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学科建设十篇

时间:2024-03-16 08:21:10

知识产权学科建设

知识产权学科建设篇1

[关键词]创新型省份建设;云南省知识产权高等教育;通识教育;专业教育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1260

1引言

2016年7月,《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正式印发,云南力争在2020年进入创新型省份行列,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以上;[ZW(]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ZW)]2016年12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实施《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创新中心专项规划》。上述政策举措对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历史性意义,云南省对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必将迈上新台阶,大力发展云南省知识产权高等教育势在必行。

本文基于云南省知识产权高等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构建云南省知识产权高等教育。在理论层面有助于完善知识产权高等教育相关理论研究,深化对于知识产权教育的理论认识,为云南省更好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力争在2020年进入创新型省份行列的目标,具有较强的借鉴和参考。在实践层面提出加强云南省知识产权高等教育的政策建议,以求缩小云南省知识产权高等教育与其他地区的差距,推动云南省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助力云南省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创新中心以及全国创新型省份的建设。

2我国知识产权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与云南省状况

21我国知识产权高等教育发展现状

在当前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知识产权强国的大背景下,我国知识产权高等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最早在1987年起源于中国人民大学知识产权教学研究中心,而以知识产权学院或知识产权系架构与名义的,则从1993年建立的北京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的开设,迄今我国已有32所高校建立知识产权学院(系)。2003年至今已有10批71所高校已建“知识产权”本科专业,如华东政法大学、重庆理工大学、暨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上海大学、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等。可见,我国已基本建立起知识产权教育与人才培B体系。然而对“知识产权”开设本科专业,学界一直存在争议。从相关资料来看,众多学者针对当前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提倡在本科层次开设知识产权专业,弥补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缺位,如谭华苓探讨在课程设置上有无必要设立该专业的争议,提出构建高校知识产权教育体系应制定知识产权教育发展战略,培养本科、双学士学位、硕士研究生、博士生知识产权人才,弥补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需要。[ZW(]谭华苓构建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体系[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ZW)]当然,也有不少学者反对本科知识产权方向培养模式,代表性的有刘春田教授、单晓光教授、张玉敏教授、王兵教授等。刘春田教授认为,设置知识产权本科专业并不科学,我国曾设置的国际法、经济法等本科专业的均以失败告终,并且美、英、德、法等国均未设置知识产权本科专业,主张我国不应设立知识产权本科专业。

虽然本科阶段开设知识产权专业面临一些挑战与困难,但是本科阶段开设知识产权专业是培养知识产权人才的起点,是知识产权双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高端型人才的前提,是完全符合我国教育规律和目标的。但考虑到目前由于实践教育的缺乏、知识产权人才知识体系的单一、师资力量不足等,能否培养出真正理论与实践兼备的学生令人感到怀疑。同时,培养知识产权人才的高校大多数集中在中东部地区,而西部或西南地区尤其是云南省对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亟须改革和完善。

22云南省知识产权高等教育的状况

近几年,云南省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取得了一定成绩,促进省内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但与全国发达地区相比,云南省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仍有较大差距,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产权人才专门人才储备不足,高层次人才严重匮乏。一方面,云南省专业化的知识产权服务人才严重缺乏,除专利人在全国排名第20位外,专利信息服务人员数量等在全国基本处于倒数4~6位的水平,几乎没有知识产权评议评价人才。另一方面,熟悉知识产权服务的法律、金融、管理及技术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短缺,精通国际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并具备较强实务能力的涉外知识产权服务人才更是短缺,远不能满足云南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建设面向东南亚辐射中心,对外开放的现实需要。

(2)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机制缺乏系统化,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尽管近几年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大学设立了知识产权方向的研究生专业教育,但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等均不成熟,培养能力还很有限,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体系还需进一步深化。

(3)专利创造能力与国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据有关数据统计,2011―2014年,全国专利申请数量总计6988906件,云南41256件,为全国的061%,为江苏省的259%,为同是西部省份四川省的1677%。此外2014年云南省专利申请量在全国排第25位,专利创造能力与国内先进地区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4)与其他地区一些高校相比,云南省高校知识产权教育存在一定差距。本科阶段,云南省高校一般把知识产权作为法学主要课程。自知识产权法专业正式列入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序列以来,至今已有71所高校开设该本科专业,而云南省仅有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开设知识产权本科专业。在研究生阶段,云南大学开设版权法和工业产权法两个方向,每年仅招收3人,且该专业为一级学科“法学”下的自主增设专业;昆明理工大学于2010年设立知识产权发展研究院,培养知识产权硕士,有学术型硕士、全日制专硕、非全日制专硕这三种模式。学术型硕士专业为知识产权与科技创新,研究方向是知识产权与科技创新管理、知识产权与科学技术政策、知识经济、知识产权保护和产业竞争与技术情报,该专业每年招收5人,全日制;全日制专硕专业为软件工程,研究方向是数字信息保护与管理,每年招收2人;非全日制专硕专业为项目管理,研究方向是知识产权与科技创新管理,每年招收9人。可见,云南省高校知识产权高等教育发展滞后、人才培养数量少,模式单一,与社会需求脱轨。

综上所述,云南省高校知识产权教育滞后,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不仅与经济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在云南省实施知识产权强省强市的战略下,亟须对知识产权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针对性的对策研究。

3云南省知识产权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31知识产权通识教育层面

目前,知识产权通识教育缺乏一个被广泛接受的科学概念,但其重教而非育的理念被学者一致认同。笔者认为,知识产权通识教育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其在于知识产权意识的培养、知识产权基本知识和制度的介绍,激发人们对其的兴趣。

(1)知识产权通识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云南省高校仅有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开设知识产权本科专业、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设有知识产权管理专业,而其他省内高校一般把知识产权作为法学本科生的一门主要课程,非法学学生通常接触不到知识产权教育,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等高校均将知识产权法作为法学生的一门主干课程。此外,知识产权高等教育并未切实落实到高校层面,高校相关部门相关人员知识产权意识不强,他们都普遍认为知识产权就应该放在法学专业教学中,未对非法学专业学生知识产权课程予以重视。

(2)当前教育模式不利于培养知识产权人才。省内大多数高校没有对非法学本科生进行知识产权知识通识教育。笔者调查了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等高校,目前仅发现云南财经大学有对全校本科生开设知识产权选修课,绝大多数院校也开设有相关法律选修课,如民法、法理学、法律逻辑学等。虽然在授课过程中会涉及知识产权相关知识,但并没有进行系统的讲授。因此,选修课进行知识产权通识教育的成效不容乐观。大多数学生选择该门选修课只是为了得到学分,并不在乎自己能否学到知识。知识产权通识教育流于形式,缺乏具体的培养计划、内容、目标,且教学方法、手段偏于传统。

(3)知识产权教育缺乏系统性。云南省内高校接受知识产权教育的学生主要是法学专业学生,知识产权法作为主要课程之一,而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对知识产权的概念、范围、规则等基本知识认知比较模糊混乱。大部分学生是通过新闻媒体以及网络等途径获取相关知识,也有少数学生是通过与他人交流获取知识。可见,此类获取的知识是零散的,知识结构不完整。因此,只有经过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产权教育,才能使学生对知识产权的认识比较完整和全面。

32知识产权专业教育层面

(1)知识产权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云南省在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创新中心以及全国创新型省份的建设的背景下,对知识产权人才更为求贤若渴,但高校培养的知识产权专业人才与企业需求相脱轨,导致社会存在知识产权专业人才求职无门的现象,人才培养缺乏社会实效。知识产权人才是懂经济、懂管理、懂法律、懂科技的复合型人才,而省内高校知识产权专业教育薄弱,目前只有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招收研究生进行培养高学历知识产权专业人才,但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等均不成熟,培养能力十分有限。

(2)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实践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实践教育是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的通病。省内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集中于传授知识产权法律知识和基本理论,对专利、商标与检索、申请与审查、侵权纠纷调处、诉讼与仲裁等问题未加以深入教学,且缺乏案例指导,更谈不上实践教学。

