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劳动教育总结十篇

时间:2024-03-23 17:14:39

学校劳动教育总结

学校劳动教育总结篇1

劳动教育工作总结(学校)

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劳动教育必不可少,发展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动实践意义重大。为此,我校在县教体局和镇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把劳动课程纳入校本科研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以场地建设为载体,认真实施劳动教育,具体做法是:

一、多招并举,建立劳动实践场所

1、以校园土地资源为依托,搭建学生劳动平台。

近年来,我们对全镇各校的校园空地进行调查丈量并有效地整合,组织师生开垦利用,有的种起了蔬菜,有的种起了花生。有的栽种了果树,各个学校利用劳动课及课余时间进行实践,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使学校创收增收,为学校办学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

2、以校外农业企业相联系,建立劳动合作关系。

为更好地拓展户外劳动场所,让广大学生有更好的劳动实践机会,我们通过镇政府搭桥牵线,与学校周边两大农业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让企业生产基地成为我校师生劳动实践的场所。一是与张公镇生态葡萄园进行合作,定期组织学生为他们剪枝、打叶、扫地块、摘葡萄、打包包装。二是与红壤研究所的农业场进行合作,我们派师生学习他们企业的劳动技术,然后按照企业的要求和布置,为他们的茶场摘茶叶,洗茶叶;为桔场培土、摘桔、过秤、包装,为杨梅场除草、摘梅。

3、争取当地政府支持,开辟新型劳动场所。

近日里,我们通过努力争取,得到了镇党委及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持,镇领导为发展学生劳动实践场所,从张庙学校围墙外划拨了三亩土地供我校师生建设蔬菜基地,指派了附近农民为我们作技术指导并帮助我们翻耕土地,这一项目的实施对增进我校师生的劳动实践,改善我校师生生活将有着重大意义。

二、以劳辅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

为更好地增进学生的劳动实践效果,有效地发挥劳动实践的教育作用,使这一工作常态化,持续化,我校一方面成立了学校劳动实践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下设劳动教研组和学科组,分班级依场地划出劳动片区,各片区指定责任人和指导老师。另一方面设立了劳动实践评价机制和实践经费保障机制,制订了《劳动奖惩办法》、《劳动安全制度》、《劳动课程岗位职责》,要求做到工作有计划,阶段有总结,过程有记载,活动有安排。

2、加强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发展。

劳动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课程的设计与管理,应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力求达到以劳育德,以劳启智,以劳健体,以劳取乐,以劳益美的综合教育效果。为此,我们要求每一位教师要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对每一次实践要精心设制,认真安排,严格实施。一是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劳动观念,让学生在劳动中欣赏劳动的成果,感悟劳动的伟大,认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义,在劳动中培养勤奋,陶冶情操,感受光荣。二是要从教育为

农的高度出发,培养学生的实用技术,同时要结合其他课程的教学实践,启迪学生的灵感和智慧,增长学生的知识;三是要充分发挥劳动课的运动功能,把握劳逸结合,劳思结合的规律,达到让学生强身健体的效果;四是在劳动中培养学生的快乐情趣,让学生在劳动的成功中享受快乐,在劳动的果实里品尝喜悦;五是要在劳动实践中设计曲线美、形象美、节奏美、成功美的动态情形,从而增进学生美的认识。

只有把劳动实践活动与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乐有有机地结合,劳动实践才能真正发挥它的巨大教育功能。

建设劳动实践场所,有效地发挥劳动教育的功能作用,是一项意义巨大,任重道远的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讲,我校的工作还刚刚起步,但我们相信,有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有当地群众的大力帮助,有我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我校的劳动实践教育工作一定能稳步推进、持续发展。

劳动教育工作总结(学校)

在全校师生的参与下,经过近一年的努力,我校的劳动实践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现将一年的情况作个小结。

一、劳动实践基地建立的缘起。

今天的小学生承载着明天的希望,担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然而,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加,家长对孩子的宠爱之风日益盛行。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学生比比皆是,甚至在我们农村也屡见不鲜。如此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家长和社会的高度警惕。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达,我们的下一代肯定不是每天都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旧式农民的翻版了,但是中华民族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坚韧不拔的品质,却是我们生活的精髓,不能随意丢弃。xx是著名的银杏之乡,银杏是xx的名片,是学生最熟悉的树种。为了抓好民族精神的教育和培养,真正将新课程的理念全面贯彻落实,让延续五千年的中华民族文明历史得以发扬光大。我校建立了以银杏园为劳动实践基地,以银杏的栽培为校本课程的劳动实践活动。

二、指导思想。

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最终让学生热爱劳动,感受劳动的快乐。是我校课外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我们认为学生的素质不仅是基础文化素质,而且还应包括各种体力、能力和知识面,包括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树立,只有全面地进行教育教学行为,才会让学生形成坚韧不拔、吃苦耐劳、乐观向上、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风貌,才会形成客观看世界主观去努力的良好人格。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之间相互沟联,缺一不可。知识与技能是骨架表皮,方法与过程是血脉筋络,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灵魂思想,学生的知识与技能除了认真学习书面教材以外,更需要课外的社会资源的大量补充,才能有机地结合社会理解课文,理解社会,形成能力,造就人才。

三、组织管理及实施。

为了更好地领导开展学校劳动实践活动,开发课程资源,让学生有全面发展的机会,学校组织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劳动实践基地领导小组。制定了详实可行的计划,并选派沈军、常勇、刘国兵三位老师担任劳动实践指导老师。老师学生一起干,全员参与,分工合作,老师教学生,学生教学生,互帮互学,教学相长,营造劳动实践氛围,让大家在劳动中快乐,在快乐中成长。。

四、收获和成果。

学校劳动教育总结篇2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职业教育法》)已经颁布,并将于今年9月1日实施。现将劳动部《关于贯彻实施〈职业教育法〉的通知》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各部门实际,参照以下意见,一并贯彻执行。

一、加强领导,做好《职业教育法》的学习和宣传工作。

各级劳动、教育部门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法》的学习、宣传工作,要结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精神,制定本部门学习、宣传《职业教育法》的计划,指导企业和职业培训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宣传活动,全面理解和正确掌握《职业教育法》的精神实质。要组织本地区、本部门积极参加劳动部举行的《职业教育法》知识竞赛活动(具体办法另行通知)。

二、以《职业教育法》为动力,加大职业技能开发力度。

各级劳动、教育部门要按照《职业教育法》的规定,围绕年初全市就业工作会议提出的职业技能开发工作的任务要求,全面检查、总结上半年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进一步明确下半年的工作目标。特别要把企业职工培训、社会失业人员和下岗待工人员转岗、转业培训工作列为全年职业技能开发工作的重点来抓。要切实把职业培训与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就业紧密结合起来,有效地改善我市技术工人队伍结构。

三、推进职业技能开发集团建设。

组建职业技能开发集团,将培训、鉴定与职业介绍、就业实行一体化运作,是发挥劳动部门优势,进一步规范职业培训工作,提高培训质量,推动职业培训与劳动就业相结合的有效措施。各区、县劳动部门要加紧制定本地区建立职业技能开发集团的方案,年底前完成集团的组建工作。

四、在优化、调整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技工学校的改革步伐。

今年,为适应首都经济建设的要求,根据各行业、企业发展的规划、目标,结合经济结构调整,我市进行了优化、调整技工学校布局的工作。各局、总公司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已分别提出了技工学校布局调整,专业调整的方案。下半年,要抓紧做好方案实施工作。对所属技工学校的调整工作,要加强领导和组织,并注意总结经验,使调整真正起到推动和促进技工学校发展的作用。年底之前,我市将对调整后的技工学校进行登记注册,各局、总公司要根据全市统一布置,做好技工学校注册登记的组织工作。

职业能力测试招生改革试点校要注意做好学生的跟踪调查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教学内容的调整,使学生的职业潜能得以充分发挥。

各技工学校要进一步探索各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充分发挥技工学校培养技能型劳动者的特点,依托于行业、企业的特点,加强校际间的联合办学,发展与大企业、大集团的联合办学,使技工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用人单位之间建立起一条密不可分的纽带。

五、做好职业培训机构的重新审核和布局规化工作。

学校劳动教育总结篇3

【关键词】良好校风;教书育人;注重实践;学校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6-0069-01

良好的校风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校风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教育的各个方面,因此,校风建设是育人的重要一环。几年来,我校努力把育人这个着眼点渗透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之中,建立起了全方位育人的优良校风,收到了可喜的效果。学校管理工作必须抓好计划、检查和总结三个重要环节。学期开始时要搞好学校和各个部门的工作计划,学期中间要进行阶段性的工作检查,学期末要总结学校工作,交流教育、教学经验,评选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提出下学期的工作任务。

一、学校工作计划是全校师生员工集体行动的纲领

在这方面,作为一名校长的我首先向全校提出鼓舞人心富有吸引力的共同奋斗目标,使全校人员目标一致,行动一致,确实形成了一个坚强的教育集体。我觉得这是办好学校的重要条件。在开学初,组织全校工作人员讨论和制定工作计划,使大家明确本学年(期)共同奋斗的目标以及每个人应负的责任和要完成的任务。在统一计划下,各组、室、班级之间协调一致地进行工作。工作计划中规定了办学的指导思想、工作重点、各项工作之间的关系和工作步骤。

学校工作计划的种类分全校工作计划,各组、室的工作计划,教研组的工作计划,班主任工作计划,学校卫生、体育工作计划以及课外活动工作计划等。全校工作计划是制定各个部门工作计划的基础,各个部门的工作计划又是全校工作计划的具体体现。制定工作计划的要求:

1、深入研究党和政府有关的方针、政策,上级机关下达的指示和具体要求,本校的实际情况。找出本校工作的主要矛盾和薄弱环节。把上级的指示与本校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作为提出计划的主要依据。

