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旅游市场前景十篇

时间:2024-05-06 17:48:04

体育旅游市场前景

体育旅游市场前景篇1

【关键词】乐山;休闲体育旅游;开发;策略;研究

1.乐山休闲体育旅游目前的发展现状

乐山,古称嘉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境内高山众多、河流充沛,人文古迹遍布,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十分丰富,有山体、水体、特殊地貌和少数民族休闲体育旅游资源。近几年,随着休闲体育旅游的兴起,乐山各大景区也相继开发一些休闲体育旅游项目,目前做得比较好的主要有峨眉山景区、嘉州绿心公园、五通桥小西湖景区。峨眉山景区在低山区形成了吃、住、游、娱、乐综合休闲服务区,在中山区的清音阁形成了亲水度假休闲区,在高山区形成了滑雪等娱乐休闲区等,“峨眉山冰雪节”的隆重召开、“中国四川国际峨眉武术节”的盛大登台等都是峨眉山景区的特色和亮点。嘉州绿心公园自建设开放起,“骑游绿心路”不仅成为市民喜爱的休闲娱乐项目,更成为了市民锻炼身体的好去处,在2014年4月举办了首次“2014年四川?乐山环绿心自行车公开赛”,赛事以体育搭台,旅游唱戏的方式,将文体、旅游巧妙融合,亮点颇多,新颖独特。五通桥城区素有“小西湖”之美誉,自古盐业兴盛,水上交通发达。从清乾隆年间开始,几乎年年都要举办龙舟会。现在推出龙舟竞渡夺标、抢鸭子、龙舟造型比赛等项目后,五通桥龙舟会的娱乐性、经贸性则日益突出。从1997年开始,五通桥龙舟会定为每四年举办一次。

尽管乐山休闲体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总的来说,休闲体育旅游开发力度不够,发展缓慢,缺乏宏观规划与指导,尚处于一种自发、无序的发展状况,已开发的休闲体育旅游项目较为零散、单一,规模尚不大,其他大部分区域的休闲体育旅游资源还处在未开发状态,有待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

2.乐山休闲体育旅游开发存在问题分析

2.1没有形成统一的休闲体育旅游开发规划

迄今为止,乐山市只有旅游规划方案和体育产业规划及全面健身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没有制定统一的休闲体育旅游开发和规划方案,休闲体育旅游项目只是散见于各旅游景点中。这样的情况容易造成休闲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重复、浪费和破坏,损坏乐山市休闲体育旅游的整体形象。

2.2休闲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未成系统

尽管乐山市休闲体育旅游资源众多,但峨眉山景区一枝独秀,其余景区休闲体育旅游项目开发较少,景区之间各自为政,相互间缺乏合作,没有形成合力,休闲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处于零散状态。

2.3 缺乏名牌休闲体育旅游项目

乐山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体育文化传统十分悠久。峨眉武术与少林武术、武当武术并称我国三大武术流派,但是由于宣传推介力度不够,市场影响力有限。乐山尚未形成名牌休闲体育旅游产品。

2.4休闲体育旅游配套设施有待完善

乐山尽管有着优越的区位条件,但是交通相比周边城市发展滞后。由于尚未实现铁路、飞机直达,交通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乐山旅游的发展。体育场馆、体育设施数量有限,市中区仅有一家中心体育场,难以满足日益扩大的休闲体育旅游市场需求。

2.5休闲体育旅游产品缺乏文化内涵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开发休闲体育旅游产品不应脱离地方特色、本地文化,乐山丰富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应成为休闲体育旅游产品开发设计的根本出发点。大众化的体育运动项目缺少文化性、娱乐性与参与性,应深入挖掘乐山本土体育文化,设计具有地方特色的休闲体育旅游项目,才能满足游客对知识性、体验性旅游消费的需求。

2.6休闲体育旅游项目开发缺乏针对性

目前,休闲体育旅游项目开发与设计缺乏清晰的市场定位,忽视了不同消费能力、不同年龄阶段游客的需求,导致项目开发缺乏针对性。休闲体育旅游项目开发与设计,应考虑不同消费水平、不同年龄段游客的消费需求。在旅游行程中,安排游客乐于接受的休闲体育活动。例如针对少年儿童,可开展放风筝、转陀螺等活动;针对女性游客,可开展健身操、户外瑜伽等体育活动;针对老年游客,可开展养生太极拳、门球等活动;针对外国游客,可开展峨眉武术培训、彝族跳板、打磨秋等具有民族风情的休闲体育活动等。同时,产品定价应考虑游客消费能力。

2.7对休闲体育旅游的宣传工作较少

在旅游产品的宣传中,更多是对于传统旅游观光产品的宣传,针对体育爱好者的旅游产品宣传不够。在广告宣传的时候,旅游公司往往注重的是在传统媒体上对普通消费者的广泛宣传,针对性不高,这就使得很多消费者在选择旅游产品的时候无从下手,对休闲体育旅游产品认识不清,无法吸引他们对休闲体育旅游产品的关注。

2.8休闲体育旅游管理、安全保障体系尚未完善

体育活动存在一定危险性,漂流、攀岩、探险等户外活动需要专业教练指导,以及具有资质的救护人员。由于休闲体育旅游属于新兴旅游业,相关管理制度尚不规范,专业休闲体育旅游人才也十分缺乏。在经营管理、服务方面亟需出台法规,规范休闲体育旅游发展。

3.乐山休闲体育旅游开发策略

乐山休闲体育旅游的开发,应树立一盘棋的思想,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突破,不断满足旅游者对于休闲体育旅游消费的需求,注重休闲体育旅游产品的新颖性、趣味性、参与性。

3.1统筹规划乐山市休闲体育旅游开发

乐山休闲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引导和协调,树立一盘棋的思想,统筹规划,全局兼顾,提高总体规划中对休闲体育旅游的重视程度,才能取得较好的成效。政府决策层面形成共识,提出大力发展休闲体育旅游的构想,将其纳入《乐山国际旅游目的地战略规划》内容,把休闲体育旅游开发列入乐山旅游发展规划,各景区旅游规划都围绕《乐山国际旅游目的地战略规划》而进行,为这一最具魅力的旅游产品开发提供政策导向和支持。

3.2合理布局,科学设计乐山休闲体育旅游产品

乐山拥有丰富的休闲体育旅游资源,为了加快休闲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让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及产业优势,在对休闲体育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前,要做好资源的全面评估,进行可行性评价。根据乐山旅游业的发展规划和休闲体育旅游资源的特点,制定合理的开发规划,对区域内休闲体育旅游产品、布局和档次进行统筹规划,做到先规划,后开发,以避免对休闲体育旅游资源进行盲目的开发和重复的建设。在对乐山休闲体育旅游市场需求进行分析和评估的基础上,科学设计乐山休闲体育旅游产品,开发出符合市场需求和游客喜欢的休闲体育旅游产品,同时休闲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要融入到乐山历史文化、山水资源和民俗风情中,以增加旅游产品的内涵和吸引力,满足游客多样性旅游需求。在产品设计和定位上既要开发高端的休闲体育旅游产品,提升区域旅游产品的品位,也要兼顾大众旅游泛化的特点,满足大多数游客休闲、娱乐、康体的旅游需求,实现休闲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3加强宣传引导,做好市场培育

休闲体育旅游是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交叉融合的新兴产业,属于旅游产业调整升级而创造出的旅游新业态,市场的引导和培育是发展此产业的重要前提,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重视旅游营销工作。①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技术,通过电视、网络、广播等新闻媒体,加大对休闲体育旅游的宣传力度,引导民众健身意识,使人们树立科学健身的价值观念,积极参加休闲体育旅游活动。②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全方位开展线上营销,力争扩大乐山休闲体育旅游项目影响力,提升产品知名度。③与电视台合作,在景区录制趣味体育节目,培育休闲体育旅游消费市场,促进休闲体育旅游消费。④体育与旅游部门通力合作,举办国际体育赛事以及假日休闲体育旅游武术表演等形式,提升峨眉武术知名度,打造峨眉武术品牌产品。

3.4加强场馆建设,优化配套设施

随着乐山休闲体育旅游的开发,到乐山旅行并参与休闲健身的游客将会越来越多,对体育场馆设施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乐山现有的体育接待设施已现老旧,加之场馆少、设施落后,远远不能满足市民及游客健身、休闲、娱乐的需求,已成为制约乐山休闲体育旅游发展的瓶颈。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扩建、新建体育设施,依托旅游环线及干道建设,修建健身步道、体育广场、体育公园,体育公园根据不同功能可划分为以下区域,即安静休息区、文化休闲区、水景游览区、体育活动区和儿童游嬉区,全面提升全民健身服务设施的基础配置水平。同时,积极鼓励企业和民间资金投资休闲体育旅游的开发,构建休闲体育旅游市场投入多元化,确保休闲体育旅游产业获得足够的市场推动力。

3.5重视休闲体育旅游人才培养与休闲体育旅游的研究

休闲体育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大急需大批既懂体育又懂旅游知识的人才,目前,专业休闲体育旅游人才匮乏。因此,乐山市要加大对职业院校的资金投入,相关院校应依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既具备体育专业知识又精通旅游的人才。乐山师范学院社会体育专业、乐山职业技术学院运动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可为我市休闲体育旅游的快速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同时,加大对休闲体育旅游的研究,特别是针对乐山休闲体育旅游开发方面的研究,以便为乐山休闲体育旅游健康快速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帮助。

3.6 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拓宽乐山旅游发展的市场空间

加强与乐山市与周边地区的旅游合作,形成旅游宣传的合力。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大趋势下,任何市场经济活动都难以孤立地实现。乐山发展休闲体育旅游,应把加强区域合作摆在重要位置,整合精品休闲体育旅游资源,编排跨区域产品,发展无障碍旅游,加快形成区域性一体化的旅游协作体系。积极加强乐山市内各景区之间的合作,乐山与周边省区、经济发达省区的旅游合作,不断拓宽国内旅游发展的市场空间。

3.7完善休闲体育旅游管理、安全保障体系

休闲体育旅游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旅游,有些体育项目在放松身心的同时,带有刺激性与危险性,但正是这种刺激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都市人加入到挑战自我和实现自我的过程中,因此需要做好安全防范措施,保障游客人身安全。例如滑雪、漂流、森林探险等活动,存在一定危险性。在开展休闲体育旅游过程中,管理部门应加强休闲体育项目场地、设施的安全防护,配备专业的指导人员、救护人员,确保游客安全,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4.结束语

乐山市休闲体育旅游发展,需要科学制定休闲体育旅游开发策略,建立健全休闲体育旅游组织机构和管理体系,统筹规划,有序开发,科学设计乐山市休闲旅游产品,塑造乐山市国际旅游目的地良好形象,加强休闲体育场馆及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培养休闲体育旅游的专项服务人才。

【参考文献】

[1]云学容.对乐山市休闲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几点思考[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新论),2006,5(2):49-50.

[2]于素梅.小康社会的休闲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体育科学,2007,27( 5):23-35.

体育旅游市场前景篇2

体育旅游作为现代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项继生态旅游、探险旅游之后的又一专项旅游,对于满足旅游需求、促进旅游业发展,开拓更广泛的旅游消费市场,具有积极作用。

作为中国旅游强省――江西到现在也还没有一个相对比较理想的有影响力的体育旅游胜地。集“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于一体的武功山风景名胜区地跨萍乡市的芦溪县、吉安市安福县、宜春市袁州区三地,现已规划景区面积160平方公里,规划景点200余处,武功山水,不仅唯美, 而且非常适合举办滑翔、攀岩、公开水域游泳、悬崖跳水、登山等多种类型体育赛事和体育活动。如果能把武功山开发成集健身、探险、竞赛、刺激、体闲、养神为一体的天然的体育旅游胜地,不但可以增强武功山的旅游竞争力,也能填补江西省在这方面的空缺。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立足武功山,运用文献研究、专家访谈、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方法对武功山体育旅游资源开发遇到的实践问题进行探讨。并以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赣西地区为依托,着眼与红色文化结合,突出特色,以创新体制、开放市场和优化投资环境为动力,积极实施产业联动战略、特色战略和精品战略、实现武功山体育旅游规模化、规范化、效益化、等级化的目标,逐步使武功山旅游业成为赣西的支柱产业之一。

利用周末及节假日在景区现场发放问卷进行调查的游客所反馈信息为研究对象。共发放游客调查问卷500份(周末300份、国庆节200份),有效回收问卷468份,有效回收率93.6%。发放专家调查问卷20份,有效回收问卷20份,有效回收率100%。

二、研究结果

1、武功山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主体分析

以往武功山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资金来源主要由政府直接投资,然而,由于地方财政能力有限,投资的重点又不在体育旅游项目上,从而导致在市场上无法形成强有力的投资主体,投资效益不高。为了弥补武功山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巨大资金缺口,提高投资效益,必须加强政府引导,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打破政府对武功山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垄断性,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融资渠道的多样化,让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综合专家和游客对武功山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主体的调查统计显示:认为由国有企业开发的占3.87%,由私营企业开发的占35.13%,由萍乡市政府统一开发的占3.37%,由萍乡市旅游局负责开发的占3.54%,由萍乡市体育局负责开发的占9.03%,由政府和企业合作开发的占44.01%,而认为由其它主体来开发的仅占1.05%。根据当地政府财政实际情况结合以上调查统计数据显示,武功山体育旅游资源由政府和企业合作开发最合理,所占比例达44.01%,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政府和企业合作开发,即能保证政府的引导职能、发挥政府的强大号召力、宣传力等资源,又能充分企业财团的资金。其次是由私营企业开发,所占比例达35.13%,这主要是由私营企业开发,能充分挖掘企业的资金,又能发挥企业的主观能动性。

2、武功山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产品分析

(1)武功山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产品类型分析

通过对武功山体育旅游资源的调查与分析,可以将武功山体育旅游产品划分为以下四个类型:休闲型、观战型、刺激型和健身型。

武功山地处江西省西部,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月平均气温在13摄氏度以上,无酷暑,适宜体育旅游活动的时间长。金顶观光休闲区、羊狮幕观光游览区、九龙山宗教文化区、发云界游憩娱乐区、大王庙原始生态区五个核心景区,适合开展徒步登山、山地探险旅游、野营、蹦极等健身型体育旅游项目;特别是发云界游憩娱乐区拥有面积达10万亩的草甸,在高山之巅,面向绵绵草甸可以修建高山滑草场,高尔夫球场,高山足球场、滑翔机场等观战型体育旅游项目。武功湖原名社上水库,以及正在修建的武功海原名山口岩水库都适合开展悬崖跳水、游泳、赛艇、垂钓、滑水、划船等刺激型、休闲型体育旅游项目。

