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美文十篇

时间:2023-04-05 00:08:56

英文美文

英文美文篇1

[关键词]英文电影;英美文化;文化因素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1-0323-01

英美文学是英文电影创作的基础,英文电影是英美文化的升华。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电影所包含的文化因素数不胜数。在观看电影过程当中,深刻理解电影所渗透的文化,充分利用具体事实等生动有趣的因素以增加对电影文化探求的兴趣是值得深入思考的。

一、电影的诞生

电影于1895年诞生在法国。自诞生之日起,电影就与文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电影的不断发展,渐渐加速着与文学的结合速度。文学元素与电影的融合使得电影更加具有灵魂。作为当今已经成为文学载体的电影,它具有直观性和画面性的特点,将抽象的文化诉求通过直观的画面进行了诠释,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文学的发展,并且也将文学用简单的方式传播出去。

二、文化的内涵

文化,作为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大可以包罗万象,小可以是某一文化现象。根据文化的定义,它是指人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及其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 是一个群体中的个人和集体在其生存过程中将其所获知识、经验、信仰、态度、意义、阶级、宗教,时代观念、生存空间、世界观、物质观及价值观世代沉淀和传承的产物。

三、英文电影中的文化因素

(一)再现历史事件

有些英文影片将一定的历史事实作为背景,所以文化信息丰富,也能够重现历史,例如美国影片《阿甘正传》、《辛德勒名单》以及《拯救大兵瑞恩》等。《阿甘正传》以小人物的经历透视出美国的政治和社会史实。该影片涵盖了美国近30年的历史,包含黑人运动、越南战争、肯尼迪总统被刺以及水门事件等等,其中的主人公具有多种美德,观众可以从这个忠诚、执著、友善、坚强的美国平民英雄身上感受到当代美国人敢于追求梦想的精神。而《辛德勒名单》 深刻揭露了二战期间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的滔天罪行,探寻并且赞扬了在特殊环境中的人性发展轨迹,震撼人心;此外,《拯救大兵瑞恩》也是一部以二战为历史背景的影片并且被看做是有史以来最逼真的战争片之一,并且得到了许多二战老兵的高度评价。这些影片让广大观众对历史事件有更直观、更深刻的了解。

(二) 体现社会价值观

价值观,是个抽象却又具体的词汇,它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是文化的深层次内容。这一点,在许多英文影片中都有充分的体现,例如影片《廊桥遗梦》和《穿普拉达的女王》等。影片《廊桥遗梦》是一部内涵深刻并且涉及社会伦理的影片,影片探讨了婚外恋情和中年人的心理情感,揭示出了中年人的伦理价值观,同时向不知归路的人们发出了回归家庭的召唤,表达了现代西方人对家庭伦理道德与责任的重新定位与思考。《穿普拉达的女王》是美国着重展现时尚生活,真实地折射出了个人主义及成败观等一系列价值观,向观众展示了鲜明的美国社会景象。此外,深受喜爱的《小鬼当家》与《神勇奶爸》等影片也充分反映了美国人教育子女的观念。

(三) 反映风俗礼仪

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风俗礼仪都会在英文电影中国看到,例如美国影片《公主日记》讲述的是米娅从一个普通的高中生转变成公主的过程。这个腼腆而又时尚的高中生在意外得知祖母是欧洲小国吉诺维亚的女王,而自己则是这个国家惟一王位继承人时, 为了使米娅顺利继承王位,按照王室规矩和奶奶的帮助下,她将自己彻底改造成皇室的继承人。影片在展现米娅如何学习王室的礼仪的同时,也把西方国家的风俗礼仪呈献给了观众。

(四) 折射饮食文化

与东方的饮食观念不同,西方的饮食观念强调理性,即营养,譬如每天要摄入多少热量、蛋白质、维生素等。当然,这一饮食文化在英文电影中也展现的淋漓尽致。被誉为视觉与味觉的饕餮盛宴的美国影片《美味情缘》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其中,男、女主人公都是享誉一方的厨师。有一次,女主人公在家中亲手为外甥女做了一顿饭,没有主食、蔬菜或其它,只有两条一模一样的鱼。当然,这对于不了解西方饮食文化的观众来说确实不可思议,但正是这一独特情节的设置,让观看影片的观众印象深刻,深入了解西方国家的饮食习惯以及烹饪方法等。

(五)反映宗教文化

宗教是英文电影中不可缺少的文化题材之一,以经典电影《芭比的盛宴》和《七宗罪》为例。《七宗罪》是一部宗教色彩极其浓厚的片子,影片向观众展现了何谓天主教教义所指的人性七宗罪――暴食、贪婪、懒惰、嫉妒、骄傲、淫欲和愤怒,而连坏杀人案的死者恰好都是犯有这些教义的人们。由此,我们不免联想到,影片似乎是在向世人展示人性的负面,而有罪的人必会遭到惩罚。《芭比的盛宴》的主人公两姊妹为了放弃了爱情的故事让人敬佩与感动,在其父亲创办的教会里,他们贡献了自己美好的青春,被其收容的难民芭比默默服侍了她们12年后,芭意外获得巨额彩金的她倾其所有,特别为村民们准备了一顿丰富的晚宴。这晚宴好似神明的恩典降临到这座小渔村,同时也唤醒了村民心中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之情。通过观看这些影片,观众可以领略英文电影中所蕴含的宗教文化气息。

四、结束语

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文化融合逐步成为世界文化的主要趋势,电影这种包罗万象的文化载体在其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英文电影恰恰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面向人们展示了英美国家的文化。因此,通过观赏英文电影,英语学习者可以从中学习英美国家的宗教历史,风俗礼仪,社会价值,生活习惯和道德标准等方面表层和深层的文化,是一种可以获取西方文化知识的有效途径,值得人们深入研究和思考。

参考文献

[1]李红梅.透过电影阿甘正传解读美国社会与文化[J].电影文学,2011(21).

[2]雷振环.多角度分析英文电影对英语教学的促进作用[J].电影文学,2011(21).

[3]刘政仙.电影推手的跨文化解读[J].电影文学,2011(22).

[4]莫海文.简论电影的文化性与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电影文学,2008(14).

[5]邵琳娜,刘寅齐.浅谈英文电影赏析课中的西方文化教学[J].电影文学,2011(23).

[6]唐圭璋,潘君昭.论柳永词.词学研究论文集( 19491979)[M].上海古藉出版社,1982,277~295.

[7]杨伟红.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探析[J].时代文学(上) ,2012(04).

英文美文篇2

关键词: 网络 英美文学 课程教学

英美文学,作为以英语为载体的文科课程,承载的内涵涉及文化、社会、心理、哲学等各个层面。作为高校英语专业的必修课,这样的一门人文学科,其知识很少能被轻易编码,教学的成功有赖于教师引导学生获得超出预期的见解。在互联网环境广泛深入影响教育的背景下,英美文学教学受到了怎样的冲击呢?

