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力提升十篇

时间:2024-04-17 18:11:19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力提升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力提升篇1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才队伍建设;双岗街道

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其“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还没有完全实现,主要问题就是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缺乏相应的人才来保障社区卫生服务的展开。

一、概况

庐阳区双岗街道位于合肥市核心区北部,辖区面积2.67平方公里,设6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截至2013年5月,总人口数为85914人。庐阳区双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有业务用房4800余平方米,分为基本医疗区和公共卫生区,一体化管理辖区内的4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同时代管安庆路街道的2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共计管理6家社区卫生服务站。

二、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

本文主要以合肥市双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编的和非在编的各类在岗卫生技术人员,以及中心管理的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相关工作人员为调查对象,共调查77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其中男性22人,女性55人。以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实际工作中的具体情况,包括学历结构、薪酬状况、培训情况等内容。

(一)人员情况

1.职称结构

目前,中心有职工37人,其中临床全科医师为13人,具有中级职称的为9人,具有初级职称的为4人;护士11人,具有中级职称的为2人,具有初级职称的为9人;其他相关人员13人(如药剂、预防接种、公共卫生等)。辖区内实行一体化管理的4所社区卫生服务站共计有医务人员34人。代管的2所社区卫生服务站共计有医务人员16人,见下表。

2.岗位结构

本次调查的双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和护士分别为19人、31人,比例为1:1.63,略低于规定的医护比例要求。

3.学历构成

人员文化程度主要以大专学历为主,人数为43人,占调查总数的55.8%。硕士及以上学历1人,本科学历有14人,占调查总数的18.2%;高中或中专学历有17人,占调查总数的22.1%;初中学历2人。大中专及以下学历人员占大多数;全科医师与护士的最高学历主要以大专为主,分别占到52.6%和67.7%。

(二)人力培训现状

1.培训情况

根据调查统计,在近三年的时期内,中心(站)卫生人员接受过岗位培训的为51人,只占调查总数的66.2%。

2.知识和技能水平

根据调查统计,认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完全能满足工作需求的为5人,占调查总数的6.5%;基本能满足工作需求的为55人,所占比例为71.4%;不一定能满足工作需求的为11人,不能满足工作需求的为6人,知识和技能水平不太能满足工作需求的比例达到了22.1%。

三、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现状的成因分析

(一)政府相关配套政策

相应的政府部门需要大力宣传和推广社区卫生服务,使每一个社区居民都能认识到社区卫生服务的便利和好处。目前,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识程度不高,不管大、小病,多数社区居民仍然习惯到大医院就诊,群众的认识和对社区卫生服务的信任度不高,给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鼓励社区居民有效利用社区卫生服务资源及优惠的政策还未完全建立起来,从而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的推广和运作,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经济条件

安徽省在经济上属于中部经济区,综合经济实力不强,合肥市综合经济实力也只接近中等水平。由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主要在基层开展,条件较差、待遇较低,难以吸引高技术人才和全科型人才,使得合肥市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

(三)卫生技术人员数量

目前,相较于国内浙江、重庆等省市制定的标准,安徽省的社区卫生技术人员的配置标准仍然偏低。社区卫生技术人员数量偏少,主要是全科医生的数量少,不能很好地保证社区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要求,无法让社区居民满意,从而影响到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质量。

(四)卫生机构资源短缺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资源短缺主要包括机构数量少、机构资金短缺及机构卫生人才短缺。从卫生统计数据来看,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财政补贴比例增长不大,且政府对医疗卫生领域的绝大部分财政补贴还是流向了医院。目前,合肥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资金主要由财政拨补专项资金提供,相比其他发达地区,合肥市的地方财力比较薄弱,卫生事业的财政投入也比较有限。

四、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制定、完善和落实相关配套政策

1.出台相关配套政策

职称评定部门要制定适合社区卫生技术人员实际情况的职称评定标准和办法,提高社区卫生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财政、人事、教育、民政等部门应协同配合,改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的聘用、岗位管理和考核制度,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机制,引导、鼓励高等医学院校的全科医学毕业生、大中型医院在职及退休的卫生技术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各相关部门应积极行动起来,制定、完善和落实社区卫生服务的有关配套政策,在各个社区卫生机构建设起持续稳定的社区卫生人才队伍。

2.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加大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进一步加快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规范化建设,补充并更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需的医疗设备,改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环境及就诊患者的就医环境。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补偿机制,加大各级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的公共卫生、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项目的专项资金费用补贴,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提供相应的财政资金保障。

(二)优化人才队伍结构

1.提升职称水平

为了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应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岗人员的培训、加快高技术人才的引进,以提升现阶段的职称结构水平,通过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及完备知识水平的高级职称医护人员对年轻的医护人员进行工作指导,提升整个社区卫生人才队伍的职称水平,增强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提升学历层次

为了引导和鼓励社区卫生技术人员提升学历层次,可以把学历与待遇、职称的晋升进行挂钩。上级卫生行政机构部门应加强与地方医学院校的合作,制订相应的社区卫生技术人员学历提升的规划方案,通过地方教育部门组织开展社区卫生人员的在职学历教育和地方医学院校的在职教育来提高各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整体学历水平,从而提高社区卫生人才队伍的综合业务素质和水平。

3.优化专业结构

在培养社区医疗卫生人才的同时,要从各大医院、院校中引进优秀的医疗卫生人才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整体医疗水平。地方政府和上级卫生机构应增强对临床诊断、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视程度,增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临床诊断和公共卫生的岗位设置,引进相应的优秀卫生技术人才,提升整个人才队伍的专业技能水平,优化社区卫生技术人员的专业结构,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强化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及预防保健等功能。

(三)提高人员素质能力及业务能力

1.全力培养社区卫生人才

通过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的培养,制订长期、有效的培养计划并建立起不同种类的培训模式,培养出符合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要求的全科医生,从而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整体服务水平。通过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公共卫生和一些其他卫生技术人员的岗位培训和引进,提高整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

2.全面开展社区卫生技术人员的岗位培训

全科医生是社区卫生人才队伍的主力军,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且具有临床医师资格的执业医生均要参加全科医生培训,培训合格后上岗,社区卫生服务站聘用的医生也应参加全科医学的岗位培训。社区护理也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的社区护士必须参加市级认可的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对社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开展转岗培训,依据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需求,不断更新和扩展培训内容,同时也应对这些人员开展中医药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四)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1.分流冗余人员,调整医护比例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采取竞聘上岗的办法,分流冗余人员,留出编制给没有编制的社区卫生人员和新引进的高技能人才。双岗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应根据卫生工作的实际工作量和所需的业务技术水平,科学合理地配置医护人员。全科医生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人员,对他们的医疗卫生技术水平的要求比较高,因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需要继续引进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全科医学人才。通过人才的引进,逐步优化社区卫生人才队伍的医护比例。

2.提高薪酬制度的公平合理性

要提高薪酬水平、改善薪酬结构、增强薪酬的公平性,才能提升社区卫生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减少因为收入的不满意而给工作带来的不利影响。根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发展状况,上级卫生机构部门应调整对各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考核方式和指标,中心的绩效考核部门也应该相应地调整对中心人员的考核制度并调整绩效工资的核定额度,依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实际情况来逐步调整工资发放标准,做到合理分配收入,保证薪酬体系的公平合理性,提高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3.提高工资福利待遇,创建和谐文化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的是收支两条线的方式,但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却没有跟上。各级政府部门以及卫生机构部门应加大财政资金的扶持力度,提高工资福利待遇,改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体人员的经济条件,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增强整个人才队伍的稳定性,吸引高技术人才加入到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来。

同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营造良好的个人职业发展氛围,重点培养社区卫生技术人员的主人翁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在中心内创建出一种员工与机构、社会共同发展的和谐文化。

五、结语

搞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对策是:树立人力资源的思想观念,各级卫生机构及中心要高度重视社区卫生人才队伍的建设工程;发展在职继续教育,持续培养具有专业能力的社区卫生人才;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护士和其他卫生技术人员进行在岗培训,从而提高社区卫生技术人员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注重薪酬体系建设,不断激发社区卫生人才队伍的工作热情;促进人才管理体制创新,有效保证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健康发展;运用战略管理工具,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提出的多元化需求。

参考文献:

[1]李丽蔚.我国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及改进措施[J].中国科技信息,2012(17).

[2]熊万军.重庆市万州区社区卫生服务人才资源现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2.

