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膜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3 09:57:49

地膜范文篇1

1.1土壤要求

地膜玉米单产较高,对土壤要求相应较高,要求土壤有机质含量在1%以上,碱解氮40ppm,含盐量小于0.3%的壤土、砂壤土、轻黏土地为好。对地瘠薄,砂性过重,苇草过多的土壤都不宜进行地膜栽培。地膜玉米的根层密,数量大,形成强大而密集的根群。玉米根系虽然入土较深,但吸收水肥力强的根系主要分布在30~50cm以内的土壤中,所以有效土层要深厚,保持在50cm以上,松软肥沃、均匀。土壤质地制约着土壤中的水、肥、气、热状况,质地过松或过紧都不好,沙土过松通气较好,但有机质分解快,保水保肥能力差,养分容易流失,温度变化也快;黏土过于紧实,通气不好,有机质分解慢,保水保肥能力强,但是排水不良,温度升高缓慢。因此,地膜玉米宜选用质地适中的壤土、砂壤土或轻壤土。

玉米生长发育进程中,所需水分养料、空气和热量等,主要是土壤供给,所以要选择地势平坦,有机质含量高,结构疏松,耕性较好,具有良好的保水保肥和供水供肥能力的地块。否则就会因为土壤在春季干旱不易碎土,整地、播种、盖膜质量不高,造成出苗不全不齐,根据笔者经验,这种土壤能造成缺苗20%~30%。另外土壤通透性差,易造成玉米未老先衰,抽雄吐丝和受精结实受到影响,空秕增多,秃尖增加,千粒重降低。

1.2精细整地

地膜玉米整地总的要求是:适时翻耕,精细平整,疏松丰壤,上虚下实,清除杂草根茬,无坷拉石砾土块,能起到增温保墒防渍。另外可结合施足底肥,达到深、松、细、平、净、肥、软、润等标准。为高质量盖膜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一般翻耕深度18~22cm为宜,翻耕质量要求做到深、平、碎、严、全5个方面。春季干旱区播前10~15d进行翻耕晒土,再灌水提墒,然后再翻耕整细、整平盖膜,保墒播种(下种时碎土整细,清除秸杆残渣,检净石块)。冬前要深耕,除冬季雨雪小,春季干旱多风地区之外其他应及时耕地,经过冬春冻融,接纳雨雪,对加速养分分解,减少越冬病虫源有重要作用。

1.3施足基肥

要在测土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单产指标,不同土壤进行配方施肥。在平原区产量较高,大约施农家肥45~60t/hm2、尿素600~750kg/hm2、磷酸二铵262.5~300kg/hm2。在山区、半山区大约施农家肥30~45t/hm2,尿素450~600kg/hm2,磷酸二铵262.5~300.0kg/hm2。除磷酸二铵作种肥外,全部农家肥和2/3的尿素以及所有磷肥应全部做基肥,在犁地时一次性翻入土中。

2选地、播种

2.1选用高产良种

地膜丰产栽培必须要用高产良种配套,因地膜玉米生长发育进程快,生育期缩短,选用当地常规品种则表现早熟早衰,不能充分发挥玉米的增产效果,必须选用丰产抗倒伏的单交或双交高产品种。根据各地生产经验来看,应选择比露地品种生育期长7~15d、所需积温多150~300℃的品种。植株要求田间长相为株型紧凑,叶片上冲,叶片厚,节间短,茎秆粗的品种,如东911,后期发育良好、不早衰、抗逆性强、抗倒、抗病、丰产、优质。

2.2铺膜播种

根据不同情况,通常有3种铺膜方式。一是播种铺膜作业一次性完成,出苗之后再破孔放苗。这种方法利于机械化作业,提高铺膜质量,增温效果好,出苗较整齐,但放苗费工,遇高温或放苗不及时会发生烫苗,此种方法宜于山区、半山区适期早播。二是先铺膜保墒,而后适期播种。这种方法可以趁墒铺膜,利于保墒,播期主动,不易发生烫苗,株行距容易调整,密度有保证。缺点是要增加1次机器作业,浪费人工。三是带肥下种,铺膜、播种、覆土复式作业1遍完成。这是广大玉米产区推广地膜玉米机铺机播的主要方式,深受农区群众欢迎。播种前种子要先在太阳下曝晒,杀菌防毒,然后用辛硫磷或其他农药拌种,晾干后播种,以防治地下害虫及鼠害,保证全苗。地膜玉米播期可比露地玉米提早7~10d,同时要把握适期早播(所谓适期播种,主要指地表5cm的地温稳定的通过12℃)。地膜玉米的播种深度为4cm左右。

3田间管理

铺膜后应及时检查,发现破膜处及边缘未盖上土的要立即用土封严压紧,严防遇大风揭膜。如果是先播种后铺膜的,在出苗期要组织专人按留苗密度的规定及时放苗,同时用土封严膜孔。检查出苗情况,如发现地膜玉米有缺苗现象,应立即催芽补种,适时中耕除草。

玉米拔节生长过盛,对肥水的要求较大,于抽喇叭口前10~15d,进行喇叭口攻肥。施入尿素262.5~300.0kg/hm2,盖土。追肥后立即灌水,可以有效地促进果穗发育,结大穗。玉米抽穗后,根据玉米长势及果穗叶色变化情况,决定是否补施粒肥。如叶色褪淡,有可能在后期出现早衰。早枯的玉米田块,适时追尿素67.5~75.0kg/hm2,促进果穗叶片的光合作用,增加籽粒重量,防止早衰。加强病虫害防治:于玉米喇叭口期用3%呋喃丹30kg/hm2对沙子75kg均匀灌心,防治玉米螟。适时合理地对地膜玉米进行灌水是地膜玉米增产的关键,一般应早灌头水,并适当增加1次灌水。灌水时间基本上与常规玉米相同。

