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十篇

时间:2023-08-31 17:02:53

产业互联网的商业模式

产业互联网的商业模式篇1

关键词:产业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F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4)11-0049-05

新世纪以来,商业模式创新正在逐渐成为企业创新的主要形式,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是产品和服务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尤其是伴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互联网思维快速渗透,对产业领域的冲击和改造日益显现,依托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创新层出不穷,产业互联网正在成为商业模式创新的核心驱动力。近些年,河南大力推进本地企业依托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涌现出了一批典型企业案例。但是,总体上看,河南各类企业在商业模式创新方面相对滞后,适宜于商业模式创新的氛围远未形成,商业模式创新对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贡献度不高。作为一个地处内陆的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和新兴工业大省,河南的商业模式创新问题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河南省乃至我国都应抓住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机遇,选择适合省情国情的创新路径,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和政府引导作用,围绕商业模式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一、理论述评

1.商业模式创新

商业模式(Business Model)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但并没有引起关注,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催生了一大批全新的商业模式,对商业模式的概念与内涵逐渐形成共识。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商业模式是指企业价值创造的基本逻辑,即企业为了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和持续盈利的目标,整合内外各要素,形成独特核心竞争力和自我可复制的价值链体系和生态系统。通俗地讲,商业模式就是公司通过什么途径或方式盈利(Timmer,1998;Linder等,2000;Rapper,2001)。如果说商业模式的本质是公司通过什么途径或方式盈利,那么随着时代和市场的变化,传统的商业模式必然面临着瓦解与重塑,企业必须因应时代变化通过持续的商业模式创新(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创造

收稿日期:2014-10-15

*基金项目:2014年度河南省政府重点委托课题《河南商业模式创新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课题组组长:完世伟、赵然。课题组成员:王芳、李国英、武文超、石涛、赵西三。执笔人:赵西三。

新价值、满足新需求。Chesbrough(2002)、Osterwalder(2005)、Morris(2005)等认为,商业模式创新是指企业价值创造提供基本逻辑的变化,即把新的商业模式引入社会的生产体系,并为客户和自身创造价值,简言之,商业模式创新就是指企业以新的有效方式赚钱。

国内学者对商业模式创新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概括与提炼,王冬雪、董大海(2012,2014)从技术创新、战略管理、营销学等不同视角对商业模式创新进行了比较分析。江晓兴(2012)认为任何一个企业都必须判断产业链利润区所在,并且根据市场变化,围绕最高利润区重塑商业模式。还有些学者对移动互联网、大数据驱动的商业模式创新进行了初步探讨(王永兴,2013;李扬,2014)。

2.产业互联网

从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转变将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国互联网面临的新革命,互联网对工业、服务业等领域的影响将更加深刻,成为商业模式创新的新驱动力。消费互联网主要针对消费者个人体验,而产业互联网渗透领域更加广泛,主要以企业为用户,以生产活动为应用场景的互联网应用,体现在生产、交易、融资、营销、流通、服务等各个环节的网络渗透,利用互联网对各产业的各个环节的改造,达到提升效率、节约能源等作用(易欢欢,2014)。互联网正在彻底改变传统产业,互联网渗入到从产品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到营销、服务等各个环节,彻底改变了传统产业的商业模式(曹淑敏,2014)。田溯宁、丁健(2014)称之为“产业互联网时代”,用互联网名词来说即“从小C时代到大B时代”,产业互联网时代的生产资料就是大数据,新的计算及计算技术与应用正在将过去以“流程”为核心带向以“大数据”为核心,作为最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大数据及大数据处理能力会成为每个企业、每个行业的“新大脑”。2014年7月,麦肯锡的一份研究报告《中国的数字化转型:互联网对生产力与增长的影响》,认为中国正从消费者主导型互联网向企业主导型互联网转变,预计从现在到2025年,互联网对中国劳动生产力水平提高的贡献份额将达到22%。

从以上理论梳理可以看出,一是理论滞后于实践,现有研究对商业模式创新的概念、内涵、路径等进行了理论提炼,但是,近几年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快速渗透,移动支付、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逐步成熟,产业互联网驱动下全新的商业模式创新不断涌现,大多数学者缺乏新信息技术知识和实践背景,理论研究明显滞后,现有研究系统性不强,而一些企业家的体悟、总结往往又缺乏系统性。二是中国学者相关研究滞后,中国已经不仅仅是商业模式的“复制者”或“抄袭者”,阿里巴巴、腾讯、百度、360等企业已经具有全球一流的创新能力,余额宝、娱乐宝、微信、嘿店等不断颠覆着传统的商业模式、生产方式和服务方式,但是中国学者的相关研究较少。

二、商业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1.经济新常态下的行业分化倒逼商业模式创新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各行各业发展面临的市场条件也发生了根本变化,行业需求结构明显分化。无论传统产业或新兴产业,均面临经营模式雷同、产品及市场同质化等问题,但也有一些企业通过适应消费需求、创新商业模式等仍保持高速增长,盈利能力增强。如在竞争激烈的服装业中,河南逸阳女裤2013年线上销售额增长到2亿元,在天猫的女裤品类中排名第一,2013年“双11”当天逸阳旗舰店销售额突破2500万元,比上年同比增长90%,再次刷新了中国女裤电商销量的记录。中国产业多处在产业链前端和价值链低端,一般性产品、低层次产品比重大,产业附加值偏低,在新常态下,许多企业将会被淘汰,只有善于利用新技术、新平台创新商业模式,创造独特的价值,才能开辟新空间。

2.消费者群体的结构变化倒逼商业模式创新

目前80后、90后甚至00后正在成为消费主体,新生代消费者在信息渠道、消费心理、消费习惯、消费能力、支付方式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形成了独特的亚文化,催生了新兴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新生代更注重体验经济,对互联网更熟悉,对移动终端和“指尖上的消费”更依赖,易观智库①的《2014年上半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行为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移动互联网网民达到6.86亿,其中30岁以下占比接近60%,40岁以上占比不到10%。1995年以后出生的伴随互联网长大的“Z一代”正在走向各行各业的关键工作岗位,甚至已经创业成为企业家,将主导商业模式的演进与演替。作为消费者他们需要新的商业模式;作为员工与管理层,他们也在影响与革新企业内部组织结构。海尔、联想的员工创客化就是对这一变化的回应。消费者群体结构的这种深刻变化无疑为各类企业创新商业模式提出了要求。

3.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渗透倒逼商业模式创新

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体感交互为代表的新一代互联网技术日趋成熟,将推动ICT(信息通信技术)产业链的跨界变革,互联网对各行各业的影响持续深化,从营销环节向研发、生产、供应链、价值链等环节全面渗透,各类APP应用被开发出来,不断塑造出全新的商业模式和产业形态。作为最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大数据及大数据处理能力会成为每个企业、每个行业的“新大脑”。各类企业均在抓住转型机遇加快商业模式创新,否则将会被信息时代淘汰。

4.新一轮产业革命蓬勃兴起倒逼商业模式创新

第三次工业革命、德国工业4.0、工业互联网等新产业理念正在落地转化为现实,核心均是依托新技术、整合产业价值链,形成新的制造技术、制造模式和制造组织。中国制造业也在充分借鉴新工业发展理念,推进智能生产,打造一批智能工厂。家电、服装、装备等工业领域内一大批企业加快推进智能化网络化自动化转型,将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兴起,一个后大规模(post-mass)生产的产业世界正在来临,这场革命将重塑全球产业竞争格局,任何企业如果不抓住本轮机遇就可能拉大差距。

三、河南加快推进商业模式创新的基础与问题

1.河南加快推进商业模式创新的基础

(1)电子商务的快速渗透提供了创新空间。新一代消费主体对互联网、移动终端等非常熟悉,拥有庞大的市场潜力,网络消费保持高速增长。2014年1―6月,河南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94.62亿元,同比增长12.9%,位居全国第10位,中部第1位。当前河南电子商务企业数量居全国第8位,成为进入支付宝交易额前10大省份。2014年上半年河南电子商务交易额2816亿元,增长34.1%,网络零售交易总额突破428亿元,同比增长47.6%。巨大的消费潜力以及电子商务的快速渗透,为各类企业依托产业互联网创新商业模式提供了广阔空间。

(2)产业互联网平台型企业入驻丰富了创新载体。近几年,河南抓住信息化和互联网发展机遇,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已经成为苹果手机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微软的公有云、阿里巴巴的大数据、浪潮的云计算等第三方平台纷纷入驻,为各类企业创新商业模式提供了载体与平台。以阿里巴巴在线产业带为例,已经开通了郑州、洛阳、开封、商丘、漯河、南阳、镇平等7个产业带,涉及服装、药材、工艺品、打火机、轴承、食品等诸多行业,入驻企业上千家,借助阿里巴巴在线产业带平台模式,扩大了销售额,提高了品牌知名度,快速实现了向互联网模式的转型。

(3)本土企业依托互联网的创新案例提供了借鉴与激励。河南企业在商业模式创新方面有许多成功案例,如逸阳女裤、好想你、黎明重工的电商模式创新。从区域视角看,郑州跨境E贸易、新乡车电分离的换电式电动车推广模式等在全国开创先河。以郑州跨境E贸易为例,项目运营以来,已经直通世界13个城市、贸易进出口货值130多亿元、为100余家商户提供实货测试服务,已有备案企业131家,备案商品25223种,韩国企业2000余家,德国企业310余家,并且吸引本地电商迅速崛起,电商交易平台、电商产业园区等产业逐渐集聚起来。这些本土创新案例为商业模式创新提供了借鉴和激励。

(4)不断完善的信息网络体系强化了商业模式创新基础。近几年,河南持续加大投入力度,信息基础设施网络日趋完善,实现了3G网络乡镇以上全覆盖、行政村光纤村村通、自然村宽带村村通。中国联通中原数据基地、中国移动(洛阳)呼叫中心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郑州被确定为部级互联网骨干直连点、国家“三网融合”试点、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和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国家工业云创新服务平台试点工程――“河南工业云创新服务平台”上线运行,阿里巴巴、微软、浪潮的大数据、云计算平台陆续入驻,为商业模式创新提供了支撑条件。

2.河南加快推进商业模式创新面临的问题

(1)对商业模式创新认知不够。企业、社会和政府层面对商业模式创新的认知不够,一些传统产业的企业家对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新技术、新平台接触不多,缺乏危机感。各级政府习惯于抓大工业、大项目,对于如何促进创新创业认识水平不高,政府职能从直接抓项目转向提供服务和环境的路径还没有理顺。同时,未来创新创业主要靠边缘性小微企业和80、90后群体,企业、社会和政府层面对这一转变没有充分准备,也缺乏相应的政策措施支持。

(2)商业模式创新氛围不足。目前,上海、北京、深圳、杭州等沿海发达地区已形成了较为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政策措施体系较为完善,政府服务能力较强,与国外联系紧密,各类创业论坛、交流会、赛事活动等持续不断,各类风险投资基金、政府创业引导资金容易找到,创业投资项目案例较多。根据投中研究院②的数据,2013年全年国内市场共披露创业投资(VC)案例683起,北京、上海、广东合计占比超过65%,河南只有7笔,甚至低于四川、重庆、湖北等中西部省市。相比之下,河南目前的创新创业氛围不足,缺乏创业人员交流、创业资源对接的平台和载体,创业资源不能与创业人员有效对接,政府在创新创业服务和政策支持方面缺位明显。

(3)商业模式创新的人才支撑薄弱。人才是创新商业模式的关键,上海、北京、深圳、杭州等地的商业模式创新层出不穷主要是拥有大批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不同背景、领域的人才碰撞交流催生出持续的商业模式。尤其对类似于百度、360、腾讯、阿里巴巴等这些创新型企业,会培育大批的高端人才,这些人才今后有可能自主创业。但是,河南缺乏这样的企业,也缺乏对高层次创业人才的吸引力。占河南比重较大的传统产业企业中的从业人员年龄偏大,新生代员工比例低,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新平台的积极性不高,甚至由于知识结构和经验积累等方面的原因而成为商业模式创新的阻力。

