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教孩子十篇

时间:2023-04-08 11:38:25

怎样教孩子篇1

文/张凌 最近天津一份有关少年儿童持币现象的调查显示,在近千名的调查对象中,有86.7%的少年儿童平时有零花钱,他们中平均每月有10元以下零花钱的有26.6%,11-30元的有19.2%,31-50元的有12.6%,51-100元的有13.1%,101-200元的有9.3%,201-300元的有5.7%,301元以上的有13.5%。随着年龄的增长,零花钱的数额也越来越大。 当今中国少年儿童持币现象已相当普遍,那么,孩子们通常是怎么花手里的零花钱的呢?有关调查显示,零食和文化类用品(包括文具、课外书报、参考书、磁带和VCD)是青少年的主要消费方向,大部分的中学生在零食上花钱最多,却很少考虑参与储蓄和家庭投资。 上海团市委曾经组织的一项调查也显示,上海92.8%的青少年存在乱消费、高消费、理财能力差的问题,具体表现为花钱大手大脚、盲目攀比,消费呈成人化趋势;93%的学生缺乏现代城市生活经常触及的基本经济、金融常识,不清楚自动取款机、银行信用卡的服务功能。虽然不少孩子都在银行有着独立的户头,但大多由父母直接管理,孩子对存钱取钱、银行利息计算等没有感性认识。 不只是如何用钱的问题 由于受传统“重义轻利”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中国青少年的理财教育处于滞后状态,甚至成为我们教育的盲点。而美国等许多发达国家从三岁左右就开始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早在两年前,上海交大人文学院副院长姚俭建就曾作为市政协委员,提交了有关在中小学设置理财教育课程的提案。最近两年在美国的经历,使他对青少年理财教育问题认识更深刻。姚院长感慨地说:“在美国,我经常可以看到七八岁的孩子,在父母的陪同下走向街头,卖一些东西。可贵的是,他们大多把所得赢利捐给更需要帮助的人。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不管是小学还是幼儿园,孩子都可以接受到正确的理财教育引导。”姚俭建说:“美国人最常挂嘴边的字就是‘money’,他们爱谈钱,但他们不会把钱放在第一位,成为拜金主义者。一些名人也为孩子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像比尔·盖茨每年都会为慈善事业捐出相当可观的一笔钱财。这就是正确的理财观和金钱观。” 现在不少有识之士发出呼吁:理财教育应从孩子抓起。据介绍,从心理特点和可接受程度来分析,中国青少年理财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一般经历四个阶段:0-6岁的萌芽期,6-12岁的确立期,12-18岁的发展期和18岁以后的升华期。前两个阶段是树立孩子正确“理财观”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里,怎样正确地向孩子们解释钱?该不该给孩子钱?如何让孩子知道爱惜钱?怎样让孩子学会正确对待和使用钱?等等,都是家长、教师所面临的一些难以回避的问题。 在商品经济发达的现代社会中,理财能力是生存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学会理财,不仅仅是如何用钱的问题,其中包含了多方面的教育内容和多种能力的培养;对国家来说,关系到如何培养驾御未来经济的人才,以适应未来经济生活的需要。 有专家认为:有意识培养孩子的理财能力,指导孩子熟悉、掌握基本的金融知识与工具,从短期效果看是养成孩子不乱花钱的习惯,从长远看将有利于孩子更早形成独立生活的能力。 不要避讳和孩子谈钱 事实上,作为中国金融中心的上海,已经注意到了从小树立青少年正确的金钱观、理财价值观和消费观的重要性,已经在青少年理财教育方面先行一步。小学思想品德课和社会课的教材中已经设置了《不乱花钱》、《商店购物》、《储蓄和保险》等内容;中学高二年级则集中对学生进行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常识的教育,其内容涉及“生活消费与消费文明”、“国民财富和纳税意识”等,另外还介绍了一些关于银行、债券、股票的知识。工商银行上海分行、光大银行等金融单位也纷纷和学校、团市委合作,尝试提高少年儿童的理财技能。工行长宁支行已连续两年推出“模拟小银行”、“金融暑期夏令营”等系列活动,以金融知识讲座、金融技能学习、参观银行博物馆等多种形式,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笔者在书店观察到有关少儿理财的普及读物也不少。此外,电视台的少儿节目中也注意渗透理财教育,比如沪上著名的儿童节目《小鬼当家》在最近的一档节目中,就把目光聚焦到孩子的理财意识上:六个孩子被分成两组,分别给他们100元本金,让他们在朱家角通过小生意买卖来赢取利润。 但是结果是否像现在一些媒体所说的——如今的孩子已经具有相当的经济头脑了?《小鬼当家》的编导窦铁成介绍说:“两组的孩子对钱的概念相当模糊,有一组拿100元兑钱,只拿回了一张50。另一组则做着亏本买卖还一直没有察觉。” 工行长宁支行的朱良颖说:“我们曾经搞过金融知识竞赛,每个学员发了一本小册子,原本以为上面的内容太专业,孩子不感兴趣。但活动结果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孩子们很乐意学习这方面知识,还会骄傲地与家长交流。但在和学校的合作中,我们发现,教师本身的金融知识和理财意识非常薄弱,这也是我们没有想到的。” 市

