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体验十篇

时间:2023-04-02 12:39:56

快乐体验篇1

我最喜欢的季节是春天,春日踏青,便是我最大的快乐。

丽春的四月,草长莺飞,花红柳绿,淡淡的春风,带着花香和青草的气息四处飞扬,给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舒畅。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在这欢乐的季节里,人们纷纷脱下笨重的棉袄,换上春装,庆祝春天的来临;孩子们早已耐不住寂寞,跃跃欲试。广场上,人们的喧闹声四处洋溢;天空中,一只又一只美丽的风筝飘来飘去。带着孩子们的梦想飞向天空。

园子里,桃花、杏花、梨花早已开得不亦乐乎,辛勤的蜜蜂们早早开始努力地劳作,正是这样花儿才开得更加美丽娇艳,春天才能越发生机盎然。人们也因此心情舒畅、快乐无限。

突然间,稀里哗啦下起了雨,雨越下越大,似夏日的雷雨,来得快去得也快,人们都赶紧跑回家避雨,街道上,人们忙得不亦乐乎,该收摊的收摊,该跑的使劲跑,这场“春天的夏雨”可真厉害啊。

快乐体验篇2

利津第二实验学校 四年级三班 张瑞悦

今天,我们拒绝了塑料袋,带上了菜篮子、布袋,在 崔 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利龙农贸市场。

哇!这里的蔬菜真多呀!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卖蔬菜、水果的伯伯和阿姨们向我们热情地吆喝:“蔬菜可新鲜了,快来买了。”我迫不及待地走到卖白萝卜的地摊前,那些大萝卜白嫩嫩的,就像是白胖胖的小娃娃,那萝卜叶子绿绿的,仿佛给小娃娃戴上了头花,真是可爱极了!我问: “阿姨,这白萝卜多少钱1斤?”“1元钱。”我选了一个又白又大的萝卜,让阿姨称了称。阿姨说:“小朋友,共2斤3两,给我2元钱吧,那3角钱我不要了。”我给了阿姨2元钱,高兴地来到另一个地摊前,又买了2个西红柿,1把韭苔。我又到卖水果的地摊前,想买甜瓜,但价钱有点贵,我就不买啦。看到同学们买的蔬菜、水果,真是应有尽有啊!同时,我又想到了种蔬菜农民伯伯们的劳动是多么辛苦啊!

快乐体验篇3

当我看到文章的一瞬间,不知是高兴还是激动,泪水不知不觉地模糊了我的双眼。片刻后,我又破涕为笑,手舞足蹈,兴奋不已,脸上露出甜蜜的微笑。我 一把抢过书,飞快地跑进教室并放开嗓门大声嚷嚷:“我的作文上书啦,我的作文上书啦!”激动之余,我安静下来,津津有味地欣赏起这篇作文,心中感到无比地快乐,就像吃了蜜糖似的。文中的每个词,每个句,都透着活泼劲儿,使我沉醉,使我回想,使我快乐……

望着这可喜的成绩,我真的好高兴,这证明我和老师的共同努力没有白费。前一段时间,为了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我真是煞费苦心:不断琢磨如何谋篇布局,如何遣词造句;怎样记事写人,怎样绘景状物;议论文中的逻辑思维,说明文中的条分缕析。而老师在前一段时间,更是顾不上照顾自己的家庭和可爱的宝贝女儿,每天坚持抽

出半小时帮我修改作文。逐字逐句反复推敲,从大局考虑,从细 处入手,帮我改得恰到好处……现在想来,如果没有老师的指导和自己的努力就没有这篇文章的诞生,也就没有我今天的自豪和快乐!

