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法和谈话法的区别十篇

时间:2024-03-22 18:03:43

讨论法和谈话法的区别

讨论法和谈话法的区别篇1

一、对讨论法的误解

最近十来年在对素质教育的探索中,一些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尝试有利于学生能力提高的各种方法,讨论法就是其中之一。如,北京三中的朱尔澄老师曾就“三国鼎立”一课和“隋朝大运河的开凿”等问题进行了成功的尝试。各地中学历史教师还组织了对“落后是否必定挨打”、“评价康熙”、“美国西进运动的影响和作用”、“如何看待垄断”等问题的讨论。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就大多数中学教师而言,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有效实施讨论法教学的十分罕见。除了历史课教学内容繁重,讨论法所需时间较多而难以采纳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对讨论法的误解。分析如下:

一是将简单问答当做讨论。一位有多年教龄的教师一次上课后总结说,该节课采用了讨论法。而实际上整节课他仅向学生提了几个简单的问题: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十月革命的任务是什么?十月革命有什么意义?老师每提一个问题,就请一个学生回答,而学生仅需在书上找出相关内容念一遍,其余的时间都是老师讲述教材,这显然不是什么讨论。

讨论法和谈话法的区别篇2

一、商议式民主的产生与基本要素

1、自由主义民主的问题与商议式民主的出现

随着国家的职能越来越复杂而政治之规模越来越大,而起源于19世纪的自由主义民主的制度及其技术官僚的行政体制似乎越来越不能适合新形势下所面临着的一些挑战。例如,如何让公民积极参与政治,通过对话取得共识,有效地设计与执行公共政策,保证所有的公民都能享受国家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好处。总的来说,传统的选举民主在“真正的民主治理”方面做得相当不够的,在这种民主之中,公民是有权选择他们的者,即政府官员或议员,但是很少能参与对这些者所做的选择进行讨论并加以理解。所以,吉登斯说,民主需要深化。现有公民与管理者生活于同样的信息环境之下,旧的管理体制在这种社会不再效了;改变一下民主的程序,尤其有助于政治决策更接近选民的日常想法,而网上征求意见、电子投票不会取代原有的决策方式,但是都是很好的补充。而在哈贝马斯那里,民主有两种:制度化民主和商议(deliberative,有译为话语)民主,前者直接表现在议会活动、选举活动、行政管理活动的制度中,而后者则表现于交往行动中,以一种意见和意志的形成过程发生着。哈贝马斯的商议式的民主模式强调了两个最为基本的信念。第一,政治决策最好是通过广泛的商议来作出,而不是通过金钱和权力。第二,在商讨过程中参与者应该尽可能平等而且尽可能广泛。他的商议式民主是对当代民主政治的新诠释。

自由主义民主或选举民主的缺失正是商议式民主的起点。当今流行于欧美的“商议式民主” (deliberative democracy)是对自由主义民主或选举民主的一种修正、一种发展。凡是涉及到重大的公共决策,在政策实施之前须由公民进行讨论和争辩,通过不同意见的对话,最后达成妥协和共识。

2、商议式民主与公共政策的新发展

商议性民主的假定是,公民可以通过对话(discourse)决定他们追求什么样的法律和决策,而对话的成员尊重对方,他们都拥有商议之能力。商议民主认为对话的参与者之间存在多元性:不同的利益、不同信仰与不同的理想,因而通过对话以解决问题或作出决策。商议式民主旨在恢复公民文化,提高公共话语在决策中的作用,产生公共的或政治压力以解决有关问题。商议式民主重在议,在于行动过程本身。由于其本质和特征,商议式民主模式就很快影响到公共政策的发展。

公共政策科学向来以专家为导向的,也就是公共政策的制定是专家们的事,因为政策的制定需要专门化的知识与能力,而这是一般民众所不具备的。但是,1980年代以来,这种导向的公共政策科学有了新的变化,其表现是将公民引入到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这就是公共政策的商议式模式。

3、商议过程中的几个主要因素

商议过程中包括以下这5个方面。

(1)商议与理由(reason)

理由是商议性对话中的基石。参与者提出理由并期待那些理由会促成集体的决策之形成。在理想的商议中,“除更好的辩论外没有任何强迫”,即用中国人常用的话语来说就是“摆事实,讲道理”。

(2)商议与平等

这里平等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决策中的平等。在商议过程中每个成员在议事日程、所要解决的问题、批评等方面应该都是平等的,在作出决策过程中拥有平等的权利。当然任何社会都存在这样那样、程度不一的社会不平等,要在商议过程中做到完全的平等实相当的不易。但是,社会不平等确是不利于商议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个就是信息的自由和公开的交流。

(3)商议与身份

商议中的身份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一是平等与匿名。对话参与者之身份能够做到匿名当然最理想了,但是并非每次商议都需要匿名。而有些学认为参与者彼此之间应该有足够的了解,这不仅可以得到彼此的尊重,而且有助于对话本身的进行。第二是作为“资源”身份的差异性。对话中如果参与者能够了解到某一主张者的背景,就会增加理解为什么他或她持有这样的想法。这就是身份的差异性。第三,商议与教育。参与者的教育程度当然对商议过程本身有重要的影响。教育程度会影响与会者对议题的关注程度、对问题的理解、对别人意见的理解、表达自已的意见。有时候因议题的专业性,对话需要专家或教育程度较高的人士参加。

(4)商议式对话中仲裁者之角色

对话中仲裁者的角色当然重要。商议过程中的仲裁者之角色如同法院审案子的法官。对话中有两种仲裁者。一种只是对对话参与者提供技术性的帮助以便对话能顺利而有效地进行,但他或她自已从不参与讨论或争论。另一种就是讨论的“领导者”。这里的“领导者”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领导如设立议事日程、引导讨论,而是组织讨论者,让他们自已选择他们想讨论的话题并由他们自已选择以何种方式进行讨论。当然,仲裁也需要技巧。

(5)参与者须遵循的几个规则

一旦参与者选定,讨论之目的和目标定下,那么讨论者就应该遵守一些“谈话规则”以保证对话的有效性。除了遵守一般谈话之规则外,参与者需要遵 守这些规则:第一,量的规则,即谈话要有足够的信息;第二,质的规则,即谈话中所提供的信息要足够的真实性,如“不要说那些缺乏根据的话”,“不要说那些你相信不对的东西”,参与者因此可换个方式来说,如“你真的相信那个吗”,“为什么你相信这个”;第三,相关性的规则,即谈话要与主题有关,换而言之,就是不要改变谈话主题,谈话要简洁有秩,避免模棱两可,避免表达模糊不清。

