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法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7 05:58:21

讨论法

讨论法范文篇1

一、对讨论法的误解

最近十来年在对素质教育的探索中,一些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尝试有利于学生能力提高的各种方法,讨论法就是其中之一。如,北京三中的朱尔澄老师曾就“三国鼎立”一课和“隋朝大运河的开凿”等问题进行了成功的尝试。各地中学历史教师还组织了对“落后是否必定挨打”、“评价康熙”、“美国西进运动的影响和作用”、“如何看待垄断”等问题的讨论。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就大多数中学教师而言,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有效实施讨论法教学的十分罕见。除了历史课教学内容繁重,讨论法所需时间较多而难以采纳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对讨论法的误解。分析如下:

一是将简单问答当做讨论。一位有多年教龄的教师一次上课后总结说,该节课采用了讨论法。而实际上整节课他仅向学生提了几个简单的问题: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十月革命的任务是什么?十月革命有什么意义?老师每提一个问题,就请一个学生回答,而学生仅需在书上找出相关内容念一遍,其余的时间都是老师讲述教材,这显然不是什么讨论。

讨论法范文篇2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讨论法教学;实施策略

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传统的中小学进行的应试教育要转变为素质教育,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了适应现代社会与时俱进的教育形势,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很多教师在新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开始尝试新课程改革,于是在高中历史学科的学习中,我们开始进行研究性学习、合作探究性学习、兴趣学习小组等形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试图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建立起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而讨论法教学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符合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但是,在高中历史学科当中使用讨论法教学之前,我们教师必须认真探讨这种教学方法的实施策略,以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运用讨论法教学的实施策略

讨论法教学是指学生通过探索、研究和讨论,最终得出结论。讨论式的教学模式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历史课堂上的某一个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的一种教学方法。

(一)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要明确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课上要讨论的问题,并为提出这些问题做好情境铺垫;在学生提出问题的时,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确保学生的讨论有一个主题,不偏离课堂教学的大方向。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是非常活跃的,但是他们可能对新的教学内容的把握不够准确,所以,教师的适时引导是非常有必要的。学生就问题进行讨论之后,教师要做好课堂小结,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概括出问题的答案。对于一些有争论的问题,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也可以在课后继续讨论和探究。

(二)围绕某一个中心问题

学生不管是进行小组讨论还是在全班范围内进行讨论都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和方向,教师要提前告诉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要有理有据,与历史知识相结合。通过讨论,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又拓展了他们的思维,这样讨论法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发表自己的观点

讨论法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实现一定的学习目标,但是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讨论得出的结论不能是教师强加的,也不应该是历史教材中现成的结论和观点,教师要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这才是进行讨论的真正目的。讨论不一定要最终形成统一的结论,即使大家得出了统一的结论,也应该是学生自己真实的观点,而不是教师诱导的结果。

(四)互相讨论和学习

这一点主要是指学生之间通过互相讨论、互相倾听、互相解释和争辩,获得思想上的碰撞,获得知识,提高思维能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深化了历史知识的学习,培养了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且通过合作和讨论培养了合作意识和相互交流的能力,一举多得。

二、讨论法教学的具体操作流程

(一)认真备课,精心设计课上要讨论的问题

教师备课时除了要备课程标准、备历史教材之外,还应该备学生。教师结合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讨论问题,要注意到提出的问题不能太多或者太难,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实现不同层次学生的共同发展,做到因材施教。这些问题的答案最好不是教材中已有的现成的观点或者结论,如果是一系列的问题,教师要注意这些问题的层次性,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认识能力。教师要在课堂教学提问中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将学生的思维引领到某一问题的思考上,但不能妨碍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发展,让学生能够多方面、多角度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此外,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多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意识到历史和我们是息息相关的,这样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他们乐于参与到话题的讨论中。实践证明,热烈的讨论过程能够延长这些历史知识在头脑中的保存时间,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

(二)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可一开始还不能适应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式,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积极探究的兴趣,只要学生中有好的想法教师就要及时进行表扬,争取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加入到讨论中来。当讨论出现停顿时,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并做好引导的工作,不要每次都急于公布答案,使学生失去主动探索的欲望。总之,整个讨论过程都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脱离了学生,讨论法教学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三)鼓励和肯定学生的新观点,允许多种观点并存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暗示自己的观点,这样会限制学生的思维,讨论法教学就没有了意义。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使他们用更有条理的话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即使学生得出了不同的见解,教师也不要急于反驳,可以允许多种答案并存。总之,讨论法教学在高中历史学科中的应用极好地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这种教学方法还需要我们积极探索,进一步完善,不管怎样,在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教师都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在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探索前行。

参考文献:

[1]周萍.走出高中历史教学中分组讨论法的误区[J].中学历史教学,2011(7).

[2]武栋玲.浅谈问题式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2(28).

[3]陈彤.历史课堂开展讨论式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J].宁夏教育,2012(6).

[4]陈永梅.问题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祖国:教育建设,2012(11).

讨论法范文篇3

众所周知,欲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大展鸿图,关键在于是否拥有大批素质全面和勇于开拓创新的人才。而创造性思维是未来社会建设者必须具备的,对于开拓型人才尤其是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具备创造能力的青年一代就是国家发展、民族腾飞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另外,随着社会的进步,知识的不断积累,通过有限的学校教育,不可能使受教育者掌握全部所需的知识。因此,要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迎接未来的挑战,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成为时不我待的必然要求;从中国实际来看,大多数学生不可能接受正规的高等教育,因而,培养学生能力问题在中学阶段尤为重要。在诸多学科中,中学历史教学同样肩负着全面提高年轻一代创新开拓能力的重要使命。

中学历史学科中的能力培养虽提出已久,可时至今日,教学中依然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即使在北京的某些市重点学校,学生不能也不会主动思考问题,仍只会记忆一些零散的知识。〔3〕而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证明:零散的材料遗忘最快,经过一段时间后几乎可以完全消退。〔4〕这种情况也是导致1989年以来高考材料解析题普遍得分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高考制度的逐步改革,将日益侧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仅从应考的角度来看,加强能力训练和培养也是必要和紧迫的。历史学科应培养什么能力?近年已有不少提法。有学者认为在诸多能力中最紧要的是历史思维能力,即依据历史材料认识、分析历史人物、事件和历史过程的能力,笔者同意这种看法。它不仅适用于考察历史,而且在观察现实、认识社会等方面同样发挥着巨大作用,是做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

教育要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那么它的指导思想就应走在社会发展的前头,需要有一些超前性或前瞻性。鉴于目前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偏重于教学知识量的多少,没有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等问题,笔者在前人研究实践的基础上,对中学历史教学改革提出一点设想:把以讲授法为主的方法逐步过渡到引导、讨论法。

