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05:34:03

地名范文篇1

为了加强和规范全县地名管理工作,适应城市建设和人民生产生活的需要,根据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和《安徽省地名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结合实际,现就加强和规范全县地名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本意见所指地名管理,适用于本县行政区域内地名的命名(更名)、使用、标志设置及其相关的管理活动。

二、本意见所指的地名包括:

1、县、乡镇、街道、村居行政区域名称;

2、居民区、自然村等居民地名称;

3、山、河、湖、泉等自然地理实体名称;

4、文物古迹、纪念地、公园、风景名胜区、旅游区、自然保护区、开发区、示范区、农场、林场、矿山等名称;

5、城市道路、桥梁、广场、隧道、涵洞、堤坝、水库等名称;

6、大型建筑物名称;

7、专业部门使用的具有地名意义的车站、船闸、港口和公路等名称;

8、城镇内的街、路、巷、楼(含门牌号码)名称。

三、县民政部门主管并负责本县行政区域内的地名管理工作,县建设(规划)、公安、工商、房管等地名委员会其他成员单位,应当按照各自职责配合县民政部门做好地名管理工作。

四、县民政部门应当依据城市规划编制地名规划,经批准后实施。

五、地名管理应当从历史和现状出发,保持地名的相对稳定。对体现历史、文化的地名应予以保护。

六、地名的命名应当遵循下列规定:

1、符合社会道德习惯和人们的认知习惯,有利于社会团结;

2、体现历史、文化、地理或者经济特征,与城市规划所确定的使用功能相适应,符合命名对象的性质、功能、形态、规模和环境等实际情况;

3、一般不以人名、外国地名和外国词汇音译的词语作地名,不使用国家领导人的名字作地名;

4、一地一名,名地相符,派生地名与主地名相协调;

5、规范地使用国家通用文字;

6、乡镇一般以乡镇政府驻地的名称命名;

7、县内乡镇、街道、道路、居民区、村委会、自然村不得重名、同音。

七、城关地区新建建筑物区的命名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1、小区:指相对独立的居民住宅区,并有相配套的服务设施,总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可用“小区”作通名。

2、花园: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绿化面积占总用地面积的40%以上,集中休闲绿地面积不得少于2000平方米,可用“花园”作通名;

3、园、苑:达不到花园标准的住宅区,且绿地率不低于35%,可用“园、苑”作通名;

4、山庄:依山而建的低层高级住宅区,且有1万平方米以上的建筑面积,花园绿地面积占总用地面积的50%以上,可用“山庄”作通名。一般应地处城郊,城镇内严格控制;

5、别墅:低层高级住宅区,一般应有1万平方米以上的建筑面积,花园绿地面积占总用地面积的50%以上,可用“别墅”作通名。一般应地处城郊,城镇内严格控制;

6、大厦:指高层或大型楼宇。层高在10层以上或总建筑面积在8000平方米以上,可用“大厦”作通名。达不到大厦标准的高层建筑物,可根据实际情况使用“大楼、广厦、商厦”等;

7、城:指封闭式或半封闭式的大型建筑物(群),分居住、商业、办公等用途,以居住为主的,占地面积应当在100万平方米以上;以商业、办公为主的,占地面积应当在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在8万平方米以上;

8、广场:占地面积在1.5万平方米以上,建筑总面积在10万平方米以上,具有3000平方米以上整块公共场地(不包括停车场),在通名前一般应冠以功能性词语,如***商务广场、***娱乐广场、***假日广场等;

9、中心:指某种功能在一定范围或行业中居主导地位且具规模的建筑物(群),占地面积应当在1万平方米以上或建筑面积在8万平方米以上;

10、一般不使用重叠通名,如***广场花园、***花园小区等。

八、地名的命名按照以下程序办理:

1、行政区域的命名。乡镇的命名,报市政府审核,省政府审批;村、居的命名,由所在的乡镇政府提出申请,县政府审批。

2、山、河、湖、泉等自然地理实体的命名,报市政府审批;涉及边界的按有关规定报批。

3、文物古迹、纪念地、公园、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自然保护区、开发区等的命名,由其主管部门向县民政部门提出申请,县民政部门审核后报县政府审批。

4、道路、桥梁、广场、隧道、涵洞、堤坝、水库等的命名,由建设主管部门或水利主管部门向县民政部门提出申请,县民政部门审核后报县政府审批。单位或个人投资建设的,由投资者提出申请。对于城区道路,申请人在道路竣工后三个月内未提出命名申请的,由县民政部门提出命名意见报县政府审批。

5、专业部门使用的具有地名意义的车站、船闸、港口和公路等的命名,由该专业部门负责承办,但应事先征得县民政部门的同意。

6、居民区、大型建筑物的命名,由建设单位在获得土地使用权后、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前到县民政部门办理地名命名登记手续,县民政部门给予正式批复并发给标准地名使用证。

对自然地理实体和城市道路的命名,县民政部门应当组织专家论证,并经县地名委员会评议,报县政府审批。

九、地名一般情况不得变更,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变更:

1、因行政区划调整或其他原因需要变更的;

2、因城区道路起止点、走向或指位功能发生变化需要变更的;

3、因产权所有人提出申请,需要变更居民区、大型建筑物名称的;

4、因实行地名有偿冠名需要变更的。

变更地名的手续与命名一样。

十、因行政区划调整或自然变化消失的地名,由县民政部门报市地名办注销;因城市建设消失的地名,由建设单位报县民政部门注销。

十一、经命名、更名和注销的地名,民政部门要及时向社会公布,并抄报有关部门。

十二、县民政部门应当依据标准地名,汇集出版地名录、地名志和行政区划名称单行本。编绘出版地图、电话号码簿等涉及地名密集的出版物,应以民政部门汇集的地名资料为准。

十三、公文、证件、广播、电视、广告、标牌等应当使用标准地名。

十四、在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户籍登记、房地产广告登记手续时,涉及居民区、大型建筑物地名的,应当向县民政部门查验标准地名命名批文或标准地名使用证。

十五、地名标志的设置与管理:

1、地名标志设置的原则是:点状地域至少设置一处标志,片状地域根据范围大小设置两处以上标志,线状地域在起点、终点、交叉路口必须设置标志,必要时可以增设。

2、地名标志设置应当采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GB17733.1-1999《城乡地名标牌》标准。

3、地名标志设置是给一个城市设置名片,设置所需经费以城市建设配套科目列入县财政预算。

4、地名标志设置的分工:行政区划标志和城市道路、桥梁、隧道、堤坝、广场、居民区标志,由县民政部门负责;乡镇(村、居)标志,由乡镇政府负责;其他地名标志由其主管部门负责。

地名范文篇2

第二条本细则适用于自然地理实体名称,行政区划名称,居民地名称,各专业部门使用的具有地名意义名称。

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包括:山、河、湖、海、岛、礁、滩、地域等名称;

行政区划名称,包括:自治区、地区、市、县(市辖区)、乡、镇、街道办事处、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等名称;

