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塑造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6 03:25:30

怎样塑造

怎样塑造范文篇1

一、巧妙的导语,“点燃”学生学习兴趣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新课有一个好的开端,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使他们产生喜欢学、愿意学的意愿。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就在于导语的设计,一个好的导语设计,往往是成功授课的开始。启动导入方法很多,以诗导入、以画引入、以音乐导入或以谈话引入等,都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在教学《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则消息时,我们可以用一副对联引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作为学生,除了完成读书的主要任务外,还应心系国事天下事,了解国内外大事,可以听广播、看电视,而读报是最佳选择,报纸上登载着许多消息、通讯、评论等,而国内外大事就是通过消息这一文体叙述的,那么,什么是消息?消息有何特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则消息吧。这样导入,就会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以饱满的热情进入新课。

二、营造愉悦氛围,提高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寓教育于娱乐之中,往往效果比较理想,青少年喜爱趣味,常常凭兴趣办事,这就是学习的因子。心理研究表明,人在心情愉悦轻松时,感知效率就高,认知也越快,如果能为学生创造一个愉悦氛围,使他们变苦学、畏学、厌学为乐学,其效果就不一样。我在课堂教学中比较注意从心理愉悦因素的培养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比如,多音字多,不容易记住,在讲解“恶”字时,我就出了一句话“恶狗多可恶,让人看了真恶心”。这样学生就能在轻松的笑声中把“è,wù,ě”三个读音掌握了;形似字容易混淆,学生分辨起来就很难,比如在教学“戌、戍、戊、戎”这几个字时,我把它编成顺口溜“横戌点戍戊中空,十字交叉就念戎。”学生很有兴趣地就会记下来。

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利用幽默艺术,创造一种新颖的、生动的、有趣的意境,这样愉快教学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

三、创设情境,引起兴趣

古人说的好:“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就是说,问题是人的思维起点。学生面前一旦遇到问题,大脑受到刺激,他们的思维也就加快起来,所以教师在提问时要善于诱发学生,产生一种去解决问题的愿望。比如,在讲解,《愚公移山》时,我提出这样几个问题,愚公是不是很愚,智叟是不是很智,是不是真是神仙搬走大山的?这是不是迷信,我们今天是否还需要愚公这种精神?可见,教师的提问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也学会了发问,学生在问中学会知识,学会思考,他们通过问,找到了问题的切入点,学会思维方法,从而诱发学生自问、问人,更巧更多的设问,形成良性循环,为发明创造奠定了思维基础,为素质教育的提高找到了钥匙。

因此,恰当地运用提问的艺术,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这样学生能主动地去思考,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从而对内容的理解不断提高、升华,挖掘其潜能,激发学生兴趣。

四、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怎样塑造范文篇2

关键词语文教学;中职生;情感教育

情感,是人们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及反映,又是个人与他人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一种重要方式。情感教育,就是在教学中充分重视情感的作用,积极进行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沟通,以情育情,以情启智,达到既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又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目的。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承载了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情感性是其突出特征。语文情感教育能够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而且对于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以及师生双方性情的陶冶,理想境界的提升,精神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责任意识的激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笔者不揣陋见,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中职生的情感教育。

一、精心备课,酝酿情感

备课是上课的第一道工序,是上课的准备工作。备课不难,贵在精心。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备课时要准确把握情感因素,甚至可以把情感因素作为备课的一条线索,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语文教材提供了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师要让学生受到情的感染、爱的熏陶,教师必须要熟练地掌握教材、吃透教材,细心地体味感情,把教材用活,充分挖掘我们教材中的情感元素。“要想感动别人,先要打动自己”,这就需要教师以自己丰富的情感体验去感染学生。教师要把知识和感情传授给学生,必须精心备课,对语文教材中的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进行深刻的感受、体验,并通过作品语言领会作品内容,通过自己的感情来领悟作家情感的脉搏,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并把这种感情保留下来,作为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的前提条件,在教学过程加以积极的贯彻。

比如在备郭长安主编的人卫版语文(下)《爱国主义的时代内涵》这一课时,我就把爱国之情作为线索贯穿整个教案,从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历史体现、时代特征,到如何科学地认识爱国主义、看待爱国主义、坚持爱国主义,最后学生讨论:如何做一个真正的爱国主义者?对祖国无限热爱之情一直贯穿其中。教学中,我除了带领学生学习优美的语言,领略生动的情趣外,真正领会作者借赞美爱国主义的情感,号召青年学子深刻理解爱国主义的时代内涵,身体力行地做一个真正的爱国主义者,正确地认识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一致性,练好本领,时刻准备投身到经济建设与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去。通过这样的分析备课,作品的表面意思和深层情感因素就能准确把握了。

