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次化网络设计十篇

时间:2024-04-12 15:49:18

层次化网络设计

层次化网络设计篇1

我们将计算机网络可靠性问题,通过模型化表现为图的可靠性问题,关于计算机网络模型的表现形式,多是借助概率图G(V,E)。其中结点集合V,表示的是计算机网络的用户终端,而E表现的则是计算机的链路。这种计算机网络模型概率图是图的各边和终点在正常运行情况下得到,通常图的可靠性,概括了两个问题,首先是分析问题,也就是关于既定图可靠度的计算;另一个则是设计的问题,指的是在给定所有元素后,设计出可靠度最大的图。通常图的可靠度并不方便求解,不过可以通过计算失败度,用总和1减去失效度得出可靠度。

2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设计原则

科研人员对计算机网络设计,以及计算机网络设计的建设,总结出以下设计原则,对已规范和知道计算机网络可靠度的优化,这些原则起到了重要作用。原则一:按照国际设计标准规定,借助开放式的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将异构系统进行连接,或者将异种设备相联系。这一设计原则具扩展与升级的能力。原则二: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设计,其实是将设计的先进、成熟,以及使用与通用等特性的完美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程序与先进,首先需要将网络拓扑结构的实用性与通用性相结合。原则三:计算机网络的互通能力要强,可以实现多种通信协议。原则四:计算机网络要有较高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同时还要具备冗余能力以及容错能力,管理性要强,此外网络管理软件要现金,选择的网络设备要支持SNMP和CMIP。原则五:选择的计算机网络链路的截止一定要保证质量,如此才能够保证主干网足够大的带宽,且实现网络良好的响应速度。原则六:保护当下对计算机网络的投资,对现有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合理的分配硬件设施、网络布线系统,合理的调用网络操作系统与网络应用软件。原则七: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在设计过程中要尽可能的提高性价比。

3计算机网络可靠性优化的方法

通常从两方面着手,来改善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一方面,提供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是从相关的部件着手;另一方面,则是增加计算机网络相应的冗余部件,这样不但使计算机网络功能的需求得到满足,而且也极大地提高了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此外,这种形式也提升了计算机网络建设的成本投入。一般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优化方法,通常采用的方法分别是试凑方法和分层处理方法。

3.1关于计算机网络优化的试凑方法

关于试凑方法,指的是将适合计算机网络可靠性要求的方法研究出多种,然后通过比较各个方法所需要的费用来选择。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我们一般情况下,都会在多个设计方案中,选出比较好的方法,或者通过对各个方案的比较,选择一个既省时又节省费用的方案。

3.2关于计算机网络优化的分层处理方法

计算机网络首先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对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要求,换言之就是对各个层次的可靠性的要求。由此,关于计算机网络优化的分层处理方法,其作为由美国国防部提出的完整方案备受重视。分层处理方法将计算机网络分为4个层面,分别是服务层、逻辑层、系统层以及物理层等层次,在对各个层次的可靠性通过具体的测度指标定义之后,再对可以提高可靠性的技术与保障措施进一步规定。不过,关于计算机网络优化的分层处理方法的应用,如何进行分层,如何对各个层次进行协调,以最终保证可靠性测度指标达到最佳效果,依然是我们未来需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3.3关于计算机网络可靠性设计策略

层次化网络设计篇2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教学 教学体系 教学改革 

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各类学生层次间的距离逐渐拉大,层次界限逐渐明晰。构架在信息技术教育这条主线上的《计算机网络》教育的难度逐步加大,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计算机网络》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的组织都应当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要改善教学方法,重视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从而达到提升大学生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 

 

1 教学体系研究 

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广泛、实用性强,且概念众多,理论复杂,技术发展迅速。并且是一门与通信技术相互渗透、密切结合而形成的交叉科学,按传统自然方式进行教学的方式由于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要,已不再适合新形式的发展。因此要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形成适应差异,发展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体系,而分层教学体系可以使教师根据不同学生层次需求,适当掌握教学进度与深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满足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所需。 

1.1 教学目标的层次化 

对《计算机网络》课程教育可采用三层次的教学模式。 

第一个层次为计算机网络技术基本理论教育。该层次教育主要从完善知识结构的角度出发,为学生在计算机网络知识与技能方面打下了一个较为全面的基础,同时为后续课程服务。 

第二个层次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使用技能教育,该层次教育主要培养学生具有计算机网络硬件配置与调试、网络系统安装与维护、网站建设与管理的技能。进而能够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第三个层次为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设计技能教育。该层次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网络系统设计与施工能力,使之适应计算机学科的动态发展及与其它学科(如通讯、自动控制)的交叉应用,具有计算机网络建设、网络管理和网络维护的能力。进而成为从事计算机网络及相关领域的系统研究、设计、维护和管理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1.2 教学过程的层次化 

首先,在备课过程中要做好分层次教学的准备。根据教学目标的层次,结合教材及教学大纲的要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适合该层次学习的教学内容,必要时可补充教材上不详细的内容或进行适当的引申,明确每次课的基础内容和引申内容。 

其次,在授课过程中要做好分层次教学的准备。对于低层次的学生,教师应放低要求和起点,注重讲解和演示,使其掌握必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对于中层次的学生,教师应精讲精练,既重视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又要善于引导他们独立解决问题;对于高层次的学生,在原有课本知识已巩固的情况下,教师要引申一些实例让其多加练习,给该层次学生创造独立学习和思考的机会,注重培养他们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开放式教学,让学生有问题时随时可以提问、讨论,采用平等对话的方式,调动全体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在练习环节,对基本习题要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做对,较难的习题要使低层次的学生能听懂但不必要求会做,从而在不知不觉中进行分层次教学。 

再次,在上机辅导中要做好分层次实践的准备。对于《计算机网络》这门课程,实验环节对于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有直接的帮助,其实验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应对实验教学内容层次化。对于低层次的学生,更多的是做验证性实验,通过实验强化基础,巩固技能;对于中层次的学生,要在验证性实验基础上加入设计性实验,在知识、技能巩固的基础上调动起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对于高层次的学生,应以综合性实验为主,设计一些应用性、灵活性及探索性较强、思维量大的实验。 