居民地名称,包括:自然村(屯)、片村、城镇、街道、巷里、居民区、区片等名称;

各专业部门使用的具有地名意义的台、站、港、场、企业、事业单位,及其它具有地名意义的水利、交通、矿山、电力设施、公共设施、名胜古迹、游览地、纪念地、自然保护区等名称。

第三条县民政局是同级人民政府管理本行政区域内地名工作的主管部门,县区划地名办公室(以下简称县地名办)负责全县地名管理工作。

第四条地名的命名。

一、地名命名要反映当地的人文历史和自然地理特征,尊重传统习惯和民族习惯,符合城乡总体规划,来历清楚,简明确切,含义健康,用字规范,好找好记。

二、全县范围内的乡、镇、行政村名称,同一乡镇内的自然屯名称,同一城镇内的街、路、巷、弄、居民区、广场、建筑物名称,本县区域内的自然地理实体名称不得重名,并避免同音。

三、行政区划的名称和专业部门使用的台、站、港、场、桥、闸等名称,一般应与当地地名一致。

四、对较大的居民区和较长的街道,可分片、分段命名。不得使用序数命名地名。

五、一般不以人名和外国地名、人名命名,禁止用国家领导人的名字命名。

六、旧区改造一般不重新命名地名。因故调整和注销地名时,须按分级管理的要求办理调整和注销手续。

七、街道一般用“道”、“路”、“街”单音节作地名通名;居民区(点)可根据特征用“里”、“弄”、“巷”或“胡同”作通名。必要时可在通名前加象形附加词。不得随意用“楼”、“院”之类作地名通名。

八、建筑物名称应与使用性质及规模相符,避免使用名不符实和夸大其词的名称,一般不得使用“中国”、“中华”、“国际”、“世界”等词语,其通名不得重叠使用。

九、里巷内或有依附地名的居民楼房不作地名命名,也不准用单位名称和单位性质命名。

十、地名用字应使用国家规定的规范汉字,避免使用生僻字和字形、字音易混淆的字。

第五条地名的更名。

一、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广泛征求意见,凡可改可不改的尽量不改,以保持地名的稳定性。

二、凡有损我国领土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带有民族歧视性质和妨碍民族团结的,带有侮辱劳动人民或极端庸俗的,以及其他违背国家方针、政策的地名,必须更名。

三、凡不符本细则第四条各款规定的,应更名。一地多名,一名多写,形、音、义不准确的地名,应确定统一名称和用字。

第六条道路、城镇建筑物通名使用标准。

一、大道:指路面宽度(包括人行道)在50米以上、长度在2000米以上的城市主要道路。

二、路:指路面宽在20米以上、长度在500米以上的干道或次干道。

三、街:指路面宽在10米以上,其两侧应具有一定的商贸功能。

四、巷(弄):指路面宽在10米以下,居民区或企事业等单位中较窄的出入通道。

五、大厦:指高层或大型楼宇,其高度在10层以上,或总建筑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

六、商厦:以商贸为主,低层为商场、高层为办公用房的高层建筑物,其高度在6层以上,或总建筑面积在2000平方米以上。

七、大楼:指中层或中型楼宇,其高度在6层以上,或总建筑面积在800平方米以上。

八、小区:指具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居民住宅区,其总建筑面积在900平方米以上。

九、花园:借用此词作居民住宅区通名的,应有较多的人工景点和绿地,其绿地面积不得少于总占地面积的40%。

十、公寓:指单一高层住宅楼或占地面积较小的楼群。

十一、别墅:指园林式低层高级住宅区,其绿化面积一般不低于占地面积的50%。

十二、山庄:指依山而建、环境优雅的低层高级住宅区,不依山而建的,不能称为山庄。

十三、桥梁:指立交桥、高架桥、跨河桥、人行桥等,要求其名称必须与所在地地名或地理位置相符。

十四、中心:指某种功能在一个区域或某一行业中居主导地位且最具有规模的建筑物(群),其占地面积一般不少于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在2000平方米以上。

十五、城:指封闭或半封闭式的大型商贸建筑物(群),其占地面积应在8000平方米以上。

十六、广场:一般指城市中供市民休闲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共场地。借用此词作建筑物(群)通名的,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占地面积在8000平方米以上,总建筑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上;(2)具有3000平方米以上整块公共场地(不包括停车场);(3)在通名前冠功能性词语,如“××商务广场”“××休闲广场”等。

第七条地名命名、更名的审批权限和程序。

一、行政区划名称的命名、更名按《国务院关于行政区划管理的规定》办理。

二、位于我县与邻县(区)、市交界处,或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山脉、河流等自然地理实体名称,由县人民政府会同有关县(区)、市商定,报自治区人民政府,由自治区人民政府提出意见,报国务院审批。

三、本县范围内的山、河、洼、淀等重要自然地理实体和水库、公路、桥梁、闸涵等人工实体,以及名胜古迹和游览地,由主管部门提出方案,征求县地名办公室意见,由县人民政府批准。属市管理的,须征求市地名办的意见,由市人民政府批准。

四、城镇街道、路、巷里、居民区等名称,由所在乡镇人民政府提出适当名称,经县民政局审核后,报县人民政府批准。

五、自然村、屯名称,由所在乡镇人民政府提出适当名称,经县民政局审核后,报县人民政府审批。

六、各专业部门使用的台、站、港、场名称,由各专业主管部门提出方案,县民政局审查后,经县人民政府同意,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

七、新建、改建地区需要命名地名的,必须在规划批准前拟定,规划部门要把地名命名列入议程。规划拟定的地名方案交由县民政局审查,报县人民政府批准。规划部门或建设单位在未征得县地名办公室同意时,不得随意将非正式地名提供使用。凡未办理地名审批手续的,规划部门不予批准施工;竣工后没有正式名称和地名标志的,不能验收。

第八条报批地名命名、更名,应写出文字报告,并填写《**壮族自治区地名命名、更名申报表》。对命名或更名理由,新旧名称涵义、来历要详加说明,并附规划平面图,按规定程序报批。

第九条地名命名、更名工作,除规定的有关部门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命名、更名地名。地名命名、更名一经批准,主管部门就要将废止名称和启用的新名及时通告。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借口拖延和拒绝使用标准名称。

第十条地名标志的设置。

一、在城镇街道、居民区、村屯、主要交通路口、车站、码头、游览地、人工建筑物及重要的自然地理实体等显著的地方,设置地名标志,标志牌上的地名名称应标有汉文、汉语拼音文字书写。汉语拼音字母拼写,以中国地名委员会、文字改革委员会、国家测绘局制定的《中国地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为准。标志上的地名,必须是标准的地名。