对武功山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产品类型的选择,可参照问卷调查中游客对项目类型兴趣度的回答统计结果:休闲类占的比重最大达到46.26%;其次是刺激类的24.37%;然后是健身类的23.61%;最后的是观战类5.94%。结合上述调查结果和冠豸山资源特点,对冠豸山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产品类型的选择应以休闲类和刺激类为主,健身类兼带发展, 观战类则一般性发展。

(2)武功山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产品分析

对武功山体育旅游资源的产品开发,要根据武功山实际资源状况和项目特点,结合社会实际需求,选择适合的产品进行重点挖掘和开发。通过对专家和游客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得出下列数据统计表,根据(表)显示:比重较大的产品是B(登山)94.83%、F(攀岩)90.57%、O(赣西红色革命老区徒步行)87.79%X(划船)85.46%、G(蹦极)84.75%、I(滑翔伞)79.45%、Q(民间体育活动表演)78.03%、Y(天然温泉浴)76.16%、V(野营)72.92%、S(公开水域游泳锦标赛)59.87%、L(徒步)56.96%,目前应对这些产品进行重点开发和管理。其余的产品则可进行一般性开发或延迟开发。

其中各字母所代表的产品分别是: A、垂钓 B、登山 C、游泳 D、探险 E、狩猎 F、攀岩 G、蹦极 H、悬崖跳水 I、滑翔伞 J、滑草 K、武术 L、徒步 M、骑自行车N、热气球 O、赣西红色革命老区徒步行 P、定向越野 Q、民间体育活动表演 R、民族体育项目活动 S、公开水域游泳锦标赛 T、空中钢丝杂技表演 U、骑游 V、野营 W、跳伞 X、划船 Y、天然温泉浴

3、武功山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影响因素

通过对专家和游客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武功山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影响因素, 根据(表)显示:关键类影响因素是B(开发资金匮乏,融资渠道不畅)、O(产品类型单一、参与者少)、P(体育旅游资源缺少特色和品牌效应)、R(体育旅游资源与其它资源脱节,缺少整合)、F(开发意识和观念落后)、L(缺少传媒配合和有效宣传)、D(景区建设滞后)、E(体育资源开发专业人才短缺)其余的是次要类。作者对关键类影响因素进行重点分析,并提出以下相应对策。

其中各字母所代表的影响因素是: A、当地政府支持力度不大;B、开发资金匮乏,融资渠道不畅;C、缺少景区整体规划;D、景区建设滞后;E、体育资源开发专业人才短缺 ;F、开发意识、观念落后; G、与景区其它景点不和谐 ;H、法规不健全、资源环境保护不好;I、认为开发体育旅游资源意义不大;J、开发成本过高; K、对景区其它景点造成破坏 ;L、缺少传媒配合和有效宣传; M、旅游者豸山体育旅游的兴趣不大 ; N、当地旅行社不给予合作;O、产品类型单一、参与者少; P、体育旅游产品缺少特色和品牌效应;Q、交通不方便;R、体育旅游资源与其它资源脱节、缺少整合;S、可用土地资源稀少; T、缺乏体育旅游中介机构的支持与配合,无法形成合力;U、缺少专业的从业人员;V、缺乏安全保障机制;W、其它。

三、研究对策分析

(一)产品优化、合理配合

开发体育旅游资源应考虑到参与者的广泛性和层次性,不同类型的旅游者对体育旅游产品有不同的要求,开发者应做好市场细分工作,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采取不同的开发措施和宣传促销手段,推出不同的体育旅游产品。例如,武功山可根据当地资源开发出适合各种年龄的体育旅游项目,针对在校学生可以推出野外生存、航模、、定向运动、水上运动夏令营、探险登山冬令营等;针对青年人可开发推出探险、攀岩、蹦极、等挑战性、刺激性强的项目;针对中老年人可开发推出登山、垂钓、游泳、老年人长跑、太极拳等休闲健身性体育项目。

(二)渠道多样、引进资金

武功山体育旅游资源开发需要资金的大力支持,然而,由于地方财政能力有限,投资的重点又不在体育旅游项目上,从而导致在市场上无法形成强有力的投资主体,投资效益不高。为了弥补武功山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巨大资金缺口,提高投资效益,必须加强政府引导,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在不违背法规的前提下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原则,打破地区、行业间的界限,通过独资、合资、股份制等形式多渠道引进资金。

(三)突出特色、打造品牌

体育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给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武功山体育旅游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是武功山体育旅游资源开发面临的艰巨任务,因此,对自己独有的资源,如红色文化、道教、缩龙、傩神等,要在开发观赏型的基础上开发出更多的参与性项目,充分利用广大游客的宣传,扩大其在国内乃至世界的辐射作用;对于普通的、不具特色的资源,在开发过程中要实现提高安全性能和高质量的服务,使游客在观赏到美景、体验到刺激、享受到休闲娱乐的过程中留下美好的回忆。

(四)整合资源、提高引力

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为了突出提高其资源的吸引力,需要与其它旅游资源联姻,整合资源优势,如将赣西红色旅游与武功山体育旅游的融合性开发,充分发挥两种旅游资源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有惊无险、潜移默化的特点,把当前极待加强的思想道德建设和爱国主义教育融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主动参与的活动之中。通过手段和方式的创新,偶教于游,通过对红色旅游和体育旅游的合理开发,在使旅游者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理想境界得到升华的同时,还能增强体质、体验惊险、感受刺激,这样既能丰富旅游活动,拓展旅游项目,改变单调的旅游产品给人们带来的不满足感,又能满足人们求新、求异、求奇的心理,同时,也使新的旅游产品更具吸引力。

(五)强化意识、转变观念

武功山体育旅游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与发展的机会,首先,应具备强烈的“超前意识”,密切关注和准确把握国际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只有使自己的企业跟上国际潮流,才有可能抢占到市场和经营的前沿,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先机;其次,要树立和强化“国际意识”,我国已加入了WTO,全球经济的进一步一体化,体育旅游业的管理者们应立足于国内市场,放眼国际市场,制定出企业的全求发展战略;再次,要强化“人才意识”,目前,人才严重不足是制约武功山体育旅游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加强体育旅游人才的培养,对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将起着重要的作用。

(六)广泛宣传,扩大客源

扩大客源是保证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对于武功山旅游市场而言,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本地居民对体育旅游的功能、特点及旅游方式缺乏深度认识,对旅游资源缺乏深入全面的了解,有目的的参加体育旅游人数较少,因此,首先应加强宣传促销活动,设计有宣传力的体育旅游产品形象,提出有号召力的宣传口号,利用多种场合、多种活动进行宣传,如利用大型活动、大型会议组织专项体育活动等,利用体育媒体、娱乐媒体、旅游展览、新闻报道、广告、开办体育旅游网站等多渠道宣传。借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加大宣传力度,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往,组织体育旅游宣传促销团到世界各国举办各种形式的体育旅游推介会,邀请国内外知名旅行社和新闻媒体到武功山考查、采访,让人们更多地了解武功山,提高武功山体育旅游资源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其次,要大力推进社区体育、广场体育、赛场体育、学校体育、大众体育的全面发展,积极培育各种类型的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体育探险娱乐协会,为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培养广大的个人和集体市场消费群体。

体育旅游市场前景篇3

[关键词] 体育休闲旅游;产业开发环境;发展构想

[中图分类号] F59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04-0117-03

[基金项目] 江西省体育局资助立项课题“江西省体育旅游业发展研究”(批准号:GTK06020)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邓卫红,江西宜春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经济与体育文化。(江西 宜春 336000)

体育旅游就是以体育资源为基础,通过各种体育活动来规划、设计、组合成相关产品,以引起人的消费欲望与需求,进而参与感受体育活动与大自然情趣的一种新旅游形式。它是旅游产业与体育产业交叉渗透产生的一个新的领域。在发达国家尤其是欧美地区,体育旅游已成为拉动经济的一股重要力量。在瑞士,仅滑雪旅游一项,每年接待外国游客1500万人次,创汇70亿美元左右;以“足球工业”为主体的意大利,体育旅游的年产值从20世纪80年代的180亿美元达到目前的500亿美元左右,超过了汽车制造业和烟草业产值。在江西省,体育旅游虽然还处在起步阶段,但也正在以30%至40%的速度快速发展。特别是江西省独特而丰富的旅游资源,客家、道教文化以及根植于其文化土壤之中丰富多彩的民间体育活动,成为吸引体育旅游游客的重要因素。

一、江西省体育旅游产业开发环境

江西省围绕“旅游后花园”的战略目标,打好“绿色、红色、古色”旅游牌,积极实施旅游名牌战略,加快了旅游资源整合与开发。如今,全省红色旅游、绿色旅游、古色旅游交相辉映,湖光山色尽现魅力,江西旅游资源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和生机。近两年,江西省充分发挥绿色、红色、古色旅游资源优势,整合旅游资源,加大了特色山水、红色摇篮、陶瓷艺术、道教文化、特种生态、客家风情等六大主题特色产品的开发推介力度,做大做强江西省旅游业。各地规划先行,《江西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全省重点旅游景区加大了开发建设力度,庐山、景德镇、龙虎山、三清山等地不断开发和丰富景区景点,井冈山、婺源、仙女湖、柘林湖等景区也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开发旅游产品。

各地坚持多渠道引进旅游开发建设资金,把旅游业发展目标纳入当地国民经济计划,大力开展旅游招商引资、宣传促销。近两年,江西省先后举办、参加了2002年江西(香港)投资洽谈暨旅游推介会、2003年江西(香港)旅游招商推介会。2003年江西(香港)旅游招商推介会共签订旅游招商引资项目16个,累计投资总额51664万美元。全省已建设完成景德镇到黄山旅游公路、新余仙女湖旅游公路、九江柘林湖旅游公路3个项目,共完成投资约5.6亿元,完成路面建设167公里。目前,全省现有对外开放的风景名胜区(点)400余处,其中庐山、井冈山、三清山、龙虎山、三百山、仙女湖等6处部级风景名胜区,省级24处;自然保护区55个,其中部级4个,省级16个;森林公园58个,其中部级14个,省级44个;国家地质公园2处,国家生态功能保护区1个。拥有历史文化名城7座,其中部级3座,省级4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5个,重点保护寺观37处。

江西省积极实施旅游品牌战略,着力打造“国际休闲度假中心”庐山、“世界瓷艺第一都”景德镇、“中国红色第一山”井冈山、“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中国红色故都”瑞金等旅游品牌。同时,积极创新旅游体制,运用市场化的手段和理念,组建了一批旅游企业集团,全省已形成一批有较高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的拳头旅游产品。目前,红色旅游资源遍布全省,绿色旅游得天独厚、古色旅游灿若群星,大大提升了江西旅游整体形象,江西秀美的山水风光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游客。去年全省接待海外游客人数24.09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7161.8万美元,全省旅游总收入占全省GDP的7.95%。这些独特而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体育休闲旅游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依托。其次是江西省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适于开展户外运动和休闲的理想场所。如庐山、井冈山、龙虎山、三清山等适宜开展攀岩、探险、登山等体育旅游项目;鄱阳湖、青山湖、仙女湖等以及众多依托水利设施建成的水利风景名胜区等等,适宜举办各类皮艇、摩托艇、滑水、漂流等水上运动。

二、江西省体育旅游业经营现状

1.体育旅游作为旅游行业中的一种形式

以缓解现代人的压力和恢复精神疲劳,受到现代人的青睐,但是目前江西省体育旅游在旅游行业中所占的比重较低,至今尚未有一家体育旅行社,单纯以健身、运动、休闲为主题的体育旅游线路没有形成,据调查,有92.86%旅行社的法人代表认为,体育旅游尚不具备开展的物质和人力条件,涉及开展体育旅游的几家旅行社,其业务多在外省开展,如东北、内蒙古开展滑雪、滑沙、骑马等活动,并且参与人群的规模不大。由此可以看出,江西体育旅游行业对开展体育旅游信心不足,与全国其他省市相比存在比较大的差距,有经济的原因,同时,也存在思想观念滞后的问题。

2.潜在消费市场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近几年,旅游热已成为人们善度余暇,提高生活质量的一个标志,体育旅游作为一个新型词汇,刚刚登上生活舞台,就受到广大城市居民的青睐,但尚处于了解和认识的初级阶段,为增强体质、休闲、娱乐和回归自然而积极参与,也深刻反映出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人们的迫切需求。

3.消费状况与特点

江西省居民主要参与的体育旅游项目主要集中在登山、骑乘动物和体育竞赛上,不同性别、年龄和爱好所选择的项目存在较大的差别,人们对体育旅游项目的选择机会以及服务质量存在较大的意见,各项目的参与率比较低,处于15%~25%之间,并且消费水平整体偏低,有31.50%认为1000元以内消费可以承受,59.49%可承受1000~2000元,3000元只有9.10%,体育旅游消费水平略低于一般旅游消费,与全国其他省市相比,体育旅游消费支出幅度差异较大,江西省居民在参与方式上表现出具有结群性特征,首选家庭成员,其次是单位同事,受余暇时间与经济因素的困扰,参与频率较低,愿意每年1次为45.15%,2次32.42%,3次以上为22.42%,节假日选择出游的人员较多83. 88%。

三、江西省体育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主要制约因素

1.经济相对落后,国民收入水平低,作为体育旅游主要目标市场的中间阶层人数偏少。江西省在我国仍属欠发达地区,人均GDP(2005年为8580元),资源平均产出GDP与全国尤其是东部发达省市相比,仍有差距,2005年江西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006元,而广大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为3506元,国民收入水平低,人们的消费承受能力有限,直接导致了江西省体育旅游市场需求的相对不足,我们对江西省居民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有49.72%的人认为收入水平,有40.70%的人认为价格因素是影响其参与体育旅游实际决策的原因之一。

从另一个角度讲,体育旅游的消费人群主要是中间阶层,即中间阶层占就业人口的多少,决定了体育旅游市场的大小,根据中国目前城乡居民收入及金融资产占有情况,如果把人均年收入在1~10万元,户均金融资产在3~10万元的人口和家庭都计算在内的话,估计目前进入中间阶层的人数也仅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1/4,我国尚未形成中间阶层占主体的社会,中间阶层人数偏少,这直接影响着体育旅游市场的客源状况。

2.对体育旅游消费的认知制约着江西省体育旅游发展。在我们对参加过体育旅游活动的江西省居民所进行的调查中,认为价格较高与价格较低的比例约是62%与38%,即目前体育旅游产品对一部分消费者而言偏高,但对另一部分消费者来说则是可以接受的,这说明,虽然体育旅游产品的定价必须考虑人们的消费水平和承受能力,但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人们对此项活动的认可程度。