(4)商业模式创新的动力偏弱。在很多领域,河南企业仍然以低价竞争和产品盈利为主,商业模式创新还停留于表面,与消费需求脱节严重。如一些企业在推广新技术、新产品的过程中,仍然使用相对传统的广告宣传等营销方式。特别是在云计算、物联网等商业模式创新十分活跃的新兴行业,河南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相对滞后,对政府的扶持与投入还存在较多的“等、靠、要”现象,难以形成对产业增长的推动力。传统产业中的企业缺乏创新动力,在电子信息、互联网等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行业,民营企业拥有很强的商业模式创新活力,但由于资源条件和资金压力限制,技术创新能力总体不强。

四、加快推进商业模式创新的思路与对策

1.产业互联网驱动下我国加快推进商业模式创新的基本思路

河南商业模式创新问题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基于河南商业模式创新面临问题,我国加快推进商业模式创新要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战略机遇,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与新兴并举、传承和创新齐驱、外引与内培共进,引导企业上下延伸、左右拓展、跨界融合,推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制造与服务相结合、硬件与软件相结合,构建商业模式创新友好型的区域生态系统。

(1)突出五大路径。积极推进各行各业的网络化、数字化、服务化、创客化、移动化。一是网络化。推进企业强化互联网意识,加快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把握市场变化,依托网络资源整合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促进商业模式创新。二是数字化。引导企业采纳数字化、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对营销、设计、生产、交付、服务等各环节进行数字化改造,以适应新的发展形势。三是服务化。推进企业向研发、品牌、渠道、服务等两端高附加值环节延伸,提高系统集成和工程总承包能力,发展成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由卖产品向卖服务转型。四是创客化。适应新生代劳动力特征,大力倡导创客文化,推进企业内部员工创客化,变革组织结构,重塑业务流程,培育创新创业氛围。五是移动化。抓住移动端发展机遇,挖潜智能终端产业基地的后发优势,充分利用移动技术优化提升企业内部业务流程,围绕移动用户需求创新产品和服务,创建全新的业务模式。

(2)打造三类平台。着力打造一批商业模式创新平台。一是创新平台。构建行业性商业模式创新联盟,围绕重点行业,引导和鼓励各行业中创新领军企业牵头组建行业性商业模式创新联盟,搭建行业内创新、交流平台。二是创业平台。积极培育各类孵化器、创客空间、众筹平台等,重点依托高新区、大学科技园等打造创业平台,支持自发组织的创客空间发展,支持企业、社会资金创办各类创客空间,吸引创新创业要素集聚。三是第三方平台。促进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等设立区域性创业中心、区域型创业基地等,引导借助第三方平台推进创新创业要素集聚,为企业提供商业模式创新的第三方平台。

(3)强化六大支撑。持续强化政策、载体、人才、社会组织、信息网络、金融等六大支撑。一是政策支撑。建立健全促进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重点加大对网络创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建立主要面向电子商务的创业园。二是载体支撑。培育发展创业园、移动互联网产业园、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创新创业载体。三是人才支撑。依托各类创业园、孵化器、试点园区等集聚高端人才,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支持本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四是社会组织支撑。简化审批流程,支持各类促进创新创业的协会、联盟、学会等发展壮大,充分发挥各类行业协会的纽带作用,促进商业模式创新。五是信息网络支撑。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信息网络互通互联水平,打破信息孤岛,构建网速高地。六是金融支撑。重点推进产业发展基金、创投资金、风险投资基金、天使投资机构等蓬勃发展,为创新创业提供高效便捷的融资渠道。

2.产业互联网驱动下我国加快推进商业模式创新的对策建议

(1)培育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良好的氛围是创新创业的土壤,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培育形成草根创业、大众创业的新浪潮。一是引导各类社会组织举办商业模式创新论坛,邀请海内外知名创新型企业、平台型企业、创业者、风险投资家、天使投资家等与各类企业、创新项目进行对接,提供高端交流平台。二是强化商业模式创新培训,引导有关机构举办商业模式创新专题培训班,邀请知名企业家、学者,对本土企业家、营销主管、研发设计人员进行培训。三是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和企业举办商业模式创新大赛,引导各类企业举办专题创新创业竞赛。四是引导自发出现的创新创业沙龙健康发展,对企业、协会组织的创客分享会、创业沙龙、创业论坛等大力支持,扩大影响力。五是引导企业、联盟组织等积极举办全国性的创业大赛,强化交流合作。

(2)发展壮大一批社会组织。进一步发挥社会组织的纽带作用,促进创新创业要素无缝对接。一是引导各领域领军企业发起创建商业模式创新联盟以及各类专业创新联盟,提供高端对接平台。二是引导高校与社会机构合作成立毕业生创新创业促进会,引导大学生创新创业。三是推动创新工场、车库咖啡、创客空间等新创业组织发展。四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商业模式创新中的作用,如河南省服装行业协会举办“移动互联网时代品牌孵化与风格创新”论坛,组织42家企业家赴杭州阿里巴巴、淘宝、天猫、汉帛集团、中国网商城、东部网商园、四季青服装电商集散中心等商务考察学习。

(3)转变政府管理服务理念。商业模式创新对发展软环境的要求更高,政府部门必须转变管理服务理念,优化政务环境,打造“类硅谷”的创业创新环境。一是工作重点由抓硬建设向抓软环境转型。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放开、简化创新创业型企业的注册、审批流程,为创业者提供宽松环境,对企业落户过程中的各种手续、项目申报、贷款融资等,提供专业化精准化服务,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二是招商引资由关注重资产项目向关注轻资产项目转型。应更加关注轻资产型企业,更加关注新兴领域的创新项目、创业项目以及尚处在孵化阶段、产业化初期的项目。三是服务方式由传统实体方式向在线即时通讯方式转型。积极利用即时通讯工具提供政务服务,加快推进政府及科技、工商、商务、工信、发改等部门开通微信公众号和微博,满足新一代创新创业者的信息需求,引导各地在即时通讯平台开设多部门参与的“移动政务大厅”。

(4)实施一批专项行动计划。围绕互联网基础设施、人才、科技等,引导各地加快实施一批专项行动计划,强化依托产业互联网创新商业模式的硬软件支撑。一是信息基础设施网络提升专项。建议加快完善提升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围绕智慧城市建设,强化互动互联,打通“信息孤岛”,并在某些特殊区域打造“网速高地”。二是实施创新创业人才引培计划。依托各类创新创业载体和平台,建成具有“特定区域、特殊制度、特别政策、特有机制”的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区,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进行创新创业。三是实施数据开放与信息共享行动计划。建议实施数据开放与信息共享行动方案,建立统一的政府开放数据门户网站,引导各部门、各行业建立资源云平台,推进部门和各级政府加快数据共享。

注释

①易观国际是中国互联网化市场最大的信息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提供商。易观旗下三大业务线:易观信媒、易观商业解决方案和易观智库。②投中研究院隶属投中集团,致力于围绕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开展资本研究、产业研究、投资咨询等业务。

参考文献

[1]江晓兴.中国商业模式创新线路图[M].北京:中国财富出版社,2012.

[2]马尔里希・森德勒.工业4.0――即将来袭的第四次工业革命[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3]王雪冬,董大海.商业模式创新概念研究述评与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3,(11).

[4]李扬.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创新[J].高科技与产业化,2014,(3).

产业互联网的商业模式篇2

关键词:电商平台;“互联网+”;农业经济模式

一、“互联网+”农业经济发展概况

(一)背景

2015年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由此开起了“互联网+”产业的新发展模式。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3月15日的记者会、3月25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了走“互联网+”的发展路线,这是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逐步成熟、电商平台发展迅猛、经济新常态下信息化发展的共同结果。传统产业通过内部转化,在电商平台上实现跨越式发展,农业的互联网营销也是如此,农业经济搭乘电商平台的“互联网+”模式是新型需求下,农业将会实现大的突破。

(二)农业经济遇上“互联网+”大机遇

自古以来,我国的农业都是支柱性产业,对保障地方经济发展、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发挥了强大的作用。从1990年开始,我国农业的年度生产总值都在持续上涨,虽然每年的增长幅度有所波动,但是总体趋势上升。互联网目前已进入产业互联网发展阶段,传统产业实现互联网化将是大势所趋,“互联网+传统产业”需要经过互联网的引导向高端化、专业化发展,并推动传统企业进行模式创新,带动整个行业转型升级。尤其是在农业、家装、服装、汽车、餐饮等传统行业中。农业经济在“互联网+”的带动下将会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发展,不仅能够扩大农业的市场空间,将分散的农户产品集中起来销售,还能够减少农产品的交易环节,降低各项交易成本。

(三)电商平台助推“互联网+”农业经济发展

在互联网大力推动下,电商平台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在消费者面前,在电商平台上,以“互联网+”的形式推动了很多产业产品的营销。随着传统电商平台的多样化发展,电商平台类型实现了多样化发展,从主流的电商平台类型来看,主要有7大类别,如天猫商城、京东商城、淘宝、微信平台的微商、工商银行网上商城、中国移动平台、支付宝平台等等,这些电商平台都为实现“互联网+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如B2C电商平台中,天猫商城为农业企业和品牌提供了平台服务,不仅可以更多的吸引客户,还能够扩大影响力和营销成果,如三只松鼠等天猫品牌就是通过电商平台才被大众熟知的,把小地方的农产品销售到了全国,乃至全世界,并且为当地的农业实现产业化生产保障了销路。

二、电商平台“互联网+”农业经济模式

总的来看,电商平台上“互联网+”农业实现了多模式的共存现状,根据对电商平台农产品来源、深度、方式的划分,主要的典型模式有以下3种:

(一)模式一:互联网平台扩张到农业领域的平台模式

很多互联网电商平台在领域内站稳脚跟之后,开始将板块延伸到农业领域,现在已经有很多互联网平台相继加入到了农业领域,称为“互联网+”电商平台的农业经济模式经典代表。在淘宝上,形成了独立的天猫商城,在商城中很多农产品、农产品企业、地方农产品都可以到上面开设网点进行线上销售,同时搜索时,也会出现独立的板块如秘喵鲜生,来出售当季的水果、水产、限售等农副产品。在京东上,除了购买家电产品之外,还可以在独立的京东生鲜中搜索到新鲜的农产品,可以在首页上查询到生鲜水果的产品信息。

(二)模式二:传统农业市场转型升级的电商平台模式

在传统的农产品交易模式中,集中的交易市场承担了绝大部分的作用,在提供农产品分类别集中交易上提供了平台,随着传统农业市场的转型升级,市场开始搭建起专业的电商平台,来满足农产品线上交易的需求。如重庆香满园电商平台,就是由重庆香满园农产品有限公司在原来的交易市场的基础上,搭建起来的。香满园将传统的农产品市场中交易的产品集中在平台上进行展示销售,从平台信息上可以看出,香满园打造的是西部农产品电商平台,从开抢啦、品牌街、宅配卡、积分商城、跨境专区、活动商品等板块来完成线上农产品销售,并把农产品分为水果、生鲜食品、干副干果、粮油副食、休闲零食、酒水饮料、冲调茶饮/咖啡、精选冻品、生活日用品、进口食品等种类,并实现了线上农产品市场的集中销售。

(三)模式三:农产品企业打造垂直电商模式

一些发展起来的农业企业,通过垂直延伸产业链,形成了“互联网+农业”的垂直电商平台营销模式,这种模式中,典型的操作方式是以“家庭会员宅配”为主,通过在农业企业中进行充值的形式,用户可以直接在第一时间,收货新鲜的农产品,并且农产品企业能够保证用户购买到的农产品无农药、有机、来源可追溯。例如农产品企业——康沛运,在长期的农产品种植基础上,垂直打造了电商平台“康沛运-新鲜直送”,来拓展农产品的线上销售,在其官方平台上,有公司介绍、产品展示、园区展示、会员中心等模块,来共同组成农产品的销售网络,并且公司网页上通过展示水稻田、新菜、蔬菜大棚、有机菜地、园区以及新鲜果蔬、休闲娱乐、垂钓设施、畜牧养殖、门店、车间等,让消费者能够全流程的监控农产品的种植、生产、采摘等流程,还提供展示每周的菜单的板块。