二、城镇街道标志的制作、设置和管理,由城建部门负责。村、屯标志的设置和管理,由县人民政府指定部门负责。

三、铁路、公路、车站、码头等地名标志设置与管理由其主管部门负责。

四、企业、事业单位地名标志的设置和管理,由本单位负责。

五、城镇街道、住宅区、居民点中的门牌编订或更换,由公安部门负责。

第十一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准随意损坏和移动地名标志。对损坏地名标志的,视情节轻重,予以批评教育或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予以处罚。对严重损毁地名标志,造成经济损失的,由直接责任者赔偿。必须移动地名标志时,须经地名标志主管部门同意,并按要求移动和复原。

第十二条地名档案的管理,按照中国地名委员会的国家档案局的有关规定执行。

全县地名档案工作实行由自治区民政厅统一指导,在档案业务上接受县档案管理机关的指导、检查。

地名范文篇3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地名标志,是指标示街(路)、巷(弄)、居民住宅区、自然村地名名称和编号的各类标牌,包括街路巷牌,楼门牌和导向牌等。

第三条地名标志的管理由市、区民政部门、社区居委会(村委会)按照职责分工进行。

一、区民政局负责协调和组织实施全区标准地名设置工作;制定并落实标准地名标志编制、制作、安装、维护等管理办法和制度;依法检查、监督地名标志制作、设置和使用管理。负责审批新设、变更、补办的楼牌门牌并汇总上报市民政局统一制作和安装。

二、各街道办事处负责协调和组织实施本辖区标准地名设置工作;负责配合区民政局做好楼门牌的安装;负责地名标志的维护、更新和日常管理;依法检查、监督本辖区内地名标志的使用管理。

三、各社区居委会负责受理新设、变更、补办地名标志的申请,并做好本辖区地名标志的维护和日常管理。

第四条地名标志实行统一标准、统一编号、统一制作、统一安装。

一、地名标志的规格、制作、质量要求等按照《地名标牌城乡》国家标准及《完善地名标导向链》课题报告执行。

二、楼门牌和巷牌由民政部门统一制作,保质期内的维护管理由制作厂家承担,保质期后的维护管理由市、区民政局及社区居委会按照职责分工承担;通过广告招标的街路牌由中标方按照民政部门的要求统一制作,维护管理在合同期内由中标方承担。

三、楼门牌的申请和编号按照《市楼门牌编号实施办法》执行;地名标志的安装按照《市楼门牌编号实施办法》附件中的“各类街(路、巷)牌、楼门牌的设置选位”的要求执行。

第五条地名标志上使用的地名,必须是标准地名。未经市政府批准的地名,应当先实行地名的标准化处理,然后再进行编制,上报市地名办审批。

第六条地名标志中地名的汉字书写应按国家规定《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为准;地名的罗马字母拼写以《汉语拼音方案》和《中国地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汉语地名部分)》拼写。

第七条各类楼门牌的收费标准,严格按照市物价局、市财政局《关于市各类门(楼)牌收费标准的函》执行。

第八条民政部门设置的地名标志为法定的地名标志物,受法律保护,禁止下列行为:

一、自行编号和制作门牌。

二、涂改、污损门牌。

三、遮挡、覆盖、移动门牌。

地名范文篇4

第二条本细则适用于自然地理实体名称,行政区划名称,居民地名称,各专业部门使用的具有地名意义名称。

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包括:山、河、湖、海、岛、礁、滩、地域等名称;

行政区划名称,包括:自治区、地区、市、县(市辖区)、乡、镇、街道办事处、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等名称;

居民地名称,包括:自然村(屯)、片村、城镇、街道、巷里、居民区、区片等名称;

各专业部门使用的具有地名意义的台、站、港、场、企业、事业单位,及其它具有地名意义的水利、交通、矿山、电力设施、公共设施、名胜古迹、游览地、纪念地、自然保护区等名称。

第三条县民政局是同级人民政府管理本行政区域内地名工作的主管部门,县区划地名办公室(以下简称县地名办)负责全县地名管理工作。

第四条地名的命名。

一、地名命名要反映当地的人文历史和自然地理特征,尊重传统习惯和民族习惯,符合城乡总体规划,来历清楚,简明确切,含义健康,用字规范,好找好记。

二、全县范围内的乡、镇、行政村名称,同一乡镇内的自然屯名称,同一城镇内的街、路、巷、弄、居民区、广场、建筑物名称,本县区域内的自然地理实体名称不得重名,并避免同音。

三、行政区划的名称和专业部门使用的台、站、港、场、桥、闸等名称,一般应与当地地名一致。

四、对较大的居民区和较长的街道,可分片、分段命名。不得使用序数命名地名。

五、一般不以人名和外国地名、人名命名,禁止用国家领导人的名字命名。

六、旧区改造一般不重新命名地名。因故调整和注销地名时,须按分级管理的要求办理调整和注销手续。

七、街道一般用“道”、“路”、“街”单音节作地名通名;居民区(点)可根据特征用“里”、“弄”、“巷”或“胡同”作通名。必要时可在通名前加象形附加词。不得随意用“楼”、“院”之类作地名通名。

八、建筑物名称应与使用性质及规模相符,避免使用名不符实和夸大其词的名称,一般不得使用“中国”、“中华”、“国际”、“世界”等词语,其通名不得重叠使用。

九、里巷内或有依附地名的居民楼房不作地名命名,也不准用单位名称和单位性质命名。

十、地名用字应使用国家规定的规范汉字,避免使用生僻字和字形、字音易混淆的字。

第五条地名的更名。

一、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广泛征求意见,凡可改可不改的尽量不改,以保持地名的稳定性。

二、凡有损我国领土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带有民族歧视性质和妨碍民族团结的,带有侮辱劳动人民或极端庸俗的,以及其他违背国家方针、政策的地名,必须更名。

三、凡不符本细则第四条各款规定的,应更名。一地多名,一名多写,形、音、义不准确的地名,应确定统一名称和用字。

第六条道路、城镇建筑物通名使用标准。

一、大道:指路面宽度(包括人行道)在50米以上、长度在2000米以上的城市主要道路。

二、路:指路面宽在20米以上、长度在500米以上的干道或次干道。

三、街:指路面宽在10米以上,其两侧应具有一定的商贸功能。

四、巷(弄):指路面宽在10米以下,居民区或企事业等单位中较窄的出入通道。

五、大厦:指高层或大型楼宇,其高度在10层以上,或总建筑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

六、商厦:以商贸为主,低层为商场、高层为办公用房的高层建筑物,其高度在6层以上,或总建筑面积在2000平方米以上。

七、大楼:指中层或中型楼宇,其高度在6层以上,或总建筑面积在800平方米以上。

八、小区:指具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居民住宅区,其总建筑面积在900平方米以上。

九、花园:借用此词作居民住宅区通名的,应有较多的人工景点和绿地,其绿地面积不得少于总占地面积的40%。

十、公寓:指单一高层住宅楼或占地面积较小的楼群。

十一、别墅:指园林式低层高级住宅区,其绿化面积一般不低于占地面积的50%。

十二、山庄:指依山而建、环境优雅的低层高级住宅区,不依山而建的,不能称为山庄。

十三、桥梁:指立交桥、高架桥、跨河桥、人行桥等,要求其名称必须与所在地地名或地理位置相符。

十四、中心:指某种功能在一个区域或某一行业中居主导地位且最具有规模的建筑物(群),其占地面积一般不少于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在2000平方米以上。

