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助学十篇

时间:2023-03-26 05:40:47

支教助学篇1

关键词: 初中美术 多媒体技术 教学合理运用

在学校教育中,每当提及多媒体技术教学问题,一些美术教师总不以为然。在他们看来,多媒体技术设备是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的辅助教学手段,与自己关系不够密切或者说对美术教学的作用不大。我结合初中美术的教学实践认为,这种远科技化的教学观念是非常片面的,在初中美术课程中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能够有效降低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难度,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实践的精神能力,在激发课程学习兴趣和提升教学质效等多方面能够有效发挥促进作用。

一是借助科技手段建立资料库,为教学备课开展充分准备。在学校教育中,美术与其他课程相比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这一点在教学资料的准备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具体地说,就是美术备课设计得再好,如果缺乏必要的教学资料,还是无法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目的和效果。这就需要美术教师建立一个小小的资料库,在平时注重搜集和整理一些优秀的美术作品,把包括文字、声音、图片和动画等教学内容(也可以是自己制作的录像和动画),以传统备课形式为基点,根据一定的教学过程设计、学生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有序的整合后及时地储存备用在多媒体计算机之中,在教学需要之时只要信手调用和稍加处理即可成功地使用。由此可见,进行多媒体美术备课的好处和意义是有目共睹的:储存信息量大,携带方面且操作简单,可以及时得到更新,等等。这是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初中美术教师平时要做真正的“有心之人”,尽可能地扩大教学信息的搜集处理范围,力争把备课工作做得更加充分,只有这样,才能为课堂教学的成功开展夯实基础。

二是借助科技手段创设教学情境,为自主学习搭建良好的平台。在素质教育时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新课程理念及其“三维目标教学”的核心因素和基本做法。而自主学习的培养过程需要一定的良好情境来予以支撑。因此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通过图像、动画、影像、声音等技术要素,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把凝固在教材中的静态美升华为动态美,使得教材之中的意境美、音乐美和艺术美得以充分的表现,在有效刺激生理感官、综合作用心理活动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审美功能因素,从而诱发他们的乐学情绪和善学潜能。如在教学建筑艺术欣赏内容时,让学生欣赏古今中外著名艺术建筑并了解其主要特点是必要一环,但是由于教材上的图片十分有限,没有与之相应的教学挂图,而且欣赏实景是不可能之事,对于这种情况多媒体却是最好的教学辅助手段。于是,我把课前搜集处理的相关资料通过多媒体设备适时演示,并伴以优美和谐的音乐,很快创设了一种令人身临其境的良好情境。那典雅古朴的建筑、生动别致的建筑、大气磅礴的建筑等,给人一种完美艺术的神圣美感。同学们在欣赏之余,情不自禁地热烈交流起来,把课堂学习氛围推向高潮。

支教助学篇2

关键词:学业求助行为;感知教师情感支持;学业自我效能感

1.问题的提出

学业求助(academic help-seeking)(Sharon Nelson-Le Gall& Resnick,1985)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解决遇到的难题时所采取的问题解决策略[1]。本研究把学业求助定义为学生在班级活动情境中遇到学业困难时,积极主动地向同学或老师请求帮助的行为。

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主要的求助对象就是教师和同学,教师对学生的理解、接纳和关心等情感支持也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杜艳飞(2007)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生感知到的教师支持与学业求助的三个维度及求助总分的相关十分显著[2]。Newman(1990)发现学业自我效能高的人倾向于在需要时寻求帮助[3]。因此本文欲从感知教师情感支持的角度来考察其对学业求助的影响作用,以及学业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

2.研究方法

2.1 被试

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向河南省平顶山市、舞钢市、许昌市和鲁山县、郏县等市县级的14所初、高中学校,在每个学校的每个年级随机抽取1个班,共调查40个班,每个班随机发放问卷30份,共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28份,回收率为85.67%。

2.2 研究工具

2.2.1 感知教师情感支持问卷

采用自编的感知教师情感支持问卷,共18个项目,四个维度:理解学生、关注关心学生、平等尊重和鼓励学生。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30。

2.2.2 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

采用华中师范大学梁宇颂、周宗奎参考Pintrich和De Groot(1990)的学业自我效能问卷中有关维度编制而成的问卷。包括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和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两个维度,共22个项目,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86。

2.2.3学业求助行为问卷

采用李晓东(1999)编制的学业求助问卷,包括工具性求助-老师、工具性求助-学生、执行性求助和回避求助。本研究根据需要,去掉工具性求助-学生,剩余三个维度,共13题。其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0.87、0.82和0.87。

以上问卷为均5级计分,从“1=非常不符合”到“5=非常符合”,依次为“非常不符合”、“不符合”、“有些符合”、“符合”、“非常符合”。

2.3统计方法

采用相关分析、描述统计和多元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统计软件为SPSS19.0。

3.结果

3.1各变量维度的平均数、标准差、α系数和相关分析

表1呈现了感知教师情感支持各维度、学业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求助各维度的平均数、标准差、内部一致性系数和相关程度分析结果。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感知教师情感支持各维度与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业求助的各维度都显著相关。各变量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对角线黑体数据)也都在0.70以上。

3.2学业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回归分析

按照温忠麟(2004)的三步回归法,首先对数据进行中心化处理,然后依次检验学业自我效能感在感知教师情感支持和学业求助各维度之间的中介作用[4]。结果如表2、3和表4所示。

表2的结果显示,c、a、b和c都达到了显著水平,当把学业自我效能感纳入回归方程中,β系数由原来的-0.288(p

表3的结果表明,c、a、b和c都极其显著,当把学业自我效能感纳入回归方程中,β系数由原来的-0.316(p

从表4可以看出,c、a、b和c也都达到了极显著的水平,c和c的β系数分别为0.334(p

根据以上多元回归的分析结果,将感知教师情感支持对学业求助的影响作用汇总整理,如图1所示。

4.讨论

回归分析的结果也表明,感知教师情感支持对学业求助,除了直接效应外,

还存在显著的间接效应,即先通过影响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业求助行为。Zembylas,M.(2003)认为,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和积极关注会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并且学生会相信自己有能力提高学习成绩,同时教师积极的关心,可以有效改善师生关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5]。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研究者也发现,在学生正确回答问题、取得进步或是遇到挫折灰心失望时,老师及时给与表扬或鼓励,能促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激发其学习兴趣。

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生遇到问题时的执行性求助和回避求助负相关,与工具性求助正相关。这与赵海霞(2012)的研究一致,她认为学业自我效能感高的人觉得进行工具性求助对自己的学习有益,并且有信心会得到老师帮助,所以会积极主动地寻求使问题得以解决的策略[6]。而学业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则担心求助会给自己带来不利的影响或者是求助后没有理想的结果而回避求助。

5.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的结果表明:感知教师情感支持的平等尊重对执行求助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理解和关注关心维度对学业求助的回避求助负向影响显著;理解、关注关心和鼓励对工具性求助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学业自我效能感分别在感知教师情感支持和执行求助、回避求助和工具性求助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参考文献:

[1] Nelson-Le Gall S,& Glor-Scheib S.(1985).Help-seeking in elementary classrooms:an obser-vational study[J].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10:58-71.

[2] 杜艳飞.(2007).中学生学业自我概念.感知到的教师支持与学业求助的关系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Newman,R.S,&Goldin,L.(1990).Childrens reluctance to seek help with school work.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82,92-100.

