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化发展规划十篇

时间:2024-04-18 18:00:40

产业化发展规划

产业化发展规划篇1

围绕上述思路、奋斗目标,2014年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以“绿色、生态、有机”为统领,推进现代农业大发展。

立足于促进农民增收,继续实施以发展“绿色、生态、有机”为重点的大农业工程,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生态化进程。

1、建设无公害果品产业乡。以合作社带动为手段,以标准化建设为要求,以市场效应为带动,扎实推动生态农业工程进程。发展高质量的果品产业,建设绿色无公害果品产业乡,今年建设2000亩,其中:彭杖子村400亩,村200亩,于杖子村300亩,深水河村1000亩。

2、建设5个采摘园片区,即深水河南梁采摘园片区,总面积300亩;承宽公路道南采摘区,面积200亩,于杖子上下棒槌沟采摘区,面积300亩,大彭杖子南山采摘区总面积在400亩。在采摘园区内要发展各种时令果,以及树下可以发展香瓜,山地蔬菜等。

3、计划在深水河新建苹果园700亩,在庙梁新建板栗园800亩,建设提质增效苹果园1000亩,主要集中在、桑园、东窝铺、南杖子,建设提质增效板栗园2000亩,主要集中在东窝铺、于杖子、深水河、桲椤台、庙梁。

4、夯实品牌战略基础。积极鼓励集中连片面积在300-500亩规模以上的园区式经营方式,倡导农户以专业合作社、股份制经营等形式来组建产业发展实体,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的“三统一”的经营管理模式,来发展农村经济并适度经营采摘休闲旅游项目;品牌建设上,围绕“森河源”品牌各建设一个规模为1000亩的标准化示范园,以产业园区为载体,推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逐步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认证。并鼓励、支持各类农业企业、合作组织开展农产品商标注册,努力创建名牌产品,全面提升我乡农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5、搞好基础设施及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重点抓好以设施农业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深水河、桲椤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3000亩,解决各村人畜饮水及灌溉供应。实施好深水河、于杖子900亩果品提质增效园建设,推广杀虫灯、防虫网,完成全乡果品产业的提质升级、推进果品产业无公害生产;大力培养农村经济人队伍和果树技术员队伍,力争达到每村两名果树技术人员,定期做好人才队伍和果农的培训,力争达到每村2期。

二、绿色农业

打造成少用化肥、低残留农药的绿色生态农业乡,我们发展小米、大豆、红薯、土豆、蔬菜等等。在发展形式上可以利用公司制、可以利用合作社的形式,规划出园区片区,逐步扩大到全乡农户,并且打造品牌。

1、无公害蔬菜产业化基地建设,通过安装频振式杀虫灯、做好果树地种蔬菜的研究与建设、搞好试验果树地种植药材的项目,

2、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组织生产、沼气为纽带种养结合技术、测土配方与平衡施肥技术、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作物轮作技术、秸秆与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技术等等。通过更为安全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手段,大面积采用物理方法、生物技术防治病虫害,减少病虫防治次数,降低农药用量,特别是结合高效、低毒、低残留新农药和生物农药的推广和综合防治,杜绝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推广施用有机肥,减少化学肥料使用量,使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农产品的品质得到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进一步保证,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注重无公害农产品市场经营体系建设

推行产业化发展。将一批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企业引入无公害农产品开发中来,采用“企业+基地+农户”的组织模式,实现无公害农产品规模化市场、产业化发展。

培育无公害农产品营销龙头企业。政府引导,由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农户和生产单位成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经营联合体,直接参与市场营销;另外,发展一批有经济实力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企业,并给予一定的扶持政策,自主进入市场营销。

三、休闲乡村游

利用的自然风景,远离闹市区的幽静,瓜果飘香的田园,绿色无公害的农特产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春季赏花怡情,夏季赏景纳凉,秋季采摘品果。

1、建设后窝子与南杖子后窝子连成一片规划成集住宿、游玩、休闲、垂钓、采摘、娱乐、美食、特色农产品展销于一体的山庄。

2、建设好至深水河的沿河公路,沿河两岸可以赏景,奇石观赏,品尝农家饭菜,开发桲椤台的水泉沟,引导掘金庄园建设成休闲旅游庄园。

3、大力开发深水河茸鹿产业基地项目,将御鹿元养殖有限公司、大犇牛业有限公司打造成茸鹿养殖观赏、鹿产品开发销售、特色鹿宴等农家游基地。

产业化发展规划篇2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 农村经济 “十二五”发展规划

农业产业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的重要途径,是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及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健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妥善应对农业发展环境重大变化的挑战,元阳县农业产业站针对元阳县县情及县委政府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抓住我县全面健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五年规划,进一步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根据我县实际,制定我县农业产业的“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元阳县产业发展现状

元阳县作为边疆民族特困县,近几年通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州有关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文件精神,目前元阳县农业产业化已初具规模。

1.元阳县的基本情况

元阳县位于红河南岸,哀牢山北麓,东接金平县,南邻绿春县,西与红河县接壤,北与建水县、个旧市隔河相望,境内山高谷深,沟壑纵横,无一平川,境内最高海拔2939.6米,最低海拔144米,立体气候非常明显,从河谷到高山呈现热带、亚热带、温带三种气候特点,故有“一山分四季,隔岭不同天”之称。全县辖2个镇12个乡,138个村(居)委会,1044个自然村,国土面积2189.88平方千米,全县总人口42.4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4.9%。全县世居哈尼、彝、汉、傣、苗、瑶、壮七种民族,少数民族人口37.6万人,占总人口的88.6%,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是一个集边疆、山区、民族、贫困为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元阳县资源富集,一、具有典型的山区立体气候特点,山区面积占国土面积99%,比较平缓的地区仅占1%,且生物多样性突出,光、热、水、土等自然资源十分丰富,适宜种植香蕉、甘蔗、茶叶、草果等多种经济作物,培育农业知名产业潜力很大。二、劳动力优势。全县有乡村从业人员23.4万人,对高山区、干热河谷区、和部分荒山的开发利用有充足的劳动力。三、旅游资源优势。元阳是红河哈尼梯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区,以哈尼梯田文化为代表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风情浓郁。四、水能资源优势。

全县水电可开发装机容量达50.38万千瓦,目前仅开发11.85万千瓦,开发潜力很大。另外矿产资源也很丰富,目前已发现金、铜、铁、铅、锌、大理石、石膏等20 余种矿产,拥有大型金矿,铅、锌、铜具有良好的勘探利用前景。

2.支柱产业的发展现状

2.1茶叶产业

元阳县有“发展茶叶产业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海拔在144~2939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6.4℃,相对湿度84.3%,年均降雨量1403毫米,日照时数1770.2小时,年雾期为179.5天。”自于1973年凤庆等地引进云南大叶种种植,现有茶园面积3.5万亩,分布在高山九个乡(镇)海拔在1200-1600米之间,土壤为黄壤土,PH值在5-7.5之间,为酸性土壤,茶叶产品茶多酚含量比较丰富,是为理想的普洱茶生产基地之一,全县有66个初制茶厂,厂房面积达44775.7平方米,各种加工机械1000台(套),从业农户达6146户,24584人,茶农人均种茶收入达300元,元阳现有梯田秀峰、真香茶、云雾茶等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

2.2木薯产业

通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全县栽植木薯面积 7.2万亩,产量达36万吨,涉及到14个乡镇。现有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1家(元阳县红泰淀粉责任有限公司)。