(3)师资力量不足。有关资料显示,省内高校知识产权研究方向的师资队伍力量薄弱、人数较少,缺乏有实践经验的师资。昆明理工大学法学院民商法学研究中心18位教师中仅有3人研究方向为知识产权,3人中仅有1人具有理工科背景;云南大学法学院45名硕士生导师中仅有3人研究方向为知识产权;云南财经大学法学院仅有1名知识产权方向的硕士生导师。

4完善云南省知识产权高等教育的对策

第一,构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全国大部分高校选择设置选修课的方式来实施知识产权通识教育,然而这种选修课对大多数理工类院校学生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提升只起到微小作用。因此,云南省高校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地缘优势,以公共必修课或专业课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实施知识产权通识教育。

第二,优化师资结构。针对省内高校知识产权师资队伍构成相对单一、师资力量不足、缺乏实务经验,高校应建立一支以“专业教师为主、客座讲师为辅”的师资队伍。重视和加强与法院、知识产权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实务机构的合作,聘请客座教授、专利人、专利律师以及知识产权一线实务人员入课堂,弥补省内高校实践教学的不足。此外,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引进一些涉外知识产权方向的教师,丰富教学内容。

第三,创新实践教学。省内高校教学模式偏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应转变为启发式教育方法,引进案例教学和视频教学等先进教学手段,运用实例将抽象的知识产权教学内容具体化,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有条件的高校可以通过慕课或微课进行知识产权教学,创新教育手段。

第四,结合各个高校的实际情况开设知识产权特色课程。如昆明理工大学理工类专业学生较多可开设专利方面的课程,云南财经大学可开设知识产权投资、融资、金融、保险方面的课程。此外,云南省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风土人情,每年吸引不少外国留学生,特别是东南亚国家的生源。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对留学生开设英语知识产权教学,普及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知识和制度。培养复合型的国际知识产权人才,与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创新中心和东盟法律研究中心相接轨。

5结论与展望

本文主要围绕知识产权高等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完善省内知识产权高等教育展开,以求完善云南省知识产权高等教育,推动云南省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助力云南省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创新中心以及全国创新型省份的建设。

云南省知识产权高等教育滞后且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为此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一定时间。本文提出在创新型省份建设背景下云南省知识产权高等教育的完善,但如何使高校培养的知识产权人才与社会需求相衔接,提出的具体方法和对策仍需进一步研究,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⒖嘉南祝

[1]胡神松、魏芳我国知识产权教育与研究[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

[2]陶鑫良中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研究[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0

[3]王晨互联网+教育[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

知识产权学科建设篇2

关键词: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内容;培育

中图分类号: D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01-0179-02

收稿日期:2012-01-10

基金项目:201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苏教高[2011]29号)

作者简介:石华(1977-),男,江苏无锡人,实验师,从事电气技术、高校科技管理研究。

未来的竞争就是知识产权的竞争,知识产权是西方经济强国在国际贸易战争中的最后一道墙,也是最难突破的一道墙。高校是实施知识产权文化的重要主体之一,高校知识产权文化建设不仅是我国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需要,而且是高校拓展社会服务的重要支撑。所谓知识产权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其在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等领域内,主要基于脑力劳动创造完成的智力成果所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广义概念上的知识产权包括下列客体的权利: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表演艺术家的表演以及唱片和广播节目,人类一切领域的发明、科学发现,工业品外观设计、商标、服务标记以及商品名称和标志,制止不正当竞争,以及在工业、科学、文学和艺术领域内由于智力活动而产生成果的一切权利。狭义概念上的知识产权只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名称标记权、制止不正当竞争,而不包括科学发现权、发明权和其他科技成果权。

一、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内容

高校知识产权管理是在市场经济的搏击中产生的一种新型高校科研管理模式,其主要内容包括:(1)专利权管理:发明创造的立项管理、专利申报的论证管理、专利申请管理、专利文献管理、专利技术许可实施管理、资助与奖励管理;(2)著作权管理:涵盖科技论文、专著、文艺作品的出版权和使用权;(3)学校无形财产使用权管理:学校的校名、校标、校训属于学校的无形资产,使用时的规范性规章制度;(4)非专利科技成果管理:属于学校战略管理的范畴,涉及成果转让管理、成果价值评估管理、成果推广审批管理等。

二、我校知识产权工作的推进

高职教育担负着为地方经济培养大批把自然科学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主力军和提供企业科学发展重要人力资源的重任,高校是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知识产权工作起步于2004年。2007年3月学院成立市场部以来,始终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任务书”作为科技工作的作战图,始终以“校企合作”作为科技工作的联络图,始终以“服务社会”作为科技工作的己任蓝图,坚持以知识产权工作作为“校企合作”和“服务社会”的重要突破口。

我们认为合理的知识产权教育制度和良好的知识产权文化氛围是实施学校知识产权战略的基本前提。为进一步强化广大教职工对知识产权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通过组织教职工“普学”国家有关知识产权方面的专门文件外,还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专学”《专利法》和《著作权法》,针对科研骨干举办专利和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管理培训班进行“重学”。

1.加强制度建设,培育知识产权意识

制度是风向标。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鼓励创造,这需要一套切实有效的激励机制,以充分调动师生员工的发明创造积极性,增强创新的主动性,激发其创造的热情,从而提升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2007年以来,学校出台的《精品课程建设管理若干规定(修改稿)》、《教学资源库建设管理若干规定(修改稿)》、《科研项目管理与结题验收若干规定(修改稿)》、《产学研项目奖励办法(修改稿)》、《开展科技讲座的管理办法科研成果评奖办法(修改稿)》、《四技项目管理办法(修改稿)》等一系列教科研的文件中,特别强调知识产权的意识要求,同时文件中跟进了激励机制。制度建设内化了要求,从而进一步增强了知识产权意识的培育。

2.制度规则支持,引领自觉法权思维

制度规则引导学校的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科技工作、社会服务等项目,在知识产权平台上按照引证与引用、参考与应用、创新与发明的法权要求运行。在课程、教材、课题的申报、立项、检查、结题与评审环节中严把知识产权关,牢固构筑知识产权的防火墙。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知识产权工作若干意见》要求:高等学校要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形成人员、场所、经费三落实和管理人员专业化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无锡职业技术学院认真落实《意见》要求,制定学校知识产权管理的一系列制度,有效地规范了学校知识产权事务的管理,规范了学校有关知识产权的转让、许可、使用等事务,规范了学校与教师在知识产权共享方面的权利和义务。

3融入校园文化,形成知识产权风尚

通过扎实细致的工作,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阶段成果,为进一步推进学校的知识产权工作奠定了比较厚实的基础。截至2011年底,研究项目“系统改革高职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另有5个项目分获省教学成果特等、一等、二等奖;建有与装备制造业和新兴产业相适应的专业35个,其中教育部教改试点专业2个、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4个、省品牌与特色专业8个、全国机械行业品牌与特色专业3个;拥有13门国家精品课程、16门省精品课程,18部普通高等教育部级规划教材,13部省高校精品教材、6部省重点立项建设精品教材;1个数控技术部级专业教学资源库;为87家中小企业完成技术服务项目89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5项;同时为社会、企业培训4万多人次;教师完成近400件专利,其中20件专利已向企业成功转让;四技项目的年到账资金近1 000万元。

三、结语

我校开展知识产权工作,提升了学校的社会美誉度,拓宽了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增强了学校的专业辐射力。纵观我校知识产权管理,一是要有重视知识产权的意识,并有一套长效的激励机制,二是要重视研发前期的检索、分析和有效地制定目标,三是要有强有力的研发团队,关键是在平时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中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结合实际做出切实有效的创造,这样在取得了所有权后,可以将其转化成物化成果。在当前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知识产权保护无疑成为了全民关注的热点,切实有效地将知识产权管理应用到各行各业以及科研院校乃是及其迫切而又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罗青兰,苏春辉,秦彩萍.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

究[J].情报科学,2007,(8):1170.

