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调研报告十篇

时间:2023-03-15 23:52:24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篇1

在改革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在市场经济日趋成熟的国内环境下,为进一步促进__经济的增长,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__的伟大奋斗目标,__县人民政府在认真落实党中央的惠农政策中,抓住机遇,勇于创新,顺势而为,找准了自己的产业优势,初步形成了以水电产业为主导的县域经济十年发展规划,并形成了可行性调研报告。

一、发展水电产业的意义

(一)发展水电产业是历史的必然。水电产业作为绿色产业之一,在当今世界上备受推崇,尤其是在能源领域,水电产业无污染和可持续的特点的到各国的青睐(国际上相关举措)。我国水资源丰富,大力开发水能资源一直是国家政策的要求。(国家相关文件)__县发展水电产业是顺应国际潮流,响应国家号召,是新时代下历史的呼唤。

(二)发展水电产业是__人民的要求。__县的天然河流堵河作为南水北调的中线工程主要支流,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水质清澈,无污染。在现今社会,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营造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是__人民共同意愿所在。水电产业作为绿色无污染的产业,无疑成了__人民迫切要求。

(三)发展水电产业是__县情的要求。__境内,百分之八十的地方都是山地,改革开放以来__县多次招商引资,投资人都因为土地的原因,交通的不便而放弃,据统计,10年来__县招商引资项目共 200个,其中在__开展生产的公司企业 120 家,因为土地的原因,原落户__的公司企业后搬出的有 80家。土地资源的匮乏一度成为制约__经济发展的瓶颈,如今发展水电产业正好符合__县的实际情况,让一度成为经济发展瓶颈的土地资源成为水电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

二、发展水电产业的优势

(一)__县境内水资源丰富

山城__依山傍水,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不仅风景优美,而且水资源丰富,环绕__城的天然河流叫做堵河,堵河水清,水量丰沛。堵河流域地区年降水量超过900mm,水资源约为62亿立方米,河道天然落差1586米,水能理论储藏量为98.6万千瓦。

(二)发展水电产业历史悠久

自新中国成立以后,__县人民政府立足本县水资源丰富的基础上,先后在官渡霍河等地建立起了大小不等的水电站 10多个,年累计发电量为 40万千瓦,修建水库30多个,储水量为35亿立方米,为__人民的生活提供了方便,为__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能源基础。在过去的几十年里,__人民通过不断的实践与摸索,在水电产业管理方面形成了一套完整成熟的管理经验,培育了一大批专业技术骨干,据统计,自霍河电站建成以来,__县从事水电产业的工作人员共有500多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达350多人,管理人员 120多人,专业技术设备2400件,累计投入资金6700多万元。

(三)__县水电产业发展的现状

依据__县十二五规划的纲领要求,__县对水电产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加大了对水电产业的技术投入,资金投入和人力投入。自十二五规划以来,__县县委县政府在征得国家水利部,省委省政府的同意后,先后在__境内的潘口,小璇,龙背湾,松树岭等地投资建设水电站,据初步估略,建成后的潘口水电站装机容量为50万千瓦,年累计发电量为29308.23万千瓦,小璇水电站装机容量为5万千瓦,年累计发电量为337.74万千瓦,龙背湾电站装机容量为18万千瓦,年累计发电量为3700万千瓦,松树岭水电站装机容量为15万千瓦,年累计发电量为3000万千瓦。截止到目前,潘口水电站已经有两台机组开始发电运营。从事水电产业服务的公司也增加到23家,年累计纳税达2186.11万元。

三、发展水电产业的新举措

(一)加大资金的投入,完善水电产业的附属设施建设。__水电产业历史悠久,但是一直以来水电产业产能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资金不足,水电产业的配套设施不到位。水电产业涉及到用地和移民问题,在进行电站建设的时候大部分资金都用于土地的征用和移民的安置,所以在电站建成以后,就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建立相应的附属设施,如计算机电力实施调度监控系统等。加大资金的投入,建立完善的电站基础设施,让水电产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实现产值的最大化,是__水电产业做大做强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二)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在这个知识爆炸的年代,技术的更迭日新月异,如何让产业在知识遍地开花的年代里走稳走好,就必须时刻关注技术的创新,人才的培养。用最新的技术武装水电产业,通过培训技术和管理人员,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和管理水平,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水电产业的产值。

(三)转变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服务。改革开放以来__县水电产业发展缓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和服务比较落后,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行为比较懒散,转变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服务是关系__水电产业能否长久的重要元素。转变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服务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把坚持为人民服务作为行动的准则,以发扬光大__水电产业为己任,以作为水电产业工作人员为骄傲来 经营__的水电产业。

(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十二五规划之前,__的水电产业都比较单一,还是以原始的能源生产和供应为主。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下,这种单一的生产结构很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调整产业结构,从单一经营到多元化经营,从粗放式经营到集约式经营,是__水电产业必须面对的重要抉择。

依托库区水面,发展水产养殖。据统计,__县大小水电站建成以后,水域面积大概有200万平方米,宽阔的水域面积和优质的水质是发展水产养殖的重要条件,水产养殖不仅可以净化水质还可以创造社会财富,

发展餐饮,旅游,娱乐为一体的第三产业,电站建成以后,可以大力发展旅游业,把__各个水库发展成各具特色的旅游景点,建立完善的餐饮,休闲,娱乐等度假胜地的配套设施,形成以水电为支柱产业的__经济产业结构链。

四、发展水电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过去的几年里,__县委县政府领导__人民锐意进取,勇于创新,以资源优势为依托,在以水电为主导的产业方面取得了跨越式进步,__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距离我们的水电强县还有一定的距离,并且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类的问题。

土地资源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__山多地少,在进行水利枢纽建设的过程中,就免不了要开挖山体,对山上的植被造成破坏,在强降雨的天气下很容易出现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不安全因素发生。因此做好土地资源环境的后期保护非常重要。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篇2

根据《中共临沧市**区委关于在全区开展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科学发展大讨论活动的通知》组织开展一次专题调研的相关要求,结合《中共临沧市委办公室关于做好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调研工作的通知》安排,区委派出16个专题调研组重点围绕人的富裕度、人的居住质量和人的创业环境等3个方面的内容进行调研。水电产业调研组根据相关的通知要求,及时制定了调研方案,采取发放问卷调查表、实地调研、召开座谈会三种形式进行调研,并于7月8日至13日由水电产业调研组组长、区委副书记左金祥同志带队,先后到临江电站、大柏树电站、遮奈电站、梅子箐电站、官山电站、细嘎电站,蚂蚁堆乡、邦东乡、马台乡进行了实地考察调研,调研报告如下:

一、**区基本情况

**区辖7乡1镇2个街道,93个村民委员会,9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居住有汉、傣、彝、拉祜等23个少数民族,总人口30.36万人。全区国土面积2652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半山区面积占98.4%。境内有5公里以上的大小河流58条,分为两大水系,即澜沧江水系和怒江水系。澜沧江水系径流面积为1186.98平方公里,怒江水系径流面积为1465.02平方公里。南汀河流域是恕江水系最长支流,也是全区最大河流,发源于博尚镇,至羊头岩出区外,全长70.9公里,区内流域面积1191.4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26.64m3/s水能储量为9.16万千瓦。

截止20xx年底全区已建成大小水利工程3546件,其中蓄水工程42件(中型水库1件、小一型水库6件、小二型水库21件、坝塘14件),总蓄水量5013万立方米;引水工程3372件(流量0.3m3/s以上的42件,0.3m3/s以下的3330件);人畜饮水工程98件;闸坝及其它水利工程34件。

二、产业发展现状及规划

历年来,**区高度重视水资源开发利用,在60-70年代就建成近40多座农村小型水电站(装机多为30-200千瓦),对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不适应改革和发展需求的电力设施进行了更新改造,对全区的水能资源开发利用进行了调整和规划。

(一)发展现状

目前,全区已建成蓄水工程42件,总蓄水量5013万立方米;其中:中型水库1件(博尚水库);小一型水库6件(小道河水库、马鹿坑水库、柳树河水库、锅底塘水库、中山水库、铁厂河水库、);小二型水库21件(茨通林水库、团山水库、大坡头水库、大子良水库、丫口田水库、跃进水库、界牌水库、横山水库、道河水库、豹子洞水库、滑石板水库、石板桥水库、大沙地水库、新蓄水库、大浪坝水库、小板桥水库、小龙塘水库、幕布水库、蛤蟆塘水库、羊厩房水库、白花箐水库);坝塘14件(松树林坝塘、阮家田坝塘、前哨坝塘、大村坝塘、吃水箐坝塘、小水槽坝塘、户远坝塘、小水塘坝塘、小塘房坝塘、田心坝塘、三叉箐坝塘、干龙塘坝塘、山头坝塘、幕布小中山坝塘)。

全区已开发利用的水能为29550千瓦,建成电站10座,其中:怒江水系建博尚坝后电站,装机为2×250千瓦;细嘎电站,装机为1×500千瓦;南汀河三级电站,装机为3×1000千瓦;南汀河四级电站,装机为1×1000+1×20xx千瓦;大柏树电站,装机为2×3200千瓦。澜沧江水系建有梅子箐一级电站,装机为1×500千瓦;梅子箐二级电站,装机为1×1250千瓦;梅子箐三级电站,装机为2×6500千瓦;官山一级站:装机为2×500千瓦,官山二级站,装机为1×400千瓦(糖厂内部使用)。建成漫临线110千伏、220千伏输电线路及变电站1座,变电容量为6万千伏安、9万千伏安,建成35千伏变电站8座;正在博尚镇曼来山建设500千伏变电站,建成后将大幅度提高临沧电网的输送能力,为吸纳日益发展的地方小水电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建水电站3个,总装机2260千瓦。其中:遮奈电站,装机9600千瓦;临江一级电站,装机5000千瓦;临江二级电站,装机8000千瓦。

(二)发展规划

布局:**区的水能资源开发重点区域为怒江流域的博尚、忙畔、凤翔、蚂蚁堆水力资源聚集区,辖区内横穿国道214线,交通便利,与城市中心相距较近,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结合当前的发展状况和电源结构,集中资金开发城市周边及公路沿线具有区位优势的水能资源,实行有计划、有步骤、规范化的开发利用。