二、创设情境,融入情感

情感总是与情境相伴随的,中职语文教学要巧设与教学内容想适应的情境,创造和渲染气氛,使学生感受情感的潜移默化的熏陶。创设情境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升华情感,唤起想象,入境生情,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中职学生文化课基础差、底子薄、学习兴趣不浓,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笔者觉得在课堂上创设情境,培养感情,是实施情感教育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在现行中职的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所占的比例很大,这些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古今中外的名篇,以其进步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歌颂了真善美,鞭挞了假丑恶,有着巨大的审美价值。语文教师应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互动、表演、朗读,来升华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去熏陶感染学生,塑造学生的灵魂,丰富与净化学生的情感。如在学习雨果《致巴特雷上尉的信》,我把这封信改编为一个简短的话剧,选择两个学生分别扮演雨果和巴特雷,通过对话,深刻地揭露了西方侵略者的丑恶嘴脸,批评了暴力与罪恶,歌颂了正义与和平。直观形象、印象深刻,学生能力得到锻炼,情感受到感染,真是一箭双雕、一石双鸟。

在课堂上的情感教育中,教师和学生之间要情感互动、双向交流,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前提和保证。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示范朗读,对学生理解课文、进入意境至关重要。只有情感的投入,才能激起学生的感情,才能使他们进入文章创造的意境,也才能形成“双向交流”。教师以情示人,在讲解课文中,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对知识再认识,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加强情感教育,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你,喜欢上你的这门课,对贯彻情感教育至关重要。比如在学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时,一边选择了美妙的音乐伴奏,一边用投影仪播放如梦境的山水风光,通过自己多次声情并茂的朗读,把诗歌的意境和神韵都出神入化地渲染给学生,然后让学生模仿练习,师生共同朗读。这是一种时空艺术,一种听觉美感,也是语文教师一项最重要的艺术功底,需要有较高的技巧。让学生借助想象的翅膀完全沉浸在意境中,同时也拉近了作者和学生的情感距离,也就是让学生被美的境界激发的感情与作品所寄予的感情产生共鸣,激发读者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和对权贵的鄙视。这样的教学形式,深受形式的喜爱;这样的教学方法,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公务员之家

三、组织活动,培养情感

怎样塑造范文篇3

一、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学习能力的内容

(一)目标学习能力

学习目标是通过学习所要达到的目的、要求,目标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一个学生在学习上不思进取,无学习目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是绝对不可能达到素质教育中目标要求的,所以在培养学生创新自主学习能力过程中,首先就要培养学生学会自己制定学习目标,并把这一目标划分成不同层次能力,并启发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能不断反馈矫正自己学习情况,查缺补漏,从而能顺利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在对学生培养目标自主学习过程中还要注意,在制定目标前先要使学生对教材和自己有一个正确认识、分析、不同的学生能制定不同的目标,只有这样,学生对自己学习才有自信,而不能目标太高或太低,脱离自己学习的实际,这样才会使学生一方面顺利完成自己学习任务,另一方面在学习中培养了吃苦耐劳,顽强拼搏,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二)问题学习能力

教育专家认为,在创新人才的基本素质中首先是发现问题,然后是提出问题,其次才是分析和解决问题,所以教师在日常的实际教学中应培养学生敢问、好问、善问的好习惯,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为学生提问题、问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能提出产生疑问的问题,而学生自己一旦提出问题,一定会去积极思维,想尽一切办法,自觉的去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

(三)自学能力

当今和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具有独立的学习和工作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因为现在与未来,知识信息的更替将会越来越快,单从学校里学到的知识想用一辈子是绝对跟不上知识经济的发展,一个人如果遇到问题不会想,离开学校不会自学以获取新的知识,将成为时代的落伍者,所以现在的学校教育,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时,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学生会学,教师要以启发式,点拨式的教学取代传统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在班级授课制的合作课堂上,重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使今天的学生成为未来合格的真正具有创新神和实践能力的建设者。

二、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学习能力应注意几个问题

1.要通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一方面,成功的真正秘决是兴趣,在实际教学中,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第一,充分利用新教材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二,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的教学手段,把枯燥的书本知识更直观形象、有动感声像的传输给学生,使学生学习效率事半功倍,原因就在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中常用的分组讨论法,小组竞赛法等针对学生都有争强好胜不甘落后的心理,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及学习的自学性、积极性。

另一方面,一个在课堂上屡遭失败的学生不可能喜欢课堂、喜欢学习,更不用说创新自主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时机创造条件使学生获得成功,对课堂上有一技之长的学生可树为榜样,“词典先生”、“思想家”、“阅读手”“小律师”等,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要及时表扬,使各类学生无不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学习的自觉性。