快乐体验篇4

关键词:快乐体育 活动形式 愉快情绪 自主创新精神 混龄活动 乐趣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222-01

马克思说“体育是满足人类个体及社会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一种实践活动”。快乐体育在教育论上,是以情感教学理论为基础,认为情感是知识向智力转化的动力,是联系教师和幼儿的桥梁,是人格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幼儿年龄较小,做任何事情,易受情绪的影响,积极情感能使幼儿整个心理活动积极化。针对这一现象我们抛开了传统的传教试观念开展了各项快乐体育活动,在活动中来培养幼儿的积极的情感。

1 在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形式中保持愉快的情绪

幼儿年龄小,对于室内的教学活动兴趣不高,他们更喜欢游戏,通过快乐体育活动来满足“玩”的愿望。

1.1提供有趣新颖的体育器具,引导幼儿自主参加晨间锻炼,稳定幼儿情绪

例如早上小班孩子入园,往往情绪不稳定。我们就选择一些适合小班特点,且有趣的器械吸引幼儿去玩。例如:彩色的大球,颜色鲜艳,幼儿喜欢用来滚球,不仅发展了身体的协调性,还提高幼儿活动的兴趣。教师也可以自制一些体育器械。如用饼干盒做小车,给它贴上彩色的车身,安上轮子,小朋友拖着小车运粮食开心极了。

1.2坚持开展下午体育活动,在民间游戏中发挥幼儿积极主动性,保持幼儿愉快的情绪

下午幼儿起床后,情绪较低,总在教室活动,幼儿积极性不高,有的幼儿还会产生想象的情感。下午的活动也要注意动静交替,每天应坚持开展户外体育活动。笔者根据我们农村幼儿园的优势,收集、整理了一批民间游戏,这些游戏有简单的规则,由幼儿自由结伴玩一些自己喜爱的民间游戏。如“城门城门几丈高”、“木头人”、“三个字”等。

每天开展丰富的快乐体育活动,不仅达到锻炼的目的,还让幼儿“玩”起来,使他们一天都能保持愉快的情绪,从早到晚高高兴兴的在幼儿园活动。

2 在生动活泼的体育活动中培养自主创新的精神

2.1创设情形,让幼儿自立选择

精采的教育形式创设应浮现开放、自由,能让幼儿无拘无束地介入活动,使幼儿发生兴奋的情感,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对活动的乐趣,增强幼儿的自立性、自抉择信念,为幼儿创设一个爱与宽松的情形是幼儿自主创新的前提。

在户外场地的整体结构上,充实考虑一切因素,操作地面画上格子、脚印、迷宫、孤线、几何图形,操作墙面挂上玩具材料,平安舒适的塑胶草坪上有年夜、中、小型体育勾当器材,整个户外场地划分为钻爬区、平衡区、球类区、抛掷区、跳跃区等,各区域中的材料既彼此自力又彼此交织,使户外勾就地地酿成了立体的,多条理的,多视角的。

2.2指导试探,让幼儿一物多玩

在户外体育勾当中我们供给了许多多功能的、可变的材料,鼓励幼儿玩出新方法。如:材料“易拉罐”,幼儿有的用来踢,有的用来滚,有的用易蓝罐摆成图形,练习跳跃奔跑,有的把易拉罐摆成保龄球的外形,用皮球来打,有的用易拉罐玩打棒球的游戏,还有的把易拉罐摆成一排,在上面操练平衡,在此基本上还可把易拉罐做成了一些玩具,如:拖拉玩具、梅花桩等,一个小小的易拉罐在幼儿的手中变得有了生命,有趣的游戏,可变的材料激发了幼儿进一步试探的欲望。一物多玩可以由一人到多人,由无序到分组竞赛,由单一玩玩具到两三种玩具连系起来玩,总之,玩具、材料在幼儿手中玩“活”了,也玩“火”了。幼儿天天都在新的刺激,新的挑战中去尽情享受,体验创造的欢愉。

2.3积极鼓舞激励,让幼儿介入评价

在体育活动中,我更多地承担“观察真”的角色,观察幼儿的行为;倾听幼儿的设法、创意;赏识、撑持幼儿的试探、表达;对幼儿每一个创意都默示出倾听、微笑和接纳的立场,赏识他们,注重他们自立能力、创造力的成长,激励他们积极斗胆地默示自己的创意。

