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素养范文

时间:2024-05-06 17:47: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文化素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文化素养

篇1

【关键词】中职生 企业文化素养 构成 培养

把企业文化引进职业学校的校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企业文化素养,对学生的就业与创业大有帮助,因此当前职业学校已经把中职生企业文化素养的培养作为就业导向教育的一大举措。现在的企业不仅要求员工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技能,还要求他们对企业文化有认同感并适应企业文化的运作。因此对于学生企业文化素养的培养,是学生就业创业的需要,也是企业对新型高素质人才的迫切要求。

1.中职生企业文化素养的构成

企业文化指的是企业在各种活动中贯彻体现的一种以文化取胜的群体竞争意识,它体现了企业的总体风格,是一个企业区别其他企业的独特的模式。其中“以文化取胜”即企业通过自身优质的产品、良好的服务,以及竖立起的优良形象使企业在竞争中取胜。“风格模式”是指企业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逐步形成的企业的形象、精神、道德观、价值体系等。三流的企业发展靠生产,二流的企业发展企业考营销,一流的企业发展企业靠文化,因此要想成为一流的企业,就必须有优秀的企业文化。

作为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企业文化存在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员工的事业心、责任心、职业道德等,从而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实现全体员工的自主管理。若没有良好的品格,再好的企业制度、规范、考核都是一纸空文,因为它们的实施依靠员工良好的品德、诚信、责任心等。因此企业在招聘人才的时候很注重对文化素养的考查。中职生的企业文化素养有以下几方面构成:一是了解企业文化,包括企业的形象、精神、制度等方面的文化;二是认同企业文化,包括企业的职业道德、价值观、行为准则等;三是适应企业文化,这要求学生能适应企业中的人际交往、经营理念等;四是参与企业文化,即积极主动地实践探索,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

2.培养中职生企业文化素养的意义

2.1有利于构建学生的职业素养

拥有职业素养是学生就业的前提与基础。在企业的社会群体中,只用拥有良好完善的品格以及职业技术,才能满足职位的要求,才能使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对于个人,只有不断地完善自己的职业素养,才能提升自己的工作质量,让自己在职业生涯中走的更顺利。因此加强中职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十分必要。但目前很多学校都忽视了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方面的培养。在校园里培养学生的企业文化素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2.2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竞争力

在当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大环境下,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除了考虑职业技能之外,用人单位对员工的职业素养要求也越拉越高。拥有较高职业素养的人能,很快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与企业团队合作融洽,有助于企业的发展。因此培养中职生企业文化素养,能让他们在应聘时脱颖而出,提高他们的竞争力。

2.3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

在当今社会中,科技与经济发展迅速,职业环境也随之不断变化。企业要想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随时关注并且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职业环境,随之设计实施与之相适应的变革措施,这就要求职工增强自身的适应能力,能随时调整自己适应变动的工作环境,所以一个人不能只能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工作。要适应多变的职业环境,就必须对不同企业有所了解,培养中职生企业文化素养,有利于增强他们的适应能力。

3.培养中职生企业文化素养的途径

3.1把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

中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应用型人才,服务于地方的经济与社会建设。这就决定了中职教育需要把职业特征、技能、道德等的人文素养与校园文化建设融合到一起,从而适应社会的需求。这是职业学校文化建设的特色,也是提高学生企业文化素养的需要。这就要求学校做到:第一,把企业文化素养纳入培养目标,并对其进行教学评估,保证其完成的质量;第二,把优秀的企业文化管理方式试用到校园管理中去,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学习方式;第三,在学校建设完备的教学工厂,让学生在仿真的企业环境中感受企业文化等。

3.2加强企业文化教育课程实施

上课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在课堂上能更全面具体地给学生灌输企业文化素养。把企业文化的学习设置成必修课程,通过课程向学生介绍企业文化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提升自身的企业文化素养。此外,还可以开设有关企业人力管理等方面的选修课,或设置专题讲座,让学生根据自身需求有选择地进行自我提升。

3.3加强学生的实习实训环节

在激烈的竞争压力下,除了对学生进行理论方面的培养外,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感受企业文化也十分必要。在实际的实习与实训中,学生不仅能提高职业技能,而且可以更好地对职业形象、职业心态、职业道德以及职场角色等进行体验,从而更好地了解企业文化,培养自己勤奋刻苦、诚实守信等品质。

4.总结

总之,加强对中职生企业文化素养的培养,使他们了解企业文化的精神价值,是他们职业生涯的需要,也是企业对于新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中职生只有了解企业文化,认同企业文化,并自觉主动调整自己,使自己适应本职业的职业行为、思维方式等,把自己融入到新的环境中,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进而更好地参与企业文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郭纯静.培养职校生企业文化素养的思考[J].辽宁经济,2010,09(2):76.

篇2

校企文化融合是学校文化与行业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指通过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相互渗透创设一种凸现职业教育特色的教育情境。一方面,高职要把行业文化和优秀企业文化融入学校育人的全方面和全过程,在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中重视对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作风和职业行为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职业行为习惯等方面与行业企业岗位所需的技能、职业规范相对接;另一方面,行业企业也在融合中吸收和借鉴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行业企业文化毕竟根植于企业的价值追求,营利是企业的最终目的,借鉴学校教书育人的教育观念和责任感,来整合弥补行业企业文化中偏重利益的价值取向,可以更加有利于行业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高职院校的校企文化融合并不是简单的接触和叠加,也不是在融合中厚此薄彼,而是在产教深度融合的基础上,在学校和行业企业合作办学理念的指导下,由学校文化包容创新行业企业文化,由行业企业文化吸纳借鉴学校文化,通过二者的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拥有共同的目标指向和价值追求,实现校企共赢、合作发展。

2校企文化融合对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作用

职业素养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作风、职业行为习惯以及职业技能等五个方面。其中,前四项是职业素养的根基,后一项则是职业素养的表象。现代社会,用人单位更加看重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等方面素养。影响职业素养养成的因素很多,既包括学生自身情况等内在因素,也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等外在因素,本文着重探讨的是校企文化融合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影响。

2.1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

除要求具备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甘于奉献等基本道德品质外,不同行业企业对员工有着不同的职业道德要求,例如教师的职业道德是为人师表,医生的职业道德是救死扶伤,等等。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企业对员工的基本要求,它不能通过一门、两门课程或者几次活动就能形成,而是要通过职业实践和行业企业文化陶冶,使学生在熟悉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的基础上,认同和遵守职业道德。

2.2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意识

通过校企文化融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体现职业性,营造良好的职业意识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和增强敬业精神、责任意识、诚信意识、团队意识,等等,具有良好的职业情感和工作热情,加快学生从“大学生”到“职业人”身份的转变,更好地适应职业岗位。

2.3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行为习惯

目前,很多高职毕业生在工作初期,因为不具备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不能适应工作岗位,因此对工作产生困惑甚至离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毕业生缺乏逐步了解、认同和自觉遵守职业习惯的养成过程。校企文化融合可以让学生在三年的学习中逐步了解职业和行业特点,熟悉职业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择业取向。

2.4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现代社会经济技术快速发展,职业岗位的变迁也更加频繁,每个从业者都会面临岗位纵向或横向的变换。因此,高职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使学生具备实现就业的能力,更要重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在岗位工作中不断学习新知识、获取新技术的能力,更好地实现个人职业生涯的规划。在诸多制约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因素中,起着基础性作用的是个人的职业素养。高职毕业生只有具备了较高的职业素养,才能根据社会和职业的发展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知识、技术、能力和素质,增强发展潜力和岗位迁移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3校企文化融合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路径选择

实现校企文化的融合,要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加以推进。横向指将行业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纵向指将行业企业文化融入高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3.1企业文化横向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

高校校园文化一般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方面。校企文化横向融合中,要以精神文化融合为核心,以物质文化融合为基础,以制度文化融合为依托,营造提升职业素养的文化氛围。