[3]沈敏祥,王珩,李念念,.安徽省城市社区卫生人才队伍现状研究[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1(06).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力提升篇2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mousetang”为你整理了这篇2021年卫健局民生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今年以来,区卫健局在牵头抓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坚持统筹推进民生实事项目,持续提升基层医疗水平和保障能力,按时间节点高质量推进各项工作。

一、顺利启用新兖中心卫生院。集中力量对新兖中心卫生院进行迁址改建,投资700余万元改造原新兖镇第九中学,对基础设施进行全面改造,打造高标准医疗卫生服务场所。新院区占地72亩,建筑面积5600㎡,住院病床扩充到80张,划分办公区、医疗服务区和健康自助区,新建高标准手术室、糖尿病病友之家和国医堂,设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室,升级改造健康小屋,建设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医疗服务环境焕然一新。今年1月新院区全面启用,经过10个月运行,整体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目前,新兖中心卫生院在各镇街卫生院中床位最多,4月底恢复正常医疗运营后,每天门诊量可达到80人次左右,已开展手术40多例)

二、规划新建酒仙桥街道卫生服务中心。按照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将新建酒仙桥街道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卫生健康重点建设项目。按照铁路医院改革发展统一规划,在医院内选址新建服务中心。项目占地2亩,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规划设置预防接种门诊、家庭医生工作站、公共卫生科、慢病管理科、老年健康评估中心、口腔科、数字化查体中心。目前,中心主体钢结构框架建设已全部完成,内部装修工程已经过半,年底前正式启动。在原中心办公楼改造建设精神卫生中心,改造面积1350平方米,病房20间,设置床位100张,全面完成室内装修改造和设施配备,并投入使用,已收治病人30余人次,填补了我区精神疾病防治机构的空白。中心二期新建工程主体已完成,投入使用后可再开放100张床位。

三、深化推进城乡医共体建设。加快推进中医院与漕河镇卫生院、颜店中心卫生院“六统一”医共体建设,推进医共体内部各项业务一体化管理,有效增强了诊疗服务能力。按照医疗发展区域规划,重点推进铁路医院与酒仙桥、兴隆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共体建设。中医院、铁路医院已完成医院信息系统融合,同步对接酒仙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联合建设了高标准国医堂,即将开展基本医疗服务,突破多年没有诊疗服务的瓶颈。铁路医院与兴隆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深化对口帮扶,前移专家门诊,选派主治医师以上技术骨干日常坐诊,联合开展内、外、妇、儿、口腔、中医、康复、急救等诊疗服务项目,进行联合查房、医疗指导。同时,在兴隆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急救点,开展急救诊疗服务,逐步实现医共体内的规范化疾病管理和同质化诊疗服务,有力提升了东南部医疗服务能力。

四、提升村级医疗标准化建设水平。深化村级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制定《全区村(居)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引领提升实施方案》,2020年计划建设区级示范标准化村卫生室100个,市级示范标准化村卫生室7个,省级示范标准化村卫生室2个。按照不低于80平方米,“五室分开”、“六通”,统一内外标识、装修样式、设备配置、日志档案、诊疗制度、人员着装等要求,全力推进标准化卫生室基础设施改造,目前100家标准化卫生室已经全部建设达标。

五、加强基层医疗人才队伍建设。为有效解决基层医疗机构人员编制不足,专业技术人员匮乏等问题,今年为各镇街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招聘卫生专业技术人员66人,充实镇街卫生院业务技术力量,逐步降低空编率,满足基层基本医疗服务需求。目前,事业单位卫生类招聘报名、笔试、面试、体检、考察等工作均已顺利完成,66名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已于11月12日全部入职,进入工作岗位,为基层卫生事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虽然各项工作快速推进,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酒仙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建项目约需资金700余万元,仍存在较大资金缺口。特别是受疫情影响,铁路医院作为定点医院承担医疗救治任务,医院正常运营受到很大影响,发展医共体存在一定困难。下步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快推进酒仙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多方争取资金支持,尽快完成内部装修和设施配备,确保年底前正式运营。充分发挥区精神卫生中心作用,填补我区没有精神卫生机构的空白,打造多元化精神卫生救治体系。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力提升篇3

(一)加快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在健全体系上求提升。

区域卫生规划推进力度加快发展,加强资源合理配置,提升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一是加快推进卫生设施标准化建设。落实卫生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继续推进彭埠、丁桥、九堡3个社区卫生服务(分)中心的建设工程,扎实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站达标工程,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2个,改、迁建社区卫生服务站4个,规范达标率力争达到95%以上,进一步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做到站点建设全省领先。二是加快推进卫生机构规范化建设。重点实施*医院病房大楼和区公共卫生大楼改造工程。同时,加强医疗机构的内部布局调整与设备更新,进一步优化内部服务流程,营造良好诊疗环境,真正为百姓提供优质、均衡、普惠的健康服务。三是加快推进卫生信息化平台建设。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重点,以健康信息管理为核心,以远程会诊系统建设为突破口,以网络化管理为手段,提升数字化管理与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工作效能。来源于:

(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着力在科学管理上求提升。

加快部门职责履行,强化关键环节,稳步实施医药卫生体制四项改革,充分调动卫生工作者积极性,体现医疗卫生服务公益性。一是稳步推进医疗资源整合。以省、市医改精神为指引,创新基层医疗卫生管理新模式,加大区域医疗卫生资源整合力度。年底前完成*区人民医院与*区*医院的整合重组,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着力打造区域基本医疗服务龙头;同时,大力发展烧伤业务,凸显市级强科特色,为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指导与支撑。二是稳步实施基本药品制度。在充分调研、仔细测算的基础上稳步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购基本药物工作,稳步实施基本药品零差率销售制度,采取多种方式逐步扩大基本药物的使用量,逐步引导居民改变就医、用药习惯,为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做好前期准备。三是稳步推进公共卫生均等化。在服务项目上,重点实现儿童免疫规划、结核病规范管理、流动产妇管理、重点传染病监测、健康档案管理等工作的均等化;在服务对象上,努力实现城市居民、农村农民、外来民工等三大人群的全覆盖,确保老、幼、妇、残等重点人群预防保健工作的均等化;在应急能力上,通过健全应急处置机制、龙头带动机制和资源整合机制,努力提升全区公共卫生工作整体水平。四是稳步实施绩效考核改革。建立健全绩效评价激励机制,突出“医防并重,寓医于防”的理念,建立以服务数量、服务质量、资源利用率、医疗安全、患者评价和劳动效率为核心指标,科学设计绩效考核指标体系,适当拉开人员收入差距,稳步推进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来源于:

(三)推进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在能力素质上求提升。

全面启动人才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改革、加大培训、加强培养,分层分类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整体提升队伍素质。一是健全两项机制。根据“总量控制、适度增加”的原则,充分利用省市人才网络平台,重点引进中医、烧伤等重点学科建设所需的高层次人才和影像、卫生管理等紧缺专业人才。加快推进学科带头人、业务骨干和优秀卫生管理人才培养,加强岗位管理,实行评聘分开,着力提高人力资源使用效率。二是开展三大活动。开展“大培训”活动,紧紧依托“*卫生人才培训中心”基地和邵逸夫医院培训实习基地,分别采取市区联合办班、省区联动合作的形式,引入上海复旦大学和省、市大医院高年资专家及美国密西根大学师资力量,分卫生管理、全科诊疗、公共卫生管理三个班次,积极培养高素质骨干全科医生,进行为期三年的培训。开展“大比武”活动,在系统内继续全面深入开展“一月一比武”、“一月一主题”的岗位技能大比武,通过大比武提高医护人员的整体技术水平。开展“大考试”活动,深入开展以“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主要内容的三基知识考试,努力做到“一季一考,人人过关考”。三是深化名医强科。按照“选准优势、错位发展”的思路,坚持名医带动、强科拉动,大力扶持培育特色专科和责任医师团队,力争培育市级名中医和市级强科各1个,对获评的名医强科,继续给予资金资助、独立设置“名医工作室”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坚持科研促动,认真承办完成与社区卫生服务密切相关的“代谢综合症诊断标准”、“中医药烧伤救治”、“中医药救治糖尿病足”等3项部、省级科研课题,扎实推进其它3项市级科研课题和23项区级科研课题,努力实现创立一批特色专科、服务专科,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造就一批名医的工作目标。来源于:

(四)推进省级卫生强区创建,着力在服务内涵上求提升。

通过创建活动,夯实工作基础,完善工作机制,提升服务内涵,带动卫生工作整体提升。一是健全四全服务理念。全面推行“全人、全程、全面、全科”的社区卫生服务新理念,不断提升社区责任医生团队广度与深度。在运作上,进一步深化社区责任团队“动态式、网格式、契约式、定制式”的四式化管理模式,切实提升服务品质;在内容上,以创建“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活动为载体,大力推进“名老中医+地道药材”进社区工作,合理规划中医网点,积极培育中医药特色站点,推广中医适宜技术,深化中草药配送机制,让居民群众享受到便捷、优质、价廉的中医药服务。二是推进卫生项目管理。总结闸弄口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性病项目化管理经验,在全区范围内逐步推开对高血压、糖尿病等重点慢性病的项目化管理新模式。建立“家庭、站点、中心和上级医院”的“四站式”慢性病服务链,实施慢性病管理服务规范流程,变专家坐诊为专家会诊,努力提高高血压和糖尿病人的有效控制率,切实提高居民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可度和满意度。三是优化医疗质量管理。以管理促规范、扩内涵、增品质,继续深入开展医疗管理年活动,严把人员资质与医疗技术“准入关”,加强民营医疗机构监管,大力推行“临床路径”管理,全面实施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加强医患沟通,确保医疗安全,提升服务质量。四是实施健康促进行动。全面深化重点慢性病预防控制三年行动计划,力争实现35-55岁年龄段高血压、糖尿病控制和建档率50%。结合“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和“相约社区健康行”活动,继续深化“一坛一台”健康宣教平台,促进城乡居民群众的健康素质全面发展。全面提升农村二次改水和改厕质量,新增二次改水受益18000人次,新增三格式无害化户厕所1500座,比例达86%以上;力争新创4个区级改厕示范村,继续保持全市领先水平。以“一镇一街一品”精品亮点培育为载体,扎实推进健康社区(村)、健康街区和健康单位建设,力争新创省级卫生镇街2个、省级卫生单位(社区、村)15个、市级卫生单位(社区、村)12个。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力提升篇4

近年来,合肥市庐阳区通过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构建和创新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为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看病就医问题做出了突出贡献,成为全市医改队伍是的一支中坚力量。为此,我们采访了合肥市庐阳区卫生局杨天寿局长,就庐阳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开展及未来重点工作进行了访谈。

记者:庐阳区在过去几年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构建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方面有哪些好的做法和成就?

杨局长:医疗卫生事业作为庐阳区技术先进全省首善之区的一个重要方面,一直以来得到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并作为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内容强力推进,列入了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主要做法和成效概括为三点:

一是服务的网络体系得到完善。全区9个街道已建成9个社区卫生医疗中心、1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目前正在开建三孝口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到年底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区卫生服务全覆盖。到时,边区的超级大国百姓全部可以就近享受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

二是服务的能力水平全面提升。在着眼于各项工作制度、行为规范等 长效机制建设的同时,积极与省立医院、安医附院、市人民医院等省、市级大医院实行对口支援、双向转诊、结对共建、提升服务品质。积极开展中医药特色服务,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在全市率先推行“家庭医生式服务”,探索“零距离”服务模式。开展“慢性病选择性免费用药”服务,拓展卫生惠民政策。大力开展基层卫生文化建设,打造“基层名医”,使文化与医疗卫生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三是政府的财政投入不断加大。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公益事业,政府必须加大财政投入。2007年以来区政府用于社区卫生房屋建设和改造资金4270余万元,用于设备购置1050万元,用于公民卫生补助经费1320万元,事业经费及人员绩效工资50000余万元。不但人均社区卫生服务经费在全省第一,更重要的是建立了财政投入的良性机制。

四是街居的协调配合有效落实。区政府加大社区卫生服务在政府目标考核中的分值,各街道明确了分管领导和具体工作机构,建立了社区居民健康促进会,定期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了“健康大讲堂”、“义诊进社区”、“中医中区巡展”等活动强化社区卫生服务属地责任,街道和社区全力配合服务机构开展上门建档等基础性工作,部分街道、社区收回出租房屋,免费提供社区卫生服务使用。

记者:庐阳区在卫生改革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在体制、机制变革方面有哪些成绩?

杨局长:以基层医改为契机,大力推进卫生综合改革。一是基层医疗机构公益性日益显现。变基层医院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范围和内涵有了新拓展,并全部定性了为公益性事业单位。二是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激发了活力。根据省里有关文件,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服务人口重新核定岗位,完成了竞聘上岗工作。按照“全员聘用、合同管理、同岗同酬、绩效考核、全员保障、新老差异”的24字方针,所有人员打破身份,全部签订聘用合同,两年一竞聘。开展绩效考核,拉开收入差距把纯净考核作为评聘的重要依据。2012年,同岗位人员奖励性纯净最大相差1600余元,三是基本药物制度和药品零差率销售全面落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实行了基本药物制度和药品零差率销售工作,并创新实施药品按单价梯度裣机制。引导医务人员使用价廉、有效的基本药物,降低群众费用。四是各级财政投入机制基本建立。除中央和省市投入外,区财政每年按人均6元安排公共卫生经费,并对软硬件建设据实补助。

记者:庐阳区公共卫生“四大中心”各自发挥的作用是哪些?这对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起到了哪些重大作用?

杨局长:为全面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庐阳区投入近1亿元,正在加快建设公共卫生管理大楼。依托公卫大楼,建设好“四大中心”。

一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指挥中心。整合区域内医疗卫生资源,建立区域性卫生信息平台,与省、市卫生部门联动,从突发事件的发生、报告、现场处置、后续跟踪等方面全方位监控和指挥,具有会议讨论发言、扩声音响、视频会议、现场高度、数据分析、新闻等功能。该中心的建立,解决了以往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各自为阵、信息反馈不及时、指挥调度不到位的问题,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是居民健康体验与管理中心。采访表,虚拟场馆,数字化多媒体等电子科普方式,让群众从吃、穿、住、行等日常行为及疾病预防、保健、康复等卫生行为进行全方位体验,并同人群进行健康指导与健康管理。该中心面向全区居民群众开放,直接让普通居民群众受益,是实施大卫生、大健康的重要措施。

三是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由体质温度、运动处方、健身指导等流程构成,测试对象为万象人和老年人,测试项目主要有身高、体重、肺活量、台阶试验、坐位体前屈、握力、纵跳、闭眼单脚站立、选择反应时、俯卧撑、一份钟仰卧起坐等体能“十一项”及体质万分分析、骨密谋等。通过综合分析评价,帮助个体更全面、更直观的了解自身体质状况,用处方的形式指导适当的运动种类、时间及频率,达到健身防病的功能。该中心面向全区居民群众开放,指导群众由单一的防病治病向防病治病与科学运动健身相结合转变。

四是公共卫生综合服务中心。按照“科学布局、规范高效、综合利用、便民利民”的原则,衽居民预防保健、卫生监督、婚姻保健、行政审批等相关业务一站式服务。该中心的建立,大大减少了办事流程,缩短了办事时间和群众来回奔波。

记者:该阳区在医疗卫生方面具体打造了哪些服务性体系?切实给百姓解决哪些地问题,具体成效如何?

杨局长:为迎接新时期医疗卫生新挑战,以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出发点,庐阳区正在着力打造一系列满足城乡居民基本卫生服务需求、适应全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公共卫生及基本医疗体系。具体包括:

第一,疾病防控和妇幼保健服务体系。完成区疾病控制、妇幼保健专业机构标准化建设,完善传染病疫情报告、监测、处置及实验室和健康教育五个子系统,全面提升疾病防控水平和能力。强化妇女儿童保健服务功能,围绕母婴保健及婴幼儿早教开展系列辅助。

第二,卫生监督管理体系。完成区卫生监督专业机构标准化建设,形成区监督所——社区中心监督站——街道(乡镇)监督员条块结合、分级管理的监督体系,强化卫生监督综合执法职能,确保食品药品、医疗市场等公共卫生安全。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力提升篇5

在历时3天的大会上,记者一直在寻找答案,试图为这种转变找到最合理的解释。卫生部妇社司副司长秦耕表示,如果一定要为这种转变找到一个合理的解答,那就是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基础设施建设期过渡到发展机遇期。

正如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郭积勇所描述的北京市社区卫生的改变一样。“以往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都为资金不足、基础设施不到位等问题苦恼,但随着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视,设备落后、待遇偏低等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社区卫生服务开始寻求更高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社区卫生服务宣传力度的加大,老百姓对社区卫生服务认知有所提高,也开始对社区卫生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郭积勇说。

北京社区卫生协会会长何永杰指出,社区卫生服务的职能就是为百姓提供基本卫生服务需求,当百姓的需求提高时,社区卫生服务的能力必须得到提高,二者才能得以平衡。

社区卫生服务进入发展机遇期后,能力提升有点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感觉。这是因为此项工作政府不可能像基础设施建设一样,给予规划、标准,例如机构面积、人员配备、设备配备等硬性要求。在不可能有统一规则的情况下,需要各地社区卫生机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中国社区卫生协会副会长李长明如是说。