[2] 孙秀丽.高校知识产权文化的培育研究[J].前沿,2010,(16):183.

[3] 郭志新,马小红.高职知识产权教育缺失及对策[J].职业教育

研究,2009,(6):118.

知识产权学科建设篇3

[关键词]高校科研文化 科研管理 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4-0150-02

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是高校自主创新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学科、人才、信息、学术环境等优势,使其成为我国基础研究、原始创新、攻克高新技g的重要阵地。随着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教育和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高校的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意识逐步提高,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阻碍了我国自主创新与知识经济的发展。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对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制度尚不健全、不规范,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知识产权管理不力、无形资产大量流失、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现象。这不仅挫伤了高校师生发明创造和智力创作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发挥高校优势,促进自主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更不利于国家科技和经济发展。

近年来,吉林农业大学科研工作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科研人员取得的科研成果硕果累累。为了更好地促进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吉林农业大学不断加大对科研管理工作的投入力度,积极探索知识产权管理的新思路,通过将知识产权工作与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工作进行统筹管理,实现知识产权全过程贯通管理;通过完善知识产权信息利用机制,提升知识产权质量,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通过创新成果产权化和市场化,建立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推动创新成果价值实现;提升了专家知识产权意识,强化科技源头创新和科学规范管理,重视加强与县市区(企业)沟通合作,加速成果推广与转化,推动了区域地方经济建设发展。

一、完善机构建设,制定管理办法,强化科研成果规范化管理

《高等学校知识产权管理规范》是指导高等学校依据法律法规,基于学校基础状况和发展战略制定知识产权目标并予以实施,旨在引导高等学校建立可与其他管理要求有效融合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帮助学校实现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目标。为有效开展吉林农业大学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吉林农业大学早在1985年就已设立科技奖励、知识产权与成果管理岗位,专人负责学校科技奖励和知识产权工作,并严格对照《高等学校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要求,以建立和完善高校知识产权管理规范为主线,以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统筹优化高校创新资源、增强知识产权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核心,不断完善我校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建立规范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着力厘清、破解制约学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发展的机制障碍,全面提升吉林农业大学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为高校知识产权管理规范的全面实施树立标杆,力争形成知识产权贯穿教学科研全过程的新型管理体制。

吉林农业大学成立了知识产权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由最高管理层、学科专家、管理和运营机构代表等组成的知识产权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知识产权管理事务,主要负责拟定与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相适应的目标;审核知识产权相关规定、工作规划并监督执行;协调知识产权管理各相关部门的关系;形成知识产权重大事务决策方案;审核知识产权重大资产处置方案。吉林农业大学还组建了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和运营机构,专门负责学校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工作。学校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设在科技管理处综合科,主要负责知识产权日常管理,知识产权相关政策文件的拟订和组织实施,建立知识产权绩效评价体系,组织开展知识产权培训等。

吉林农业大学知识产权运营机构设在科技管理处社会服务科,主要负责建立知识产权资产统计、分析体系;建立知识产权资产评价体系;成立资产运营公司,提出重大知识产权资产处置方案,知识产权运营的日常工作。

吉林农业大学先后修订出台了《吉林农业大学科技成果管理办法》《吉林农业大学科研奖励管理办法》《吉林农业大学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暂行规定》等管理办法,用制度统筹形成建立学校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有效发挥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规范性,不断提高学校创造、保护和管理知识产权的能力和水平。

二、加大知识产权培训工作力度,增强科研人员知识产权意识

(一)注重加强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培养

定期组织管理人员学习专利法、著作权法、商标法、专利保护条例,已经组织50余名专职管理人员、相关专业教师参加全国高校知识产权培训班的培训;鼓励管理人员考取全国专利人资格考试。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努力建设一支既懂知识产权法规又具有较高管理水平的骨干队伍。

(二)注重开展有针对性的知识产权普及教育

近几年,针对部分科技人员知识产权知识匮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的现状,吉林农业大学先后邀请到知识产权专家和知名专利人来校,就“专利申报与知识产权保护”“如何从研究课题选择可申请专利技术”“专利申请文件应注意的问题”等,举办了多场知识产权专题讲座或报告会、专题座谈、案例分析,并有针对性地组织各学院(单位)科研分管领导、科研秘书、相关项目的科研人员参加讲座或报告会,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对我校的专利工作进行指导和培训,使全校科教人员不仅了解知识产权工作,提高了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并使其充分认识到知识,广大教职工特别是学校科研骨干、科研管理队伍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知识产权保护观念逐步渗透到了学校科研工作的各个环节。

(三)注重完善专利信息服务平台

在校科技处网页上,友情链接了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了专利申请流程;并开展服务提供查询相关领域专利申请情况,为专利申请提供参考资料。另外,全校科教人员可到学校图书馆利用数据库资源进行专利采集、检索、分析等,为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科研人员在项目的申报、立项及技术引进过程中,学校要求查新首先要查专利数据库,否则原则上不予受理。通过专利信息的检索、分析等过程,做到心中有数,为项目的申报奠定基础,同时规避技术引进过程中出现专利纠纷的可能性,逐步培养科研人员利用专利信息的习惯。通过专利信息的有效利用,使立项研究内容及引进技术的质量得到提高。同时,学校在同各类企业以及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技术合作的过程中,注重运用知识产权法律状态检索的工具,避免了在技术交易中使用失效或无效的知识产权,保护了学校和合作方的利益,维护了发明创造者的权益。

三、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为促进吉林农业大学科学研究和科学建设,鼓励科技人员多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积极争取高层次的研究项目,提高吉林农业大学的整体科研水平,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吉林农业大学先后出台了《吉林农业大学科研后补助条例》《吉林农业大学科研奖励条例》《吉林农业大学科研奖励管理办法》等科研奖励管理办法,对科研工作人员的科研成果进行奖励。吉林农业大学奖励发明专利8000/项、实用新型专利2000/项、外观设计专利1000/项、动物新品种30000/个、动物配套系6000/套、大田作物新品种6000/个、其他经济作物新品种4000/个。同时,吉林农业大学也对专著、论文、行业标准等进行奖励。近两年,共投入科研奖励940余万元,奖励教师千余人次,共计奖励科研成果1700余项,不仅调动了广大科教人员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积极性,而且还促进了我校的技术创新活动健康发展,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作出了一定贡献。

四、以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为核心,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

(一)把论文写在吉林大地上,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探索出面向“三农”,以示范区、专家大院等为载体的新型r村科技服务之路。探索技术研究和现有成果的集成配套转化模式,以促进企业新产品开发、推动大学和科研院所走进产业园区、推动产学研模式的创新、推广校企合作模式等方面为重点,几年来,共承担各类项目千余项,建设科技示范区、星火科技专家大院、新农村建设帮扶点总计54个;选派科技专家赴企业帮扶300余人次,组织科教人员开展农业技术推广8000余人次,培训地方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200余万人次,5个作物新品种、1个动物新品系得到成功转让,单个成果转让金额达到240万元;累计技术增收90亿元。“把论文写在吉林大地上”的办学特色得到进一步彰显。

(二)积极推动产学研结合,探索崭新的科研合作模式

逐步向社会开放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产学研组织模式,推动技术创新,推进并完善重大横向科研成果的培育转化机制。按照“项目启动、互惠互利”原则,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与相关县(市、区、企业)在科研开发、成果转化与推广、人员培训等方面开展共建活动。与35个市县区(企业)签订了共建协议,通过与企业、社会的合作来提高专利技术转化运用能力;如与安图县签订长期共建协议,定期开展校企科技成果转换对接大会,双方围绕主要中草药病害防治等方面进行了多项实质性合作。同时,率先建立了院级董事会办学体制,按照开放式办学的思路,注重与政府部门、企业、事业单位等开展争产学研用联合办学,推广自主创新技术,谋求社会、企业、学校的全面共赢,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辽宁技术创新体系,推动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发展。“十一五”来,学校两个学院累计与董事单位开展横向联合科研项目近百项,专家为企业开发新产品、改进、转让新技术近百项,为企业增收数亿元。

几年来,吉林农业大学在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知识产权管理模式和一系列规范化知识产权的政策。2016年,吉林农业大学获得授权发明专利43项,实用新型专利34项,外观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16项,专利申请和授权的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同兄弟单位相比还有不少差距,在新形势下,面临着新的挑战。在知识产权的管理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如专利工作还存在着与科研项目开展、与技术创新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知识产权战略意识总体上还比较薄弱,对专利的重视程度还停留在数量大于质量的阶段,特别是对专利的产业化能力和创造价值的能力重视不够;在促进专利审查与技术创新的沟通交流和有效对接以及开展相关的专利工作交流活动等方面还做得不够。在今后的工作中,学校将积极开展专利信息利用以及专利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工作,制定和利用专利战略,抢占技术与市场竞争制高点,积极组织申请国际专利。

【参考文献】

[1]沈国金.高校建立知识产权经营管理机构的必要性[J].理工高教研究,2006(04).