除以上这些规则外,商议过程中还有一些更具体的要求,如认真听别人的谈话,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而不固执已见,友好地对待不同的意见,畅所欲言但不要垄断讨论,努力搞清不赞同你观点的人其立场,当众而不是个别地向领导陈述自已的观点,而幽默、热情的方式有助于别人了解你的观点,要考虑某信息是该当众还是个别私下交流。

二、“民主恳谈会”:浙江的经验

现不少地方进行民主参与的实验,积累了大量的好经验,从而推进了中国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这里以浙江的“民主恳谈会”的事例来看看其中所蕴函的商议式民主之意义。实际上,类似于“民主恳谈会”的还有“民主理财日”、“民主议政日”、“社区事务民主听证会”、“民主听证会”、“民主议事会”、“民主评议村两委成员”等形式。

1、浙江省温岭市的“民主恳谈会”

“民主恳谈会”1999年6月诞生于浙江省温岭市松门镇,被当地村民称之为松门的“焦点访谈”。“农业农村现代化教育建设论坛”是“民主恳谈会”的雏形,其目的本来是宣传政策、普及观念,是由上而下的。论坛设计了让群众发言的环节,结果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老百姓感慨“都20年没有这样说话的机会了!”温岭市和松门镇一批富有眼光、勇于探索的领导[:请记住我站域名/]干部不仅将这活动坚持下来,而且经过逐步摸索,将这一措施推广到其他的乡镇。

温岭市的“民主恳谈会”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的“民主恳谈会”发端于改善干群关系;第二个阶段为“决策咨询”功能的出现与发展;第三阶段是从“民主恳谈会”向“民主听证会”的转型。“民主恳谈会实际上是政府决策的公开听证会,官员和公民的平等对话会,也是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协调沟通会”。“民主恳谈会”通常由乡镇、村或乡镇部门党组织主持,由广大的群体或相关的代表参与。它主要有四种形式:一是乡镇、村、部门以及企业的民主恳谈活动;二是镇民主听证会;三是村级民主议事制度;四是“民情恳谈”活动。在温岭市的各种“民主恳谈会”形式中镇的民主听证制度和村的民主议事制度是其重点建设的制度。温岭市委正致力将“民主恳谈会”制度化、规范化。

诞生于温岭市松门镇的“民主恳谈会”如今已成为温岭市和整个台州地区乃至浙江省全面推行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模式。2003年的“浙江省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意见”指出,“要建立和完善由村党支部书记主持的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联席会议制度,规范村级事务决策程序。要认真实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健全村民委员会、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小组等村民自治组织,正确处理相互关系”,而且强调“不断完善民主议事程序,健全村级民主决策制度。凡涉及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重要事项,尤其是重大的政务和财务,都要依法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逐步规范农村村级重大事务民主议事、决策的范围、程序和方法。”“民主恳谈会”由村级扩展到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城市社区,而内容与方式亦不断丰富、深化。

2、“民主恳谈会”:商议性的民主决策形式

“民主恳谈会”是新的民主决策形式,它具有商议式民主之特点与精神。(1)大众性。商议式民主旨在恢复公民文化,让公民能真正参与决策过程。中国的政府决策过程中往往没有大众的参与。而浙江省温岭的“民主恳谈会”就具有参与的广泛性,广大群体能够有机会与渠道发表意见、提出建议,即“为群众利益表达和政治参与搭建平台”。正如浙江省温岭市新河镇的农民所说的,“自从有了恳谈会,我们不仅知道镇里要干什么,还可以决定该不该干和怎样干,身边的事情我们平头百姓也能说了算”。

(2)平等性。商议式民主理论家强调公民参与讨论某一公共决策的权利和机会,强调参与对话者都拥有商议之能力。根据宪法,公民享有政治权利,这其中就有参与权,即公民有平等参与重大的公共事务决策的权利。但多年来即使在西方民主政治的社会里,也缺乏相应的制度性渠道,能让公民广泛参与公共决策之活动。过去中国的大众也很少机会参与政府的决策,而“民主恳谈会”为人们平等地参与提供了一种机制,正如上面所引用的农民的一句话“都20年没有这样说话的机会了”。

(3)多元性。民主政治过程实为参与各方的权力与利益达成妥协的过程。商议民主承认对话的参与者之间存在多元性,他们有不同的利益、信仰和理想,因而就需要通过对话以解决问题或作出决策,这就是商议机制。随着中国社会阶层的分化及随之而来的利益的多元化,需要我们在决策方式上作出变革以反映这种多元性的格局。而“民主恳谈会”可为各种利益群体就为自已的利益进行讨价还价提供机会或机制,以使利益协调,从而使整体的利益最大化。

(3)身份的的不受限制与明确性。从温岭的经验来看,无论参与镇民主听证会,还是村民主议事会,都没有身份限制,就是说任何人只要有时间和兴趣都可以参加。例如,温岭市松门镇渔业发达,但缺乏专业的交易市场。镇政府6虑并将建专业市场的事通过“民主恳谈会”来解决。要不要建这个市场?如要建,建多大的规模?由谁来投资?建在何处?这些议题均交镇里的群众讨论。这个“恳谈会”没有身份限制,任何人无论干部还是村民只有感到有时间均可参加。结果来了100多人,其中不少与会者是与这个项目利益攸关的。另一方面,大多村庄是一个熟人社会,彼此稔熟,有充分的了解,所以参加“民主恳谈会”的身份是相当明确的。

(4)决策性。无论是“民主议政日”、“社区事务民主听证会”,还是“民主听证会”、“民主议事会”、从功能上来说,主要是为了决策。这些制度或活动有“民主监督”与“民主管理”等功能,但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其决策性,“民主决策”,将大众引入到决策的过程之中,而这正是商议式民主所强调的。

当然,中国目前基层的各种民主参与经验并不是中国所独有的,实际上世界不少国家都有类似做法与经验。拿基层的公众听证会(Public hearings at the local level)来说,这种听证会是一 种推进决策透明性的机制。例如,在1989年,委内瑞拉(Venezuela)出台一个法律,要求地方政府每3个月举行1次公开的会议,至少要有10个公民以书面的形式提出召开会议。例如,市政府要回答事先向其所提出的问题,会议期间,公民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已的意见、要求与建议。

三、有待探索的问题

有不少西方学者对商议式民主还心存疑虑。他们认为有这样一些问题需要考虑:

(1)商议过程中不平等与支配的问题;

(2)是否能长期坚持下去是个问题;

(3)商议制度可能会被权势群体所把持;

(4)权力下放可能会出现政体与决策的“巴尔干化”的问题。

应用西方的“商议式民主”模式来研究中国基层的民主,也需要考虑以下这些问题:(1)是否可能会误用?西方的“商议式民主”概念是否适合于中国的语境?例如,作为一个概念的“商议式民主”是否反映出中国基层经验之实质?

