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次化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5 14:27:41

层次化范文篇1

符号设计理念(1)语义驱动理念本文认为地图符号设计内容应包含以下3点:一是概念语义模型;二是符号设计赖以构成的物质材料基础———图形形式;三是符号的构造生成法则。符号是空间信息的载体,用于表征空间信息,因而在符号的构成范畴内,语义模型直接描述了空间信息的本质特征,图形形式是空间信息或语义模型的外在表现形式,构造法则更多的专注于符号的构造程序。因此,以语义关系作为符号图形构造的基准,通过语义关系控制符号的图形构成,这种以语义关系为“骨架”来驱动符号图形构造的符号设计思路,本文称之为语义驱动的符号设计理念。(2)符号与符号设计语言学中,“语言”和“言语”是两个彼此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的概念[14]。可以简单的认为,语言为“话”,言语为“说”,语言和言语共同构成了言语活动,即“说话”。类比语言和言语的概念区分,本文界定了符号、符号设计及符号设计活动这3个基本概念,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符号(类比“语言”)是指面向某一领域的约定的符号标准、规范或体系;符号设计(类比“言语”)是指符号设计者(或使用者)通过自己的构思创造(或使用)符号的一种心理过程,是人驾驭符号语言能力的体现;符号及符号设计构成了符号设计活动的内容。图1符号、符号设计以及符号设计活动Fig.1Symboldesignactivities明确区分符号及符号设计的概念,才能真正使得地图符合人类“第二语言”这一称谓。这是因为:语言最为重要的特征在于交流,交流是一种双向的信息传输过程。作为人类第二语言的地图,理应具备空间信息双向传输(即交流)的能力,而这一能力体现在符号设计活动之中:符号设计者(或使用者)通过设计(或使用)地图符号进行空间信息的表达、传输和理解,实现空间知识的双向、互动交流,并最终实现地图符号语言的地理空间认知。相关概念(1)语义特征———亦称义素,反映了空间要素和现象的客观本质,是凭经验或对客观事物本质的了解而分析出来的语义成素。语义特征与词所表达的真实世界的本体有着密切联系。(2)符素———是借鉴语言学中“语素(mor-pheme)”的概念定义的,即一定图形形式和概念语义的最小结合单位。区别于符号,其不可以独立用于符号表达;区别于基本几何图元,其具有一定的语义内涵(基本几何图元仅是图形成素)。符素是地图符号图形结构中,介于符号和基本几何图元层次之间的概念。(3)组合、聚合语义关系———组合语义关系是符号所表达的对象或对象类之间的部分整体关系,具有序列性、整体性和扩展性等特点;聚合语义关系也称上下义关系,即一个类包含于另一个类,包含其他类的类中的词称为上义词,被其他类包含的类中的词称为下义词,具有类型性、继承性和置换与推理等特点[15-16]。符号设计流程以地图符号的语义结构关系为骨架驱动符号图形的构造,语义结构关系的约束使得所设计的地图符号具有较为显著的结构化特征。语义驱动的层次化地图符号设计流程如图2所示。①对应用领域的空间对象进行语义成分分析,提取语义特征词汇。②符素表设计,即合理使用视觉变量,设计步骤①语义特征对应的图形形式,形成符素;符素表即为一定数量符素的集合。③根据应用领域空间对象的内在结构特征,梳理符号系统语义的聚合关系,构建聚合关系语义结构模型。④单个符号组合关系语义描述,即对聚合关系语义结构中的每一个节点(单个符号),形式化描述为符号语义的组合关系结构;⑤符号图形构造,即根据符号组合关系语义结构,通过选取特征语义对应的符素图形形式,组合构造符号,完成符号设计;⑥按照符号设计的一般原则,对符号进行一定程度的简化、美观等操作;⑦遍历聚合关系语义结构的每一个节点,设计构造每一个节点对应的符号图形形式,完成整个应用领域的符号系统设计。图2语义驱动的层次化地图符号设计流程Fig.2Thedesignflowofthesemantic-drivenhierarchicalmapsymbols从图2看出,语义驱动的层次化地图符号设计方法的4个关键步骤是:语义特征提取(①)、符素设计(②)、语义建模(③)和符号构造(④、⑤),下文将对其进行详细分析。

地图符号设计方法

基于本体层次的语义特征提取在语言学、本体论和地理本体研究中,语义特征的提取尚无有效理论。例如,地理本体研究领域,常见的做法是通过收集和整理文献资料、领域标准规范,并结合领域专家知识等方法实现领域知识规范化,归纳概念语义[17]。从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语义特征提取的主要手段是依靠经验和内省的方法,如杜清运[15]采用Guarino等的“本体层次”理念对空间信息的语义特征进行了系统归纳,例如:(1)物质(部分-整体层次):水、土、泥、石、沙、植物、人造材料等;(2)形态(形态层次):流动、静态、自然弯曲、规则形态、维度等;(3)大小(形态层次):大、中、小等;(4)功能(功能层次):交通、阻隔、居住、蓄积、旅游、养殖等;(5)等级(社会层次):政治、经济、文化等。其中,部分-整体层次、形态层次、功能层次等即为本体层次。以地图符号表征的地理要素的语义特征为例,可以进行如下的语义成分分析,进而得到语义特征:(1)河流-[水]+[流动]+[自然弯曲]+[交通]+[现状];(2)湖泊-[水]+[静态]+[旅游]+[养殖]+[面状];(3)公路-[人造材料]+[交通]+[约束弯曲]+[线状]+[经济含义];(4)围墙-[人造材料]+[阻隔]+[规则形态]+[线状];(5)建筑-[人造材料]+[居住]+[规则形态]+[面状]+[阻隔]+[政治、经济含义];符素设计符素是本文符号设计方法的核心概念,是区别于传统符号设计方法的重要特征。符素对地图符号的构成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首先,符素是以基本几何图元(可参见文献[18])和视觉变量构造而成,其自身是数量有限的,但有限数量的符素可组合成无限数量的符号系统。其次,由于符素具有一定的语义概念,基于符素进行符号设计,降低了符号语义形式化描述的难度。最后,符素统一了地图符号的图形和语义的组合关系,使得符号更易于识别和解译,提高了地图符号的易用性。符素的设计应包含以下3个主要原则,以文献[19]和[20]为参照原型进行说明:(1)继承原则现有基本比例尺地图符号或专题图符号标准,均已经过了长期的设计实践积累,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和广泛的认知惯性。符素是构成符号的基础,因此符素设计可遵从认知的惯性,从已有符号设计成果中汲取经验,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最为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分析现有的符号规范标准,抽象提取满足符素条件的基本“图形-语义”结构作为符素。表1为从文献[19]、[20]抽取出来的符素,并标注有其表征的特征语义。(2)对立与统一原则统一是指对某一类型语义特征,应使用相同视觉变量的不同值进行表达。例如,在设计有系列关系的符素时,可使用不同颜色或尺寸变量进行表达,而不能部分应用颜色变量而部分应用尺寸变量。对立是指符素设计应能体现显著的区分特点。对立与统一原则能够保证符素能够清晰、易识别且不失系统规律特点。例如,可以使用颜色表示公路等级,但不同等级公路的颜色应当具有显著的可分辨特点。(3)相似与抽象原则相似是指所设计的符素图形形式应能够抓住其所表征的对象的某一特征,体现特征的相似性,以激发人的联想。抽象是指符素设计应注意符素图形形式的抽象设计,抓住对象的最主要特征,使得符素简单、规则。在符素设计过程中应把握这二者之间的平衡,过于抽象则符素难以识别,过于相似则易丧失简洁特点。聚合关系语义结构建模聚合关系语义结构建模与本体建模具有强烈的类同性。本体建模元语中,具有4类重要的概念之间的关系:part-of,kind-of,instance-of,attrib-ute-of[21]。就本质而言,符号语义的聚合关系即为本体建模元语中的kind-of关系,因此,本文认为聚合关系语义结构建模可视为kind-of这一特殊语义关系的本体建模。当前,关于本体的开发或建立方法,基本上均采用手工方式,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工程方法。归纳起来,比较著名的本体建模方法有MikeUscholdded&King的“骨架法”、Gruninger&Fox的企业建模法、Gomez-Perez等的Meth-ontology方法等[21]。总结这些本体建模方法,其一般步骤是:①明确本体范围:即梳理所要建模的本体范围,定义本体的边界条件;②本体建立阶段:即进行领域本体的获取、概念化、确定概念之间的关系、本体的形式化语言描述以及本体集成等;③评价与文档化:进行已构本体的评估和标准化,并最终形成本体成果并。在这3个步骤中,与聚合关系语义结构建模密切相关的是本体的建立阶段,借鉴于上述对本体建立方法的分析,总结了聚合关系语义树构建的一般步骤,如图3所示。其中,最为重要的步骤就是对象概念的语义分析,并确定与其他对象语义之间的聚合关系。目前,本体构建方法仍无法实现自动化建模,需要人的参与和领域专家知识的指导,对领域知识越了解,其所构建的语义聚合关系也就越完善和科学。根据聚合语义结构建模的流程,结合文献[20]可得到以下基础地理信息符号相关的聚合语义结构,如图4所示。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符号第一等级可划分为测量控制点、水系……植被与土质、注记等大类。每一大类均可以继续按照聚合关系进行细分,例如,测量控制点可分为三角点、埋石点、……等小类;三角点还可以分为(常规)三角点和土堆上的三角点。通过这一方式,可以有效地将整个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符号组织为一个完整的聚合关系树形结构模型。图4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符号聚合语义结构Fig.4Associativerelationstructureoffundamentalscalemapsymbols4.4语义驱动的地图符号生成本节主要讨论的是由符素组合为一个完整地图符号的方法。首先,地图符号的语义应该包括有以下两个部分构成:<符号语义>::=<构词规则语义>|<符素语义>其中,构词规则语义是指符号不同的空间造型赋予符号的含义;符素是构成符号的基础材料,因此,符素语义是符号语义的主体构成部分。其次,单个符号组合关系语义形式化描述。组合语义关系亦称部分整体关系,主要体现在“符素→符号”的构造环节中。以语义“土堆上的三角点”为例,可以将其分解为如图5(a)所示的组合语义分解结构。其中,“土堆上的三角点”、“三角点”为语义特征的组合结构,其余为独立语义特征,该符号的语义对应的图形符号组织方式如图5(b)所示。最后,根据符号语义的组合关系形式化描述模型,驱动符号构造生成。图6示例了语义驱动的地图符号构建流程,符素“测量控制点”和符素“三角测量相关的”可以按照独立构造规则组合为“三角点”组合结构,该结构可以作为独立的符号出现,也可以作为组合更高一级符号的符素。符素“土堆”采取了极向旋转重复构词规则与符素“三角点”组合成“土堆上的三角点”符号。还可以进一步通过其他构造规则,添加例如高程、比高等语义信息,构建更为复杂、详细的符号。图6语义驱动的地图符号构建流程Fig.6Theconstructionflowofthesemantic-drivenmapsymbols语义驱动的符号生成方法具有以下典型特征:第一,符号的最终设计样式取决于语义信息的详细程度:语义信息越丰富,符号样式越详细具体,也更容易认知,反之亦然。第二,符号具有显著的结构规律可循,亦即符号设计时符素、构造规则是根据符号所蕴含的语义信息进行选取的,语义信息决定了符号的最终样式。第三,对于每一个符号,均可以使用这种方法将其分解为组合语义结构,进而根据该结构组构符号。