引导、讨论法的具体步骤是:课前,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有意义的主题或带有争论性的问题,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阅读教科书有关部分,并到图书馆利用各种资料,如百科全书、小册子以及研究资料等,作好上课前的知识准备;然后有目的地阅读,将注意力集中于与论题有关的内容;最后准备一个提纲或报告。教师在认真钻研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也要准备一份计划;设计如何开始讨论、讨论的方法、预计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可能提出的问题、希望学生回答到什么程度……。课上,可由教师作简短的发言,帮助学生了解讨论的性质、内容和步骤;也可由学生提出问题,其他学生发表见解,教师可随时补充。教师在讨论完毕时,从中发现疑难或者有意义的见解,阐明自己的看法,指出讨论中的优缺点。对某些仍有争议的地方,允许保留意见,而不强迫学生接受。

这种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能否适用于初中教学?回答是肯定的。初中学生年龄一般介于十一、二岁——十四、五岁之间。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在大量实验研究的基础上,证明这个阶段的儿童可以处理各种可能性和假设,进行抽象的、创新型的逻辑思维,〔5〕“他们的思维水平开始接近并达到成年人的水平”。〔6〕皮亚杰的研究说明:儿童的头脑不是“白板”一块,他们是有思维能力的人,经过培养,逐步发展,接近成人。而且,由于儿童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凡事有疑必问,常常能提出种种天真却不失哲理的问题。特别在大众传媒发达、普及的今天,儿童在接受正规学校教育的同时,通过多种信息渠道,还能获得大量的知识经验。在这种背景下,给学生大脑以足够的、合理的、丰富的、能激起他们兴趣的刺激,完全有可能把他们的创造性发挥到最大限度。上海市实验学校经十多年的实验,充分证明了儿童创造潜力是很大的。〔7〕对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潜力,教师应充分估计并积极采取引导措施。

上述讨论法是由学生独立参与探究的学习活动,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多向信息传递、获得创造性认识的过程,而非学生单方面接受教师提供的知识。它具有以下优点。

首先,以学生活动为主,可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课前准备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科书,查阅参考书,可养成他们从小读书的习惯和查找、搜集文献资料的能力,学会如何获得知识远比教给学生知识重要,而且能使学生从被动地回答问题发展为主动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人的思维发展中至为关键,“思维从疑问开始”。李政道博士也认为:“学习怎样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应在学习答案的前面。”〔8〕而独立提出问题的能力能通过这种课型慢慢培养出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因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思维活动会大大加快,经过思考、提炼,依逻辑关系排列、组合,使松散的知识通过学生加工成为系统并建构成自己的思维方式。总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会大大增强,并从中品尝到学习的乐趣,不断积极探求进而推动学习进一步深入发展。这种能力不仅在学校教育阶段需要,从长远来看,对人的一生发展作用甚大。

其次,课上师生间群体性的、自由的交谈讨论,可促进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寻求交流,既是学生的本能,又是现代生活的必然要求。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与他人思想上交流与合作,个体思维才能合成一个连贯的整体,还可帮助学生摆脱心理的“自我中心状态”〔9〕而且从别人那里获得丰富的信息,要经常改变思维角度,能促进思维的灵活性。所以课堂的自由交流,能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得到全面训练。

第三,这种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个性心理特征。探究问题需要学生经过动手搜集整理和动脑冥思苦想,脑力和体力高度紧张,这就要求学生有坚强的自信心、耐心和恒心。这种积极的个性心理(非智力因素)可以通过长期训练形成。

第四,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能大大提高学习效果。根据学习心理学原则,学生自愿参与的学习过程,会进展迅速且学习内容保持率高。“因为学生将知识组织起来,并能随时得心应手地检索知识。”〔10〕在课前准备和讨论过程中,大脑中已有的储存信息,在定向思维不停地刺激下被激活了,沉睡多时的知识被唤醒了,而且以学生活动为主,方法灵活多变,使其大脑皮层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不易疲劳,学习效果好。此外,学生在非被动情况下更易于记忆学习内容。如果学生每堂课都能在理解中学习,记忆将不再是问题,也不再成为负担,反过来又为能力培养提供源泉。

第五,课堂上师生平等对话,在和谐、自由的氛围下,相互交流甚至相互影响,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成为可能,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发现学生幼稚、可笑甚至错误的看法,正是教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认识、价值观念和人生观,进行思想教育的良好契机,使课堂不但成为能力培养,也是切实进行德育的场所。而有时学生积累的课外知识或突发奇想也会启发教师,使教学更趋完美。

可见,讨论法不但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对学生智力、思想品德、个性心理特征的培养和形成发挥很大作用。从实践角度讲,这也是可行的。

北京三中特级教师朱尔澄数年的教改实践充分证明了启发讨论式教学方法是卓有成效且大有可为的。朱老师于1989—1990和1990—1991学年度在三中和幸福村中学初一做了学年初和学年末的问卷调查:入学时90%以上的学生希望老师课上讲生动的历史故事;而经过一年的启发讨论教学,到学年末,两校都有70%以上的学生选择“师生讨论问题”的课型。短短时间内,学生的学习方法由被动接受灌输到主动讨论学习,发生了质的变化,学习兴趣有了较大提高。而八中超常班学生对她的教学能“启发引导积极活跃”一项的评价高达87.9%,说明对这种教学方法的高度认可〔11〕。需要指出的是,朱老师主要的教学学校三中是一所非重点学校,学生并非高智商的尖子,有些甚至是差生。但在她的启发、引导、信任和鼓励下,学生们热情参与,积极思考,历史思维水平普遍有了较大提高。

朱老师总能设计些带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鼓励其创新思维,课上常会出现令人惊喜的情况。比如在讲“隋朝开凿大运河”时,她一改过去的讲法,而是出示《中国水系图》,让学生观察出中国水系特点:东部河流多东西流向没有南北流向——需要开凿一条南北的河,然后提出“开凿大运河怎样最省力?”在学生回答“选择经过测量的大河之间的最短距离”之后,她继续启发道:“还有没有更好的法子?”在“全班学生思路不通的情况下,由一个学习较差而且是十分顽皮的借读生打开了同学的思路,认为沟通近于南北流向的天然河流,会大大节省劳力。”〔12〕再如比较“都江堰与郑国渠哪项对秦国利益可能更大?”的问题,许多学生都从水利工程的功能来考虑。这时朱老师启发学生换个角度,看战国示意图,在学生的沉默中,一个学生意识到郑国渠位于秦国都城一带,地处关中,具有重要意义,从而解决了问题〔13〕。类似的教学实例在课堂上几乎随处可见。像这样的学生,我们不能低估他的智力潜能,如果不能被教师发现并引导发展,是十分遗憾的事情。