三、对电商平台“互联网+”农业经济模式的质疑

(一)质疑一:“互联网+”农业经济特色不鲜明

从模式一的成型轨迹可以看出,一些互联网平台在初期发展起来之后,开始向农产品延伸,提供农产品实现“互联网+”的展示、销售、服务平台,但是这种模式中,农产品的展示只是众多板块中的一个小单元,没有鲜明的特色。比如在京东电商平台上,对于多数的消费者而言,去上面都是购买核心的家电产品,对相关农产品的查询、订购很少,并且农产品在上面的销售量完全无法与其核心产品的销售量相比。由此可见,互联网平台延伸到农业领域,虽然给农业的互联网化发展提供了平台,但是却在影响力上、销量拓展上收效甚微。

(二)质疑二:难以打开销路

传统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在管理农产品交易、维持交易秩序、提供专业平台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且也用于足够多的力量来投入到网络平台的建设和管理上。但是面临巨大的网络平台竞争,由传统农产品交易市场转型升级而来的电商平台,如何打开销路却成为了最大的难题。一方面原来的市场客户还没完成网络平台购物的转换;另一方面要在各大电商平台中杀出一条营销路,却非常难。

(三)质疑三:难以扩大农产品企业平台的影响力

虽然很多农产品企业有实力来搭建网络平台进行农产品销售,并且能够吸引住一些固定的客户,但是这些平台的影响力有限,能够达到的农产品销量却只限于该企业自己种植的,这只是传统农产品企业延伸产业链的一种方式,突破原有的门店销售困境的一条出路,并不能够吸引住更多的客户,难以打开销路。并且太多的农产品企业各自为战,需要为搭建互联网平台耗费巨额的费用,对原本只需投入到种植的农产品企业而言,造成的压力很大。

四、构建新电商平台“互联网+”农业经济模式的建议

(一)建议一:打造电商平台“互联网+”农业的品牌特色

从对互联网平台延伸拓展到农业领域的模式质疑可以看出,这些平台上农产品的特色不够鲜明,销量拓展程度不够,被其他特色产品抢去了“风头”,因此应该在这些电商平台上注重打造“互联网+”农业的品牌特色。首先,需要借鉴这些平台上核心产品的平台营销经验,如京东上家电产品的平台营销经验,通过突出宣传农产品的特色,达到快速打开销路的目的;其次,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在农产品板块模式上,进行优化,核心是突出农产品的特色和竞争力;最后,必须吸引更多的买家,到平台上浏览农产品网页,并成功进行营销。

(二)建议二:打破原有农产品市场的模式

要在原来传统农产品交易市场的基础上,突破原有的固定模式,充分发挥在农产品交易的管理经验,投入更多的精力到电商平台的上,通过吸引人才的方式,与其他电商平台合作的方式,打开销路。

(三)建议三:农产品企业联合搭建电商平台

从对农产品企业搭建互联网电商平台来销售农产品的模式而言,成本耗费大、影响力难以打开、销路问题成为了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因此建议有能力的农产品企业通过合作的方式,共同搭建起同类别农产品的电商平台,一方面能够减少农产品企业的成本,可以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农产品种植经营上,另一方面可以以多企业的共同努力,打开影响力,吸引到更多的客户,并且能够共享物流。

五、结论

依托电商平台的营销能力,走“互联网+农业”的发展道路,是未来农业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也是最为关键和重要的发展路径,本文在完成对电商平台的“互联网+”农业经济模式的分析之后,得到了4点重要结论:首先,未来农业经济仍将占据产业经济的重要领域,并将走向现代化、互联网化。然后,借助“互联网+”的“东风”,农业才能够更好的应对市场变化。其次,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电商平台“互联网+”农业经济模式,各有优缺点。最后,每种模式要想有所突破,都需要吸收其他模式的经验,有所突破和创新。

参考文献

[1]龙朝晖.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模式浅析[J].农业经济,2014(08).

[2]刘党社.“互联网+”促进河南省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04).

[3]王子晖.从电商平台看“互联网+农村”发展“四步曲”[N].新华网,2015-6-1.

[4]魏延安.农村电商:互联网+三农案例与模式[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产业互联网的商业模式篇3

关键词:WAP;移动互联网;移动业务

中图分类号:TN92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08-1782-03

Discuss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Mobile Internet

WU Nan1, HU Bin2

(1.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Jiaozuo 454000, China; 2.China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signing & Consulting Institute Co.,Ltd., Beijing 100048,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mutual penetration of the internet and mobile network,mobile internet become the future of mobile services.this paper introduce the features and present status of the mobile internet,analysis the relationship of internet and mobile network,finally give some discuss and proposal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bile internet.

Key words: wap; mobile internet; mobile service

随着全球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和电信网两个领域相互渗透,单一的电信业务和单一的互联网业务已不能满足人们快节奏的生活和移动中对信息感知的需求,人们希望能够随时随地获取并交互信息,而电信网络移动性的特点和互联网丰富业务的优势相互结合,产生了质的飞跃,移动互联网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未来移动通信的发展方向。但是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成熟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本文主要讨论移动互联网的特点及发展现状,提出有利于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建议,为电信运营商的后续发展演进提供参考。

1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状

从全球范围来看,移动互联网已经是大势所趋。从目前的发展来看,日韩和欧美等国家的移动互联网及其提供的业务处于领先水平,我国相对落后。移动互联网可以说是电信网和互联网融合的产物。如图1所示,从产业链来看,移动互联网涉及终端用户、电信运营商、互联网运营商、内容或应用提供商等多个环节;从标准组织来看,移动互联网相关标准涉及到ITU、IETF、3GPP等多个国际标准组织。

图1移动互联网示意图

移动互联网业务的主要优势在于移动状态下获取信息的便捷性。从运营模式来看,对于传统互联网来说,用户可以免费获取信息内容,盈利模式主要通过广告收入获利,这与传统的电信业务的计费模式不同。而作为移动通信产业和互联网产业的融合产物,移动互联网业务的运营模式更多体现出包容性,从业务内容、业务下载、业务互通等多方面体现获利的需求,业务融合了电信和互联网业务的计费模式,且其中互联网对用户免费的后向盈利模式对移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影响较大。

从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情况看出,电信运营商最初在移动互联网整个产业价值链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拥有的广大用户 资源使其在竞争中拥有绝对优势,他们不仅扮演着网络接入商的角色,还是服务提供商,同时对终端制造行业和内容提供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产业价值链的各环节几乎都可以涉足。但是随着互联网和电信网之间围墙的打破,电信运营商的优势正在逐步减弱,丧失了对数据业务的全面掌握,同时,原有的基础电信业务也受到了互联网业务的冲击,电信运营商不能用以往封闭的心态主导产业链,而应该以开发的心态面对竞争,加强合作共赢,促使移动互联网向着健康的方向的发展。

2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需解决的问题

从移动互联网发展角度来看,可以看到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在移动终端上开展业务的互联网新兴企业都取得了高速增长,比如腾讯、苹果等公司增幅都超过了百分之百;而传统电信运营商相对互联网企业来说增长较慢,增长普遍偏低,如AT&T、中国联通、中国移动都基本在百分之十左右或更低,电信运营商相比互联网运营商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中相对落后,对于电信运营商来说,其移动互联网的健康发展仍需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

1)掌控业务控制权

电信运营商最初开展数据增值业务的时候,通过的WAP、短信等平台开放出来数据增值业务掌控权在自己手中,CP/SP通过分成的模式是与电信运营商结算的,如图2所示,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运营商已经很难像以前那样掌控所有的数据增值业务,移动互联网运营商取代电信运营商与业务提供商分成结算。而这部分业务在运营商的收入中所占的份额正逐年上升,直逼传统的语音业务。电信产业链发生变化使运营商产业链地位降低,互联网运营商在新业务服务提供上占据主动。对于电信运营商来说,应该结合移动通信独有的属性,更好的发挥自身优势,开展特色的业务,并掌握业务控制权,从而达到提升用户体验,提高用户黏性的目的。

图2移动互联网业务构架示意图

2)改变运营商盈利困境

原有的电信网更多强调控制、运营和管理,而互联网自发展之初就强调灵活、开放,移动互联网可以说是两个网络融合交汇,两个网络的融合和交汇打破了电信运营商原有的围墙花园模式,改变用户传统的信息沟通方式。而伴随着智能手机终端的逐步普及,电信运营商面临的外部生态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于终端的智能化使得运营商对移动互联网业务的控制力逐渐削弱,而这部分业务在运营商的收入中所占的份额正逐年上升,直逼传统的语音业务,电信运营商有沦为“管道”的风险。因此,运营商应积极转型,创新和改变传统的业务模式和商业模式,以保障企业盈利,实现移动互联网的可持续发展。

3移动互联网发展策略建议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与传统互联网在终端和业务上将逐步走向统一,在融合路径上,移动互联网将经历借鉴、模仿、复制、业务互通和深度融合几个发展阶段,对于运营商来说,在席卷而来的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浪潮中如何发展用户,扩大移动互联网的用户基础成为摆在电信运营商面前首要的问题,它影响国内电信市场的竞争格局,我们需要对以下的几个方面重点关注。

1)加强业务互联互通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很多成功的互联网业务提供商把业务向移动终端上转移,互联互通是最终实现用户价值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有效途径。如果移动互联网的基础业务假如能够实现互联通,例如,即时消息互联互通能够像当初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短信互通一样。它将产生巨大的影响,给用户带来良好体验的同时,也能为运营商带来更好的利润,虽然互联互通是大势所趋,势不可挡,但是互联互通问题本身更多的是一个政策性问题,而不是技术问题。因此,建议政府能够有效督导业务在不同运营商间的互通,同时建议移动互联网产业链各方能够通过开放的心态去寻求合作得到共同发展,最终实现共赢。

2)加强监管和安全保证

移动互联网与用户紧密联系,用户需要更安全的业务,在保护用户数据隐私和安全方面需要两个方面努力,一是行业管理部门和运营商加强管理,提高移动互联网络本身的安全性,选择高性能的网络安全产品,建立统一的移动互联网业务监管体系,规范运营商和SP的业务经营;二是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和相关行业组织的共同努力,保护手机用户的信息安全、加强互联网门户的监管和打击不法分子。

3)新商业模式和积极转型

伴随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数据业务取得快速发展,运营商如果想保持其原有的收益,不简单沦为“管道商”,必须积极向提供数 据业务提供商转型,而移动互联网应用,与电信应用和互联网不同,很难简单通过时间流量费或免费方式建立业务推广和盈利模式。电信运营商积极探讨并做到运营商、平台服务提供商、应用开发商等产业链合作伙伴共赢,建立新的商业模式,促使移动互联网向着健康的方向的发展。

4)开展差异化合作

与日本、韩国运营商相比,欧美运营商由于缺乏较强势的产业链地位和对新业务的开发能力,通常采取与传统互联网公司合作开展移动互联网业务。该种方式在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初期,不仅能有效增加用户基础,而且成熟的业务模式对于新型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开发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性。对于国内运营商来说,与传统互联网公司合作开展移动互联网业务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业务提供方式。可针对不同的互联网业务,与不同的互联网公司国内运营商应采取不同的合作模式。

5)建立适合网络和支撑系统

从国际标准组织的技术发展目标来看,移动网络正在向着扁平化,原有的网络结构已经不适合于未来的全IP化的要求。在选择设备的时候,需要考虑设备的后向演进和前向兼容,使网络逐渐平滑向全IP构架过渡。此外,由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是一个网络融合的过程,融合后的资费管理模式与现有资费管理模式是有很大的区别的,融合通信业务提供给用户一个集话音、视频、数据、无线等为一体的通信,用户用一个终端就可以享受顺畅的通信方式。为支持融合业务实施整合,运营商需要充分了解客户需求、现有市场、客户群体以及增值业务和捆绑产品组合,需要建立合适的IT支撑系统构架来更好的适应市场。

4结束语

随着移动互联网业务、终端、网络的不断发展,实现技术、商业模式及参与主体的不断多元化,移动互联网上的应用将与互联网上一样丰富,移动互联网的产业规模将会超过互联网,电信运营商要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必须要有开发的心态,与产业链密切合作,创新商业模式,分析终端用户的需求,构建适合自己的核心体系,吸引更多的用户,使移动互联网与互联网将真正走向融合,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大卫.移动互联网业务逻辑──互联网正向无线世界演进,运营商受益无穷[J].电信建设,2001(3).