1.3 教学考评的层次化 

由于教学目标及教学过程的层次化,教师在教学进度安排、考评标准的设定等方面,既要有统一的要求,又要有高度的灵活性,形成教学考评的层次化。不能只看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的高低,应考虑学生的层次,以学生在其所在层次取得的进步作为主要衡量标准,平时成绩占期末总评的比重要增加,淡化记忆性内容的测试,增加机试比重,尽量减少评估的偏差,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上。 

层次化网络设计篇3

【关键词】 方案;逻辑结构;拓朴结构;网络安全

1 网络规划方案

1.1 网络设计原则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在计算机应用领域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必须认识到,建立计算机网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将不断有新技术产生,有新产品出现。因此,一定要采用最先进的组网技术,选用代表当今世界潮流趋势的计算机公司的网络产品,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保持技术领先。该网络设备采购与集成工程要充分体现技术先进性、功能实用性、操作简便性、数据共享性和系统扩展性等特点,同时兼顾投入成本和今后升级费用。具体应达到几点要求。

紧贴用户需求:网络建设的最根本的目的是满足用户的需求,并在未来的网络发展中能够有一定的扩展性。

可靠性:网络设计中网络设备和链路本身具有高可靠性,是网络中一个重要的指标。

层次结构:网络的层次结构的划分,主要是用来区分各层的主要功能,建立合理的网络结构。

实用性:网络设计一定要充分保护网络系统现有资源。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新技术和新装备,还需要考虑组网过程要与平台建设及开发同步进行,建立一个实用的网络。

安全性:安全性非常重要,除了系统提供多种安全控制的手段外,网络设计也要提供保障其安全的手段。

1.2 网络逻辑结构设计思想

分层模块化设计的优点。

可扩展性:由于分级模型易于模块化,它对网络设计非常有用。因为每层设备有类似的,明确定义的功能。

设计的灵活性:使网络容易升级到最新的技术,升级任意层次的网络不会对其他层次造成影响,无需改变整个环境。

可管理性:层次结构使单个设备的配置的复杂性大大降低,更易管理。

网络层次的划分:按照当前网络技术和应用的发展,网络中各部分所需要承担的功能的不同,把网络分为三个层次:接入层(Access layer)、汇聚层(Distribution layer)、核心层(Core layer)。

2 详细的网络设计

2.1 整体网络拓朴结构设计

整个网络采用层次化设计,从网络的逻辑结构来看,网络分为三层,即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

2.2 核心层的设计

以机关大楼二楼的信息中心机房、102工房的指挥调度中心机房、综合楼的一楼配线间为中心组成一个单模双环万兆主干网,核心设备选用3台高档路由器。

2.3 汇聚层的设计

在信息中心机房、指挥调度中心机房、综合楼/科研楼、101工房制丝中控室、102工房卷包中控室、101工房动力中控室分别配置两台交换机,每台交换机各自以万兆方式就近接入核心层路由器,同时两台交换机之间也以万兆线路连接。

2.4 接入层的设计

接入层是网络的最边缘部分,直接连接网络用户终端,为网络提供通信。它的主要目的是允许最终用户连接到网络。采用千兆光纤线路连接本楼汇聚层的交换机,以10/100/1000M电口连接终端,同时考虑到无线系统的部署,接入交换机还要提供无线接入点的接入。

2.5 IP地址规划

2.5.1 IP地址规划的重要性

网络的设计及实现新厂区IP地址的分配,采用动态分配、集中管理办法。IP地址的合理分配是保证网络顺利运行和网络资源有效利用的关键。IP地址空间的分配与合理使用与网络拓扑结构、网络组织及路由政策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2.5.2 IP地址分配方案

为适应不同规模的网络,可将IP地址分类,称为有类地址。每个32位的IP地址可以分成网络部分和主机部分。每个地址的最高位或起始几位标识地址的类别,共有5类IP地址,分别是A,B,C,D,E类地址。

2.6 VLAN的规划

以太网交换技术的一个主要特征是VLAN,它使用交换机将工作站和服务器聚集到逻辑概念上的组中。在一个VLAN中的设备只能够与同一个VLAN中的设备通信,这样,一个交换式的网络工作起来就像是许多互不相连的单独的LAN一样。

2.7 路由设计规划

路由器使用路由选择协议交换路由选择信息。内部网管协议(IGP)和外部网管协议(EGP)是路由选择协议的两种家族。由于此网络为3级网络系统,骨干网络有一定规模,合适的路由协议将有利于路由快速的收敛,实时反映网络系统中链路和设备的变化,并减少网络上的路由信息传输量,提高网络带宽的利用率。

3 网络安全设计与实现

网络安全包括两个主要方面:首先保护你的网络防止非授权访问;其次,确保你在发生灾难性事件后能够恢复数据。在第一个方面中可以采取建立安全策略来达到此目的。数据恢复是网络安全的第二个方面。

3.1 网络安全的设计

在局域网内部,为对整个网络的安全状况进行有效的评估,建议配置网络安全扫描设备,对包括Internet/Extranet外部网络接口、内部主机在内的整个网络进行扫描,在不断变化的网络中识别并分析安全弱点(Proactive Software),同时快速生成超链接的、定制、可编辑的报告,帮助用户找到网络中的安全薄弱环节,从而调整安全策略,控制风险。

3.2 网络安全的实现

1)在网络中配属防火墙,作为企业广域网和局域网之间的边界控制。Cisco可提供PIX硬件防火墙、IOS路由器防火墙和交换机上的防火墙模块。

2)对所有网络设备的管理必须经过身份识别和监控,Cisco所有的网络设备都支持复杂的AAA功能,支持Radius和TACACS+等多种协议,更可以支持信息的加密传输如SSH和SNMP v3。