(2)从交往行为的角度来看,商议何以可能?提出这个问题自有其现实根据。一方面由于居住方式的变化、社会关系的淡薄、交往的表面化与交往稀小,这样就增加了通过对话解决或作出决策的难度。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的阶层分化与多元化,导到达成一致性的不容易,尽管存在多元才有必要进行商议。

(3)商议的制度化。总的来说,中国基层的所谓“商议式民主”制度化不够,尤其是商议的程序化缺乏。浙江省温岭市的“民主恳谈会”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还是远远不够的。而就这方面而言,笔者看到湖北省的杨集镇将温岭的经验推进了一步。杨集镇推出了《杨集镇村级民主恳谈会制度》。该制度共计15条,详细地规定了“民主恳谈会”的目的、原则、主要内容及程序。

讨论法和谈话法的区别篇3

1)向社区党支部递交入党申请书

申请人

①本人自愿向党组织提出申请;②对于团支部推荐的入党对象和未提出入党申请,但政治素质好,有培养前途的人员,应吸收他们参加一些党的活动,使其逐步提高认识,自愿提出入党申请。

2) 推优

社区团委

推优的对象应在优秀社区干部、文明社工和年度考核获得优秀等次者中筛选,具体条件、步骤、时间由社区团委制定。

3) 确定入党积极分子

党支部

对于已向党组织提出申请,符合党章规定的基本条件的同志,一般由党小组推荐,然后经党支部(不设支委会的由支部大会)讨论决定,方可列为入党积极分子,并确定2名党员为其培养联系人。

4)填写《入党积极分子登记表》

党支部

对已确定的入党积极分子,党支部要为其填写《入党积极分子登记表》,表格由党支部(联系人)统一保管。

5) 培养教育

党支部

① 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参加学习小组;

②组织他们上党课或参加党内有关活动;?

③给他们分配一定的社会工作;

④推荐其参加社区的业余党社区培训班。

6) 定期考察

党支部、党小组、培养联系人

对于入党积极分子,党支部还要定期进行考察。培养联系人每季度要记实考察一次,填写到《要求入党积极分子登记表》上,并向党小组、党支部汇报。

7) 确定发展对象

党支部

入党积极分子经过一年以上培养教育后,在听取党小组、培养联系人和党内外群众(同学、班主任、辅导员等)意见的基础上,经支部大会讨论同意,可列为发展对象。

8) 政 审

党支部

政治审查内容:①申请人在政治历史和在重大政治斗争中的表现;②申请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态度;③直系亲属和与本人关系密切的主要社会关系的政治情况。政审方法:同本人谈话,查阅资料,必要的函调和外调。凡没有经过政治审查的,不能发展入党。政审合格之后,及时上报总支预审。

9) 预 审

党总支

预审要求:①审查培养考察和政审材料是否齐全;②在规定范围内公示;③经审查,符合要求的发放《入党志愿书》。

10) 填写入党志愿书

申请人、介绍人

①确定介绍人;②介绍人指导申请人亲自填写《入党志愿书》;③支委会审查志愿书。

11) 召开接收预备党员大会

党支部

①申请人宣读《入党志愿书》;②介绍人介绍情况,并发表意见;③支委会发表意见;④大会讨论;⑤申请人对支部大会提出的意见谈自己的认识和态度;⑥有表决权的正式党员表决,做出决议。表决时,同意人数(含未到会正式党员书面同意)超过应到会有表决权的正式党员的半数方为通过。⑦表态发言。

12)填写党支部决议,上报党总支(机关党委)

党支部

填写支部决议时应注明召开大会的时间,应到会和实到会正式党员、预备党员数,大会讨论情况,对申请人能否被接收为预备党员的表决结果(同意和不同意的票数),并由支部书记签名盖章,上报党总支(机关党委)审批。

13) 发展对象谈话

党总支

着重了解发展对象对党的认识,入党动机和现实表现,并对党的基本知识进行抽查,然后将群众座谈的情况和意见向发展对象反馈并提出要求和希望,谈话时应做好记录。

14) 召开党总支会议审批

党总支

对支部上报的发展对象,党总支应集体讨论、审批。坚持没有经过1-2年培养、考察不批;入党动机不纯、觉悟不高、信念不坚定不批;不懂和不了解党的基本知识不批;没有政审或政审不清不批;发现有问题需调查,或时间超过六个月未批,应退回支部审议,重新填写《入党志愿书》。对审批同意接收为预备党员的,应注明预备期起止的具体时间(从支部大会通过之日起算)。

15) 预备党员审批

社区党委?

党总支要及时将《入党志愿书》等入党材料报组织人事部审核,组织人事部安排与发展对象谈话事宜,谈话后应认真负责地填写谈话情况和谈话人的意见,谈话通过后,报社区党委审批。

16) 与预备党员谈话

党支部?

①向预备党员介绍党支部情况,提出要求;②编入党支部、党小组参加活动。

17) 预备党员入党宣誓

党委

经党委批准为预备党员的同志,应参加社区党委每年“七·一”新党员入党宣誓仪式。

18) 继续教育和考察

党支部、介绍人

要通过听取本人汇报、个别谈心、集中培训等方式,对预备党员进行教育和考察。党支部每季度要讨论一次,发现问题要及时同本人谈话。介绍人要继续做好教育和考察工作。

19) 预备党员转正 ?

党支部

①本人提出书面转正申请;②党小组提出意见;③征求党内外群众意见;④支委会审查;⑤支部大会讨论、表决通过;⑥党总支会议讨论、表决。

20) 转正审批 ?