地图符号设计实验

本文设计了一组认知实验,用于验证语义驱动的层次化地图符号设计方法是否具有可行性和科学性。实验设计与实施(1)实验素材:素材I为从文献[19]中选取的部分符号组成;素材II是利用本文符号设计方法,对素材I进行重构改进而成。素材II包含有2个部分:一是符素表部分,将符素显式地展现给被试人员;二是按照聚合语义层次结构组织的符号系统。(2)实验人员:被试人员主要为信息工程大学二年级本科学员共计47人,所有人员视力、智力等各方面正常,但不具备地图符号的学习知识基础。实验一:不同符号系统认知效率测试实验。本实验通过测量两套素材在认知效率上的数值指标,数字化测定符号认知效率,以验证本文符号设计方法能否一定程度上提高符号认知效率。本实验设计6次“训练→测试”循环,每次循环均给定训练时间(3~5min不等)。实验结果如图7(a)所示。图7(a)实验一认知正确率均值和方差曲线Fig.7(a)MeanandvariancecurveofcorrectratioofthecognitiveexperimentI实验二:符号信息传输过程模拟实验。本实验通过模拟自然语言交流过程,验证本文符号设计方法是否具有“语言交流机制”这一特征。实验方法是通过给定语义,被试A(或B)设计符号,并交予被试B(或A)识别解译,并通过相似度判断信息传输效率。实验共有6次循环,其结果如图7(b)所示。图7(b)实验二相似度比率均值和方差曲线Fig.7(b)MeanandvariancecurveofsimilarityratiooftheexperimentII5.2结果分析由于所有被试人员不具备地图符号的学习知识基础,因此,本实验结果反映了符号系统的学习、掌握和使用的效率。本次实验不讨论被试具备地图符号学习经验基础的情况。实验一结果表明:①总体趋势上,两套素材的识别正确率均随着学习时间的累积而提高,且标准差随时间累积而降低,反映了被试学习并掌握符号系统能力的提升;②重构后的素材II正确率均值均高于素材I,反映了本文符号设计方法在符号认知效率方面的高效性;③6次实验正确率方差曲线表明,重构后的符号系统在统计意义上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因此,可以认为本文符号设计方法在符号认识效率测试方面表现较优。实验二结果表明:6次实验中,重构后的符号系统在信息传输效率方面均较优,且方差呈现出显著的下降趋势,这说明了本文重构的符号系统在模拟信息传输过程实验中体现了较为稳定的高传输效率。

层次化范文篇2

关键词层次化设计;收敛性;模块布局;时钟优化;延时分配;大型设计

1引言

如今一般的后端设计是采用把网表打散,把所有的逻辑单元看作是一个层次上,层次关系不用考虑,一起进行设计,优化。这样设计的好处是逻辑关系比较简单,在做优化的时候,可以对逻辑单元直接处理,所有的物理单元都是可见的。但是,随着现在设计越来越复杂,单元越来越多,现在的单层次的EDA工具的承载能力遭到了挑战。由于设计的庞大,使得后端设计所花费的时间越来越长,于是出现了层次化设计流程。

层次化设计流程是指把设计对象分成多个模块分层次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层次之间的关系,顶层模块和底层模块的关系,层次内部的优化等等。最终,在各个模块达到其各自设计要求的同时,满足顶层的设计要求。

2层次化设计的背景

2.1层次化设计的优势

(1)大多数原因是设计规模的庞大。很大的一个设计就需要考虑层次化。

(2)层次化设计可以给一个模块里的设计单元一些约束,使他们可以在一个区域内布局布线。这种约束性给某些特殊的设计带来方便,比如说:多电压设计。随着现在对低功耗的要求越来越广泛,设计者一般会对不同的模块进行低功耗的考虑。不同模块会有不同的供电电压。这样,层次化设计可以对这些不同的模块单独进行功耗分析和设计。

(3)层次化设计有时候也是应项目进行的情况可以采取的一个方法。一般来说,一个大型的设计会分几个小组分别设计几个模块。几个模块的进度有可能不一样。后端设计一般不会等到所有的模块完成了以后才进行。一般来说,可以对部分没有完成的模块估计一个大小,时序。然后把这些模块当作是BlackBox(黑盒)放到顶层进行后端设计。这时候,我们采取的也是层次化设计。

(4)层次化设计也是一种设计流程的选择。一个模块的单元如果约束在一起,其内部的优化可以更方便。芯片的各个模块能有效地控制单元固有的离散性,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时序或拥塞的变化。