3)作为主动的防护手段, IDS入侵探测设备,可与防火墙配合使用,当侦测到入侵时,可动态修改防火墙的策略,关闭入侵者的连接和IP通道。

4)Cisco提供丰富的网络安全管理软件,小到Cisco Works上的一个组件,大到专门的策略管理器,应有尽有。

4 结束语

在整个网络规划与设计中达到了网络设计层次优化、可靠性高、安全系数稳定、服务质量有保证等优势。

层次化网络设计篇4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网络设计;IP地址规划

中图分类号:TP393.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4-0044-02

数字化校园是指一个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新型教育、学习和研究的校园平台。它是师生获取丰富资源的渠道,是师生交互的枢纽、在教学和管理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本文拟以南京邮电大学(三牌楼校区)数字化校园建设为例,谈谈校园网的优化设计。

一、现实与发展:校园网的不足与诉求

目前,校园网已存在严重不足,表现为网络出口带宽不足,网络诸塞、访问速度慢;管理、计费方式单一,智能化管理滞后;网络规划不合理,不安全因素增多;网络设备陈旧,制约网络性能的发挥等。

现代化的数字化校园对网络要求较高,中心层必须具有万兆级带宽和处理性能;设备、业务、链路的可靠性设计;智能识别应用事件、调度网络资源的QOS需求;阻击病毒和黑客的攻击的安全保障等。

二、重构与优化:数字化校园的架构设计

校园网优化设计方案将从学校的实际应用出发,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遵循实用、科学、合理、灵活和安全的设计原则。校园网的架构主要是硬件系统架构,它包括综合布线系统架构、基础网络架构和数据中心架构等,综合布线系统采用模块化的结构,按照每个模块的不同作用,将工作区子系统、水平子系统、垂直子系统、管理子系统、设备间子系统和园区子系统等的架构和优化,实现六个子系统的统一和协调;数据中心架构即实现服务器系统的虚拟化和存储系统的智能化等,本文侧重于基础网络的架构。

(一)重构网络拓扑结构

采用分层来设计网络拓扑结构,主要用于局域网设计,即将复杂的网络设计分成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着重于某些特定的功能,这样就能够使一个复杂的大问题变成许多简单的小问题。中心层提供整个网络的核心任务,它负责中心多层路由、交换能力,中转层主要实现内部网和外部网的访问控制,减轻了中心层路由交换机的负载,同时保证了设备的统一性,为将来网络维护和管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接入层向用户提供桌面,连接和本地的交换能力;中心层通过校园楼宇的光纤连接,可采用多条千兆链路捆绑技术,提供高速的主干通道。这样设计具有节省成本、易于理解、易于扩展、易于排错等优点。

重构后的网络拓扑图如图1-1所示。

(二)优化网络系统结构

校园网络系统从结构上分为中心层、中转层和接入层。中心层的功能主要是实现骨干网络之间的优化传输,它一直被认为是所有流量的最终承受者和汇聚者,所以对中心层的设计以及网络设备的要求十分严格。中心层设备将占投资的主要部分。中转层的功能主要是连接接入层节点和中心层中心,中转层设计为连接本地的逻辑中心,仍需要较高的性能和比较丰富的功能。接入层的设计上主张使用性能价格比高的设备。接入层是最终用户(教师、学生)与网络的接口,应该具备即插即用特性以及易于维护的特点,在接入层面,通过定义相应的访问策略,实现访问控制,内外隔离。

1.中心层网络设计

中心层是网络的高速交换主干,对整个网络的连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心层主要负责以下的工作,提供交换区块间的连接、提供到其他区块如服务器区块的访问、尽可能快地交换数据帧或数据包等。它应该具有如下几个特性:可靠性、高效性、冗余性、容错性、可管理性、适应性、低延时性等。在中心层中,应该采用高带宽的千兆以上交换机。

2.中转层网络设计

中转层是网络接入层和中心层的“中介”,就是在工作站接入中心层前先做汇聚,以减轻中心层设备的负荷,资源和服务先分散在节点上,避免了性能瓶颈,增强了扩展性。中转层具有实施策略、安全、虚拟局域网(VLAN)之间的路由、源地址或目的地址过滤等多种功能。在中转层中,应该采用支持三层交换技术和VLAN的交换机,以达到网络隔离和分段的目的。

3.接入层网络设计

接入层为用户提供了接入网络的能力,接入层通过堆叠方式连接到分布层中,然后再通过分布层连接到网络的主干。应注意要适度超前,分期实施,简化设计,安全隔离。在校园网络中,接入层交换机包括将本地的信息点连接至骨干网络,同时因为采用了堆叠的技术,可以使分布层和接入层合而为一,不仅简化了网络结构,同时也节省了网络投资。

(三)规划IP地址

IP地址编址设计和分配利用时,遵循自治、有序、可持续性和可聚合等原则。此次方案的设计中,采用“公私结合、动静结合”的原则,由于学校由多个子网组成,IP地址采用由32位二进制数码组成,8位为一组,分为4组,中间用"."隔开。每个子网中,路由器到交换机各端口起到网关的作用,为了让网关IP地址有规律,路由器到以太网端口IP地址的主机标识都取"1"。

此次方案的设计中采用“公私”结合和“动静”结合,“公私”结合即根据所分配的公网IP地址和内部私网IP地址相结合,地址可分为两大块,一块是公网IP地址,作为和国际互联网互连的地址,主要供网络中心和图书馆、实验室专用;一块是“私网”即校园网的普通用户,使用内部地址,如:192.168.xxx.xxx,采用上网的方式;由于网络用户较多,IP地址数量有限采用“动静”结合,静态IP地址分配给一些公共的、常用的用户使用,动态IP由于所有用户在同一时间上网的可能性不大,谁需要上网采取自动获取的方式获得IP地址,这就需要中心交换机支持静态或动态的IP地址分配,并支持动态IP地址分配方式下DHCP-Relay功能。

三、测试与分析:数字化校园的优点突显

(一)经测试,优化方案实施后与原有校园网络数据对比如表2

(二)该设计的优点

解决了用户存在的带宽、安全、管理计费、灵活扩展等问题,有效地减轻了流量负荷,使设备时刻保持稳定和高效,保持了网络稳定、通畅和安全,也有利于未来网络的扩充和升级。

参考文献:

层次化网络设计篇5

1 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1.1 计算机网络设施对可靠性的影响

对于计算机的终端来说,其主要功能是负责与用户的交互,因而也是产生网络信息的主要场所,由此可见,提高计算机终端的安全性对提高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网络信息传递的过程是较为复杂的,需要利用交换器和路由器等设备,如果计算机网络设备的性能出现问题,在影响信息传递准确性的同时极有可能造成计算机网络的瘫痪,因而保证设备的质量也是极为重要的。

1.2 计算机网络管理对可靠性的影响

计算机网络管理中存在问题对计算机网络可靠性也有着重要影响。一般而言,建设计算机网络的相关设备是由不同的厂商提供的,这些厂商的产品是通过实行统一的标准来保证相互间的通信。由于不同的厂商提供的产品性能有着一定的差别,因而在长期的使用下设备就会出现一定的故障,从而影响了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人们在对计算机网络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主要是对网络设备存在的问题进行收集和分析,来确定设备发生故障的准确位置。从实质上来说对计算机网络的管理就是对其监控,加强计算机网络管理,也是提高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重要方式。

1.3 计算网络拓扑机构对可靠性的影响

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技术是指传输媒体互联各种设备的物理布局,也就是说连接计算机设备的方式,网络拓扑结构在计算机的结构设计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主要包括星型结构、环型结构、网状结构等,不同的结构类型对信息传递的准确性也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保证网络信息传递的可靠性,在计算机网络的建设过程中会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其中网络拓扑结构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加强对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的研究和分析,保证网络拓扑结构选用的合理性来提高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还能够有效的减少计算机网络的建设成本。[2]

2 提高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有效方法

2.1 对计算机网络进行容错设计

进行容错设计是提高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首要前提,容错设计是指对计算机网络设备常见的故障进行分析,在原有基础上增强冗余而进行的容错性设计。首先需要全面了解计算机网络设备的分布,通过冗余并行的方式将不同的网络技术中心分别和与之对应的服务器、计算机终端连接起来;其次则是拓宽计算机网络的连接范围,将路由器、广域网以及相应的数据链连接起来,即使其中一个设备出现故障也不会影响计算机的整体运行;最后则是在选用新技术的时候,要考虑服务器的可靠性和容错性,尽可能的减少故障发生的可能性。

2.2 对计算机网络进行双网络性冗余设计

双网络性冗余设计就是在原有网络的基础上,通过规划来增加另一个计算机网络的设备,使得两个计算机网络设备形成双网络结构来实现计算机网络的冗余。计算机网络的双网络性冗余设计可以有效的解决网络设备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

2.3 对计算机网络进行层次性的结构设计

多层次网路结构设计的优势在于能够有效的隔离的网络故障,且能够支持一些常见的网络协议来简化计算机网络的工作程序,除此之外,在多层次网络结构中,一些网络设备提高了计算机网络的兼容性。多层次结构主要包括接入层、分布层和核心层,其中接入层作为计算机终端接收网络的重要基础,可以有效的控制用户上网流量,如果是存在于区域网中则可以节省相应的成本;分布层的作用则是对核心层和接入层的界点进行控制;核心层则是负责网络信息的交换,核心层不仅可以实现不同区块的访问,同时还能给不同的区块及时的提供相应数据。[3]

2.4 对计算机网络进行体系结构设计

网络体系结构设计需要从网络服务层、网络操作层和应用层等方面出发进行全面的分析。网络体系结构中不同的层次具有不同的作用,第一层的主要作用是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例如常见的建网和办公;第二层的主要作用则是为用户提供更多的网络服务;第三层则是计算机网络安装的相关软件;最后一层则是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和通信协议等。通过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采用相应的措施来全面提高体系的性能,对提高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层次化网络设计篇6

关键词:神经网络;安全评价;计算机网络

一、计算机网络及神经网络的基本概括

1.计算机网络的概念

对于计算机网络而言,其主要是将计算机运用技术与网络管理进行结合运用,进而促进计算机网络信息当中维持一定的安全可靠性,保障计算机网络系统能够正常稳定的运行,达到计算机网络服务后期的可靠性特点。目前,计算机网络所涉及到的范围逐渐增加,不仅涉及到网络技术以及信息安全技术方面的知识,同时还涉及到内部网络、外部网络,甚至是全球互联网等方面的知识等等,这种多知识交互的方式促使整个计算机网络的运用逐渐变得复杂起来,也使之在后期的维护和运用上存在很大的难度。而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人们也开始对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对计算机设置较为复杂的密码程序,许多企业都希望通过密码技术对企业的信息安全提供技术保障,避免企业当中的核心信息泄露,导致核心竞争力降低等。

2.神经网路的主要特点及发展状况

20世纪40年代初期,神经生物学家和数学家通过合作之后提出了“神经网络”的概念,这种概念通过对人脑当中所储存的信息作为贯穿整个程序的基础,采用数学运行的方式对脑细胞当中所表现出来的特点进行有效分析,进而为更深一步的针对神经网络的研究提供依据。直到1958年,计算机研究者及科学人员通过将学习机制与神经网络进行融合之后,提出了另一种特殊的网络模型系统——感知器神经网络模型,并将这种特殊的模型与技术理论以及工程建设相互融合。采用神经网络技术实时对声呐波进行识别,并对敌方潜水艇的位置予以确认,而在这一阶段,神经网络逐渐成为了历史当中的第一次发展高潮;到了1982年,生物物理学家对全局性和自组织神经网络局部之间所存在的稳定性特点进行了分析,进而探讨出原本神经网络模型起初就是一种微分非线性的工程,而此时,众多研究者及科学家开始对神经网络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

