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会计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6 14:47:06

怎样会计论文

怎样会计论文篇1

论文摘要:实现目标成本问题在目前从理论到实践都未得到较满意的解决,必将影响企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本文就此试作探讨 一、保证实现目标成本的困难 目标成本是对完工产品的要求,它是一个静态指标;实际成本是在产品完工入库之后计算出来的,它是一个实际结果,也是一个静态指标;两者得出的成本差异是静态差异。这时的计算和分析,并不能消除已形成的不利差异,改变已完结的过程状况,所以静态的成本计算和静态的比较,不能保证目标成本实现。要保证实现目标成本,必须在执行过程中随时消除不利差异,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随时计算出过程的动态差异,其次是及时对差异进行分析,找出原因,采取有效措施。而动态差异是根据动态目标成本与动态实际成本相比较得出的,也就必须对生产过程计算出动态实际成本。同时,将静态目标成本转化成动态目标成本,只有这样,二者才能比较,得到动态差异。因此,动态实际成本的计算和静态目标成本转化成动态目标成本是保证目标成本实现的关键。在目前,会计理论界还未对动态实际成本与动态目标成本的比较进行研究,如果不解决此问题,动态实际成本的计算和静态目标成本转化成动态目标成本就成为保证实现目标成本的一个难题。 二、随时掌握实现目标状况的会计装置 企业能保证生产目标实现,是因为设置了调度人员,调度人员通过建立调度台账和对生产过程实地观察,随时将实际生产进度与目标要求进度相比,就能了解实际状况与目标要求状况的差距。从而采取措施并进行协调,在生产过程中消除不利差距的影响。汽车司机之所以能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到达目的地,是因为装置了里程表,通过里程表,能随时将实际行程与目标要求的行程相比较,可以随时掌握自己的行程状况,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措施,保证达到目标要求状况。 从以上的两个例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不管是看得见的状况还是看不见的内涵状况,只要能将实际状况与目标要求状况相比较,就能在执行过程中掌握达到目标的状况。将实际状况和目标状况相比较的关键就是比较装置。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的比较也是如此。但由于生产过程的复杂性,会计人员不能像汽车司机那样,只需将实际行驶里程(即实际动态)输入里程表,而目标要求的里程是根据行驶时间和预定车速计算出来的,形成动态目标,然后将目标要求的里程与实际里程相比较,求出二者的差异。而会计需要将动态实际成本和动态目标成本同时输入会计装置。 根据会计核算的特点,随时掌握实际目标状况的会计装置不能离开会计核算方法,会计要全面反映每一经济实体的资金运动,都是根据资金运动在经济实体中的特点、形态、作用不同设置了不同的会计科目和相应的账户。账户既然能对同一性质经济内容(如原材料、应付账款等)从增加和减少两方面进行反映,那么账户就能对动态目标成本与动态实际成本进行反映,因为动态目标成本和动态实际成本是成本的两个方面,是同一性质经济内容,它同时也是经济实体的资金运动的组成部分,所以设置会计科目是掌握实现目标状况的会计装置。 三、目标成本的转换 会计部门制定的目标成本,只是观念的产物,不会引起经济活动发生,也就不会发生会计业务,无法将观念的目标成本输入会计科目,登记账户。然而,当我们把目标成本转换成资金后,就从观念的变成现实的,它将引起经济活动发生,使会计必须进行业务处理,设置科目,登记账户。它的转换过程如下: 会计部门为了实现目标成本,必须按目标成本预算出所需资金和投入的总费用,所需资金和投入的总费用不是同一概念,它们的计算方法不同。 生产投入的总费用=单位目标成本×总目标生产量生产总资金=单位目标成本×生产批量×生产周期÷投入时间间隔期一年的生产总量不可能一次投入,而是分期分批地投入,形成不断投入,不断产出。通过产出不断地把资金收回,又形成投入所需要的资金。所以生产所需资金要考虑批量、投

怎样会计论文篇2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了解“号称”、“计策”、“失信”、“自不量力”、“调兵遣将”、“不计其数”、“丢盔弃甲”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东吴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原因及骄兵必改的道理。能按问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周瑜的军队用了哪些具体办法打败曹军;按问题阅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

教具准备:

1、一张三国时两军地理位置示意图。

2、小黑板。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提示课题,简介背景,检查预习情况,初读课文,讲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第二课时:讲读课文第四至十一自然段。简要复述火攻经过。

第三课时:复述,总结全文,归纳主要内容,做练习题。

教学内容:讲读课文第四至十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引入:

通过对《赤壁之战》前面三个自然段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了东吴的周瑜要火攻曹操的原因。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本文的后面部分,请同学们打开这篇课文。

二、讲读课文

(一)齐读第四自然段,然后默读、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既然周瑜说火攻是个好主意,马上去火攻就行了呗,为什么还要想个计策呢?(火攻是个好主意,但是由于两军隔江相对,曹操人多势众,防范又很严,强攻是不行的。要火攻就必然要在曹军不防的情况下去接近曹军。怎样才能过江去接近曹军,使曹军不防而攻打曹军?所以必须要想个巧妙的计策,用智谋火攻。)

2、“周瑜听了非常满意,叫他就这么办”。这句话说明什么?“就这么办”是指的什么?“怎么办”这里说没有?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句话说明周瑜赞同并采纳了黄盖的计策。指按黄盖的计策办。没有写出来的好处:①略写,节省笔墨;②制造悬念,引起兴趣。)

(二)讲读课文5-11自然段。究竟黄盖的计策是什么?周瑜是怎样按黄盖的计策火攻曹军的?(板书:东吴--火攻--曹操)请同学们自由小声读一读课文的5-11自然段,看看书中插图,对照课后第3题思考,可用笔在书上划批,也可同桌议论。

1、集体讨论:你认为周瑜火攻曹军是分几步实现的?(从整体入手,指名学生概括回答,并逐一进行五个步骤的板书:黄盖投降、选时北进、兵船在后、点火烧船、周瑜追杀)

2、细读课文,深入讨论周瑜火攻曹军的每一个步骤。

⑴学习、讨论计策的第一步“黄盖假降”。先指名读,然后提问:

①从信中,你们认为黄盖去投降是真的还是假的?曹操认为是真的还是假的?你是从这节的哪句话看出来的?