十五、城:指封闭或半封闭式的大型商贸建筑物(群),其占地面积应在8000平方米以上。

十六、广场:一般指城市中供市民休闲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共场地。借用此词作建筑物(群)通名的,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占地面积在8000平方米以上,总建筑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上;(2)具有3000平方米以上整块公共场地(不包括停车场);(3)在通名前冠功能性词语,如“××商务广场”“××休闲广场”等。

第七条地名命名、更名的审批权限和程序。

一、行政区划名称的命名、更名按《国务院关于行政区划管理的规定》办理。

二、位于我县与邻县(区)、市交界处,或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山脉、河流等自然地理实体名称,由县人民政府会同有关县(区)、市商定,报自治区人民政府,由自治区人民政府提出意见,报国务院审批。

三、本县范围内的山、河、洼、淀等重要自然地理实体和水库、公路、桥梁、闸涵等人工实体,以及名胜古迹和游览地,由主管部门提出方案,征求县地名办公室意见,由县人民政府批准。属市管理的,须征求市地名办的意见,由市人民政府批准。

四、城镇街道、路、巷里、居民区等名称,由所在乡镇人民政府提出适当名称,经县民政局审核后,报县人民政府批准。

五、自然村、屯名称,由所在乡镇人民政府提出适当名称,经县民政局审核后,报县人民政府审批。

六、各专业部门使用的台、站、港、场名称,由各专业主管部门提出方案,县民政局审查后,经县人民政府同意,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

七、新建、改建地区需要命名地名的,必须在规划批准前拟定,规划部门要把地名命名列入议程。规划拟定的地名方案交由县民政局审查,报县人民政府批准。规划部门或建设单位在未征得县地名办公室同意时,不得随意将非正式地名提供使用。凡未办理地名审批手续的,规划部门不予批准施工;竣工后没有正式名称和地名标志的,不能验收。

第八条报批地名命名、更名,应写出文字报告,并填写《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名命名、更名申报表》。对命名或更名理由,新旧名称涵义、来历要详加说明,并附规划平面图,按规定程序报批。

第九条地名命名、更名工作,除规定的有关部门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命名、更名地名。地名命名、更名一经批准,主管部门就要将废止名称和启用的新名及时通告。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借口拖延和拒绝使用标准名称。

第十条地名标志的设置。

一、在城镇街道、居民区、村屯、主要交通路口、车站、码头、游览地、人工建筑物及重要的自然地理实体等显著的地方,设置地名标志,标志牌上的地名名称应标有汉文、汉语拼音文字书写。汉语拼音字母拼写,以中国地名委员会、文字改革委员会、国家测绘局制定的《中国地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为准。标志上的地名,必须是标准的地名。

二、城镇街道标志的制作、设置和管理,由城建部门负责。村、屯标志的设置和管理,由县人民政府指定部门负责。

三、铁路、公路、车站、码头等地名标志设置与管理由其主管部门负责。

四、企业、事业单位地名标志的设置和管理,由本单位负责。

五、城镇街道、住宅区、居民点中的门牌编订或更换,由公安部门负责。

第十一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准随意损坏和移动地名标志。对损坏地名标志的,视情节轻重,予以批评教育或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予以处罚。对严重损毁地名标志,造成经济损失的,由直接责任者赔偿。必须移动地名标志时,须经地名标志主管部门同意,并按要求移动和复原。

第十二条地名档案的管理,按照中国地名委员会的国家档案局的有关规定执行。

全县地名档案工作实行由自治区民政厅统一指导,在档案业务上接受县档案管理机关的指导、检查。

地名范文篇5

以《市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城市地名管理的前瞻性、规范性、延续性和科学性,提高地名标准化水平,从源头上把好地名命名、更名关,优化城市地名环境,提高城市地名文化内涵和品位,规范和美化城市形象,方便群众生活,有利于对外开放、互相沟通,适应信息时代,与国际接轨,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继承与创新并举。做到创新与继承的有机结合,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使地名最大限度地反映出我市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

(二)因地制宜。坚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的原则,对已经命名的地名不搞一刀切,推翻重来。对能够反映当地特色和群众已经熟知的地名,一般不作变更,以保持地名的特色和相对稳定性,方便群众社会交往。

(三)局部与整体相衔接。每个地名区块根据各自的思想内涵和外在特征,确定不同的地名采词。通过相互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体现地名方位特征。同时地名在结构上分为不同的层次,如城市街道按规模、交通地位等划分为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三个层次,并通过地名通名表现出来。通过地名层次化、序列化建设,控制随意命名等混乱现象,加强地名规范化、标准化管理。

三、规范地名通名

(一)规范地名用字。

均应按照国家确定的规范汉字书写,各类地名名称。不用自造字、简化字、繁体字、异体字。地名的汉字字形,以1965年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为准。

(二)规范地名通名。

1道路通名层次。

市道路通名层次分为大道、街(路)巷三级。

大道—路面宽度在45米以上的城市主干道称大道。

街(路)路面宽度10-45米的城市主、次干道称街、路。

大体按照道路的性质和功能划分,市道路通名层次确定。交通性道路称“路”生活性道路称“街”

巷—路面宽度在10米以下的城市街道称“巷”

2城市居民生活区通名层次。

有较完善的生活配套设施,小区(新村)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以上。相对独立集中的住宅区;

公寓—高层住宅楼或多栋占地面积较小的住宅群;

花)园、花)苑—花草林木面积较大的住宅区;

花园、草坪面积大于建筑占地面积的高级住宅区。别墅—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

3城市绿地通名层次。

绿化面积一万平方米以上,公(游)园—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有娱乐设施,供市民休闲的大型公共场所;

作度假旅游使用,度假村—位于城区或风景区。占地面积在2万平方米以上,有较完善设施的大型旅游场所。

4城市大型建筑物通名层次。

大厦(楼)10层(含10层)以上建筑或占地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性高层建筑物或大型楼宇;

尚有1000平方米以上的硬化地,广场—除地面建筑物占地面积外。供市民聚会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共场所;

封闭或半封闭式的具有商务、办公、娱乐等综合性多功能大型建筑群。城—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

四、地名更名、命名程序

(一)住宅区、高层建筑的命名、更名程序。

1建设单位向市地名委员会办公室提出申请(附立项批复一份、总平面图两份、商铺分布图两份、楼层户室分布表两份)

2市地名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审核。

3市地名委员会批复。

(二)道路、广场、桥梁等公益设施的命名、更名程序。

1建设单位向地名委员会办公室提出申请(附立项批复一份、总平面图两份)

