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计划与成果管理十篇

时间:2024-03-27 18:03:45

科研计划与成果管理

科研计划与成果管理篇1

关键词:科研项目;计划质量管理;对策

在科研管理职能中,基本职能为计划管理,具有“龙头”作用,因此,科研管理创新中,关键即为科研计划工作的开展。科研项目计划质量管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导致科研计划较易出现变动,影响管理的效果,降低科研计划的质量。目前,科研管理队伍首要的工作即为找出计划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予以妥善的解决。

1 科研项目计划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未充分重视计划管理

通过对实践工作进行调查和分析,能够发现各个机构尚未建立独立的科室开展计划管理工作,且缺少专门人员从事科研项目计划管理工作。其中很多机构构建的质量管理体系并非自发性质,且忽略了对实际工作需求的考虑,最终导致质量管理体系构建后,科研项目实际情况与标准要求背道而驰,仅将其作为一种准入条件,导致具体工作缺乏相应的指导[1]。可见,机构领导对于计划管理工作中的重视度普遍偏低,缺少行之有效的管理工具,且没有按照具体的计划管理要求开展科研工作,最终出现质量体系与计划管理两张皮情况的发生。

(二)缺乏科研项目计划管理工作

一直以来,一些机构始终将基础科研、民口科研作为主要科研项目,但当前,对于民口科研项目方面尚未构建针对性、具体性的质量衡量标准。因此原有科研项目管理模式处于粗放状态当中,仅能够满足基本性能指标。通常来说,国家对于重大需求项目的质量管理要求非常高,会给予项目完成中涉及到的指标、经费等方面更多关注。但是科研机构作为实践主体,在项目进度控制、质量控制等方面处于空白地带,不利于科研项目计划质量管理水平的提升。此外,一项科研项目顺利完成涉及实验室、人员及设备购置等多个方面内容,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影响质量管理工作有序开展,因此加强对上述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

(三)存在比较大的计划变动

在实际科研项目过程当中计划经常会发生变动,这直接影响整体科研项目的最终效果和质量。首先科研人员为了能够尽快完成科研结果,在研究过程当中通常会立足于某一阶段的研究成果部分调整整体研究思路,同时不断完善研究方案,虽然科研项目的质量计划能够获得相应的调整与完善,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不断增加的用量化方法也使得控制科研项目质量的目标和要求的整体难度被不断增加。其次,很多科研项目中缺乏明确的规范要求,特别是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用以管理实际科研项目,在编制时具体过程、关注重点、计划内容等等均比较模糊[2]。最后,参与科研项目的工作人员流动性较大,科研人员随意加入或退出研究项目,也会对整体科研项目的质量产生一定不良影响。

2 提升科研项目计划质量管理的对策

(一)确定科学的管理原则及规范

在科研项目计划实施过程中应开展全过程质量管理,具体内容包括人员配置、培训教育、设备使用、采购及监测等,同时还包括相关的实验与检验等,待各方面质控达标后,方可保证科研项目质量与成果。为了达成上述目标,实践中应确定明确的管理原则、规范等,有关文件中应涵盖科研项目计划质量管理的要求、范围、目的、编制及操作流程等,质量管理人员应结合文件的各项规定,充分考虑科研项目的具体状况,此后编制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及合理性的质量管理方案,以此促进质量管理目标的达成。另外,质量管理过程中应依据科研单位的管理文件,以此指导各项工作的开展,从而提高管理的规范性,使各环节均满足质量要求[3]。

(二)管理科研项目实施的全过程

科研项目进展过程中涉及诸多的内容,为了保证管理质量,应树立全过程管理理念,对各控制点给予全面的监督与管理,通过严格的质量要求,以此保证科研项目的质量,进而利于发挥质量管理的作用,利于推动科研项目的良性开展。在管理实践中,各个人员均要明确自身的职责,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以监督人员为例,其应对科研项目的各项内容进行全方位的检查,如:研制中的记录、文件及数据等,以及其是否满足有关规定、标准等要求,尤其是特殊、重要及关键内容,应给予事前控制、事中管理及事后检查等。如果为关键性实验,应保证其各项条件符合实验要求,有关的设施、设备等均要符合安全性要求。

(三)加强科技计划项目的风险管理

在科研项目计划质量管理工作中,如何做风险管理至关重要,一般来说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①信息化和动态化管理:科技项目研发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其中涉及到众多影响因素,在各个环节都可能产生风险,因此,应当借助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实现对科技计划项目风险的动态化管理,全面把握项目的风险信息,实现风险管理的信息化,为风险识别、应对及控制奠定基础,这对于提升科技计划项目的管理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②提升风险防范意识: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人员是其风险管理的主体,应当积极提升管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和管理水平,以此来提升管理成效,但需要注意的是,管理人员风险防范意识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将此项工作渗透到科研机构管理人员日常工作中,并积极开展培训、讲堂等,与相关课题负责人探讨关于科技计划项目立项、规划以及实施等各个阶段的内容,让管理人员了解各个阶段科技计划项目可能出现的风险,以此来全面提升管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更好的保证风险防范和管理的工作成效,从而保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

(四)培养高素质综合性的专业人才

上文中提到,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其中涉及到管理内容较为复杂,这就对管理人才的素质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当积极完善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人才引进机制、培养机制以及评价激励机制,通过资金奖励、住房安居等方面的激励措施来激励管理人员,提升科技项目管理效率。

3 结论

对科研项目计划质量管理不重视、计划变动性大等为影响科研项目质量管理的主要因素,但通过管理原则即过饭的确定、人才培养等措施的实施,可有效的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升科研项目计划管理的质量,促进科研项目顺利的发展,早日转化为实践成果。

参考文献

[1]薛亚玲.课题制下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制度分析、国外经验借鉴及对策建议[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11,04:58-63.

科研计划与成果管理篇2

关键词:科技计划管理;知识管理;知识获取;知识框架

中图分类号:G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2)06-0065-05

引言

国家科技计划是我国汇集公共资源引导科技进步、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在科技计划管理体系中建立知识平台、推行知识管理对提高科技计划的实施成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实施知识管理的重要途径是建立数据、信息、知识的汇集、融合、抽取平台,并将信息、知识与组织活动充分结合起来[1]。我国现行的科技计划体系包括863计划、97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地方层次多类计划,不仅涉及到各级各类管理部门、中介服务单位、科研单位,还涉及到科研政策、技术发展路线、组织实施程序、评估评价体系、成果跟踪应用等环节,其内涵远超过单纯的项目管理、工程管理的范畴。近年来,一些学者分别从科研管理、项目管理、领域知识建模、项目评审知识系统等不同角度提出了构建知识平台的建议[2~5]。这些平台或局限于科技计划的部分管理环节,或侧重于项目具体实施过程和特定领域,不足以满足科技计划宏观统筹规划、全周期管理以及整体监控评估的需求。构建面向科技计划的知识平台更需要从计划管理、项目实施、监督检查、评审评估等多角度分析需求,系统全面地汇集科技计划信息资源,准确反映科技计划不同环节的实施动态,从而支撑科学决策管理、高效组织实施以及有效监督检查。

本文根据我国科技计划的管理现状,分析规划申报、评审立项、研究开发、总结应用等实施阶段的各类管理主体、科研主体的行为规律特点,结合科技计划信息管理系统以及相关数据资源离散性和周期性特点,提出包括计划知识、项目知识、主体知识、领域知识以及管理实践等内容的知识框架,并依据科技计划数据源、信息源特点建立包括数据采集、信息融合、抽取评价等过程的知识获取体系。以此为基础,针对科技计划管理业务协同、实施态势分析等需求特点,提出相应的知识管理应用框架,为逐步建立覆盖科技计划组织管理、研究开发、监督检查、评审评估等活动的统一知识平台提供理论基础。

1 科技计划活动过程的知识需求分析

我国科技计划的管理实施涉及科研主体(科研单位、科研人员)、管理主体(各级管理人员)、评审评估主体(中介机构、专家)、审计监管主体(审计监察单位)等多个活动主体。在科技计划的整个实施过程中,各类管理实施主体分别进行计划管理、项目实施、评审评估、监督检查等四个相对独立的活动。这些活动在科技计划的规划申报、评审立项、研究开发、总结应用等不同阶段相互作用、交叉进行,一方面从不同角度推动科技计划的实施,另一方面协同监管、相互制约,从而形成了科技计划的实施矩阵,见图1。

(1)规划申报阶段

规划申报阶段是科技计划实施的起点,管理人员、咨询专家首先要充分了解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等相关知识,并在分析把握有关科研领域知识的基础上确定特定时期内科技计划的实施重点和整体任务,进而组织编制相关实施计划、申报指南、申报办法等。科研主体根据申报指南、自身科研基础条件、现有科研成果及领域知识确定申报内容、研发任务、技术路线及科研资源需求。

(2)评审立项阶段

在评审立项阶段,管理单位首先依据有关评审专家、中介机构的资质能力知识以及绩效信用知识,并借鉴相关管理实践知识遴选评审主体。评审主体基于科研主体的基本知识、绩效信用情况、申报内容、评审评价指标,在研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知识确定科研项目执行单位、执行内容以及有关科研经费。科研主体则依据立项批复要求进一步明确执行内容、经费预算,并与管理单位签订相应任务书。在此阶段,监督检查主体主要针对评审主体遴选、项目评审、批复立项等过程信息和相关知识进行综合分析,确保整个过程的合规合法。

(3)研究开发阶段

在研究开发阶段,科研主体成为推动科技计划实施的核心推动力。一方面,科技人员作为项目实施者要把握当前有关科研领域知识;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借鉴现有科技成果,通过不断的实践积累提出与项目领域相关的知识创新点,从而形成新知识、新成果。管理人员则依据有关政策、法规、管理办法等知识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质量、进度及经费管理。评审评估主体则根据阶段目标对关键实施环节进行评估,为管理决策人员提供管理依据,并推动科研主体的研发活动。

(4)总结应用阶段

在总结应用阶段,科研人员根据项目执行情况总结新知识、新方法及相关科研成果。管理人员、咨询评估专家一方面要评价科技项目的执行过程、成果,并对其进行归纳整理、推广应用;另一方面要依据项目层次的执行评价知识对科技计划的整体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为科技计划的长期有效执行提供决策依据。在成果应用方面管理单位、生产实践单位一方面可以直接推广利用项目科研成果知识,另一方面则根据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成果应用情况提出新一轮研究开发需求。

2 知识获取和知识框架

2.1 知识获取与处理

科研计划与成果管理篇3

关键词: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工作;发展;思路

2014年5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当前,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档案工作还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地方,主要是:一些地区和部门不够重视档案工作,档案事业发展的保障条件需要进一步改善,档案收集模式、管理手段、服务机制需要进一步创新,档案干部队伍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做好新形势下档案工作,对于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发展形势下对我国档案工作提出的要求,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做为档案中最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一种档案资源,要按照《意见》精神,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改进不适应发展要求的方面,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以适应我国新时期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科技计划项目是以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解决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共性科技问题为重点,由国家科技计划安排,在一定期限内进行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项目。从科技计划项目的表述中可以看出,科技计划项目是属于科研项目的范围,是由国家财政支持开展的科学技术的研究项目,而科研项目不仅包括科技计划项目,也包括企业、个人或团体出资开展的科学研究项目。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就是科技计划项目在立项、研究、验收、成果转化等全过程中形成的、应该归档保存的各种类型及载体的原始记录。科技计划项目档案是科技计划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及时、有效的信息记录,是科技计划项目执行管理、监测、评价的依据。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逐年加大了对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大幅增加了每年的科技计划项目的经费投入。2014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支出达到13400亿元,比2013年增加1553.4亿元;R&D占GDP比重预计可达2.1%,比2013年提高0.2个百分点。按照《科技部关于下达2014年度有关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通知》中对2014年下达的部级的星火计划、火炬计划、重点新产品计划和软科学研究计划的立项情况统计,立项的科技计划项目共达到4136项。科技计划项目成果资源是我国宝贵的技术资源,如何管好、用好科技计划项目档案是科技管理部门和科技档案部门必须解决的问题,是重要的职责所在。