讨论法和谈话法的区别篇4

谌贻琴在贵阳出席夜郎争锋――“青春动力”杯国际大学生辩论赛总决赛并为获奖选手颁奖。

6月30日至7月1日 林树森在安顺市关岭县岗乌镇大寨村特大型地质灾害现场看望灾区群众,慰问救援人员,指导抗灾抢险救援工作。

2日 林树森在贵阳会见广东省副省长、广州市市长万庆良一行。

5日 谌贻琴出席“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六百年研究”第二阶段工作会议并讲话。

5日至6日 石宗源、王晓东在北京参加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5日,林树森、王正福、王富玉、龙超云、张少农、张群山(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黄康生(省委常委、副省长)、石晓在贵州省分会场参加第一次全体会议。

6日 黄康生主持召开会议向以中国保监会副主席杨明生为组长的中央“小金库”治理工作赴黔检查调研组汇报我省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有关情况。

崔亚东出席贵州省公安厅与广东省公安厅“东西合作素质强警计划框架协议”签订仪式。

7日 王富玉、谌贻琴在凯里市出席黔东南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发展研讨会,王富玉讲话。

8日 石宗源、王正福、龙超云到驻地看望来黔调研的全国政协副主席、民建中央第一副主席张榕明一行。8日至12日,王正福陪同张榕明一行在遵义市、毕节地区调研。

王晓东在黔西县出席全省农村危房改造工程现场推进会并讲话。

龙超云出席我省纪念印尼归国华侨回国五十周年大会并讲话。

9日 十届省委召开第82次常委会议。(一)听取了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团省委关于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精神的传达及我省贯彻意见的汇报;(二)听取了省委政法委关于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会议精神的传达及我省贯彻意见的汇报;(三)听取了省公安厅关于全国公安机关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座谈会精神的传达及我省贯彻意见的汇报;(四)讨论了省政府党组报送的《铁道部、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贵州铁路建设的会议纪要(讨论稿)》;(五)讨论了省政府党组报送的《关于2010年省本级财政预算调整方案(草案)的报告》;(六)讨论了省政府党组报送的《关于2010年省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草案有关事项的汇报》;(七)讨论了省政府党组报送的《关于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送审稿)》;(八)讨论了省编委办报送的《关于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指导意见(代拟稿)》。(九)讨论了其它有关事宜。

省委召开全省领导干部会议,传达学习贯彻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精神。石宗源、林树森、王正福、王富玉、王晓东、龙超云、张少农、张群山、黄康生、崔亚东、谌贻琴、石晓出席会议。石宗源主持并讲话,林树森传达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王晓东传达总理和副总理的重要讲话。

李军考察贵阳市“两湖一库”治理工作情况。

11日至12日 黄康生、谌贻琴分别在贵阳会见由香港商报总编辑陈锡添率队的入黔采访团一行并接受香港商报记者专访。

崔亚东在铜仁地区检查“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

12日 谌贻琴在贵阳出席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展演暨贵州曲艺文化周开幕式并宣布开幕。

13日 石宗源、王正福、王富玉、王晓东、张少农、张群山、谌贻琴在贵州省分会场参加全国教育工作会议。13日至14日,林树森、龙超云在北京参加会议。

谌贻琴在贵阳出席我省组队参加第十四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工作总结座谈会并讲话。

13日至14日 张群山在黔南州三都县考察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工作。

14日 王正福、谌贻琴出席省直宣传文化系统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报告会,王正福作报告,谌贻琴主持。

王富玉在贵阳市修文县、乌当区、南明区、花溪区考察“三农”和旅游工作。

15日 石宗源、林树森、王正福、王富玉、谌贻琴在贵阳出席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展演颁奖晚会并为获奖演员和获奖节目颁奖。

讨论法和谈话法的区别篇5

关键词 投射理论 权势关系 意识形态 模糊语言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1研究背景

模糊语言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类言语交际活动中的语言现象,而模糊限制语则是其中最普遍和最典型的。在当今传媒日益发达和广泛影响的今天,模糊限制语在新闻体裁中同样屡见不鲜。Halliday认为,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受讲话者意识形态和权势关系的支配(Halliday 1994)。

模糊语言中的间接型模糊限制语可被视作系统功能投射理论的语言手段,即被话语参与者用来显性地或隐性地表达对其所说话语的“态度”(J. Martin 2000),并建立与对方的权势关系。本文以系统功能语法(systematic functional grammar),尤其是J. Martin的介入理论及方法(projection)(2000)和批评话语分析理论为基础和分析方法,采集了10篇英美政治家访谈节目的英文文本,分析其中出现的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attribution shields),力图从投射理论和批评话语分析这两个不同侧面对这些模糊语言现象进行解读,以期解析访谈者所使用的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对访谈双方构建权势关系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2 语料与方法

本文以投射理论为指导,采集了50篇英美政界人物的英文访谈文本作为语料,从上述角度对比分析采访中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使用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的情况。本研究首先参考投射理论(Halliday,1994 ; Martin, 2000),将间缓划分为“间接缓和语―投射”类:直接投射(direct projection)、间接投射(indirect projection)和自由投射(free projection)。其次,对每篇采访文本中的间缓进行分类探讨,并选出其中最典型的进行实例分析。再次,通过AntConc对间缓与其它类型的模糊限制语进行统计。最后,对其中三种类型的间缓进行定性对比分析,并且通过卡方计算来验证由采访双方使用的间缓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50篇文本的平均长度为4867.9字,总字数为237095(running words),每篇的平均话轮为16个。

结合本文所选语料的题材和英文访谈对话文本的实际需要,笔者将语料中出现的间接缓和语分为两大类:(1)间接缓和语―投射类;(2)间接缓和语―转述引语类。

按照间接缓和语“投射”外来声音的来源, “投射”可分为直接投射(direct projection)、间接投射(indirect projection)以及自由投射(free projection)三种借言介入方式(Martin 2000)。本研究按这种分类方法,将访谈节目中的间接缓和语为“投射类”间接缓和语。(表1)

表1:间接缓和语―投射类

语料选取完毕后,按照上述两种分类方法统计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首先统计间接缓和语在整个语料的模糊语言中所占比例。