无疑,网络环境对于英美文学课程的影响是广泛的,这种广泛性首先体现在教学内容上。网络环境能提供动态的画面、精美的视频,网络上不乏深刻的见解、犀利的讲座。它容纳古今中外的海量电子藏书,能够与最新期刊、报纸、新闻保持同步,甚至更具前沿性和时效性。网络能够使人们跨越时空、讨论交流,网络具有无限的潜力和有待发掘的巨大空间,这一切都对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形成挑战,但又充满吸引力。

互联网对于英美文学课程的影响还表现在教学呈现形式和组织方式上。网络环境不仅是由文字构建的能指与所指的世界,还是绘画、图片的世界,它吸收音乐、视频、人机联盟,强调人与人的联结,能够把人的视觉、听觉、肢体动作、触觉等充分调动起来,对于在文字中搭建的英美文学教学是极大的冲击。在这无形的渗透和互动中,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不可避免地受到以下方面的影响:

一、网络环境影响英美文学课的选材

传统的英美文学课堂,教材选读的作品往往是“那种‘语录式’选读,或斩头截尾,或有头无尾,或去头留尾”(王守仁,1991)。加之学校图书馆受藏书量限制,讲授的作品往往无法满足上课时人手一册的需要,导致英美文学课教学受到局限。

网络环境下,电子出版物、各种可阅读软件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问题。互联网使阅读原著成为触手可及的事情,即便是最流行的英美文学作品,也因网络的便捷,使师生能够迅速买到纸质书籍或电子文本。所以,在网络时代,技术改变了英美文学课程选材的范围,为英美文学课的选材提供了广阔的疆土,为英美文学课注入了当代英语本土人士新鲜、栩栩如生的群像。

二、网络环境影响英美文学课教学内容的广度、深度、视角和趣味性

传统的英美文学课堂气氛沉闷,网络环境给英美文学课堂带来了活力,突出表现在教学内容的广度、深度与多元性上。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普及,既是对现有教学内容的展示和补充,更显出对现有教学内容的不满和挑战。这些网络课程从不同视角对同一作品进行解读,其广度、深度和多视角的分析与透视,绝非传统英美文学教学中短短两三次授课所能展现的。国外Udacity、KHAN、Coursera、edX网站上,许多课堂内容本身就是教师前沿研究成果的体现,这些有益的内容大大改观了英美文学教学的面貌。

三、互联网影响英美文学课堂呈现形式

传统的英美文学课堂上,教师一支粉笔就可以讲授一堂课,学生主要是被动地听与记忆,文学课堂沉闷而枯燥。网络环境下,英美文学课呈现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教师而言,网络的出现使得课堂呈现形式不再呆板,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辅以生动的图片、照片、音频、动漫和电影等多种形式,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文字、图像、听觉静态与动态的多感官刺激下,学生对于所学容易产生兴趣。这使英美文学作品的赏析变得易于理解,文学真正走近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激发学生深入思考文本,点燃学生对于课程的热忱激发兴趣。

四、网络环境影响英美文学课堂组织形式,使教师职能转向

网络环境下,英美文学课堂呈现形式的改变,直接导致课堂管理模式的改变。通过网络,学生可以预先习得要求的材料或视频,这就节省了课上的时间。对于英美文学这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文科课程,课堂讨论往往是课程的深入和精华。学生在英美文学课堂上成为主角,成为讨论的主体,呈现学习者的本真状态。学生可以在话题深入和切换中持续保持好奇心,追寻问题的解答,教师不再是学习过程中的权威和监督者。作为该课程的专家,其鉴别和引导的职能不可替代,在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教师成为领航员,起着导向的功能。

网络环境影响英美文学教学,为其带来种种精彩。然而,其负面力量同样不容小觑。其一,网络环境下,复制、粘贴成为学生的使用习惯。当虚假、未经鉴别内容到处泛滥,学生必将成为受害者,面对海量鱼龙混杂的信息,学生很容易迷失方向,失去判断力。其二,大量使用复制和粘贴必将模糊学生关于知识产权的概念,造成道德失范。这些很可能就意味着英美文学教学中学生复制他人论点、拷贝他人的作业,甚而发展为写毕业论文时剽窃。因此,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成为未来英美文学教学的变革方向。

参考文献:

[1]程爱民,徐劲,柯可,唐晓忠.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J].外语研究,2002(1).

[2]程爱民,徐劲,柯可,唐晓忠.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Ⅱ)[J].外语研究,2002(6).

[3]袁彩虹.浅论微课辅助英美文学教学的优势和作用[J].文教资料,2015(4).

[4]崔少元.全球化与文学教学[J].外语教学,2000(7).

[5]靳琰;胡加圣;曹进.慕课时代外语教学中的微课资源建设与翻转课堂实践――以西北师范大学《英国文学史》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5(3).

[6]乔纳森・伯格曼,亚伦・萨姆.翻转课堂与慕课教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

英文美文篇3

英国文学源远流长,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体以外的各种现实的、历史的、政治的、文化的力量对文学发生着影响,文学内部遵循自身规律,历经盎格鲁—萨克逊、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不同历史阶段。战后英国文学大致呈现从写实到实验和多元的走势。

美国文学在`19世纪末就已不再是“英国文学的一个分支”。进入20世纪,美国文学日趋成熟,成为真正意义上独立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族文学。战后美国文学历经50年代的新旧交替、60年代的实验主义精神浸润、70年代至世纪末的多元化发展阶段,形成了不同于以往历史时期的鲜明特色和特征。

二、英美文学批评理论概述

20世纪被称为“批评的世纪”。文学批评理论沿一条从“内在的研究”到“外在的研究”轨迹发展。“新批评”、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新精神分析、读者反应批评、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各种批评思想和理论革新了文学观念,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文学传统、典律构建、文学与文化、文学与社会关系的认识,为文学研究开辟出新的天地。

三、英美文学的认知功能和艺术价值

文学是对人生体验的文化表征。文学作品隐含对生活的思考、价值取向和特定的意识形态。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是了解西方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可以接触到支撑表层文化的深层文化,即西方文化中带根本性的思想观点、价值评判、西方人经常使用的视角,以及对这些视角的批评。

英美文学是对时代生活的审美表现,是英国人民和美国人民创造性使用英语语言的产物。英语表意功能强,文体风格变化多,或高雅、或通俗、或含蓄、或明快、或婉约、或粗犷,其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魅力在英美作家的作品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阅读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可以感受到英语音乐性的语调和五光十色的语汇,回味其“弦外之音”。

四、英美文学研究

开展外国文学研究,有助于我们开阔眼界,了解外国文化,丰富我们的知识,启迪我们的智慧,繁荣我们国家的文学创作和方法。促进中国文学发展,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外国文学研究的意义所在。就英美文学而言,可选择小说、诗歌、戏剧、文学批评理论、作家作品、文学流派、文学史、中外文学比较等作为具体研究对象。我们国家外国文学研究水平参差不齐,对英美经典作家的研究有待深入,对现当代文学跟踪研究有待加强。

五、英美文学教学模式

目前许多学校的英美文学课采用“文学史+选读”的模式。上文学史课时,教师罗列一大堆文学史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因为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复述”,怎样形成自己对文学作品的见解便无从谈起。传统的文学课除了教授文学史外,常常要搞一点文学选读,作为对史的补充。这种“语录”式节选,破坏了作品的完整性。教师处理这些选段时,把大部分时间用在了解释句子和单词的意思上面。学生浅尝辄止,虽然上了一两年的文学课程,却没有接触过一部完整的小说或一个完整的剧本,没能学会如何欣赏和分析文学原著。由于教学内容是些死的知识,不少人便觉得英美文学课乏味、无用。

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改革思路:

1、读完整的作品。作品选读虽说是精选经典作品的华章彩段,但由于是只选片断,破坏了作品固有的整一性,难免有支离破碎的感觉。只有认认真真读过莎士比亚一个剧本,学生才能对莎士比亚的创作特色真正有所了解,才能说“我读过莎士比亚”,才能与人讨论莎士比亚,也才能写出有自己见解的评论文章出来。阅读文学作品,从整体上去感受体验,学生会有所震动,有所启迪。