目标:**区水资源丰富,根据水能资源优势及径流的分布情况,规划建设(改扩建)蓄水工程6件,增加1352.1万立方米。其中:马台大沙坝水库,蓄水60.4万立方米;平村白沙田水库,蓄水100.7万立方米;忙畔鸭子塘水库,蓄水1070万立方米;马台乔地坡水库,蓄水8万立方米;风翔兰花箐水库,蓄水7万立方米;改扩小龙 潭水库,蓄水达114万立方米,目前蓄水8万立方米。规划开发建水电站10个,装机总量45200千瓦。其中:怒江水系可建小高桥电站,装机2500千瓦;昔铺河电站,装机20xx千瓦;铁索桥电站(西河电站),装机4000千瓦。澜沧江水系可建官山三级电站,装机1×1000千瓦;大付寨电站,装机3200千瓦;马台一级电站,装机3200千瓦;马台二级电站,装机7500千瓦;马台三级电站,装机12800千瓦;马台琅琊电站,装机5000千瓦;那招帮公电站,装机4000千瓦。

(三)水电产业运作机制

根据**区水能资源优势及径流的分布,针对当前小水电开发缓慢和利用率偏低问题,在充分考虑用电单位和群众生产、生活用电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做到合理有效利用水资源,按照“谁建、谁有、谁管、谁受益”的原则,结合统筹规划小水电开发速度,提高利用效率,创造并发挥经济效益,切实做到建好一处、管好一处、用好一处。水电产业开发主要有以下程序:

1.项目建设单位依据《临沧市各流域水能规划》与区政府签订开发协议,正式协议签订前要征求水利部门的意见,正式协议签订后将原件报发改、水利等部门备案。

(1)2.5万千瓦以下的水电站可依据《临沧市各流域水能规划》开展项目前期工作,不再另行编制规划。不在《规划》范围内的应另行编制规划。

(2)2.5万千瓦及以上水电站依据《临沧市各流域水能规划》进行修订编制报市水利部门提出意见后,再报市政府批准。

(3)国际界河、市、区(县)界河的开发协议不论装机大小,由市水利局提出审查意见报市政府审批,核准实施的流域水能规划报省发改委、水利厅备案。

2.核准权限

装机规模在2.5万千瓦及以上电站由市发改委转报省发改委核准。装机规模在2.5万千瓦以下的电站建设由市发改委核准。

3、报建程序和所需报送材料。项目申报单位在向项目核准机关报送申请报告时,需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报送以下文件:

(1)水利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水资源论证报告、水土保持方案审查意见。

(2)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部门出具的环境影响评价的审批意见。

(3)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出具的项目用地的预审意见。

(4)林业行政管理部门出具的林地征占预审意见。

(5)电站设施的相关安全意见。

(6)电网部门有关上网的意见。

4.项目核准。项目核准机关根据《云南省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实施办法》(试行)以及水利、环保、国土、林业、安监、电网等部门的意见,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审查,依据专家组审查意见,对电站建设项目给予核准。项目核准文件有效期二年,项目核准后建设业主发生变更,必须经当地政府同意并报项目核准机关备案;装机规模发生变更、梯级电站合并开发,建设单位必须报项目核准机关进行变更核准。

5.初步设计报告。由建设单位委托有相应设计资质的设计单位设计,经区水利局转报市水利局组织评审,根据专家组审查意见予以批准。初步设计发生变更建设单位必须报原批准机关审查批准。

6.工程招标。符合《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范围规模标准规定》(国家计委令第3号)的规定项目,必须进行招标。招标由项目业主组织,招标前应将招标备案表、招标文件、招标公告、评标办法等报水利局备案,招标后将招标结果报水利局。

7.质量监督。水利水电工程质量实行强制性监督管理。由临沧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委托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监督站对市级核准的水电工程进行监督管理,建设单位在开工前必须到市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监督站办理监督手续,签订工程质量监督书,并缴纳质量监督费。不办理质量监督手续,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8.开工许可。电站建设开工前,由建设单位提交:项目核准文件、初步设计批准文件、工程质量监督书、项目建设单位资质、工程监理资质、设计方法代表资质等相关手续。经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审查许可后方可开工建设。

9.工程验收。水电站工程验收实行分类验收制度。截流前验收、重要隐蔽工程及基础处理工程验收和单位工程验收由项目法人负责,市(区)发改、水行政主管部门参加;工程蓄水验收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机组启动验收由项目法人与接入电网的经营管理单位共同组织,市(区)发改、水利行政主管部门参加;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安全设施验收由安监部门负责;电站主体工程完工,各单项验收完成,可投入试运行;竣工验收在试运行满一年后,由项目业主提出申请,项目核准单位组织验收。竣工验收合格,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核发取水许可证,电站才能正式投入运营。

10.电网建设、电价

(1)电网建设根据负荷需求、电源点发展情况适时建设,35千伏及以下电压等级的电网工程由市发改部门核准,110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的电网工程由国家或省发改部门核准。电网主干线由供电部门负责建设和维护管理,各电站上网的线路由电站开发单位与供电部门协商解决。

(2)电站的上网由电站业主与供电部门协商并签定上网协议,上网电价按省有关规定执行。

11.建后管理。区经济、水利、安监等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电力企业的生产经营、协调服务、安全监管工作。

四、当前存在的问题

**区水电产业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开发程度较低,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多种困难和条件制约,难于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一)市场格局单一。**区没有独立的地方小水电电网,国家电力部门垄断经营。垄断经营的市场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导致小水电和电网之间严重不平等,成为全区小水电发展的“瓶颈”。当前,小水电上网受到两个方面的制约:一是上网电价不统一,不同水电企业,上网电价不同,如玉带河公司的梅子箐三级电站,直接上网供电局,年平均上网价0.195元/度;官山电站原直接上网供电局,后因某些原因,上网给玉带河公司,玉带河公司再上网给润达公司,最后由润达公司上网给供电局,这其中就造成了官山电站上网电价被压低(年平均上网价0.15元/度)。二是电费不能按时结算,电站上网的转接,使企业重复纳税。如官山一级电站上网电费已两年没有回收,区内部分村寨电费也有两年没上交。

(二)手续多而繁杂。小水电开发项目需开发商到省、市、区多个相关职能部门办理开发手续,水电开发的相关职能部门对水电开发投资缺乏协调管理、跟踪服务,投资者办理手续较难,委托中介机构编制的报告较多,加大了开发项目投资成本。如土地、林地、环保等手续需到省级或市级部门办理。

(三)管理体制不健全。目前,水电开发既有盲目性,又有滞后性。盲目性主要表现在水电开发处于高潮时期,争先恐后的建设开发,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较多,诸如各项手续、上网问题、现有网络的输送能力等。滞后性主要体现在管理体制滞后,没有形成统一的市场平台。

(四)产业自身的限制。小水电产业发展建设成本高,电站规模较小,多数是径流式电站,导致电量生产有限,生产成本偏高,如与大规模生产的常规能源竞价上网,将会受到很大的冲击。此外,小水电因季节因素导致水资源丰枯矛盾对电力输出影响大。

(五)补偿问题处理难度大。小水电站建设只有妥善处理好涉及到的土地、林地、移民安置等相关问题,才能保证小水电站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但在土地征用、经济林木占用补偿、移民安置处理难度较大。

(六)缺乏机制的管理权。**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效率较低,水电开发投资渠道单一,国家先后虽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建设开发的政策,但这些政策大部分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制定的,在当时对发展小水电站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小水电站政策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区级政府对电站的生产、运行、上网、营销没有实质的控制权,对电力行业的运作管理机制作用不大。如供电部门实施的“无电工程”,在线路改造中,只改照明电,不改动力电,若要改动力电每户农户要交1000元的改造费,线路改造后,收费由电力部门负责,债务由乡、村负责。

(七)安全生产监管难度大。水电产业开发的相关手续由省、市、区的相关部门审批,开发地的党委、政府对开发商在开发水电过程中没有实质的管理权限,管理难度较大。尤其是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按照安全生产工作属地管理原则,当地党委、政府对开发商安全生产工作管理中矛盾多、意见大,难以管理。

五、下步工作建议

(一)加大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组织人力物力进行小水电站研究开发,做好项目规划工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化水电产业发展环境,对可开发的水电资源走市场化运作方式,面向社会公开夺标。

(二)建立健全相应的联动机制,理顺小水电站管理体制,保障安全生产、地质灾害、生态环保等方面工作。结合实际情况,建立一整套可再生能源配额制,优惠上网电价,系统效益收费,对消费者进行补贴以及灵活的融资机制等激励政策。

(三)针对小水电站自身的弱点,加强小水电站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改善技术装备,促进新技术商业化、市场化运作,提升市场竞争力。

(四)建设水电项目要明确相关部门人员专人负责业务办理;涉及征占用农民土地问题,采取农民土地入股分红的方式进行解决。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篇3

一、发挥优势,在整体推进中创建新模式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善用土地治理资金,巧用产业化财政资金,活用民间和金融资金,以扩能增效为主要目标,大力支持农业主导产业及龙头企业建设,创建优势农产品产业产加销一体化经营,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增值增效。

1、传统农业与现念互补。农业产业化发展正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而农产品品质的提升却在种养方式上有回归传统的趋势。在此背景下,万载县顺潮流、赶趋势,提出“生态立县、有机富民”的战略决策,通过不施化肥、农药等传统耕种方式,已建立4.3万亩有机转换认证基地,2008年将达10万亩,经欧盟、美国、日本等认证的产品达16个,成为江南最大的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同时,为提高农产品品质和产量,不断注入现代管理经验和技术措施,通过引进三源、青叶、锦江等有机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达到年加工各类有机果蔬19820吨,实现产值30420万元,出口创汇3700万美元,农民人均增收320元。

2、优质品种与高端产品并重。从养殖业角度看,有优质品种未必能养殖或生产出高端产品。因此,高安市从肉牛育种、养殖、加工等多个环节入手,育养并重,加销并举。一是培育以高安黄牛为基础的优质品种,配建20个人工授精站点,全面改良全市的肉牛品种;二是通过设施农业基地、牧草良种基地建设,使全市肉牛年出栏稳定在10万头左右;三是引进上海元盛食品有限公司落户高安,其生产工艺和技术先进,产品质量上乘、高端,主打产品远销上海、香港、沙特、约旦、日本、欧盟等地。