3.人才缺乏,经营管理水平低,服务质量有待提高。人才培养机制的缺位,导致江西省目前体育旅游从业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经验严重不足,整个体育旅游服务体系存在着经营管理不善,对潜在顾客培训不力,服务质量不到位等问题,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游客对体育旅游服务质量感到不满意或认为一般,顾客的不满意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失去顾客,失去市场。

4. 资金缺乏,硬件设施跟不上,产品开发不力,有盲目上马现象 由于资金严重不足,在促进体育旅游业发展的许多重要方面,包括产品开发、宣传促销、教育培训和基础设施、硬件设施建设都不能适应体育旅游发展的需要。

5.体育旅游宣传促销力度不够 目前,江西整体体育旅游促销资金不足,力度不够,宣传内容单调、形式陈旧,宣传渠道不多,手段缺乏,宣传促销时断时续,缺乏经常性、长期性,因此,对外影响不大,效果不显著。

四、江西省体育旅游的发展构想

1.深入发掘江西省体育旅游资源。加强规划与开发,突出特色,充分发挥江西省旅游资源的整体优势,政府有关部门要迅速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抓住机遇,从宏观上加强对体育旅游的扶持与管理,在充分把握江西省体育旅游资源的基础上,认真做好江西省体育旅游的发展规划,体现出“山水”两个字的特色,就是依托江西自古多名山、水优势,如享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庐山,被誉为“揽胜遍五岳,绝景在三清”的三清山和“天下第一山”革命圣地井冈山?,“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像一蒲扇系挂在长江玉带上的江西省五大江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等,围绕不同的自然以及“道教”、“客家”的体育文化背景,进行深度旅游开发,完善场馆设施,提高服务功能,,将江西建成集水上比赛、运动、娱乐、观光、休闲度假等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2.主体带动,大力培育体育旅游产业新的增长点。主体带动最根本的要求是加快体育健身旅游大项目建设,形成一批旅游亮点,带动和促进体育旅游特色经济的发展,坚持主体带动,首先要解决好规划问题,体育健身旅游规划是体育旅游发展总体思路的集中体现,也是规范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和体育旅游赛区建设,指导景点布局和项目设计的前提和基础,是开展工作的总依据和切入点。

3.多元发展,加快体育旅游特色经济发展的社会化进程。体育健身旅游需求的多元化,需要旅游供给社会化来满足,旅游市场细分、专业、多样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特色。首先,加大投入力度,多渠道筹集发展建设资金,更多地吸引国外资本介入江西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促使江西体育旅游产业投资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其次,要积极主动地学习国外先进的体育旅游经营管理模式,促进管理体制、经营机制、组织形式、服务品牌的创新。

4.以市场为导向,开发适销对路的体育旅游产品。实行准确而细化的客源市场定位,以客源市场的现实和潜在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自身丰富的资源优势,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就江西省居民来说,参与体育旅游的动机和对体育旅游产品特性的需求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次的。其中,休闲娱乐、健身是人们参加体育旅游最主要的动机;在参与行为上,人们对参与性和观赏性体育旅游的关注程度相当,差别不是很大;在刺激程度上,人们更倾向于参加强刺激性的项目,适应消费者需求,配合全民健身运动,把体育旅游放在休闲大市场的范围内去研究,开展高娱乐含量的,具有较强刺激性的体育旅游项目,对体育旅游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5.在客源市场上要注意体育旅游的地域性特征。立足于本地市场的基础上,推出特色产品,以江西旅游的传统客源地为主展开宣传促销活动,以江西周边省区为重点,尽力开拓省外市场;应密切关注境外市场,努力争取这些地区的游客到江西来进行体育旅游。

6.在进行体育旅游发展规划时需统一规划,总体布局,分期开发,突出重点,留有余地。体育旅游的发展规划要求对区域内的体育旅游业发展的空间结构与开发时序进行总体筹划,统揽全局;要从市场需求与资源特点的结合上,对江西省体育旅游进行功能区划分,确定多个功能区的重点开发项目,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体育旅游景区或线路,形成优势互补,互不相同的体育旅游格局。

7.加强体育旅游市场的宣传营销工作。按照市场发展的规律,结合目标市场的价格需求,充分考虑产品成本和市场竞争者状况,制定切合实际的体育旅游产品价格及价格策略,并根据消费者心理可承受价位开发相应档次的产品。

8.要充分发挥旅行社在体育旅游市场中的作用。体育旅行社还应当参与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特别是一些线路性质的如自驾车等的开发;体育旅行社还应利用其与体育界的关系,开展体育赛事观战游等活动。

9.积极开发体育旅游人力资源。大力挖掘现有人力资源潜力,加紧培养具有体育和旅游复合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体育旅游高级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苏勤.旅游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赵全等.体育与休闲[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

体育旅游市场前景篇4

关键词:体育旅游; RMP分析;对策;六安市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6-0208-04

1 引言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2016年提供的数据显示,体育旅游产业年产值已经超过了4500亿欧元,不仅如此,当整体旅游产业的增长额在2%~3%左右浮动时,体育旅游是全球旅游市场中增长最快的,增长率达每年14%。目前,国内旅游开展火热,内需增长和收入增长趋势正推动体育+旅游成为一个新金矿,这将成为继互联网+体育之后的新风口,因为旅游正从传统的观赏性旅游向体验性旅游发展,而体育旅游则为消费者提供了较好的体验式旅游需求。

2016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扩大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领域消费的意见》(85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充分认识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重要意义,并出台促进体育与旅游融合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1]。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的颁布,以及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决定实施旅游休闲体育的重大工程,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旅游业,不断完善体育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丰富体育旅游产品和服务,迎接正在兴起的休闲体育旅游时代[2]。这些措施为休闲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保障。

体育旅游是以参加或鉴赏体育活动为目的,旅游者暂时离开居住地而引起的一切与体育相关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为满足自身的需求,促进旅游者身心健康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体育、旅游共同发展的新兴产业。[3]吴必虎提出RMP(昂谱)分析的理论,即以旅游产品为中心,进行R性分析(resource analysis)和M性分析(marketing analysis)以此为基础进行P性分析(product analysis)并最终提出以旅游产品为中心的规划框架[4]。论文在采用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对六安市体育旅游发展进行RMP分析。

2 基于RMP理论的六安市体育旅游分析

六安市位于大别山北麓,由南向北呈阶梯状分布,大体分山地、丘陵、岗地和平原4种地形类型[5]。境内旅游资源丰富,并以其山水兼得、名胜众多而跻身于安徽旅游大市行列,成为全省六大旅游区之一。全市目前共有A级旅游景点(区)61处,其中2个5A景区,23个4A景区。

2.1 资源分析

体育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是资源,市场的开发和产品的设计都是基于现有体育旅游Y源基础上的。经过实地调查以及在知网、万方、六安市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书籍资料,将六安市体育旅游资源划分为4类:山岳景观、水域风光、民俗风情、现代设施与体育赛事。这四类资源优劣势分析见表1。

2.2 市场分析

对佛子岭水库、皖西大裂谷、天堂寨、万佛湖、红河谷地质公园等几个有代表性的体育旅游景区进行实地走访调查,针对体育旅游者随机发放问卷。问卷总计发放2000份,1860份为有效问卷。调查的1860份有效问卷中,有1038人愿意参加体育旅游活动的人数,占55.8%;比较愿意参加的人数为662人,占35.6%;160不人愿意参加体育旅游活动的人数,占8.6%。由此可见,六安市体育旅游市场的需求量大,具有开发潜力。为进一步了解体育旅游市场和体育旅游参与者的关系,有针对性地设置不同的旅游项目,从年龄段、职业、文化程度、收入情况这4个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

2.2.1 年龄段分析

通过图1表2分析可知:参与体育旅游的人主要是集中在18~40岁之间的人群,3个年龄段分别占到36.65%、17.06%和25.88%。

究其原因:18岁以下人群一般来说是学生,他们学业负担重,没有经济来源,所以参与体育旅游的人非常少。26~30岁和31~40岁的人群,其收入稳定,精力旺盛,存在工作压力,是一个广大的参与群体。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参与体育旅游的人数也逐渐减少,主要是受到年纪和身体的影响比较大。通过年龄层次的分析,可以有效的针对不同年龄段设置不同的体育旅游项目。

2.2.2 职业分析

从表3分析得出,职业性质的差别对体育旅游的选择具有很大的影响,其中,参与体育旅游的比例在学生、教师、公务员、专业人员、私营单位从业人员中比例较高,而且年龄呈现年轻化趋势,这个与他们职业的闲暇时间、稳定程度有关,他们的精力和闲暇时间也最充裕。而农民、个体经营者比例较低,这部分人群假期不固定,因此针对这类人群,应重点开发距离较近、时间较短的体育旅游产品。

2.2.3 文化程度情况分析

从图2可以看出,文化程度对体育旅游者的态度也有一定的影响,文化程度越高的游客,他们在消费方式、体育锻炼、生活情趣上有自己的认识,越愿意参与体育旅游。他们追求一种高尚健康的生活方式,有着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愿意接受新事物,同时,他们的高收入是参与体育旅游的物质保障。本科以上的人群为体育旅游的主要参与者,应重点关注这类群体的开发。

2.2.4 收入情况分析

从图3可以看出,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参与的意愿越强烈,收入高的群体有着较好的物质保障。但是“暂无收入”群体也有较高的参与意愿,他们中大部分为学生,精力充沛,追求刺激,敢于冒险,对体育旅游充满好奇。所以目标定位于收入较好的家庭和学生群体,是六安市体育旅游市场开发对象选择时应考虑的问题。

从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可知:随着国民生活水平提升和消费升级,以体育和旅游为代表的体验式消费正在快速增长,成为下一个消费的主体,在六安市体育旅游市场中,这种消费已经逐步被各个家庭、尤其是有着中高收入和知识层次的人所追捧。六安市体育旅游者在年龄段、职业、文化程度、收入情况这四个方面具有显著差异。

2.3 产品分析

2016年国务院颁布的《“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丰富发展休闲度假产品,而体育旅游作为休闲度假旅游的一个主要形式,其丰富的体育旅游产品也是保障体育旅游又快又好发展的条件之一[6]。在产品分析中,从优势和劣势两个方面分析六安市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概况。

2.3.1 六安市体育旅游产品优势分析

六安市拥有一流的生态环境,目前拥有部级“园林城市”、部级“水利城市”、部级“文明城市”以及“人居m宜城市”等美誉。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众多的旅游资源,六安市目前开展了南山高尔夫球赛、网球赛,大别山风景道以及万佛湖滨湖山地自行车赛,月亮岛龙舟赛和皮划艇锦标赛,五百里茶谷半程马拉松等赛事,同时还开展了金寨部级游步道的健步走、六大水库的冬泳、大别山野营、白马尖登高以及房车基地和户外运动等民间团体的休闲体育活动。六安市体育旅游产品数量众多、种类较全,有着良好的群众参与基础,业已形成局部区域的体育旅游品牌。

2.3.2 六安市体育旅游产品劣势分析

六安市旅游产品较多,但同质化问题较突出。在生态体育旅游产品上,基本上山地资源和水资源的开发,缺乏特色产品,基本上都是野营、自行车、定向越野、爬山、攀岩、骑马、漂流、探险、游泳、滑水、划船、快艇、水上高尔夫等体育旅游项目。在红色体育旅游产品上,落后的展览方式,吸引力不强;在古色旅游产品上,多为历史遗迹的展示,并未挖掘深度内涵,只能进行简单的自驾游参观等,没有与体育旅游很好地结合,游客没有体验感受[7]。这些都与周边城市合肥、安庆、阜阳、滁州、芜湖、宣城、黄山等城市相重复,并不能形成六安市体育旅游的品牌,缺乏创新性建设。

3 基于RMP分析的六安市体育旅游开发策略

3.1 充分利用六安市自然资源优势,确立六安市体育旅游发展的品牌战略

六安市体育旅游资源的特色是山体资源和水体资源,可以采取“旅游+体育”开发模式和“专项型”开发模式,突出特色内容,树立体验式体育旅游的品牌形象[8],提升认知度,设计多条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如将绿色旅游线路、红色旅游线路与体育融合,开发一条特色的“体育绿色旅游”、“红色体育旅游”精品线路,让更多的游客能够寄情于山水之间的同时,身心体魄得到锻炼与提升;让游客重走红军当年的路,感受革命烈士情怀。

3.2 加强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

体育旅游业的竞争也是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竞争。因此,六安市应该加快培养具有旅游专业知识和体育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熟悉经济管理、经营、策划、销售和外语,并且在体育方面也有一定造诣的人才。旅游社和部分旅游景点应当与六安市本地的一些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加强对一些体育旅游危险性较高项目的培训(如漂流、滑翔等),人才直接向旅游社输入。[9]同时,也应该加强对优质人力资源的保护,防止人才流失。此外,由于六安市体育旅游行业从业整体学历、知识层次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应当强化行业人才的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工作,建立完善的体育旅游从业人员培训体系,以适应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政府在其中,应发挥政策支持、物质保障的作用。

3.3 多种途径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客源

媒体宣传是六安市体育旅游的市场开发和产品营销的重要途径,体育旅游是一个新颖的旅游领域,大众认知度不高,在六安市旅游宣传途径相对单一的形势下,体育及旅游主管部门和产业经营者,应加强多渠道宣传,提升人们的体育健身和休闲意识[10]。首先,应加强宣传促销活动,设计有宣传力的旅游产品形象,提出有号召力的宣传口号;其次,利用多种场合、多种活动进行宣传,充分发挥媒体宣传的作用,通过电视、报纸、互联网、新媒体等多重作用,实现体育旅游产品的互动宣传,促进六安市龙头体育旅游项目或产品品牌效应的形成。

3.4 发挥区域优势,加强区域联合,构建体育旅游经济圈

近年来六安市的交通发展迅速,在旅游的过程中,使游客省时省力。六安市应该加强与周边城市的体育旅游合作,将每个城市体育旅游的特色结合起来,发挥每个地区的区域优势,设计一条条精品体育旅游的线路,加强区域联合,以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11]。同样,充分利用合肥、武汉等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能力,实现区域联动,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六安体验体育旅游的魅力,构建一个互相合作与竞争的体育旅游经济圈。目前,六安市与湖北麻城市已经有“大别山部级风景道”项目合作。

3.5 加强体育部门与旅游部门之间的协作

由于体育旅游作为交叉产业,虽然得到一定的发展,但是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无序盲目的情况,使得体育资源和旅游资源未能实现最优化的统筹配置[12]。六安市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不能优化配置体育和旅游资源,制约了产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应当加强体育和旅游职能部门间合作,形成对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统筹领导,共同推动六安市体育旅游的发展,从而营造体育行业、旅游行业的双赢局面。

3.6 健全体育旅游市场开发体系,加强筹资渠道多元化

六安市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应采取结合型的产业机制,一般被认为是当前体育产业发展优化模式,即在政府引导和基础性投入的基础上,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同时,政府主管部门应加强政策引导,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产业经营者应努力拓展社会多元化投资渠道,吸引社会闲散资金投入[13]。如借用多种媒体宣传,开展多样化活动形式,积极承办国内外高知名度、参与度的体育赛事,提升六安市体育旅游整体形象,吸引内外资金投入。

3.7 重视六安市体育旅游项目的安全管理

首先,政府应当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景区的基础设施、安全设施和医疗保障点的建设;其次,相关旅行社也应当在与游客签订协议时,明确体育旅游时存在的风险和相关赔偿细节;再次,景区也应当在游客进行体育旅游前,明确有风险的存在并且告知游客如何规避风险。尽可能地将风险的程度降到最低,使游客的损失减到最少。对一些危险系数较大的体育旅游目,如漂流、滑翔、跳伞等,政府应当加强对体育设施质量的监督,以保障游客的安全。

4 结语

大众对旅游消费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体育旅游也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旅游产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六安市体育旅游在发展过程中,为避免出现效益不高、层次不高、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在开发时要明确优势、树立特色品牌;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多渠道扩大宣传,同时,发挥区域联动作用,构成体育旅游的经济圈;政府多部门之间加强合作,共同完善体育旅游市场,吸引更多的外部投资,并完善安全项目管理。

开展体育旅游有助于产业结构优化、吸引外来经济注入、增加就业、促进相关行业发展。在未来,体育旅游是六安市新兴产业中一个极具潜力的开发对象。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扩大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领域消费的意见[R].北京:国务院,2016.