2.要构建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创建出一种轻松的使学生能够创新自主学习的课堂环境。实践证明学生在不平等的环境中学习是被动的,精神紧张、压抑心情不愉快,容易产生厌学的心理,而教师对学生平等、热爱,能在教师和学生中形成一种依恋性的情感体验,教师对学生的希望和期待,可以产生巨大的感召力,从而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机。

三、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开发式教学模式

在当今社会,“以人为本”乃人文精神的主流。与之相适应,在学校教育中,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可谓当代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从某种意义说,它实际上是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的一场深刻“革命”。中国传统教学思想和习惯传承表现为教师始终居于主体地位,而学生处于被动学习,被动接受现存历史科学结论,至于结论如何得出缺乏深究。目前仍广为流行的“以讲为主,一讲到底”的教学模式正是此种传统教学模式的现实具体体现。此一模式将复杂生动的教学简单化、呆板化,不仅扭曲或凝固了学生的思维,而且铸就了学生的学习惰性,对所学知识缺乏必要的兴趣,最终导致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现有的历史知识缺乏一种再认识的能力,更谈不上对现实问题具有自己独到的学术见解。如此灌输式教学模式实质上漠视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有碍学生自我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因此,欲改变此一教学模式,真正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能力,客观上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理念上尊重学生人格乃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首要前提。在人文精神成为时代潮流的今天,尊重学生人格具体体现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打破那种“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非平等观念,以人道主义精神平等地对待学生,关注和爱护每一个学生,赋予他们主动参与教学、表现自我、发展能力的平等机会以充分发挥教学民主性的激励作用,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并贯彻到整个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构建和谐的民主学习氛围,从而真正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以学生为主体旨在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方法上运用以学为主,以教为辅的模式是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必要手段。既然是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自然是第一位的。为此,教师有必要抛弃落后的旧的教学观念,以“以学为主”取代“以讲为主”。教师需要明确“教”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从属于“学”,需要将教学的重点真正落实到“学”上。在具体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应是教学活动中心,教师、教材、一切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即一切为了利于“学”而施之“教”。教师则变成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协助者。如此才能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真正主体,使枯燥乏味的历史教学活动充满生气与活力。

在实践上教师细化知识、启发诱导为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环节。这里的实践包括知识实践、教学实践与辅导实践。所谓知识实践是指对所欲讲授知识的必要准备,如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教材内涵、突破教材局限,使知识既来源于教材又超越教材。而教学实践主要是结合学生实际能力与要求,调整教材内容,突出重难点,规定必要的时间以保证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真正做到要将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至于辅导实践侧重于个别学生,有针对性地了解问题,让学生在探究、发现、研究过程中学习,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真正贯彻因材施教,使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目的真正得以实现。

四、教学形式灵活多样,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学习能力,实行教师与学生角色互换,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开发式教学模式只是从宏观方面确立了比较合乎实际需要的总体架构。此举固然重要,但真正落实到实际,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才是问题的关键。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又与教师所运用的教学形式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注重教学形式的灵活多样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才是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学习能力之关键。一般而言,教无定法,传统的因材施教实际道出其中真谛。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讲授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打破传统僵化固定的教学模式,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教学形式的灵活多样,以此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首先、情景(境)教学法。此法侧重于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相似的语境中感受问题,学会藉问题引发思考,又在思考中发现问题,使问题与思考产生良性互动,以此培养学生积极探索问题的思维能力。具体地说,学生在预习教材相关知识基础上提出一系列问题,然后教师将所有问题进行分类、筛选和整理,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认真备课,再通过课堂讨论或探讨,也可以教师指导下完成释疑。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并非讲授知识,而在于指点方向,开阔思路,化解难点,提供典范,指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方法和建议。如此以学生为本教学方法在于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我发现去激发其智慧的潜能,培养其强有力的内在学习的动机,才能把作为人的本质的创造精神引发出来,使“以人为本”的精神在教学中真正得到体现。

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虽有赖于学生的自觉主动,但从根本上来说,仍取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此点毋庸置疑。应该说,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应该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非常有效的途径。

五、学习路径多途并举,提高学生自主创新学习方法的能力

怎样塑造范文篇4

关键词:创新意识;质疑;培养;启发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要能形成有利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创新意识