3.1.1以校企精神文化融合为核心

大学精神文化体现在对内能创设一种积极健康、奋发向上影响校内全体成员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的学校氛围。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特点的高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一定要加大与行业企业的衔接,借鉴和吸收优秀的企业精神、经营宗旨、价值观、经营理念、企业作风、企业伦理准则等精神文化,把行业企业所推崇的学习观、创新观、竞争观、人才观、服务观渗透到学校精神、校训、校风、学风、教风等核心理念中去,使学校精神有机结合行业企业精神,二者相得益彰,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教育,接受行业企业文化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他们的职业素养。

3.1.2以校企物质文化融合为基础

物质文化融合是校企文化融合的物质基础。高职院校要紧密围绕自身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办学定位和办学条件,建设融合职业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为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提供物质基础。

(1)营造体现行业企业文化的教学环境。例如,将与学校深度合作的知名企业的生产经营理念及产品介绍引入校园,建成“企业文化长廊”或“企业形象展示区”,收集杰出校友的创业实例与奋斗格言进行“优秀校友风采”展示,让学生“悄声”体味企业目标、企业使命、企业精神、企业标准,感触可亲可近的典范、可学可赶的榜样,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使企业文化扎根于校园文化的土壤中,彰显学校产学研结合的办学特色和校园文化特色。

(2)以营造真实的工作环境为核心建设校内教学实习基地,根据企业产品实际生产流程设计实践教学,注重营造真实的职业氛围,让学生在校内实习基地的训练中,不仅能初步掌握岗位所需的操作技能,还能实现职业素养与岗位要求的接轨。

3.1.3以校企制度文化融合为依托

制度文化既能使管理步入法制化的轨道,又能营造一种促进学生自然成长的理想化氛围。在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和教师管理中,校园文化要借鉴先进企业管理文化,如5s管理、ISO9000管理等,制定符合学校和学生实际的规章制度。同时,要注重发挥行业指导委员会作用,突出校园文化建设的行业特色,将行业规范纳入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通过制度文化的融合,为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提供保障。

3.2将企业文化纵向融入高职人才培养过程的路径

3.2.1以课程体系开发为重点

各专业成立由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校企双方共同开发课程体系,注重吸收优秀行业文化和企业文化进课堂。在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校企双方归纳出专业对接岗位要求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等职业素养,注重在课程教学中融合丰富的企业文化,突出行业特色、地域特色、时代特色。

3.2.2以实训基地建设为支撑

校企要在实训基地共建共享中实现文化的融合。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注重营造真实的生产环境,引入真实的生产任务和完整的生产过程,使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零距离”,在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要平衡企业利益和学生利益的关系,实现教与练的融合和对接,帮助学生尽快适应职业岗位,快速提高职业技能。

3.2.3以“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为抓手

教师是校企文化融合的纽带和使者,高职院校要以培养“双师型”教学团队为抓手,采用学习进修、调研考察、企业锻炼、技术服务和科学研究等方式,全面提高教师队伍实践能力与技术服务能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3.2.4以校企文化活动为载体

校园文化活动是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载体。高职院校首先要明确校企文化融合的思路、方向、目标、要求、策略等等,保证融合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活动紧密结合高职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发挥校企文化活动的教育、激励、创新作用。例如,举办企业冠名的技能大赛,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技术能手担任评委或指导教师,培育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职业激情,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举办“企业家讲堂”,邀请知名企业家、技术骨干、创业先锋做客校园,搭建“润物细无声”的校企文化平台。其次,要通过校企文化融合的文化活动,使企业文化扎根于校园文化的土壤中,彰显学校产学研结合的办学特色和校园文化特色,让学生了解行业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熟悉行业准则和规范,为就业做好心理和技能上的准备。

4结语

篇3

目前在我国校企文化建设中,高职类院校的普及程度要大于本科类院校。随着市场转型和新的市场形势,各企业对人才能力素质的要求也较之以前有所变化,招聘员工的标准也更高。目前很多本科院校学生缺乏相应的企业知识,导致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低于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因此加强校企文化互动,使课堂文化教育与社会企业实践相结合,为本科学生走入社会奠定一定的企业理论知识,提高本科生的职业素质是非常必要的。但由于本科类院校进行校企文化互动的实例较少,部分院校在实施校企文化互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取得的成就和成功的案例都值得我们研究、借鉴并推广,为企业输送优秀的本科人。

【关键词】

校企文化;本科生;职业素质

1本科院校校企文互动的现实意义

目前校园教育与时展不同步,教材的编写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导致学生学习的理论不能及时更新。学生进入大学,其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以后的发展,即找到一份能够保障自己生存并能够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的工作。但是本科学校教育侧重理论知识的培养,重在对学生思维模式的构建与训练。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有良好的作用,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企业文化知识,很多毕业本科生难以快速适应企业工作,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在竞争力上,很多本科生和高职学生有一定的差距,他们过于理论化,在实践上存在明显的不足。因此把企业文化引入本科院校学生课堂,有利于学生接触企业文化,也有利于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高职业素养,为进入社会打下基础。

2校企文化互动对本科大学生的影响

2.1提高本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自身能力

我国大学招生人数逐年上升,但是部分院校在师资和学术水平上存在短板。在学生方面,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后便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在大学四年毫无建树。在进入社会后得不到企业的认可,最终成为失业大军中的一员。校企文化互动,把课本知识与企业实践相结合,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眼界,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现实问题。同时把企业文化引入课堂,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被企业所认可。从长远来看,能够提高我国人才市场的总体质量,解决企业人才缺乏的问题。

2.2丰富本科大学生的社会实践

相比于注重技术的高职高专院校,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则注重理论知识的积累,因此很多本科生大学四年毕业后都认为自己并没有学到有用的知识。因为单纯的学术教育使很多学生过分侧重书本知识,而忽视了实践。大部分本科院校学生虽然有过硬的的理论知识,但是因循守旧,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难以应付。校企文化互动,引导学生摆平理论与实践的天平,积极走入社会锻炼自己。

2.3有利于大学生制定职业规划

由于自身资源与社会经历的局限性,大学生在人生规划上存在闭门造车和随大流的现象,以致部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最终难以实行。校企文化互动,对大学生进行未来职业规划有科学的指导意义,增强对企业的适应能力,也有助于减少本科大学生的迷茫,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特别是对毕业生而言,有助于他们及时完成由学生到社会工作者的转变,尽快适应企业和社会生活。

3本科院校校企文化互动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

3.1缺乏校企文化教育的实践基础

在本科院校实行校企文化教育仍处于探索期,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支持,而推行这一教育理念的学校就是摸着石头过河。由于本科类院校和高职高专类院校在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都存在很大差异,并不能生搬硬套高职高专的教学方法。其次是部分师生观念难以转变,认为校企文化教育不符合本科类院校的教学理念,阻碍校企文化互动的发展。因此高校、企业必须加强宣传,使全社会对本科院校校企文化教育有充分的了解和科学的认识,同时构建统一的互联网平台,加强各高校的经验交流,促进校企文化教育体系化、完整化和科学化。

3.2校企文化教育流于形式

目前本科类院校进行校企文化教育的土壤过于贫乏,无论是在师资队伍、企业联系、教学基础设施还是认同理念上都缺乏坚实的物质和理论支撑。部分本科类院校虽然引进校企文化,但是未落到实处,最终流于形式,形同虚设。因此必须加强各方面建设,把校企文化建设落到实处,建立考核机制,监督落实情况。

3.3学校与企业互动不足

学校和企业是校企文化教育的主体,两者沟通交流不足会使校企文化互动脱节。课堂教学过于理论化,但是在企业具体操作中,情况会更加复杂,需要灵活和变通。学生在企业实践中,习惯于按照课堂模式来处理问题。因此学校必须充分与企业沟通,全面了解企业的历史、性质、运行模式和发展理念,做足功课。

4结语

本科院校校企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坚持下去,特别是现在本科学生缺乏相关的社会实践经验,就业形势低迷的现状下。借鉴高职高专的经验,同时结合自身实际和发展现状,走出本科院校独特的校企文化建设之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提高就业竞争力。

作者:向澄 单位:武汉工程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弛.基于企业视角的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4.

[2]廖志豪.基于素质模型的高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3]马燕.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5.

[4]臧新颖.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1.

