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融合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1 17:45:31

产业融合

产业融合范文篇1

关键词:产业融合产业发展对策

产业融合的内涵

关于产业融合最早是从信息通讯业领域的产业融合开始研究的,即电信、广播电视和出版三大产业的融合现象。伴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快速发展和企业跨行业、跨地区的兼并活动,产业的边界开始模糊化,大量出现了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不同行业之间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经济现象。我们将此经济现象称之为“产业融合”。产业融合应是由于技术进步、放松管制与管理创新,产业边界和交叉处出现的技术融合导致各产业打破原来的产业界限,使之相互介入、相互渗透,从而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的特征和市场需求,形成一种新型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最终达到产业之间产品、业务与市场的全面融合。

需要注意的是首先虽然产业融合往往以技术融合为先导,但不是所有的技术融合都能形成产业融合;技术融合能不能导致产业融合,还取决于市场需求、制度和政策环境等因素。其次产业融合的结果会改变原有产业的垄断与竞争关系。对于自然垄断性产业来说,它要与其它产业融合,首先必须打破垄断,放松管制,允许其它产业的企业进入,这必然会改变这些产业原有的垄断与竞争关系。而对于其它产业来说,也会涉及其市场关系的变化。因为产业融合前,只有属于本产业内部的企业之间才相互存在竞争关系,而一旦由于产业融合的需要,本产业与其它产业积极地相互介入,那么本产业的企业与其它产业的企业也就处于相互竞争的状态之中,从而使竞争进一步激化。最后伴随着产业融合和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必然会出现企业破产倒闭、企业合并和企业重组等现象,使企业的组织形式和规模发生变化,其经营的业务和范围也会有很大的扩展。

产业融合对我国产业发展的作用

(一)产业融合促进产业结构的转换与升级

产业融合往往发生在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因为高新技术产业与其它产业之间具有广泛的关联性。高新技术产业融入到传统产业过程就是用高新技术取代一些传统技术的过程,这将导致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的边界模糊、甚至消失,引发传统产业的分化、解体和重组,促使传统产业迅速过渡为高新技术产业,促使较低层次的产业结构抛弃一般的演进过程,获得跨越式发展。与此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新的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新的产品被广泛使用,新的服务被广泛普及,从而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不断催生,旧技术、老产品、低层次服务不断萎缩或消失,最终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产业融合促进各产业部门多头并进式发展

产业融合使各产业部门增长率的差异大大缩小。因为产业融合将改变产业结构的变化呈现线性的这一传统的替代规律,使各产业与创新起源点的距离基本相同,因而产业生产率上升的差距在大大减小,从而各产业增长的速度差异缩小。比如传统的低速增长的农业部门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融合形成现代农业产业,具有和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一样的高增长率。因此产业融合为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并行发展提供了可能。随着产业融合,经济增长将表现为多元新兴部门并行发展、相互促进的特点。

(三)产业融合有利于整合资源并提高产业经济效益

产业融合有利于具有互补技术的企业通过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利用共同开发平台,降低研发成本。产业融合导致的企业内外部组织的网络化,使得企业具备了更为快速的市场反应能力,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使得企业更能迅速地组织生产和销售。产业融合导致新产品的出现,这些创新产品和以往的产品不同,具有多样化和更好的功能,产品的收入弹性较高。产业融合带来的产品标准化和模块化,使得产品的规模生产变得更加容易,产品生产的柔性也得到提高,从而产生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四)产业融合可以推进产业制度变革

在产业融合中,产业的发展模式、发展规律、发展规则将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这就给旧的经济、社会管理体制提出了挑战。例如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必将对原有的传统产业扶持政策带来冲击,对传统产业的管理体制提出挑战。只有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才能促进产业融合后的新产业的发展。加快我国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

(一)营造促进产业融合的良好环境

政府要根据产业融合的发展趋势和规律,科学、细致地做好产业融合规划,以促进不同产业在融合渗透中共同发展,并形成相互融合的新型产业体系;消除部门限制和条块分割障碍,形成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的运作机制;进一步放松对部分产业管制,以便于产业融合;制定新的管制规则,为产业融合和企业发展提供宽松的外部环境。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投融资体制,抓紧制定和完善促进产业融合的法律体系,促进产业融合政策环境优化。

(二)加快建设产业融合的基础设施及配套机制

以政府为主导,加强对基础研究和设施的投入,建立各种应用性的技术研究与开发机构,为社会提供应用技术研究平台。建立不同学科领域交叉融合的研究机制,促进各部门间研究开发的合作。建立多学科和技术交叉的聚集地,搞好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工作。

(三)培育不同产业之间融合渗透的优势产业群

根据我国及各地经济发展的情况及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方向,以及产业之间衔接和融合关系,培育不同产业之间融合渗透的优势产业群,并按照“自主、多元、共赢”的市场经济原则,组建新的发展产业融合的企业集团和跨国公司。

(四)促进企业融合发展

企业是产业融合的主体。顺应产业融合的发展趋势,企业在观念上进行革新,战略上实施转变,从多个方面推进产业融合。一方面按照市场机制要求,通过混合兼并、战略重组等形式实现资源合理流动,形成充满活力和有较强竞争力的新的融合企业。同时各种形式的兼并、重组也给企业战略管理的实施带来了不稳定性。企业要重新设计适应产业融合的战略和制度。另一方面鼓励各类企业从融合需求出发,推进技术的创新融合,提高产业融合的紧密度。

(五)积极培育各类产业融合的中介服务机构

应积极培育各类产业融合的中介服务机构。要重点支持专业人才引入、从业人员培训、企业信用鉴证、行业资质论证、法律规章咨询等方面中介服务机构。重视对传统中介服务机构进行改造,引导这些中介服务机构扩展知识面、增加服务功能和扩大服务范围,不断提高对产业融合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六)强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和训练

产业融合对融合型和创造型的人才产生强大的需求。各类高等院校应技术交叉融合的发展态势,尽早开设相关专业,开展多层次的学历教育,培养产业融合所需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各类科研院所应尽快开展融合型研究和跨学科专业设置,培养具有复合性知识和创造性思维的人才。企业应建立起再教育培训机制,改善企业职工的知识结构,让员工掌握更多更新的复合性知识和技能。

总之,产业融合极大地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我们应从优化产业融合的内外部环境入手,制定和实施新的政策、措施来保障和促进我国产业融合,为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打下坚实的产业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健.产业融合理论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2002(5)

产业融合范文篇2

(一)重庆旅游业现状

重庆市位于中国西南,嘉陵江与长江从其境内穿过。地理景观丰富,高山、峡谷、溶洞、溪水、甘泉、密林、瀑布各类景观坐落其间,例如耳熟能详的长江三峡,北碚缙云山、江津四面山、南川金佛山等。它的人文景观同样极为可赞,古代时期它作为巴国、大夏国的都城,近代时期又作为抗战的陪都,它是一座故事之城,历史赋予重庆独特的文化内涵。重庆的旅游业蒸蒸日上,旅游业对当地GDP的贡献率连年增加。据相关部门统计,2011年重庆接待的游客人次已经突破两亿大关。但是我们深知与其他地区旅游产业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重庆的旅游总收入位于全国中游,重庆市的旅游资源仍然有待进一步开发。

(二)重庆文化产业现状

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近年来重庆一边加紧对古文化的抢救与保护,一边推进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得益于政府的政策扶持,各类文化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近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保持了25%以上的增速,是同期GDP增速的两倍以上。快速发展不代表先进,同北京的文化产业增加值1497亿元相比,重庆需要走的路还很长。风险与机遇并存,重庆的文化产业处于成长期,不稳定因素众多,缺乏科学的管理,创新力的不足都有可能使文化产业遭受到毁灭性打击。挖掘文化产业的潜力,寻找文化产业的新增长点迫在眉睫。

(三)重庆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分析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两者本就是互助互利的一个过程。重庆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更多的平台和更多的机会,它的文化产业发展也需要创新点的补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竞争日趋激烈。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相融合,使优秀的旅游资源得到了急需的展示平台,拥有了更多的出镜率,打响了知名度;与此同时,先进科技与优美风景的结合,增添文化产业的素材,丰富了文化产业的内涵。我们深知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起着重大的作用,目前经济理论为产业的相互融合提供了很多种模式选择,例如:渗透型、整合性、延伸性等。这样可以使得企业可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选择。

