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意识的表现形式十篇

时间:2024-04-11 11:25:07

创新意识的表现形式

创新意识的表现形式篇1

〔关键词〕表征;创新表征;信息加工;创新性信息加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1)02-0004-03

一、引言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整个国际社会对创新的关注程度超过历史上的任何时期,特别是我国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在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除了各种外界环境因素外,创新主体的心理加工机制起着重要作用,它决定着创新主体的行为和认知水平,有关创新心理机制的研究,近年来国内外也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一些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创新的认知过程与一般的认知过程之间没有大的区别,创新性信息加工过程是以一般认知过程为基础的[1]。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一般认知过程来揭示创新性信息加工的过程,分析一般认知过程中的信息筛选、模式识别、激活扩散和表征等环节在创新性信息加工中的影响作用,势必对创新的心理加工机制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就表征对创新性信息加工的影响作用作初步的探讨。

二、表征的研究现状

1.表征的概念

表征 (representation)在英语里有代表、表示、象征等意义,即以一物作为另一物的代表,或用一种信号代表一种事物。霍布斯(Hobbes,Thomas)认为,心理的思考活动就是心理的计算活动,这是心理计算理论的思想原则。笛卡尔(Descartes)认为,心理的认知活动就是心理的表征活动,这是心理表征理论的思想原则。心理的认知活动所形成的知识也就是心理的表征活动过程中所进行的表征。表征是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但不同的学者赋予其不同的含义。皮亚杰(Piaget)认为,表征是指在心理结构基础上的智力活动而不是仅在知觉和动作基础上的智力活动。新皮亚杰主义者凯斯(R・Case,1992)认为,儿童最初只能表征单纯的感觉输入,随着不断的成长,表征就包含了具体的内部形象,之后,表征也将变得更抽象、复杂、相互联系和系统化。信息加工理论认为,表征是对环境刺激的内部编码(Klahr & Mac Whinney,1998)。还有学者认为,信息加工的结果最终要在头脑中组织呈现和贮存,这一过程称为表征。

我们可以说,表征有静态和动态两层基本含义。从静态上讲,它是一种形式或方式,即信息或意义的存在或呈现形式或方式;从动态上讲,它是一种活动或过程,即建立符号与信息或意义间联结的活动过程。在认知心理学中,一般认为表征是指用以一定方式组合起来的符号把信息或对象的意义在头脑中表示出来,是信息或意义在人的头脑中储存或表现的方式。如用命题、命题网络和图式来表征陈述性知识,用产生式或产生式系统表征程序性知识。其基本构成要素是符号、信息或意义和它们之间的联系方式[2]。

2.表征的类型

表征可以分为外部表征和内部表征。外部表征可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地图、油画等),内部表征同样也有很多的表现形式(如关系、对象等)。通常情况下,对某一知识的表征涉及到两种表征的综合作用,而不是某一表征形式的单一功能或作用。例如,我们表征这样一个句子:“他走出了房子。”这个命题中,整个语句作为语言是通过外部表征的形式而存在的,而该句中的“走”“房子”是分别作为关系和对象这种内部表征形式存在的。只有在两种表征形式的联合作用下我们才能准确、快速地让该命题组织进入我们的记忆系统并理解该命题的含义。

3.表征的发展过程

对于表征的发展过程,当代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表征的水平、深度、广度和形式等会随着个体的发展而发展。表征所用的符号一般会经历从动作到表象再到抽象符号发展的三个阶段。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符号的系统性、抽象概括程度越来越高,信息或意义与符号之间的联结方式越来越多,越复杂。同一信息或意义可用不同符号来表征,同一符号也可表征不同的信息或意义。皮亚杰把人的认知发展由低到高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在这四个发展阶段中,儿童的表征水平由具体事物和动作一直到抽象的命题和符号依次发展或提高。布鲁纳(Bruner)认为儿童的表征水平是分阶段有序地发展的,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发展阶段越高表征水平越高。他依据儿童表征世界的方式把认知发展分为动作式、映象式和符号式三个阶段。上述两种理论虽有所不同,但所认为的儿童表征的发展历程和顺序基本一致。他们代表了信息加工心理学对表征发展过程的一般看法。

4.知识的表征

上述我们综述了表征的概念、类型和发展过程等,而信息加工心理学主要研究知识的表征。根据信息加工的观点,知识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工过程。根据安德森(J.R.Anderson)的观点,通过信息加工人们获得知识,即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而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是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的知识。既然知识有不同的类型,那么它们在人脑中存在的形式也应该是不一样的,这种知识或信息在人脑中记载和贮存的方式就叫作知识的表征,而不同表征形式被称为编码,不同表征形式所具有的共同信息被称为表征的内容。认知心理学的双重编码理论认为,知识在大脑中是以两种编码形式进行表征的――抽象符号表征和表象表征。而其中的表象表征可以说就是想象。因为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而人们在听课、读书等活动中的表象表征的过程恰恰就是产生再造想象的过程,即对于已形成的表象经过大脑的加工改造后,创造出并未直接感知过的事物的新形象的过程[3]。

前面对表征的论述大都是已经有实验证据的,也是对表征在一般认知过程中的认识,但很少有人把表征在创新认知中的作用作系统的分析,其实我们认为表征不但是认知性信息加工的重要环节,也是创新性信息加工的重要环节。

三、表征与创新性信息加工

要想了解表征在创新认知过程中的作用,我们首先要对创新性信息加工的基本过程作个简单的介绍。有关创新性信息加工过程的研究还没有肯定的结论,然而有些研究者提出创新性信息加工过程包含十分规则的一般性认知加工过程,即创新性信息加工过程是以一般性认知加工过程为基础的。信息加工理论把人的一般认知过程比作物理通讯系统,这样,人的认知过程就和一个电子装置的工作方式一样,是一个对信息进行探测、编码、贮存和复现的过程。其中,感觉登记和注意对应于探测,主要负责信息的接收和筛选,受到注意的信息被辨认形成知觉经验的过程,乃是模式识别(或编码)的过程。记忆的作用与磁带和磁盘一样,都是用来贮存信息的,信息在记忆系统中保持的时间不同,编码方式也不同,保持时间短的信息,在大脑中多半以语音或原有的物理形态存在,长期贮存的信息则经过再编码,以语义网络的形式“印刻”在大脑皮层的沟回上,随时等候主体的调用。

创新性信息加工过程就是在这个一般认知过程的基础上进行的,首先在感觉登记阶段,当外界信息以光能或声能的形式传到人的相应的感觉器官时,感觉器官好比电视接收器的天线,能接收大量的信息,而经过主体的选择性注意,就会淘汰一些与当前认知期望关系不大的信息,而保留一些跟认知需要相关的信息;创新性信息加工在这一阶段的假设是,创新主体不但会保留与当前认知期望相关的信息,可能还保留了与创新期望相关的信息,一旦这些信息保留了,就为以后创新过程中信息提取提供了前提;其次在对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搜索的激活―扩散阶段,在一般认知过程中激活―扩散模型的信息加工假设是,当概念出现的时候,语义记忆中相应的概念节点就会被激活,但被激活了的这个概念节点就开始扩散至其他的概念,尤其是那些在语义上有紧密联系的概念,并迅速地扩散到相邻的概念。而创新性信息加工在这个过程中往往表现为“双激活”,即在与当前认知对象相关的信息被激活以后,期望―调控系统继续调节扩散过程,搜索与创新期望相关的信息,并将其激活。最后在信息表征阶段,一般认知过程对认知对象进行一次表征以后就结束了,而创新性信息加工要进行二次表征,即在作出符合认知对象的表征以后,继续进行与创新期望相关的再表征,而就在这第二次表征中最有可能产生创新活动[4]。

关于表征在创新认知中的重要作用,我们从芬克(Finke)提出的创造性认知过程的理论模型[5]――创造力的生成探索模型也可以看出来。该模型主要归纳了创造性活动中的认知过程。该模型指出,创造活动就是对心理表征的提炼和重建的过程。芬克认为创造性活动的认知过程主要有两个:产生过程和探索过程。产生过程是以不完全的形式建构最初的心理表征;而探索过程则是针对任务的创造性要求,对在初级过程中形成的表征进行提炼加工和反复修改。该模型提醒人们注意的是,在生成阶段,人们建构一种叫前发明结构的心理表征。这种表征并不是最终完整的产品或方案,而常常只是一个思想的种子,但是它们有希望产生创造性的成果。该理论模型也支持上述的两次表征假说,即人们进行创新性活动过程中进行了两次表征,一次是对认知对象的初级表征,也可以说是认知表征,这是进行下一次表征的基础;另一次是对初级表征进行更深刻的表征,这次表征是带着创新期望的,可以叫作创新表征,所以也是最易产生新异联结的过程。

新异联结形成之后,往往还需要继续进行信息结构的重新组合。一般认知过程的信息重新组织属于再造水平的,而以新异联结为基础的信息结构重组则可能产生创新。例如,瓦特所发明的蒸汽机最关键的信息重组就是将纽可门蒸汽机的凝结过程由汽缸内部转移到汽缸外部,交给分离式凝结器去完成。结构重组的结果产生了前所未有、与众不同的新事物,因而,这样的信息结构重组属于创造水平的。