篇4

关键词:高职学生 老区文化 企业文化 现状 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9(c)-0225-01

高职院校加强老区文化和企业文化教育,对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增强企业认同感、提高人文素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在2011年至2012年两年的时间内先后对湖北省省属及地市五所高职院校的高职学生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本次问卷发放1000份,回收989份,回收率98.9%。男性525人,女生464人;来自城镇311人,来自农村678人;文科350人,占35.4%,理工科639人,占64.6%。同时我们还召开了几次座谈会和个别访谈。结合问卷调查、座谈会和访谈情况,分析成因,提出相应对策。

1 高职学生老区文化和企业文化素养现状

从统计结果来看,当前高职学生对老区文化和企业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在两种文化素养的思想认识和行为上存在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

(1)对两种文化的重要性存在困惑心理。调查显示,在回答“你认为掌握一定的老区文化和企业文化对你的发展而言”的问题中,选择“很重要”、“有一些作用”、“没有作用”分别是38%、52%、10%。

(2)两种文化精神了解不深。在回答“红安精神内涵为”的问题中,选择答案正确的是52%;回答“在许多企业中,使用5S管理,指的是”问题中,选择答案正确的仅为35%。

(3)受两种文化的熏陶不够,知识较欠缺。在回答“1927年11月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在大别山地区举行的首次著名武装斗争是”的问题中,选择答案正确的为62%;在回答“在黄冈这片热土上,曾诞生了位中共一大代表,位国家主席,元帅”的问题中,选择答案正确的为41%。在回答“黄商购物中心把每年的月日定为顾客节”的问题中,答案正确的为25%。

2 高职学生老区文化和企业文化缺失原因分析

2.1 民族精神教育的缺失

老区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提炼,是民族精神的一种体现,两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学校是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场所,但反思我国普通高校的教学内容,对民族精神方面的教育都有明显的缺失。一些学校虽然认识到民族精神培育的重要意义,但由于缺乏人员保障或经费保障,以及在工作中没有形成健全的培育机制和考评体系,致使工作开展缺乏系统性和长效性。培育的方法比较单一,路径比较狭窄,培育效果欠佳,严重淡化了大学生老区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历史记忆。

2.2 经济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传统的国家观、民族精神和老区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冲击,淡化着人们的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和爱国主义观念。多元的文化空间使大学生对消极的东西缺乏辨别能力,强调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集体价值的统一性、协调性,使得他们的政治意识、民族意识淡化,甚至对民族的前途命运失去信心。

2.3 职业生涯教育的滞后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等教育也难以摆脱围绕考试掌握知识点怪圈,学校很少引导学生按照职业素质要求进行学习、训练和提高。且大部分学校的就业指导是毕业时才举办几次就业指导讲座、宣传就业政策,这种临时抱佛脚的咨询和指导,学生不解渴,家长干着急。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显然是滞后了,直接导致学生企业文化认同不到位。

3 提高学生老区文化和职业文化素养的几点建议

3.1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核心举措

爱国主义是我们的民族之魂,国家之魂。高校在强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培育民族精神的同时,更应以提高大学生公民意识为主导。主要包括:公民与传统文化、公民意识与个人发展、公民意识中的道德与法等,让公民教育成为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生长点,有助于促进大学生能动性、创造性和自律意识的形成,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3.2 弘扬民族精神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关键内容

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信息化时代不断生成的海量信息中,大量消极、落后的信息容易遮蔽甚至异化红色文化中所蕴涵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崇高性,导致当代大学生是非不辨、良莠不分,形成错误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因而,强化红色教育,抢占文化高地等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要让民族精神的时代价值存在于大学生价值观之中。

3.3 以校园文化为载体是创建大学生精神家园的重要做法

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空间和场所,优美高雅的校园文化环境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充实大学生生活,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高尚人格,对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科学文化与人文精神的感受力、领悟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校园主要活动场所建造高雅的人文景观,在教室、走廊悬挂伟人、名人的画像、语录,营造一种文明、健康、品位高的人文氛围和精神氛围,组织大学生参观校史馆,使其了解学校艰苦创业的非凡经历及丰厚的文化底蕴,这些都能对大学生起到陶冶情操、激发爱国情感、鼓舞学习热情的作用。

3.4 校企文化的融合是开展企业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

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很强的导向和教育功能,对身在其中的大学生有很强的熏陶作用。要想有效地实施企业文化教育,必须要注重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在融合中寻求共性,形成共识。在校企文化融合过程中,要积极尝试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入企业文化,推广企业文化,把毕业生对企业文化的适应能力纳入学生毕业实习的考核体系当中,是增强校园文化建设实效性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企业文化教育实效性,树立大学生企业文化观的重要途径。

把老区文化和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职业教育载体新内容,营造既彰显老区精神内涵又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育人环境,对高职学生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具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苑.关于民族精神教育实效性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4(11).

[2] 张首行.红色文化的价值资源与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认同[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杂志,2011(8).

篇5

一、企业文化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1.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当今社会的订单教育,恰恰体现了企业是职业教育的源头和归宿。学校的教育教学应围绕企业的需求而展开。企业希望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到岗后能尽快为企业做贡献。

2.企业发展的需要

企业文化对员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有巨大的凝聚力和规范作用。分析现代企业员工的组成,我们可以看到企业所需的专门技术人才主要是职业学校的学生。职业教育可以通过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来影响他们的职业文化素养,从而达到从业后能够适应企业环境的目的。

3.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资源的共享,特别是知识资源,因而教育不再是封闭式的教育。传统教学方法,在现代职业学校的学生身上难见成效,有必要寻找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把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内容结合起来,其中的捷径就是融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

二、寻找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相融点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企业文化一般由物质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制度文化层和精神文化层构成,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源泉和核心。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相融点:

1.对象相同

在学校接受校园文化熏陶的是学生,而这些学生终究要走进社会,大部分融入到各个企业中,成为企业的中坚力量,将进一步接受企业文化的影响。

2.内容相通

校园文化要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爱校如家的习惯,培养学生凝聚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在学习和活动中形成竞争意识、主人翁意识及参与意识,在社会实践中养成效益观与经济观等。这些内容同时也是要求企业员工必须做到的。

3.相互联系

校园文化是企业文化形成的基础,企业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延续。教育为社会服务,为学生平稳地过渡为企业员工做好充分准备。这种相同、相通,在一种积极文化的带动下,必将健康有效地和谐发展。

三、怎样实现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

1.确定专业课程与基础课程设置的比例,通过课堂教学渗透企业文化

课程设置要求专业知识与基础知识并进。专业课程,要适应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要适应地方企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不能忽略对基础课程的教学。基础课程设置《企业管理》《生产与作业管理》《创新与就业指导》《语文》等课程。任课教师在学科教学中结合学科教学的内容有意识地融入职业道德、企业文化的内容,让学生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接受企业文化教育。

2.根据职业岗位的需求组织和实施教学

第一,注重打造“双师型”教师,安排各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锻炼,让教师与企业实现“零距离”接触。

第二,推行毕业生的“双证制”,培养学生对岗位变化和职业转变的适应性,紧“盯”学生学好专业基础课,紧“盯”学生学好操作技能课。

第三,各个专业还应根据不同企业的要求,建立起各自的“专业文化”或“班级文化”。把相应行业企业需要的不同素质要求,在各专业的每个教育教学环节中、在考试考核中、在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和文体生活中体现出来。

3.利用见习、实习、实训的机会把握理解企业文化

一方面多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见习,另一方面在学生实习、实训过程中,聘请企业一线高级技工来校指导学生实习训练,同时引入ISO9000-2000 系列质量管理标准来建立实训中心的质量管理体系,在实习和实践中,让学生充分进入“角色”,接受锻炼。比如按照企业生产场景布置实训中心,并在实训中心张贴安全标语、生产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规程,使学生走进实训中心就仿佛置身于企业生产车间之中。

4.通过企业文化的渗透培养学生适应企业、适应社会的能力

篇6

民营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数量占到99.3%,创造了GDP的56%,它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主要表现在:

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生产力发展。私营经济的迅速发展,不仅缓解了人们生活中的诸多不便,而且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改善第三产业严重不足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到2009年我国零售商业、饮食业和服务业的经营网点已由1978年的一百余万个增加到八千多万个,从业人员由六百余万人增加到近两亿人。在新增加的社会服务网点中,私营网点占90%。国家在没有大量投资的情况下,靠一条正确的政策,使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推动企业竞争,繁荣市场经济。民营经济具有经营灵活,流通环节少、信息灵、适应性强、利益直接等特点。改革带来的发展机遇,加之国家政策的扶持,使那些“能工巧匠”或有一技之长及经济头脑活的人,较早进入了民营企业的行列,推动了经济体制的改革,为市场经济注入新活力,繁荣了一方经济,活跃了市场,受益了整个社会。

扩大了就业门路,改变了人们的择业观念。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为解决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提供了75%的城乡就业岗位。民营者中的一部分凭借着政策和勤奋率先在全社会富裕起来,打破了传统的就业思想观念,自主创业已成为一种新的社会时尚。全社会的人们已经意识到,民营者能做到的,其它社会阶层的人也同样可以通过诚实的劳动,聪明才智,大显身手。

此外,还表现在创造了社会财富,造就了商业人才。

二、民营企业发展的状况及特征

经营范围和经营规模日趋扩大。除了传统产业之外,相继出现了信息咨询、科研设计、信托服务、旅游服务、文化教育、高新技术领域等。许多民营企业已突破传统的家族经营模式及低效的加工服务方式,完成了原始资金积累,善于进行知识、技术和信息整合,注重员工的数量和质量,趋向于公司制、集团化发展。

经营管理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许多民营企业家加强经营管理,重视科技、经济信息,注重人才培养,采用新技术,形成民营企业新风格;转变经营管理,由分散经营转向集中经营,形成了许多具有专业性质的商业街;由家庭式的个体经营转向社会性的合资经营;由一般性的经营转向特色的专业化经营;同时,一些经济实力强的民营企业由流通型转向实业型及外向型,促进了民营者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和高技术附加值的增长。

民营队伍日益壮大,向联合经营发展。随着民营队伍的壮大,民营者的人员构成也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一是早期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的城乡农民青年成为民营者的主体;二是一大批有技术懂管理的辞去公职的人员加入到民营企业行列,明显改善了民营者队伍的文化结构和整体素质。在生产经营中,一些发展较快的民营企业,为扩大生产规模,出现了跨地区、跨行业的多种形式的经济联合实体,从而增强了民营企业的生命力和市场竞争力。

三、民营企业经营者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思想政治上的摇摆性。这主要表现在他们对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执行上。当国家的政策对他们有利,给他们带来经济实惠时,则衷心拥护;当国家的法令制度对他们经营要求严格,与他们和利益发生尖锐矛盾时,便对党的政策法令产生怀疑、逃避甚至对抗等行为。这种思想政治上的摇摆性,说到底是由他们的经济地位和经济利益所决定的。

职业道德上的伪劣性。有的民企经营者过分注重利益,不惜损害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有的在生产经营中以假冒真,以次充好,兜售伪劣商品,坑蒙拐骗消费者;有的强制员工加班加点的干活,榨取劳动者的血汗,极端事件频发,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

生产经营行为的违规性。有的民企经营者在与国有企业为了竞争而争夺资源和市场,不惜采取各种违法的手段,如权钱、权色交易;为解决企业科技人才匮乏的状态,常以重金和优厚物质条件作诱饵,到处网罗,一旦得手,其承诺常无以兑现;为在市场占一席之地,在质量和价格等方面,采取不正当竞争,不择手段,牟取暴利。

物质上过度享乐。近年来,有的民营者将积敛的财富大肆用于置豪宅、买豪车、购奢侈品,一掷万金;有的富裕后,大修祠庙,翻新祖宗坟地,大办红白喜事,甚至为自己修造豪华茔地等;有的花巨款雇佣女仆或纳妾,效仿封建地主阶级的腐朽生活方式;有的“富二代”们炫富现象特严重,挥金如土,吃喝玩乐,纸醉金迷,暴露出这些民企经营者的劣根性。

民企经营者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除了客观环境诸多方面的影响外,根本在于自身素质及文化素养缺失。共性是缺乏一定的教育素养,存在守住家业不图发展的念头,即使想发展却又不去提高自身素质,导致观念落后,素质落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企业的扩大,这种素质和知识的缺乏问题更加明显地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四、民营经营者的素质要求及其培养

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度的责任心。民企经营者投身商海,接触的人员复杂,常与金钱打交道,不为不义之财所动心,不被权势地位所胁迫,诚信经商、公平交易、不循私情、平等待客。在管理工作中不怕困难和挫折,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有社会责任感,回馈社会。

要提升精神境界,提高知识文化素养。民企经营者要善于学习,与时俱进,不能仅靠文凭镀金,要用所学的社会科学、经济管理和科学技术知识来充实大脑,并践行在经营管理中,把企业推向新阶段。这些都须有坚实的理论知识作基础,而靠小聪明和投机取巧是难以成大业的。

篇7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

校企合作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根据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的不同特征,当前不少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目标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不符现象。因此,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不仅仅是学校的工作,还需要社会与企业的密切配合。让企业也参与到人才培养中来,使职业素养培养成为校企双方共同的目标。

1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是从业人员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养,它能很好地衡量从业者是否能适应和胜任岗位工作。职业素养是一种养成教育,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就是学生在从事专业技能中必备的品质。包括职业知识,其中包括专业知识和基础文化知识;职业能力,包括普通性能力和专业性能力,专业性能力还包括操作技能和智慧技能;职业品行,包括职业理想、职业兴趣、职业习惯和职业性格;职业道德又包含是否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是否能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其中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是表面的、显性的素养,而职业品行与职业道德则是内在的隐性的素养。显性的职业素养是企业通过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竞赛、技能比武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估。从个人发展角度来看,高职学生通过自身努力,掌握一技之长,满足企业岗位的需要,实现毕业后“顶岗即上岗”,实现人生理想,体现自身价值。而隐性的职业素养则决定了高职学生今后走上社会,进入企业能否胜任工作的基本层面,同时也是企业招标的重要考查指标。但由于校企合作往往看重于学生的专业技能,学院与企业缺少沟通,在文化方面缺乏融合与互动,使得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与企业文化之间还存在着许多脱节之处。这将影响到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今后很难出色地、富有创造性地完成岗位工作。因此,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养成要在培养学生显性职业素养的基础上,重点培养隐性职业素养。两者是不可分割、不可偏废的。

2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现状

通过对学院近几年的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相关方面进行一番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能够利用所学知识,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完成工作,并且能够表现出良好的职业素养。但是,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大部分学生就业的岗位与在学校所学的专业并不一致,而且学校知识从理论到实践有一个很大的跨越,意味着很多专业知识并不能直接运用,这就需要学生在企业虚心请教师傅,用心不断学习。而企业的具有高技能的师傅可能在指导方法和理念上不能像高校老师一样具备专业性,这时候学生隐性的职业素养就凸显出了其重要性。

2)学生在企业离职换岗现象还是普遍存在。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企业提供的原因与学生提供的原因不太一致。学生离职的原因主要是个人或家庭方面的原因,有的自己感觉无法适应目前的工作岗位,有些是对薪酬达不到预期的要求导致离职换岗。企业认为出现这种状况是学生缺乏敬业精神,缺乏创新意识及自我调控能力等职业素养。就企业而言,他们尤为看重这些职业素养:团队合作精神、应变能力、踏实精神、对本职工作的责任心等方面的问题。对于学生提供的离职原因则更多地认为与自己的兴趣爱好不符,无法发挥自己的特长,认为在该企业没有发展的空间。企业没有明确派任指导人员,碰到问题和困难不知道如何请教。企业与学生之间存在这样的偏差,说明企业指导人员与学校在沟通上还存在问题。

3)学生在岗位上表现出的正面的职业素养与企业所认为的职业素养的理解也有一定的偏差。学生自我感觉良好,但事实上离企业所要求的还存在较大差距。这就意味着学生们对自身职业素养的判断不够准确,自然也就不知道往哪些方面去提升自己。