[2]王挚琦.创建移动互联网全新商业模式[J].通信企业管理,2009(12).

[3]张宏科.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的现状与未来[J].电信科学,2004(10).

[4]张鹏.运营商、传统SNS争先布局移动互联网[J].通信世界,2009(46).

产业互联网的商业模式篇4

关键词:传统金融模式 互联网金融 影响

传统金融模式主要有保险业、证券、银行等,其包含了多方面的特征,例如分业管理与分业经营、行业垄断、手续复杂、产品缺乏创新等。互联网金融将金融与互联网两者紧密结合,可借助移动通信、互联网技术达到资金支付、融通的目的。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搜索引擎、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有着较高的依赖性,电子商务的发展为互联网金融的产生提供了条件,这种新型的金融运营模式突破了传统管理体制,对金融业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状况

随着互联网普及程度越来越高,互联网金融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从主流观点上说,可将互联网金融分为四种模式,分别为小微信贷平台、众筹股权投资平台P2P小额借贷平台、第三方支付平台,这四种平台模式的发展致使互联网金融热度迅速提升。

目前,在小微信贷平台中,阿里巴巴可作为其中的代表,腾讯也申请了小额信贷拍照,很多电商行业也参与了B2B供应链金融业务,例如钢联、金银岛、苏宁、京东等。券商开启了与电商的合作模式,华泰证券、招商银行等均可实现网上开户。

现阶段的互联网金融规模发展越来越大,交易数量呈现为逐年上升的趋势。就互联网金融产品而言,各个企业的金融产品都非常丰富,例如在金融服务领域,阿里巴巴已经包含信用卡、担保、支付结算、贷款等多项产品。

二、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模式产生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商业银行、证券业均形成冲击,对传统金融模式具有一定影响,通过总结,了解到其影响主要表现如下:

(一)商业银行需转变运营模式

目前,商业银行对网点开展业务的依靠程度太高,承载商业银行产品的仍然是传统的银行卡,业务扩展主要通过电话的方式进行,然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互联网时代的需求。商业银行没有将互联网模式精神充分表现出来,且未能够充分挖掘、利用互联网商业价值。尽管现阶段商业银行已经将网上银行作为业务平台,不过还不符合互联网商业模式的要求。商业银行必须意识到互联网的重要性,每天互联网的用户数量都在增加,该技术为扩展业务、产品营销方面具有很多优势,为此,商业银行需变革运营方式。

(二)商业银行经营的安全结构设计遭到挑战

传统金融机构的运行均处于安全框架的环境中,而互联网具备开放性的特征,部分银行已经引入了互联网扩展客户业务,伴随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该业务范围还将逐渐扩大。针对实名制开户的问题,从技术层面上已经获取了多种解决方式,例如公安系统身份验证、卡预授权扣款验证身份等。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过程中,传统商业银行经营的安全结构设计遭受到很大挑战。

(三)商业银行服务质量遭受挑战

信息技术可以通过技术,实现商业价值的兑现,在不同地域、社会阶层中均可广泛、均衡分布。从商业银行客户基础上看,与过去相比产生了很大变化,年轻客户数量越来越多。互联网技术具备开放性,通过研究客户行为,可以了解客户偏好的信息产品,为客户预留更多空间,便于客户以自身实际情况为依据,组合产品参数。

(四)商业银行竞争模式产生变化

对于传统商业银行而言,其竞争主要表现为行业内竞争,竞争模式也比较简单,主要是规模、技术、服务、价格方面的竞争。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则改变了这一局面,很多中小银行不采用昂贵IT系统,而是使用按需付费平台,待小银行的发展规模扩大后,便会表现出合纵连横效果,将现有的竞争格局改变。

(五)证券行业价值实现方式产生变化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促使价值金融速度加快,价值扩张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互联网金融还可能导致交易主体、交易结构产生变化,致使券商价值实现方式发生改变。互联网技术可将中间成本最大限度降低,同时还可以接近金融的民主化与充分有效性,扩大其服务边界。第三方支付平台、电子商务等互联网技术均可致使大量数据的形成,从而产生价值,在金融业中,数据是非常重要的资产。未来的证券行业将都会对客户数据资源充分挖掘,并且制作出针对性强的产品,实现产品的价值。

(六)使传统金融机构的竞争加剧

互联网金融具备成本优势,且渠道非常丰富,可将传统机构竞争根据改变,且因监督管理工作比较放松,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竞争加剧,促使行业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券商业务模式也会发生变化。

三、结束语

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型的金融运营模式,在这种模式发展过程中,对传统金融模式也产生了一定影响,两者不仅存在竞争关系,而且也可以相互融合,传统金融机构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将自身的工作效率、服务质量提高,对传统经营模式进行调整。本文首先分析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状况,然后探讨了其对传统金融模式所产生的影响,有利于为传统金融模式的转型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谭天文,陆楠.互联网金融模式与传统金融模式的对比分析[J].中国市场,2013(46):101-103

[2]刘澜飚,沈鑫,郭步超.互联网金融发展及其对传统金融模式的影响探讨[J].经济学动态,2013(08):73-83

产业互联网的商业模式篇5

关键词:淘宝网 商业模式 互联网经济

问题的提出

得益于移动通讯平台和智能终端设备的换代式发展,网络交易媒介突破了PC端的局限,互联网经济快速进入移动交易时代,并呈现出对于PC网络经济的显著替代倾向。如图1所示,移动网络经济规模虽然在总量上相比PC网络经济规模存在差距,但移动交易年增长率常年大幅领先于PC交易增长率,预计2014年移动网路交易将继续维持75%左右的高增长,2014年移动网络交易规模有望达到1900亿元人民币,互联网经济对智能移动终端的依赖倾向非常明显。

在移动互联网经济时代,和巨大商机伴随而生的是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更为迅速的商业生命周期更迭。作为互联网经济大潮下的微观企业,在行业先天属性和摩尔定律作用下,创新、变革以及求存是贯穿互联网企业发展全过程的关键词,全国的线下零售商铺基于电商平台而得以进行整合,具有把握买方和卖方双向通道能力的互联网平台企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创新条件和创新基础,其商业模式创新活动也在此过程中不断经受磨砺并成长。

作为一家成立于2003年的企业,淘宝网十年间注册会员从零发展到超过5亿人,商业模式从单一的C2C逐步发展到集合C2C、分销、团购以及拍卖等多元发展模式。从2013互联网经济的主要平台发展情况来看,淘宝网处于市场中的绝对领先地位,综合份额占比高达76.1%。依托于阿里巴巴集团和良好的C2C商誉,淘宝网在我国互联网经济发展中短期难有敌手,高增长率和高市场占有率的背后是其对于进驻商家的高议价能力和强势行为引导能力。

而值得关注的是,淘宝网或淘宝模式走向辉煌为我们开展互联网经济传递了怎样的启示?“淘宝式”的商业模式创新背后有着怎样的内部和外部经济条件?淘宝网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是什么?这家企业怎样在急速变化的互联网经济时代维持创新的持续性?以淘宝网为案例,可以对于整个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创新条件以及策略做出推论和演绎,进而以较为系统化的理论论述来为我国众多企业在互联网经济时代谋求商业模式创新提供参考。

淘宝网商业模式创新条件、路径及策略

(一)创新条件

从外部条件来看,首先,我国C2C网络交易起源于1998年易趣网的建立,较小的市场份额和不成熟的操作理念是其面临的主要发展局限。2003年淘宝网成立,通过建立免费交易平台策略而吸引了原来属于易趣的大量用户;其次,淘宝网选择以江浙地区的小企业作为首批目标市场,规避了早期与8848和易趣等企业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竞争,获得了发展的地理优势;最后,淘宝网早期灵活、免费以及创新色彩浓厚的商业模式与国家拉动沿海地区产业升级的经济发展战略具有很好的匹配性,得益于政策优惠和产业经济环境的支持,淘宝网获得了空前的高增长速度。

从内部条件来看,首先,优秀的人力资源团队是淘宝网不断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以马云为核心的高级管理层将“德者领导团队、智者出谋划策、劳者落实执行”的企业人才管理方针进行了很好的实践应用,并在后期逐渐以团队精神取代个人英雄主义式的发展管理策略;其次,受益于阿里巴巴集团的先进网络技术和资金、操作经验等支持,淘宝网几乎不存在行业进入壁垒,阿里巴巴用户大量垂直空降到淘宝网上,保证了其客户流量;最后,淘宝网以打破传统、消除垄断、年轻张扬以及激情灵活的企业文化迅速赢得了市场中青年消费群体的认同,其企业号召力和市场影响力也在此过程中不断获得提升。

(二)创新路径

淘宝网是我国首个真正做到“让利”宗旨的网络购物平台,免费的通道商业模式满足了卖家对于网络销售平台的心理需求,而事实上只是将这部分费用进行了转嫁,依然可以保证其高额的利润来源,更重要的是,淘宝网以免费为切入点的创新路径颠覆了行业先进入者的市场地位,退居C2C二线的易趣也被迫调整其收费模式,这不得不说是在淘宝网带领下的消费者和互联网经济产业的共同胜利。以免费平台为基础,淘宝网开始了跨行业的交叉性创新,并成为目前火热的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渠道龙头,这种“免费-培养客户-培育通道-跨行业颠覆发展”的创新路径已成为互联网经济产业的标杆。

(三)创新策略

如图2所示,以免费为特征的体验式营销是淘宝网创新策略的基础,企业管理层认识到只有不断提升用户消费体验、培养用户对于企业服务的认知感和消费习惯才能使得企业获得长远发展,并为日后潜在的收益项目做前期准备;为提升客户对于网络消费的心理安全认知度,淘宝网推行会员制与实名认证制度,在第三方付款平台的监督和协助下,无论是买家和卖家都很难做出消费逆向选择行为,并使得淘宝网平台的老用户粘性和新用户吸附性得以不断增加,从这个意义上说,淘宝网抓住了网络买卖双方共同的交易心理,并配之以软硬件资源进行迎合,将网络交易主体的交易感受进行极致优化。

作为兴起于江浙一带的互联网企业,淘宝始终坚持在本土市场取得龙头地位,其海外市场份额相比本土份额要小得多,像马云说的那样“做中国人的生意”。淘宝网的本土化集中发展策略是建立在对国情的了解和对海外同类市场发展情况进行积极认知的基础上的,通过分析本国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以“一淘”服务为蓝本,淘宝网实现了对于消费者所属差异化社会阶层的针对。此外,为了保持对本土市场的绝对领导力,淘宝网与中国公安系统联合建立了会员实名信息制,并基于阿里云对网络交易提供安全支持,打造了安全系数较高的交易支付体系,并不断提升“支付宝”等金融应用的数字安全水平。

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条件、路径及策略

通过对淘宝网商业模式创新案例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由小及大的映射整个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创新进程,其整体发展条件、路径以及策略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可传导性,具体涵盖内容如图3所示。

(一)创新条件

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首先要建立在足够的市场成长空间和消费市场规模基础上,在淘宝网创立初期,我国网络购物市场规模和网络购物人群数量都较为有限,而世界范围内网络购物发展已经如火如荼,我国网络购物市场存在巨大发展前景,互联网资金流、物流以及信息流等具有整合的内在基础,因此,淘宝网对于建立时机的把握非常准确,很多商业创新都是在迎合时展和消费者潜在需求未被满足的条件下形成的,这对于未来互联网产业的新进入者谋求商业创新是很好的启示和借鉴,而淘宝网以阿里巴巴集团为依托、持续获得保障性资金的优势也值得互联网产业的后进入者进行思考。

对于破除传统商业垄断势力的尝试也是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内容,在互联网消费形势变化日新月异的背景下,谁能最大限度的满足消费者心理需求以及让渡消费者剩余,谁就能在互联网产业中保持主动。从淘宝网的成功经验来看,率先在本行业内挑战易趣网权威、随后全面进入交叉性行业(如金融、物流、数据分析等)的行为甚至引发了传统产业经济发展的变革,其中互联网金融的成功就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商业模式创新不但可以在新兴产业内进行,并且还可以通过颠覆传统产业而获得实现。在产业资源较差融入日益频繁的今天,互联网物流、O2O交易等都具有巨大的商业模式创新潜力。