二、重庆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对策

(一)加强重庆基础制度环境建设

政府要向服务型产业转变从而进一步推进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相互融合,就需要政府具有正确的引导策略。首先,产业的融合要做到制度先行。制度是经济活动正常运作的保障,是投资者的定心丸。良好的制度体系可以提升企业家的投资信心;其次政府要为产业融合提供资金支持,出台银行借贷的扶持条款,降低投资者的参与门槛。新领域的开拓总需要依托雄厚的资金,然而更重要的是人才,人是整个体系的核心。政府设立人才培训班,为相关人员进行职业培训。政府牵头,带领企业到先进地区去参观学习,引入有经验有能力的人才。法律、资金、人才都是产业融合的必要条件,缺一不可。

(二)推进重庆旅游和文化企业的合作

政府的引导作用是有限的,要实现两者的真正融合需要企业的主动参与,摸索出融合的道路。企业创新商业模式,提升旅游企业和文化企业的合作意识。目前重庆市的产业融合模式大多为政府主导的,因政府不是市场经济的直接参与者,与公司方面相比,存在经验不足,或滞后的问题,政府主导的商业合作模式必然有其局限性。因此企业要本着主人翁的心态,积极参与,强强联合,参照国外的先进的商业模式,在了解自己的产业行情基础上开发新的合作模式。企业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先进的技术对延伸型融合模式的发展是相当有利的,它是连接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的桥梁。

(三)优化消费引导策略

所有的产品开发都要以市场为导向,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的融合要适应游客的消费需要,要更新营销模式,拓宽营销渠道。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受外界影响,这为主动营销提供了可能。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进步,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广泛,企业要利用好现代化媒体的传播作用,宣传新的消费观念,刺激消费者对旅游与文化产品的需求。采用经验交流,课堂讲座等形式向消费者介绍相关信息,也可以开展免费体验活动,使消费者更真切的了解旅游文化创意新产品。

三、结论

产业融合范文篇3

一、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机制

1.两大产业的互动机制。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本就是相互联系的,旅游资源是由文化资源孕育而出的,所以很多旅游资源天然具有一定的文化性,很多文化资源经过进一步的挖掘和商业化就可以变成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的本身文化性质较低,人们需要持续做好文化层面的解读和鉴赏,才能进一步将其转化成旅游产品。旅游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给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极大地丰富了旅游产业的内容,有效提高了旅游产品的品位和文化性,为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让文化产业得以不断发展和创新。旅游处处需要用到数学知识,像古建筑的设计图形图像等,旅游距离、时间的计算,租车费用,门票费用,用餐费用等问题都与数学密不可分。2.做好两大产业的融合。文化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灵魂,是旅游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如果缺少文化,旅游事业就会缺少创新和活力。旅游产业的优势往往体现在其市场竞争力上,而文化产业的优势则体现在其内涵上。旅游业要想更好地发展下去,就必须牢牢抓住价值的核心,不断通过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来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促进相互之间的共同发展。3.两大产业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发展关系。文化对旅游有着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将文化融入到旅游之中,可以进一步提升旅游的品位和文化性,丰富旅游产品的内容,给旅游事业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对文化资源进行合理利用能够进一步做好旅游产业的优化升级。此外,发展旅游事业还可以起到进行本地文化推广和传播的作用,可以进一步提高该地区的文化竞争力。由此可见,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之间的有效结合,对双方发展都是非常有利的,可以达到双赢的目的。4.两大产业融合路径的选择。为了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良好融合,政府一定要充分发挥指导和管理的作用,成立专门的旅游文化规划小组,加强对产业发展的监管,给予两个产业的发展以宏观指导。为了给二者之间的融合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政府一定要做好相关市场规范化运行机制建设,打造良好的产业市场竞争秩序,加强对文化旅游资源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的改革和创新。5.加大营销融合的力度。营销融合是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营销方式和手段,在融合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充分做好营销理念、手段和资源的整合工作,精化营销的费用以及各项开支,构建层次更加丰富、高度协调的营销模式。在融合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打破地区、部门和企业之间的限制,构建营销共享和协调信息化的平台,促进产品更加深入地融合。

二、文化产业和旅游资源产业融合效应

实行产业融合可以实现对旅游产品服务、运行模式的创新,推动产业的横向和纵向发展。不断在服务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创新,可以提升相互之间的融合效率和质量,丰富旅游产业的内涵和文化创意,提升产业内部核心竞争力,让产业得到更好长期的良好发展。1.竞争力效应。提升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对异质化的资源进行利用,将传统的旅游资源融入文化要素,这样便可以提升旅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例如:可以通过使用文化创意将旅游产品和服务异质化,我国当前的生态旅游、绿色旅游和世界遗产名胜游就是基于该理念而打造的。2.消费效应。将两大产业更进一步融合起来可以实现更大的消费效应,生产出更多的旅游产品,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消费选择,激发消费者的消费热情,让旅游产业获得更大的发展经济效应。旅游工作人员应做好调研,制定合理的价格,作出预算,将产品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化。3.区域整合效应。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区域整合的一个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人们持续深入地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可以赋予旅游资源更多的文化特色内涵,可以促进两个产业特色的深入融合,从而形成更加有地域特点的文化旅游产业。

三、结语

产业融合范文篇4

一、黔西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原因分析

黔西南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有效地融合有利于该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快速发展,同时其融合发展也是有其地区原因的,主要表现在:第一,地方政策营造产业融合的优良环境。黔西南地区具有古老的文化,还有很多古老的建筑,非常适合搞旅游行业,地方政府也抓住了地区的这一特色,不断的开拓旅游资源,创办各类文化旅游企业,同时这些企业也为了招揽顾客不断的创办各类活动,比如古老文化知识竞赛活动,根据地方风俗创办的各类节庆比赛活动等等。第二,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两者融合的有效的物质基础。第三,城市化建设对产业融合发挥带动效应。黔西南地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建设也逐步的快速推进,在通过旅游创收的基础上,不断的提升旅游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将该地区打造成旅游文化相融合的旅游城市。第四,地方政府不断的扶持基础建设,为两种融合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比如,近年来,该地区不断的完善交通设施,不断完善该地区的出行条件。

二、两者融合发展的途径分析

黔西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旅游产业渗透文化内涵,提升旅游行业的生命力;旅游文化渗透更多的影视演艺精品文化,让旅游行业更具吸引力;重视民族节日,促进旅游行业发展;政府加强文化和旅游保障机制的健全工作。

(一)旅游产业渗透文化内涵,提升旅游行业的生命力

旅游地区要想招揽更多的游客,必须有其吸引人的地方。黔西南地区要想发展其旅游行业,就必须重视其地区文化,将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有机的结合。一个旅游点吸引人的地方不单单是其优美的环境和舒适的居住条件,还得有其特色所在,黔西南地区可以发挥其文化产业,将旅游点更加突出其历史文化特色,这样可以更多的吸引人的眼球,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提升旅游行业的生命力。

(二)旅游文化渗透更多的影视演艺精品文化,让旅游行业更具吸引力

黔西南地区是少数民族居住区,该地区很多的少数民族舞蹈,少数民族音乐等都受人们的青睐。为此,黔西南地区可以将旅游文化渗透更多的影视演艺精品文化,让少数民族舞蹈和音乐爱好者更加青睐,更具吸引力,让旅游行业更具吸引力。

(三)重视民族节日,促进旅游行业发展

在旅游点开展各种各样的民族节目表扬,通过具有地域特殊的表扬来带动旅游业,让节日文化更加有效的融入到旅游行业发展中。比如贞丰“六月六”布依风情节、兴仁“八月八”苗族风情节等等节庆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提升旅游者的兴趣,还可以让旅游者学习到更多的地区文化。也是对地区文化的有效传播。

(四)政府加强文化和旅游保障机制的健全工作

要想将黔西南地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有机融合,政府必须有效的健全保障机制,通过合理的文化渗透,来有效提升旅游业的发展。加大对不可再生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力度,逐步形成谁开发、谁受益、谁保护的机制。

三、结语

产业融合范文篇5

关键词:文化产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打造了良好的经济环境,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奠定了基础。文化旅游作为一种逐渐兴起的产业,正在慢慢地表现出多元化融合的趋势。首先,文化能够让旅游的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化,其次,旅游也可以反过来促进文化的广泛传播。所以,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对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在2009年出台了《关于促进文化和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文化产业是旅游产业的基石,我们必须要坚持文化自信,这样才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也能表明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顺应时展的潮流。