3导致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方面问题的主要原因

3.1学院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认识的缺失

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是有专科学校和中等学校合并组建而来,校园文化积淀不厚,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学习轻应用”,“重教学轻实训”的现象。片面强调提高学生的各种实用知识的获得和职业技能的提高,把学生的职业素养简单理解为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学校传统观念的转变还不到位,对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性还认识不够,一般的学校都开设过心理健康课程、政治思想教育课,很少有开设过职业素养教育课。实际上,对学生是否能顺利就业与创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良好的职业素养不仅仅是对学生素养的肯定,同时也是对整个学院的肯定,关乎到学院的形象与声誉。作为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关键因素是教师,如果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本身缺乏相应的职业素养以及缺乏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意识,学生的职业素养的提高便无从说起。再有,作为学生本身而言,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文化成绩不是很理想,本身对文化基础课产生一定的反感。认为进高职院校就是来学习一门手艺,不需要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从而在学习过程中过分追求纯技能的锻炼,而忽略深层次的职业素养的提升。认为只要把专业知识学好学精,毕业后自然能找到好工作。因此对自身未来的职业缺乏相应的合理的规划,对自身的职业发展缺乏比较正确的认识。

3.2企业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参与的缺失

近几年,高职教育迅速发展,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度大大加强,尤其是企业出于对高额利润的追求,不惜高薪聘请高级技工,使得人们产生误解,认为只要有技术就行,有技术就能拿高薪。于是一些高职学生为了取得高级技工证书不顾潜在的职业素养的培养。同时,企业文化和企业意愿在向教育教学的渗透方面还很缺乏,因而使高职院校在培养模式的改进和提升上缺乏有力的科学依据和动力机制,校企合作普遍停留在表面化、浅层次的合作,从而影响了高职院校对职业素养的精准把握。

4校企合作环境下共同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探索

4.1专业教学中实施职业素养教育

以专业课程教学为载体,培养学生职业素养。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中本身蕴含着丰富的职业素养内容和精神,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改变理论说教模式,有意识增加企业文化内容,把企业文化基本精神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让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学习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接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充分挖掘和发挥专业课对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作用,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当然,要发挥好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首先要抓好师资队伍建设,从某种意义意义上讲,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比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更为重要和迫切。高职院校教师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达到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目的。定期让老师轮换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切实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使教师具备社会和企业所需要的职业素养,潜移默化引导学生。

4.2实训教学模式中融入企业管理模式

校企合作模式是目前职业教育的重要形式。通过相应的顶岗实习来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企业文化,在实训场所或车间按照企业的标准和要求来约束学生,努力营造企业氛围,让学生很快适应具体行业的工作环境、工作流程、岗位设置和职员形象。由对职业的好奇转变为对职业的兴趣,由此产生对今后工作强烈的职业情感。

4.3校企文化融合以营造素养培养环境

要推行企业文化进校园,借助广播、墙报、标语标牌、校报媒介来宣传、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通过公益活动、社团活动、勤工俭学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感悟践行职业素养。把企业优秀人才请到学院做学术报告以及或与优秀员工座谈等形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和态度培养的环境。把企业管理制度文化直接嫁接到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文化,引导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养成学生自觉遵守企业要求的习惯。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交融在一起,通过有效的互动,实现优势互补。学校要经常聘请企业人力资源部领导或相关专业人士为学生做专题讲座,告诉学生用人单位最欢迎具有怎样职业素养的优秀毕业生,以及如何修炼、提升职业素养等相关内容。从而增强学生养成良好职业素养的针对性和自觉性。作为企业本身,要主动到学校宣传自己的企业文化,为大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可以在学校设立奖学金和助学金,不仅展示了企业实力,传播了企业文化,同时也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这样在增强了学生对企业的向心力的同时,也有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还可以采用设立企业冠名订单班的办学形式,通过校企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合作培养学生,联合培养师资,共同开展科技研发等方式,扩大企业文化在师生中的传播。从而走上校企合作共同培养高职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

4.4共同研发产品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借助校企合作开展课题研究,可以组成大学生科技创新社团,或者成立教师工作室,吸收部分能力突出的学生,校企合作进行产品研发,借助企业开展创新项目,让学生创新学习,自主研究进行产品设计,甚至申报专利。在研发新产品的过程中,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创新过程的快乐。以点带面,激发学生创新动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等职业素养。

5结语

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是学生对社会职业了解和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是学生职业发展的基础。校企合作能够为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提供一个开放环境。使学生能直接接触企业,了解到与自身今后职业相关的各种信息,开阔了知识面,扩大了眼界,增强了对职业素养的全面认识,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将来顺利走上社会,找准自己在职场上的最佳位置。

参考文献:

1.易忠奇.在校企合作中共同培养学生职业素养[J].湖南农机,2013(1):174-175.

2.张伟华.工学结合环境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分析与对策[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5):90-92.

3.万晖,饶勤武.“90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缺失与重建研究,职教论坛,2011(34):76-78.

4.孙伟,米珍.建筑企业文化视阈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探析[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45-48.

篇8

一、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麦可思公司对全国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显示,高职学生就业后离职率普遍高于普通高校学生,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高职学生眼高手低,好高骛远,跳槽频繁,缺乏必要的思想政治与道德文化的养成和内化等问题,这些都源自高职专业教育与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脱节。[1]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普遍存在一些共性问题:

1.教育理念方面。高职院校缺乏对应专业群的职业素养标准,没有将职业素养培养贯穿于学生专业学习和技能培养的全过程,未能建立起与专业教学融为一体的职业素养教育体系。其根源在于学校对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开展岗位职业素养教育重视不够。加之,高职院校未能打破狭隘的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忽视对学生道德品质与人文情怀等的塑造,削弱了对学生思想情操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培养。

2.素养教育方面。部分高职院校受功利思想影响,重技能轻素养,过分追求专业技能,忽视素养教育。[2]其课程的开发与设置以单一专业教育取代职业素养教育,专业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偏重对学生技能的训练,素养教育仅是纯科学知识的简单传授。

3.课程教学方面。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仍以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教学为主,缺乏体现行业特色的职业文化内容,特别是缺少职业文化的熏陶教育,针对性、实效性不足,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之,实践实训场地也缺少职业素养教育的氛围,缺乏职场应有的素质教育,无法满足企业对技能型人才职业素养方面的要求。

4.教学师资方面。职业素养教育作为一门综合性、应用性课程,要求教师具有深厚的社会学、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公共关系学等多学科理论功底以及就业规划、指导等实践经验。[3]而高职院校符合这种专业化要求的教师极少,从事这门课程教学任务的一般都是辅导员或思政课教师,职场经验、人生阅历有限,缺乏实训与实习的指导经验和职业教育的理论教学背景。

5.培养机制方面。高职院校缺乏从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第二课堂、校企互动、实训教学以及教师培训等方面的职业素养教育的系统培养机制。课程教学中对于企业文化中的企业目标、价值观、管理风格、工作模式、职业规范等内容涉及较少,学生难以深入了解和感受企业文化内涵,未能构建起从标准、内容、途径到评价的职业素养培养体系。

高职院校虽然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但过分强调就业导向下的专业技能,忽视学生职业素养的的养成、引导和培养,导致学生缺乏必要的职业素养,这应引起高职院校和教育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二、职业素养教育与专业技能培养融合的实践路径

近年来,高职教育快速发展,高职学生已成为企业技能人才的中坚力量。现今社会对高职学生素质的关注,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学生的“职业素养”上。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院校应在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基础上,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强化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以增强高职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1.深化教育理念。高质量的人才应实现知识、能力与素养的有机统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只是解决如何做事的问题,而提高职业素养则更多地是解决如何做人的问题。只有将做事与做人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既会做事又会做人,才是理想的人才教育。[4]为此,高职院校要深化教育理念,切实把强化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贯彻、渗透到学校事务与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贯穿于学校培养的全过程。要关注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努力探索以提升学生潜能为重点的职业素养教育新模式,要彻底改变过分强调专业教育或简单地把素质教育理解为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和文化讲座的狭隘认识,切实将职业素养教育落实到高职院校整个人才培养计划中,注重素养培养的过程教育,并形成职业素养教育的培养机制。高职院校要与企业、行业协会合作,多方参与,共同制定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标准与体系。按照人才的成长规律构建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力求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渗透职业素养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职业素养的情感体验,将素养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贯穿于学生所做的每一件事和成长的每一个阶段。