2、讲欣赏作品的方法。在传统的文学史课上,教师往往以“满堂灌”的方式,向学生传授文学知识。其实,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学生可以很容易地通过网络、百科全书光盘等途径搜寻到这些知识。因此,英美文学课的重点应放在指导学生如何欣赏和分析作品上面。以英美小说为例,在阅读作品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分析主题表现、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叙述角度、象征细节、语言风格等。

3、写阅读心得。读书贵在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文学作品可以为写作提供题材和内容,写作则又深化了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两者互为补充。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许多名家均为语言大师。学生通过阅读,受其熏陶。英美文学课程的考核不搞闭卷考试,而是撰写课程论文。

按照上述思路组织教学,英美文学课程可以成为一门素质培养课。学生主动参与文本意义的寻找、发现、创造过程,逐步养成敏锐的感受能力,掌握严谨的分析方法,形成准确的表达方式。这种把丰富的感性经验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的感受、分析、表达能力,将使学生终身受益无穷,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的真正有用本领。在这过程中,学生的英语水平也会相应得到提高。

六、英美文学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

大学英语教学属基础语言技能训练,教学任务繁重,四级通过率压力大。但作为英语教师,我们不应忽视英美文学这一丰富多彩的资源库。

英语教师面临提高自己业务水平的任务,英美文学是科研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目前,大学生英语水平普遍提高,阅读能力较强,不少学校开设英美文学选修课的条件日趋成熟。

英文美文篇4

2001年,我考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开始了我四年的求学生涯。由于自己的英语基础薄,在听力、阅读等方面有许多困难,往往别人在很短时间内完成的任务,我却要多花一倍的时间。令我更加苦恼的是我的口语,因为我母语结巴已经有十几个年头,再加上南方人发音上的缺点,比如说鼻音,这两者加起来好比雪上加霜。

心情十分苦闷的我,几乎每天都在承受着精神上的痛苦,因为普通话极不标准,有时和别人说话,我得用英文单词重复一遍我的中文意思,以便让别人明白。多年的结巴,让我不是十分的惧怕别人的嘲笑,习惯了吧,(我不禁自我安慰)。只是,一个结巴能学好英语吗?我一次又一次地问自己。

此时,正应了那“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意境。这是一个人在孤独中寻找理想和生命时的痛。但也正是这种不惧怕别人嘲笑的心态,让我赢得了鼓励自己的信心。

因为害怕用结巴的中文和别人交流,有时我便试着用不太流利的英文和别人交流。我天生性格开朗,外向,在不大的校园里很容易就结识了很多外国留学生朋友,我尽可能利用课余时间和他们交流,大大增加了我说英语的机会。一两个学期下来,我发现自己在语音和语调方面进步了许多,和那些成天埋头“啃书”的“哑巴英语”相比,我的表达要显得快一些。

英语中有句话叫做:God only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机会永远是给那些有准备的人。大二新学年开学不久,经过同学推荐,我做了英语家教。第一天,我很激动也很兴奋,我穿了我最好看的衣服。到了目的地,出来开门的却是一个蓝眼睛,黄头发的外国小孩。我一愣,连忙问道 :Excuse me. Are you Laura? (你好,打扰一下,请问你是劳拉吗?)一位中国妇女带着满脸微笑闻声而来,一边招呼我进家,一边给我介绍情况,她就是Laura的妈妈。Laura父亲是美国人,在中国从事律师工作;母亲早年到美国留学,在美国成家;大儿子Mark,十二岁,在北京一所国际中学上初一;女儿Laura,九岁,在北京芳草地学校上二年级;最小的妹妹7岁,还在上幼儿园。交流之后我明白了我的工作――辅导Laura学英语,帮助Mark学中文。我用英文教一个美国人学中文,用英文教一个美国人学英语。这样的工作似乎很有趣,但令人痛苦的问题也由此而生――只能用英语。我成了用英语教美国人英语,同时用英语教美国人中文的中国老师。

责任重大,我每天回到宿舍花大量的时间认真查字典,备课。可一个个笑话还是压不住的往上冒。

有一次,Laura 上课时突然问我:“Are you gay?”我想都没想,就答道:“Of course I’m gay.”Laura不自然的笑起来。我百思不得其解,心想,可以挣钱又可以学英语,当然gay(高兴)了。有什么地方错了?我立马查字典,gay有三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homosexual,同性恋,主语是人;第二层意思是happy and full of fun,快乐的,主语是物。第三是careless, 轻率的。一个单词,就让人误解了,我马上解释了犯的错误,澄清了事实。从这以后,我学习词汇都要查字典,尽量记住这些词汇的多个解释,绝不只看中文记英文,或看见英语翻中文。

还有一次,给Laura做单词听写,我连续读了三遍,她都没有听懂,她看了看书,说,“Hey, Jackie. It’s law(美音), but not law(英音).”我索性跟她学了起来。由于我的启蒙老师在英国生活多年,我的发音是比较标准的英音,但是在她这里却让她听不懂。

我暗下决心,要系统学习英音和美音的区别,从专业的角度提高自己水平。我买来许多书和磁带,选修北大胡壮麟的语言学,系统学习语音知识;常和外籍教师讨论发音;我每天早上都出晨功,听BBC、VOA的新闻,模仿发音;练绕口令,训练自己脸部肌肉,大声地在人多的地方说英语;细心体会美式发音中的腹式发音,经过刻苦学习,模仿和实践,语音、语调、语速有了很大提高,说话结巴也矫正了许多。

就在同Laura一起进步的同时,我发现美国学生的教材和我们的教材差别非常大。他们的书本不像我们分科成册,而是多门学科编成一册,每天都有学习计划和自我评估,语言学习注重阅读和实践。每周有不同阅读计划,读完小说都有阅读理解,帮助领会书中重点。随后,按照英文写作格式(writing format)写读后感、书信等等。词汇语音,他们学音图(phonogram)和音标(phonetic symbols),同我们大相径庭。我一个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却在美国的小学教材中发现N多不认识的单词,假想我在美国上学,连小学二年级的水平都达不到。而我是在中国接受了六七年英语专业教育的!

于是我更加坚决的要努力坚持这份工作,伴着天晴下雨,每个学期结束时,他们的成绩都拿A,他们的父母很高兴,而我的英语也有了质的飞跃。这个家教工作,持续了三年,一路艰难也一路收获。他们邀请我去家中过节,令我感受到了许多原汁原味的美国文化,让我对英语国家的文化有了立体认识!