2.3甘蔗产业

甘蔗生产已成为元阳县山区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辖区8个乡镇,种植面积4.25万亩,产量达12万吨,产值达3120万元,人均纯收入320元,是一个发展前景较好的支柱产业。

3.传统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3.1柑桔

虽然柑桔目前种植面积不大仅有1567亩,产业从业农户652户,2681人,但人均纯收入1472元。

3.2香蕉

元阳县气候条件适宜香蕉的生产发展,香蕉产量高、全县适宜栽香蕉面积可达35万亩,现有香蕉种植面积13.5万亩,占适宜面积38.5%,香蕉是山区农民一项重要经济来源,但全县还没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香蕉产业格局。

3.3蔬菜(含马铃薯)

2009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4.9万亩,产量达13万吨。我县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适宜于发展反季节蔬菜和特色蔬菜,产品远销成都、重庆等市场。

3.3.1反季节蔬菜 元阳县海拔带分布较广,在海拔1200米以上的中半山区至海拔1800米左右的高山地区因其气候冷凉,尤其适宜发展反季节蔬菜,可满足市场对反季节蔬菜的需求并便于蔬菜产品调配,同时中半山及以下山区也能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发展春提前栽培。

3.3.2大棚蔬菜 我县的蔬菜有利于控温控湿,能起到蔬菜提前上市、调节花期、延长采收期、增进产量等效果,促进农民增收,目前我县重点在乌弯村委会和南沙镇等发展了大棚蔬菜基地。

3.3.3 山野菜 我县的野生蔬菜有70多种,部分野生菜(如:蕨菜、鸡脚菜、水芹菜、山蒜等)已成为人们日常佳肴,但其独特的生理生长特性,还未被人们所认识,人工驯化栽培也未起步,有很好的开发价值。

二、农业产业发展的因素

1.农业产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1.1政策环境改善,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

进入新世纪以来,“三农”问题引起全社会的密切关注,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支农政策,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实行了农村税费改革,农民发展农业产业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

1.2劳动力资源丰富,农户生产积极性较大

元阳县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全县有七个少数民族,85%以上的农村人口,全县有劳动力22.1万人(其中外出打工的有3.3万人。因此,我县劳动力资源丰富,对发展农业产业有较好的前景。

1.3区位优势凸显,产业发展条件得天独厚

元阳县是典型的山地地貌,具有多种类型的立体农业气候。特别有利于大力发展茶叶、甘蔗、木薯等支柱产业。苷桔、香蕉、蔬菜(含马铃薯)等传统产业已具有一定的基础。随着二级路面的不断开通,有利于加快农产品的流通和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

2.农业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2.1农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2.1.1一些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水利设施基础较差且年久失修、中低产田面积大、分布广、区内机耕路及田间渠道网络不健全。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差。全县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10%,旱涝保收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5%;

2.1.2设施农业不发达,仍处于起步阶段。滴灌、喷灌、温室、机耕、机收等农业技术装备推广力度较弱,农业机械化水平总体较低。

2.2农业产业化水平还比较低

目前全县龙头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还比较缓慢,农产品加工率、商品率、优质率较低;农业产业化中介组织发育滞后,实力不强,无法有效联结企业和农户;农业产业化利益机制不够完善。农民生产经营上存在不少盲目性。

2.3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植物检疫网点和体系建设不够完善,防治突发性病虫的能力较差;检验检测、农业执法、技术推广手段落后,设备不全,还不能及时全面地为农业生产提供高效服务。

三、总体思路

1.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为核心,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大力发展提升“茶叶、甘蔗、木薯”等支柱产业和巩固发展“柑桔、香蕉、蔬菜(含马铃薯)”等传统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特色农业、传统产业;培育和扶强做大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健康发展。

2.农业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坚持主导产业优先的原则;坚持多元发展的原则;坚持示范带动的原则;坚持互惠互利的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3.农业产业发展的总目标

全县重点培育“茶叶、甘蔗、木薯”等支柱产业和“柑桔、香蕉、蔬菜(含马铃薯)等传统产业,通过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新农村建设,带动规范化农产品基地和龙头企业发展,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区域性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到2015年,全县特色、传统农业产业产值达到3.8亿元,建设特色、传统农产品基地达到68万亩,新增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4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2家,特色农产品加工率达到30%以上,新增农村专合组织达到96个以上;特色、传统农业产业为农民人均增收实现400元以上。

四、元阳县农业产业的建设重点

1.建设高标准农田

加强以平整土地、增厚土层、调整田型、培肥地力为重点的耕地质量建设;以排灌渠系、小型集雨蓄水和提灌设施为重点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以田间耕作道路、干道连接基地路为重点的通道建设。基地设施达到田成方、土成型,田、水、路、配套,灌、排、蓄功能齐全,达到旱涝保收。

2.建设设施农业

建设以塑料大棚、日光温室、滴灌喷灌、棚架、遮阳网覆盖等为重点的设施农业,采用以产品分级、包装、储藏、加工为重点的产后处理措施,提高基地设施保障水平。加大适用新型农机具的推广使用,提高基地耕、播、收机械化水平。

3.建立核心示范园区

集中力量建设县域优势特色产业核心示范园区,要将核心示范园区打造成为“一个产值上万元的企业、一个新农村建设的展示窗口、一个生态旅游观光景点”。同时注重展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开展生产管理、产后加工、品牌创建、市场开拓和机制创新等全方位示范,辐射带动特色产业基地发展,保证特色优势产业向带状、块状集中发展,形成优势特色产业区。根据我县的实际情况,规划三个核心示范区:一是建立以牛角寨乡为中心的茶叶核心示范园带,重点发展茶叶产业;二是建立以乌弯、南沙镇为中心的新品种核心示范园区,重点发展蔬菜产业;三是建立以新街镇为中心的现代观光农业综合示范园区,重点发展优质水稻、稻田养鱼的农业生态旅游业。

3.1茶叶核心示范园带

3.1.1规划布局

坚持以推广标准化无性系良种茶园建设为主,结合低产茶园改造,到2015年,形成以牛角寨乡为中心的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园区暨新农村建设示范片,整个示范片面积达到2万亩;打造1家出口型市级龙头企业,企业年效益达千万元以上,以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带动茶叶产业发展,将示范片及其周边建设成为具有我县特色的生态茶叶产业经济区。

3.1.2预期效益

到2015年,通过茶叶核心示范片建设,改造旧有茶园面积1万亩,新增加标准化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1万亩,实现各类名优茶年产量600吨左右,年产值在2000万元左右,促农人均增收400元左右。

3.2新品种核心示范园区

3.2.1规划布局

坚持将市场需求与品种引进结合起来,在试验、示范、生产技术推广的原则上,积极引进适销对路的新品种,以乌弯、南沙镇为中心,打造以茄果类蔬菜、新品种为主的集中展示示范区,示范园区面积达到1.5万亩。

3.2.2预期效益

范园区内每年可进行15~20种蔬菜新品种的集中示范,其中,主要推广品种不少于5个,农产品综合产值达到2300万元,带动1000户以上农户发展相关产业,促农人均增收500左右。

3.3现代观光农业综合示范园区

3.3.1规划布局 坚持提高产业经济效益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本地资源特点,新街镇为中心,辐射攀枝花等乡镇的现代观光农业综合园区3万亩。园区可适当分设旱作节水灌溉区、优质无公害大棚蔬菜园区(攀枝花乡)、休闲娱乐园区。

3.3.2预期效益 项目建成后,种植业可实现年产值1325万元,其中蔬菜园区提供优质无公害蔬菜100吨,实现产值20万元。旅游休闲场所年均接待5万人次,每人每次收费10元计算,可实现年收入50万元以上,促农人均增收300元左右。