妇联儿童部负责人康惠君不无遗憾地说:“我们和各方面合作也组织过一些培养孩子理财能力的活动,但是大部分家长、教师不够重视,活动没有能够普及,也无法很有力度地、持续地开展下去。” 姚俭建的分析一语中的:“由于受传统‘不言商’思想影响,大多数学校和家庭都避讳和孩子谈钱,他们对青少年理财教育还很陌生。虽然教材中加入了相关的内容,但大部分老师依然认为学这个没有用。而目前这些教育形式尚缺乏系统性,各部门的活动和资源未进行有机整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置的中小学理财教育还没有形成,难以形成科学的体系。所以实质性地把孩子的理财观培养成日常生活的习惯、迈入理财教育的第二步才是关键。” 培养理财意识有“秘方” 姚俭建认为,端正孩子的“理财观”,必须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向孩子灌输正确的理财价值观。内容涉及对金钱、人生意义的正确理解和价值认同。二是向孩子传授理财的基本知识,包括金融基本常识及个人理财方式和技能,着重强化理财情景教育、实际操作训练和理财氛围的营造等。无论从教育内容还是实施条件,学校所能承担的相对有限,而家庭是对孩子进行理财素质教育的最主要最理想的场所。所以应该让孩子在家长的引导下自己管理一部分钱财,更应从理财意识教育上升到道德教育的层面,让孩子真正认识到“钱”是来之不易的。 有关专家还为家长提供了帮助孩子培养理财意识的“小秘方”: ——为孩子建立个“小银行”,决不是简单地为孩子开一个储蓄帐户,一是让孩子自己对他的帐户存款负责,孩子总是喜欢他帐户上的钱越来越多,这样,他就不会养成乱花钱的习惯;二是规定他每次花钱使用量不准超过帐户的30%,这样,他买东西时就会精打细算;三是告诉孩子,他的账户里的钱还必须尽一些义务,如过年过节给爷爷奶奶等买些小礼物,这样孩子还会省些钱作别的用途。如此从小练习,孩子的储蓄意识会不断强化。 ——让孩子学会合理使用信用卡。让他们直接跟取款机这样的机器接触肯定能使他们有一种长大成人的感觉。家长每月应给他存入一定数量的钱,如果他不顾一切用光钱,那将取消他使用信用卡的权利,然后告诉孩子强行超支的后果,这样,孩子以后就不会乱借债去消费。 ——家长们应注意一些日常生活细节。夫妻为金钱争吵时,最好别当着孩子的面;不要过分控制孩子的支出,只知储蓄不懂支出只能使孩子懂得理财的一个方面,同样有害;不要只给自己买东西,让孩子不知道消费、理财为何物;不要用过于贵重的物品奖励孩子。 ——孩子们还可以积极利用网络资源来学习理财知识。不少青少年网站已有模拟儿童银行、证券交易所等进行模拟理财投资。

怎样教孩子篇2

2、家长要引导孩子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发现、纠正错误。尤其是当孩子发现老师或者家长的错误,孩子会在心理上获得成就感。当孩子发现错误的时候,家长要及时地给与表扬,天长日久孩子就会形成好习惯。

3、家长要教孩子学会检查,养成检查的好习惯都会给带来高效率。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应该让孩子学会反复检查,才可以改掉粗心的坏习惯。

4、家长不要经常批评孩子,这样会加剧孩子的内疚感,孩子也会变得自卑。无论任何事情都要给孩子以正面的教育,尽量减少批评,而替代以中肯的建议和说服,让孩子从内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有在以后改正的意愿。

怎样教孩子篇3

小宇(男,5岁)正在用插塑玩具搭汽车。一个同伴拿了放在他面前的玩具,小宇立即冲上去砸了同伴搭好的坦克,还踢了同伴一脚。老师制止了小宇的攻击心行为,告诉他“打人是不对的”。小宇抬起头无辜地说:“我知道打人不对呀,可是我爸爸说,别人欺负我的时候我就应该打他。而且电视里的也要打坏人啊。”

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1、小宇对“能不能打人”产生了困惑;2、小宇的攻击说明“打人是不对的”这一道德信条对小宇来说已经淡化了,他觉得只要有一点理由就可打人。

这个案例中,小宇为什么会产生道德困惑呢?