这一阶段,可谓是“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找到奋斗目标,全力以赴去实现。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来到北京福尼斯学校做兼职老师,这是一所澳大利亚的学校,全新的语音教学法让我受益非浅,我因出色表现成为助理培训师,培训全国使用这种教学法的中小学老师。这些认可,极大地鼓舞了我疯狂学习英语的欲望。

大三的专业口译课激发了我笨拙的听觉,我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尽善尽美的理想让我决定,比别人更加努力地训练自己的“耳朵”。在朋友花前月下网络漫游时,我在宿舍坚守着每天两到三小时的听力练习计划,从《Step by step》到《BBC新闻英语听力》、《VOA新闻听力》,我疯狂的做着听写和复述练习。听累了就把战场换到外文图书馆,打“泡馆”战,看Time, Economics等各类外刊外报,细心体会优美的句子和用词,用到自己的写作中。经过长期积累,我渐渐感觉到了自己的进步。我曾欣慰地用“There is a light at the end of a tunnel.”(柳暗花明又一村) 来奖励自己。

转眼间,大学生活的四分之三已经结束,根据自己的特点,我选择先工作再考研。在网发了简历后不久,北京第二大咨询公司,华旗数码咨询公司让我担任数码部英语学习软件的开发工作。这份工作令我乐在其中,也学在其中,除了英语提升外我又学到很多关于电脑的知识。2004年,我接到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hina Radio International)笔试通知,经过笔试和面试,我成为众多求职者中唯一的通关者,把人大、北大等名牌大学的同学“斩于马下”,我成为教育频道的NJ。或许自己有几分“姿色”,还多次给一些会议和片子做英语主持和配音,这些让我更加感受了英语给我带来的美丽人生。

英文美文篇5

文化伴随着人类历史的产生而产生,广泛而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历史生活,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表现出了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促成了世界文化多元的发展。在多元文化发展的这一社会大背景下,对于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因素很多,其中文化差异的因素对英美文学评论所产生的影响最为广泛和深远。

一 英美文学的发展与英美文学评论

英美文学与英美文学评论是相伴产生的,英美文学作品是将英美文化艺术性地展现,而英美文学评论则是通过英美文学这一手段重新审视与剖析英美社会文化生活。两者之间的联系是紧密的,也是必然的。因而,探本文由收集整理讨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的评论影响,有必要对英美文学的发展历史作出梳理。

1 英美文学发展

英美文学作品是英美两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英美文化的表现形式。英美文学不单单是英美语言的艺术性体现,同时也是对英美人民现实生活的艺术性展现,是世界人民认识英美文化的一个窗口。英语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在英美文学作品中,被用来表达英美人的思想、情感。英国的文学发展史可谓是源远流长,英国文学先后经历了盎格鲁·撒克逊阶段、文艺复兴阶段、新古典主义阶段、浪漫主义阶段、现实主义阶段以及现代主义阶段。纵观英国文学的发展阶段,我们不难发现,其每一个阶段在文学成就上都具有独特的文学艺术魅力。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的文学在当今多元化社会背景之下,正朝着多元化的方向不断地向前发展。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而美国文学也受外来文化的影响。美国文学受英国文学的影响很深,开始只是一味地模仿英国文学。这种现象直到19世纪末才得到改观,美国文学逐渐脱离了英国文学,走向独立自主。20世纪初,美国文学达到繁荣,并与英国文学并驾齐驱,成为真正独立的属于自己民族的文学。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多元化社会的发展,美国新旧文学之间在展开激烈斗争的过程中,推动了美国文学不断地朝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

2 英美文学评论

英美文学评论是一种运用文学理论来研究英美文学作品的实践活动,通过研究揭示英美文学这一特殊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规律,并以此来为英美文学创作提供依据。英美文学评论的对象是英语文学作品,英美文学评论的形式根据其文学作品形式的不同分为小说评论、诗歌评论、散文评论、戏剧评论等。英美文学评论的目的是通过对英美文学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内容、表现形式、创作风格等进行全方位的评鉴与议论,以此来提升文学爱好者阅读和欣赏的水平,准确把握文学作品所传递的信息。

英美文学评论与一般的作品分析不同。当然,英美文学评论要建立在对英美文学作品本身的分析基础之上,没有英美文学作品的分析就没办法进行深刻的评论,也没有资格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评论,而对作品的分析本身也具有对文学作品评价的成分。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英美文学评论与一般的作品分析存在着显著的区别,文学作品分析更多地关注文学作品本身所具备的属性,而英美文学评论其关注点则更多的是对英美文学作品所呈现出的外在表现、文学艺术表现进行思考、进行评论。

二 文化发展载体的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是语言,同时,作为文化发展载体的语言也是民族文化重要的表现之一。因而,民族文化发展的差异性,必定会在语言这一重要媒介上表现出来。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其创作所使用的语言,多是作者经过三思提炼、凝聚而成,文化差异对于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是在英式与美式两种语言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因而,从语言差异这个角度去切入,看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更具代表性和典型性。

英国在文化历史的发展上源远流长,具有良好的民族文化发展传统。同时,英语作为其文化历史发展的语言正宗,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它继承了其传统文化遗产,在文学作品的使用中具有良好的表现性。或许是因为这一语言原因,很多文学评论家在对英国的文学作品进行评论的时候,对于语言的使用显得小心翼翼,这或许是由于他们潜意识中由衷地尊敬乃至崇拜英式英语古老而悠久的文化传统,害怕语言使用上的不当而亵渎了英式英语的崇高地位。因而,文学评论家对于英国文学作品的评论,在语言的使用上就显得比较中规中矩,缺少一种文学评论上的个性自由与张狂特质。

美国英语作为英国英语的一种衍生之物,虽然在本质上与英国英语相比,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但作为一个民族独立、自由、民主的新生国家,美国在其争取独立发展的过程中,其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以及民主的文化意识都是新生的。而美国英语作为一种新生的事物,其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有某种叛逆和创新的特质。同时,美国的民主革命比较成功,在经济、政治以及文化方面都没有留下任何大的历史遗留问题和负担,这一些反映到语言使用的层面上,就是文学评论家在对美国的文学作品进行评论时,比较个性张扬,没有那种小心谨慎乃至顾忌的痕迹,特别在不少时候体现了文学评论语言使用上的文学艺术创造性。而美国文学评论语言使用上的创新,与美国的自由、民主、个性张扬的创新文化氛围,与“一切皆有可能”的美国文化精神是分不开的。

语言是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表现,通过分析文学评论家在对英美两国文学作品进行评论时所使用语言的不同表现,我们可以看出深层次的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显著影响。

三 文化内涵的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英国的文学评论,是在传承文化和挣脱传统文化两者之间挣扎的。《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杰出代表作,主人公哈姆雷特在复仇中苦苦挣扎,“生存还是灭亡”这个问题很好地表现出他优柔寡断的性格。而这一时期的英国文学评论似乎也具有这样的性格。17-18世纪的英国文学评论从具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到荒诞的创造手法,都体现了这一时期英国文学评论的继承传统与打破传统之间的纠结与抗争。20世纪以来,英国文学评论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英国文学评论家对于先前的理论进行了重新的审视与思考,此时的英国文学评论作品也产生了显著的变化。总的说来,英国文学评论界,除了伊格尔顿以外,没有出现一个有影响力的文学评论家,他至今在文学评论界的影响也是举足轻重的。英国文学评论的发展方向是朝着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以及女权主义方向发展的,这是英国文学评论的发展趋势。文学评论要对以前的文学理论成就进行纵向的和横向的重新审视和思考,建构起新的、适合当今社会的文学理论。

转贴于

谈及美国文学评论,我们就不能忽视了对于美国文学的研究,因为自从有了文学,才有了文学评论。美国作为殖民地,其文学受到了欧洲大陆文学,特别是英国文学以及印第安文学的影响。笔者认为,美国文学有着其自身的特性,不然也就不会有美国文学这一说法了。美国文学虽然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在于美国自身这一因素。英国文学在美国这片土壤上生根发芽,结出新的果实——美国文学,虽然有着“遗传基因”,但是美国文学终究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当然,与之相对的美国文学评论也是这样的。