那么,各地为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都采取了哪些策略呢?在“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经验交流会”上,我们共同目睹了部分省市在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方面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文化建设让医患一家亲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离百姓最近的医疗服务提供单位,理应最为贴近百姓,但在很多情况下,社区卫生机构往往得不到老百姓的信任和认同,这时社区卫生文化建设的好坏就更为重要了。

在社区卫生服务文化建设方面,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采取了“稳固自身建设,层层推进,寓文化建设于工作,寓文化建设于生活的文化建设理念”,将全市社区卫生服务和全市的居民紧密团结在一起。

据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副主任刘钢介绍,北京市为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文化建设采取了“四步走”措施。

第一步,积极组织全市居民开展体育比赛活动,目的不仅在于陶冶情操、强身健体,最重要的是用健康的身心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的服务。通过比赛,居民与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建立起和谐的医患关系,增进了友谊。

第二步,举办各种文艺演出,以歌曲、舞蹈、小品的形式来展现社区卫生工作中的点滴小事,从而达到讴歌先进典型、倡导良好风气的目的,让居民更加了解社区卫生服务,理解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者,从而配合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

第三步,让工作在社区卫生机构的家庭保健员,通过健康知识大赛的方式,邀请居民参与活动。并通过相应的选题增加社区居民对健康知识的了解,从而提升了社区居民参与慢性病管理和防治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第四步,征集并推出公益歌曲,使社区卫生工作者拥有属于自己的旋律,增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凝集力,提升了社区卫生机构全体人员献身社区卫生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文化建设的“四步走”措施,真正把社区卫生宣传到每家每户,让人人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建设,使社区居民和社区卫生工作人员成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健康管理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领头羊

在西方,健康管理已成为健康医疗体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并已证明能有效降低个人的健康风险,而在我国,健康管理还是新生事物。随着人们健康理念的提高,健康管理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并成为社区卫生的特色医疗服务。

2008年,吉林省长春市从“大卫生”角度出发,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承载平台,全面调动各部门协同合作,全社会动员人人都要参与,完成涉及全市的“健康长春计划”。

长春市卫生局局长齐国华告诉记者,目前全国各地的社区卫生机构在国家大的政策环境下,从硬件上已经有了非常大的改观,但如何全面开展健康管理就成为社区发展最为重要的部分。在社区开展健康管理中,疾病的预防控制、妇幼保健、计划免疫、健康教育等的有机结合才是社区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健康长春计划”就是将所有项目有机结合在一起,正确划分三级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和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定位,然后将二者的职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居民提供差异化的服务。

“需要明确的是,健康管理绝不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单打独斗’,健康管理涉及生理、心理、社会等多种因素,需要各个部门根据不同职能,分别承担不同的工作,但社区卫生服务一定是领头羊。”齐国华指出,社区卫生服务不是要和大医院比拼技术水平,而是要发挥自己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优势,健康管理就是社区卫生的发展机遇。

无纸化办公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效率

目前,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存在纸质健康档案工作量过大、质量不高、信息无法做到数据无缝式链接等诸多问题。一边是社区医务人员工作任务繁重,一边是他们经常进行重复性劳动,如纸质健康档案需要抄写3遍等。对此,专家表示,信息化建设是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切实可行的手段。

上海市闵行区是国内较早开展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地区。据上海市闵行区卫生局局长许速介绍,如今该区社区卫生服务和以往已经大不相同了。首先是实行了信息化电子双卡制管理,通过居民的“健康卡”和医务人员“绩效卡”,建立起了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保证了电子健康档案的使用和维护;其次是构建了全程健康管理模式,社区医务人员通过健康教育、健康问卷、免费健康体检等手段,开展居民慢性疾病筛查,并为慢性病高危人员建立专门的高危健康档案,进一步了解所管辖区居民健康情况,无论是居民就诊,还是转诊到上级医疗机构,社区医务人员都做到了心知肚明,提高了患者的救治率。再次,实现了医疗纵向整合,形成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点和村卫生室的信息网络体系。所辖地区居民如果病患,可以及时通过信息平台向社区医务人员寻求帮助,医务人员也可以通过信息平台及时对患者的病情作出诊断。

有统计显示,上门服务、患者来诊、群访三种方式对慢病管理工作的贡献量依次大约是10%、50%、30~40%。而自从信息化手段跟上之后,上海市闵行区慢病管理的很多工作都可以在患者来诊或者医生群访时解决,需要全科医生上门服务的工作并不多。随着国内外对开展信息系统相关技术研究和应用的重视,以信息化为载体的社区卫生服务将呈现别样的不同。

发动群众一起建设社区卫生服务

由于我国中部、东部、西部经济发展水平不均,导致各地各个方面发展都存在差异,社区卫生的发展也是如此,中西部地区的社区卫生服务目前还存在着工作量大、人力和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但这也决不能阻碍社区卫生服务寻求发展的脚步。

重庆市北碚区天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管理模式上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创新――发动群众一起建设社区卫生服务。该中心主任潘金国告诉记者,为了发挥社会工作者的群众联络作用 ,我们在每个社区都聘请了热爱公众事业、群众基础好的人作为社区卫生机构的联络员,在居民和社区卫生机构之间搭起连心桥。联络员可以帮助社区卫生机构传递下一步工作信息,比如开展建立健康档案等工作。在需要居民高度配合的工作中,联络员能提前通知居民,将此项工作内容及需要居民配合的相关事宜在第一时间传达,这样社区医务人员在开展工作时,居民就不会因为觉得突兀,而不配合或排斥社区医务人员。

“同时辖区内居民也可以通过联络员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反映自身健康需求,并促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断改进服务工作,真正做到居民满意,政府放心。”潘金国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联络员为媒介,了解辖区内各个家庭的健康情况,并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进行管理,例如为居民制定慢病管理计划,使居民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关系更加密切,这种工作方式取得了“双赢”的效果。

联合医保政策推动基本药物“落地”

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初衷是解决老百姓看病贵的难题,但是启动一年间它却屡遭争议,争议源于该政策没有真正“落地”。其中,表现最突出的是,在众多药品中老百姓很少选用基本药物。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力提升篇6

就在刚刚结束的“2009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在讲话中也再次肯定了,“收支两条线”管理对于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的重要作用。但据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联系城市最新基线调查数据显示,在早期确定的28个社区卫生服务体系重点联系城市中,目前只有上海、北京、杭州、成都等地基本制订了比较完善的“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及配套方案;南京、沈阳已经开展实践:14个城市提出准备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6个城市没有在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方案中涉及是否开展“收支两条线”管理。28个城市中,开展收支两条线运行机制改革的占30%~40%。为何这一政府肯定、医务人员叫好的政策,却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样迅速铺开?

业内众多专家表示,收支两条线难推行的关键因素在于地方政府的“不作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是要改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运行机制,运行机制改革意味着某些创新,因此可能冲击原来制度,如人事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医保制度等,需要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而卫生部门对其他部门没有支配权,只有地方政府给予支持协调才能顺利开展。

担心财政难以承受不愿尝试

地方政府为何不愿意支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参加2009年卫生工作会议第三组讨论的各位厅局长们多数认为,主要原因是地方财政难以承受。宁夏回族自治区卫生厅厅长刘天锡说,近年来国家加大了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力度,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特别是对于西部地区的投入力度更大,但我国地广人多,平均下来就比较少了。虽然当地政府对于卫生经费投入也在逐年提高,特别在公共卫生服务上有些地区人均最高可达35元,但这都属于一次性支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需要长期持续的常规投入,这对于欠发达地区政府财政来说,很吃力。

杭州市下城区为我国较早试点推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支两条线管理的地区,始于2006年10月1日,杭州市下城区政府要求,凡是属于政府主导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其所有业务收入全部上缴区财政,工作人员工资、运作经费等,再由区财政支出,政府投入与产出示意图见表1。杭州市下城区卫生局局长傅家康说,此项管理实施两年来,相比没有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前,政府在财政资金投入上的确有定的增幅,但与以往相比社区医疗机构承担了更多的公共卫生职责。

杭州市下城区2008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同期对比统计数据显示,家庭健康档案建档率同比上升4.65倍,保健合同签订人数同比上升1.55倍,糖尿病、高血压规范管理率分别提高了11%、32%,进社区服务人数增加6 888人次、进家庭服务人次增加了5 666次,上升1.37倍,医务人员进社区的有效工作日增加2.03倍。全区社区医疗机构总门诊量同比上升24%,医疗费的均次费用同比下降16.23%,处方均次费用同比下降16.58%。