首先,小宇不知道一般环境和特殊环境中应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即他不知道一般意义上的坏人概念和抢他玩具的同伴有多大的区别,因此产生了错误的判断。

其次,成人之问道德认识的差异:老师给小宇的道德信条是“不能打人”,而父亲给小宇的道德信条是“人家欺负你,你就打他”,即在某些时候许可小字打人。两者观念不一,使小宇产生困惑而设法从别处寻求答案,最后由于受年龄限制不能正确分析事情,因此做出错误选择。

作为家长,在孩子遇到此类困惑时,应引导他们找到正确的方向。那么,在具体操作上家长该怎么做呢?

别怕孩子困惑,让孩子多选择。让孩子学着区分“好”与“坏”,但最后的选择应该让他们自己来做。不要怕他们遇到困惑,困惑越多,孩子可以选择道德准则的机会越多,所形成的道德认识也就越全面和深入,我们应该让孩子在自己动脑选择的过程中逐渐成长。

告诉孩子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从孩子很小开始就应该给他们接触良好的道德规范,虽然许多道德规范仍然无法让孩子理解。但没关系,教他们分辨最基本的对错,给他们正确的道德规范,先让他们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以后再慢慢地理解。事实上,人成长过程中许多的道德规范都是先做后懂的。

在孩子做出对道德信条的选择后,及时给予评价。如果孩子的选择符合社会的道德准则,那么家长应给予表扬和鼓励:反之。则应及时地提醒幼儿纠正,必要时给予一定惩罚与警戒,绝不可放任。

怎样教孩子篇4

我们教育孩子时,一般都是从具体事情入手。如要求xxx对人要有礼貌,就多给他讲尊老爱幼的故事。在日常生活中,要求他在吃饭时,把喜欢吃的菜先让给爷爷、爸爸、妈妈,有好吃的东西和全家人一起分享。

从他一上学,我们就教育他,同学之间是好朋友,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同学有困难要主动帮助他们。这个学期刚开学时,一位同学在学校吐了,当天晚上xxx告诉我,并且非常自豪的说他还给这位同学餐巾纸用,我马上就夸奖他做的非常好,并且鼓励他在以后遇到这样的事情时,要尽力去帮助同学。

另外,我们希望孩子能够快乐的成长。我们就注重培养他开朗的性格。比如,孩子吃饭时把汤撒了,他会非常着急的说:“爸爸妈妈,我把汤能撒了,怎么办呀?”,我们不会埋怨他,加重他的心理负担,而是非常平和的告诉他,用抹布擦干了再盛一碗汤;又比如,有一天晚上孩子喝水多了,尿了床,非常不好意思,他爸爸就开导他说:“我十几岁还尿床呢!没有什么,长大以后就会好的,不用担心。”

怎样教孩子篇5

在对吕随启教8岁儿子炒股票一事进行分析前,我想问一问吕教授:您虽然是金融学教授,对股票投资颇有研究,但您是否真正理解理财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青少年理财教育又是怎么一回事?

到底什么是理财

从吕教授的言行中,我们可以发现,他把“理财意识从娃娃抓起”简单地看成了“赚钱意识要从娃娃抓起”。他急着让儿子炒股票,让他感受股价涨跌带来的心理变化,从小就培养他投资的风险意识,只是想告诉儿子,理财“不是从省钱开始,而是从想尽各种办法去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开始”。换句话说,在吕教授的字典里,可能理财教育只是等同于投资教育。

或许在许多人的字典里,“理财=投资”是根深蒂固的想法。然而事实上,投资规划只是理财规划中的一部分,理财的内涵和外延远远超过了投资。

所谓个人理财,就是整合管理个人目前可支配的以及未来预期可以获得的所有财务资源,以实现其整个一生生命满足感的最大化。

通俗地说,理财其实是在理生活。包括投资规划、职业规划、消费规划、税务规划、风险管理规划(保险规划)、婚姻家庭规划、子女教育规划、置业规划、养老规划等等。它不止是简单的“生钱”,还包括“守钱”与“花钱”。甚至它也不只和钱有关,还和你的理想,你的人生目标,你的职业规划,你的性格,你的价值观、世界观、家庭观等等都有关系。

从学科的角度看,理财属于交叉学科,绝不是像我们许多人想当然的认为是经济学、金融学或者投资学的分支。事实上,理财的理论基础还包括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法学、会计学乃至政治学等其他各种知识。