四 文化历史的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对于英国文学,在文化历史发展的渊源上,其文化历史传统特色是人本主义,而英国的人本主义是相对于禁欲主义和神权主义而言的。在英国文学评论中,对于人本主义的观点比较趋于保守,这是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在文化历史的不彻底性、妥协性是分不开的。例如,莎士比亚在对自身文学作品进行评论时,谈到他的文学作品更多的是对人本主义的一种广泛宣传,人本主义在发展的金字塔的顶尖上,就是要实现全人类的和平、自由与友爱,没有人与人之间在阶级上的严重束缚。莎士比亚对其文学作品中人本主义观点的评价,可谓是英国文学作品评论中的典型,对英国后续的文学评论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形成了英国比较稳定而牢固的传统人本主义评论观。但是,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英国文学评论中的这一人本主义观点,却越来越受到大多数人的质疑乃至否定,其原因有如下:一个社会要想获得完善、快速的发展,必须借助革命的推动作用,只有通过革命才能为整个社会在质的发展上提供催化剂的动力支持。因而,相对于保守的人本主义观,创新才是社会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当然,社会的完善和发展不需要保守的人本主义观。保守的人本主义观唯有在社会发展的必要时刻才会真正的有效,它是社会完善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美国文学评论对于人本主义的观点,在显得激进的同时,还特别的具有独创性。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美国不像英国那样带有沉重的文化历史包袱,也没有很大的文化历史遗留问题。再加上,美国为争取独立而斗争所形成的自由、民主、自由的文化氛围,使美国文学评论在发展上可以轻装上阵。因而,在美国的文学评论中,各位作者以及文学评论者对于人本主义的观点,都持比较激进的态度,甚至在很多时候还表现出独具一格的人本主义的创新观。我们可以从美国文学评论家对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评论中窥见其人本主义的观点。后世不少文学评论家一致从美国的历史去解读《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认为他在文章中真实地描写了美国的历史。其中有不少文学评论家认为,马克·吐温在文章结尾部分让黑奴吉姆获得了自由,回避了美国奴隶制度的现实问题,具有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欺骗性;也有不少文学评论家认为黑奴吉姆虽然很多时候是自由人,但从本质上看,他却是哈克和汤姆的一种有趣的玩物;但是更多的文学评论家认为,马克·吐温是在通过一种貌似带有种族歧视的描写来揭露讽刺美国的种族歧视问题,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文学评论所具有的自由、民主、激进而独具创造性的特点。

英文美文篇6

关键词 英美文学 英文电影 相关性 探讨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1英美文学与英文电影之间的积极联系

1.1英美文学对英文电影的影响

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电影逐渐成为了具备一定独立性的艺术形式,在观影的过程中,人们充分放松,艺术审美能力也有所提升,在体验艺术美感的同时,也得到了巨大的艺术享受,这也是电影的最大优点。

而电影取得的巨大进步,某种程度上来说和文学是密不可分的,英文电影中就有大部分作品改编自英美著名文学作品,没有优良的文学剧本基础,电影的艺术性也会大打折扣。改编自著名英美文学的代表性优秀电影作品就有《罗密欧与朱丽叶》、《茶花女》等,即便是没有以英美文学作品为改编基础的英文电影,在其创作过程中也依旧会利用英美文学的言语精炼、语义丰富等特点,英文电影的创作不能缺少文学熏陶,具体在任务台词中就有所体现:

Do you think, because I am poor,obscure,plain,and little,I am soulless and heartless?You think wrong!-I have as much soul as you-and full as much heart! (《茶花女》中女主角简的经典台词)

此外在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男女主角以及反派角色之间的大量人物对白,生动塑造出了典型文学形象,作为英文电影的创作基础,英美文学为英文电影的创作提供了大量帮助,使得电影得到人们的青睐并散发出更加浓厚的艺术美感。

1.2英文电影对英美文学的影响

(1)伴随着社会发展节奏的逐渐加快,人们能够在文学作品阅读上投入的时间也越来越少,大批的文学名著被尘封。而电影因其独到的表现形式,利用生动形象的画面和较短的放映时间,成功的赢得了人们的喜爱,某种程度上,英文电影的创作延续了英美文学作品的各类元素,对英美文学产生了积极影响。

在展现英美文学作品的主体时,电影发挥了其重要作用。电影在拍摄过程中经常会利用蒙太奇及镜头的转换调动等独特的创作手法,借此展现出更为丰富多样的内在含义,在文学剧本的部分场景氛围营造时,电影还会用到特写等镜头技巧,电影拍摄的独特形式,有效促进了观众对文学作品的内涵理解。以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其改编自莎士比亚的同名作品,在拍摄过程中,大量使用了镜头的切换及旁白,以罗密欧和朱丽叶两人的不同角度,向观众讲述了这段曲折爱情所遭受的种种磨难,随着人物台词的变化与剧情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了两人爱情的深厚和封建文化对其的摧残。电影中的各式桥段都充分体现了小说的主体思想,并在原有基础上促进了人们对原著的深入理解。另外,在电影中,男女主人公漫长的恋爱历程,被浓缩成了多个电影片段,每一段都充分凝结了原有故事情节,且演员们夸张的表演也深入挖掘了原著的主体,对于文学作品的表现具有重大作用。

(2)另外,电影在某种程度上,也能够有效地推动文学作品的普及。最为常见的就是进行英美文学教学时,教师对英文电影的多次应用。英美传统文学作品虽然经典,但是由于篇幅过长,语言过多常常缺乏趣味性,使得受众尤其是学生常常缺乏阅读积极性,而英文电影以其多样化的形式充分刺激了学生学习英美文学作品的主动积极性,对英美文学的普及传播有着重要意义。而作为较为简便的传播手段,电影能够有效展示文学作品的内容,在给观众带来观影的同时也推动了英美文学的广泛普及。

(3)此外,英文电影产业的巨大发展,也相应地带动了文学产业的巨大进步,最为常见的就是英文电影上映后的巨大票房对其原著作品销量的促进。

2英美文学与英文电影之间的负面缺陷

由于英文电影在拍摄时需要受到导演、编剧等创作人员的二次创作,容易带有个人情感,若导演及编辑等创作人员的素质不够全面,往往会导致观众观影所获的感受与原有英美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情感相悖的情况,误导观众理解原著内涵。有时一部作品经过多轮翻拍之后,同一人物的形象塑造上各有差异,最终导致观众或读者误解作品内涵。

另外,由于时代的不同,部分英美文学作品在创作过程中也难免会掺杂一部分负面因素,使人们产生负面情感,而在电影进行拍摄放映时,若没有对负面因素进行处理,大量的观众也会受到影响这也是英文电影和英美文学之间的不足之处。

以上对负面因素的概述也充分说明了英美文学在进行电影拍摄时,对原著内容的综合把握,从而在尊重原著的同时,进行生化。

3结束语

凡事均有两面性,本文结合英美文学和英文电影两者之间的互相关联进行了深入分析,不难看出,英文电影和英美文学是密不可分的两个部分。在日常生活中,将两者融合时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随机应变。

参考文献

[1] 夏彩霞.英美文学作品与电影关系探究[J].电影文学,2013(24).

[2] 莫颖.英美文学教学中电影与文学作品互动[J].柳州师专学报,2013(06).

[3] 李清华.英美文学与英文电影关系探究[J].电影文学,2013(05).