教师要不断创设富有变化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情境,才能推动其求知欲,发展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形成为科技进步作贡献的兴趣和志向。创新意识不能只靠教师的讲述来启发,在课堂上要注意知行结合,营造兴趣氛围。精讲多练,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能干、巧干的动手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创造。如在教学《死海不死》一课时,师生共同讨论死海不死的原因,从中进行科学的分析,然后要求学生在课后做一些有关的浮力试验,看看水中盐分增多后,浮力有何变化。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上展示试验的不同结果,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寻求真理、标新立异的浓厚兴趣。

二、培育创新

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因为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潜力的重要标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做到“传道、受业、解惑”,更要善于启发学生对一些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进行思考、质疑,然后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比如语文教学中对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就要启发引导学生各抒己见,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不要有什么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有创新价值的,哪怕只是一点创新的火花,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与表扬,以提高他们的创新积极性。

三、开拓创新

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一幅田园风光图。理解好诗句,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美妙的画面。然而,从文字到图象,需要思维的加工过程。不同的学生,对画面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构图布局。让学生通过图表表现自己脑海中诗的画面,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鉴于学生的能力水平问题,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边讨论、边思考:画什么?该怎么画?这样,学生在和谐、合作的气氛中自主学习,各抒己见,从而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例如,在教学古诗《天净沙·秋思》时,学生就如何在画中表现“小桥流水人家”一句的诗意展开了讨论,各执一词,争执不已。不同的学生对作者当时的神态、动作的设计都有所不同:有摸着后脑,一片茫然的;有仰天长叹的……学生种种表现,不正是创新的表现吗?求新、求异,就是创新精神的所在。在学生学习了古诗,对其形式、意境、构思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再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激发学生的灵感,让他们学习诗中的写作手法,对古诗进行改写。又如,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教学的最后,教师进行这样的启发:诗中送别的场面是如此感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遇到离别的场面,同学转学、亲人远行……在依依惜别之时,大家一定会有许多心里话想说,让我们都来学学作者,把心里的话写成一首送别诗,赠给自己最不舍的人。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的灵感得到激发,兴趣盎然,跃跃欲试,纷纷模仿古诗书写出自己的诗篇。我们不强求学生的诗作是否工整漂亮,但是,这样的学习过程,不正是他们自我超越、自我创新的过程吗?只要有这样的土壤,孩子们创新之花必定灿烂绽放。

怎样塑造范文篇5

关键词高中数学高中生培养数学素质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教育水平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体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综合国力的强弱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二十一世纪是人才之间的竞争,所以对于二十一世纪来说,培养未来人才的素质才是重点。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合我国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当前我国的教育热点就是实施素质教育,这是一项很复杂的工程,不论是从观念以及体制上都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本文围绕培养高中生的数学素质做出了讨论。

一数学素质的概念

对于数学素质的概念,大家各持己见,一般是指在先天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学习所获得的学习数学的能力,是一种心理的状态。对于教学目标来说,可以分为数学知识、社会需要以及语言交流等方面,主要是从人的实际生活需求而提出的。我国认为数学素质是数学的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美国认为数学素质是学生懂得数学的价值,对数学的信心,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以及掌握数学思维的能力。

二如何培养高中生的数学素质

1.培养高中生逻辑思维能力

当今世界的热点是讨论如何能够增长知识,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教育需要注意的是解题技巧,注重数学学习当中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以及品质。数学学习中的逻辑思维能力是运用正确的思维规律对数学中的对象的属性进行概括和分析,这项能力是数学学习的基本能力,是数学素质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的一项能力。要发挥数学基础学科的作用,将高中数学的教学重点放在思维以及推理方面上,这是数学教师的重要任务。高中数学教学应该重视知识发现的过程,因为数学是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学生能够接受的知识程度来编排教材,在教材当中很多概念以及公式等的详细推理没有很详细的描述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进行教学内容的重组,运用启发式教学方式克服学生数学学习当中的被动型。要先阐述知识的背景,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去思考,去创造,在发现当中获取成功。可以利用概念、公式、定理的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概括性和创造性;利用知识应用的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连续性和广阔性。