2.2层次化设计常见问题

(1)由于有层次化的划分,模块之间及与顶层的关系是不透明的。和平面设计不同,顶层的优化不能进入到模块内部,这样,有可能造成优化的限制。

(2)层次化设计对逻辑的要求比较严格,改变逻辑的时候要注意对层次化的影响。比如,如果在布线的时候,需要穿越某些模块,那需要在这些模块中新增加逻辑连线。所以,逻辑的更新要和布局布线同步。

(3)层次化设计中,模块内部优化所需要的约束条件是通过在顶层的分析中得到的,而顶层的分析又是基于模块内部的情况得出的。所以,这是个反复的过程。层次化设计要注意反复优化时应该遵循收敛原则。最后的结果应该是顶层的时序得到满足,模块的时序也得到满足。

3层次化设计流程

(1)层次化分块。在读入的网表文件中,前端的设计者会按照功能创建一些模块。在层次化设计中的初始,就要对这些模块进行分析,有些模块需要打散并入到顶层,有些大的模块需要保留,当作一个子module进行分层处理。

(2)层次化放置单元。把子模块里的单元集中放在子模块里。

(3)如果timing有问题,做一下简单的优化,比如说修复一些DRC的violation(cap,transition,fanout),插入/删除/更换一些缓存器。

(4)Power的处理。power会采取网格状的模式,同时会做power的分析,做完之后preroute(preroute指对电源线的连接)可以先不要做。

(5)时钟的规划。现在工具已经可以提供一种由下而上的时钟规划。利用工具提供的方法做完时钟规划后,可以得到一个初步的时钟优化,同时会得到一个优化的结果,就是指顶层的时钟的skew能被优化到什么结果,底层的时钟优化的目标是是么。当然这个只是初步得到的结果,可以做个参考。如果得到的skew很差,那就需要重新考虑模块的布局了。

(6)模块化的布线。接下来就可以为产生接口的位置及产生的子模快做准备了。接口的位置是通过布线来得到的。工具会对整个设计进行布线,这样的布线是指globalroute。子模块内部的布线是首要考虑的,接下来是接口的布线,最后是顶层的布线。而端口的位置就是通过接口的连线在子模快边界的交点的位置产生的。由于是global的route,交点不是在wiretrack上,所以,最后接口的实际位置将会稍微偏离globalroute。

(7)把模块变成软模块并且产生接口位置,同时把电源线复制到底层。

(8)为模块产生时序的模型。由于软模块内部的信息顶层是看不到的,所有要通过ilm(记录了子模块接口的时序信息的模型)把内部的时序信息映射到顶层去。这样在顶层做时序分析的时候就能包含整个设计的了。

(9)延时分配。这是很关键的一步。时序预估是通过时序分析,产生底层的时序约束,把顶层和底层的优化的目标分配好。通过实际的每个模块的及其顶层的延时,得到各自模块在整个延时所占的比重,然后按照要求的时钟延时(requiredelay)进行分配。然后把得出的延时作为时序约束传给子模块。

(10)有了子模块的时序约束,分别打开子模块进行布局,优化,布线。

(11)子模快优化成功之后,转换成硬模块。这样,底层将不会再被改动任何信息,最后,回到顶层做顶层的优化。

这里要注意的是,如果子模块不能达到优化的结果,需要回到顶层,进行顶层的优化,这样可以对底层的优化约束会降低,然后,再产生底层的约束,再做底层的优化。这应该是个收敛的过程。最后的结果会越来越好。

4层次化设计中哪些步骤需要注意得到收敛性的时序

4.1模块分割阶段

用来做层次化设计的子模块一般是网表里的单元器件比较多的模块,并且与其他模块连接关系较少的模块。原因是:由于子模块在布局布线的时候会集中在一个区域,如果这个模块和外界联系比较多的化,这种集中会使得其距离外界单元比较远,不如打散的效果好。如果有很多时序存在这个模块和外界之间,会造成整个设计的时序比较差。

在我们没有划分模块之前,我们对全局进行布局,发现模块b和模块c2内部连接很集中,而c1模块内部的单元被分散在芯片的四周,说明它与其他很多模块有连接关系,外部连接关系比内部连接关系更多。这种情况,我们一般选择把b和c2作为层次化设计的子模块,这样有利于在后期能一直很好的保持设计的收敛性。

4.2模块的布局

在产生子模块之后,我们可以利用工具对芯片进行布局。工具会按照层次化的原则进行布局,即属于同一模块的会放置在同一范围内。这时,我们需要给子模块产生一个形状并且给它一个位置。模块的位置最好放置在内部单元集中放置的中心,之后,当我们把属于这个模块的所有单元都放置到模块中时,我们所得到的结果将与初始的结果相匹配。

4.3模块接口的产生

层次化设计的后期是把顶层和底层分割开来处理,所以,它们彼此的信息交流都是通过接口来进行的,而接口的物理位置是通过布线产生的。布线时,为了保证逻辑的与物理的一致性,需要遵循以下的原则:①内部的连接需要在内部完成布线。②逻辑上模块有多少接口,在布线的时候穿过这个模块的次数就有多少。但是,原则2给层次化设计带来了局限性,如果遵循了这样的原则,将迫使布线需要饶过一些模块。为了打破这种局限性,我们允许改变模块的逻辑,在边界产生额外的接口,这也是为了达到布线的最优。如图1介绍了几种产生feedthroughpin(额外穿越边界的接口)的情况。

由布线产生接口的流程是:先对模块内部进行布线,然后对接口的连接进行布线,最后是顶层的连接进行布线。这样做的优点是我们在前期就能预估到整个设计是不是能完成布线。如果只是对接口进行布线的话,很有可能接口的位置不好从而影响了内部的布线。而接口的位置一旦决定下来,修改起来就难了。所以,我们在产生接口之前就考虑好模块内部的布线,这样能保证后期的结果也是可行的。有一种情况在布线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对于相贴边的模块,在贴边处不要放置单独的接口。这样的接口会导致顶层的布线无法通过模块与外界相连。因为层次化设计的后期就是把模块做成硬模块,底层顶层分别进行详细的布线,优化。彼此独立。所以,在顶层,将会把底层的模块全部屏蔽,布线将不允许穿过子模块。这样,图示中的接口在布线中会遇到很大的困难。所以,即使有与外界没有连接关系的接口,我们也不要把它们放到贴边的位置,因为很有可能在ECO的阶段,设计者会为这些端口加上连接关系。在贴边处的端口永远都要遵循一一对应的关系。

4.4模块时钟信息的传递

在一般时钟优化中,我们主要考虑的是UsefulClockSkew。所谓UsefulClockSkew,就是通过调整各级触发器的时钟延迟(ClockLatency,从时钟起始点到每个触发器时钟输入端口的延迟),来调整前后流水级的路径需求时间(RequireTime),以满足尽量小的时钟周期要求。所以一般我们对时钟skew的优化的目标是所有的sink端口的时钟延时尽量保持一致,这样时钟对时序的影响能降低到最小,使我们在逻辑综合和布局阶段的分析大致准确。在平面设计中,所有的sink端口由上而下进行平衡其延时。先把所有的sink端口进行分组,按照就近原则,按照电容的一个阈值进行合并成组,在同组的sink端上层插入缓存器,然后,以缓存器为sink端口,按照同样的原则再往上层插入缓存器,一层一层往上递推,建立时钟树。

如此建立的时钟树能保证所有的sink端口是比较平衡的。当然在选择组的时候会考虑一些其他的因素,比如gatedclock,generatedclock,hardmacro的时钟端口。如果仅靠分组的情况不能平衡,比如有些组离时钟端口的距离差别很大,还需要对各个不同的组插入不同的缓存器。