英文美文篇7

    英美文学是英文电影创作的基础,更是英文电影的创作的源泉,英文电影是英美文学艺术价值的延续,对英美文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英文电影与英美文学关系密切,互为促进,但它们两者又有着巨大的不同,在语言、手法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以《杀死一只知更鸟》为例,这部小说是美国女作家哈珀·李的自传体小说,曾获得普利策文学奖。在1962年,这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杀死一只知更鸟》,在影视界取得不小的反响,在电影界也是颇有影响,并且获得了国际大奖,电影的成功离不开小说提供的好素材,没有小说这部电影就不可能产生那么强烈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同时,这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后,又借助电影特有的艺术形式,将小说的主体进行深化,把其中浓厚的种族歧视内容,转化为美国白人的辩护词,这种转换是艺术形式的成功升级,英美文学与英美电影关系密切,互相促进,共同成就不同艺术形式的发展。

    英美文学对英文电影的有效影响

    现在,电影经过漫长的历史,已经发展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艺术样式,人们在欣赏电影的过程中,身心得到有效的放松,欣赏水平得到极大地提高,这时,人们陶醉于电影的感人情节中时,他们忘记了一切烦恼和忧愁,尽情地体会电影带给自己的快乐,这就是电影魅力的巨大所在。电影作为独立的艺术样式具有巨大的存在价值,但电影艺术的有效呈现离不开文学的发展,电影发展也离不开文学的发展,英文电影多是由英美文学作品改编的,没有优秀的文学创作,电影就不可能具有如此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具有如此强大的社会影响力。比如,《乱世佳人》《谁害怕弗吉尼亚·沃尔夫》等国际着名影片都是由英美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即使有些电影不是由英美文学作品直接改编而来,但电影在创作过程中依然要讲究文学内涵,讲究语言精练,讲究寓意丰富,电影创作依然离不开文学。例如,在电影中有大量的人物对白和一些画外音:

    Scout:May I see your watch?“To Atticus,My Beloved Husband.”Atticus,

    Jem says this watch is gonna belong to him some day.

    Atticus Finch:Thats right.

    Scout:Why?

    Atticus Finch:Well,its customary for the boy to have his father's watch.

    Scout:What are you gonna give me?

    ……

    这些电影元素也需要电影创作者借助文学语言进行加工、润色、研究,只有这样,电影才能产生巨大的审美价值和审美内涵,才能在展现的过程中,带给观众巨大的精神享受,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因此,可以说文学包括英美文学是电影的巨大创作源泉。

    很多英美文学作品被改编为电影,尤其以英美小说数量居多,英美文学作品为电影创作提供了大量的材料。在电影界评价电影质量高低优劣和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是看改变后的英文电影是否真实地反映原着的内容,是否忠实于原着作者的意志。比如,电影《杀死一只知更鸟》就是成功的,它是改编于同名小说《杀死一只知更鸟》,这部电影在整体上和局部安排上都有对原小说的借鉴,并且是在充分尊重了原小说作者的创作动机,及对外界对美国南方人种种误解加以纠正,希望通过自己塑造的人物形象,将人们对美国南方人的种种误解消除掉,希望人们对美国南方人有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因此,在《杀死一只知更鸟》中,作者塑造了一位富有正义感有聪明勇敢的好律师芬奇,希望通过自己小说中的主人公的正面形象感染人们,使人们把注意力转移到南方白人的正义一面,改变人们对美国南方人的错误认识。而电影《杀死一只知更鸟》就是在原小说的基础上改编的,这部电影的创作充分尊重原小说作者的创造意图,在这部电影中,通过对黑人青年的一场不公正审判,重点展现了南方白人律师的公正、公平、正义与勇敢的光辉形象,通过这个过程,通过素质的南方白人律师的高大形象,把原小说作者的创造意图充分展现出来,这部电影对原小说做到了最大限度的尊重。另外,在电影创作中有大量的人物对白,这些对白也需要创造者借助文学手段进行加工和润色,只有这样,电影的艺术价值才能得到有效提升。比如在电影《杀死一只知更鸟》就有大量的人物对白,在人物对白中充分展现芬奇的正义、勇敢与善言,同时展现汤姆的善良、软弱与无辜,还有梅亚拉与她父亲的邪恶也是借助文学的人物独白,借助文学加工把这些人物形象刻画的形象逼真,感人至深。因此,英美文学是英美电影创作的基础,能够为英文电影创作提供素材和丰富的表现方式,通过文学手段,电影艺术的重要价值才能被凸显出来,电影艺术,包括英文电影离开了英美文学,离不开英美文学的故事情节和独特的叙事策略,英美文学是英文电影的创造基础,促使电影艺术绽放光芒。

    英文电影对英美文学的巨大作用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剧,在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下,越来越多的人属于自己的时间正在减少,更没有太多的时间来欣赏文学作品,大量的传统的经典文学作品被束之高阁,人们既没时间也没精力对这些具有巨大文化内涵,具有广泛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欣赏。在这样的背景下,电影以它独特的传播方式、快捷的传播速度,凭借着形象生动的画面展现强势进入人们的生活,并影响人们的生活,大大提高观众的审美品位,电影成为文学的延续,电影对文学艺术不断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电影对深化了英美文学作品主题上的重大作用

    电影的拍摄形式很独特,它能够直观地、形象生动地展示故事情节,这对深化小说的主题意义重大。在电影创作中,常常会采用蒙太奇的创作手法,电影通过快速场景变化,在有限的时间内呈现更高更丰富的内容,同时,电影创作还常常采用特写技巧来描写场景,塑造形象,突出文学的主题,电影艺术以它独特的创作方式和创作手法强势侵入文学的领域,这能够使观众在短时间内加深对小说主题的理解。以电影《杀死一只知更鸟》为例,在拍摄时,电影采用成年斯考特的声音为画外音的形式,以孩子的视觉进行讲述,向观众回忆讲述整个故事的情节,观众跟着孩子所讲的故事走,从孩子那里,观众只能看到,听到孩子父亲的光辉事迹,对孩子父亲的光辉形象有个深刻的了解与认识,感受孩子父亲的正义、勇敢、秉公执法的伟大,通过孩子的眼睛看到人们对审判情况的反映,观众看不到审判前后所发生的事情,这无疑对突出小说主题,深化小说主题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另外,这部电影将小说几年发生的事情高度凝练后,在电影中改编为审判前后短短几天发生的事情,高度凝练了小说的故事情节,这是很大的突破改变,电影中以汤姆的审判为主,以布·拉德力的故事为辅,不断推动情节的发展,这种独特的表现形式,把观众引向审判的全过程,这样更有利于突出主体,展现以主人公为代表的南方白人的全身正气。最后,电影《杀死一只知更鸟》采用了漫画夸张的表现手法来展示小说里面的人物形象,特别是展示了梅亚拉·尤厄尔和她的父亲罗伯特·尤厄尔的丑恶,使观众在欣赏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在电影中,制作者用夸张的手法,把这两个人物塑造为偏执狂,使得他们有些异类,同时,又用夸张的手法展现汤姆的被歧视的情况和他的死都是因为梅亚拉·尤厄尔和她的父亲罗伯特·尤厄尔的偏执行为造成的,这种漫画夸张的表现手法,也从不同层面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在电影中,审判结束时,当律师芬奇离开法庭时,制作者又用镜头对芬奇进行了特写,从“所有黑人都起身默默向芬奇表示敬意”这种方式进一步深化主题。

    (二)电影在有效促进英美文学作品推广上的作用电影能够有效促进英美文学作品的推广

    具体表现为:(1)在英美文学教学中,教师经常借助英文电影,促进文学作品的推广。现在,大多数人对传统的经典的英美文学作品不感兴趣,学生也不例外,在高校中,教师为了促进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提高英美文学作品的教学成效,教师普遍会采用电影教学的形式,推动英语教学的发展,使学生通过英文电影对英美文学有个深入的了解,促进英语教学的发展,更推动英美文学作品的传播。(2)电影是文学作品的一种快捷的传播方式,电影能够在短时间内立体呈现故事情节,带给读者观看的快感,从而促进英美文学作品的流传。小说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读小说《杀死一只知更鸟》的高潮,这部作品得到极大的追捧,可见,电影艺术的独特传播方式和表现形式对文学作品的推广作品重大,其中也包括英美文学作品。