[2]李晓秋,宋宗宇,李虹秀.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背景下的高校知识产权教育改革[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07).

[3]戴志明,李名家,杨俊.浅析我国高等学校知识产权创造管理策略[J].高等农业教育,2006(07).

[4]孙卫,肖红,原长弘.美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经验及其启示[J].科学管理研究,2006(03).

[5]叶友华.知识产权保护与建设创新型国家[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03).

[6]焦连志,牛贵宏.高校技术转移的知识产权制约瓶颈与对策[J].兰州学刊,2005(06).

[7]丁道勤.慎用“自主知识产权”[J].电子知识产权,2005

(06).

[8]程宏.论标准与自主知识产权[J].大众标准化,2005(05).

知识产权学科建设篇4

Abstract: The university is the main production base of knowledge commodity. Its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protection almost covers all field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However, because at present the work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has not been perfected yet, intellectual property drain is serious, which restricts the university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Through analyzing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of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and establishes an effective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strategy, promo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and serving the society and economics.

关键词: 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现状;发展建设;研究

Key words: university;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management status;development construction;research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4-0225-03

0 引言

2010年11月5日,国务院总理在全国知识产权保护与执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知识产权制度是尊重创造性劳动和激励创新的一项基本制度,是建设法治国家和诚信社会的重要内容。建设创新型国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坚定不移地保护知识产权”。高校作为我国知识和创新的源头,具备雄厚的科研实力,是我国知识人才最集中、科研实力最雄厚、科技成果最丰富的机构之一,研究如何在日常的科研活动中管理自己的知识产权,保护自己的科研成果,是值得高校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认真探讨并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1 知识产权发展简要历程

知识产权是人们依法对于自己的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标记、信誉享有的权利。至今为止人们普遍认为世界上第一部建立现代专利制度的法律是英国1624年制定的《垄断法》,被称为“现代专利法之始”,其确定的基本原则至今仍被许多国家采用。1984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对历时5年,先后历经25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进行了表决,并获得通过,标志着我国专利制度的诞生。

2 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现状研究

近些年,随着教育部的《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和国务院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等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出台,高校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工作逐步完善,专利申请量已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2003年全国高校申请三种类型专利的总数达到10217件,比前一年多了72%,其中授权3390件,比前一年多了98%;2005年底全国高校历史累计专利申请量为76828件,其中发明专利50340件,占总数的65.5%[1]。但由于我国高校开展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工作时间较短,不够规范,加上高校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较为薄弱以及不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高校整体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2.1 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 虽然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建立已经20多年了,但是高校师生对知识产权的认识还是不够,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还很薄弱。大部分高校教师没有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主要表现在“重有形资产,轻无形资产;重科学研究成果,轻知识产权保护”。一般情况下不少老师关注的仅仅是自己申请的课题是不是能够被批准,这一课题能获得多少的资助,对于其它知识产权问题,一般只是觉得签个合同就可以了,对相关成果所有权的归属问题并不仔细。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在科研过程中还存在“忽视立项查新、急于低头干活;忽视技术保密,急于;忽视专利申请,乐于技术鉴定”的现象,造成了大量科研成果未能及时形成知识产权。

2.2 知识产权管理体制不健全 体制是观念的产物。由于我们缺乏上述观念意识,不容易将知识产权管理落实到制度上。1999年教育部3号令第16条规定:“高校应建立知识产权办公会议制度,逐步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工作机构。”但是,直到现在为止还是有不少的高校并未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现在依然是科研处在完成高校的知识产权工作,并未设置专门的管理人员。据相关资料显示,全国仅仅36.4%的高校设置了知识产权办公室或者在学校科研处下设专利科[2]。科技处承担着日常的项目申报、基地管理、成果报奖等工作,任务繁重,在此情况下再试图兼顾好知识产权的管理工作,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还有一种情况,在涉及到知识产权管理上高校设立了多个部门,例如技术转移中心、专利成果管理办公室、科技园等,没有理顺好机构的设置,职能出现重复的现象,权责没有规定的更加明确。事实上,知识产权管理比科研管理的业务范畴要大很多,所以,仅仅将其看成是科研管理的组成部分是不正确的,归属科技处的知识产权管理通常只是注重了成果管理,没有对上中下游进行统筹考虑,这样就会造成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只关乎申请专利,不容易搞好实质性、全过程的产权管理。

2.3 政策导向和激励制度有偏差 政策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的问题。目前高校科研人员的工资待遇、住房问题以及其它福利等主要收入和职称挂钩,而与职称挂钩的主要是看申报的项目数、发表的论文数、出版的著作数和科研奖励的级别,而这些利益的获得很少与专利技术挂钩,严重影响了科研人员申请和从事专利工作的积极性。因此,在专利技术申报及后期转化等方面,应尽快制订一套足以调动高校教师积极性的政策和措施,以确保能够从中受益。

2.4 知识产权流失严重 市场经济的不断繁荣在某种程度上促使人们更加重视科学技术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全国范围内的人才争夺也越演越烈,高校是科研技术的前沿阵地和人才培养的基地,具有频繁的人员流动性,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知识产权流失。首先,如果不能做好对科研人员的约束,相关工作人员频繁的跳槽或者兼职,都会造成技术和信息的流失;其次是科研项目完成后,全部实验报告、实验记录等原始技术资料由于管理不当,而导致相关信息的流失;最后是在学术交流和合作项目中的保密意识比较差,使自己的技术被公开,使自己成果的独创性和新颖性都流失了。对于这些方面的知识产权流失,大部分高校没有相应的保密制度和保密措施,技术秘密处于随意流动的无序状态,学校利益受到侵害,有时候知识产权在某一环节流失后,权利人很久之后才了解详情,这样就不容易维护自己的权利和利益。

2.5 知识产权专项基金不足 我们在缴纳了相关费用(申请费、费和保护费等)之后才能获得专利、保护专利,相对而言,申请国外专利(PCT)的费用会更多一些。现在,还有不少的高校未设置专门的知识产权保护基金。发明人在申请专利时,基本上都是课题组或者个人支付费用。这样,如果课题经费不多,或者是没有项目经费,发明人就不能顺利地申请专利。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的调查发现:高校中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缴纳因年费而放弃专利权的有33%,这比工业企业多了20%。因为没有相关经费的支持,使得一些本该申请专利的新技术、新成果丧失新颖性而不能得到专利保护。

3 加快高校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建议

3.1 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通过高校知识产权管理情况我们可以发现,没有强烈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是导致其它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所以,我们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一个重中之重就是加强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高校的领导层,若想不断的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让大家了解更多的其它相关知识,就要做好相关的培训工作,召开专题会议;高校科技管理层需要直接进行知识产权的管理保护的具体操作工作,这就要求对他们进行知识产权制度的体系化培训,让他们更加了解知识产权法律制度;高校教工和科研人员,需要以讲座的形式加强对其相关知识的宣传,使它们能够更好的学习和研究对于自己研究课题相关部分或者其感兴趣的部分。