3、单一平台与多重目标共赢。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通过农业综合开发这个平台,得到良好的发展。通过土地治理项目改善了农业基本生产条件,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通过产业化项目促进了农产品生产、加工能力,农产品生产基地不断扩大,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和效益不断提升,农民收入不断增长。近几年来,农业综合开发共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23675万元,扶持农产品基地和龙头企业资金12895万元,达到了农民增收、农业增粮、企业增效、干部增光的多重目标。樟树市积极推行“猪—沼—药—果—菜”模式,提出了“以药兴市富民”的发展思路,把生态治理、保护与发展药业有机结合起来,全市种植中药材16.8万亩,形成了20余片千亩以上连片中药材基地,药材品种发展到10多个品种,形成了“山上建银行,山下筑粮仓”的良好局面。

4、简单复合与梯度开发集聚。为不断提升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从1999的开始,根据各县、市、区的自然资源优势,确定了以药材、油茶、果业、大米、有机农业等九大主导产业,基本实现了“一县一业”的产业发展规划。经过几年的发展,对部分发展快、规模大的产业实行了“一县一业”或“多县一业”的扶持政策。通过这种简单的复合,基本达到了产业集聚的目标。如万载、宜丰、铜鼓对有机大米产业进行了联合开发,形成了有机大米生产基地带。同时,在产业归集的基础上,以省、市级龙头企业为纽带,在农产品精深加工方面进行有层次、有梯度的综合开发,如以青龙高科、万华科技为龙头的高新科技企业对油茶的精深加工,极大地推进了油茶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实现了企业的集群效应和产业的集聚效果。

二、以点促面,在动态管理中确立新体系

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发展到现阶段为加快农业可持续发展所必须采取的对策,农业综合开发通过公共财政扶持方式,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和经营机制的转换,以项目为载体和抓手,通过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切实可行的扶持政策、科学合理的操作规程,逐步建立起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及管理的新体系。

1、以前期工作为主攻点,实行课题化运作。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充分与否是项目申报成功的关键,为使我市产业化项目在申报时更具竞争力,如申报科研课题般程序,以严谨、科学、规范的运作方式做好项目前期工作,一是做好项目库建设,对项目库实行动态管理,通过项目指南和信息,及时搜集和整理符合农业综合开展产业化政策的项目充实到项目库内,使项目库长年保持足量的备选项目;二是提高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水平和可研报告的质量,要求项目申报单位严格按国家有关要求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同时,为使项目更切合实际并具备一定的市场竞争能力,原则上要求可研报告的编制实行资质准入制度,使可行性研究水平和质量大幅度提高;三是组织有关专家对项目进行实地评审,要求在评审过程中,对项目资源优势、发展潜力、市场竞争能力、项目经营管理水平、资金使用效率等方面做出客观、公正的评定,并以此确定项目能否申报立项的首要条件。

2、以规范实施为关键点,实行动态化管理。认真组织项目的规范实施是充分发挥项目长久效益的重要环节,一是要求有资质的单位认真组织编写项目实施方案及扩初设计确保项目实施的技术、工艺及操作流程等各个环节能做到规范合理。二是严格执行“实施方案专家评审制”,我市农业开发产业项目的实施方案及扩初设计全部委托市人才委员会专家组评审,专家组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对实施方案中的工艺流程,投标方案进行点评,并提出修改意见。开发办再根据专家意见对实施方案进行批复。三是参考土地治理项目的“四制”做法,对项目建的设中的工程建筑、设备采购等实行招投标制,对财政资金的使用特别是财政无偿资金实行审核报帐制,对建筑工程实行工程监理制。通过以上措施保证了产业化项目资金的安全运行,同时也确保项目建设质量,为项目建后经营发挥长久效益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3、以狠抓落实为切入点,实行科学化考评。为克服“重申报、轻建管”的通病,我市狠抓了产业化项目的综合考评工作。一是狠抓资金到位,包括财政有偿无偿资金的到位以及单位自筹资金的到位,确保各方资金如期足额到位。二是狠抓建设内容的落实,确保工程数量、质量与计划批复一致,切实实现开发目标。三是专门出台了《市农业综合开发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方案》,根据这一方案,我办与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为企业健康发展尽职尽责,确保项目资金不外流,开发任务不打折。四是在市委、市政府及开发系统内部综合考评中将产业化项目建设任务及效益作为重要考核指标,不仅开发部门绷紧产业化项目建设这根弦,而且县、市、区党委、政府也对此高度重视,丝毫不敢懈怠。

三、主动转型,在把握方向中实现新转变

产业化建设按与时俱进的要求,是一个常讲常新的问题和边做边改的过程,实践在发展,认识也在不断深化,过去,我们在产业化建设方面还是围绕传统农业的框框徘徊,产业化经营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经过不断应用新观念、新思维、新举措、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进程得到改善和加快。

1、从单类项目向双类项目结合转变。产业化项目建设初期是实行单一的项目建设,产业化项目与土地治理项目结合不紧密,为突出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和提升农业综合开发效益,按省办提出发展主导产业的要求和推进“一县一业”产业化发展目标,在年度土地治理项目计划安排上和产业化项目申报结合起来,通过实施土地治理项目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带动龙头企业、外商资本、社会资金投入土地治理项目区,使之形成农产品种植基地和畜禽水产品养殖基地,达到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收的共赢目标。

2、从发展一般性项目向做大产业转变。在农业综合开发多种经营项目建设中,全市每个项目区一般只安排一个多种经营项目、且资金额度较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规模效益的发挥。自国家及省调整产业化项目政策后,我们及时组织人员考察和精选一批具有市场前景好,增收潜力大的产业重点扶持。在计划安排上不按县、市、区平均分配资金,而是以产业发展所需,集中投入和使用,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3、从松散粗放型管理向集约科学型管理转变。在对一般产业化经营项目的管理初期,我们注重的是有偿资金的合同管理和回收管理,而对其生产经营方面基本属于放任状况,经过几年的累积,有相当一部分项目亏损甚至倒闭,造成到期有偿资金回收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及时转变工作思路,在政策充许范围内,经常会同财政部门从服务的角度参与项目经营单位的经营与管理,促进企业搞活经营,规范管理,保持长久效益。

4、从为偿债申项向为产业发展争项转变。由于选项不准及市场变化等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困扰,部分项目有偿资金形成呆帐,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市区一方面不希望新项目立项后变成死项目,另一方面又担心没有新的项目资金注入,难以偿还到期资金,造成财政部门“惜放”和开发部门“怕放”的两难境地。自国家核销部分有偿资金呆帐后,为县级开发与财政部门解决了后顾之忧,腾出资金和力量,将产业化项目资金集中扶持油茶、肉牛、三水、药材等九大主导产业,目前各县、市、区已初步形成了一县一业的主导产业雏形。

5、从被动应付向积极争取转变。过去个别县、市、区对产业化项目申报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项目申报材料简单且申报准备时间不充分、不及时。通过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和不断探索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有效方式,充分利用财政资金的导向和粘合作用,逐步形成了目前争先恐后争产业化项目及资金的良好态势,极大地改变了过去开发部门积极争项目,企业及项目单位无动于衷的一头热一头冷的状况。而且通过产业化项目资金投入,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业综合开发,对加快我市农业的规模化生产,产业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四、放眼长远,在工作实践中调整新思路

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深入发展,项目及资金管理任务越来越重。如何抓好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项目的管理,在工作实践中,通过对产业化项目建设的前瞻性研究,及时发现、思考和总结项目实施及管理运行工作中的新问题,新情况,有针对性的提出新建议。

1、产业化项目扶持重点应根据市场及时调整。按国家农发办出台的《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指南》及相关政策,对部分产业实行限报。如生猪养殖业根据今年的市场行情,各地对生猪饲养项目申报积极性非常高,我市上高、高安、樟树等县、市有良好的养猪传统及经验,但由于政策的限制,对此类项目的申报只有放弃。建议及时根据国家鼓励政策及市场供求状况调整扶持政策。

2、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扶持政策模糊。农业产业化建设离不开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等中介的参与,虽然国家农发办要求农业综合开发积极扶持,但在政策和具体措施方面无明确指导意见,如计划如何申报、项目如何实施、资金如何使用,没有统一、规范、明确的制度和办法,致使各级开发部门有扶持意愿,但无从着手。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篇4

一、 **茶叶产业发展具有较好的基础和条件。

**乡境内自然条件优越,适宜茶树生长,茶树品种资源丰富,**乡 二、茶叶是促进**乡山区、半山区、民族贫困地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骨干产业。**乡茶叶涉及面广、影响力大、茶叶遍及全乡所有村组,茶叶生产、加工、流通从业人员6500人,占全乡总人口61%。茶叶发展村社中30%的农民家庭收入主要来自茶叶。

四、**乡茶叶产业发展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十一五”以来,**乡茶叶产业发展速度虽然较快,但发展中仍存在下列问题:一是茶叶作为产业发展的地位及作用认识不足,个别村社对茶叶作为产业发展重视程度不够。二是茶叶扶持政策不配套,不完善,扶持力度小,投入不足。三是部分茶园基础设施差,管理粗放,单产低,效益差。四是产业化水平低,缺乏一批上档次、规模、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在全省叫得响的茶叶品牌。五是人才缺乏,技术落后,茶叶产量、质量提升缓慢。

六、“十一五”**茶叶产业发展的两条关键措施。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篇5

一、我区发展“三大产业”的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我区坚持以发展科技信息业、文化旅游业、商贸商务业为主导的“三大产业”发展定位,区政府始终把“三大产业”的发展作为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提升产业集聚规模,加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寻求城区产业升级的重大战略加以推进。科技信息业,以路发展资源为优势,以徐庄软件产业基地发展为核心,大力推动IT产业和软件产业发展,大力引进高科技企业,引导帮助企业转变经营方式,提高企业的科技研发能力,已形成了IT、软件、集成电路设计和生物医药为重点的发展领域。文化旅游业,以钟山风景区、明城墙、长江路文化旅游资源为依托,深入挖掘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整合各级各类文化旅游发展要素,精心打造文化旅游项目,形成了一批文化产业园、创意产业园、休闲时尚街区。商贸商务业,以新街口地区为核心,精心打造以总部经济、楼宇经济为特征的高端商务、高品质商贸集聚区,大力发展为生产和生活服务型的现代服务业,推动集聚发展、特色发展。