信息加工的结果最终要在头脑中组织呈现和贮存,这一过程称为表征。对于反映性信息加工来说完成了对认知结果的表征,认知过程也就终结了。然而,表征过程还可以引发新的创新性信息加工,从而产生表征之后的再表征。例如,法拉利重复戴维的实验,将金属线环绕在软铁上进行通电,结果发现那块软铁表现出磁的特性,这说明电流使软铁磁化了,其结果表征为电能生磁。然而,法拉利在得出电能生磁的结论后,却突发奇想:既然电能生磁,那么磁能不能生电?于是,他在自己的日记本上写下了“由磁生电”几个字,并展开了实验。有一次,当他把整块磁铁插入铜丝缠绕的圆筒时,电流的指针摆动了!法拉利惊喜万分,于是头脑中再次表征:磁能生电,这就是再表征现象。它是可能形成新异联系并进行创新性信息加工的又一个环节。创新性信息表征的结果表现为知识的创新,可见,知识创新与创新期望是相互作用的,创新期望参与期望监控系统,调节创新性信息加工,经过一系列的加工过程,最终完成了知识表征,产生了新的知识;新知识的产生,又作为一种刺激,与创新主体对社会创新需要的认识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相互作用,产生了新的创新动机和创新目标,引发新的创新活动,并以期望的形式参与双重监控系统,调节新的创新性信息加工,经过一系列具体的加工过程,又产生新的信息表征,实现新的知识创新。

四、影响创新表征发生的因素

由上述分析可知,在创新性信息加工过程中知识的表征起了关键的作用,创新主体从外界获取刺激信息,经过选择性注意,把与主体的认知期望和创新期望有关的信息保留,对刺激信息进行初步的表征以后,根据表征结果来进行进一步的表征,即创新表征,有了这个过程,创新主体才能继续进行以后的创新活动。但这个过程的前提是创新主体的认知表征必须表征正确的认知结果,如果第一次表征结果错误,就可能造成一种创新误导;另外创新主体的创新期望也直接影响着第二次表征的发生。在法拉利的例子中,如果他没有强烈的创新期望,“磁能生电”的二次表征是不可能产生的。影响第二次表征发生的因素还包括创新主体原有的知识经验[6],只有创新主体的长时记忆中贮存足够的知识经验,才能顺利地提取与当前认知表征相关的知识经验,从而为创新表征创造条件。最后,由斯腾伯格的认知成分理论可知,创造性认知过程是由其主体――认知结构中的元成分(元认知)对其他成分的运作进行监控、调节来实现“自监控”的[7]。因此,在创造性认知过程中,元认知也直接监控和调节着创新表征的发生。

(稿件编号:101223018)

注释及参考文献:

[1] 崔立中,程顶.创新心理学导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195~196.

[2] 李炳全.认知心理学与精神分析学的表征比较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2003,21(1):53~64.

[3] 王d,汪安圣.认知心理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172~212.

[4] 崔立中.创新心理学[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55~61.

[5] Finke R A,Slayton K. Explorations of creative visual synthesis in mental imagery. Memory&Cognition,1998,16:252~257.

[6] 周丹,施建农.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看创造力过程[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6):721~727.

创新意识的表现形式篇2

关键词:平面设计;元素;图形创意

图形产生的原因在于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需要。人类通过视觉,借助形象与概念了解自然和社会,如果只借助于自然形象是不够的,所以人们必须去改造。一是为了表达自然现象,二是为了表达概念。人类以图形作为视觉信息传达的工具使用,应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当然,旧石器时代也有图符出现,是模仿自然形态的绘画和雕刻,而新石器时代是使用艺术的时代。人们用图形表达愿望和理想,不是仅仅作为装饰,它具有对图腾崇拜的意义。平面设计中图形创意设计都是以视觉形象出现的,而且具有创意形式。人们每天都在生产、传播、接受着成千上万条信息,在信息传播和接受过程中,图形在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图形是一种视觉语言,是设计作品中备受关注的视觉中心,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计算机图形设计的手法和表现形式也日趋多样化,而图形的创意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图形创意具有其创新性、独特性,在平面设计中加入了图形创意,使得作品更具有美观,因此,一个好的作品源于一个好的创意理念。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图形创意在平面设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图形的意义

图形是人类创造的,图形是介于文字与美术之间的视觉传达形式,是人们借助于想象力而创造的一种能够完成信息传达的视觉语言,是一种有意味的视觉形式。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创造出来,却和意义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可离开人的意识,成为没有意义的客观存在,意义只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主要包括由意义去创造图形。根据意义的特点和表述意义去寻找、选择、加工、组织、探索或创造适合的形式和形象,使其成为承载该意义的载体,以及代表意义的特征;用图形去吸引意义。图形赋予被人注目的魅力,受人欢迎的品质。容易接触的环境等,使图形可以在人们的直觉和认识里找到对于该图形的认识和评价,如果被漠视,图形就没有意义;对于图形的需要者而言,把自己的知识、经验和好恶投射到图形中,和图形的构成要素和整体效果对应起来,从而产生需要者对图形的认识和判断。需要者的不同,对于图形的认识和判断也是不同的;结合的方式,就是图形的使用。人们创造图形的目的就是在于对图形的使用,用于学习或研究,用于教育或传播,用于欣赏或娱乐。由于这些使用,图形的价值得到体现,功能得以发挥,意义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得到认识、肯定和认同。以上四种结合的方式可以归纳为两种形式:第一是以意义为突发点去创造图形,即意义的图形。第二是以图形为前提让人们去感悟图形的意义,即图形的意义。

平面图形设计与文字相通的,文字的图形化特征,历来是O计师们乐此不疲的创作素材。中国历来讲究书画同源。其文字本身就具有图形之美而达到艺术境界。以图造字早在上古时期的甲骨文就开始了。至今其文字结构依然符合图形审美的构成原则。世界上的文字也不外乎形象和符号等形式。所以说,要从文字中发现可组成图形的因素实在是一件轻而易举之事。图形文字则是在发展了几千年的汉字基础上,进行字体的再图形再创意。利用一些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作为创作的素材,同时用这种创意来表现现代社会中的某些行为。制造一种现代的气氛,使文字创意有现代感。不仅从形式上,而且从内容上进一步深化所要表现的内容,是一种意象化的图形文字。在开始的创作中我寻找了现代最有表现力的创作素材,从字形出发,研究了许多文字的字形、间架结构。从现实的视觉生活中, 汉字的意象化图形创意的思想是源于图形创意的思想而发展的,就是把文字本身当作一种图形来对待,再加上其本身的文字内涵进行图形变化含义的延伸。但这种图形文字与原始的文字图形是有区别的,前者是图形,后者是文字。

二、创意图形的基本元素

1)平面设计中图形的元素及创意基本要求

平面设计就是一个点、线、面的集合体,通过点、线、面的有机组合,使得设计作品具有艺术性,给人们一种美的视觉冲击。可以说点、线、面就是图形的基本元素。而图形创意是平面设计的核心,也是作品中魅力所在的地方。在一个平面设计作品中要想尽现作品的魅力,当然是离不开创意的,创意是一项具有灵感性的艺术工作,只有大胆的构思才能引起观众的注意,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唯一创意才能够触动观众的情绪。,图形作为创意的变形元素,视觉传达过程中能够直观、生动的将平面设计的内容创达给人们,引起人们的心里反应。图形所表现的趣味性越强,越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这是单纯的图形难以达到的效果。所以图形创意在平面设计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在平面设计中的图形创意既要简单又要不乏新意,简单可以让人们在短时间内了解一定的信息,富有新意,可以吸引人们的注意,调动人们的思维,使其对作品有所理解和记忆,这即是创意的基本要求。

2)视觉形态要素

图形语言中的视觉形态要素--具象形态和抽象形态,这两种形态的造型都各有其特色,在视觉传达瞬间的过程中给人留下完整、强烈、深刻的生动印象。具象形态在图形语言中的表现是多样化的,常通过绘画、摄影、概括及夸张的手法来反映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具象形态通长是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去构造写实的,与其实际形态相似,可以反映物象细节的真实性和典型性的;抽象形态是指点、线、面经过变化形式构成的非具象形态,它在画面中具有丰富的变现余地,有其独有的变现魅力。

3)图形设计语言

图形作为设计的语言,要注意把话说清楚。它不但要在设计作品中准确表达主题含义,还要用简洁的方式让大众去理解。而简洁也是衡量设计作品的标准。图形表现是通过对创意中心的深刻思考和系统分析,充分发挥想象思维和创造力,将想象和意念形象化、视觉化的过程。这是创意的关键的环节。从怎样分析、怎样思考到怎样表现的过程。由于人类特有的社会劳动和语言,使人的意识活动达到了高度发展的水平,人的思维是一个由认识表象开始,再将表象记录到大脑中形成概念,而后将这些来源于实际生活经验的概念普遍化加以固定,从而是外部世界乃至自身思维世界的各种对象和过程均在大脑中产生各自对应的映像。这些影响是由直接的外在关系中分离出来,独立于思维中保持并运作的。这些印象以狭义语言为基础,又表现为可视图形,肢体动作,音乐等广义语言。 "奇"、"异"、"怪"的图形并非是设计师追求的目标,通俗易懂、简洁明快的图形语言,才是达到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必要条件,以便于公众对广告主题的认识、理解与记忆。

在一定的艺术哲理与视觉原理中,创意通过上下几千年纵横万里想象与艺术创造。作为复杂而妙趣横生的思维活动的创意,在现在的图形创意、广告设计中,它是以视觉形象出现的,而且具有一定的创意形式。