2、工作计划中任务要明确,方法、步骤和措施要具体。列出各个工作项目,规定质量标准,完成日期,主要负责人和物质设备条件等内容。

3、制定工作计划要走群众路线,使学校的工作目标与个人思想中的目标融为一体,把领导的意图变成群众自觉的行动,以提高工作计划的可靠性和可行性。

二、严格制度,实行管理育人

学校工作检查是实现工作计划的重要保证一种良好风气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为此,我校首先强化管理,制定“团结、文明、勤奋、创优”的总方向和一系列规章制度,使学生的言行举止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了保证这些制度的实施,发挥管理在育人中的作用,我们主要采取两种措施:

1、互相督查,分层负责,学校建立教师值日和学生值日制度.值日教师对学生负责,值日学生对班级负责,形成从上到下的严密督查体系。

2、扶植健康向上的集体舆论,结合各种制度的实施,学校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扶植正气,打击邪气。为此?我校开展了争当升旗手活动,让表现优秀的学生轮流担任升旗手,并设立“文明学生”“优秀学生”“三好学生”等多种荣誉称号,在期末、年终给予评选、表彰,并设光荣榜,把照片在橱窗中展出,以弘扬正气。

检查和监督是学校领导人的重要职责之一。检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学校工作效率和教育质量,改善和加强对学校工作的管理和领导。实践证明:只有计划而无检查,计划就会落空。所以,学校工作的检查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一环。

三、注意身教,教书育人

教师是学校工作的主力军,他们不仅担任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任务,还肩负着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重任。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又决定着其言行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因此,我校要求全体教师人人都做德育工作者,在育人过程中,不但要自觉地、有意识地在课堂上渗透思想教育内容,还要在日常生活和各种活动中,通过自己良好风范来影响感染学生。如学校清扫卫生时,校长、教师人人动手和学生们一起干,给学生留下良好的印象。另外,我校也特别注重养成教育,一切按规章制度办事。通过教师的严格要求,促进了良好校风的形成。

四、美化校园,注重实践,劳动育人

校园环境作为一种教育因素,有重要的育人意义。美化校园同样是校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经过几年努力,我校的绿化、美化取得显著成果,使学生一走进校园就有一种清爽怡人的美感,自然就更不会有乱丢垃圾的现象了。在搞好外部建设的同时,我们还对教室和活动室进行了美化,全体教师在业余时间用彩塑纸精心刻制室内张贴物,对每一种规格、花样都反复推敲,力求规范、大方,做到精益求精。

劳动教育是学校育人不可缺少的内容。要把劳动教育过程作为思想教育过程,有计划、有目的的使学生通过劳动实践,来增强集体观念和纪律观念,珍惜劳动成果,养成勤劳俭朴、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在这方面,我们通过课堂教学和校外劳动基地进行。学生学会主管公益劳动,主要通过集体活动进行。班主任结合家长主管自我服务性劳动,主要采用小组和个人活动进行。同时,我们充分利用校外劳动实践性强的优势,通过听花卉栽培技术、温室大棚菜技术、蘑茹栽培技术讲座等,结合实践,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参加了生产劳动,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五、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促进良好校风形成

学校劳动教育总结篇4

[关键词]教育政策 江西共大 影响

1958年创办的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以下简称江西共大)是当时一所颇受国内外高度关注的学校。它深受教育政策的影响,由教育政策催生,又在教育政策的调整下转制变更。可以说,江西共大在其办学的22年历程中,教育政策的影响无时不在。

一、教育政策的变迁左右江西共大的办学轨迹

教育政策集中体现了国家关于教育的意志和行动,它与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而变迁。教育政策的变迁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左右着学校的办学轨迹。学者张乐天曾在《高等教育政策的回顾与反思》一书中指出:教育政策可以保障学校办学的发展方向,保障教育事业在整个社会发展事业中的重要地位;教育政策可以起到限制或禁止某种教育行为的作用[1]。可见,教育政策的变迁对学校的办学产生不可小觑的影响。

从江西共大办学的整个历程来看,它深深受到教育政策的影响。1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我国政治经济的急促变化,引起了教育领域诸多不适应,其中社会人才的供需矛盾尤为突出。为解决这一问题并保障教育在整个社会发展事业中的重要地位,贯彻落实所强调的“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劳动人民要知识化,知识分子要劳动化”[2]指示精神,1958年的教育政策鼓励进行教学改革试验、发动群众办学、下放教育管理权、倡导半工半读等[3]。在这一教育政策的推动下,中共江西省委、省人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创办了江西共大,并将其办校方针确定为“勤工俭学,半工半读”,采取“劳动就是资格”的招生标准,实行“社来社去”的分配政策。到1960年下半年,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1年1月的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正式通过了这一方针。随着国民经济的调整,教育领域也相应进行了调整工作,先后出台了裁并高等学校特别要大量裁并1958年新设立的高等学校以及提高教育质量等一系列教育政策。江西共大根据这些政策要求,在省委、省人委的领导下,不仅采取措施提高师资质量,保证招生质量,进一步加强生产基地建设以实现教学基地与生产基地合一,而且还着力调整学校办学规模,撤并部分分校,精简科系。经过从1961年4月到1963年10月两年多时间的调整,江西共大由总校1所、分校112所、学生46000余名,调整为总校1所、省专属分校23所、县属分校23所、学生15000余名[4]。在缩减规模的同时,江西共大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人民日报》曾报道说:江西共大桑蚕分校不及格率低至2.3%[5]。可见,“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江西农大教育质量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964年,为贯彻落实“春节谈话”精神,我国又对教育政策进行调整,提倡教学改革,推行“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这一教育政策的实施,促使江西共大迅速进行调整:将生产任务与教学任务相结合,生产基地与学校规模相适应,平衡各校劳动和教学时间,采用多层次多样化的办学方式。经过调整后,江西共大得到迅速发展,不仅吸引全国各地高校纷纷派代表前来参观学习其办学经验,还吸引了众多外籍教育界人士的眼球。江西共大迎来了办校的“黄金时代”,学校办学规模也急剧膨胀。到1965年底,江西共大分校已发展到112所,在校学生人数达到31192人[6]。“”中,“开门办学”、乱撤乱并高等学校、“教育革命方案”等教育政策的实施,我国教育事业遭受到了严重破坏,江西共大同样未能幸免。1976年10月,伴随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我国制定并实行恢复高考制度、优化教学质量、建立教学新秩序、整顿“七二一”大学和“五七”大学等教育政策。江西共大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配合这些最新教育政策调整了办学体制,总校转制变更为全日制大学――江西农业大学,其分校或改为省属全日制农林中等专业学校,或转为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教师进修学校等。

综上所述,江西共大由最初创立到调整巩固再到变更改制,整个办学的轨迹都或多或少受到国家教育政策变迁的影响,教育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左右着江西共大办学的方向、速度以及规模。正如美国教育学者苏珊・佩珀所言,政治与经济的变动,导致江西共大在60年代初经济困难时期有一半分校被关闭,而到1979年,因不再适应中国新的标准化的高教政策,它的总校改成一所正规的全日制农业大学[7]。

二、教育政策的内容制约江西共大的探索主题

教育政策的内容,一般是指教育政策文本中为解决教育问题而设定的政策规范[8]。由于不同历史阶段呈现的教育问题不同,教育政策随之发生变动,其内容也理应随之调整。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教育政策变迁中有些内容具有连贯性。从1958年到1980年这22年间,我国教育政策的主要内容是紧紧围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及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而展开的。

江西共大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探索的产物,它始终围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及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等教育政策内容,致力于解答教育与政治、教育与生产劳动、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等关系之间的矛盾。

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教育政策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基本教育观点,又是我国解放区教育的经验累积,曾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与《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多次提出正确的政治观点的重要性,强调我国的教育就是要培育“又红又专”的人才。正是这一教育政策使得江西共大自创办的那天起,就强调办学坚持“政治挂帅”,加强党对学校的领导,要求对全校师生进行马列主义的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以培养他们工人阶级的阶级观点、群众观点、集体观点,规定其总校由省委和省人委直接领导、各分校由所在地党委直接领导。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领域中学生升学难以及片面追求升学率使学生得不到全面发展的问题日益凸显。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家提出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政策,并鼓励将这一教育政策落实到全国各地学校办学工作中。为贯彻落这一教育政策,江西共大不仅以“半工半读,勤工俭学”为办校方针,而且采取了统一领导和分级办学的管理体制,制定教学与生产劳动时间配当表,培养“半工半教”的师资,编写结合当地资源和生产特点的教材,实行“大学、中学、小学”都有的弹性学制,运用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法,采取“社来社去”的分配体制等诸多改革措施,将教学内容与生产内容统一起来,从实际出发,逐步建立一套具有共大特色的办学体制,化解教学和生产劳动之间的矛盾,从而达到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紧密结合。约翰・霍斯金曾提到:“江西共大是实践主张非正规教育思想的结晶,目的是为了促进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9]

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是我国教育政策的一项不可忽视的内容,是我国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教育方针的理论依据,是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与建设实际提出来的。在执行这一政策方面,江西共大形成了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即学生德育智育体育和能力的全面发展,其根本途径是学习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采取了改善知识结构、提高技能水平等举措,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又熟悉生产操作技术,既能体力劳动又能脑力劳动,既有阶级觉悟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又有生产实践经验,成为又红又专、能文能武、全民发展的新人[10]。

总而言之,江西共大的探索主旨就是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及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等三大教育政策的影响制约下展开的。

三、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牵制江西共大的培养目标 教育政策作为党和国家或政府解决教育问题、调整教育领域内社会关系的政治措施,其根本价值取向既要满足政治的或经济的需要,又要重视“物”的管理和发展。而教育政策在引导学校确立政策目标、方向以及相应的步骤、措施中具有的独特作用,又使学校办学的培养目标受制于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即受制于满足国家政治的或经济的需要,从属于“物”的管理和发展的需要。