一、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状况

目前,有一些专家学者对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和探究。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融合的背景下,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会在不同程度上相应的联系起来,形成复杂多样的文化和旅游产业,其目标就是为各类游客创造一种休闲惬意的娱乐方式。在旅游产业的发展的过程中,可以为其他游客的精神生活增加许多丰富多彩的内容,同时也可以促进当地文化资源的传承和创新发展。因此,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顺应了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要求,也能提高区域内的经济水平,同时还可以保留动物栖息的各类生态环境。这两个行业经过日积月累的发展,已然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结构。所以,如果将一方简单地归纳为另一方,则很容易降低其整体的效果。实际上,旅游产业要真正地与文化产业融合在一起,才能让文化产业具有更强大的生机活力。很多人认为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差不多,其实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旅游的一种形式体现,而后者则是文化中的一种形式体现。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相互影响。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够为旅游产业加强基础支撑,更深层次地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而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则可以在满足各类游客文化需求的同时,扩大一定范围内的影响力。从某个方面上来说,创新对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首先,创新可以加快相关文化产品的研究;其次,创新也可以改变传统的旅游产业模式,将旅游产业的发展推向新的高度。

二、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

文化传承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通过旅游活动来进行的,各个旅游地区的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会让游客进行思考和谈论,然后形成文化认可,所以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也可以增强文化自信。近年来,“惊鸿一瞥”式的文化产业在国内市场上越来越流行,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对文化事业发展的阻力。用旅游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文化产业提供了可持续的基础推动力量。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桥梁,而旅游产业中的文化类遗产就可以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桥梁。文化创新产业需要结合地域特有的自然环境和不同地域的风俗文化,通过科学技术和农业观光等方法,能够有效地将自然环境和民俗文化结合起来,最终加快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内容比较丰富,体系相对庞大。旅游服务和旅游消费的提高,都与创新元素息息相关。要建设好现代乡村旅游文化的创新,就必须吸收各类文化创意元素来进行新的发展。发展乡村地区的旅游,就得更深层次地了解当地的文化资源,以便将文化创新与旅游产业相融合,这才是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搞好经济的好方法[1]。对于国内文化旅游产业按部就班的模式,乡村旅游文化应当以文化产业为基石进行多元化融合发展,加快形成乡村文化发展新模式。从某个角度看,旅游的发展史在一定范围内也是文化的发展史。如今,很多人都会选择在放假的时候以旅游的方式进行放松,所以旅游也不再是简单的“到此一游”了,而是逐渐感受文化的积极转变。同时,在我国第三产业繁荣发展的背景下,旅游产业的市场也会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式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途径

旅游文化产业结构的变化,为人们感受不同区域的文化特点和自然风光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交通行业的信息化和网络化的进一步加强,极大的促进了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通过省内省外、国际航班、高铁动车等公共交通,使各个景区形成了纵横交错的旅游新干线,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交通服务的质量和旅游观光的便利。同时也应当加强对外经济发展,对境外旅游者提供方便的交通服务。乡村旅游产业具有正反两面性,它既有优点,也有缺点,比如产业逐渐边缘淡化等一系列问题。乡村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为解决乡村旅游产业的边缘化问题提供了解决的方案。当二者融合发展时,就能弥补一些单一产业的短板,这样既能保障乡村旅游产业稳定发展,也能让文化创意产业进一步扩大影响。需要指出的是,两者的融合发展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实事求是,因为每个地区的发展阶段是不同的,所以需要实施的方案也不一样的。从各个地区的发展情况来看,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文化产业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2]。反过来,文化产业比较发达的地区,也有着相应的旅游产业功能,同时也可以吸引许多的游客。所以,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大局观,它的概念要从游客、组织旅游者以及旅游地区的各个方面来进行全局把握。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下,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的高层要有全局观,从大局考虑,在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革新,统筹兼顾各方的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实现文化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共发展共进步,以便发展新业态[3]。在这个基础上,旅游产业要以创新为主,同时以文化产业的发展为辅,大力推动文化乡村旅游发展的新模式。应当建立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乡村面貌,同时发展对旅游者具有很大吸引力的文化创新产业,从而打造出完整的良好的乡村文化旅游产业。文化旅游是一种具有创新性和协调性的产业,它对于加快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绿化协调自然的进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是现代社会快速发展之后的必然产物,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文化旅游产业就相应地繁荣了起来。人们在进行旅游等活动的同时,既能融入大自然陶冶情操,又能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文化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将会继续进一步融合发展,后期应当把重点放在中国文化旅游创新的开发上,以期与国际水平接轨。

参考文献:

[1]项新华,祝琰.新常态下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7,(29):219.

[2]王玉霞.新常态下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山西农经,2017,(6):20.

产业融合范文篇6

关键词:武陵山片区;文化产业;旅游产业;融合;手段

武陵山片区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于一体,是跨省交界面积大、少数民族聚集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连片特困地区。片区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非常的丰富,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条件已经具备。本文按照大作品展现、大集团运作、大景点支撑、大服务引领、大会展集聚战略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并论述了武陵山片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资源整合、市场整合、营销整合、政策整合等四种主要手段。

一、以资源整合手段推动武陵山片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1.以规划整合带动资源整合

在旅游产品的开发方面可以结合不同游客的需求偏好和旅游层次来开发特色旅游线路,实现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良好发展。规划思路是借助“以大带小,以小促大”的思路,辅之以“多层次需求,个性化设计”的思想,依托骨干线路建设,充分发挥优势,开发出专业性强、消费档次高、大小各异、长短不一的专题旅游线路,以此促进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良好发展。

2.以核心产业整合相关产业

以核心产业整合支撑产业,就是要根据核心产业的需求去安排相应的支撑要素,构建核心产业良好发展的平台。武陵山片区既需要在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的基础上进行内部相关产业的整合,更需要通过旅游核心产业整合旅游工业、旅游农业,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以不可移动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整合

可移动旅游资源与文化资源以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建立文粹园整合可移动文化资源。武陵山片区可移动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地域差异大,因此在区域内可以考虑各建文粹园,各地按区域文化来展现当地的民俗和技艺。通过文粹园展示这些技艺的精湛,游客通过体验、参与、品尝达到一种互动。此外还可在文粹园表演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这样不仅可以吸引游客的眼光,形成互动,也可展现当地的民俗风情。还可以借助以丰厚的本土文化为前提发展的工业旅游,整合开发可移动的非物质文化资源。

4.以大景区整合分散文化资源

武陵山片区具备集群条件,具体表现在旅游企业具有集群特征,聚集在旅游目的地的企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产业联系也就是知识和信息的共享,区域旅游具有创新力。大景区是指文化内涵浓厚、规模较大、级别较高(一般4A以上)的景区,一般包括世界文化遗产、国家4A级以上景区等,借助大景区的静态效果来对分散文化资源进行移植整合,实现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以此实现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

5.以大集团运作整合中小企业

借助大集团运作整合中小企业,提高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集中度。在武陵山片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发展中:一是要鼓励以资本为纽带的旅游、文化企业间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市场共享,培育龙头旅游文化企业;二是要在市场准入方面降低门槛,消除恶性竞争;三是在资金方面要继续加大对旅游文化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对经济实力一般的企业给予资金支持,通过政企合作、股权投资、发行旅游债券的方式,完成旅游文化龙头企业的打造。

6.以跨区域合作整合省内外旅游文化资源

在武陵山片区,旅游资源与文化资源具有很强的分散性和互补性,通过跨区域旅游合作整合省内外文化资源,促进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不仅可行,而且已经有所成效:一方面要加强资金利用,招商引资以求联动发展。另一方面要在资源上共享和互补,不断加强与周边省市合作,以邻为伴,与邻为善,挖掘人脉关系、经济联系、文化源流等关系,打造区域无障碍旅游文化圈。

二、以市场整合手段推动武陵山片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1.旅游市场与文化市场空间整合

旅游文化空间市场整合通常可分为长期市场整合和短期市场整合两种。长期整合指两个旅游文化市场的价格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的联系,即使这种长期均衡关系在短期内被打破、但最终也会恢复到原来的均衡状态。短期整合指某一旅游文化市场该产品价格的变化,会立即在下一期引起另一市场上该产品价格的变化,它反映了旅游文化市场之间产品价格传递的及时性和价格反映的敏感性。如果某个国家的任何两个旅游文化市场之间都是整合的,则称这个国家的旅游文化市场是整合的或一体化的。实际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旅游文化市场都不可能完全整合,完全整合是一种理论上的状态。

2.旅游市场与文化市场的营销阶段整合

旅游市场与文化市场的营销阶段整合是指旅游文化产品不同营销阶段的整合,主要研究旅游文化产品在某营销阶段的价格变化对下一阶段价格变化的影响程度。如果旅游文化商品在不同营销阶段的价格满足“下一阶段价格=上一阶段价格+营销成本”,则此旅游文化产品的营销阶段之间是整合的。