1 我国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现状与问题

1.1 管理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机构(部门)设置现状

我国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管理机构的设置是依据上个世纪80年代制定的《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和《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暂行规定》,这两个都是我国现行的国家法规性文件,对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管理都具有约束力。从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体制看,其中仅规定了各级档案管理部门和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对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工作负有检查职责,其管理机构和遵遁的管理要求都是以横向与纵向相结合形式,即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机构由本级科技主管部门主管,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业务受上一级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机构指导。以省一级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机构为例,机构和机构负责人由省级科技主管部门上――省科技厅或省科委来负责机构申请成立和人员任免,在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业务上应由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机构来指导。现在从国家层面来说,并没有一个专门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机构或科技档案管理机构。原来管理科技档案工作的国家科技部科技信息司也在1998年机构改革中被撤销了。所以现在的状况是没有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档案(或科技档案)管理机构,省级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机构或相似的机构也不是全国所有的省市都有,也就上海市、天津市、辽宁省、安徽省、福建省、四川省等几个对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科技档案)比较重视的省市成立有专门的科技档案馆(或科技成果资料馆),市一级的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机构就更少了。由于没有部级层面的相关行业规章政策和业务标准制定,以上几个省级科技档案馆在管理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包括科技计划项目档案数字化工作)都处于群龙无首,各自为政的混乱状态。总之,目前,我国科技计划项目档案这样重要的国家科技资源的管理机构体系建设方面却是很薄弱的。

1.2 科技计划项目纸质档案的管理现状

目前科技计划项目纸质档案的管理办法仍然按照《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和《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暂行规定》、《科学技术研究课题档案管理规范》、《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文档材料管理办法》和《科学技术档案案卷构成的一般要求》执行,这些规范都是二三十年前的标准,已不能满足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的需求。从科技计划项目纸质档案归档情况来看,经过长期的宣传普及档案常识,科技主管部门和科技档案部门相互配合,大部分的科技计划项目承担单位都能按照《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暂行规定》等要求,完成科技计划项目的归档工作,将科研立项、研究实验、总结鉴定验收、成果和奖励申报、推广应用等各阶段形成的相关纸质材料进行归档。但还是有一些应归档的科技计划项目纸质档案材料存有遗漏、断续、丢失等现象,这与科技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的档案意识不强,只重视物质形态的“硬成果”,而不重视知识形态的“软成果”,或只重视“软成果”中的总结性材料,而不重视原始记录性材料有关,使得相当一部分应归档的科技计划项目纸质档案,在其产生之后因没有妥善的保存而无法收集齐全。

1.3 科技计划项目电子档案的管理现状

本世纪初我国开始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模式改革,2002年年初科技部启动科技计划项目网络管理工作,开始建设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系统。2003年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正式开始通过网络在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系统申报、受理,科技计划项目档案不仅有纸质档案,也有了电子档案。实现科技计划项目电子文件归档,完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科研档案)双套制管理,成为当今科技管理、科技研究和档案管理人员共同面对的问题。“十一五”(2006―2010年)期间,我国进一步完善了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系统功能,基本实现了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受理、评审、立项、任务书签订、中期评估、验收等各个环节的网络管理功能。由于国家科技部门没出出台相应的科技计划项目电子档案的规范要求,所以各省级科技档案部门从自身管理实际出发,参考国家电子档案的相关法律法规,从2002年左右就开始陆续进行科技计划项目电子档案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主要是通过课题引领,规范管理,积极开展课题研究,以研究带动实践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

2 我国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工作的发展趋势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迅速兴起,特别是信息网络化时代的到来,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工作也将随着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与时俱进,形成以下发展趋势。

第一,从2013年开始国家开始实行科技报告呈交制度,由政府部门立项并利用国家财政全额或部分经费资助的科技计划项目所产生的科技报告,项目承担单位必须呈交,并指定政府科技情报部门负责收藏并提供共享服务,目前,国家科技部已在联合多个部门研究建立中国的科技报告制度,以优化对科技计划项目资源的积累、管理和共享,这是改进现在科技管理和展示科技投入绩效考评的重大举措。科技档案部门要适应新的发展形势,配合科技情报部门做好收藏和提供共享服务工作。

第二,科技计划项目电子文件和数字档案的管理成为数字化环境下科研活动及其管理程序化决策的重要保证。在科研活动过程及其管理活动过程中实时开展电子科研文件的规范化和档案化管理,变事后滞后管理为事前前端控制,变阶段性孤岛系统管理为连贯性集成化管理与网络化服务,建立与科技计划项目活动及其管理业务流程集成的全项目期和全文件生命期动态管理机制,成为保障科研活动数字信息真实性、可靠性、完整性和长久可用性的基本功能要求。

第三,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立项管理、成果管理与绩效评估、信用管理与审计管理、学术规范治理与研究经费风险管理等科技管理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随着我国科研创新体系的建设,国家在科研与发展方向的投入越来越多,社会越来越期望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方面的投入产出及其运营管理能够向社会公开、公平、公正的科技计划管理,需要基于证据的科技计划项目治理,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已成为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的重要依据、管理对象和管理手段。

3 新形势下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工作的发展思路

新形势下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工作应从健全机构设置、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员素质、制定统一标准、采用现代技术以及加强业务协作等六个方面大力推进。

3.1 健全机构设置,统一指挥领导

目前作为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机构的科技档案馆在体系上还不健全,没有统一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规章和工作标准,还没有形成强大的合力。至今还未成立部级的科技档案馆,缺乏一整套从上至下的管理规章,同时国家对科技档案馆的性质、工作内容、任务要求、相对规模均无统一要求。已成立的部分省级科技档案馆都是按照各自的省情和工作情况自行规定规章和办法。所以新形势下我国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工作要适应我国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就必须建立健全国家相关管理机构设置,笔者建议,国家应尽快成立国家科技档案馆以承担起对部级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有效管理,同时指导全国各省市的科技档案馆开展工作。各省市建立健全省级科技档案馆,将本省市立项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统一管理起来,地市一级可根据条件需要相应建立科技档案馆,无条件成立的可由省一级科技档案馆承担起代管地市一级立项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职责。如此 才保能证我国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在部级、省级、市级立项研究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得以及时、完整、安全地管理。

3.2 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高社会档案意识

①加强领导档案意识,建立明确的领导责任制,定期开展档案执法检查,推进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工作的开展。②加强档案宣传,增强社会公众对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认识,宣传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工作和开发利用的重要性,宣传档案开发利用的方法及查阅的程序。③增强科研人员的档案意识。特别要持续向科研人员广泛深入地宣传《档案法》、《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和《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暂行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组织他们学习相关的法律条文,增强他们的法制意识,使他们认识到,科研成果虽然凝聚着科研人员辛勤劳动的汗水,因为有国家财力的资助,科研材料应属国家财富,任何人不得采用不正当手段将属于国家和单位的知识产权成果据为己有、非法使用、泄露或转让。④科技计划项目档案部门要提高档案服务意识。政府信息公开已成社会主流,档案部门也要做好科技计划项目档案依申请公开的准备工作。

3.3 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造就复合型管理人才

针对目前科技计划项目档案部门知识更新快,需要学习掌握新技术知识多的状况,对现有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注重实用性,要结合工作实际需要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实际工作紧密配合,并根据不同的层次、不同的需求,按需施教,学以致用,便于实际操作,讲究实效。其二,适应岗位发展需要,拓宽知识面。学习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方法,开阔视野,增长技能,以适应档案工作的最新发展动态。其三,因材施教。档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类型和形式方法与手段,对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基础知识和新技术、新方法的学习和掌握可因人而异,人员变动比较频繁的单位,需要学习基础知识,掌握档案管理工作的基本技能;档案人员相对稳定的单位,需要补充一些新技术、新方法。

3.4 加快制定统一的管理标准,强化业务指导工作

前面提到我国在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方面还没有一整套规范要求和整理标准。“无规矩无以成方圆”,要实现我国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有效收集、管理和开发利用,必须在全国推广统一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标准体系,实现规范化管理。同时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改进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管理方式,如科技计划项目档案是否可以以件归档?同一项科技计划项目档案中可否划分不同的保管期限?卷内目录是否可以采用固定格式来填写各部分的材料内容?等等一系列问题,研究并统一了这些整理操作方面的问题,有助于提高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工作的水平和质量。统一的管理标准在全国推广开来,强化对全国科技系统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业务监督和指导工作,为实现全国各级科技计划项目档案信息资源网络共享奠定基础。

3.5 采用现代网络技术,全面实现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现代化管理

目前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现代管理从总体上看仍处于由文件处理向信息管理系统的过渡阶段,要使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过渡到计算机管理模式上来,要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加强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如缩微技术、数字扫描影像技术、OA系统软件等的应用。当前,我国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立项研究验收都是通过科技计划项目网络管理系统来进行,科技档案部门在建立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系统的同时,还必须解决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系统与档案管理系统的有效连接问题,此外。通过采用先进的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逐步建立起一个全国范围的、面向社会提供科技计划项目档案信息服务的信息资源网络系统技术信息网络化管理系统,实现技术资料的网上传递和档案资源的数字化管理,并具备上网咨询、查阅及传递等档案资源共享服务功能。

3.6 加强业务协作,开展多形式的交流

“闭门造车”是做不好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工作的,也是跟不上时代步伐的,在当今改革开放和走出国门的时代大背景下为档案工作者相互间的学习交流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第一,要积极参加全国科技成果档案协作网的活动,让各省市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工作者交流,取长补短。也可以充分发挥各

省市科技档案学会组织与其他档案学会之间的交流往来;第二,

要与科技信息人员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做好新时期科技报告的呈交工作;第三,充分利用与台湾及港澳的科技交流,加强对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工作研究与合作。此外,还可以在适当时候组织我国科技计划项目档案考察团赴国外研讨考察,与世界的同行交流切磋。

参考文献:

[1]洪源清,朱文,等.《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电子文件归档管理研究》研究报告[R].2013.

[2]安小米.我国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研究[J].山西档案,2006(4).