2.因材施教,培养高中生的数学意识

数学要面向全体,就是要对每一位学生负责,在对大多数学生进行教学的同时,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达到基本要求”并且尽可能的提高。而现代教学要求以人为本,对“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进行有机结合,立足学生主体,实施因材施教即教师根据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志趣、特长等方面的个性差异,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有区别、有针对地进行教学,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有所得,都能尽最大努力。教师应及时利用课堂这一主阵地不断地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树立学生学习自信心,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使他们形成科学的数学观。只有这样,才能使所有学生喜欢数学,热爱数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自觉地做学习的主人。久而久之,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了,他们会自觉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来处理各种现实问题,也会把日常生活中一些看上去似乎与数学无关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学好数学。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的思维方法是数学学习的核心,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手段,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手段,这比知识更有概括性。学生掌握了数学的思想方法,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快的获取知识,并且能够终身受益。教学要把实践环节上升到理论环节,使学生主动运用数学独特的思想方法解决数学问题。教师要能够发掘教材当中的思想方法,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猜想在数学学习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能有新的发现。可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老师们所强调的都是数学的科学性以及严谨性,忽视了学生的推理能力方面的培养,这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的学习很枯燥乏味。教师作为学生的主导,要教会学生通过观察以及试验来进行猜想,通过分析得到规律,通过比较进行猜想。这种方式能够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让学生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生动和激情,这在教学当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只有敢于猜想,才能促进学生从多方面去考虑问题,打破常规,得到新的思想以及理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科学的教学结构,就不能完成高中数学的教学目标,所以教育工作者要把课程结构与现代数学联系起来,因材施教,挖掘学生的特长和潜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为学生的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努力,才能在素质教育阶段收到好的效果,培养新一代人才。

参考文献

[1]任子朝.从数学应用题的考查看“研究性学习”——2002年高考数学应用题解析[J].中国考试,2002(09)

[2]钟启泉.数学课程目标及其基础学力——美国普通高中基础学科解析(之三)[J].外国教育资料,2000(03)

[3]李青峰、徐斌龙、王斌.浅析建构主义在多媒体网络教学设计中的应用误区及其对策[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

怎样塑造范文篇6

一、营造氛围,为探究奠基

课堂气氛是课堂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认知活动构成的精神或景象。教师饱满的精神状态,睿智的思维,渊博的学识,民主博爱的态度都会使学生沉浸在一种恬静与活跃、热情与凝重、轻松与严谨相统一的课堂气氛中。为此数学老师要真正钻入学生的心灵中去认识和理解其需要、兴趣、爱好、个性差异等等。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特长和力量,对犯错或存在某些缺陷的学生予以真诚同情,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适时改变教育教学方式。

二、精心设问,激发探究欲望

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自觉运用,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规律,精心设疑、有的放矢,去探索数学未知领域,激发学生强烈好奇心和探究心。我在上初二《实数》这一章时在黑板上特意写一个21345819576423452的数,让学生们思考:谁能在10秒内判定它能否被3整除?有哪些方案?

方案一:2134…452÷3

方案二:(2+1+3+4+…+4+5+2)÷3

结果方案一、二均超时,我又问:怎样做才省时呢?

教室里开始沸腾了,但过了几分钟,大家仍是一脸茫然,我又问,能不能对方案二进行简化呢?大家又陷入了沉思,又过了大约5分钟,有一位同学站起来,自豪地公布了他的发现,2134581…452这个数,从左往右看,最高位的“2”与相邻“1”相加是3,恰好是3的倍数,于是抹掉“21”,“3”本身是3的倍数就直接抹去继续像这样凑成3的倍数就抹去最后只剩下2(2134581…452…→4581…452→2)于是判定此数不能被3整除。在以上的探究活动中我精心地设计了几个递进式和启发性强的问题,调动了学生探究热情,并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学习是一个主动形成和发展的认识结构过程。这个过程是对新知识加以选择、转换、储存和应用的过程。

三、注重合作,提高探究效率

合作探究就是让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帮助进行的探究学习,数学中的探索精神是科学精神中一分子。探索精神除了强调怀疑的、批判的和创新的精神外,另一种更重要的精神,那就是合作交流。合作交流意识是建立在民主、平等、博爱的平台上的。在这个群体合作过程中,要求学生畅所欲言,尽情充分表达他们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形成的见解,当同学有不同意见时,大家要评论观点,不可以攻击他人。教师要认真听取他人意见,记录在黑板上积极引导、归纳、梳理观点、形成共识,经实验证明,数学有效合作探究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将学生分成4——6人的小组,每组男女生搭配,优中差兼容。

第二:给小组提供明确具体的探究目标。

第三:小组成员中按各自特长分配不同的角色和任务。

第四:教师作为监督者和信息源,提供帮助。

第五:检测、评价。

通过合作完成目标任务,共享成功喜悦;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团队意识、集体观念、增强责任感。

怎样塑造范文篇7

一、把握学生心智发展规律,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1、教学内容、方法、形式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习惯。

学习兴趣是个体力求探究事物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认知倾向,是一个人对事物感觉喜爱的一种情绪。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无兴趣,直接影响到教学任务的完成。书本上的教学内容不一定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所以教师要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教学需要选择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内容,寻找新授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相合”的结合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选用方面要灵活多变,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习惯,满足学生好奇、求新的心理,才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乐于接受。