3.旅游市场与文化市场的时间整合

时间整合主要研究旅游文化产品的现期价格变化对后期价格变化的影响程度。当满足“后期价格=现期价格+储藏费用”时,则称为旅游文化市场的时间整合。

三、以营销整合手段推动武陵山片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1.景点营销整合

就单一景点来说,要从内部提高旅游文化景点的文化内涵,根据不同地区的特色资源及重要营销事件来构思不同的营销方式。在武陵山片区,对于一些国际公认、知名度高的旅游景点可采用精品化旅游策略进行整合营销,对于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景点可采用“情景营销方式”进行整合营销。

2.区域营销整合

就不同地区之间的营销整合而言,主要是对营销人才、营销方式的整合。在武陵山片区,要加强国内各地区以及省际之间旅游营销人才的合作与交流;在营销方式上,要借鉴运用分类营销、捆绑营销、有奖营销及季节营销等新型营销方式,使营销宣传的旁侧效应最大化。通过这些举措真正达到营销资源共享、营销人才共创、营销创意共思、营销效果共喜的整体营销整合局面。

四、以政策整合手段推动武陵山片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1.把握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政策制定的主体

首先,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政府的调控,资源可以得到有效的配置,从而保护旅游企业和文化企业的经济利益。其次,企业层面要深化改革。按照市场经济要求,改革旅游与文化企业体制,积极推进多种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搞活中小企业。一方面,走集约化经营道路,另一方面,积极吸引国际资金、社会资本。要使民营资本进入旅游与文化行业,参与开发建设与经营,建立多元化投入的市场运作机制。最后,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加快培育旅游企业竞争力,增强竞争意识。

2.探索完备的旅游产业政策体系

实施产业导向政策,坚持旅游与文化业发展所应坚持的原则和方向。实施产业市场政策,明确和强调市场导向的观念。实施产业布局政策,达到产业布局的宏观调控政策的目的和作用。实施产业投入政策问题,鼓励社会各方面对旅游与文化产业的投入,贯彻“五个一齐上”和“内外资并用”的方针。坚持产业组织政策,要求加强旅游与文化市场主体的培育,为旅游与文化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实施产业保障政策,以法律、法规等形式保障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政策的有效实施。

3.完善旅游产业政策的立法程序

在实际的政策制定中要采取多部门联合草拟方式,形成良好的利益表达机制。在政策操作中,要对项目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论证。建立立法的跟踪评估机制,保持对立法全过程的监督。保证立法机构及时修订和矫正法律法规自身所面临的一些缺陷,进一步改进立法工作,不断地提高立法的质量。

4.形成旅游产业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政策支持环境

通过国际合作,交流与发展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经验,在实践中,能够借助对方的力量来克服自己的不足,加速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的进程。通过国际竞争,也可以培养较高素质的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从而进一步完善本国和地方的旅游和文化市场,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长期成长奠定基础。

作者:尹华光 邱久杰 姚云贵 单位:吉首大学

参考文献

[1]余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J].旅游学刊,2007(10):9-10.

产业融合范文篇7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产业;有效融合;发展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发展,随着国家政策不断倾斜,全国掀起了一场巨大的文化创意产业浪潮,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对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而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有效融合实现了两大产业双赢的局面,旅游渗透着文化内涵,吸引着大批游客,更为两大产业的有效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一、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现状

2004年,国家统计局对我国文化产业进行划定,《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中将文化产业定义为:“社会工资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有关活动的集合。大致分为三大类:在层中明确提出包括网络、娱乐、旅游、广告、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中国著名学者阮仪三对文化创新产业的定义也有自己的看法:“文化创意产业属于新兴的服务业范畴,包括娱乐业、电子传媒业、出版印刷业、旅游和旅游产业。”[1]现如今,我国的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受到了人们广泛的重视,并已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目前,我国的文化产业逐年增长,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文化产业增速越加的迅猛,文化产业已逐渐成为部分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据了解,2019年,全国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44989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4.56%,比上年提高0.05个百分点,如表1所示。目前,我国的文化产业市场发展中还是不够成熟,需求不够稳定,存在一些风险,但其市场前景却十分广阔,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2]。据对全国6.0万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调查,2020年,上述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8514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2.2%(前三季度下降0.6%);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31425亿元,增长22.1%,如表2所示。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高效的政策支持及一些先进的技术支持,并且要融入先进的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以此来构建出一个高度市场化的交易平台,来充分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及进步,旅游文化和文化创意产业相互融合成为必然趋势。

二、文化创新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原因

(一)旅游需求的增长

旅游业随着社会发展的速度而发展,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而发展,且人们需求的增长也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3]。人们收入提高,闲暇时间增多,可支配的收入增多,促使人们的观念随之发生变化,开始注重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希望借助于亲近大自然来达到心灵栖息,陶冶心境的作用。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对旅游业的要求也在随之发生变化,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个性化和精神化的旅游产品,这成为旅游不断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越来越高,因此,对旅游产业的需求也趋向精神方面的满足,而文化创新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起来,人们在旅游的同时,能够感受到除了大自然的风景之外浓浓的文化氛围。并且文化创意性产品的研发也满足了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特点,这为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

(二)旅游资源观念上的变化

旅游的开发并不仅限于对自然风光的开发,传统的观念限制了旅游资源的开发,而旅游资源涉及历史文化遗产、人工造就的旅游景观,例如,苏州园林和敦煌莫高窟等。被人们忽略的旅游资源非但不逊色于自然景观,而且还吸引着大批的游客前往。文化创意产业就是要将这种旅游资源加以整合,采用观念上的理念、思想、文化内核的东西作为一种价值链,发挥其精神上的作用,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三)技术的发展与创新

产业的融合离不开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技术的发展促进产业的融合,文化创意是一种理念,需要技术作为支撑,产生出内在的动力,深刻凝聚在旅游的各个方面,从而将文化创意渗透在旅游产品当中。例如,交通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新产品的开发融入了文化创意等。

三、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

(一)开发旅游新产品

旅游新产品的开发,要注重“新”,必须将文化创意融入其中,努力开发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将这些资源进行重新加工和创造,制作成为一种深层次的带有艺术和文化气息的旅游新产品。例如,哈尔滨对“冰”资源的开发,人们自古对雪和冰有着浓浓的喜爱之情,雪象征着纯洁,我国北方在冬季也会组织一些在冰上的活动项目,哈尔滨自古有冰城之称,就是利用这些冰和雪的资源,制造出冰雕、雪雕等艺术品。每年一度的冰雕节成为吸引游客的亮点,再举行冰雕艺术展览的同时,还加入了一些游乐项目,再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获得了许多人的喜爱。

(二)旅游景观的开发

旅游景观的开发主要表现在旅游演艺业的发展和壮大。演艺事业通过对旅游景点的开发,从不同程度上再现了当地的文化内涵,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呈现给全国的观众,让大众认可,《十面埋伏》在我国四川的蜀南竹海取景,再现了四川境内竹海遍地,层林尽染的唯美画面,也正是通过电影等手段,将景点推广出去,从而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三)创新旅游产品

随着人们对物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购买旅游产品过程中,消费者更多地开始注重产品内涵的解读,就像人们追韩剧,看到韩剧中人物使用的手机、服装、产品等,随之出现了代购等行业的发展。人类对新事物总是抱着新鲜的态度去追求,所以,旅游行业要利用人们的购物心理,对旅游产品进行创新,从而吸引和拉动内需。

四、推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策略

通过分析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业的内部发展特点,从旅游产业的基础性建设和文化创意旅游消费环境等方面入手,在政府的扶持和文化创意的发展两方面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出相关对策。

(一)政府大力支持

旅游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我国的城市规划建设、市场机制的制定,市场监管和法律规则的制定等对旅游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1.将旅游发展纳入城市规划建设为推动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我国政府充分发挥城市内部的旅游资源,例如,名人故居、古代建筑和自然风光等,将旅游资源纳入城市规划中,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具体来说,主要是针对城市中古建筑群的开发和规划,在制订规划措施的同时,将这些旅游资源纳入计划中,将重点放在保护这些古建筑方面,这样将有利于我国文化建筑的保护和城市的发展相结合,并共同发展。2.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政策上寄予旅游产业发展的优惠,一方面,在土地政策方面,鼓励旅游产业对土地的占用情况,从税收方面给与政策优惠,从而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政府鼓励企业对旅游产业的投入,简化审批政策,对旅游产业进行有效的管理监督,吸引投资者对旅游产业的投资。3.对旅游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国家对旅游产业的支持还表现在资金的支持,加大对旅游产业的投入,国家进行专项拨款,从而鼓励旅游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对旅游产业的融资体制进行改革,有效利用政府资金。一方面,拓宽融资渠道,鼓励非公有制企业的加入,使投资多元化发展,有利于旅游企业资金的良性循环,从而保障了旅游业的正常运行;另一方面,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完善保证制度,从而将文化创新产业融入到旅游产业中,促进两大产业相互发展。4.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旅游产业离不开人才队伍的建设,在我国经济产业的发展中,人才队伍的建设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对于一个产业来讲,专业性人才队伍的建设能够保证产业的有效管理和正常运行。因此,政府要积极制订相关政策,重视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鼓励具有创造性的人才对旅游产业的促进作用。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结合当地的优势资源,发展多层次的专业人才。5.提供法律上的保障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新兴的产业,需要在法律上给与相应的保障,而文化创意产业同旅游产业相融产生出新的发展潜力,政府要完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注重知识产品保护的建设体系,从而推动整个产业相互交融、相互发展。