科研计划与成果管理篇4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科技计划管理体系,是政府促进科技事业发展,进行宏观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新型科技体制得以有效运行的重要条件。为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为科技进步创造更为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开拓科技计划工作新局面,我们要认真总结经验,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改进和提高科技计划管理的水平,把我省的科技计划管理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加强对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必要性的认识,增强改革的紧迫感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的科技工作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总目标,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通过实施科技攻关、星火、火炬、科技成果推广、自然科学基金等一系列科技计划,在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础性研究三个层次上都取得了显著成绩。这些不同层次、不同目标的科技计划的出台,无论是在科技计划体系结构、经费来源,还是在相应的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上,都体现了科技工作适应经济发展,内容不断充实拓展、管理工作不断规范加强的新要求。加强计划管理的宏观调控,逐步减少指令性,增加指导性和政策性,并实行分类管理,形成了计划管理的新格局。各类科技计划相应确定了各自的主攻方向和宏观目标,并努力推动科技计划管理工作向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与各类科技计划相配套的科技资金投入不断增加,为科技计划的实施提供了经费保证。但从全面和发展的观点看,还存在不少问题,如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的紧密程度不够;对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科技计划管理,战略目标、宏观调控方式、计划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资源的合理配置等问题研究不够;科技规划、计划与资源配置之间衔接不够;计划内部各项目之间总体协调不够;各类计划和项目立项的评估分析和执行情况的跟踪检查监督不够;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等。这些都必须通过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认真加以研究解决。科技工作必须努力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

省委、省政府对科技工作也提出了新形势下的新要求:

各级政府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要转变职能;从科技系统内部的小循环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循环;从主要是行政手段配置资源转向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本途径;从简单的项目管理、分钱分物转到提高综合协调能力,推动全社会的科技进步、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和全省的科技综合实力上来。科技项目的立项要以市场为导向,符合产业政策,强调由企业提出,或有企业的参与和承用。

总书记在参加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全体会议时指出,广东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包括利用新技术来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多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不断提高国民经济的综合水平"。并特别强调"在这方面广东也是有条件走在全国前列的,也应多创造一些新鲜经验"。今年在广东视察时又进一步指示,广东要依靠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李长春书记也指示我们,要"为全国作出我们的新贡献"。

我省科技工作必须按照中央要求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认真组织实施,坚决贯彻落实。必须进一步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理顺科技计划体系、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高计划管理水平。

二、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与原则

(一)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科学技术是一生产力"的思想,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坚持"面向、依靠"的基本方针,促进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加强技术创新,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进一步完善"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础性研究"三个层次的合理布局和纵深配置;建立和完善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又符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有利于科技整体水平提高、有利于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新的管理体系;使科技计划从科技系统小循环走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循环。

(二)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目标与原则:

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主要目标是:进一步改革科技计划管理,转变政府职能,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与经济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的现代科技计划体系与管理体制。

1.促进科技计划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的紧密结合,为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有较大显示度的贡献;

2.促进科技计划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相互适应,充分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调控手段在配置科技资源中的重要作用,体现政府目标、政策导向,支持科技体制改革,使科技一生产力有大的解放和新的发展;

3.促进我省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科技实力的不断提高,通过科技计划的实施,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的形成,增强我省的科技竞争力和经济竞争力;

4.促进科技计划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

为实现以上改革目标,科技计划改革要坚持以下原则:

1.认真总结经验,做好总体设计,分步组织实施,稳步推进;

2.纵横结合,加强科技计划的综合管理,明确计划的定位与充实计划的内涵相结合;

3.规划、计划的有效管理与资源的合理配置相协调;

4.计划改革与机构改革、职能转换相结合。

三、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增强三个意识

1、贡献意识。科技计划要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为经济建设做出更大贡献,增强科技工作在经济建设中的显示度。各类科技计划在计划立项、编制和项目实施等各环节都要强调该计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哪些产业和领域、哪个阶段、有怎样的贡献。不能就计划论计划、就项目论项目、就水平论水平。

2、市场意识。转变观念,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科技计划管理工作的新思路,体现主要按市场需求选择项目、按市场机制配置资源。

项目的选择要强调有企业参与或承用、有市场前景,有助于增强产品竞争力。重大科技项目的选择要面向市场,采取招标、投标的办法。

资源的配置要按市场机制运作,要改革简单分钱分物的模式。在项目提出和计划编制过程中,各类计划可先提出项目,根据比较、分析、论证,竞争择优,再确定项目,落实计划的经费安排。

3、全局意识。要认真研究全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各重大计划的精神,强调科技计划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各重大计划的衔接,树立全局意识、参与意识和超前意识。强调计划的立项、编制和项目实施在哪些方面、哪些环节解决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如何配合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

(二)突出三个重点

1、优化计划体系

按照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高新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基础性研究的部署,科技计划要从横向上做好定位,从纵向上做好规划和"全程"安排。

1)从横向上做好定位:

基础性研究与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要以中长期目标为重点。基础性研究以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导向,面向应用;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着眼于保障科技创新和构建科研支撑体系。

科技攻关计划和工程中心组建计划,要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项目、重大科技工程和关键技术为目标。

火炬计划、星火计划、成果推广计划、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等科技成果应用和推广计划,应以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促进新兴产业形成、实现规模效益为战略目标。

2)从纵向上做好衔接和"全程"安排:

各类科技计划定位之后,计划之间的衔接,主要通过项目的衔接和转移来实现。科技计划要加强综合管理,按产业或领域,从纵向上做好规划与指导。在编制各类计划的同时,要根据各时期科技工作的重点,按农业、工业、高新技术及产业化、社会发展来进行系统的安排。基础研究、研究开发、产业化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之间做好配套。

3)从整体上加强科技计划的集成:

科技计划要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树立全省一盘棋的思想。要点面结合,突出重点,加强集成。在抓好全省科技工作总体部署,全面促进全社会科技进步的同时,改革科技计划、科技资源管理体制,针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提出的重大问题,优选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科技工程,组织实施"科技创新百项工程",通过"科技创新百项工程"项目引导、工程示范,切实解决一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提出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攻克一批对于我省经济社会科技中长期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战略性、前瞻性、关键性课题,增加科技储备;加强一批科技创新基础建设,为持续创新提供动力源泉和必要保障,为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同时,不断探索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科技计划和项目管理模式,提高科技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形成我省充满生机活力的科技创新整体形象。

2、优化资金配置

按照省委、省政府对科技工作的要求,以及各类资金的使用原则,有效合理地安排使用各类资金。自然科学基金主要用于支持应用性的基础研究;科技三项费用重点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中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社会公益性研究,以及支持农村和农业科技工作;科学事业费主要用于科研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和引导科研机构增强活力转换机制,促进科研机构的持续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资金主要用于下游的工作。重点支持高新技术成果的开发和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化、农业现代化。

资金配置要与工作任务、计划职能相衔接,要引入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改革简单分钱、分物的模式。科技计划项目经费有合理投向。同类型计划与经费相对综合与集中。切实加强对计划管理中资金筹措、分配、安排、使用、核算等各个环节的监督和管理。

开拓资金来源渠道,在争取政府财政支持的同时,积极争取全社会对科技的支持;做好专项资金的保值、增值工作。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研究以资本为纽带,人力的资本化、知识的资本化。加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进行宏观调控引导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能力。

3、优化管理机制

科技计划的管理要从总体上实现三个转变:

1)管理方式的转变:从微观管理、直接管理、过程管理为主转变到以宏观管理、间接管理、目标管理为主;

2)管理组织形式的转变:从重视单项工作向多方面工作综合集成的方向转变,注重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管理的集成;

3)管理手段的转变:工作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为主,向依靠行政、经济、法律等综合手段转变。

加强科技计划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建立科技决策咨询和科技计划评估、监督体系以及专家系统,形成有效的管理网络。

对于科技计划项目实行分类指导:

1)对围绕政府目标的项目,特别是对于重大科技项目,推行科技计划项目的投标、招标制度,竞争择优,使科技计划项目经费有合理投向。

2)对于中、上游的研究开发项目,要试行课题制,进行全成本核算。

3)对主要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以技术开发为主的项目,要实行科技评估评审制,客观、科学、独立地对科技计划、项目以及机构等进行评估和评审,要提高决策透明度,对于科技评审的组织、内容、过程等有明确的办法并认真实行。

科技计划的科学化管理要贯穿于科技计划管理的全过程。要加快科技计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充分利用金科网络中心和社会的有关力量,建立技术支撑和信息服务体系。从项目的申报、招标、评估、评审,到计划的编制、跟踪管理、成果及知识产权管理的全过程要逐步采用计算机和网络管理。科技计划管理信息系统要成为科技管理办公自动化的一个重点。

加强对承担评估、评审等中介机构的管理,建立中介机构评估筛选制度。

加强科技计划的统计工作,建立省级科技计划统计报告制度。建立各项科技计划管理的指标体系、统计调查制度和实施办法。及时收集科技计划执行中的信息数据,定期进行研究和分析,为科技发展的决策和宏观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三)抓好三个环节

1、计划编制环节

计划编制环节主要包括几个阶段:提出任务项目申报项目初审计划协调计划审定计划综合计划编制。要注重计划编制环节的流程管理。

计划的编制要加强集成、协调配合。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

1)项目选择:要从经济科技发展和市场的需求提出任务、指南,接受申请并筛选项目、进行初审。包括:

提出任务:在对有关科技经济发展进行预测、研究分析总目标和对前期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科技计划编制工作总体设想,形成"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指南",向社会。

项目申报:对于围绕政府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大科技项目,可采取招标、投标的办法,招标通知,接受投标。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逐步采取网上申报及网络化管理。

在项目申报阶段,要对申报项目单位进行审查,强调要有专利、有能力、有成果。加强调查研究,对项目、专利、成果检索,认真核对申报项目内容的真实性。

项目初审:引入并建立规范的评估、评审、评标制度。科技项目的选择要以市场为导向,符合产业政策,强调由企业提出,或有企业的参与或承用。要研究分析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强调项目的贡献率和显示度。重点项目还应充分体现对省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引导和支持力度,以及对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带动作用。

强化重点科技项目的前期研究。重点科技项目的确定,均应有充分的前期准备,必须提供包括技术、经济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效益和市场分析、投资结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建议等,使重点科技项目的实施落到实处。

2)协调评议:主要按领域研究各计划和项目之间上、中、下游的衔接,实现横纵向的转换。综合计划处牵头与有关处室协调项目安排,汇总分析计划项目各领域和上下游所占比重、对行业的贡献及显示度。

3)计划审定:省科技厅厅长办公会议是科技项目立项的最终决策形式。主要审定各计划项目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及重大项目的安排。从原来的按计划研究的形式改为按农业、工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社会发展等领域或产业的形式进行。

4)计划编制:各职能处室要按照厅厅长办公会议的决定意见,对所负责的科技计划项目及经费安排进行整理、完善。由各职能处室与综合计划处、条件财务处会签后报厅领导审定签发。条件财务处送省财政厅会签。

厅综合计划处与厅办公室将"科技创新百项工程"相关材料整理,向全社会通报。

为保证科技计划的有效实施,在计划安排上要注重一条龙:如,对同一项目,可以从研究、开发、推广、产业化、市场一条龙部署,由各类计划安排。在计划衔接上要注重上中下游衔接:如对同一科技项目,可以从攻关、火炬、产业化等不同计划进行先后交接安排支持,各计划之间注意衔接、配合。在资金配置上注重多渠道支持:拨款、引导金融机构贷款,各类计划一起支持。

2、跟踪管理环节

计划编制完毕之后,进入跟踪管理环节:通知下达签定合同经费下达计划执行中期评估结题验收。

跟踪管理要强调目标管理。建立科技计划管理(处室)联系会议制度,加强计划项目进展情况统计;形成知识产权情况汇总、分析;项目经费监督使用。要及时向省委、省政府、省人大及全社会通报各类科技计划执行情况。抓好两个层次、两个方面。

两个层次是:一是重点项目的跟踪,实行定期通报制。各类计划都应确立一批涉及面广、影响大、效益显著的重点项目,这类项目不但要任务落实、经费落实,而且要管理到位、服务到位,特别是要抓好经常性的信息跟踪,及时解决问题。各有关处室定期联合召开一次重点项目通报会,通报各重点项目进展情况,汇总后报厅领导。二是所有计划项目的跟踪,实行年度报告制。要调动各部门,特别是各市科委的积极性,同时要与科技计划年度统计结合起来,及时掌握项目进展情况和计划总的执行情况,跟踪管理应是科技计划评估和资金配置以及计划滚动安排的重要依据。

两个方面是:一是"计划内"的跟踪,了解和掌握各类计划支撑体系如机构、人员、经费、相关科技与经济信息等。二是"计划外"的跟踪,要加强对计划执行相关环境的了解和研究,特别是要注重了解国内外相关情况。

3、效益评估环节

效益评估的重点:专利、成果、效益、奖励。

以提高获取自主知识产权能力、增强经济竞争力为导向,加强对科技计划知识产权的管理,加大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力度。为保障国家利益,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根据知识产权的有关规定,制定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管理办法(具体办法另行规定),以利于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科研计划与成果管理篇5

【关键词】科技创新;现状分析;改进措施

0 引言

科技创新是电力设计企业设计水平提升的源动力和具体展现,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已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电力设计企业的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科技创新。