英文美文篇8

文学评论是随着文学作品的出现而出现的,它与文学作品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他们都被认为是世界文坛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初的文学评论只是一些读者对文学作品进行的主观看法和建议,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学评论也在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和评论方法。进行文学评论的前提是对文学作品进行专业分析,没有对文学作品本身进行研究和份就没有资格对其进行评论,当然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其实也是文学评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英美文学评论就已经发展得很成熟,能够通过相关理论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研究并提出英美文学的发展规律为文学创作者的在创作提供借鉴。英美文学评论的主要目的是促进英美文学可持续的健康发展。英美文学评论主要是通过对英美文学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创作意图和作品的艺术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主要目的是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和评论加强作品读者对小说、诗歌等的理解,提升读者的鉴赏水平和文学素养,同时为文学创造者以后的创作提供一定的借鉴,促进文学作品的良性发展。从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如果要进行英美文学作品的评论,我们必须对要评论的文学作品进行仔细研究。

二、东西方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注重的是人文理念,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侧重点则是科学精神,也就是说东西方在文化精神的本质上来说就是不一样的。东方文化在进行文学评论的时候主要是对人的行为和心理方面的反思,而西方文化注重的是客观的评论相关事物。中国的语言艺术讲究的是语言文字的“意境”,就如李安导演的动作电影《卧虎藏龙》一样总是给人一种出神入化、极具诗意的感觉。西方文化讲究的则是相对理性和科学性并强调文化形式的故事性,如《荷马史诗》的创造。东方文化强调的是与自我、本我的交流和沟通,西方关注的重点则是自身与外部的关系。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使得两者对于英美文学作品的评论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为它们的出发点就有着很大的不同。如西方文学评论家们认为《城堡》主要是为了表现人们对于上帝的追寻,具体表现犹太人希望在不安定的漂泊生活中追寻精神寄托,表现人类对存在的意义的追问。以中国来说,大部分相关评论主要是对于作品的思想意义、艺术特点等进行的讨论,较少设计《城堡》的主题探究。由此可以看出,西方文化侧重评论与文学作品内容相关的社会、心理等的问题,目的是为了研究其中存在的规律。东方文化重点研究的是具体作品的情况和它的艺术方面的问题。我们以《老人与海》为例来进一步说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对英美文学作品评论的影响。美国文学评论认为《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表现出的硬汉品质是文学作品的创造者个人意愿的扩大化,相关的文学评论没有对作品进行升华。而中国的一些英美文学评论家则认为小说主人公表现出的硬汉品质所反映的其实是美国的广大底层人民对于人性的追求,这种品质是具有民族性的。中国的文学评论中的大多数都只是对作品自身进行相关分析和研究,一般会从文学中对人物的与社会的联系进行细致分析,习惯将作品中所表现的精神文化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进行评论。西方文化评论通常会以更加客观的视角去比较不同文化作品之间的差别并进行分析,从而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学评论体系。众所周知,西方社会已经有了一套分析方法多样、分类细致、辩证的文学评论体系。

三、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语言是某种文化的主要载体,人们都是通过语言交流来进行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我们常说语言没了文化也就跟在消失了。由此可见语言对于文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是同源文化,因为它们有着相同的语言基础。英语经历了OldEnglish、MiddleEnglish和ModernEnglish三个重要的阶段。英国的英语作为英语语言的正宗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但是这却使得英国的文学评论家在使用语言文字进行文学评论时总是存在顾虑,总是怕对传统英语语言破坏。而美国英语则不同,美式英语虽然与英式英语有着很多相同之处,但是由于美式英语是在英式英语与北美土著语言相融合而形成和发展的,与英式英语有着很大的不同。同时,美国是一个历史并不太长的新生国家,对任何新生事物都充满探索的欲望,自然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也不存在任何的顾虑和担心。

英国的文学评论总是在继承还是发展的问题上纠缠。十七到十八世纪的英国文学评论无论是具有宗教色彩的创造手法还是荒诞的手法都无一例外地体现了该时期英国文学评论在继承与改变传统之间所进行的自我争斗。该时期的英国文学评论正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主人公的性格一样优柔寡断,总是不断对自己发问:生存还是死亡。英国文学评论家们也试图通过结构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理论来打破传统,对相关理论进行重新的理解和阐述,但我们依然能够从英国文学评论中看出传统思想的痕迹。美国文学评论的发展完全不同于英国文学评论,美国文化其实是多种文化的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文化,它没有英国文学评论家们所肩负的历史责任,所以美国文学评论能够运用各种理论进行文学作品的评论,同时也容易进行创新。总之,美国文学评论更为自由、开发。英国文学评论强调禁欲主义和神权主义,表现出来的是传统的人本主义色彩。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不断进步,英国文学评论中也进行了不断地创新,做到文学评论的与时俱进。正如上面提到的,美国文学没有英国文学评论界那样的历史负担,美国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各种不同文化的养分,使得美国文学评论具有了自由、开发并具有很强的创造性的特点。

四、小结

英文美文篇9

关键词:高校 英美文学 教学现状 反思

一、 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

英美文学课是高校的一门重要的课程,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可以培养自身鉴赏英美文学原著的能力,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英美文学不仅可以使他们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和价值观,而且英美文学还可以陶冶情趣,为学生提供一定的人生指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由此可见,高校在英语专业设置英美文学课意义重大。但是,近年来有很多学生觉得学习英美文学没有什么用,对之提不起兴趣。当前高校英美文学的教学形势不容乐观,英美文学课有逐渐从中心走到边缘的趋势。笔者经过分析研究,认为造成英美文学课边缘化的原因可以从学生、教师、学校和社会等四方面进行分析。其一,从学生的角度分析。经过调查,高校学生用于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时间很少,他们之所以对英美文学课不感兴趣,其原因是觉得学习英美文学没有什么用,与未来的工作无关,相比较而言,他们更重视与以后工作相关的科目。其二,从教师的角度分析。当前,高校的大多教师在教授英美文学课上方法较为陈旧。高校的多数教师在教学时只注重对节选作品、作家生平和文学流派的介绍,而没有渗透进相关的文艺理论知识。而且往往采用自己讲授的方式,以教师为主体,有教师来讲授,不注重学生参与的过程,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这种教学模式显然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这是导致英美文学课不受欢迎的一个原因。其三,从学校的角度分析。当前,许多高校图书馆有关英美文学的资料缺乏及时地更新。而且在课程设置上,英美文学的课时安排很少,因此不能对英美文学课进行更为深入的教学,这些因素都影响了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兴趣。其四,从社会的角度分析。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多数文化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了商业大潮的冲击,使学生容易产生一种浮躁心理,提不起对文学课的兴趣,难以静下心来阅读文学作品。因此,当前人们的物质生活虽然比较宽裕,但是精神生活却日益匮乏。在这样的背景下,强调学习文学的重要性,可谓意义重大。根据调查,高校的大多学生都能够意识到英美文学的重要性,但是仍然对之提不起兴趣。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应该如何去解决,这些都需要我们好好地进行反思。

二、 对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反思

要改变当前高校英美文学的教学现状,摆脱现在“被边缘”的命运,重回其在外语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需要对高校英美文学的教学现状好好地进行反思。