(二)文化创意产业中渗透旅游产业

1.构建文化创意性旅游产品体系将文化创意和旅游产品相结合,从而挖掘出独特的民族特色、历史文化等,针对这些文化内涵开发旅游产品,形成一个文化创意性旅游产品体系,使游客在游玩的同时,感受深深的文化气息。2.创造具有文化创意的旅游品牌目前,我国很多城市的旅游业发展,旅游景点都会摆放许多旅游产品,但大多的旅游景点中的旅游产品都相类似或一模一样,这就使人们越来越厌倦对旅游产品的购买,游客进行旅游,目的是看风景的同时也能将有人文特色的东西买来珍藏[4]。但各个旅游景点的旅游纪念品无论是其产品种类或者产品包装都高度相似,从而使消费者丧失了购买的欲望。发展创造具有文化创意的旅游品牌能够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例如,宁夏的西部影视城,是我国著名的镇北堡古城,那里是我国古代北方小镇的缩影,承载着西部深厚的文化内涵,象征着北方民族的粗狂古朴的性格,不仅吸引着大批前来观赏的游客,而且还吸引了大批电影电视创作人进行投资拍摄,历经数百年沧桑的蜕变有着神秘的韵味,《老人与狗》《红高粱》《大话西游》这些家喻户晓的电影就是在这里拍摄的。因此,要对当地的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创造出独特的旅游产品,形成旅游产业品牌,从而促进旅游景点的发展。3.建设服务型人才队伍旅游产业催生出了许多服务性行业,例如,餐馆、纪念品、特产等销售行业,这些行业的发展又反馈于整个旅游产业之中。旅游产业要将文化创意产业融入其中,必须要完善这些服务型行业的发展和壮大。一方面,要从人才队伍的建设方面来考虑;另一方面,要注重对服务行业营销方式和策略的制定,提高服务质量,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三)加强旅游产业的基础性建设

要保证旅游行业的顺利健康发展,首先,要考虑对旅游设施的基础性建设,只有在设备上进行保证,才能吸引游客方便游客前来,而旅游基础性建设主要涉及环境保护、供电供水设施的保障、交通的便利、旅游景点的卫生以及旅游景点的绿化设施情况[5]。这些表现在外部的情况对于发展旅游业起着重要影响,交通的便利能够让游客采用轻松便捷的方式游览风景。旅游产业的基础性建设少不了当地文化风俗的宣传与构建[6]。例如,一提到西安,人们自然会想到秦始皇兵马俑;一提到甘肃,人们就会想到敦煌莫高窟;河南的少林寺;宁夏的沙湖、贺兰山;四川的九寨沟、峨嵋和乐山等。只有将文化与地域融合起来加以宣传,旅游资源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从而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四)营造文化创意旅游消费的环境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长,人们生活条件的宽裕,人们开始注重自我身心的修养,而旅游作为一种陶冶情操、调节心情和愉悦生活的调剂品成为越来越多人所追求的时尚。当前环境下的游客有很强的购买力,但有些旅游行业强制游客进行消费的行为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游客的购买欲望。而新的文化创意旅游产品概念的引入却没得到大力的宣传,人们对这种旅游创意产品缺乏必要的认知,因此,政府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鼓励消费者对旅游产品的了解和认知,让消费者在旅游中体会到更多的乐趣。

参考文献:

[1]王博文.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J].安阳工学院学报,2020(5).

[2]张宁.融媒体时代下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挑战与变革[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2).

[3]李西建.以文化创意激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旅游美学效用[J].旅游学刊,2019(5).

[4]王兴琪.文化创意产业导向下兰州中心城区有机更新规划模式研究[D].兰州:兰州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19.

[5]邱书钦.乡村振兴战略下河南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构建[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9(4).

产业融合范文篇8

[关键词]:产业;产业发展;产业融合

随着技术革新的不断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产业融合正日益成为产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现象,是建立在科技发展并不断融合基础之上的新型产业革命,将导致社会经济系统的深刻变化。产业融合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最早源于数字技术的出现而导致的信息行业之间的相互交叉。20世纪70年代的通讯技术革新(光缆、无线通讯、宇宙卫星的利用和普及)和信息处理技术的革新及迅速发展,推动了通讯、邮政、广播、报刊等传媒间的相互融合,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初见端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通讯技术的进一步革新(数字、通讯网的发展)和个人电脑的普及所带来的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又推进了出版、电视、音乐、广告、教育等产业的融合浪潮。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给世界带来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而作为经济发展的产业,必然进行适应性的调整,战略性的调整。产业融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伴随着新科技革命的步伐向我们走来的。2000年1月10日,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服务公司——美国在线公司和世界上最大的传媒公司——时代华纳公司宣布合并。合并后的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将成为融媒体、娱乐和通讯为一体的世界巨头,公司市值为3500亿美元,年销售额为300亿美元,交易额达1840亿美元,成为历史上最大的并购案。这个“天作之合”造就了新的美国在线-时代华纳,代表着传统媒体产业和网络产业的融合,同时,也成为国际产业融合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并拉开了产业融合与产业革命的序曲,这场革命将是全方位、跨行业、深层次、超国界的。从经济学角度看,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合并的最根本的理由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说白了,就是两个公司合并的价值超过单个公司的价值,也就是经典的协同理论说:1+1>2。2001年6月,联想和西门子签署进军手机技术领域的战略协议,将电脑技术与无线通讯技术相结合,融合出集无线通信于一体的笔记本电脑新产品。2001年10月,世界著名的家电生产企业索尼公司与从事手机生产的爱立信公司联合成立手机公司,通信产业向传统家电产业渗透,实现了产业融合。所有这一切均表明,产业融合是全球性的发展趋势,传统IT业的制造商、传统家电制造商和传统通讯制造商开始了殊途同归的接近。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科技迅速发展,加快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了三、二、一产业之间相互渗透,趋于融合。用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充实物质生产部门的基础,并在商业中加以运用,正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伴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快速步伐和企业跨行业、跨地区的兼并重组活动,产业的边界逐步趋于模糊化,全新的融合型产业体系形成。产业融合这一新型产业革命,正如一股浪潮冲击并变更着传统的产业结构,影响到个人、家庭、企业以至国家等各个层面。产业融合是社会生产力进步和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必然趋势。产业融合是信息化进程中呈现的一种产业新范式。它拓宽了产业发展空间,促使产业结构动态高度化与合理化,进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发展。在信息时代,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呈现自身的不同特征(见表1)。信息技术革命进入产业化阶段的最大标志是,信息产业及其与传统产业间的融合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产业群。信息技术革命成果的产业化是信息技术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结果,是产业融合的基础条件,也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动力之一。新产业革命不仅仅是信息技术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整合和改造,更重要的是以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为平台,关联产业互动与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产业创新方式—产业融合。