1 科技创新现状分析

1.1 对科技创新根本目的认识不到位

科技兴企是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的根本宗旨,如果对科技兴企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只会造成科技创新工作的被动。科技兴企被搞成了为了科技而科技,忽视了兴企的根本宗旨,忽视了技术创新的实质是实现技术创新带来的经济效益、技术效益、社会效益。

1.2 科技创新工作与企业发展规划的脱节、科研导向的作用不能在企业中彰显

在技术型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首当其冲的一定是技术发展规划,技术发展规划是结合当前和未来市场的变化趋势结合企业自身实际,经多方论证得出的用以指导企业在未来数年内各项工作的总则。虽然企业都在制定技术规划,但是由于缺少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措施和匹配的办法未能使规划在企业的运营中得以充分的落实,好的战略和规划变成了口号。对科技发展规划的漠视、规划与现实工作的脱节已成为电力设计企业科技创新工作中的最大瓶颈。

1.3 科研管理机制已成桎梏、科研队伍似有似无

企业科技创新的平台是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和科学的科技管理制度。这种制度绝非是有部门、有岗位就可以,必须紧密结合企业的实际,充分考虑科技工作的特色,尤其是设计企业,更要考虑科研与生产任务的联系来确定制度。

1.3.1 职能管理部门管理权限的严重越位

企业的科技归口管理部门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但肩负着体系的建立、项目的管控、最终的考核评价,而且还有许多事务性的工作要进行处理[1]。这就要求科技归口管理部门要在资源配置方面有一定的主导权利,但是企业中的计划、财务、审计、采购等运营的重要职权部门,习惯于应用于管理生产和经营的措施和办法。一些计划部门把科研是同生产任务一样量化管理,一个月内完成了什么,都要量化到文字上甚至数字上,对科研项目的开展作用不大。单独项目的财务管理严格意义上应按明细进行费用的统计,但对多个项目的群体来说,如此细分的资金管理对于科研管理来说并不适宜。

1.3.2 研发队伍的问题严重

研发队伍是一个企业科研是否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只有具备了分工明确,配置合理的研发队伍,才能够保障项目的顺利进行。电力设计企业不是单纯的研发机构,研发人员也有生产任务,而且大多情况下生产任务都很重,没有时间和精力从事科研工作,生产科研二者难于兼顾。

缺乏优秀的科研团队,所谓的研发队伍往往是为了申报项目临时拼凑。在生产部门实施的科技项目,往往由项目经理独自全面负责,一些项目经理工龄短,资历浅,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能充分发挥项目经理的作用,不能有效组织项目团队进行项目研发,往往形成单兵作战的局面,在部门内出现重申报轻建设、重形式轻实效,缺乏部门内的有效组织,项目人员没有保障。

1.4 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严重滞后

科技成果的转化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竞争力的提升。然而在现在的设计企业中,科技成果的转化却只高喊口号不付之行动。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出现“两张皮”现象。

科技成果要转化就一定要符合市场的需求才能为市场所接纳,最终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此必须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科研选题立项机制,对于电力设计企业来说我们的产品是先进技术的集成,我们的市场就是业主的需求、专业技术的需求、工程实际的需求。

1.5 缺乏科学的科技工作评价指标,激励措施反成祸首

1.5.1 缺乏客观的评价准则,科研不与生产力紧密结合

搞科研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技术难题,产生新技术,并将新技术应用于生产应用与实际,以提高生产力水平。但在进行科技成果评价的过程中却漠视科技成果的先进性和实用性,或者用是否申请专利、是否发表核心论文来定义成果的先进性。评价准则的扭曲,造成了巨大科研经费换来了几篇论文却换不来生产力[2]。

1.5.2 盲目的激励成了制约科技成果质量的祸首

艰辛的科研工作需要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全身心投入、对枯燥的科研探索有浓厚的兴趣和坚忍不拔的意志。然而在企业中作为科技管理者,都希望在自己的管理期限内有所作为,自然希望能快出成果,多出成果,希望建立一些具有说服力和显示度的评价指标。部分研发人员虽然对科研没有什么兴趣,但对科研成果带来的利益却有着十份浓厚的兴趣,更不能容忍没有回报的持久探索,迫切希望找到功成名就的捷径。

在电力设计企业中,科研的前、中期都是用以服务生产的,我们当然不能够完全像纯科研机构那样花费几年时间去研究每个课题,但是我们做的每一个课题都应该紧密地与生产实际结合,对于大多的科研项目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产生一定水平的成果,及时补充生产所需,但是绝不是说没有成果而人为的造就成果。

科研是允许失败的,没有风险的科研就是没有价值的科研。对于设计企业来说,科研的失败是要区分对待的。首先科研立项的选题就要区分对待,要将科研项目在最初期就进行分类别、分级别对待,新技术开发、技术攻关类的重大科研项目,周期要长、资金要足,科研队伍要稳定,而且允许失败。对于引进消化吸收类、一般类项目,周期适当缩短,资金适当控制,队伍适当松散,而且坚决不允许失败,因为企业出钱、出人、出工去消化吸收一项成熟的技术,而且是工程设计亟待掌握的技术,作为工程设计人员,没有任何理由学不会。

2 电力设计企业科技创新工作改进措施

2.1 以科技发展规划为导则,以生产任务为主线,围绕科技兴企的根本宗旨开展工作

2.1.1 科学、客观地制定企业科技发展规划

作为设计企业,必须要有自己的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全面地对外界环境,自身实际进行科学、客观、合理的分析与评价,确立自身的优势,找到自身的差距,明确要攻关的目标,确定要开展的工作。规划必须全面涵盖企业的所有技术领域,要敢于暴露缺点,敢于体现不足,科学明确目标,合理安排工作。规划一旦形成,就必须坚决遵从,决不能在没有规划的指导下每年盲目、随机地进行项目立项,不然将造成科研与企业总体战略目标的违背,还会给正常的生产带来一定的干扰。

2.1.2 科研与生产密切结合

设计企业的主要任务是生产设计,科研工作的开展必须来源于生产、服务于生产,绝对不能脱离生产搞科研。科研和生产的关系应该是由来源于生产转变到服务生产再到最终的引领生产。

科研的立项首先保证是生产过程中未能解决的技术问题,科研的任务是要满足于生产的所需,但绝不仅是满足所需,而是要在满足生产的需求之上,还要有一定的创新,成果要超越生产的需求,要有额外的产出。

2.2 全面改进项目管理手段,加强各个环节的科学管理

科技项目是科技创新实现的载体,科学规范的项目的管理是保障科技创新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在项目的管理过程中我们应注重项目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从项目的立项到最终成果的转化,一个环节都不能忽视,一个环节都不能放过。

2.2.1 区分内外部立项,双管齐下

对于电力设计企业,研发的科研项目来源主要有外部项目和内部项目两大类,上级单位的课题往往代表着行业先进技术的趋势和方向,内部项目主要代表着企业自身的需求和渴望。

对于外部项目,总体策略是大胆走出去、合理引进来。将企业内的符合各类政府机构申报条件的课题进行积极的申报;同时积极承接上级单位的科研课题,努力将自己重点的项目申请立项,得到上级单位的重视与认可。对于高校的科研课题,企业采取的策略应该是精诚合作,互惠互利,校企双方共同投入,通过研发设备以及技术、人力资源的共享实现创新资源的整合,提高项目研究的效率和质量。

对于内部项目,改进立项方式。对于设计企业来说,以往的课题往往是由专业部门提出,由科技管理部门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后确定年度项目。这种课题的产生方式虽说是来自于专业,但是却很难代表企业的发展大方向。改变现有立项方式,每年由企业的技术负责人、技术专家等就本年度专业技术的进步与缺陷,行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下一年应主要关注的技术方向结合企业科技发展规划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科技发展规划形成科技研究方向意见,自上而下提出在科研课题。

2.2.2 合理进行项目实施管控,重视研发基地建设,推行项目式管理

对于研发项目作为科技管理部门必须建立独立的研发组织机构,各企业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管理,或成立专门的技术研究中心比如研发中心,或由科技管理部门直接设置专业研发管理队伍直接管理。采用项目式管理模式后,项目经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项目负责人,团队成员工作目标会更加明确,项目管理指令一致。

2.2.3 改进验收模式

科技项目验收中“和稀泥”、“当好人”的现象层出不穷,归根结底还是验收的方式存在问题。设计企业在科研项目的验收中应采用明确的指标来量化考核,这就要求任务下达时将项目的预期成果分条理罗列,在验收时对照预期指标进行逐条对应验收,每一条预期成果是否达到,是否超越了成果的预期都应该有客观的评价,杜绝验收专家个人喜好,对项目做出不客观的评价。

2.4 合理进行科技工作考核评价

科技工作的考核评价必须注重引导性。考核评价带来是研发人员的直接收益,同时还会给其他职工带来影响,要推动科技工作的进步,就得有适当的激励,只有激励措施的恰当与适宜才能带动大家的科研热情,促进优质成果的产出,才能保障引导科研的健康发展。

以科研成果的质量和可转化度作为考核评价的第一准则。在严格客观验收的基础上,形成客观的评价意见,配以切合企业实际的奖励额度,让潜心研究的人付出有所回报,让投机取巧者无所依附。

3 结论

我们应该清晰地认识到电力设计企业的科研存在的问题,对问题进行了客观的评估,才能得出科学的解决措施。让科研有效地和生产相辅相承地发展进步,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质的保障。

【参考文献】

科研计划与成果管理篇6

[关键词]项目管理;周期;整合;预算管理;思路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6.006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6-00-03

0 前 言

现代项目管理理论认为,项目是一个组织为实现自己既定目标,在一定时间、人员和其他资源的约束条件下开展的一种有一定独特性的、一次性的工作。项目具有时间有限、对象独特、需要逐步完善的特点。

项目管理将各种知识、技能、手段和技术应用于创造独特成果的努力之中,以满足项目要求。主要包括:项目范围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费用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沟通管理、项目风险管理、项目采购管理和项目整体管理。

科研项目管理作为项目管理的一种类别,具有项目管理内容特殊、管理过程调整性强以及管理成果不确定的典型特点。

由于缺乏科研项目预算定额标准,传统科研经费预算管理仅指以年度为单位依靠科研人员的经验预计年度科研经费的支出,并以预计额对预算年度的科研经费支出加以控制。传统预算管理与科研项目管理的周期和管理方式脱节,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实用性差,存在科研预算编制的准确性难以保证、科研预算的过程管理沦为空谈以及科研预算的绩效管理无据可依等情况。

全寿命周期管理是以长期效益为出发点,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对项目的资产、时间、费用、质量、人力资源、沟通、风险和采购进行集成管理的一种管理模式。将全寿命周期管理理念运用于科研项目管理,并将预算管理穿插于科研项目管理全过程,作为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一种方法,服务、引领于科研项目管理全周期,使预算管理与项目管理之间更加契合。在实际运用中,预算管理以项目管理为依托,从根源上促进科研预算管理的实效性;项目管理以预算管理为手段,促进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能力的提升。

本文以科研项目全寿命周期为基础,将预算管理与项目管理有机融合,从科研项目周期管理内容入手,分段剖析各阶段的预算管理的方向,以最终达到科研预算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

1 科研项目周期与预算周期的有效整合

传统科研预算以年度预算为中心,忽视了科研项目年度之间的关联,因此以科研项目的全寿命周期作为预算全周期是科研项目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机整合的“地基”。只有在周期上保持一致,才能保证两种管理理念的“基点”一致。应摒弃传统的先确定预算年度再确定项目预算的思路,合理分析科研项目全寿命周期,从预算角度合理分割科研项目周期,以达到预算管理目的。图1为传统预算思路图。