由此可见,理财教育也不仅仅是投资教育。虽然吕教授在投资方面是行家,但似乎他并没有完全掌握理财教育的内涵。

神童教育不值得推广

当主持人问吕桑源投资亏损怎么办时,他的回答非常淡然:“我做长线,没有永远涨的股票,也没有永远跌的。”甚至抛出巴菲特的名言“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

10岁的孩子能说出这样的话,正是吕教授言传身教的结果,这是值得肯定的。但问题是,一个八九岁的孩子,连最基本的金钱观都还没有完全建立,对股市更是只有很肤浅认知的情况下,就让他贸然进入波涛汹涌的股市,在游泳中学习游泳,甚至还让他接触风险极高且带有强烈投机色彩的权证交易,是否会适得其反呢?

毕竟孩子还太小,并不一定能经受住股市涨跌间所带来的财富诱惑。虽然他从书上看到了“别人贪婪我恐惧,别人恐惧我贪婪”的名言,但是否真能克制住自己内心的贪婪和恐惧就是另一回事了。尤其是过早让他接触财富可能瞬间增值十倍、百倍的权证,更会极大地激发他内心的贪婪。

记者为此专门采访了上海理财专修学院执行院长徐建明。刚刚在上投摩根“六一亲子论坛”上就青少年理财教育发表过演讲的徐院长对这一事件颇有感慨。

徐院长表示,吕教授的教育方法属于神童教育,但神童毕竟是少数。虽然巴菲特说过:“如果我8岁就开始接触股市,而不是11岁,我的成就绝不止于此。”但巴菲特是百年才出一个的投资天才,巴菲特的培养模式并不适合普通大众。因此,8岁就教孩子炒股、炒权证的做法也不值得推广。

儿童理财教育应先培养正确金钱观

徐建明说:“儿童财商教育讲的是一种科学、全面的对待财富的态度。让孩子们知道钱是什么东西,存银行能有利息,投资能有收益,怎么花钱才合理……理财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学习过程,儿童理财教育更是要先让他们掌握基本的理财理念,而不是急着让他们整天盘算着如何炒股赚钱。正如普通学生应该先学好加减乘除,只有那些学有余力的有数学天赋的孩子才可以去学奥数。”

那对于普通家庭来说,父母应该如何正确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呢?

徐建明认为,在生活中,先让孩子了解钱能干什么,钱不能干什么,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是理财的第一位。“甚至我认为,儿童财商教育应该让孩子树立钱不是很重要的意识,让他们知道钱不是万能的。”徐建明这样说道。客观地说,钱能给我们带来很多东西,让我们的许多梦想和追求得以满足,从而让我们感到快乐。但金钱不可能满足人的全部需求,亲情、友情、爱情、家庭、健康……这些东西可能比金钱更重要。

因此不应在孩子还没有形成正确的金钱观之前,就急着培养他如何通过投资甚至投机来赚钱,而是可以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一点点告诉他们,投资有不同的工具,有股票,有债券,有基金,要把钱放在不同的篮子里,对自己的资产进行合理配置。对大部分普通老百姓来说,告诉孩子坚持基金定投可以让小钱变大钱,要比直接教孩子去炒股票更好。

国外儿童理财教育循序渐进

了解一下国外发达国家的儿童理财教育,或许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

财商教育在国外是非常受重视的学科,像欧、美、日、以色列等一些发达国家都认为在市场经济和商品社会中,一个人的理财能力直接关系到他一生的事业成功和家庭幸福。

我们国家很多家长长期以来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认为早早教孩子金钱和与钱相关的一些事情会影响孩子的学习,甚至人生观,因此不重视孩子财商的教育。其实家长的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因为如果家长不重视培养孩子的理财能力,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可能就会有债主、奸商、警方,甚至骗子来替你进行理财教育,那时候恐怕付出的代价就太大了。

我们以美国为例,美国人说理财教育要从3岁娃娃开始,但从附表中可以看出,美国人非常讲究循序渐进。不同年龄的孩子,有不同的培养目标,一般只有在13岁进入中学后,美国的家长才会开始尝试着教孩子投资股票。

这或许能给非常缺乏正确的理财教育知识的中国家长以启迪。

短评

理财教育应先“道”后“技”

邢 力

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如果要想有所成就,至少要具备两方面的基础条件,一个是正确的认识――选对正确的道路,一个是正确的操作――用对正确的技巧。

说得更透彻点,前者是战略,后者是战术;前者是宏观,后者是微观;前者是理念,后者是实践;前者是方向,后者是速度……哪个是基础,那个更应该优先掌握,我想答案显而易见的。如果车子的方向开错了,哪怕开得再快也终究到不了目的地。

怎样教孩子篇6

任何人都同时具有内向和外向两种性格倾向。儿童也不例外。当一个儿童内向性倾向占优势时,我们就说他属于内向性格。外向的儿童可能活泼、主动,可以较快融入新的环境,内向的儿童则可能安静、听话,能够踏实地完成成人布置的任务;但外向型的儿童也可能在某些方面没有主意,而内向型的儿童也可能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侃侃而谈。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内向与外向既不是绝对的,也没有好坏之分。内向型人口在世界总人口中占到1/5~1/4。难以想象,这个世界如果只有外向型的人将会是什么样子!