由于朱老师引导有方,讲究教学民主,能充分调动各类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了他们思维水平的提高。《评价唐玄宗》讨论课的成功即是一例。在学生学完唐朝全部历史、具备足够知识的基础上,老师做必要的引发、讲述,学生通过综合分析,自己得出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看他对历史发展起的作用”,“看他的作为是否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否符合当时人民的利益”〔14〕,进而能辩证地、一分为二地认识唐玄宗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并得出了封建王朝盛衰兴废的一些规律性认识。这节讨论课,训练了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去观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达到了教学目的,充分显示了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潜能。她的实践也证明了“学生在认识道路上能否取得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相信每个学生的能力”这一研究结果的可信。如果教师们都能尊重每一个学生,正确估计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潜力,多多提供他们主动学习的机会,不剥夺任何学生发表意见的权利,而且能适时、有效地引导、培养学生的思维,有难度、看似高深的问题学生也能迎刃而解,教学目标也就水到渠成。那样,学生能力的培养就真正落到了实处。

不可否认,这种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实行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逐步实践、摸索和研究。即使在现今从幼儿园—中小学—大学—研究院都以充分发挥创造性为目的的美国也走过一个过渡阶段〔15〕。更何况目前在我国历史教学还受到相当多因素的限制,传统教学观念影响仍根深蒂固,教师能力素质亟待提高,教科书编写尚需改进等等。但培养学生能力是历史教学的要求和发展趋势,为迁就目前的客观条件和学生表现出的实际水平而放弃追求,降低标准,实乃对下一代不负责任。原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坚信:学生的现有水平与最近发展区之间的动力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良好的教学。在现有条件下可考虑在一节课教学中采用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课前让学生预习教材,阅读教师印发的有关材料和课外读物,课上教师只需讲重点知识,但要精心设计适合学生水平、层次的问题或情境,启发、点拨、引导学生思维。在这里,教师不仅仍处于教育、教学的主导地位,还要求具备更全面的能力。一个好的教师除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外,还应“促进学生自由的、有创造性的人格发展,激励他们热情关注人生的意义以及他们自己生活的质量”〔16〕,而不是那些讲得或背得最好的老师。理论上如此,实际上学生也喜欢能引发讨论的课堂教学。学生的这一转变和需要应成为教师不断探索提高、改进教学的动力。

也许有人会提出:这种讨论课要花费师生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比起讲授法它很不经济。不错,可殊不知使相当多学生不用多动脑子就能学会一些知识的教学,会使他们的智力处于停顿状态,不仅不利于学生智力发展,而且还会压抑一部分智力发展较好的学生。如果一学期只搞一、二次讨论课,它的“费时费力”比较很明显,可经常不断地采用这种课型,学生的阅读、查阅工具书、发现问题、组织材料、撰写报告及课上表达能力会不断进步,随着各种能力运用越来越熟练,花费时间会越来越少,各项学习任务的完成会越来越好,越来越快。从长远来看,讨论法不论从时间和效果来看都是很经济的。因为它能在有限时间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这种方法会不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平心而论,学生负担重主要是因为要做太多的重复性的、枯燥的、搬运工似的作业。他们不感兴趣,心理负担就重,记忆负担也重。而且现在有不少学生把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消磨在电视和游戏机上,却把读书、功课挤入有限的时间中。以上原因相互作用,导致了课业负担沉重的结果。而讨论法这种主动探索、创造性地学习,充满乐趣,能极大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成功欲和表现欲;况且历史课每周只有两次,只要拿出一个小时用于读书,从中能获取大量有用的信息,为自己的学习打通道路,读书之乐自然而生,读书就会成为一种爱好,一种生活需要,而非强制和压力,也就不再成为负担。

如果每位历史教师从初一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打破思维惰性和定势,久而久之,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加,范围的扩大,特别是接触到世界史后,视野会更广阔,学生就会提出更丰富更深刻的问题;学会正确分析、思考问题,就能够积极面对现实生活和未来社会,无论将来从事何种工作,都会对社会做出贡献。从这个角度讲,历史学科在提高全民族素质方面具有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长处,这正是历史教育重在培养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的重大意义之所在。

应该承认,这种讨论式教学法存在着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如何使学生在学习各阶段之间妥善衔接,推动能力不断向高层次发展,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学生思维水平究竟达到何种程度等,这些都需要进行科学的研究和测试。但无论有什么困难,采用何种方法,培养学生能力,提高思维水平是历史教学的当务之急,希望这一目标能在教学实践中切实落实。*

注:

〔1〕杨振宁博士说:泰勒几乎每天都有10个新想法,其中9个半是错的,但每天半个新想法积累起来,足以使泰勒获得巨大的成功。见《长江日报·下午版》1995年6月13日。

〔2〕《计算机世界·教育专版167》1995年5月10日。

〔3〕笔者在中学实践及听课、调查所得。

〔4〕(日)山内光哉编著《学习与教学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28页。

〔5〕(瑞士)皮亚杰著《发生认识论原理》,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52页。

〔6〕俞吾金著《问题域外的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14页。

〔7〕见恽昭世主编《走向未来的学校》,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8〕李政道博士北京答记者问,《科技日报》1995年6月25日。

〔9〕〔10〕皮亚杰著《皮亚杰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前言第12页。

〔11〕朱尔澄《从情理交融到历史思维》,北京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1页,140页,143页,48页。

〔12〕同注〔11〕。

〔13〕〔14〕同注〔11〕。

讨论法范文篇4

关键词:小组讨论法;社会医学;教学设计

社会医学是高等医药院校中医学及相关专业开设的一门主干课程,其所弘扬的现代医学模式,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医学观、健康观,在整个医学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1]。为了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学会运用各种学习形式与方法进行学习,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掌握本课程相关知识与技能,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小组讨论法,效果良好。

1小组讨论法在社会医学教学中的应用目的

社会医学主要研究社会因素与人类健康和疾病之间的关系及规律,制定社会卫生措施,保护和增进人群身心健康与社会活动能力,提高生命质量,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小组讨论教学法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有利于其自学技能的获得,有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教育目标的实现[2]。课堂教学中针对具体案例,模拟情景设定小组专项任务,组织学生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医学相关理论及研究方法,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1.1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中,学生学习被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学习积极性和效果。小组讨论法以学生为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热情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课堂气氛活跃,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有促进作用[3]。

1.2强化学生学习体验,促进课堂知识内化

小组讨论法要求学生在课堂讨论前做好充分准备,比如阅读教材、查阅资料、撰写学习笔记,讨论过程及结果的形象生动性都强化了学生的学习体验;随着讨论的进行,教材上的知识悄然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能力和技能,并使学生对理论知识有更清晰、更深刻的理解。