“三大产业”已成为新一轮大发展的新抓手,并将形成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优化产业结构的新举措。但目前,还存在发展规模不大、特色和亮点不多、核心竞争力不强、税收贡献率不高等问题和不足。

二、落实“三大产业”政策的实施情况

今年以来,按照区委发展“三大产业”的总体要求,区政府高度重视,把“三大产业”作为全区发展的战略目标。2月份,区政府出台了《区关于进一步加快重点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试行)和相配套的四个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明确了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以及各产业的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和发展途径,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落实相关部门责任,进一步加快推进“三大产业”发展。

1、强化领导,创新机制,有力保障各项工作的有序推进。强化组织领导和各级责任分工,成立了新街口核心区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和徐庄软件产业基地发展领导小组。在工作机制上不断创新,健全责任、考核和督查“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坚持周六工作例会制度,实行季度各产业目标进展统计分析等一系列措施,在各项工作的推进中,注重加强了各部门及街道之间工作的衔接与配合,同时,加大各级责任追究。由于领导高度重视,保障措施得力,使各项工作得到有效落实。

2、以“五个一工程”为抓手,有效实施目标推进工作。全力打造一批“经济园区”、“特色街区”、“亿元楼宇”和规模(总部)企业,按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制定了年到2012年的总体建设目标任务和年的具体建设目标,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明确了区、部门及街道的责任,保障措施和工作举措。目前,“五个一工程”建设目标正在加快推进之中,上半年组织举办了全区有关部门和所有街道参加的相关产业培训班和落实产业政策的讲解,以提高产业发展的业务知识能力和政策落实效果。

3、部门和街道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发展和服务意识不断增强。在加快发展“三大产业”实施过程中,产业主管部门和街道各尽所能,积极发挥产业发展主导作用,紧紧围绕产业发展,抢抓有利时机,进一步挖掘区域发展资源,开辟产业发展渠道,突出抓项目建设、抓目标管理、抓特色发展。相关行政执法部门能从大局出发,积极主动地深入街道和重点园区,协调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和困难,全区上下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和服务氛围。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调研组认为在加快“三大产业”发展和落实“三大产业”政策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一是发展的数量与质量有异差,存在重目标任务、轻目标质量的现象,在具体工作和项目上,往往会注重目标任务进度,而忽视全面质量,容易造成发展生命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税收贡献不大的现象;二是招商引资的困难较为突出,在相互发展、相互竞争中,招商选资的难度越来越大,特别是新街口核心区和徐庄软件产业基地的资源需要通过招商引资来推动发展;三是区街两级的合力还需进一步加大,有些工作需要街道各自为战,有些重点项目和特色项目,还需要举全区之力,作为区级的重点特色和亮点来共同打造。

三、加快发展“三大产业”实施的几点建议

为加快“三大产业”的发展,进一步落实好“三大产业”政策,不断增强产业发展的质量和速度,根据调研情况,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进一步统一思想,创新发展思路。要进一步认清发展形势,找出差距,增强忧患意识,充分认识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创新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正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紧紧抓住有利发展时机,认真组织落实“三大产业”政策的有效实施,努力创新思路、创新办法。要坚持科学发展,努力在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上下功夫,以高起点、高品质、高增长的要求,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篇6

为了推动衡水食品工业的发展,提高衡水食品工业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进一步摸清衡水食品工业的发展现状及科技应用情况和有关问题,对衡水食品企业做一次全面的调研,以便更好地指导衡水食品企业发展做准备。

食品工业是人类的生命工业,与人类的物质生活需要密切相关,是考察国家发展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食品工业作为农产品面向市场的主要后续加工产业,在农产品加工业中占有较大比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食品加工业是关联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的重要支柱产业,食品加工业与农业相辅相承、相互促进、紧密相关。食品工业的发展,是带动农业产业化,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农民增收,缓解农村、农民、农业问题的主要渠道;是农业产业化的主要龙头产业之一;是农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经过几十年来的发展,食品工业已经形成了运行机制灵活,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完全按照市场机制运行的发展模式。为了全面掌握我市食品工业现状,找出发展过程中的问题,研究加快民食品工业发展的对策,推进我市食品工业的发展,逐步加大食品工业在全市国民经济总量中的贡献份额,在暑期期间我院志愿者组成调研小组广泛深入我市食品企业进行了大量、深入的调研,基本上掌握了我市食品工业总体情况,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

一、 衡水食品产业发展的现状

1) 销售收入完成情况

截至今年8月份,食品工业销售收入为108.27亿元,与去年同期的74.46亿元相比增长了45.42%,占全市工业销售收入的10.72%。其中农副食品加工销售收入为56.6亿元,与去年同期40.07亿元相比增长了41.27%;食品制造业销售收入为13.54亿元,比去年同期10.4亿元相比增长了34.80%;饮料制造业销售收入为38.34亿元,比去年同期24.34亿元相比增长了56.64%。

2) 工业增加值完成情况

今年食品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8.78亿元,比去年同期27.04亿元相比增长了10.49%。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10.31%。其中农副食品加工实现12.84亿元,比去年同期12.19亿元增长了10.50%;食品制造业实现3.43亿元,比去年同期2.58亿元相比增长了24.12%;饮料制造业实现12.49亿元,比去年同期11.27亿元相比增长了35.68%。

3) 食品工业完成税金情况

今年食品工业实现税金3.84亿元,比去年同期3.32亿元相比增长了15.36%,占全市实现税金总额24.86亿元的15.45%。其中农副食品加工实现利税1.82亿元,与去年同期3.15亿元相比减少了42.22%;食品制造业实现税金0.08亿元,与去年同期0.09亿元相比减少了15.84%;饮料制造业实现利税3.58亿元,比去年同期2.92亿元增长了22.86%。

4) 利润实现情况:

食品工业今年实现利润8.28亿元,与去年同期5.66亿元增长了48.75%,占全市工业实现利润58.61亿元的14.13%。其中农副食品加工实现利润3.83亿元,比去年同期2.62亿元相比增长了17.89%;食品制造业实现利润0.51亿元,比去年同期0.54亿元相比减少了6.02%;饮料制造业实现利润4.69亿元,比去年同期2.41亿元相比增长了94.57%。

二、 针对调研问卷的情况分析

在我们调研小组关于衡水食品产业园建设的问卷中,在30岁以下的受访者中有六成会选择到大型购物商场去购买食品,他们认为大型购物商场的货源更有安全保障;在三十岁以上的受访者有七成会选择农贸市场或小超市购买食品,他们更倾向于自己挑选和购物方便的时候购买。

有接近七成的受访者会注意商标上的食品产地和安全认证,有九成的受访者认为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会优先选择名牌的食品,有五成的受访者承认自己在不出问题的情况下会一直购买同一款商品,有八成的受访者认为食品价格只是次要因素。有五成30岁以上的受访者把食材的新鲜程度列为购买食品的首要因素,而30岁以下的受访者有七成只愿选择名牌。

所有的受访者都支持衡水建设食品产业园,有六成的受访者认为衡水的优势在于原材料丰富,有九成的受访者认为衡水的优势在于地价便宜和劳动力低廉,有四成的受访者认为衡水交通便利。而有八成成的受访者认为衡水缺少技术创新,有五成的受访者认为衡水缺少食品加工产业链。

三、 衡水食品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我市食品工业企业规模以上共有76家,从业人员共有12539人。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企业54家,食品制造业11家,饮料制造业11家。

从今年经济运行情况看,我市整个食品工业行业都比上年有了较快的发展,其饮料制造业发展最快,销售收入今年比去年同期增长56.64%。饮料制造业效益实现最好,利润实现比去年同期增长了94.57%。老白干酿酒集团今年产值完成16.1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5%,销售收入13.1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78%,完成工业增加值7.44亿元,比去年增长了17.72%,实现利税2.88亿元,比去年同期2.23亿元增长了25.56%,完成利润0.59亿元,比去年同期0.53亿元增长12.84%。

养元保健饮品有限公司今年以来,在扩大市场和广告宣传并进的情况下,产品销售网络已覆盖河北、河南、山东的大部分,山西、北京、天津、辽宁等部分市场,特别是在省内及河南、山东已成为品牌,随着央视广告的播出,他们已进军全国饮料市场,并保持核桃饮品销售收入在全国同行业排名第一。经济效益高速增长,成为我市食品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去年实现销售收入17.6亿元,同比增长102%,实现产值完成17.5亿元,同比增长了116%,实现税金1.85亿元,同比增长70%,实现利润2.4亿元,同比增长85%。。

农副食品加工发展速度也比上年加快,基本接近食品行业的增速幅度,销售收入增长41.27%,工业增加值增长10.50%,利税总额增长11.43%,利润增长17.89%。

四、 衡水发展食品产业园的有利因素

1、新上项目在2012年形成新的增长点。

蒙牛集团总投资15亿元的蒙牛集团衡水高端奶暨现代牧场项目在河北省武强县已开工建设。该项目采用国际先进的前牧后场生产模式,分为日处理600吨高端奶和建设3万头牧场两个子项目,总投资达15亿元。其中高端奶项目占地150亩,引进6条国外先进生产线,产品主要供应国内高端奶市场。项目投产后,预计可实现年销售收入20亿元,利税6000万元,带动千余农户增收致富。

衡水经济开发区雨润集团衡水福润年屠宰200万头生猪项目竣工。江苏雨润集团是一家以食品为主业,涵盖食品、物流、商业、旅游和房地产五大产业于一体

的多元化企业,也是我国农业产业化领域的龙头企业。衡水福润项目于2009年5月落户衡水市经济开发区,总投资3亿元,占地130亩,年屠宰200万头生猪,该项目已于2011年3月竣工。预计2012年可完成销售收入20亿元,利税近2亿元。