2市地名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审核。

3市地名委员会办公室将审核意见报市政府并反馈申报单位。

4市地名委员会批复。

(三)公告。

由地名委员会办公室负责统一公告,地名经批准后。公告费用由申报单位承担。

(四)说明。

1居民区、高层建筑名称的更名。申报单位事前应征得业主委员会或产权单位同意。

2市区路、街、巷、桥梁、广场名称的更名。由所在地街道办事处向市地名委员会办公室提出申请。

五、方法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

落实工作职责及要求,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等媒体广泛宣传贯彻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和《省地名管理办法》召开动员大会。为顺利开展城市地名规范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二)调查摸底阶段。

掌握情况,根据《市城市总体规划》对全市城区范围内已形成未命名的所有道、路、街、巷、建筑物、居民地的情况进行全面摸底。并向市地名委员会提出申请。

(三)征求意见阶段。

按照全市地名规划和地名法规对需要命名道、路、街、巷、建筑物、居民地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根据申请。召开听证会,进行公示。

(四)审批公告阶段。

由市地名委员会下发命名批复,将拟命名的道、路、街、巷、建筑物、居民地等呈报市政府审批。并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进行公告。

六、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为确保城市地名规范管理工作顺利推进。市政府办公室、市民政局负责人为副组长,市史志办、市建设局、市交通局、市市民政局、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国土局、市规划局为成员单位的市规范城市地名管理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民政局,负责具体指导工作。

(二)经费保障。市财政列支5万元作为规范城市地名管理工作专项经费。

(三)部门配合。市城市地名规范管理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相关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密切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相关部门的职责是

负责市地名委员会的日常工作;指导有关专业主管部门的地名管理工作;承办市政府审批的地名命名和更名事项;审核本市各类地名的命名和更名申报,市民政局(市地名委员会办公室)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地名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公布标准地名;负责全市地名标志的制作、设置、管理。

及时到地名办申报住宅区名称,并把地名标志的设置列入工程竣工验收的一项内容;办理房屋产权登记、房屋买卖、房屋产权变更、产权证发放及办理各房地产开发单位房屋预售许可证时,所涉及的地名必须以地名办公室发放的门(幢)牌证为准;确定风景点名称时,市建设局、市规划局:对辖区范围的新建道路、桥梁和公共设施的名称、拟将命名、更名方案提供给市地名办;检查、督促房屋开发商执行地名管理有关规定。必须按规定申报批准,使用经批准的标准地名。

市交通局:协助做好长途汽车站、码头、公路桥等名称命(更)名。同时做好标志的设置和管理;做好省道、县道沿线有关乡镇、村地名标志的设置。

市财政局:负责安排地名管理工作的经费保障。用于地名标志的设置、更换和维修。

市公安局:户籍管理工作中。办理户籍登记以及变更名、户籍地址时,凭门牌证制发居民身份证和更换户口册,使门牌管理真正做到规范化。

地名范文篇6

这几年,我市的地名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今年我市被国家民政部确定为10个“数字地名”示范城市之一,同时也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地名公共服务工程试点城市。最近,又被国家四部委评为全国地名设标工作先进城市。这些成绩来之不易,值得肯定。

地名作为人们从事社会交往和经济活动广泛使用的媒介,与经济社会和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它涉及国家的内政外交、军事国防、交通运输、邮电通讯、新闻出版、测绘制图等众多领域,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公共服务事业。经济社会越发达,交通通讯手段越先进,人们交往活动越频繁,地名使用频率也就越高,其重要性也越突出,因此,全面加强地名工作,完善地名公共服务体系的意义十分重大。

一是全面加强地名工作,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需要。随着社会交往活动的日益频繁,地名作为一项基础信息,用途越来越广泛,地名工作已经成为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密不可分的公共服务事业。没有地名就好比人没有眼睛。如果地名不规范,标志不清晰,就像有了眼睛也是老花眼。同时,地名文化也是我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容。地名是历史文化的传承,一个地名有一个故事。素以“山水清远”而著称于世。近年来,中心城市规划区内的路名命名是好的,如路等路名充分反映了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历史文化底蕴。因此,继承和发扬地名文化,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和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繁荣先进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是全面加强地名工作,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地区和平的需要。在特定条件下,地名往往能体现一个国家的领土主权。国家间产生边界争端时,为了维护自己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都把边界地理实体的命名作为拥有该地区主权的有力证据。在国家关系中因地名而引发的政治和外交问题,引发的争端不胜枚举。如上世纪八十年代,英国和阿根廷就因地名称呼问题爆发了著名的“之战”,英国称“”为“群岛”,阿根廷则称“马尔维纳斯”。由于双方争执不下,英国不惜12000公里长途跋涉至“”与阿根廷一战。日韩间的“竹岛”与“独岛”争议、中日间的“钓鱼岛”与“尖阁列岛”争议,都反映了领土之争问题。这种命名是一种继承和传统,也是一种历史沿革和历史归属关系。地名的争议反映出权属的争议,体现了地名在国家政治斗争中的特殊作用。国内也存在地名之争,以我们为例,我市境内的,湖北省有关人士认为:在黄石市,但根据历史记载和唐代大诗人张志和《渔父词》中描述的自然地理特征,是的。因此,全面加强地名工作,做好地名的命名和地名标准化工作意义十分重要。

三是全面加强地名工作,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地名信息是社会基础信息,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政府对社会的有效管理都需要提供完整、准确、方便、规范的地名信息服务。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速度明显加快,经济建设对地名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快速获取和传递地名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启动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创新地名服务工作方式,提高地名服务水平,既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便捷服务,为社会公众参与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又为日益频繁的国际国内交流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刚才,魏局长讲到,地名工作的规范事务、标志事务、规划事务和数字地名事务四个方面的目标非常清楚。数字地名和地名网站是与现代数字技术发展相联系的,提供现代地名公共服务系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必须与经济发展、信息社会发展相衔接。不然对经济发展,尤其对国际交往带来滞后的影响。因此,全面加强地名工作,完善地名公共服务体系,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突出重点,把握原则,切实抓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

地名公共服务工程主要包括地名规范、地名标志、地名规划和数字地名等四个方面专项工作,每项工作又有很多具体项目,结合我市实际,重点要在开展城市地名规划、地名数据库建设和地名信息化服务上有新突破。地名规划既要立足当前,又要有一定的超前性,要与建设大城市,在杭宁城市带中间率先崛起的要求相适应,要充分发挥地名、文化、历史、规划等方面专家们的作用,把他们的聪明才智运用到地名规划编制中。地名数据库和信息化服务是地名公共服务工程的体现,也是现代信息技术、通讯手段进步的标志。这三个方面的工作即要顺应大趋势,又要有特色。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既要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又不能盲目攀比,贪大求洋,浪费资源,特别要努力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降低管理和服务成本。在具体工作中,要把握好以下四个原则:

一是统筹安排,分步实施的原则。今年是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的启动之年,今天的会议就是部署这项工作的动员会。各地要按照这次会议的统一部署,统筹考虑,总体安排,明确不同时段的各项任务和要求;要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在总体任务框架下,有计划地分期分批组织实施。

二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包括多方面内容,各地情况都不同,在实施过程中,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从群众的需求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逐步完善。