在层次化设计中,由于每个模块的内部设计没有完成,我们需要完成由下而上的时钟设计是违反了层次化设计的规则的。一般我们会假设模块内部所有的sink端口的最大和最小延时是多少,然后把信息加在模块的时钟端口上,这样在顶层,我们可以得到整个设计的时钟延时信息,从而可以在顶层对标准单元模块及层次化模块都能优化。当然,我们在估计模块内部的sink端口的延时时,我们需要考虑的是优化后的结果,也就是内部如果优化以后,可以得到的最大和最小延时,这个估计的结果也是设计者要在内部进行优化的目标。这样就做到了时钟的层次化分离,如图2所示。

4.5模块时序分配

接口的物理信息产生以后,最重要的将是产生每个模块的时序约束。顶层的时序约束是由前端综合的结果及设计者的要求提出的,但是子模块的时序是在顶层对整个设计的时序分析后产生的。通过整个设计的层次化分析,主要把延时在各个模块内部进行分配,把优化的指标分配到每个模块中。延时分配在层次化设计中是很重要的方案,目的是通过各个模块的努力使整个设计的时序达到要求。它的大致原理是先得到通过模块端口的最差路径,得到这条路径在每个模块及顶层的延时,然后用requiretime(时序如果达到要求需要的延时)减去顶层的延时(因为我们在分配的时候假设顶层的延时是不变的,也就是我们不把顶层的优化考虑进去)乘以本模块延时占整个模块延时的比例。时序分配之后,再把分配后的延时作为接口的输入延时和输出延时。分配之后的延时使得各个模块内部看到整个路径的延时变小,也就是其他模块为他分担了一部分优化的难度,分担多少要看它自身本来有多少延时。各个模块按照分配后的结果进行优化之后,如果每个模块的时序都达到要求,那么整个芯片的时序将达到要求。

5实例说明

实验目标:通过层次化设计实现时序收敛。

实验对象:实例中的design大小为中等design,90k左右标准单元,顶层包含9个模块。根据模块大小,选取了其中三个作为层次化设计的子模块。

(1)先进行模块分割及模块放置,然后把模块内部的单元放置在模块内部,这是层次化设计的基础,开始进行层次化设计,同时,评估一下布线及时序优化的可行性。

如图1如果按照扁平化布局,左边的布局,根据子模块的布局可以看出,子模块内部的单元模块的放置比较集中,于是,我们按照子模块的扁平布局得到了子模块的边界大小及位置。然后,有了边界的约束,产生了新的层次化的布局,如图3所示。

一般来说,Congestion的GRC在0.5%以内,Max在5以内是可以布线成功的。时序在时钟周期的20%以内是可以得到最后的优化的。

(2)时钟优化。利用层次化时钟优化的方法进行优化,可以对时钟进行层次化处理,每个子模块的时钟会先得到优化,然后传递到顶层。如图4所示。

(3)进行层次化布线,之后根据层次化布线产生接口。在做层次化布线时,我们看到允许产生feedthrough可以得到更好的布线长度和更小的拥挤度。如图5所示,比较了允许产生feedthrough和不产生feedthrough的数据对比。从图5中可以看到,产生feedthrough了以后,顶层的逻辑连线穿过了子模块,得到了更优的布线。

(4)接口产生,我们再对模块产生时序模型,使得在顶层也可以看到底层的电容电阻信息,在时序分析时,可以得到和接口有关的时序结果。由于接口的位置和布线稍微有些偏差,我们得到的时序分析和在层次化布线时得到的时序分析有点出入:

Timingreport:MaxSlack:-0.45TotalSlack:-18.81

(5)进行延时分配。然后分别在底层进行优化,布线。我们得到的完全可以布线及优化的结果:

模块1:Wirelength:3482179DRCViolation=0MaxSlack=0.02

模块2:Wirelength:1127638DRCViolation=0MaxSlack=0.43

模块3:Wirelength:2114073DRCViolation=0MaxSlack=0.43

顶层:Wirelength:4313672DRCViolation=0MaxSlack=0.53

与层次化布线后的结果相比较,结果是有收敛性的。

6总结

层次化设计的收敛性是建立在整体的把握上。从模块的分割到延时分配,每个环节都要做好分析和检查,模块的集中性需要保证,顶层和底层的信息传递要准确,接口的位置要和层次化布线保持基本一致,延时的分配要合理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层次化设计的收敛性。在这次实践过程中,对每个环节的分析都比较全面,于是得到了比较好的结果。层次化设计中最需注意的是如何保证在前期对整体的分析在后期层次分离之后是有效的,使得整个设计的优化是收敛的,文中所提到的四个方面是一些方法,更多的方法要在更多的实践中得到。层次化设计是大型设计不可避免需要掌握的。

参考文献

[1]PhysicalHierarchyGenerationwithRoutingCongestionControl,Chin-ChihChang,JasonCong,Zhigang(David)Pan,andXinYuan,ISPD''''02,April7-10,2002,SanDiego,California,USA

[2]A1.5GHzThirdGenerationItanium(r)2Processor,JasonStinsonandStefanRusu,IntelCorporation,DAC2003,June2-6,2003,Anaheim,California,USA

[3]A480-MHzRISCMicro-processorina0.12umLeffCMOSTechnologywithCopperInterconnects,ChekibAkrout,JohnBialas,MilesCanada,IEEEJOURNALOFSOLID-STATECIRCUITS,VOL.33,NO.11,NOVEMBER1998

层次化范文篇3

一、学生年级(低、中、高)的层次性

中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是有序的。逐步深化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道德知识的积累,行为的强化,体现出从低到高,由浅入深的进程。近几年,我国现行的几个德育大纲中,己通过改革,体现出道德养成教育培养目标的层次化原则要求。我们应根据各年级、年段学生的身心特点,构建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日常行为规范训练为基础,各年级各有重点,相互贯通的思想品德教育系列。比如,在初中,初一年级,以抓学习目的性教育为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初二年级,建立以“防分化,促转化”的目标管理,创造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健廉发展的机会和条件;初三年级,以人生观教育和理想前途教育为主,让学生作好第一次接受选择的准备。

二、学生道德水平(良、中、下)的层次性

中学生不仅在文化知识的学习上存在着好、中、差的不同层次,在思想道德品质上也同样存在着不同层次。对道德品质好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要依据德育大纲提出的目的要求,着眼面向全体,进行分类设计,实施分层教育。在中学,对思想品德处于中上位置的学生,注重社会理想价值观念的教育。理想价值观念是指未来的先进价值观,对现实生活在相当大的规范和导向作用,对中上等学生进行理想价值观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高远的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对后进生这一层次的教育,固然也要进行理想价值观念的教育,然而按照循序渐进和可接受性原则,首先应从他们的行为规范抓起,以贯彻《日常行为规范》为中心,实行“学和行”的有机结合教育,使他们熟悉“知”,领会规范要求,同时,抓训练,见行动,并努力增强其自律能力。

三、道德内容(褒、容、贬)的层次性

如何引导学生在多种价值观的道德冲突中增强道德判断能力,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实施道德内容的“层次化”教育。长期以来,人们对道德行为的评价不外两种层次,一类是道德褒扬,一类是道德批评。为摆脱这种“非彼即此”的绝对化模式,应将道德内容分解成三种层次,即增加一个道德容许层次。所谓道德容许层次,是指人的道德行为从动机和效果看一般属于利己不损人,或者主观利己,客观利己且利人。对这类行为如果褒扬则显得评价过高,而遣责它又显得评价过低,于是人们一般对此表示容许。在对学生实施“层次化”道德教育中,要使他们认识到在一定的社会中,人们的道德行为都可能兼有超前性、滞后性和现实性的不同因素,道德褒扬的行为反映的是人们对理想道德的追求,体现了一种超前性与现实性的结合;道德批评的行为反映的是陈旧落后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心态,体现的是一种滞后性(当然也会有某种现实性);而道德容许的行为则是社会相当一部分人对现实生活所作的一种简单适应,它是一种最低水平、最低层次的道德肯定行为,它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多层次中的一个低层次。我们的道德教育必须从实际出发,把高层次要求做为目标,把低层次要求的普遍实现,作为侧重点,逐步向高层次的道德水平努力。