科研项目根据经费来源和管理方法的不同有多个种类,但大致可以将所有科研项目分为3个阶段,包括:项目立项阶段、项目实施阶段和项目结题阶段。

以预算角度分析科研项目周期,可以发现大多数科研项目周期在跨度上不仅涵盖了一个预算周期的全过程也可能跨越多个预算周期;预算周期包含多个不同执行阶段的科研项目,且随着预算周期的变化各个科研项目的执行阶段也会发生变化。基于这种现象,应通过逐一梳理各个科研项目所处的科研阶段,按预算期对各阶段科研项目予以归集,合理分析各阶段经费特点,确定不同的预算管理方法,并采取滚动调整模式,以适应不同预算期的需要。

2 科研项目全寿命周期预算管理思路

科研项目全寿命周期的各阶段在预算管理过程中的运用,是科研项目管理与预算管理融合的重要环节,决定了科研项目全寿命周期预算的实施效果。通过分析预算管理在科研项目各寿命周期任务中的作用,以及科研项目各阶段经费的使用特点,将预算管理的3个阶段(预算编制阶段、预算执行与调整阶段、决算和绩效评价阶段)合理应用于各科研项目全寿命周期的各阶段。以不同的预算管理方式来适应科研项目各阶段的方略,将科研项目全寿命周期预算的实施予以落地。图2为科研项目全寿命周期预算思路图。

2.1 科研项目各阶段工作任务及预算管理方向

2.1.1 科研项目立项阶段

科研项目立项是科学研究前,针对具体研究课题对项目依据、资金、人员、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完成标准等进行设置、论证的第一道程序。科研项目立项阶段的主要工作任务包括:项目建议书评审、项目可行性研究以及项目合同书签订。

(1)科研立项的对象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任务,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在实际开展期将会对企业的资源配置结构产生影响,特别是一些重大科研项目的立项,必将影响企业战略发展方向。

(2)科研项目立项结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有些项目仅在前两个工作任务中就可能“夭折”,因而科研经费投入的风险性较大。

2.1.2 科研项目实施阶段

科研项目实施是科研项目立项后,通过对科研项目的详细计划管理,保证科研项目开展并实施有效控制的过程,是科研项目全寿命周期中最重要的阶段,是科研项目管理的核心。科研项目实施阶段的主要工作任务包括:项目计划管理、项目跟踪管理和项目中期评估。

(1)科研项目实施依靠科研项目计划管理,它将科研项目按范围、人力资源、工作分解、采购、进度报告、成本、变更控制和风险管理8个方面制订计划,对项目实施的总体情况进行全维度把控。以上8项计划涵盖了预算的期间划分、人工支出、研发支出、采购成本以及预算变更等预算基础信息。

(2)项目的跟踪管理和项目的中期评估从项目管理角度对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环境适应性和目标实现性进行合理的评估与修正。可能造成科研项目计划的变更,应及时从预算管理角度进行应急性调整,保证各预算期预算的有效性。

2.1.3 科研项目结题阶段

科研项目的结题阶段是科研项目生命周期的最后阶段,是为保证项目建成后达到设计要求而进行的全面考核和质量检查的阶段。科研项目结题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项目团队自检、项目结题验收以及项目总体评价。

(1)项目团队自检工作需对项目成果逐一检查,找出项目问题和漏洞,明确修补措施和标准。项目团队自检工作过程中可能发现项目成果与设计要求发生偏离的现象,存在一定的质量风险。

(2)科研项目结题阶段的工作任务计划将有所减少,人员配备、资金需求等较上一阶段将有所下降。工作内容主要是成果收集、检查修正和验收评价,工作形式主要为资料整理和会议评审,因此管理性经费支出占比较大。

2.2 科研项目各阶段的预算编制思路

2.2.1 科研项目立项阶段

根据科研立项阶段工作的预期长远效益和短期风险的矛盾特点,应以促发展控风险为引领,从长、短期双入手合理编制立项阶段的科研项目预算。具体包括以下两方面。

(1)综合分析所有立项项目对企业资源长期占用后,将对企业资源配置产生的影响,以及企业综合承受能力,结合企业发展战略思路,与科研项目管理部门协商确定科研立项项目经费投入总限额。在保证科研立项项目的长远效益的基础上,防止资源投入的浪费。

(2)确定各预算年度所有科研立项项目经费限额,按各科研立项项目具体工作任务合理分配各项目年度经费额。在保证科研立项项目有序开展的基础上,确定科研立项阶段项目的年度经费。

2.2.2 科研项目实施阶段

科研项目的实施阶段是科研项目管理的核心环节,也是科研预算管理的重要环节。由于时间跨度长、管理环节涉及部门广以及经费支出类型多等因素,预算编制需通过环境分析、相关部门协调讨论、明确资源划分利用等措施综合测算,确定各预算期预算额。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科研项目经费支出总量以不超过科研项目资金收入总量为限,因此首先应分析各科研项目的项目计划,以及各科研项目任务相关的经费支出限额,确定科研项目实施阶段总预算,防止科研项目全寿命周期的经费赤字,减少企业资金风险。具体可分为:以“进度报告计划”确定各科研项目预算期间跨度;以“工作分解计划”明确任务安排,确定各科研项目成本支出内容;以“采购计划”确定各科研项目外协和材料成本;以“人力资源计划”确定各科研项目人工成本;以“风险管理控计划”为基础估算各科研项目的不可预见费。

(2)按预算年度划分所有科研项目预算,综合评估科研项目预算对各预算年度的经营目标影响,按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区分科研经费预算编制基础数据。

由于直接成本与科研任务直接相关,从保障科研任务节点要求出发,应首先保证各预算年度直接成本经费。在间接成本方面(如人工成本、资金使用等),应首先从企业整体资源承受能力、发展战略出发,合理规划科研项目与经营项目的资源占用情况,评估科研项目总资源占用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对人力、资金以及资产等资源占用成本,在各科研项目之间、各预算年度之间层层分配。

2.2.3 科研项目结题阶段

科研项目结题阶段是科研项目的收尾阶段,该阶段更注重科研项目质量与成果的检查,应从项目保障工作需要和保障风险需求两个角度,确定预算期预算额。具体包括:①明确结题阶段各科研项目在预算期内的任务计划,依据历史结题阶段科研项目的各费用占比情况,结合目前科研项目实际任务,分项估算各类费用支出额;②在保障基本工作任务经费的情况下,以结题阶段各科研项目的重要性为系数,分项确定各科研项目的质量风险成本,以基本经费加上质量风险经费的方式确定各科研项目结题阶段预算。

2.3 科研项目各阶段的预算执行与调整

2.3.1 科研项目立项阶段

(1)科研立项阶段的经费支出主要为预研人员的工资支出,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财务部门应与人力资源部门定期沟通,通过重点分析各项目人员配置与人员工资支出的关系,确定预算与实际支出的偏离度。

(2)对在预算执行中明确终止或因特殊原因面临重大调整的科研立项项目,科研项目管理部门应与预算管理部门联系,及时调整预算。

2.3.2 科研项目实施阶段

(1)以预算控制为预算执行主线,保证科研项目实施阶段的成功。在科研项目实施阶段,科研项目管理部门需通过对项目的质量、进度和成本进行过程控制。其中科研项目的成本控制实质即是对科研项目实际成本通过对比、检查、监督等方法,保证其经费支出在拟定的预算范围内。因此,科研项目实施阶段的预算执行主要为预算控制,通过对科研项目成本的正确归集、实际支出与预算对比分析反馈以及对有超支预算可能性的项目及时预警等方法,强化预算管理在项目管理中的作用,达到科研项目管理和预算管理目的的趋同。

(2)设立科研项目会计师制,建立科研经费管理和科研项目管理融合基础,提升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的执行力。科研项目会计师制可以从管理形式上形成科研经费管理与科研项目任务管理的统一、科研项目预算管理人员与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人员的统一,能强化预算与任务、预算与实际的对接。通过科研项目,会计师对科研项目任务管理的参与度提升,逐步解决预算管理人员对科研任务进度和变化了解不及时、预算分析不准确、科研项目经费监督失效等问题。

(3)建立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例会制,以定期会议形式强化部门间的沟通,促进科研项目执行管理达到项目质量、进度和成本三者最优化。以科研项目经费管控反馈和交流的形式,使预算管理部门及时掌握项目实施进度、项目质量情况以及项目风险情况,促使各职能部门共同对科研项目执行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评估科研经费预算调整,防止科研经费预算与科研任务的偏离,保证后期科研经费管控的实效性。

(4)以建立科研经费管理长效机制为目标,搭建科研经费管控平台。通过收集科研项目任务与科研经费支出的相关信息和数据,建立科研经费管理数据库,统计和分析科研项目实施与科研经费支出的线性关系,为后期科研项目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2.3.3 科研项目结题阶段

(1)科研结题阶段的项目面临收尾,风险性支出的可能性增加,关注科研项目经费是否超支是预算执行过程关注的重点。

(2)科研结题阶段工作多以会议形式进行,会议费在经费支出中的占比将有所增加,预算管理部门应关注会议费支出情况。

(3)科研结题阶段人员调配的可能性增加,预算管理部门应注意各项目人员经费支出情况,会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及时根据人员调配变化调整预算,明确各项目人员的经费支出。

2.4 科研项目各阶段的绩效评价

2.4.1 科研项目立项阶段

由于科研项目立项阶段工作将对企业产生长短期影响,因此在绩效评价方式和评判标准上也应按短期和长期予以区分。

(1)短期工作完成评价:合理评估预算期内处于立项阶段的科研项目的任务完成情况和经费使用情况。从人员配备、工作效率以及经费使用等多角度,确定科研立项工作的执行情况。定量指标有:任务完成工时与预算工时比、任务计划完成率、实际经费支出与预算经费比等。

(2)长期工作影响评价:对预算期内已处于实施阶段或成果阶段的项目,应以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与项目实际实施过程的偏离度,作为立项工作绩效长期效果的评价依据,如:各类资源实际投入与研究报告的差异程度、项目实施效果与研究报告是否一致等。

不论是短期工作完成评价还是长期工作影响评价都应具体分析原因,合理判断责任范围。如:立项工作任务未完成是由于企业战略要求予以暂停、项目实际实施经费支出与立项可行性研究的差异是由于合同签订时确定的研发任务有增加等,均不应归属于科研立项阶段的责任。

2.4.2 科研项目实施阶段

科研项目实施阶段的成功与否决定了科研项目的成败,此阶段的绩效评价应以科研项目执行效果为基准。鉴于科研项目效益以社会效益为主,以经济效益为辅的特点,科研项目执行阶段的绩效评价应按定性和定量两类标准入手,建立以项目执行效果为重点,以项目支出合理性为辅助,多部门平行考核的绩效评价体系,从目标到结果、从时间到空间、从内容到结构,多角度分析项目执行和预算管理效果,评定相关部门责任。

在定性标准确定上,应注重评估“预算编制合理性”“预算管理过程控制能力”“部门间协作能力”等。内容可包括:部门对项目执行的协作性、原定项目计划执行情况、人力和资金对项目的保障情况、项目数据管理能力的提升以及项目计划制订的合理性等。

在定量标准的确定上,应查实科研项目执行的综合效益,从资源投入效益、经费控制效果、任务完成效率、科研经费支出与任务计划的配比度以及预算执行的偏离度等多个方面与预算进行比较,评价科研经费支出对企业经营效益的贡献。指标可包括:项目到款与资源投入比、经费支出与任务工时比、人工成本与任务工时比、经费支出额与预算额下降比以及实际任务工时与预算任务工时比等。

为防止出现按预算期间评价割裂科研项目整体性效益,而得出不合理绩效评价结果的现象,应合理评估预算期内经费支出的长短期效益。对可能产生长期效益的经费支出,应分期确认其经费支出成本,保证绩效评价结果的合理性。例如,为科研项目研发购置的大额设备支出,需在科研项目后续预算期内长期使用,此类支出就应分期确认其资源投入成本。