3 在情景与混龄活动中体验体育运动的乐趣

快乐体验篇5

一、在游戏中体验中快乐成长

游戏是儿童感受世界的方式,游戏教学的运用使学生的精神愉悦,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从中愉快地学习知识、掌握知识。例:我在教学四年级美术《材质的美》一课时,请同学们做这样的游戏——闭上双眼,用手触摸自己的文具用品,听到老师说,时间到,再说出不同的感受,同学们显得异常兴奋,游戏结束后,甲生说:“我触摸的文具盒是光滑的,由六个面组成,油漆涂膜,是金属做的。”乙生说:“我的文具盒是塑料做的,表面凹凸不平,手感粗糙。”还有一位学生说:“我触摸的文具盒是布做的,质地较软,手感舒服。”其实,文具盒的材质还有很多,例:外面布,里面为海绵等组成……。通过触摸游戏,让同学们感觉材料的软硬、轻重、厚薄、粗滑等,让同学们产生对粗犷、柔软、温暖等材料有亲近感。

游戏的形式很多,应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学生特点实际需要,在保证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科学的运用。

二、在模仿体验中快乐成长

美术课堂中教师的示范,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模仿性体验学习,学生通过模仿,大胆表现自己对自然环境、生活世界的认识,逐渐形成自己的表现语言。例:在教四年级《用彩墨画鱼》一课时,我在课堂上讲解并演示彩墨表现鱼的方法步骤,从墨色调配到笔墨运用,让学生体会用线勾画、线面结合、蘸墨直接画鱼步骤,知道用笔、用墨、用色的方法和鱼造型的变化方法。由于在黑板上演示较直观,但演示中墨汁容易流下来,因此,在示范时,我能做到胸有成竹、下笔肯定、不拖沓,画时经常变换位置、角度,以便让不同角度的同学都能看清楚。学生在彩墨画鱼时,能通过模仿体验用笔的干湿和用墨的浓淡,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表现鱼在水里游来游去的优美场景,学生对水墨的情感,从中体验到了学习彩墨画鱼的乐趣。

模仿体验应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对美术活动的多角度的体验和尝试,引导学生通过身临具体情境或亲身实践。

三、在经验体验中快乐成长

快乐体验篇6

关键词:游戏;快乐;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9-0206-02

著名特级教师张化万在《我的语文人生》中这样说道:“把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带进课堂,让玩激活学生观察、说话、思维和表达的潜能,是被实践证明的,是让学生乐于作文的好办法。欢乐的游戏自然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专注的观察力、欢乐积极的心情,导致学生大脑思维的兴奋,在课堂和他们的习作上就能流淌出亲切、流畅、生动的儿童语言。”的确,游戏能给学生带来无限的快乐,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产生作文的原动力,引发学生的写作冲动,调动学生的习作情感,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习作。那么,如何让学生在游戏中快乐作文,有效地促进习作能力的提高呢?

一、根据实际,选择游戏

“玩”是儿童最基本的生理和心理要求,是儿童的特权、天性。老舍先生教育孩子就有一条与众不同的章程:“应该让孩子多玩,不失孩子的天真烂漫。”我们应尊重孩子的天性,将“玩”引入作文课堂,做到寓教于乐。但“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我们不能把写作当作儿戏,随便选择游戏,草率处理。我们提倡的“游戏作文”教学要义是“教学以提升儿童习作表达为目标,教学过程要指向并服务于说话写作教学目标的达成。”不是片面追求学生玩得新奇玩得痛快,也不是“做游戏+习作”那么简单,更不是以松散、随意的嬉戏心态应付写作。因此,我们应从实际出发,精选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教学要求和教学环境,而又规模合理、难度适宜、操作简便的游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例如,“老鹰捉小鸡”这个游戏,它活动范围大,需要的人很多,我们在课堂上肯定无法进行。而“比比谁吹的气球大”、“我们都是木头人”、“夹弹珠”等游戏在课堂上易于操作,又贴近儿童,贴近生活,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这样才能使游戏在教学中充满活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成为学生习作的催化剂和有力抓手,促使学生在游戏愉悦的情态中提升表达能力。

二、形式多样,丰富情感

要想最大限度地激发孩子积极参与活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习作情感,激发学生的表达热情,还需教师灵活变化游戏形式,丰富活动内容。如果游戏形式过于单一,学生的兴趣就不够浓厚,感受就不够深刻,表达就不可能精彩。如我上游戏作文课《吹气球》时,先让学生自己吹,接着同桌比赛吹,然后是四人小组比赛选出“小组精英”,最后把各组“精英”分成两队,获胜小组还可再表演一次。游戏进程一浪高过一浪,学生的兴趣在这不同形式的吹气球比赛中被激发得淋漓尽致,由“要我体验”变成了“我要体验”,从而丰富了情感,便会有感而发,一吐为快。