4.加强农产品品牌打造

强力推进全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整体认证,努力提高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比重。实施“品牌”战略,鼓励企业以品牌为纽带,实行资产重组和生产要素整合,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争创品牌企业、名牌产品;坚持政府、协会、企业联手,积极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申请和保护工作,打造地域品牌、区域品牌;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品牌展示、推荐和宣传活动,提高品牌影响力,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带动和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重点打造“梯田秀峰”、“元梯红”、“反季蔬菜”等品牌。

5.推进标准化生产和质量安全监管

严格推行农产品质量管理标准体系,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严格执行市场准入制度,农业、质监、工商、食品药品等部门密切配合,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和行政执法力度;协助政府积极开展工作,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建立行业自律机制;通过追加资金、改造环境、更新设备、加强人员培训等措施,实现农产品生产过程控制并建立检验监测体系,建立健全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和加快质量安全信用体系的建设。到2015年,实现基地标准化生产率达90%以上。

6.推进技术集成与运用

实施良种繁育工程和品种改良工程,分作物、分区域建设一批良种繁育和品种改良基地。大力开展特色优势作物高产创建活动,加快省工节本增效技术、循环农业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农机技术的集成组装,做到农耕、农艺、农机技术结合,良种良法良制配套。基地良种覆盖率、实用技术到位率和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率均达到100%。

参考文献

[1]李黎,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探索[J].河南农业.2004.(3):40-41.

[2]牛若峰,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观察和评论[J].农业经济问题.2006.(3):20-25.

产业化发展规划篇3

一、产业发展情况

我县二硫化碳产业兴起于70年代初期。当时境内有着丰富的硫铁矿资源(储量约7000万吨左右),且硫磺生产由来已久,老百姓窑烧木炭也较为盛行,这些都为二硫化碳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其迅速发展。高峰期,全县二硫化碳企业曾达20余家,产量3万多吨。二硫化碳产业的兴盛也造就了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的土专家,与外界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市场供销网络。但长期以来由于企业规模偏小,发展方式粗放,致使我县生态环境受到很大的污染和破坏,加之因企业布局较为散乱,也给安全监管带来了诸多不便。为进一步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县政府先后下发了*政发〔20*〕50号、*政办发〔20*〕93号文件予以强制规范,目前,初步形成同心、同济、侍鑫、伟鼎、惠渊、毛古掌、阳*化工、达利机电等企业为主的集中区发展模式。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重要思想和党的*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工业强县”战略的发展要求出发,淘汰落后生产工艺,高标准、高起点地建设具有经济规模、产业规模、安全环保的新型二硫化碳企业,促进全县二硫化碳行业规范健康发展。

三、具体目标

按照控制总量、淘汰落后、兼并重组、提升水平的原则,加快调整工业结构和布局,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提高产品档次、技术含量、安全水平和产业集中度。加大小规模二硫化碳企业关停取缔力度,着力打造以同心、同济、侍鑫、伟鼎、惠渊、毛古掌、阳*、达利机电等为主的8个生产规模大、技术工艺先进、安全环保设施到位、公用设施齐全的高标准二硫化碳产业集中区。总生产规模控制在20万吨左右,年产值6亿元。

四、区域布局及生产要求

1、区域布局

按照生产发展需要,结合全县实际情况,拟定了全县八个集中区的发展规划,即:

同心化工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二硫化碳集中生产区;

同济化工有限公司年产3万吨二硫化碳集中生产区;

侍鑫经贸化工有限公司年产3万吨二硫化碳集中生产区;

伟鼎化工有限公司年产3万吨二硫化碳集中生产区;

惠渊化工制品有限公司年产2万吨二硫化碳集中生产区;

毛古掌化工厂年产1.5万吨二硫化碳集中生产区;

晋城华凯实业有限公司阳*化工厂年产1.2万吨二硫化碳集中生产区;

达利机电化工有限公司年产1.2万吨二硫化碳、1.7万吨橡胶促进剂集中生产区。

2、生产要求

二硫化碳企业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严格按照“限定区域集中生产,控制总量调整结构,做大规模集约经营,提升工艺清洁生产”的原则,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保持社会稳定,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为目的,加大科技含量,提升工艺水平,实行清洁生产,确保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和谐统一。

限定区域集中生产:今后二硫化碳生产严格控制在上述规划的八个生产集中区内,凡规划范围以外的二硫化碳生产企业要自行组织好关停及有关设备的拆除工作,需继续生产的企业要尽快向生产集中区内转移。绝不允许有游离于生产集中区之外的二硫化碳企业擅自生产现象发生。

控制总量调整结构:各集中区反应炉总数不突破限定的规模总量,鼓励延伸开发下游产品,逐步改变产品结构单一的现状,实现多元化发展,使产业结构更趋合理,步入健康良性的发展轨道。

做大规模集约经营:鼓励企业以合资、股份等形式入驻集中区,从符合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规划、设计和建设,单体生产规模必须达万吨以上,进行集中熔硫、产品集中处理、尾气集中回收利用,在规模化运作中节约能源和资源,降低能耗和物耗,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完善集中区的配套公用设施,提高土地利用率。

提升工艺清洁生产:不断提升工艺技术水平,实现稳定达标和清洁生产,基本要求如下:

(1)严禁使用木炭,以焦炭或晋城优质兰炭作为生产原料,鼓励采用以煤层气等清洁能源为原料的“天然气法”生产二硫化碳。

(2)项目建设中充分考虑环保措施,三废排放物要做到妥善处理,特别是对工艺尾气采取碱液吸收,副产硫氢化钠,提高产品产出率,减轻环境污染,达到综合利用的目的。

(3)采用全套密闭反应炉和集中熔硫,减少炉体无组织排放。

(4)利用深冷对不凝气进行二次冷凝处理,回收二硫化碳,减少尾气逸散量,提高产品产出率,降低安全隐患发生的可能性和对环境的污染。

(5)优化工艺组合,物料输送基本依靠地形差形成自流,节约动力消耗。

(6)在烟道出口处安装废热锅炉,充分利用烟气余热进行精馏、NaHS结晶、管道保温及办公场所的冬季取暖,节约能源。

(7)环境保护、劳动安全、职业卫生、消防、抗震设防等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市的有关法规、标准和规范,措施齐全,满足要求。

(8)各生产集中区要加强自身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确保规范操作,安全生产。

五、保障措施

1、加快化工集中区项目建设步伐。各集中区必须依法依规严格基本建设程序,尽快完善项目环评、安全生产等相关手续,加快推进项目建设进度,确保按时投产达效。

2、各有关部门要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及时发现项目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加以解决。

产业化发展规划篇4

关键词: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战略分析

根据河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和《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河南文化产业的发展框架已基本确定:重点发展文化产品、服务和要素市场,建立和完善文化物流网络,形成以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和影视节目市场为龙头,以演艺娱乐、工艺美术、文具玩具、信息和旅游服务为重点,以郑州为中心、辐射全省、面向国内外的文化市场体系,推动文化资本的跨地区、跨行业合作,推动有条件的文化产业集团上市融资,促进文化产业多元投资结构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格局的形成。