二、BP神经网络及粒子群优化算法

BP神经网络是一种具有特殊性质的算法,其中主要运用的是误差逆传播的算法,训练的前馈多层网络截止到目前是在所有神经网络当中运用最为普遍也是最广泛的模型之一。在BP神经网络所表现的理论体系当中,运用快速下降并且通过反向传播的方式,在进行选调整网络系统的权值阈值之下,来进一步实现整个网络模型当中的平方误差和达到最小的数值。在BP神经网络当中的拓扑结构构成当中,主要由输出层、输入层以及隐层这三个方面组成,每一层的神经元都会预期周围的神经层进行连接,而且和统一神经层当中的神经元完全分割,没有任何的连接,并且也不存在丝毫的反馈连接,三层拓扑结构共同组成,进而形成具有结构层次的前馈神经网络系统。而对于单层前馈神经网络系统来说,只能够采用求解线性可分问题,而对于多层前馈神经网络系统来说,则可用于求解非线性的计算机网络问题。

三、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模型的构建

1.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模型中输入层数量的要求

对于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模型中的“输入层”来说,其神经元节点所表现出来的数量,要和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指标当中的数量相同才可以。如:对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系统进行重新设计当中,需要安置二级指标十八个,而且,在计算机网络安全当中的输入层神经元节点当中就要与上面一样,设置十八个,与其相等。

2.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模型中隐含层的要求

在神经网络安全评价模型当中BP网络大多是采用单向的隐含层,在进行重新设计的时候,隐含层当中所表现出来的节点数的数量,而且也会影响对神经网络后期的性能构建等问题。如果在隐含层这一区域之内所安置的节点数量过于多的话,就会导致整个神经网络需要学习的时间不短增加,最严重的的时候则无法想象;而如果在隐含层当中所设置的节点数没有达到一定的量的话,则会促使神经网络当中所表现的容错能力不断减弱。而对于隐含层当中节点数的数量设置网面,则需要参照一定的经验公式才能够进行确定,一般会设置五个。

3.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模型中输出层的要求

针对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模型当中输出层来说,主要是针对计算机安全评价最终的结果。在本文当中,首先将神经网络安全评价模型当中的输出层所表现出来的节点数量设置为两个,输出的最终结果是(1,1),用来表示安全的意思;(1,0)则表示比较安全的意思;(0,1)用来表示不安全的意思;(0,0)用来表示安全性极低的意思。依据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模式当中对网络安全进行评价来说,可以将其分为如下两个方向:首先,重新构建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模式;其次,采用粒子群对BP神经系统所具有的算法进行优化,进而克服BP神经网络原本所存在的局限性。对其进行优化所采用的方法:(1)通过对BP神经网络当中的传递函数、结构特点、目标向量这三方面进行初始化的设置;(2)对粒子群当中的初始速度和设置、动量的系数、迭代次数等分别进行设置;(3)将不同粒子具有的不同历史,所表现出来的最佳的适应值以及当前适应度值这二者进行比较,如果目前所表现出来的适应度数值比以前的适应度数值良好的话,则需要保存粒子目前索表现出来的适应度值,从而成为个体粒子中最为优越的适应度值;(4)对粒子所表现出来的惯性权值进行计算;(5)针对每一个粒子展现出来的相应位置和速度进行更新,并对其中所透漏出来的相关熟知误差都进行详细的记录、总结和分析;(6)有效的分析、辨别系统内部适应度误差值,当这一误差值超出允许的迭代次数的时候,或者是与其相同的时候,则需要对本次训练进行终止。粒子所具有的全局历史,最优的设置等都将是BP神经网络当中最大的阈值和最佳的权值。在最后,则可以运用BP神经网络模型的最优化状态,对计算机网络安全予以最终的而评价。

参考文献:

[1]孙亚.基于粒子群BP神经网络人脸识别算法[J].计算机仿真,2008(8).

[2]于群,冯玲.基于BP神经网络的网络安全评价方法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8(8).

层次化网络设计篇7

【关键词】配电自动化,通信,网络

【中图分类号】TM7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2-0017-02

引言

国网公司的智能电网概念包含电力系统的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六个环节,配电网是电力供应链的末端,是直接面向社会和广大客户的重要能源载体之一,是坚强智能电网的重要基础和组成部分。配电自动化是实施智能化配电网的重要手段,它不但可以极大地提高配电网调度、生产和运行的管理水平,提高供电企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可以让广大电力客户直接感受到智能电网所带来的高质量、人性化的服务。

数据并集中上行数据,使得一个PON接口的光纤传输带宽可以由多个ONU共享。

2.3 杭州配电自动化系统通信网设计

杭州市主城区负荷密集大,各开关站之间需要敷设的光缆路径很短,大部分10kV电力管沟都具备敷设通信光缆的条件,骨干网络可采用光同步传输网(SDH),开关站通信采用以太网无源光网络(EPON)技术,分区分片进行接入。

杭州配电自动化系统通信网采用一体化无源光网络单元设备(ONU),将光分配网络设备ODN内置与ONU。EPON系统组织架构设计为以变电所为汇聚点,根据开关站的地理分布形态,结合10kV电力线出线的电气接线结构,各开关站串接成链状组成“手拉手”结构两点接入变电所,确保接入网的高可靠性。配电自动化系统通信网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

典型的“手拉手”两点保护接入结构如图2所示,OLT1和OLT2分别安装在不同的变电所,ONU安装在开关站,每个ONU通过不同的光路分别连接至位于两个变电站的OLT1和OLT2,单条光路中断或单个OLT设备失效均能实现保护,由ONU选择接入不同的OLT。

当因配电一次网架的原因不满足“手拉手”两点接入不同的变电所时,应在开关站链路的两端组织两条不同的光路,实现“手拉手”单点保护接入同一个变电所,单条光路中断可实现有效保护。

3 配电自动化系统数据网技术方案

配电自动化通信网使用EPON技术构建,采用“手拉手”的系统结构;各OLT通过SDH传输网连接至汇聚交换机,在汇聚交换机实现各终端设备的网络层通信功能,不同变电所内的OLT之间的在数据链路层上有一定的关联性,导致在数据网网络故障的隔离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为解决这一问题,通信网规划时考虑了分区分片接入,并通过数据网层次化网络设计解决片区之间的网络故障隔离问题。