支教助学篇3

关键词:资助政策 亲社会行为倾向 领悟社会支持

一、问题提出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和人们对教育重视程度的日益提高,国家、社会对中职学生的资助力度逐年加大,中职学生从中获得的资助也逐年增加。领悟社会支持是相对于实际社会支持而言的,实际社会支持则是指实际可见的、客观的支持,涵盖物质上的援助以及个体在面对压力的时候周围人提供的实际帮助行为[1]。中职受助者能否体验到主观的、有情绪体验的社会支持,并且这些支持体验又能否满足个体对社会支持的期望、理解和评价,已然成为制定国家资助政策亟待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中职学生亲社会行为倾向形成的研究,旨在促进中职生受资助后,将资助转化成一种回馈社会的行为倾向,使得国家中职资助政策能够落到实处,实现政策效益的最大化[2]。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对广西水产畜牧学校中专一年级9个专业学生进行调查。发放问卷500份,剔除无效的和实验的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453份,有效

率为90.6%。其中,享受国家助学金资助的学生为453人,资助率达到100%。

2.研究工具

2.1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

该量表为7点量表,包括12个项目,由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其他支持(老师、同学、亲戚)3个分量表组成。

2.2亲社会行为倾向量表(PTM)

该量表有23个条目,内容包括:情绪性倾向、依从性倾向、利他性倾向、匿名性倾向、公开性性倾向和紧急性倾向。

3.研究结果

前人关于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显示,亲社会行为受两个因素影响:一是个体先天的助人特质;二是社会环境的产物[3]。那么中职受助生能否在此过程中体验到国家和社会通过资助所传递的互助、关爱的社会意识,领悟社会支持能否对中职受助生的亲社会行为倾向各因子有所影响,本文将从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两个方面探讨二者的关系。

3.1中职学生领悟社会支持与亲社会行为倾向的相关分析结果

中职生领悟社会支持与亲社会行为倾向之间存在着极其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受助生领悟到社会支持感越高,他们对亲社会行为的表现倾向就更强。其中,依从性、利他性、公开性、紧急性亲社会行为倾向与领悟社会支持各因子之间均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情绪性的亲社会倾向与家庭支持和朋友支持之间的关系不显著,匿名性的亲社会行为倾向与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之间的关系也不显著。

3.2中职生领悟社会支持与亲社会行为倾向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的逐步多元回归分析中可以看出:将领悟社会支持三个维度作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其中只有两个预测变量与“亲社会行为倾向”因变量有多元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549、决定系数(R2)为0.209,最后回归模型整体性检验的F值为7.608(P=0.000

依据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出中职学生亲社会行为倾向与其他支持和家庭支持之间的回归方程式为:

非标准化回归方程式:亲社会行为倾向=6.729+0.213×其他支持+0.053×家庭支持

标准化回归方程:亲社会行为倾向=0.021×其他支持+0.312×家庭支持

4.问题与建议

实施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政策的目的主要有:一是可以帮助学生减轻家庭经济负担,获得上学机会,实现教育公平;二是从某种程度扩大了中职教育资源,扩展了中职教育的社会影响力,促进中职教育健康有效快速的发展;三是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安全稳定[4]。在国家对中职学生资助力度日益加大的社会背景下,探讨领悟社会支持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有利于促进中职受助生理解和增进与同伴、家人、集体的和谐关系,增强其在学校期间的适应能力,增加其“反哺”助人的有益行为。反过来看,已受助的中职学生亲社会行为的提高,也有利于促进国家和社会加大资助工作的力度,使更多的学生获得资助,从而推动资助工作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4]

从中职学生领悟社会支持与亲社会行为倾向的逐步多元回归分析后发现,家庭支持和其他支持是影响中职受助生亲社会行为倾向的重要因素,中职受助生对社会支持的领悟水平提高,能够促进其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基于此,笔者提出几点促进中职学生亲社会行为倾向形成的建议,以期对制定完善国家资助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4.1加大宣传工作力度。要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宣传资料、板报等宣传媒体,广泛宣传国家的资助政策和社会对中职学生的资助情况,动员社会、家庭、学校三方教育力量,多管齐下,共同教育学生,给予中职学生情感方面更多的支持,提高中职学生领悟社会支持的能力,让其在接受资助的同时,体验到国家、社会、学校、老师对他们的理解、关注与鼓励,从而促进其亲社会行为倾向的形成,使资助效益最大化。

4.2发挥学校教育的主体作用。学校是教育学生的主要阵地,负有宣传国家资助政策、教育学生学会感恩的责任和义务。学校在开展国家资助政策的宣传教育工作中,应与感恩励志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促进中职受助学生更好更快地领悟社会支持,提升其自我价值感。

4.3调动家庭力量教育学生。对学生的资助不仅仅是国家和学校的责任,家庭支持对中职学生身心发展同样重要,应该让学生家长了解最新的国家资助政策,增强家庭与学校的联系,共同完成对学生的教育。

4.4创造条件让学生表现亲社会行为。在教育引导学生领悟社会支持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献爱心活动,创造让学生表现亲社会行为条件,加强中职学生人际交往活动,形成互帮互助的和谐氛围,促进资助体系的良性循环发展。

参考文献:

[1]龙忆,吴明蔚,龙建. 大学生志愿行为和领悟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

[2]牟方燕. 论职业院校国家新资助政策的宣传与感恩教育结合的途径[J]. 卫生职业教育,2013,(7).

支教助学篇4

论文关键词:支架式,教学准备,学习能力

 

一 引言

一直以来,高等教育应该怎样培养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合格人才,是教育工作者及教学机构不断探索和改革的方向。就目前而言,学生进入大学学习后的主要学习方式是在课堂上听取教师滔滔不绝的讲授,同时,紧张而被动地笔记,这样的学习过程是被动地从外界吸收知识的过程。此种教学模式对于培养高素质的具有独立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有所欠缺的。借鉴国外的教学经验,高等教育的定位并非是简单的信息和知识传递,而应是通过教师的指导使学生具有独立学习的能力。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而且也是问题的解决者和知识的探索者,因此,要营造能够激励学生个性充分发展的良好教学环境是高等教育的目标所在。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教师作为学生的指导者,所教授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学习和探索的技能。以此为目的,旧有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已无法满足当前的教学需要。而“支架”式教学改变了原先的教学形式,强调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教师辅以引导作用支架式,不仅能够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能够锻炼其主动学习的能力,以及培养对学习的兴趣。

二 什么是“支架”

支架(Scaffolding)或脚手架一词原先来源于建筑行业高处作业的辅助支撑架,是施工现场为工人作业并解决垂直和水平运输而搭设的架子。美国教育学家Bruner, J于上世纪50年代借用建筑行业的术语“支架”来说明在教育活动中,学习者可以凭借父母、教师、同伴及其他人提供的辅助作用(即支架)来完成自己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而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学习者已经具备积极主动学习的动力,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理解、领悟、探索学到知识。当学习者能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时,起到辅助作用的支架就可以逐渐撤离。[1]在Bruner, J的教育理论中,“支架”被用来比喻人们在学习新技能时所需要得到的帮助。而根据俄罗斯心里学家维果斯基的学习和认识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支架”式教学中,“支架”是指教师或其他人支持学习者的发展,并为学习者进一步的学习提供帮助。[2]

三 “支架”式教学

通过运用“支架”式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以使他们能够独立地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所提供的帮助仅限于超过学生能力之外的范围,因此,让学生尽可能地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完成任务,这是“支架”式教学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教师只有当学生遇到了他们现有能力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时才施以援手。在这一过程中,任务的难度并没有因“支架”的出现而降低,并且允许学生犯错。而当错误出现时,教师所做的并非简单的纠正错误,而是给予帮助和鼓励。