总的来看,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框架是比较符合当前的发展态势的,但仍有一些问题值得商榷。当前的这一规划仅仅是提供了一个框架,从长远考虑,仅仅提供这样一个框架是不够的。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重点目标、结构框架似乎还不甚清晰,不够具体,河南的文化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的合力还没有显现出来,以致在一定程度上全省文化产业存在着无序、盲目、区域发展各自为战的问题,影响和制约河南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的提高。因而应紧紧围绕河南“根文化”、“黄河文化”、“武术文化”的主题,进一步细化和完善河南文化产业总体方案,以“规划”引导资源开发与利用,确定规划重点和优先次序、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搞好产业链接,拓展国内外市场。

一、将搞好调研分析作为当务之急

从2007年1月到4月,河南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全省范围的文化资源普查和文化强省建设大型调研活动。目前当务之急,是要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召集历史、文化、经济、管理、技术等各类专家,对现有文化资源进行细致分类和评估,这一工作已经刻不容缓,这将为找准切入点、盘活历史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进一步加强文化产业统计核算及信息交流工作。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启动文化产业统计工作,结合河南的实际情况,对现有统计年鉴的指标体系进行修订,探索出一整套文化产业统计报表制度,以统计数据作为量化指标,规范数据统计渠道,正确反映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状况。文化产业具有内容复杂、涉及面广、单位规模小、数量多且新兴服务项目不断涌现等诸多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文化产业统计的难度较大。由于统计条件相对较差,可供投入的人力、财力有限,技术准备也不足,使得文化产业统计核算显得格外薄弱,对此需引起足够的重视,进一步搞准文化产业统计核算数据,尽快完成河南省文化文物统计年鉴的编写和出版工作,为研究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与政策及政府宏观调控工作提供客观的依据。

二、将构筑产业群放在第一位

产业群所形成的优势具有不可模仿性,是竞争制胜的最佳利器。形成了产业群才能创造巨大的财富。没有产业群就很难有什么地区优势可言,产业发展方向也就很难明确。一个没有优势产业群的省份成为文化强省,这是难以想象的。是否能够构筑文化产业群是今后检验文化产业是否成熟的标志。目前,我们在这个方面做得还不够,还没有完全规划出在哪一个方面的文化产业构筑一个产业群。但郑州“少林模式”为各地市面上提供了一个构筑文化产业群的可鉴范例。少林品牌,以前是文化品牌,现在是产业品牌,围绕少林武术文化形成了系列的文化产业。焦作市以创立品牌为目标,发展太极文化产业,组织相关部门研究发展太极文化产业化问题,全面系统地搜集、整理、开发中华太极文化,形成大规模的产业群,并通过整体的产业开发和申报中国太极拳发源地工作,形成太极文化产业的品牌优势,力争使焦作成为全球著名的中华太极文化城。

三、将培育新兴文化产业作为发展重点

现在,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互联网服务业、广告会展业、文化创意和动漫、网络游戏业等,高新科技先导作用突出,投入产出效益明显,是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和后发优势的新兴文化产业。我们要瞄准文化产业发展前沿,培育和发展影视、电子音像、出版印刷、电子版权、网络文化等高新技、高附加值术行业,提升文化产业的高科技含量,形成后发优势。现在有种观点认为,河南在新兴文化产业领域实力差,难以与先进省份抗衡,没有前途。这种观点也不无道理,但是产业优势不能仅以发展先后和目前状况来判断,最重要的要看市场潜力,在这方面河南的优势是最突出的,而且目前上升的空间也极大。况且,随着产业升级,未来文化产业的竞争必将以此为重点,我们迟早要进入这块阵地,如果将来再去追赶难度恐怕会更大,到那时要想争得主动就更不可能了。因此,我们现在就要将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虽然有一定难度但总可以循序渐进,何况沿海省份在这方面的发展时间其实也不长,也很稚嫩。

四、将选择产业项目作为规划重点

产业项目是文化资源进入市场领域实现产业效益的有效载体,也是文化产业实现市场化、集约化、规模化的生长点。任何一个文化产业项目的运作,都要灵活地运用文化资源,选择最优秀的、最有价值的、最能代表当地文化精髓的文化名片,进行重点挖掘、深度开发,将其最美的一面展示给世人,从而形成一批带有明显地域文化特色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以引起人们的关注,进而创造产业机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项目建设拉动相关产业发展。因此,对待这一问题我们一定要慎重,要做好全面评估和可行性、盈利性分析,切实发挥项目的带动作用。不仅考虑现在发展形势更应着眼未来,不仅要看在河南的价值意义还要放在国内国际范围内综合考虑。逐步实现项目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社会化、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对于那些已经确定的河南有线电视数字化项目、河南电视台精品旅游演艺项目、河南奥斯卡电影院线项目、大河网、河南报业网、省政府门户网三网合并项目、豫版教材的研发项目、《中原文化大典》大型图书项目、郑州嵩山《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实景演出项目、宝丰马街民俗文化园项目、鹿邑老子文化园项目和浚县民族工艺品制造大观园项目,应进行项目的全程跟踪保证各项资金切实落实到位,全面策划,做好项目的推介,保证项目收效。

五、将提升名牌效应作为重中之重

发展文化产业要抓住区域文化优势,对自己的发展重点要有一个清楚的认识,首先要抓住具有世界影响的区域性品牌。少林品牌是河南目前享誉全球的最大的文化品牌。经过几十年的宣传,少林功夫在国际上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少林品牌过去是文化品牌,现在是产业品牌。少林寺每年大约吸引数百万游客,并且造就了当地大规模的武术产业,目前的少林品牌已经不仅仅是文化产业了,已经形成了产业链的模式。河南要发展文化产业,打文化名片牌,就应该把提升名牌效应作为重中之重。少林功夫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尤其体现了中原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代表了河南人的形象。发展河南文化产业理应把少林功夫作为走向世界的第一品牌来打造。另外,河南还有很多具有全国性和区域性的文化品牌。对于确定下来的豫剧和旅游业等品牌要放在省级层面来策划,做好品牌营销和品牌延伸,打造出一批最好的省级名牌并将其推广到全国乃至国际上。要创新内容、创新表现形式,借助于影视和演艺力量扩大影响,国际性、全国性、区域性品牌三者互动,促进河南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六、将规划好区域布局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

文化产业目前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中轴线和各国竞相争抢的战略高地,河南文化产业的区域布局必须放在一个大背景下加以通盘考虑。竞相发展的文化产业大潮导致文化产业格局的变化,科学分析文化产业发展变化趋势,规划好河南文化产业的区域布局,在世界文化产业多元化发展的大格局中形成自己的小格局,以有效推动河南文化产业形成蓬勃发展的局面。把郑州建成区域性文化中心,形成对全省文化产业的强劲辐射和带动作用。郑州作为河南的省会和全省的文化中心城市,在中原城市群中居于龙头地位,对周边省份有较强的辐射力,同时郑州文化资源丰富,发展文化产业条件较好,发展河南区域文化产业,首先确立郑州在全省区域发展中的龙头作用,利用交通、资本、资源、人才等优势,以会展业为主,辅以旅游、城市娱乐、出版业、演出业等产业门类,把郑州建设成为全省文化产业中心。他的机遇、辐射和带动功能值得重视和研究,包括考虑郑州、开封、洛阳文化发展一体化。在现有的文化行政区划不变的前提下,建立以郑州为中心的比较紧密的、依托中原城市群的文化发展一体化。郑州是商王朝第一个国都所在地,开封是七朝古都,又以宋文化为盛,而九朝古都洛阳则以北魏时期的佛教文化和大唐文化闻名于世。这三大古都同处中原黄金线上,本身的区域交通优势和文化构造带上的连续性使其具备了独一无二的区域文化中心的优势,郑汴洛一旦形成统一的文化大市场,形成一个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共同体,其所爆发出来的文化能量是无法估量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河南乃至整个中原文化产业的战略崛起,取决于郑汴洛文化发展一体化的程度。

作者单位:焦作大学

参考文献:

[1]李韶辉.文化产业应有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J]. 中国改革报,2007,3:15 .