1.3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小组讨论法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不断提高其逻辑思维能力、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情绪控制和抗压能力、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缩小个体差异,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4]。这些能力的提升对于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大有裨益。

2小组讨论法在社会医学教学中的设计要点

2.1合理设置讨论小组

小组讨论法要求小组成员围绕主题尽可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因此小组规模应适当,一般控制在10人左右。可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特长、性别等分组。教师对学生缺乏基本了解时,可通过学生的自我评述或者参照从前的成绩进行初步分组,经过一定时间的了解后,再重新分组[5]。

2.2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讨论主题

虽然小组讨论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但并非所有教学内容都适用。应根据社会医学各章节教学目标,选取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及当前社会医学热点问题实施小组讨论法。教师应善于从习以为常的现实中挖掘新事物、捕捉新现象,让学生去讨论[6]。讨论主题要明确、具体,教师要指明讨论方向,并使学生认识到讨论的核心、价值所在。对一些容易理解或只需一般了解的内容,则以教师讲授为主,不安排讨论。例如在讲解健康危险因素时,选择案例“惠特妮•休斯顿之死”作为主题来讨论,学生经过热烈讨论,得出长期的心理问题、不良的行为生活方式(吸毒、酗酒等)、家庭暴力等健康危险因素导致了惠特妮的悲剧。通过讨论,学生对不良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危害有了进一步认识。又如,在调查问卷设计一节,教师预先给各组一份调查问卷,由各组学生对问卷的规范性、信度、效度进行讨论,从而有效提高其问卷设计、评价能力。

2.3设置明确的讨论目标

每场小组讨论都需要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这些学习目标是学生必须完成的。好的小组讨论目标应该能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加强团队协作[7]。讨论目标应提前告知学生,以便其做好充分准备。如在慢性病防治一节,可选择糖尿病防治这个讨论主题,设置讨论目标,安排分组讨论:(1)糖尿病患者有哪些健康危险因素?(2)糖尿病有哪些社会危害?(3)糖尿病患者应如何做好自我管理?(4)分别制定糖尿病的三级预防措施。学生根据这些具体讨论目标做好课前准备,如查阅糖尿病危险因素、三级预防等方面的资料。

2.4认真做好总结

在小组讨论结束后,各组成员对本组成员的发言进行总结,并以书面形式汇报或在课堂上作公开发言。教师应对讨论的主题进行深入分析,并对各组讨论结果进行评价,包括分析步骤的恰当性、决策依据的充分性、结论推断的逻辑性、思维的创新性等。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安排小组成员互评打分,与教师对小组的评分相结合来评价小组讨论效果。

3小结

在社会医学教学中,通过基于小组分析、讨论的小组讨论法的应用,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从而有效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促进了理论知识的内化,锻炼了创造性思维。教师通过课后总结、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相长,有利于其教学水平的提高。

作者:李志毅 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

参考文献:

[1]卢祖洵,姜润生.社会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苏维,郭明晶,李志鹏.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比较[J].现代预防医学,2000,27(4):536-538.

[3]宗安民,李炽民,康惠生,等.关于医学生学习模式选择状况调查结果浅析[J].医学教育,1994,132(6):23-27.

[4]罗斌.高校无领导小组讨论教学法探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0(6):166-169.

讨论法范文篇5

关键词:案例讨论法;妇产科护理;教学;应用研究

案例讨论法指的是收集临床实践中出现的典型病例,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中的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分组进行文献查阅、资料收集、积极讨论、研究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讨论法与传统的讲授法有所不同,它改变以往在课堂上主要是以教师讲授学生听的模式,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课堂上真正的主人。这种教学方法逐渐被教师及学生认可,开始成为目前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教学手段。本研究将案例讨论法应用到五年制高职护理《妇产科护理学》的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选择2015级初中起点高职护理学生为研究对象,选取15级高职护理7班48人作为实验组,15级高职护理9班51人作为对照组,年龄18-19岁,均为女生。(二)方法。1.教学方法。《妇产科护理学》是护理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护理学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开课于实习前一学期,共96学时,6学分。选择其中6节内容共12课时作为案例讨论法的讲授内容。实验组由授课教师精心选择典型案例,上课前把案例分发给学生,学生按照自愿的原则分组,查阅与病例有关的文献资料,分组进行讨论,上课时由小组成员根据案例说出自己对本疾病的认识、观点,鼓励观点不同的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辩论,教师最后做出点评,并进行总结,然后再对课本上的知识进行拓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讲授法,针对教学难点与教学重点,授课时穿插一定的典型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本节课知识。2.调查方法。完成所有12课时的教学任务后,集体发放调查问卷,要求10分钟左右完成。

二、结果

(1)两组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感受度方面比较。把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联系的程度分为三等,即可以学以致用,较好的联系实际和理论不能联系实际。实验组中,认为理论很好的联系实际,可以学以致用的占92%,对照组占64%;实验组中认为理论较好的联系实际占7%;对照组中占12%。(2)两组学生对教学单元重点与难点的理解方面比较。实验组认为能够理解并掌握所学理论知识的重难点,占95%,对照组占76%,更多的对照组的同学认为课堂理解,但课后容易遗忘。(3)两组学生对于教师授课的满意度评价中,实验组学生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学生,认为教师运用案例讨论法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课堂气氛。