1. 基本组成部分

教师将“支架”式教学模式用于扩展学生的知识以及发展他们的自我能力上,根据Hammond & Gibbons, 2001中的论述,这一教学应用主要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种层面论文格式。宏观层面指的是课堂教学任务与课程目标之间的联系,微观层面指的是即时课堂任务。以及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微观层面包含在宏观之中,而两者都需要教师对教学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定义。[2]因此,“支架”式教学模式主要可以分为五个基本组成,分别是:1、定义任务;2、直接或间接的指导;3、对教学活动的说明和排序;4、提供教材、仪器和设备;5、其他环境因素。

在这五个基本组成中,教材、仪器和设备可以被视为“支架”式教学的硬件部分,其他四个部分归属于软件部分。对教学任务的定义既属于宏观层面的范畴,对微观层面也有所涉及。一方面,教师首先对于整个课程大纲、教学计划需要了然于心,并且对于学生的情况有所了解,才能对教学任务进行清晰明朗的定义。而另一方面,对于学生而言,教师也应将教学任务告知学生,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在教师和学生都已经对教学任务有了明确的了解的情况下,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是运用“支架”式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的关键。指导既是针对学生对教学任务和教学活动的理解支架式,更是在学生进行教学活动时自我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能够给予的“支架”式帮助。尽管“支架”式教学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性,但缺少指导,无论是间接,还是直接,学生一旦遇到阻碍,就会卡在瓶颈处,无法继续完成学习任务。直接的指导通常来自教师,教师对无法独立完成任务的学生进行帮助,但整个学习过程的自主性不受教师指导的影响。而间接的指导既有可能来自教师,也有可能来自环境。教师的反馈和鼓励带给学生的不仅是直接的帮助,指导时的态度和方法也会对学生产间接的影响。环境因素也可以看做是间接指导的一个部分,同学之间的学习氛围,和教师的互动,教学活动进行时周围的其他因素,都会作用在学生身上,对其起到指导性作用。

2. 特点

如同“支架”在施工建筑中所起的作用一样,在“支架”式教学中,“支架”所起的支撑、帮助作用也是临时的。在学习过程刚开始的阶段,学生靠接受帮助来完成学习任务。而后,随着他们对知识的掌握不断加深,或是能力的不断扩展,早期起到帮助作用的“支架”就逐渐撤去,这种学习形式能够使学生逐步发展他们自己的学习能力。“支架”逐渐撤离的过程正是“支架”式教学与其他教学方法不同的主要特点。Hammond & Gibbons将“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特点总结为认知扩展和临时支撑两点。[2]认知扩展是指在“支架”式教学中,根据教学任务,教师所提供的帮助能够使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而另一方面,学生也能够从学习的过程中发展学习的能力。可以称为授之以鱼,亦授之以渔。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更掌握了学习知识的方法和技能。“支架”式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其临时性。作为旨在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来自教师的帮助会根据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程度和能力而逐渐撤去。

四 在课堂教学准备中的应用

由于“支架”式教学模式所具备的以上特点,教师对学生在学习初期阶段的指导起着关键的作用。只有通过教师充分的准备和恰当的认识,才能使“支架”教学模式的优势最大化发挥。因此,利用“支架”式教学开展教学活动前的准备工作至关重要。

在高等教育中,学生自中小学以来就养成了依赖老师的指导和帮助才能完成学习任务的习惯。这里的指导,主要是指构成“支架”式教学五要素中的直接指导。而由于直接指导既有其宏观层面的意义,也包含于微观层面的范畴,将其应用于课堂教学准备中时,我们主要还是将其视为微观层面进行讨论。如何将教师在“支架”式教学课堂中的指导作用最大化支架式,以下教学准备的步骤是需要做到的:

1. 了解教学任务

作为任何一种课堂教学模式的必备条件,了解教学任务是进行教学准备中首要进行的。教学任务既包括了大范围概念上学习需要达到的某种程度和某个阶段,也包括了教学机构制定的教学大纲。再进一步缩小范围,还包括了一个学期或一节课的教学计划。充分了解这些教学任务有助于教师为教学做好其他各项准备。

2. 了解学生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题,而针对“支架”式教学法,教师起到的作用就是指导学生,因此了解学生的情况是必不可少的。了解学生的情况,既要了解个体,也应了解整体。了解个体即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有助于因材施教。而了解班级整体有助于计划课堂活动的开展,也能预测教学进行的进程和步骤。另外,整体中每个个体的相互影响,个体对整体的影响,以及整体对个体的影响,都属于五要素中的环境因素,是使“支架”式教学顺利发展的必要条件论文格式。而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与教师的配合度、学习的动力,都是教师应了解的。

3. 制定目标

为课程制定目标不同于教学任务,但又是从教学任务出发。课程目标具有实际操作性,例如,在一定课时内,学生能够掌握在某种场景中与人进行恰当的交流的方式。这一点与任务型教学有所类似,两者都需要由一个既定的目标引导教学活动的进行。区别在于,任务型教学法是以任务目标为核心,目的在于达到目标、完成任务,教学活动围绕任务目标进行。而在“支架”式教学中,目标只是作为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向出现。尽管达到目标十分重要,但在这一过程中掌握的方法和能力,获得的信心和动力也同样重要。因此,在进行目标的制定时,要综合多方面因素,如:学生的情况、所用的教材、设备设施等条件、教学计划的要求等。而对于英语教学而言,为每节课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并让学生能了解这一目标的要求,是真正具有实际操作性的。

4. 收集资料

除了来自教师的指导之外,在“支架”式教学中,资料所起的指导作用也是无法忽视的,可以将其视为间接指导的一部分。而通过教师推荐使用的资料,除了能够让学生直接利用,更能够培养他们自己搜索课堂以外有价值的信息或资源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支架式,资料可以包括课本、习题,以及授课时所引用的例证、学生进行活动中使用的材料等多种类型。这些资料都应具有一个共通性,即:在辅助教师完成对学生进行指导的初期阶段之后,还应起到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作用。课堂教学所使用的相关资料所涵盖的内容和知识面应从实际生活中常使用的,能让学生结合实际,并能发挥联想的内容为主。

五 其他需要注意的问题

“支架”式教学模式适用范围广,可操作性强,尤其适用习惯于依赖教师指导的中国学生,不仅能帮助他们掌握知识技能,更有助于逐步摆脱被动的学习习惯。但是,在应用中有些方面需要特别注意。

首先,班级学生数往往过多,而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就成为了难点。如何权衡整体和个体的指导,以及时间利用的把握,就需在对学生有充分了解之后才能成功开展。

此外,应设立合理的评估体系。尽管理想的范本在教学活动一开始就已向学生展示,但评估方式的模式化会降低“支架”式教学给学生带来的能动性。“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特点中,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以及带给学生信心和动力室十分重要的。有些学生通过学习,在短时间内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也许尚无法达到理想的标准,如果这时由于评估方式的布合理而将其否定,这将有可能伤害其积极性和自信心,对将来进一步学习不利。

参考文献

1.Wood, D. J., Bruner, J. S., & Ross, G. (1976). The role of tutoring inproblem solving. Journal of Child Psychiatry and Psychology, 17(2), 89-100.

2.Hammond, J & Gibbons, P. (2001). What is scaffolding? Scaffolding: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language and literacy education, editor J Hammond, PrimaryEnglish Teaching Association (PETA), Newtown, NSW.