三、平面设计图形创意的表现方法

平面图形设计本身是符号的表达方式,设计者借它向受众传达自身的思维过程与结论,达到指导或是劝说的目的;换言之,受众也正是通过设计者的作品,与自身经验加以印证,最终了解设计者所希望表达的思想感情。显而易见,作为中间媒体的平面D形设计作品,这时就充当着设计者思想感情符号,而这个符号所需表达的信息是否可以被观者准确的、快速的、有效的接受与认知,就成了设计作品成功与否的标志。而对于好的平面设计作品不用赋予任何的文字,通过图形便可以被人们读懂,这就是当今的图形创意的关键所在,这正是由设计者在设计的思维过程中对图形符号的挑选、组合、转换、再生把握的准确有效程度所决定的。图形创意的过程是以一种创造性思维的表现过程,平面设计的图形,通过设计师创意的影响,便可以简单而不失趣味的给人带来很好的视觉效果。而不同的创意方法各具特色,但是,图形创意中仍可以找到图形创意的共同点。

四、总结

人们对图形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艺术家与科学家的合作使新时代的图形设计观念和设计条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切可以创造视觉形象并进行信息传播的手段都是图形设计,一切可以产生视觉形象的技术和设备,都可以成为设计家的创作条件。这使现代设计摆脱了传统的思维模式,摆脱了媒体材料束缚和表现方法的存疑。优秀的设计作品都以自己独特的图形语言准确、清晰地转述设计主题,使概念、思想、情感借助媒介得以表达,使蕴含着设计者心灵境界和精神世界向往的全部情感得以抒发,用创造性思维模式寻求审美的现代性和图形的现代性,以一种蓄意刻画的表达形式,追求美学意义上的升华。将是一个图形的时代,随着平面设计形式多样化的发展,平面设计的图形创意也会成为设计师们关注的焦点,同时它将逐步弥补语言文字的不足,更好的促进经济,文化,信息的交流和发展。图形,即是一个优秀设计者独特而形象的语言手段,还可以带给大众崭新的视觉传达模式。视觉文化的时代已经到来,图像化的时代已经到来。艺术设计作为一个现代概念,正是艺术与科学、图形与概念的交会之处,尤其要突出图形在设计教育中的重要性,毕竟人类的造型活动关系到人类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文明的发展和历史的进程。

参考文献:

[1]何章强.平面设计与广告创意[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2]罗胜京.图形创意与表现.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3]江明.创意图形[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6.

创新意识的表现形式篇3

随着社会科技不断提高,多媒体艺术的挑战,艺术市场商业化的推动,各种思想观念多元并存的创作形式等诸多因素,使绘画出现了既生机盎然叉繁冗杂乱的现象,导致油画艺术中本质性的问题尤为显著,值得深入思考。本文从艺术的本质出发,结合当下时代背景,对中国油画艺术所反映出的现状,进行当代意义上的重新分析与思考,明确当代艺术家的责任和使命。

关键词:

油画艺术本质当代

中图分类号:J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7-0052-02

当代油画不仅是时间概念上的艺术,更多是指一种艺术现象。例如:提及中国当代油画,人们常习惯将其与艺术市场商品化、图像符号功能化、审美取向大众化等当代的艺术形态相联系,或谈论“当代性”的同时,更热衷于“什么是绘画艺术”的问题。时代的发展,油画风格的推陈出新,固有的模式定义可能不再适用于当今的艺术,尤其自20世纪80年代“八五新潮美术”以来,受西方现代、后现代艺术思想及诸多风格流派的浸染,使得关于传统绘画的艺术观念和经典言论受到巨大冲击,当代的艺术特别是架上绘画发生了空前的改变。

在今天,关于艺术的定论尚无明确结论;艺术的定义被不断丰富,成为一个开放性的概念,我们在给出答案的同时,另一个回答又迅速出现。新时代新科技的不断发展,多元绘画形式的不断呈现,人们试图以多元主义、以后现代主义的思想阐释当代油画艺术,消除艺术与非艺术界限,摒弃了对艺术本质性的探究。

事实上,发展到今天的各种艺术形式,无论分类为哪一种,都不可混为一谈。难道,真的如同黑格尔、丹托等提出的艺术终结论一样,艺术就此终结了吗?或是说艺术共通性真的来临了吗?它被普遍适用了?不再具有真实意义了?在解释这一系列问题之前,都离不开对当下艺术现状以及艺术本质的继续探讨。

一 关于艺术的本质

就艺术本身这一传统的形而上学的命题来看,从实践本体论分析,艺术是一种精神生产;从社会学角度分析,艺术则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形式。为此,艺术有遵循其自身规律发展的一面,同时又有受制于社会物质生产关系必然制约的一面。

纵观艺术学发展,关于解决艺术本质问题大致可分为三大思想体系:

1 美学唯心主义,其观点认为现实世界是艺术的蓝本,艺术的功能是摹仿现实世界,但否认了艺术来源于现实世界的真实性,而主张艺术家个人的主观意识的摹仿。柏拉图曾提出,世间万物都是“理式”世界的影子,这种“理式”是由“神”制造出来的。克罗齐曾主张,艺术是一种纯直觉的存在,是艺术家心灵的表现,同时也是情感的抒发。弗洛伊德则认为艺术存在无意识当中,对被压抑情感的一种表现。上述几点观点,都是建立在主观意识活动下,是无关于外部事物影响的存在关系。

2 美学唯物主义则承认艺术是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抛弃了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摆正了意识与存在的关系。车尔尼雪夫斯基以批判黑格尔派关于艺术唯心主义的思想,阐述了“美是生活”的观点,艺术来源于现实生活,是自然界中的事物、现象的客观反映与存在的形式。但事实上仍旧处于艺术与现实的表层关系来思考问题,并未真正地从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以及本质区别进行准确地阐明艺术本质问题。

3 马克思主义的艺术本质观明确提出,艺术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人类社会呈现由经济基础至上层建筑转变为意识形态的构成方式,由于艺术这―意识形态表现形式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因此,它受制于上层建筑,也受制于其他的意识形态影响。但与此同时,艺术又通过人的审美意识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将艺术作为审美主客体的特殊形式,影响其他意识形态形式的形成,艺术是一种源于人类社会生活的意识形态表现形式。马克思的艺术本质观在美学史上属于前所未有的创举,为艺术本质、艺术特性、艺术创作提供了科学的判断。

我们还可以从更多角度来认识艺术的本质,艺术本质尚不存在一成不变的永恒定义,它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不断进化的命题。但从迄今为止的认识程度来看,当前似乎可以如此认为:艺术是一种创造审美形象的精神生产,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意识反映形态。艺术具备审美人类学的本质,是人类创造审美的符号形式。

二 从艺术本质的认识视角分析中国当代油画现状

当代中国油画已跨越引进和学习西方绘画的阶段,迈向多元化及自主表现的阶段。与传统绘画技艺相比较的当代油画,在题材、内容、表现手法以及情感表达上都愈加丰富。

从当代油画艺术的现状来看,一些艺术家不仅只满足于以写实再现的绘画方法创作作品,而是常以夸张、变型、抽象、扭曲等手法(如图1)'对艺术形象加入主观个人色彩进行描绘,这种倾向于表现形式的绘画风格,在绘画语言上进行大胆探索,在情感内容上进行有意识的表达,更加关注画面背后的社会问题。在艺术市场火爆的今天,大多艺术作品的创作出发点多趋于类型化、形式化,甚至存在趋利倾向,使得评判艺术标准不再鉴于审美规律标准,更多的是看行情见高下,导致绘画本体受到各个方面的挑战,也使更多艺术家为了迎合市场、谋求生机,懈怠于对艺术生命力和作品质量的追求。但为了防止过度形式主义,需从艺术的本质出发,正视各要素之间的利弊权衡关系,在注入新鲜活力的同时仍需将作品的质量放在首位。

图像资源成为当今油画艺术创作的主要素材来源,这是受以张晓刚、王广义等人的影响,他们以其具有典型符号的成功案例,证明了图像挪用嫁接于图像绘制的可行性(如图2所示,王广义的大批判――可口可乐与图3采用同一可口可乐标志,但王广义的重点在于他用什么方法处理画面,在于用自己绘画语言解析这一符号,在于他与画面建立的关系)。而当代一些年轻画家没能正确认识画面与图像的关系,直接采用图像复制,这不仅消弱了画家的想象力,同时也替代了写生、速写等传统描绘形象的创作方式,弱化了直接观察形象的塑造感,使得油画作品的绘画语言逐渐模糊。

当今,艺术观念愈加受到油画家们的关注,强调观念成为他们的绘画重心。但过度强调的结果,务必陷入美学唯心主义的观点,曲解艺术本质为艺术家的主观自我表现,从而否定了艺术与现实生活的依存关系,混淆了意识与存在的关系。纵观古往今来的绘画作品,无论是注重于“再现”抑或“表现”的绘画形式,都需建立于审美对象的审美体验之上,进行艺术概括,而非艺术家自我内心、主观精神的绝对外化,否则则脱离了现实生活,背离了美学唯物主义的意识与存在的关系。因此,马克思主义的艺术本质观表明,艺术以审美的方式反映现实社会生活,又通过人的审美意识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影响其他意识形态。归根结底为现实世界在艺术家头脑中的反映,以审美符号所表现。

作为艺术本质的原则规律一定存在,并且具有普遍性,不仅适用传统或古典绘画艺术,更适用今天诸多艺术形式。剖析油画本体语言无疑是对油画本质区分其他艺术形式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中国当代油画艺术在语言样式上表现出多样化,多维度发展。绘画语言的呈现是直面熏陶观者的载体,不仅是创作表达的基石,更是观者感悟作品的途径。然而,当代油画艺术家为了夺取观者眼球,立足艺术界多在绘画语言上花大力气,创新成为他们的突破口。新绘画,并非是针对前人绘画所制造的新,而是介入当今社会经济以及意识形态与自我意识相结合的新,这样的绘画是符合艺术规律发展的绘画。