3投射理论下间接缓和语的分类与讨论

直接投射的投射来源比较明确,传递的客观性较强,话语者的介入较少。也就是说,直接投射就是访谈节目话语者直接拿别人的话来为自己服务,以达到质询对方、影响对方或说服对方的目的。表2表明,相对与被采访者,采访者在访谈节目中较多地使用这种方法。

4总结语

本研究有一定的实践与理论意义。实践上,使用间接缓和语可以帮助话语者表现其立场,表达意识形态,以及直接或间接地确立其在对话中的权势地位。在大众传媒日益主宰受众观点及看法的今天,本研究可提醒受众在观看或收听新闻采访时,应注意其中间缓的使用。对一些政治新闻采访提高识别以及评判能力,并透视其中所隐含的意识形态与权势关系。在理论层面上,本研究展示了结合投射理论对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进行的讨论,这将为解读特定社科类语篇中的模糊语言提供全新的分析方法。

参考文献

[1] Prince, E.et al.on Hedging in Physician-physician Discourse [A].in R.D.Pietro(ed.). Linguistics and Professions [C], Hillsdale, NJ:Albex,1982.83-97

讨论法和谈话法的区别篇6

为推动我校干部队伍建设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规范我校的中层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按照《成都市郫都区教育局下属单位中层干部选拔任用管理办法(试行)》的文件精神,特制定我校中层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方案。

一、学校行政人员情况:

按照我校目前干部职数,学校校长1人(兼党支部副书记),副校长2人(其中1人兼党支部书记),中层干部4名。按上级文件精神及我校实际情况,尚需增加4名及以上中层干部职数。就干部储备情况,现有中层后备干部4名。

一、领导小组:

组  长:刘  渝  (校长、党支部副书记)

文子树  (副校长、党支部书记)

副组长:冉  彬  (副校长)    姚强(教务主任)

组  员:吕炳林(办公室主任)  邱禄毅(工会主席)

吴利平(教务副主任)

二、选拔任用条件:

中层干部应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真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较强的组织纪律观念。具备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5年以上(含5年)教龄,教育教学质量在学校名列前茅,获得过校级及以上表彰的优秀青年教师。初任中层干部年龄原则上在40周岁以下,特别优秀的可适当放宽。办公室、政教处行政干部须由中共正式党员担任。中层干部必须是在编在岗教师,原则上从中层后备干部和有在上级部门挂职锻炼经历的人员中产生,特殊情况须提请区教育局党委会研究决定。

三、我校此次拟任中层干部职数:中层干部4名。政教处主任1名,政教处副主任1名,教科室主任1名,教务副主任1名。

四、选拔任用程序

(一)动议

1、由学校党组织根据我校工作需要和中层干部队伍建设实际,提出启动中层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意见。

2、学校党组织主持召开党政联席会议。组织我校党政干部学习《成都市郫都区教育局下属单位中层干部选拔任用管理办法(试行)》,对我校中层干部队伍进行综合研判,就选拔任用职位、条件、范围、方式、程序等进行酝酿,形成中层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方案,报局党委审批同意后执行。学校填写《动议人选所在单位党组织把关意见表》。

(二)民主推荐

待区教育局党委审批同意我校的《中层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方案》后,开始开展民主推荐工作。民主推荐按下列程序进行:

1、组建考察组。成立我校中层干部选拔任用考察组,考察组成员由刘渝、文子树和冉彬3人组成。

2、个别谈话推荐。考察组与教职工代表逐一谈话,听取教职工代表推荐候选人的意见。我校现有在编在职职工88人,服务者5人,志愿者3人,临聘15人,与教职工谈话人数不少于50人。

3、确定会议推荐人选。根据谈话情况,召开党政联席会议集体研究,确定会议推荐人选。

4、会议推荐。召开全校教职工大会(参会人员不得少于50人),公布推荐职位,提出有关要求,组织填写民主推荐表。

(三)考察

1、确定考察对象。民主推荐(会议推荐)得票超过1/2者,确定为考察对象。

2、实施考察工作。考察中层干部拟任人选,应当保证充足的考察时间,应按下列程序进行:

(1)民主测评。主要包括对考察对象人选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的总体评价。民主测评可以结合会议推荐同时进行。

(2)谈话考察。考察组采取个别谈话、实地走访,认真听取干部群众意见,全面了解考察对象德、能、勤、绩、廉等各方面情况,注重考察师德表现和工作实绩。谈话人数不得少于会议推荐人数的50人。

(3)形成考察材料。考察结束后由考察组形成书面考察材料。

(4)征求党风廉政意见。考察组应就考察对象的党风廉政情况、信访情况,征求区教育局纪委的意见。对考察对象的有关问题或反映,要及时核查清楚,坚决杜绝“带病”提拔。

(四)讨论决定

我校召开党政联席会议,听取考察情况汇报,集体讨论决定拟任人选。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表决。

(五)任职备案

1、任前公示。

讨论决定拟任人选后,按规定进行任前公示,公示时间一般为五个工作日,从公示的当日起计算。对公示期内干部群众反映公示对象的问题,应调查核实清楚并提出处理意见。

2、办理批复、备案手续。

公示期满后,公示结果不影响任职的,在5个工作日内,将选拔任用相关资料报局党委,由局党委进行批复、备案。

3、任职谈话。

对决定任用的中层干部,学校党组织书记或副书记同本人谈话,对其廉政及业务方面提出明确要求。

五、严明工作纪律

(一)严禁违反规定程序选拔任用学校干部;

(二)严禁在干部考察中隐瞒或歪曲事实真相;

(三)严禁在干部档案上弄虚作假;

(四)严禁在选拔任用干部过程中跑风漏气;

(五)严禁搞拉票等非组织活动;

(六)其他关于干部选拔任用的违纪行为。

凡有违反以上工作纪律要求的,将根据教育局相关纪律规定,对违规人员进行严肃处理。

讨论法和谈话法的区别篇7

对抗式讨论法

长期以来,怎样组织和开展课堂讨论一直是历史教学的难点,不少老师布置的课堂讨论场面冷淡,学生争论不起来,导致讨论失败或者收效甚微。我从电视台播放的大学生辩论对抗赛节目受到启发,于是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讨论之中,很受学生的欢迎。