表1信息化时代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特征比较

传统产业技术特征新兴产业技术特征

技术特征强调规模化经济

经验曲线

特定产品专业化

标准化

社会人本风格的工作方式

可塑性或多样性的成本高昂领域/范围的经济化

战略和扩展

多方向柔性生产

多样化和个性化

非人本系统

可塑性或多样性带来额外利润

操作系统特征集中化

大型工厂和车间

供需平衡和生产流水线

平稳行进式经营

标准产品设计模式

低比率变动高稳定性

库存管理

强化组织为核心的概念

岗位细化及相关奖励

批量生产分散化

分解/离散形式的加工能力

可塑化生产体系

起伏/转向式经营

大量订制产品模式

创新与强反应型

按需生产

功能为核心的概念以便于再组织

责任与职能扩大相联系

流动性系统生产

产业间的关联性和对效益最大化的追求是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动力。从当今世界产业融合的实践看,推动产业融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技术进步是产业融合的内在条件。技术进步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或服务的技术路线,因而改变了原有产业的生产成本,从而为产业融合提供了动力。作为新兴主导产业的信息产业,近几年来以每年30%的速度发展,信息技术革命引发的技术融合已渗透到各产业,导致了产业的大融合。技术创新和技术融合①则是当今产业融合发展的催化剂,在技术创新和技术融合基础上产生的产业融合是“对传统产业体系的根本性改变,是新产业革命的历史性标志”,成为产业发展及经济增长的新动力②。其次,跨国公司根据经济整体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在国际一体化经营中使产业划分转化为产业融合,正在将传统认为的“国家生产”产品变为“公司生产”产品。可以说,跨国公司是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载体。再次,放松管制为产业融合提供了外部条件。管制的放松导致其他相关产业的业务加入到本产业的竞争中,从而逐渐走向产业融合。为了让企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中更有竞争力,产品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一些发达国家放松管制③和改革规制,取消和部份取消对被规制产业的各种价格、进人、投资、服务等方面的限制,为产业融合创造了比较宽松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值得说明的是,技术进步加上放松管制并不一定就导致融合。产业的技术进步大多发生在本产业内部,而不是发生在产业边界,产生了被学术界称为“死尸融合”的现象。“死尸融合”迫使实业界对企业传统经营观念进行了创新,提出了企业重组(BT)、业务流程重组(BPR)、虚拟企业等管理模式,并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促进产业融合开始直接进行管理创新的实践。通过将管理创新、技术进步、放松管制结合起来,使产业融合变为现实。

对于产业融合,学术界对此论述因角度不同,提法各异。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哈佛大学的AnltaonyOettinger和法国作家Nora,Miac分别创造了Compunication和Telemation两个新词来试图反映数字融合的发展趋势,他们将信息转换成数字后,把照片、音乐、文件、视象和对话通过同一种终端机和网络传送及显示,使不同形式的媒体彼此之间的互换性和互联性得到加强,这个现象称为数字融合①。美国学者Greenstein和Khanna从产业变动的角度认为②,产业融合是为了适应产业增长而发生的产业边界的收缩或消失。欧洲委员会的绿皮书(1997)认为,产业融合是指“产业联盟和合并、技术网络平台和市场等三个角度的重合”③。Yoffie(1997)将融合定义为“为了适应产业增长而发生的产业边界的收缩或消失”④。日本学者植草益(2001)在对信息通讯业的产业融合进行研究以后,从动因的角度,把产业融合定义为通过技术革新和放宽限制来降低行业间壁垒,加强各行业企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并认为产业融合不仅出现在信息通讯业,金融业、能源业、运输业的产业融合也在加速进行之中。他预测,不仅只在这4个产业领域,在制造业,产业融合也将得到进一步发展⑤。在我国,大多数学者从产业之间影响关系的角度主张,产业融合是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作用于传统产业,使得两种产业或多种产业融为一体,形成一种新的产业。岭言(2001)认为:新旧经济的“产业融合发展”是指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作用于传统产业,使得两个以上产业融为一体,逐步发育成长为新的企业;产业融合不是几个产业的简单相加,而是通过相互作用,融为一体,显示出新的生机和活力。马健(2002)将产业融合的涵义概括为:由于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发生在产业边界和交叉处的技术融合,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的特征和市场需求,导致产业的企业之间竞争合作关系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产业界限的模糊化甚至重划产业界限。周振华(2003)认为产业融合意味着传统产业边界模糊化和经济服务化趋势,产业间新型的竞争协同关系的建立和更大的复合经济效应。聂子龙、李浩(2003)认为:所谓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还会发生既有产业的退化、萎缩乃至消失的现象。角度虽有不同,实质内容大致一致,即高新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革命及其强大的渗透力,打破了不同产业的边界,使不同产业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成新的融合产业。产业融合不是几个产业的简单叠加,而是新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不是“混合物”,而是“化合物”,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质,也可以称之为交叉产业和边缘产业。因此,产业融合的概念可从两方面来理解:从狭义角度讲,产业融合就是为了适应产业增长而发生的产业边界的收缩或消失,这个定义局限于以互联网为标志的计算机网、通信网和广播电视网的“三网融合”;从广义角度讲,产业融合一个由信息技术革命引发的、创造性破坏的产业动态发展过程。它通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融合,逐步形成新产业属性或新型产业形态,进而推进产业的变革与社会生产的发展①。随着信息化的全面展开,导致产业融合的主导因素及基础条件将在更大产业经济范围内显现并发挥作用,从而使产业融合进一步拓展化,引发新的产业革命。

世纪之交的国际经济正发生着深刻变化,产业之间的渗透融合日益清晰的向人们展现出未来21世纪的发展趋势。在不同的产业领域内,产业融合以不同的方式演进,最终将促成整个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合理化,并构架出融合型的产业新体系。产业融合的主要方式有三种:一是高新技术的渗透融合。即高新技术及其相关产业向其它产业渗透、融合,并形成新的产业。如生物芯片、纳米电子、三网融合(即计算机、通讯和媒体的融合);信息技术产业以及农业高新技术化、生物和信息技术对传统工业的改造(比如机械仿生、光机电一体化、机械电子)、电子商务、网络型金融机构等。二是产业间的延伸融合。即通过产业间的互补和延伸,实现产业间的融合②(如图1),往往发生在高科技产业的产业链自然延伸的部分。这类融合通过赋予原有产业新的附加功能和更强的竞争力,形成融合型的产业新体系。如现代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工业中服务比例上升、工业旅游、农业旅游等。三是产业内部的重组融合。重组融合主要发生在具有紧密联系的产业或同一产业内部不同行业之间,是指原本各自独立的产品或服务在同一标准元件束或集合下通过重组完全结为一体的整合过程。通过重组型融合而产生的产品或服务往往是不同于原有产品或服务的新型产品或服务。例如,第一产业内部的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等子产业之间,可以生物技术融合为基础,通过生物链重新整合,形成生态农业等新型产业形态。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重组融合更多地表现为以信息技术为纽带的、产业链的上下游产业的重组融合,融合后生产的新产品表现出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如模糊智能洗衣机、绿色家电的出现就是重组融合的重要成果③。

图1三大产业融合

产业发展遵循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即追求利润最大化,成本最低化。产业融合是在经济全球化、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产业提高生产率和竞争力的一种发展模式和产业组织形式④。产业融合能够改变传统的增长机制与方式,实现产业跳跃式发展和创新。产业融合作为一种新的产业创新方式,它拓宽了产业发展空间,促使产业结构动态高度化与合理化,进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发展。产业融合能够通过建立与实现产业、企业组织之间新的联系而改变竞争范围,促进更大范围的竞争。在产业融合过程中,来自其他产业的企业也会加入进来,竞争会进一步激化。在产业融合之前,属于同一产业的企业群在产业内部、企业之间处于竞争关系,从产业的严密定义看,超出产业之外就不能称为竞争关系。但是在产业融合过程中,原先有固定化业务边界与市场边界的产业部门相互交叉与渗透,使产业之间由原先非竞争关系转变为竞争关系。而且在此过程中还有大量来自其他产业的新参与者,使竞争程度进一步加剧①。竞争激化的过程中,必然有企业倒闭和企业吸收合并等悲剧发生。在产业融合中,由于网络外部性等原因,也可能会出现某种形式的垄断。但与传统垄断相比,也已发生了变化。其中,一个较明显的例子,就是信息基础设施的融合。尽管TCP/IP协议与电话网中声音通信的线路交换技术截然不同,但Internet和电话通信的基础设施却同样使用物理电线和电缆。而且,随着声音和电视信号被数字化,同一网络设施可同时处理Internet、电话和电视数据。从这个角度讲,随着电信基础设施的融合,竞争趋于激烈,语音、视频和Internet服务的价格可能会更低。但另一方面,产业融合也为企业提供了扩大规模,扩展事业范围,大大促进了新产品、新服务的开发等。产业融合新参与者进入和开辟新市场,增强了竞争性和新市场结构的塑造,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就业增加和人力资本发展等。在产业融合中发生的一系列企业合并、并购等活动塑造了新的市场结构,新市场活动反映了价值链的一个实质性变化,从简单的信息传输变成为内容的生产和包装,或提供在线服务和交易。自由化和竞争使得信息服务的传输和发送已成为日常用品,并且将其转化为低边际成本、高容量的商业活动,从而改变了当前的市场结构②。产业融合不仅导致了企业组织之间产权结构的重大调整,而且引发了企业组织内部结构的创新。工业经济时代的企业内部组织结构是一种等级分明,层次繁多复杂,容易滋生官僚主义的金字塔型结构,无法适应灵活多变的现代信息经济社会。现代社会经济形态已步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互动的二元结构形态,虚拟企业将成为未来企业经营的主流模式之一。虚拟企业是运用互联网技术,联合多个企业的知识和能力,共同创造某项产品和服务的过程,是一种网络式的价值创造共同体。虚拟企业打破了传统企业金字塔式的纵向管理模式,实行扁平化的横向管理。产业融合所导致的产业组织创新,要求产业组织理论做出变革以适应产业组织调整的发展趋势。从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内容上来看,由于产业融合涉及到跨产业的企业行为与关系,局限于产业内企业间竞争合作关系的传统产业组织理论与方法(如SCP范式),已经无法适应产业融合问题的深人研究,因而需要提出新的产业组织分析框架。产业融合后,现行的产业管制政策由于不同产业间企业竞争合作关系的复杂化而逐渐失去原有的效力,产业组织政策将从严格的市场准人向维护市场经济正常秩序,创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等方面转变。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我国产业不可避免的要与他国进行互动协调发展,美国持续多年的“新经济”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欧洲“绿皮书”指出,如果通过创造一个支持甚至把握这种变化进程的环境来迎接这一变化,那么就将为增加就业、经济增长、提高消费选择和促进文化繁荣创造一个强有力的发动机。产业融合理论自从产生发展至今,已不断地冲击着传统产业经济理论,产业融合后的产业结构、产业组织形态的变化以及企业组织结构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将成为理论研究的新课题。产业融合对产业发展已产生巨大影响和重要作用,产业融合的新趋势对我国经济在新世纪的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为了顺应产业融合这一趋势,我国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措施来促进我国产业融合及产业的健康发展,比如,改革产业规制,取消或减少对被规制产业的进出壁垒,为产业融合创造比较宽松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制定合理的产业技术政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促进技术融合;推进信息化业务关系,实现业务融合;以市场为向导,推进产业市场融合;适应产业融合的要求和原则,适时改变现有产业管制政策;打破部门分割及行政垄断局面,加快推进产业间的融合进程;建立促进产业融合的组织协调机制、实现产业融合的企业主体机制和为产业融合提供服务的中介机制;大力发展教育,消除产业融合的人才瓶颈;等等;从而加快我国产业竞争力的快速提升。作为实现产业融合主体的企业要充分认识到产业融合发展是提升传统产业的必然选择,要从多方面推进产业融合:运用技术创新、网络经济创新、制度创新、资本创新和人才创新。