教育政策所包含的满足政治的或经济的需要的价值诉求,在江西共大的培养目标中被清晰地展现出来。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到来,我国的经济建设急需大批建设人才,尤其是落后的农村地区。在这一需求的推动下,我国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将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定位在满足政治的或经济的需要。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在“满足政治的或经济的需要”的教育政策价值主导下,纷纷修改调整其培养目标,江西共大同样如此。有鉴于此,早在1958年6月9日江西省委、省人委颁发的《关于创办江西省劳动大学的决定》中,就将江西共大办学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共产主义的农业、林业、工业等方面的‘又红又专’的大批人才,普及科学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建设繁荣幸福的共产主义新山区”[11]。显然,这一培养目标既与1957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所提到的要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完全契合,又受到了极大地满足社会主义建设对“文武双全”人才迫切需要的国家教育政策价值诉求的影响。此后,国家为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快速发展,增强经济实力,进而提出通过大力提高劳动人民知识水平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江西共大立足于国家教育政策的价值诉求和江西省情的实际,几经调整修改,于1965年将其培养目标最终定为“根据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技术改革从而实现农业机械化、电气化的要求,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新山区,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培养农业技术改革所需要的各种技术人员(包括农林牧技术人员、农业机械人员、的基层干部)”[12]。这一培养目标一直延续到江西共大变更转制。

总的来说,随着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变化,江西共大培养目标也在不断调整。在这一调整过程中,江西共大的培养目标更加明确、周全,更能体现江西共大办学的不断进步。据学者统计,江西共大从创办到1984年的27年中,共为国家培养了25万余名毕业生,其中大学、大专毕业生近万人,中专毕业生近6万人,这些人大多都成为全省各地各条战线上的建设骨干[13],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乐天.高等教育政策的回顾与反思[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3]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第6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

[4]刘圣兰.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艰辛探索――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3.

[5]陶茂,吴国华.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二十六年[J].江西教育科研,1984(4).

[6]黄定元.探索中国农村教育发展之路――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教育研究[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7.

[7]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8]孙绵涛.关于教育政策内容分析的探讨[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3).

[9]约翰・霍金斯.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职工教育出版社,1998.

[10]半工(农)半读育新人: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办学经验集[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65.

[11]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创立及其沿革[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学校劳动教育总结篇5

我县的职业技术教育已有20余年的历史,近年来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针,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领导下,以县教育局、县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等单位为实施主体,面向全县干部、职工、下岗失业人员和学生,开展了以提高素质、培养技能为主要内容的职业技术教育。现将我县的职业技术教育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县职业技术教育现状:版权所有

我县现有职业技术学校1所,乡镇成校8所,村级成校150所。其中××职业技术学校1995年被评为浙江省示范性职业学校,1999年成为省二级重点职业技术学校。

××职业技校创办于1984年,占地面积41亩,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有200米环形田径场,设有电子电工、财会模拟、计算机、烹饪、宾服、制图、服装、金工、舞蹈等13个实验室,计算机房2间,计算机百余台,图书资料3万余册,报刊杂志350多种。学校有1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670人。开设了电子信息与技术、财会电算化、烹饪、饭店服务与管理、综合教育、幼儿教育、机械加工技术、韩语等十余个专业,其中财会、电子电工、烹饪为市重点专业。有教职工71人,其中专任教师57人,中高级职称教师40人,专任教师80%以上具有大学本科学历,专任教师50%以上为“双师型”教师。

××县职业技术教育自84年开办职业技术学校以来,共开设了财会、电子、烹饪、宾馆服务、机械、幼儿教育、外贸经济、综合教育等22个专业,共培养学生3000余人,直接参与当地经济建设的共有1540人,占总毕业生总数的52%。其中分布在第一产业的有130人,从事第二产业的有310人,从事第三产业的有1100人,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约为2:5:17,符合目前××从业人员分布现状。培养渔农村学生1997人,占毕业生总数的67%,其中90以上已转为从事第二、三产业。历年来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8%以上,有278名学生升入高一级院校深造,在全市职业学校名列前茅。

该校也是××县职成教中心,担负着全县各行各类的职业培训任务,至2002年底,共举办计算机培训34期,培训人员达1434人;会计电算化培训26期,培训人员达1179人;会计资格证书培训3期,培训人员达109人,获证率达96%以上;计算机维修培训人员达43人;下岗工人再就业培训8期,培训人员484人。

8所乡镇成校中,有省级示范性成校1所,省一级成校2所,省二级成校2所,占地面积10亩,建筑面积4104平方米,专职教师27人,兼职教师118人,办学经费投入58.25万元(其中乡财政拨款22.03万元,教育附加费投入0.5万元,自筹资金33.72万元,其它2万元)。历年来,乡镇成校积极开展农民教育、职工教育、干部教育、职业培训及面向社会开展的各类非学历培训,年各类培训总人数为3.691万人,占劳动力人口比例的33.9%。在“百万农民培训工程”中,合计培训总人数1.22万人,其中实用技术培训1.093万人,致富带头人培训0.04万人,转移劳动力培训0.087万人,共推广项目20个,推广面积11825亩,建立示范基地19385亩(其中省级示范基地4个,市级示范基地5个),综合效益达3544万元。

县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举办了面向全县1964年1月1日后出生的机关干部的9期普通话培训班,共计483人参加,其中434人经测试取得合格证书;举办了12期美容美发、家政服务、市场营销、计算机、管道工、电焊工、维修电工等各类技能培训班,有918人参加,经县职能技能鉴定中心应知应会考试和鉴定,全部取得了全国通用的职业资格证书。

二、××县目前形势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要求

我县地处海岛,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共享性差,经济总量偏小。人口结构中渔农民比重较大,整体素质偏低;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离日臻成熟的市场经济和日益加快的社会进步尚有不少差距;全县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不健全,培训工作针对性及效益均存在一定问题;劳动力自谋职业、自主创业能力不强。我县现有11.4万劳动力资源中有9.5万人为渔农村劳动力,渔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8.9万人,未充分就业人员达2.6万人,无职业技能人员高达8.1万人。干部职工中整体文化程度和综合素质也列全省全市较低位次。全县近20万人口中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仅为3700人。人力资源的质量和结构已逐渐成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大制约因素。

当前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正面临着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长江三角洲经济快速腾飞,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建设热火朝天,杭州湾经济圈扩张触手可及,上海又成功取得2010年世博会主办权,县里又明确了大办工业、振兴旅游、拓展养殖、启动港口、推进航运等发展目标。为此,积极推进我县职业技术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能使我县的人力资源结构优化、素质精良,从而具备较强的自主创业能力,引导广大渔民转产转业,主动适应周边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对我县的辐射带动,使劳动力素质由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素转为强有力的促进和推动力量,以人力资源的优势化解产业结构的单一和就业的沉重压力。

三、××县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思路及做法

1、提高认识,端正态度,推动职业技术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多年来,尽管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几经换届,但始终把职业教育放在重要地位,把职业教育纳入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后,全县上下更是明确了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建设的战略思路。2002年9月,县委书记在职校主持召开会议,研讨我县职业教育工作。县政府教育分管副县长及教育、经贸、财政、海洋与渔业、水产养殖、旅游、人劳保障、××镇政府等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总结和研讨我县事业教育的工作设想,极大地调动了各部门办好职业教育的热情。县政府拨款10万元,用于职业学校的家庭工业培训,落实了30万元资金,征用职校南面约3亩土地;与××镇政府协商解决××小学校舍腾空给县职校作为培训用房,同时明确了职业学校可以参加县里召开的各类经济工作会议,并以县委办会议纪要的形式加以明确和落实,大大提高了职业学校的社会地位,营造了有利于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社会氛围。2003年县“两代会”更是把职业教育列入了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把职业教育作为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事抓紧抓好,有力地推动了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2、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管理机构,加大统筹力度。为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管理和统筹,早在96年已成立了县职教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常务副县长任组长,教育分管副县长、教育局长任副组长,县府办主任任办公室主任,各局和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直接领导县职教中心工作,领导小组以董事会的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职教工作会议,共同商讨职教工作发展大计。办公室配备精干人员,安排必要的活动经费,由政府领导牵头,把工作重点放在部门结合形式合力上,围绕主要目标使各部门分工负责,各尽其力,密切配合,提高效益。目前,县教育局又成立了职成教工作领导小组,由教育局长任组长,专设职成教办公室,由专人负责具体工作,统筹各类教育资源。现我县职业教育逐步形成了以“市场引导方向,主体积极参与、政府资助学习、企业按质定薪、社会享受果实”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模式,使职教中心建成集职业需求预测、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职业咨询与指导,并兼有职业介绍功能的全方位的人力资源开发中心。

3、加大支持力度,全面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劳动法》以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完善执法监督机制,推动了全县职业教育事业步入依法治教轨道,扩大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充分展示了县职业教育的办学成果和知名度。坚持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经费,大大提高了资金投入的总量,近五年,共投入400多万元用于职业学校的软硬件建设,近三年县财政拨款逐年增长,2000年为128万元,2001年为208万元,2002年为220万元,职业教育专项资金和上级补助共93万元。现已建立了以财政拨款为主,联办部门、行业、企业单位合理负担,办学单位自筹、学生交费上学、校办产业用于学校发展等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经费体系。

4、整合优化职业教育资源,县职教中心统筹协调各行业、各部门的职业教育培训,形成了上挂省市有关院校,横联县内各部门,下贯各乡镇教育点的职业教育培训网络。职教中心以“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根据当地资源和经济特色,加强生产实习基地,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办学形式灵活多样,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职业教育的资源优势,为当地培养培训人才服务,同时职业技校设立了毕业生就业服务机构,努力为毕业生就业服务,增加了学校的吸引力,有效地促进了学校招生工作,出现了良性循环的局面。