为了调节玉米的营养生长,降低植株的高度和结穗部位,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在拔节初期可用矮壮素375g/hm2对水40kg对玉米喷雾,能将植株高度降低30cm。在玉米拔节期可叶面喷施喷施宝。为促进玉米雌穗分化发育,降低玉米秆高度,可在玉米抽雄前的大喇叭口时期每亩用乙烯利1500g/hm2对水40千克喷洒在茎叶上,不仅可以促进穗粒发育,还可降低植株高度20~30cm。

地膜范文篇2

1播种前准备

1.1精细整地

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灭茬或深松旋耕,并及时起垄镇压保墒。整地要求平整,做到深、松、细,捡净石块等杂质,地面平整无坷垃,以方便盖膜。耕翻深度要达到25cm以上。

1.2重施基肥,氮、磷、钾配合施用

在玉米的生长过程中,玉米需肥量较多,为满足其生长需要,采取重施基肥,氮磷钾配合施用的施肥原则。一般基肥施用1/3的氮肥和全部磷、钾、锌肥,大喇叭口期追施2/3的氮肥。一般施优质农家肥45t/hm2左右、尿素150kg/hm2、氯化钾120kg/hm2作基肥,结合播前开犁地一次施入,实行集中沟施肥效更好,可施磷酸二铵150kg/hm2作种肥。

1.3品种选择

覆膜栽培玉米品种要求根系发达,高产稳产,抗逆性强,耐密植或半耐密植,并且种子发芽率、纯度、净度分别不低于85%、98%、98%,含水率不高于14%。同时,其生育期应比当地露地栽培长5~7d,以充分发挥地膜覆盖的增产作用。

1.4地膜规格的选择

采用厚度大于0.007mm的地膜,不利于玉米气生根下扎,而玉米根系可穿透0.005mm的地膜,因而抗倒伏能力强[2]。因此,在生产上可选择超地膜,这种地膜横纵拉力强,老化慢,透明度好,厚度为0.007~0.008mm,超微膜效果更好,其厚度仅为0.005mm。

2播种覆膜

2.1适时早播,合理密植

地膜玉米一般在土壤耕层5~10cm地温稳定通过10℃时即可播种,时间一般在4月中下旬。地膜覆盖玉米种植密度要视玉米品种特性和水肥条件进行确定,土壤肥沃的地块宜密植,土壤瘠薄的地块宜稀植;植株繁茂的品种宜稀植,株型收敛的品种宜密植,一般种植密度为5.0万~6.5万株/hm2。

2.2播种方法

(1)先播种后覆膜。先播种后盖膜一般在春季雨水来的早的地区较普遍,由于雨水丰富,土壤水分适宜玉米的种植[3]。该方法的优点是不仅适于机械播种,而且还能保证播种后和覆膜质量,出苗整齐。缺点是不利于播前保墒,破膜、放苗、封膜口费工,放苗不及时还易灼伤小苗,造成缺苗断空。

(2)先覆膜后播种。播种时在膜上打孔,然后用湿土封好膜孔。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有利于播前保墒,一般不用放苗,如果发现小苗在膜下出不来时,需及时扶苗出膜。缺点是播种时费工。这种方法适用于土壤水分不足和灌溉困难的地块。

2.3覆盖地膜

为防止地膜被异物划破,盖膜前应清理田间的秸秆、根茬、石块等,并打碎土块。盖膜时拉紧地膜,使地膜展平、均匀、严密,同时用石块压好膜边,防止被大风吹起。

3田间管理

3.1及时放苗

盖膜玉米的田间管理要认真仔细。出苗后要及时破膜放苗,地膜玉米播后7~10d要勤检查,出苗50%左右时开始分期放苗。放苗时在苗的上方用小刀将地膜划一长1~2cm的小口,注意不要划得太大,不要伤苗。放苗在10:00、16:00前后较好[4]。放苗后要及时用细土盖严膜孔,以避免跑墒降温。

3.2适时定苗

一般3~4叶间苗,5~6叶定苗为宜。如果缺苗断垄,应立即催芽补种,或用相邻苗留双苗予以补缺,确保单位面积株数。

3.3追肥灌水

在拔节后至喇叭口前追施尿素200~300kg/hm2。追肥方法采用打孔施肥法,以2株中间打孔施入尿素为好,追肥后埋严孔口,防止养分挥发。3.4病虫害防治玉米田间的病虫害主要有锈病、蚜虫和玉米螟,一般在7月下旬进行防治。玉米锈病用15%粉锈宁750g/hm2对水600~750L/hm2喷防,蚜虫用抗蚜威150g/hm2对水750L/hm2喷防[5]。玉米螟可用性诱剂、赤眼蜂、白僵菌、高压汞灯等综合防治。

地膜范文篇3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农村使用地膜已成为确保农业高产稳产的重要手段。但是随着地膜覆盖栽培年限的延长,残留地膜回收率低,土壤中残膜量逐步增加,极易造成地膜污染。

地膜覆盖是一项成熟的农业栽培技术,保水保肥、保持湿度,有效地增加和延长作物生长期,确保了农作物产量的提高。然而,塑料属于高分子化合物,熔融指数(MI)高,极难降解,既不受微生物侵蚀,也不能自行分解,其降解周期一般为200~300年,降解过程中还会溶出有毒物质。据统计,我国农膜年残留量高达三四十万吨,残膜率达40%多,也就是说,有近一半的农膜残留在土壤中,这无疑是一个极大的隐患。随着使用地膜栽培年限的延长,残留地膜若得不到及时回收,必然给后人带来难以解决的污染危害,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一、残留农膜对环境的危害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是对土壤环境的危害。土壤渗透是由于自由重力,水向土壤深层移动的现象。由于土壤中残膜碎片改变或切断土壤孔隙连续性,致使重力水移动时产生较大的阻力,重力水向下移动较为缓慢,从而使水分渗透量因农膜残留量增加而减少,土壤含水量下降,削弱了耕地的抗旱能力。甚至导致地下水难下渗,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等严重后果。另外,残农膜影响土壤物理性状,抑制作物生长发育。农膜材料的主要成分是高分子化合物,在自然条件下,这些高聚物难以分解,若长期滞留地里,会影响土壤的透气性,阻碍土壤水肥的运移,影响土壤微生物活动和正常土壤结构形成,最终降低土壤肥力水平,影响农作物根系的生长发育,导致作物减产。