[2]国务院.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R].北京:国务院,2015.

[3]程 立.试论我国体育旅游的发展状况及前景[J].贵州体育科技,2006(83):9~13.

[4]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6~7..

[5]万青.六安市旅游业的SWOT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5,21(1):376~379.

[6]国务院.“十三五”旅游业务发展规划[R].北京:国务院,2016.

[7]徐森林.六安市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3.

[8]杨 强.中国体育旅游研究20 年: 述评与展望[J].中国体育科技,2011,47(5):90~115.

[9]石 岩,舒宗礼,夏贵霞.近十年来我国体育旅游研究现状综述与展望[J].体育文化导刊,2004(4):59~61.

[10]石晓峰.我国中部地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策略[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6):10~16.

[11]朱文杰.河南省体育旅游开发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2(1):91~95.

体育旅游市场前景篇5

【关键词】邢台市 体育旅游 核心要素

一、前言

体育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个产业,有其独特的一面。在给人们带来休闲健身的同时,更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通过对体育旅游文化要素的研究,推动体育旅游业又好又快的发展。体现体育旅游中文化要素的研究价值,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引发人们从更多的角度思考邢台市体育旅游中的文化要素,推动邢台市体育旅游研究的发展。本课题通过对邢台市体育旅游的文化要素进行研究,目的在于了解邢台市体育旅游的文化要素,发现其中所存在的问题,探讨相应的解决方法。其重要意义在于发掘邢台市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结合,推动邢台市旅游业发展,使邢台市体育旅游产业带动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根据研究需要对邢台市主要旅游景区作为研究的对象。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通过检索邢台学院图书馆和中国中文期刊网,查找相关体育旅游的书籍、期刊等。

问卷调查法。制定《邢台市体育旅游发展核心要素调查表》,由论文小组成员到各景区发放,收回问卷568份。收回问卷后,首先进行检验,对调查材料进行统计和数据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邢台市体育旅游的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

邢台市是历史文化古城,文化底蕴深厚,人文景观丰富,自然风光秀丽,为体育旅游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正是拥有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给邢台市的体育旅游带来了无限的生机。邢台市地处河北省南部,太行山脉南段东麓,华北平原西部边缘,总面积12486平方公里,人口680万,为京广铁路线北京以南第三座城市,公路干线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利。邢台自然风光奇丽多姿,被专家称为八百里太行山最绿、最奇、最险、最美的地方,西部山区自然风景区有:“世界奇峡—太行奇峡群”、“北方奇观—崆山白云洞”、“中国爱情山—天河山”、“人间仙境—九龙峡”、“北方九寨沟—云梦山”、“太行山最绿的地方—前南峪”、“中国道教圣地—北武当山”、“中医鼻祖地—扁鹊庙”等,截止目前,邢台市已开发的旅游景区(点)45处,星级酒店18家,旅行社46家,其中国家A级以上景区13家。

通过调查参与体育旅游的群体过于单一,体育旅游更多受中青年人的喜爱,其中私企工作者所占的比例较少,仅占12%,这充分说明体育旅游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私营企业的工作者没有更好的参与其中,其中具有更广阔的市场,可以通过报团、折扣等方式刺激私营工作者参与其中,以此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现代体育旅游非常受到旅游群体的喜爱,能够占到将近2/3,而传统体育旅游项目所占的比重也不少,可以占到将近1/3,我们同样不能忽视,其项目种类多种多样丰富多彩,我们要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推动南阳市体育旅游的又好又快发展。

参与体育旅游的旅游群体消费能力不高,我们更应该注重对体育旅游消费市场的拓展与建设,使游客在轻松愉快的旅游过程中,更好地消费,以此提高旅游经济的发展。而表6更突出地反映了,旅游的群体对体育旅游的认知程度还远远不够,对体育旅游比较了解和非常了解的人群不到40%,这就说明了体育旅游的市场非常广阔。

(二)对邢台市体育旅游发展核心要素的调查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自身的文化要素更能推动邢台市体育旅游的发展,是体育旅游的核心要素。通过自身的文化要素,给我市的体育旅旅游带来更多的价值。在体育旅游中,文化要素是非常重要的。应不断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节,也可以在景区开展“文化节”、经贸洽谈会、具有民族风情的运动赛事、以家庭为主题的体育活动、在水上开展水上竞技、参与各种有趣的身体活动、参观各种体育建筑设施和各种高水平运动赛,可以使体育旅游者在美感陶醉与竞技激烈中获得精神愉悦,在身体力行中充实自我的精神感受,在移情、寄情中宜泄自我情感。通过调查,越来越多的人注重在旅游的过程中达到身心的高度的统一,在娱乐的同时身体更得到了锻炼,体验到了体育所带来的乐趣,而景区丰富多彩的文化要素吸引着更多的游客前来游玩。不仅仅带来了体育旅游的乐趣,更进一步推动了我市的经济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调查发现邢台市参与体育旅游的群体过于单一,对体育旅游的认知程度还远远不够;参与体育旅游的群体消费能力不足,体育旅游消费市场不够完善,带动经济发展的水平较低;体育旅游的项目欠缺,不具备时代性与新颖性,与周边城市的体育旅游项目形成鲜明地对比,自身仍存在不少差距;体育旅游中的文化要素并没有充分的表现出来。

(二)建议

加大宣传力度,展现文化魅力的同时吸引更多的游客参与到体育旅游活动当中;应进一步新兴体育旅游项目,重视景区消费市场的开拓与建设,使经济水平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根据邢台市体育旅游业的自身特点优势,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提高体育旅游的发展,带动经济上的快速增长;发展体育旅游业要不断发掘自身所存在的文化要素,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结合,借鉴周边城市体育旅游兴盛的经验,学习科学的管理方法,使邢台市体育旅游产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体育旅游市场前景篇6

[关键词] 洛阳 体育旅游 开发 可行性 对策

一、洛阳体育旅游市场开发的可行性

1.旅游资源丰富,体育旅游资源基础厚实

体育旅游资源通常是指由各种体育因素所引发,能够吸引人们从事各种旅游活动的,或能够被利用开展各种体育活动,诱发人们前往旅游的各种自然、人文客体。洛阳,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和著名古都。2001年以来,先后荣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最佳魅力城市”等光荣称号,被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评为中国十大魅力城市、欧洲人最喜爱的中国十大旅游城市。现有国家4A级景区7个,3A景区10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处、省级77处;国家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8处、省级9处。富足的旅游资源,为洛阳体育旅游的展开,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2.政府重视,体育旅游开发具有政策支持

旅游业是洛阳的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之一,洛阳市政府对旅游业的发展高度重视,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200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按照打造“历史文化之都”、“休闲度假之都”和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的总体目标,加快旅游业的深度开发,不断提升旅游产业化水平。增加小浪底、万山湖水上娱乐项目,使之成为休闲度假胜地;扩建栾川滑雪场,使其成为冬季旅游的亮点;办好伏牛山滑雪节等节会活动,以精品文化项目、大型体育赛事为载体,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的融合和互动,实现共同发展。

3.旅游基础扎实,社会支持系统完善

洛阳是一所旅游基础扎实,社会支持系统较为完善的国家优秀旅游城市。从交通方面看,地处陇海、焦枝两大铁路交汇处,陇海铁路横穿全市,焦枝铁路纵贯全境;207、310、311国道穿梭而过,境内有省道11条,县道78条,乡乡有公路,村村通汽车;洛阳机场位于市区西北10公里处,是国内净空条件较好的二级机场,辟有洛阳至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的航线,开通了通往香港和日本冈山市的包机。从餐饮角度讲,拥有不同档次的星级饭店60余家,具有洛阳水席、燕菜、烫面饺等众多传统名吃。就旅游组织而言,已成立各种旅行社90家,其中国际旅行社8家,国内旅行社82家。

4.具有开展体育旅游的场馆设施和一定的运作经验

各种体育器材设备是开展体育旅游的前提和先决条件。截止到2005年底,洛阳共建设各类体育场馆2700余个,总面积432万平方米,人均场地面积约0.70平方米。特别是投资3.7亿元,占地1500多亩的新区体育中心,包括射击馆、游泳馆、体育馆、体育场、网球馆、自行车赛场等6个大型体育场馆及其他室外训练场地,分别具有承接省级综合游泳比赛和国家单项比赛的能力。这些场馆设施为洛阳举办赛事,开发观赏性体育旅游提供了牢靠物质基础。2006年7月在新区体育馆举办的“四国女篮邀请赛”,就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看。

在参与性体育旅游方面,已开发出栾川滑雪场、伊河漂流、洛河漂流、小浪底、万山湖水上娱乐、伏牛山登山、楼梯山狩猎场、青要山攀岩大赛等旅游项目,而且成功的举办过多次牡丹花会、滑雪节等旅游活动。体育旅游的开发探索和活动的举办,为体育旅游的开发运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5.旅游人数不断攀升,体育旅游潜在市场巨大

(1)体育旅游市场的定性分析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近几年,我国的旅游人数迅速攀升,截至到2005年,我国的旅游收入已经达到7500亿元,占全国GDP的5.8%。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020年世界处境的旅游人数到达16亿人次,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位的旅游目的地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接待游客将达1.31亿人次,出国旅游1亿人次。在旅游热潮的带动之下,近年来洛阳的旅游人数亦不断增加,旅游收入不断增长(表1)。

表1 洛阳市近三年旅游人数及收入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洛阳市2004,2005,2006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专家学者在2002年宁波召开的“奔向21世纪的中国旅游”研讨会上,指出: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将促使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出现重大变化;旅游者对旅游的参与性与体验性更加注重,休闲产品、娱乐产品、健身产品所占比重不断增大。根据专家们的预测,可定性的判断:不断增长的旅游业,将在客观上为洛阳体育旅游的发展开辟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

(2)体育旅游市场的定量预测

有人调查指出,“体育旅游在我国起步虽晚,但发展较快,目前正在以年30%至40%的速度快速发展”。路紫调查发现,目前在在我国的旅游人数中,50%左右的人都曾参加过体育活动。根据以上调查,若把洛阳体育旅游的增长速度保守估计在10%左右,结合其2006年的旅游人数,笔者认为,可以推导出洛阳未来几年旅游体育旅游人数的数学模型。即X(t)=1401.2*(1+10%)(t-2006),X(t)表示某年份体育旅游人数的预测值;1401.2是基数,即2006年体育旅游人数;t表示2006年之后的预测年;10%表示预测年内的增长率;以此模型,可以预测洛阳未来5年的体育旅游人数变化情况(表2)。

表2 未来5年洛阳体育旅游人口增长预测表

通过表2可见,未来几年,洛阳体育旅游需求较大,市场发展空间广阔,体育旅游具备一定的客源基数和稳靠的市场支持。

2.洛阳体育旅游开发的对策

(1)转变观念,盘清资源,合理规划

体育旅游是一种正在兴起的幼稚产业、弱势产业,其发展必然面临着所有行业起飞所共有资本注入不足、贮备人才缺乏、经营理念落后等问题。要得到快速发展,政府部门必须转变观念,高度重视。首先要正确认识体育旅游在带动体育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国民体育意识,扩充旅游业发展空间,促进旅游业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从培育国民经济新增长点的高度,有利于体育旅游快速、全面、健康发展的角度,全面审视体育旅游的功效,赋予其独立的产业地位。其次,邀请旅游界、体育界、经济界、环保界等部门的专家,厘清全市可开展体育旅游的景区景点、山水森林,并在充分市场调研和预测的基础上,确定开发的重点项目和区域,制定出一个项目分区协调、布局合理,产品层次有序、长远适度的体育旅游发展规划。

(2)加强融合,理顺关系,合理分工

体育旅游是体育与旅游交叉融合而成的复合产业,一方面在特性上兼有体育和旅游的双重特点,另一方面在管理和操作上分属不同的部门。这样以来,由于体育、旅游资源融合程度不够,往往会造成了在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中体育、旅游两种资源不能各尽其用,造成资源浪费,而且极易产生多头管理、职能不清,出现托诿、扯皮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会阻滞体育旅游的快速发展。因此,在体育旅游的开发过程中,应在政府的主导下,建立一个市场机制型的交流平台,加强体育与旅游的融合,明确体育部门、旅游部门各自的责权利,做到关系和谐、分工合理、职能到位、责任明确。

(3)细分市场,正确定位,多层开发

任何一项产品都不可能满足所有的消费者需求。作为旅游业多元化、个性化发展而孕育的体育旅游必须进行市场细分,才能最大限度的争得客源,获得最大的市场机会。在洛阳体育旅游的开发过程中应根据参与者的广泛性和层次性,基于不同类型的旅游者对体育旅游产品不同的需求,认真进行市场细分工,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开发不同的体育旅游产品。针对儿童少年以主体公园、歌舞表演赛为主;针对青年人应以探险、漂流、攀岩、登山等刺激性较强的项目为主;面对中年人应以登山、垂钓、游泳、自行车等项目为主;老人则可以开发一些万人健步行、太极拳表演、秧歌大赛等健身项目。