参考文献

[1]周振华:《产业融合拓展化:主导因素及基础条件分析》[J],《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第45-48页。

[2]植草益:《信息通讯业的产业融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第2期第24-27页。

[3]厉无畏,王振:《中国产业发展前沿问题》[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3]厉无畏:《产业融合与产业创新》[J],《上海管理科学》2002年第4期第4-6页。

[4]周振华:《信息化与产业融合》[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5]余东华:《产业融合与产业组织结构优化》[J],《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72-76页。

[6]厉无畏,王慧敏:《产业发展的趋势研判与理性思考》[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4期第5-11页。

[8]胡汉辉,邢华:《产业融合理论及其对我国发展信息产业的启示》[J],《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第2期第16-21页.

[9]戴双兴:《产业融合与产业竞争力的提升》[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第14-17页。

[10]马健:《产业融合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2002年第5期第78-81页。

[11]周振华:《信息化过程中的产业融合研究》[J],《经济学动态》2002年第6期第58-62页。

[12]岭言:《产业融合发展——美国新经济的活力之源》[J],《工厂管理》2001年第3期第25-26页。

[13]聂子龙,李浩:《产业融合中的企业战略思考》[J],《软科学》2003年第2期第80-83页。

[14]周振华:《产业融合与新型工业化道路》[J],《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第70-76页。

[15]Mueller,Milton(1997),TelecomPolicyandDigitalConvergence,HongKong:CityUniversityofHongKongPress.

[16]Greenstein,S.andKhanna,T.(1997),“Whatdoesindustrymean?”inYoffieed.,Competingintheageofdigitalconvergence。

U.S.ThePresidentandFellowsofHarvardPress.

产业融合范文篇9

关键词:旅游产业;信息化产业;产业融合;动力;张家界

一、张家界旅游产业与信息化产业融合发展动力特征

1、政府引导作用不够。目前张家界旅游信息化存在政出多门,体制混乱,管理混乱等现象。具体表现如下:一是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中,没有完善旅游相关企业和旅游从业人员诚信记录。二是没有在加强景区文明旅游宣传引导工作中,重点整治出境旅游不文明行为,引导游客文明出游、文明消费,以及对加强综合整治,重点打击“黑社”、“黑导”、“黑车”、“黑店”、“黑网站”及诱导、欺骗、强迫消费等行为,无法构建高效的旅游网络投诉平台,及时处理投诉,保护游客和旅游企业的合法权益,影响了消费者对旅游企业的整体形象,导致消费者对其旅游信息平台的不信任。三是未能完善旅游市场秩序综合评价和督查督办制度、服务等级退出制度、旅游目的地警示制度、游客满意度调查和反馈制度。上述问题的存在都是因为政府引导作用不够,从而造成旅游市场监管不到位,无法规范旅游信息市场行为,从而影响了张家界旅游信息化的发展。

2、旅游信息化人才缺乏。为了发展旅游,张家界市实施了“人才强旅、科教兴旅”战略。通过制定张家界十“十二五”旅游信息化规划,不断加强强化校企合作,建立完善信息化教育培训体系,努力做到专门的部门有专业的人才相对应。同时努力加快旅游职业教育发展步伐;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职业的培训,建立健全旅游职业资格和职称制度;加快导游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导游人员社会保障体系。虽然张家界地区在信息技术领域培养了不少的适用型人才,但研究开发力量和专业人才队伍方面还是相当薄弱,信息化专门人才,尤其是高素质复合型的旅游信息人才更是奇缺。

3、旅游信息资源开发不足。虽然张家界一些旅游企业都设有自己的信息化科室,拥有自己企业的内部网络,但是网络并没有被广泛使用,仅仅只是局限在介绍公司和旅游景点的位置、以及风景名胜区和其他简单图片的景观,缺乏旅游信息资源开发团队,各类信息服务普遍存在范围狭窄、方式单一、整体观念不足、规模经营无法实现的操作上,对旅游信息造成不真实感,杂乱无章,粗制乱造。特别是大多数的旅游企业在建设自己的网站时,严重缺乏创新性,从而造成相互之间的同质性程度相对较高。这些因素的存在直接阻碍了张家界旅游信息化的长期发展,同时缺乏信息系统的统一管理和开发,从而造成对旅游信息资源的浪费。

二、张家界旅游产业与信息化产业融合发展动力机制模型

从微观经济学角度看,动力机制主要是指经济从内部和外部的力量在经济中实现一定目标的过程,以及由要素、结构、过程和机制等力量形成的统一。凭借系统学理论,可以知道系统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过程,而这一动态过程的外部表现就是系统结构。旅游产业和信息化产业的产业融合就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所以说从系统论的角度来分析和构建其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系统模型是科学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旅游产业与信息化产业融合动力模型中,各子系统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旅游产业与信息化产业融合动力。在动力机制模型中,外部引力系统旅游市场的新变化提供了市场需求,旅游信息资源市场化与规模化,为旅游市场提供了供给,彼此之间相互联系,旅游信息市场需求与供给系统共同构成了两个产业融合发展的基本动力系统;外部支持力子系统中,政府的支持、公众信息化意识等为两个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支撑条件;企业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让旅游产业与信息化产业融合发展增加了互动性;政府的优惠政策的出台又会激励企业的行为;而两个产业的互动与融合又可以大力促进张家界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进而会提升政府对产业融合的扶持力度,这是一个可持续的有益循环动力系统。

三、对策与建议

1、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张家界具有丰饶的旅游发展所需的自然资源和特色资源,但同时张家界也是一个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信息化产业,加强贫困地区发展内生动力,努力促进旅游产业与信息产业的融合,既是张家界市各级政府正确引导的结果,也是中央省里有关部门积极支持的结果。这种引导支持是多方面的,如2009年以来,中央政府连续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等政策性文件,在开发旅游信息化产品、推广旅游信息化的市场,强化旅游和信息部门合作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性措施。

2、积极提高信息技术水平。张家界市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各有关企业政府要加强旅游信息化资金的投入。一是各级政府要结合张家界市信息技术较为落后的实际情况抓好旅游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如网线的布控、网站的升级和网络数据库的建设等等。二是旅游企业要加强旅游信息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和旅游信息投资方式的多样化发展。要通过拓展多样化的旅游经营业务,进行多种旅游经营,从而获得充足的资金以确保旅游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来源。