2是对农作物的危害。由于残膜影响和破坏了土壤理化性状,必然造成作物根系生长发育困难。凡具有残膜的土壤,阻止根系串通,影响正常吸收水分和养分;作物株间施肥时,有大块残膜隔离则隔肥,影响肥效,致使产量下降。据兵团环境部门测定[1]种子播在残膜上,烂种率达6.92%,烂芽率5.17%,棉苗侧根比正常减少4.8~7.6条,2~3片真叶期棉苗死亡1.19%,子叶期棉苗死亡3.08%,现蕾期推迟3~5天。株高降低6.7cm~12.9cm,有关调查资料表明,残膜对玉米产量影响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每公顷有187.5Kg残膜的土地,生产9420kg玉米,比无残膜的对照田减产玉米909kg。减产率8.8%。

3是对农村环境景观的影响。由于回收残膜的局限性,加上处理回收残膜不彻底,方法欠妥,部分清理出的残膜弃于田边、地头,大风刮过后,残膜被吹至家前屋后、田间、树梢、影响农村环境景观,造成“视觉污染”。

4是对牲畜的危害。地面露头的残膜与牧草收在一起,牛羊误吃残膜后,阻隔食道影响消化,甚至死亡。

总之,从地膜污染对环境和作物产量产生的危害可以看出,地膜栽培农田中残留地膜量,大都接近或达到了能使作物减产的临界值。因此,防治地膜污染已经是一项十分紧迫而又有重要意义的工作。

二、残膜处理存在的四个问题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效益是显著的,所以发展快速,但残膜处理及回收由于涉及经济利益,所以比较困难。就目前情况而言尚存在以下问题:

1是农膜质量较差。国内农膜强度低,耐用性差,使用寿命短。其主要原因是农膜的熔融指数(MI)高,极难降解。一些不宜用作农膜的树脂(如耐老化性差的高密度聚乙烯)也被用作农膜原料,其用量占农膜总量的1/5。这些劣质农膜易破碎,不易清除,这是造成农膜污染的主要原因。

2是残膜的环境管理薄弱。目前农民对地膜污染的危害有一定的认识,但他们的长远观念差,注重当年效益,忽视长远效益,也不彻底。棉花收获完毕时间已经很晚,并紧跟着就要秋翻秋耕为来年生产打好基础,残膜来不及人工捡拾就被翻入耕层。来年开春春播紧张,土地耙平紧跟着就要抢墒播种。秋末、初春虽然可以安排劳力捡拾残膜,但天气情况给人工回收残膜造成一定困难。

3是法规体系不健全。我国目前尚未建立农膜环境方面的法规及农膜土壤残留标准,土壤残膜污染实际上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而国外一些国家法律明确规定,不论使用何种农膜,农作物收割后不许有农膜存在,否则将罚款。

4是污染面扩大,污染量增加。我国农膜年产量百万吨,且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随着农膜产量的增加,使用面积也在大幅度扩展,现已突破亿亩大关。无论是薄膜还是超薄膜,无论覆盖何种作物,所有覆膜土壤都有残膜存在,污染量在不断的增加。

三、防治农膜污染的几点建议

要防治地膜污染应遵循“以宣传教育为先导,以强化管理为核心,以回收利用为主要手段,以替代产品为补充措施”的原则,积极防治残膜污染,主要通过清理和回收利用来减少污染,并依靠有利于回收利用的经济政策提高回收利用率。

1是加强宣传教育。防治地膜污染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各行业和广大农民群众的共同努力、支持和参与。要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各级领导和农民群众对地膜污染危害的长远性、严重性,恢复困难性的认识,提高回收地膜的自觉性。

2是加快制定有关回收残膜的经济政策。要制定一些优惠政策以鼓励回收、加工、利用废旧地膜的企业的发展,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了不增加政府负担,同时体现“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应要求地膜销售部门和地膜消费者自行回收利用。不能自行回收利用的企业或个人要交纳回收处理费,用于对回收利用者的补偿。

3是建议制定残膜残留量标准。要制定必要的农田残膜留量标准和残膜留量超标准收费标准,使农田地膜污染早日纳入法制管理轨道。

4是大力推广适期揭膜技术。所谓适期揭膜技术是指把作物收获后揭膜改变为收获前揭膜,筛选作物的最佳揭膜期。具体的揭膜时间最好选定为雨后初晴或早晨土壤湿润时揭膜。地膜棉花应在头水前揭膜。适期揭膜有以下几个优点:

第一,适期揭膜技术可缩短覆膜时间60~90天,所以地膜仍保持较好的韧性,容易回收,一般回收率达到95%以上。基本上消除农田土壤的残膜污染,保护农田生态环境。

第二,适期揭膜技术,由于提早揭膜能够降低田间湿度,有利于抑制作物的病害,可减轻玉米纹枯病。

第三,适期揭膜技术有利于作物根系发育和增强土壤的透气性。

第四,适期揭膜一般是在作物的生殖生长期前或生殖生长期间进行,这时作物需要大量的水分,此时揭膜有利于根系对水分的直接接收,有利于作物的生长。

第五,适期揭膜有利于作物后期田间管理,便于中耕除草,便于中后期作物追肥和雍蔸培土防倒伏。

总之适期揭膜技术不但能提高地膜回收率,节省回收地膜用工,而且还能使作物增产。因此要大力推广适期揭膜技术,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5是采取人工和机械回收相结合的措施,加大残留地膜回收力度。除头水前揭膜措施外,还可组织人力和劳力通过手工或耙子回收残留地膜,在翻地、平整土地、播种前及收获后可采用地膜回收机回收也能得到较好的效果。如辽宁省农机化研究所研制的ISQ-20型地膜消除机,新疆麦盖提县研制出的环形滚动钉齿式残膜清除机,推广使用效果很好。

6是增加地膜韧性,以利残膜回收。目前,农村普遍使用的农用地膜都为超薄膜,厚度为0.007cm易破碎,难回收。而国外及内地一些省市使用的地膜都较厚,兄弟省区使用的地膜厚度为0.015cm,它不易破碎,因而易回收。建议增加地膜厚度以增强地膜韧性利于残膜回收。