四、道德教育方式(外、内)的层次性

教育按作用于教育对象的形式,可分为二个层次,即外界教育层次和内在教育层次。外界教育,主要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内在教育,主要是指学生的自我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品德的形成是通过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把道德规范传递给学生的过程,也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由被动到主动地去掌握(领会、巩固、运用)这些规范并形成道德行为习惯的过程。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是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动力,自我教育的过程就是学生为了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动力,自我教育的过程就是学生为了品德的自我完善而不断自我否定、自我更新的过程。强调学生的自我教育,决不是否定教师的作用,而是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愿望,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层次化范文篇4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物理实验教学已实现了向基础、综合和设计性实验这一层次化教学模式转变。有的将大学物理实验明确划分为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4个层次,并在比重上作出了硬性的规定,提出了物理实验教学必须突破基础性、综合性实验的训练范围,进而搞好设计性、研究性实验教学要求。这种层次化实验教学模式,无疑对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综合动手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但笔者认为,物理实验是大学生大学期间的基础实验,是为后续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学习的基础训练,应让有限的学时发挥最大的收益,在层次划分上应简而精,通过基础、综合、设计性实验的阶梯式训练逐步养成创新思维及革新意识。物理实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同小孩学走步,是阶段也即层次培养过程。这种层次化教学模式中,决不能淡化和忽视基础内容和强度。因为物理实验作为一门基础实验课,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从三方面达到基本素养和能力的培养:第一:学习实验设计方法。对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如何把它变成一个具体实验,从而实际地加以研究,这就是实验方法或实验设计方案的内容;第二:学习测量技术。物理学在自然科学中是讲精确性的科学,物理实验虽然首先是观察现象,但核心是测量与观察现象有关的物理量。测量技术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常用物理量的测量方法、其二是常用仪器的正确使用;第三:学习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对于测量所获得的结果,必须通过数据处理、分析综合才能找出其带规律性的东西,这种分析和综合,涉及到许多基础知识的应用。

(1)基础实验部分好比小孩学走步的初级阶段,需要成人全身心的帮助以了解行走的基本技术。基础实验应涵盖力、电、光及必要的热、声、近代物理等经典实验项目,这对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实验设计思路、常用仪器的使用维护方法和操作规程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处理这些基本技能的训练是必不可少,没有相当的学时数保证及广泛的了解认识,这些基本能力和技能的培养只能是纸上谈兵。目前,我们在倡导物理实验向综合、设计性实验方向拓展的时候,过分强调和突出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培养学生综合动手能力方面的重要性,而对打基础、练功底的基础内容有轻视和淡化的倾向,殊不知万丈高楼是坚实的根基作支撑,没有扎实的基本技能,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就无从谈起。

(2)综合实验与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以知识互补、重复深入、扩大知识面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研究能力为目的,为学生建立起现代科学技术与物理学内在联系,为学生深入的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好比是学走路的中期,不能全脱手,但又要鼓励自我尝试与独立。这个层次的实验内容应立足基础,学习测量工具、测量方法、测量思想的综合运用的技巧和方法。设计性实验以实验内容的基础性、实验方法的综合性、实验过程的设计性和独立操作性为目的,激发学生对实验的热情,发展学生的个性,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这个阶段的实验应该少而精,但应在实验思想、方法及技巧上有多样性,深度上可延伸,广度上可拓展,在提供问题的同时,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因此,我们在推进物理实验向层次化教学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必须遵从人才培养的教育规律,要保证足够学时的基础实验内容,而不能片面追求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基础、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并举,做到确保基础、层次清晰、全面重视,为学生提供一个合理发展及提高能力的培养环境。

2完善层次化教学课程建设,遵循人才培养规律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设备配置及学时数上都与基础实验有较大差异,这部分实验宜相对独立于基础实验课程以外,由专门的课程负责人进行规划和组织。课程负责人可依据学生基础实验内容情况,按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并有与之相适应的专门的学时数。很多人对于设计性实验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认为设计性实验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第一、必须要有复杂的、高级的设备;第二、必须要与众不同、与前人不同的发现与发明。而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设计性实验可以是最常见最简单的实验,只要在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验仪器的选用;实验误差的分析与控制有创新的成分或元素;实验实施过程中有新向题等待学生去解决、新结论等待学生去发现;这样的实验就是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大有裨益的设计性实验。当然,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的拓展、延伸、转移、综合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统一在这样的认识与观念下,才能明确综合设计性实验的方向。但目前很多高校包括我校,在大力倡导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时,却忽视了课程建设的严谨性,仅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物理实验中占有的比例指标要求,缺乏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具体评价和要求,也缺乏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的开发和研讨,更缺乏相应的软、硬件建设,这实际上丧失了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积极意义。

3合理设置学分杠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

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个挑战。教师在实验中要审阅学生的实验方案、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具体问题、和学生共同探讨实验方案和内容、启发学生思维。这就要求教师自身要有渊博的知识,促使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学生要有较扎实的基本功底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实验前要花大量时间认真准备和研究,要对测量方法、仪器性能和误差分析下一番功夫。实验过程中,要集中精力、观察敏锐、兼顾全局、突破难点,需要熟悉仪器设备的操作维护方法,严格遵守仪器设备的操作规则。这对那些求知欲强、注重自身能力提高的学生来说,无疑会激发他们浓厚兴趣,但对那些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学生来说可能就会知难而退。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是较高层次上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把它作为必修课在目前对各高校来说是不现实的,这将增大硬件投入,并且在生源庞大的情况下学时数也是无法满足的,但将其纳入一般性选修课又丧失了整体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初衷,并且极有可能造成硬件资源的浪费和教师积极性的挫伤。要兼顾好这其中的各个方面,可利用学分制这个杠杆,这就要求为这门课设置合理的学分,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刺激学生奋发向上的主动性,使教与学保持和谐发展及稳步提高。

4结束语

层次化范文篇5

在学制上,老年教育体现多层次教育的教学体制,分半年(一个学期)、一年(两个学期)和两年(四个学期)等几种学制。有些专业还根据学员要求,分为基础班、高级班、选修班进行分层次教学。农村的一些老年学校还开设了短期科技兴农、农用技术培训班。学员结业后,还可得到结业证书或荣誉证书。

在教学内容上,老年教育将政治性、科学性、实践性、普及性和趣味性相结合,根据老年学员的年龄大小、文化程度、职业职位和个体习好等差异,因人施教、因需施教、因材施教,注重文化教育、保健养生、实用技能、信息语言等知识和训练教育。

在教育教学管理上,老年教育注重体现科学性,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环境。授课形式就地就近,学量适中,互教互学,教学相长。

老年学校的师资队伍采取专职、兼职与聘任相结合的形式。教师大多是来自大专院校、文化艺术团体、高级中学的优秀教师,有一定教学教育水平、素质较高,同时又能体察和尊重老年学员的实际情况,从而使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得到保障。

层次化范文篇6

一、学生年级(低、中、高)的层次性

中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是有序的。逐步深化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道德知识的积累,行为的强化,体现出从低到高,由浅入深的进程。近几年,我国现行的几个德育大纲中,己通过改革,体现出道德养成教育培养目标的层次化原则要求。我们应根据各年级、年段学生的身心特点,构建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日常行为规范训练为基础,各年级各有重点,相互贯通的思想品德教育系列。比如,在初中,初一年级,以抓学习目的性教育为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初二年级,建立以“防分化,促转化”的目标管理,创造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健廉发展的机会和条件;初三年级,以人生观教育和理想前途教育为主,让学生作好第一次接受选择的准备。