三、讨论

近年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截至2011年,医疗保障制度基本全面覆盖城乡居民,为了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各大医疗机构迫切需要高素质综合应用型医学人才[1]。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妇产科护理及儿科护理的专门人才需求量更大,这就要求学校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还要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应用型人才,避免出现只会纸上谈兵、只会考试的应试型人才。传统教学法,强调教师为课堂的主体,课堂上以教师讲解为主,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整节课单调的传授既有的知识枯燥乏味,学生积极性不高,教学质量不高[2]案例教学法打破传统的讲授法,以一种新的授课方式出现在课堂。(一)妇产科护理教学中案例讨论教学法的作用。案例讨论法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更好掌握教学目标任务。目前,护理学生中高职教育占很大一部分,而我校护理学生中,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初中毕业3+2高职教育。多数的高职护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欠佳,对于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不是很牢固,导致在妇产科护理的学习中难度加强。在现阶段我国职业院校护理教育中,还是沿用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这样虽然有利于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能够加强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控制与管理,但是没有注重学生主动性、创造性以及认知主体的发展,把学生的能动性放在重要地位,极大地压抑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以及学习自主性,与新时展下的护理人才需求严重不符。[3]毫无疑问,护理学生需要将理论知识熟记于心,但因为医务工作者往往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所以,她们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实战能力。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以理论灌输为主,在授课的过程中会穿插一些临床病例,但很少有关于真实案例的研讨,这是产生“高分低能”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解决妇产科护理教学与临床实践之间脱节的问题,必须从教学活动着手。案例教学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与探讨,能够提高他们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二)妇产科护理中教师需要做的准备。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任课教师必须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明确课程标准中的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所在,精通妇产科疾病护理中的各环节,并要求有临床实践的经历。要想发挥案例讨论教学法在妇产科护理学中的积极作用,首要任务是选择适当的案例。案例的选取尽量不要选取比较特殊的病例,或者一些伴有复杂并发症的案例,但是需要有适当的难度。选取适当案例后,需要结合教学内容进行适当修改。所以在前期准备案例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调阅大量的文献、疾病的治疗和护理指南,因为教科书与临床治疗和护理相比,总是存在不同程度的落后,如果教师只能教给学生书本上的知识,那也不能称之为合格的教师。教师在上课之前需要充分准备,熟悉教学内容以及临床病例的特征,估测出学生更倾向的观点,引导学生开放思维,并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三)案例讨论法更容易将课程思政改。革融入到教学中去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要讲思政,我们的专业教师同样要讲思政。要把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紧密结合[4]。医学院校培养的人才将来就成为临床的医生和护士,这些学生将来要做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要做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生硬的加入课程思政的内容宣讲,往往达不到很好的效果。所以教学设计就很关键。在案例讨论法教学中,因为教师提供的是一个完整的案例,学生相当于在这个案例中,参与到本病例从疾病的发生、就诊和治疗、护理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思政的元素随处可见,关爱患者,细心谨慎,同情之心,恪守医德这些平时随处可见的标语也就植入护理学生的心里。(四)案例讨论法的教学实践意义。案例讨论法,提出切合实际的临床案例,以患者的就诊过程为导线,让学生从接触病人的一开始,就进入临床诊疗、护理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运用以往所学的理论知识,结合课堂的教学,提出诊断及护理方案,并亲身加入到妇产科疾病的诊疗过程中。案例讨论法的运用使理论与实践并重,而且更注重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更符合当代职业教育的原则,培养应用型人才。使学生被动的上课、听课变为努力思考,积极参与,有效地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案例讨论法又可以让学生以往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既能巩固已有的知识,又能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案例讨论法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的重要性已经凸显。学生也能够接受并且更加喜欢这样的一种方式。但是,案例讨论法在高职院校中仍然不能无选择的应用到每堂课的教学中去。因为初中起点的高职护理学生,从年龄和接受能力来讲,要比高考选拔的本科生甚至研究生欠缺一些,所以,不能不经筛选,无差别的运用此种教学方法。教师在基本知识、基础理论理论的讲授中,还需要将以往的讲授法作为重点,选取合适的章节、合适的案例运用案例讨论法授课。这样才能让高职护理学生将理论知识掌握的更加扎实,更好地理论联系临床实际,为她们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付晶,李春芳,李雪兰.案例教学法在妇产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8,26(2):351-354.

[2]德丽娜尔•乌尔肯别克,多斯波力•扎克汗,马彩玲.PBL与案例教学法相结合在妇产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7(23):185-186.

[3]林玉.职业院校护理教育教学改革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1):192-193.

讨论法范文篇6

众所周知,欲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大展鸿图,关键在于是否拥有大批素质全面和勇于开拓创新的人才。而创造性思维是未来社会建设者必须具备的,对于开拓型人才尤其是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具备创造能力的青年一代就是国家发展、民族腾飞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另外,随着社会的进步,知识的不断积累,通过有限的学校教育,不可能使受教育者掌握全部所需的知识。因此,要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迎接未来的挑战,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成为时不我待的必然要求;从中国实际来看,大多数学生不可能接受正规的高等教育,因而,培养学生能力问题在中学阶段尤为重要。在诸多学科中,中学历史教学同样肩负着全面提高年轻一代创新开拓能力的重要使命。公务员之家

中学历史学科中的能力培养虽提出已久,可时至今日,教学中依然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即使在北京的某些市重点学校,学生不能也不会主动思考问题,仍只会记忆一些零散的知识。〔3〕而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证明:零散的材料遗忘最快,经过一段时间后几乎可以完全消退。〔4〕这种情况也是导致1989年以来高考材料解析题普遍得分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高考制度的逐步改革,将日益侧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仅从应考的角度来看,加强能力训练和培养也是必要和紧迫的。历史学科应培养什么能力?近年已有不少提法。有学者认为在诸多能力中最紧要的是历史思维能力,即依据历史材料认识、分析历史人物、事件和历史过程的能力,笔者同意这种看法。它不仅适用于考察历史,而且在观察现实、认识社会等方面同样发挥着巨大作用,是做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

教育要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那么它的指导思想就应走在社会发展的前头,需要有一些超前性或前瞻性。鉴于目前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偏重于教学知识量的多少,没有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等问题,笔者在前人研究实践的基础上,对中学历史教学改革提出一点设想:把以讲授法为主的方法逐步过渡到引导、讨论法。

引导、讨论法的具体步骤是:课前,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有意义的主题或带有争论性的问题,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阅读教科书有关部分,并到图书馆利用各种资料,如百科全书、小册子以及研究资料等,作好上课前的知识准备;然后有目的地阅读,将注意力集中于与论题有关的内容;最后准备一个提纲或报告。教师在认真钻研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也要准备一份计划;设计如何开始讨论、讨论的方法、预计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可能提出的问题、希望学生回答到什么程度……。课上,可由教师作简短的发言,帮助学生了解讨论的性质、内容和步骤;也可由学生提出问题,其他学生发表见解,教师可随时补充。教师在讨论完毕时,从中发现疑难或者有意义的见解,阐明自己的看法,指出讨论中的优缺点。对某些仍有争议的地方,允许保留意见,而不强迫学生接受。

这种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能否适用于初中教学?回答是肯定的。初中学生年龄一般介于十一、二岁——十四、五岁之间。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在大量实验研究的基础上,证明这个阶段的儿童可以处理各种可能性和假设,进行抽象的、创新型的逻辑思维,〔5〕“他们的思维水平开始接近并达到成年人的水平”。〔6〕皮亚杰的研究说明:儿童的头脑不是“白板”一块,他们是有思维能力的人,经过培养,逐步发展,接近成人。而且,由于儿童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凡事有疑必问,常常能提出种种天真却不失哲理的问题。特别在大众传媒发达、普及的今天,儿童在接受正规学校教育的同时,通过多种信息渠道,还能获得大量的知识经验。在这种背景下,给学生大脑以足够的、合理的、丰富的、能激起他们兴趣的刺激,完全有可能把他们的创造性发挥到最大限度。上海市实验学校经十多年的实验,充分证明了儿童创造潜力是很大的。〔7〕对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潜力,教师应充分估计并积极采取引导措施。