上海市卫生局局长徐建光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后,有效切断了医务人员工资待遇与机构业务收入之间的利益联系,服务方式和行为随之发生了改变,医务人员不再一心只为创收,更加合理地治疗和用药,使用于药品和检查的费用降低,有效缓解了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实际上,政府投入增幅部分,主要用于购买公共卫生服务,公共卫生做好了,人民的健康就有了保障。

事实上,社区卫生服务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有效手段和载体,最重要的职责是肩负起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角色,将服务理念由治疗转变为预防。徐建光说,“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中,政府财政资金投入的多少完全取决于政府赋予其承担公共卫生职责的多少,赋予得多,政府投入就多,反之亦然。”收支两条线是通过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收支管理,将收支分离,改变其运行机制,使其肩负起更多的公共卫生职责,体现公益性质的一种方式而已。姚岚教授说,“根据上海、北京、杭州、成都4个城市推行收支两条线基线调研情况来看,社区医疗机构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后,医疗费的均次费用和处方均次费用得到合理的控制,门诊量大幅提升,每年卫生经费投入增长比例远低于财政可用资金增长比例,我们认为多数政府还是有能力承担的。”

担心出现吃“皇粮”的懒人

各地政府除了担心财力难以承受外,还在顾虑当政府承包了社区卫生机构人员工资和各项支出经费以后,在没有市场竞争机制引导下,机构之间会失去竞争意识,医务人员工作效率、工作质量也会随之下降,出现吃“皇粮”养懒人的情况。安徽省卫生厅厅长高开焰说,有些社区医疗机构是由原来一级医疗机构转型而来,比如,企业医院、妇幼保健院等,规模较小,诊疗水平相对较低,医务人员自我提高的能力很差,竞争意识也很差,都是靠相关机构支撑存活。转型后政府提供了先进的设备,改善了办公环境,现在最需要改变原有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才能促进各方面服务能力的提高。

收支两条线管理在财政预算时,的确是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同于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由政府保证机构内总支出,但其内部实行的是“定编、定岗、不定人”的人事制度。同时人员的收入是通过两级绩效考核,政府财政按照每个机构配备的编制下拨医务人员基本工资,而绩效工资部分需要根据其服务的数量、质量和居民满意度,分别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人员进行考核,特别是政府要求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完成的多少来获得的,有效地解决了养懒人的问题。

傅家康局长说,“现阶段,杭州市下城区社区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工资中,岗位工资不到绩效工资的1/2(杭州市下城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工作计算示意图见表2:岗位工资设置示意图见表3),并通过绩效考核实行末位淘汰,长期绩效考核不合格者,便被除名,根本不能滥竽充数。”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力提升篇7

今年以来,全区卫生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市卫生局关心支持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及全国、省、市卫生工作会议精神,以“依法行政、开拓创新、廉洁高效、勤政为民”为宗旨,以“一流的速度、一流的目标、一流的成效”为标准,团结带领卫生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群策群力,求真务实,发扬“首创精神、探索精神、克难精神”三种精神,瞄准全市、全省乃至全国一流水平,突出重点工作有“特色”、亮点工作有“闪光”,不断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真抓实干,各项卫生工作稳步推进。

一、各项重点工作稳步推进

(一)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一是高度重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年初,区政府召开了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提升年活动动员会议,全面安排部署了以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质量为目标,以“星级”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为重点的工作任务,区政府印发了《关于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质量提高年活动的实施意见》和《泰山区“星级”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特别是区委、区政府将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列入今年的实事项目后,区卫生局高度重视,研究制定了《关于落实区委区政府为民所办实事项目,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水平的实施方案》,实行局班子成员包保责任制,每周调度工作进展情况,及时解决困难和问题。两次召开全区社区卫生工作现场观摩调度会议,推动和促进了实事建设项目的顺利开展。二是强力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质量。

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水平有新提高。今年以来,先后投资1830万元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了配套改貌建设。目前,全区已建成达到省级示范标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64个,已有13处社区卫生服务站经考核被授予“五星级社区卫生服务站”,并达到功能完善、设施齐全、服务规范的“全省一流”标准。

②社区居民的卫生服务受益率和覆盖率进一步提升。开展了社区居民健康查体,健康调查和随访服务全面开展。

③社区卫生助理员制度得到全面落实。目前,全区所有社区卫生助理员已经全部经培训后上岗,制定了社区卫生助理员职责,完善了考核评价标准,对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质量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④加强了人员培训。举办全区全科医学培训班5期,举办社区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班1期,由大医院专家对全区社区卫生人员进行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培训。

⑤ “健康教育进社区”和“大医院进社区”落到实处。组织由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方面专家组成的健康教育宣讲团,深入31个社区开展健康教育讲座。组织41位大医院专家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坐诊、健康咨询活动3300余人次,深受社区居民欢迎。⑥全面实行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管理”。建成了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网络中心,以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终端的微机网络管理系统,并召开了全区“卫生信息化管理”现场会议。

今年以来,国家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副局长吴刚、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社区卫生处副处长刘利群、副省长王随莲、卫生厅长包文辉、副厅长仇冰玉、省财政厅副厅长阮凤英、省中医管理局局长于淑芳、市长李洪峰、副市长徐恩虎等领导先后到我区视察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并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较高评价。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健康运行。

从巩固提高“省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先进区”入手,不断加强管理,努力提高服务质量,积极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一轮试点。一是认真做好新农合医疗与服务。采取多种措施,进一步规范各级定点医疗机构全面搞好对参合人员的医疗服务,修订了新农合补偿方案,提高了报销比例。在全区开展了为参合农民免费健康体检工作。2009年,共为参合农民免费健康体检74262人。二是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督。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强新农合管理的规定》,区新农合办公室定期不定期对定点医疗机构进行监督检查,对定点医疗机构择优劣汰动态管理,实行末位淘汰。10月份,经检查对邱家店镇一处村卫生所取消了定点医疗机构。三是全面推行信息微机网络管理。多方筹集资金,在全区基层医疗机构全面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微机网络化建设与管理,将药品经营、合作医疗、社区卫生服务和医疗机构管理全部纳入微机网络监督与监管。所有村卫生所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安装管理软件,以街道、镇为单位设立局域网,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设立信息网络中心,负责信息监管与汇总,并与区新农合管理网络连接。参合病人用药由微机自动审核报销,并将信息上传至新农合管理办公室予以时时审核监控,防止了套取新农合基金现象的发生,切实管好用好了农民的救命钱。

2009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行政村覆盖率仍保持100%,参合农民为14.34万人,参合率达到了98.5%,共计报销医药费953.51万元。

(三)农村卫生工作规范运行。

(四)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工作得到加强。

(五)中医药事业有了新的发展。

(六)行业作风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是卫生事业发展步伐滞后。面对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环境,医院面临生存与发展的压力加大。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医疗人才匮乏,技术落后的问题比较突出;区直和处镇公立医疗机构规模受限、房屋陈旧、设备技术落后,个别村、社区没有集体举办的卫生站所,难以担负起公共卫生职责,部分偏远落后农村卫生所房屋破旧、设施落后。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技术、人才、服务和环境条件方面加快改善,以适应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保健需求。

二是社区卫生经费仍显不足。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资金短缺问题十分普遍,资金缺乏困扰着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发展。社区卫生服务项目如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都是公益性无经济效益的工作,盈利的空间相对较小。虽然区财政、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在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基础设施方面的给予扶持,但比起实际需要的社区卫生经费投入还有一些差距。

三是卫生人才匮乏。引进人才的机制不活、政策不优惠,真正的人才难以入编和兑现工资,导致卫生人才、尤其是高层卫生技术人才引进难,专业技术人才严重匮乏,乡镇卫生院近几年来,基本没有安排分配本科毕业生。

四是中医重点专科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中医药综合服务、中医药综合开发与应用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五是疾病预防控制任务日愈繁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的日益提高,各级党委、政府、广大人民群众对疾病预防控制日愈关注,工作要求越来越高,疾病预防控制任务日愈繁重,工作压力越来越大。

六是卫生监督执法工作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食品卫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多数中小餐饮单位卫生条件差,消毒设施不全,消毒措施不落实。无证经营现象仍然存在。食源性疾患和食物中毒仍是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职业卫生隐患仍然存在,防控工作难度很大。