三是健全制度、规范管理的原则。地名公共服务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需要有统一的规章制度来提高这项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水平。要把推进地名的标准化与保持地名的稳定性结合起来,通过依法规范地名,推进地名标准化建设;要把规范管理和创新服务结合起来,通过加强服务来带动和促进管理,通过规范管理来提高服务水平,努力把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成政府为民办实事的民心工程和窗口工程;要把地名工作和地名文化结合起来,努力体现先进文化的要求,提高新增地名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品位。

四是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的原则。地名公共服务工程涉及面广,任务重,需要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各方面的整体效益。因此,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必须建立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民政部门组织实施与有关部门协调配合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健全地名委员会议事制度、专家论证制度和市民听证制度,走社会化的路子,今天参加会议的有市地名委员会的各成员单位领导,希望各单位都能积极发挥本单位、本部门的职能优势,采取有力措施,支持地名工作的开展。当前,各县、区正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把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我市作为部、省确定的首批试点城市,更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力争在较短的时间里拿出具体的实施方案,为全省全面推进这项工作率先提供经验。

三、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地名公共服务工程是政府面向国内外的公益性事业,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各地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制定工作措施,把这项工作作为今后一段时间的重点工作,集中精力,抓紧抓好,落到实处。

一是要建立健全组织机构,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各级民政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抓好机构落实,依托各级地名委员会的工作平台,建立地名公共服务工程组织协调机构,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工作合力。管理体制还没完善的地方,政府领导要亲自过问和协调,亲自抓,确保地名公共服务工程按时启动、顺利开展。

二是要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多渠道资金筹措机制。地名工作作为一项社会公益性公共服务事业,各级政府有责任也有义务给予必要的资金投入。副总理和副省长都有明确的批示。各地要切实落实回副总理和副省长的批示精神,保证财政资金到位。要积极拓宽经费筹措渠道。建立健全财政投入与市场运作、公益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的资金筹措机制。

三是要充分调动和依靠社会力量,进一步扩大地名工作的社会参与度。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透明的社会,合作开发、资源共享、降低成本,是启动和壮大各项事业的普遍选择。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需要社会各界广泛参与,需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避免重复建设,以降低成本,减少浪费。为此,各有关部门要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参与,进一步扩大社会参与度。这样,既能取长补短,又能提高效益。

地名范文篇7

关键词:沂蒙地区;古地名文化;法律保护

地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历经时间打磨的古地名,其形成、演变和发展是历史的见证,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古地名携带文化基因,既可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又具有直接、间接的经济价值”。[1]p219但受各种因素影响,一些古地名消失在大众的视野,失去了它原有的价值。因此,加大对古地名的保护,发挥其价值是当前重要的任务。

一、沂蒙地区古地名文化资源保护的现状

沂蒙作为中国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早在五十万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在长时间的发展之中,沂蒙地区留下了灿烂悠久的古代文化。不仅如此,沂蒙地区有着感天动地的红色文化。在两战时期,沂蒙作为重要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被誉为:“两站圣地,红色沂蒙”。2013年11月,到临沂考察时对沂蒙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可见沂蒙地区的历史文化和当代资源都十分丰富,而这种文化底蕴孕育出来的古地名文化也十分繁盛。(1)古地名文化资源丰富,一些古地名至今沿用。“沂蒙地区借助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历史底蕴留下了数不清的古老地名。据不完全统计,临沂古成都有20多个,古镇有80个,古村落有460多个……”[1]p8而现存的古村落较多,一些古地名沿用至今。光绪二十五年《费县志•山川》曾有记载:“祊水,源出大匡固下,东流至白彦集,又东至石门村……”因流经祊邑而得名的祊河依然缓缓流淌;汉代为侯国,后来为县的费县也依旧沿用;唐代已经初具规模的马头镇至今游客络绎不绝;临沭县曹庄镇朱村现还保留有30余间结构完整的明清民居建筑群……这些古地名历经沧桑仍保持着历史的韵味,并在当今的社会中发挥作用(2)古地名资源利用不充分、不合理。沂蒙地区具有丰富的古地名文化资源。目前沂蒙古地名的文化效益已被各行业所关注,但经济效益还未引起重视[1]p254,一些资源还被封闭的环境阻挡在人们视野之外。沂蒙地区古地名的旅游价值还未被完全开发。费县的南坡村受交通限制,现还藏身于费县县城西南方向的大山里,再多的文化价值、再优美的自然环境都无可施展。银雀山汉墓也只是把它在马路中间圈出来,之后并未做处理和开发,至今独特的区域特色也只停留在当地人眼中。(3)古地名存在较多更改、消失现象。随着时代和人们观念的变化,一些古地名为符合时宜便进行了变更。如:原长任镇后因草写或书写印刻之误而将“任”改为“汪”。后因其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人们也希望此镇可以祥瑞安顺并常常兴旺发达,因此长汪镇改为常旺镇。在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中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的苍山也更名为兰陵,以此来促进本地的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新城镇的发展,一些不合时宜的古地名便逐渐退出当今的舞台,“成为死亡的古地名,沂蒙地区大约有四十多个”。[1]p91如原华县后入费县而不复存在,东安县、晋省县亦是如此。一些新增的地名也加剧了古地名的消亡。《国务院关于地名命名、更名的暂行规定》明确指出:一般不以人名做地名。禁止用国家领导人的名字命名地名。并且地名命名要简明确切。不用生僻字和字形、字音容易混淆的字。因此,一些不合适的地名便消失不见了。

二、沂蒙地区古地名文化法律保护的缺陷

沂蒙地区的古地名文化资源虽然丰富,但沂蒙地区经济较落后,加大了对古地名的保护难度。要增强当地人对沂蒙地区的古地名的保护意识,加大宣传力度,让古地名焕发真正的活力。但要想真正地让古地名长久保持活力,还需要法律的保护,当下,随着地名保护新的问题不断出现,沂蒙地区在法律保护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1)沂蒙地区古地名的管理保护制度混乱。“沂蒙地区”主要指20世纪80年代末临沂地区的行政区划,也包含了当今已划出的淄博市的沂源县、日照市的莒县等县市。也就是说,在当今,沂蒙地区以临沂市地区为主,但不是全归属于临沂市,对于沂蒙地区的地名保护还涉及淄博和日照市政府的规章制度。1997年6月23日日照市颁布了《日照市地名管理实施办法》,2012年4月19日淄博市颁布《淄博市地名管理办法》,临沂市在2004年12月22日制定《临沂市地名管理办法》,而其中对于涉及沂蒙地区的古地名并未单独提出保护措施,因此,沂蒙地区古地名的保护制度有待进一步统一。(2)古地名使用保护具有不明确性。临沂市根据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和《山东省地名管理办法》,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出《临沂市地名管理办法》。但随着古地名使用新的情况的出现,此办法就出现了局限性,其针对性和实践性还远远不够。对于古地名该办法并未单独列出特殊保护措施,只是随着一般地名进行管理,但沂蒙地区的古地名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并不能一概而论。如若“对于一个村的历史、文化的了解并不深入,对于村名的价值的认识也很可能不全面”[2]p67,那么制定的保护方法就不可能适合其发展。之后,随着有偿冠名的出现,一些商家便开始滥用古地名,不规范的现象屡屡发生,但《办法》中并未对有偿冠名进行详细的规范,也未明确不规范行为的惩罚措施,并且有偿冠名的费用问题也极易引起矛盾和纠纷。此外,一些古地名在使用的过程中也经常出现一名多用的情况,但《办法》中并未对此情况作出明确的处罚规定。