上述讨论法是由学生独立参与探究的学习活动,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多向信息传递、获得创造性认识的过程,而非学生单方面接受教师提供的知识。它具有以下优点。

首先,以学生活动为主,可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课前准备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科书,查阅参考书,可养成他们从小读书的习惯和查找、搜集文献资料的能力,学会如何获得知识远比教给学生知识重要,而且能使学生从被动地回答问题发展为主动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人的思维发展中至为关键,“思维从疑问开始”。李政道博士也认为:“学习怎样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应在学习答案的前面。”〔8〕而独立提出问题的能力能通过这种课型慢慢培养出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因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思维活动会大大加快,经过思考、提炼,依逻辑关系排列、组合,使松散的知识通过学生加工成为系统并建构成自己的思维方式。总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会大大增强,并从中品尝到学习的乐趣,不断积极探求进而推动学习进一步深入发展。这种能力不仅在学校教育阶段需要,从长远来看,对人的一生发展作用甚大。

其次,课上师生间群体性的、自由的交谈讨论,可促进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寻求交流,既是学生的本能,又是现代生活的必然要求。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与他人思想上交流与合作,个体思维才能合成一个连贯的整体,还可帮助学生摆脱心理的“自我中心状态”〔9〕而且从别人那里获得丰富的信息,要经常改变思维角度,能促进思维的灵活性。所以课堂的自由交流,能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得到全面训练。

第三,这种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个性心理特征。探究问题需要学生经过动手搜集整理和动脑冥思苦想,脑力和体力高度紧张,这就要求学生有坚强的自信心、耐心和恒心。这种积极的个性心理(非智力因素)可以通过长期训练形成。

第四,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能大大提高学习效果。根据学习心理学原则,学生自愿参与的学习过程,会进展迅速且学习内容保持率高。“因为学生将知识组织起来,并能随时得心应手地检索知识。”〔10〕在课前准备和讨论过程中,大脑中已有的储存信息,在定向思维不停地刺激下被激活了,沉睡多时的知识被唤醒了,而且以学生活动为主,方法灵活多变,使其大脑皮层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不易疲劳,学习效果好。此外,学生在非被动情况下更易于记忆学习内容。如果学生每堂课都能在理解中学习,记忆将不再是问题,也不再成为负担,反过来又为能力培养提供源泉。

第五,课堂上师生平等对话,在和谐、自由的氛围下,相互交流甚至相互影响,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成为可能,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发现学生幼稚、可笑甚至错误的看法,正是教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认识、价值观念和人生观,进行思想教育的良好契机,使课堂不但成为能力培养,也是切实进行德育的场所。而有时学生积累的课外知识或突发奇想也会启发教师,使教学更趋完美。

可见,讨论法不但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对学生智力、思想品德、个性心理特征的培养和形成发挥很大作用。从实践角度讲,这也是可行的。

北京三中特级教师朱尔澄数年的教改实践充分证明了启发讨论式教学方法是卓有成效且大有可为的。朱老师于1989—1990和1990—1991学年度在三中和幸福村中学初一做了学年初和学年末的问卷调查:入学时90%以上的学生希望老师课上讲生动的历史故事;而经过一年的启发讨论教学,到学年末,两校都有70%以上的学生选择“师生讨论问题”的课型。短短时间内,学生的学习方法由被动接受灌输到主动讨论学习,发生了质的变化,学习兴趣有了较大提高。而八中超常班学生对她的教学能“启发引导积极活跃”一项的评价高达87.9%,说明对这种教学方法的高度认可〔11〕。需要指出的是,朱老师主要的教学学校三中是一所非重点学校,学生并非高智商的尖子,有些甚至是差生。但在她的启发、引导、信任和鼓励下,学生们热情参与,积极思考,历史思维水平普遍有了较大提高。

朱老师总能设计些带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鼓励其创新思维,课上常会出现令人惊喜的情况。比如在讲“隋朝开凿大运河”时,她一改过去的讲法,而是出示《中国水系图》,让学生观察出中国水系特点:东部河流多东西流向没有南北流向——需要开凿一条南北的河,然后提出“开凿大运河怎样最省力?”在学生回答“选择经过测量的大河之间的最短距离”之后,她继续启发道:“还有没有更好的法子?”在“全班学生思路不通的情况下,由一个学习较差而且是十分顽皮的借读生打开了同学的思路,认为沟通近于南北流向的天然河流,会大大节省劳力。”〔12〕再如比较“都江堰与郑国渠哪项对秦国利益可能更大?”的问题,许多学生都从水利工程的功能来考虑。这时朱老师启发学生换个角度,看战国示意图,在学生的沉默中,一个学生意识到郑国渠位于秦国都城一带,地处关中,具有重要意义,从而解决了问题〔13〕。类似的教学实例在课堂上几乎随处可见。像这样的学生,我们不能低估他的智力潜能,如果不能被教师发现并引导发展,是十分遗憾的事情。

由于朱老师引导有方,讲究教学民主,能充分调动各类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了他们思维水平的提高。《评价唐玄宗》讨论课的成功即是一例。在学生学完唐朝全部历史、具备足够知识的基础上,老师做必要的引发、讲述,学生通过综合分析,自己得出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看他对历史发展起的作用”,“看他的作为是否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否符合当时人民的利益”〔14〕,进而能辩证地、一分为二地认识唐玄宗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并得出了封建王朝盛衰兴废的一些规律性认识。这节讨论课,训练了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去观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达到了教学目的,充分显示了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潜能。她的实践也证明了“学生在认识道路上能否取得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相信每个学生的能力”这一研究结果的可信。如果教师们都能尊重每一个学生,正确估计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潜力,多多提供他们主动学习的机会,不剥夺任何学生发表意见的权利,而且能适时、有效地引导、培养学生的思维,有难度、看似高深的问题学生也能迎刃而解,教学目标也就水到渠成。那样,学生能力的培养就真正落到了实处。