四、××县职业技术教育面临的困境

困境1:认识尚不够到位。社会上对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还不足,重普教、版权所有轻职教,重学历、轻能力的现象仍然存在,导致我县职业教育生源数量和质量大大下降,影响了职业学校高质量人才的培训。一些企业和部门对普遍提高劳动者劳动技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没有把发展职业教育,执行劳动预备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摆上议事日程,企业短期行为严重,没有建立培训、考核与使用相结合并与待遇相联系的激励机制,用工不按国家有关规定,特别是民营企业大量招聘录用没有经过技术技能培训的员工,劳动力市场混乱,很大程度影响了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困境2:经费投入尚不足。由于我县财政拮据,虽对职业教育予以一定的投入,但总量较少,融资渠道也欠畅通,经济来源不充足,导致职业教育资金匮乏,软硬件设施设备跟不上技术更新的步伐,跟不上劳动力市场对劳动者实践操作技能的要求。

困境3:人才储备尚缺乏条件。因地域关系和经济待遇问题,职业教育骨干专业教师外流,高层次专业教师引进比较困难,“做大做强”职业教育举步维艰。职业学校培训的中高级技术人员大量外流,现在本地工作的毕业生1540人,只占××从业人员的1.35%。这些职业教育为本地经济各行各业培训的一线技术劳动者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五、××县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建议与对策

1、积极推进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建立“政府统筹、教育主管、部门联办、学校实施”的体制和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内部运行机制,通过改革,促进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与其他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进一步组织动员企业、行业和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发展职业教育;打破部门界限和学校类型界限,优化职业学校教育资源,创造有利于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政策环境。

2、重新组建和明确县职教中心领导机构组成人员。由县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或县教育局主管,进一步明确职成教中心职责。同时成立县职成教中心咨询委员会,由政府牵头,吸纳各行业协会、企业和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人员参加,宏观调控职业教育与培训规划,及时提供市场人才需求信息。可借鉴法国“企业培训之家”之做法,根据劳动力市场提供的种种数据进行职业教育与培训前瞻性研究。创建职业教育培训信息网络,建立覆盖各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劳动力市场以及劳动人事局、发展规划局、就业管理中心、职介中心、一二三产业经济主管部门的信息网络系统,提供劳动力市场需求动向和××企事业单位用人信息,使职业教育更贴近地方经济建设。

3、严格实施就业准入制度,加强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的联系。严格执行劳动者在就业前或上岗前接受必要的职业教育制度。用人单位招收录用职工,必须取得相应职业学校毕业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证书并获得相应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或优先录用;从事个体工商经营的,也必须接受必要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加强职业学校学历教育与职业标准的衔接,充分发挥职业学校在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工作中的作用,切实加强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拓宽毕业就业渠道。

学校劳动教育总结篇6

一、甘肃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特点

甘肃省地处西北内陆,总面积45.44万平方千米。截止2011年底,全省常住人口为2564.1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952.60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37.15%,乡村人口1611.59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62.85%。农村劳动力达到1192.69万人,占农村人口的74%。在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的过程中,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逐年增加,且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趋势强劲,主要呈现出5个方面的特点:

(一)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越来越大。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规模在逐年增大。2011年,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达到520万人,是2007年的2倍多。

(二)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以青壮年为主。2007年以来,全省农村转移劳动力中, 16~46周岁的占90%以上,其中16~25周岁占34.1%,26~35周岁的占26.8%,36~45周岁的占27.72%,46周岁以上的占11.38%。表明甘肃省农村转移劳动力集中在青壮年劳动力,而且16~25周岁年龄段青年劳动力占的比例最大。

(三)全省转移农村劳动力学历趋高但技能缺乏。2011年末,全省农村从业人员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从业人员达到171.28万人,比上年增加7.14万人,增长了4.34%;初中文化程度从业人员为407.65万人,比上年增加7.65万人,增长了1.91%;小学文化程度从业人员基本与上年持平;文盲、半文盲从业人员比上年减少10.07万人,下降了8.57%。但由于缺乏技能,绝大多数从业人员只能在建筑、商贸仓储、运输、餐饮服务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就业,呈现体力型、低技能、低收入、就业不稳定等特点。

(四)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趋于外向型。从转移流向看,每年到中东部发达地区就业人员,占转移总人数的32.65%;到新疆、内蒙等西部地区的建筑工、摘棉工,占转移总人数的61.78%;到省内城镇就业创业人数仅占5.57%。其特点是外向型就业人数多,低技能就业人数多,在当地就业创业人数少,这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利。

(五)全省农民增加收入的主渠道为劳务输出。甘肃省人均耕地达2.65亩,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70%以上耕地亩产仅为477.5斤,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11.3斤。由于土地资源禀赋差、产出率低,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将目光投向农业生产以外,劳务产业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来源。2011年,全省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528万人,创劳务收入527亿元,是全省全年生产总值5020亿元的10.5%。劳务人员人均收入9981元,是全省农民人均收入3909.4元的2.55倍。

二、甘肃省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一)高中阶段教育结构状况。全省现有高中阶段教育学校992所,其中普通高中、完全中学722所,中等职业学校270所。2011年,全省普通高中招生22.15万人,比上年增长0.87%,中等职业教育招生11.91万人,较上年下降13.32%,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比例约6.5∶3.5。

(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十一五”期间,甘肃省中等职业教育紧紧围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产业升级,加快推进改革创新,调整优化布局结构,大力改善办学条件,积极营造发展氛围,全省中等职业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十五”末相比,学校总数虽从297所下降到270所,但占地面积增加2.46倍,校舍面积增加2.19倍,固定资产总值增加2.44倍,专任教师增加3336名,双师型教师增加30%;在校生数达到34万人,同比增加15万人,增长78%。全省职业教育初步形成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格局,为“十二五”时期跨越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三)职业教育对甘肃经济社会的贡献。劳务经济是甘肃国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已经成为劳动者增加就业机会,提升就业水平的新途径,成为全省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引擎,成为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新农村建设、教育扶贫的重要支撑力量。据调查,没有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农民工,月工资在1500元~2000元;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考取相关工种证书的,月工资在3000元以上;接受过2~3年职业教育,拥有毕业证和等级证的技能型人才,月工资可达到5000~7000元。

(四)职业教育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甘肃省围绕建设人力资源强省和西部教育强省战略,着眼于服务经济转型跨越,着眼于提高劳动者的就业创业能力,着眼于人民群众对优质职业教育的需求,通过实施一批部级、省级职业教育重大项目,大幅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培养能力,努力增强职业教育的市场针对性和社会吸引力,建成具有甘肃特色,质量、规模、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三、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给甘肃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职业教育是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桥梁和纽带。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可以帮助农村劳动力掌握适应非农产业就业的知识和技能,增强转移就业的方向性、针对性、稳定性。实现劳动力转移与职业教育发展和谐共振,是甘肃职业教育面临的良好机遇和重大挑战。

(一)呈现的发展机遇

1. 劳动力大规模转移,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使得新时期劳动力转移由“数”求转向“数质相兼、以质为重”,更加强调规范有序配置下从业人员的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这就要求我国在关注培养创新性科技研发人才的教育创新体系建设的同时,更要强调和注重培养大量的技能型和高端技能型人才,构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培养补充技能应用型人才,解决“技工荒”问题的主要途径;加快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提升、改变技能型人才结构的重要举措;探索培养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应用性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选择。多层次、全方位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创业能力,让他们实现体面高薪就业是职业教育体系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因此,全省职业教育特别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空间大,发展任务重。

2. 劳动力大规模转移,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充分的培养需求。甘肃省作为以农业为主的省份决定了中等职业教育必须要面向农村富余劳动力和“两后生”。2011年,全省农村有23.67万初中毕业生未能升入普通高中,7.73万高中毕业生未能升入普通高校,未能升学的“两后生”达到31.4万人。同时,有600多万富余劳动力需就业前的技能培训。如何吸纳更多的“两后生”接受职业教育,最大限度地对转移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对甘肃职业教育提出了大量需求。

3. 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对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甘肃省每年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500万人以上,其中16~25岁的人数占到34%以上,提高这部分劳动力的专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让他们掌握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新能源产业所需要的新技术和新工艺,对实施甘肃“工业强省”战略具有助推作用。从就业层次来看,农村转移劳动力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企业,从事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人员不到总转移人数的20%,而进入技术密集型的机械制造业、新能源产业、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务服务、工程设计、信息咨询、科技服务业的更是屈指可数。技术密集型就业岗位的增加,迫切要求职业教育加快专业结构调整,不断增强专业建设适应就业市场的能力。

4. 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实现小康目标意义重大。实施西部大开发,是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也是推进甘肃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战略部署。人力资源是富民兴陇的第一资源,劳动力输转培训,既是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的根本措施,又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稳定的重要举措。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和劳动力输转,将加快甘肃全面实现小康步伐,实现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带来的重大挑战:

1. 就业资格准入制度执行不严,对职业教育产生了一定冲击。一方面,无技能、无资格证书提前就业与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没有形成收入上的鲜明对比,挫伤了“两后生”接受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劳动力无技能大规模提前转移,缩小了职业学校的生源,给招生带来了一定困难。

2. 高中阶段教育结构不合理,影响了职业学校的发展空间。近年来,甘肃省各县区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扩建、新建了一批普通高中,但原有农村完全中学撤并、剥离不到位,导致普通高中招生规模进一步扩大,职业学校招生环境不佳,生源不足。2011年,全省中职招生15.01万人,低于2010年18万人,未能完成国家下达的20万人招生任务,职普比为3.5∶6.5。

3. 职业教育培养能力不强,削弱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近年来,国家虽然加大了对中西部职业教育的投入,但由于职业教育起步晚、发展慢、欠账多,职业学校普遍存在培养基础能力不强的问题。国家对甘肃职业教育投入中,学生资助资金比例最大,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投入比例极小,职业学校校舍严重不足,实训条件跟不上教学需要,学生到职业学校“进不来,学不好,留不住”的现象依然严重。