2、给学生以希望,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信心。

初中学生的情感丰富而且易外露,当他们看到自己绘制的作品被老师和同学们赞美时,情绪就会振奋,并能带动其他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引发求知、探究、创作的欲望与信心。在教学安排上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觉得只要稍加努力就会获得成功,在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中变得更加努力。

3、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中学美术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对全体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鉴别美的能力,而不是把所有学生培养成为艺术家。作为美术教师,要承认学生中存在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允许学生兴趣不同的发展方向,给学生以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来消化和掌握知识,营造一个愉快、宽松又充满艺术情趣的学习环境,以培养学生参与美术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丰富教学的组织形式与手段,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中学美术课程标准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紧扣新课标,美术教师必须对以往的美术课堂常规经验和教学组织形式重新审视,立足美术色彩冲击力、渲染力和愉悦身心的独特魅力,探索适应新课标的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不能采取“填鸭式”的灌输,眼光也不能只盯住课本,而应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走出课堂,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更多的知识。新学期伊始的第一节美术课对那些刚入初中的学生来说充满着新鲜感,而课本中的第一课全是理论,很是枯燥。如何把这些理论同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获得最真切的感受呢?笔者决定在画展厅上第一节课。色彩缤纷、风格各异的绘画及工艺作品深深地吸引和打动了学生,教师在对这些作品一一讲解的同时,把书中的知识点巧妙地穿插了进去。对这一教学形式,学生的兴致特别高,收到的效果也特别好,既增长了学生见识,又学到了知识,激发了他们学习美术的热情,变被动为主动。

此外,在美术教学中要积极采取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影视、录像、多媒体、范画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全方位展现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和审美想象能力,不断给学生以高尚的审美体验。

艺术一旦脱离现实生活,也就失去了它生存的土壤与意义。这一点对中学美术教学尤为重要,从而要求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尽量多地与生活联系,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生活中的美,积极投身于审美体验。如在讲图案设计时,可把它与民族服饰上的图案、家中的沙发靠垫图案、床单上的图案等有机地联系起来讲解,还可以穿插一些关于颜色的搭配、服装色彩与个人气质等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怎样塑造范文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创新实践能力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以计算机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引进教学中,这是时展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给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带来新的质疑和思考,基于信息技术学科的教育理论、教学体系、教学方法方式已成为我们研究的焦点和课题。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更是任重道远,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如何选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应当如何探索自己未来教育发展的机制和模式都是我们值得深思的。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比智力更能促进学生勤奋学习,从而取得优秀的学业成绩。兴趣对智力起着促进作用,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兴趣使个体的整个心理活动积极起来,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皮亚杰十分重视兴趣对智力的作用,他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所有这些理论都不难看出,培养学生的兴趣在调动个体认知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根据计算机的特点,学生容易对计算机学科产生兴趣的萌芽,教师不妨以此为起点,加以引导、扶植、培养,使之成为学生真正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讲授电脑动画《Flash形变的介绍》一课时,我用动画的形变效果演示在一个月中月亮圆缺的形状交替变化,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授完如何设置形变动画后,学生迫不及待地跃跃欲试,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空间。有的学生做出了喜怒哀乐四种表情交替变化,有的学生做出时钟的周转变化。课堂气氛活跃一改以往那种被动沉闷的局面。

二、营造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教与学双边活动,只有建立平等、友好、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情感交融的良好气氛,才能使学生敢于创新。

1.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讲授画图时,在讲解完所有工具的使用后,我每节课都给学生布置绘画的主题任务,如《美丽的三十一中我生长的乐园》《迷宫》《瞧,我们一家人》,并把学生制作的画图成果用Flash制作成动画展示给学生。这一举措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肯定了他们辛勤创作的成果,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创新是主体性的最高体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就要随时随地地激发学生的灵感,不拘泥一种表现成果。

高二教材PHOTOSHOP《滤镜的使用》一课中,我们的做法就是让学生大胆实践,不要求使用固定的一种滤镜或几种滤镜来完成作品主题,学生充分发挥自己想像空间,制作出多种多样的图片。

3.给学生留出一个想像的空间。在讲授画图程序中“直线和曲线”相关知识点后,让学生完成《迷宫》主题作品。学生设计了各式各样的迷宫图案,如:“虎口脱险”“帮妞妞回家”等,蜿蜒的通道真让人得费一番思维才能从出口顺利走出来。这一教学方法的实践既巩固了他们对绘画工具的运用,又提高他们的审美感和创造想像力,久而久之养成了一种敢于创新的精神,受益终生。

4.互动性活动。互动性活动在具体的教学中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丰富他们的认知,以利于学习的广泛迁移,信息技术教育也要注意此种方法。