不可否认,这种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实行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逐步实践、摸索和研究。即使在现今从幼儿园—中小学—大学—研究院都以充分发挥创造性为目的的美国也走过一个过渡阶段〔15〕。更何况目前在我国历史教学还受到相当多因素的限制,传统教学观念影响仍根深蒂固,教师能力素质亟待提高,教科书编写尚需改进等等。但培养学生能力是历史教学的要求和发展趋势,为迁就目前的客观条件和学生表现出的实际水平而放弃追求,降低标准,实乃对下一代不负责任。原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坚信:学生的现有水平与最近发展区之间的动力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良好的教学。在现有条件下可考虑在一节课教学中采用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课前让学生预习教材,阅读教师印发的有关材料和课外读物,课上教师只需讲重点知识,但要精心设计适合学生水平、层次的问题或情境,启发、点拨、引导学生思维。在这里,教师不仅仍处于教育、教学的主导地位,还要求具备更全面的能力。一个好的教师除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外,还应“促进学生自由的、有创造性的人格发展,激励他们热情关注人生的意义以及他们自己生活的质量”〔16〕,而不是那些讲得或背得最好的老师。理论上如此,实际上学生也喜欢能引发讨论的课堂教学。学生的这一转变和需要应成为教师不断探索提高、改进教学的动力。

也许有人会提出:这种讨论课要花费师生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比起讲授法它很不经济。不错,可殊不知使相当多学生不用多动脑子就能学会一些知识的教学,会使他们的智力处于停顿状态,不仅不利于学生智力发展,而且还会压抑一部分智力发展较好的学生。如果一学期只搞一、二次讨论课,它的“费时费力”比较很明显,可经常不断地采用这种课型,学生的阅读、查阅工具书、发现问题、组织材料、撰写报告及课上表达能力会不断进步,随着各种能力运用越来越熟练,花费时间会越来越少,各项学习任务的完成会越来越好,越来越快。从长远来看,讨论法不论从时间和效果来看都是很经济的。因为它能在有限时间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公务员之家

这种方法会不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平心而论,学生负担重主要是因为要做太多的重复性的、枯燥的、搬运工似的作业。他们不感兴趣,心理负担就重,记忆负担也重。而且现在有不少学生把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消磨在电视和游戏机上,却把读书、功课挤入有限的时间中。以上原因相互作用,导致了课业负担沉重的结果。而讨论法这种主动探索、创造性地学习,充满乐趣,能极大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成功欲和表现欲;况且历史课每周只有两次,只要拿出一个小时用于读书,从中能获取大量有用的信息,为自己的学习打通道路,读书之乐自然而生,读书就会成为一种爱好,一种生活需要,而非强制和压力,也就不再成为负担。

如果每位历史教师从初一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打破思维惰性和定势,久而久之,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加,范围的扩大,特别是接触到世界史后,视野会更广阔,学生就会提出更丰富更深刻的问题;学会正确分析、思考问题,就能够积极面对现实生活和未来社会,无论将来从事何种工作,都会对社会做出贡献。从这个角度讲,历史学科在提高全民族素质方面具有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长处,这正是历史教育重在培养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的重大意义之所在。

应该承认,这种讨论式教学法存在着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如何使学生在学习各阶段之间妥善衔接,推动能力不断向高层次发展,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学生思维水平究竟达到何种程度等,这些都需要进行科学的研究和测试。但无论有什么困难,采用何种方法,培养学生能力,提高思维水平是历史教学的当务之急,希望这一目标能在教学实践中切实落实。

注:

〔1〕杨振宁博士说:泰勒几乎每天都有10个新想法,其中9个半是错的,但每天半个新想法积累起来,足以使泰勒获得巨大的成功。见《长江日报·下午版》1995年6月13日。

〔2〕《计算机世界·教育专版167》1995年5月10日。

〔3〕笔者在中学实践及听课、调查所得。

〔4〕(日)山内光哉编著《学习与教学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28页。

〔5〕(瑞士)皮亚杰著《发生认识论原理》,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52页。

〔6〕俞吾金著《问题域外的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14页。

〔7〕见恽昭世主编《走向未来的学校》,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8〕李政道博士北京答记者问,《科技日报》1995年6月25日。

〔9〕〔10〕皮亚杰著《皮亚杰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前言第12页。

〔11〕朱尔澄《从情理交融到历史思维》,北京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1页,140页,143页,48页。

〔12〕同注〔11〕。

〔13〕〔14〕同注〔11〕。

讨论法范文篇7

一、构建民主氛围,诱引学生讨论

教师营造轻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师生相互尊重、共同分享,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围绕问题展开探讨,学生不必担心自己的“错误”引发同学的嘲笑,也不必担心自己的发言被老师打断.教师以新颖的导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讲“杠杆”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古代战争场面,突出显示古代的“炮”———抛石机的巨大威力,让学生感受到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对生活中杠杆产生浓厚的对话兴趣.师:木板上钉有一枚图钉,可以用什么工具把它拔出来?生:羊角锤.师:使用工具是智慧的表现,生活中还有什么工作是利用工具来完成的?生:扳手拧螺丝、开瓶器开瓶盖.师:以上工具在工作时有何特点?生:转动.教师演示示意图,向学生介绍支点、动力、阻力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杠杆,并用自己的动作表达“昂首向上、提起足跟、手提重物”,体会身体中的杠杆.教师要呵护学生的见解,对于不足的地方,通过追问等方式予以补充.在学生表达时,同伴之间应相互尊重,倾听他人的观点,遇到问题讨论解决.

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中国学生胆子小,老师未讲的内容,学生不敢去想,老师未做的实验,学生不敢去做”.在课堂讨论教学中,教师要利用物理学科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特征,挖掘生活素材,选择难易适中、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作为讨论话题,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例如,在讲“滑轮”时,教师可以出示学校升旗时的图片和多媒体播放工人吊木箱的情景,让学生讨论这两种情况下滑轮有何不同.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轴的位置不随物体运动的轮子是定滑轮,轴的位置随物体一起运动的轮子是动滑轮.教师让学生举出生活、生产中应用滑轮的实例,并指出分别是哪一种滑轮.通过讨论,学生总结出:有旗杆顶端的滑轮,有电梯上的滑轮,也有塔吊提起重物时下端的动滑轮.又如,在讲“物体的浮与沉”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木块、树叶能够漂浮在水面,铁块会沉入水底,为什么用钢铁制作的轮船却能漂浮在水面?钢铁制作的潜水艇却能够在水中自由地上浮和下潜呢?学生对这样的问题饶有兴趣,一下子兴奋起来,围绕“怎样测量物体所受的重力?”“怎样利用器材和配重使小瓶上浮、下沉和漂浮?”等问题对物体的浮沉条件开展讨论.