4. 专业结构缺乏有效规划和科学布局,专业设置重复的现象比较严重。从专业设置情况看,全省270所中等职业学校中,除卫生类职业学校外,其他职业学校普遍存在专业建设雷同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内涵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合理分布,这种“千校一面”现象无法形成职业教育的整体规模效益,亟待进行统筹管理,科学指导。

5. 大规模外向型就业的不稳定性,严重影响了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直以来,甘肃等西部欠发达地区,当地就业市场十分疲软,职业学校毕业生大量涌向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就业,由于外向型就业的不稳定性,迫使一部分学生返乡,对职业教育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

6.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健全,中、高等职业教育不能有效衔接。长期以来,甘肃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升入高等学校的人数极少,大多数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不能升造,致使中职学历教育成为终结性教育,这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人的成长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影响了职业学校学生的上进心和求知欲,减少了“两后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需求。

四、健康快速发展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的应对措施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合理培养和分类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让劳动者学有专长,掌握技能,仍然是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做好“六个结合”:

甘肃作为经济欠发达省份发展职业教育,重点要做好“六个结合”。

一是将职业教育健康快速发展与促进甘肃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结合起来,为甘肃转型跨越,富民兴陇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是将职业教育健康快速发展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换代结合起来,实现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共振;

三是将职业教育健康快速发展与“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结合起来,通过联片扶贫,整村推进,实现职业教育在贫困地区的全覆盖,让老百姓凭技能脱贫致富,凭技能得到实惠;

四是将职业教育健康快速发展与增强新生代劳动者转移就业后劲结合起来,以职业教育为载体,通过“送出、提升、转回”,让每一个新生代劳动者“就业有技能,创业有本领”,实现劳动力的合理有序转移;

五是将职业教育健康快速发展与高中阶段教育结构战略调整结合起来,在现有基础上,通过控量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增量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逐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六是将职业教育健康快速发展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结合起来,整合和优化资源配置,突出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建立以集团化办学和“农村社区学习中心”为主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二)抓好“四件大事”:

促进甘肃省职业教育健康快速发展,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做好职业教育健康快速发展的顶层设计。近年来,为了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甘肃先后出台了《甘肃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甘肃省职业教育发展条例》,为“十一五”期间全省职业教育提供了政策依据和政策支持。2010年,制订出台了《甘肃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2010—2020)》。2011年,制订出台了《甘肃省“十二五”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为了实施好《纲要》《规划》,省上应该从省委省政府层面,结合《国务院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甘肃转型跨越需求,出台支持职业教育健康快速发展的新政策,对全省职业教育从战略高度和可持续发展角度提出整体要求与科学布局。一要实施人才强省战略,高度重视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为实现甘肃“三个翻番”、“六个提升”、“两个接近”、“一个缩小”的跨越目标提供人才保障。二要营造技能人才培养和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引导劳动力技能型就业创业,改变甘肃经济社会主要依靠资源、资本和一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投入的投资驱动型发展模式。三要根据甘肃“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战略,紧紧围绕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和市场化同步推进,结合兰州新城、各地工业园区、产业园区建设,注重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和专业布局的调控,合理引导技能型人才在一、二、三产业的布局,引导劳动力当地稳定就业。四要重视新增劳动力的技能教育,提高劳动力的技能附加值,将人力负担转变成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源。

2. 强化职业教育健康快速发展的统筹管理。一要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各级政府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尽快完善政府的公共服务功能,形成支持职业教育健康快速发展的强大合力。按照“分类指导,分区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建立省市联动,以县为主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机制体制,体现发展职业教育的政府责任。二要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严格实行就业资格准入制度,通过持证上岗,让有技能者优先体面就业,体现技能人才的尊严。三要加大力度整合行业、部门、社会等各类职业教育资源,形成“政府统筹,部门协作,行业参与,学校培训”的办学机制。四要建立省级政府宏观调控高等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结构的机制,按照“两个大体相当”的要求,实现普通高校和职业高校、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普通高校与普通高中、职业高校与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升学方向基本对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五要通过市场调节、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帮助劳动者自主创业,为社会创造财富。

3. 加大职业教育健康快速发展的投入力度。一要集中财力,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按照新出台的《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支持建设以县级职教中心为主的中等职业学校。二要取消甘肃职业教育建设项目资金配套,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保证建设质量和建设进度,力争两三年内彻底改善甘肃职业学校的校舍条件和实训条件,确保设施够用,设备超前。三要通过培养、引进、培训,加快职教师资专业能力建设,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师德高尚、技艺精湛、一专多能的教师队伍。四要通过税收调节政策,支持职业学校建立校企合作的机制,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和可持续发展。五要采取倾斜政策,对甘肃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扶贫集中联片地区优先全面实行免费的职业教育,通过资助和免费,吸引更多的“两后生”接受职业教育。

4. 提升职业教育健康快速发展的质量效益。一要改革教学模式,对接企业和用人单位的职业需求、岗位能力需要,构建以项目教学、场景教学、数字仿真教学、案例教学为主要内容的形式多样的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二要优化专业设置,立足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战略,按照建设现代制造业、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新一代产业和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务服务、工程设计、信息咨询、科技服务等现代产业体系对人力资源的新要求,转变观念,严格按照《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办法》,统一规划区域内职业学校专业设置,避免各校专业重复设置而带来的弊端。三要创新机制体制,加快集团化办学步伐,实现职业教育资源优势互补,共建共享,做大做强。四要拓展培养形式,探索长中短结合的办学路子,结合甘肃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区域性和季节性特点,抓住转移劳动力返乡的有利时机,利用“农村社区学习中心”,提高劳动力综合素质、就业适应能力和岗位转换能力,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进行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让所有劳动者人人崇尚技能,时时学习技能,以知识改变命运,技能成就幸福。五要向下延伸,立足当地农业稳步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和地方产业更新换代,主动适应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掌握现代设施农业、现代畜牧业技术的新型农民和适应地方产业需求的技能人才,提高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契合度,为“三农”服务。

学校劳动教育总结篇7

关键词:马克思;职业教育;新疆;高职教育

1847年,马克思和恩格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提出“无产阶级在取得革命胜利之后,应该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在关于学校的一段中,至少应当把技术学校理论的和实践的和国民学校联系起来提出。”“工人阶级在不可避免地夺取政权之后,将使理论和实践的工艺教育在工人学校中占据应有的位置。”马克思在《1857—1858年政治经济学手稿》中论述教育是现代工业生产的必要条件时,进一步提出教育具有经济效益。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对职业教育的论述,尽管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但其中蕴藏着丰富的职业教育思想,尤其是其教育经济价值思想,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快推进新疆高职教育的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教育经济价值理论的主要观点

(一)教育是生产力,教育具有生产性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认为:“一个社会不能停止消费,同样,它也不能停止生产。因此,每一个社会生产过程,从经常联系和它不断更新看,同时也就是再生产过程。”①马克思认为,教育对生产力再生产的作用,主要反映在:一是教育可以使人由一般劳动力发展成为专门的、发达劳动力;二是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的性质和形式,使人更适合生产变革的需要;三是教育能够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的结合,生产力的扩大再生产得以实现。教育虽然不是创造物质产品的劳动,但教育会生产人的劳动能力,教育所产生的劳动能力,在劳动者参加生产劳动中会创造物质产品,所以,教育劳动是具有生产性的劳动。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教育具有生产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纠正了教育仅仅是一种消费,不具有生产性的错误观点,为社会人力资源的开发以及各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

(二)教育投入是劳动力成长和社会生产的必要条件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要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人获得一定劳动技能和技巧,成为专门的、发达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而这就得花费或多或少的商品等价物。劳动力的教育费用随着劳动力性质的复杂程度而不同。”马克思的论断揭示: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活动需要一定的花费,这种花费是在教育过程中,需要支付或消耗的商品等价物,这种消耗或支付,使得一般的劳动力成为专门的劳动力,教育费用在教育服务中不可缺少,教育的费用“应加入劳动能力的生产或再生产”的费用之中。

(三)教育创造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

马克思在谈到劳动力这个特殊商品时指出:“这个商品具有一种独特的特性:它是一种创造价值的力量,是一种产生价值的源泉,并且在适当使用的时候,是一种能产生比自己具有的价值更多价值的源泉。”①马克思从生产劳动资本增殖本质的视角分析了教育劳动的生产性。马克思认为,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这种联系是通过人的劳动能力的特殊性发挥作用实现的。教育会产生劳动能力,劳动能力会创造出超过自身价值的新价值,因此,教育具有了经济效益。实现教育经济效益的条件,是受教育者必须投入到生产劳动中去,在生产劳动中创造新的价值,并且这种价值高于其自身原有的价值。马克思关于教育产生经济效益的理论,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学说基础上的,给人们揭示了教育经济价值的真蒂。

二、马克思职业教育理论对新疆高职教育发展的实践思考

截止2015年,新疆共有高职(高专)院校26所,在校生11万余人,占据新疆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加快推进高职教育发展,对于加快新疆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改善民生、保持社会稳定以及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运用马克思职业教育理论关于教育经济价值学说审视新疆高职教育,显然,高职教育是具有高社会发展价值和高素质生产性劳动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年均培养、培训专门技术技能型人才超过十万人次;高职教育发展经费保障,主要来源是学费和生均拨款;投入高职教育具有生产性,毕业生参加社会劳动创造的价值,一般高于培养他为其支付的商品等价物,即教育成本。因此,加快推进新疆高职教育发展,需要加大改革创新,提高教学质量,不断增大受教育者的本身价值,扩大他们所创造价值与投入的差额,从而体现高职教育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