三、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

为走出传统教学中“重求同,忽视求异,重集中思维训练,忽视发散思维训练”的泥滩,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砸碎应试教育的模式和框架,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来引导学生的思考信息朝多种方向扩散。在进行创新设疑启思的同时,不仅培养学生们的发散思维,而且还要培养他们的收敛思维。收敛思维是在解题时,尽可能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众多的方法进行比较,从中确定出最佳方案。例如在讲授EXCEL《图表的插入》一课中,我给三个活动小组三道题,让学生根据“气温变化表”“收视率调查表”做出相应的图表,学生做出的结果不尽相同。最后,我进行评讲,哪种方法最好,为什么该图表更适合这种数据形式,先发散后集中。综合运用“分析法”、“演示法”、“发现法”、“实验法”,使学生在应用计算机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相关知识,又亲身体验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品尝到了探索、发现、创造成成功的喜悦。

四、钻研教材,开发教材

双主教学模式理论指出,“教材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教材是教学内容设计的依据,那么教师在遵循依材施教同时,还要注意分析探究教材中“活的灵魂”。《键盘》这节课虽然学生们在初中的时候已经学过,有的同学因为电脑用的少很生疏,有的同学则使用的相当熟练,按照教材内容讲授难免让学生觉得很枯燥。因此,我故意设置了游戏环节,抓住调动学生兴趣和积极性的着眼点,让学生进行打字游戏竞赛,学生兴趣高昂,对于键盘指法的训练更加熟练和巩固。以学生兴趣为切入点,开发教材、完善教材内容也是我们信息教师必做的一项任务。

总之,信息技术教育既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又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为从事信息教育的老师应该从自身做起,更新教育观念,研究教育教学的新思路、新举措,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使信息技术学科健康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祝智庭主编.《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9

[2]皮亚杰:《儿童的心理发展》(傅统先译).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

怎样塑造范文篇9

怎样开展安全教育,对我国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特别是意外事故中的安全自护方面是学生的薄弱环节,除了交通安全方面的知识学生知道的比较多外,其他知道的较少,有的甚至是空白。那么教师如何培养小学生在意外事故中的安全自护能力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创设良好的环境

安全环境包括物质和精神环境。首先,要精心创设相应的物质环境,学校的大部分用品都要从安全适用出发,减少不安全因素;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引导学生讨论、设计标记贴在显眼处以警告学生遵守规则,注意安全,如在楼梯口贴上靠右行的标记,转角处贴上标记提醒学生不要跑等。

其次,要创设安全的心理环境。由于小学生敏感于成人的言行,他们会因为成人担忧焦虑而产生一种不安全感,所以教师要经常给孩子以拥抱、微笑或身体接触等,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给孩子以情绪情感上的安全经验。当孩子出现一些危险行为时,不能一味训斥、制止,而是和孩子一起讨论可能存在的危险以及如何避免危险发生的经验等,自己总结基本的安全行为规则,增强安全自护意识。

二建立并完善安全规章制度

完善学校的安全工作规章制度,明确教师安全职责,监护措施,制定户外活动组织安全制度、课间操安全制度、午睡管理制度、用药安全制度、门卫安全制度、家长接送孩子安全须知、上下学安全须知等,以提高教师、家长安全责任意识;成立安全管理小组,每周定期检查安全工作,消除隐患,确保安全。同时,让孩子轮流当安全员以监督同伴活动中的安全行为。

三取得家长的积极配合

在培养孩子安全自护意识的过程中,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才能取得成效。因为相当一部分“自我保护”于家庭中,教师不便直接指导。因此,要通过召开家长会,向家长详细介绍培养孩子自我保护能力的意义,需要配合的事项。同时,结合学生安全教育主题,学校、学生网站,有计划地向家长宣传培养孩子自我保护能力的相关知识、方法,如异物塞进口鼻怎么办等。此外,还可有效利用家长资源,通过医院、公安局、消防队等家长提供一些图片或实例,让学生懂得生命的宝贵及安全的重要。

四利用多种手段开展安全教育活动

1.下载图片画面

网络资源非常丰富,我们可以根据主题需要,下载一些图片或画面,学生通过网上查询、小组讨论总结出自救自护的常识包括:自然灾害防范知识、生存自救知识、紧急避险常识等。

如在防地震安全主题活动中我们从网上下载地震发生时的画面,引导学生观看并讨论,图片上发生了什么灾难,从哪里看出来的,为什么有的人在地震中能勇敢地生存下来?地震发生时应该怎样做才能逃生等。在防火灾主题中,我们也利用以上方法,让学生深切感受火灾带来的危害,以及消防队员勇敢救火的场面,增强自救意识,主动学习防范的知识及自救的方法,提高生存能力。组织开展一系列自救自护的演习活动,在活动中创设情境,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在演习过程中加以运用,从而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2.给学生一双“电子眼”尝试操作体验