7是研究开发新材料,寻找农膜替代品。实践证明,研制出易降解,无污染的新材料才能根除地膜污染。目前使用的地膜都为聚乙烯农膜,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和降解,因而造成土壤环境的污染。故应鼓励开发无污染可降解的生物地膜,替代聚乙烯农膜。目前,生物农膜强度不够或成本较高而难以推广,应进一步改进和优化生物农膜的性能,逐步降低成本,以利推广和应用。

地膜范文篇4

发展设施农业、推广地膜玉米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稳定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举措。为了切实做好2012年设施农业发展及地膜玉米推广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发展设施农业及推广地膜玉米的重要意义

发展设施农业及推广地膜玉米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近年来,我县设施农业发展较快,呈现设施应用范围扩大、设施档次不断提高、区域特色基本形成、产业效益显著提升的态势,但仍存在土地流转困难、建设资金不足、技术落后等问题,设施农业的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与现代农业建设要求差距较大。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农业发展战略承上启下之年,是全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关键年,也是全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年”。做好2012年设施农业发展及地膜玉米推广工作,对于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保障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意义重大。

二、明确任务,突出抓好重点工作

(一)目标任务

2012年,全县发展设施蔬菜4000亩,其中日光温室3000亩,大棚1000亩;推广春播地膜玉米20万亩。

(二)设施农业发展重点

按照“集中连片、规模经营、园区发展”的思路,以打造“秦东果蔬基地县”为目标,以扩大规模、提质增效为着力点,大力发展日光温室、设施大棚和清水莲菜等特色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1.围绕镇北、百良伏蒙、和家庄刘彦等设施农业示范园区,通过积极申请项目扶持,打造一批千亩以上的设施农业示范园区。

2.庄办事处要加快绿园现代农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五·一”正式开园;城关镇要加快天荷生态农业观光园设施蔬菜育苗中心建设,确保今秋建成投入使用;知堡办事处要加快巨丰现代设施蔬菜示范园土地流转。

3.各镇要根据当地农业示范园区发展情况,制定整体发展规划,把园区建设与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相结合,与统筹城乡、新农村建设相衔接,使园区具备生产示范、农产品加工、信息服务、农产品物流、农业功能拓展等“五大功能”,形成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层次分明、有效对接的“点、线、面”梯次结构。

(三)地膜玉米推广重点工作

各镇要提早安排部署,超前规划,精心组织,全力抓好20万亩地膜玉米推广工作。开展玉米高产创建活动,建立地膜玉米示范方田150个,面积8万亩。

1.严格按照2012年地膜玉米面积分解表,将县上下达的指导面积分解落实到村、组、户。同时要选择交通便利、生产条件好、集中连片的地块,提早落实示范方田,每个方田不少于500亩。

2.黄灌区和水肥条件较好的镇要大力推广“地膜西瓜+玉米”、“地膜洋芋+玉米”等高效立体套种模式,种植面积3万亩以上。

3.旱塬镇要积极推广小麦、玉米“留茬秸秆覆盖免耕栽培技术”,每个镇抓好100—150亩连片示范方田,努力提高种植效益。

三、强化措施,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一)加大宣传力度。各镇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发展设施农业、地膜玉米推广工作的重要意义,宣传国家的优惠政策,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从长远发展的高度及时转变观念,更新思路,坚定信心,抓住机遇,积极投身发展设施农业、地膜玉米推广工作中。同时,加快土地合理流转,并协调解决资金和物资准备等问题,为工作开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地膜范文篇5

关键词:生姜;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地膜覆盖栽培能保持土壤水分,减轻杂草危害,提高土壤温度,加快出苗和生长,省工省时,经济效益显著。近几年试验示范发现,生姜地膜覆盖较露地栽培生育期提早15~20d,产量提高15%~20%。现将其主要技术总结如下。

一、选种培芽

一般在头年收获时选择肥壮、芽头饱满、色泽鲜亮、不干缩、不腐烂、未受冻、大小均匀、无病虫伤疤的姜块作种姜。于播种前1个月左右,从窖中取出种姜,洗去姜块上的泥土,白天平铺在室外干净地面上或草席上晾晒,晾晒要适度,以免种姜失水过多,姜块干缩,出芽细弱。夜间收进室内,以防受冻,晾晒1~2d后,再堆放室内,盖上草帘,即“困姜”,3~4d后即可催芽。一般采用的催芽方式多为温床催芽,即在避风向阳处建温床,深0.5~0.8m,宽1.2m,长根据种姜多少而定,在温床底部及四周铺10cm左右厚的干草,将种姜摆放其中,厚度以30cm左右为宜,然后再盖上10~15cm厚干草,搭上拱架,盖好塑料薄膜,晚上加盖草帘保温,一般保持床内温度20~25℃。如白天床温超过25℃,可揭膜通风降温,芽长0.5~1.5cm时即可播种。

二、播种

选择土层深厚、肥沃、排灌方便的肥沃壤土,深耕20~30cm,耙细,整平,做畦,畦宽75cm,每畦开沟2行种植,并备足土粪,以便盖种。3月底至4月初,选择晴天播种。播前,把已催好芽的姜块掰成50~70g大小的种块,每个种块留1~2个壮芽,姜块伤口处可蘸上草木灰,以减少病菌侵入。如遇天气干旱,为确保生姜顺利出苗,需提前在种植沟中浇水。按株距20cm将种姜逐一排放于种植沟内,并使姜芽朝一个方向,再将有机复合肥或腐熟家杂肥施于2块种姜之间作基肥,一般施有机复合肥4.5t/hm2或腐熟家杂肥12t/hm2。为防止地老虎等地下害虫危害,可用毒死蜱颗粒剂30kg/hm2拌细土撒入播种沟内,然后用准备好的干土粪盖在种姜上,再覆土整平。为减少杂草,在覆膜前用乙草胺1.5L/hm2对水600kg喷在畦面上,然后用宽1m的地膜覆盖,并将两边压紧。

