奥秘,只得生搬硬套,从而会造成学生不能适应数学中的千变万化,导致数学思维发展有限,认知有限。最终,学生对于日后的数学学习缺乏相应的数学思维,大多数学生不能够通过现象看本质,得出数学理论。

三、初中教学数学课堂环境构建的改善措施

1.不断降低应试教育的影响

学校对应试教育的重视,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数学课堂的教学环境。所以作为初中数学教师,首先要尽可能的在数学课堂环境中消除应试教育带来的影响,从而保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在日常教学中,考试便只能作为学习成绩的一种检测手段,而不是对一名学生学习能力,甚至学生人格的判断。教师应当尽量避免以分数论成败的环境和氛围出现,同时将这一理念灌输到学生家长的脑海中,让家长充分认识到学习数学知识的意义,而不是简单的考上学校这么片面。

2.加强培养教师的创新思维

生活是数学的来源,同时数学也在反作用于生活。自古以来,中国教育提倡应材施教。人与人之间是具有差异的,这反映到学生学习中也是不一样的。有些学生理解一个知识很快,但有些学生就很慢。作为老师,要顾及到所有学生。将枯燥的数学理论,变换成生活现象。让学生明白数学就在生活周围,从而对数学感兴趣。同时在日常的教学中,老师要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讲几何学的时候,老师总是喜欢在黑板画图,让学生想象。正方形切去一个角,还有几个角。这对于空间感较强的学生来说,很容易得出结果,但同时也有空间感较弱的学生,这使得其不能理解教学真谛。不如每人发一块橡皮泥,真正的自己切一下。在动手的过程中,最大程度上理解知识。[3]

3.加强培养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

初中生处在思考能力旺盛的青春期,这个阶段的学生对于一切都有着好奇叛逆的心理。也正是因为叛逆,老师强行灌输知识,会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同时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使得很多学生抵触数学课堂环境。时间久了,并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一定要根据这一情况学会变动,化被动讲授变主动引导,让学生自己去研究,探索数学真谛。将数学死板的理论公式,最大程度上与现实生活练习起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自己成为自己的老师,提出问题、小组讨论、教师引导、解决问题。

结束语:

对于当下中学生来说,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能力是影响其学习成绩的重要的两个因素。这同样适用于数学,数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其本身蕴含的科学性哲理性是其他学科所不能达到的,在数学多的学习上主要是两方面的责任,一方面是学校的,只有真正意义上摆脱传统的应试教育,才能最大程度上改观数学教学现状。作为学生来说,要最大程度上激发自身的学习积极性,理解数学真谛,发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且能通过自己解决问题,善于利用数学。从而爱上数学。

参考文献:

[1]宋维维.初中教学课堂的环境设置[J].东北师范大学.2012

初中数学教师论文篇10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

随着国际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不论是在国际场合的交流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数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对初中生而一言,学好数学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但是在传统的数学教学观念的影响一下,在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体制的左右下,初中数学的教学理念及方式改之甚微。新课程标准中首次对数学教育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数学的教学不再单纯指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开始着重于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培养,这是新的要求,更是数学教学本质的再探索,同时是给数学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数学新课程的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发展,数学教师专业发展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完成课改要求和数学教学目标的前提和保障,也是初中数学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在需求。

一、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

1.国家政策的改革

课程改革是世界教育不断变化着的重大举措,中国的课程改革是顺应世界课程改革的潮流,结合中国自己的教育实际情况而进行的,并且具有阶段性的特征,是循序渐进,探索中的前进的过程。

2.课程特色的变化

每门课程都具有某种特殊性,这些特殊性也有相统一的部分。而不论是经历过初中学习的学生还是对数学教学进行研究的学者。每当拿起数学教材或是走进数学课堂,都会有不一样的气息,而对这“不一样的气息”。就像不同的人站在你面前会给你不一样的感觉,我们身处不一样的城市会有不一样的情怀那样,数学课程具有其独特的个性。

3.所处境地

课程改革之初,随着政策的不断出台,对领导者、教师、学生,甚至家长的振动和改变都比较大,可谓是大刀阔斧,轰轰烈烈。于是上至领导,下至学校,教师都加强对新课改方针的学习,学习之后加强理解并尝试着应用到教学之中,是一次较大的改变,需要一个适应期。参与到课改中的所有人在嗅到课改所带来的新气息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要想改变带来的困惑和难题,甚至很多的教师,特别是年龄较大的老教师,对新的课程教材教学方法无法适应,甚至提出了质疑和排斥,这是适应期中出现的最突出的症状。

二、对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建议

1.勤于反思,提高教学反思有效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时每刻都会思考,但其中大量的是杂乱无章的,不受我们自己意识控制的思考很少给人留下对自己行为有价值的东西,本文所指的反思是有意识的进行的一种思考,它的发生时基于出现不确定的,复杂的,困惑的,惊奇的或有明确目标的情境下的。而这种反思的目的是寻找解决这种困惑情景的行为,并对行为背后的假设以及行为与后果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也就是说,这里的反思是带有探究的性质。

2.善于学习,以学习促进专业成长

“学知不足,业精于勤”,学习对于初中数学老师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教材的改革,新的教育理念的获得,数学知识的不断更新都要求数学教师通过学习这一唯一渠道而获得,所以说,善于学习是促进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对初中数学教师而言,学习无非有两种形式,一是理论性的学习,一是经验性的学习。理论性知识包括专业知识及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具有更扎实的专业知识及更丰富的文化知识,新课程实践中碰到的种种困难也需要这些知识的获取来解决。

3.乐于合作,在合作交流中提高

对于教师而言,他所处的生态圈是学校老师,学生,同行。其三个生态链是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群体与学校。这个生态圈的生态系统如何不仅会影响教师的发展,也会对学生的成长造成不利的影响,而每个教师的乐于合作是保持这个生态系统绿色、和谐的关键所在。首先是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其次是教师与教师的合作。初中数学的教学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创新性与开拓性,在这个过程中教与学的矛盾,教学方法不当及学生的冲突,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情绪及发展,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单靠一个教师的力量是难以很好的解决的。

4.勇于改革,以方式转变促效率提高

参与教学改革是教师能够理解新课程的最好方式,勇于改革是教师理解了课程改革的最佳体现。初中数学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是首先要对以往的教学理念进行更新,在新理念的基础上实施操作,对数学这一学科来讲就是要把改革渗透于备课与教学的环节之中,归根到底是落实到教学方式的转变上。

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有着很强的时代性和重要性,其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代代学生的成长,关系到教师个人的提高,关系到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好坏,更关系到初中数学课程改革是否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对要加强自身对新课程改革的适应程度。

参考文献:

[1] 张红.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7(1):11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