②曹操“欢喜得了不得”说明了什么?(板书:麻痹轻信)。

③黄盖的这封信为什么会使老谋深算的曹操麻痹轻信呢?(因为黄盖的信是为了促使曹操相信,以便有机会接近曹军,这是经过东吴深思熟虑的,他们精心研究了曹操,抓住了曹操狂妄自大、不可一世、喜欢奉承等弱点。在信中说东吴弱小,不是他的对手,又贬低周瑜而称赞曹操,最后还表示了投降诚意。曹操见黄盖是东吴名将,信内又说得真诚,还说要带兵士和粮草来投降,这就可增强自己势力,削弱东吴力量,焕散东吴军心。加上他通过探子的情报,盘问送信的人未发现破绽,因此,曹操相信了黄盖的信。)

⑵学习、讨论计策的第二步“选时北进”。

①黄盖取得了曹操的信任,有了接近曹军的机会,那么什么时候北进为好呢?

②为什么要选“东南风很急”这一天呢?说明了什么?(主要是便于从南岸向北岸顺风行船。风大一方面可使船速更快,以免曹操发现问题,便于尽快火攻;一方面可使火燃大,火攻的效果就大,既烧连环船,还能借风吹的力量,烧到岸上兵营,把曹军烧得更惨。说明了东吴是经过周密策划的。)

③曹操有否防备呢?你从课文中什么地方看出?(有防备。曹操亲自到船头查看,有巡逻的兵士,发现情况向曹操报告。)

④当曹操看到挂着“黄”字旗的船向他开来,既然有防范,为啥不出击,还笑呢?他这一笑,与前面的“欢喜”有啥区别?说明了什么?自读曹操笑着说的话,先理解以下词语意思,接着理解句意,然后再回答这道题。“失信”什么意思?

(说话不算话,失去了别人信任。)

“没有失信”呢?(说话算话,得到别人信任。)

“果然”什么意思?(真的,果真,的确,确实)

你是怎样理解曹操说的这句话的?(黄盖说话算话,没有骗我,写信来投降,现在真的就来了。)

然后回答曹操为什么要笑,这个“笑”表示什么,与前面的“欢喜”在心情上有啥区别。

(让学生联系前文理解,前文说曹操接信后,只是“欢喜”,但黄盖还没行动,所以不放心。他站在船头迎风眺望,一方面说明他有警惕,亲自查巡,一方面也说明他在等黄盖带兵士和粮草来投降,心里不踏实。这一天,看见挂着“黄”字旗的船来,就认为黄盖说话算话,果然来投降了,所以“笑”了,这一“笑”说明他放心,心里悬着的一块石头落地了,同时,还说明他对黄盖失去了戒备,而深信不疑。由于曹操对黄盖的深信不疑,对东吴北进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是东吴精心策划的火攻之计能成功的根本原因。)(板书:深信不疑)

⑶学习、讨论计策的第三步“兵船在后”。

①默读思考,东吴去火攻一共准备了几种船?这几种在火攻中各派什么用场?(在书上勾画批注)二十条大船干什么用?如何点燃?课文为什么不直接写这些船里装的易燃物品,而用“不是……也不是……而是……”这个句式来写出?你明白了什么?(这是针对假降信上的内容来写的,究竟是不是装的兵士和粮草呢?用了“不是”、“也不是”,用“而是”特别强调是装的火攻用的易燃物品。同时,这个句式也暗示着:曹操,你估计错了,你高兴得太早了。让我们明白了黄盖是假投降,真进攻,字里行间还带有幽默讽刺曹操上当了的味道。)用小船干什么?(点火后上小船撤退。)用兵船干什么?(装兵士,追杀敌人。)

②东吴准备得这样充分、周密,当黄盖的船已快速向曹操冲来的情况下,曹操的态度如何?说明了什么?(板书:高兴不防)

⑷学习、讨论计策的第四步“点火烧船”。一方作了如此充分周密的准备,另一方又无防备,此时正是东吴进攻的最好时机,东吴是怎么火攻的?结果怎么样?请默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结合看文中插图,边看边思考,边注上符号,然后分四人小组讨论,老师巡回。

集体讨论:东吴是怎么火攻的?结果怎么样?可穿插以下的小问题:

①为什么黄盖要在离曹操的船队不到二里时下令点火?(说明连点火的距离也考虑得很具体。因为离得太远烧不到连环船,离近了易被发现,不利火攻。)

②课文中的哪些词句写出了火攻的威力?从这些词句中你看出了什么?在书上注上符号。(火攻厉害,东吴的计策很不简单,火攻厉害,风助火势,火助风威。曹操上当惨败)(板书:上当惨败)

⑸学习、讨论计策的第五步“周瑜追杀”

①对逃上岸的曹操,东吴采取的什么办法?(周瑜带兵追杀)。

②不可一世的曹操此时的下场如何?(板书:带兵逃跑)

3、小结提问:凡看过《三国演义》书的同学,都知道曹操在当时是一个不可一世的深通兵法的军事家和足智多谋的政治家,但是,在赤壁这一仗上,他为什么会败在弱小的东吴手下呢?而东吴为什么又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呢?

出示小黑板:

⑴骄兵必败。

⑵东吴必胜原因:观察分析,知己知彼周密策划,麻痹敌人利用时机,攻其弱点紧密配合,攻其不备

怎样会计论文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买文具”的问题情景,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3.引导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能正确地进行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计算。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计算有关除加、除减的两步试题。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 法:引导发现

学 法: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

一、教师引导,激发兴趣

开学前,淘气和笑笑来到文具店里买东西,一进店就被琳琅满目的文具吸引了,我们一起去看看淘气和笑笑买了什么文具。如果是你,你会买什么呢?