三、田间管理

当幼芽出土后,待苗与地膜接触时及时划膜放苗,5月下旬可撤去地膜。生姜出苗后,可根据不同土质分次中耕,防止土壤板结。同时培土4~5次,防止根茎露出土外,促进茎叶生长和子姜肥大。生姜不耐强光和高温,5月下旬撤去地膜后要进行遮荫,一般用木竹搭1.2~1.5m高平棚架,再搭上树枝或作物秸秆,也可采用遮阳网遮荫,遮荫率在60%~70%较适宜,到8月下旬可拆去遮荫物。姜苗长至20~23cm时,及时除去姜母上的隐芽,以免浪费养分。待苗长至33cm以上时,要保留从姜母两侧长出的1~2个芽,因为这些芽是分生和形成新姜的基础。8月上中旬打掉姜株顶心,每隔7~8d打1次,连续打2~3次。

四、肥水管理

生姜为浅根作物,吸收水分能力较弱,必须合理浇水。一般苗期生长量小,需水较少,加之地膜覆盖后可起到较好的保湿作用,一般不需要经常浇水。随着植株生长和分枝的增多,需水量相对增大,生长盛期需较多水分,为满足其生育需要,要求土壤始终保持湿润,一般保持土壤湿度65%~70%。水分不可过多,如畦面积水,会导致根系发育不良,生长缓慢,引发病害的发生,特别是夏季暴雨后要及时排水,以防姜瘟病的发生与蔓延。生姜喜肥,除重施基肥外,还应根据生长情况进行多次追肥,在苗高30cm左右第1次追施壮苗肥,用腐熟人粪尿4.5t/hm2或尿素150kg/hm2对水浇施。第2次在收取种姜后,根据苗情适量用肥,有明显脱肥的可追肥1次,生长旺盛地块可不施或少施,以免茎叶徒长,影响根茎膨大,追肥以氮肥为主。第3次追肥在拆除遮荫物后进行,此时生姜处于膨大期,需肥量相对较大,可将尿素375kg/hm2、复合肥600kg/hm2、磷酸二氢钾60~75kg/hm2混合后穴施于根部附近或在距植株基部约15cm处的施肥沟中,使土肥混合,然后进行培土壅根。为防早衰,9月中旬再追施1次肥,可用尿素和适量复合肥配合施用。

五、病虫害防治

生姜病害主要是生姜腐烂病,应采用农业综合防治,以预防为主。农业防治主要实行轮作换茬,严格选种,种姜消毒处理,若发现病株,先及时挖出,再在病穴四周撒入生石灰。要及时结合药剂防治,可用多菌灵、敌克松、代森锰锌等杀菌剂500~800倍液灌根防治。为确保防治效果,可每隔5~7d灌根1次,连续用药3~4次,每次用药250g/株以上。虫害主要是姜螟,主要采用90%敌百虫800倍液,或25%杀虫双500倍液,或20%毒死蜱800倍液喷施防治。

六、采收贮藏

一般在初霜来临之前(约11月上旬),大部分茎叶开始干枯,地下茎充分膨大和充实时,选晴天挖收,若土壤干燥可在收获前2~3d浇1次水,使土壤湿润,土质疏松。收获时将生姜整株挖出,轻轻抖落根茎上泥土,剪去地上部茎叶,摘去根后即可贮藏。一般采用窖藏,利用房前屋后山坡挖窖,窖顶圆拱形,高1.3~1.5m,窖深根据贮量多少而定。入窖前注意剔除病姜、伤姜、烂姜,再将姜块排于窖内,每排1层姜,撒盖5~6cm厚的清洁湿润细沙土,一般摆到1m高左右,然后用石块等封住窖口的2/3,留1/3作为窖内通气散热,直至气温降至0℃左右时,再封闭窖口。

参考文献:

[1]徐少波.生姜地膜覆盖栽培技术[J].长江蔬菜,1995(6):14-15.

[2]顾大路,赵秉军.生姜露地高产栽培技术[J].江西农业学报,2007(1):73-74.

地膜范文篇6

当前冬种工作基本结束,春播备耕工作在即。为切实抓好年度地膜覆盖技术推广工作,认真落实科技抗灾措施,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目标,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深化对地膜覆盖技术重要性的认识。地膜覆盖是我市农业科技抗灾减灾不可替代的关键技术,尤其在年早春冰雪冻害、夏季低温冷害的情况下,显示出巨大的抗灾减灾作用。多年实践证明,在山多地少、地薄多灾的十堰山区,搞不搞地膜覆盖,不仅影响到收多收少的问题,而且关系到有收无收的问题。各地要依靠科技发展粮食生产,把解决高山群众的温饱问题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坚持扶持地膜覆盖技术推广不动摇,切实把地膜覆盖技术推广作为一项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民生工程、德政工程来抓。

二、切实落实地膜覆盖技术推广扶持资金。鉴于地膜覆盖技术对解决我市高寒山区农民温饱、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的特殊作用,各县市区要进一步加大地膜覆盖技术推广力度,把落实扶持资金作为地膜覆盖技术推广的关键措施来抓,保证年对地膜覆盖技术推广政策不能变、扶持不能少、措施要强化。坚持过去行之有效的“以膜代奖”的扶持办法,将扶持政策通过物资的途径落实到实施农户。

地膜范文篇7

关键词小麦;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1适用范围

小麦地膜栽培主要有2种模式:膜侧条播适宜于旱地和不保灌的水地;膜上穴播适宜于年平均降雨400mm以上,7~9月降雨在240mm以上旱地或补充灌溉区。一般增产1125~1500kg/hm2,节水1200~1500m3/hm2。

2选地整地

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的地块种植。前茬收获后,及时耕翻灭茬,合口过伏,遇雨耙耱保墒,蓄住7~9月降雨。播前15d左右施足底肥,浅耕耙耱,达到上虚下实,地面平整。