2.4.3 科研项目结题阶段

科研结题阶段的工作内容是防范质量风险,防止成果偏差并纠正错误,此阶段的工作结论决定了科研项目的最终成果和效益,两者存在一定的矛盾性和必然性。因此应从项目风险管理效果和项目成果效益两方面评价相关部门的业绩。

在风险过程管理方面关注评价项目管理实施过程对风险控制的效果,以及效果与经费支出的关系,将发现错误纠正偏差的经费支出与日常管理经费支出区分考核。

在项目成果效益方面应关注长、短期效益,包括:项目结余情况、项目成果的产出效应以及项目成果对企业的品牌效应等。

科研项目结题阶段的绩效评价是对科研项目的最终效益评价,是对科研项目全寿命周期的评价,与预算期的绩效评价存在期间性差异,应注意项目责任和成绩的延展性,正确评价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责任与业绩。

3 结 语

科研项目全寿命周期预算的实施以科研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体系的建设为基础。实施过程需从项目管理的顶层设计开始,以科研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为主线,将预算管理纳入项目管理分支,利用信息化系统,全面集成项目计划管理与预算管理数据,做到任务计划与资源管控的全流程同步,最终完成项目管理与预算管理目标双向合并。

主要参考文献

科研计划与成果管理篇7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粮食消耗量最大的国家,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的战略问题,也是国际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已成为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创新的世界领先技术,对解决中国的粮食需求问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截至2006年,中国已累计推广种植杂交水稻约3.8亿公顷,增产稻谷5.2亿吨。目前,中国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约为1600万公顷,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50%以上,产量占稻谷总产量的近70%,全中国每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养活7000多万人口。然而,科研管理人员缺乏相关的理论与管理知识,管理水平上存在不均衡现象,管理措施不健全,同时缺少科研质量田间操作管理规程及质量内控体系等,这些不利因素导致了中国杂交水稻科研效率不高、科研人才成长缓慢,已经成为限制中国杂交水稻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中国的杂交水稻技术处于世界领先的位置之时,必须对杂交水稻科技创新的质量和效率进行审视,特别是作为杂交水稻技术的发明国家,中国在杂交水稻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方面,基本上还是空白,杂交水稻科研活动中导入质量管理原则的意义和价值还没有被发掘。因此,根据上述分析,杂交水稻科学研究工作亟需引进质量管理体系。

科研质量管理以提供优质科研成果和服务为目的,将组织管理、科研技术和数理统计等方法结合起来,建立一个完善的质量管理系统,经济有效地保证科研成果的质量。中外学者对此也做了大量细致深入的研究。如周文泳认为,我国与英、美、日等科技发达国家之间在科技竞争力上存在很大差距,这主要表现在科研质量管理上的差距,而其根源在于科研质量管理意识淡薄。杨光提出,科研过程质量控制的原理是根据有关规定和产品特点,制定具体研制程序,明确划分研制阶段,实施分阶段质量控制。赵玉索指出了实施科研过程质量管理的必要性及影响因素,认为进行科研过程质量管理就是对可能影响科研工作质量的一系列因素进行改进。此外,国外学者对一些特定领域的科研质量进行了的研究。如P.I.Shilyayev指出,从组织上和经济上提升科研管理机构的层次,是改进科研活动有效性的一种重要手段。M.L.E.A.Landheer等人分析和展望了EORTC(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机构)在外科病房肿瘤临床研究中的质量保证问题。ChristinaH.Gladwin等人讨论了农业方面合作研究中的质量问题。

2.杂交水稻科研管理的内容、存在问题及目标

    2.1管理内容

杂交水稻是指在农业生产中利用了杂种优势的水稻。杂交水稻应用的关键是培育优质高产的杂交组合。由于杂交水稻仅能利用杂交第一代,第二代优质性状即产生分离,因此,杂交水稻还必须年年制种才能保障生产使用。此外,杂交品种的推广应用还依赖于配套的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因此,杂交水稻的科研管理内容包括品种创新、制种技术和栽培技术的研究,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品种创新、制种和栽培质量管理三部分构成了杂交水稻科研质量管理的主体。综合运用现代科学和管理技术成果对这三部分管理的内容进行全面质量管理,有效开展资源引进、新品种选育、制种和栽培等工作,才能最终获得优良的杂交水稻新品种。

2.2 存在问题

杂交水稻科研质量管理具体存在如下问题:第一,杂交水稻科研质量管理的研究缺乏系统性。目前,对中国杂交水稻科研过程的管理主要局限于局部环节和方法的研究,对于把杂交水稻品种创新、制种管理、栽培管理等科研全过程作为一个整体而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第二,杂交水稻科研管理效率不高。目前,由于中国杂交水稻科研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除少数单位有具体的管理要求外,大多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可执行的规程。第三,杂交水稻选育过程中信息化程度不高。目前,由于杂交水稻科研机构和组织不能够充分利用互联网实现资源共享,限制了杂交水稻信息资源的快速搜集和交流。第四,科研管理队伍配置不合理。杂交水稻科研管理人员缺乏相关的先进管理知识,造成杂交水稻科研过程中导入质量管理活动现象少,使得杂交水稻科研人才成长缓慢。第五,育种机构体制不健全。中国农业科研机构管理体制缺乏对实际情况的适应性,科研内部机制不活,没有细化管理程序,对科研过程没有监控作用。

2.3目标

要提高杂交水稻科研工作效率,引入杂交水稻科研质量管理体系,重点要解决以下问题:第一,探讨杂交水稻管理模式,明确杂交水稻科研管理理论研究的方向;第二,把有关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运用于杂交水稻科研体系管理,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第三,根据建立的杂交水稻科研质量管理模块,并利用有关质量管理理论制定杂交水稻科研质量管理框架体系;第四,根据杂交水稻科研管理质量特点和目标,阐述和分析杂交水稻科研质量管理的运行机制;最后,提出促进杂交水稻科研质量管理的对策建议。

3.杂交水稻科研质量管理体系设计

全面质量管理是当今世界上主流的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性。全面质量管理来源于质量管理,而不等同于质量管理,它是当今质量管理发展更高的境界、更深的层次、更全的思想。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就是质量计划的制订和组织实施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按照PDCA循环,周而复始地运转,如图2所示。P(Plan)——计划;D(Do)——实施;C(Check)——检查;AAdminister)处理。杂交水稻科研是—个动态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杂交水稻科研全过程包括品种创新管理、制种管理及栽培管理3个方面,每个方面的管理都遵循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品种创新阶段。首先根据所要选育出品种的需要,如选育优质、高产、高抗品种,来拟定选育计划;然后根据计划具体实施执行,开展种质资源收集整理,不育系、恢复系、保持系选育及配组试验等各项活动;在实施阶段,要对照计划进行检查核对,了解执行情况和效果,找出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检查结果进行总结,采取措施,把实践经验转化成标准,标准可以继续指导下一轮的试验,整个过程是循环反复的。杂交种制种阶段。首先根据繁殖目标的特性及对产量和纯度的具体要求,制定制种科研的目标与计划;技术人员在充分领会制种计划的基础上,在操作人员的配合下对分期播种、田间管理、花期调节和人工辅助授粉等环节按照事先拟好的计划严格执行,并做好田间记录,以备管理部门随时检查;考评体系与运行体系同时运行,即用事先制定的技术标准对每一个关键技术的执行情况进行考察,如果出现不达标的情况及时纠正;最后,对整个生长季的所有细节进行讨论和分析,找出成功和不足之处并提出调整方案,经过质量管理委员会讨论后,确定下一年度制种目标和实验计划,进入下一轮的科研循环。栽培阶段同样遵循全面质量管理过程。计划是栽培科研的起点,即对栽培科研进行详细的规划和安排,包括栽培目标的确定,主要栽培管理因素的确定、应急处理方案等;在完成计划后,技术人员负责根据设计好的方案执行,即对整套方案实施全面运行,主要包括种子处理、播种育秧、秧田管理、秧苗移栽、本田管理和收获储藏等过程的实施与控制;依据阶段成果,对实施过程进行考察,结合调查记录,考评相关人员对各环节的控制程度,评定关键技术作业质量和技术方案的科学性;最后分析栽培科研实施的成功与不足,提出问题的解决改进措施,并经过质量管理委员会讨论修正,在下一步研究工作设计中提出调整方案,形成新的科研计划,即确定下一年度的目标和计划,进入下一轮的科研循环。根据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本文构建了杂交水稻科研质量管理体系框架,如图3所示。

4.杂交水稻科研质量管理运行机制的设计

为了提高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以及科研过程的效率,根据全面质量管理PDCA循环最基本的工作程序及杂交水稻科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立与杂交水稻科研活动规律相适应的科研质量管理运行机制是必要的。图4是杂交水稻科研单位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机制图,其中虚线表示信息的相互传递过程。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指导下,杂交水稻科研质量管理运行机制作为一个整体,需要建立五个体系,即决策体系、计划体系、运行体系、考评体系和改进体系,这五个体系同时遵循全面质量管理PDCA管理循环最基本的工作程序,即计划一执行一检查一处理,也就是说杂交水稻的品种创新、制种和栽培都必须围绕着这五个体系全面开展工作。建立领导决策体系是杂交水稻科研单位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首要条件。杂交水稻科研质量管理的领导决策,是在科研领导者及其被领导者的参与下,对杂交水稻科研未来行动的目标、途径、对策所做的选择和决定,并在实践中加以修正完善。后四个体系在科研单位决策层的统一领导下,在质量管理委员会的监督下,互相配合、协同工作,全面推进杂交水稻科研质量管理工作。

第一,杂交水稻科研工作开展之前,需依据所要开展模块的工作,设立科研质量目标,在目标确定后,对开展的工作要进行严密细致的规划,规划经过研究修改确立后,就要对涉及的科研过程制订控制措施,并将计划转入实施阶段;第二,在杂交水稻科研工作运行阶段,需建立杂交水稻科研过程质量标准体系,要根据杂交水稻科研质量管理标准去开展各项工作,并且依据质量标准对杂交水稻研究的实施过程建立科研质量控制体系;第三,杂交水稻科研阶段工作完成后,要建立健全考评体系对所实施的工作进行全面考量;第四,考评体系要对包括科研结果的科研全过程评价实际绩效,并将实际绩效与计划体系阶段建立的质量目标进行对比;第五,在考评阶段后,就要对整个科研过程中的失误进行总结,提出必要的改进措施,这就是杂交水稻科研质量管理的改进体系,经过讨论确定一个最终的改进措施,新的措施在下一轮科研过程中具体应用。

5.结论及政策建议

科研计划与成果管理篇8

摘 要 文章简要阐述了项目管理的定义和作用,归纳了科研项目运用项目管理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加强项目管理在科研项目管理中的应用的关键环节和方法。

关键词 项目管理 科研项目 管理方法

随着市场全球化、竞争世界化、服务个性化,项目管理作为提升组织运营效率、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与此同时,科研项目研究与开发作为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在国计民生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项目管理定义和作用

世界经济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标志,就是人们都在为将知识转化为效益而忙碌。项目管理作为实现知识转化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得到了理论界和实业界普遍重视,因此,无论在研究还是在应用方面近年来都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对项目管理较为普遍的定义为:项目管理就是以项目为对象的系统管理方法,通过一个临时性专门的柔性组织,对项目进行高效率的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以实现项目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和确保项目目标的最终实现。

应用项目管理方法于项目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是优化资源配置:项目管理中的人力动员计划、项目进度计划管理方法,使组织资源得到合理调剂,运作效率得到提升。二是项目可控:项目计划的完整性和强制性,为项目按计划完成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控本增效:有了项目经理及其项目团队成员的精打细算,严格执行项目成本控制计划,对于降低组织的运营成本,增加利润无疑将有较大的帮助。四是提高效率:项目管理是组织与客户、组织内部各部门之间沟通协调的桥梁和纽带,对外依据合同文件,对内依据管理文件,凡事都有项目团队的协调,项目整体工作的效率得到大幅提高。五是项目信息集中、档案完整:项目管理以其完善的管理体系,能够实现对项目技术、经济、管理、客户等各方面的项目信息科学的管理。项目信息由项目团队收集、整理、归档,使项目档案完整、规范化,有利于组织应用档案资料,分析、指导其它项目开展工作。