产业化发展规划篇5

一、“三到村三到户”扶贫攻坚工程

化德县从2014到2017年连续4年实施50个重点贫困村,自治区计划每年为每个贫困村投入资金50万元。按照贫困村“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统筹规划,整合涉农涉牧资金,重点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按照上级要求,化德县由区市县三级部门组成14个工作团50个驻村工作队,确保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

二、“三到村三到户”项目进展情况

2014年化德县结合实际,重点打造省际通道及集通铁路沿线的14个重点村(长顺镇:五间房、德善、录义;朝阳镇:开地房、特布;七号镇:七号、九号、毕力克;德包图乡:八十顷、六支箭、丰满;白音特拉乡:农场、色庆沟;公腊乡:民主),计划每个村投入1000万元,项目实施要与“十个全覆盖”工程同步进行、配套实施,确保“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村的产业有新发展,项目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并每村投入300-500万元贴息贷款用于村级产业发展,逐步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村有产业、户有项目”的格局,目前,总投资1687.208万元,在6个乡镇23个行政村实施了如下项目:

1、基础设施方面:

(1)道路建设。总投资692.86万元,已完成9.922公里48725平米、铺设道牙6930延长米、路肩铺设面包砖17033平方米、入户门前硬化572平米(丰满村1.164公里5820平米、大毕力克村0.648公里2916平米、兴和村0.481公里2146平米、牧场村1.189公里6917平米、刀拉胡洞村0.32公里1280平米、和睦村0.68公里3400平米、民乐1.769公里9429平米、入户门前硬化572平米,铺设道牙3497延长米,铺设路肩面包砖8613平米;德善硬化街巷路面1.273公里5728平米,铺设道牙892延长米,铺设路肩面包砖3230平米;德包图硬化街巷路面1.348公里、6066平米,铺设道牙2541延长米,铺设路肩面包砖2410平米;八十顷硬化街巷路面0.558公里2790平米;六支箭硬化街巷路面0.492公里2214平米,幸福院内铺设面包砖2780平米);砂石路5.427公里(牧场1.401公里、色庆沟2.2公里、农场0.17公里、德包图1.656公里)。

(2)马铃薯交易平台建设。总投资282.02万元,在白音特拉乡永红村,新建配套蔬菜交易平台5600平米,新建100吨恒温库1处,600吨马铃薯储窖1处,在朝阳镇特布村补贴新建配套蔬菜交易平台5200平米,100吨恒温库1处。

(3)村容村貌建设。总投资124.65万元,在永红村建设院墙1800延长米,建幸福院20间;牧场维修院墙840延长米,花墙1441延长米,大门8处。

(4)节水改造。总投资288.28 万元,补打及配套机电井27眼,盖井房12间,实施膜下滴灌3140亩。其中:丰满村补打及配套机电井3眼,盖井房3间,实施膜下滴灌400亩;德善村补打配套机电井4眼,实施膜下滴灌300亩;大公乌素村配套机电井5眼,盖井房3间,实施膜下滴灌540亩;色庆沟村补打配套机电井2眼,盖井房2间;民乐村补打机电井1眼,实施膜下滴灌500亩;特布村修复机电井1眼、配套机电井3眼,实施膜下滴灌700亩;永红补打配套机电井5眼,盖井房4间,实施膜下滴灌700亩;三胜村补打人畜饮水井1眼;二道沟村补打并配套自来水水源井1眼;配套人禽饮水机电井1眼。

2、种植业。总投资382.46万元,为德善村建马铃薯网室56座、色庆沟村建马铃薯网室31座,永红村建马铃薯网室113座;购地膜16.7吨,为朝阳镇民乐村200亩膜下滴灌配置0.7吨,为白音特拉乡永红2860亩膜下滴灌配置10吨,白音特拉村580亩膜下滴灌配置2吨,长顺镇德善村1200亩膜下滴灌配置4吨;与中农绿康(北京)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在特布村进行了抗重茬微生态滴灌肥和“绿康微”生物有机肥的试验。

3、养殖业。总投资244.44万元,为公腊乡牧场村、哈彦胡洞村58户贫困农户改造圈舍2020平米,建青贮窖1处500立方米;在朝阳镇特布村建青贮窖12处300立方米;为长顺镇德善村,德包图乡丰满村、八十顷村,七号镇大毕力克村的105户贫困农户新建圈舍3220平方米,建羊活动场地及喂羊槽1700延长米,购饲草料粉碎机34套;为长顺镇录义村60户贫困农户购杜泊种公羊60只;为白音特拉乡农场、民建,德包图乡德包图村,七号镇九号村316户贫困农户新建鸡舍1252平方米,围封林下特禽养殖场地5980延长米,白音特拉农场、新建、二巴沟、色庆沟、和睦、民建,德包图乡丰满、德包图,长顺镇录义、东井子、五间房、刀拉、后滩,朝阳镇补龙湾,七号镇九号等村的46户贫困农户和3处互助幸福院的306户贫困农户养殖特禽23640只。

产业化发展规划篇6

关键词:村庄规划 城乡规划 产业规划 村发展规划

中图分类号:F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5-0045-02

一、村发展规划概述

1.村发展规划的概念。村发展规划是将村庄建设规划与农村产业发展相结合的村域规划。传统产业规划缺少具体的空间形态分析,而传统村庄规划缺乏对农村产业发展的指导意义,村发展规划将两者有机结合颠覆传统村庄规划编制方法理念,是城乡统筹下村庄规划编制的技术革新。

2.村发展规划的特点。(1)因地制宜。村发展规划结合自然生态资源、文化资源、生产资源为农村发展方向进行策划与指导,能够结合村庄特点因地制宜,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实用性。(2)拓展用地空间。村发展规划通过技术创新,打破传统规划方法,结合土地利用规划,在规划技术上拓展建设用地、农业用地、未利用地等用地分析方法。

3.村发展规划与传统村庄规划的比较分析。一是村庄规划按照深度不同分为村庄布局规划、村庄总体规划、村庄建设规划、村庄整治规划,作为规划许可依据的村庄规划主要指村庄建设规划,村庄规模较小的村庄一般一次性做建设规划编制,而不编制村庄总体规划,村发展规划包括了村庄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的内容;二是传统村庄规划主要研究对象是村庄建设用地,而村发展规划的研究对象包括了村庄建设用地和农用地等非建设用地;三是技术标准不同,传统乡村规划技术标准中居住用地较大,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和产业用地严重不足,不能适应村庄发展要求;村发展规划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和产业发展用地适应村庄发展要求。

4.编制村发展规划的意义。编制村发展规划首先能够解决用地发展空间的难题,为农民增收指明方向,从一产、二产、三产上分类进行用地分析与空间布局,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村发展规划通过对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产业用地进行分析,如何挖掘用地潜力,既保护耕地不被占用,又丰富农村产业内容,促进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其次能够在不占用耕地的条件下促进城乡统筹,村庄规划如何适应城乡规划法的要求,在技术上进一步创新编制方法;而且还能够解决农村产业无序布局引起的社会矛盾,规范农村产业布局规划管理,规范了农村产业发展的用地开发与利用,制止违法建设现象,化解农村矛盾并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二、村发展规划编制的法律地位分析