支教助学篇5

一、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一)调整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提高经费保障水平。2012年,中央财政安排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资金865.4亿元,全国约1.2亿名学生享受免学杂费和免费教科书政策,中西部地区约1333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获得资助,进一步提高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单位面积补助标准。

(二)继续实施城市义务教育免学杂费政策,切实保障进城务工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2012年,中央财政安排补助资金82亿元,继续对已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的地方以及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解决较好的地方给予奖励支持。

(三)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和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不断提升师资队伍水平。2012年,中央财政安排“特岗计划”资金45亿元,实施范围扩大到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央财政工资性补助标准达到西部地区年人均2.7万元、中部地区年人均2.4万元。同时,将中西部地区农村幼儿教师培训纳入“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安排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资金13亿元,提升中小学师资队伍水平。

(四)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12年,中央财政安排180.14亿元,为农村薄弱学校配置图书、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等,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国家试点地区农村学校改善就餐条件或配备必要的餐饮设施,支持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附属生活设施建设,支持县镇学校扩容改造。同时,继续安排“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资金20亿元,安排营养膳食补助资金150.5亿元。

二、支持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努力提高质量

(一)继续完善高等教育投入机制。一是进一步完善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制度,提高本科生和研究生综合定额拨款标准,细化拨款体系。二是扩大小规模特色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制度试点工作,支持高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三是继续支持地方高校发展,启动“支持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工作,地方高校生均拨款12000元目标基本实现,债务负担明显减轻。四是继续支持汉语国际教育、来华和出国留学事业。

(二)继续支持重点项目建设。一是支持“985工程”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步伐。二是安排“211工程”三期建设奖励资金,对28所国家验收结果优秀的高校进行奖励。三是会同教育部启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三、健全国家资助政策体系,促进教育公平

(一)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范围,调整完善国家助学金制度。从2012年秋季学期起,中央财政将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范围扩大到所有农村学生,同时进一步完善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制度,将资助对象逐步调整为一、二年级涉农专业学生和非涉农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012年,中央财政安排129.2亿元,其中:免学费补助资金80.7亿元、国家助学金48.5亿元,约534万中职学生得到助学金,约1244万名中职学生享受免学费政策。

(二)设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从2012年秋季学期起,中央财政安排10亿元设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每年奖励全国高校1万名博士生、3.5万名硕士生,奖励标准为博士生每生每年3万元、硕士生2万元。

(三)继续落实好各项国家资助政策。一是在普通高中阶段,安排国家助学金46.6亿元,资助491万名学生。二是在高等教育阶段,安排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等各类资助经费162.1亿元,资助561万名学生。

四、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推进办学模式改革

中央财政安排83亿元,继续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计划、部级高等职业院校骨干院校建设计划、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等,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支教助学篇6

一、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一)调整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提高经费保障水平。2012年,中央财政安排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资金865.4亿元,全国约1.2亿名学生享受免学杂费和免费教科书政策,中西部地区约1333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获得资助,进一步提高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单位面积补助标准。

(二)继续实施城市义务教育免学杂费政策,切实保障进城务工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2012年,中央财政安排补助资金82亿元,继续对已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的地方以及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解决较好的地方给予奖励支持。

(三)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和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不断提升师资队伍水平。2012年,中央财政安排“特岗计划”资金45亿元,实施范围扩大到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央财政工资性补助标准达到西部地区年人均2.7万元、中部地区年人均2.4万元。同时,将中西部地区农村幼儿教师培训纳入“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安排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资金13亿元,提升中小学师资队伍水平。

(四)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12年,中央财政安排180.14亿元,为农村薄弱学校配置图书、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等,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国家试点地区农村学校改善就餐条件或配备必要的餐饮设施,支持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附属生活设施建设,支持县镇学校扩容改造。同时,继续安排“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资金20亿元,安排营养膳食补助资金150.5亿元。

二、支持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努力提高质量

(一)继续完善高等教育投入机制。一是进一步完善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制度,提高本科生和研究生综合定额拨款标准,细化拨款体系。二是扩大小规模特色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制度试点工作,支持高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三是继续支持地方高校发展,启动“支持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工作,地方高校生均拨款12000元目标基本实现,债务负担明显减轻。四是继续支持汉语国际教育、来华和出国留学事业。

(二)继续支持重点项目建设。一是支持“985工程”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步伐。二是安排“211工程”三期建设奖励资金,对28所国家验收结果优秀的高校进行奖励。三是会同教育部启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三、健全国家资助政策体系。促进教育公平

(一)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范围,调整完善国家助学金制度。从2012年秋季学期起,中央财政将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范围扩大到所有农村学生,同时进一步完善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制度,将资助对象逐步调整为一、二年级涉农专业学生和非涉农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012年,中央财政安排129.2亿元,其中:免学费补助资金80.7亿元、国家助学金48.5亿元,约534万中职学生得到助学金,约1244万名中职学生享受免学费政策。

(二)设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从2012年秋季学期起,中央财政安排10亿元设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每年奖励全国高校1万名博士生、3.5万名硕士生,奖励标准为博士生每生每年3万元、硕士生2万元。

(三)继续落实好各项国家资助政策。一是在普通高中阶段,安排国家助学金46.6亿元,资助491万名学生。二是在高等教育阶段,安排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等各类资助经费162,1亿元,资助561万名学生。

支教助学篇7

关键词:新时期;教育;对口支援;发展

一、 教育 “对口支援”的内涵

(一)教育“对口支援”的概念界定

当前,很多学者都对“对口支援”作出了概念的界定,但是由于他们研究的方法和视角方向不同,所以对“对口支援”的概念界定也不尽相同。

根据以前学者们对教育“对口支援”的界定,结合目前教育“对口支援”实施的情况,我认为,所谓教育“对口支援”,是根据我国东西部之间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水平还存在着的巨大差距,以及自然资源的分布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的客观实际,为更好地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产业发展,同时也为更好地促进经济发达省市的经济得到更大的发展,政府在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机构、行业或者部门之间建立一种比较稳定的支援关系,以干部支援为纽带,支援不发达地区文化教育产业以及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缩小区域间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增进民族团结、达到共同富裕、共同繁荣的一种政策模式,实现东西部地区的共同发展。

(二)教育“对口支援”的原则

发掘优势、共谋发展、长期合作、互利互助这四条原则,是深化教育“对口支援”,促进落后地区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促进当地人文环境改善的基本原则。 发掘优势,发掘落后地区的优势资源,培养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以及相应的文化基地的建设,从而带动当地的文化教育产业发展。

共谋发展,是文化落后地区与支援方的行为效果关系,是开展教育“对口支援”的目的,也是“对口支援”教育落后地区得以深入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长期合作,是文化教育产业落后地区与支援方关系在时间上的反应,是教育“对口支援”工作深入持久的重要标志。

互利互助,是文化教育落后地区与支援方的效率利益关系,是保持教育“对口支援”旺盛生命力的核心。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来看,四条原则是深化教育“对口支援”,促进文化教育落后地区教育发展的基础。

(三)教育“对口支援”具有灵活性

援助一方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开展教育工作,确定教育支援的重点、难点和方向,同时也可以根据不同时期出现的不同情况和特点可以随时作出变化。同样,不同的负责单位和援建单位也可以根据各自的优势来决定教育援助的形式,总之,教育的“对口支援”是多样化灵活的。

以上都是根据不同的标准来对教育“对口支援”进行分析。其实在教育“对口支援”的实践中。在加强和田地区教育支援的同时,支援方还广泛地开展了对和田地区的经济技术活动和一定区域的经济协调活动,同时协调和田地区内部城乡之间以及中部地区与边疆地区间的教育“对口援助”也向着纵深多元化发展。