二、科研项目运用项目管理的重要意义

项目管理更为关注项目具体执行细节,不太涉及项目之外的宏观管理,推广实施较为简单。项目管理中的目标管理、风险管理、沟通管理等管理理念,都是目前我国科研项目管理非常需要引入和强化的内容。因此,项目管理非常适合应用于我国的科研项目管理。

(一)可以有效保证科研项目目标的完成。影响我国科研项目取得预期成果的因素,除了客观因素外,科研项目执行过程中的管理漏洞是最为重大的影响因素。首先,我国的科研项目的内部风险控制的重视不够,有时为了申请经费而有所回避。在项目管理中,加强风险管理,建立风险管理策略和规划,科学控制科研项目生命周期中的风险,以便达到减少或规避风险的目的。项目伊始,项目管理就要使全体参与者全面理解、深入认识项目目标,并将项目目标有效分解,使承担的任务、计划、控制和反馈处于可控状态;项目进展过程中,采用认证和交付跟踪的方式,检验项目节点完成情况,确保项目达到预定目标。在进度计划上,项目管理中有严格的时间期限要求,利用网络图来表达项目中各项活动的进度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确定关键活动与关键路线,以求得最短周期。采用项目管理模式对科研项目实行全程控制,可确保科研项目高质量地按进度计划完成。

(二)可以有效控制科研项目的成本。我国科研经费落后的管理体制,十分容易导致部分科研单位经费相对过剩、花钱大手大脚、以及“二手老板”的现象。项目管理中的成本管理由资源计划过程、成本估计过程、成本预算过程、成本控制过程组成。其原理就是监控成本偏差,分析原因并采取措施以确保项目按照成本最低原则推进。应用项目管理方法对科研项目实行全额预算管理,细化预算编制,对科研项目中与预算偏差的费用及时分析调整,将有效防止科研经费滥用,并减少不必要的开支。

(三)可以有效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把项目管理应用在科研项目管理中,将会有助于改变我国科研工作多年来“偏理论、轻应用”倾向,使科研项目最终目标的范围与结果都得到严格定义。按照项目管理的过程控制要求,科研项目完成后,各阶段产生的数据及各种文档资料应非常完整,对于以后成果的转化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础。应用项目管理的思想进行科研项目管理,可以较好解决科研院所的研究和开发创新问题。由于这些研究和开发任务具有一次性和独特性的共同特征,采用常规的运行管理是难以应付的,必须组成专门的项目团队,应用项目管理方法,这也是项目管理已经渗透到了包括企事业管理机构和政府机构在内的各种形式组织的根本原因。采用项目管理思想进行科研项目的管理,尤其适用于项目数量多、投资额度大、资金的来源多元化以及管理复杂性高的组织。

三、加强目标管理在科研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因为科学研究活动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和一定的风险性,可能出现未能完成预定目标、费用超支、研究时间被动延长等情况。准确识别风险、科学规避风险,可以有效降低成本支出、减少合同纠纷等。应用目标管理方法将为科研项目提供了目标为导向的管理手段。将目标层层分解的方法应用于科研项目过程的各个阶段,可较少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并降低潜在风险。

(一)准确界定工作范围。工作范围的界定材料包括合同、任务下达书、客户需求等等。界定材料中的重点内容是成果的特征描述。在立项之前,应当通过德尔菲法等科学方法来确定这些特征描述是否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完成,技术解决方案是否可行等,以上问题获得确认通过后才能批准立项。相应的输出材料主要是工作范围说明书,主要内容包括明确的起止时间、成果的具体形式、可量化的技术指标等。

(二)科学制定进度计划。项目进度计划的输入材料包括客户需求、合同、工作范围说明书、任务下达书等。项目进度计划应该是全周期的,根据任务细化要求,可分为一、二、三级计划,必要时可以再细分为四、五级计划等等,计划的编制采用由上往下,计划修订由下往上,上层计划是下层计划的依据和约束,下层计划必须支持上层计划。编制进度计划时应遵循SMART原则,并按以下步骤实施:一是科学分层。根据科研项目的结构设置,可按照“课题―任务―工作单元”的模式进行分解,直至分解至无法分解的最小单元。二是确定工期。在任务分解过程中,最小单元的工期应控制在10个工作日。三是落实责任。在任务分解过程中,最小单元的责任必须落实到人,如果存在由多人共同承担的分解单元,应再次细分。四是化解风险。在任务分解过程中,对已识别出的具有较大风险的任务,应再次细化分解,同时制定化解、降低、控制风险的措施。五是关联任务。在编制计划进度时,应正确设置任务之间的关联性,同时要合理确定项目的里程碑节点。

(三)加强过程监督检查。工作范围及进度计划制定后.项目将进入实施阶段。对于科研管理部门而言,本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加强过程监督检查,并负责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监督检查的输入材料包括工作范围说明书、进度计划。必须建立定期检查制度。根据进度计划及工作范围说明书,定期对项目的进度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偏差,协调各方面的资源予以解决。

(四)严格控制项目变更。科研项目的变更可能会造成研究周期延长、成本增加等。在实施变更前,应由科研项目负责人提出申请,充分说明变更理由,变更申请事宜必须经有关专家的审议,确保预期目标能够实现方能实施变更。同时必须根据变更内容对工作范围说明书、进度计划等进行修正,并保留变更记录。

(五)全面验收评价项目。项目验收的输入材料包括工作范围说明书、进度计划、监督检查报告、变更记录等。按照项目实施前期各阶段已明确了的项目成果形式、数量、技术性能指标等内容,在验收时应由行业专家对这些内容进行全面检验、验证,通过后方可确认为项目任务完成,同时应尽快移交课题成果及过程资料。

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是确保科研项目得以顺利实施的基础。坚持将目标管理法应用到科研项目管理的各阶段,不断优化项目管理制度及流程,对提升企业科研管理水平,节约科研管理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科研计划与成果管理篇9

Abstract: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university scientific research work. At present, most of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have some problems in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 management, such as the traditional and conservative management mode, the budget management is not science, management talent shortage and so on. This paper industriously improves the status quo by introducing the life cycle management model, uses practice to study the feasibility of this project management pattern in the management of r&d project, at the same time, it constantly sums up the experiences of technology to promote the orderly and stable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project management industry.

关键词: 科研项目;生命周期管理;实践研究

Key words: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life cycle management;practice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4-0063-03

0 引言

科研是高校最主要的一项社会职责。严谨而有效的科研项目管理是提高科研工作质量的有效途径。自市场经济体系建立以来,我国高校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逐渐显现出一些问题。比如,以计划管理和成果管理为主的传统管理模式降低了科研项目管理质量;经费管理不科学、不合理;重申报轻管理、重数量轻质量、重成果轻转化;人才匮乏,动力不足等等。

本文在对国内外项目管理深入探讨的基础上,根据高校科研机构科研项目管理的特点,提出了运用项目管理生命周期的理念,建立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系统的有效技术手段,来解决目前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中的问题。

1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研究现状

高校是科研项目实施的主要场所之一,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科学与否、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高校的科研水平,换句话说,科研管理工作对科研项目的最终结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国高校现行的科研管理体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影响了高校科研的发展。

1.1 重申报轻管理、重数量轻质量、重成果轻转化

长期以来,在科研项目管理上都存在重申报轻管理的现象,现行的科研管理体系常常以科研事业单位承担项目的多少为其科研能力的指标,导致项目申请与立项工作成了科研事业单位的工作重心,但申请到之后往往疏忽管理,使得一些科研项目不能按期完成或完成的项目质量不高。另外,项目数量与经费多少常常与项目申请人待遇挂钩,这种现象在高校中尤其普遍,往往导致项目申请人科研能力与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又同时拥有多个项目,不免顾此失彼、马虎潦草,最终影响项目研究的质量。

1.2 经费管理不科学、不合理

目前,我国科研经费管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如下:①分配环节上科研项目经费缺乏总体安排,导致一些科技项目的重复申报、同一项目在不同部门重复立项的现象,而有的项目因多种原因得不到资金支持。②使用环节上存在管理不规范、损失浪费问题。课题结题后不及时进行财务结算,长期挂账报销费用,严重影响了科研经费预算的严肃性。③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各部门之间沟通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脱节现象,导致经费使用不当。

1.3 人才少、队伍断层、缺氛围、动力不足

传统的科研管理只注重科研项目本身的流程完成情况,很少将视角放在培养科研人才的角度上来,缺乏科研团队培养意识,从而很容易导致科研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科研后劲不足、科研人员队伍断层等问题。

1.4 传统管理模式滞后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世界各国对科研的投入逐渐加大,传统的科研项目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当前科研迅速发展的要求,计划管理和成果管理在科研项目的管理中仍然条块分割严重,存在中间环节管理脱节,职责不清现象,缺乏项目全过程管理意识,从而导致很多项目申报不成功或者申报下来后不能正常结题、人才培养脱节等一系列问题。

2 高校科研项目生命周期管理的概念及特征

2.1 概念

一个咨询项目从概念到完成所经过的各个阶段。项目的性质在每个阶段都会发生变化。由于项目的本质是在规定期限内完成特定的、不可重复的客观目标,因此,所有项目都有开始与结束。不过在看到这个关于项目“出生、成熟、死亡”的生物学比喻以后,不要受到误导而得出这样的结论:“即项目在本质上是单一方向发展的。”许多项目,由于意料之外的环境变化,即使在接近原先规划的最后阶段时,也可能重新开始。

2.2 特征

项目是一次性的任务,因而它是有起点和终点的。任何项目都会经历起动、开发、实施、结束这样一个过程,人们常把这一过程称为“生命周期”。项目的生命周期特性还表现为在项目的全过程中起动阶段比较缓慢,开发实施阶段比较快速,而结束阶段又比较缓慢的规律。尽管各类项目的生命周期阶段的划分有所不同,但总体来看,项目的生命周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调研阶段(Research)、开发阶段(Develop)、实施阶段(Execute)以及收尾阶段(Finish)(简称为R.D.E.F阶段)。

3 高校科研项目生命周期管理流程

3.1 调研阶段

3.1.1 科研项目申报管理

①前期调研。前期研究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开展科技文献查新;阅读科技文献资料;掌握国外、国内研究动态和发展方向。如果是应用研究课题,例如试制新产品,前期应该考虑市场要求、经济性(主要是成本等)、实用性(其中包括性能等)、技术可行性(必要时可先做一些简单试验,以检验所提出的设想是否可行,然后确定课题)。这一步要求科研管理者多方面考察科研人员关于此项目的前期研究状况。

②组织申报。科学引导项目申请书的撰写是科研管理部门的职责和工作重点之一,项目申请书是专家评议、管理部门审批的主要依据,其填写非常重要,管理人员需对申请人进行正确指导,并给出修改意见。

3.1.2 科研项目立项管理(图2)

3.2 规划阶段

3.2.1 科学的预算编制

立项后,项目负责人必须与项目依托单位共同完成全额预算编辑工作,通常可采用支出预算、来源预算的方法。支出预算包括支出的所有项目费用,可包括设备费、管理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烧动力费、材料费、专家咨询费、差旅费、会议费等等。来源预算是指项目资金来源预算,主要来自于依托单位、企业合作、学校配套经费、自筹经费和政府拨付的专项研究经费等等。支出与来源预算相结合的编制方法,可全面了解项目经费的来龙去脉,并且细化预算编制使得预算的评估和审查具有可行性、科学性。