二、学生道德水平(良、中、下)的层次性

中学生不仅在文化知识的学习上存在着好、中、差的不同层次,在思想道德品质上也同样存在着不同层次。对道德品质好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要依据德育大纲提出的目的要求,着眼面向全体,进行分类设计,实施分层教育。在中学,对思想品德处于中上位置的学生,注重社会理想价值观念的教育。理想价值观念是指未来的先进价值观,对现实生活在相当大的规范和导向作用,对中上等学生进行理想价值观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高远的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对后进生这一层次的教育,固然也要进行理想价值观念的教育,然而按照循序渐进和可接受性原则,首先应从他们的行为规范抓起,以贯彻《日常行为规范》为中心,实行“学和行”的有机结合教育,使他们熟悉“知”,领会规范要求,同时,抓训练,见行动,并努力增强其自律能力。

三、道德内容(褒、容、贬)的层次性

如何引导学生在多种价值观的道德冲突中增强道德判断能力,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实施道德内容的“层次化”教育。长期以来,人们对道德行为的评价不外两种层次,一类是道德褒扬,一类是道德批评。为摆脱这种“非彼即此”的绝对化模式,应将道德内容分解成三种层次,即增加一个道德容许层次。所谓道德容许层次,是指人的道德行为从动机和效果看一般属于利己不损人,或者主观利己,客观利己且利人。对这类行为如果褒扬则显得评价过高,而遣责它又显得评价过低,于是人们一般对此表示容许。在对学生实施“层次化”道德教育中,要使他们认识到在一定的社会中,人们的道德行为都可能兼有超前性、滞后性和现实性的不同因素,道德褒扬的行为反映的是人们对理想道德的追求,体现了一种超前性与现实性的结合;道德批评的行为反映的是陈旧落后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心态,体现的是一种滞后性(当然也会有某种现实性);而道德容许的行为则是社会相当一部分人对现实生活所作的一种简单适应,它是一种最低水平、最低层次的道德肯定行为,它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多层次中的一个低层次。我们的道德教育必须从实际出发,把高层次要求做为目标,把低层次要求的普遍实现,作为侧重点,逐步向高层次的道德水平努力。

四、道德教育方式(外、内)的层次性

教育按作用于教育对象的形式,可分为二个层次,即外界教育层次和内在教育层次。外界教育,主要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内在教育,主要是指学生的自我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品德的形成是通过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把道德规范传递给学生的过程,也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由被动到主动地去掌握(领会、巩固、运用)这些规范并形成道德行为习惯的过程。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是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动力,自我教育的过程就是学生为了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动力,自我教育的过程就是学生为了品德的自我完善而不断自我否定、自我更新的过程。强调学生的自我教育,决不是否定教师的作用,而是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愿望,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层次化范文篇7

中学生不仅在文化知识的学习上存在着好、中、差的不同层次,在思想道德品质上也同样存在着不同层次。对道德品质好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要依据德育大纲提出的目的要求,着眼面向全体,进行分类设计,实施分层教育。在中学,对思想品德处于中上位置的学生,注重社会理想价值观念的教育。理想价值观念是指未来的先进价值观,对现实生活在相当大的规范和导向作用,对中上等学生进行理想价值观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高远的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对后进生这一层次的教育,固然也要进行理想价值观念的教育,然而按照循序渐进和可接受性原则,首先应从他们的行为规范抓起,以贯彻《日常行为规范》为中心,实行“学和行”的有机结合教育,使他们熟悉“知”,领会规范要求,同时,抓训练,见行动,并努力增强其自律能力。学生年级(低、中、高)的层次性

中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是有序的。逐步深化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道德知识的积累,行为的强化,体现出从低到高,由浅入深的进程。近几年,我国现行的几个德育大纲中,己通过改革,体现出道德养成教育培养目标的层次化原则要求。我们应根据各年级、年段学生的身心特点,构建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日常行为规范训练为基础,各年级各有重点,相互贯通的思想品德教育系列。比如,在初中,初一年级,以抓学习目的性教育为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初二年级,建立以“防分化,促转化”的目标管理,创造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健廉发展的机会和条件;初三年级,以人生观教育和理想前途教育为主,让学生作好第一次接受选择的准备。

学生年级(低、中、高)的层次性

二、中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是有序的。逐步深化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道德知识的积累,行为的强化,体现出从低到高,由浅入深的进程。近几年,我国现行的几个德育大纲中,己通过改革,体现出道德养成教育培养目标的层次化原则要求。我们应根据各年级、年段学生的身心特点,构建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日常行为规范训练为基础,各年级各有重点,相互贯通的思想品德教育系列。比如,在初中,初一年级,以抓学习目的性教育为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初二年级,建立以“防分化,促转化”的目标管理,创造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健廉发展的机会和条件;初三年级,以人生观教育和理想前途教育为主,让学生作好第一次接受选择的准备。

三、道德内容(褒、容、贬)的层次性

如何引导学生在多种价值观的道德冲突中增强道德判断能力,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实施道德内容的“层次化”教育。长期以来,人们对道德行为的评价不外两种层次,一类是道德褒扬,一类是道德批评。为摆脱这种“非彼即此”的绝对化模式,应将道德内容分解成三种层次,即增加一个道德容许层次。所谓道德容许层次,是指人的道德行为从动机和效果看一般属于利己不损人,或者主观利己,客观利己且利人。对这类行为如果褒扬则显得评价过高,而遣责它又显得评价过低,于是人们一般对此表示容许。在对学生实施“层次化”道德教育中,要使他们认识到在一定的社会中,人们的道德行为都可能兼有超前性、滞后性和现实性的不同因素,道德褒扬的行为反映的是人们对理想道德的追求,体现了一种超前性与现实性的结合;道德批评的行为反映的是陈旧落后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心态,体现的是一种滞后性(当然也会有某种现实性);而道德容许的行为则是社会相当一部分人对现实生活所作的一种简单适应,它是一种最低水平、最低层次的道德肯定行为,它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多层次中的一个低层次。我们的道德教育必须从实际出发,把高层次要求做为目标,把低层次要求的普遍实现,作为侧重点,逐步向高层次的道德水平努力。

四、道德教育方式(外、内)的层次性

层次化范文篇8

关键词:班级管理;层次化

虽然目前国家对高职院校持大力鼓励发展的态度,但一些高职院校本身就存在盲目扩招生源,跟风设立热门专业的问题,导致基本师资尚未配置齐全便行招生办学之举。教育工作,以人为本,若连教辅人员都成缺项,甚至还存在随意抽调无关人员充任教辅职位的现象,谈何班级教育管理?高职院校秉承开源节流,减耗简员的原则,教辅人员设立不足,大部分的教辅人员工作强度委实过大,工作任务及评比事项芜杂繁多,师生比一比数百的也不少见,部分民办高职院校的教辅职工还承担有招生与收缴费用指标,作为稍有职业道德的教辅员工,相应地琐事已致心力交瘁,遑论有心投入于富有成效的有建设性的班级建设了。同样是扩招之弊,同类高职院校争抢生源,大肆降低招生标准,造成职业院校生源素质严重参差不齐,行为与心理带问题学生数量直线增加,学生的遵章及自律能力有很大异同,生活学习习惯较差、学习目的不明确等诸多毛病,在扩招生源中占较大比例,在高职院校班级管理较为同一化的今天,的确也不利于一般的管理教学工作的开展。班级建设涉及日常教学秩序保障,社会及校园范围内的奖掖推举、常态化的班团干部选任及职责分工、预备党员的申请及考核,学分评比,班费财务收支,会议活动组织,校内竞赛参与,宿舍管理等,方方面面已然不亚于社会。教辅人员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如果忽视了高职学生的行为及心理特点,管理过松或过紧,一味放权给学生自主或是过度集中于教辅员之手,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问题。班级建设的探索应该说是一个久不遇冷的课题。