每次讨论前,我设计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题目,把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两大组,要求每个人都按题意写成小论文或辩论稿并交给我看。我看完并批改后,把稿子发回给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互相补充完善本方观点。正方和反方各推举4名代表,在班上进行辩论。其程序是:各自陈述意见自由争论归纳总结。最后由老师进行裁判并具体分析双方的辩论得失。在世界古代史教学中,我组织的课堂讨论题目是“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之比较”,正方的观点是“西方文明不如东方文明”,反方的观点是“东方文明不如西方文明”。在世界现代史教学中,我设计的题目是“战争与和平谁是历史的主流”,正方的观点是“和平是历史的主流”,反方的观点是“战争是历史的主流”。这种讨论具有竞争机制,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为了驳倒对方,翻阅了很多书,讨论的场面十分热烈,趣味盎然,往往是时间已到,很多人仍言犹未了。

必须结合实际,方法灵活

传统的教育观念往往把学生置于教学活动的被动地位,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教师授课多以“填鸭式”、“满堂灌”的形式出现,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经过学习和实践,我深刻认识到,启发应当作为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理,它可以渗透在课堂教学的所有环节中,同时任何一种教学的具体方法中也可以贯穿这一要求。从学生的实际、教学内容的实际、教师自己教学特点的实际出发,把启发的原理渗透其中,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是好方法。几年来,我始终坚持进行教学改革,先后尝试过三段式教学法,读读、议议、讲讲、练练八字教学法,目标反馈教学法,历史问题教学法,谈话教学法,辩论教学法,读书指导教学法,等等。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能力。通过不懈努力,学生们对历史课的兴趣日益浓厚,他们常常期待着下一节历史课,猜想着老师是不是又会采取新的教学方法。

必须幽默风趣,引人入胜

讨论法和谈话法的区别篇8

关键词丹阳方言 综述

中图分类号:H17文献标识码:A

General Analysis of Dialect of Danyang

XU Qiaozhi

(Ethnic culture School, Yunnan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Kunming, Yunnan 650031)

AbstractDialect of Danyang on the border of Wu dialect and Jianghuai dialect area, it was called "head of Wu and trail of Chu" in the history. All the dialect on the border area have a same character, that is easy to be noticed.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status of research on Danyang dialect, so as to give some help to the research.

Key wordsDialect of Danyang; general

丹阳市位于江苏省南部。地处东经一百一十九度二十三分至一百一十九度五十三分,北纬三十一度四十四分至三十二度零八分之间。东邻武进,南接金坛,西北与丹徒交界,东北频长江,与扬中隔江相望。据《中国语言地图集》(1987),丹阳方言处于吴方言和江淮方言两大方言区的交界地带,历来有“吴头楚尾”之称。凡属交界地区的方言,大多具有一些醒目的特点,极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两大方言区的分界线从丹阳境内横穿而过,把丹阳方言一分为二,这种情况不是太多的。所以丹阳方言本来就有可能成为语言学家研究的一个热点,更何况丹阳诞生了一位语言学大师吕叔湘。本文即将从吕叔湘先生谈起关于丹阳方言的研究。

吕叔湘先生1947年在成都《中国文化研究汇刊》第七卷发表《丹阳话里的联词变调》,这是最早研究丹阳方言变调的文章,也是吕先生方言研究方面最早的论文,同时也是最早研究丹阳方言的文章。《丹阳话里的联词变调》一文主要讨论了一般的两字变调,没有涉及到多字组的声调。

吕叔湘先生1980年在《方言》第2期《丹阳方言的声调系统》,这是《丹阳话里的联词变调》研究的继续。吕先生在这篇文章里指出:丹阳方言处于吴语和江淮官话的交界,读书音接近江淮官话,说话音接近吴语,文白异读的字多。读书音有四个调,分别相当于古音的平、上、去、入四声,连读不变调。说话音有六个单字调(四个跟读书音的字调相同),连读多变调。两字组有六种调式,根据两字连调跟单字调的关系,可以把前一字分成甲、乙、丙、丁四类,把后一字分成A、B两类,这种分类遵循古音的四声和声母清浊分别。三字、四字联调各有六种调式,是两字调式的延长,应用的选择主要决定于首字的子类。此外,与数词、副词、助词、后缀、叠字、衬字有关的连读变调,各有或多或少的特殊情况。

吕叔湘先生1980年在《方言》第4期《丹阳方言的指代词》,这是最早讨论丹阳方言语法的论文。该文把指代词分成人称代词、有定指代词、无定指代词三类,依次列举,说明每个词的语音和用法特点。语音和用法都以丹阳城区话为准。本文把每一类指代词列为一节,每一节末尾引邻近方言做比较,并对语源略做推测。

吕叔湘先生于1991年出版《丹阳方言语音篇》,这本书全面描写并讨论了丹阳话的语音问题。至此,吕叔湘先生对丹阳方言语音的研究,奠定了丹阳方言语音研究的基础。吕叔湘先生对丹阳方言语音的研究着力最多,贡献最大。在声调的描写和分析方面,吕先生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有:一是在声调研究中要区分读书音和说话音的差别;二是在声调研究中要重视字调和字类的区别。吕先生根据丹阳方言单字调古今演变的规律,还率先提出了“单字字类”的概念。丹阳方言的单字声调不仅不但跟古声母的清浊有关 ,而且还跟古喻母有关。吕先生提出:“得从古音出发,按照四声和声母性质分成十六个基本字类,就是平、上、去、入四声各分清声母、次浊声母、喻母、全浊声母四类。”

蔡国璐先生1984年在《方言》第2期《丹阳方言的分区》,这篇文章首次明确提出了丹阳方言的分区问题。该文把丹阳方言分为三个派:丹阳派(指城区及城郊的方言)、官话派(指与丹徒交界地区或邻近长江的方言)、常州派(指与武进和金坛交界地区的方言)。该文在论述三派的地域分布及主要区别之后,还首次提出了丹阳市内存在的方言岛问题。该文指出,丹阳市内存在有苏北方言岛、河南方言岛、湖北方言岛,但没有进行更深入的探讨。此外,该文指出埤城、后巷两镇部分地方的方言较为复杂,因为地处丹阳、丹徒、扬中及武进几县的交界处,各地方言的特点在此都有所反应,很难把它归于哪个派别中。