层次化网络设计篇8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IEC61850,网络架构

中图分类号:TM622 文献标识码:A

1概述

随着IEC61850标准的提出,“一个世界、一种技术、一种标准”的理念开始深入人心,自2003年IEC61850正式版本的制定,“基于IEC61850的变电站”开始进入了探索和逐步实施阶段。目前,国内各地区电网已经有一批这样的变电站作为试点运行,对于秦皇岛地区来说,智能变电站还是新生事物,大家在不断学习和讨论中逐步向前迈进,在遵循相应规范的基础上,结合秦皇岛地区运行实践,探索出秦皇岛地区110kV智能变电站设计方案。

2 智能变电站的优点

2.1 解决互操作问题

在常规变电站中,不同的设备厂家往往采用不同的通信技术和自己的通信协议,于是就出现了在一座变电站内,存在不同的通信网络和协议的现象,造成了不同厂家的设备之间缺乏互操作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只能在综合自动化系统中增加规约转换装置,使得系统集成的成本增加,后期维护和扩展都受到一定的局限[1]。

IEC61850的提出,为实现变电站内不同厂家的不同设备间的互操作提供了支撑平台。IEC61850规范了变电站内智能电子设备之间的读写行为和相关的系统要求,能很好地解决变电站各种不同设备之间的通信问题,从而达到智能电子设备之间的互操作。

2.2 解决传统电磁式互感器的困扰

随着电力工业的发展,电力系统传输容量不断增加,电压等级也越来越高,电磁式互感器逐渐暴露出一系列固有的缺点。

2.2.1 绝缘结构复杂,体积笨重,造价高。另外,对于超高压系统,还必须满足大短路容量的动稳定及热稳定要求。

2.2.2 电流互感器线性度低,在大电流情况下,会出现铁芯饱和现象,使二次输出发生畸变,影响继电保护设备的判断,造成误动或拒动。

2.2.3 电流互感器二次侧输出功率小,对负载有严格要求,当回路负载过高时,会影响传变精度。

2.2.4 电流互感器二次侧不能开路,电压互感器二次侧不能短路,否则会危及人身和设备安全[2]。

相比于电磁式互感器,电子式互感器有其独特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

(1)绝缘结构简单,造价低;(2)不含铁芯,消除了磁饱和、铁磁谐振等问题,测量范围大;(3)采用光纤传输,不存在二次侧过负荷的问题,测量精度高;(4)二次侧输出光信号,没有因开路或短路而产生的危险,保证工作人员和设备的安全[3]。

2.3 二次回路简单化

在传统变电站中,二次系统依赖大量的控制电缆传输信号,接线复杂。一座变电站常常需要十几甚至几十公里长度的二次电缆,接线端子更是不计其数。大量的二次电缆所带来的电磁干扰、信号衰耗、过电压以及直流接地等问题均可能造成继电保护等二次设备出现异常情况;而每一个接线端子的错搭或异常,都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使得建设施工、运行维护等都面临巨大的工作量和风险,施工和维护成本很高。

在智能变电站中,采用光缆代替控制电缆,由于同一根光纤可以传输不同种类的信息,这样用一根光纤就可以替代多根控制电缆来传输相同数量的信息,信息传输的载体变为成本更低廉、效率和可靠性更高、所需空间更小的光缆,实现了二次回路的简化[4]。

3 秦皇岛鲁庄110kV变电站智能化设计方案

3.1 智能变电站网络架构

根据IEC61850标准,智能变电站的网络架构可分为:三层设备,两层网络。三层设备分别是:站控层设备、间隔层设备和过程层设备;两层网络是站控层网络和过程层网络。其中,站控层设备负责全站信息的管理和远方调度等信息的通信,还具有运行协调功能;间隔层设备包括保护、计量、监控等二次设备,负责间隔内信息的运算处理与控制,以及与过程层和站控层的网络通信工作;过程层设备主要是指智能化电气设备的智能化部分,其功能有三类:电气量参数检测、设备健康状态检测和操作执行与驱动。站控层网络和过程层网络分别由站控层网络交换机和过程层网络交换机实现,站控层网络属于数据非实时传输的网络,可以实现间隔层设备与站控层设备之间的通信以及间隔与间隔之间的非实时通信;过程层网络属于数据实时传输的网络,可以用来实现间隔层设备与一次智能设备之间的通信,主要传输采样值和GOOSE信息。这两层网络在物理上分开。

3.2 秦皇岛鲁庄110kV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配置方案

鲁庄110kV智能变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按开放式分层分布式结构配置,系统结构由站控层、间隔层和过程层组成,采用三层设备两层网络。

站控层配置符合IEC61850标准的监控、远动、信息一体化平台、网络打印机等。监控系统集成VQC、五防一体化、程序化控制等功能,实现智能变电站信息平台一体化和功能集成化。站控层采用100M电以太网,并按照IEC61850规约进行系统建模和信息传输,主控室与开关室之间的交换机通过光纤按单网星型结构级联。

间隔层由保护、测控、计量、故障录波等若干个二次子系统组成,在站控层及网络失效的情况下,仍能独立完成间隔层设备的就地监控功能。

过程层由互感器、合并单元、智能终端等构成,完成与一次设备相关的功能,包括实时运行电气量的采集、设备运行状态的监测、控制命令的执行等。各层设备均支持IEC 61850协议,传输介质采用光纤传输。

变电站配置一套全站公用的时间同步系统,主时钟双重化配置,支持北斗和GPS系统。站控层设备采用SNTP网络对时方式,间隔层和过程层设备采用IRIG-B对时方式。

结论

智能变电站建设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新技术、新设备还在不断探索完善中,各项规范也在不断的修订和补充。相信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实践经验的积累,智能变电站会成为新技术新设备等优秀科技成果集中应用的智能平台,为我国智能电网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以鲁庄站为代表的秦皇岛地区110kV智能变电站的建设,不仅能满足地区用电负荷增长的需求,更深远的意义则是秦皇岛地区第一批智能变电站的实现。其设计、施工将为秦皇岛地区以后的电网规划和建设提供重要标杆和样本,将是秦皇岛地区电力技术革新的标志性事件。

参考文献

[1]辛耀中,王永福,任雁铭.中国IEC61850研发及互操作试验情况综述[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7,31(12).