2、改制重组企业的成功也将使企业焕发新的生命力。比如饶阳县喜奥集团已由菲律宾上好佳集团全资收购,目前收购已基本完成,将会使我市的饮料制造业在2013年将会有进一步发展,增加新的活力。

3、老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调整也将使企业迈向一个新的起点。衡水老白干酿酒集团将通过加大技术研发,提高科技手段在生产中的运用,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4、国家政策的调整、扶持力度的增大,这几年国家陆续出台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解决面临的困难,中小企业贷款方面资金支持力度增加,以及全市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化、各市县区政府领导对食品工业的支持和认知力度的增强将为我市食品工业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五、 衡水发展食品产业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大。

受融资环境趋紧、用工成本上升、利率汇率调整、能源原材料价格高位波动、要素供应紧张等多重因素挤压,实体经济面临的困难明显增大。2012年,劳动力报酬刚性上涨,我市的最低工资标准不断提高,已从去年的840元提高到1040元,涨幅达到23.8%。持续上升的成本压力不断挤压企业利润空间,部分企业利润增幅逐月走低, 2012年,食品工业企业共有8家出现亏损,亏损企业家数占全市的22.2%,主要集中在农副食品加工业,占亏损家数的62.5%。

2. 企业生产下行压力加大,盈利水平下滑。

2012年,食品工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工业增加值同比仅增长10.50%,利润仅增长17.89%;食品制造业实现利润比去年同期下降了6.02%。预示着我市食品工业发展面临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新挑战和考验。当前我市食品工业经济运行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客观分析,既有世界经济不振、外需疲软的影响,又有国内资源环境约束强化、结构调整压力加大的制约;既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

新能力不强、经济运行质量不高等长期没有得到解决的老问题,又面临生产经营综合成本上升、政策调整和市场变化等新情况;企业既面对生存的竞争挑战,又面临转型的发展压力。

3. 适宜加工的农产品品种短缺。

目前,我市食品加工业与种植业之间的联系还处于简单的初级供需阶段,即农业生产什么、食品工业就加工什么,而不是根据市场的需求决定种植和加工,未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链。农产品品种的数量比较少,但又不能所有的品种都适合于加工,现有的农产品品种改良和配置的提高,没有与市场消费和食品加工有机的结合起来,一方面供大于求,大量积压,另一方面加工业还需进口原料。比如,我市苹果种植面积和产量都比较高,果农基本上以鲜果销售为主,适宜加工的品质和档次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农业不能提供适于加工的品种,直接造成农产品资源浪费。

4. 加工产品商品化在低水平徘徊。

食品加工产品大多只经过简单的加工就投放市场,进行深加工的数量所占比重较小,多层次综合开发就更少。而在我市大多副产品作为废弃物丢弃,既污染了环境,又缺少增值空间,使其在进入市场贸易时无法得到有效利用,形成一种新的资源浪费。发达地区很重视农产品加工所产生副产品的综合利用,提高附加值,重要结症是我们农产品加工商品化水平长期低水平徘徊。

5. 食品工业基础差、技术含量不高,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

制约我市食品工业发展水平,食品加工业自身的基础薄弱、技术含量低、效益较差是又一阻碍因素。由于种种原因,我市过去只注重传统产业的外延扩大再生产,忽视了原有企业和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造成了企业设备陈旧老化、技术水平落后、产品质量低,能耗、物耗高,劳动效率低,经济效益差等不利的局面。我市商品加工业基本停留在粗加工水平上,基础差、品种少、档次偏低、缺乏精加工产品,技术含量低、包装差、附加值偏低,众多企业创新能力不强,产品结构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变化需求,没有形成产业化生产。

六、 衡水发展食品产业园的对策和建议

1. 优化产业结构,实行跨越式发展战略

我市食品工业所处位置与我们现在的地理位置不相称,按常规发展无法迅速提升,必须有思想上的突破,措施上的加码,实行快速、超常规发展才能改变现状。所谓跨越式发展,就是要通过重点优先,倾斜发展的政府主导型干预,改变产业结构转换的自发过程,选择结构合理化的最优途径,经过若干年的努力,超越其它地区。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2. 要采取有力措施超常规发展。

不能划地为牢,把自己封闭在狭小的圈子里,要给自己的思想松绑,要走出本土,在全国、在国际上有一席之地。换句话说,己有的知名产品和今后的创新产品,都应该向外扩张,向发达地区渗透,从而形成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的知名品牌。为此要向有些地方政府提出的那样,政策上给优惠,社会上给地位,政治上给荣誉,经济上给实惠的原则,鼓励各方面的力量发展食品工业。

3. 要站在更高的起点上走自主创新之路。

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大对食品工业的投资,弄清楚各自行业的发展方向,引进什么技术、产品和技术水平达到什么高度、如何创新等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坚持培育自主品牌、壮大老字号品牌;依靠科技,加快产品创新和技术改造,走出一条自主创新和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应用高起点的路子,通过高起步实现高质量高效益。

4. 要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产品优化升级。

要按照循环经济和产业链的发展模式,重点培育具备产业带动效应的重大发展项目,切实推动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升级,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建立自我特色、具有强劲发展活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群链和经济运行机制,推动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强市场营销,开拓国内外市场;大力推进优势产业规模化扩张和合理布局,形成特色产业集聚区。

5. 进一步优化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发展环境。

目前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型企业发展中的问题十分突出,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关键在于落实。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型企业的发展要多予少取,要把支持重点放在面向小微型企业的结构性减税让利、规范税费征管行为、金融服务、加强各类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篇7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区文化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2001年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定以来,文化体制改革逐步深化,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明显改善,我区文化产业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初步形成了新闻出版、电影电视、文化旅游、文化节庆、文化娱乐、文化信息、艺术演出、工艺美术、会展广告、文物博物、动漫游戏等比较齐全的文化产业门类,并衍生扩展到国际文化贸易产业、县域经济文化产业、社区文化产业、基层文化产业等领域,文化产业显示出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成为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的重要推动力。

(一)基本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的新闻出版产业体系。2002~2006年,广西新闻出版业总销售收入263亿元,占同期广西gdp总量的1.52 %;上缴税费总额19.76亿元,约占同期广西财政收入的0.94 %。2007年广西新闻出版业总资产82亿元,净资产43亿元,行业总产值89亿元(占全区gdp的1.51%),销售收入69亿元,实现利润总额4.9亿元。我区新闻出版业在全国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若干指标在全国位居前15位以内,在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中位居前列,一些出版品牌在全国享有知名度。2007年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评奖中,广西在所有6个奖项中均获奖,获奖总数10个,居全国前列。接力出版社的低幼类图书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学术人文类和珍稀文献类图书初具品牌效应。

(二)以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为主力军、民营社会资本共同投入文化产业的格局基本形成。据统计,目前自治区20多个国有文化产(事)业单位与社会投资有不同的合作,综合实力得到了增强。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桂林漓江刘三姐歌墟、XX市的八桂大歌等各市的一大批文化产业项目,都采取了共同投入的办法,使文化产业的主体不断地发展壮大,合作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吸引了著名导演张艺谋、张继刚等国内外最强大的创作队伍和著名专家来广西投资发展文化产业。同时,我区还出现了梅帅元等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文化产业领军人物。

(三)发挥资源优势,打造了一批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2004年印象刘三姐 和愚自乐园入选文化部命名的首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06年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八桂大歌分别进入了《中国文化产业典型案例选编》;2007年广西桂林五通三皮画被中国美术家协会和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命名为文化(美术)产业示范基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的成功运作,已经成为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典范。该项目自2004年3月20日正式向国内外演出市场推出以来,经过3年多的运营,演出总场次已超过1400场,观众达260多万人,票房收入上亿元,有力地带动了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

(四)广播电视信息网络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发展后劲不断增强。2003年10月至2004年7月,我区成功整合了自治区、市、县三级广电网络,2005年结合村村通工程,将网络整合延伸到乡(镇)、村,形成了网络营运新体制。2005年2006年顺利地完成了国家交给广西的有线数字电视整省(区)整体转换试点任务,广西成为全国第一家整省(区)完成城市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的省(区)。通过网络整合、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和开发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广西广播电视信息网络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2007年底全区有线电视传输干线网总长6万多公里,比2003年初增加近5万公里。目前,全区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达到250多万户,成为中国最大的数字电视网。

二、广西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广西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独特的山水文化资源和浓郁的民族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的条件十分优越,当前广西文化产业发展正面临千载难逢的良好机遇。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中华文化的软实力,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理论支撑和良好的发展环境。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成立了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推进了广西电影制片厂、接力出版社、广西新华书店的体制改革,为这些文化企业加快发展解除了体制的束缚;制定了《广西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对文化产业发展作出了整体规划,使产业发展有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自治区政府设立的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扶持了一批文化产业重点项目的建设,为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南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为广西文化产业 走出去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构筑了一个便捷的国际大通道。

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我区文化产业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挑战。目前文化体制改革已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今年上半年中央对文化体制改革作出了新的部署,制定了出版业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要求三年内(即2010年底以前)基本完成出版业的体制改革,打破地域、行业限制,形成统一开放有序的大市场格局,建立起新体制的基本框架,完成重塑市场主体和培育战略投资者、实现科学发展的任务。我区产业发展面对竞争加剧的市场环境,要完成中央的这一目标,时间紧、任务重,时不我待。

现在全国已成立了出版集团25家、发行集团20余家、报业集团40多家,不少省(市)还成立了文化演艺集团。以出版集团而言,全国仅新疆、宁夏、内蒙、、海南、福建和广西等少数几个省(区)未成立出版集团;全国有17家出版集团和所有发行集团已经完成了转企改制。大多数省市在改革过程中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取得诸多突破。上海、北京、辽宁、广东、浙江、江苏、湖南、河南、江西、安徽、山东等地的文化产业乘改革东风迅速崛起,势头强劲,逐渐成为这些地区产业发展的新亮点。新闻出版总署最近对全国24家出版集团做了调查,其中17家完成转企改制的出版集团公司平均总资产增长66.2%,利润总额增长25.3%,最多的翻了三番;而7家未改制的出版集团,平均负增长43%。全国近40家报业集团完成了事企分开,发行业的股份制改革和跨地区经营形成了新的格局。9家改制到位的出版、报业、发行集团公司在境内外上市,初步确立了战略投资者的地位。