(4)区域合作,增强引力,扩大客源

从体育旅游产品层面看,一个地区的体育旅游能否实现快速、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其产品的吸引力。洛阳周边的其他地市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如郑州的少林寺、新郑的炎黄艺术文化节、登封的中岳庙会、三门峡的国际黄河旅游节,开封的相国寺、龙亭、清明上河园,安阳全国滑翔训练基地、划船训练基地红旗渠等。洛阳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可以采用本市资源和周边资源相结合的道路,来增强旅游产品的吸引力,扩大客源。在政府的引导下采用区域联动,联姻发展,市场运作的方式进行。

(5)举办赛事,广泛宣传,培育市场

外地游客的大量涌入,本市居民的广泛参与是体育旅游发展的根本途径。而这一途径的实现有赖于体育竞赛的拉动和广泛的社会宣传及引导。对洛阳市而言,具体对策是:

①积极申办和举办省内各种赛事;积极建议省体育局申报全运会及各种国家单项比赛,洛阳可以作为一个分赛场或某个运动项目的主场;以吉利区场馆为依托,积极举办各种排球竞赛,可以像宁波市一样设立中国女排的主场;利用牡丹花会期间积极举办各种部级的赛事,是竞赛和花会相映生辉,形成品牌。利用竞赛活动大力发展体育旅游,宣传体育旅游,特别是要把握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机,通过赞助、宣传团、推介会等形式大力宣传洛阳旅游。

②大力发展社区体育、大众体育,利用报纸、广播、展览、网站等多种媒体宣传体育旅游,特别是要发挥好社区、乡镇体育指导员的宣传作用;同时积极培育各种体育旅游协会、体育旅游俱乐部,通过各种组织群体,引导大众参与体育运动,参加体育旅游,培育体育旅游市场。

(6)培养人才,健全制度,多元融资

体育旅游人才欠缺是我国体育旅游发展中面对的共性问题,是制约体育旅游发展的瓶颈之一。从实践操作出发,其人才需求主要有两类:既要懂体育又要懂旅游的经营管理人才;懂体育技术和安全防护的技术的服务人员;对于前者,可以通过在全市旅游系统抽选部分人员,送到开设体育旅游专业的院校,如天津体院、成都体院培训的方式解决;对于后者,可以直接通过招聘体育、医务人员解决。对于其制度的建设,主要应该建立安全救护制度、环境保护制度、体育旅游活动举办的申请申报制度、从业人员资格制度,以及鼓励投资的政策扶持制度,对于幼稚的体育旅游业而言,当前紧要的是建立投融资的多元化制度,通过政策倾斜,逐渐建立起企业、个人、社会、国家多元化发展体育旅游的格局。

参考文献:

[1]柳伯力陶宇平:体育旅游导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18

[2]季新涛:现阶段我国体育旅游的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5,20(1):26-28

体育旅游市场前景篇7

关键词:三角地区;体育旅游资源;现状;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7)06-0058-04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analyses the gym tour resource actuality and question 0f the Yangtse area by literature and datum.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Yangtse area gym tour resource is rich. But its exploiting is irrationality and its output structure is singularity. For accelerating this area gym tour industry, we provide som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The Yangtse area; gym tour resource; actuality; analysing research

[HJ1.38mm]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旅游业最活跃的地带之一,以上海为中心,以南京、杭州为两翼,凭借两江(长江、钱塘江)、一河(大运河)、五条铁路干线(沪宁、沪杭、杭甬以及即将建成的新长、宁启线)和四通八达的公路,将25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5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3座国家历史名城、48个国家4A级旅游区及数十个大型主题公园连接起来,形成我国最大的旅游经济区。近几年来,体育旅游业依托该区良好的旅游环境正处在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但是比较而言,体育旅游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呈现出体育旅游项目重复建设,体育旅游产品被机械地仿制、移植、空间配置零乱、相互争夺客源等不良态势,体育旅游开发的边际效益低,很难获得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影响了体育旅游的辐射力和国际竞争力。为了促进长三角地区体育旅游业的进一步健康发展,形成规模效益,本研究重点调查了长三角地区体育旅游资源的现状,分析其开发存在的问题。

1 体育旅游资源的界定

体育旅游是指旅游者在旅游中所从事的各种体育娱乐、健身、竞技、康复、探险和观赏体育比赛等活动与旅游地、旅游企业及社会之间的关系总和。它是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结合的产物,具有集体育竞技与旅游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特性。

近年来,伴随体育旅游的兴起,一些研究者对体育旅游资源的概念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如柳伯力、陶宇平将体育旅游资源的概念定义为:“是指在自然界或人类社会中凡能对体育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并能进行体育旅游活动,为旅游业所利用且能产生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客体。”王桂忠认为体育旅游资源“是指以体育内涵为内容的旅游活动,为旅游业所利用,能够产生可持续的体育旅游综合效益的客体。”虽然以上对体育旅游资源的表述存在一些差异,但基本上包括了下属客体范畴:(1)能与旅游联合的体育资源系统。包括适宜开展体育旅游的自然资源,如山、水、特殊地貌、气候等自然资源,也包括具有吸引力的体育比赛和具有观赏性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等人文资源;(2)具有地方特色,能烘托吸引游客的体育旅游气氛的旅游接待设施和旅游服务均可视为旅游资源;(3)只要对游客有吸引力,旅游业开发和利用后能产生效益的体育系统均可视为体育旅游资源,只是存在“潜在”和现实的差异。

根据目前我国体育资源特征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体育人文资源和体育自然资源两大类。其中体育人文资源包括民风、民俗风情和赛事、场馆建筑; 体育自然资源包括 地貌类资源(如山地类、高原类、峡谷类)和水体类资源(如湖泊、海洋等)。鉴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独特地理条件,本研究重点探讨该地区体育人文旅游资源与自然资源的开发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

2 长三角地区体育旅游资源整合的背景

2.1 国际竞争的需要

在中国加入WTO的新形势下,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出现了重大变化,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跨国公司大举入驻长三角,作为抢占中国市场桥头堡的全球战略定位。长三角体育旅游经济面临着同样的形势,这就要求长三角的各个体育旅游企业、各级政府之间携手共进,如果彼此之间还采取各自为政、各自依据旅游资源开发各自产品、各自参与国际竞争、地方保护、市场分割等措施,就很难在国际旅游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相反,如果长三角能够整合自身丰富的旅游资源,以长三角区域旅游整体形象角逐国际旅游市场竞争,凭借长三角良好的经济基础条件和区位优势,将产生l+1+1>3的显著效果。

2.2 国内竞争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区域体育旅游合作有了长足的发展,全国形成了九大重点区域旅游(首都都市度假旅游圈、青藏铁路沿线旅游、香格里拉区域旅游、环太湖健身度假旅游圈、大长江三角洲旅游、东三省老工业基地旅游、粤港澳旅游、媚公河跨区域旅游、丝绸之路旅游发展规划)。区域旅游合作也表现出新的特征,合作的力度、深度和广度都有了进一步拓展一一合作主体更加积极,合作层次更加丰富,合作内容更加全面。尽管长三角区域体育旅游合作目前还是走在前列,但是长三角区域体育旅游合作本身还存在很多问题,在全国各方大小区域体育旅游整体形象参与市场竞争的情况下,国内体育旅游市场竞争将更将激烈。因此,长三角必须尽快整合区域体育旅游资源,从而发挥整体资源竞争优势效应。

2.3 区内协调发展的需要

自2003年长三角区域体育旅游合作步入实质性阶段以来,区域形象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合作的内容也在逐步深化,但存在的问题还是不少,表现在旅游资源方面的主要有:基础设施重复建设、人力资源不能共享、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各地旅游资源规划缺乏统筹协调、邻近地区景点建设表现出较大的雷同(尤其是主题公园的建设)等。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惟有长三角区域旅游资源整合一条途径可走。

3 长三角地区的体育旅游资源概况与分布特点

长三角地区拥有 25 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48 个国家AAAA 级旅游区(点),三地还拥有全国总量 20% 左右的旅行社。 2003 年 7 月 5 日,上海、南京、苏州、无锡、扬州、镇江、常州、南通、杭州、宁波、温州、绍兴、嘉兴、湖州、舟山 15 个长江三角洲旅游城市和安徽黄山市,发表了《长江三角洲旅游城市合作(杭州)宣言》(简称《杭州宣言》),宣布长三角将构建旅游健康安全保障体系,建成中国首个跨省市的无障碍旅游区。在这些城市中,各个城市均具有自己的特色。

3.1 上海体育旅游资源概况

上海有独具特色和魅力的都市文化,上海旅游资源的特色就在于它的国际大都市性,都市本身就是一个大吸引物。上海的人文旅游资源优于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在旅游资源中占有绝对优势,同时上海社会资源独具特色,而自然旅游资源在规模和数量土都相对要小得多。所以,上海旅游资源的特色是:虽然缺乏一流的名山胜水和高品位的文物古迹,但人文资源相对比较集中,而且人文资源和社会资源方方面面都渗透着都市旅游的魅力,从而形成了上海自己独特的旅游吸引力。目前,上海已经形成了三个重要的旅游圈,即以人民广场和浦两岸为中心的城市观光、商务、购物旅游圈;以公共活动中心和社区为主的环城都市文化旅游圈以及以佘山、淀山湖、深水港、崇明岛等为重点的远郊休闲旅游度假旅游圈。

上海市作为国际风景旅游城市,以鲜明的风景为标志,凭借城市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及融自然环境于一体的人文景观,创造出优美的风光名胜和城市旅游环境的国际旅游城市,成为国际观光、度假、康复、疗养的圣地;作为国际商务旅游城市:以鲜明的商贸为标志,凭借城市得天独厚的经济贸易、金融枢纽地位和完美的商务体系,加上优美的城市环境和风光资源;作为国际会议中心城市:以鲜明的会展为标志,凭借良好的国际交流和会展服务环境,为各类国际会议展览活动的集聚地。体育大赛众多,如国际F1赛事、大师网球杯等等。

3.2 江苏体育旅游资源概况

江苏历史悠久,自然条件优越,经济文化发达,旅游资源丰富,以多变的山水组合、浓郁的水乡风情和深厚的历史文化为主要内容。全省现有7个部级历史文化名城,4个国家绍风景名胜区,10个省级风景名胜区,13个部级森林公园,9个省绍森林公园,2个部级旅游度假区,5个省级旅游度假区,7个部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全省的部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共有350多处。

1997年12月,以拙政园、留园和环秀山庄为代表的苏州古典园林被聆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文化遗产。体育旅游资源的分布相对集中,多数在以环太湖地区、沪宁沿线城市和交通枢纽城市等人口众多、腹地广阔、经济比较发达地区,利于开发利用,交通便利。江苏省的旅游接待、服务设施条件较好并在逐步完善配套的旅游产业体系和良好献旅游服务质量,为江苏旅游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省会南京,滨长江临钟山,山水城林自成一体,风景秀丽的钟山、玄武湖、莫愁湖、秦淮风光带、大江风貌带、栖霞风景区、两湖风景区、石城风景区、南郊风景区等自然风景区(点)星罗棋布,景观优美;国际商务旅游城市。南京市则作为世界文化古都型旅游城市,以中国四大古都为体育旅游发展的重要支撑,挖掘六朝文化、明清文化、金陵文化、都市文化、高校文化等文化内涵,积极培育具有南京古都特色的文化型旅游产品,塑造文化大都市的鲜明旅游形象;国际风景旅游城市。

苏州市以国际风景园林旅游城市著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拥有苏州园林世界文化遗产,苏州环太湖拥有众多风景区、森林公园,整个城市是一座大园林,园在城中,城在园中。苏州水乡古镇、湖泊众多,景色优美;国际文化古都型旅游城市。苏州是吴国故都,古城保护完好,文化古迹甚多,国际度假型旅游城市。苏州濒临太湖,约占总岸线1/3。苏州中部湖泊星罗棋布,拥有淀山湖、汾湖、尚湖、澄阳湖等省级度假胜地3处。其中太湖为部级度假区。

3.3 浙江体育旅游资源概况

浙江省总体旅游资源条件是仅次于四川省列于全国第二。全省拥有部级历史文化名城5座,部级重点风景名胜区11个,部级森林公园16个,全国重点文保单位28家,部级自然保护区6个,爱国教育基地5个,部级度假区1个。

浙江自然资源中以山水最为著名,富春江、新安江和西湖千岛湖是最主要的旅游景区;省会杭州风景秀丽,有人间天堂的称号;古城绍兴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吸引了众多的旅游者;佛教胜地普陀山和“海上雁荡”朱家尖、“中国渔都”沈家门形成海岛风景黄金三角旅游区。浙江的人文资源同样丰富多彩,余姚河姆渡遗址和余杭良诸文化具有很高的知名度;浙江的宗教旅游资源和古建筑结合在一起,在全国占有重要的位置;此外,白堤、苏堤吸引了众多文人骚客流连西子湖畔;清代盛世君主康熙、乾隆五下杭州六游西湖,给浙江的风光美景添上浓彩重墨;严子陵、李渔、秋瑾、鲁迅等名人故里故居,无不体现出浙江深厚的文化底蕴。

经济、社会资源方面,浙江的经济建设中产生的辉煌成就和所形成的一些有特色的模式,如温州模式,代表了民营经济的成功典范,也成为了浙江旅游的良好吸引力因素。浙江省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在全国名列前茅,是国内许多产品不可忽视的国内市场,吸引了大量的市场考察旅游者和商务旅游者。

区位资源方面,浙江省拥有杭州、萧山、宁波、温州、黄岩、义乌、衡州和朱家尖8个机场,航线可通向全国各大主要城市和香港、新加坡、澳门等地,初步形成了航空网线。浙江省大力支持公路交通建设,在2002年己经实现省内4小时公路交通图。

省会杭州市则是拥有“三江两湖一山一湾一河”等风景旅游资源的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其中西湖与富春江一千岛湖为部级风景区。拥有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 3 处,是国际休闲、度假、会展之都。杭州将要举办世界休闲博览会,为此正在兴建杭州世界休闲博览园。杭州拥有宋城等大型主题公园,也拥有杭州展览馆等大型会展设施。杭州以一年一度的西湖博览会为依托,以2006年世界休闲博览会为契机,以浙江省会、浙江中心旅游城市的地位,有望成为世界级的休闲、度假、会展之都;世界爱情之都。