蔡国璐先生1995年出版《丹阳方言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这部词典主要记录和描写丹阳市区云阳镇方言(吴语)的词语条目。在词典的《引论》里,蔡国璐先生介(下转第187页)(上接第185页)绍了丹阳方言的内部差别(包括四个片区的差别、城区及城郊的差别、城区话老派及新派的差别),丹阳方言的声韵调(丹阳话有包括零声母在内的22个声母、48个韵母、6个单字调及连读变调)并列出了丹阳方言的单字音表,丹阳方言的特点(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角度谈起)。这部词典是蔡先生对丹阳方言的重大贡献之一,也是蔡先生对方言研究的重大贡献之一,对初学丹阳方言的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王建军先生2000年在《镇江师专学报》第3期《丹阳方言本字考》。该文在蔡国璐先生《丹阳方言词典》的基础上酌加补丁,考索了丹阳方言中的26个常用字,提出不同于词典中相关内容的些许看法,并着重与江淮方言和吴方言作了比较说明。但文中展示的丹阳市城区方言的声韵调系统和蔡先生词典中的内容并无差异。

顾黔先生2006年在《山西大学学报》第5期《从丹阳方言看江淮官话与吴语的分界》。该文首先讨论了丹阳方言的共时分布及其过渡特色,总结出了丹阳方言的清浊演变规律。该文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一系列语言地图展示了丹阳方言与江淮官话和吴语的分界,尤其是通过否定词“弗[fe7]”“不[pe7]”的区别来探讨江淮官话与吴语的分界。

王建军先生2007年在《常州工学院学报》第2期《丹阳方言三音节词构词理论――兼议汉语词汇的双音化机制》。文章指出丹阳方言的三音节词不仅构词方式独特,而且在结构类型和功能类型的分布上具有强烈的极性倾向。文章立足于丹阳方言三音节词的构词特征,对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内部机制作了适度的揭示。

郭熙、蔡国璐先生1991年在《徐州师范学院学报》第5期《丹阳市埤城的河南方言岛》,该文是首次正式探讨有关丹阳市内方言岛的文章。这篇文章介绍了河南方言岛的形成,河南方言岛的语言概况,重点是方言岛方言与光山(方言岛人的祖籍)方言和埤城方言的声韵调系统的对比。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代语言学大师吕叔湘先生为丹阳方言尤其是丹阳方言语音系统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蔡国璐先生的《丹阳方言词典》对丹阳方言的语音做了系统的研究,有着不可磨灭的首创之功;蔡先生的《丹阳方言的分区》为后来顾黔先生的《从丹阳方言看江淮官话与吴语的分界》和郭熙先生的《丹阳市埤城的河南方言岛》埋下了伏笔;吕叔湘先生的《丹阳方言的指代词》是研究丹阳方言词汇的先驱,王建军先生的《丹阳方言三音节词构词理论――兼议汉语词汇的双音化机制》则是从音节角度讨论丹阳方言词汇的开拓者。

讨论法和谈话法的区别篇9

2009年分局在区委、区政府和市局的正确领导下,牢固树立和实践“保护公众健康”的科学监管理念,紧紧围绕“五个监管”和“三区建设”目标,在着力解决涉及民生中食品药品安全突出问题上下功夫,统筹药械监管与食品综合监管、行政监督与技术监督、日常监管与应急处理能力,全局工作在原有基础上,全面深化、规范、提高,促进了区域食品药品市场规范有序,推动了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2009年度工作回顾

(一)、抓基础,实现机关“软实力”不断提升。

讨论法和谈话法的区别篇10

用图形圈起关键词

在传统的会议模式中,大家都习惯于记录与自己相关,或者对自己有利的会议内容。所以,这就容易导致每个人记录的讨论重点,以及对结论的解释可能完全不一致。一场可视化的会议,能帮助我们消除这些阻碍。

在整理会议内容时,可视化工作法需要从发言中寻找关键词,将发言概括成简短精炼的句子。因为概括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可视化工作法整体的质量。所以,在概括的时候,既要尽可能地再现发言原本的意思,又不能过于冗长,否则成员会不明白具体要表达的意思。

为了使讨论的重点更为突出,应该强调关键词和概括内容,并区分出轻重缓急。我们可以运用一些呈现方法来突出重点,比如字体放大、加粗或变换颜色;在关键词下面添加线条或方框;在文章的开头画上各种符号;将标题用各种图形圈起等。

但在这里必须注意的是:强调是为了区别于其他内容,切记不要做过了头。如果把全体内容都强调一遍的话,那和什么都没强调效果是一样的,甚至可能会变得更加难以理解。但是如果重点只是一个个被单独地记录下来,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定位并不明确。这个时候你需要的是结构化。

结构化分为“将相同的意见聚集在一起排列起来”和“分清聚集在一起的意见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两个阶段。前者可以使用各种图形来表示聚集,后者一般使用箭头符号来表示关系。

一般来说,图解工具大致分为四种类型,每一种又分为很多种不同的工具。

不遗漏不重复地归纳意见――“树状图”。按照层次的不同将项目逐个按阶段进行归纳的图解,逻辑树状图等。

重叠产生新的构思――“社团型”。通过整理不同小组的相互重叠情况来寻找新的关系的图解,圆形交错图等。

按时间的变化进行整理――“流程型”。沿着时间变化和因果关系等基础轴来归纳意见的图解,流程图等。

当机立断地分割讨论――“矩阵型”。绘制表格来归纳,以及按照切入点整理意见的图解,T形图表等。

为了达到最好的结构调整,我们可以将讨论的全部内容重新整合,也可以将难以理解的部分,单独拿出来重新整理。

理清你的逻辑

在记录发言的时候,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发言都记下来。准确地选择会谈中的重要内容进行记录显得尤为重要。不善于取舍发言内容,就找不到重点的话,从而会议变成了不得要领的记录,无法进行更深层次的讨论。而可视化工作法的好与坏也取决于归纳能力是否得当,这就要求记录人能正确地理解发言的含义。

纵向逻辑抓住头绪

一般大家交流的时候总是把精力集中到“我想……”或者“应该……”这类结论上。因为发言人都自有他独特的思考过程。大多数的情况是,从事实和经验出发,凭借各种标准及原则进行理解和判断之后,最终得出结论(意见)。我们把这个过程称之为推论,而这个思考的过程就是纵向逻辑。

横向逻辑抓住定位

相对于纵向逻辑,横向逻辑能表示“发言的定位”。一个题目(论点),可以有多个思考的切入点。例如,谈起“我们公司应该……才好”,是从客户的立场来考虑,还是从公司的立场来考虑,角度不同,领会到的意思也不同。从竞争的角度来看,“不是应该这样做吗”,还有可能得出相反的结论。