三、沂蒙地区古地名文化法律保护的探究

(1)建立古地名档案制度。沂蒙地区的古地名因各自具有各自的特点,不能与一般地名一概而论。“古地名保护工作刻不容缓,必须建立一个官界、学界、民界多方参与立体保护系统”。[1]p262因此,要想真正保护好古地名,促进其发展,应该及时建立古地名档案制度。对沂蒙地区的古地名进行普查、收集、记录、整理等工作。对现存的古地名进行合理的清查,然后按照各自的特点制定古地名的管理保护名录。在建立古地名档案的同时,也要积极参访当地人对古地名的看法和建议,取其精华,融入以后的发展保护之中。最终,制定出来的古地名档案应经过层层审核和市政府批准,纳入合法保护范围之中。(2)加快古地名文化立法。保护古地名,还应加快古地名文化的立法工作。现行的市级管理办法并未明确规定古地名的保护措施,而沂蒙地区的古地名应交由特定的专家进行研究,对其珍贵的价值予以确定,可以将古地名保护列入地名专项规划,对此进行专业化研究,加快古地名文化的立法进程。在古地名文化的立法过程中,应该细化保护措施,对当今古地名保护中出现的问题做系统化处理。对现有古地名的使用规范化问题作出规定,对于违反规定的行为按情节轻重处罚。对于已消失的古地名,除列入保护名录的古地名,可以再使用。尤其是具有历史底蕴和精神价值的古地名,可以结合当代的建筑凸显其价值,通过详细的立法规定来促进古地名的规范化建设。“要做到地名管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3]p25总之,加大对古地名的法律保护,让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精神内涵、民俗风情以及历史底蕴在当今社会发挥应有价值。而我们的文化精神、文化自尊和文化自信才会随着古地名的发展有根可依。

参考文献:

[1]苗守艳.沂蒙地区古地名研究[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6.

[2]刘亚楠.地名文化保护立法探究[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0(2).

地名范文篇8

一、目的意义

设置标准地名标志是适应城乡建设快速发展的需要。在镇政府(办、区)驻地及交通要道开展地名标志设置,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城乡地名系统,有利于地方行政管理,有利于方便群众生活,有利于提高农村文化品味和形象,可以逐步实现城乡地名管理的规范化、层次化和序列化。

二、组织机构

各地要成立地名标志设置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主管民政工作的领导担任组长,并抽调人员组成工作机构,办公室设在各地民政所,民政所长负责日常工作。

三、方法步骤

乡镇地名标志设置工作按照“以点带面,逐步推进”的原则进行,今年下半年完成四个镇的试点工作,年6月30日前全面完成乡镇地名标志设置工作,具体方法步骤如下:

(一)准备阶段(8月25日前)。各地要迅速组建机构,落实人员及经费,制定实施方案。

(二)调查摸底阶段(8月25日至9月30日)

1、对街、路、胡同登记。全面核查街、路、胡同条数、起止点、投设路牌的个数,并标绘在平面图上。

2、对门(楼)号、住户登记。逐门逐户登记造册,边登记边绘制草图,做到不重不漏。

3、对建筑物登记。凡有专用名称的大型建筑物(含广场、桥梁、大厦)都要登记造册进行记录。

(三)命名、更名阶段(10月20日前)。普查登记结束后,立即进行数据汇总和命名、更名工作。

1、街、路、胡同和建筑物等没有名称的应进行命名;原有名称不规范的应予更名。命名、更名必须严格执行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和民政部《地名管理实施细则》确定的地名命名、更名原则,按照地名命名、更名的管理权限进行申报。

2、门(楼)牌的编码同属于命名工作范畴,要结合驻地规范和范畴,结合驻地规范和聚落形态等特点,遵循“照顾习惯、好找易记、有利延伸、便于插空”的原则进行命名。

3、新命名、更名的街、路、胡同、建筑物由各地民政所以书面形式提出命名、更名意见,送民政局地名办公室审核后,报市政府批准。

4、门(楼)牌号的编排以量化方法排序。

5、门(楼)牌单号、双号的确定。路南为双号、路北为单号、路西为双号、路东为单号。

(四)制作安装(11月30日前)。地名标志牌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做到规范、统一、美观、牢固。

1、标牌的制作。为保证地名标牌的式样、材质、规格、颜色等技术标准的相对统一,地名标牌由民政局地名办公室会同各地统一到厂家制作。

2、标牌的安装。由各地民政办公室组织安装。安装标牌时要达到稳固、整齐、位置明显、易找、易看的要求。

四、经费来源

(一)街、路、胡同公益地名标牌费用由各地政府财政负担。

(二)楼牌费用由产权单位负担,单元牌、户牌由住户负担。单位、店铺、居民住宅牌的费用由受益单位和受益人负担。

五、有关要求

(一)加强领导,搞好宣传。设标工作是政府的行政行为,它集国家利益、民族尊严、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于一体。因此,各乡镇领导把此项工作列入乡镇政府工作日程,精心组织,周密计划,切实加强领导,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抓好宣传教育工作,使广大干部群众认识、了解设标的重要意义,取得全社会的支持和配合。

(二)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各地在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的同时,要建立工作责任制,逐级落实责任,层层落实任务,严格各项管理制度,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设标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密切配合,协同作战。设标工作涉及各行各业、千家万户,工作量大、任务繁重。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要加强协作,紧密配合,共同努力,确保全市乡镇设标工作任务的完成。

地名范文篇9

一、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和改进地名管理,增强地名的公共服务功能,促进我县地名工作与经济社会建设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二)工作目标。从2011年起,用4年时间,通过创新服务手段,构建服务平台,规范地名管理,完善地名标志,编制地名规划,建立数字地名,逐步形成适应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内容丰富、使用便捷、优质高效的地名公共服务体系。

(三)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立足服务的原则,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出发,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坚持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的原则,建立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民政部门组织实施与有关部门协同配合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形成合力。坚持统筹安排、突出重点的原则,在工作范围上以城镇为重点,在工作内容上以地名数据库、地名信息服务和地名规划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坚持健全制度、规范管理的原则,建章立制,不断提高地名管理服务的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水平。