从以上长三角两省一市旅游资源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长三角区域旅游资源有着明显的差异性。浙江以自然上水、人文古迹、生态环境等为主要特色,江苏以园林、文物、水乡、古都和主题公园等人文资源见长,上海以都市风貌、购物娱乐、会展商务等为主要吸引物。这种差异为区域旅游发展提供了互补的优势,也为区域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提供了基础。

因此,长江三角洲体育旅游圈的建立应以吴越文化为共同的文化底蕴,充分挖掘南京六朝文化、上海都市文化与海派文化、杭州南宋文化、常州龙文化、镇江山水文化、宁波等沿海城市的海洋文化;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宗教文化、园林文化、水乡古镇文化、商业文化、美食文化、艺术文化、名人文化、博物馆文化、古都文化、山水文化、生态文化等旅游资源,打造长江三角洲体育人文旅游产品国际品牌;以长江三角洲江(长江)河(京杭古运河)湖(太湖、西湖、瘦西湖、东钱湖、千岛湖、淀山湖及其它湖泊)海(东海、黄海)山(钟山、茅山、虞山、天目山等)林(43处部级及省级森林公园)岛(舟山群岛)等打造长江三角洲体育自然观光、度假、休闲旅游产品国际品牌。体育旅游产品重点发展体育人文旅游产品(名胜古迹、博物馆、园林、美食、名人故居、宗教文化、主题公园等)体育自然观光旅游产品。

4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体育旅游”正在都市人群中流行,如:登山、冲浪、水上滑翔、探险等融体育健身与休闲于一体的旅游项目。早在 2001 年浙江省部分地区就针对国家旅游局提出的“2001 年中国体育健身游”以及省旅游局提出的“2001年中国体育健身游--走近浙江山和水”主题,开发体育旅游项目。如舟山有传统的海上摩托、帆板、沙滩排球、沙滩足球、沙滩汽车等运动项目,还要开发海洋探险、海钓、潜水、采贝、海岛生存训练、渔民海上竞技大赛等项目,给都市人一个回归自然、体验自我、超越自我的最好选择。杭州市利用黄龙体育中心等体育设施和优美环境条件,在现有国际体育交流基础上,积极开展马拉松长跑、赛艇、摩托车、跳伞、航模、拳击、围棋、钓鱼、自行车、龙舟、武术、徒步、旅游等专项体育旅游活动。资源。湖州市已经提出了打造水陆空极限运动的 10 多个具体项目。

为了吸引旅游者的注意力,湖州全力开发新兴、时尚的 “极限旅游”,并争创“中国极限之都”。湖州市迄今已经举办了4届极限运动会。极限运动作为一种借助于现代高科技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向自身挑战的休闲娱乐体育运动,体现了人类归真返璞、回归自然、保护环境的美好愿望。在空中,早在2002年湖州举行了“2002年国际极限运动精英赛”,有来自海内外的360多名极限运动员参加了比赛。水上极限运动充分发挥太湖的优势,开展皮划艇、赛艇、滑水、摩托艇、水上摩托以及风筝滑水等多种水上运动项目; 在陆地上,利用天目山脉得天独厚的山地环境,分别在安吉“大竹海”、黄浦江之源、莫干山等地推出攀岩、山地越野、瀑布溯溪等运动; 长兴机场、安吉直升机场推广航空滑翔、空中游览太湖、航空模型竞翔等项目。

上海具有丰富的都市体育旅游资源,已经建成或在建的体育旅游设施有东方绿洲、淀山湖水上运动场、闵行体育公园、F1 赛车场、室内滑雪场等几个体育旅游的项目。定期举办城市马拉松、武术、高层建筑登顶等竞赛活动。

政府部门已经开始启动建设长江三角洲体育圈。浙江湖州则从陆地、湖上、空中 3个方面开发体育旅游。2003年9月13日为促进长三角地区体育事业与经济和社会的同步发展,构建长三角体育圈,上海、江苏、浙江3 省市体育局在杭州召开建设长三角体育圈首次联席会议,并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签署了 3 省市之间的体育交流与合作意向书。其中建立“环太湖体育圈”的目标是在太湖沿岸经济发达,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创建一个跨省市、跨地区、跨行业的体育与旅游相结合的体育文化品牌;建立一个能吸引旅游人群及普通市民广泛参与的、各具特色的较大规模的体育产业。以“太湖山水、桥岛风光、旅游度假、休闲健身”为特色,坚持活动与建设并举,逐并建成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服务一流的“体育圈”。

5 存在问题

5.1 产品单调,体系不完整,结构不合理,规模小

在目前的开发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处理好体育和旅游的关系,更多的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是集中在体育自然资源方面,忽略了体育人文资源。不符合我国“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要求。从总体上看,长三角地区已经开发的体育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大多依然停留在低层次的登山、骑车自助游等等,缺乏尝试刺激的新产品,忽视了游客对参与度、刺激度的诉求。随着21世纪旅游主体多极化的发展,体育旅游将成为旅游市场的新热点,各类参与型的体育旅游产品将大有发展,体育旅游产品的多源性成为趋势,因此单一的体育旅游产品的简单组合将限制区域体育旅游合作的深化发展。

5.2 产品特色不显著,没有形成知名品牌

体育旅游产品几乎都是一些体育活动的原形,既没有形成某一类型的以核心产品和辅助产品为体系的“产品链”,也没有围绕某一产品进行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这样的产品很难让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有深入的体验,更难让游客在游后还意犹未尽去主动宣传该产品。

5.3 体育旅游产品开发各自为政、建设重复、恶性竞争

由于缺乏长江三角洲体育旅游合作和发展的总体规划,两省一市分别根据各自的价值取向确定体育旅游发展项目,以致有些活动项目雷同,项目重复建设;不能配合区域体育旅游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同时,又忽视彼此之间的合作与融合,不利于体育旅游产品的相互延伸和相互利用。

长三角地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重复建设较为严重,如对水上观光休闲体育旅游项目的开发,现在各个城市都在开发,但规模较小,如果能把扬州、镇江、无锡、苏州、湖州、杭州这些运河古道旁的名城及其周围旅游点有机地串连起来,形成以古运河为依托的水上旅游产品,很可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同时,在对客源市场促销时,各城市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等区域旅游保护主义,分割旅游精品线路。以太湖为例,围绕着太湖的无锡、苏州和湖州曾经各打各的牌:无锡称“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苏州说“太湖风光美,一半在姑苏”;湖州则是“环太湖地区唯一因湖而得名的城市”。由于相互争夺客源,旅游开发的边际效益较低,很难获得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影响旅游圈的辐射力和国际竞争力。

5.4 大众性、趣味性不强

很多体育旅游产品专业性较突出,趣味性和大众参与性不强。如保龄球、滑翔、蹦极等旅游产品对旅游者的技能和素质要求较高,有的项目还要求旅游者懂得运动规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旅游者对这些旅游项目的参与,导致体育旅游产品的市场吸引力不强,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对发展旅游业的作用不明显,但同时说明体育旅游市场的发展潜力巨大。

5.5 缺乏有效的大型国际体育赛事

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对承办地的旅游业具有十分显著的影响,不仅可以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和旅游形象,增加到访的旅游者人次,而且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据统计,仅上海市2004年举办的国际国内赛事就达100多项次,国际赛事达30余项次,其中不乏影响较大的世界一级方程式大奖赛、NBA季前赛等等。尽管上海举办F1中国大奖赛(上海站)、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杭州举办国际马拉松比赛等赛事,但由于组织和宣传力度的不足,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理想目标。

5.6 体育旅游市场管理不规范

长期以来,江浙沪三地旅游部门之间已经有了一定的合作基础。但由于一些旅行社之间出现利益纷争,景点之间相互抬价,体育旅游市场缺乏区域公约和法规,没有专门经营管理体育旅游的官方或半官方机构,没有形成区域体育旅游一体化,没有统一开发利用体育旅游资源。体育旅游市场管理不规范让长三角地区大大降低了体育旅游的含金量和美誉度。

6 发展对策

6.1 摆脱体制束缚

加强区域合作长期以来,长三角地区各地市在发展体育旅游产业时往往只从地方利益的角度考虑,各自为政,盲目重复建设,造成旅游资源、资金以及人力上的巨大浪费。要推进区域体育旅游合作局面的形成,迫切需要建立制度化的体育旅游协调组织,并根据各地市的不同优势,建立合理的分工体系,达到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和统一实施的目的。

6.2 整体规划,合理布局

创建品牌要从整体上对长三角地区的体育旅游资源进行规划,在旅游市场开发上,必须坚持“全面规划,严格保护,合理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有步骤、分地区、分重点逐步开发,形成拳头产品,树立起体育旅游品牌的支撑点。在开发中要不断形成自己的特色,进而形成优势互补,以吸引全国甚至国际体育旅游消费,把长三角建设成为国内与国际的体育旅游热点区域。

6.3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优化投融资环境

体育旅游要成为独立的产业,并达到一定的规模,或者说体育旅游要成为体育产业的重要产业,旅游产业的重要产业,起在自身必须走向市场,拓宽投融资渠道,建立起自身的资本市场。在体育旅游的发展上,一方面要依托旅游及体育发展的专项资金,保证在体育旅游发展的初期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就是要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外商(含内资)直接投资,鼓励国内外大型企业投资体育旅游,还可采取政企联合、区域联合的投资及运作模式,走多元化投资经营道路。

6.4 突出体育旅游资源特色,发挥资源的特色优势

开发体育旅游资源应因地制宜,有主题地进行,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建设体育旅游设施,开发设计体育旅游项目,既保持其原来的特点,又形成自己的特色。

6.5 维护与开发相结合,促进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

开发体育旅游资源可以通过减轻环境压力,保护旅游景观资源和文化的完整性,实现体育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 贾铁飞、冯亚芬、张振国.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资源时空结构分析 [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3):71-75

[2] 董宏伟、赵丽光.长江三角洲地区体育旅游产业的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的研究[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5, (3):8-10.

[3] JosephKurtzman,InauguralAddress-SportsTourismInternationalCouncil[J]. Journal of Sport Tourism, Vol.1.,No.1. 1993.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

[5] 孙文昌.现代旅游开发学[M].青岛:青岛出版社会,1999.

[6] 韩忠培.中国体育旅游资源和体育旅游市场开发研究[J].体育与科学, 2005, (3):39-41.

[7] 韩鲁安.社会体育专业增设体育旅游专业方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9,(1):65-67

[8]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持编撰.中国产业发展跟踪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9] 张尚武.区域整体发展理念及规划协调机制探索[J].城市规划,1999, (11):35-41

[10]沈玉芳,张超.论长江三角洲未来产业整合战略[J].上海经济,2001, (9):22-25.

[11]马宏丽.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研究[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4):7-10.

[12]卞显红.推动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产品一体化[J].商业时代・理论,2005, (32):66-67.

[13]王志明.体育旅游资源特征探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6, (1):125-128.

[14]夏海明.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的初论[J].改革与战略,2005:18-23.

体育旅游市场前景篇8

关键词 体育休闲旅游;发展对策;宁波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者不仅在于观景、观光,而更看重健身与体验,在旅游度假中释放工作压力,在参与活动中体验愉悦和舒适,体育休闲旅游已逐步成为一种新型生活方式和时尚追求。

体育休闲旅游是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交叉渗透产生的一个新的领域,是以体育资源和旅游资源为基础,以从事各种休闲娱乐、身体锻炼、运动竞赛、康复保健、体育观赏及体育文化交流活动等为主要内容和手段,促使旅游者身心和谐发展的一种休闲旅游活动。本文阐述了宁波市体育休闲旅游发展的现状,指出发展体育休闲旅游产业的优势,同时分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思路与对策。

一、宁波体育休闲旅游发展的现状

宁波位于东海之滨,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南翼,毗邻上海、杭州。全市设有11个县市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人文荟萃,山川秀丽,是有7000年文明史的“河姆渡文化”的发祥地,名胜古迹、自然风光闻名全国。拥有丰富的海洋旅游资源、山地休闲旅游资源、重大节庆旅游资源和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等,是理想的休闲旅游度假胜地,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优秀旅游城市。

宁波近几年来旅游发展势头强劲。2005年接待国内旅游者235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58.2亿元,同比增长25.8%,占全市gdp的10%。2006年接待国内旅游者268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达316亿元,同比增长22.4%,占全市gdp的11%。旅游业成了宁波市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宁波体育休闲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宁波体育竞赛表演市场形成已有10年时间,这里是中国男篮“八一队”的主场所在地,而且是中国wcba八一广博文具女篮主场,中国女排的训练基地,还有蜚声乒乓赛坛的宁波海天俱乐部。10,年来,连续引进的国际与国内系列重大赛事,为宁波竞技体育比赛表演添上了一笔笔靓丽的色彩,使宁波拥有了一张响亮的城市名片,吸引了大批体育爱好者和旅游观众的参与,为推动大众化的体育活动和体育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作为体育场地的资源而亩,宁波有大型的体育馆、水上运动基地、高尔夫俱乐部、网球中心、凤凰乐园、跆拳道俱乐部、溜冰俱乐部等。就可供体育休闲旅游的自然资源而言,宁波更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这里的山谷(如浙东大峡谷)、温泉(如宁海温泉)、河流(如奉化江、姚江等)、瀑布(如千丈岩)、海岛(如大榭岛等)、沙滩(如宁波象山的黄金海岸等)、森林(如四明山等)等极具观光休闲价值。围绕着这些资源,近年来宁波市政府制定了11条特色旅游线路,这些线路包括绿色世界之旅、时尚体育健身、海滨风光觅胜、霞客踪迹寻觅等。除此之外,宁波市政府还推出了5个体育休闲旅游的特色项目,即海滨休闲游、高尔夫健身游、“挑战自我”拓展训练、布龙水乡游与体育夏令营。这些特色鲜明、主题突出的资源,为推动宁波市体育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平台。

二、宁波体育休闲旅游发展的优势分析

1、地理区位优势。宁波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南翼的经济中心,也是该地区的一个新兴的旅游目的地。目前,宁波已建成的高速公路骨架中,呈明显“十”字形。一条是从舟山向西经宁波、杭州到达安徽的黄山,另一条是分别从上海和苏州越过跨海大桥的沿海大通道,宁波正处于这两条高速公路的交点,南北向沟通了华东和华南两个国内最大客源地,东西向连接江西安徽,扩大了旅游腹地。另外,杭州湾大桥的建成通车,直接沟通了沪杭和沪甬高速公路,变以前长三角旅游交通“一条道走到头”为旅游交通的“三角形回路”,实现所有长三角区域内的城市3小时交通圈。宁波旅游网络区位优势明显,这种地理区位优势对宁波旅游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2、客源市场优势。宁波市的国内旅游以短程旅游为主,客源市场主要是以上海为中心,浙江、江苏为二翼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地区。近年来由于假日经济的兴起,宁波往往成为这些城市居民短程旅游的首选点。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通车,宁波与上海及江苏省苏州、无锡等经济发达地区的陆路距离明显缩短在3小时经济圈内,将使更多的上海及附近游客利用周末和其他假日到宁波休闲旅游。