二、新一轮教育“对口支援”政策的新形势和新特点

对口支援政策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萌芽,70年代末正式提出并实施,实施以来,中央和各地方政府在实施中也为此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地对其进行调整和补充,以便使其能更好的发挥效用。所以对口支援政策在实践中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在新一轮援疆工作中,新疆教育“对口支援”的中心目标不止是快速有效,而主要是社会文化教育水平较高的发展。这一“援助”的主要意义并不在于它的大规模,在于它试图以全国之力来协助一个地区教育文化事业的和谐发展,确保2020年在文化教育水平提到一个新的高度,能在教育发展上有更大的突破,最大程度缩小受援地与内地差距。为实现这一目标,教育“对口援助”工作有针对性地做了调整,呈现如下新特点:

(一)教育“对口支援”范围扩大

1997 年以来,内地 14 省市(北京、上海、天津、河南、河北、江苏、浙江、山东、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以及辽宁)响应中央号召实施了“一省市对口支援新疆一地州”。“但由于新疆各地州社会发展起点低以及每个地州地域比较大,所以,对口援疆的实效性没有显著增强。新一轮对口支援将任务细化到县,力争援助对象针对性更强,效果更高。①”“受援方由过去的新疆 10 个地州、56个县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3 个师,扩大到新疆 12 个地州、82 个县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12 个师。在支援方中,新增了安徽省、山西省、黑龙江省、吉林省和广东省深圳市,达到了 19 各省市②”

(二)重点支援基层和南疆

新疆区域经济发展出现严重的不均衡。“目前全自治区有30个贫困县,其中部级贫困县27个,贫困人口253万,其中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占96%,且主要集中在南疆。南疆三地州在2011年被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列为集中连片开发区。叶城县总人口为45万,其中农村贫困人口约11万人,2.17万户,占全县人口的1/4”。③民生问题十分的突出,中国有句俗话说的好“穷啥不能穷教育”,可是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依然存在大量的文盲。

因此“新疆主要困难难在基层、难在南疆、难在国家扶贫县、边境县和团场。所以,要把援助重点放在基层,放到贫困县、边境县和团场,放到乡镇和农村”④。要力争在这样的对口教育支援中能够切实的做到教育“对口援助”的成果具有普世价值,不仅仅让受援助地区的学生教师能收到启发和教育,更能带动当地文化氛围,文化产业的发展,使社会风气向良性发展。

(三)准确把握教育“对口支援”的时间周期

首轮援疆实施以来(1997年以来),在教育“对口支援”的最初是采用3年 的时间(每3年更换一批老师和领导干部到相应的岗位),部分地区为一年半,首轮支援每期3年,重视援疆干部和援疆教师的使用,却忽视了援疆干部对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环境的适应能力,为了以利于被支援地区在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工作思路、方法和作风,在支援中得到改观。同时在前一轮对口支援中,每一期对口支援为期3年,对于培训发展中紧缺的复杂的各类技术人才、专业性人才尤其紧缺的“双语”教师的培训是要花一定量的时间。并且,这样的时间周期安排更适合支援人员在和田地区展开工作,能够更好地满足教育“对口支援”的要求。

“对口支援”是党和国家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提出的援建落后地区政策,教育“对口支援”在支援政策中最初一直处于边缘位置,而同时,教育是实现支援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教育事业的有效发展能够帮助落后地区的人文气息和社会风气的发展,从而促进全面的“对口支援”,促进和田地区的全面发展。

新时期教育的发展史非常总要的,所以在新时期的发展中,教育的支援也从边缘位置向中心位置发展,相对于之前的教育援助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援助中不断改进。(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基金项目编号一:新疆师范大学博士点立项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MKSCXY201207)

基金项目项目编号二:新疆师范大学自治区重点学科民族学,招标课题(13XSQZ0109)

注解

①新疆都市晨报. 新一轮援疆并非历史的简单复制[N].2011 年 1 月 1 日 T2 版

②刘向晖. 援疆工作 14 年回顾与展望[J].新疆地方志 ,2011 年第 3 期

支教助学篇8

1.1研究对象

调查对象以新疆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12-1.2班全体学生为调研对象,共发放问卷80份,回收问卷8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72份,问卷有效率为90%。

1.2研究方法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岗前培训需求的调查与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培训内容

2.1.1专业知识与技能

具备专业的知识与技能是成为一名合格体育教师的必备要素,学生通过两年的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已基本掌握运动人体科学、学校体育教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及球类、体操、田径、武术等运动实践技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教学实践技能的培训是为更好地巩固与加强学生专业能力素养。通过调查分析,除了基本的内容之外,学生对以下几方面的培训需求较高。学生对各项竞赛规则需求度较高,其中选择非常需要进行田径秩序册编排培训的人数最高42人,占到总人数的58.3%,选择不太需要的学生有2人,仅占总人数的2.8%;对篮球、排球、足球竞赛规则培训的学生人数情况基本上相当,针对学生的需求,在实习支教岗前培训工作中需要对此培训内容进行设计以满足学生的需求。2011级学生在实习支教过程中,由于学校资源场地受限,存在场地不规范,没有线等问题,学生根据实际自主取材,划场地线情况。通过2013年秋季实习支教交流座谈,调研获得2012级学生中对场地设计内容培训需求度也较高。77.8%的同学都需要此项目内容的培训,因此根据学生的需求此项目也需要纳入到实习支教岗前培训中。游戏在体育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既能锻炼学生身体、心理素质,又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技能有利于学生掌握体育运动基本动作,又有利于学生提高体育运动技术、技能水平。学生对体育游戏编排与组织需求也较高,占总人数的82%。因此,在培训中让学生掌握编排、创编、组织游戏的规则与方法是非常重要的。综合看来,学生对场地设计、游戏编排等内容的培训需求度相对较高;各类体育比赛的竞赛规则和编排的熟练运用,也是体育专业实习支教学生必备的技能,这也表明了学生对于专业知识技能都具有较高的需求度。针对学院组织的基本功大赛是否有助于实习支教工作的调查中,43.6%的支教生认为非常有帮助,39.1%认为比较有帮助,11.1%认为一般有帮助,6.2%认为不太有帮助,无人选择完全无帮助。由此看来,通过比赛的方式,对促进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运动技能、专业素质的提高意义深远。

2.1.2非体育专业知识与技能

此次培训需求调研中90%的学生对青少年学习心理方面知识,教育教学过的实际操作知识,班主任相关工作,信息技术、多媒体和课程整合应用知识,师德修养与教师心理,教育科研相关知识都有较高的需求度。根据2012、2013年体育专业学生实习支教情况统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因实习支教受援地学校实际需要,担任其他专业的教学工作的情况,在南疆等少数名族学生聚集地较多的地区,汉语授课师资力量匮乏,实习支教学生中很大一部分都会担任当地学校的《汉语》课程教学,所以具备较完善的汉语教学技能,也是一个支教所必须有的。在对《汉语》课程设计的培训内容调查中,94%的学生选择非常需要,由此可以看出支教生对此项技能有很高的需求度。奔赴南疆进行实习支教工作的汉族学生在教学、生活中能够实施双语,有利于和当地居民的沟通与交流,也有利于在教学中发挥专业特长,快速融入教学,增强与学生的互动,提高教学质量。在对基础维语课程是否有助于实习支教工作的调查中,51.4%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帮助,24%认为比较有帮助。在对喜欢怎样的方式进行《基础维语》课程培训的调查中,90%的学生选择以双语授课大赛、少数民族同学为骨干组织的班级维语教学小课堂、优化《基础维语》课程教学、成立维语口语学习互助小组等形式进行培训。