3平衡施肥

丰水年施农家肥45~60t/hm2,氮肥180~210kg/hm2,五氧化二磷135~150kg/hm2,氧化钾90~150kg/hm2,锰肥15kg/hm2;干旱年份施农家肥45~60t/hm2,氮肥150~180kg/hm2,五氧化二磷105~120kg/hm2,氧化钾60~75kg/hm2。有机肥可结合播前整地一次性深施,施深15cm左右;化肥可结合覆膜播种机械条施,也可结合播前整地一次性施入,施深10cm左右。小麦拔节和孕穗期可结合病虫防治喷施叶面肥。

4选用良种

应选用冬性中等、矮秆多穗型或矮秆大粒型高产优质高抗品种,如新春7号、新春8号等。精选种子,使其纯度达99%,发芽率达85%,净度达98%以上,并实行种子包衣处理。

5适期播种

膜侧条播应比当地露地小麦的适宜播期推迟5d左右;膜上穴播应比当地露地小麦适宜播期推迟7d左右;地膜春小麦可较露地小麦适宜播期提前15~20d。

6精量播种

膜侧栽培播量一般约为露地小麦的3/5,即75~105kg/hm2,丰水年和旱肥地75kg/hm2,干旱和中等肥力田105kg/hm2。膜上穴播45万穴/hm2,每穴7~9粒,一般播量90~120kg/hm2。地膜春小麦45万穴/hm2,每穴10~14粒,一般播量180~240kg/hm2。

7规格播种

7.1膜侧条播

7.1.1起垄。按60cm一个带型,30cm起垄覆膜,30cm作为种植沟。在种植沟内距垄膜两侧5cm处各种1行小麦,小麦间距10cm。垄底宽25~30cm,高10cm左右,垄顶呈弧型,垄的条带宽度要一致。

7.1.2覆膜。用40cm宽地膜覆盖垄面,把地膜拉直使其紧贴垄面,再把膜两边压入垄侧土中10cm、隔3~4m在膜上打一个土腰带以防大风揭膜。一般选用厚0.007mm的地膜45kg/hm2。

7.1.3播种。用机引或畜力起垄铺膜播种机。在适播期一次性完成化肥深施、起垄、铺膜、播种、镇压等工序。做到下籽均匀,深浅一致,播深3~4cm。表墒欠缺时播深5cm。

7.2膜上穴播

7.2.1覆膜。选用规格为140cm×(0.005~0.007)mm和90cm×(0.005~0.007)mm的低压高密度聚乙烯地膜,用量45.0~52.5kg/hm2。注意膜一定要与播种机相配套。墒情合适时,随播随铺;底墒足、表墒差时,则提前7d左右铺膜提墒,机械铺膜和人工铺膜均可。每隔2~3m在膜面压一横土带,以防大风揭膜。

7.2.2播种方法。机械覆膜播种一次性完成,选用机引7行穴播机,采用幅宽140cm地膜,每幅膜上种7行,行距20cm,穴距10~11cm,膜间距25cm左右,播深3.5~4.0cm。人力穴播机播种,一般选用90cm的地膜,采光面留70cm左右,膜上种4行小麦,膜间距50cm。

7.2.3质量要求。铺膜平直,膜面平整,压上紧密,播量准确,播深一致,下籽均匀,膜孔对齐,无空穴,无浮籽。

8早查早管

8.1破除板结

小麦播后遇雨,适墒及时用钉耙破除膜侧板结,确保小麦正常出苗。

8.2查苗补缺

出苗后及早查苗,断垄20cm以上,空穴5%以上时,及时用催芽种子进行补种;过稠的苗要疏苗间苗,达到苗匀。

8.3及时掏苗

对穴播因操作不当或大风鼓膜造成苗孔错位、压苗,要在小麦苗高5cm(三叶期)后及时人工掏苗,用手或小铁丝钩轻轻将苗掏出膜孔外,并在膜孔处压少量土封好膜孔,防风揭膜造成二次掏苗,返青期若仍有膜压苗现象,应再次放苗封孔。

8.4加强护膜

播种出苗以后,及时对破损地膜压土封口,严防人畜践踏。

9春季巧管

9.1春季早管

地膜小麦返青比大田早7~10d,所以在膜侧麦行间顶凌耙耱,中耕保墒都要提前进行,以保返浆水。

9.2化控

地膜小麦一般比露地小麦植株增高10cm左右,在多雨年份应注意防止倒伏。拔节初期可用50%矮壮素或20%壮丰安375~450mL/hm2对水300~450kg叶面喷洒。

9.3叶面喷肥

在拔节、孕穗、灌浆期,可叶面喷施0.3%磷酸二氢钾或3%尿素水溶液。

10病虫草害防治

10.1病虫害防治

为害地膜小麦的病虫主要有白粉病、锈病、黄矮病、金针虫、蝼蛄、蛴螬、蚜虫、红蜘蛛、吸浆虫,防治上述病虫除选用抗病品种、深翻地、轮作倒茬等农业措施外,必要时应采取化学防治。

10.2除草

结合中耕进行除草,也可以在拔节前用75%巨星除草剂15.0~22.5g/hm2(15小袋/hm2),对水600kg,在无风上午露水晒干后喷洒。

11废膜回收

在小麦抽穗后至收获前顺行将地膜轻拉卷起回收,拿出麦田,集中处理,以防污染。

12参考文献

[1]韩思明,李岗,王虎全.旱作小麦不同地膜覆盖对土壤水分及产量的影响[J].耕作与栽培,2000(6):35-37.