家长莫多虑

性格的形成既有先天因素。又有后天环境、经验的影响。即使是先天决定的部分在后天发展上也存在一定的“时间表”,就算家长什么都不做,孩子也不会一成不变:原先见到陌生人就“藏猫猫”的孩子忽然变得滔滔不绝,逢人便主动打招呼:原先“自来熟”的孩子有一天却变得安静、内敛。作为家长能够做到的,也是应该做到的,就是顺其自然,接受并尊重孩子的性格特点,避免按照自己的想法对孩子进行人为“改造”。尤其要提醒那些有内向型孩子的外向型家长,不要对与自己性格相反的孩子强制“改造”,你们应该做的就是理解、理解再理解。还有就是内向型的家长可能饱受“内向之苦”,对自己孩子性格的要求更“高”。这样的家长应当多多反思:一直以来只注意到自身的缺点和内向性格的不足,是不是帮你摆脱了内向的“阴影”呢?恐怕不是的。如果你能够更多地发现和肯定内向的长处,很多困扰也许就不复存在了。

调教要得法

家长为内向孩子提供的教养环境也不该是以改造为目的的。而是要适合孩子的性格特点,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首先,要给孩子提供宽松的环境,不要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例如:在与人交往方面,在大家庭里“见过世面”的孩子与陌生人交往时就会比较轻松,这一方面是因为在大家庭孩子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人,另一方面孩子有更多机会看到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交往方式,孩子会发现活跃开放的人更受欢迎,会有意无意地进行模仿,并强化巩固。所以家长应当多给孩子创造类似的机会,比如:在幼儿园放学的时候多和其他小朋友的家长聊一聊、和老师经常沟通;在小区里和邻居们多谈谈天;常带孩子到亲戚朋友家走动;邀请年龄相近的小朋友到家里做客……家长在这样做的时候不要强求孩子怎样表现,只要给孩子机会看到、模仿就行了。当家长和周围人成为熟人,甚至朋友的时候,一旁的孩子也自然而然地不再把他们当做陌生人,和这些“熟人”或“朋友”打招呼、说话的可能就会大大增加。这种潜移默化的学习方式在心理学中被称为社会学习,通过观察同龄孩子,同样可以掌握与人相处的方法。试想,如果家长只是一味要求孩子必须如何做,一旦孩子做不到、做不好,达不到家长的要求,家长很可能失去耐心而对孩子露出冷脸,其结果势必导致孩子在遇到类似情况时退缩甚至逃避。

其次,多给孩子提供独立生活的机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凡是动手能力强的人,在生活中一定是积极主动的。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注意,吃饭、穿衣等基本生活自理内容要让孩子自己去完成,除此之外,家长还要多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吃饭前帮助家长摆放碗筷,吃完饭收拾碗筷;在家长的指导下收拾自己的玩具,简单整理自己的房间;去书店时在合理的范围内让孩子自己挑选喜欢的书籍;去游乐场时,在家长的建议下自己安排游乐的顺序等等,家长不要因为孩子做不好而包办代替。再例如:家里来客人的时候,让他给客人拿水果;小朋友来做客时,让他带着小朋友参观各个房间;看到买菜回来的邻居奶奶,家长打招呼的时候,也让他帮忙拿些东西。内向型的孩子与人交往时更倾向采取实际的行动,家长要利用这一点帮助孩子与周围人熟悉起来。动手能力的增强,会增加孩子的自信和主动性,再遇到类似情况时,孩子很可能没等你发话就跑着去做了。