高职院校学生的行为及心理特点到底是怎样的,如何把握,是卓有成效的班级建设中必不可少的。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以常规眼光来看,是因为无法进入普通高等院校深造,从而被迫选择的,即世俗看法里的考绩差等生,虽然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考绩差不代表这些学生能力素质不够,职业教育需要学生有很强的动手与执行能力,长期的教学经验也证明了这些学生完全可以胜任高职学习,当然部分学生在入学初期确实带有学习习惯差、学习态度不端正、自我约束差等诸多毛病,小部分孩子因长期考绩差而与家庭及学校存在对抗心理,甚至折磨出了早期的心理抑郁或孤僻,所有这一切,对教辅人员的管理工作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班级建设无形中也设立了更高的门槛。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伴随高职院校的扩张,采取以教育成本较高收费,使一部分学生及家庭形成消费者观念,产生出一种高职院校必须服务于我的超人一等心态,希望有很多特权,诸如频繁请假,不参与集体活动之类。高职学生的价值观倾向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珍视学业者有,立志向上者有,为父母读书者有,无所谓混日子者有,换个地方继续结伙玩者有,并且个性强烈、自我意识明显的学生不在少数,对班团干部权威自觉拥护低,学生的法律和维权意识也越来越强。除开学习基础相对较差的共性外,个人的学习能动性、学生素质及能力、经济条件相差悬殊,都会映射到学生的行为及心理状态中。这是一种远比普通高等院校内情况复杂的校园关系,教辅工作殊为不易。所以说,针对高职学生的更为宽泛的性格行为体现,综合素质级差大的特点,班级管理实际上不能以陈旧制度一贯到底,而是应该采取更为灵活的方式。本文针对高职班级管理遇到的情形,结合教辅实际经验,尝试运用层次理论来探寻解决之途。在现今的公司企业中,层次化管理其实是一个很成熟的经验模式。但凡一个组织结构内,管理都应该是由上而下的,层级响应,各司其责。将层次管理推移到民办职校班级管理上,是否就是简单那种分好班团干部,只需干部负责的方法呢?很多人也会觉得,这不也是一般常用的管理方法吗,还有什么讨论的必要呢?前面已经提到过,这是明显忽视了高职学生的行为及心理特点的,趋势曲屈,故后效难见。班级层次化管理绝非一种简单施行,管理是要拷问效果的,若不能达到预期目标,便失败了。

层次化班级管理,本文的考虑是先将管理目标作层次化区分。当然,在任何高职院校,管理目标首要的,不例外均是教学秩序的维护,比如考勤与卫生制度都为此服务。在较完善的管理下,大多数的学生都能达成此目标。而对剩余那一小部分,就需要明显地层次化区别对待了。对问题学生的工作,也就是层次化的重要之处。管理目标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即对学生的层次化培养。首先建立目标台账,因人而异。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制定难易程度不同的学习目标,或阶段性的制定能够达成的目标,学分考核虽重,学成考核也必不可少,以此督促学生真正学到东西;对不同性格、不同自律力的学生,除开统一的课程计划外,尽量安排推荐其各自能适应的实践竞赛活动,不以同一要求来限制学生;对不同学习能动性、不同志趣的学生,分别引导至不同的毕业方向,平稳结业抑或继续奋斗深造。细划指标的方式方法,对于有熟练经验的教辅员并非难事,本文不详述。细划目标可能会在工作开展之初带来一定的难度体量,但相对于两年或更长的教辅时期,这些工作也相对算得上便利得宜了。尤其待工作步入正轨后,其效用不言而喻。

层次化班级管理,更多地离不开管理力度的层次化。教辅员的管理力度体现在哪些方面?本文觉得,班级会议的频次,对面恳谈的次数,宿寝巡查的常态化,活动共建的紧密性,心理咨询覆盖率,困难帮扶准确性等,都可以细化到管理力度上。矢志教育,必能用心,但教辅员个人力量毕竟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庞大的学生群体,实质上也不呼唤那种尽皆一致的管理力度。管理要做到有急有缓,轻重适度。相对温驯的学生,除开必要的激励外,可适当放松监管,或是促成他们自主地可控管理,相互督促等;心理敏感,思想上有障碍的学生,多注重开导,多考虑学生的面子;性子桀骜的,则是肯定要多提高当面督导频率的,必要时通过周围学生的反映时刻关注了解动态,有犯错倾向的给予适时的调节或威慑;对易发生矛盾的,较难融入集体的学生,则可能要动用包括家庭参与的更多的监管渠道了。总之,管理力度的层次化分类,应该说是一种较为科学的管理途径了,当然对教辅员个人的专业能力也是一种考验。

层次化范文篇9

1研究区域概况与数据来源

1.1研究区域

郑州市位于东经112°42′~114°14′和北纬34°16′~34°58′。截至2019年,郑州市行政区域包括惠济区、管城回族区、二七区、中原区、上街区、金水区6个辖区、巩义市、荥阳市、新郑市、登封市、新密市5个县级市和1个县(中牟县),总面积7567.18km2。郑州市是河南省省会、特大城市、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目前常住人口1035.2万人,城镇人口772.1万人。近年郑州市经济发展较快,据统计,2019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约为3.20亿m2。随着旧城区拆迁改造、新城区拓建和城市规划修建产生了大量建筑垃圾。2018年3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35个市(区)启动建筑垃圾治理试点工作,郑州市是其中之一。

1.2数据来源

郑州市人口密度数据来自LandScan人口密度数据集;行政区域、中心城区范围、主要道路分布、地表水分布和居民区分布数据从1∶100万和1∶25万全国基础地理数据库中获取;高程数据从地理空间数据云获取;土地使用类型数据从数据禾网站中获取。

2研究方法

2.1方法设计

以郑州市为研究区域,选取建筑垃圾资源化设施选址影响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结合GIS分析得到郑州市建筑垃圾资源化设施选址适宜性等级。研究方法流程如图1所示。

2.2核心技术概述

2.2.1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AHP)是通过确定权重系数解决复杂的决策问题,在不确定性问题的决策分析中具有非常系统化的判断。该法操作过程便捷,包括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构建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和计算权重。2.2.2空间分析ArcGIS中缓冲区分析根据需设置一定的距离,可构建点状要素、线状要素和面状要素多环缓冲区,缓冲区得到的是一个区域。ArcGIS中的栅格计算器可将每个因子的权重和具体得分等级进行叠加运算,得到建筑垃圾资源化设施选址的适宜性等级。

2.3层次分析法中权重的确定

2.3.1确定影响因子,构建层次结构模型2019年3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建筑垃圾处理技术标准》包括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和填埋处置工程选址需符合的规定,结合国内外关于选址方面的文章总结影响因素,得出建筑垃圾填埋场选址的6个影响因素,其中社会因素为人口密度,经济因素包括与中心城区距离、与主要道路距离和高程,环境因素包括与地表水距离和土地使用类型。在社会因素方面,居民反对在自家附近设建筑垃圾资源化设施,人口密度越大反对声越大。以人口密度为影响因子既可维护居民的权益又可减少社会负面影响。在经济因素方面,若在建筑垃圾资源化设施选址时充分考虑与中心城区距离、与主要道路距离和高程可减少建厂经济费用。在环境因素方面,建筑垃圾资源化设施在选址和建造运行使用过程中若考虑不充分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危害。为减少环境危害,在选址时应考虑建厂与地表水的距离和土地使用类型。根据所选因子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模型分为目标层、准则层、标准层和方案层,如图2所示。2.3.2构造判断矩阵依据专家评分法构造判断矩阵,使用1~9标度对各指标打分,构造判断矩阵。1~9标度表和判断矩阵见表1、表2。2.3.3一致性检验和计算权重一致性比率CR=CI/RI,当CR<0.1时,通过一致性检验。在MATLAB软件中运行层次分析法代码输入判断矩阵,获得CI=0.0065,CR=0.0047<0.10,通过一致性检验。每个影响因素的权重见表3.2.4选址适宜性分级标准参考已有文献,本文以打分的方式进行选址适宜性分级,以1~5分为评分准则,分数越高越适宜建筑垃圾资源化设施建设。最后,在ArcGIS中对影响因子进行缓冲区分析和重分类并赋值,通过栅格计算器和重分类得到建筑垃圾资源化设施选址适宜性等级。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影响因子计算结果