地膜范文篇8

关键词:地膜辣椒;栽培

经2006——2008年连续3年在河南省汝南县农技站示范田的试验示范推广,地膜辣椒套种糯玉米,辣椒亩产一般2000kg,亩产值3000元以上,亩产鲜糯玉米4000多棒,亩产值2000元左右,两项合计亩产值5000元以上。

1品种选择

辣椒选择江蔬2号,糯玉米选择中糯1号。

2种植带型

地膜辣椒套种糯玉米采用畦沟栽培,总种植带宽140cm,畦面宽80cm,畦沟宽60cm,畦高20cm,其中80cm的畦面种植辣椒2行,行距40cm,株距33cm,每亩播3300穴。预留60cm待种糯玉米,在畦沟的两侧种植2行糯玉米,行距40cm,株距23cm,每亩播种4100株。

3栽培技术要点

3.1地膜辣椒栽培技术

播种育苗

整地播种。苗床地应施足底肥,深翻晒垡,土壤打碎作畦,要求畦高于平地10cm以上。播种期一般为11月20日。用20mg/L的ABT生根粉4号液浸种4—6h,晾干播种。

苗期管理。一般播种后一周左右出苗,苗期管理重点是防治苗期病害和低温炼苗。当夜温在10—12℃处理7—10天炼苗,炼苗以后可以提高温度,并增加直接光照,以防徒长。

分苗移栽当辣椒有3—4片真叶(毛叶)时开始分苗,分苗苗床要预先按大棚规划的排布方式提前做好,分苗规格为7cmx10cm,分苗时,气温在10℃以上时成活率高。当辣椒苗有8—10片真叶,进行二次移栽,规格应为10cmx15cm。

定植3月10日前后进行辣椒定植。定植前整地,整地前重施底肥,一般亩施腐熟有机肥2500-3000kg,钾肥20-30kg,过磷酸钙40-50kg。根据土壤肥力差异,进行合理配方施肥。盖地膜前畦面一定要浇透水,使土壤含有充分的水分,这样在地膜覆盖后,可通过土壤毛细管的作用,不断有充分上升到地表,保持土壤湿度。盖膜后3-5天,地温回升,即可定植。按要求的行株距将地膜划破小口,苗子栽入穴中。定植时苗不能过深,然后浇少量的定根水,并用细土把定植孔封严,不要用手按,在苗的周围培一个高出畦面的小土堆,防止风从定植孔处吹坏薄膜,达到保温及减少土壤水分蒸发的目的。

田间管理地膜覆盖栽培,免除了中耕、培土等田间管理工绪。辣椒幼苗定植后,覆盖在畦面上的地膜常常因风、雨及田间操作等原因受到破坏,因此,在进行各种田间操作时,要注意保护地膜不受损坏,并经常检查,发现有破裂的或不严的地方,应及时用土压严。在辣椒生长中期,植株的枝叶已将畦面长满,为了施肥的方便,可以将膜从中划破,进行灌水追肥,但无需把地膜全部揭除,使地膜继续发挥保水保肥的作用。

病虫防法

病害防治。主要病害有疫病、根腐病;低温时灰霉病、菌核病,高温时炭疽病,细菌性叶斑病。疫病一般用杀毒矾800倍液、雷多米尔锰锌800倍、甲霜灵500倍液交替防治,平时可用波尔多液预防。根腐病在育苗期防治,灰霉病、菌核病可用速克灵1000倍、炭疽病用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防治,细菌性叶斑病用新植霉素1000倍液防治。

虫害防治。虫害主要是棉铃虫、烟青虫等,可用菊酯类杀虫剂与Bt配合防治。

3.2糯玉米高效栽培技术

搞好隔离,保持品质.糯玉米基因属于胚乳性状的隐性突变体,种植时要与其他玉米隔离,以免由于串粉产生花粉直感现象而影响品质。隔离方法有:时间隔离、空间隔离、高秆作物隔离和自然屏障隔离等。时间隔离要求开花期相隔20天以上,空间隔离要求有250米的隔离带。

种子处理,多期播种。糯玉米早春播种,土温达12℃时种子才可发芽出苗,一般于4月中上旬播种。播前应采取晒种、药剂拌种等措施进行种子处理,以提高种子活力,减少病虫危害,为全苗、壮苗打下基础。晒种一般在晴天连续晾晒2~3天,用种子重量1‰的粉锈宁拌种,可以防治黑穗病和黑粉病。作为鲜果穗煮食销售的,若大面积种植,首期播种后,可按市场需求,每隔几天再播种一批,这样就可分批供应市场,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田间管理

科学施肥,合理浇水糯玉米的需肥量比普通玉米高,除了多施有机肥作基肥外,还应追施氮肥、磷钾肥或复合肥。马铃薯收获后,把畦上的土壤翻到玉米根部,通过培土可增强糯玉米的抗倒伏能力。在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结合中耕、培土可分别亩施尿素10kg,氯化钾10kg。水分管理上要注意卡脖早,花期要保证水分供应。

苗期管理。间苗一般在3叶期进行,同时注意移苗补栽,间苗时应注意除去小苗、弱苗、病苗、虫苗,5~6叶时定苗。糯玉米的分蘖较多,为使养分集中,长成大果穗,必须除去分蘖,应在拔节期及时打杈拔除,去蘖应及时,一般要进行多次。

防治病虫害。糯玉米作为鲜食,防治病虫害应尽可能采用生物防治以及生物农药,按照无公害生产的要求,采用高效低毒农药防治。虫害主要应抓好中后期玉米螟的防治,重点以防为主,在大喇叭口期,亩用米乐尔1kg拌成毒土撒施于大喇叭口处,也可用18%杀虫双0.1kg或48%乐斯本0.05kg兑水50kg喷于大喇叭口处。病害主要有大小斑病和纹枯病,大小斑病可用75%百菌清0.1kg或75%甲基托布津0.1kg兑水50kg进行喷雾,纹枯病可用井岗霉素0.2kg兑水100kg进行喷雾。

地膜范文篇9

关键词脱毒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马铃薯是青海省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具有高产稳产、生育期短、适应性强、营养丰富、粮菜兼用、用途广泛等特点,在农业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对于解决青海省马铃薯生产中长期存在的低温、干旱、无霜期短等不利自然条件的影响具有重要作用。

1合理轮作

选择适宜的前茬和地块能经济利用土壤肥力和土地,有效地防治病虫害,特别是防治土壤或病残体传播的病虫害。青海省轮作年限以3~5a最好。5a轮作方式为马铃薯-麦类-豆类-油菜-麦类,或马铃薯-麦类-豆类(或油菜)-麦类-麦类;3a轮作方式为马铃薯-麦类-豆类(或油菜)-麦类,或马铃薯-麦类-豆类-麦类。