与此同时,文化产业的兼并、联合崭露头角。江苏新华兼并海南新华,江西出版集团兼并中国和平出版社,海天出版社并入深圳发行集团,拉开了国有文化企业兼并、联合的序幕。文化产业集团上市融资的政策壁垒已经打破,一批文化产业企业正排队进军资本市场。上海新华传媒、四川新华文轩、辽宁出版集团已在大陆和香港成功上市,重庆出版集团、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安徽出版集团、江苏新华发行集团等也已获批准,即将上市。不久的将来,若干巨型文化产业航母将应运而生,跨地区兼并、联合将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除出版业外,文化产业的其他领域也在酝酿改革,一些地区和一些单位正在试点改革。演艺业的改革在一些地区取得成功,北京儿艺、江苏演艺集团的改制,为演艺业找到了崭新的发展空间。可以预见,文化演艺业的改革将在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

经过调查研究,我们认为,当前广西文化产业正面临转折,产业的规模和实力与一些兄弟省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缺少上规模、竞争力强的文化企业,产业主要集中在传统文化产业领域,创意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层和相关层水平不是很高、竞争力不强,产业在加快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

(一)体制、机制与产业发展要求不适应,改革步伐亟待进一步加快。广西是目前全国极少数几个未成立出版集团的省(区)之一。改革先行的省(市),资源得到了优化重组,产业正在向现代企业转轨。我区文化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接力出版社、广西新华书店集团、广西广播电视信息网络有限公司、广西电影制片厂等单位虽然进行了体制改革,但改革还不彻底。当前,我们有限的资源还处于分散状态,集中度不高,体制、经营管理机制改革没有到位,企业缺乏活力,已成为广西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制约因素。

(二)文化产业经济总量偏小, 结构单一,核心竞争力较弱。目前,广西文化产业的大多数单位除传统主业之外几乎没有辅业,缺乏多元化发展战略。就主业来看,其结构也不够合理,比例失衡,适应性差,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较少,低水平重复的产品较多。近年来,文化产业的层和相关层的发展速度远远高于核心层,而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和利润大部分来自这些层面,这就导致我区文化产业整体发展速度较慢,增加值偏小。据测算,目前我区文化产业产值只占全区gdp的3%左右,而同期,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地文化产业产值都占gdp的6%以上,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三)创新型人才匮乏,创新环境有待优化。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的主导,其发展根本上取决于人才。广西是经济后发展地区,教育水平相对较低,文化产业人才储备不足,尤其缺乏具有创新精神、战略眼光、学术魄力和文化品位的高层次管理人才,缺乏有特长、擅策划、洞悉市场、熟练掌握文化产品营销运作技巧的编导、经营人才。一方面,受体制、机制和地理、人文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广西文化产业领域对创新型人才的吸引力不强;另一方面,现有的人才也面临流失。人才问题已成为制约广西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四)政策体系有待完善,扶持措施有待强化。广西的文化产业起步晚、起点低、底子薄,需要政府给予大力扶持。与兄弟省(市)相比,我区地方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投入有限,对文化产业的扶持政策和措施还不够完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促进广西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促进广西文化产业的大发展,要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有利于公平竞争、资源优化配置的市场运行机制;要以打造品牌项目为重点,不断优化和整合文化资源配置;要以政策为保障,营造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努力把广西文化产业建成广西的支柱产业,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

(一)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的领导机制,实施部门联动发展战略

1. 建议加强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与政府相应行政决定程序的衔接。文化产业涉及新闻出版、文化、广电、信息产业、知识产权、海关、旅游、教育、发展改革、国土等诸多政府部门,但现在这些工作职能主要是由自治区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来承担的,由于领导小组不具备行政职能,其决定往往落实不到位。因此,需要政府提高行政效率,加大协调落实力度。

2. 建议采取部门联动的方式打造文化产业。文化产业资源分散在各相关领域,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要做强做大这些产业,需要把分散的资源整合起来,进行整体规划,并协调各组成单位共同组织实施。具体的协调机制,是由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还是政府办公会议来运行,需要进一步明确。

3. 建议完善新闻出版、文化、公安、海关、工商、信息产业、综合治理等部门的执法联动机制。实现文化市场群防群治,探索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管理模式,建立规范有序的文化市场。

(二)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广西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加大实施力度

2007年,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广西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纲要》第五部分对我区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了部署。

1. 建议自治区政府专门制定一个关于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划,组织有关专家从广西文化产业的资源和特有优势出发,对产业的布局和发展目标进行研究论证,按文化产业的三个层次,对产业发展作一个系统全面的规划。在规划中应进一步明确广西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部门和类别,特别对创意产业、信息文化产业的发展作认真研究规划,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总量、增长速度提出指导性的要求。同时,对广XX区域文化产业进行规划,对不同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提出原则性要求,以充分发挥不同地区文化产业的优势和特色,扩大文化产业的覆盖面,打造若干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群。规划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实验区,打造文化产业基地,作为广西文化产业的增长极和领头羊。

2.建议制定一个符合广西实际的、操作性强的文化产业发展指南,作为指引投资发展和宣传的实用手册,使规划能切实得到实施。

(三)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企业集团的组建

根据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态势,结合我区的具体情况,我们认为,加快广西文化产业的发展,当务之急是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推进集团化建设,整合产业现有资源,培育文化产业市场主体。建议自治区人民政府加大对文化体制改革有关部门的督促力度,尽快解决改革的难点问题,加快推进文化企业集团的组建工作。

1. 建议组建广西出版传媒集团。加快推进广西出版总社本部及其直属各出版单位的转企改制工作,以改制后的出版总社为母体,整合其所属的7家出版单位、3家印刷复制企业以及广西出版印刷物资公司,组建广西出版传媒集团,并按《公司法》的规定建立现代出版企业制度。在组建集团的同时,着手进行上市前的准备工作。争取能在今年年底前完成集团的组建挂牌工作,这样可以享受连续5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成立广西出版传媒集团有利于集中力量,整合资源,使国有资产发挥更大效益;有利于出版与发行的有效衔接,打造完整的出版产业链,共同开拓市场,合力推动我区出版业的整体发展;有利于增加出版经济总量,增长出版经济实力,推进我区文化产业发展,提升我区出版行业的市场竞争力。

2. 建议完成广西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的组建工作。2004年,在原自治区新华书店、自治区外文书店、广西图书进出口公司的基础上,组建了广西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四年来,集团的股份制改造并未完成,与兄弟省市相比,已经明显落后。完成广西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的组建,可以提高与供应商的议价能力,降低成本,避免重复计税;可以提高融资能力,发挥品牌优势,有利于优化结构,提升产业整体水平。

3. 建议组建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广西日报社现在拥有七报三刊一网站,还有一个现代化印务中心,已具有集团架构,组建广西日报传媒集团的条件已经成熟。可按照一媒体一公司、两分开一本账 的模式,成立传媒集团。集团按照两分开的原则,实行事业体制、企业化管理,由自治区政府出资、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作为出资代表人。集团公司由自治区政府授权经营,负责传媒集团的资产管理和国有净资产保值增值,具体管理广告、印刷、发行、传输网络及非时政类报刊的经营性资产,并逐步从事业体制中剥离出来,转制为企业,进行市场运作,为主业服务。集团组建后,将更好地整合我区的传媒资源,推进我区传媒业的深化改革,促进党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4. 建议组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集团有限公司。该出版社已列入了全国高校出版社转企改制试点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集团将是全国第一个通过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通过自我裂变而成长壮大起来的出版集团。组建此集团在全国具有示范作用,有利于进一步整合资源,扩大投融资渠道,同时可以尽快享受到国家规定的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对该出版单位尽快做强做大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加强协调,落实文化体制改革的保障政策

1. 建议明确企业集团的出资人和资产监管人。最近中央文件对此已有明确规定,应尽快按中央规定规范已经改制和正在改制单位的国有资产出资人和监管人,以利于企业进行工商登记和开展正常经营,为今后资本运作提供规范的制度和法律条件。

2. 建议落实好国家规定的有关税收优惠政策。我区文化、广电和新闻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后,政府应协调财政和税收部门,按照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的有关政策规定,落实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出版物出口按照国家现行税法规定享受出口退(免)税优惠政策,免征企业所得税。建议协调自治区有关部门,落实我区印刷复制单位享受增值税等税种的优惠政策。

3. 建议鼓励和支持改制企业实行灵活的分配政策。国有文化企业集团建立后,分配制度不应再按事业单位的规定来操作,政府应支持企业实行灵活的分配政策,企业主要领导待遇由企业监管部门确定,企业内部分配制度由企业自主确定。

4. 建议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实施文化艺术、新闻出版人才小高地建设项目,并将其纳入自治区级人才小高地建设范畴,依托重点项目、重点学科,聚集和培养小而精的高层次文化人才和新闻出版人才。通过人才小高地建设,加强文化艺术、新闻出版领域领军人物和各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造就一批熟悉国际文化发展运行规则、复合型的文化行政管理人才、文化产业经营人才和文化艺术专业人才,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名作家、名艺术家、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和高素质的出版家、理论研究专家。二是实施文化艺术优秀人才奖励制度,重奖突出贡献者,对在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优秀人才,由自治区政府授予荣誉称号。三是增加文化人才培养专项资金,并且监督好这项资金的使用。

(五)建立健全文化产业的投入机制

1. 建议加大对文化产业的财政资金支持。文化产业是新兴产业,需要政府的培育和投入,因此建议:第一,对转企改制新组建的国有文化产业集团,政府适当补充国有资本金,以消化企业集团的部分改制成本。对效益前景好的重点出版、影视制作、动漫制作、网站建设项目,给予适当的资金扶持或贷款贴息。第二,每年安排一定额度的文化产业专项引导资金(可参照江苏省的做法,省级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市县财政也相应安排适当额度),并逐年按gdp增长比例增加额度,通过贷款贴息、补助、投资参股、有偿使用等形式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有投入产出效益的文化产业项目,注重择优扶强,支持重点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注重扶持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一批文化产业人才的团队,提供有利于文化人才培养成长的平台;注重从获奖扶持转向获利扶持,大胆尝试拨改投、拨改股等扶持资助方式,促进企业增强市场竞争意识和自我造血功能。