[2]钱玉春,袁敬中,赵琳,任雁铭.唐山郭家屯220kV数字化变电站工程实践.第二届数字化变电站及IEC61850标准应用论文选:2009.

层次化网络设计篇9

关键词 层次分析法 网络教学平台 评价 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Network Teaching Qual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Based on the Hierarchy Process

WANG Jiali[1], WANG Zheng[2]

([1] Academic Affair Office,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Jiangsu 225009)

Abstract Based on AHP, the impact on teaching effectiveness research network teaching platform of the relevant evaluation index, corresponding to build hierarchical structure model index, calculated levels of re-evaluation index weight, to establish the appropriate evaluation system. Combined with the corresponding objective behavioral data, by calculating the index system in the index score, quickly and efficiently evaluate a large number of courses' online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 AHP; network teaching platform;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0 引言

近年来网络教学飞速发展,各种商业或开源平台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我国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逐步加快的形势下,众多的高校开始重视并投资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并利用其开展网络教学。网络教学的开展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然而,现阶段,我国高校对教师网络教学工作量的核定还不够科学,使得教师主动实施网络教学的积极性不高、持续性不强。因此,对网络教学质量进行有效评价是推进平台深度应用的重要手段。纵观网络教学质量评价的主要方法(胡水星,2005),指标体系评价法是目前实践中最常用的一种主观评价方法。

AHP(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即一种多层次权重解析方法,简称为层次分析法,是由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运筹学家T.L.Saaty提出的,其主要在多因素系统评价的指标权重确定中应用广泛。现代高校网络教学平台环境下的课程质量评价内容主要包含在网络教学过程中的资源数(质)量、交互形式及其数(质)量等因素和标准,将AHP应用其中,建立灵敏、准确的网络辅助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更合理地确定影响教学质量各因素的权重,为大量课程网络辅助教学质量评价问题提供依据。

1 网络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的设计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或基于自行开发的网络课程的教学行为不同,网络教学平台环境下的网络教学行为主要局限在平台所涉及的栏目范围内,本文的研究以扬州大学使用的“THEOL”网络教学平台为例展开。

1.1 确定评价指标

根据现有Theol的功能设置,综合分析平台环境下的网络教学涉及的因素,充分考虑现阶段网络教学的必要性因素与网络教学操作的难易程度因素等,进而科学确定用于分层分析法的评价指标。具体为:一级指标确定评价的总目标,即网络教学质量;二级指标确定总目标下的3个子目标,即教学资源建设、常规交互使用和新方法应用;三级指标确定各子目标的主要评价因素,共12个。各指标的内容具体如下:

(1)一级指标:

Q―网络教学质量。这一指标主要是为了明确课程网络教学开展的概况,如实反映课程网络教学的效果,进而便于收集和分析课程网络教学的相关信息,促进日后网络教学的高效开展,并不断优化网络教学平台应用技术。

(2)二级指标:

M1―教学资源建设,反映教师在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方面的情况;M2―常规交互使用,反映利用平台进行日常教学互动的实施情况;M3―新方法应用,反映充分利用平台功能丰富日常教学方式和促进教学改革的实践效果。

(3)三级指标:

S1―新添教学材料;S2―新添常见问题;S3―新添课程作业;S4―生均递交作业;S5―生均批阅作业;S6―生均论坛发帖;S7―生均回帖深度;S8―新添题库试题;S9―生均参与测试;S10―生均测试批阅;S11―新添教师笔记;S12―研究性教学实践。

1.2 建构层次结构模型

在三级不同评价指标制定后,应该建立与Theol功能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层次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其结构中同一层次的元素既要作为准则支配对下一层次的某些元素,又要受到上一层次的支配,以此类推。其中一级指标Q由二级指标M1, M2和M3决定,二级指标M1与S1, S2 和 S3相关,M2则与S4,S5,S6和S7相关,M3与S8,S9,S10, S11,和 S12相关。

图 1 Theol环境下的网络(辅助)教学质量评价层次模型

1.3 指标权重的计算

根据AHP方法,指标权重的计算步骤如下:

分别构造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判断矩阵Q-M,以及与各二级指标相对应的三级指标判断矩阵M1-S,M2-S及M3-S。其构造判断矩阵的环节实质上也是对根据上层目标(准则)而对下层某些因素进行的重要性比较,如构造判断矩阵M1-S的过程:要求专家相对二级指标M1对因素S1、S2和S3进行两两重要性程度比较,并按1-9标度法对任意两个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度予以定值。

然后根据判断矩阵计算,可得到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W1,W2,…Wn。与此同时,对于各专家的评价,还须对判断矩阵进行逻辑一致性检验,最终确定对Q而言,S1、S2…S12各元素的相对重要性次序。

2 专家调查问卷设计

对于专家调查问卷的设计问题,应该在网络教学质量评价指标设计的基础上,根据层次结构模型的建构与指标权重的计算方法等进行科学设计,要求专家队问卷中各矩阵内的元素进行重要性两两比较,并按1-9标度法进行定值,从而获取建立判断矩阵的原始真实数据。具体的专家调查问卷设计形式如图2所示。

图2 专家调查问卷(部分)

3 研究结果与结论

3.1 研究结果

将问卷发放给各学院教学院长、教务部门相关教学研究专家以及部分教师代表,共计发放问卷60份,回收问卷58份,回收率为96.7%。将有效回收问卷的各矩阵数据输入Yaahp软件中预先设计好的矩阵框架内进行处理,采用先求权再平均的方法,得出最后的各因素权重结果(如表1所示)。

3.2 结论

(1)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的各项网络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教学管理部门对基于网络平台的大批量课程的网络教学质量评价提供了更为可操作的工具。利用Yaahp得到的权重一改以往权重设定的随意性,使权重值更有意义。

(2)利用表1得出的各指标权重,计算各课程网络教学质量综合得分(T): = ・,为各项指标的权重值,=12,为标准化了的各指标对应的客观行为数据值。通过对比综合得分或各子目标得分情况,我们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各课程的网络教学实施情况。

表1 网络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3)关于指标的选择与制定,应该以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效率提高为宗旨,在符合学生实际情况下进行设计与选择,另外还应该不断地更新变化,以顺应学生学习的变化需求。因此,在网络教学推广的不同阶段,我们应适时适情对层次结构和相应指标进行修整,以确保评价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王志军,余胜泉.网络教学平台的选择和分析模型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5):36-42.