二、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一)出示“买文具”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 理解图示内容,让学生找信息。

2. 根据图示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二)解决问题“笑笑一共需要多少钱?”

1.学生独立思考后自主完成,想一想为什么这样做。

2.小组交流,你是用什么样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把自己的方法展示给同学看,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全班进行汇报,讨论列算式的解决方法。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三种列算式的方法:

(1)18÷3=6(元),6+4=10(元)

(2)18÷3+4

(3)4+18÷3

4.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1)讨论18÷3+4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2)你能用画图等其他方式来理解算式的意思吗?(结合直观图学生更易理解)

(3)引导思考:先求什么?(先求1本作文本多少钱)再求什么?(再求1本作文本和1本英文本一共多少钱)

(4)结合情境试着用脱式计算18÷3+4,并和同桌交流你是怎么算的,为什么这样算。

(5)集体反馈,说说用脱式计算需要注意什么。

(6)再试着算算4+18÷3,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这样算。

(三)解决问题“每本算术本现价比原价便宜多少钱?”

1.学生独立思考后自主完成。

2.全班交流:你是怎么列算式的?为什么这样列算式?

3.引导思考:先求什么?在求什么?

4.结合情境试着用脱式计算3-10÷5,并和同桌交流你是怎么算的,为什么这样算。

三、集体展示

1.观察以上的综合算式,在脱式计算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小组讨论选出代表进行总结。

小结:计算除加、除减的混合运算时,要先算除法,再算加、减法。

2.用我们掌握的有关混合运算的知识来判断一下哪种做法是对的?你是怎么判断的?学生独立思考后与同桌进行交流,全班汇报交流,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怎样会计论文篇4

关键词:对外汉语 理论知识 能力 转化 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a)-0217-02

在对外汉语教学发展以及教学实践中,我们慢慢发现,对外汉语教学不只是一种词汇、语法、文化层面的知识教学,它还是一种以人与人交际行为完成为最终目的的教学,是一种将语言知识和语用能力综合为一体的教学,是一门帮助学习者学习与掌握语言交际工具的教学。这种教学对教师提出了理论层面、实践操作层面以及把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层面的要求。要在单位时间内让学生明白、学会汉语知识,然后在一个有意义的交际环境中完成交际目标,这就涉及到教者要对课前、课中、课后进行科学有效地掌控。这种掌控关系到教师是否能完成既定教学目标的问题。这也是教师将理论知识转化成掌控教学的能力的关键所在。

1 为实现有效的人际交际教学目标,课前准备、预设是对外汉语教师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教学能力的可行性条件

要顺利实施一个教学过程,教师需要有相应的理论知识做支撑,但是在教学实施前,教师首先需要明确一个既定的、可行的教学目标。这里的“既定”是指依据教学文本和教学对象的特点来设定的教学目标,是课前准备、课中互动以及课后反思总结的核心教学目标,是教学实施的主线;这里的“可行”是指在课前要遵循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中的每一个步骤、环节,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围绕教学目标预设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可能出现的生发、收回的细节问题。

课前准备。在明确既定可行的教学目标后,教师首先要做好课前准备。对于短期汉语项目的学生来说,汉语是一种即刻就要使用并帮其解决问题的工具,这种工具教学要求教师要从总体上明确应以怎样的理念来实施教学。如果在教学中,教只能让学生记得,而让学生参与,学生才能学会。那么教师就要思考我们怎样做才能让学生不但记得,还能让学生学会。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想让学生学会使用汉语进行交际,教师在课前准备中就要学会掌控自我。

(1)掌控自我。所谓掌控自我,是说教师在课前准备中必须明确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位置、作用和应有的价值。掌控自我,是控制教师不要任由自己的理论知识膨胀,而是要精巧地把自己储备的理论知识用到关键上;掌控自我,是说教师要明确为完成既定教学目标,针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准备好要说的内容,明确要怎样说,并十分清楚怎样说才能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会要学的语言知识,并利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完成交际任务。这实际就是教师把充实的理论知识储备转化成能力的一种表现。掌控自我,还在于教师在课前准备中,为了掌控教学不但要设计教学步骤,还要设计自我,即教师要把自己合理地放在所设计的各个教学环节中。所谓合理,是指在学生第一次接触新生词、语法点的时候,教师不是枯燥语言知识的讲解者,而是以实际范例、有趣问题引发学生关注,诱发学生参与互动的引领者;在练习的环节中教师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慢到快、由课文单一语境到多种语境的教练和导航员;在讨论环节中,教师在师生平等的前提下,要设计自己既是一个参与者又是一个控制者的身份,教师要设计自我怎样才能不露痕迹地随时改换身份参与到既定的话题讨论中,怎样才能在保证讨论顺利进行的同时还能有效地控制话语范围,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新的词语和语法点表述自己的观点。

(2)课前预设。如果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要遵循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教师在课前准备中还要关注课前预设问题。这种预设也是教师将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另一种转化。课前预设是保证师生、生生互动能顺利进行的前提。因为师生的文化背景不同,所以在以练代讲的过程中常会出现文化冲突。课前预设就是说教师在充分了解、尊重学生文化背景的前提下,预设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规避文化冲突,避免文化休克阻碍教学,最大限度地避免伤害学生。譬如,《高级汉语口语》第四课“一定要将官司进行到底”中涉及歧视问题。在讨论这个话题时,针对学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国籍,教师在课前预设就显得十分必要,因为课文中谈到当今有多种歧视,除了性别歧视、身高歧视外,还有种族歧视、容貌歧视等现象。这既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也是敏感问题。教师在涉及种族歧视、容貌歧视的时候,就要控制话题的范围,话题主体由课文单一语境向多种语境过渡时,要尽量避免不同民族文化、宗教文化之间的差异,避免话题与学生生活过近,要避免不当的话题扩散导致交际搁浅。