3.2.2 严格的预算审核

严格科研项目预算的审核,首先必须在组织上提供保证。应当由科研项目拨款或投资方组成预算委员会,对项目预算进行审核,并最终确定项目预算,为拨款或投资方对项目预算决策提供咨询。

3.2.3 加强预算监控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的作用结果,实际执行情况难免与财务预算发生偏离。为了纠正偏差,保证项目按预算预定目标运行,对财务预算执行进行日常监督和控制,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实现最大的效益,从而提高科研管理水平,这符合国家财政管理的整体需求。

3.3 实时阶段

3.3.1 计划编制

①基础研究计划要简洁灵活。基础性研究的不可预见性大,这就要求计划书填写内容、进展标准判断与质量控制上具有灵活可变性,当研究中发现更科学合理的研究途径和手段时,或者研究结果产生重要学术意义的分歧时,应当请允许研究人员修改原来计划。只要在学术方向、研究目标没有大的变动时,可经过项目组讨论后,自主决定并及时调整工作;对原计划有较大变动的,科研人员应该先提供报告,管理部门尽量简化批准程序,以免影响项目进行;如果研究方向有变,应另行立项。

②应用型研究计划要详尽细致。应用型研究具有实用性强、不可预见性小、研究对象明确、研究目的直观等特性,因而研究计划应该尽可能具体详实,严格要求。应用型研究计划内容包括:研究技术路线、试验步骤、研究方法、实验设备、项目组人员分工、经费使用、工作进度、实用指标和项目目标等等。

③试验发展项目计划要以生产实用为核心。项目计划必须以生产实用为核心。科研项目计划内容与应用型研究计划相似,但是计划的制度要更加严谨,执行要更加严格,必须对计划的每个环节都进行反复推敲。整个项目计划的实施过程中,以生产实用为宗旨,如果局部出现意外,应该从全局出发,服从最终实用目标。

3.3.2 组织实施

组织实施是紧接着项目计划书编制后,对项目跟踪管理的过程。通常可以要求定期提供项目进度报告、总结报告,可以掌握项目实施实际进展和既定目标的差距,以便及时分析问题找出原因,必要是可根据项目外部环境(经济、技术、政治环境)的变化调整原计划。实际工作中,提倡科研管理人员要不断学习科学管理与先进科学技术,深入一线,详细了解每一项目的实时进展,确保项目顺利完成。

3.3.3 检查督促

科研项目检查督促管理按项目合同关系,科研管理部门或任务委托方,由上而下逐级抽查。检查可采取书面形式(定期报表、报告书)、开会口头汇报、现场(实验地、实验室)检查。检查次数与形式根据项目研究类型而定:应用基础研究类实行年度检查制;应用技术研究类实行年中检查监督,年末检查考评制。

3.3.4 进度管理

科研项目进度管理有阶段总结、现场检查、会议汇报咨询三种方式。

①阶段总结。根据中期管理的节点控制原则,采取阶段总结,可准确评估、评价项目实施现状,从而对项目进度和目标实施有效管理。阶段总结主要是由项目负责人编制有关总结、汇报文件,提交有关管理部门或依托单位对项目进度进行评价或评估。此方式适合于基础研究类项目,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常采用阶段总结的中期管理方式。

②现场检查。按照科研项目实施过程的重要节点,由生产管理部门组织有关专家,对项目进行现场检查。此方式适合于工程技术类科研项目,现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依靠这种方式进行进度管理。

③会议汇报咨询。主部门组织有关专家听取项目负责人的口头汇报,最后作出评价并交流意见,此方法要求专家具有丰富的经验、高专业素质与水平。

以上三种方式是目前高校科研进度管理的基本模式,在实践应用中,可以几种方式相结合。

综上所述,科研项目中期管理的监督、检查作用,是实施质量控制的必要措施,这一阶段的工作质量,将直接影响科研经费效益能否充分发挥、能否质量完成任务、能否取得高水平的成果。

3.4 收尾阶段

科研项目验收管理(如图3所示)。

4 项目生命周期管理在广东高校的实践研究

广东某高校以往的科研项目管理仍沿用以计划管理和成果管理为主的传统管理模式,管理进度和工作质量都与市场经济的管理要求有不小差距。本校在科研项目管理改革发展中,通过引入项目生命周期管理方法,优化调整了传统管理模式,取得了一些成果。

如图4显示,“十一・五”期间,科研项目总数达到672项,项目数基本稳定,真正有能力,或者说有兴趣做科研的队伍是比较稳定的,2007年变动大是由于校级项目立项所致。另外,虽然项目数变化不大,但是从2008年经费合同额和到账经费都有较大幅度地提高,这一方面说明立项经费在增长,另一方面,也说明项目的含金量也在提高,特别是横向委托项目研究实力在增强,这样的趋势大大鼓舞了老师的积极性,营造了校园学术氛围,促进了老师们的科研意识。其中,2009年,Z校的合作研究项目开始走向国际化:本校J博士获得美国国家AFSP基金自主研究项目1项,实现了国际合作研究的零突破;G学院与澳大利亚巴拉瑞特大学达成了四个研究领域的科研合作并进入深层次合作研究阶段。到了“十一・五”最后一年,2010年,本校科研快速增长的势头令人惊喜:一年间,Z校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2项和省社科规划项目4项,联合共建项目5项,创建校以来历史新高。

5 结论

项目管理是在长期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形成的科学理论与方法。研发项目既有传统项目的一般特征,又有其特殊性。本文在分析了项目管理与研发项目的概念、特点的基础上,结合高校研发项目管理的现状,提出了在高校研发项目实施过程中引入项目管理的观点,论证了项目管理在研发项目管理中的可行性。随着高校科研项目“质”和“量”的提升,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必须根据形势变化不断调整和改进,以提高自身对新问题、新形势的适应能力,促进整个项目管理行业有序而稳定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叶茂林.科技项目管理创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2:86-87.

科研计划与成果管理篇10

一、充分认识加强项目(课题)承担单位法人责任的重要意义

1. 进一步发挥项目(课题)承担单位的法人作用是加强科技计划管理的必然要求。“十一五”以来,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深入推进,明确项目实施各方责任,赋予课题组科研自,有效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保障国家科技计划任务完成,促进科技成果产出和转化应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需求的持续增加,科研规模日益扩大,课题承担单位日趋多元,创新复杂程度不断提高,对科研活动的组织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面对新形势,进一步完善国家科技计划管理责任体系、强化计划项目(课题)过程管理的需求十分迫切。法人单位作为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课题)管理的重要环节,在了解项目研发信息、把握项目进度、加强资源整合、组织协调和服务于项目实施等方面具有优势。加强国家科技计划的组织管理,要进一步推进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课题)过程管理重心下移,增强承担单位法人责任,明晰项目(课题)研究和管理各方的责权关系,保障项目(课题)任务顺利完成。

二、明确加强项目(课题)承担单位法人责任的总体要求

2. 进一步加强承担单位法人责任,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科研活动顺利进行作为计划管理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引导和鼓励项目(课题)承担单位按照服务支撑与管理监督并重的基本原则,加强申报立项阶段的组织和指导,加强预算编制阶段的咨询和服务,加强组织实施阶段的协调和支撑,加强经费使用过程中的审核和监督,加强结题验收阶段的检验和凝练,加强计划成果的应用推广和产业化,切实提高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3. 进一步加强项目(课题)承担单位法人责任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充分调动项目(课题)研究和管理各方积极性。要通过加强承担单位法人责任,进一步改进科研活动的氛围和环境,优化科研力量布局和科技资源配置,充分调动和发挥承担单位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国家科技计划责任机制,强化计划过程管理,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促进计划统筹和成果集成,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三、健全立项机制,发挥法人单位在项目申报立项阶段的组织协调作用

4. 科技管理部门积极支持科研单位面向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组织申报项目。科研单位应结合本单位学科建设、基础研究和技术进步与创新需求,协调组织本单位以及相关合作单位的优势科研力量共同参与,合理配置研发资源。

5. 各科研单位应按照国家科技计划管理办法要求,结合项目(课题)研究开发任务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协助本单位科技人员共同完成项目申请书、经费预算书等申报材料的填报工作,认真做好咨询服务和审核把关。

四、加强过程管理,发挥法人单位在项目实施阶段的指导服务作用

6. 承担单位要依据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任务书或合同的约定条款,合理配置单位研发资源,为项目(课题)实施提供实验室、研究仪器等必要的条件保障,促进项目(课题)间资源的开放共享。行政事业单位使用课题经费形成的固定资产属于国有资产,应将其纳入单位固定资产账户进行核算与管理,行使使用权、经营权及收益权。企业法人使用课题经费形成的固定资产,按照《企业财务通则》等规章制度执行。

7. 各级科技管理部门要充分依靠承担单位,加强项目(课题)的过程管理。承担单位要根据项目(课题)合同书要求,督促科研人员按进度完成项目(课题)实施,并及时向项目组织单位或计划主管部门报告项目(课题)执行情况、经费到位及使用情况等。

8. 依据计划管理办法,承担单位应在充分听取项目(课题)负责人意见并做必要论证的基础上,对本单位承担项目(课题)的技术路线、经费预算和主要研究人员变动等事项提出调整建议。

9. 承担单位要加强科研规范和伦理道德教育,严肃调查处理科研不端行为,为计划实施创造良好环境。

五、规范经费管理,发挥法人单位在经费使用中的审核监督作用

10. 承担单位应根据国家科技计划经费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经费管理制度,完善内部控制和监督制约机制,认真行使经费管理、审核和监督权,对本单位使用、外拨项目(课题)经费情况实行有效监管。

11. 承担单位应根据国家科技计划经费管理办法,按照项目(课题)预算中核定的金额,与合作单位共同安排好间接费用支出。间接费用中的绩效支出要充分尊重课题负责人的意见,注重发挥对一线科研人员的激励作用,由承担单位按照国家工资津补贴政策统筹安排。

12. 承担单位应在经费管理使用方面为科研人员提供必要的政策咨询、培训支撑等相关服务,确保项目(课题)经费支出符合国家财政资金的使用要求,提高经费使用效益,有效促进科研活动开展。

六、完善成果管理,发挥法人单位在项目验收阶段的统筹集成作用

13. 承担单位应根据国家相关法规,鼓励和引导本单位科研人员加强项目(课题)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和运用,并采取切实措施,加快国家科技成果的应用推广和产业化。对项目(课题)实施过程中产生的研究成果应及时采取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依法取得相关知识产权,并保障研究人员的合法权益。

14. 承担单位应按照有关国家科技计划管理办法和项目(课题)任务书要求,及时提醒和督促项目(课题)负责人做好验收准备,并认真审核验收材料。承担单位要高度重视项目(课题)经费审计和检查验收的意见建议,及时制定和落实整改措施。

15. 承担单位应按照要求落实国家科技报告制度,做好项目(课题)执行过程中产生的信息和数据管理工作,及时提交相关部门汇交共享。承担单位应建立健全科研文件材料的形成、整理和归档制度,确保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课题)归档文件的完整、准确和系统。

七、加强制度建设,提升项目(课题)承担单位管理能力与服务水平

16. 承担单位应按照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课题)管理要求,建立健全完善内部科研管理制度,加强科研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提升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课题)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17. 承担单位应依据国家科技管理相关法规,建立健全有利于提升科研水平和确保公平公正的决策机制,充分尊重科研自,合理安排工作,合理分配资源,保证科研人员的时间投入,有效运用奖惩措施,充分保护、调动和发挥科研人员积极性。

八、强化激励引导,营造有利于法人单位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

18. 科技部将会同有关部门,适时对法人单位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课题)实施情况进行绩效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后续经费拨付的重要依据。对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课题)管理中表现突出的法人单位,及时给予表彰。

19. 科技部将加快建设国家科技计划信用管理系统,科学记录、管理和评价承担单位信用信息,据此作为评价研发基础的重要指标。信用优良的承担单位,优先考虑参与国家科技计划和国家创新基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