有一个叫阿龙的小朋友,在幼儿园的时候从来不主动回答问题,老师让他上台表演。他总是拒绝,和邻居打招呼也总是很被动。一次,妈妈带他去参加单位的新年联欢会。宴会上有1 00多人,每桌同事轮流派代表上台表演节目。前面一桌是一位和阿龙同龄的小姑娘上台表演舞蹈,表演后作为奖励,小姑娘得到了一个小玩具。阿龙的妈妈随口说了一句:“上台表演还有小玩具做奖励呢,你想不想要?”阿龙回答说:“想要。”妈妈不大相信阿龙会为了奖品上台表演,就追问他:“要奖品得上台表演节目,你去表演吗?”没想到阿龙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于是,众目暌睽之下,阿龙上台表演了一首在幼儿园新学的儿歌,声音洪亮。落落大方。表演结束后,他不仅得到了小玩具,也得到了大家热烈的掌声鼓励。这件事让妈妈意识到,内向的孩子也有自己内心的渴望,一旦动机强烈,就会努力去争取。家长要做的就是善于发现能够激发孩子行动的动机。正确加以引导。如果阿龙的妈妈没有发现孩子对小玩具的渴望,就很难对自己的孩子有如此深入的了解,更难以激发出这个内向型孩子的另一面。

最后,强调两点

怎样教孩子篇7

关键词:家庭教育 学生 心理健康 影响

家庭是孩子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即启蒙之师。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当前我国家庭在教育方式、教育观念以及教育内容等方面不容乐观,同时由于社会转型,一些政策及价值观念也对家庭教育和生活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当前家庭环境下,学生的个性和心理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因此必须重视家庭教育因素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一、影响学生身心的家庭教育

1、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家庭教育态度的不一致,表现在父母和老人对教育孩子的态度不一致。由于夫妻双方的素质教养与生活经历不同,而有时又缺乏必要的协调和理解,导致在将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这个大目标上的看法不相同,因此在施教时对于“爱”的理解会各不相同,投入爱的方式也就不同,特别是随着离婚率的上升,再婚家庭的增多,一些继父母与亲生父母在对孩子的情感上难免会有所差异。

2、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家庭气氛对孩子的智力开发、情感陶冶、个性塑造和道德品质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父母意志薄弱,优柔寡断,好吃懒做,只知索取而不愿付出辛劳,自私自利等等。那么,家庭气氛的种种弱点就会感染孩子,并通过孩子这面镜子折射出来。一个家庭的文化氛围如何,是其家风的具体表现,而家庭气氛往往通过家庭人际关系集中体现出来,不良的家庭关系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3、单亲家庭对小学生心理的影响。家庭的不完整,家教的不全面,尤其是残缺家庭人际关系的不完整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很大的伤害,学生在这种生活环境中,感受不到家庭完整和睦给他们带来的快乐,感受不到家庭友爱以及父母的关爱和呵护,进而在心灵深处始终有一种压抑的感觉。这种压抑感会影响到他们的言行,影响到他们人格的发展与完善。有的学生还可能在这种单亲家庭中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对学生实施家庭心理教育的建议

1、给孩子一个自由的发展空间。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作父母的责任。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这也是人之长情。严格的教育是应该的,但万事都应有个限度,不能让孩子去承受他们极限之外的事。如果为了达到自己过高的期望,而不惜一切代价、不顾孩子的自身情况去实施各种智力开发或技能培训,让孩子成天被各种学习任务所困扰,必然会引起孩子的厌学情绪,使孩子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一定要适度,要根据孩子的专长、兴趣合理安排孩子的学习,让孩子在宽松、民主、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2、要培养孩子的独立学习和生活能力。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必须有目的地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基本的生活能力。作为家长应该深刻地认识到孩子无论做什么事都必须经过一个从不会到会,从熟练到创造运用的过程,因此孩子的独立能力必须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实践中逐步去培养。家长应该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自己能做或者经过指导能够做的事情,只要是经过努力,不管成功与否,都应该鼓励,让孩子感到自豪,感受到独立完成任务的快乐。

三、对学生实施家庭心理教育的对策

1、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需要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在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家长,必须改变以往那种只看孩子智力水平,忽略心理健康水平、个性发展水平的陈旧观念。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孩子表面 看来好象很听话,学习成绩也不错,但情感淡薄、意 志薄弱、性格脆弱,在德智体等方面发展潜力却极为有限。为人父母者必须把心理健康作为孩子的培养目标和内容加以充分重视,在教育上做到爱而不宠,严而有度。

2、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意志和品德。家长要让孩子学会把握自己的情绪,做情绪的小主人,学会正确处理理智与冲动,调节与控制挫折与磨砺的关系。逐步引导孩子在遇到问题时,学会冷静分析,学会以适当的方式宣泄压力和不良情绪。同时,要指导孩子在遇到问题时,求助于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通过心理咨询,来实现自身心理的健康发展和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及探究精神。从而逐步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并形成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