(二)创新路径

对于网络技术实力的积累、创新型企业文化的建立以及创新资金的获取是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的有序途径。在互联网经济发展过程中,数据分析、软硬件资源整合、云服务以及工业创新设计、虚拟产品研发能力等都是企业需要具备的技术储备,因此互联网企业的人才流动性也非常高,如何建立创新型企业文化、为员工实现个人抱负和企业、社会共赢是每个互联网企业管理者都要思考的问题。目前,互联网产业是员工持股计划集中度最高的社会部门之一,充分说明了创新离不开人才、人才在于培养的客观性,基于创新文化、留住人才的实践措施是互联网企业商业创新路径的起始点。

在互联网企业发展中后期,资金往往成为企业获得进一步发展能力的瓶颈,淘宝网依托于阿里巴巴集团的资金优势使得其消除了发展的后顾之忧,而大量互联网企业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和资源,因此,谋求多样化的资金支持是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和互联网企业发展的凭借。从目前我国本土互联网企业的发展实践来看,创新性较强的企业一般处于产业生命周期起始段,因此与之匹配的风险投资和天使投资占据主要资金来源,而在企业与资金“狼多肉少”的情况下,借壳上市、债权投资以及获取民间资本等也应该成为互联网商业创新之路上的有力辅助。

(三)创新策略

谈到互联网经济,消费者、企业以及监管部门共同构成利益主体,互联网企业的创新策略就应该依据不同的利益主体特性进行制定。对于消费者来说,互联网企业采取的普遍态度是迎合与吸引,因此建立黏附性较高的商业交易模式是互联网商业创新应关注的重点。无论是免费策略、打折策略、促销策略还是近年来兴起的互联网消费节日化策略,其最终目的都是吸引消费者的不断参与和进入,通过“微利多销”的手段来赚取利润;对于企业来说,其关注点应在改进技术以及促进研发方面,与金融业共担研发投入,收益共享,最终实现“以新求变、以变谋动、以动获利”的交易程式。

当然,与其他新兴产业类似,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和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指引和法律监管,任何有悖于政府政策的商业创新都不具备可持续发展性,部分甚至违犯法律,例如近年来获得快速发展的互联网P2P贷款产业,频发的破产事件使其不能称为合格的商业创新。对于处于网络经济大潮中的小企业来说,只有像淘宝一样,以“企业盈利、消费者剩余增加、社会进步”为导向的商业创新才是合格的创新,在我国政府对于互联网经济组织合作以及消费维权等法律建设不断完善的过程中,现有制度法规和商业道德准绳是互联网企业创新的内外约束,同时在其商业创新策略中也最具有隐形保障色彩。

参考文献:

1.阿拉木斯.淘宝探索的不仅是电商[J].中外管理,2014(1)

2.赵振杰.从淘宝数据看80后、90后都去哪了[N].河南日报,2014(2)

3.尹平.从淘宝暴动看政府对电子商务市场的反垄断管制[J].科技创新导报,2013(6)

4.杨艳.体验式营销在C2C电子商务中的应用[J].商业时代,2011(16)

5.张仙锋.信誉的价值:基于淘宝数据对我国电子市场的特色解释[J].当代经济科学,2009(5)

6.[美].查克布莱默著.曾虎翼译.点亮社群:互联网营销的本质[M].东方出版社,2010

产业互联网的商业模式篇6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经营模式;挑战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7月4日

一、引言

近年来,互联网行业的迅速发展及其对金融业的渗透,使得“互联网金融”成为一个新的研究和讨论热点。关于互联网金融的定义,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互联网金融进行了界定。谢平(2012)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和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融资模式。马云(2013)认为,互联网金融不同于金融行业走向互联网的金融互联网,是用互联网的思想、技术来开展金融行业。宫晓林(2013)互联网金融是依托现代信息科技进行的金融活动,具有融资、支付和交易中介等功能。但一般认为,互联网金融是指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具备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精神的金融业态统称为互联网金融。当前,主流的互联网金融包括第三方支付和互联网融资。

与商业银行相比,互联网金融具有金融资源可获得性强、交易信息相对对称、资源配置去中介化等特征,并且互联网金融实行的经营模式与传统商业银行经营模式有显著的区别。因此,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它给商业银行带来的竞争压力也逐渐显现。本文通过比较互联网金融经营模式和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分析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挑战。

二、商业银行经营模式与互联网金融经营模式比较

1、参与主体不同。在互联网没有出现之前,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中介机构,除了股票等直接投资方式以外的所有投融资活动都以商业银行为中心进行展开。所以,在传统商业银行经营模式中,其参与主体主要有三大类:借款人、银行、贷款人。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加速了金融脱媒的步伐。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取代了间接融资,金融体系也从银行主导的格局转变为以市场为主导的格局。所以,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中,银行丧失了其在金融体系中的主导地位,资金需求者与资金供给者直接实现资金融通。同时,互联网金融降低了信息不对称和投融资的成本,提高了投融资效率。

2、金融产品不同。商业银行的传统信贷产品,由于受到其运营模式的限制,所有的信贷产品基本同质化,期限不等但相对较长,缺乏灵活性。并且商业银行所提供的金融服务有资金数额限制,不能满足各类客户的投资理财需要。而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资金供求双方是直接接触,信息相对来说较对称,客户可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择金融产品,没有资金数额限制,能够满足小额资金客户的金融需求。

3、操作平台不同。商业银行的金融业务主要依赖于网点设置,消费者要想办理金融业务必须去商业银行的各个网点进行办理。在偏远地区,如果银行没有设立网点,则消费者没有办法去办理有关的存取、买卖业务。所以说,商业银行的金融业务受地域限制很明显。而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客户办理金融业务主要依靠的是互联网,互联网给每一位用户都提供了自助化的财富管理通道。同时,互联网金融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了客户足不出户的财富管理目标,大大降低了理财成本,方便了各地客户的投资理财。

4、运行成本不同。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主要依赖于其网点的设立,每个营业网点需要配套相应的人员和设施,成本很大。而与商业银行相比,互联网金融主要依赖互联网技术平台,它的成本主要集中在大数据的开发与维护,平台的研发以及产品的创新上,省去了设置营业网点的费用,日常服务的职工工资以及网点的系统和设备维护费用。同时,互联网金融节约了在信贷审核过程中的人力、时间成本,提高了企业竞争力。

5、支付方式不同。传统的商业银行以现金、信用卡和票据等传统的支付方式为主,再以网上银行服务为辅。但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中,支付方式以移动支付为基础,且第三方支付业务异军突起。互联网金融的第三方支付业务具有方便快捷、费用低廉及交易安全等优势,一方面解决了小额支付下产生的货款转账不便问题;另一方面也大大降低了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互联网交易的欺诈风险,充分保障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促进了支付行业的健康发展。

三、互联网金融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

以上我们比较了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很明显地看出互联网金融颠覆了传统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互联网金融给广大客户带来了更加方便、快捷、有效的金融服务。

1、削弱了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商业银行作为经营存款、贷款、汇兑、支付等金融业务的信用中介机构,资金融通是其运营的基本职能,其操作主要依赖于在债权债务清偿活动中人们在空间上的分离和时间上的不吻合。然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传统金融支付业务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在相当程度上冲击着商业银行的支付中介地位。

2、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面临更深层次改革的压力。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选择权更多掌握在金融消费者手中。与传统金融服务模式相比,互联网金融服务更尊重客户的需求和体验,强调服务产品的灵活性和交互式营销,主张交易过程中的信息对称,且在运作模式上更注重互联网技术与金融业务的深度整合,这改变了金融服务消费者的节奏、规模和力度,对银行的传统服务模式提出了很大挑战。

3、商业银行收入来源受到一定冲击。传统商业银行的收入主要来源于贷款、存款的利差,但随着第三方支付和网络信贷服务内容的不断增加,商业银行的传统信贷业务和中间业务都面临着新的竞争。其一,以支付宝为首的互联网第三方支付企业,获得牌照后,得以参与互联网及移动电话支付、银行卡收单、预付卡发行与受理、货币汇兑等众多业务支付环节,会对银行中介业务收入产生较大影响;其二,目前以阿里金融为代表的网络小额贷款公司快速发展,有可能分流部分银行机构的中小微客户,对致力于中小微信贷业务的中小银行形成一定的竞争压力。未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应用的进一步深化,大公司可能也会更加依赖网络,银行的利差收入来源将受到严重影响。

四、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挑战的策略

面对互联网金融咄咄逼人的态势,商业银行应及时作出战略调整以应对互联网金融所带来的挑战。与互联网金融相比,传统商业银行有其自身的独特优势,只要跟上金融行业的发展大势,商业银行一定能够在金融领域取得新的地位。

1、加快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互联网金融不但需要熟悉金融业务的人才、更需要熟悉新技术运用的人才,但目前商业银行员工的知识结构一般是纯经济金融专业或纯计算机专业,缺乏IT金融复合型人才。因此,商业银行要全面认识互联网技术给金融业带来的影响,从人才适应性角度改变对互联网金融的认知,既要在新员工招聘时向复合型人才进行倾斜,也要在工作中制定专门的培训计划,培养适应互联网金融发展需求的人才,打造自身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2、加速利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传统金融业不能仅仅满足于生产金融产品,必须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同时结合互联网技术,逐渐探索走向金融前端,建立自有渠道,获得海量客户和数据。资本实力雄厚的大型银行可自建互联网金融平台,中小型银行可以通过控股、收购等方式实现载体构建。

另外,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金融机构为客户提供的产品与服务是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的模块化资产组合,传统商业银行以往基于密集知识和复杂技术的金融产品优势被削弱。因此,商业银行要学习互联网金融企业在数据深度挖掘应用等方面的经验,吸收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推进现有数据体系整合,并在数据集中的基础上实现深层次数据挖掘,提升对于多种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以将数据集中带来的技术优势转化为商业银行的竞争优势。

五、结论

本文通过比较分析互联网金融和传统商业银行在经营模式上的区别,认为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带来了一场银行业革命,给传统商业银行带来了空前的挑战和巨大的竞争压力。但对商业银行来说,尤其是对我国这种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结构来说,也许并不是件坏事。因为在面临互联网金融所带来的巨大竞争压力时,商业银行会努力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加速利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从而完成一次银行业的革新。只有这样,它们才能够在金融体系中继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主要参考文献:

[1]周慧.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发展策略[J].青海金融,2013.

[2]四川银监局课题组.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影响研究[J].西南金融,2013.3.5.