三、控制讨论过程

首先,要合理分组.教师可以将学生按基础水平、接受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征、性别等情况,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每组以4~6人为宜,人数过多,学生获得交流表达的机会就少,人数过少,学生的思维不能深入.小组成员都有明确的分工,各方面都优秀的人担任小组长,小组讨论的问题如果过难,势必会挫伤多数学生的积极性,应选择一些难度小的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在交流后得出结论.小组讨论后,不同小组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对于结论有分歧、难度较大的问题,由教师组织全班学生进行讨论,从而去伪存真,得出一致的答案.其次,要有效组织.讨论问题要难易适中,有讨论的价值,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讨论时机要合适,要在重点、难点、疑惑处讨论,也可以在意见分歧时、解题方法多样时、学生理解片面时讨论;讨论时间要合适,问题不宜过多,时间不宜过长.最后,要强化监控.在小组讨论中,有的小组争得面红耳赤,教师要控制好他们的情绪,稳定他们心态.有的小组表现不积极,有的学生游离于问题之外,教师要调动他们讨论的热情.针对小组讨论出现的问题,要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手段,保证讨论活动的顺利进行.

四、及时反馈评价

讨论法范文篇8

一、充分准备,全员参与

讨论题目要提前公布,明确讨论目的、要求,列举论题的分问题,认真钻研教材,查阅参考资料,写好发言提纲。同时,教师应营造一种积极、和谐的课堂讨论氛围,使每位学生都踊跃发言,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取长补短,不同层次的学生才能各有所得,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巧设问题,激发兴趣

讨论的问题要精心选择学生学习中有讨论价值的问题,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有利于对基础知识内涵的理解和掌握。命题的范围应是有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重要历史人物,以及与当前形势和社会发展联系密切的热点问题。其次,所确定的问题要具有发散性和新颖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创设的问题应难度适中,让每个学生都思有所得,有话可说。

三、精心组织,有的放矢

在历史教学中运用课堂讨论,教师应统筹组织,做到心中有数: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特别要重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负责。备课中对讨论的每一个细节都要尽量考虑到,讨论中要紧扣主题,狠抓教学目标的落实,切实把它作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

四、控制节奏,保证时间

讨论法范文篇9

一、讨论法运用的理论依据

1.国际21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指出:“教师的工作并非知识传授信息,而是以陈述问题的方式介绍这些知识,把他们置于某种条件中,从而使学生能在其答案和广泛的问题之间建立一种联系。”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曾明确提出:“智育工作要转变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往与合作的能力。”

3.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提出:“新世纪教改工程”的总目标是,通过对已有教学改革成果的整合、集成和深化研究,使之更加系统化、科学化,同时开展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教学改革实践,经过五年左右的努力,在我国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现代教育思想;能够主动适应新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能充分调动学校和师生积极性的教学运行机制。”

二、讨论法运用的实践证明

据对本校的中文系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在古代文学教学方法中,有80%以上的表示自己喜爱并运用讨论法,学生普遍乐于接受讨论法,并且表现出极大兴趣和热情。讨论法之所以受大广大师生的肯定和喜爱,就在于它的自身魅力。讨论法具有以下几大优势:首先,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作用。教学是由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的行为。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师生的配合尤其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完成教学活动的重要保证。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充当主角,而学生则处于被动地位,缺少了教师“传道”与学生“解惑”之间的联系。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法不考虑学生的需求、疑惑和态度,自然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为了应试,只能强打精神去听课、记笔记,课堂气氛自然难以活跃起来。而讨论法则一改传统做法,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从被动听课、记笔记转变为主讲人,课堂也从一言堂变为群言堂。

讨论法范文篇10

将课堂讨论模式运用到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确保课堂讨论的效率。讨论不同于平常聊天,需要有既定的主题和范围,不能脱离教学任凭思绪天马行空。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既不能过高,让学生对学习产生畏惧感,又不能太过松散、简单,应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物理学习的乐趣并有所收获。确定教学目标后,教师应根据本课教学内容设置环环相扣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层层推进中对知识有更深的理解。比如,教学“物体的运动与静止”这一课时,教师可将明确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以及理解“参照物”这一概念作为教学目标。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学生也就清楚地知道本课需要重点掌握什么,讨论范围自然也就明确了,不至于在讨论过程中出现偏题现象。在讨论过程中,除了教师设置的问题群之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对知识进行探究。在学习“物体的运动与静止”时,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我坐在行驶的汽车上向窗外看,窗外的大树明明没有动,为什么我却觉得大树在向后移动呢?这问题是学生平时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观察所得到的。教师可针对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引导学生讨论,然后再进行细致的讲解,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物理知识。

二、结合课程要求,选择讨论方式

课堂讨论的模式并不是单一、不变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学习水平选择适当的方式。课堂讨论模式主要有以下两种:其一,小组课堂讨论法。当教学中出现争议比较大的知识点时,教师可采取小组讨论法,即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问题进行集中讨论。教师分配小组时,要注意将基础较好和基础较差的学生搭配起来,以形成互帮互助的团体,让小组内的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讨论。比如,教学“物理功率计算”这一课时,由于不同的题目所给出的条件不同,计算功率时所使用的公式也不同,教师可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总结,探讨使用不同公式的不同条件。其二,个人提问课堂讨论法。个人提问课堂讨论法更具灵活性,可以让学生举手提问,也可以采用比赛的形式让学生讨论。例如,教学“光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光学现象并举手发言。当学生们讨论出雨后彩虹、放大镜能放大物体、镜子中看到另一个自己等现象时,就对光学产生了初步的认识,同时还会对光学现象产生好奇,从而为后续的物理学习打下基础。

三、及时总结反馈,提高讨论效率

在引入一种教学方法后,想要进一步提升这种方法所产生的效益,离不开及时的评价、总结和反馈。一节课结束之后,教师要先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讨论过程中的表现等进行评价,再由学生进行小组之间的相互评价,然后再将这些评价汇总成最终的分数。其中,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可以体现在课后小测中,教师应该采取奖励措施鼓励讨论中表现得比较积极的学生,学生相互评价的内容包括沟通表现、思考积极度、团队合作情况等。在评价之后,教师要根据评价结果进行总结,找到课堂讨论过程中的不足和欠缺之处,再进行针对性的完善和改进。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课堂讨论效率。例如,教学“平面镜成像”这一课时,教师可设置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实验,以加深学生对光学现象的理解。教师需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为每个小组准备实验所需的平面镜、蜡烛灯等,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平面镜成像实验,并总结其中的规律。在实验完毕后,教师可以请各小组展示本组的实验成果和总结出来的规律。通过实验,学生们纷纷总结出“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与物体大小相等且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这一规律。通过及时的评价、总结,教师可以对课堂讨论环节进行改进,从而提高课堂讨论效率。

四、结束语

由此可见,课堂讨论模式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方式,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因此,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要多加应用课堂讨论模式,并进行及时的总结反馈,以确保课堂讨论的质量和效率,让课堂讨论教学模式更好地服务于物理课堂、服务于学生的物理学习。

参考文献:

[1]赵恒梅.课堂讨论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物理,20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