(1)从“一元”到“多元”的评估方式

所谓一元”的评估方式,是指当前多数高校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期末考试的形式来考核学生的文学学习情况。这种“一元”的评估方式事实上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以期末考试的形式来反映学生英美文学的学习效果,这种方式本身就是片面的,而且难以使学生提起真正的兴趣,多数学生对文学课都持有应付式的态度。考试不应该是学习文学的主要目的,毕竟英美文学课的最终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如何鉴赏文学作品。而要达到这个目的,英美文学课必须改变“一元”的评估方式,而代之以多元的评估方式。笔者认为评估体系应该由“平时成绩+期末考试”两部分组成。当前,大多数高校的成绩分布比例有本末倒置之嫌,一般是期末考试大于平时成绩。笔者认为应该把这个比例换过来,更加侧重学生平时的成绩。而平时成绩的认定可以从文学读后感、文学阅读读书笔记、课堂参与讨论情况等几个方面进行全面考核。总之,“一元”的评估方式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而采用“多元”的评估方式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积极性,使学生容易产生对文学的学习兴趣。

(2)对文学的认识,要从“无用”转变为“有用”

近年来有很多学生觉得学习英美文学没有什么用,对之提不起兴趣。因此要想改变英美文学的教学现状,首先要从根本上改变“文学课没有什么用”的认识。为此,教师应该想办法让文学课从“无用”变为“有用”,从而以“有用”来吸引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到文学对人生的重要意义。教师可以把作品中的人和事与当今社会的人和事联系起来,化“抽象”为“具体”,为学生提供一定的人生指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为文学课加入一些“有用”的因素。比如,以讲授文学作品《简・爱》为例,可以把简・爱和罗切斯特的爱情婚姻和当代的爱情婚姻相比较,从而得出对人生有益的指导。总之,教师应该想办法让文学课从“无用”变为“有用”。

(3)在教学模式上,要从“一言堂”转变为“对话式”,从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

所谓“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是指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有教师来讲授,学生则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这种教学模式显然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长此以往,学生会慢慢失去了学习文学的动力。因此必须要转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一种“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对话式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文学学习的主角,教师则从旁指导。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法,如问答、讨论、演示等手段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总之,传统的教学模式必须改革,要从“一言堂”转变为“对话式”,从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

三、 结束语

在当代,英美文学的学习非常重要,它不仅可以陶冶情趣,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人生指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英美文学课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因此,必须要对英美文学的现状进行反思。

参考文献:

[1]吕洪灵.独白与交往,何去何从?―浅谈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 (8).

[2]程爱民,徐劲,等. 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J].外语研究,2002(1).

[3]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英文美文篇10

关键词:英美文学教学 自主学习 对策 探索

英美文学课是我国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教学中重要的专业知识课程。《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实践证明该课程的开设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学生的语言基本功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然而在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在商务英语、经贸英语等实用英语课程应运而生的同时,文学逐渐在很多人眼中成了不实用的代名词。目前我校的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也面临着种种困境和不足。英美文学是高校外语专业高年级的一门主干课程,该课程由于历史跨度大,文学流派众多,作家的风格纷繁多样,以及不同时期的复杂历史社会背景等因素,这门课一直是门难教难学的课程。在学习过程中多数学生对文学课不够重视,除了文学的特殊爱好者以及立志要考上文学研究生的学生外,能完成外语专业规定的阅读量的人恐怕是少之又少了。一方面有市场经济大潮冲击的客观原因,另一方面也有英美文学教学自身的因素,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诸方面都落后于时代的步伐,使之不能适应当今的形势和教育对象的要求所致。

英美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让文学课服务于语言教学。当前从事英语文学教学的一大障碍就是让文学课服务于语言教学。殷企平教授在最近一次题为“文学教学在英语教育中的作用”的发言中指出,文学课有面临边缘化甚至被抛弃的危险。文学有可能成为一件“饰物”。殷教授的担心不是空谷来风,相当数量的老师撰文主张利用文学课来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像《英美文学教学与语言能力的关系研究报告》,《英语文学教学与语言能力培养》,《文学教学课对英语语言能力培养的作用》等。

对于英语文学课的本质目的,孙琳等在《谈英美文学教材的选编问题》中总结如下:“可以丰富学生对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和批判能力。”“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郭英剑总结了四个层次:“学其语言”、“学其文学”、“学其文化”和最高层次的“学习人类之文明”。这些观点都表明,通过文学课学习语言充其量只能是其目的之一。

文学作品是表层文本与深层文本之间的并存与互动,文学语言与其它语言的区别不是“正式”与“非正式”,也不是“优雅”与“通俗”。读文学作品不能只关注其中的语言,而是要读出表层文本中的语言与深层文本中主题的关联。这种关系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索绪尔的所指与能指的对应关系,而是文本在一个动态的“能指链”上滑动的过程。在索绪尔那里,能指与所指是一张纸的两面,是静态的共存关系。而文学语言,可以作为一般语言来读,即是表层文本。在这一层面上,语言才呼应索绪尔及其它结构语言学家们的观点,是能指与所指的统一体,也只有在这一层面上才具有语言的正式或非正式特征,有雅俗之分,有文体之分。由于表层文本的掩护,我们不容易看到深层文本意义,因为“表层结构隐含或遮蔽了深层的、更难到达的、因而也就更难得到社会认可的意义层面”。

问题二:读而不批的现象。文学教学的目的第一步是让学生阅读原作,第二步是让学生产生相应的阅读反应。但如果将文学内容作为语言教学的素材,文学课就会在“阅读欣赏”的招牌下,只有输入没有输出,只进行文学阅读而没有相应的批评活动。而批评行为恰恰是人类更高一级的智力行为,首先表现为记录我们阅读作品时的直接反应。但遗憾的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国家教委对英语毕业生的统计中显示“14%的人表示如果重回大学学习将选择文学课;46%的人认为文学课应当成为选修课”,其中又仅有“6%的人认为毕业论文应侧重文学内容”。这些数据显示出文学教学只会与6%的学生的阅读反应有联系。

因此,加强英美文学自主学习是唯一可行并且有效地提高英美文学教学质量的方法。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顾名思义,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 习目标。

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化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传统的英语教学强调的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现在我们在高校英美文学教学中提倡自主学习,并不是全盘否定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而主张一概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我们只是要改变过去的那种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倾向,而不是完全否定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但要倡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式。

英美文学自主学习教改实验要把学法研究和新的学习方法研究摆在重要位置。自主学习要求,学生不仅要把学习内容作为认识的客体,而且要将自己作为认识的客体。要对自己作出客观正确的自我评价,从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激励、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使自己的注意力、意志力和抗挫折能力不断提高。要使学生学会适应文学学习,要主动适应,而不是被动适应;允许并鼓励学生有根据自己兴趣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方法的权利。要改善办学条件,为学生进行选择性学习提供更多的文学书籍。

文学是一种资源、财富和修养。一名外语专业的大学生,不管以后从事何种工作,最起码的文学修养是必不可少的。在当前英语的工具性变得愈来愈迫切的今天,更要提防不能让英语的职业技能取代英语的人文思想教育内容。为了更好地开发文学资源,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在文学阅读的初级阶段,采用多媒体文学课件,用丰富生动的音、画、影、像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到了提高阶段,采用 internet开展自主化学习,可以把学生带到一个开放广阔的文学世界中去。通过教学观念的更新,教材的改革,传统教学方法与强调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改进,英美文学课一定会在外语专业教学中发挥更好的作用。(本文为榆林学院教改项目“英美文学自主学习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育研究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杨岂深,孙铢.英国文学选读[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

[3]杨自伍.英国文化选本[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