三 中国当代油画艺术需关注的侧重点以及艺术家的责任和使命

就油画本身创作而言,是将现实生活中存在或潜藏的事物,以真、善、美的艺术表现手法,对其进行提炼、放大、夸张等,以实现审美情感交流和价值的艺术的形式。而当今中国油画创作,则表露出背离了艺术创作应有的社会价值和审美目的,倾向于艳俗、荒诞、边缘等现象,这不仅使得油画艺术失去了应有的艺术本质,也使得整个艺术圈的局势不稳定,割裂了艺术家主体创作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使命,放低对艺术生命力和高质量艺术作品的追求。为了使油画艺术在中国长期健康的发展,需关注以下几点:

1 社会生活的表述

从本质上来说,艺术源于现实生活,又为现实生活服务。现实世界是每一个人都无法逃避的社会背景,艺术创作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表述,属于一种社会行为,为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作用。所以,艺术与社会生活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今天的绘画并不是脱离人的存在意义的绘画,也不是追求金钱利益的绘画,而是关乎自身与社会生活关联的绘画。它可以愤慨悲怨,也可以自我陈述,但它绝不是迎合时尚,也非谋求利益,做到真正的艺术,需立足于社会生活,通过自身的社会体验人生经历进行艺术创作。

2 符合审美规律

艺术具备审美人类学的本质,是人类创造审美的符号形式。当代艺术对美的追求逐渐让真的表现所替代。传统绘画的评判应以美为标准,一幅作品如果是真和善但不美,则不可称之为艺术作品。但目前,由于受到西方后现代艺术思潮的浸染,打着“反传统”的旗号,逐步降低了对美的要求,高雅脱俗的审美倾向逐步衰退到大众文化的消费时代中去,从形式和内容上消除审美深度和文化内涵。审美情感是艺术家审美情调,人格境界的体现,是作品主体内容的升华,如果违背了审美规律,则违背了艺术本质的精神,则与非艺术作品没有任何区别,因此,艺术家在创作时需注重审美规律的运用。

3 把握创新求异的尺度

创新意识的表现形式篇4

关键词:设计素描教学实践创意思维

一、创意素描的概念和特点

(一)创意的含义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创意”一词,什么是创意?《现代汉语词典》对“创意”是这样解释的:“创”就是创造、创建、开创,“意”就是主意、意念、意趣。在通常用语中,“创,始造之也”,包含最先的、崭新的含义。即在打破原有事物的常规状态下,建立起事物新的状态,引申为创造、创新、标新立异。创意(idea),在英文中指主义和想法,也有创造力和独创的意思。创意一词是一定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产物,表现出思维理念超前或思路新颖,具有原创性,有时与创新同义。

(二)创意素描

创意素描就是把创新思维融入素描训练中,以创新为核心的素描形式。这里,创意成为素描的限定词,说明创意素描突出创新思维意识,强调主观设计和审美意识。具体说,创意素描可理解为运用素描形式、创新思维方法、表现真实的和非真实的存在,是按照一定的理念以全新的视觉形式来展示物象面貌的,即把主观构想转化为具有独创性的素描形式。

(三)创意素描的主要特征

创意素描的主要特征是求新求异,作品新颖、奇异,甚至是无中生有、不合常规。既可以由一种或几种物象变换为某种具有“特定意味”的设计形象,又可以通过联想创造出独特的新的视觉形象。如龙凤形象是我国特定文化背景下意象造型的典范;从长了翅膀的“天使”到毕加索自行车座与车把组合为“牛头”的奇妙设计,是西方独特的想象和丰富思维的典范。

二、创意素描训练的意义

(一)传统素描教学的缺陷

以往的素描教学忽视艺术思维的训练,把造型“基础”囿于客观物象表象摹写能力和单一化思维的训练,这种教育模式,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内容都限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学生难以获取认识规范之外的多维的思维构想,其结果是虽然基本功很扎实,但思维想象力匮乏,创造力不强,设计的作品缺乏新意和创新。

(二)思维的目的是创意

思维的目的是创意,创意的本质是创造和想象,只有创造才能产生新颖和奇异的视觉形象,因此,创意是设计素描的核心。创意素描是根据艺术设计主题的要求,借助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结合对视觉形式的体验,将情感融入设计的创意表现中,使创造思维开发和形式语言表现得到升华。因此,强调设计的主观性,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成为创意素描课程最重要的教学内容和训练意义。

三、创意素描———思维训练的艺术方式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相比较而言,想象是更主观、更自我,也是更主动的一种造型方式,它可以扩展我们的思维方式,并适当增强联想、自由想象、逆向思维意识。

(一)创意思维训练

思维是创造力的前提,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解决创造力问题的基础。创意是艺术作品或设计作品最重要的评价因素,因此,艺术设计领域更重视创意的表达,追求创意的教学内容必须贯穿在整个设计教学活动之中,探索设计素描的创意思维是素描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设计学科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在创意素描训练中,必须突破思维定式,打破常规思考问题的方法,另辟蹊径地构建新观念,从而创造出独特、新颖,具有个性的创意素描形式。在创意素描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设计思维的培养,把培养创意思维能力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改变以往素描教学不重视思维训练的状况。

(二)逆向思维

1.逆向思维模式

当大家都朝着一个固定的思维方向思考问题时,而你却独自朝相反的方向思索,这样的思维方式就叫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

2.逆向思维的规律

人们习惯沿着事物发展的正方向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对于某些问题,尤其是一些特殊问题,倒过来思考,从结论往回推,或许会使问题简单化。逆向思维规律通常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将生活中常见形象的规律往相反方向思考,进行形象改变;二是把生活中可见的事情往相反方向思考来改变事物的内容。其目的是传达生动、有趣、幽默、感人的品质;三是伴随着生活的规律化,常人对身边的形象司空见惯,在头脑中易形成定势。用逆向思维打破生活中的形象变化规律,塑造前所未有的新奇形象,刺激观众的大脑,吸引注意力,达到造型意义上的创新目的。在艺术设计领域,更需要逆向思维,逆向思维可以创造出许多意想不到的人间奇迹。逆向思维最宝贵的价值,是它对人们认识的挑战,是对事物认识的不断深化。

3.逆向思维的训练

运用逆向思维对常态中的空间物像进行反向观察、逆向思维,就会打破常规,产生新奇的视觉感受。例如,当把一个石膏头像放倒,从不同视觉加以观察,便会产生不同常态的丰富的空间结构,改变视觉经验,产生不同的感受。创造性设计思维的运用,就是要求设计者摆脱习俗,打破常规,丰富联想。这是引导学生培养创造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三)联想思维

1.联想思维模式

联想思维是一种发散思维,由一事物而想起与之有关联事物的思想活动,它是事物之间联系和关系的反应。客观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各种联系反映在人脑中又会产生各种联想。既有反映事物外部联系的简单的、低级的联想,又有反映事物内部联系的复杂的、高级的联想。一般来说,在空间上和时间上同时出现或相继出现,在外部特征和意义上相似或相反的事物,反映在人的大脑中并建立联系,以后只要其中一个事物出现,就会在头脑中引起与之相联系的另一事物的出现,这便是联想。

2.联想的规律

从造型角度看联想的思维模式有三个特点:一是由一物联想到生活中其他相关的内容;二是由一物的启发想出另一种形象;三是制造可以让观众产生联想的形象。它可以分为因果关系、近似关系、接近关系、对比关系等形式。自然界的各种物象都存在联系,可以从物象的某个局部联想到其他局部,从一种物象联想到另一种物象。这种联想的范围能够随着想象力的深化而不断扩大,可从视觉感知联想到味觉、嗅觉、触觉的感知。对自然的独特感受和见解,经过提炼、升华和扩展,对客观物象进行加工改造,就会产生新的形象,这就是想象思维、创造活动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产生的一个设想会导致另一个设想或更多的设想,从而不断帮助设计创作出更多新的作品。

3.联想思维的训练

联想是通过赋予若干对象之间一种微妙的关系,从中展开想象而获得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视觉思维中的想象离不开联想这个心理过程。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事物产生的美感形成特有的印象,而对视觉形象的记忆又随着人的思维活动形成知觉与感觉形象的联系。因此,当某个对象出现时,人们的大脑会立即兴奋,随着它进行一系列联想。例如,由“速度”这个概念,人们头脑中会闪现出呼啸而过的飞机、奔驰的列车、自由下落的重物等,随之会产生”战争”“爆炸”“闪光”“粉碎”等画面。通过创意思维训练,使学生准确地把握物象的基本形式特征,在不同时空、不同物象之间引发联想,提炼“有意味”的设计情趣;在设计创意全新的形式中,培养联想力和表现力。在将不同物象整合时,寻找和发掘内在的联系和设计“趣味”,即用联想思维训练,使设计构思奇特,手法新颖,不落俗套。

四、创意素描训练的方法途径在创意形象的训练中,怎样才能获取新、奇、异的创意视觉形象呢?创意形象的获取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训练:

(一)选择非传统的写生对象

让学生选择一些选择非传统的写生对象,比如螺丝钉,螺帽,各种花朵,废旧易拉罐、饮料瓶,树叶局部、绳子、机械构造、揉皱的报纸、编织的毛衣、枯萎的花朵、水果的剖面、木头的肌理、皮毛、羽毛的质感,等等。让学生一开始就与传统素描拉开一定的距离。