3、经常与孩子沟通,联络感情。我们很多家长以为,只要给孩子吃好、穿好、玩好,他就应该心满意足了。其实不然,孩子虽小,但也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见解。孩子们最渴望得到的是父母的理解,父母的认可。有时,父母一句简单的话,一个简单的动作,会让他们感动一生,幸福一辈子。其实,家长与儿女有代沟是非常正常的,只要家长多与孩子沟通,多给孩子一些理解,这种代沟就迎刃而解了。

4、家长应注意自己的言行,树立榜样。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而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人一生中的所有“第一”都应该是从家庭、父母那里得到的。因此,家长的言行和平时的行为习惯对孩子的影响最大。作为家长千万不能把打骂孩子作为唯一的教育手段,也不能一味地溺爱孩子,更不能放任不管,遇事要跟孩子讲道理,以理服人,为孩子拥有健全的人格打下基础。

5、及时与老师保持联系并沟通。学生在校期间,家长应抽时间到学校去拜访老师,了解相关情况,如学生在班级的环境隋况、同学交往情况、老师交往情况等等。学生家长应协助老师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和熟悉自己的孩子,如向老师提供孩子在家学习的效果、在家的 各种表现、孩子有什么爱好、有什么需要都应该让老师,特别是班主任知道,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孩子克服各种困难,减少心理压力和困惑。

总之,家庭教育是孩子的终身教育,是我们顺利开展学校教育的重要支柱,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能够在一个健康良好的家庭环境里成长,从而走出不良家庭教育误区。

参考文献:

怎样教孩子篇8

2、孩子能正常的走进教室上课,一般都能够做出些重大事情来。

3、让生活跟学习结合起来。比如:带孩子去博物馆、一起制定家庭的旅行计划等等,让学习跟生活结合在一块,孩子会不自觉的被吸引、感染。

4、培养孩子的兴趣。父母要多鼓励孩子去尝试不同事情,直到他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这一路的尝试,其实也是爱帮助孩子学习,一旦发现他的兴趣所在,孩子就会不自觉的加速前进。

5、为孩子创造一个学习环境。让孩子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学习环境,并且父母不要过多的打扰孩子。

怎样教孩子篇9

1、明白孩子顶嘴的“性质”。让孩子和你顶嘴时,你要做的就是弄明白孩子顶嘴的性质,孩子顶嘴势必有原因,如果是真的瘦了委屈,那么你必须倾听孩子的话,如果是孩子性格上的,那么你就要拿出想对应的措施了。

2、注意孩子第一次故意顶嘴的教育。当你的孩子第一次故意和你顶嘴时,你一定要马上进行正确的教育,因为这时候你的态度决定了一切。

3、对孩子的顶嘴不要置之不理。当孩子和你顶嘴时,你可不要不愿意搭理他,不然你会让孩子觉得孤单,或者让孩子养成了顶嘴的坏习惯。

4、万不可和孩子一起“顶嘴玩”。

(来源:文章屋网 )

怎样教孩子篇10

在美国,“死亡教育”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如今已在全美中小学校及幼儿园普遍实施。而在家庭教育中,面对孩子们提出的死亡问题,美国家长也会坦诚地给孩子们最简单明了的回答,尽量避免似是而非或模糊不清的答复。让孩子从小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请别漏掉“死亡教育”这重要的一环。

孩子们,正确认识死亡吧

幼儿园里,一个叫蒂米的男孩患脑癌去世了。是说蒂米转学或者出远门了,使孩子们平静地淡忘蒂米的消失,还是告诉孩子们这个不幸的事实?

美国老师黛尼尔选择了让孩子们围坐在她身边,轻轻地告诉他们:“脑瘤使蒂米的大脑停止了工作,使他的身体停止了工作。就这样,蒂米死了。”

之后当她分发学习用品或组织幼儿游戏时,总有孩子说:“老师,您忘了蒂米的那一份。”她也总是回答:“蒂米还在这儿吗?他还能回来吗?”孩子们终于知道:蒂米死了,不会再回来了。

想过把蒂米生前使用的小桌子搬走的黛尼尔,最后还是组织孩子们讨论如何使用蒂米的桌子。于是孩子们将蒂米的桌子抬到活动室的一角,摆上他生前最喜欢的恐龙玩具和与恐龙有关的书。并在每本书的扉页上写道:“送给特别喜欢恐龙的我们的朋友―蒂米。”