2深耕整地

深耕可使土壤疏松,透气性好,提高土壤的蓄水、保肥和抗旱能力,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为马铃薯的根系生长和薯块膨大创造良好的条件。马铃薯的须根穿透力较差,在块茎播种后出苗前,根系在土壤中发育越好,幼苗出土后植株生长势越强,产量越高。因此,深耕是保证马铃薯高产的基础。耕深一般要求18~20cm,严格做到土地平整细碎。

3施足底肥

地膜覆盖后,地温增高,有机质分解能力增强,前期能使土壤中的硝态氮含量提高,马铃薯生长快,养分消耗多。所以地膜覆盖必须增施有机肥,防止作物后期缺肥和土壤肥力下降,引起马铃薯生长后期脱肥早衰。地膜覆盖的基肥施用量要比一般田块增加30%~50%。根据马铃薯的需肥规律,按产量指标30t/hm2为基础计算,应施优质农家肥60~75m3/hm2、氮素150kg/hm2、磷素60kg/hm2、钾素330kg/hm2。施肥后充分耕翻,均匀混合。追肥采取随灌水追施化肥和叶面喷施的方式,以保证马铃薯生长中后期对养分的需求。

4选用良种

良种是增产的内因,覆膜是高产的关键。覆膜要与良种相结合,良种要与脱种相结合,才能达到稳产高产的目的。选用良种要以早熟脱毒马铃薯为主,如夏菠蒂、费乌瑞它、大西洋、脱毒175等早熟品种,适当搭配一些当地优良当家品种。播前要精选种薯和催芽处理,以利于幼芽提早发育,减轻环腐病、晚疫病等病的为害。

5播前催芽

播前催芽可使马铃薯幼芽发根快,出苗早,有利于苗齐、苗全、苗壮和植株早发育,从而早结薯,以利于高产,催芽播种的马铃薯比不催芽的可增产10%以上。催芽要求播种的整薯或切块上芽长0.5~1.0cm为宜,催芽过程中对种薯要经常翻动,使之发芽均匀粗壮。

6起垄覆膜

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采取宽垄双行密植,一般以垄宽60~80cm、垄高20~25cm、垄距15~20cm为宜。要求垄面平整细致。铺膜时要求将膜拉紧、铺平、盖严,使薄膜紧贴土壤表面,这样才能达到土壤最佳增温效果。

7适时播种

我县一般在3月中旬到4月初播种。播种量因种薯大小而定,一般1500~1875kg/hm2左右。在垄上种植时按行距25~30cm、株距20~25cm种植,株数保持在6.00~6.75万株/hm2,播深18~20cm。

8田间管理

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最重要的是放苗。出苗期要随时检查,及时放苗,以免幼苗接触地膜烧伤或烫死;并对缺苗穴孔及时补种和移栽,确保苗全苗齐。马铃薯苗期和谢花后期要进行后期灌水,灌水量不宜超过垄高的1/2(半水沟),使土壤保持疏松而潮润的状态,以利于薯块膨大生长。现蕾至开花期进行蹲苗,不宜灌水。

9病虫害防治

(1)病害防治。防治早疫病和晚疫病,可用25%的甲霜灵1.5kg/hm2喷雾,每隔7d喷1次;也可用种薯重量0.1%~0.2%的敌克松加草木灰拌种。

(2)虫害防治。对地上害虫,用50%的敌敌畏乳油500倍液,或40%乐果乳剂1000~2000倍液,或20%速灭杀丁乳油2000倍液喷雾,均可收到良好效果。对地下害虫,可采用深翻灭茬、施用腐熟粪肥、铲除田间杂草、合理轮作倒茬等农业防治措施,或采取毒饵诱杀。

10收获与贮藏

地膜范文篇10

一、指导思想

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以减量使用传统地膜和引进示范国标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为主要治理方式,探索废旧农膜回收路子,完善工作机制,加强科技支撑,全面推进农膜污染治理,加快构建农业绿色发展新格局。

二、工作思路

本着“蔬菜多年种植、相对集中、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地块选择原则,打算采取“村委会或新型农村经营主体申请、镇街政府推荐、区农业农村局专家讨论、区农业农村局办公会议研究”的办法,确定设立全区国家标准地膜及全生物可降解地膜示范区,逐步探索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力争废旧农膜回收处理率达到上级要求标准,农田白色污染得到有效防控。

三、实施内容

今年区被省列为农用薄膜使用大县(区),需开展农用薄膜污染治理示范。

一是计划在我区早春蔬菜、大蒜等作物多年种植、相对集中的镇街,建立国家标准地膜污染防治示范区2800亩,示范推广符合国家标准(GB13715-2017)的地膜,分别在经研究确定的实施主体及基地具体实施。

二是在大蒜种植多年、相对集中种植的镇街,拟设立全生物降解地膜示范区600亩,示范全生物可降解地膜,分别在经研究确定的实施主体及基地具体实施。

三是探索建立废旧农用薄膜回收体系,计划在覆膜面积和农膜使用量较大的镇街,探索建立废旧农膜回收站,购置配备相应的专业化回收机械等设备,为以后镇街组织农膜回收打下初步硬件基础。

四、资金预算

区地膜污染综合防治,省拨财政资金共计60万元,不足部分自筹。

1.国家标准地膜污染防治示范区建设。拟补助资金28万元。

2.全生物可降解地膜示范区建设。拟补助资金18万元。

3.废旧农膜回收体系建设,拟投入省拨资金9万元。

4.其他费用:共计5万元,主要用于宣传培训、指导推进等项工作。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和技术指导。为切实加强对全区地膜污染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及技术指导,成立由区农业农村局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及有关镇街领导为副组长、相关局站室及镇街农业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区地膜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和技术小组,负责编制实施方案,细化工作任务,明确职责分工,同时加强技术指导。

2.强化指导服务。区农业农村局地膜污染防治工作领导技术小组的技术人员,指导实施推进工作,在关键农时季节,组织开展宣传发动、现场观摩、技术培训等活动,确保关键技术入户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