(二)打破常态作画习惯

选择与平时不同的非常规的角度,比如从物体顶端观看,从物体底面观察,都会产生形态上的变异。打破常规,把石膏像放倒,或将物体悬挂于空中,由观察角度变化而产生的形态的新颖性,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画一些破碎的石膏头像,写生与想象相结合,使学生既有约束限定,又有主观能动性,发挥想象力,使每个学生的画面都不一样。

(三)形象的变异

变异是将创意形象在保持完整形体不变的基础上,做局部的“偷梁换柱”或将创意形象的物质属性予以转换,在原有形象中增加矛盾的视觉要素。把一种物象或几种物象的功能转嫁到某一物象上的方法。改变物象的材质特征或局部材质特征,从而产生新的形象。如影视作品中的形象蜘蛛侠,蝙蝠侠就是把人与蜘蛛、人与蝙蝠置换组合到一起的新的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形象,从而吸引观众的关注。一个物象的表面与另一个物象的轮廓加以结合,达到奇异的视觉效果,这是一种置换的设计手法。想象力的表现在于二者的结合所产生的新颖性。并且这种结合具有纯粹的视觉心理意味,如何在视觉上使之协调,就要求根据画面的形态加以具体的分析,防止牵强别扭的生拼硬凑。

(四)形象的置换

置换是利用创意形象的母体形象或母体形象中局部的形似性或近似性,寻找与之相似或相近的另一形态或形态局部以替换母体形象中的某一局部,在不打破原有母体形象完整性的前提下,使其母体形象被替换的部分成为关注的焦点。例如把人的头用足球来置换,借助人的头部与足球都是圆形的相似性,实现其巧妙的置换,使人耳目一新。也有将电灯泡置换成人的脑袋的,这是借助电灯泡与脑袋相似性的特点而置换的。电灯内的钨丝能够发光,象征这人闪光的智慧,使画面构成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五)形象的夸张变形

夸张变形是创意形象的一种“形散神凝”处理方法,将物象或物象局部进行夸大、缩小,大胆夸大物象最典型的特征,使其特征更加凸显;或用违反正常理性思维,获取创意视觉形象。不受任何制约是想象画的特点,想让对象怎样就怎样,把不可能的事变成“可能”并用画面实现。要求大胆夸张,大胆幻想,在精神上有了另外一种与众不同的表现。也许这些作品是虚幻的,但这些形象语言传达了特定的愿望与最终的目标,丰富了我们的思维,创造了美好的、超越现实的,甚至是无所不能的新奇形态。

创新意识的表现形式篇5

图形创意是设计者创造新图形的一种思维过程,是开发创新思维最有效的途径。从艺术设计的角度,对图形设计的创新思维和创意方法等进行探讨与实践,从而为培养创新思维提供可借鉴的方法与思路。

[关键词]

图形创意设计;案例过程型;思维训练

在读图时代的今天,图形创意已经成为大众最受欢迎的传播形式之一,它所传递的不但是一种具有审美的视觉形象,而且也传递了一种信息思想和思维观念。图形创意以独创、新颖的创意为生命力,以创造性为最高要求彰显优势。对于设计者来说,图形创意是难得的创造性思维训练,它提升了设计想象力,并使设计者对图形的审美把握能力及创新功力得以增强。然而,图形创意中创新思维的实现决非一蹴而就。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各行各业都在追逐创新与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有效的创意图形,快速而准确地传播信息,已经成为当今设计者面临的重要任务和急迫使命。

一、图形创意设计的多角度观察

观察是设计思想的源泉。设计者需要主动用大脑积极地寻找、判断和发现,摆脱固有的观察习惯与观察视角,多角度思考,挖掘事物的独特品质,开拓视野,激发表现情感,获得创造灵性。对于视觉传达艺术的图形创意来说,我们需要通过视觉的观察、判断、选择后再进行设计。图形设计过程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针对一个主题需要用图形表现时,却无法完整地表现常见的事物形象,这就是缺乏细心观察造成的后果。因此,设计者只要有意识地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及思维能力,就会有新发现和新创意。之后,设计者还需要安静地思考。安静能够使人保持清醒的大脑,而且还能够使思考的问题可以逐渐深入。设计者要善于思考,勤于思考,并把握思考,进而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形体采用组合、取舍、抽象、变形等艺术创作手法来开启设计思路,根据素材特点,通过直接、间接、再造的方法去设计创意图形[1]P74。以图形创意“十二生肖创意训练”(见图1、2)为例,笔者从多角度观察对象,通过对主题的深刻思考和系统分析,细心找出对象中最有特征的地方,排除一切无关重要的细节,最大程度地放开视野,运用发散性思维,在观察、分析、理解中去发现并挖掘出图形中的新东西、新组合,把看似毫无联系的视觉元素,通过巧妙地联想,形成具有审美的艺术形象。生活中处处充满了创意。设计者要善于发现,勤于分析与综合。分析与综合能力是统一思维过程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依存、互为补充。分析的目的是综合,是为了达到对整体的全面认识;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能使设计者对图形各部分的分析更加深入细致[2]P174~175。用不同视角观察寻求,就会出现新的发现和创意。只有坚实地建立在观察、思考、分析与综合的基础上,设计作品才能深入人心。图形创意思维源于生活,源于书籍资料、网络资源、各类信息、图片等地勤收集、勤整理和学习借鉴。这就需要设计者除了细心地观察、安静地思考,深入地分析与综合之外,还要及时地做好记录,为以后的设计创意积累素材。日常生活中,只有注重这些能力的培养,才能发掘自身的创新思维,为新颖独特的图形创意奠定基础。

二、图形创意设计的草图定型

图形创意中最宝贵的是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能力,它是促进创意图形产生的催生剂。想象是在缜密的思维中,提出幻想、想象和联想,而不是凭空的臆造。想象可以创造超越客观现实的视觉感受,从而为图形创意拓展出更为广阔的表现空间。创意图形需要设计者勤于训练自己的视觉想象,把它作为日常的思想习惯,开阔视野和思路。图形创意的表现途径大体分为两种:“一是从表现方法上可分为:比喻、象征、比拟、夸张、幽默等,另一种是从形式构成方法上概括为:悖理、共生、正负形、同构、文字图形化等”[3]P93。在图形训练过程中,利用不同的图形创意方法进行各种创意的联想设计,能够改变设计者习惯已久的思维定势。思维定势会造成想象力的贫乏,束缚创新思维的产生,很难设计出有创新、创意的作品。当出现这种情形时,设计者需要勇于突破思维定势,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去思考问题。比如,我们可以利用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幽默的夸张等因素,通过联想和想象,加工、改造原有的形象,重新组合创造出新的形象。创意图形要架起联想和想象的桥梁:一是要更新习惯已久的思维模式,鼓励稀奇古怪的构想设想,向传统学习、向生活学习、向大师学习,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和分析问题;二是图形想象表达不应该受任何形式的限制,尽情大胆想象与创造,既要塑造出创新形象,也要保持元素的可识别性;三要善于把自然界中毫无关联的事物联系起来,从中引发形的联想、材料的联想、功能的联想,以寻求形象与意义之间的最佳结合,使思维得到真正的开拓。设计草图是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优秀的设计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都有着大量的设计草图。草图是思维的物化。草图可以将稍纵即逝的灵感快速地记录下来,可以将不确定的设计意象进行添加、减少或者改变,并将其深化成为丰富、成熟的创意方案。现在,虽然计算机辅助图形设计是常用的设计手段,但是,在图形设计初期,设计想象和联想是模糊的,使用计算机操作则会阻碍构思阶段设计思维的深入化。对于设计者而言,只要有了主题的灵感与想法,就要及时用草图记录下来。草图能够凸显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创意轨迹,这也是将设计者思维可视化最便利的方法。以图形创意“空间型创意训练———沙发”(见图3)为例,笔者搜罗了一切与沙发形状有关的信息,从发散思维勾画出多幅草图,通过草图把创意构思记录下来,围绕主题由中心点全方位地向四周发散联想,由概念到形象,由形象到特征,将这些信息转化为视觉形象,把感性的创意归纳、总结出来,并用理性的、科学的手法加以表现,从而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创意,赋予创意图形以无穷的艺术魅力。古语说:“心常用则活,不用则窒。”设计者的思维一旦打开,受阻的思路就会变得畅通、敏捷、广阔,促进思维的转换和跳跃,从而创造出既有创意,又有符合社会的、大众审美情趣的图形作品。