1.与《城乡规划法》的立法原则一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于2008年6月颁布,并于2009年1月开始实施。新的城乡规划法无论从立法原则以及具体法律规定都体现了城乡统筹的精神。现行村庄规划的编制方法与技术标准是在计划经济背景下的产物,无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而且与城市规划的技术标准有很大的区别,如居住用地标准过大,公共服务设施与基础设施用地标准过低等等,导致城乡二元结构无法打破。由此可见,现行村庄规划无法适应新的城乡规划法的要求,需要进一步进行技术创新。村发展规划正是城乡规划法背景下重大的技术突破与尝试,充分体现了城乡统筹的精神,是对《城乡规划法》的最大尊重。

2.符合各地地方法规、政府规章的要求。新《城乡规划法》颁布后,各地方政府多通过地方法规或地方政府规章等形式出台相关实施细则,对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问题进行了规定,如,浙江省委、省政府联合印发的《浙江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提出编制县市域总体规划,要求按照城乡全覆盖原则进行规划编制,并通过县市域总体规划,解决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衔接的问题。村发展规划是村域全覆盖的规划,用地分析打破了传统村庄规划的技术方法,不仅对建设用地进行规划研究,同时结合土地利用规划研究农业用地与未开发用地,真正从技术上落实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两规衔接。

3.为农村发展空间提供规划许可与规划服务的法律依据。村发展规划通过规划技术分析手段,突破农村发展障碍,为农村发展空间提供规划许可与规划服务的法律依据。农村发展有两大障碍,一是产业发展方向过于单一,制约农民增收,二是用地空间尤其是建设用地空间限制农村发展。在当前宏观调控的背景下,各地的土地资源非常有限,土地资源配置的重心多在中心城区和园区开发,而农村所获的建设用地指标即便是住宅用地指标都难以满足,更难以支撑产业发展空间。传统村庄规划没有结合农村产业发展进行规划,更对于建设用地之外的建设项目无法进行规划指导,如农家乐项目大多位于生态环境优美的非建设用地,由于没有规划引导,导致多数农家乐都是违法建筑。村发展规划拓展了农村产业发展空间,解决了农村发展空间的用地不足难题,为农村发展空间提供了规划许可与规划服务的法律依据。

三、村发展规划的用地分析

1.产业用地空间分析。一产用地主要包括农村合作社、养殖业用地等。将农村合作社用地纳入一产用地进行发展规划,便于结合农业用地流转,扩大规模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农村养殖业往往是自发式布局,没有规划引导,对村庄生活影响较大,对环境破坏较大,容易引起矛盾纠纷,影响社会稳定,将养殖业用地规划纳入一产用地规划,能够对养殖业的合理布局进行规划,减少养殖对农村生活环境的影响,同时在空间形态上引导循环生态产业发展。二产用地包括来料加工、农产品深加工、小商品生产用地等。二产用地按照传统理论属于工业用地,但是村庄往往没有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建设用地指标,受到发展的制约,导致三合一用房的火灾安全事故频发。因此有必要对此类用地纳入村庄发展规划,提出村庄工业生产用地布局应在整个乡镇统一规划,用地指标在整个乡镇统一平衡。三产用地包括农产品贩销、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休闲旅游、农家乐等服务业用地等。课题组提出将三产用地规划纳入村发展规划,充分重视了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作为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并且依据不同服务类型对于用地的不同要求,对三产用地提出了不同的规划要求,其中:农产品贩销不需要专门的市场用地,可以直接结合农产品生产现场进行贩销,只需要在农产品生产地配置少量的基础设施如沙石路径和农产品展销临时工棚等;生态旅游和休闲旅游用地需要结合原有自然条件,把村庄作为风景区或旅游区进行规划,即在规划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景区规划或旅游区规划进行;农家乐服务用地规划可作为农业产业配套项目,进行农业观光园等规划。

2.居住用地、绿化用地和古民居用地分析。按照土地用途,可以将农村用地分为居住用地、绿化用地和古民居用地等,相应的,村发展规划可以配套进行居住用地、绿化用地和古民居用地分析与规划。居住用地规划中应着重考虑居住用地规模、房屋间距布局等因素,应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间距标准不能僵化套用技术规范标准,可根据房屋实际居住使用情况进行压缩,以满足消防和视觉安全距离为基本要求。绿化用地规划在传统的土地利用规划中属于建设用地范畴,与生产性生态用地剥离,不利于环境管理与生态建设。村发展规划概念下的绿化用地规划结合村庄原有生产性生态用地进行绿化用地配置,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村庄里的空地用菜园布局;二是结合果树、花卉苗木、茶园进行公园化建设,在果园、苗木园、茶园、菜园、竹林里配上沙石路径,局部配置健身器材、甚至石灯与竹凳。同时课题组提出生产性生态用地公园实质上就是弱化版的城市公园绿地,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城市公园绿地的服务对象更多,配套设施更丰富,多了地下排水设施、公厕、路灯、小卖部等设施,而村庄绿地只要有少量的沙石路径和休息凳子就能基本满足农村生活要求。农村传统古民居较多,古民居保护是文物保护部门和规划管理部门的最大难题之一。实践中,村民处于资金、房屋使用以及维修工序等因素,不愿意维护原有古民居,镇乡村干部由于建设用地指标等因素,对维护古民居也没有积极性,直接导致农村中古民居保护工作矛盾突出。鉴于文物保护法提出属于文保点的古民居项目不占用建设用地指标,课题组提出村发展规划中应包含古民居用地规划内容,通过合理利用古民居,促进农村文化旅游的发展,同时对古民居的保护起到良好的作用。

四、村发展规划编制原则、范围、依据

1.编制原则。村发展规划应在村庄建设规划的基础上,结合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其他各类专项规划,根据村所处的空间环境、村庄规模、资源条件、历史传统、地形地貌和产业特色等采取不同的引导发展策略,制定村发展规划,以此拓展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空间,指导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村发展规划编制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业富民、创新强省为准绳,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集约发展、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规划编制,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友好型新农村。

2.编制范围与年限。村发展规划包括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村庄建设规划,村发展规划总体范围以村域行政区划为规划用地规模,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包括村域内的建设用地与农用地、未利用土地的用地范围,村庄建设规划为村庄建设用地范围。村发展规划的年限原则按照立足五年、规划十年的要求编制与实施。结合村庄整治的要求,做好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的制定。

产业化发展规划篇7

调整和振兴相结合

2008年以来,我国石化产业遭遇重大冲击,石化产业自身存在的深层次问题集中显现,在国际金融危机与世界石油化工景气周期低谷叠加下,我国石化产业陷入低迷。

规划对加快炼油、乙烯项目建设提出明确支持,这对大型石化企业来说无疑是利好消息。中国石化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专家舒朝霞指出,规划明确提出要统筹重大项目布局,在抓紧组织实施在建炼油、乙烯重大项目的同时,强调增强产业发展后劲,体现了“振兴”和“调整”相结合的特点。她预计,下一步关于具体项目上马的讨论将提上日程,国家将以增加产业集合度、提高企业竞争力为出发点合理统一布局,以应对今后可能面临的冲击。而规划明确提出的加大对石化企业的信贷支持,则意味着我国现金流吃紧的石化企业可以在国际能源价格较低的有利条件下,在加快资源获取及产业结构升级、技术改造方面,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

此外,规划还提到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科学决策,增强风险防控能力,提高石化企业管理水平。这些举措进一步从企业微观视角对产业内企业的良性发展提出了要求。