3.2 健全合理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 因为知识产权制度具有科学化、专业化和体系化的特点,因此需要由专业人员对其管理,逐渐建立健全场所、人员、经费三落实和管理人员专业化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我们可以从国外大学的成功中总结出相关的经验,再结合我国具体的实际状况,建立两层结构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上设“知识产权领导小组”,统筹管理全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由校各职能部门领导组成,主管科学研究的副校长任责任人。下设“知识产权办公室”( 配备一定数量的专业管理人员和必要的设备、经费),将其作为领导小组的执行机构,并具体负责知识产权的日常维护工作[3],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需要遵循统一的知识产权政策,尽最大努力保护学校的整体利益,集中管理知识产权的申请、许可、转化等,获得知识产权后,学校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要管理好知识产权的使用等事务。

3.3 建立有效的激励政策和科研业绩评价体系 首先,改善我国高校长时间以来的“重成果鉴定、重报奖、重论文、轻专利、轻商业秘密”情况。其次,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相应奖励政策,促进知识产权的转化实施。对于专利转化实施的,从转化实施所得的净收入中拿出一些来奖励发明人及对转化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

3.4 强化人员流动过程中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一方面,订立协议保护知识产权,高校和本校教工订立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协议,从而更好地保护教工流动过程中知识产权不流失。例如,与在校的博士、硕士研究生订立保密协议,在协议中明确规定不允许他们将在校期间获知的技术秘密等带到工作单位;与掌握技术秘密的科研人员签订协议,明确规定他们不允许将在本校工作期间的职务知识产权带到公司企业直接进行转化。另一方面,如果在人员流动过程中,变相将属于高校的知识产权带走并以个人名义使用或者成果转化,学校要通过法律手段解决,维护自身合法权利。

3.5 设立知识产权专项基金 1999年教育部有规定:高校应拨出专款,或从技术实施收益中拿出一些,设立知识产权专项基金,以此作为支持补贴专利申请、维持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有关费用。通过设立专项基金,使得一些具有较好前景的科技成果不会因为经费的原因,不能适时地申请专利、授权和维护,可以改变专利的申请与放弃由申请人来决定的局面。笔者单位大连交通大学设立了《大连交通大学知识产权专项基金》,对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在申请费、维持费等方面分别给予了5000元-1000元不同的资助,极大地鼓励了科研教师的积极性,专利申请量每年以20%的比例递增,而且发明专利数量递增的更为明显。

4 主要结论

近些年来,知识产权工作已经成为高校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校在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的同时,也逐渐意识到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重要。但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尚在起步阶段,在科研成果管理中的知识产权管理和高校专利战略的实施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总理曾提出“世界未来的竞争就是知识产权的竞争”,可见,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高校必须制定好自己的知识产权保护战略规划,完善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提高知识产权管理整体素质,加强多领域的合作,促成成果转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

知识产权学科建设篇5

关键词:军队院校;知识产权;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知识产权制度是国防科技工业创新发展的基础,是武器装备技术进步和创新的依托,只有大力加强装备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不断完善知识产权制度,积极促进装备知识产权的转化和推广,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才能在关键技术领域尽快形成并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快速实现国防科技工业的转型升级和武器装备跨越式发展。院校作为军事科技和军事学术创新的生力军,加强军队院校知识产权管理,对于提升院校核心能力和创新水平,乃至军队科技创新意义重大。

一、军队院校知识产权管理意义

(一)激发创新意识,大力提升军事科技创新能力

先进的装备技术和创新性成果是不可能通过采购来实现的,因此装备科技的自主创新是装备建设发展的根本路径和依赖。“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装备绝不是偶然的,这与它拥有科学、法制化的现代防务采办知识管理制度密切相关。”

加强军队院校知识产权管理,既可以提升院校科研人员知识产权权利观念和意识,改变科研人员只重成果、鉴定、报奖而忽视知识产权的状况,又可以通过相关权益分配、政策激励、保护措施,切实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的创新精神,大力提升军队院校军事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

如1999年8月13日,日本颁布了《产业活力再生特别措施法》,该法采取“放权政策”确认和保护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激发了项目承担者申请专利和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热情,“自1999年实施以来,专利申请数量逐年增加,到2005年己增加了99.9%。”

(二)促进成果转化应用,确保战斗力迅速转化和生成

军队院校已成为国防知识产权的重要生长点和辐射源。军队院校的知识产权问题不仅是对校有知识产权的保护与管理,而且是实施军队院校知识和技术创新工程的重要方面,也是促进军队院校高新技术向战斗力转化的必要前提。

目前,军队院校创新成果转化率、应用率和贡献率仍然很低,大量科技成果游离于法律保护之外,重研发、轻转化的现象仍然比较突出。主要原因是知识产权意识薄弱,缺乏规范的制度依据和管理手段,知识产权与科研工作“两张皮”,使得技术优势、知识优势和品牌优势难以向竞争优势转化。

为此,应不断加强军队院校知识产权管理,积极建设知识产权信息平台,完善知识产权推广转化制度,实现军队院校技术合作、交流、咨询研究工作信息化支撑,促进装备知识产权的传播和推广,切实提高知识产权的转化率、应用率,实现军事科技力向战斗力“无缝”转化,从而使军队院校知识产权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

(三)落实国防知识产权战略,推进战略实施进程

我军自2009年开始制定了国防知识产权发展战略19个专项任务,愈发重视装备知识产权创造、推广、应用和保护工作,装备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和管理得到了快速发展。为适应国防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和发展的要求,满足军队院校知识产权管理的紧迫需求,必须紧密结合军队院校科技成果管理实际,将知识产权工作与军队院校科研融合衔接,解决知识产权的权利归属与分配、有偿使用、价格构成等问题,以推进战略实施进程,发挥知识产权对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建设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二、军队院校知识产权管理现状及问题

(一)知识产权观念和业务能力培训滞后

近几年,军队院校的建设力度明显加大,部分军队院校的科研水平和实力已走在全国高校的前列,但大部分院校知识产权观念和业务能力还比较滞后,尽管个别单位建立了一些专门的知识产权研究机构,但是从总体数量和质量上还远未能满足军队院校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尚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数量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

二是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层次结构与社会需求部分脱节。

三是专业性的知识产权师资力量匮乏。

四是目前各军队院校知识产权课程的设置还不够令人满意。

五是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重视学历教育,忽视任职教育,这种思维惯性也是军队院校人才培养的弊病,影响了现有知识产权课程的教学效果。

六是知识产权普及教育范围和深度仍不够理想。

七是部分院校对于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一部分有志于学习知识产权管理的人员无法得到学习机会。

八是部分院校在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方面经费不足,影响了培养人才的效果和进步。

九是在院校自身的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没有充分与地方院校展开合作培养,在合作培养方面做得不够。

(二)缺乏系统规范的制度约束

院校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涉及面比较广,例如,成果登记制度、专利申请审查制度、技术合同会签制度、科技奖惩制度、技术秘密保密制度、专利文献检索制度、专利成果验收与评估制度、知识产权纠纷调处制度、知识产权利用利益冲突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完整性和合理性才能体现出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系统性和科学性,而军队院校中很少有完整地建立上述制度的,大多数院校只是在科研管理条例中规定了部分知识产权申请、保护和等简单内容,可操行性不强,难以满足知识产权规范管理的制度要求。

(三)知识产权仍未实现闭环管理

目前,院校知识产权管理依旧存在重申报、验收,轻过程管理的问题,对项目实施阶段的知识产权分解细化、跟踪分析等环节抓的还不够紧、不够实,直接导致知识产权管理与科研管理融合不够紧密,影响知识产权管理的质量效益。知识产权激励评价机制还不够健全,缺乏对项目组应用知识产权能力和管理水平等内容的评价;专利等知识产权指标在科技活动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比重较小;成果鉴定、论文、获奖等仍是军队院校科研管理和教师职称评定的主要指标;科技人员的各种待遇没有与知识产权成果直接关联,导致院校科研人员对知识产权管理及形成成果等不够重视。