根据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的“t”,型推进战略,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21世纪中国最具活力的增长极,同时也是21世纪中国旅游业极具活力的增长极,每年出游人口近1亿人次。宁波不断提升的传统旅游资源质量和内涵与不断开发的新型休闲旅游产品,使宁波休闲旅游资源优势更加突出,完全有实力吸引更多长三角区域游客来宁波进行休闲观光旅游,最终宁波旅游市场将会在长三角区域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和优势,并形成稳定、快速发展的客源市场,也进一步加快和推动宁波休闲旅游产业的纵深发展。

3、政府的政策支持。宁波市《“十一五”规划纲要》把加快服务业发展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完善提升城市功能的重要途径。同时,《纲要》把“改造提升旅游休闲等生活性服务业”作为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的重大举措。根据2006年公布的《宁波市城市体育设施专项规划》,宁波将通过10-15年的努力,使宁波市体育场馆设施具备承办全国综合性运动会和国际重大单项体育赛事的能力,基本满足体育健身、体育产业、体育训练的需要。在宁波市域,以4处市级体育用地(体育公园)为中心,以11个县(市、区)级体育设施为节点的两级网络格局正在规划建设之中。在宁波中心城区,要建设以“西片体育中心”和“东片体育公园”为核心的“两核七心多点”的城市体育设施布局,这里的“七心”指7个区级体育中心,“多点”则指的是多个居住区级体育设施。这样,“点、线、面”相结合的系统的体育设施空间框架正在形成。

2006年,宁渡市又公布了《宁波市体育产业发展规划》,按照这一规划,宁波将致力于培育体育旅游市场,发挥区域优势,建立特色项目,加快体育旅游业发展。这些都为宁波体育休闲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上有力支持。

三、宁波体育休闲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旅游资源开发缺乏整体协调性。体育休闲旅游产业综合性强,区域协调、产业融洽发展是其快速发展的主要思路。旅游资源开发时,应联系资源属性的相同与相似特点,打破区域内的行政界线进行整体开发,形成主题形象,从而带动全局。但目前宁波的体育旅游产品和项目的开发缺乏统筹性和协调性,各县市往往依据不同类型和层次的旅游资源,各自为主开发旅游产品,没有与周边环境形成友好集约的联动发展,很少站在宁波市整体高度或某一资源主题形象指导下的资源联合开发。

2、产品开发缺乏力度,特色不明显。近几年宁波已建成具有特色的体育休闲类旅游景区不多,尽管形成以奉化商量岗高山滑雪、象山渔山岛海钓、慈溪龙山滑翔伞、宁海野鹤湫攀岩等体育特征明显的休闲项目,但由于大部分都在初级开创阶段,无法形成本市及在更大范围的足够知名度和影响力。如象山渔山岛海钓项目,渔山岛是华东地区乃至亚洲最好的海钓基地,海洋渔业资源和海洋环境极佳,适合举办高规格的国际性比赛和吸引国外海钓爱好者,是体育休闲特色项目,但由于缺乏开发力度,相关配套系统和服务跟不上,让更多爱好者望而却步,项目资源还处在原始与初级开发边缘。

3、产品规模偏小,与周边互动效果差。宁波近几年新增加的以休闲型为主题的旅游景区和景点,投资资金大部分来源社会民间资本,由于投资主体的发展眼光受到观念、自身实力、运作能力的限制,形成大量民营资本投资的景区和景点发展模式单薄,内容单一,规模较小,与周边环境互融性差。如奉化溪水漂流,尽管开发的漂流点多达4处(还在不断扩大),但由于模式单薄,投资金额规模只有几十万元,没有利用周边“三农”环境优势,将单一漂流融入吃、住、娱、购等游客、体验者欢迎的农家乐内容,扩大经营内容范围,因而制约了资源的利用价值,发展空间被挤压。

4、缺乏专业化管理。体育休闲旅游是以体育为特色。充分利用体育资源与旅游资源相结合产生的新型休闲旅游项目,其大部分都属一定危险性体育运动项目,应该纳入专业化管理范畴。但宁波许多景区、景点,尤其规模较小的项目,明显缺乏专业化管理。如奉化溪漂项目,在游客溪漂过程中,保护人员基本为没有经过任何专业培训的当地农民,也未形成溪漂专业技术保障的有关操作规则,更缺乏处理高危体育运动项目的应急预案和措施,最终使这些高危体育运动项目在开展过程中处于专业管理的真空地带。

四、宁波发展体育休闲旅游对策

宁波有发展体育休闲旅游产业的良好条件,但要吸引旅游客源,形成现实的旅游消费市场,还需要采取相应的发展策略,本人认为目前应采取以下几种对策:

1、强化政府主导,创导核心区域效应。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形成理念的主导、政策的主导、规划的主导,创导建设宁波体育休闲旅游相结合的核心区域。要树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开发”的思想,突出体育与休闲与旅游及其他相关产业紧密结合的大旅游概念和产业格局,发展思路要形成在长三角区域具有明显宁波传统人文名胜资源优势,更具有独特体育休闲旅游资源优势和核心区域板块效应。发展形式上要明显区别于上海的都市风光、杭州的湖光山色、苏州的园林水乡景色,形成有宁波特色的“海洋+山水+赛事”的体育旅游主体形象。

①以象山、宁海海洋资源为平台,形成帆船、帆板、游艇、滑水、海钓和其他海上休闲活动,结合休闲、度假、观光、购物、娱乐及吃、住、渔家乐为一体的海洋休闲旅游板块,打造长三角区域优势最明显、吸引力最强、板块效应最大、经济效益最好的优质海洋生态休闲旅游产业群。

②以宁海、奉化、余姚、鄞州、慈溪山水资源为平台,形成户外运动、攀岩、拓展、滑翔伞、汽摩运动、汽车拉力赛、滑雪、滑草、溪漂、钓鱼,结合休闲、自驾游、农家乐为一体的山水体育休闲板块,打造长三角区域最具体育特色、项目最多、内容最丰富、配套服务体系最完善的体育休闲产业群。

③以宁波都市高规格重大体育赛事资源为平台,形成以观看cba联赛、国家女排系列赛、其他重大赛事。利用节假日期间举行的开放式体育赛事形成的城市景观体育赛事、体育场馆开放,结合休闲、观光、购物、娱乐、吃、住为一体的都市景观休闲体育板块,打造长三角南冀赛事中心。

2、走集约化经营道路,组建大型旅游企业。走集约化经营道路,建立体育旅游产业化机制,是开发体育休闲旅游项目,提高资本运营效率的有效途径。在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上,相关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专门化“集约化集团”,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体育旅游的产业化运营机制。以宁波旅游集团等骨干企业为“龙头”,以资本为纽带,与体育部门联合开发,组建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大型旅游企业集团。

大型旅游企业有能力实行旅游资源集约化,产业组织集团化,开发精品休闲旅游项目,完善旅游产业链条。例如,可以利用跨行业的互动开发,建立体育休闲旅游示范区、生态旅游基地等,对宁波体育旅游景区资源和环境实施转化、优化,实现资源最大限度的价值发现和价值提升。可以为体育休闲旅游者设计、提供更为丰富的消费产品、新鲜体验和优质服务,充分激发旅游者的消费潜力。可以利用企业的品牌与市场影响,开发诸如旅游保险、旅游金融、旅游规划设计、旅游投资咨询等相关多元业务,占领广泛的市场等。

3、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强专业化管理。体育休闲旅游项目操作上具有一定的技巧性,活动参与时带有较大的危险性,因此,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强旅游项目的管理水平,对体育休闲旅游发展十分重要。从业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体育休闲旅游运动的实践和指导、保健与安全、救生等应用性知识和技能,特别是那些危险性比较大的休闲体育项目必须进行相关专业的教育和培训,以使参与者的伤害事故最小化。

体育旅游市场前景篇9

关键词 体育休闲旅游;发展对策;宁波

中图分类号 F59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12-0135-03

作者简介 王其中,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与区域经济。(浙江 宁波 31501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者不仅在于观景、观光,而更看重健身与体验,在旅游度假中释放工作压力,在参与活动中体验愉悦和舒适,体育休闲旅游已逐步成为一种新型生活方式和时尚追求。

体育休闲旅游是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交叉渗透产生的一个新的领域,是以体育资源和旅游资源为基础,以从事各种休闲娱乐、身体锻炼、运动竞赛、康复保健、体育观赏及体育文化交流活动等为主要内容和手段,促使旅游者身心和谐发展的一种休闲旅游活动。本文阐述了宁波市体育休闲旅游发展的现状,指出发展体育休闲旅游产业的优势,同时分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思路与对策。

一、宁波体育休闲旅游发展的现状

宁波位于东海之滨,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南翼,毗邻上海、杭州。全市设有11个县市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人文荟萃,山川秀丽,是有7000年文明史的“河姆渡文化”的发祥地,名胜古迹、自然风光闻名全国。拥有丰富的海洋旅游资源、山地休闲旅游资源、重大节庆旅游资源和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等,是理想的休闲旅游度假胜地,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优秀旅游城市。

宁波近几年来旅游发展势头强劲。2005年接待国内旅游者235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58.2亿元,同比增长25.8%,占全市GDP的10%。2006年接待国内旅游者268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达316亿元,同比增长22.4%,占全市GDP的11%。旅游业成了宁波市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宁波体育休闲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宁波体育竞赛表演市场形成已有10年时间,这里是中国男篮“八一队”的主场所在地,而且是中国WCBA八一广博文具女篮主场,中国女排的训练基地,还有蜚声乒乓赛坛的宁波海天俱乐部。10,年来,连续引进的国际与国内系列重大赛事,为宁波竞技体育比赛表演添上了一笔笔靓丽的色彩,使宁波拥有了一张响亮的城市名片,吸引了大批体育爱好者和旅游观众的参与,为推动大众化的体育活动和体育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作为体育场地的资源而亩,宁波有大型的体育馆、水上运动基地、高尔夫俱乐部、网球中心、凤凰乐园、跆拳道俱乐部、溜冰俱乐部等。就可供体育休闲旅游的自然资源而言,宁波更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这里的山谷(如浙东大峡谷)、温泉(如宁海温泉)、河流(如奉化江、姚江等)、瀑布(如千丈岩)、海岛(如大榭岛等)、沙滩(如宁波象山的黄金海岸等)、森林(如四明山等)等极具观光休闲价值。围绕着这些资源,近年来宁波市政府制定了11条特色旅游线路,这些线路包括绿色世界之旅、时尚体育健身、海滨风光觅胜、霞客踪迹寻觅等。除此之外,宁波市政府还推出了5个体育休闲旅游的特色项目,即海滨休闲游、高尔夫健身游、“挑战自我”拓展训练、布龙水乡游与体育夏令营。这些特色鲜明、主题突出的资源,为推动宁波市体育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平台。

二、宁波体育休闲旅游发展的优势分析

1、地理区位优势。宁波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南翼的经济中心,也是该地区的一个新兴的旅游目的地。目前,宁波已建成的高速公路骨架中,呈明显“十”字形。一条是从舟山向西经宁波、杭州到达安徽的黄山,另一条是分别从上海和苏州越过跨海大桥的沿海大通道,宁波正处于这两条高速公路的交点,南北向沟通了华东和华南两个国内最大客源地,东西向连接江西安徽,扩大了旅游腹地。另外,杭州湾大桥的建成通车,直接沟通了沪杭和沪甬高速公路,变以前长三角旅游交通“一条道走到头”为旅游交通的“三角形回路”,实现所有长三角区域内的城市3小时交通圈。宁波旅游网络区位优势明显,这种地理区位优势对宁波旅游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2、客源市场优势。宁波市的国内旅游以短程旅游为主,客源市场主要是以上海为中心,浙江、江苏为二翼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地区。近年来由于假日经济的兴起,宁波往往成为这些城市居民短程旅游的首选点。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通车,宁波与上海及江苏省苏州、无锡等经济发达地区的陆路距离明显缩短在3小时经济圈内,将使更多的上海及附近游客利用周末和其他假日到宁波休闲旅游。

根据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的“T”,型推进战略,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21世纪中国最具活力的增长极,同时也是21世纪中国旅游业极具活力的增长极,每年出游人口近1亿人次。宁波不断提升的传统旅游资源质量和内涵与不断开发的新型休闲旅游产品,使宁波休闲旅游资源优势更加突出,完全有实力吸引更多长三角区域游客来宁波进行休闲观光旅游,最终宁波旅游市场将会在长三角区域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和优势,并形成稳定、快速发展的客源市场,也进一步加快和推动宁波休闲旅游产业的纵深发展。

3、政府的政策支持。宁波市《“十一五”规划纲要》把加快服务业发展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完善提升城市功能的重要途径。同时,《纲要》把“改造提升旅游休闲等生活业”作为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的重大举措。根据2006年公布的《宁波市城市体育设施专项规划》,宁波将通过10-15年的努力,使宁波市体育场馆设施具备承办全国综合性运动会和国际重大单项体育赛事的能力,基本满足体育健身、体育产业、体育训练的需要。在宁波市域,以4处市级体育用地(体育公园)为中心,以11个县(市、区)级体育设施为节点的两级网络格局正在规划建设之中。在宁波中心城区,要建设以“西片体育中心”和“东片体育公园”为核心的“两核七心多点”的城市体育设施布局,这里的“七心”指7个区级体育中心,“多点”则指的是多个居住区级体育设施。这样,“点、线、面”相结合的系统的体育设施空间框架正在形成。

2006年,宁渡市又公布了《宁波市体育产业发展规划》,按照这一规划,宁波将致力于培育体育旅游市场,发挥区域优势,建立特色项目,加快体育旅游业发展。这些都为宁波体育休闲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上有力支持。

三、宁波体育休闲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旅游资源开发缺乏整体协调性。体育休闲旅游产业综合性强,区域协调、产业融洽发展是其快速发展的主要思路。旅游资源开发时,应联系资源属性的相同与相似特点,打破区域内的行政界线进行整体开发,形成主题形象,从而带

动全局。但目前宁波的体育旅游产品和项目的开发缺乏统筹性和协调性,各县市往往依据不同类型和层次的旅游资源,各自为主开发旅游产品,没有与周边环境形成友好集约的联动发展,很少站在宁波市整体高度或某一资源主题形象指导下的资源联合开发。