3、加强旅游信息化人才的培养。通过调查发现,制约张家界市旅游信息化的瓶颈是信息技术专业人才比较匮乏,因此,加强旅游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是旅游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所在。为此建议张家界市人民政府采取外引内培的方法解决旅游信息化人才的短缺问题。所谓外引是指通过猎头公司等各种渠道积极引进发达地区乃至国外的优秀尖端旅游信息化人才,张家界市各级政府能够为它们提供优厚的经济待遇、政治待遇和各种所需的条件。所谓内培是指张家界市人民政府要充分依托吉首大学旅游与管理工程学院、吉首大学软件工程学院、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张家界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张家界旅游学校乃至张家界市的各种培训机构联合培养旅游信息化所需要的各类、各层次人才。

4、创新旅游产业与信息产业融合的推动机制。要创新旅游产业与信息产业融合的推动机制,首先必须创新旅游产业与信息产业融合的组织机制。要创建工业与信息化委员会与旅游与外事委侨务委员会联系合作机制,要通过会议、讨论、联合行动等形式同研究拟定信息化和旅游产业的互动发展计划。

其次要推动信息技术融合机制创新。从目前情况看,张家界市信息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均有自己的比较优势,要通过政策和市场两个维度增强两个产业技术融合创新,促进旅游产品结构的优化,使旅游产品的推陈出新与市场信息保持平衡;再次是交流推广机制创新。张家界市旅游景区众多,旅游经济发达,要通过已有的各种旅游平台,加强旅游信息交流。要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断创新旅游产品的形式和内容,要借助旅游信息市场加大旅游产品宣传推广力度,使广大游客乘兴而来,满意而归。

参考文献

[1]马健:产业融合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48-49.

[2]何建民:我国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形式、动因、路径、障碍及机制[J].旅游学刊,2011(4).

[3]麻学锋、张世兵、龙茂兴:旅游产业融合路径分析[J].经济地理,2010,30(4)1.

[4]程锦、陆林、朱付彪:旅游产业融合研究进展及启示[J].旅游学刊,2011,26(4).

[5]师守祥:旅游产业高度化的本质特征:产业融合与信息化[J].旅游学刊,2012,27(7).

产业融合范文篇10

关键词:产业融合产业发展对策

产业融合的内涵

关于产业融合最早是从信息通讯业领域的产业融合开始研究的,即电信、广播电视和出版三大产业的融合现象。伴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快速发展和企业跨行业、跨地区的兼并活动,产业的边界开始模糊化,大量出现了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不同行业之间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经济现象。我们将此经济现象称之为“产业融合”。产业融合应是由于技术进步、放松管制与管理创新,产业边界和交叉处出现的技术融合导致各产业打破原来的产业界限,使之相互介入、相互渗透,从而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的特征和市场需求,形成一种新型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最终达到产业之间产品、业务与市场的全面融合。

需要注意的是首先虽然产业融合往往以技术融合为先导,但不是所有的技术融合都能形成产业融合;技术融合能不能导致产业融合,还取决于市场需求、制度和政策环境等因素。其次产业融合的结果会改变原有产业的垄断与竞争关系。对于自然垄断性产业来说,它要与其它产业融合,首先必须打破垄断,放松管制,允许其它产业的企业进入,这必然会改变这些产业原有的垄断与竞争关系。而对于其它产业来说,也会涉及其市场关系的变化。因为产业融合前,只有属于本产业内部的企业之间才相互存在竞争关系,而一旦由于产业融合的需要,本产业与其它产业积极地相互介入,那么本产业的企业与其它产业的企业也就处于相互竞争的状态之中,从而使竞争进一步激化。最后伴随着产业融合和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必然会出现企业破产倒闭、企业合并和企业重组等现象,使企业的组织形式和规模发生变化,其经营的业务和范围也会有很大的扩展。

产业融合对我国产业发展的作用

(一)产业融合促进产业结构的转换与升级

产业融合往往发生在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因为高新技术产业与其它产业之间具有广泛的关联性。高新技术产业融入到传统产业过程就是用高新技术取代一些传统技术的过程,这将导致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的边界模糊、甚至消失,引发传统产业的分化、解体和重组,促使传统产业迅速过渡为高新技术产业,促使较低层次的产业结构抛弃一般的演进过程,获得跨越式发展。与此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新的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新的产品被广泛使用,新的服务被广泛普及,从而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不断催生,旧技术、老产品、低层次服务不断萎缩或消失,最终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产业融合促进各产业部门多头并进式发展

产业融合使各产业部门增长率的差异大大缩小。因为产业融合将改变产业结构的变化呈现线性的这一传统的替代规律,使各产业与创新起源点的距离基本相同,因而产业生产率上升的差距在大大减小,从而各产业增长的速度差异缩小。比如传统的低速增长的农业部门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融合形成现代农业产业,具有和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一样的高增长率。因此产业融合为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并行发展提供了可能。随着产业融合,经济增长将表现为多元新兴部门并行发展、相互促进的特点。

(三)产业融合有利于整合资源并提高产业经济效益

产业融合有利于具有互补技术的企业通过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利用共同开发平台,降低研发成本。产业融合导致的企业内外部组织的网络化,使得企业具备了更为快速的市场反应能力,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使得企业更能迅速地组织生产和销售。产业融合导致新产品的出现,这些创新产品和以往的产品不同,具有多样化和更好的功能,产品的收入弹性较高。产业融合带来的产品标准化和模块化,使得产品的规模生产变得更加容易,产品生产的柔性也得到提高,从而产生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四)产业融合可以推进产业制度变革

在产业融合中,产业的发展模式、发展规律、发展规则将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这就给旧的经济、社会管理体制提出了挑战。例如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必将对原有的传统产业扶持政策带来冲击,对传统产业的管理体制提出挑战。只有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才能促进产业融合后的新产业的发展。

加快我国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

(一)营造促进产业融合的良好环境

政府要根据产业融合的发展趋势和规律,科学、细致地做好产业融合规划,以促进不同产业在融合渗透中共同发展,并形成相互融合的新型产业体系;消除部门限制和条块分割障碍,形成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的运作机制;进一步放松对部分产业管制,以便于产业融合;制定新的管制规则,为产业融合和企业发展提供宽松的外部环境。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投融资体制,抓紧制定和完善促进产业融合的法律体系,促进产业融合政策环境优化。

(二)加快建设产业融合的基础设施及配套机制

以政府为主导,加强对基础研究和设施的投入,建立各种应用性的技术研究与开发机构,为社会提供应用技术研究平台。建立不同学科领域交叉融合的研究机制,促进各部门间研究开发的合作。建立多学科和技术交叉的聚集地,搞好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工作。

(三)培育不同产业之间融合渗透的优势产业群

根据我国及各地经济发展的情况及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方向,以及产业之间衔接和融合关系,培育不同产业之间融合渗透的优势产业群,并按照“自主、多元、共赢”的市场经济原则,组建新的发展产业融合的企业集团和跨国公司。

(四)促进企业融合发展

企业是产业融合的主体。顺应产业融合的发展趋势,企业在观念上进行革新,战略上实施转变,从多个方面推进产业融合。一方面按照市场机制要求,通过混合兼并、战略重组等形式实现资源合理流动,形成充满活力和有较强竞争力的新的融合企业。同时各种形式的兼并、重组也给企业战略管理的实施带来了不稳定性。企业要重新设计适应产业融合的战略和制度。另一方面鼓励各类企业从融合需求出发,推进技术的创新融合,提高产业融合的紧密度。

(五)积极培育各类产业融合的中介服务机构

应积极培育各类产业融合的中介服务机构。要重点支持专业人才引入、从业人员培训、企业信用鉴证、行业资质论证、法律规章咨询等方面中介服务机构。重视对传统中介服务机构进行改造,引导这些中介服务机构扩展知识面、增加服务功能和扩大服务范围,不断提高对产业融合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六)强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和训练

产业融合对融合型和创造型的人才产生强大的需求。各类高等院校应技术交叉融合的发展态势,尽早开设相关专业,开展多层次的学历教育,培养产业融合所需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各类科研院所应尽快开展融合型研究和跨学科专业设置,培养具有复合性知识和创造性思维的人才。企业应建立起再教育培训机制,改善企业职工的知识结构,让员工掌握更多更新的复合性知识和技能。

总之,产业融合极大地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我们应从优化产业融合的内外部环境入手,制定和实施新的政策、措施来保障和促进我国产业融合,为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打下坚实的产业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健.产业融合理论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