根据GB50869—2013《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技术规范》和北京市《固定式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设施建设导则》,建筑垃圾资源化设施选址不应位于居民区500m以内,故将与居民区距离设为建筑垃圾资源化设施选址约束条件。各影响因子计算如下。3.1.1人口密度依据自然间断点进行分级评分共分为5级,人口密度越小得分越高,评分依据见表4。3.1.2与中心城区距离2018年郑州市人民政府《郑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方案》,确定郑州市中心城区规划控制范围位于中原区、金水区、二七区、管城回族区和惠济区以内。综合文献和规范要求,以这5个区为中心进行缓冲区分析,距中心城区越近建筑垃圾运输成本越低,得分越高,评分依据见表5。3.1.3与主要道路距离建筑垃圾资源化设施选址距主要道路越近交通越便利,运输所花费的成本越低。综合文献和规范要求,以主要道路为中心进行缓冲区分析,距离越近得分越高,评分依据见表6。3.1.4与地表水距离建筑垃圾资源化设施选址与地表水距离近,可减少其产生的环境污染。在地表水周围建立多环缓冲区,距离地表水越近得分越低,评分依据见表7。3.1.5高程对郑州市高程数据进行自然间断点重分类,分为3.1.6土地使用类型根据LUCC分类体系,居民用地、耕地、水域、特殊用地不适宜建筑垃圾资源化设施选址,得分为1。未利用土地、林地和低覆盖度草地适宜建筑垃圾资源化设施选址,得分为5,评分依据见表9。3.1.7与居民区距离按政策规范规定,建筑垃圾资源化设施选址位置不得位于居民区500m以内,将与居民区距离设为约束因子。获取郑州市居民区数据,建立500m缓冲区,居民住宅区500m以内,得分为0,其余部分得分为1,评分依据见表10。

3.2选址适宜性结果与分析

应用ArcGIS栅格计算器,输入表达式“0.2184×人口密度得分×与居民区距离得分+0.1197×与中心城区距离得分×与居民区距离得分+0.1197×与主要道路距离得分×与居民区距离得分+0.1197×与地表水距离得分×与居民区距离得分+0.0678×高程得分×与居民区距离得分+0.3547×土地使用类型得分×与居民区距离得分”,得到郑州市建筑垃圾资源化设施选址适宜性区划图。对建筑垃圾资源化设施选址适宜性区划图进行等级划分,得分越高越适宜建筑垃圾资源化设施选址。共分为不适宜、一级适宜、二级适宜、三级适宜、四级适宜和五级适宜,其中一级适宜区最适合建筑垃圾资源化设施选址。等级划分依据见表11。对建筑垃圾资源化设施选址适宜性等级面积进行分析,不适宜、五级适宜和四级适宜区占郑州总面积的88%,一级适宜、二级适宜、三级适宜区分别占总面积的4%,3%,5%,故科学合理地进行建筑垃圾资源化设置选址很有必要。郑州市建筑垃圾资源化设施选址适宜性统计分析图如图3所示。郑州市建筑垃圾资源化设施选址最适宜区域分布在巩义市的东南部、登封市的北部和南部边界区域、新密市的西北部和南部边界区域、新郑市西南边界区域、中牟县东北部和中南部、荥阳市西部和南部边界区域、二七区西南边界区域和惠济区西北部边界区域。

4结论与展望

层次化范文篇10

1网络安全态势感知模型研究

在研究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的过程中,先要构建出合适的网络安全态势感知模型,研究者们在过去的三十多年中先后提出了大约有三十多个适合的态势感知模型。在这些模型中,应用最广泛的是1984年美国国防部提出的融合模型JDL模型[2]、1988年Endsley提出的EndsleySA模型[3]和1999年TimBass针对分布式人侵检测提出的融合模型TimBass模型[4],后来提出的感知模型都是在这三个模型上的升华和改进。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的具体实施过程首先是通过传感器采集网络安全设备上记载的监测、过滤、防护等信息,再提取态势要素,进行态势理解与安全态势评估,最后再对当前网络环境未来可能出现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网络安全态势感知过程如图1所示。文献[5]在经过对态势感知的研究之后将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分为三个部分,即网络安全态势觉察、网络安全态势理解以及网络安全态势投射三个层次。这其中,态势觉察主要完成对初始数据的提取并分辨初始数据中的关联信息,即对源数据进行降噪、规范化处理,得到具体有效的信息,其主要目的是辨识出系统中的活动。态势理解主要是实施对分辨出的关联信息进行理解的工作,在有关的基础上分析当前的安全形势,有无安全攻击行为的发生以及对安全等级的评定。态势投射主要完成这些活动意图是否会产生攻击的判断任务,即在前两步的基础上分析并评估各个活动对当前系统环境的影响,并进一步判断是否会对系统环境造成威胁,包括发现已经产生的威胁和预测可能产生的威胁。基于此概念,本文将对源数据的预处理、数据信息的建模、以及模型信息的采集作为态势觉察层进行分类,而将与信息理解有关的机器学习模块以及要素提取作为态势理解层进行分类。需要注意的是,对模型信息的处理和对机器学习的评判这两者之间需要持续不断的进行反馈以修正最终的态势评级,将态势指标可视化和态势指标评级作为态势投射层进行分类,所建立的层次化模型如图2所示。通常情况下网络态势数据中心收集到的安全态势数据本身并不符合规范,如果直接输人安全态势感知源数据会导致计算量过大、数据维数过高而难以处理,因此必须对源数据进行前期处理,提取数据的显著性特征,将有代表性的样本态势感知关键字提取为显著性特征,这样才能体现出不同情况下不同的网络状态特征,由此得到网络安全态势感知流程如图3所示。

2网络安全态势要素提取框架

网络安全态势理解与评估之后的态势预测结果的准确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安全态势特征要素的提取。安全事件的预处理与态势要素的提取定位于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底层,其中态势要素提取性能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安全态势感知结果的准确度。网络安全态势特征要素提取网络的安全态势要素主要包括网络的拓扑信息、脆弱性信息和状态信息等静态的配置信息和各种防护措施的日志采集和分析技术获取的威胁信息等动态的运行信息等[6]。网络安全态势要素提取的核心就是准确地分类识别出网络中记载的海量安全数据,了解把握网络实时的受攻击与被威胁的情况,为下一步评估网络安全状况提供数据支撑。因此,判断态势要素提取方法好坏的标准有两个:一是识别攻击数据的准确度;二是消耗时间的收敛度。大多数规模大的网络都会呈现出节点数量多、拓扑结构复杂、传输流量大、子网众多等特点,并且网络结构复杂,包括多种不同结构的网络和不同类型的应用平台,因此适宜采用层次化态势要素提取模型,其框架结构如图4所示。络全局分析和局部分析组成,提取过程实施先局部后整体的原则,态势要素的采集是通过融合传感器传输的各类网络安全数据实现。通过学习输入汇总到分类器中的历史安全数据集和当前安全数据集,生成一种学习规则,用这种学习规则来指导网络局部模块的数据分析,在局部模块中经过统计与分析后形成的数据再被反馈传输到全局分析模块,通过这种数据分析机制可以将网络中的局部态势要素及全局态势要素都提取到。目前分类器分类所采用的方法比较多,本文所采用的层次化安全态势要素提取框架中分类器采用近年来得到深入研究并推广应用的聚类方法来进行分类特征提取,通过聚类方法将态势感知数据集分类,从而分辨出正常网络行为和异常网络行为。

3网络安全态势评估

在态势感知过程中,网络安全态势评估是融合分析各种安全设备在网络环境中采集到的各类网络安全监测数据,结合历史态势数据及来自网络安全特征属性的相关领域知识,借助数学模型对网络安全态势感知数据进行综合评估,得到安全级别划分和安全分类聚类。人工制定安全级别和对相应的威胁程度进行级别划分,同时采用聚类的方法施以动态调整进行安全分类,这通常是用概率值或权重值来表示,以便指导网络安全管理人员有的放矢地作出决策和做好安全防护准备。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