现在正在谈论的题目,都有哪些切入点?每个发言内容又有哪些主张?整理好这些,自然就弄清了各个发言在整个讨论中的位置,这就是横向逻辑。

沿着纵横逻辑的方向倾听别人的谈话,比起只听结论更容易深入理解谈话的含义。在摸不清发言内容头绪的时候,可以提问“为什么那样想”,以此理清意见的条理及定位。

大多数情况下发言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有人按照“背景判断标准结论”的顺序说明,也有人按照“假设验证①验证②考察”的排列法进行叙述。一旦找到发言的结构,就容易判断发言的重点在哪里了。

分组建立关系

人们通常不善于理解复杂的事物。比如说,从口袋里取出硬币全部倒在桌子上。只有几枚硬币的话,瞬间就能判断出有多少钱。可是一旦超过五六枚,如果不先分清种类,一种一种数清楚,就无法知道是多少钱。

可视化工作法也是同样,尽量把讨论的内容分成三部分,最多分成五六个项目,如若不然,成员们就不能同时把握全局。因此,分组化和建立关系是必要的。

分组化可大致分为“从树枝到树干”(归纳型)和“从树干到树枝”(推论型)两种。

从树枝到树干(归纳型的分组化)

归纳型分组化就是将相似的内容集合到一起建立一个小组,小组和小组再集合建立中型小组,按照这样的步骤,最后建立大型小组的方法。

归纳型的方法,不需要特别的技巧,是全体成员都能参与完成的协作。但是,花费的时间比推论型要长,因为是从细小处着手不断累积,所以难以掌控整体的平衡,并可能会遗漏某些内容。

从树干到树枝(推论型的分组化)

从某个切入点出发将整体分为2~3个小组,并在已分出的小组中,再继续分出小组的方法就是推论型的分组化。找准切入点,内容就能够在短时间内很好地进行结构化。如果找错了最初的切入点,最终将导致失败。因此,不熟悉这个方法的人很难运用好它。

不管使用哪种方法,用另一种方法进行再度验证,是结构调整的秘诀。比如说,如果是从最小的小组开始,那么,就从宏观的角度来检查,看看已经建立的小组间关系是否平衡。反之,就从微观的角度来检查,看看小组是不是已经收集齐全。这样做,利用了双方的优点,可以完成理想的结构化。

但是,无论从哪种方法下手,都会为“切入点”而烦恼。比如,关于“我们组织的特征”的意见,可以大致分为“优势”和“弱点”两个小组。或者从内容着手,分为“人”、“物”、“资金”、“信息”等几个小组。

框架结构相当于整理信息时的准则。知道得越多,归纳总结时的视点就会越广阔。当讨论陷入困境时,可以提议“是否能够按照这样的框架来讨论呢”。只是,虽然被称为准则,但并不一定能确保只要掌握框架结构,讨论就会顺利进行。完全依靠它的话,不仅可视化工作法,讨论本身也会变得普通而乏味。

可视化工作法不只是记录,还是一种讨论的工具。在意见匮乏的情况下,还可用于复习从开始到现在的经过,明确论点的所在,引导成员提出新的见解。或者,当讨论陷入焦灼状态时,还能够防止会场气氛过于激烈。在冷却头脑的同时,用全新的视点来重新审视会谈本身,能够发现意想不到的突破口。

可视化实战场景

在我们周围可以用到可视化工作法的场合有很多:正式会议,同事朋友在一起的非正式会议,与客户的贸易谈判和商洽,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整理讨论记录、采访记录等。但是,不同的会议场合,它所使用的可视化方法各有不同。

普通例会

这种会议时间短、周期固定、参与的人数较少,并且讨论的内容大体上已有所设定。这种会议可视化的内容相对比较简单。

首先,在帮助大家重新认识议题(讨论事项)的同时,提醒大家认清议题的分量。同时标注上预定的结束时间,营造出在时间内必须完成讨论的气氛。

其次,依照决定了的议题按顺序讨论,分条罗列出大家提出的意见,并根据会议中所做出的决定,明确行动方案。这里有一点需要注意,每一条决定都必须确定出由谁来做,期限是多久等。

想法和问题意识相互磨合的场合

像这样的会议,在让成员们各抒己见的同时,还必须具备统一成员观点的步骤。因为是自由的谈话,所以不使用可视化工作法似乎也可以。但是如果有人提出了与要点密切相关的意见,却不能作为记录保留下来。结果无法确认大家有哪些共同的想法,会议将变成与会成员随便发泄情绪的地方,最终不了了之。因此,即便是自由随便的谈话,也应当保留记录。

首先,不停地记录提出来的意见,开始可以进行单纯的地罗列,随着会议的进行渐渐弄清各个意见的定位以后,再擦掉琐碎的信息,并将内容分组化。这样,即使在讨论跑题或重复的时候,这样的记录也不会妨碍会议的进程。

像这样把可视化图表展现在成员面前,成员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现在正在讨论什么,以及到现在为止都谈论到了哪些内容。尽管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意见,但是大家基本上都抱有相同的认识,同时,图表还增强了成员的共同感,使讨论向积极的一面发展。

在必要的场合进行全面性的讨论

这种类型的讨论容易跑题,论点容易偏离,所以谈话必须网罗所有需要讨论的内容,不能有所遗漏(例如,只讨论到了组织的弱点)。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最适合使用能够网罗必要论点的图表。能够提供合适的图表当然会起到很大作用,但我们需要把握好出示图表给成员的时机和方法,不能给成员造成“仿佛被框架束缚着不舒服”的印象。而且,在按照讨论内容填充图表的时候,是一格一格按顺序往图表里填写内容,还是想到哪里就把意见随手写到空格里,哪一种更合适应该由成员来选择。这样有助于会议的推进。

在各抒己见的研究会中

由于这类场面,出现的意见会很多,为了营造出积极接受所有意见的氛围,我们可以使用大量纸和卡片式图表。

因为很难想象出大家会提怎样的意见,所以,比起将意见按顺序依次排列的目录型,我们更应该选用可以从四面八方分散记录的曼陀罗型图表。先将题目写在纸的中心(要大一些),然后开始在它的周围记录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