2.1.3教育教学能力

实习支教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实习支教工作的好坏,学生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实习支教工作的成败,因此必须加强岗前培训使学生的教学工作能力及实践能力得到提高。由于学生在校期间关于教育教学能力方面的学习多以理论知识为主,实践部分较少,实践的能力自然匮乏。教育教学能力的模块分布广阔,包括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能力,分析处理教学内容,整合课程教材的能力,教育教学评价能力,课堂教学过程的组织与监控能力,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能力,设计教学模式、策划教学方案的能力,灵活运用教育教学方法的能力,人际交往与师生沟通能力,教学反思能力,在调查的过程中以上所给的选项,近90%的支教生认为都是他们在支教过程中所需要的。

2.2培训方式

学生支教工作能力主要靠两年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积累而成,岗前培训是实习支教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使学生顺利完成支教任务的前期工作,所以岗前培训的培训形式和学习方式也能够成为支教工作最后的助力之举。岗前培训工作也正是要抓住这一点,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达到最好的效果,也有可能使支教学生在短时间内快速成长。培训形式与学习方式需多种多样,包括一线教师讲座、专家报告,观摩课堂教学,参与式培训,同学之间介绍经验、教学展示、共同研讨,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课题研究等等,以上在作为调查过程中的选项时,近93%的学生都会全部选择。不同的培训形式和学习方式的开展,带给支教生更好地学习氛围的同时,也教会了他们如何将这么多的方式方法运用到支教工作自身的教学中去,学会运用丰富的教学形式带动课堂气氛,达到更好的课堂学习效果。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实习支教岗前培训内容以体育专业理论知识与体育教学技能为主,非体育专业理论知识为辅,培训内容设置应精炼、学生易接受。(2)体育教学技能的培训应以实践操作为主要形式,锻炼支教学生的实践能力;非体育专业的教学技能应全面贯穿与培训内容中,使支教生掌握多项技能。(3)培训方式的多元化,有助于支教生在短时间内快速接受新知识、新技能,并且能掌握其中的方式、方法并运用于实践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

3.2建议

支教助学篇9

论文关键词:社会支持;助学;压力

自我和谐是评价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影响自我和谐有客观因素和自我因素两个方面。有关学者的研究认为,影响自我和谐的客观因素在于社会、学校和家庭与父母的环境和期望。本文主要从自考助学单位角度,探讨加强社会支持系统建设,改善自考生(本文指高中及同等学力应届毕业,全日制学习的学生)自我和谐水平。

一、自我和谐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心理基础

研究表明,近年来大学生自我和谐的水平较以往有所下降,且不同类型大学生的自我和谐状况存在相当的差异。由于自考生的学习基础、管理方式、教育环境、社会期望等与其他类型高等教育学生有较大差别,加上“应试教育”特点明显,致使自考生自我和谐水平较低。这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习与生活,而且也将影响其发展。

1.自考生自我和谐的现实意义

“自我和谐”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的,是其人格理论中具有支撑性作用的重要概念之一。自我和谐是人格和谐的核心特征。罗杰斯提出,自我和谐是实际的我、理想的我和社会的我三者的一致或接近,如果三者之间差距太大,个体体验到自我与经验之间存在差距时,就会出现内心的紧张和纷扰,个体的自我会因适应不良面临分裂的危险,呈现不和谐的状态。自我和谐水平降低,个体为了维持其自我和谐会采取各种防御反应和应对方式。个体的自我和谐对培养健康的人格是至关重要的。

自考生正处于个体青春成长和走向社会前职业准备的特殊阶段。在这个阶段,自考生与普通大学生一样,面临顺利开展自身的社会化和职业化进程的任务。在与社会的接触中,他们不但要进一步稳定和完善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要不断增长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接受职业化教育,使自身具有满足社会需要的和相当职业成熟度的职业人的素质。在这一过程中,自考生在努力寻求内部需要与外部要求的协调统一,即自身存在方式与社会需要的统一。只有减少由内部需要与外部要求之间差距带来的心理冲突,提高学生自我和谐程度,才能促进其社会化和职业化进程的顺利开展。然而,新形势下,社会高度信息化、市场经济的冲击波、招生就业体制的转变、独生子女校园主体化都会给大学生社会化进程造成不同程度的障碍。不仅如此,由于自考生所处教育环境的特殊性,大部分助学单位、机构只重视专业学习,忽视自考生的组织管理、校园文化生活,忽视处于成长期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甚至个别社会助学机构只关心自身经济利益,连基本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都无法保障,更无从谈起关心自考生的心理问题。因此,在新的形势下,为促进学生顺利成长,自考助学单位应通过加强自身社会支持系统建设,改善自考学生的自我和谐水平。

2.影响自考生自我和谐的因素分析

罗杰斯认为,各种自我知觉之间以及自我与经验之间的不协调是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在自考生群体中,影响自我和谐的因素有着与普通高等教育学生的不同之处。·首先,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自我系统的一部+分,是个体对自己多方面知觉的总和,属自我系统认知成分,是个人心理系统的核心。伯恩斯提出,自我概念具有保持内在一致性、决定个人对经验怎样解释和决定人们期望的心理作用。保持自我认识内在的一致性,即保持个体的想法、情绪或行为的一致,将有利于自我和谐水平的保持和提高。

自我概念的形成要经历一个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及相对独立的生活、学习环境的形成,自考生的自我意识逐步增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清晰的自我概念的形成是伴随着学生实际的我、理想的我和社会的我三者矛盾冲突,不断协调统一而逐步建立起来的。这期间,自我概念从不和谐向和谐状态发展。自考生本身特点及特殊的教育环境,使得在其自我概念形成过程中,引发不和谐状态的诱因较多。矛盾冲突主要表现在,想考上普通高等教育大学而现实只能自考;想读好学业,尽快毕业,而自己的学业基础较差,不能如期毕业;希望接受素质教育,而现实是应试教育;社会要求大学生具有职业化素质,而自考教育培养方案存在缺失,实践能力缺乏;期望有同等的就业机会,而实际不平等,等等。这些矛盾冲突,紧紧围绕自考生的实际的我、理想的我和社会的我展开,并且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在自考生在校学习的不同时期,自我概念内部冲突的主要矛盾不同。自我概念的内部不协调直接影响自考生自我和谐状态,带来产生相应的心理问题的可能性。

其次,学校(助学)因素。第一,自考生参加全日制助学,面临学习、生活环境和学习方式的变化,独立、自由的学习生活时间增多,需要自我管理、决策的空间也增大,学生遭受挫折的可能随之而来,一些自考生就会对自我能力产生怀疑,很容易使自己陷入苦恼和彷徨的状态。第二,助学单位对自考生的关心程度较低。办学单位不仅要为学生提供必需的教学条件,也应关心学生的组织和管理,开展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这方面往往被自考助学单位所忽视,有些助学机构甚至根本不具备这样的条件。第三,自考生心理健康维护机制不健全。在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已经普遍建立,而大部分自考助学单位或机构在这方面是严重缺失的。

二、社会支持系统的支持功能

自考生社会支持系统能够对自考生形成健康心理提供支持,也就是支持系统内各支持源,全程地、系统地对在学期间自考生保持自我和谐,形成健康心理进行积极干预。这一系统与自考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历程紧密结合,有利于自考生健康心理的养成和保持,促进学业顺利开展。

1.社会支持系统的含义和构成

20世纪70年代,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作为一个科学的专业术语被正式提出。社会支持是个体从其所拥有的社会关系中获得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社会关系是指家庭成员、亲友、同事、团体、组织和社区等),这些支持能减轻个体的心理应激反应,缓解精神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助学单位所建立的自考生自我和谐社会支持系统,可以有效缓解自考生在学期间学习生活中的心理压力,防范心理问题的发生,并有效促进自考生自我和谐状态的保持,提高学生幸福感和社会适应能力。