三、图形创意设计的观摩交流

图形创意中创新性思维的实现一般经过这样四个阶段:收集资料———酝酿期———顿悟期———完善期。英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把其中的“酝酿期称作郁闷期,完善期称作苦思期”。当郁闷期和苦思期思维受阻时,设计者不妨多观摩学习优秀图形创意作品,广泛地从各种风格的作品中汲取营养。观摩是思维创新的信息纽带。观摩时我们不仅只是表层上的欣赏,还要反复酝酿设计师的艺术内涵和设计手法,深入分析与思考,做好归纳和总结,从中寻找设计经验与规律。例如,我们赏析达利的著名画作《记忆的永恒》。大师用超越客观现实的视觉感受把钟表进行了材质上的转换,将硬性的钟表进行了软化的艺术性处理,随意地挂在树枝上、搭在平台上、披在怪物的背上。香港设计师余奉祖、陈超宏的《NoMoreKilling》,画面两支高耸的香烟冒着滚滚的浓烟,如同美国世贸大厦9.11时的场景一般,把吸烟的危害尽表于画面。分析大师的画面创意作品时,我们可以发现,作品运用了联想、想象、意象、夸张等思维方式,形成新颖夺目的一种视觉效果,立意深刻,发人深省。可见,观摩优秀创意作品有益于创新能力的启发和美学理念的启迪。设计者应积极学习、借鉴和总结前人的这种设计经验和理论,以激发更大的潜力,帮助自身更好地进行有效的设计创意!当今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交流环境,各大网站、论坛的建立与经常更新提供了大量优秀的图形创意作品。设计者要合理利用这些丰富的资源,以便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同时还要主动积极地进行思考、交流、感受和感悟。每个人因为智力的高低、能力的大小、环境的影响不同而形成思维能力、思维效果和思想认识之间的差异。交流与思维能力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通过交流,我们能够充分调动自身的思维运作,可以将各种信息汇聚到思考的过程中,促进思维碰撞,从中找到更多解决设计问题的途径,开拓思维的广度,深化思考的深度。

四、图形创意设计的市场定位

图形是商品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随着商品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创意图形已成为新时代的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快速变化的社会和市场,决定了设计者思维应该随时求新、求变、求异。如何使设计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使之快速而准确地进行信息传播并兼有审美价值,我们需要把握这样几个关键:设计者需要以扎实的图形创意理论和系统科学的训练为支撑,紧跟时展,进行市场调研,把握社会的审美动向,了解消费者的审美心理,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产生积极创造条件;要通过多种思维训练挖掘创新思维潜能。设计者要积极接触商家和企业,参加实际项目制作,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反思中成长,在实践中升华,使创造性思维在创造性活动中得以实现,以迎合市场对图形创意的需求;设计者除了要努力学习图形设计的专业知识之外,还要学习和积累市场学、心理学、美学、管理学、管理学、多媒体技术等多种知识,从新的角度出发,去定位消费群体的心理需求,加强图形设计的针对性,以适应市场及企业的发展需要。

五、图形创意设计的技术优化

在21世纪高度信息化的今天,科技给图形设计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和影响。这些先进的科技手段改变了创意图形表现的物质基础和行为方式,同时也为图形创意的表现搭建了一个全新的操作平台,且便于修改与实现,大大丰富了图形的表现形式和处理手段,孕育出新的设计观念与设计思维方式。图形表现的过程是一个使用不同工具、不同表现手法来进行探索和实践的过程。这就需要设计者除了要有好的创意,还需要掌握各种计算机辅助设计图形软件,比如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painter等和图像编辑软件CorelDraw、Illustrator等。设计者要尽可能地使用新的表现手法去表达设计主题,并对新的表现形式、手段及技术能熟练运用。现代数字技术在图形创意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计算机设计图形使用的随意性,让一些设计者思想上产生了惰性,设计思维往往受到计算机能做什么的限制,从而使设计者丧失了创新能力。因此,设计者要以探索的精神和创新的思维来拓宽图形艺术表现的形式与范畴[4]P37~40,要做到艺术与技术的有机共融,形成设计理念和设计表现的一体化,从而使设计作品更具有时代特色和鲜活生命力。

作者:刘丹 单位:安徽财经大学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肖英隽.图形创意[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周至禹.思维与设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创新意识的表现形式篇6

关键词:音乐教学 培养 创新能力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动力和源泉,教育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着极其突出的作用。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喜欢音乐,但是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而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以人为本,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音乐教学不应该违背这一原则,应该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积极主动性。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适合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转变传统观念,引导、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就要求教师具备创新观念。教师应该积极学习新的教学理念,用新的理念武装自己,这样就容易探索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传统的音乐教学形式比较单一,或是教师用钢琴弹一遍旋律,示范一句,学生模唱一句;或是先学唱谱,然后再按谱唱歌等,从而让学生感到音乐学习比较枯燥乏味。而新课改要求转变学习形式,学习方式多样。因此,我们要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和新的教学理念进行课堂设计,充分研究教材,挖掘教材内涵,充分研究教学对象——学生,尽力缩小教材与学生个人实际所产生的距离,使学生在学习音乐知识的同时,还能有多角度的延伸和发展,从而拓展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

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最重要的是将教师的“主演”角色变为“导演”角色,成为课堂的设计师和合作伙伴。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做好导演,学生要做好演员。导演对音乐教学起到组织和引导的作用,要把这出戏演好,还要充分激发演员的积极性,提高参与度和表演活力,把戏演得更精彩。

教师教学方式发生的改变会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理解音乐课与其他学科一样,都需要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创新是社会前进、国家进步的动力。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音乐学科起到了提高审美能力、提高娱乐能力和鉴赏能力的重要作用。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心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学习过程不断变化的,既有上进心、积极性、成就感,也会有自卑感、挫折感。在这些不同的心理条件下,学生学习的效果是不同的:积极的心理状态下学生接受、理解、参与程度就高;消极的心理状态所带来的学习效果就会很低。所以,让学生的学习过程经常保持积极状态,非常有利于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激发与形成,教师应该积极创造自由竞争的学习氛围。

首先,教师可以尝试传统的上课座次模式。教师可以将“秧田”式座位形式变为“圆形”排列(教师在中间,学生呈圆形或半圆形围坐在一起),这样教师可以跟学生一起唱歌、跳舞、演奏,在讲授知识时注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共同合作、讨论、探究。这种模式中,教师既是学生的老师,又是学生的朋友和共同学习的伙伴,在集体学习中,允许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观点、看法,允许他们提出质疑和反对意见,鼓励他们标新立异。从表面上来看,这仅仅是上课形式的变化,然而,营造和谐、民主、融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学习活动的主人,为学生创设自由的想象与创新的环境,才是这种形式的本质。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特意安排一些存在问题的讲解或者示范,同时,在上课之前告诉学生:“老师的课堂讲解或者演唱、演奏难免存在一些错误,你们要认真听、认真看、认真辨别,谁能辨别出老师的错误,老师将予以表扬奖励。”这样做可以避免学生对教师的迷信和盲目崇拜,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让学生辨别错误,就是要让他们抱着怀疑的态度去听取教师的讲解和示范,用审视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这样,我们利用“表扬找错”这一激励机制,促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型向“主动探究”型转变,日积月累,学生就会不断形成求异思维。

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有意识、有目的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如在欣赏《黄河大合唱》一课时,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歌曲激昂的旋律,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挑选班内朗诵基础较好的学生有感情地朗诵歌词,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在教唱《青春舞曲》时,除了传统的模唱、跟唱等之外,还借助手鼓、三角铁、沙锤等乐器的伴奏,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等。

三、以课内为主,以课外为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教师就应该在教学方面用创新形式来吸引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授《金色的秋天》一课时,课前就给学生留下思考:你打算用哪种颜色表现你心中的秋天?假如用一首诗来表现秋天,你觉得是哪一首?假如用一首歌来表现秋天,你会选哪一首?假如用一幅画来描绘秋天,你选择什么画?假如用一种音乐来表现秋天,你选择什么音乐?学生看到问题就要展开思考,进行探索,从而求得答案。毋庸置疑,学生所总结出来的各种答案都是创新能力的结晶。在进行《银屏之歌》欣赏课时,在学生依次欣赏了《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的主题曲之后,让学生合作分析电视剧与剧情的关系,然后让学生开放思维,在《枉凝眉》(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主题曲)和《好汉歌》(电视连续剧《水浒传》主题曲)的不同伴奏下,去尝试表演武松打虎,学生有非常出色的表现,在自己的想象下把两种不同的场景充分创新地表现出来,极大加深了学生对主题曲与电视剧之间关系的理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除了课堂为主渠道外,还可以通过课外渠道进行拓展。在课外活动时间,我经常组织开展各种音乐活动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和技能技巧:校园歌曲暨校园歌手大赛、重温革命历史“红歌”大家唱、好歌好词摘抄搜集、给身边的人献上一首歌、旧韵(旋律)新词大联欢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丰富了他们的课余文化生活,而且促使学生在活动中自发地进行创新,音乐素质不断提高。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和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对音乐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对“陈旧”的音乐课堂大胆地说“不”,积极在课堂中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学音乐教育处于整个音乐教育的重要阶段,在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为其他方面的学习创造有利条件,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中学音乐教学新课程理念的根本体现。

参考文献:

[1] 武小龙.关于中小学加强创新教育的思考,2000.