三、适时定格,观察体验

在进行游戏作文课时,常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学生玩的时候开心,说和写的时候却似乎总和期望目标存在距离。有些老师以为让孩子玩得开心,尽情体验,就一定能为说写奠定基础。实际并非这样简单。游戏是为习作积累体验和素材的,因此,在游戏过程中要根据训练要求,在需要重点观察、表达的地方暂停游戏,做定格处理,让学生边看边议边说。这样的“定格处理”符合孩子的学习心理规律:孩子思维以形象为主,游戏全玩好了才让学生说说刚才是怎么玩的,孩子眼前没有具体感性的活动场面,他要从脑子中提取刚才的记忆,会增加说话的难度。所以,调控好游戏的进程,适时定格,是加强学生观察体验的关键。如上《我们都是木头人》游戏作文课时,我不是一味地让学生一次又一次地玩,而是在第一轮游戏后,我让学生定住造型,采访较有特色的三位“木头人”,引导细致观察:“这些木头人动作怎样?神情怎样?他仿佛在想什么?”在多轮游戏中,我经常有意无意地点拨:“你表演的时候有什么感觉?心里有什么想法?”“哪位木头人的样子最酷?为什么?”“你最喜欢哪位木头人?它最吸引你的是什么?”这样看似不经意的询问,实则是对游戏的定格处理,让学生在最自然、最活跃的状态下开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体验。最后再当堂播放学生游戏的全过程录像,让学生重新体验。这样适当地分解游戏,在不露声色的多次定格中,游戏逐步从局部走向整体,从简单走向复杂,帮助孩子及时在大脑皮层记录活动印象,捕捉情绪,这极大地保证了观察、体验的有效性,为学生的具体而真情的表达奠定了基础,也使教学目标在情趣盎然的游戏活动中轻松达成。

四、“玩”、“写”结合,愉快作文

快乐体验篇7

终于,“黄天不负有心人”,在我的苦苦央求下,我争取到了家职互换这次难得的体验活动。

“万岁!我能当家长啦!”这句话惹得我一夜没睡好,但第二天,我还是带着两个黑眼圈,精神焕发地当起了家长。

先得烧早饭,可我平时在家里是个小公主,娇生惯养,哪会烧呀!当我进退两难之时,一袋面包跃入了我的眼帘。对,早饭不一定得是泡饭面条嘛,总得偶尔换换口味。于是,我凭面包牛奶混过了早饭关。

吃过早饭后,我带着“大孩子们”看电视、打牌,平平安安地度过了几个小时。可转眼又快11点了,我便匆匆忙忙去菜场买菜。在人声鼎沸、琳琅满目的菜场里转悠了20来分钟,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我买了菜便又匆匆忙忙赶回家去做午饭了。午饭由我掌勺,我弄得手忙脚乱了。可我弄也弄不清楚,味精、盐都不分不清,就是错把辣油当成了麻油,害得大家吃饭时直吐舌头,还一个个叫苦不迭。此时我才发现,原来我的家庭常识是那么少,对这个家所做的也那么少!

快乐体验篇8

湖南岳阳站前小学四年级 李欣怡

从星期四盼到星期五,让我觉得生命过得真慢呀!时间过得真慢呀!你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如果想知道你就听我讲讲我的快乐体验吧!

三月是植树的季节。学校组织少先队员去铁山水库植树。听到这个消息,我是有高兴又担忧,高兴的是这难得的机会给了我,担忧的是要耽误半天的课。真让我左右为难,但对于从未体验过植树乐趣的我,还是选择了快快乐乐去植树。

下了二十多天的雨,在这天也放晴了。一早看见东方升起的太阳,让我那颗悬着的心总算放下了。看来老天爷也支持我们这项有意义的活动。八点我们准时出发了,大概坐了二个小时的车程,来到了目的地。下车了,到处鸟语花香,花儿含苞欲放,树木郁郁葱葱,一派生机蓬勃的景象。我深深吸了一口气,乡间的空气好清新呀!