产业互联网的商业模式篇7

关键词:移动互联;支付结算;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2-97 -02

一、绪言

近年来,我国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实现了快速进步发展,同时国家也对金融领域的改革创新给予了大力支持。在这种大背景下,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兴金融业态以燎原之势强势崛起,对传统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带来了全方位的挑战。商业银行亟需进行改革创新以应对全新的金融市场竞争格局。本文在论述互联网金融发展情况及其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了传统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互联网金融发展情况

互联网金融在本质上是“互联网+”在金融行业的广泛应用,目前已经相对成熟的模式包括第三方支付平台移动支付模式、互联网金融产品销售模式、P2P 网络小额信贷模式、社区金融服务模式等。

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平台移动支付模式的成功得益于移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网络购物的流行和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持续推动着第三方支付技术的不断进步。经过近些年的跨越式发展,当前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第三方支付平台移动支付模式已经具备了跨行支付平台、良好支付体验和突出创新能力,完成了打通交易障碍与提供基础支付服务的初级阶段,开始在丰富产品覆盖面、提供个性化服务等领域展开有益探索,将更多的资源专注于提升客户体验、提高产业融合度、加强商业生态体系建设等方面。

互联网金融产品销售模式在本质上是为客户提供财富管理或资金筹集。互联网理财产品销售模式中代表性的企业是陆金所。当前陆金所的产品体系已经非常成熟,推出的产品中既融合了平安金融集团旗下的传统意义上的银行理财、代销基金、投资性保险等产品,也有自身成立的无门槛短期灵活的零活宝产品,低门槛期限与收益适中的安盈票据、富盈人生产品,以及门槛较高、期限较长、收益较高的稳赢安e、点金计划等产品。产品的主推渠道是各类移动智能终端,产品促销通过赠送陆金币抵现、推荐注册投资有礼等方式,实现了用户和销售额的快速增长。互联网贷款产品销售模式代表性的企业是阿里小贷,实质上是互联网金融企业利用大数据优势通过人工智能科学对复杂数据处理,进行客户信用评价,发放小额贷款。

P2P 网络小额信贷模式,只提供投融资机会、项目审查等服务,并不参与发放贷款。该模式很好地解决了资金提供方和资金需求方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相对传统银行借贷具有信贷资源开放化、信贷选择市场化、借贷渠道自主化等种种优势。P2P 网络小额信贷模式代表性企业的有宜信、拍拍贷、人人贷等。当前的多数互联网金融企业在P2P 网络小额信贷模式方面已经突破性地开发了债权转让平台,使得用户的投资更灵活,也大大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

社区金融服务模式的特点是通过互联网将社区家庭生活消费需求与电子商务相结合起来,将支付、理财等金融服务通过互联网带入社区家庭。互联网金融一方面使得社区内的居民可以借助第三方支付平台移动支付足不出户的缴纳水费、电费、电话通信费、网络宽带费、暖气费、物业费、学费等各类民生缴费;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企业可以利用大数据信息优势,在社区生活平台上增加关于吃住行游购娱乐的推荐功能,使得社区生活平台成为互联网金融服务创新的平台和产品交付的重要渠道。

三、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是巨大的,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机遇体现在互联网金融的繁荣发展可以促进传统商业银行转型创新,共同培育更多的市场主体,完善金融市场。挑战体现在互联网金融发展冲击传统商业银行现有的经营理念和盈利模式,冲击商业银行支付中介、分销渠道和融资格局,冲击商业银行的基础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侵蚀商业银行的利润。

互联网金融的繁荣发展促进商业银行转型创新。受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影响,传统商业银行无论是愿意还是不愿意,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必须接受转型创新发展的现实局面。近年来,受宏观经济下行因素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系统性风险加大,不良资产持续攀升,传统的跑马圈地粗放式的盈利模式难以为继,互联网金融展现出来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方式,为商业银行转型创新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思路。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也培育了一大批优秀的金融市场参与主体,扩大了金融市场边界,为我国的金融深化带来了新的活力,成为我国当前深化金融创新的突破点,传统商业银行也将因此而受益。

互联网金融发展冲击传统商业银行现有的经营理念和盈利模式。传统商业银行长期以来利用自身的结算中介地位和信息优势盈利,重大型优质客户轻中小微客户,重扩大存贷利差轻产品创新,在客户拓展、运营模式、产品创新和安全架构方面都没有足够的创新发展动力。互联网金融是对传统金融经营理念的彻底颠覆,是真正地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以增强客户体验为目的,满足客户随时、随地、随心的金融服务。互联网金融尊重客户的选择权,重视每一个微小客户的贡献和价值,通过开放共享理念寻求双赢。

互联网金融发展冲击商业银行支付中介、分销渠道和融资格局。互联网金融企业相对传统商业银行拥有庞大、稳定的用户群体和海量的交易信息数据,方便、快捷的高效率操作流程,强大的信息搜集、处理能力以及低成本下的充分交易运作模式。互联网金融企业致力于积极满足自身平台用户的电子商务在线交易支付需求,同时用宝宝类理财产品低成本地收割商业银行小额存款客户的资金利润,然后满足信用度高的客户的短期融资消费需求,通过累积用户财务数据了解客户,有针对性地提品和服务,通过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有效地控制业务风险,可以说业务场景与服务创新是水到渠成,但与此同时却是传统的商业银行承担了这些客户高昂的拓展和维护成本,包括但不限于柜台开户、银行卡制卡等。

互联网金融发展冲击商业银行的基础建设。互联网金融更注重增强客户场景体验、注重技术开发、注重大数据支持,而传统商业银行热衷于依靠更多物理网点、更多人工服务、更多走访营销,在传统发展思路难以为继的现实情况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会促进商业银行的人力、物力、财力更多向平台开发、技术支持、数据分析、市场调研等方面倾斜。此外,受经营业绩下滑、发展速度受挫的影响,近年来银行员工的绩效薪酬下降较快,而互联网金融企业正处于招兵买马阶段,亟需从传统商业银行高薪挖取从业经历丰富、专业能力精湛、对金融领域比较熟悉的高端金融人才,所以传统商业银行掀起了一股规模较大的离职潮,很多优秀员工流失到了互联网金融企业。

四、传统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潮流,传统商业银行几乎都开始尝试使用“互联网+“的思维来进行改革创新转型,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不断完善网上银行功能,丰富移动智能终端产品,转向以客户为中心,加大数据使用,加强产品创新等,但是与新形势新要求相比,与优秀的互联网金融企业相比,与广大社会公众客户的期盼相比,都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足,对于变革创新的态度还是趋于保守,产品也较互联网金融企业还有相当差距,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具体来说:

第一,要实现经营理念的突破,真正做到以“互联网+”的思维来办现代银行。传统商业银行长期以来的经营重点都是线下网点和实体经济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在互联网移动通讯广泛普及的时代,无论是消费购物还是理财投资,线上交易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传统商业银行应该积极适应“互联网+”时代经济发展趋势,高度重视互联网线上市场的重要性,积极借鉴互联网的思维理念经营线上业务和服务互联网用户。做好真正以用户为中心,为用户提供更加便利和更加有可获得性的服务。

第二,要加强移动互联平台建设,不断丰富平台产品种类和服务功能。目前银行已经开始着手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比如建设银行推出的“善融商务”,中国银行推出的“中银易商”,但其无论是服务功能还是产品种类,在客户体验上都较淘宝、京东这样的成熟电子商务平台有着非常大的差距。即使在商业银行擅长的投资理财领域,建设银行推出的“速赢”,招商银行推出的“朝朝赢”也远远落后于“余额宝”“陆金所”等优秀互联网金融品牌。传统商业银行应该持续加强移动互联平台建设,真正做好以金融消费者为中心,把用户的交易场景需求作为互联网金融创新的逻辑起点。

第三,加强技术研发与大数据的应用,提高客户消费体验。财富转移与消费结算的实现方式及技术效率是金融消费者消费体验的关键,传统商业银行应该加强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运用,并以此为契机寻找业务蓝海区域。比如中小微企业往往不具备有效的风险缓释条件,直接给予这些客户信用放款会给资产质量管理带来较大压力。那么就可充分发挥大数据对于资产类金融产品精准支持作用,根据客户以往的交易记录与信用特点作出客观的授信结论。

产业互联网的商业模式篇8

关键词:“互联网+”;农产品;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B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6.018

0 引言

以互联网为依托的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是指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信息系统为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服务提供有效的信息、技术支持。通过互联网将政府、企业、经营者、消费者、生产者以及配送中心、物流中心、监管机构、金融机构等各方面要素整合在一起,以此来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力和经营管理效率。

总体来说,我国的“互联网+”背景下的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建设尚处在摸索阶段,和其他建设成熟的国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本文以济南市万德镇和潍坊市寿光市为例,通过研究两者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方面的异同,发现其发展中的问题及经验,找到适合两地发展的有利途径,最终为山东省乃至我国的“互联网+”背景下的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提出对策建议,促进中国广大农村的“互联网+农业”的发展。

1 济南市万德镇“互联网+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模式分析

万德镇位于山东省会城市济南与五岳之首的泰山之间,多山地和丘陵,平原面积狭小。历史上主要以小麦、玉米等作为传统农作物,同时也开拓了茶叶、核桃、板栗、小米的种植。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全镇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基于齐长城、泰山玉等旅游焦点的存在,镇政府大力扶持都市观光农业、种植大棚菜、大棚果的发展。

目前万德镇响应全国号召,在济南搞起第一个“互联网+”示范村。概括起来万德镇发展互联网+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的思路主要有以下特征:第一,运用“党支部+合作社+电商平台”模式;第二,主攻“互联网+农产品销售环节”;第三,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

万德镇的电商发展模式可以概括为“党支部+合作社+电商平台”,该模式是由万德镇主要负责人深层次考虑结合当地特点确定的,以党支部引领发展,以合作社为经营主体,以电商平台为主要经营方式。和以往村民单打独斗做电商卖产品不同,以村党支部来引领,党员做示范,能起到督导作用,以合作社做经营主体能进一步保障产品质量,最大限度的增强宣传效应,特别是万德镇合作社统一使用“山水万德”品牌,使得各个合作社不仅要考虑个人利益,更要诚信经营,维护公共品牌。

综合上述介绍,万德镇依托其特色农产品资源,打造“生态万德”品牌,在“支部+合作社+电商”模式下,通过对“互联网+农业”的深入探索创新,不断充实该镇电商内涵,但由于各方面因素,总体“互联网+”的发展水平还是很低。

2 潍坊市寿光市“互联网+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模式分析

寿光市位于山东潍坊市,被誉为“中国蔬菜之乡”,自2000年开始举办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是全国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目前寿光市发展“互联网+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思路主要有以下特征:第一,运用“种苗+农业投入品+农业技术服务”模式;第二,主攻“互联网+农产品生产环节”;第三,强化物流业的发展。

生产领域的互联网应用在寿光是最为出色的,主要模式为“种苗+农业投入品+农业技术服务”。从种苗到成品,大棚里的空气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度等参数,都会被信息盒子采集下来并实时传送给后方的智能平台,智能平台又将数据处理控制灌溉系统、卷帘系统等,全部实现自动化。这样的物联网农田,目前寿光市已经发展了1万多亩。在流通领域,电商网络也在覆盖寿光的农业产业链。阿里巴巴农村淘宝店三个月就新建了40多个村庄终端店。寿光市还设立了一千万元的电商发展基金,建设电商孵化器,培养农村电商人才,以鼓励年轻人回乡创业。

农产品销售和电子商务的有效融合,不仅让寿光开启了农产品销售的“电子商务”时代,也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寿光模板”。

3 济南市万德镇与潍坊市寿光市两地“互联网+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一体化”模式对比分析

3.1 济南市万德镇“互联网+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模式的优点

3.1.1 独特的地理位置,为“互联网+农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万德镇南依泰山,东依灵岩寺,北有齐长城,京福高速高平路、京沪铁路、104国道贯穿境内,交通便利,物产丰富,为万德镇发展电子商务农业提供了基本的优越条件。

3.1.2 丰富的资源

(1)旅游资源――灵岩寺、齐长城。灵岩寺为天下“四大名刹”之一;万德北有齐长城,历史悠久,拥有众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自然资源――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土壤类型主要为棕壤、褐土,适合茶叶、果树等特色农产品的生长;泰山玉产量丰富,价值较高。

3.1.3 “支部+合作社+电商”模式的开拓

运用“党支部+合作社+电商平台”独创模式,实现党支部引领、合作社主营、电商平台服务,整合全镇特色农产品和旅游资源,规范经营管理,打造统一的“山水万德”品牌。

3.2 寿光市“互联网+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模式的优点

目前,寿光市正由“蔬菜种植销售中心”迈向“农产品电子商务中心”,从之前电子拍卖,到如今的蔬菜调度呼叫中心、蔬菜“宅配送”网上交易,这些探索既销售了产品,宣传了品牌,还推动了蔬菜产业链条的延伸,实现了电子商务和蔬菜产业的健康协调发展。下一步寿光要发挥蔬菜之乡的独特优势,进一步探索实现农产品流通和电子商务融合发展,不仅要成为农产品种植、集散销售中心,更要成为极具代表性的农产品电子商务中心。

此外,寿光市政府出资建立寿光市电商服务中心,打造集电商群、外包服务、营销推广、仓储物流、人才培训于一体的电商产业链,实现产业集群发展,也为寿光市的“互联网+农业”定了坚实的基础。

3.3 从济南万德镇和潍坊寿光市看“互联网+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一体化”在山东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山东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在“互联网+”浪潮中已开始摸索前进。长清区万德镇制定了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互联网+”发展路线,推出了“党支部+合作社+电商”模式下的农产品生产销售和农村特色旅游;在潍坊市寿光市农村淘宝服务中心,政企合作,农村淘宝如火如荼。