(四)知识产权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知识产权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和法律性很强的工作,工作涉及面广、业务量大、发展速度快,客观上需要专门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目前院校科研管理体系中,本质上是将知识产权并入科技成果管理范畴,弱化了知识产权地位,限制了知识产权管理作用的发挥。其次,现有大多数军队院校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均为兼职,很难全身心投入知识产权工作。同时,部分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并非专业出身,其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的知识能力有待通过培训来提高。

三、加强院校知识产权管理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围绕院校相关人员进行知识产权专题培训

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增强院校相关人员知识产权意识,营造尊重知识产权的文化环境,提高院校相关人员知识产权业务创新能力。针对知识产权管理方面的领导干部、专业人员、科研技术人员等不同层次和岗位知识产权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按照分类、分层、分阶段的培训模式,采用培训班、讲座、研讨会、国内外交流等多种培训形式,开展知识产权知识性和技能性培训,宣传普及知识产权知识,增强全体人员知识产权保护能力。

(二)针对院校相关培训班次设置知识产权课程

知识产权理论和方法对提高院校知识产权管理水平、推进国防知识产权战略实施进程具有重要作用。法国国防部武器装备总署为提高采办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委托装备高级管理学院和装备高等研究院对本部门人员进行在职知识产权业务培训。

要加强对法律意识重要性的认识,要充分利用军队院校继续教育这一阵地,将知识产权业务能力列入人才能力方案中,将知识产权课程列入每一类职业教育培养计划之中,加强知识产权理论和方法的培养力度。设法通过各种渠道和各种形式进行宣传教育,以形成人人重视、人人参与知识产权工作的浓厚氛围。

(三)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师资建设

院校知识产权能力培养亟待一批业务精、教学能力强的专业教师加入教学团队中。在目前专业师资力量匮乏的情况下,可以采取专兼结合的办法加强师资力量。兼职教师可以从地方大学和专业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聘请,也可以采取与地方大学合作或委托培养的办法进行。

(四)健全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和制度机制

健全的组织机构是成功推行知识产权制度的重要保障。可以以知识产权领导小组、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等组织形式,建立专门管理机构,并设专人负责制订学院知识产权工作的具体规划,组织开展学校的知识产权申请、审查、鉴定、评估、登记、注册和监督管理、科技奖励、成果转化等工作,并处理本单位有关知识产权争议和纠纷,开展知识产权宣传教育和普及工作。

完善的政策与管理制度是规范科技人员、管理人员行为的准则。制定一套完整的知识产权保护条例或管理办法,是预防军校知识产权流失的重要条件。应以教育部的《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为指导,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出本单位的知识产权管理服务制度,细化知识产权管理在登记与界定、申报审核、归属、合同审核、转化与评价激励、档案管理与保密等方面的内容,为加强和规范知识产权管理提供制度依据。详细明确知识产权管理在科研项目管理中的地位、意义、方法和手段等,为提高知识产权管理效益提供指导性意见。

(五)建立健全知识产权闭环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知识产权规划计划、过程管理和工作绩效考评闭环管理机制,确保知识产权管理高效运行:

一是建立规划计划机制,统筹规划计划知识产权管理的指导原则、任务区分、阶段划分、指挥协同和相关保障等事宜。

二是完善过程管理机制,按照科研项目立项、实施、验收阶段实施标准,对项目各个阶段知识产权管理活动进行规划,全程掌握项目中知识产权动态及发展,建立利益调节等激励机制,激励知识产权的创造和运用。

三是建立工作绩效考评机制。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评估机制和考评体系,完善各项知识产权工作的绩效考评标准、指标和办法。重点考虑各单位在科研项目申报、研究(制)过程中运用知识产权能力的评价,以及对科研管理过程中知识产权管理的评价,使评估和考核结果同科研管理人员的职称、职务的晋升及奖惩等有机结合起来,并设立知识产权专项基金,对授权专利和在知识产权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集体给予奖励,充分调动科研管理人员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六)加强理论研究

针对军队院校特色,结合装备科研管理与知识产权衔接融合的重大问题,开展科研项目全过程知识产权管理、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知识产权利益分配和知识产权运用转化等问题研究,并择机选择有代表性的军队院校开展知识产权管理与科研项目管理有效融合的试点工作,探索知识产权管理纳入科研管理的新方法新途径。

(七)建设知识产权管理信息系统

在一定的经费支持下,鼓励院校开发知识产权管理信息处理系统,指导和规范知识产权登记、申报审核、档案管理、保密审查、合同管理、成果转化等业务工作;建立知识产权管理信息数据库,依据不同的用途、影响、层次等多元标准,将知识成果分类进行管理,为知识产权信息检索、分析、交流、利用提供支持;鼓励院校建立知识产权管理专题网站,及时知识产权工作动态,提供知识产权培训、管理等内容下载。

四、结语

军队院校科技创新产生的创新成果若不能转化为知识产权来保护,则无法确定其权属,从而丧失其进一步利用与转化的激励诱因或容易导致纠纷。

为此,深入探讨军队院校科技创新中的知识产权管理问题,研究改进和提高军队院校知识产权管理的对策建议,着力增强军队院校科技创新水平和效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便成为本文研究的重要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李红军,王春光等.装备知识产权管理[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3.

[2]周宏著.防务采办知识管理策略研究[M].北京:出版社,2007.

[3]朱雪忠,乔永忠等.国家资助发明创造专利权归属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4]李红军,王春光等.自主创新政府采购实施对策[J].中国政府采购,2009,(3).

[5]徐岗.高校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2.

[6]王林.加强军队院校知识产权保护[J].军事训练研究,2008,(1).

[7]金明浩.高校科技创新中的知识产权制度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

知识产权学科建设篇6

[关键词]高校;知识产权文化;培育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其2003年9月召开的计划和预算委员会第七届会议上正式通过的《经修订的2004—2005年计划和预算草案》中首次提出了“建立一种明达的知识产权文化”的新思路,并随后在《知识产权组织计划活动的中期计划——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构想与战略方向》中进一步明确了把创建知识产权文化作为2004年至2009年期间WIPO构想与战略方向中的一项重点工作,其思路是促进和鼓励每个国家发展一种适合其需要的知识产权文化。…知识产权文化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经过人们继承丰富和发展而来的,在世界科技经济一体化和政治、文化相互交流与融合的潮流中逐步形成的新型文化形态。知识产权文化是人类社会文化进步的产物,知识产权文化培育需要社会各种力量的共同推动,高校作为引导知识创新的重要主体之一,势必成为知识产权文化的培育的中坚力量。

一、高校知识产权文化的内涵

我国于2008年6月513颁布实施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中,将知识产权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提出来,并将“培育知识产权文化”列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五大重点之一,明确提出要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的知识产权文化。高校是实施知识产权文化的重要主体之一,高校知识产权文化建设不仅是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知识产权文化的培育首先应该对高校知识产权文化的内涵有充分的认识,笔者认为,高校知识产权文化的内涵是在我国高校范围内形成“崇尚科研创新、提倡诚信守法、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文化氛围。高校知识产权文化的培育,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先导,以和谐高校的构建和良好的知识产权秩序的形成为价值目标,打造符合世界知识产权制度发展趋势、融合中国特色的高校知识产权文化。

“崇尚科研创新”的要求符合高等院校自身具有的科研功能,体现了高校知识产权文化的基本内核,是高校知识产权文化培育的基本前提,崇尚科研创新就是要高校师生在科学研究中发挥出勇于创新、敢于面对失败的科学精神。“提倡诚信守法”符合高等教育要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体现了高校知识产权文化的制度基础,是高校知识产权文化培育的规范准则,提倡诚信守法就是要求高校师生在涉及知识产权事务中遵照知识产权法律制度,规范自己的行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必须承担起新时期赋予其新的教育功能,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彰显了高校知识产权文化的价值理念,是高校知识产权文化培育的重要目标。