这使孩子们明白:蒂米死了,不会再回来了,大家很悲伤,但蒂米和大家在一起的日子永远难忘。

黛尼尔的做法,代表着美国人对儿童“死亡教育”两大基本目标:一是坦诚面对死亡事实,正确认识死亡;二是同时把它作为情感教育的一部分。

必要的情感教育

另一位普通的美国小学教师,发现全班同学集体喂养的小白兔“玫瑰”死了之后,孩子们都很悲痛,情绪波动很大。

于是这位老师立刻计划开展一次与家长协同的死亡情感教育课,帮助孩子们度过失掉“伙伴”的悲痛。她给每位家长写了一封短信说明情况,并告诉家长们:“‘玫瑰’的死令孩子们悲伤,这可能会使孩子们想起他们喜爱的人或宠物的死。我们将在明天集合后,邀请孩子们参加一个讨论会。大家一起制作一本关于‘玫瑰’的纪念册,来追忆与‘玫瑰’在一起的美好时光和表达对它的思念。另外,在最近一段日子里,有些孩子可能会经常提起‘玫瑰’,有些孩子可能会变得沉默寡言。请您体谅孩子的情感表现。”

这位普通的美国小学教师,通过这堂情感教育活动和家长们在家里的情感教育协助,让孩子们认识到了正确对待死亡的情感体验,有益于树立他们的健康人生态度。

这样的例子在美国并不少见,大部分中小学,还会邀请专业殡葬人员或重症室护士来校教授别具一格的“死亡课”。“特邀专家”们会和孩子讨论人死时的真实情景,并让孩子们模拟遭遇亲人车祸死亡时的情形、应对悲痛情感的正确方法,或体验突然成为孤儿的凄凉感。

还有一类是在教师或家长的带领下,孩子们来到为绝症患者提供临终服务的场所,对即将离世者表示深深的尊重。他们将鲜花瓣撒在临终者的床上,并勇敢地握住处于弥留之际的老人或病人的手,向他们送上祝福的话,在爱心满溢中,微笑着目送他们告别人世。

不可或缺的特色教材

一天,蒙大拿的儿童心理学家阿斯莫老师在文学阅读课上,给孩子们带来了儿童文学作品《海盗伯里斯》。故事讲的是有一个名叫伯里斯的海盗,他和他的海盗伙伴们身体强壮、贪婪大胆。突然有一天,他们养的一只鹦鹉死了,伯里斯和所有的海盗都哭了。

阿斯莫问:“同学们,大家一直以为海盗是没有人性的,海盗生活一定惊险刺激,但为什么这个故事,却是以海盗同情鸟儿死亡作为结束?”

死亡是一种谁都要面对的、永远无法回避的自然法则,阿斯莫认为,儿童文学作品《海盗伯里斯》,能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向孩子们说明对于任何人“死亡都无法避免”和“生命都十分重要”。

这堂课上,阿斯莫与学生们一起热烈讨论海盗与死亡的联系、生命的脆弱与珍贵等问题,原本冰冷的死亡话题,逐渐充满温情氛围,孩子们表现出对死亡的理解和体恤,使这堂课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其实,大多数美国学校的死亡教育课,都离不开精彩的特色教材。教材通常采用生动有趣的故事、诙谐幽默的漫画等文学艺术表现形式,充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提高教育效果,能同时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服务。

用“自杀防御”为孩子设防

在美国部分学区,还特别重视“自杀防御课程”这门死亡教育独立科目的开设。“自杀防御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在于教育儿童懂得珍惜生命,同时降低当地的自杀率。“自杀防御课程”通常为期1―7周。老师要给学生介绍全美各地的自杀人数统计数字,帮助学生了解自杀前的一些特征,告诉他们当朋友或自己处于不佳状态时,应该及时告诉成人。

在加州林肯中学开展的“自杀防御课程”中,教师还会要求学生写一封劝说自己的一个有自杀念头的朋友的信,加强孩子的现实参与感。

加州是美国自杀率最高的地区。但自从1980年兴起“自杀防御课程”后,加州1994年的自杀率比1970年降低了39%。在预防自杀的同时,课程也设置积极开拓生命意义的环节,随时倡导中小学生珍惜生命,提高生命的质量。比如在美国中小学课堂,不管是社会课教师或文学课教师,都经常用类似的提问来提醒孩子们:“如果你的生命只有3天,你会如何安排?你最想做什么?”

让孩子自幼接受“死亡教育”,就等于让他们真正理解生命的终结和存在,他们也一定会对人生的意义有更多的深入思考,并明白今天的重要,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

链接:

中国家长如何面对死亡教育

学习如何更好地引导孩子的方法,可以收集一些关于“死亡教育”的资料,比如先看看《谈论死亡: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对话》这本书;

向孩子讲述死亡内容时,教导方法或解答方式都会直接影响其对死亡的认知。因此要符合大众认同的科学合理原则,避免用童话或半真半假的故事来解释死亡;

在引导孩子面对现实、正视死亡时,也要及时了解孩子的想法以确保其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