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捕捉在不同活动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并创设情境用摄像机拍下来自制成DV剧播放,组织学生讨论:这样做对吗?为什么?可能会发生怎样的危险?应该怎么做?提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安全自护能力。成立校园安全意外调查组,分四组对学校意外伤害事件进行调查,调查步骤为:班内调查——采访校医——采访体育教师——采访小卫士——校内观察,并汇总成一份完整的调查报告和一份演示文稿。成立校园安全隐患调查组,分四组对校内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调查,将调查结果(文字、图片)做成电子作品(网页、电子幻灯片)并在课题堂上进行汇报展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调查亲身感受并发现不安全因素,从而提高防范能力。

3.结合案例对学生进行教育

在我们的身边,常常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安全事故,有的甚至是血的教训、生命的代价。结合安全教育主题,把身边发生的活生生的安全案例讲述给学生听,由于它们的真实性,容易引起孩子的情感共鸣,教育的效果则更好。如我校一年级有个学生,三岁时,误把苍蝇药水当饮料喝了,结果现在落下残疾,一家人悲痛欲绝,我们把这惨痛的案例讲给学生听,并以此为突破口,开展防药中毒的安全主题教育。知道无病不吃药,有病不乱吃药,不服过量、过期的药,知道打急救电话等。在防溺水事故安全的主题活动中,我们把我市某学校一8岁男孩由于私自到大河边去玩耍,不慎掉到河里淹死,造成父母终生遗憾的事件讲给学生听,让学生在心灵震憾的同时懂得如何预防溺水事故发生的一些安全常识,增强遵守安全规则的自觉性。

4.创编课本剧表演

儿童文学作品对学生有很大的感染性,根据主题的需要,我们选择或创编一些具有相关安全教育意义的故事,并根据学生喜欢动画的特点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的表演,加深印象。如自编故事《它为什么肚子疼》,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小兔肚子疼是因为吃了过期变质的食物,从而引出问题:怎样知道食物是否过期变质?通过讨论,学生知道了观察新鲜食物是否变质可以从色泽、气味去辨别,对于加工过的食品,如超市上的各种食品要检查它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增强了食品卫生方面的安全知识。

5.设计模拟演练

怎样塑造范文篇10

有一位教授此课的教师是这样思考的:对于“插叙”这种写作手法,可在本课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但只需点到为止,因为此种写作手法在下一课《十年后的礼物》中,有更显著的体现;而对于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本课有较明显的体现,但是相对来讲,文章对“东东”和“老师”这两个人物正面描写的表现更丰满、更细腻、更值得挖掘,而且学生在四年级时已经初步学习了人物的多种描写方法,而刚刚升入五年级,这篇文章作为灵活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很好的范例,恰好能够深化学生对塑造人物的方法的认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这位老师就把教学重点落在了——通过人物的言行等描写,深入感受文章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并能正确评价刘东东和他的语文老师。基于此,这位老师设置了这样的贯穿全课的主问题——“自主探究:默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描写东东和老师的句子。说说你喜欢他们吗,为什么?”这个主问题,就是紧紧地围绕着教学重点设计的。

在这个问题中,包含几个层次,首先,画出描写东东和老师的句子,这里教师没有明确是什么样的描写,那么学生自然会关注到文本中对于人物的各种描写,而找寻语言时角度就不会受限;第二,说说你喜欢他们吗?为什么?这里是引导学生初步感悟人物形象与品质,实际上是对人物的一种感性认知;最后,当学生对于人物的形象与品质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与评价以后,教师再追问“为什么”,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感性认知向理性认知过渡,他们会自然而然地思考:我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我要如何表达我的看法?我怎样说、怎样表述才能说服别人?于是,他们的分析就会回归文本,找到支撑自己观点的依据,而那些依据当然就藏在字里行间、藏在各处描写中。

所以,就在学生寻找描写人物的语句——感性认识人物形象——理性剖析写作手法的过程中,本课的教学重点就得到了很好呈现与突破。最后,教师再通过精炼的总结,让学生明白,原来作者就是通过那些看似不经意的描写,塑造出灵动、丰满、贴近现实的人物形象的。至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与落实。再说教学难点的落实。根据学段特点,五年级的学生基本具备了分析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但是如何在自己的文章中塑造丰满真实的人物形象却是非常难的。那本课的教学难点就可以落脚在: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感受作者刻画出的人物的形象,并有意愿拿起笔用这样的方法去刻画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