(一)新疆高职教育竞争力有待提高

新疆是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既有长期积累的历史原因,也有区位因素等客观原因,其中教育较为落后是主要原因之一。为此,党和国家对新疆教育事业实施了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如中央国家部委及19个省市支援新疆的重要方面是支持教育事业发展。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10个援疆省市50所职业院校对口帮扶新疆南疆四地州的50所职业院校,使新疆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但从总体上看,高职教育仍是新疆高等教育领域比较薄弱的环节,从规模、结构、质量、效益、投入等方面进行评估,新疆高职教育的竞争力,在规模、质量、经费及效益上与内地发达省份相比差距较大。增强新疆高职教育竞争力,需要在扩大高职教育的规模、增加投入、优化资源配置、健全产教融合的新疆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等方面着力。

(二)新疆高职教育需要完善投资体制机制

高职教育是在以公有制经济为主、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下发展起来的。高职教育的准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其运行既要有计划,又要在一定程度上遵循市场规律。目前新疆高职教育仍以政府投入为主,高职教育学费标准偏低,高职院校纳入生均拨款时间晚(多数院校在2012年),尚未形成多元的投入格局,投入远不能满足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需求。加快新疆高职教育发展,一方面要提高高等教育财政性教育经费在财政性教育总经费中所占的比例,适度增加学费在培养成本中的比例,提高生均拨款标准,保持高职教育经费的持续稳定增长;另一方面要加快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高职教育,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资高职教育,加快形成政府、企业和个人多方投入机制。可以尝试通过公办高职院校引入社会资本,民办高职院校引入国有资本,公办民办高职院校委托管理,PPP共建高职院校基础设施等方式。

(三)新疆高职教育需要加快推进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现代职业教育完整体系包括中职、高职、高职本科乃至更高层次。相较内地发达省份,新疆虽然有“五年制”中高职融通职业教育以及“优秀专科生直升本科选拔”的实践,2016年又探索启动高职院校与区内本科高校专业试点联合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工程,但总的来说,新疆的职教体系依然保存着传统教育体系的主要特征,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新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马克思系统论观点为指导,新疆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应置于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框架的系统之中,一是要适应自治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需求;二是实现产教深度融合;三是中高职有效衔接;四是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两个系统的相互贯通;五是体现终身职业教育理念。

(四)新疆高职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理念

引导教学改革“用户思维”是“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时代对高职教育提出的全新挑战。以“学生为中心”,意味着高职教育不仅要关注教学条件的投入,更要关注教育产出的成效,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习目标的达成,这与马克思职业教育思想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职业教育目的是一脉相承。新疆高职院校要用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引导教学改革,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设计,制定面向学生学习结果为中心的教学评价与管理制度建设,加快推进互联网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提高高职教育及职业培训的质量(用户获得有用性)和效率(资源配置合理性),实现传统的以输入和过程为中心的“资源模式”或“生产模式”,向以学生学习结果为中心的“能力模式”或“绩效模式”的转型,切实提高高职教育的产出效能。

(五)新疆高职教育要加快现代学徒制试点

马克思在描述家庭手工业和工厂手工业时期的技术时说:“各种特殊的手艺直到18世纪还被称为秘诀,只有经验丰富的内行才能洞察其中的奥秘。”。①现代学徒制目前正逐渐发展成为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趋势。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2015年,新疆职业大学等3所新疆高职院校成为国家现代学徒制首批(165家)试点单位。目前现代学徒制试点存在着尚无成熟完善的鼓励扶持政策与法律规定、企业积极性不足、学生或学徒身份定位不明等问题,且制约因素短期内得到明显改善的可能性不大。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新疆地方政府可以以项目委托、购买服务的形式对企业、行业协会的行为进行利益补偿和扶持,激发和维持企业、行业协会的参与动力;新疆高职院校则应确立“试点先行、逐步推进”的总体思路,选择供给引导型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模式,制定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工学结合培养方案,推进学生考核评价标准、内容、主体以及方式转变。

(六)新疆高职教育要加快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基本方略,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从国家层面看,高职教育的法律体制尚不完备,《职业教育法》正在修订当中,《高等职业教育法》尚未颁布;从新疆地方政府层面看,与高职教育发展配套的政策规定还不完善;从新疆高职院校来说,内部管理制度时效性和实效性不足,学校章程制定时间普遍较晚(2015年开始),尚存在章程内容空泛趋同、制定程序不合法以及流于形式等问题。新疆高职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从外部来讲,国家、地方政府要加快完善法律法规,同时加大简政放权的力度,推进“管办评”分离和管理重心下移,改变直接管理高职院校的机制和对资源的分配方式;从内部来讲,各高职院校要加快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建立以学校章程为“基本法”,配套制度为支撑,实施细则为辅助的校内制度体系,促进院校逐步走向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

参考文献:

[1]王川.论职业教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J].教育与职业,2007,(32).

[2]牛征.学习马克思教育经济价值理论推动中国职业教育发展[J].职教论坛,2011,(22).

[3]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4]张成涛.马克思职业教育思想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0,(13).

[5]夏东民,夏莹论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江苏社会生态——以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和恩格斯社会合力理论为视阈[J].职教通讯,2014,(10).

学校劳动教育总结篇8

立足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入手,研究和探讨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劳动意识培养的关系,主要达到以下三个目的:

1、从小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及其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2、通过研究,提出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案和不良习惯的矫正方案,做到良好习惯的培养和不良习惯的矫正相结合。

3、教师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讨小学阶段学生劳动意识的形成、范围及培养途径。

1、创设校园热爱劳动的环境氛围

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让学生在社会化、人性化和科学化的校园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劳动教育。例如在校园环境建设中注意营造劳动教育氛围,精心设计“劳动教育”长廊,让每一个地方,每一面墙壁,每一处角落都能说话,使校园形成潜移默化和具有导向性的学习教育场所。在学校校门的宣传栏、教学大楼每层走廊墙壁上可以悬挂有关劳动的名人名言。如苏霍姆林斯基:“既然思想存在于劳动之中,人就要靠劳动而生存。”又如高尔基:“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以及宋庆龄:“知识是从刻苦劳动中得来的,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劳动的结果。”等。校内黑板报等也可以充分地利用,大力地宣传,使全体师生了解劳动教育的基本内容、要求和重要意义,形成“人人知劳动”的良好氛围,为“人人爱劳动”打下舆论基础。另外在举行校园文化艺术节和运动会等集中性校园文化系列活动时,也要注意与劳动教育活动有机结合。如可以在学生的小品节目上表演、美术和手抄报作品的展示以及故事演讲中,进一步加强校园劳动教育的渗透性。

2、创设班级热爱劳动的环境氛围

热爱劳动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重点内容,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因此除学校创设热爱劳动的环境氛围外,在班级也可以创设热爱劳动的环境氛围。如班级的布置上,班级黑板报、专栏、等都可以围绕热爱劳动的内容。班里可开展一些有关劳动的活动,如开展“每天一分钟家务”,“整理小房间”,“养出最美的花”、“我不甘落后”等活动。种种实践活动,会使我们的“小皇帝”,“小公主”们再也不娇气了,个个成了爱父母,爱班级,爱学校,爱劳动的好儿童。同时班上还可以开展以“劳动”为主题的中队会;开展“学习身边人,评点身边事”的演讲;评选“班级劳动之星”,使“热爱劳动、劳动光荣”思想意识扎根学生心里。

3、创设家庭劳动环境

人不是孤立存在于世上的,是社会中人,因此他总要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生活的主要环境是家和学校,除了在学校接受教育外,家庭教育也很重要,有道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也是如此,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因此我们可利用家长会建议家长在家做到:

A、给孩子机会,让他们尝试劳动。当孩子对某件事感兴趣时,家长要及时引导,大胆放手,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会劳动。

B、给孩子一段时间,学会劳动。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孩子学会劳动。开始会出现帮倒忙的现象,家长要接纳孩子从不会到会的渐进过程。

C、给孩子良好的物质空间,自主劳动。从小培养孩子爱劳动很重要,所以家长要为孩子创造适合他们劳动的空间。比如低矮的家具放置孩子的物品,让孩子自己取放收拾,充分发挥自主劳动的积极性。

D、给孩子良好的心里空间,享受劳动。要让孩子感受劳动的快乐,以鼓励为主。

E、给孩子一个方法。学会劳动。家长开始要教给孩子劳动的技巧,使孩子能胜任劳动。可以用游戏的口吻引导孩子进入角色。

F、给孩子一个要求,贯彻到底。提出要求和任务,成员要形成统一战线,坚持贯彻到底

G、给孩子一个规则,体味劳动。制定一个劳动奖罚规则,让孩子看到自己劳动带来的荣誉,也能体验懒惰带来的后果,促使孩子最终爱劳动,自觉劳动。

学校劳动教育总结篇9

为了大力弘扬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为讴歌劳动光荣,赞扬劳动者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精神。很多地方在五一劳动节来临之际,会开展五一劳动节的活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21最新国际劳动节活动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2021最新国际劳动节活动总结1关心教职工的生活,满足教职工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教职工的身心健康,是工会工作的重要组织部分。根据--区教育办公室通知精神和我校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活动安排,4月15日下午,---学校工会以“欢庆‘五一’,构建和谐”为主题的庆祝活动分别在篮球场和教职工活动中心拉开帷幕,广大教职工积极参与,分别进行了教职工(男女混合)篮球运球投篮接力赛和教职工乒乓球(男女单打)赛两项竞赛。场面热闹,气氛紧张,情绪热烈,到处洋溢着欢声笑语。

一、教工乒乓球单打赛

4月15日—4月30日期间,通过比赛分别决出男子组和女子组前八名,其中我校副校长--获得男子组第一名。此次活动共有70多名教职工参赛,比赛竞争激烈,比赛氛围友好。通过这种小巧灵活的比赛活动形式,丰富和活跃了教师的业余生活,在友好的比赛气氛中,增加了教师之间的思想交流,凝聚人心;达到了以活动锻炼身体,愉悦心情,缓解工作压力的目的。