2. 建议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自设立以来,扶持了一批重大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基础建设项目,涌现了一批社会效益显著的优秀文艺作品和出版物。今后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应按年做好使用计划,并及时安排到位;扶强不扶弱,不搞平均主义,要扶持真正值得扶持的企业和项目,发挥有限资金的最大效益。

3. 建议指导和帮助企业开展融资与合作。文化产业企业要发展,需要加强与各方的合作,吸引多元资本投入文化产业。政府应支持、鼓励和帮助文化产业企业以联合、连锁、融资、兼并等多种形式进行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合作,拓展企业的辐射力,壮大实力,提高竞争力和影响力。支持鼓励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与境外企业合作,利用境外资源和资本为我们服务。政府应积极创造条件,帮助企业解决在走出去过程中遇到的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的难题。当前,我们应充分利用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南宁举办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契机,加大与东盟国家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合作。建议自治区政府将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列入中国东盟博览会招商项目。

(六)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产业企业

文化产业要做大,需要有民营资本加入。国内很多做得成功的文化产业项目有不少是民营企业创造的。目前,我区文化产业的民营企业仅有印象刘三姐等个别品牌,从整体上看,文化产业的民营企业规模小,资源分散,竞争力不强,缺乏规模大、在同行业中排名靠前的龙头企业来带动。发展我区的文化产业民营企业,需要进一步放开搞活,突破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瓶颈。建议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鼓励民营资本投资兴办文化产业企业。除国家明令不能进入的,其他所有文化投资领域均向民营资本开放,在准入条件、项目审批、资质认定、融资等方面,与国有文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鼓励支持民营文化产业企业从事文化产品出口和对外文化交流,参与政府文化项目采购和招投标。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篇8

一、百色市科技工作基本情况

20*年,百色市生产总值完成349.42亿元,增长15.4%;财政收入达50.*亿元,增长2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6752元,增长23.4%;农民人均纯收入2465元,增长16.8%。在各级科技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下,百色市科技事业快速发展,为百色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一)以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载体,努力打造亚热带特色农业基地,全力推进全市农业科技发展

*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科技部等国家六部委批准成立的全国首批21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之一,是*唯一的部级农业科技园区。全年盛产粮食、蔬菜、芒果、香蕉、甘蔗等作物,成为我国为数不多的可大面积种植反季节水果蔬菜的重要生产基地之一。

近年来,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在上级科技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建成了全国重要的“南菜北运”基地、全国亚热带水果生产基地、中国“芒果之乡”、全国“双高”糖料和超级稻生产基地、西南最大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20*年国家科技部、*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建立“部区会商”制度,把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列为“中国—东盟农业科技合作基地”。20*年12月,科技部授予*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百色市现代农业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称号。目前,园区初步形成了具备现代农业展示、科技培训、推广、交流和服务等多种功能区域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平台,成为了面向亚热带、面向东盟的现代农业示范区。

(二)以铝工业基地为平台,全力打造百色市特色工业体系

按照*区党委、政府做出的把百色建成我国乃至亚洲最大的铝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近年来,百色市全力打造中国生态铝工业基地,实施千亿铝产业工程。围绕铝电、矿电、煤电、林纸结合的工业发展路子,以技术支持产品创新为核心,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来提升传统产业技术水平,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加强技术集成和攻关研究,解决电解铝生产和铝材深加工等关键技术问题,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目前,全市氧化铝产能90万吨,电解铝产能40万吨,铝工业提供的税收占全市财政收入近四分之一,铝产业在全市工业中的主导地位日益凸显。

(三)加大经费投入,进一步夯实科技进步基础

百色市政府20*年制定了《百色市本级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管理办法》,市财政每年按市级财政预算支出的1%额度来安排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设立科技经费专户,由财政部门和科技部门统一管理。20*年市本级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预算数额达925万元,目前已全部到位,比20*年的50万元增加875万元,提高17.5倍。

(四)“以人为本”,全力推进全市社会发展科技进步

百色市科技工作围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健康水平及社会可持续发展,在公共安全、教育、医疗、环境保护等社会发展科技领域开展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几年来,全市下达社会发展科技项目138项,其中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2项。

(五)国际科技合作取得新成果

20*年以来,在科技部、外交部的支持下,百色市先后举办了5期“亚热带果树栽培技术国际培训班”、1次“中国*百色亚热带现代农业技术研讨会”、2次“中国—东盟亚热带现代农业技术发展(百色)论坛”,共有130名东盟国家政府农业官员、专家学者参加活动。与东盟10国、日本、香港等1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科技合作关系。20*年12月,百色市现代农业技术研究推广中心被科技部授予中国面向东盟国家的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是科技部在*设立的首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二、考察百色企业基本情况

调研组实地考察了百色市铝、锰等重点产业的3家企业,听取企业情况介绍,了解企业和产业发展状况以及今年金融危机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一)*百色银海铝业有限责任公司

*百色银海铝业有限责任公司创建于*年12月。是依托*丰富的水电资源和铝土矿资源,专业从事铝工业产品开发、生产的有色金属工业企业。企业由*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桂冠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百色电力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出资建设。企业旨在以建设氧化铝、电解铝、以及铝的深加工产品为目标,逐步形成铝工业产品的综合生产加工能力,成为具有联合生产能力的现代铝工业企业。

(二)*信发铝电有限公司

*信发铝电有限公司是山东信发铝电集团为实现全球化发展战略在百色市靖西县建设的一家大型集团化企业。公司创建于2006年,投资168亿元,职工6000余人,是一家集发电、供热、氧化铝、电解铝、碳素、铝塑扳、合金棒、汽车轮毂、铝扳、带、箔、铝深加工等产业链条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型企业。首期完成总装机容量3×155兆瓦,年发电能力30亿千瓦时,供热460万吨,年产电解铝16万吨,氧化铝160万吨,碳素20万吨,铝塑扳年产144万平方米,合金棒年产20万吨,汽车轮毂年产200万套,铝扳、带、箔6万吨。预计实现利税50亿元。公司积极推进集团化战略,充分围绕“热、电、铝、板、块、粉、加工”七大产业做文章,走热电联产,铝电联营,铝粉配套,汽板结合,综合开发,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不断延伸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充分发挥自身热能资源优势,形成热电平衡、铝电双赢的最佳产业模式,该产业模式被有关专家誉为中国铝行业的最佳生产模式之一。

(三)*靖西县一洲锰业有限公司

*靖西县一洲锰业有限公司是专业生产锰产品的企业。公司依托*丰富的锰矿资源和能源优势,投资2.6亿元,是集科、工、贸及采矿于一体的大型高新技术型民营企业,现有员工800余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88人。占地23万余平方米,年销售收入5亿元,拥有四条电解二氧化锰生产线,年产电解二氧化锰3万吨,主要产品有电解金属锰、无汞碱性电池专用电解二氧化锰、普通碳锌电池用电解二氧化锰、锰酸锂制造用电解二氧化锰、天然放电锰粉。从20*年开始,公司又先后投入资金1亿多元拟建年产3万吨的电解金属锰生产线,一期1万吨的电解金属锰生产线于已于20*年8月份正式投产。具有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已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公司拥有三个自主开采的矿区,锰矿石储量1000万吨,可满足企业60年生产需要,为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存在问题

通过座谈和考察,调研组了解了百色市科技工作和企业产业发展状况以及存在的一些主要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百色市科技发展不够均衡,石山区县份仍比较滞后。构造申报项目能力还比较弱,工业科技项目还比较少。企业构建研究开发项目意识不强,对科技项目申报信息了解不够。科技管理部门和企业对科技信息的掌握不对称,有待进一步引导。

(二)科技经费投入不足。百色还是贫困地区,财政困难,科技经费投入不多。此外,由于各市、各县(区)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管理办法实行不一致,存在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管理不规范,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使用效益不高的现象。

(三)科技人才奇缺,产业管理人才缺乏,人才流失现象严重。百色全市每万人口中拥有专业技术人才仅为158人,比全国和*平均分别少84人和7人。“十五”以来,一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人才流入量每年以4.36%的速度递减,而人才流出量每年以7.83%的速度递增;二是市属科研院所流出的人才具有高职称的占62.3%,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占70.8%,主要集中在45岁以下,而流入的大部分都是大中专毕业生;三是全市大专以上毕业生回百色与招生回率仅为20.4%。

(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总体还不够强,高新技术产业薄弱,人才、技术缺乏,产品研发链不长。相当部分的中小企业研发加工人才缺乏,产学研结合尚待加强,企业与区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系、合作不紧密,企业的技术开发普遍极为薄弱,无法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加工业担当快速发展的重任。

(五)铝产业发展速度较慢,资源优势未能很好发挥。目前,百色市铝产业的铝电解和铝深加工薄弱,产业链不配套,发展滞后。预计20*年底,百色市氧化铝产能将达500万吨,电解铝产能73万吨,而铝加工产能仅15万吨。三大氧化铝企业已建成,但电解铝没得到配套发展,只能成为原材料的供应商。由于资金、技术和人才限制,产品单一,高附加值铝加工产品产量极少,与需求差距甚大,向制造业延伸等尚待加强。此外,由于电价高、产品价格下跌、交通运输滞后等因素导致生产成本提高,也影响了铝产业和企业的发展。