二、培育高校知识产权文化的意义

作为我国的科研主体,高校科学研究的过程以及科研成果的转化等与知识产权制度的实施有着天然的联系。作为人才培养的阵地,高校有着其他社会组织所不具备的特殊性,其教育功用的效果并非短期全部显现,更多则是体现在作为教育效果接受者的大学生日后的行为模式与文化素养上。高校的文化导向影响着青年大学生步人社会之后的发展方向,做好高校知识产权文化的培育丁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为知识产权制度的实施提供观念支持

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和执法力度已经达到相对较高的水平,但是由于缺少理论、实践以及思想意识方面的准备和一个自然孕育、锤炼的过程,并未完全实现移植法的本土化,更没有形成与制度水平相适应的知识产权文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知识产权制度作用的发挥。制度的实施离不开观念文化层面的支持,文化上的沟通交流有助于加深高校师生对于知识产权制度的理解,增强对知识产权制度的认同感。高校知识产权文化培育是知识产权制度在我国高校师生这一知识群体中获得整体认同,并进一步推动整个社会对知识产权制度的认同,从而促进知识产权制度发挥应然效用的前提,将为知识产权制度的实施提供观念支持。明达的知识产权文化能够感染高校师生,尤其是可以让大学生一开始就在尊重他人智力劳动成果的良好氛围中更好地认识知识产权、使用知识产权,使学生对知识产权的尊重成为其平常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中的组成部分。正如卢梭说过:“……而且是一切之中最重要的一种,这种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它形成了国家的真正宪法;它每天都在获得新的力量;当其他的法律衰老或消亡的时候,它可以复活那些法律或代替那些法律,它可以保持一个民族的创制精神。”如果内心已然对知识产权制度形成特定的认识,那么对知识产权制度的认同即成为一种文化习惯、一种思维习惯,这种习惯能够对高校师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能够促进知识产权制度与知识产权文化之间的良性互动。

(二)为我国知识产权文化的培育贡献力量

高校知识产权文化的培育是我国知识产权文化构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系统哲学理论,高校作为社会整体系统中的子系统之一,在知识产权文化培育中应该努力寻找符合其自身组织特点的途径,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才能促进整个社会系统知识产权文化的构建。从公众意识的角度看,成熟的知识产文化需要公众对知识产权制度保持敏感,对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迅速作出反应。高校就可以充分发挥其法律意识培养教育的功能,在大学生中开展关于反盗版、反假冒等关于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教育,使其具备一定的法律素养。高等教育让大学生做好了知识和能力的储备,高校知识产权文化的培育将知识产权有关的知识体系、制度规则和价值观念内化为个体的意识和道德准则,进而帮助大学生在继续社会化的进程中迅速适应社会知识产权文化的氛围,为社会知识产权文化的构建做出应有的贡献。从知识产权文化自身的特征看,知识产权文化具有创新性、前瞻性、物质依附性、文明性、继承性、民族性、开放性和包容性,高校具备培育知识产权文化的基础。作为一种新型的先锋文化,知识产权文化所倡导的创新性和前瞻性一直是高校科学研究的主旋律。知识产权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必须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其对经济基础的依附性与高校的教育发展方向一致,高等教育的办学也必须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知识产权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知识产权的地域性又决定了知识产权文化的民族性,同时,在世界经济、科技一体化进程的环境要求下,知识产权文化还应该具备与其他文化交融互动的开放姿态,具备融合差异性的品质,在多元文化交流中不断完善。高校在主流文化传播方面有一定的历史积淀,对新型知识产权文化的接受也具有宽容的姿态,在知识产权宣传、教育培训、学术研究与交流等方面都为知识产权文化的培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域外高校知识产权文化培育的经验借鉴

知识产权文化的培育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现代知识产权文化的内在结构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观念文化,包括知识产权理论、学说、意识、习惯等;二是制度文化,包括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公共政策、管理制度及组织机构、设施等方面。在知识产权制度发展相对成熟的国家,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知识产权文化,高校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一)美国鼓励创新和科研的实践

在美国,知识产权为国家的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美国虽然建国历史不长,但是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相对较早,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成熟推动了整个社会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政府在鼓励创新和科学研究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为创新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美国高校也在鼓励创新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美国对知识产权人才培养采取了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模式,美国高校在培养本国技术人才的同时还注意吸引全球范围内的优秀生源流向美国,美国高校率先进行的技术经营管理(MOT)专业已在200多个大学或研究生院开设,平均每年向社会提供1万多名技术经营专业人才。有研究者认为,正是美国20世纪80年代大规模开始的MOT教育,才使得10年之后美国的技术创新活跃、经济形势繁荣。麻省理工大学的一项调查表明,36%的美国青年对发明感兴趣,19%的人未来想成为著名的发明家,超过2000家公司设立是源于将大学的发明成果作为商业投资。”美国大学在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上十分重视,也注重对科研创新的鼓励,注重提高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为知识产权文化的发展铺垫了良好的氛围。

(二)日本知识产权观念文化的培育

日本在知识产权观念普及方面做了大量努力,为制度文化的构建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在学校参与的知识产权文化培育工作方面,教育是日本推进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的主要方式。日本推行的措施有两个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一是日本推行有针对性的知识产权教育方式。日本在知识产权意识和人才培养上给予充分的重视,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为了实现知识产权立国,日本政府根据不同的对象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如对幼儿进行创新和知识产权意识启迪教育,对中小学生进行普及知识产权知识教育,对大学生和研究生进行知识产权实用人才培养,对实业界和科研机构有关人员进行实用技能培训等。二是在强化全社会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意识方面,日本采取的是政府、学校、社团和企业结合运作的模式,为了培养知识产权领域高素质专业人才,日本政府支持建立合适的教育基地,如建立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学院和商学院,也有为企业技术员和工程师提供的职业教育等。企业也会与学界合作开发技术创新项目,赞助和参与各类发明竞赛和技术展览会,在大学设立鼓励发明创造的奖学金等,为日本发展其知识产权文化做出了贡献。

四、培育高校知识产权文化的途径

目前,高校在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进而影响了高校知识产权文化的培育,主要体现在:高校师生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还比较薄弱;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缺乏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和制度,存在科研成果流失的现象;缺乏必要的知识产权理论知识的培训;缺乏有效的知识产权激励机制等。高校知识产权文化的培育须形成全方位多层面共同推进的局面。

(一)观念文化的打造

1.契合传统文化中国知识产权法的历史是一个“逼我所用”到“为我所用”的制度变迁史,也是一个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安排的法律移植史。相应地,这一舶来制度在我国本土化进程必然要伴随着与传统文化、传统观念的碰撞。规则和制度的移植必须要有文化的支持,使这~域外制度在我国更深层次地扎根,根本途径是在文化层面上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合,即寻找中国传统文化中与知识产权制度相适应的社会环境、文化条件,并进一步创造与知识产权制度相协调的社会环境、文化条件。在这一思想指导下,高校的知识产权文化培育尤其是知识产权教育应该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借鉴,重视知识产权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契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确存在着与知识产权制度相悖的思想,如“窃书不算偷”“盗亦不耻”以及“权力崇拜”等,知识产权文化要不断地去修正这些观念。但同时也应该发现中华文明与知识产权文化相契合的地方,如中华文化中以和为贵、促进包容和沟通、促进和谐的理念,恰恰是多元知识产权文化开放性和包容性所需要的文化基础,在高校知识产权文化的培育中,不要一味地摒弃我国的传统文化。

2.融入自觉思维目前高校师生对知识产权的了解仅限于一些熟知的概念,如专利、商标、著作权等,而对于知识产权是缺乏深入了解的,比如,如何区分职务发明和非职务发明的界限,购买的商品包装上标明了驰名商标是否就代表其质量优质等,这些问题就很难获得满意的答案,而恰恰是这些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知识产权问题能够真正反映出对知识产权的认识是否融入到个体的思维方式中去。事实上,观念形态的知识产权文化有着更深远的影响力,反作用于人们的行为习惯。“付钱使用”的知识产权观念不仅仅是在付钱不付钱、付多少钱上打转,而且更透着文化和道德的素质。