[2] 梁林梅,罗智慧,赵建民.大学教师网络教学现状调查研究――以南京高校为对象[J].开放教育研究,2013(1):74-84.

[3] 张润芝,张进宝,陈庚.网络课程质量评价实践及学术研究评述[J].开放教育研究,2011.8:60-64

[4] 王莲芬,许树柏.层次分析法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1-55.

层次化网络设计篇10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可靠性,信息时代

信息化发展潮流促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会使用计算机网络处理工作和生活问题,计算机网络用户直线上升,而其规模也在不断增大。发展至今,社会各界对于计算机网络的依赖性逐渐增强。计算机网络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以下是笔者针对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分析。

一、计算机网络可靠性概述

计算机网络可靠性指的是计算机网络能够在相关条件下以及规定的时间范围之内,保证网络实现连通并有效满足通信实际需求的能力。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直接体现为计算机网络进行正常运转的重要能力,它也是为计算机网络实现有效设计和运行的重要参数和指标。计算机网络可靠性实现在标准上有一定的要求,需要达到相关指标。首先,计算机网络可靠性需要达到容错性要求。容错性指的是计算机网络系统在恢复能力上的标准,表示系统在出现错误情况之后进行恢复所花费的平均时间。其次,计算机网络可靠性需要达到耐久性要求。耐久性能够作为计算机网络的主要标志,表示的是计算机网络设备实现流畅运行所花费的平均时间。再次,可维护性又是计算机网络可靠性标准的重要一点,指的是计算机系统出现问题之后使用专业的技术方式实现定位并及时处理。

二、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影响因素

(一)设备

影响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各项因素中,设备是较为重要的一项。传输交换机设备属于计算机网络实现流畅连通的主要部分,是整个计算机网络系统的重要方面。传输交换机设备对于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影响不明显,难以被发现。另外,在对计算机网络运行过程中进行故障排查时,工作人员很难轻易发现传输交换机的问题。网络集线器属于单点失效的相关设备,其能够将相关用户的终端成功集中接至网络。假如集成器出现任何问题,那么其与相关的用户网络就会接连出现连续性问题。因此,传输交换机设备对于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影响十分关键。

(二)网络结构

计算机网络的结构在网络可靠性发展上有着较为直接的影响,属于影响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另一重要方面。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表示的是计算机网络当中各项不同的运输终端之间重要的链接方式。在正常的情况下,总线型的网络拓扑结构在构成上较为简单,且花费成本较低,具有很强的扩展性,唯一的缺点是其可靠性不高,且存在容错性较小的问题。除此之外,网络拓扑结构是一种可靠性极高的结构类型,但是花费成本较高。计算机网络结构的类型对于整个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影响十分明显。

三、计算机网络可靠性提升的策略

(一)加强容错性设计

上文论述可知,计算机网络的容错性是可靠性的重要指标。因此,在提升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问题上,加强容错性设计是其中的重要一点。首先,相关的专业人员应该加强网络容错性设计,实现主干并行以及双网络中心的目标。在两个不同的计算机网络中心有效连接合适的服务器和终端,并使用冗余但并行的有效网络结构形式,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网络的安全性防范效果,即便出现意外事故,那么也能够立即进行相互补助。另外,容错性设计还可以增加更为灵活的组网方式,进而在有效通电的背景下实现更换故障模块的效果,网络的连续性有效增强,且工作时间相对更长,网络容错性提升。除此之外,网络设计的工作人员还应该增加新型技术在网络服务区域的应用性,配置可靠性以及容错性水平较高的服务器,整个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也得到提升。

(二)改善计算机网络体系构建和层次结构的设计

高效的计算机网络体系以及层次结构设计方案是促进计算机网络可靠性提升的重要内容。因此,改善计算机网络体系构建以及层次结构的设计是提升网络可靠性的又一主要策略。据当前网络运行情况可知,我国计算机网络的整体运行数量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一些分布式的网络交换和服务已经达到相关用户的级别,从而形成不断适应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的高速性网络分层结构类型。这种高速的网络分层结构发展模式能够实现分层以及系统化的发展形式,也能够以实际的网络节点增长情况为基础,调整网络的实际容量。因此,改善计算机网络体系以及层次结构的设计在促进计算机网络可靠性发展上有较大的作用。

(三)构建多层网络结构系统

多层次网络结构中第三层业务功能能够实现分段效果,其中涉及到业务量和负载等问题,能有效减少计算机系统运行故障。多层次网络结构系统在兼容性上也有较大的优势,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在实现网络结构系统设计的过程中应当注重该功能的有效针对性。除此之外,多层次网络结构系统还能够为计算机系统提供正确的网络协议的支持。在构建多层网络结构系统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该将多层网接入层作为计算机网络的接入起始点,进而通过列表实现对于客户流量报告的传递,有效控制用户流量。另外,在进行局域网连接的过程中,分层布置需要具有足够丰富的相关功能。而计算机网络的主要管理人员展开日常工作的过程中不但需要重点关注网络系统基础性性能,还应该在系统的自适应性和自我修复性上进行提升,这是促进计算机网络可靠性提升的重要一点。

结语:计算机网络作为信息时代重要工具之一,已经逐渐进入到千家万户中,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能缺少的产品。计算机网络虽然能够提供极大的便利,但其中涉及到的信息和数据安全问题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笔者针对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提升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几点策略,希望能够为提升计算机网络安全发展提供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徐世东,齐加祥.提高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方法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4(10).

[2]贺秋雨,郭朋辉,孙建.提高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方法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