如图1,从增长趋势来看,水产肉类、蔬果、熟食在2012年之后保持了最快增长率,同比增长达19458%。随着冷链物流、仓储等基础设施的改善,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尝试并接受在网上购买生鲜农产品,但生鲜农产品有其质量、季节性等特点,因此它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的一体化就显得非常必要。

关于互联网背景下农产品产销一体化,2007年2月,国家工商总局就提出积极促进新农村建设意见,推进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构建现代农业市场体系。在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许多地区已经将一家一户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采取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经营方式,通过对初级农产品的加工和转化,延长农业产业链条,这样不仅通过分工和协作提高了农业生产率,而且发挥规模经营的优势,降低了生产成本。

3.4 万德镇和寿光市“互联网+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寿光市和万德镇在“互联网+农产品”加工环节落后,“互联网+农业”起步迅猛但存在诸多问题。

(1)“互联网+农业”新模式的普及和规模的扩大缺乏人才和宣传。

观念落后、政策和人才缺乏制约着“互联网+农业”的发展。万德镇的农业电子商务只有三处示范园试点,电商网店尚未全面普及推广,寿光方面的电商孵化中心优秀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也相当缺乏,如何推广、引进高技术农业人才考验着行业智慧。

(2)农产品存在质量、季节性等难题。

很多顾客不愿意网购农产品的一个很大因素就是品质难以保证,因为生产过程不可见,而且每一种农产品都有其特定的季节性,消费流并不稳定。寿光市因为有先进的大棚技术,解决了部分季节性的问题,但是并非所有农产品都可以进大棚。因此互联网销售季节性农产品,就意味着需要冷藏等先进技术的保障。

(3)“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与传统模式的冲突。

去中间化使多数传统渠道销售者表现出自己的担忧,被淘汰的命运显而易见,但由于知识水平限制转行存在困难,这也使大多数传统商户拒绝和政府合作发展。

(4)此外还存在物流成本高,冷链不完善,技术难攻关,互联网+农业发展信息基础设施不完善,农业产业链与互联网的结合不完善等其他诸多问题。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技术问题是实现“互联网+农业”的一个关键问题,但是中国目前在互联网、农业技术等方面技术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4 对策建议

针对课题考察中发现的问题,我们给出了如下建议:

第一,大力培养与引进电子商务人才,加强互联网相关知识的宣传。通过良好的宣传让农民熟悉互联网农业的运作模式是首要“课题”,此外,优化就业条件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同样重要。

第二,政企合作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国内仍有5万多个行政村没有通宽带,农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不足30%。因此政府带头、企业深化服务项目是保证农业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保障。

第三,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解决最后一公里。中国物流业仍然是经济的一个短板。生鲜农产品物流业发展明显欠缺,引进冷链物流技术是重中之重。

第四,建立和完善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模式,延长产业链,促进产业化发展。政府支持有关农业企业直接入驻农地,完成产品简单或深加工,依靠网络销售直接运上消费者餐桌,才能真正做到让利于农。

第五,建设良好的信贷环境,从资金上支持技术,从技术上发展农业。无论是技术还是农具,都需要有良好的信贷保障,给与农业相关人员低息贷款发展技术等等,提高农民发展激情。

只有从网络基建、物流体系、信贷体系、农民信息化水平等角度多管齐下,市场才有真正激活并快速流转的可能。

5 结语

从寿光和万德两地的发展可以看出,“互联网+农业”不再只是简单互联网接入农业,而是成功地将互联网与社会资本带入驱动农业发展的轨道中。一方面,“互联网+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可以深化产业链,降低成本,开拓发展空间,提高产品附加值。另一方面,为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环节提供全方位信息与技术服务,成为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的新方向。“互联网+”作为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它的新技术、新理念,将给传统农业带来意想不到的变化。

参考文献

[1]钱卿.农业互联网产业发展现状和若干建议[J].上海农村经济,2012,(7):17-19.

[2]徐刚,王巍,石宇良.我国农业电子商务对策研究[J].北京农业,2011,(3):51-52.

[3]代成斌,黄玉珊.互联网+农业:以信息化促进农业现代化[J].世界电信,2015,(5):63-65.

[4]胡.农业互联网发展现状及趋势探讨[J].互联网天地,2015,5(5):41-46.

产业互联网的商业模式篇9

关键词:“互联网+”背景;现代农业产业链;商业模式解构

在现有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趋势下,互联网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目前互联网也在农业产业链的各环节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现代农业化的产业链中每一个环节都有互联网的作用,本文主要分析了互联网对现代农业产业链的影响其具体的一些作用点。

一、“互联网+”农业的发展基础分析

外部环境的改变以及内在优势是不断促进产业转型的一个重要因素。农业经济现在正处于需要进行转型升级的一个背景,而现代农业应该怎样做出转型,跟现在的移动互联网之间有非常密切的关联。

(一)农业生产规模的提高,需要得到互联网技术的支持随着相关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目前土地集约化是农村粮食生产的一个主要趋势。土地的流转已经进入了非常规范的状态,所以农业生产经营将会更加规模化,而如果规模化经营成了当下农业生产的主要发展趋势,那么将会使得原有的粗放型农业生产得到改变。与传统的规模较小的农业生产相比,规模化的经营需要投入很多的资金,以及需要大批量的采购农用物质,而在这时如果引入了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将会给以上这些过程提供很多的便利,并且促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也因此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政府对于信息化农业的发展重视程度较高我国现代农业主要面对的两大重要问题是粮食以及食品的安全问题。首先是粮食安全方面,因为农业生态环境受到了一定的损害,而相关的农业资源方面也出现了一些紧缺,所以这给粮食安全问题带来了很多的挑战。相关会议指出,粮食安全问题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必须要保证粮食的绝对安全。目前农村地区的劳动力相对以前有了一定程度的减少,而人均所拥有的土地数量也相对降低,为了能够进一步的提高种植以及养殖的效率,就必须要促进农业科技的进步,这也是保证粮食安全问题以及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方法。各级政府都对农村电商的发展有非常高的重视,并提出了相关政策来积极地配合农村电商的发展,积极地鼓励农民群众利用电子商务来实现产品的交易,并且采取了相关的措施来进一步地加强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不断的推广电子商务在农村中的应用。在“互联网+”农业技术不断推广的现在,其中一个最大的阻碍因素就是物流问题,但是相关政策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为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扫清了前方的障碍,为其发展过程创造了非常良好的条件。

(三)农村互联网普及程度的提高,为农业信息化提供了基础农村已经完全具备了基础信息设备,这些设备在不断地完善下,已经相比从前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并且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乡村信息化基础设备的建立,目前关于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的项目已经全面开展,覆盖了大量的乡镇地区,而农村地区的群众拥有计算机的人均数量也在不断提高。并且随着手机的普及化,能够利用手机来进行上网的农民群众数量也在不断提高,并且关于农业信息的采集,农业农村部也开阔了很多的渠道,设立了大量的采集点。这些信息采集渠道以及采集点的覆盖范围非常广阔,能够基本上满足农业人员所需要的农业信息需求,为他们提供了多种多样的信息,从以上可以看出,当下农业互联网的发展所需要的一些资源以及信息采集渠道都已经基本完善。很多新兴的技术已经开始应用到农村农业行业中,比如说大数据以及云计算等技术,但是从总体上来讲,农业生产的总体情况还处在比较落后的阶段,但这并不意味着农业发展只能依靠传统的一些技术。但是在实际上,数据分析以及云计算等新兴科技早就已经在农业方面进行了应用与探索,而且这些技术手段都在不断地完善中,其应用场景也在不断地丰富,而这些技术所能发挥的效果也更加的明显,对于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来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虚拟网络中的经济与实体之间的融合是当下信息化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使得当下农村网民数量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提升。根据相关的数据表示,农村网民的数量正在不断地提升,其覆盖率越来越高。并且在未来的这几年中,农村地区很有可能成为当下中国网民规模增长的一个重要来源,而手机慢慢地也将成为普及互联网技术以及促进农村地区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媒介。而农村互联网普及程度的提高将会给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带来非常重要的优势,使得互联网与农业之间能够实现更加有效的结合。同时也能够解决农村信息化发展所需要的技术基础问题,为今后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便利。

二、“互联网+”背景下对于农业产业链的具体影响分析

(一)提高农业产业规模化农业产业要想得到真正的规模化必须要制定土地的流转制度,通过制度的实施过程来进一步地推动我国的农业产业向更加规模化的方向发展。这种传统的生产模式的改变也在一定程度上把我国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同时也推动着自身的收入及农业生产配套设施的发展,农业要想得到真正的发展必须要有现代的信息技术结合起来,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也能够进一步的推动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管理制度的完善也会进一步的推动农业金融系统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二)政府政策扶持“互联网+”的农业发展土地是农业发展的最终的保障,现有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很多的问题,经济的发展也给食品的安全和粮食的安全带来了一些威胁,目前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目前粮食的安全保障问题已经成为现有农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目前我国的农村劳动力水平非常低,现有的人均土地占有量非常的少且发展不平衡,为了进一步地使这些土地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手段来提高粮食的安全问题。目前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文件进一步的推动农村电子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用互联网技术来积极地鼓励农业的发展,目前国内各种政策的实施也为农业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三)互联网技术带动农业发展农业产业链的活动主要包括了农业的生产流通等一些其他的工作流程,互联网是现有农业操作流程的核心关键点所在,目前我国的互联网农业技术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有各种各样人才进入到农业发展过程中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农业生产工作,通过这种方式来进一步地改变农业市场的现行效率,互联网技术可以进一步地推动农业产业链的转型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对我国农业生产的结构进行改善。

三、“互联网+”推动农业产业链经营模式改革的具体体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计算机系统已经在各个领域和专业都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农业产业链也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互联网技术进步地推动了现有农业产业链形成了一定的商业模式,这种新型的商业模式也为农业生产带来了更多的市场发展的可能性。

(一)农业产业链的生产资料模式随着我国土地制度的不断完善和运行,我国现有的土地经营模式朝着更加规模化的方向发展。这种新型的经营模式也在不断地扩建和形成的过程中,这种经营模式的规模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农业产品的供给量,农业产业链的生产资料模式也在朝着更加科学合理化的方向发展,目前我国的农业产业链市场比较广阔,且市场发展前景很好,根据相关的数据显示,近几年来化肥、饲料这些种类的农业附属产品销量也在不断地增长,因此也带了一些经济效益,随着近几年来互联网技术在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从侧面进一步地推动了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这种新型的金融模式也会提供更加优质的农产品,这些农产品也会进一步地对农业信息系统进行完善,进一步地把现有的农业生产商朝着一个更加综合型的农业服务平台进行转变。这种转变更加有利于农业市场的进步和发展。农业产业链的生产资料模式的改变也为农业市场的进步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二)农产品营销向农业电子商务模式转变目前我国的农产品营销方式也在向农业电子商务模式转变,农业互联网的发展也为农业电子商务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机遇,我国传统农业生产结构模式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存在着结构不合理、各种权利分配不平衡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具体体现就表现在传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小型零售规模比较多,这种情况也导致了农业生产流程太过繁琐和复杂,传统的农业产品的生产流程非常的复杂,各种销售及分售模式极度的不平衡,农业的很多批发商的权利和利益受到了严重的损害,出现这种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农产品的营销与现有的商业体系不符合,存在一些不协调的问题,随着现有互联网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各种产品的生产模式都在不断地拓宽和发展,这种新型的市场模式也进一步的对消费者的利益进行了保障,这种新型的消费模式能够进一步的保障消费者的利益。

(三)互联网技术推动农业金融模式运行随着计算机技术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农业生产链中另一个比较重要的金融业也处在不断地成型及发展的历史时期,金融业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也需要得到及时的解决。比如说信用的缺乏也会导致现有金融行业开展比较困难,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依靠互联网的数据能力,用互联网的技术进一步增强金融行业可信度。第二,对于一些小型的借贷金额方式,这种新的借贷方式的主要特点就是利息比较高且管理比较困难,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利用一定的方式来构建一个更加社会化、微型化的平台来解决。第三,仅仅依靠信用来维持担保抵押的方式在实行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可以推荐一种新的方式来实行,比如说可以用一个第三方的机构来做一个监督管理的中介者,通过一个基层的担保点来实施担保过程中的各个活动,通过实际的活动来开展租赁等各种实际的农业生产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对农民的利益进行更切实的保护。