三、2009年工作思路、重点和措施

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民生工程为突破,大力加强公共卫生、社区卫生和农村卫生,突出重大疾病防治,推进中医事业发展和科技兴医战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强化医德医风建设,推进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突出抓好卫生民生工程。把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卫生民生工程作为卫生部门的头等大事,摆上十分突出的位置来抓。实行卫生民生工程目标管理,加强督导,明确责任,分级负责,落实任务,确保完成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重大疾病医疗救治三大卫生民生工程任务。

(二)不断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认真落实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省级重点联系城市各项工作,积极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创新提升活动”,在社区卫生规划、筹资与补偿机制、运行机制、绩效考核、人才吸引、服务模式等方面进行重点突破和创新。进一步加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服务能力建设和制度建设,年内新建财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广生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继续开展星级社区卫生服务站创建活动,年内五星级社区卫生服务站达到30个。实行“中心管站”一体化管理模式和健康教育进社区、慢病防治进社区、妇幼保健进社区、残疾人康复进社区、计划生育指导进社区、信息技术进社区的“六进社区”服务模式。开展社区居民免费健康查体,60岁以上老年人查体率达到95%。建立健全内部财务收支管理制度,开展收支两条线管理试点。大力开展“专家进社区”、“卫生职能进社区”及“中医药进社区”活动。年内创建为部级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区。

(三)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巩固提高省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成果,进一步完善合作医疗服务制度和管理规范,加强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全面推行新农合信息微机网络管理,推行统一药品价格制度和单病种限价收费规定,不断提高群众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满意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业人口覆盖率99.8%。

(四)加强疾病防控工作。完善疾病防控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加强对严重威胁人民群众健康的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和慢性病等疾病的预防控制和监测;进一步落实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疾病防治措施,实施“第五轮全球基金流动人口结核病防治二期项目”。抓好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建设和疫情信息网络体系建设,提高预警预测能力,有效控制疫病的流行和传播。

(五)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深化卫生监督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卫生执法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加强农村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在全省、全市率先实行卫生监督力量下沉到处镇、到农村,完善农村卫生监管网络,强化农村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加强监督监测实验室装备,进一步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全面加强公共卫生和卫生全行业监管,建立食品卫生长效监管机制;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大力促进食品卫生、职业卫生、学校卫生工作。继续深入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专项整治活动。

(六)切实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加快建立健全以区级医院为龙头,处镇卫生机构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逐步完善处镇卫生机构管理和运行机制,全面推进处镇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加大村卫生所改貌建设力度,年内进行省庄镇卫生院改扩建,规划新建村卫生所28处。大力开展星级卫生所创建活动,年内五星级卫生所达到15个。继续开展基层药品统一采购供应,集中采购供应达100%。完善镇(处)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进一步提高农村卫生服务整体水平。

(七)进一步加强妇幼卫生工作。全面实施婚前保健、孕前及孕期保健和婴幼儿系统保健“三期保健”,提高孕产妇和儿童保健覆盖率,进一步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和孕产妇、婴幼儿死亡率,提高妇女儿童保健水平。

(八)加强中医和科技兴医工作。认真做好“部级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工作,大力加强治未病中心内涵建设和服务能力建设,积极开展“中医治未病进社区活动”。积极筹建泰山区中医预防保健医院,年内开展“全省首批社区中医预防保健建设项目”。继续推进中医“名医、名科、名院”和中医“进农村、进社区”战略,大力加强中医人才队伍建设、中医机构内涵建设和专科专病建设。加快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推进重点学科建设,加快适宜卫生技术推广应用,强力推进全区科技兴医工作,年内创建成“全市护理服务示范病房”。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力提升篇8

1.全面推进政事分开、权责清晰、运转顺畅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在南瑞和__桥两中心试点做法的基础上,继续在马塘、中南、白马等实施新医改政策的各中心财务管理权限和财政经费保障机制。各中心须上报改革申请报告及相关职工会议记录,确保中心的改革拥有充分的群众基础。

2.按照稳步推进原则,进一步深化区域医联体建设工作,出台医联体相关规程和制度,建设并试运行区域影像中心、心电中心、检验中心和消毒供应中心。

3.制定无院籍化管理具体实施细则及区域卫生技术人员交流实施办法(即实施细则),同时做好无院籍化管理宣传工作。

4.出台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技术人员培训及培养实施方案,建立卫生系统反应性和满意度“月评”制度,并做好与360度绩效管理评估指标体系和人员聘用管理的衔接工作。

1、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四报”制度,即年初报送卫生技术人员岗位设置和聘用计划、报送人才培训和培养计划、报送基建项目计划、报送医疗相关设备采购计划。

2、修改和完善360度绩效管理评估方案及实施手册,合理调整群众知晓率和满意度评估分值,结合2015年工作目标相应调整各项指标赋值和权重。

3、各中心制定详尽的内部绩效考核实施方案并报送区医改办备案。

4、完善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药物使用保障方案,确保参与改革的各中心用药需求。

5、进一步加大对村卫生室基本药物制度执行情况监督和检查力度,严禁体外循环和加成销售现象。

6、有效利用现有信息系统,在公卫考核及绩效考核时,从现有信息系统采集数据,促使信息化工作与相关工作同步发展。

1、抓两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促发展,打造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以十一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中医药服务为重点,努力打造__卫生服务模式,逐步形成“一中心、一特色”。

1、 加强区医院特色专科建设。

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抓现有人员的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素质。

3、 评选区级名医,设置相关奖励。

4、 提高中医药服务水平。

5、 加大医政管理和医疗单位监管工作力度,确保医疗市场的规范化及医疗单位安全生产。

1、积极发挥部级、省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引领作用,全面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服务意识、服务水平 、以创建为抓手,为动力,全面提升我区卫生服务水平。

2、积极探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管理模式,努力使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整体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

3、 加强卫生行风建设,树立卫生行业良好形象。

1、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认真做好卫生监督、疾病预防、妇幼保健、群众健康宣传教育,遏制重、特大传染病暴发流行和食品、药品安全事故。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力提升篇9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全科医生 人才培养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社区全科医生已成为当前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在我国所进行的以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为重点的初级卫生保健体制改革中,要发展初级卫生保健就必须推行全科医疗,要推行全科医疗就要依靠全科医生,全科医生是全科医疗的主要执行者,全科医生的“守门人”作用是开展初级卫生保健不可缺少的主要力量。所以,全科医生培养非常重要。

全科医生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地位和作用社区卫生服务作为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社区人群的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基本卫生服务任务[1]。全科医生所受的训练和经验使其能从事不分科别,不论性别、年龄,并从躯体、心理及社会等方面以其独特的系统、整体理论与技能,提供连续性和综合性的医疗保健服务。

全科医生既是社区卫生服务的中坚力量,也是初级卫生保健的最佳提供者,是健康保健系统的重要守门人。通过全科医生社区居民可以了解相关的疾病知识,可以对自身疾病做好各项防护准备。由此可见全科医生在基层医疗保健服务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基础医疗保健工作的动力源。而培养一支以全科医学人才为骨干的、高素质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是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是专业化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环节,建立健全全科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是我国卫生事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健康维护的迫切需要。

全科医生培养模式社区卫生服务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全科医生的培养,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培养专业素养过硬的全科医学团队,已成为解决城乡医疗资源不均衡,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方法之一。国外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相对较为成熟,但全科医生的培养模式各个国家和地区不尽相同,这取决于各个国家和地区医学基本教育、医疗卫生事业体系设计以及全科医生功能定位等。

根据目前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基本都是通过对医学毕业生进行若干年的全科培训,再以考取资格证书的形式来培养全科医生,而且重视在职教育。然而,针对社区全科医生的特点和多岗位特征,政府应强调全科医生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社区医疗机构要加强对全科医生的自身建设。

社区全科医生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全科医生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任职方向的多样性:全科医生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多个岗位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临床医生,全科医生为辖区居民提供以门诊诊疗、病房诊疗为主的基本医疗服务[2-3];作为社区居民的健康守门人,全科医生与防保科协作,为辖区居民提供疾病筛查、慢性病随访等预防保健工作[4-6];作为家庭医生制度的实践者,全科医生负责为辖区居民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家庭病床管理等服务[7-8];作为社区重点人群的管理者,在专业人才缺乏的情况下,全科医生还承担起儿童保健、妇幼保健、康复评定、康复治疗等方面的工作[9-10]。而除了上述临床相关工作外,部分全科医生还担任临床工作质控、科研管理等行政管理工作。全科医生可就职的岗位虽然多样,但多数岗位不能同时兼任,且不同的岗位对全科医生的综合能力要求也会有所差异,尤其是对于一些备受全科医生青睐的岗位,如负责辖区居民签约等相关家庭医生服务的家庭医生岗位[11],马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采用竞聘上岗的形式,为家庭医生岗位遴选合适的全科人才。因此,全科医生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重要人才,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虽然可就职的岗位多样,但由于岗位不能兼任和岗位能力要求不同等问题的存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者需要在科学评价全科医生综合能力、知人善任、合理安排培训等方面做出努力。