2、产品开发缺乏力度,特色不明显。近几年宁波已建成具有特色的体育休闲类旅游景区不多,尽管形成以奉化商量岗高山滑雪、象山渔山岛海钓、慈溪龙山滑翔伞、宁海野鹤湫攀岩等体育特征明显的休闲项目,但由于大部分都在初级开创阶段,无法形成本市及在更大范围的足够知名度和影响力。如象山渔山岛海钓项目,渔山岛是华东地区乃至亚洲最好的海钓基地,海洋渔业资源和海洋环境极佳,适合举办高规格的国际性比赛和吸引国外海钓爱好者,是体育休闲特色项目,但由于缺乏开发力度,相关配套系统和服务跟不上,让更多爱好者望而却步,项目资源还处在原始与初级开发边缘。

3、产品规模偏小,与周边互动效果差。宁波近几年新增加的以休闲型为主题的旅游景区和景点,投资资金大部分来源社会民间资本,由于投资主体的发展眼光受到观念、自身实力、运作能力的限制,形成大量民营资本投资的景区和景点发展模式单薄,内容单一,规模较小,与周边环境互融性差。如奉化溪水漂流,尽管开发的漂流点多达4处(还在不断扩大),但由于模式单薄,投资金额规模只有几十万元,没有利用周边“三农”环境优势,将单一漂流融入吃、住、娱、购等游客、体验者欢迎的农家乐内容,扩大经营内容范围,因而制约了资源的利用价值,发展空间被挤压。

4、缺乏专业化管理。体育休闲旅游是以体育为特色。充分利用体育资源与旅游资源相结合产生的新型休闲旅游项目,其大部分都属一定危险性体育运动项目,应该纳入专业化管理范畴。但宁波许多景区、景点,尤其规模较小的项目,明显缺乏专业化管理。如奉化溪漂项目,在游客溪漂过程中,保护人员基本为没有经过任何专业培训的当地农民,也未形成溪漂专业技术保障的有关操作规则,更缺乏处理高危体育运动项目的应急预案和措施,最终使这些高危体育运动项目在开展过程中处于专业管理的真空地带。

四、宁波发展体育休闲旅游对策

宁波有发展体育休闲旅游产业的良好条件,但要吸引旅游客源,形成现实的旅游消费市场,还需要采取相应的发展策略,本人认为目前应采取以下几种对策:

1、强化政府主导,创导核心区域效应。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形成理念的主导、政策的主导、规划的主导,创导建设宁波体育休闲旅游相结合的核心区域。要树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开发”的思想,突出体育与休闲与旅游及其他相关产业紧密结合的大旅游概念和产业格局,发展思路要形成在长三角区域具有明显宁波传统人文名胜资源优势,更具有独特体育休闲旅游资源优势和核心区域板块效应。发展形式上要明显区别于上海的都市风光、杭州的湖光山色、苏州的园林水乡景色,形成有宁波特色的“海洋+山水+赛事”的体育旅游主体形象。

①以象山、宁海海洋资源为平台,形成帆船、帆板、游艇、滑水、海钓和其他海上休闲活动,结合休闲、度假、观光、购物、娱乐及吃、住、渔家乐为一体的海洋休闲旅游板块,打造长三角区域优势最明显、吸引力最强、板块效应最大、经济效益最好的优质海洋生态休闲旅游产业群。

②以宁海、奉化、余姚、鄞州、慈溪山水资源为平台,形成户外运动、攀岩、拓展、滑翔伞、汽摩运动、汽车拉力赛、滑雪、滑草、溪漂、钓鱼,结合休闲、自驾游、农家乐为一体的山水体育休闲板块,打造长三角区域最具体育特色、项目最多、内容最丰富、配套服务体系最完善的体育休闲产业群。

③以宁波都市高规格重大体育赛事资源为平台,形成以观看CBA联赛、国家女排系列赛、其他重大赛事。利用节假日期间举行的开放式体育赛事形成的城市景观体育赛事、体育场馆开放,结合休闲、观光、购物、娱乐、吃、住为一体的都市景观休闲体育板块,打造长三角南冀赛事中心。

2、走集约化经营道路,组建大型旅游企业。走集约化经营道路,建立体育旅游产业化机制,是开发体育休闲旅游项目,提高资本运营效率的有效途径。在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上,相关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专门化“集约化集团”,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体育旅游的产业化运营机制。以宁波旅游集团等骨干企业为“龙头”,以资本为纽带,与体育部门联合开发,组建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大型旅游企业集团。

大型旅游企业有能力实行旅游资源集约化,产业组织集团化,开发精品休闲旅游项目,完善旅游产业链条。例如,可以利用跨行业的互动开发,建立体育休闲旅游示范区、生态旅游基地等,对宁波体育旅游景区资源和环境实施转化、优化,实现资源最大限度的价值发现和价值提升。可以为体育休闲旅游者设计、提供更为丰富的消费产品、新鲜体验和优质服务,充分激发旅游者的消费潜力。可以利用企业的品牌与市场影响,开发诸如旅游保险、旅游金融、旅游规划设计、旅游投资咨询等相关多元业务,占领广泛的市场等。

3、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强专业化管理。体育休闲旅游项目操作上具有一定的技巧性,活动参与时带有较大的危险性,因此,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强旅游项目的管理水平,对体育休闲旅游发展十分重要。从业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体育休闲旅游运动的实践和指导、保健与安全、救生等应用性知识和技能,特别是那些危险性比较大的休闲体育项目必须进行相关专业的教育和培训,以使参与者的伤害事故最小化。

体育旅游市场前景篇10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日益成为公众愈来愈喜欢的一种休闲娱乐形式哦、,旅游业因此发展。而旅行社是旅游业的三大支柱之一,已取得相当大的进展。但是目前我国旅行社产品比较单调,团体旅游占领着我国市场。这类单调的旅游产品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人们渐渐开辟背包旅行,自驾游,穷游等新的旅游方式。为了使旅行社重新走进人们的视线,我们必须开发新型的旅游产品,以满足大众的需求。

一、背景

(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由于旅游产业与与老百姓消费密切相关,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基本都过上小康生活,逐渐走向富裕生活,开始追求精神文化享受。随着人们观念的变化,人们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可支配时间的增多,旅游成为老百姓的一种重要的消费方式。

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外的交流增强,跨国旅游成为了旅游业的又一大项目,而且,中国作为蕴含五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国,对国外的吸引力是巨大的。

由此可见,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

(二)旅游需求偏好

目前旅游者观点的不断成熟,旅游需求提高,旅游者为了寻求更好的物质和精神的满足,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观光游览,而是向休闲度假与文化欣赏靠近,并把参与性、体验性融入其中,使得旅游消费具有愉悦性、综合性等特性。对于旅游需求的研究剖析是比较复杂的,一方面源于人们心理活动的复杂性,即旅游者对购买和消费旅游产品的认知、态度、情绪、偏好及学习过程是复杂的;另一方面也源于旅游环境日益复杂,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不断变化,必然对旅游者的心理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导致旅游需求也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

二、现状

(一)目前旅行社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旅行社的问题大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服务承诺不能兑现,顾客投诉较多。

2、旅行社经营旅游产品单一,长期以来形成了团体、全包价、标准等,没有作深层和纵向的业务开拓。

3、各旅行社竞争的多,合作的少,缺乏网络化经营。

4、缺乏网络化经营,网络竞争力较小。

5、背包旅行、自驾游、穷游等自助旅游模式对旅行社冲击较大。

结合以上外部因素,可以发现,虽然旅游业的目前发展正处于上升期,但是由于旅游产品单一等因素,加上目前旅游需求的上涨,人们的出游方式变得多样化,所以,旅行社目前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因此,发展旅行社的新兴产品势在必行。

(二)成功开发的新产品

1、“管家式”旅游

(1)“管家式”旅游的概念及产生

我国旅游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渐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市场局面,坐等游客上门的市场形势已经改变,旅行社面临严峻的形势,积极开发新产品和新的客源市场,这是一种市场营销思想的转变。“管家式”旅游应运而生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管家式”旅游的概念:“管家式”旅游与传统组团形式旅游不同的是:它是一个完全个性化的旅游模式,游客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路线、酒店、景点等。而且,游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在保证自己定制的旅游行程大的前提下,随时可以更改和设定路线。

(2)“管家式”旅游的特征

个性化旅游产品:“管家式”的个性化旅游首先体现在游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线路,酒店,景点等,其次是“品味生活”。

人性化的旅游服务:“管家式”旅游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为途中发生的任何事情提供专业的支持与咨询。另外,在整个行程中,每个游客有“亲友”式导游,帮助游客随时随地提供订票、订房、介绍景点等服务,避免了因人生地不熟导致的许多不便。

由于“管家式”旅游时根据游客自己的喜好来制定旅游路线,因此,同样一个旅游景点在不同游客对旅游路线的制定下显现出了差异化。例如:同样是海南游,喜欢泡温泉的游客可以在南田温泉多停留些时间;如果想吹吹海风,晒晒太阳,则可以在亚龙湾玩上一整天。

(3)特色的“管家式”旅游项目

差旅管家:差旅管理主要是旅行社以企事业单位或政府部门为对象 通过为企业提供咨询意见,对差旅活动进行整体考察分析并且通过利用旅行社所拥有的资源使企业差旅成本降低,帮助控制差旅成本,并提供全程服务管理。

私人定制旅行:私人定制全方位展示"专属旅游订制"服务概念,创新和突破集团的模式,无限制的人数,并配备有经验的导游全程陪同。 即整个过程有专人开车、买票、介绍景点、安排就餐和住宿。虽然不是游客完全自主制定行程,但同样具有个性化、人性化等特点,让游客体验专属自己的定制旅行。

(4)“管家式”旅游目前的市场及发展状况

对于“管家式”旅游,一家旅行社的负责人如此概括“通过这种模式,游客可像进超市购物,选择自己喜欢的路线、景点、住宿等,然后按照各自的价格一一订购。”这一说法形象地描述了“管家式旅游”,也显示了其未来的发展潜力。

作为一种新的旅游消费理念,“管家式旅游”应该获得发展。并且,目前“管家式”旅游在网上已经悄然兴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由北京王府国际旅行社创立的旅游管家网,可见,“管家式”旅游的概念已经被大部分旅游公司以及旅行社所接受。

2、文化旅游新概念――高校旅游

(1)高校旅游的概念及发展背景

高校旅游是指将高等院校(特别是指著名高等院校)作为旅游目的地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活动。他是现代的城市文化旅游的新概念。

近年来,随着国内旅游业的发展和众多家长对孩子教育素质培养等方面愈发重视,以悠久的历史和美丽的校园风光而闻名的高等院校日益成为人们心中别具风味和多重意义的旅游目的地。

(2)高校旅游的内容

观光游览:由于大学本身是自然环境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结合体,大学里不同建筑景观能够与相似的人物和学科联系起来,所以,校园观光往往能够获得与众不同的感受和体验。而高校有别于其他景区的地方是:他的教育意义和潜在的启迪作用,从这个角度来看,高校作为一种独特的观光旅游地,他所承载的蕴含意义非一般的观光地所能比拟的。

件旅游:大学校园里的各种大型事件也是旅游的一项资源,像硕士、博士学位授予仪式,百年校庆,校园文化节等等也吸引了一大批游客。这是校园所具有的的独特的资源。

(3)特色高校旅游项目

中小学生的理想旅游:由于我国教育模式的限制,以及众多家长对孩子教育素质培养等方面的重视,中小学生的理想旅游很受欢迎,旅行社往往通过夏令营的方式,使中小学生提前走进大学,体验大学生活,从而使中小学生明白学习的意义,树立大学目标并为之努力。这种方式在寒暑假尤其受欢迎。

大龄人群的圆梦旅游:这个项目是针对大龄人群,这些人由于各种原因错失了上大学的机会,遗憾之余通过参加这个项目可以圆一把大学梦。

(4)高校旅游目前的市场及发展状况

高校旅游已成为近年来旅游资源开发的新热点。国内高校旅游市场十分火爆,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和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旅游作为一种课外的现代教育模式,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很多家庭在经济能力容许的条件下,纷纷鼓励孩子外出旅游,格外鼓励孩子加入到高校旅游。

目前来说,高校旅游很受欢迎,特别是在寒暑假的时候,许多家长带着孩子参加以夏令营的形势来进行高校旅游,可见,其发展前景还是很可观的。

三、新产品开发策略

产品是旅行社得以生存的保证,没有产品,旅行社的经营管理便无从谈起。为此,旅行社应以旅游市场需求趋势为方向,开发顺应时展,契合人们个性化发展的新的旅游产品。

由于旅游者人数众多,他们在年龄、性别、国籍、职业、文化、习惯、爱好、支付能力及旅游目的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别,也就决定了人们的旅游需求是多种多样的。为了与之相适应,旅行社提供的产品也应当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以满足旅游者多样性的需求。

(一)坚持旅行社产品开发的原则,是开发新产品的出发点

旅游产品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开发新产品时要坚持旅游产品开发的原则,这是我们新产品开发的起点,必须做到:

1、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原则,始终坚持以旅游者需要为主旨,着眼于市场的潜在需求。

2、坚持独特性原则,使产品具有“新”和“奇” 的特点,能够在市场上对旅游者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3、坚持针对性原则,设计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4、坚持可进入性原则,充分考虑产品所涉及的地域和景点是不是容易进入和离开,注重景点所在地区的基础设施和交通状况等要素。

5、坚持可接受性原则,产品的价格不能超过目标市场旅游者的经济能力,产品必须被旅游者和当地社会同时接受。

(二)做好现有产品的筛选工作,是开发新产品的基础[5]

旅行社新产品开发应依据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对现有产品进行分类和比对比,从中选出热销产品、经济效益好的产品和具备发展前途的产品,并淘汰滞销、经济效益差和不具备发展前途的产品。在筛选好现有产品的基础上,开发新产品。

(三)认识和把握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明确开发

新产品的方向要改变单一的旅游产品供给结构,丰富我国旅游业,吸引更多的、各个层次的、不同目的的、不同等级的旅游者来我国旅游,在旅行社产品设计和开发过程中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我们必须研究国际旅游市场的需求,特别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的消费行为。

2、要借鉴咱们的国际竞争对手,尤其是邻近的亚太地区各旅游目的地的做法和产生效果。

3、研究我国旅游业的优势与劣势,以及现实可能条件,包括本旅行社的条件,以选择我们经过努力能够做到和有较好效益的产品作为开发目标。

4、旅行社要想有所发展,必定要加强对旅游细分市场的钻研,增加创新力度,对市场前景广阔的旅游产品继续加大开发工作,不停的推出新产品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