怎样会计论文篇5

很多人似乎都忽略了计划的重要性,其实,有计划的生活会给我们省去很多麻烦和时间。

比如说,到了周末,我们可以简单想一想作业和学习时间怎么安排,怎么安排和同学朋友出去玩的时间,花上一两分钟做一个总结,然后第二天按照自己的计划做,如果做到了,一定会有很高的成就感。

还有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比如说,你要去超市买一个东西,又有一个快递要拿,你可以计划一下自己的路线怎么走近一些,不费时间,如果是顺路就最好。

有的时候我们是很容易忘记一些事情的,这个时候可以去小文具店买一个便签条来,贴在最容易发现的东西上,自己一起来就看到的最好不过了。这样也是在帮助自己对事情进行计划。

每个人的计划都不一样,我这个地方也不再举例子应该怎计划自己的时间。可以试试计划自己的一天,不论怎么样都要完成这样的计划,你会感受到快乐

怎样会计论文篇6

关键词:数学;经济学;融合;作用

数学是研究许多专业学科的一门基础学科,它拥有自己的符号和语言,用其特有的抽象的方式来思考问题。对很多学科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经济学也在其中。数学对经济学的思维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前些年的经济理论公理化趋势,这种理论明显就是受到数学的公理化的影响。由此可见,如果没有一定的数学基础,想在经济学中取得不错的成绩非常困难。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数学在现代经济学中的作用呢?

1用数学方法解答经济现象

解决经济问题是数学方法应用的重要功能之一。其中最为常见的有:经济计量学方法、线性规划方法和投入产出法等。

1.1经济计量学

这种方法是以定性分析为基础,探讨如何使用数学模型方法,计算具有随机性特征的经济活动规律与经济变量关系的经济学科。它产生于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由于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所以当时主要用于应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它的创始人是丁伯根曾。之后由于克莱茵等许多经济学家的努力,经济计量学迅速发展起来。经济计量学所研究的是:(1)在确定任务的情况下,怎样统筹安排,使人力与物力消耗最小化,从而降低成本。(2)在人力与物力确定的条件下,怎样发挥经济计量学的最大功效,从而获得更大的收益。总的来说,就是怎样以更小的消耗取得更大的回报。这种方法被广泛地应用在商业贸易、交通运输、管理会计、计划统筹与工农业生产等方面。[1]

1.2线性规划方法

在经济活动中,经常会遇到财力或人力等方面的制约,怎样利用现有条件,更理想地达成目标是线性规划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如果单单从数学角度上看,就是在一组等式和不等式的约束之下求使目标函数最大或最小值的自变量取值问题。线性规划不单单应用于经济领域,还适用于很多领域比如:下料、运输、消费的合理性等,甚至应用于军事、科研等领域。如今人们仍正在研究怎样将其应用于更多领域。

1.3投入产出法

它是一门集和统计学、经济学与管理科学于一体的系统科学。其主要研究各部门生产关系。如今社会生产中,各部门首先考虑怎样使用其它部门的产品从而满足生产消费的需求,其次则是将自己的产品供给其它部门去消耗。各种生产活动之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地相互依存的关系,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分析就是需要于这种生产的依存性,研究在生存技术与可用资源的情况下,怎样更好的满足最终需求与生产数量等问题。可以通过投入产出模型,对社会需求与供给、产业结构、和消费等经济的重要比例关系进行分析,从而做出抉择,且能够模拟各种政策运行。投入产出法已经得到发达国家的认可,且研究的范围也在逐渐扩大,比如用投入产出方法研究降低关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问题和货币兑换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问题等。怎样将这两种生产要素组织得更好,是我们当前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2数学方法对经济理论的证明起到很大帮助

数学方法能对经济学所提出理论给予理性的证明,采用数学逻辑所得出的结论用文字语言很难征明。经济学家布留明曾经指出;“数学方法是在经济学家心中最重要的方法,它是唯一能够给予经济学理论充分的科学性的方法。经济理论需要数学方法来判定,只有数学才能对经济学定理进行完备的证明。”在历史中运用数学方法来证明经济学定理的事是不乏其例的。

3数学语言与经济学语言的融合

数学是科学的语言,是一种自然语言。它可以将微妙的事物叙述得十分详细,是人类文明的基础。但是自然语言却有着语词的多义性的缺点,所以数学语言从开始就是由数学家严格做出定义。并确定了它的功能与涵义。可以完美弥补自然语言词语多义性的缺陷。只要正确使用,它的结论总是可以信赖的。可以说数学的诞生就是为科学服务的,同时它也是科学理论的载体。数学语言的概括性非常高。某些看似不同,表现形式更是上千差万别的经济问题,有时可以用一个简练的数学语言式表达出来。同样经济学也有自身的语言。但是每一个经济结论的产生都是通过提出问题———建立模型———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注意到,在这个过程中数学与经济两种语言相互交融。首先提出问题,是理论技术创新的发源地。其次,建立模型是用数学语言来表达的。将数学语言和论断用通俗的语言来叙述出来,使普通人也能够理解。这是经济学中必须需要解决的一项任务。

4结语

现代经济学与数学的关系是分不开的,虽然每一个数学家未必是经济学家。但是经济学家在数学上一定应具有相当的造诣。数学具有文字性表述所无法比拟的精确性与逻辑性。运用数学模型结合经济模型来研究经济问题,是现代经济学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怎样会计论文篇7

关键词:语文教学;口头表达;能力培养

20世纪30年代,叶圣陶、夏D尊二人提出了“语文”的概念,“以口头为语,书面为文,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也就是说,“语”是口头语言,“文”是书面语言,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结合起来就是语文。从中不难发现:“语”和“文”同样重要!而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师不重视“说”的训练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现状不容乐观,值得深思。