全科医生培训存在的问题:我国的全科医生培训,分为执业前培训、执业后继续教育。(1)全科医生执业前培训解决的是全科医生执业资质的获取问题,即目前我国实行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在此阶段的社区培训内容,主要依据相关的培训大纲而定,培训的目的是培养1名可以向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基层卫生服务的具有正规全科医学教育培训经历及从业资格的专业医生。因此,此阶段的培训,专注于社区全科医生临床能力的培养。(2)全科医生执业后继续教育解决的是全科医生所在岗位所需能力要求,以及未来晋升岗位能力要求的问题。关于此阶段的培训,具体培训和教育内容,在满足国家关于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相关管理规定的前提下[12],由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各自岗位需要自行设定。而此阶段全科医生可接收到的培训资源,不仅限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或综合医院内,还有各种上级管理单位、协会等提供的各种培训资源。然而,现有的培训多专注于全科医生临床能力培训,并不对接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岗位的具体能力要求。对于内涵丰富的家庭医生工作,对于科研管理等行政管理工作,这些全科医生是否有能力担任,以及该全科医生的职业发展路径该如何规划,每个阶段该提供哪些培训资源,仍无法提供充分的参考。

社区全科医生综合能力评估体系的缺乏: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是我国全科医学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建立全科住院医生规范化综合能力评估体系是培养全科医学高素质人才的必备基础。我国已制定全科住院医生规划化培训细则与标准,为全科住院医生考核与评估提供了依据。然而这多是从全科医生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从事各种岗位中的一种来构建反映该全科医生的各项评价指标。而除了临床工作者和临床带教者外,全科医生在社区担任其他岗位所需考核的能力、特质等并未在此有进一步研究,这就造成了社区全科医生综合能力评估的不完整性。因此,如何科学评价社区全科医生的综合能力,仍是目前现有评估体系中尚未解决的难题。

马陆社区全科医生人才培养对策中心非常注重人才队伍的培养:近年来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目前有医生入选上海市中医生带徒项目、第三批上海市青年医生培养资助计划、上海市第三轮眼病防治人才培养计划、上海市医苑新星等;另外,还有医生荣获上海市十佳家庭医生提名奖、第二届全科医生“基层服务卓越奖”、区十佳家庭医生、五星级全科医生等。

加强社区全科医生与综合医院联动:在目前我国全科医学大力发展初期,要完成全科医生人才培养,需要有综合医院作为依托。近年来,马陆社区通过与瑞金北院的反复磨合和不断探索,在区域协同医疗等方面探索出一条互赢协同发展道路。2013年起中心先后派骨干医生与北院专科主任结对,每周定期至北院跟随专家门诊或查房,通过实际的案例指导,全面提升骨干医生的医疗技术水平。同时,近两年,马陆社区基于“瑞金北院-嘉定医疗联合体”构建的基础上,创新开展了“南翔医院专家莅临社区常态化查房”及“专家临时会诊疑难危急重”工作,切实为病患和家属带来利益的同时,也提升了医生的应对水准。通过跟师学习和专家指导,全科医生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为中心不断储备了人才队伍。

推进生资队伍建设:全科医生培训的生资队伍水平和能力是全科医生培养的核心要素。马陆社区按照好中选优的原则,组建了一支生资团队,共10人,均取得上海市全科生资培训合格证书;均为本科以上学历,2名具备研究生学历,1名为在读研究生;1名为上海市优青培养对象;均具备主治以上专技资格,2名为全科副主任医生;均有3年以上社区工作及带教经验。建立一支由理论、临床和社区教学人员构成的全科医学生资队伍。另外,安排相关生资参加专业会议、交流、展览等活动,开阔眼界,提升整体生资队伍业务素质,让其真正有能力承担起社区人才培养任务。同时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有计划地邀请专家讲课和培训,选送人员外送学习进修,多渠道、多形式进行生资培训,建立一支高水平、数量充实的生资队伍,为全科医生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重视社区全科医生职业素养提升:医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着医疗服务质量,影响医疗队伍自身形象。马陆社区近年来以抓科研作为楔入点,提升职业素养为目标,形成团队建设,营造既有相互竞争,又有互帮互助的中心文化,从而带动马陆社区医务人员的职业素养。通过加强科研人才队伍的建设、构建良好的科研管理平台、加大科研经费投入,采取多形式激励策略、重视科研培训,促进合作交流来带动医务人员的职业素养。

构建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社区全科医生综合能力评估体系:全科医生岗位胜任力是全科医生培养的中心目标,也是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质量的关键。2002年,世界家庭医生组织(WONCA)正式将岗位胜任力应用到全科医学领域[13],提出全科医生核心胜任力模型包括以人为中心照顾、初级卫生保健能力、综合处理能力、具体问题解决技能、以社区为导向、整体模块化6个方面。全科医学作为一个临床医疗的二级学科,需满足全科医生面对社区居民最基本的医疗需求,不仅需要提供临床医学的服务,更应该提供预防医学及人文医学的服务,要求全科医生必须具备以患者为中心的能力、基础保健管理能力等综合性服务能力[14]。因此,建立社区全科医生的能力考核评估体系,有利于全面提高社区全科医生的综合能力水平,为社区不同岗位培养适合的人才。中心已构建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社区全科医生综合能力评估体系,包括评价指标、测量办法、计分办法和分级办法,应用并评价工具的性能,以为全科医生能力评估、定岗、培养、晋升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惠娟,季正明.社区卫生服务实用指南[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370-459.

[2]冯雁,董铭,陈淑敏.上海市嘉定区社区全科医生执业现状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6,32(4):562-565.

[3]骆达,杨文秀,韩超.天津市全科医生执业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5,18(22):2701-2704.

[4]李震宇,易春涛,朱莉珍,等.社区全科医生慢性病管理不同模式探索与研究[J].中华全科医生杂志,2013,12(4):280-282.

[5]Hafez D,Nelson DB,Martin EG.WONCA研究论文摘要汇编--全科医生对患者进行2型糖尿病筛查的影响因素:基于病历诱导回顾的定性调查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7(16):1924.

[6]刘文睿,朱焱.贵阳市主城区全科医生团队社区慢性病服务流程及存在问题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28):3476-3480.

[7]陈翔.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实施前后家庭病床服务情况的比较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4):466-469.

[8]陆萍,朱杰,金敏洁,等.以家庭医生为核心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的构建与成效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8,21(28):3430-3435.

[9]徐卫平,仇玉兰,刘玉昌,等.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社区上门康复服务的康复效果观察[J].中华全科医生杂志,2017,16(3):224-226.

[10]钱敏,陈惠清,杜玉玲,等.中医适宜技术参与产后访视提高母乳喂养率效果评价[J].陕西中医,2017,38(1):60-61.

[11]国务院医改办,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关于印发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指导意见的通知[EB/OL].(2016-06-06)[2019-06-26].gov.cn/gongbao/content/2016/content_5124373.htm.