二、切实做好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的各项工作

(一)地名规范专项事务。制定和完善地名管理法规、规章及相关技术标准,进一步理顺地名管理体制,健全工作机制,弘扬具有海洋特色的地名文化。规范地名命名,在保持地名相对稳定的前提下,逐步规范地名通名的使用标准,提升地名专名的品位,实现全县地名的标准化、层次化、规范化、系列化。规范地名命名程序,各类地名命名与更名须报政府地名管理部门审核或批准,并通过地名命名通告、公布标准地名录、出版各种标准地名图册等方式,及时、全面、准确地向社会提供标准的地名信息。进一步规范地名读音、用字和罗马化译写方式的使用管理,依法审定地名密集出版物,加强地名行政执法力度,严肃查处地名违章行为。

(二)地名标志专项事务。全面开展地名标志设置,在完成现有街(路)巷(弄)和建筑物的地名标牌编制、清理的基础上,逐步将地名标志的设置工作向乡镇渔农村和无居民海岛延伸。严格执行地名标志标准,按《地名标牌城乡》国家标准(GBl7733.1-1999)和省民政厅、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规范地名标志设置的若干意见》的规定,对编号无序、规格不符、内容不全、书写不规范的地名标志及时进行清理和更新。积极探索地名标牌有偿服务的各种方式和措施,努力通过市场化操作来弥补地名标牌设置经费的不足。切实加强地名标志维护,高亭镇镇区街巷牌的日常维护费用由县财政按每年实际收取的城市维护经费2‰的比例,从城市维护经费中划拨给地名管理机构,确保地名标志维护工作的落实。

(三)地名规划专项事务。认真贯彻落实《省民政厅、省建设厅转发民政部建设部关于开展城市地名规划工作的通知》精神,结合城市建设现状和发展规划,以地名管理和城市规划的科学理论为依据,用1年左右时间完成高亭镇镇区地名规划的编制、评审和报批工作。地名规划经县政府批准后,作为城市规划的组成部分使用。

(四)数字地名专项事务。进一步做好地名信息的普查更新,到2011年底,建立内容完善、要素齐全、地名规范、管理先进、实用性强的县级地名数据库。依托网络媒介,编制电子地图,建立地名网、地名查询触摸屏,开展地名信息化服务。按照民政部《关于建立全国统一号码声讯问路服务系统的通知》要求,依托地名数据库,借助电信运营商服务,在2011年建立县级地名声讯问路和短信服务系统。

三、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的工作步骤

(一)组织准备阶段(2011年5月至2011年7月):建立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制订工作方案,编制工作预算,调配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二)具体实施阶段(2011年8月至2011年底):全面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在基本完成全县城乡地名标牌设置工作的基础上,建立地名标牌设置、管理和维护的正常工作机制;从2011年8月到2012年8月,完成高亭镇镇区地名规划、县级地名数据库建设,完善地名网;从2012年9月到2011年12月,建立地名声讯问路和短信服务系统。

(三)总结验收阶段(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进行总结验收、查漏补缺,建立起地名公共服务长效机制。

四、加强对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的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健全各级地名委员会及工作机构,加强对地名公共服务工程的领导。根据“总体目标政府定,具体工作民政办,相关工作部门帮”的要求,建设、公安、交通、旅游、文化、农林、水利、海洋与渔业等部门要加强对本行业范围内地名的使用管理,协助做好地名申报与审批、地名资料提供、标准地名推广与地名标牌的设置等工作。民政部门要建立高效务实的工作班子和干部队伍,保证“有人管事、有人办事”。

地名范文篇10

一、充分认识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的重要意义

地名是古今中外广泛使用的一种社会公共资源,是人们交流和媒体传播的基础信息,地名公共服务工程是集地名规范、地名标志、地名规划和数字地名于一体的系统工程,涉及国家的内政外交、军事国防、交通运输、邮电通信、新闻出版、测绘制图等众多领域,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休戚相关,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公共服务事业。虽然,地名管理和服务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着城区一些新建道路和一些镇区道路未命名设标等问题,影响了我区地名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各镇(街道)、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把做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作为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内容来抓,按照“以人为本、立足服务、贴近生活、注重实效;政府牵头、民政组织、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基本原则,进一步规范地名管理,拓展服务,建立完善的地名公共服务体系,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资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地名信息的需求。

二、全面推进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各项工作

各镇(街道)、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合理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全面推进的要求,重点做好地名规范、地名标志、地名规划和数字地名专项事务等四个方面的工作,力争在年全面完成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的各项任务。

(一)地名规范专项事务。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民政部《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和《地名标志管理办法》以及《省地名管理规定》等国家、省地名管理法规规章及相关技术标准、规范,理顺地名管理体制,健全工作机制,及时、全面、准确地向社会提供标准规范的地名信息。在保持地名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对不规范地名进行标准化处理,提高地名标准化水平。要进一步规范地名用字读音、拼写译写标准和地名命名更名、地名确认工作程序、地名使用行为等内容,进一步提高地名服务管理的法制化水平。

(二)地名标志专项事务。我区现已完成城区主要道路地名设标,当前需要完成镇和建制村(社区)、自然村标牌设置,在镇区主要街、道上至少设置1-2块地名标志,同时抓好城区已设地名标牌的补缺补漏和管理维护工作,提高地名标志的覆盖率,为群众出行提供便利。按照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总局实施的GB17733.1—1999《地名标牌城乡》强制性国家产品标准和省民政厅制订的《省标准地名标志制作设置规范》(民行〔〕190号)要求,进一步规范地名标志的内容、规格和材料,保证作为国家法定标志物的地名标志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地名规划专项事务。结合我区城镇建设现状和发展规划,着眼全区的长远发展和现实需要,依据国家地名管理法规和地名规范,对城镇未来需要的新地名进行前瞻性规划论证,编制地名命名、更名规划,地名规划与城镇建设规划同步,从源头上把好地名命名、更名关。地名规划的具体对象主要是行政区划名称以外的人文地理实体名称,包括居民区、街(路)巷、桥梁、标志性建筑物、自然景观等内容。各镇(街道)要抓紧对地名规划基础工作进行调查摸底,为制订地名的近期和长远规划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四)数字地名专项事务。加快建设“地名数据”、声讯问路查询系统、手机短信问路、网络门牌和三维电子地图,开展地名网站、地名热线(问路电话)、地名光盘(电子地图)、地名触摸屏等多种形式的地名信息化服务,全面推进数字地名建设。

三、确保完成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任务

(一)加强组织协调。地名公共服务工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群众生活诸多方面,地名数据的采集、管理、更新工作量大,专业性强,任务繁重。要加强组织协调,整合各方面资源,形成工作合力。区政府成立由分管副区长任组长,区府办一名副主任、民政局局长任副组长,发改局、教育局、公安局、财政局、建设局、国土局、民政局、交通局、海渔办、水务局、林业局、工商局、统计局、广电中心、旅游局、邮政分局、电信局等有关单位和各镇(街道)组成的地名公共服务工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依托在区民政局,各成员单位派工作骨干担任联络员。建立联系制度,定期不定期召开座谈会、协调会,共同研讨解决工作中的一些重点和难点问题。广播、电视台等媒体要加强宣传,广泛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