创新意识的表现形式篇7

二十一世纪是创新教育的时代,作为高校而言,艺术教育中的钢琴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也是至关重要的。钢琴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创新是高校的热门话题,本文通过对于钢琴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创新去探讨钢琴艺术教育,从而激发师生钢琴教与学的互动性。

【关键词】

钢琴教学;构建;创新

在音乐教育中,钢琴教学最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不管是学生独立完成音乐演奏还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都与学生自身对于音乐的理解、感受与创造息息相关。每一次钢琴演奏都是再创造的表现,体现了艺术性与思维性的关联性。钢琴教学模式的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于艺术的感知性,从而激发他们的自身创造能力,表达出钢琴惟妙惟肖的瞬间。

一、钢琴教学模式构建与创新的思考

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下,通过教学的培养目标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范型是对于教学模式的构建。通常与教学价值观、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目的等相关联,即教学模式的构建主要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而建立的。钢琴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创新,首先应该了解钢琴教学的目的,也就是通过钢琴教学既定的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艺术修养,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创新意识。使得大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能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与创新意识,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有开拓创新精神和应变创新的能力,适应创新型国家发展的要求。其次应该将钢琴表演与创新教育、艺术心理学等相结合,构建能够促进学生创新素质发展的策略意识。构建与创新钢琴教学模式必须摆脱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注重学生个体的创造与发展,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为主,确立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教师,应该向学生不断灌输创新教育意识,在继承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将创新教育的培养目标与教学实际相结合,适应时代的瞬息万变性,不断变换策略,通过各种创新意识激发大学生钢琴学习的潜能,促进大学生音乐学习的灵活多变性。

二、钢琴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创新

钢琴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创新是激发大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方式,通过构建和创新教学模式,能够形成大学生的独特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兴趣点,最终促进钢琴教学的较好实施。

(一)传授、启迪、引导型教学模式

传授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将钢琴的学科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这种传授也是一种延续的作用。在传授过程涉及到教与学的关系,传授的方法如何,都是教与学的直接表达。启迪大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所进行的一系列钢琴活动,其中包含思维的开阔作用,有着思维瞬间开阔的作用。引导主要是通过教师的作用引导大学生走出钢琴学习的困境,教师总是处于被引导者的前方,教师的各种思想、动作等行为都处于先进状态。教师和大学生是引导者与被引导者的关系。不论是传授、启迪还是引导型教学模式都是为了培养大学生对于钢琴学习的意识,从中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而对于大学生而言,自身必须拥有扎实的钢琴基本功知识,在音乐感悟力方面必须敏锐,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最终形成音乐的创设能力。

(二)钢琴演奏中的音乐设计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大学生对于一些中外文化音乐背景的认知和了解,遵循音乐表演的一系列特点,在个人理解音乐的各种前提下,掌握音乐的风格特点,以丰富的想象力对音乐进行整体的构思,最终形成钢琴表演的创新教学模式。此类要求大学生进行独立设计音乐的模式,提高大学生钢琴演奏水平、创新能力表达等的有效方式。音乐设计的的基础条件是理解作品的内涵、意义以及作曲家的创作意图,进而对于音乐进行各种系统性的分析。同时,其还应该与音响进行结合,进行触键技术设计、思维表达等内容,达到激发大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

(三)探究型教学模式

现代创新教育理论激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即使探究型教学模式。探究预示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揭示了人的心理特征的逐步完善。但是一味传承的教学模式一度阻碍了教育的发展,长期灌输型教学使得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学知识。因此,探究型教学模式就显得尤为关键,怎样激发大学生学习钢琴的兴趣是探究型教学的主要目的。探究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自身的独到见解,进一步发散思维能力,从而形成对于钢琴的创新意识。探究型教学模式还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乐意主动学习各种钢琴知识,最终爱上钢琴。

(四)创新活动教学模式

创新活动教学模式是钢琴教学的内外在共同表现的,也就是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二者的相互作用所进行的交互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三个方面完成。一是通过教师的作用进行各种创新艺术活动的组织。这种活动主导者是教师,在教师的一系列主导作用下进行各种艺术活动的策划,所策划的活动必须具备丰富的艺术性,且具备灵活多变性,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二是大学生通过各种活动训练创新思维意识。不同的艺术活动组织形式是不同的,传递的知识也是不同的,通过各种活动,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进而展开丰富的联想力。三是大学生创新活动策划的独立性。大学生的各种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独立性的重要性,独立性能够激发大学生充分的想象力,增加实践经验,积累丰富的专业知识,为钢琴创新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通过分析和研究钢琴教学创新模式的构建不难看出,教育教学只有在创新模式下才能够激发大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促进他们各种创新意识。无论是传授、启迪、引导型教学模式、钢琴演奏中的音乐设计教学模式、探究型教学模式还是创新活动教学模式,都有利于大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进而促进钢琴教学的进一步实施。

作者:李慧芳 单位:吕梁学院

参考文献

[1]李远彬.论钢琴教学中音乐感觉培养的策略[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08).

[2]蒋晓苏.钢琴教学中“音乐表现力”的培养和训练[J].齐鲁艺苑,2006,(05).

[3]高慧.试论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与教学[D].湖南师范大学,2006.

创新意识的表现形式篇8

关键词 计算机图形图像 艺术特征 创新空间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出现和不断发展,当前已经广泛地渗透到艺术领域中,催生出了不少新的艺术形式,计算机图形图像就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种,它的出现,极大地拓展了传统视觉艺术的研究领域和视野,同时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具备了进行图形图像创作的条件,推动了计算机图形图像创作的普及,但同时在一片繁荣的背后,却充斥着大量水平低下、缺乏创新、粗制滥造的作品,给计算机图形图像的创作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当前计算机图形图像的艺术特征和创新空间进行总结和探讨,以期更好地推动计算机图形图像创作的健康发展。

1计算机图形图像的艺术特征

计算机图形图像还可以细分为平面图形图像、三维图像以及多媒体和交互性图像图像这三种,下面逐一介绍其艺术特征。

1.1平面图形图像的艺术特征

平面图形图像通常根据图形元素的不同构成方式还可以分为点阵形式的数字图像和矢量形式的数字图形。前者是由许多像素组成的,所有像素的色彩组合在一起产生了图像。点阵图像由于具有色调变化丰富、色彩还原度高以及可在不同软件之间自由切换的优点,因此广受青睐,大量应用语于广告、插画及包装等的设计创作领域。而矢量图形则是通过数学的向量方式来记录图像内容的,它的领用领域集中在商标、地图、网页等的设计创作方面。

1.2三维图像的艺术特征

计算机三维图像具有极强的模拟性和仿真性,可以完美地表现出物体的各个细节,实现最精确的造型再现。以往在平面软件中很难创作出来的各种流体效果通过三维软件都可以很好地如实再现,而且这种真实模拟都是由创作者进行操控,不会受到任何外在因素的束缚和影响。所有计算机三维图像的创作人员能够跨越时空界限,摆脱思维的束缚,发挥想象力,创作出各种令人惊叹不已的三维空间。

1.3多媒体和交互式计算机图形图像的艺术特征

多媒体和交互式计算机图形图像的艺术特征不仅表现在视觉审美方面,同时也体现在审美体验上,这是和前两者最大的不同。审美体验通常指的是艺术作品在观众中所引起的一种层次较深的情感反应,不同的活动,观众的体验层次是不一样的。多媒体和交互式计算机图形图像可以有效营造出亲历性很强的审美空间,这时候接受者不是像以往那样作为旁观者存在,而是成为了身临其境的参与者。

2计算机图形图像的创新空间

从当前计算机图形图像领域的发展情况来看,其创新首先要靠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来推动,其次,还要借助于创作者对信息技术的深层次感知,下面从几个方面谈谈计算机图形图像的创新空间。

2.1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各种创新的原始推动力,计算机图形图像的创新同样要借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有密切的联系,创新思维是相对于习惯性思维而言的,在当前的数字时代,由于创作资源极为丰富,同时创作门槛也越来越低,各种机械复制的情况非常普遍,使创作质量不断下降。计算机图形图像的创作者要多提倡创新思维,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创作出更多原创性的作品。另外,对创新意识的培养还要多结合数码式的创作思维训练,因为创作方式与创作思维之间是有对应关系的,数码图形图像的创作也需要相应的数码式创作思维。

2.2正确定位技术

当前许多从事图形图像艺术创作的工作人员很怕谈技术,心里一直对技术有抱有偏见,认为它和艺术相比属于低端的,直接将技术与图形图像的艺术创作对立起来。而实际上,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没有计算机技术做基础,图形图像的艺术创作只能是空中楼阁,而且在未来,计算机技术和数字技术对计算机图形图像的艺术创作将会起到越来越大的影响,对此,应该有正确的认识和定位。

2.3表现手法的创新

当前数字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发展非常迅猛,艺术创作也从传统的静态视觉逐步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目前应延伸到了动态的多媒体信息传播领域;同时也从以往单一的二维空间过渡到三维立体空间,接着又从静止的三维空间迈向动态的思维空间等等;创作过程方面也从单向发展变为多向的反复。这些变化和发展为计算机图形图像艺术表现手法的创新提供了必要条件。

2.4表现内容的创新

当前计算机图形图像创作上出现了一个严重制约其发展的瓶颈:题材内涵缺乏新意。虽然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的存在方式、形式及传播载体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但表现内容方面却没有多大的开拓和进展,基本上还在原来的题材范围内打转。为此,创作人员应当积累和获取必要的创作素材和信息资源,同时要回过头来,把目光投向被忽视的民间文化领域,多借鉴传统的艺术,吸取民间文化的营养。

3结语

计算机图形图像作为新兴的艺术形式,人们生产生活所起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随着其作用的不断发挥和人们对它研究的不断深入,制约其发展的一些不足之处将会不断完善,未来它将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林迅.新媒体艺术[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229.