一、培养口头表达能力的必要性

1.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硬性指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口语交际的总目标: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要达到这些要求,完成口语交际教学的任务,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走出“重读写、轻听说”的误区,把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摆在重要位置,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进行训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提高说话能力。

2.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必要保障

语文,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工具。它既是语言文字规范的实用工具,又是文化艺术,同时也是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

学生每天都在与不同类型的人进行交流,如,父母、师长、同学、书本及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陌生人,尤其将来还要面对职场的竞争,沟通是否有效,取决于自身“说”的能力高低。因此,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必须注意对“说”的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二、巧用妙招,妙口生花

1.巧用课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说”的兴趣

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朗读,怎样处理重读词语,说话语速的快慢、声音的高低、语句间的停顿,怎样表达感情,怎样进行有主题的表达,怎样表达层次清晰,怎样表达最有效,怎样表达最有感染力等等。教师还要擅长创设情境,擅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可以着急而越俎代庖。再如,在教授《皇帝的新装》一文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如果你去看这空空的织布机,你会怎样表现呢?教授《孔乙己》一文时,可以设计问题:请发挥你的联想和想象,结合当时的背景,猜猜孔乙己从咸亨酒店走出去后,又有怎样的遭遇?类似这样的情境会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在他们的灵感萌动时,许多精彩的创意就会跃然涌现,就愿意展示自己的构思。拥有了“说”的兴趣,才会有“说”的冲动,才会想着让自己“说”得越来越好。

2.妙用比赛,竞争激励,提高学生“说”的能力

奥维德说:“如果没有另一匹马紧紧追赶并要超过它,就永远不会疾驰飞奔。”由此可见,竞争是激励人们前进甚至取得巨大成就的助推力。为了培养学生“说”的能力,教师要巧妙地设计一些比赛,利用奖励机制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勇气。如,小组竞赛、个人即兴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课本剧表演赛、辩论赛、故事会等。赛前,教师要讲清楚规则,讲清楚目的,讲清楚方法,教给学生一些技巧,这样学生说话就有目的了,而且为了小组和自己的利益,学生必将会积极参与,不仅能“说”,而且“说”得更好。

3.会用实践,创设平台,展示学生“说”的才华

纸上谈兵,只是山间竹笋;鹦鹉学舌,只是人云亦云。没有实践,所学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无用武之地;没有创新,所学仅是老生常谈,无可取之处。作为教师,应积极地寻找机会,创设平台,给学生更多的展示自己才华的空间,让他们的能力得以提高。如,学校可设立广播站,从设计流程到安排栏目,再到征稿、选稿、播音,都可以由学生完全负责,充分展示学生的天赋和才华,教师加以指导即可;教师布置班会主题后,学生自行设计班会过程,并写好主持词;学校举办的展览,由学生做主持人,介绍展品等。只要有合适的时间,教师就可以积极地为学生寻觅这样的良机,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风采,岂不快哉!

要培养学生“说”的能力,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也不是教师仅仅靠“教”就能做好的,它需要教师与学生有和谐的关系,教学氛围要轻松,师生间平等、民主,因为“亲其师而信其道”啊!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多掌握一些知识,掌握一些写作技巧,懂得说话的技巧等,还需要学生不怕挫折,勇于面对自己可能遇到的尴尬局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去思索和打磨。

总之,“说”之路,漫长;“说”之法,多样;“说”之妙,无限!教师只要热爱教育,能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就在教学中略施小计,便可得学生个个口生莲花,香远益清。

怎样会计论文篇8

今天这节课,什么都没讲,什么都没说,“你去干去吧!”孩子们不知道应该从哪做起。因为我们以前对孩子们培养的基础还不够,他们不知道应该怎么样自己独立去完成,不知道怎样做记录。因此,五花八门的记录都上来了。好不好呢?我觉得是好事,起码我们了解了我们孩子的现有水平,现有的能力。假如我们给它一个课题,他会不会自己独立研究,显然还不行,就连个简单的摆他都不知道怎样去做。怎么样去研究,怎么样做记录,如果发生了问题应该怎样去处理,这一系列的问题是老师无法讲得到的,也讲不了那么多,只有在他做的过程中,自己去体验。“哎呀!不行,怎么办?”他不时会在脑子出现很多难题,让他自己去解决,有的组可能解决得好一点,有的组可能解决得差一点,甚至有的组一节课都没有做成功,有没有收获呢?我觉得对每个孩子来讲都是有收获的,收获不在于最后的结论,而在于研究的过程当中,他会有很多思维在那儿活动,同学们之间会有很多的交流。

对这个未知世界如何去探索研究,我想与其说这节课给他们解决了多少问题,还不如说这节课给他们脑子里产生了好多问题,比如说,有的组汇报,摆锤的重量影响摆的快慢,而有的组汇报说摆的快慢与重量没有关系,矛盾呀!到底谁说得对?摆的角度到底起多大作用?他们有很多想法,回家他可能会继续研究,我想我的目的就达到了。我的目的就是激励孩子自己去探索,自己去研究,尽管他们现在还不会,尽管他还不知道怎样去研究,假如我们继续让孩子自己去探索,自己去研究,继续给这样的机会,我想我们孩子的能力会进一步提高。所以我想一开始给孩子提出问题,不是自然课,是科学课。我想自然课和科学课没什么本质的区别,只是名称的不同。但从我们的指导思想上,是不是应该有个变革。我们过去教自然太重视知识结论,这节课下课的时候必须把正确的结论告诉大家,而这节课孩子们的脑子里面基本上还是混乱的。有的孩子认识到摆线的长短是跟摆的快慢有关系了,但是摆重是不是与摆的快慢有关系,现在还不知道或是模糊的,由他们自己接着去研究。所以,我原来说过的,淡化知识的传授这句话,我想通过这节课是不是体现了这种想法。