四、“互联网+”背景下现代农业产业链及商业模式各领域的经营模式变革

农业生产市场的主要特点是发展空间大,现有产业比较落后,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非常常见,因此,现有的农业产业被互联网技术改变的可能性非常大,移动互联网技术能够提高农业产业的信息化程度,现有的各种新型经营主体的成立也都进一步的预示着农业互联网时代已经慢慢地到来,互联网技术正在对农业产业链进行一个全新的构建,目前我国的农业产业链正在进行一个全新的变革,互联网技术在推动着农业产业链各环节在进行全新的布局,正在构建一个全新的农业产业的生产规模模式。

(一)农业生产资料服务平台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目前我国农业生产资料服务平台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随着现有农业现代化生产模式的推进和改变,我国的土地流转速度和方式也在不断地进行改变,农业产业也不断地朝着规模化方向发展,这种新型的生产规模模式也为产品的工艺和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几年来我国的农业物资市场发展非常的迅速,一些化肥种子等农业产品的销售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加,互联网技术也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互联网技术所创建的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也有利于进一步的激发农村产业的活力。这种新型的经营模式也会进一步提供更加高质量的产品,更加丰富的农业产品物资供应方式和渠道,更加优秀和优质的服务方式和技术,这种新型的农业信息化系统也会进一步的推动我国农业物资向更加商业化的方向转型和发展。我国目前的农业电子商务发展尚未形成一个固定的方式和模式,现在比较成熟的经营模式主要是第三方的网络销售平台模式,与国外的一些发展经验相比,国内的模式仍旧存在很大的漏洞,国外的现有农业产品的销售模式有更加一体化的服务能力,因此,我国的农业企业的模式也应当进一步地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互联网大背景下的现代农业物资企业发展将会朝着更加一体化、专业的方向发展。

(二)农业服务企业更好的发展互联网是一种新兴的信息革命技术,互联网的出现构建了信息化生产的主要模型,互联网能够真正地实现所需要的交流和沟通,对各种农业生产信息进行传递。农业信息化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将传统的劳动力工作方式转变为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控制的生产模式。这是一种更加高效的生产模式,这种新型的生产模式可以进一步地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结合也为农产品的销售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我国传统的农产品加工模式主要包括零售、批发等。传统的加工生产模式利润比较小且难度比较大,在这种传统的生产模式下,一些小中型的农业生产者甚至没有选择的权利,消费者是被动的购买产品,很多消费者的利益不能够得到最有效的保护。产生这种现象的最真实原因就是农产品的属性与信用的流通模式之间不协调,因此,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尽快建立一种更加新型的销售流通模式,互联网技术的到来标志着这种新型模式的建立,互联网技术带来了更多的新型技术和设施,为新型模式的建立带来了技术性的支持,这种新要素的出现和设施的建立也为产品的流通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产业互联网的商业模式篇10

互联网引领中国商业环境发生质的变化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互联网市场化10周年。互联网激荡的十年,是改革开放激荡的三十年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的前20年,基本是落后的工业生产力与改革生产关系的结合;改革开放的后10年,由于互联网的加入,变成先进的信息生产力与改革生产关系的结合,这种结合产生了生产方式的质的飞跃,并由此产生新的增长方式。

由此可见,互联网加入之前与之后,改革开放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先进生产力的有无。生产方式等于生产力加生产关系,互联网使改革开放产生质的飞跃,从生产关系调整,变成加入生产力变化后的生产方式转变,中国从工业化的增长方式,转向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增长方式。这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继从农业化转向工业化之后,又一次文明级的伟大历史跃升。

同是走市场化道路,信息业改革与工业、农业改革的不同在于,它是先进生产力发展与市场化改革的充分结合,十年来在互联网领域,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结合起来共同向前推进,把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推进到改革与发展结合的新阶段。当前,在生产关系潜力通过改革开放充分释放的情况下,民营企业由于生产力低下而陷入过冬困境。走出过冬困境的关键,在于为改革注入发展的驱动力,以提升价值链上的位势。正如一位领导指出的,“信息化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驱动力”。商业互联网的成功实践,昭示了以科学发展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的新前景。

这是互联网对中国商业环境产生的最大的影响。

互联网的商业化改变了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被钱德勒称为两大“工业资本主义的原动力”。前者对应传统工业化(品种越少,成本越低),后者对应新型工业化(品种越多,成本越低)。互联网的商业化,推动了企业战略本身向新的增长方式转变。

1 推动了国有企业的原动力升级

这主要表现在大型企业信息化中,信息化与业务战略的融合阶段。2008年中央企业信息化的新科状元中远集团,利用网络化实施 “变拥有为控制”的散货战略(散货相当于品种多样化,中远集运以此为主要利润来源),将航运模式从大规模、少品种转向小批量、多品种,在完全市场竞争中一举取得对世界第二名的绝对竞争优势,显示了转变增长方式、科学发展的巨大实战威力。国家电网在组网过程中,提出了完全不同于“企业信息化”的“信息化企业” (相当于动成长企业、灵捷企业、虚拟企业)理念,显示出将信息化作为一种新生产方式融入企业战略的明确意识。原动力升级带来的最大变化,是大型企业从传统工业化的“做大做强” (恐龙),转变为新型工业化的“做大做强做活”(会跳舞的大象)。

2 推动了民营企业的原动力升级

民营企业在风险投资的支持下,极大推动了中国商业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创新。其中最大、最具共通特点的创新,是形成“平台免费、增值收费”的范围经济模式,通过共享平台,分摊差异化成本,通过增值业务实现品种多样性带来的升值。典型如腾讯、盛大、巨人网络等。

范围经济的另一种形式,是阿里巴巴的网商模式,即“中小企业+网络集群”模式。它具有平台共享,差异竞争的特点,实现了“小的就是好的”,走出了不同于规模经济越大越好的道路。

互联网产业把先进生产力产业化

商业互联网的第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即信息技术向信息产业的转变,把互联网技术商业化。信息产业是信息化的一个木可或缺的要素,这是中国的信息化不同于其它国家(特别是小国)的特点所在。互联网技术的产业化,既是产业和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又是将第一生产力转化为商业的必然要求。

十年来,我国网络规模不断扩大,网络及产品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经营氛围不断优化。权威指出,互联网对中国经济的拉动力量将会超过电信行业。

1 基础设施和电信运营业成为商业互联网的基础产业

中国网络基础设施产业迅速升级。当前,基础电信企业的互联网用户进一步趋向宽带化。2008年1-8月,互联网拨号用户减少413.2万户,达到1527.7万户,而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净增1293.4万户,达到7934.8万户。目前中国网民中接入宽带比例为84.7%,宽带网民数已达到2.14亿。目前中国的手机上网网民数已达到7305万。电信运营业也随之日益转向互联网业务,开展全业务运营。中移动每日利润高达2亿。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标准TD―SCDMA已变为现实的、具有互联网功能的3G手机,在中移动推动下,从研发转向试商用。

2 设备制造业成为商业互联网的保障

与印度完全不同,中国依托国内需求,发展起规模巨大的电子信息制造产业,形成了华为、中兴等大型网络和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主要互联网设备和终端产品技术包括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网卡、NGN产品、IPv6设备等。网络设备制造方面的上市公司包括新华股份、深桑达、东大阿派、湘计算机、大显股份、宏图高科等。网络建设方面的上市公司包括广电股份、中信国家、东方明珠、电广实业、青岛东方等。

电子设备与网络设备的界限日益模糊。2007年我国全年生产手机5.48亿部,增长14%。28.9%网民用手机接入互联网。微型计算机1.21亿台,增长29%;数码相机7493.5万台,增长11.9%。网络计算机、网络打印机、网络相机受到市场欢迎。手机、计算机等主要产品产销率均达98%以上。全行业对外贸易额达到8047亿美元,同比增长23.5%,占全国外贸总额的37%。

3 技术产业化为商业互联网提供了创新动力

移动通讯业(包括3G)、宽带产业、视频产业成为新兴的朝阳产业,软件服务业(包括SaaS产业)等现代信息服务业正在兴起,三网融合、3C融合以及下一代网络,还在不断带来业务融合、产业融合的下一代机会。这些产业都在成为互联网产业的有机组成部分。网络技术服务方面的上市公司包括厦门信达、国脉通讯、广西斯 壮、长安信息等。

通过互联网应用焕发了民营企业的创造性

商业互联网的第二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互联网应用,即互联网技术产业提供的产品、服务在互联网增值业和传统产业的应用。

1 互联网应用产业的发展

增值服务业作为互联网产业的一部分,是在互联网设备制造业、电信运营业基础上成长起来的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现代信息服务业。互联网应用产业的发展特点是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形成基础业务与增值业务分工。互联网的“基础一增值”分工特性,有助于国有与民营的博弈,向着双赢而不是零和的方向发展,将改革中的矛盾,化解于发展的无形之中。

在中国商业互联网的发展中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就是广大民营互联网企业集中于互联网增值应用,特别是虚拟交易领域发展,中小企业电子商务(阿里巴巴),即时通讯(腾讯)、搜索引擎(百度),游戏(盛大、完美时空等)产生了年轻人的上市公司。此外还有中华网、网易、搜狐、新浪、无忧招聘网、e龙旅行网、空中网、灵通网等民营企业在纳斯达克先后上市。

主要的互联网应用包括互联网接入服务(含邮件服务),IDC服务,专业网络信息服务(包括商务信息服务、网上书店、网络咨询业、招聘网站、财经网站、文娱网站、旅游信息服务等),电子商务(B2B、B2C、G2C),网络文化(网吧、网游、网络音乐),无线信息服务(包括短信、彩信、彩铃、手机游戏等服务),即时通讯,搜索引擎,网络广告,网络媒体(包括IPTV、视频网站等),Web2.0(博客、播客、SNS、RSS等),以及网络安全服务等。

2 互联网产业应用的发展

互联网产业应用是指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结合的“水泥+鼠标”模式。垂直应用的行业(如中国化工网),网上银行,远程教育,旅游(携程),房地产,汽车等专业化的网络信息服务不断细分市场。值得注意的是,有70%的行业网站集中在江浙一带,这与那里的商业环境理想有关,而北京的民营电子商务却处于外流之中。

除民营企业外,一大批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在互联网产业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国资委管理的中央企业中,网上销售商品和服务总额占总销售额的比例平均为17.6%,网上采购商品和服务总额占总采购额的比例为13.4%。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实施物资采购“阳光工程”,通过网上采购的物资达5000多种,累计实现网上采购总额4336亿元,节约采购资金159亿元。中国移动通过在全系统推行比价采购,降低采购成本近30%。

互联网改变了消费与生活方式

国人从对互联网一无所知,到把它视为同读书、看电视、打电话一样的现代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历史上还从没有一个事物能像互联网这样,这么快就改变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和娱乐方式,带来巨大的文化变革,深度改变经济结构和产业格局推动社会发展的进程。

据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中国互联网网民报告2008》显示,在认同互联网的理由中,回答“可以提供更多选择”的,在网民中占91.2%,而不上网人群只有39.7%,说明上网人群比非上网人群,表现出强得多的主体价值多元化的意识。

互联网还催生了在家办公(SOHO)、产消合一(如消费者开办网店)等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目前虽然有来自个别地区工商部门的诸多阻力,但长远发展仍十分乐观。

互联网造就了一代阳光型企业家

商业互联网的十年,是商业逻辑不断战胜官本位逻辑的十年。互联网企业家不靠老子、位子、裙子、刀子,阳光致富。这与钱权交换盛行的传统经济,形成鲜明反差。

十年来,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企业家精神”在中国这片有千年封建社会历史的土壤中得以生根发芽。敢于冒险、勇于创新、执着梦想、不怕失败的“企业家精神”在互联网企业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互联网企业与企业家成为当代年轻人的榜样和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