创新意识的表现形式篇9

1.数学教育的特征

(1)抽象性:数学学科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抽象性,数学中的所有对象都是抽象思维的产物。(2)简约性:数学的简单性主要体现在数学语言和数学符号,这是数学的抽象形式。(3)形式化:数学的形式化特征主要表现在数学中所应用到的形式符号体系,一般在数学中,都是采用形式语言,对数学思维过程中所有能表述出来的事物都用符号表示,包括一系列的推理、公理和定理等。(4)逻辑性:这是数学的一个主要特征。我国数学教学的重要目的就是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创新思维内涵及特征

思维创新的主体是人,而除去创新主体之外的其他事物就构成了创新客体,创新主体对创新客体的认知过程,就是创新思维的形成过程。创新思维的几点特征:(1)主动性:思维主体的主动性对创新思维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如果主动性缺乏,那么就难以保证良好创新性效果的形成。(2)独创性:创新思维的独创性也强调了创新思维的差异性和独立性。(3)求异性:求异性是创新思维最为本质的特征,它需要以创造性思维的主题与现有的理论体系为基础,积极寻找新的突破口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4)发散性:主要是指在创新思维形成的过程中要充分联系思维客体的一些相关因素。

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具体策略

1.提高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积极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创新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创新意识,那么就无法保证对学生开展创新思维培养工作。只有教师具有创新意识,才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创新思维的形成和提高需要教师进行引导。

2.转变教学观念,提高问题意识

(1)以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不能直接照搬教材上的知识点,而是需要灵活地将教材上的一些知识点,如公式、定理等,以问题的形式提出,通过此种形式,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得问题意识在学生心目中扎根,这对于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2)注重数学问题的再创造,积极培养创新思维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其创新思维的形成,但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不仅需要足够的专业知识作为支撑,还需要一个长时间的培养和训练过程,创新也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它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工作中,不仅要保证丰富学生的知识层面,还要以问题再创造的形式增强学生对疑难问题的探究精神和质疑意识,学生在这样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中,创新思维才能逐渐形成。

3.抓住心理特征,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兴趣是思维的不竭源泉和动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思维驱动力。数学教学内容比较枯燥,教师需要将这些数学知识以趣味性的形式灌输给学生,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上的内容,还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

4.充分利用数学课本素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意识的表现形式篇10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新媒体;表达;设计;可能性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1-0103-02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媒体逐渐在当代社会中普及,读者可以借助于网络通讯快速、便捷地了解国内外的实时资讯。如今新媒体在新闻界已占据了重要地位,如何设计符合时代潮流的新媒体形态已成为当代新闻人思考的课题之一。

新媒体的设计问题不可以封闭和孤立的探讨和研究,而是需要结合当代的社会意识形态去深入分析。在我国当代社会中“后现代主义”的艺术、文化思潮已逐步显现,因此有必要结合“后现代主义”来反思新媒体的发展方向。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

对于“后现代主义”的认识和把握可以从“可性能”入手,这也是“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等意识形态的重要区别,可以将其分为三个层次去理解:

1.高度自由和创造的精神[1]

“后现在主义”对于“现在主义”以及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和批判,并辩证地从“现代主义”和传统文化中吸取各种养料,因此“后现代主义”的高度自由精神首先并不是对于传统的彻底否定,而是反思和辩证的包容、接受和利用。创造精神在于对一切固有形式的突破。为了追求高度的自由,“后现代主义”可以突破现在的学科划分、固有的设计结构等外部障碍的约束,不断创造新的设计构造体系。

2.社会全体民众大胆表达自我的精神

“后现代主义”强调的自由与创造的权利并不局限在社会的上层建筑、知识分子,而是全民享有的自我表达的权利。因此“后现代主义”包容的文化具有高度的丰富性和多元化特点。

3.不以自身为中心,也不以任何事物的存在为前提

高度的自由在设计学领域就是不隶属或局限于任何风格或流派,因此从艺术设计领域分析,“后现代主义”设计与之前出现过的“装饰艺术”运动、“现代主义”设计以及“国际主义”风格完全不同,严格意义上说它不能算一种设计风格,而是一种对设计产生重大影响的社会意识形态。“后现代主义”追求的可能性实质上是摆脱“现代主义”中各种固化的形式和表达中的障碍,使社会中的全体民众可以更多地参与表达和创造。近现代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依然为消除形式上的障碍提供了强有力的推动,而全民参与表达这一民主化思潮更使得“后现代主义”设计所服务的对象变得更为广泛。

二、后现代主义与新媒体设计

“后现代主义”并不是虚无和空洞的,它对我们所生活的当代社会已经产生了很多的影响。在新媒体领域利用现代化网络技术设计和制作而成的“博客”、“微博”等互动交流平台,为普通民众提供了交流和自我表达的可能性,表达的手段不仅仅局限于文字的使用,图片、视频、音频、GPS全球定位信息以及各种动画图标和符号都可以成为表达的新形式,表达和传递的内容也是更加多元化[2]。这种普遍参与的多元化意识形态以及全新的表达方式正是“后现代主义”在当代生活的真实体现。

高科技的发展为普通民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创造和表达自我的可能。数码相机的发明使用户省去了购买胶卷和照片打印的开支,增加了普通民众参与摄影艺术创作的可能性。更多数码照片的最终载体并不是纸质的相片,而是运用网络技术搭建的“微博”以及“个人空间”,人们可以通过这些平台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或是素不相识的浏览者传递着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表达和审美趣味。数码摄像机以及随之搭载的大容量存储设备的发明和普及使人们可以更加便捷地记录下自己身边的映像,国内著名的视频网站“土豆网”更是提出了“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的理念,这是非常鲜明的“后现代主义”观点,是未来新媒体发展的大势所趋。

三、新媒体设计的使命

面对“后现代主义”意识形态对新媒体产生的影响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当代媒体人有必要重新反思自身的使命和职责。以往媒体人通常是新闻的表述者和传播者,而受众人群只是新闻的读者。然而在“后现代主义”意识形态中普通民众可以广泛地参与到新媒体的创造和表达之中,他们既是新媒体的服务对象,又成为了新媒体的创造者之一。他们可以表达更为多元化的需求、个人情感和审美意识。他们不再满足固定的读者身份,而是希望新媒体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创造空间和表达可能。因此当代媒体人的职责已不再仅仅局限于传播咨询,而是应该更多地去思考如何突破固有形式,使人们更加广泛地参与到新媒体之中;如何合理运用先进技术为人们的创造和表达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如何运用造型和形式美的基本原理使普通人也可以更加便捷地创造出个性化、多元化的新媒体作品。

这些新的目标对当代新媒体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和不懈努力才能更好地完成当代媒体人的使命。

首先,当代新媒体人需要进行思想意识的转变。

改变固有和惯性的思维模式,将新闻的“创作权”和“表达权”分享和交付给普通民众。媒体人勇于从“台前”走到“幕后”,甘做绿叶。从广泛提供人们创造和表达的可能性出发,在新媒体形态的设计之初就需要思考如何为人们提供创造空间和平台,而不是仅仅考虑如何完成新闻内容的表述。同时需要善于学习传统文化,不断从传统艺术中吸收养分,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反思和创新。而不是盲目的否定和颠覆传统。因为“后现代主义”具有丰富性、多元化的特点,所以需要当代媒体人注重多元文化和思想的吸取,这其中也包含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反思。

其次,当代新媒体人需要善于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人们的创造和表达提供更多的可能。

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数码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为创造和设计开辟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如今不仅是PC终端机,更多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也被广泛地运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数码技术的即时化、信息化、互动性等特点可以为新媒体的发展带来强劲的动力。科技进步带来的“可能性”将会为人们提供更多设计和创造的平台,这也正是暗合的“后现代主义”的主要思想。

再次,增加对于普通民众和微观叙事的关注。

“后现代主义”意识形态中往往包含了对于宏大叙事的不信任以及对于微观叙事的关注[3],人们更加关注个人的成长、生活、情感、家庭等细微的社会现象,更加关注身边朋友以及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因此媒体人也需要反思自己的关注对象,将自己的视野更多地投向普通的民众。新媒体自身虽得益于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但却不能够让科技将一部分人边缘化。当代新媒体的受众者和参与者主要是熟悉数字产品的青年人,未来新媒体的设计应当使并不精通数字产品的人群,尤其是中老年朋友也能够突破科技的屏障,在新媒体搭建的平台上自由地交流和表达自我。

最后,当代新媒体人还需要善于运用造型和形式美的基本原理为更多非专业人士的创造和自我表达提供必要的支持。新媒体的外在形式直接影响到其内容的传播,用户在审美享受中不仅更容易接受新媒体所包含的内容,同时也增加创造和表达的愿望。大多社会民众并没经过形式美和艺术设计的专业训练,所以如果在完全没有辅助和支持的情况下进行独立设计是相对困难的,因此当代新媒体设计师应该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对于形式美的把握能力给予他们恰当的帮助和支持。支持的形式可以是多样化、不拘一格的。新媒体设计师可以提供精心准备好的构图模板,配色模板等设计元素,也可以提供多元化风格的设计范例,以引导人们去创造和构思。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新媒体设计师的帮助和支持是不可或缺的,但他们还须明白在“后现代主义”思潮中设计师的职责是为他人提供更多创造和表达的可能性,因此辅助和支持不能成为代替他人去完成设计,否则就是剥夺了人们创造和表达权力。

四、结 语

综上所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媒体的传播方式和功能形态都发生了变化。在“后现代主义”意识形态下,新媒体服务于全体大众,更重要的是普通民众不再只是新媒体的接受者和阅读者,他们也成为了新媒体的参与者和创造者,这是“后现代主义”的重要特征和未来新媒体的发展的方向。面对这一趋势当代媒体人需要及时反思自身的职责和使命,将新媒体的设计观点从我来表述和传播转变为为更多人能够去参与表达创造条件。为了完成这一目标,需要当代媒体人能够善于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以及自身在形式美方面的专业能力,关注普通百姓的生活与情感,为社会民众快速、便捷地创作出反映人们各自使用需求、审美标准和情感表达的新媒体作品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 高宣扬.后现代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