孩子得出了错误的结论怎么办?你也不必告诉他“你错了!摆的重量根本与摆的快慢没有关系”。我没有这样做,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发现可能对可能不对,并且他们的测量、他们的计时都是不精确的,种种的误差相当的大,所以有的组干脆说从54厘米到60厘米都行。什么意思呢?因为每次实验的误差都相当的大,不可能那么精确。那么,这个结论对不对呢?我认为是对的,可以的。尽管他们不会做记录,但他们尝试着把自己的研究过程记录下来。有机会,我会告诉他们设计一个表格,怎么把数据记录下来,以后会慢慢地指导他们做的。今天就让他随便这样去记,他自己就发现,“哎哟,这个记录不好”,“那个组的记录比我们好”他们自己都会去比较,用不着我去批评,也用不着表扬,他自己心里有数。比较各个组的记录就是不一样的,孩子们学习水平,学习能力也是不一样的。

当然,这节课是不是像我说的那样好,我觉得还不是,也有好多问题。什么该指导的没有指导呀,该说到的没有说到,可以说矫枉过正吧!故意不指导,故意不说,到底看看孩子们会学成什么样。这里给大家呈现的是这样的一节课,供大家去讨论、研究、批评。

下面简单谈谈我对《科学》课教材的想法:过去我们把教材叫“课本”,教材和课本在叫法上不一样,其实本质上也应该是有区别的,课本是我们一贯的叫法,“课本、课本,是上课之本哪!”我们大多数的老师拿着《自然》课本就当“圣经”一样地去教,多少年都是这样。甚至有的编者,就是编写书的权威人士说:“我写的教材一字不可更改。”有的权威就是这样说:“我编的教材就是你教学的根本、你的依据”。是不是这样,我觉得现在看法有所转变。

所以,第一个问题,我谈谈对教材的看法。教材和课本应该是不一样的,教材是什么,是教学的素材,是提供我们教师进行教学的素材,是给你一个思路。那你遇到这个素材和思路,你自己想办法能够达到你制定的那个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在教材上是应该体现的,但是,不是说教材上所写的东西是一成不变的,不要求我们的老师照本宣科。所以,我希望将来大家拿到了《科学》教材的时候,一定不要照本宣科。基于这个思想,我们教材编得很灵活,给你一堆材料,提供你一堆材料和思路,让你去创造性地转化为课堂教学。我们的理念,对这门学科的认识,转化为教材时,就已经有很多流失。什么意思?比方说,我对科学课的理解,或我对科学课程的理念写成书,编成教材时可能只体现了50%,还有50%在教材上是无法体现出来的。经过这次编教材,我发现困难之大,无法把我们所理解的转化为教材,流失了50%。大家在拿到教材之后,你再转化为课堂教学,可能还要流失50%,还剩25%。实际上是这样的,就是每一次的转化都有可能有信号的流失,都有我们理念的流失。当然如果有的老师,他不完全被教材束缚,那么,他就有可能在教材的基础上有所创造,他的教学就高于教材,很可能把我们流失的那一部分弥补回来一部分。假如我们的教材只表达了50%的理念,那么你在处理教材和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可能就加上20%,就变成了70%,那你的课就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所以我把它叫做教材,而不把它叫做课本就是这个意思。第一个问题,先说了关于教材和课本认识的不一样,所以不要教教材,而要用教材去教。这是郝京华教授经常说过的一句话。

第二个问题,我要说的是,这个教材是写给学生看的。我们设想的《科学》书,应当可读性很强,尽量符合孩子的一些心理和要求吧,把教材变成孩子们喜欢阅读的材料。我们过去编的教材有什么问题呢?回过头来一想,学生花钱买的书是给老师看的。学生买了书以后,再根据老师们设计的步骤和环节去上课,也就是说过去的教材是给老师看的,学生几乎不能直接用。我们现在争取要把教材变成学生的教材和学生可用的书,所以这本教材可以称为学生用书,然后我们再编一本教师用书,要对老师说的话基本上不写在课本上,要对教师说的话我们就写在教师用的书上,对学生说的话就写在教材上。比方说:我们一开篇“亲近科学”有爱因斯坦的一个像,有爱因斯坦的一句话:“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后面就有一系列活动让他们去看,能不能提出问题,通过他们的活动,能不能发现一些问题。我们还设计了一些卡通画的小人,还有学生讨论的场面。书的版面设计,也是让孩子们挺喜欢的。每个单元都有单元页,简单地说,现在的书的设计是尽量让孩子能够自己阅读,通过阅读教材,启发他去思考、去研究。但是我们做的还不够,有好多问题还解决得不是很好,也就是说,抱着这样的想法:就是,教材是给学生的教材,是给学生看的,是供给学生学习用的,那么教师怎样教呢?要看教师用书上怎样写,在教师用书上,我们要给你几条不同的思路,我希望是这样的:你自己可以选择,根据你的条件,根据你当地的情况,可以自由选择,我这个课应该怎样上更好一些。比方说,有些材料,你就可以选择其他不同的材料来代替。从教法的设计,给你一个最基本的,然后在这个最基本的基础上你自己可以再去设计。我想就是这样把教师用书和学生用书的功能分开,给学生看的书就是为学生学习用的,

要告诉教师的事在《教师用书》里再说。另外,我们配的教材还有一本科学活动手册,科学活动手册上让他做记录、去画、去写、去统计。有这样一些安排,给他设计好了一些表格,比如说,气温的统计表,都给他画好了,让他自己去画去写,教材上就不让他随便乱写乱画了。所以,我们想关于教材的变化跟原来《自然》课的教材有点不同。