[12]房鑫,郝艳华,吴群红,等.我国全科医生现状成因分析与对策探讨[J].中华全科医学,2016,14(7):1199-1201.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力提升篇10

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强调以人为中心,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和创造性,注重满足个人的自我实现需求。因此,组织管理者要研究组织的人力资源状况,把传统的人事工作调整到整体性人力资源管理上来,把关注点从招人调整到引进人才、培育人才和使用人才并重上来,树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卫生人力资源是指在卫生部门从事或提供卫生服务或与之相关服务的一切人员,主要包括卫生行政管理人员、医生、护士、公共卫生保健人员、康复师、口腔医生等等。卫生人力资源是卫生资源的组成部分,是卫生系统维持和发展自身功能的关键,它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卫生水平。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提供社区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及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医疗服务,具有责任大、工作内容繁杂、专业技术种类多、人员专业性强等特点。这些工作最终都要通过人来实现,因此要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以实现以社区居民健康为中心的发展目标,同时也提升中心在同行业中的竞争优势。

本文以羊坊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为例,统计分析2013年―2015年以来中心的人力资源状况,指出当前中心医务人员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建议,既为中心加强医务人员队伍建设工作提供依据,又为中心长远发展提供借鉴参考,也希望其中一些建议能够引起管理部门的重视和同行的支持。

二、调查研究设计

(一)研究内容

分析中心人力资源状况,为中心医务人员队伍建设提供基础性数据,探索改善中心人力资源配置的有效措施并提出建议。

(二)研究方法与实施

收集中心2013年―2015年间在岗人员的人事信息,整理卫生人员的数量、学历、职称、年龄等方面的数据,用Excel对人员的现状进行分类汇总分析,目的是把握中心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趋势,并进一步提出可行性对策。

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力资源状况分析

经调查,中心的人力资源是这样的:年龄构成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队伍结构以中青年为主,从趋势上看,20岁―29岁年龄段增幅明显,可见中心年轻化趋势明显,医疗经验积累时间较短。

学历构成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以本科和大专居多,其中大专及以下占比接近60%,可见中心整体学历层次偏低,从趋势上看,三年没有明显变化。

职业类型构成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中心医疗专业技术人员为主体,从趋势上看,护理人员比例略有上升,医务和管理岗略有下降。

职称构成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中心人员以初中级职称为主,其中初级达60%,可见中心人员职称偏低,从趋势上看,高级职称比例稳步上升,其他变化不大。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一)中心以年轻人为主,学历不高,职称偏低,缺少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

人员过于年轻化,意味着缺少高年资及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学历低,说明接受基础医学教育的时间少;基础医学知识的缺乏,是影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限制因素。职称方面,职称普遍高的卫生服务机构无疑会为居民提供更好的卫生服务,因此中心需制定科学的人才发展规划以适应需要。

(二)人力不足,部分专业长期缺少人才。

人才数量问题一直是制约中心发展的瓶颈。中心日均出全科门诊的医生数为12人,日均门诊量上千人次,平均每个医生接诊患者70余人次。全科医生目前工作状态呈现饱和状态,只能利用休息时间进行慢性病人的管理以及病例书写等工作,遇到有下社区的任务、业务培训、人员调休就会出现人员紧张的情况。个别专业如放射医师、心电图医师、儿科医师、康复医师、按摩医师等长期招不到人。

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一是政策因素。中心招收毕业生要执行外地进京大学生标准,那就是必须硕士研究生学历及以上,而且中心2年―3年才有一个招收外地大学生的指标。有时候,即使毕业生有较强的意愿,但是没有指标也招不来人;二是吸引力不足。大量的毕业生和中高级职称的医务人员涌向大医院,中心却无人问津或是最后之选。如儿科医师,在大医院更有发展,社区中心虽然有强烈的需求,但是很难招到人。如放射医师,中心发出招聘信息八年了,还是无人来应聘。

(三)薪酬水平低未能体现医务人员的价值。

医务人员承担着救死扶伤的工作责任,他们工作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但是他们的劳动价值却未能在工作中得以体现。经了解发现,中心目前属收支两条线的事业单位,职工工资由区财政局全额支付,支付方式是以人头为单位,每人每年为一固定数额,扣除各种保险人均每月拿到手的工资为四五千元。中心医务人员与其他行业相比收入太低,与同行大医院比更是差得太多。长期较低的收入与医务人员所提供的劳动不成比例,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得不到体现,工作积极性和满意度逐渐下降,最终必然导致人才的流失。中心部分医务人员表示,如果可以重新选择,不会再做医护工作。经调查,很多医生护士表示有“坚决不能让孩子学医了”的想法。恶劣的医疗环境和高风险低回报的工作状态让医务工作者伤透了心。所以,改善医疗环境,提升医护人员职业形象,提高医护人员工资待遇刻不容缓。

(四)职称偏低,高级职称晋升有困难

职称情况如表1所示,好的地方是中心医务人员高级职称情况在逐年好转,不足之处是,职称情况整体还是偏低的。经调查,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中心部分职工学历层次低,在职称英语考试中通过率低,部分职工多次考试通不过品牌后就成为心病;二是在高级职称的评审过程中存在着“重科研,轻医疗”的现象。社区中心科研氛围差,论文书写能力低,中心医务人员面对的多是常见病、多发病,课题少、科研机会少,出的论文成果自然少,即使写了论文和大医院的医务人员写的论文显然不在一个层面,在“重科研、轻医疗”的评审指标下晋升职称显得十分困难。

四、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力资源的策略

中心服务能力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只有吸引和留住高质量的卫生人才,建立稳定的社区卫生人才队伍,才能为人民提供方便、有效、廉价的医疗卫生服务。因此从政府部门人事、财政政策制定、政府部门的保障作用以及中心管理者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做法上提出几点建议:

(一)提高中心的地位,改善人员的结构和素质

重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发展,提升中心的社会地位,从而提升中心的吸引力,这对于中心在引进人才,改善和提高人员的结构和素质方面有很大的作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城市居民健康的“守门人”,为辖区居民提供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服务,提供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以及慢性病管理、健康教育和康复服务等。只有在经济上给予足够支持、在人事制度方面给予充分考虑,才能从根本上优化基层卫生机构人员的结构,除此之外,政府还应有相应的政策引导医疗卫生人才持续、稳定、长期地投身到基层医疗卫生事业中来。

(二)减少对中心人力资源方面的政策性干预,激发中心用人活力

政府的人事、财政政策影响和束缚了中心的发展。

一是中心无用人自主权。“想要的人要不到,不想要的人塞进来”以及“想留的留不下,想让他走的不肯走”、“能进不能出”的现象在中心屡见不鲜。中心用人自主权很小。

二是中心职工工资收入进行总量控制。每名职工每年给拨的钱数是固定的,中心管理者只能在这个范围内进行二次分配,再扣除保险、公积金和基本工资,其余分配余地已经很小,基本上“干多干少一个样”。

三是中心正式在编人员工资和合同制人员工资分两个账户管理,不可交叉使用。这个政策使得中心在薪酬分配上更是“雪上加霜”,中心在很少的二次分配基础上又再次失去了分配的灵活性,被政策束缚得死死的,没有一点活力。建议政府部门把精力放在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保障上面,不要干涉中心内部管理,中心有其自身的管理机构,应当给其独立的用人权、独立的人员工资分配权。

(三)提升中心医务人员的收入水平,吸引更多人才流向社区

笔者在对中心职工的调查中发现:职工最关心的是收入的增加,其次是人际关系、良好的工作环境、来自组织的关怀、领导的支持。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工资福利待遇,切实为他们解决工作上、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只有这样才能稳定人才队伍。

北京市新一轮医改马上要开始了。按照“分级诊疗、急慢分治、双向转诊”的要求,将常见病、一般性疾病或慢性病患者,引导到基层医院或者一般的医院解决,这样就可以大大缓解百姓“挂号难,看病难”问题,也缓解了三甲医院“人满为患”的现象。吸引大医院的医生到中心来工作,既能提升中心人员的数量问题,又能解决人员的质量问题,一举两得。让大医院的医生下沉到中心,这种下沉不是支援、不是义诊、不是帮忙,必须是调入到中心工作才行。但是与大医院相比,收入差距就是一大障碍,只有解决了收入差距这一问题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流向中心。

(四)采取积极的人事政策,解决中心 “人员少、学历低、职称低”的现状

针对中心人力资源的现状,要采取积极的人事政策,出台务实有效的就业导向政策,从经济收入、人员引进、职称晋升等多方面对中心的工作人员加以倾斜与照顾,引导更多人才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减少社区人员的流动性,使其能安心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展做出贡献。

一是建议制定人事政策,鼓励包括二、三级医院在内的医务人员尤其是经验丰富的医疗专家及护理人员向中心流动。

二是建议制定一些务实的鼓励性政策,使得优秀的本科毕业生和研究生愿意到基层医疗机构就业,以优化基层医疗机构的学历结构。

三是建议政府出台相关职称政策,避免社区医疗机构与大医院的医务人员在晋升职称中同台竞争;解决在高级职称的评审过程中“重科研、轻医疗”的问题;取消职称晋升过程中晋升指标的限制,采取评聘分开的政策,不耽误职工评审,评审后各单位按工作需要进行聘任并兑现待遇。

(五)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就是,当中心满足了员工的各种(如工作环境、薪酬、尊重等)需求的时候,职工的工作效率、工作动力将会得到极大的提升。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将医务人员视为医疗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中心的管理理念是“以患者为中心”,但是对于管理者来说,应当树立以医务人员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因为只有医务人员的需求得到满足,他们才能发挥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做到中心与个人共同发展,“以患者为中心”的目标才能得到实现。管理者应做到机构内部氛围的和谐、管理的规范,通过不同的方法和措施,满足员工的不同需求,激发他们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