产业规划和宏观经济发展相结合

石化业振兴规划与当前宏观经济和产业形势相配合,一方面侧重于通过新项目建设发挥拉动内需的作用,提振处于低迷的有关产业;另一方面从我国经济及产业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强调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的优化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规划的设计注重了与相关产业相协调。比如规划强调调整化肥农药生产结构、提高农资保障能力等措施就同国家大力发展农业的措施相配套。石化业调整振兴规划强调通过落实国家扩大内需、振兴重点产业和粮食增产等综合措施拉动石化产品消费,同时也强调通过石化产业的调整振兴,扩大内需,加快推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体现了以宏观经济发展带动产业振兴,以产业调整振兴拉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用意。

宏观规划和具体措施相结合

石化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侧重于石化产业的整体规划,强调加强产业结构调整,鼓励规模化经营,淘汰落后产能,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具体措施。

产业化发展规划篇8

一、规划编制的目的和意义

编制工业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的目的是为了理清我市工业产业发展和布局的总体思路,明确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提出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方案、促进产业协调快速发展的措施建议,为修订“十一五”规划和编制“十二五”规划做好准备,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工业发展取得较大成效,产业层次逐步提升,促进了全市综合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但是,工业产业发展和布局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发展重点不够明确,产业政策导向作用不强;产业空间布局比较零乱,空间集聚优势尚未发挥;龙头企业领军作用较弱,产业链条尚未形成;各类工业园区产业雷同,集群创新能力明显不足。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招商引资的无序竞争和资源浪费,制约了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因此,编制全市工业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通过规划引导产业有序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当前我市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工业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涉及行业多,工作难度大。这次规划编制工作,重点是弄清工业发展基本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主导产业、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向和目标,以及工业空间布局方案。规划编制完成经过充分的论证后,报市政府审定批准后实施,并制定落实规划的具体实施细则,为工业产业发展提供科学指导,从而促进招商引资工作有序推进,推动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规划编制的内容

(一)规划期限和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以*年为基期,规划期限确定为*—*年,规划范围为济南市全部行政区域。

(二)具体内容

济南市工业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对我市工业产业发展与布局的现状和基础进行分析,重点分析近年来我市推进结构调整、优化空间布局的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绩,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二是对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发展趋势以及其他城市的先进经验进行研究,找出差距,弄清我市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明确产业发展目标和定位。三是通过比较分析,研究提出全市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明确主导产业、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重点和方向。四是对土地适宜开发程度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工业产业布局总体框架和重点行业发展布局方案,确定重点产业带、产业基地、产业园区等相结合的产业空间布局体系。五是围绕强化重大基础设施支撑、完善产业发展配套政策等方面,研究提出促进工业产业发展和优化产业布局的保障措施。

三、规划编制的组织形式

(一)加强组织领导。工业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作为一项战略性课题,系统性强,工作量大面广。为确保高效率、高质量完成规划编制工作,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市发改委牵头,成立专门的规划编制工作机构。各级各部门也要对工业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编制工作高度重视,组成专门班子,配合做好相关工作。

(二)搞好协调配合。为保证规划的可操作性,工业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要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区域发展规划、有关行业发展规划以及企业发展规划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衔接。为做好规划编制工作,全市各方面要给予全力配合,提供相关资料。

市直相关部门负责提供有关基础资料及布局规划建议;

各县(市)区负责编制本地区工业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方案;

各省级以上开发区负责编制各自的发展规划方案;

各重点企业集团负责编制本企业发展规划方案。

(三)强化社会参与。为增加规划编制的科学性,要按照开门编规划的原则,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努力增加社会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一是充分发挥专家作用。一方面,邀请有关方面专家直接参与规划编制;另一方面,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组织专家对规划成果进行咨询论证。二是认真采纳公众意见。通过网络等形式,征求社会公众对我市工业产业发展与布局的意见,提高规划的民主化水平。三是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规划成果形成后,要在征求相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积极吸纳人大、政协等各方面的意见。

四、规划编制的时间步骤

初步考虑,工业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研究工作分五个阶段进行:

(一)4月11日之前,动员阶段。主要是印发工作方案,制定调研提纲、进行各种调查图表的设计,通过动员大会等形式进行安排部署。

(二)4月12日—4月30日,调研阶段。各县(市)区、市直相关部门、开发区、重点企业集团提供相关资料,编制规划方案。市发改委组织相关人员,采取实地考察和座谈会等形式,与县(市)区、市有关部门、重点企业集团进行沟通交流,摸清基本情况,拟定规划大纲,确定规划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战略定位、发展方向和重点、产业布局大体框架、鼓励和限制政策等。

(三)5月1日—5月20日,规划起草阶段。市发改委根据有关单位提供的基础资料以及调研情况,按照确定的规划大纲,完成规划初稿,组织专家对规划成果进行咨询论证。

(四)5月21日—5月31日,规划修编申报阶段。规划成果发相关部门和有关方面广泛征求意见,对规划方案进一步论证,修改完善后报市政府审批。

产业化发展规划篇9

关键词:“两化”互动;城乡统筹;新格局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3-0087-02

绵阳市是中国唯一的科技城,国家首批“三网融合”试点市,成渝经济区西北部中心城市,四川省第二大城市。经过长期发展特别是灾后重建的巨大投入,2013年绵阳市工业化率达到43.8%,城镇化率达到45.1%,打下“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基础坚实。推进科学发展新跨越、实现新“四化”同步发展宏伟目标,绵阳将坚持以工业强市为主导,积极构建“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全面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城市整体竞争力和区域综合竞争力。

一、科学定位,以打造成渝经济区第三级为努力方向,发挥优势,开放合作,全面融入,奋发有为

成渝经济区是中国未来发展的“第四极”,绵阳市要抢抓机遇,找准位子,借力发展。绵阳市是国家科技城和西部硅谷,具备了发展成为成渝经济区“第三极”的综合实力和先发优势。要以积极融入成德绵一体化、同城化发展进程为切入点和可行路径,保持和提升自身优势,走领先发展之路、创新发展之路、跨越发展之路、转型发展之路、特色发展之路,努力将绵阳打造成为成渝经济区的发展之极、创新之极、融合之极、辐射之极、活力之极和幸福之极。绵阳市将通过高标准地推进“两化”互动、城乡统筹,为打造第三极奠定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精神文化基础、体制机制基础。

二、打牢基础,理顺关系,构建向内聚合向外辐射的大开发大融合大跨越的“太极图”发展模式

在太极图中,阴阳二极紧密地契合在一起;《易传》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两化”互动、城乡统筹的主战场在县(市、区),难点也在县(市、区)。为了变县域经济这个“短板”为“长板”,绵阳市提出了外融内聚的区域发展战略,就是要以发展枢纽经济、流域经济、通道经济为支撑,推进产业布局优化调整,拓展产业,特别是工业经济发展空间。“外融”,就是向外对接成渝陕甘、辐射周边,主动融入成渝经济区和川陕甘经济带,推动互补合作、融合发展。“内聚”,就是通过延伸产业链、服务链和基础设施链,打造以科技城为核心、连接各县市区的四条产业发展带,构成市域内市县经济密切融合、各展所长的“一核四带”发展格局。