第三点,我们新的《科学》教材想体现 几个特点,当然这几个特点是不是能体现得更好,还是有待于进一步去完善的。

一个是以单元结构来组织教学内容,我们的单元是这样的,三年级上学期一共有7个单元,每个单元的课时数不一样,可多可少。你比如,第一个单元是绪论,里面有两课,也可以把它讲成三节课,这里有《哪里有科学》、《我们也能够科学》,第二个单元是冷和热有四课,《它有多热》、《热水变凉》、《热往哪里跑》、《哪种物体传热快》、这四课组成冷和热单元,天气单元是五课书,《今天天气怎么样》、《测气温》、《雨下得有多大》、《今天刮什么风》、《谁最关心天气》都是以单元组合起来的,“秋去冬来”这个单元有六课书,《金色的秋天》、《秋天的叶》、《秋天的果实》、《种子》、《秋冬季的天气变化》、《动物怎么过冬》。“合理饮食”搞了两课书,也可以搞三节课,内容还是比较多的,“材料”是五课书。最一个单元叫做“自由研究”分配了三课时,由学生自己确定课题,自己研究。现在我们的教材是以单元来划分的,单元内部的这些课,虽然也有前后的联系,老师们可以自由地安排。这是跟过去的《自然》教材不一样的地方,我们是以单元来组合教学内容的。

第二个特点,是突出探究为主的这种学习方式,我们设计每个单元的后面都有一课,本单元的总结式的自由研究课题,这个在给学生的学生用书上没有表达,将来在给教师的教师用书上要表达的。每个单元围绕这个单元的研究内容来指导学生搞一些独立研究的,然后这个学期未总得有一个自由研究。在教材里面也有一些让他们自己研究的内容,就是想突出以探究为主,但我们现在设计的还不理想,有些课设计得还不够好。另外一个,三年级是起始年级,这是第一册书,起始年级又不能做得太多,也不能完全放手,所以有一个先由“扶”到逐渐“放开”的过程。比如最后这个自由研究吧,我们就给他定一些内容,让他自己去选择,自己去独立研究。当然,如果是有些孩子想要研究一个什么内容,这给他一个启发,然后让他制定一个简单的计划,制定完计划以后,让他自己去选择怎样去研究。现在看来,我们的孩子独立研究能力还是比较差的,所以要有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不可能一下子都放开,所以我们强调的是给孩子创设一个认识的过程和方法。第一册里所能够给大家的过程和方法,以观察、比较、分类为主,测量只局限在长度的测量和温度的测量,以后我们逐册要把过程和方法的内容加大。

再一个就是第三个特点,知识内容的组合要逐渐走向综合性。当然现在综合性还不是很强,刚刚有一点儿。你比如说《天气》,《天气》里面就要牵扯到好多方面的知识,也包括季节方面的变化,也包括动植物的变化,都跟天气季节变化有关系,我们就组合在一起,不是单纯地把动物、植物这样分类,带一点综合性。以后我们想逐渐搞一点带综合性的选题。

怎样会计论文篇9

【关键词】听课;评课;效率

听课是教师凭借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从课堂情境中获取相关信息资料,从感性到理性的一种学习、评价和研究的教育教学方法,是教师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和促进教师自我反省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听同行的课、听优秀教师的课是一条公认的捷径。但怎样听课,听课听什么,如何提高听课的效率等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听课前应做必要的准备

首先是知识准备:要了解授课教师的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了解课程标准对教材章、节或单元的教学目标设定;了解教材知识的编排体系;分析教学内容的重、难点等。其次是教育对象准备:了解学生目前状态、已有的知识基础及其当前的认知结构和能力。第三是自我准备:考虑由自己来处理这一部分教材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应怎样处理。也就是说,要带着问题去听课。

二、做好听课记录

听课记录是重要的教学研讨资料,是教学研讨与评价的依据,它应该反映课堂教学的原貌,能使听课者依据听课记录,通过合理想象与“填空”,在头脑中再现教学实况。

(一)关注教学环节设计。即情境创设新课的导入新知的探究新知的巩固、应用与拓展等。是否能够做到随机应变,灵活调整、调控课堂,达到激活课堂的目的。听课时还要注意思考:教师为什么这样安排课堂教学环节,大的环节内又是如何安排小的环节,是怎样使课堂结构符合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的。各个步骤或环节之间安排得是否有条不紊?关注课堂上什么时候教师引导,什么时候学生自主探究,什么时候学生合作交流,什么时候学生练习展示,什么时候反馈评议,什么时候质疑讨论,什么时候归纳小结。

(二)关注重点、突出难点。听课时要关注教师怎样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纵横联系,其方法是否充分、灵活、简便、有效。是否采用举例说明、引导比较、直观演示等手段。如何运用比较、类比、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方式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理解掌握新知。解决问题要关注如何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还要关注教师如何组织学生自主探究,亲身体验。

(三)关注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听课时要关注教师怎样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怎样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之间的关系。如何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怎样培养学生学会观察、质疑与比较,学会分析、判断与推理,学会概括、归纳与总结,学会操作与演示,学会讨论、辩论,学会调查、探究等。

(四)关注辅助手段的应用与板书设计。听课时,还要认真琢磨教师如何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效的辅助,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还要关注教师如何设计板书,看其是否做到详略得当、层次分明、脉络清晰、重点突出、整洁美观。

(五)关注练习设计与知识拓展。练习设计是否做到有针对性、层次性、拓展性,达到巩固新知,培养能力的目的。同时,要关注练习形式是否多样,是否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我们应该注意到,课堂教学过程随着时间而进展。在一节课中,有些细节转瞬即逝,忽略某些细节,感知就会出现断裂,影响对整个教学环节的整体认知。因些,听课时要全身心地投入,积极思维、认真分析。应从三个角色介入:一要进入“教师”的角色。要设身处地地思考,如果自己来上这节课,该怎样上,这样既可以避免以局外人的身份去随意挑剔,看不到长处,不理解执教者的良苦用心;又可以避免无原则的同情理解,看不到不足与缺点。二要进入“学生”的角色。要使自己处于“学”的情境中,从学生的角度去反思教师怎样教或怎样处理教学内容、怎样引导、如何组织,学生才能听得懂、能探究、能应用。三要进入“学习受教”的角色。在听课中更多地去发现教者的长处,发现课堂教学的闪光点,以及对自己有启迪的东西,做到取长补短。