二、“校园之声”师生诗朗诵

4月30日下午2:20,在我校多媒体教师的大力协助下,首次采用了多媒体投影技术即舞台音像数据化管理技术,在灯光控制,音源美化,图像处理等方面,给广大师生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姿的光影舞台,为广大师生搭建了一个计算机动画终端技术的介绍平台,同时也反映出我校多媒体教师在计算机实用技术的应用领域中运用自如的高超技术。本次活动精彩纷呈,十余名师生选手朗诵风格各异,有娓娓道来、深情演绎的,有慷慨激昂、一路高歌的。通过这次活动,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促进了校园和谐。

三、组织迎“五一”教职工篮球运球投篮接力赛

4月26日—4月30日期间,篮球运球投篮接力赛,是以团队形式参赛,竞争激烈。通过这种轻强度、趣味性和合作型运动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活动形式,有利于带动中青年教师、男女教师参加比赛的积极性和兴趣性,有利于加强学校领导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思想交流和情感沟通,有利于建设和谐的组织管理文化和校园忠诚文化,体现合作型社会对新时代教师的素质要求,丰富和活跃了教师的业余生活。

四、“远离烟害,亲近美好生活”健康知识讲座

4月20日下午4:10全体教职工参加,由体卫艺办公室、政治教研室和电教室举办的“远离烟害,亲近美好生活”健康知识讲座。通过这次讲座,让教职工认识到身体是工作的本钱,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要忘记了保养自己的身体。

这些活动的开展既丰富了教师业余文化生活,又活跃了教师的身心发展,更调动了广大教师职工参与的积极性,加强了团结,增进友谊,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体现了和谐校园的理念。使广大教师能以旺盛的精力和崭新的精神面貌投入到工作中去。

2021最新国际劳动节活动总结2为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到来,--乡工会根据县总工会《关于开展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系列活动的通知》的文件要求,结合我乡工会工作实际,在“五一”前后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进一步活跃了全乡机关干部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增强了广大干部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计划详细,措施到位

为热烈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到来,同时,为进一步丰富我乡干部职工的业余生活,乡工会把庆“五一”系列活动摆在乡工会的重要议事日程,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和计划,并采取有效措施做到活动有计划、有安排,能落实。

二、加强领导,经费到位

在乡党委的大力领导下,乡工会按照活动方案,进一步明确机关、站所及中小学的主要负责人为活动具体承办者,并下发通知确保活动在全乡的知晓率。同时,为切实保障各项活动有序开展,乡工会在乡党委的大力支持下,确保了活动经费的落实,增添了全乡的活动氛围。

三、活动丰富,取得实效

一是4月10日,乡工会在乡机关会议室隆重举办以“歌唱祖国、欢庆五一”为主题的大合唱比赛,乡机关、站所共97人2支合唱队参加了比赛。二是为响应县总工会关于“五一”前夕走访困难职工的号召,乡工会主席于4月30日前往我乡3户困难职工家庭进行了走访慰问,并为每户家庭带去了大米、粮油等生活用品,充分发挥了乡工会在帮扶困难职工方面应有的作用。三是乡工会利用“五一”、“五四”节日期间,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体娱乐活动。活动分为乒乓球比赛、拔河比赛等13项活动,全乡机关、站所共90余名职工参加了比赛,极大丰富了干部的业余文化生活。四是5月6日,乡工会在乡党委的大力指导下,与乡团委、妇联、计生办等部门联合对第27个民族团结宣传月活动进行了广泛宣传,进一步提高了全乡各族干部群众对民族团结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了全体干部职工及群众的民族意识。

通过开展此次活动,既为“五一”国际劳动节献上了一份厚礼,也为全乡广大干部职工奉献了一顿精神文化大餐,并进一步增强了全乡干部职工之间的相互凝聚力和向心力。我们相信在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总工会的关心指导下,我乡今后的工会工作会搞得更好。

2021最新国际劳动节活动总结3为发扬光荣传统,弘扬先进思想和时代精神,充分发挥教职工在解放思想创新工作实践中的主力军作用,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即将来到之际,按照区教育工会的指示精神,我校以“颂改革、促振兴、建和谐”为主题,共建和谐、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唱响“劳动光荣,教师伟大”的主旋律,开展庆“五一”系列活动,以展示教师风采,激发广大教职工建设和谐校园的积极性、创造性,让教职工过好自己的节日,现把此次系列活动总结如下:

一、组织开展踏青活动,舒缓教师紧张的工作压力。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我校教育工会组织全体教师来到大连滨海路。漫步在滨海路上,体会着滨海路的浪漫与多情,忙碌的老师们也由此感到消遣放松,很是惬意。同时也将调整好身心准备做好下一阶段的工作

二、组织开展学习“杨爱军事迹”活动,加强教师师德培养。

为全面加强和提高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建立健全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不断提升教师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增强教书育人、敬业乐教的坚定性和自觉性,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不平凡的人生价值,弘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教师职业精神,全面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做一个富有激情的好教师。我校开展了一系列的学习“杨爱军事迹”活动。教师们观看了“杨爱军事迹”的录像片,聆听校长及专家的讲座,教师们撰写了学习笔记、教育随笔,进行了演讲比赛。通过此活动,教师们都决心在杨爱军精神的感召下,努力树立人民教师良好形象,做让学生

三、组织开展教学节活动,提高教师教学素养。

我校此次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举办的第三届教学节活动,不仅是对老师们自身专业化水平的一次大检阅,也是对学校小班化高效课堂教学开展情况的一次大检阅,它为展现教师的专业素质风采和精神风貌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本次教学节盛况空前,由个人素质、提升理念和实践研究三大板块10个项目组成。通过这些活动,启迪老师们的才智,发展老师们的特长。教师们在活动中有思想的翱翔,有感情的抒发,有激情的旋律,有技能的展示,有科学的探索,有诗意的飞扬各项比赛充分展示了教师们的教学才华,展示了学校教学文化特色,丰富了教师的校园文化生活,有力地推动了校园和谐团队建设.

可以说,以上活动依据“教工欢迎、广泛参与、师生互动、立足实效”来精心设计各项活动,通过新颖的载体、丰富的活动、扎实的工作,让广大会员感到贴心,振奋精神,展示风采,凝聚力量,团结动员广大教职工为办人民满意教育,构建和谐校园贡献力量。

2021最新国际劳动节活动总结4在"五一"劳动节来临之际。我班在园领导的统一部署下,开展了"庆五一----我们爱劳动"主题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全班幼儿对"五一"劳动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初步理解"五一劳动节"的含义,现将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如下:

首先,我们向幼儿介绍了"五一劳动节"的来历,介绍了各行各业不同阶层的劳动者,参观幼儿园炊事员的.工作并向她们行礼感谢。在老师的指导下,认识劳动工具,如:农民用的镰刀、铁锹、锄头;工人用的手钳管钳、榔头、锯子等。

其次,组织幼儿说说自己父母的职业以及所获荣誉。在介绍环节幼儿纷纷登台,即锻炼了幼儿的胆量和自信心,又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幼儿相互介绍爸爸、妈妈从事的工作岗位及突出成绩。幼儿进一步认识到:热爱劳动的人会得到大家的赞扬,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幼儿深知劳动是最光荣的事情,潜移默化的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

接着,我们组织幼儿讲述《雷锋的故事》;朗诵诗歌《悯农》,演唱歌曲《劳动最光荣》,并能用身体动作表现歌曲内容,通过表演,幼儿表示要学习小喜鹊和小蜜蜂,懂得从小爱劳动,劳动最光荣。还组织指导幼儿用灵巧的小手制作一朵朵漂亮的红花,在"五一"期间送给各行业的劳动者人,表达自己对劳动者的热爱,并祝劳动者节日快乐。

最后还在班级开展了"劳动竞赛活动和技能比武活动",小朋友们争先恐后,为班级整理图书、抹桌子、扫地等;踊跃参加"穿脱衣服和叠被子比赛",通过这些活动,充分地调动孩子们热爱劳动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爱劳动的强烈意识,

此次活动,孩子们不仅了解了各行各业不同的工作者对社会的贡献,而且还懂得如何在生活中运用各行各业的资源;更重要的是孩子们了解到了"五一劳动节"真正的含义,感受到了辛勤劳动者的光荣,激发了孩子们对这些最可爱人的爱戴之情!

2021最新国际劳动节活动总结5今年的五一劳动节,我校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本次活动培养了学生爱劳动、爱祖国的情感,逐步养成爱国、务实、勤俭的优良品格,我们学校的五月份活动的主题为“劳动光荣,奉献最美”.下面我就我班五月份的活动总结如下:

一、通过欣赏图片、资料让学生对”五一劳动节”的由来及意义有深刻的认识及领悟。让学生受到启示。并在假期与爸爸妈妈主动对自己的家进行了大扫除。

二、利用国旗下的讲话,大力宣传本次活动的重要性,激发了学生主动认真的参与和对待本次活动。

三、创作“五一”劳动节手抄报的过程中,多数同学能以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手抄报,来展现自己的创作风格,并且突出主题,锻炼了学生的多方面的表现能力。

四、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亲身体会劳动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快乐,同学们能利用假期走进社会、走向家庭,去帮助孤寡老人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从中他们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和教育。

学校劳动教育总结篇10

一、攻坚期限

20*年—2010年。

二、攻坚目标

(一)办学规模:至2010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招生2.89万人,向区内中等职业学校送生3.99万人,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达到8.56万人;初中毕业生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升学率达到45%,逐步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

(二)办学条件: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按生均达到校园面积50平方米、建筑面积20平方米、设备价值3500元、图书册数30册。

(三)学生就业: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大于90%,毕业生“双证”(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率达80%以上。

(四)社会效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增强,为我市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和服务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所设置的专业明显增多,地方紧缺性人才的需求压力明显减弱。