2.建强师资队伍。教师对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态度及实施能力直接决定了职业素养教育的实施效果。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建设高素质、高水平的职业化师资队伍,是全面推进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根本保证。只有每一位教师自身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才能自觉地将素养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环节之中。一是多渠道提升教师职业素养。以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训基地为平台,有计划地选派中青年教师参加培训,提高教师专业实践和职业素养能力;选派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外出进修学习,提高综合教学水平和职业综合能力;定期安排中青年专业教师到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顶岗锻炼,让教师了解所教专业现状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二是创新机制,优化师资队伍。高职院校要精心设计、科学安排教师培训工作,要创新激励机制,鼓励优秀教师“脱颖而出”,要适时安排职业素养课程教师指导专业教师的渗透性素养教学、课程设计,提高技能培养与素养教育的相融性;定期开展以素养教学研究和课程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素养教育校本培训。三是聘请企业或科研单位优秀人才,充实兼职教师队伍,把企业对员工的的素养要求引进学校,实现校企文化的有效对接。

3.构建培养机制。以岗位职业能力为基础,探索并建立对应专业群的职业素养标准、行为准则等职业素养要素,以此作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依据,并构建技能培养、素养教育融为一体的职业教育培养体系。一是将职业素养教育落实到校企共同设计、共同实施、共同评价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在课程教学、项目实训中精心设计职业素养的培养内容,做好职业素质教育的全程渗透、技术要素的有机融合。同时,要把隐性教育嵌入学习过程,通过“第二课堂”形式的职业活动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二是融职业素养教育于专业教学中。将职业素养培养课程纳入日常教学计划,并在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的教学大纲中得以体现,并贯穿于各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以课堂讲授和实训实践为主阵地,课堂上有理论支撑,课下延伸到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等环节,把职业素养的养成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贯穿于培养学生的全过程。三是整合高职院校现有的学科性公共基础课程,实现与后续专业技能培养课程的有效衔接,不断探索专业技能与素养教育的独特载体、途径、方式与方法,形成一批职业导向、素养融贯的优质课程,通过课程文化的感染力来承载专业教育的人文理念和职业追求。

4.建构评价体系。建立标准,丰富手段,构建职业素养考核评价体系。一是建立与企业对接的技能与素养评价体系。高职院校应分析研判现代企业的发展趋势,认真编制对接适应企业需求发展的人才培训、培养计划,科学制定与企业对接的技能考核与职业素养评价体系。在学生评价考核中,要避免理论与专业实践考核的脱节、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评价的脱节,考评应在真实工作现场或模拟工作场所进行。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邀请企业专业人才和管理人员现场对学生进行考评,逐步将企业对员工的综合考核要求转换为学生在校考核的评价标准,构建技能考核、操行、职业素养三位一体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二是建立教师常态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明确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目标任务和主要内容,开展教师常态课堂教学评估,将教师专业素养提升与日常教学工作结合起来,创设教师自觉学习、主动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的良好氛围,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整体提升。三是建立标准,丰富手段,形成机制。可先从课程考核入手,突出对职业规范的要求,细化职业素养的量化评价体系,将职业素养的评价目标分解成以课程、实践项目、活动等为载体的若干子目标,逐步形成一套层次化的评价标准体系。

篇9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分析当前高职院校企业文化教育现状,指出了企业文化对高职教育的重要意义,总结了企业文化教育的内涵,提倡在高职院校中运用“三三三”教育策略开展企业文化教育。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深入发展和职业院校与企业开展深层次校企合作的需要,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企业文化教育显得愈加迫切和重要。但是,当前不少高职院校由于各种原因仍然未重视将企业文化教育纳入教学之中,致使学生进入企业就业后存在诸多问题。

“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文件明确地指出了高职院校培养出的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而且要有深厚的职业素养,要二者兼备。因此,对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开展企业文化教育应该提到重要的教学日程。如何选定企业文化教育内容、采取何种方法进行企业文化教育、如何将企业文化教育与职业素养培养有机融合起来,是职业教育必须重视,也是势在必行的重要问题。

一、高职院校企业文化教育的现状

据调查,目前不少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进入企业后虽然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但却存在以下种种不良现象:有些毕业生嫌企业一线工作累,工作时消极应对,甚至迟到早退;有些毕业生刚进企业嫌工资低,频繁跳槽;有些毕业生工作时我行我素,缺乏与同事沟通合作的能力等。凡此种种,都说明这些学生职业道德较差,缺乏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团队合作精神以及遵纪守法意识。就本质而言,都反映了在校期间企业文化教育和职业素养培养的不足。从当前情况看,有些职业院校对企业文化教育问题已经引起了重视,也对在校期间的学生开展了企业文化教育活动。综合起来,高职院校开展企业文化教育主要有下面几种方式:一是在学生入学后结合《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 嵌入企业文化教育的内容;二是开设相关的企业文化选修课;三是请企业有关方面领导和技术骨干到学校通过讲座形式介绍企业文化;四是学生通过工学交替或实习,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企业文化。

以上几种企业文化教育形式,对学生了解企业、熟悉企业文化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这几种形式有些耽于理论知识的介绍,有些只是对企业文化表象的解读,有些只能使学生对企业文化形成局部感悟,都存在各种不同的局限性。职业素养需要通过一定的职业文化氛围来陶冶,因此,在高职教育中融入企业文化教育,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如何有机地把企业文化教育和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融合起来,使学生在校期间始终把专业知识学习与企业文化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之达到水乳交融的状态,从而使他们在毕业时对企业文化就能有全面地了解,具备企业所需要的职业素养,适应企业的岗位需求,职业院校还需要从提高对企业文化的认识高度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策略,把企业文化教育有机地融入教学全过程。

二、企业文化的内涵与教育内容的选择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企业文化的热潮。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企业文化至少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企业精神,二是价值观念,三是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总结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和企业实践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和经营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把企业员工紧密结合在一起以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企业经营理念、企业精神、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全体员工对企业的责任感、荣誉感等要素的总和。

一般研究认为,企业文化具有自己特有的功能:即导向功能、凝聚功能、约束功能、激励功能、融合功能、辐射功能。企业文化对于企业来说,作用非常大。美国哈佛大学的约翰·科特教授和詹姆斯·赫斯克特教授深入研究了企业文化和企业长期经营业绩之间的相关性,他们根据研究数据得出的结论之一是:企业文化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大的作用,重视各级管理人员领导艺术的公司,其经营业绩远远胜于那些没有企业文化特征的公司。由此可见,企业文化对企业生存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职业院校对学生培养的目的出发,企业文化教育内容主要是通过企业文化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将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精神、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企业成员对企业的责任感、荣誉感等要素灌输给学生,以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从而为学生就业及适应企业、融入企业做好充分准备。所以,选择企业文化教育内容主要应该注重以下方面:

1.企业经营理念。企业经营理念是企业绩效的指导思想,指企业根据自己的生产目标、生产条件、生产技术水平所制定的经营与管理企业的一种基本设想与科技优势、发展方向、共同信念。这种指导思想往往决定着企业的生产与管理方式,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对学生开展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教育,可以使学生了解企业的性质、企业的运作方式和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

2.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企业提倡的经营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员工在生产、生活各方面所具有的共同内心态度、思想境界和理想追求。企业精神体现出企业内在的一种品质和追求。对学生进行企业精神教育,能够使学生了解企业对员工的思想、道德、品行等方面的要求,使他们在校期间能自觉加强关于职业素养方面的修养。

3.价值观念。价值观念指企业对自身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起作用的定位和员工对自身在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中所起作用、价值取向、价值追求、价值尺度和准则的观点。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念教育,能够增进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团队合作精神。

4.行为准则。行为准则是企业规定的员工必须遵循和服从的约束条件,主要指企业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与行为规范。对学生进行行为准则教育,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行为约束能力和遵守企业规章制度的意识。