三、要善做“美食家”

如果将上课比做“炒菜”的话,那么听课、评课就是吃菜和评菜。上课教师要做个“好厨师”,听课教师要做一个“美食家”,主要注意两点:

首先要“看”。一看学生。看学生是否动手动起来,嘴巴动起来,最重要的是大脑要动起来。听课者要能分辨出学生是真动还是假动。学生要是除了书本上的内容答不出其它东西来,甚至不照书本读就不知道如何答,那么课堂上再多的动都是假动。二看教师,就是看教师的教学观念和人格魅力,看教师是为了实践自己的教学任务,变着花样牵学生转,还是围绕学生,服务学生。三看文本,文本的教学落实是必要的,但局限于文本的教学哪怕滴水不漏也不算好课。好课,必然是以文本为引子,要有向文本外延伸的动作和要求,不仅要有教的延伸,要有学生的延伸。

其次是“评”。一评设计,不管是哪种设计,主要是看这些设计是否有“人”气――即是否以学生的发展为前程,如果教者心中有人,目中有人,课堂自然而然生机勃勃。二是评课过程。教学不仅是要告诉学生是什么,而且还要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技能、素质的提高。这样才算是一堂好课。三评效果,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技能、素质提高的场所,评效果归根结底是看学生的收获。因此,听课、评课要从学生的角度来分析课堂,学生收获不大的课,再“精彩”也不是一堂好课。

四、别让《教师教学用书》来束缚住自己的手脚

在听课中发现,大部分教师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内容,都或多或少地被《教师教学用书》所引导,困住了教师的思路。如果说教学要遵循什么“法”的话,那么《课堂标准》才是“宪法”。《教师教学用书》虽然是根据《课堂标准》编写,但其内容相对统一,每一课讲什么,怎样讲,应该学什么,怎样学,学生会有什么问题,怎样解决,最后布置什么样的作业及参考答案都有统一的要求。教师们以同样的方法和例子来教不同的学生。谈何创新?这样一来,《教师教学用书》岂不是成了束缚教师手脚的东西了吗?所以,教师要凭着自己的深刻领悟,以自己所掌握的教学方法和知识的积累,做出更切实际,更富有创意的教学设计来。

五、要正确对待学生的“插嘴”

怎样会计论文篇10

关键词: 高效; 教学;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7-0199-01

一、精当

教学设计要精当,这不仅仅是对教学设计的要求,更是对教师把握课标、教材、学生的综合素质的一个展示。如在设计《邮票齿孔的故事》的品读课文时,教师:“邮票齿孔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这个故事又为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启发呢?让我们打开书,认真地读读课文。1、学习第一自然段。(1)谁愿意读第一自然段?大家边听边想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请学生说说自己的了解,师相机出示“最早的邮票”和“现在的邮票”。)(2)最早的邮票和现在的邮票有什么不一样?书上怎么写的?(指导学生朗读本自然段的二、三两句话。让学生明白在1848年以前人们普遍认为小刀是裁邮票的必要工具。)(3)齐读第一自然段。(通过直观的视觉对比以及有针对性的读书,在学生的头脑中树立起小刀是使用最早邮票必不可少的工具,为后面的感悟文本作铺垫。)2、学习2~4自然段:(1)带齿孔的邮票是谁发明的?他又是怎样发明的呢?自由读2~4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请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师相机板书:阿切尔)(2)出示图片,指导学生观察阿切尔的神情。书上哪一句话写出了此时的阿切尔看得很认真、很入迷的样子?指导学生反复朗读“阿切尔被那个人的举动吸引住了。”(3)那个人指谁?那个人的什么举动吸引了阿切尔?师:拿出笔默读课文2、3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那个人举动的词或句子。(请学生说说自己画的地方)(4)再读读你画的句子,边读边试着做做那个人的举动。以文本的中心句为突破口,让学生在自主读书的基础上,有个性地展现读书成果,在合作学习的状态下,加深对文本的认识,回归文本读出感情。一方面凸显“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另一方面潜移默化的指导学生学习收集处理文本信息,发展学生的思维,可谓之精当。

二、精巧

教学设计要精巧,这要求教师在把握课标、教材、学生的基础上,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将其三维目标的达成巧妙的溶入于自己的教学设计之中,达到授人于无行之中。在《分数的意义》教学中,(在教师让学生从长方形纸片、1分米长的线段、4个小正方体中,任选一种创造分数,交流完利用长方形纸片、1分米长的线段创造的分数后)师:刚才这几个小组的同学,分别把一张长方形纸片、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平均分得到了一些分数,他们平均分的都是一些什么,这是我们以前已经学过的。哪个小组敢于挑战,利用“4个小正方体”来创造分数?生1:我们组把4个小正方体看作一个整体(用“圆圈”圈起来),平均分成2份(画线),其中一份是它的1/2。生2(着急):老师,我认为应该用2/4来表示,你看,那一份不是2个小正方体吗?(众生附和)。生3:不对,应该是1/2。(有相同的声音。教师略显迟疑后,又把问题抛给了学生。)师:这一份是2个小正方体,到底是这个整体的1/2,还是2/4呢?你们想不想和组内的同学商量商量,把它弄明白啊?(沉静的课堂沸腾起来了,学生们比划着、争论着。通过讨论,学生已经把握了分数的本质,但老师并没有就此完事,而是又杀了一道回马枪。)师:怎样分,是1/2?怎样分,是2/4?有区别吗?(这样学生对分数有了深刻理解,又为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埋下了伏笔。)这位教师将“球”踢给学生,带领学生经历了一次思辩的过程,生成了一个个各不相同的对分数不同层次的理解。并把这些教学资源开发、放大,设计可谓之精巧。

三、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