在内容方面,社会支持包括工具性支持、情感支持、信息性支持、同伴性支持。工具性支持是指提供财力帮助、物质资源或所需服务等;情感支持是指涉及个体表达的同情、关心和爱意,使人感到温暖与信任;信息性支持是指提供相关的信息以帮助个体应对当前的困难,一般采用建议或指导的形式;同伴性支持是指通过与他人共度时光,从事消遣或娱乐活动,满足个体与他人接触的需要,转移个体对压力问题的忧虑或通过他人直接带来正面的情绪来降低个体对压力的反应。社会支持从性质方面分类,包括了实际的支持、知觉的支持。实际的支持,是指个体在面临压力时,支持网络所提供的具体的支持行为,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网络、团体关系的援助。知觉的支持主要指支持的可获得性和对支持的总体满意度。实际的支持独立于个体的感受,是客观存在的现实;而知觉的支持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知觉的支持影响个体对支持性行为的解释和反应,它比实际的支持更能表现出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增益性功能。

2.社会支持系统提高了自考生的适应能力

接受高等教育是自考生一生中重要的转折阶段,学生只有不断地适应和发展才能顺利完成自身的学业和职业前准备。在影响个体转折期适应的诸因素中,社会支持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环境资源,在个体的适应中占有重要地位。社会支持系统在自考生适应过程中,发挥了引导、辅助和心理开发的功能。

首先,能够对自考生缓解心理压力和心理开发提供帮助。现代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压力,自考生群体同样会感受到,学业压力、生活压力、交往压力、就业压力等会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长感受越加突出。根据自考生学业发展阶段性特征,心理压力和不适应感在不同阶段的主要影响因素和表现不同,在低年级,学生普遍表现出‘的是困惑、茫然、学习动力不强等心理问题,主要受到学业发展方向不明的影响;而高年级时,越是临近求职期间,学生一般会表现出挫折感和无奈,这主要受到职业化程度低和不能很好地处理与环境冲突的影响。这些压力的存在如果不能及时解决,不仅会伤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也不利于专业化素质的养成,最终影响就业能力的提高。因此,完善的自考生自我和谐社会支持系统,将社会关怀的触角延伸到自考生学业发展过程中,解决自考生学习生活中的心理压力,减少负性情绪感,降低压力事件对个体身心健康的危害性,起到了心理保护、援助及心理开发的作用。

其次,为自考生保持自我和谐状态提供策略指导。学业发展是自考生不断适应社会环境和职业环境的过程,这一过程影响因素众多,因此,自考生需要策略引导。社会支持主要是通过各种支持资源向自考生提供必要的指导,或进行适当的训练,提高自考生适应环境的能力。助学单位对自考生保持自我和谐状态、形成健康的心理起关键性作用。在这个、方面,助学单位是直接的组织者、实施者,也承担了相当责任。

三、对助学单位完善社会支持系统建设的建议

社会支持对处于压力状态的自考生有重要的缓冲作用,因此,助学单位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有利于促进在学期间自考生不断克服来自各方的压力,保持自我和谐状态,为顺利完成学业奠定健康的心理基础。

1.完善和规范助学单位的教育行为

目前,高自考助学单位包括普通高校、成人高校、高职院校以及社会助学机构,这些教学单位的学科专业基础、教学条件、管理水平各异,对自考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程度也不尽相同,这种状态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从规范教育行为角度,助学单位不仅要根据公布的专业考试计划和课程考试大纲要求,通过教学辅导活动,有组织地帮助考生学习,提供教学服务,同时,也要肩负起育人的功能,要关心学生身心成长,关心自考生这个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

2.有重点地推进社会支持建设

与普通高校相比,自考助学单位的社会支持系统建设还比较薄弱,这些单位在加强社会支持系统方面,应采取重点推进的策略,根据自考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从基础性工作开始。首先,通过加强教育管理,提高学生在校学习的幸福感。自考生在校学习,往往有孤独感、冷漠感,这与助学单位教育管理不完善紧密相关。针对自考生学习、生活及成长的需要,应该通过加强教育管理,增强师生间的沟通和交流,让学生感受到助学单位对自己的关怀,提高幸福感和归属感。其次,自考生专业学习很艰苦,需要较为完善的学业指导,在自考生社会支持系统内学生学业指导机制建设尤为重要。学业指导机制建设有两个关键环节:一是加强自考新生的适应性教育和培养。通过新生入学教育环节,让自考生对所学专业、教育形式有深入的了解,同时提高专业学习的荣誉感和自信心。二是自考生学业规划设计和实施。学业规划是指大学生对与其事业(职业)目标相关的学业所进行的安排和筹划。助学单位要重视职业规划的指导,及时反馈自考生学习情况和问题,使学生在教师的辅助下顺利实施学业发展规划,感受到学校和教师关怀和支持。

3.尽快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和队伍

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和专职兼职的心理咨询队伍,是助学单位社会支持系统建设的紧要任务。普通高校、高职学校的学生心理咨询机制可以向自考生延伸或进一步加强,社会助学单位也可以采取自身建立相应机构或借用外脑来完善心理咨询工作。在此基础上,助学单位的教师和管理工作者,应在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中做好学生学习心理调适工作。教师要关心、善待每一位全日制自考生,要理解、信任他们,对他们充满爱心、充满期望,尊重他们的人格。用善意而真挚的态度来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为他们健康的学习心理打下情感基础,为每一位全日制自考生获得成功创造必要的条件。

支教助学篇10

第一条、本协会命名为“六安职业技术学院蒲公英支教团”(以下简称支教团)。

第二条、本支教团是在共青团六安职业技术学院委员会的主管下,在六安职业技术学院关心 下一代委员会的指导下,在六安职业技术学院社团联合会监督管理考核下开展日常工作的协会组织。

第三条、本支教团是由学院在校学生以共同的理想、兴趣、目标,以实现公益梦想,树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热衷于为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提供志愿支教服务、的学生公益团体。

第四条、本支教团口号:蒲公英的寻觅;因爱起航,为这些、孩子停留。

第五条、本支教团宗旨:奉献、友爱、感恩、责任。

第六条、本支教团理念:用心承担责任,用心踏实工作,用心关爱学生。

第七条、本支教团团队原则:

(一)、自愿性:团队成员自愿加入团队,在不影响学习的基础上参加支教工作;

(二)、纯洁性:以一颗纯洁的心对待支教工作,自愿付出,不求私利;

(三)、真实性:团队所有工作必须真实有效,信息与动态真实可靠;

(四)、透明性:团队活动流程以及财务公开透明,接受成员监督审查。

第八条、支教团工作范围:

(一)、长期从事支教工作:

支教是本支教团的核心工作,是团队赖以生存的根本。必须根据每个支教学校的情 况制定合适的支教安排工作,确保每所支教学校的支教课程有序开展;

(二)、学院学生教师资格证报名培训:

每年教师资格证报名期间,组织安排学院学生开展集体报名工作,并且对学院报考教师资格证的同学提供培训,帮助他们学习试讲环节的教学经验与方法;

(三)、各类公益活动:

根据支教团自身情况,合理开展各类公益志愿服务活动,如敬老院、义卖、图片展等,通过开展各类公益活动,让支教团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

(四)、其他相关活动:

开展支教团的内部交流会,其他协会的工作交流会,其他高校公益团队之间的工作交流 会等。

第九条、支教团会歌:《明天会更好》。

第十条、支教团会徽与会旗:

第二章 支教团成员

第十一条、申请成为本支教团的成员,须具备的条件:

(一)、为我院正式注册登记的全日制学生;

(二)、承认本支教团章程,愿意并主动参与本支教团的公益活动;

(三)、具有爱心与感恩之心,愿意无偿付出;

(四)、具有责任感,能坚持完成自己在支教团的支教工作任务;

(五)、具有一定的纪律性,遵守支教团的各项规章制度;

(六)、学习成绩合格,课余时间充足,服从支教团的组织安排。

第十二条、支教团成员招募程序:

(一)、本人提出申请;

(二)、参加面试,经讨论通过,择优录取;

(三)、参加支教团工作培训;

(四)、由支教团发放工作证。

第十三条、支教团成员享有的权利:

(一)、在支教团内享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二)、对支教团日常工作的监督权;

(三)、对支教团日常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权利;

(四)、参加支教团举办和组织的各类活动的权利;

(五)、表现优秀者获得荣誉表彰的权利;

(六)、支教团成员提交离职申请,并通过流程审核批准后,退出支教团的的权利。

第十四条、支教团成员应履行的义务:

(一)、遵守本支教团章程,维护支教团的形象和荣誉;

(二)、遵守并执行本支教团决议,积极参加本支教团的各项活动;

(三)、向广大同学宣传、介绍本支教团的性质、宗旨及相关知识;

(四)、支教团成员的日常行为应符合支教团的性质和支教团的要求;

(五)、参加支教团的相关会议;

(六)、配合相关部门的工作,积极向其反应情况,提供有关的信息和资料。

第十五条、支教团成员如有违反本章程的行为,经支教团理事会会议表决通过后予以开除。

第十六条、支教团成员有退团的自由,成员要求退团须在一个星期前提出申请,向办公室提交书面申请后,由支教团召开理事会会议讨论确定后宣布退出并备案,提出退团申请至审核通过期间,仍需正常开展支教团工作。

第十七条、支教团成员连续旷会三次;没有正当理由连续三次不参加支教团组织的活动,不接受支教团所分配的工作,即被认为自行脱离支教团,予以开除。

第十八条、支教团成员如有违反支教团以及学院相关规章制度,支教团有权视情节予以相应的处分。

第三章 支教团组织机构

第十九条、组织机构图:

蒲公英支教团理事会--团长--会长--会长助理--副会长--各部部长--成员

第二十条、支教团常设工作机构是理事会,作为日常工作最高执行机构:

(一)、组成:团长、会长、副会长和常务理事构成;

(二)、工作职责:

(1)、掌握支教团的发展方向,制定具体的发展计划;

(2)、协同各部门关系,安排各部门具体工作;

(3)、审核通过各部门的工作计划和工作报告;

(4)、确定并任命各部门负责人;

(5)、领导各部门开展支教团的日常工作,并向全体成员代表大会报告支教团的工作,组织召开全体成员代表大会和理事会部长会议;

(6)、在学期末做好工作总结,并上报上级领导单位;每学期初,根据支教团发展需要以及学院有关安排作出工作计划,并上报上级领导单位。

第二十一条、会长:

(一)、全面主持支教团整体工作,根据有关规定,制定支教团的工作计划,指导支教团工作;

(二)、按照支教团发展需求以及有关规定,确定支教团发展目标,安排制定年度活动计划,主持支教团全体成员代表大会,以及支教团理事会部长会议。

第二十二条、团长:

(一)、全面主持安排支教团支教课程安排分配;

(二)、按照支教学校需求以及支教团成员自习课时间,合理安排支教课程。

第二十三条、副会长、会长助理:

(一)、协助会长以及团长处理支教团的日常工作。

第二十四条、办公室:

(一)、组成:主任一名,副主任两名,助理若干名;

(二)、工作职责:

(1)、起草制定并完善支教团的各项管理规则制度;

(2)、负责支教团会议召开前期的通知以及安排工作签到等,并做详细会议记录;

(3)、支教团成员的注册登记,以及工作证发放;

(4)、支教团成员信息材料整理,以及成员生日祝福;

(5)、支教团文件、档案等资料的收集整理以及归档。

第二十五条、学习部:

(一)、组成:部长一名,副部长两名,助理若干名;

(二)、工作职责:

(1)、收集整理上课方法与技巧;

(2)、组织培训支教团成员学习教学方法与经验;

(3)、组织支教团成员学习志愿服务知识等。

第二十六条、纪检部:

(一)、组成:部长一名,副部长两名,助理若干名;

(二)、工作职责:

(1)、对支教团成员进行支教工作的日常监督管理,如:迟到、旷课、体罚和各种违规行为;

(2)、会议期间负责对支教团成员参会、请假、旷会人员名单统计;

(3)、检查监督会议期间支教团成员会议本和工作牌佩戴,以及会议本、考核本、备课笔记等的检查工作。

第二十七条、财务部:

(一)、组成:部长一名,副部长两名,助理若干名;

(二)、工作职责:

(1)、负责支教团内部费用的管理,详细登记费用的收取与使用;

(2)、单笔超过100元支出费用,必须由理事会成员、财务部成员和费用支出人三人同时签字方可同意支出;

(3)、每月定期对支教团各项费用在官方QQ与博客透明公开,接受全体成员监督。

第二十八条、文艺部:

(一)、组成:部长一名,副部长两名,助理若干名;

(二)、工作职责:

(1)、负责支教团各项文艺活动安排与开展;

(2)、培养发展支教团内部文艺人才;

(3)、组织安排支教学校的文艺建设。

第二十九条、宣传部:

(一)、组成:部长一名,副部长两名,助理若干名;

(二)、工作职责:

(1)、负责支教团全面对外宣传工作;

(2)、用支教团官方QQ与博客网络媒体开展宣传;

(3)、整理成员支教心得向学院各类报刊杂志投稿;

(4)、利用学院宣传栏、橱窗、英语电台与广播站等进行学院内宣传;

(5)、每学年招新期间准备好招新宣传的宣传单、展板等工作。

第三十条、实践调查部:

(一)、组成:部长一名,副部长两名,助理若干名;

(二)、工作职责:

(1)、全面负责支教团各项实践活动的统筹安排;

(2)、每年定期组织支教团成员对支教学校的留守儿童与贫困学生进行家庭走访活动;

(3)、定期对支教团成员组织开展调查活动。

第三十一条、外联策划部:

(一)、组成:部长一名,副部长两名,助理若干名;

(二)、工作职责:

(1)、负责联系支教合作学校;

(2)、处理协调支教团对外事宜,处理好与合作学校以及学院各部门协会之间的相关组织关系;

(3)、支教团对外的赞助单位联系;

(4)、支教团各项活动的准备策划,负责策划书、人员安排与活动安排等事项。

第四章 支教团会议制度

第三十二条、支教团会议由全体成员总结暨表彰大会、全体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部长会议以及各部门工作例会组成。

第三十三条、各项会议分别由相关负责人定期组织召开,由理事会成员主持召开。

第三十四条、全体成员总结暨表彰大会于每学期末召开,其余会议按照具体条件通知召开。

第三十五条、全体成员大会以及理事部长会议,如因故不能参会者须向理事会请假,经批准后方可请假;应按时到达会场,不许迟到;如三次以上无故旷会,视为自动退出支教团。

第三十六条、各项会议由办公室负责签到,纪检部负责会议的点名,并由办公室负责会议记录。

第三十七条、各项会议出席情况纳入全体成员的绩效考评。

第五章 支教团章程修改程序

第三十八条、支教团章程修改程序如下:

(一)、三分之一以上的支教团成员提议修改;

(二)、经全体成员投票,三分之二以上的支教团成员同意即生效。

第六章 支教团章程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