我们来到植树的地方。我和几个小伙伴分成一组。我们先去领来小树苗,然后照着朱爷爷说的那样,把一棵小树苗放进刚挖好的土坑里,再把周围的土填在小树苗三分之一的位置上,最后用脚把土踩紧。这样一棵小树苗就种好了。当我看到别的组比我们种得快,我们也不甘示弱。不到几分钟的时间,就种下了十二颗小树苗,心里美滋滋的。看着看着自己种下的小树苗,仿佛觉得那是十二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在春风的吹拂下,正高兴地唱着、跳着……我真期盼自己种的小树苗快快茁壮成长,和我们一同长高、长大!

快乐体验篇9

以前我一堂课都是按着教材,一字不漏地自我演讲式地教学,课堂气氛异常枯燥无味。学生无精打采地听,不理解的句子就死记硬背,不会写的字就多写多练,十遍不行二十遍,久而久之,学生上课昏昏欲睡,积极性差,回答问题颠三倒四,语无伦次,气氛沉闷,真可谓“教师在讲台上口若悬河,学生在座位上呆若木鸡。”完全找不到学生聪颖伶俐的影子。虽然知识都从我的头脑里搬进了学生的头脑里,但是看到他们心不甘,情不愿的样子,我在思索问题出在哪里呢?因此我做了以下总结。

一、在备课过程中给学生预设快乐

学生喜欢新鲜的东西,一种事情反复做上多遍,学生就会厌倦,而对那些经过一点加工的东西表现出无比的兴奋、好奇。所以语文课堂要不断地深入挖掘教材中和教材外的一切快乐因素,加工融入文本当中,给学生营造快乐的巢穴,这就需要教师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拓展教材,挖掘教材,不放过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每一个段落,正如:“不要把学习局限在课本的四壁,不要机械地把知识搬运到学生的头脑中,在课本周围应当有一块空地,让学生在其中思考所发生的活动。”如我在讲“祭奠”一词的含义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学生理解为是为纪念死去的亲人而举行的仪式。我课前翻阅了资料,又在网上查找了汉字的历史,利用多媒体出示甲骨文的字形,学生观察,古代人纪念亲人要有酒有肉,看“祭”字多像一个人恭敬地拿着三块肉正要放在桌子上,“奠”字像酒杯。又接着出示了金文、小篆、隶书、楷书,利用多媒体演示了“祭奠”一词的演变过程,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教师轻松地完成了这个词的含义。又如《将相和》中的“完璧归赵”的故事,这个成语故事家喻户晓,学生通过预习自然知道它的来龙去脉,教师在讲授时,自然缺少了神秘感,再照搬文本,学生自然没了兴致。因此教师要知道学生的疑点在哪里,学生心里在琢磨为了一块玉太大题小作了吧?这是一块什么样的玉?十五座城到底是什么概念?秦王缺心眼只为块玉?我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预设了“世界上最牛的神奇宝物”的演讲稿,从战国的和氏发现“和氏璧”,讲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将它制成“传国玉玺”,价值9000万亿元,从“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讲到历朝历代,一个个有关它的传奇故事,最后讲了“十五座城”的大小。从这个预设环节中,学生不但了解到中国的历史,还了解到这块和氏璧的历史价值,从而学习兴趣高涨,情绪激昂,充满了对和氏璧的敬畏感。在讲授这篇课文时,学生不由得敬佩蔺相如的胆识谋略,也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不断让学生产生这样的心态:这个问题我没注意,这个问题我没发现,我竟然还有这个问题不了解,这样的心态一旦形成,就表明学习活动是他解决某个问题所需要的一种活动,便积极主动地进入我想学、我要学的状态。消除这种差距,教师要为学生预设快乐,并设计好在课堂上为学生呈现快乐的时机与方式。

二、在丰富的语文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快乐

语文学习在本质上应是享受性的,是文化文学的传递过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认为语文学习一种精神情感、心灵的享受过程。一个文化底蕴丰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激励的语言,丰富的肢体动作,饱满的热情,去感染学生,触动学生,使之产生师生共鸣,感知同步,激起学生的求知热情和学习欲望,并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快乐体验篇10