三、攻坚任务

根据自治区下达给我市的攻坚任务,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确定我市的攻坚任务如下:

(一)增强中等职业学校技能人才培养的基础能力。重点建设7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带动全市中等职业学校高水平发展;进一步整合优化资源,城市学校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通过攻坚提高办学品质,并规划好*中等职业教育集中区;建设好市一职校五象校区、市四职校西校区、市六职校仙葫校区和广西*高级技工学校相思湖新校区;启动设置在市相思湖新区的市卫生学校新校区的建设。市辖六县要创造条件各建设好1所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启动分别设置在中国—东盟经济园区、横县六景工业园区、宾阳县黎塘工业园区和隆安县华侨投资工业园区的四所技工学校的建设。全市建设8个中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其中设置于学校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7个,设置于工业园区或企业内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个。

(二)做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费资助工作。建立健全以国家、自治区和市助学金为主,以中等职业学校校内奖学金、学生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学校减免学费等为辅的资助政策。市、县两级财政按照我市实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费资助政策的要求,共同筹措学生学费资助费用,切实做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费资助工作。

(三)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公办中等职业学校的师生比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加大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的培养培训力度,使中等职业学校的师资基本上能满足教育教学的需求。

(四)初步构建中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服务支撑体系,使市职业教育中心具有中等职业教育信息服务和就业指导及职业教育教学研究的综合功能,为我市中等职业教育长远发展提供指导和服务。

四、攻坚责任

(一)市人民政府责任:实行“以市为主”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市人民政府负责全市中等职业教育攻坚的全面实施。整合优化职业教育和培训资源,合理调整学校布局;依法规范审批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管理;设立职业教育财政专项资金,保证全市中等职业教育攻坚投入;制定并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政策;建立健全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就业制度和工学结合管理制度;指导和督查各县职业教育攻坚工作的实施。

(二)县(区)人民政府责任:负责落实本县职业教育攻坚任务。设立职业教育财政专项资金,保证本县中等职业教育攻坚投入;组织初中毕业生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保证进入中等职业教育的当年初中毕业生达到45%以上;重点建设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在校生规模、办学条件达到攻坚指标要求;做好新设置在辖区内工业园区的技工学校的建设工作;执行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政策;健全县(区)、乡(镇)两级职业培训网络,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扶贫开发培训等任务。

(三)市级行业部门责任:

1.市属各行业办学主管部门要继续办好所属职业学校,承担落实职业教育攻坚任务,继续加大对所举办的职业学校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确保所办学校生均办学条件和经费投入达到攻坚标准。积极举办起骨干示范作用的重点学校。在校生规模年均增幅不低于10%。支持学校利用银行贷款改善办学条件,通过集团化办学方式扩大办学空间。

2.市发改委:将职业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指导并协助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全市职业教育总体规划和发展目标,协调解决职业教育攻坚工作的相关问题。会同教育、财政、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编制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规划,做好教育基础设施年度投资计划资金安排。

3.市教育局:负责全市职业教育攻坚工作的总协调,分解目标任务,并指导各县开展职业教育攻坚工作;优化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结构,统筹管理招生工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中等职业教育信息与就业服务公共平台。会同市发展改革、财政、劳动和社会保障、卫生等部门制定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规划,会同市编制、财政、劳动和社会保障、卫生部门督促落实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做好学生资助工作。协助市人民政府督导团开展职业教育攻坚督导评估工作。

4.市国资委和市经委:建立和完善工学结合的现代企业职工教育培训体系,指导和管理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指导和督促全市各类规模以上企业向职业学校开放,为职业学校学生和教师提供实习、培训场所和设备,并积极为职业学校提供兼职教师。

5.市编办:牵头并会同财政、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就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落实问题提出意见,按程序报批。

6.市人事局:加强对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的指导,会同教育、行业主管部门建立健全职业学校内部人事管理制度,健全完善职业学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专业技术教师的政策法规。指导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做好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的评定工作。

7.市建委:建立职业学校建设项目的“绿色通道”,加快办理项目建设各项工作的报建手续并简化程序,协助项目业主做好校舍勘察、设计、施工质量安全管理和竣工验收备案工作。

8.市规划局:依据政策规定要求,在城镇总体规划范围内保证中等职业学校和配套设施规划用地,把职业学校建设列入基础设施建设的统一规划。

9.市国土局:按照国家、自治区有关规定,结合职业教育发展需求,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预留建设用地范围内优先安排职业学校建设用地,落实职业学校建设用地标准、规模。

10.市财政局:落实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相关政策,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设立职业教育发展专项资金。会同市教育、发展改革、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制定全市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规划。会同市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助学政策体系。会同市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根据全市经济发展水平、财政状况、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需要等制定我市职业学校学生人均经费标准。制定资金管理使用办法。督查各县按照市的要求,加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并及时拨付资金。配合市物价、教育部门合理确定职业学校的学费标准,确保学费收入全额用于学校运转及发展。

11.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组织和开展劳动力资源状况和市场需求调查,制定全市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划,定期向中等职业学校技能人才供求信息和工资价位信息。负责组织实施技工学校攻坚计划和技工学校专业结构调整;负责组织实施广西*高级技工学校项目建设,负责指导督促县(区)技工学校建设,加强对县(区)技工学校的办学指导。负责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网络建设,为中等职业学校提供就业服务,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评价制度。推进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落实国家规定的职业学校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政策。负责高技能人才工作的统筹协调,推进高技能人才培训规划落实。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计划”,推进全市普惠制就业培训工作的落实,督促各县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任务。

12.市农业局:组织实施农业实用人才培训,会同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有关部门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完成培训任务。指导中等职业学校现代农业类专业建设。

13.市卫生局:组织实施医疗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培训,加快市卫生学校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指导和督促市卫生学校完成中等职业教育攻坚任务。

14.市审计局:对职业教育经费安排使用、贫困生资助政策的落实、职业教育收费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指导县级审计部门开展此项工作。

15.市地税局:贯彻落实新企业所得税法等有关税收政策。加强对企业教育经费税前扣除的审核,督促企业合理安排使用职工教育经费,促进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工作。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支持职业教育发展。

16.市扶贫办:负责制定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规划,建立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转移网络和选定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基地,组织实施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并做好就业服务工作。

17.*职业技术学院:做好学院新校区二期工程建设,按时完成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任务;做好学院骨干专业对中等职业学校相关专业的辐射、引领工作。

(四)职业学校责任:确立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产业发展为依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办学思想;明确面向产业一线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办学定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行职业学校学生到企业生产一线顶岗实习制度。依据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对人力资源的要求,调整设置专业;增强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质量、结构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匹配度。建立以学分制为基础的弹性学习制度。科学合理规划,积极筹措经费,统筹学校建设和发展。师生比达到国家规定要求,教师学历达标、结构合理;完成年度招生任务。

(五)企业责任:积极参与或举办职业教育;为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和教师进修培训提供必要的岗位、场所、劳动保护,支付合理的劳动报酬;支持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支持专业技术人员到职业学校担任兼职专业教师。按规定组织开展职工职业技能培训。

五、攻坚步骤

(一)20*年10月,召开全市职业教育攻坚工作会,布置攻坚具体任务,签订攻坚工作责任书。出台《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实施职业教育攻坚的决定》。

(二)20*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招生2.88万人,向区内(含本市)中等职业学校送生3.84万人,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达到6.77万人;初中毕业生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升学率达到40%。核定公办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编制,定岗定编到校。落实学生资助政策。

(三)2009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招生2.89万人,向区内(含本市)中等职业学校送生3.9万人,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达到7.72万人;初中毕业生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升学率达到43%。补充教职工缺额。全面落实、完善学生资助工作。

(四)2010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招生2.89万人,向区内(含本市)中等职业学校送生3.99万人,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达到8.56万人;初中毕业生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升学率达到45%。完成预定的投资建设任务。建设好市一职校五象校区、市四职校西校区和市六职校仙葫校区以及广西*高级技工学校新校区。启动设置在市相思湖新区的市卫生学校新校区的建设工作。启动新设置在县辖区内工业园区的技工学校的建设。建成7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8个校内外实训基地。全面落实教职工编制工作。全面落实学生资助工作。

(五)2011年,全面开展我市职业教育攻坚工作的督查评估,并接受自治区攻坚工作验收。

六、攻坚保障措施

(一)经费保障。市、县人民政府根据本地职业教育规划,将职业教育攻坚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落实职业教育攻坚财政专项经费。农村税费改革专项转移支付补助资金用于教育部分中,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得低于10%;城市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得低于50%。完善多渠道筹措经费投入机制。将职业学校收取的部分学费纳入攻坚经费中。职业教育机构接受社会资助和捐赠,依法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建立信用担保融资平台,市、县人民政府采取财政贴息等措施,协调金融机构向职业学校贷款支持职业学校建设。吸纳非财政性资金、社会资金发展职业教育,壮大民办职业技术学校。

积极筹措学生资助经费。学生生活费资助、学费资助经费主要由财政承担,按财政分级管理的原则执行。

(二)加强领导。成立*市职业教育攻坚工作领导小组,由市人民政府市长担任组长,相关副市长担任副组长,成员由市发改委、教育局、国资委、经委、编委办、人事局、建委、规划局、国土局、财政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农业局、卫生局、审计局、地税局、扶贫办、*职业技术学院、武鸣县、横县、宾阳县、上林县、马山县、隆安县的有关领导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职业教育攻坚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市教育局,办公室主任由市教育局局长兼任。市辖六县要相应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

(三)落实责任。逐级签订攻坚责任书,明确市长、县长是职业教育攻坚工作第一责任人。要把职业教育攻坚与县党政领导政绩考核挂钩;未完成任务的,主要领导要向市委、市人民政府作书面检查。市辖县人民政府每年要向市人民政府专题汇报职业教育攻坚工作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及下年度的工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