(六)铝、锰工业节能减排任重而道远。在氧化铝和电解铝生产中,排污多、耗电大,环境保护和节能任务越来越沉重。锰矿的采、选、冶都是重要的污染源,在发展锰业的同时如何抓好环保治污工作,是关系到锰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七)全球金融危机波及影响铝产业发展。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有色金属生产和消费国,金融危机对我国有色金属行业构成负面影响。随着全球股市的重挫,国内金属市场也深受拖累,国内铝价下跌。我国铝产业是受金融危机影响最大的领域,生产经营在一定时期内陷入困境,行业亏损严重。据统计,1-8月份,国内电解铝产量893万吨,同比增长11%,电解铝消费量849万吨,同比增长8%,产量增长超过需求增长3个百分点。根据统计,1-8月份我国有色金属行业实现利润925亿元,同比下降3.7%,氧化铝和电解铝在内的铝冶炼行业利润下降了41.8%。期货交易铜铝金属相应跌至*年底以来的低点。如铝锭今年最高峰价格是2万元/吨,而当前跌至13800元/吨左右。国内10月底价格在13500-14000元/吨区间。从国内外经济形势来看,当前铝型材产业将进入调整期,小型加工企业将无法承受铝锭价格波动与市场需求减少的压力而不得不停产或倒闭,大中型企业将凭借品牌与资本优势,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调研组在考察期间看见铝厂大片堆积在厂区内的待售铝锭,深刻感受到了金融危机给铝生产企业带来的压力。

四、对策和建议

针对百色市科技工作、重点产业和企业发展情况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科技管理和服务工作。科技管理部门要加强对企业技术需求的采集工作,帮助企业收集科技信息,协助企业构造科技开发项目。围绕加速发展铝产业,下大力气打造*千亿元铝产业工程目标,特别是加强铝加工这一薄弱环节,为百色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二)扩大对外交流,拓展科技合作渠道。充分利用区内、国内和境外高校、科研院所等的人才资源和技术优势,以有色金属等资源型重点产业产品深加工技术研究与开发为主线,以产品创新为核心,组织和引导企业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合作攻关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深化产学研结合,加强企业技术开发能力,逐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三)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制定实施引进人才、留用人才政策。加强企业和人才的引进力度,通过良好的政策环境吸引人才,依靠可持续的产业发展留住人才,要从人才引进、科技投入、招商引资等方面制定适合百色发展的相应政策,扶持铝等重点产业的发展。

(四)开发新产品,延伸产业链,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围绕铝、锰产业开展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和新产品开发与应用,重点解决铝材深加工关键技术难题,研发铝工业下游产品,进一步形成有色金属及新材料产业集群。根据铝加工业的发展趋势,可开展以下工作:

1、加强节能降耗和减排环保新技术的引进和开发,降低生产成本,提升铝材产品品质。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篇9

一、正视现实,目前我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存在的问题

所谓专项资金,就是指财政部门或上级单位为落实党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拨给行政事业单位,具有专项用途,用于完成专项工作任务,为促进相关事业发展而设立的专项资金。也就是说,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贷款贴息和财政补助等扶持政策,帮助企业做大做强。近3年来,我区投入到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达到万元,每年以%的速度递增。

但是,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我区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方面,没有完全发挥出资金的真正功效,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与不足。同时,管理考核上,也存在一定的漏洞。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没有形成集束效应,专项资金安排比较分散

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全区缺乏整体的规划,造成有关部门各唱各的调,各走各的台,大量低水平项目建设专项资金被分散使用,有限的财力资源被无形之中支解,“撒胡椒面”现象较为严重。

(二)没有考虑统筹兼顾,专项资金使用相对浪费

由于片面强调“专款专用”,专项资金使用单位和管理部门在发挥资金使用效益上主动性不足,对专项资金的整合缺乏研究和实践,产生了许多规模小、效益低的工程,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时有发生。

近几年,我区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投入持续增长,但总量相对较少。据粗略统计,全区文化产业投入中民营企业占%以上,政府财税引导作用发挥不够明显。2012年我区设立的万元文化产业专项资金,至今尚未完全到位。

(三)没有体现科学考核,专项资金绩效考核难以实施

由于大多数专项资金被分散使用,有的只是短期行为,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因此考核目标难以确定,我区绩效考核工作难以开展。

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容忽视,一定程度阻碍与影响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效能。

二、提高认识,充分理解整合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创新投入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从规模上讲,能够促进文化产业项目建设

专项资金项目越来越多,数额越来越大,使用范围越来越广,迫切要求我们对之进行整合。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我区专项资金数额万元。到2012年专项资金数额达到万元。近年来,随着财政收入总量的不断增加,以及发展经济、保障民生、文化强区等重大决策的实施,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增长势头更加明显,迫切要求我们探索全新的管理模式,对专项资金进行合理有效整合。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设立,可以进一步促进文化产业项目建设,以项目建设促进全区文化产业发展;

(二)从模式上讲,可以发挥专项资金使用效益

大胆改革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模式,推行整合捆绑使用,更好地发挥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多年来,专项资金多头管理,各自为战,使有限的财政资金很难形成规模效应,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在统筹和整合上下功夫。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必须推进财政专项资金的整合工作。

(三)从管理上讲,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与管理层次

探索建立科学、规范的专项资金分配管理机制,可以更好地显示资金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经过改革创新,通过全区范围内开展专项资金绩效考评试点,对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项目组织管理、项目实施、项目资金管理、项目工作绩效等方面的指标的考评,以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与管理层次。以项目建设促进各地文化资源、人才资源、市场资源的高度聚集,形成有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园区,拉长产业链。

(四)从规范上讲,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工作

与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相结合,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工作势在必行。在《南京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绩效考核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中,市里将对区县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实行绩效考核,将根据《区县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绩效考评体系》进行综合测评,并按得分高低进行排序。确定排序前2名的区县为优秀单位,排序3-6名的区县为先进单位。为了实现我区在全市“文化发展争第一”的目标,我区必须整合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创新投入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奖优罚劣,争先创优,激励发展。

整合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创新投入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就是为了进一步发挥专项资金的支撑、鼓励和促进作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整合使用的思路和建议

(一)注重规划,增强资金整合的契合力

发挥“集束炸弹”功能,解决好安排分散、重点不突出问题。首先,我们要从规划抓起。规划是开展一切工作的指南,只有规划做好了,资金整合才有依据,具体工作才有方向,整合目标才能落实。当前,紧要的是围绕我区产业发展,要通过科学调研、专家讨论论证,进一步明确文化产业发展资金投向、扶持方向为重点,制订有利于资金整合的产业发展规划。制订规划要统筹考虑各方面的资金资源,进一步明确全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重点项目、重点区域、重点问题,为专项资金集中投向,发挥聚合效应奠定基础。

(二)加强领导,增强组织保障的控制力

没有组织保障,整合资金就会变成一纸空话。整合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改革投入使用的方式方法,调整资金投入的方向和重点,涉及部门利益时,势必会遇到一定的阻力。因此,要加强区政府的统一领导,重点解决好工作协调问题,建立日常议事决策机制,及时根据政府的产业规划、工作规划,精心设计整合平台;围绕所规划的文化产业发展项目,建立相应的工作责任制,形成在同一项目区资金的统一协调和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口管理的工作沟通联系机制。

(三)搭建平台,增强资金整合的影响力

借鉴外地成功实践经验,着重在建平台上下功夫。搭建以重点产业为载体的整合平台,根据我区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制定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整合措施,把专项资金捆绑使用,使主导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做特做精。搭建以重点项目为载体的整合平台。要对重点项目比如等项目分类排队,本着先重点、后一般,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的思路,每年确定一批扶持的重点项目,同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任务,切实增强专项资金投入的针对性,做到目标同向,形成合力。着力引导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有效投入,集中财力解决突出问题。

(四)强化考核,增强资金整合的附着力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篇10

**街道地处**中心城区,以明代著名哲学家、文学家、军事家王**先生的名字而命名.其历史文脉源远流长,既有风景秀丽的龙泉山等自然山水文化,又有底蕴深厚的王**等历史人文文化,是**市的经济文化中心.近年来,**街道党委、办事处依托区域文化资源优势,推动文化与经济加速融合,增强文化发展"软实力",提升区域经济"硬实力",文化产业发展呈现星火燎原的良好势头,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街道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1.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概况.目前,**街道有文化机构9家,其中影剧院2个,博物馆2个,部级文物保护单位1 个,群艺馆2个,专业文化艺术表演团体2个;各类文化生产经营服务单位265家,其中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 32家,歌舞娱乐场所22 家,国有书店及个体零售书店15家,书报亭26 家,文化用品生产销售和印刷企业170家.20xx年,文化产业社会性总投资达4500万元,主要有**188文化创意园、奥斯卡影院、歌库量贩式ktv、维多利亚娱乐会所等.现有文化相关行业直接从业人员4000余人.20xx年,**街道文化相关行业产值约7亿元,约占街道工业总产值的4%.

2.文化产业发展的独特优势.一是文化产业体系初步建立.文化产业分为"核心层"、"层"和"相关层"三个层次.**街道文化产业层次全、门类齐,三大层级体系基本建立.有以奥斯卡影院、龙山剧院、**博物馆、名人馆、王**故居等为代表的"核心层",以**188文化创意园、**书城、颐高数码等为代表的"层",以大丰影视、舜康玩具等为代表的"相关层",三个层次中都有行业标杆企业,起了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二是文化产品市场日益繁荣.经过多年的市场开发、培育和管理,形成了多格局、多体制、多种类的文化市场经营网络和以图书、音像、电影发行、文化创意、旅游服务等为主的文化产品市场;尤其是在阳**路、胜**路,文化企业密度不断上升,文化娱乐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新开张的企业投入大,档次高.三是文化产业发展后劲强大.随着政府相关部门对文化产业的重视和社会资金对文化产业投入的加大,街道文化产业加速发展.特别是**188文化创意园的建成,王**故居、**博物馆、名人馆的相继开放,还有奥斯卡影城的引进,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推动产业化、规模化提供了强大后劲.

3.文化产业发展的价值贡献.一是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产业不仅能够创造较高的经济附加值,同时也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优秀文化产品和服务,而且让经济发展更加充满活力.目前我们街道的三产增幅高达23.1%,文化产业正逐步成为**街道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随着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辖区内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文化项目和层次不断更新,为街道居民群众提供了更多可选择的文化休闲娱乐场所.三是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味.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新思维、新技术及最新的信息、知识和理念,这在一定程度上逐步改变了城乡群众的旧观念,提高了人们的文化素质.同时,胜**路、阳**路等主要街路两侧的文化产业发展,不但改善了街景设施,而且极大地提升了街道文化服务的规模和档次,让城市品味和形象显著提升.

二、**街道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