  在探究中体验快乐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教学反思 江苏省丹阳市麦溪中心校 沃伟伟 钱立明   实例片断: 师:课文学习到这里,你们有什么疑问? 生:爱因斯坦为什么衣衫不整? (学生们思考后交流) 生1:因为爱因斯坦工作非常忙。 生2:例举课外收集到的资料,说明爱因斯坦工作非常忙。 生3:因为爱因斯坦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科学事业中,没有多余的时间装扮。课文中说他边走路边思考着,可见他为了科学研究争分夺秒。 师:同学们,爱因斯坦这种为了科学事业而不拘生活小节的精神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啊。 生:这么说,课文不是自相矛盾吗?既然他的工作这么重要,这么忙,为什么还要和小女孩交往,还要在路边等待小女孩呢?这不是在浪费时间吗? (座下学生窃窃私语,有的惊讶,有的赞同,有的沉思) 师;你很善于读课文,这个问题非常有价值。同学们能解决它吗? (学生们精神振奋,跃跃欲试) 生1:可能爱因斯坦认识到衣衫不整的坏处,从日常生活中挤出时间来装扮。 生2:可能是这个天真的小女孩打动了爱因斯坦,再说简单的装扮也不要多少时间。 生3:爱因斯坦也和平常人一样,也需要交朋友,只有穿着整洁了才能和小女孩交朋友。 生4:我也是这么想的,爱因斯坦具有一颗年轻的心(童心)。(课文中说,爱因斯坦冲小女孩做了一个鬼脸)所以愿意接受朋友的建议。 师:(神情激动)同学们不仅认识到了爱因斯坦醉心科学事业的崇高精神,还看到了他具有一颗童心。同学们真善于探究。 (一生在喃喃自语,若有所思。师请他站起来说。) 生:老师,我想知道爱因斯坦以后会不会一直照着小女孩的话做下去。 (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中又热闹起来) 师:这个问题很有挑战性,课文没有接着写下去,同学们这么感兴趣,让我们大胆地推测、想象一番。 生1:我想爱因斯坦会坚持下去,因为小女孩会一直留在他的周围“监督”。 生2:我认为不会坚持多久,因为科学研究和生活上的小节相比,他会像以前那样把所有可利用的时间都用在上面。 生3:我想他会坚持下去…… (下课铃响起) 师:看来课堂上我们没时间再研究下去了,课后同学们可以自己找时间接着讨论。下课。 反思: 一、精彩缘于生成。《基础教育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们得到充分的发展。案例中学生在探究“爱因斯坦为什么会衣衫不整”这个问题的过程中,由此生成了新的疑问,“既然爱因斯坦争分夺秒,为什么还要在路边等小女孩?”在对这一问题深入分析后,学生又产生了“爱因斯坦今后会不会一直照小女孩的话做下去”的新疑惑。学生思维活跃,突破了教师预设的框架,形成了质疑——解疑——生疑的循环过程。课堂上学生真正的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教师敏锐地捕捉即使生成的教学机遇,抓住生成的教育资源,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智慧飞扬的天地,共同创造的舞台。 二、快乐来自探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何使学生“乐学”,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学习快乐的殿堂?关键在于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案例中学生能自主地学习、探究、创新,都让学生得到了喜悦;教师对学生充满信任和热爱,激励性的语言更让学生享受到了探究的乐趣;而新的疑问产生,学生受到了理智的挑战时,全身心地投入探究中,又得到了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当一个个问题水落石出时,学生所流露的快乐是无可言语的。 三、让探究的触角向课外延伸。我们不难发现,有时在我们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仅仅满足于解决一些浅显的亦或略显深奥的问题,问题得以解决,教师以为我已经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则以为我都会了,然后,师生不再思维,不再探究,也不再有发现。我想这样的教学结果绝不是我们想要的。案例中,对相关问题的探讨教师并没有给出定论,只是通过教师的指导与引领,让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产生探究的动力,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又带着新的问题离开课堂,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产生新问题”的进程中,让学生始终处在一种不满足不满意的状态,始终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这也许就是我们的教学目的之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