三、拓展新空间,塑造新优势,科学规划绵阳(国家)科技城“一城三区” 空间布局

目前,绵阳科技城已形成部级高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教创业园区等13个园区,建成一批以重点工业园区为支撑的重要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优势互补、错位竞争的产业园区发展格局,园区对科技城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凸现。建设“一城三区”,有利于推进科学的功能分区,实现产城一体、园城一体,把绵阳市建设成为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现代化智慧城市。“一城”即中心城区,“三区”即城南新区、城西新区、科教创新区。城南新区主要发展电子信息、化工环保、食品工业、生物医药、休闲、文化等产业,推进宜居城市建设。城西新区主要发展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休闲产业等,实现从产业区向城市新区转型。科教创新区推进组团式开发,发展智慧产业,推动科教集聚发展。“一城三区”功能定位明确合理,有利于绵阳市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城,打造成渝经济区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形成第三极的“极点”。为了科学推进规划实施,绵阳将对产业再聚焦,进一步梳理产业规划,避免同一区域内产业重复,杜绝恶性竞争。土地利用规划要与“一城三区”的发展规划有机衔接,确保规划能执行、项目能启动。要对城市交通道路体系作全面梳理,加强规划、项目衔接,并做好要素保障配套规划。

四、立足市情,强力推进,打造县域经济崛起的“一核四带”

“一核”指的是绵阳科技城,主要通过高新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军民融合,成为引领全市发展的“火车头”和“辐射源”。“四带”分别是绵安北产业带、绵江平产业带、绵三绵盐产业带、绵梓产业带。绵阳将按照市县一体化发展方向,坚持产业规划、城镇规划和土地等要素规划“三规合一”,迅速扩张四个产业带,形成从核心呈放射状延伸的格局。按照规划先行、统筹区域发展的要求,绵阳率先通过了《绵安北区域统筹发展规划》,主要内容包括区域城镇体系调整、区域旅游规划、城镇发展走廊总体构思、绵安北走廊生态隔离带、城镇建筑风貌规划、城镇综合交通规划等,是绵阳第一个把城镇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规划、要素规划“四规合一”一体化统筹考虑、整体研究的范例。下一步,绵阳将按照同样的思路和措施,抓紧制定绵江平、绵三绵盐、绵梓产业带规划,真正实现“规划项目产业投资”的全面突破。

五、以融合、互动、协调为抓手,形成绵阳“五个一体化”发展格局

一是科技经济一体化。创新驱动是绵阳市发展的根本,建设绵阳(国家)科技城是推动“两化”互动发展的重要抓手和题中之义。要坚持科技城建设根基在军工、出路在发展、突破在军民融合,全面落实《绵阳科技城发展规划(2011―2015年)》,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探索经验、提供示范。加快建设科学新城、空气动力新城、航空新城,打造世界一流的新能源研发生产基地、新型国家空气动力中心和航空发动机试验基地。进一步健全激励政策,推进大院大所大企优势互补、合作创新,推动“一院所、一企业、一产业、一特色”,开发一批民拳头产品,培育一批军民融合优势企业。

二是成德绵一体化。绵阳必须在融入成德绵一体化的进程中,有效地推进“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融入成都经济区,规划必须先行。要加强与区内兄弟市总体规划、交通规划、产业规划等方面的衔接,做好城市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的编制和完善工作。特别是基础设施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更应结合最新发展动向和战略要求,做深入研究和细化,将其与合作互动规划转化为行动计划。要以构建成都经济区新型工业化先行发展区为目标,实施产业对接。要坚持走“创新驱动、绿色低碳、高端切入、开放合作”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优势企业、产业、园区“三倍增计划”,抓一批重大项目、龙头企业、拳头产品,构建具有区域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三是市县一体化。实施“市县一体化发展”战略,实质是要借助科技城所聚集的产业优势、科技优势、城市综合优势和显著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其带动和辐射作用,推动发展机会、发展资源共享,促进市县对接,双向互动,合作分工,错位发展,加速完成绵阳市的工业化进程,走出城乡协调发展、共同发展的新路。要坚持市县一体化发展,依托市到县快速通道,积极培育绵安北、绵江平、绵三绵盐、绵梓特色产业带。

四是绵安北一体化。绵安北区域位于成德绵乐一体化发展轴的北端,是绵阳“一核四带”产业布局最重要的一带,在绵阳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要按照“大集团引进、大项目带动、集群化推进、园区化建设”的方针,着重发展绵安北优先发展区,打造国防科技潜能向经济发展领域充分释放转化的国家军民融合体系、人才资源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中国西部重要的创新示范基地、中国西部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中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品研发与生产基地、国内重要的新材料研究开发与产业化基地、汽车及零配件研发和生产基地,把绵安北区域建成产业发展集聚区、军民融合示范区、城乡统筹实验区、对口援建合作区。

五是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和必由之路。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加强制度改革创新,逐步推进城乡发展规划、资源配置、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和社会管理一体化,基本形成功能区域合理分明、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农村改革重点突破的良好局面。要修订、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城乡土地利用规划、城镇体系规划、镇村布局规划,做好交通、能源、环保、信息化以及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实现城乡建设、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等规划的协调和全覆盖。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城乡发展各区域主体功能,控制开发强度,进一步引导工业集中,加强生态功能区保护,形成功能清晰、结构合理的开发格局。加强行政村村域布局的优化调整,合理确定人口规模,以现代社区型、集中居住型、整治改造型、生态自然型和古村保护型等形态,优化农村集中居住点布局,编制完善建设规划。

参考文献:

[1] 绵阳市规划局.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EB/OL]..

产业化发展规划篇10

一、以《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为指导,着力在抓落实上下功夫

分解细化《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将规划涉及的发展方向、发展要求与《市石化产业十二五规划》结合,从产业、项目两方面落实规划。产业方面:对石化、煤化、盐化、精化、合成材料五大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顺序做出适当调整,鼓励石化、医药、新材料、盐化项目的建设,规范煤化工项目的发展,限制落后淘汰、高污染、高危害项目的审批。项目方面:围绕规划涉及的任丘炼化一体化、沧炼质量环保升级改造、渤海新区醋酸乙烯、己内酰胺等石化产业重点项目,调查研究项目建设重点、难点,提出解决建议;着力谋划一批高端化工项目,拉伸延长上述重点项目的产业链条。

二、以沿海规划中强调的新型工业化、区域差异化发展模式为重点,着力在加强调研上下功夫

对国内已经批复的以化工为主的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对其产业优势、发展方式归类总结,结合国家鼓励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摸清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外延,为今后的项目审批和产业发展、项目谋划提供指导。针对规划提出的区域差异化发展要求,计划对唐山石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展开调研并形成报告,错位发展、争取先机。

三、以深化规划成果为支撑,着力在推进产学研结合、严把项目审批上下功夫

结合规划及科室职能,认真研究适合石化产业的具体项目,细化产业链条,主动联系天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工业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规划设计院,整理可以产业化的项目,并将科研成果汇总成册,通过网站和通知等形式向企业推介,通知各县市区企业、工业区负责人按图索骥,寻找适合本地产业化的项目,对有意向的项目,邀请专家来沧洽谈,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基础上组织产学研签约、校企对接、参观企业、现场指导等活动,后续定期推介科研成果、企业诉求,形成长效机制。在项目审批中,以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政策、最新规定为标准,严格把关,对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坚决不予审核通过,并适时将先进的科研成果推荐给企业。

四、以五大产业、四大聚集区中的石化产业链条为重点,着力在研究循环经济发展上下功夫

针对十二五规划中的五大产业、四大聚集区中的石化产业链条开展深入研究,遵循发展循环经济的3R原则,对产业链条整体、关键节点的互联、关键项目的上下游延伸、关键产品的互为原料、关键企业的循环经济整体发展模式、三废产品的综合循环利用开展深入研究,力争每研究一个专题,形成一个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