5.道德规范。道德规范是指社会成员所必须遵循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对学生进行道德规范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是非观念和对假恶丑的辨析能力,以利于学生在日常行为中能够敬畏生命、关爱他人、崇尚真善美,成为一个有道德、有知识、有文化、有能力的合格公民和职业人。

6.企业荣誉感。企业荣誉感是指员工对企业名誉的爱护和为企业创造荣誉的责任感。对学生进行企业荣誉感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和强化学生在校刻苦学习专业技术,以后为企业改革发展建功立业的责任意识。

通过以上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增加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自觉增进职业素养。另外,引导和教育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强化专业化职业道德与职业行为,以最前沿的行业标准来规范学生,为学生毕业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开展企业文化教育的策略

高职院校对学生开展企业文化教育,可以通过多种向度、多种方式进行。从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经验和建立我国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出发,结合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以及职业教育开展深度校企合作的趋势,可以采取“三三三”教育策略,即通过三条途径、运用三种方法、形成三种模式。

1.通过三条途径。第一,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是职业院校根据所设专业,从校企合作、共同育人出发,聘请行业专家和企业骨干与专业教师共同组建的教学指导机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全面参与专业建设,负责制定教学大纲、教材编选、设计人才培养标准、开展企业文化教育、组织指导学生实习等。其目的是通过专家的指导,使学生能够正确及时地了解企业、熟悉企业、感知企业文化,加强专业知识与技能训练,以更好地实现校企零距离对接。除开展常规教学外,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每年还可以联谊会、教产合作研讨会、共育人才恳谈会、就业洽谈会等形式组织校企之间的研究和交流活动。

第二,开设企业文化教育课程。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企业文化应该成为学生培养过程中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很有必要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之中,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开设。作为课程的企业文化教育要从企业文化中筛选出主要的内容,组织成为一定的知识体系,编写出企业文化教育教材,可以开设文化基础课和选修课的形式开展教学,让学生通过系统的企业文化知识教育,对企业文化有比较系统的把握。囿于教学时数的限制,也可以将企业文化教育渗透到相关课程中开展教育,以使职业院校将企业文化教育落到实处。

第三,举办各种文化活动。职业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活动建设中。积极组织策划具有职业文化特点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如在学院营造一种企业文化氛围,举办企业文化知识竞赛活动,建立企业协会,以企业文化准则和企业精神来规范其活动内容。

通过以上校内的企业文化教育形式,可以使职业教育与企业文化得到充分融合,还能帮助学生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对企业文化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和感知。

2.运用三种方法。第一,创设企业环境,开展模拟实践。职业院校可以利用现有条件模拟企业环境,以老师为管理者,学生为员工,创设企业环境,并自行提炼企业文化,不断总结,建立起系统的企业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乃至精神文化,并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获得真实的认知,产生自省与自我成长的动力。这些方式有:开展有关的模拟大赛,例如,网络营销大赛、物流技能能大赛、导游大赛等,将具体的工作过程置入活动中来。学校还可以创建模拟公司,例如,速运公司、物流公司、旅游公司、翻译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公司组建、模拟制定出各自公司的经营理念、企业精神、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并通过各种有效手段进行贯彻落实,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认识到一个企业人所应该具备的素质。

第二,请进企管人员,宣讲企业文化。高职院校可以请企业管理人员到学校开展系列讲座,或邀请社会精英或专业人士走进校园,提供实践知识,宣传企业文化。通过成功的企业家与青年学子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和探讨,让大学生切身感受企业家的成功之道和企业家的精神魅力,从而促进大学生努力学习,提高个人修养,更好发展自我。与此同时,学校也可以聘请企业高管担任学校兼职教授,每周轮流为学生上课,通过学习,让学生在直接感受企业文化的精神内核和企业文化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与影响。

第三,开展工学交替,送进企业培养。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及参观考察等方式将学生送进企业培养。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是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共育人才的一种途径,是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企业文化素养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活动。工学交替指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学生学习了一个阶段的知识理论和学校的技能实训后,安排学生到企业参与一定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体验企业生产和企业文化,使学生获得企业工作岗位的认知和初步操作技术,充分认识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另外,还可以采用顶岗实习教学模式。顶岗实习是学生完成在校的全部学习任务后到企业开展毕业实习的教学活动。在顶岗实习中,每一个岗位、每一个工位的学生都有各自明确的任务,要恪守企业的工作规范,遵循企业规章制度,以准职业人的身份充分感受和践行企业文化。这样能促使学生感受到企业的一切活动都服务于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能创造出更好的业绩。

3.形成三种模式。第一,引进企业开设车间或工作室。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化,职业学院可以引进企业与院校联合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合作建设生产车间或工作室,职业院校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产品研发和科技攻关项目,通过校企合作实现共赢。学生可以通过参与生产车间或工作室的实践教学活动,真实地感受和体验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精神、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帮助学生在校期间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这样毕业后能迅速适应企业工作的需要。

第二,实行学徒制。学徒制是将传统的学徒培训方式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的一种学校与企业合作式的职业教育制度,是一种教师和学生、师傅和徒弟面对面的教育方式。实行学徒制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具有特殊的功效。通过学徒制,学生可以从企业技术骨干的身上直接感受到企业人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师傅也可以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职业意识、克服行为缺陷、提高企业文化认知水平,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推行,还能有效整合利用地方的优势资源,总之,是一举多得。

第三,成立教育集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新形势下实现职业教育资源共享,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合作发展、合作就业,促进职业院校和企业优势互补的职教发展新途径和新模式。企业与高职院校融为一体,这样,学生的身份既是学生,又是未来员工。从入学到毕业全程随时都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处处都要受企业文化的制约,这对学生提高职业素养、树立职业意识、明确培养目标、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学生感知、体验、践行企业文化的最佳教育方式。

[参考文献]

[1]李怡.高职教育呼唤企业文化教育[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

[2]王琦.论企业文化教育在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的作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7).

篇10

关键词:苏南;企业需求;高职生;职业素养

作者简介:吴江贤(1973-),男,江苏江阴人,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系,实验师。(江苏 江阴 21440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指导项目“基于苏南企业需求的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项目编号:2012SJD88006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5-0053-02

高职人才培养要适应社会总体需求,立足于职业素养人才培养。面对苏南机电类企业市场需求导向,树立服务意识,通过校企双方深度合作,加大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力度,积极探索高职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方案,推动高职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

一、苏南企业经济模式现状与展望

苏南地区是江苏省实力最强区域,也是全国经济社会发展高地,加快推进苏南地区现代化建设,对整个江苏乃至全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在苏南模式中,外资、民资、国资三足鼎立成为苏南发展的强劲动力。世界500强公司超过一半以上在苏锡常落户,民营经济实力雄厚,全国百强民营企业达三分之一以上,苏南企业成集团化趋势,正处在二次创业、二次创新的加速时期。如“江阴板块”现象,张家港“规模企业”异军突起,常熟“中国名牌”盛行,昆山“台资企业群”等。向新兴产业、新材料、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软件、现代纺织、生物医药、高成长性科技企业发展,形成总部经济和高新区聚集型经济模式。

二、苏南机电类企业对高职生需求情况分析

经过走访和调查研究,苏南机电类企业更看重大学生们的品德,越来越多的苏南机电类企业对学生的职业素养非常重视。调研中,苏南机电类企业认为:高职生的敬业精神与合作态度尤为重要。敬业精神意味着能不能把工作做好的问题,也就是说要融入到企业的发展之中,把自己看成是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做任何工作都要做到最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及时地修正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工作高质量,产品有质量。既吃苦耐劳,又保证了企业的正常运行。合作态度意味着工作的成败因素,也就是职业素养的核心内容,工作中要负责任,以厂为家,把企业产品的质量当作自己的生命一样看待,并以积极自信的态度去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在同事之间能乐于助人、相互欣赏、取长补短、上行下效,相互间能够形成合力作用。

苏南机电类企业对高职毕业生基本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较为满意,毕业生对职业尊严和职业生涯规划等相对缺乏。苏南机电类企业以装备精良的设备、先进的生产技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为保障,缺的是高素质人才,往往很多企业技术人员的职业道德、习惯等职业素养上会出问题,对本企业的技术等缺乏保密措施,特别是跳槽现象普遍,企业花大量人力物力培养的人才,一夜之间到了其他企业,这就必然对职业人才的职业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例如:江阴华西村选才,标准就是德才兼备,二者缺一不可。华西钢铁有限公司詹小平深有感触:来到华西,只要品德好、有能力、有技术、有才干就会特别受重视。

另外,在走访中还发现,由于机电类企业的经营业务不断突破传统模式,毕业生缺乏创业能力,对职业的了解以及对职业理想追求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要求高职生要具备一定宽阔的知识面,特别是相关领域的知识能够融会贯通,能够求新求变,有学习力,以适应公司的新变化新需要。

三、苏南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路径研究

1.整合教学资源,重新构建教学环境

基于苏南企业需求的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纳入高职教育系统工程,一方面让学生认清高职教育与企业的关系、自己与职业的关系等。另一方面,学院加大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力度,课程中提供职业素养指导思想与内容,配合企业和社会人文资源等。

围绕具体岗位要求展开职业活动,把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理念渗透到教学与管理之中,对接企业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把职业素养的教育贯穿于专业教学整个过程中,教学环境构建结合机电类企业需求,将职业素养培养渗透到课程计划中,核心是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的教学体系。依据职业标准,构建教学方案,把职业素质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按照企业生产一线现场管理要求主动培养,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自觉形成企业行为规范,在做中学,学中情感体验,既要学会负责,又会在做中学习体验,也就是在常规教学实践中逐渐培养形成学生对机电控制类企业生产规范的内化,从而形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养成和职业素养。

2.营造职业环境,加强职业管理意识

营造职业环境,通过技能实践训练及与企业的“虚拟对接”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培养,在调研苏南企业的基础上模拟企业产品生产的实训条件制订出相应专业实训的规范要求。例如:09届机电班学生到江苏双良集团有限公司进行内部虚拟职位对接,落实职位发展通道问题,解决培养岗位接班人问题,解决岗位有竞争、有挑战的问题,通过企业直接参与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依靠企业的资源优势,将企业职业岗位特点融入到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

把职业素养培养内容间接融合到机电类专业课程中去,结合具体机电控制类工作任务进行培养,结合具体情境模式把职业素养培养具体化。例如与江阴新基电子有限公司方面开发职业素养专题讲座,讲座融入职业素养教育内容,主要涉及机电类行业专家和创业成功者奋斗历程、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技术成长经历,让学生在讲座中既获得专业技能知识,又得到思想启发,潜移默化中培养爱岗敬业等职业道德和探索求新的职业情感。

加强职业管理意识、提高职业素质还需要通过建构实际职业情境中的管理要素来完成,例如,江阴学院成立青年企业家沙龙,沙龙“以凝聚真诚,启迪智慧、整合资源、共致成功”为宗旨,定期举办青年企业家论坛、管理者沙龙、主题沙龙、行业沙龙等,不断增进学生和新一代青年企业家之间的管理意识交流和沟通。通过建构职业情境模式来引入企业管理基本要素,从而达到职业素质培养与职业技能开发齐头并进的效果。

3.突出隐性素养,拓宽人才素养途径

学生的职业素养除了技能与技术等外显素质外,还包括工作理念、情感态度等内隐素质。应通过教育、实践、体验、感悟等多种形式,校内外结合,内外因共鸣,达到培养目标要求。

隐性的职业素养是指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内在的方面。根据“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以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的高职人才培养特征,可以依靠企业把课程考核内容和技能培养等上升为职业技术鉴定。需要用企业的考核管理制度来监控学生。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企业的文化与技术,熟悉行业与专业接轨情况和技术动态。强调在学生管理中贯彻“德育为先”的教育指导思想,要求新学期继续利用主题班会、思政课、各项社团文化活动等载体,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培养真正合格的有德人才。

通过岗位能力过程,培养高职生职业素养,如将实验室建成生产型基地,将职业工作流程环境与企业岗位对接。以开放性课题为载体拓展学生素质技能训练,配合开发性实验项目训练培养创新设计能力等,不断从实际出发对接职业要求。积极围绕机电类专业开展生产活动,营造职业素养培养氛围。将项目化创新实训团队与课外兴趣小组结合,将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性活动与职业素养教育实践结合,在完成高职生的自我管理中培养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每年开学机电一体化专业组织优秀毕业生返校开设励志讲座机制等,例如请机电毕业生成凯健、庄晓勇等讲授成功创业专题讲座,他们都已经成功创业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员工数达到了50人,产品远销东南亚等地,让新生入学就感受到教育成功案例,增强学生学习动力和服务社会的责任心,扩宽职业视野。

4.融入企业文化,建立校企联动机制

成功的企业都有一个成功的内核,那就是企业文化。把企业文化元素渗透融入到职业素养培养教育体系中,针对现代企业文化与职业道德进行相关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例如,我们在与江苏长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企业文化对接中,重新构建课程教学内容,渗透企业文化元素教育。毕业的学生到该企业就职后将致力于研究技能的提升,IC高端封装技术的开发,扩大现有产品线与制程能力。该公司要求员工团结和睦、诚实守信、坚持发展、尊崇创新、严谨守纪、志同道合。积极推行“和睦大家庭式的企业文化”。学院文化里有长电科技长廊、长电科技路、长电科技冠名班级等等,企业文化教育贯穿于课程教学过程,实现文化对接,教学渗透,不断浸润学生头脑思维,将企业精神融入学生的精神境界中。

校企联动机制就是学校和企业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进行联动和协调合作的机制。和苏南企业群之间建立信息互通和网络平台。信息的互通确保沟通交流顺畅,包括市场就业信用人信息以及技术的创新信息和人才结构信息。网络平台实时公布行业企业学校之间的重要改革与发展信息,以职业素养培养为载体,进行人才信息资源的合理整合与交流。与机电类企业开展业务工作,既要反映机电类企业战略目标对员工成长和发展的内在需求,更要体现在企业组织文化和经营理念上。为企业培养量身定做型人才,培养具有企业特征型的职业素养人才。

5.自我提升素养,加强职业生涯规划

由于职业素养教育主体是学生本身,学生要积极培养自己的职业意识,重视对职业思想、职业道德的认识和养成习惯培养,发挥自身最大职业素养潜能。一方面弄清楚自身状况,正确评估自己的技能知识和剖析自己的性格特征和个性倾向,包括气质、性格、能力、兴趣、动机需要、价值观等,对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有个基本的认识。如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系每年新生开学针对每位学生做心理测试和专业心理辅导,定期跟踪,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另一方面主动配合行业企业需要,利用社会资源培养和磨练机电专业学生的意志,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的基本技巧,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和思想,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以发展自我为出发点,以社会发展为己任,投入到职业生涯规划与社会实践中去。针对性地开展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学生通过掌握专业发展动态明确就业趋势和就业目标,进行自己的中、长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如机电系引导新生参加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和毕业生参加毕业创业设计大赛,并进一步通过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信息,端正学生的就业态度,有步骤地深入社会开展职业实践活动。学生通过了解企业未来的趋势走向和关注行业发展动态,到相应的工作岗位体验就业环境、体验求职过程、体验职业生活。推动学生的发展意识理念更新,自觉培养职业道德素养。

四、结束语

职业素养是企业对高职人才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为满足苏南企业对高职生职业素养方面的具体要求,应立足苏南企业的发展战略和职业教育需求,寻求双方利益与合作切入点。职业素养培养不仅依靠学校和学生本身,更要紧紧依靠社会资源与力量,将高职职业素养培养纳入企业发展规划,通过职业活动来培养职业素养,让高职生更好地主动适应未来的职业岗位要求。真正意义上培养苏南企业需要的具有“现代班组长”潜质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高级技能型人才和复合型技术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谭满益,王磊,宋刚勇.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8,(13):40.

[2]许亚琼.职业素养:职业教育亟待关注的课程研究领域[J].职业技术教育,2009,(19):50.

[3]吴江贤.企业参与高职人才培养主动性研究[J].电力教育,2012,(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