只有将知识产权文化上升为观念上的自觉,普及知识产权知识,提高知识产权意识,使高校师生对知识产权的尊重成为自身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中的组成部分,把知识产权制度的基本规则融入到高校师生的基本观念中,才能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秩序。

3.融人校园文化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形成并倡导的价值观念、文化精神、行为方式等,它是由特定高校在其对外交流和对内管理等过程中所积累、借鉴、创造并推行的师生普遍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共同信仰的价值观念,校园文化影响校园活动的态度,对高校师生行为起到引导作用。高校知识产权文化的培育不是无土栽培,必须有适合其生长的土壤,在高校已有的校园文化中融入知识产权文化的嫁接技术可以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历来高校校园文化都会鼓励大学生勇于开拓创新,青年大学生群体在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梦想和创意都是创新的源动力,保护他们的研发兴趣与创造积极性,也是在高校培育知识产权文化的重要任务,因此可以把培养和保护青年大学生创造力的知识产权文化培育工作,融入到崇尚创新的校园文化中去。

(二)制度规则的支持

1.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建设和机构设置高校知识产权文化的培育工作要避免走入从“观念”到“观念”的虚无化,只有理论体系而不见实际成效。产学研相结合促进科研成果向实践转化一直是高校科研工作的重要动力,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过程相伴着知识产权制度的运用,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保护科研成果知识产权的相关制度是高校知识产权文化培育的行为落实,高校应不断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建设和机构设置。

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知识产权工作若干意见》第五条要求:高等学校要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形成人员、场所、经费三落实和管理人员专业化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高等院校要制定学校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规范学校知识产权事务的管理,规范学校有关知识产权的转让、许可、使用等合同事务,以契约形式明确高校与教师之间知识产权共享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等。

高校要设置知识产权管理机构,配备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知识产权管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对专利、版权、技术秘密等无形资产的管理,需要管理人员具备一定的业务知识,不同于传统的对科研成果的评审鉴定、归档、科研成果统计等事务性工作。设置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可以帮助高校建立起信息沟通体系,加强合同管理,对参与科研的教师履行合同的情况进行统一的管理和监督。在高校与企业合作成果转化过程中还可以协调双方合作关系,尤其是在高新技术研发转化中涉及双方的实力、利益、知识产权归属、利益划分等细节问题,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具体进行操作,有助于实现共赢的合作模式。

2.完善高校知识产权激励机制完善现有的科研指标评估体系,尤其是职称晋升的评价体系,增加对专利成果的考核比例,扭转以往重论文、轻专利的现象,促使高校教师在技术创新研发上多做努力,考虑专利、技术成果的拥有量以及转化效果,考虑知识产权的创造与保护。完善科研指标评价体系可以在现有的考核体系中增加对知识产权考核的要求,也可以对知识产权成果设置独立的评价体系,以此激励高校科研人员发挥科研创新精神。

重视知识产权成果转换收益,制定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针对职务发明的利益分配,在专利法界定的原则基础上,高校应该制定利益分享的具体操作方案。例如,德国洪堡大学即实行职务发明报告制度,遵循“谁所有,谁付费”原则。科研人员对其非职务发明应向学校报告,并提供非职务发明的证明,对于职务发明,在科研人员向学校登记其发明后,学校必须在1~4个月内审查决定其是否作为发明所有人。如果学校放弃此项发明,则该发明作为非职务发明由发明人自行处理;如果学校决定作为发明所有人,则学校会与发明人一起就可能的转化结果分享问题进行协商,以学校的名义申请专利,学校在享有专利权的同时承担申请、维护、转化等方面的全部费用。高校在制定利益分享方案时应该考虑长远利益,统筹兼顾,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才能保护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三)人才环境的塑造

1.加快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在具备条件的高校开设知识产权专业,要以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培养来助推知识产权文化的培育,细化课程设置,优化师资,加快培养产业急需、实务能力强、熟悉知识产权运行规则的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努力使高校成为知识产权实务型人才培养的摇篮。在没有开设知识产权专业的高校,也要将知识产权教育作为一项普及性教育,通过开设公共选修课或者周期性讲座的形式,向大学生传达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用方面的知识。

2.发挥高校的科研优势高校可以充分发挥自身在科研层面的优势,推动知识产权文化的学术研究与交流,与兄弟院校、中介服务机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政府管理部门等加强合作,开展知识产权相关研究,特别是实务性研究,着重于地区产业实际,推进校企合作,使具有科学性和影响力的知识产权学术思想有机会走进应用领域,增强全社会运用知识产权制度提升竞争力的意识。作为知识产权创新主体的高校,应该扭转那种为职称晋升、申请专利的错误观念,抵制盲目申请专利,应当制定正确的高校知识产权战略,寻找恰当的产学研合作渠道。

3.开展诚信守法宣传教育要求大学生在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管理、保护的过程中保持诚实的态度,杜绝学术剽窃,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开展形式多样的知识产权宣传活动,如“知识产权主题班会”“大学生发明创造成果展览”“知识产权法制宣传与咨询”等,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对发明创新的意识,强化知识产权法制观念。另外,在知识产权宣传过程中要注意与新近形势的密切结合,如结合上海世博会的召开大力开展与世博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宣传活动,使大学生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形成更加感性的认识,营造一个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与创新的文化氛围。

知识产权学科建设篇7

论文摘要:SWOT分析方法是了解知识产权人才影响因素的有效方法。本文从江苏省知识产权人才现状出发,对其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进行全面分析,为江苏省制定相关知识产权人才发展政策,加大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提供相关的理论和实证基础。

论文关键词:知识产权;人才;SWOT分析

“十一五”以来,江苏省知识产权事业快速发展,全省专利申请与授权量年均分别增长55%和52%,均超过全国增幅30多个百分点。目前全省知识产权事业步入加快发展的战略推进期,将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积极创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示范省。面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对大力发展知识产权事业提出越来越迫切的要求,如何加速培养和推进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是目前江苏省知识产权工作中亟需解决的问题。而目前的状况是在全省各个层面上都非常缺乏知识产权法律和管理人才,没有人才就无从谈应对,所以,当务之急应当在战略高度上加快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制定人才对策,在全社会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本研究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全省范围内大中型企业的知识产权人才现状进行分析,本次调查共回收企业样本273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江苏省的知识产权人才环境进行分析,从内部优势因素(Strength)、弱点因素(Weakness)和外部的机会因素(Opportu—nity)、威胁因素(Threat)等多角度做出分析,从中找出江苏省知识产权人才有利因素及不利因素,主要因素见表1。

l优势分析

1)区域经济发达。江苏省地处三大经济圈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区域经济快速发展,200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061亿元,比上年增长12.4%,排名全国第二,仅次于广东省的39082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4232元,折合6475美元。同时,政府加大对知识产权的经费投入,2009年省级知识产权财政预算达8725万元,同比增长35.08%;市、县(市、区)专利专项经费投入达2.93亿元,同比增长91.19%。发达的区域经济为江苏省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和强有力的经济保障。

2)科教优势明显。江苏省科教资源丰富,2008年在苏高等院校120所、科技机构4761个[4]。江苏省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为知识产权事业创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教育资源,同时部分高校设立了知识产权专业,为知识产权的发展直接提供了一定的专业人才资源。2005年成立的南京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是国内为数不多的独立知识产权学院之一,另外江苏省有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知识产权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双学位等多种学历课程。依托高等院校资源,江苏省积极推进知识产权培训基地建设,相继建立南京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南京工业大学、江南大学、苏州大学和徐州知识产权培训中心5个省级知识产权培训基地,为全省知识产权人才培训构建了基础平台。

3)人才政策优势。江苏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高层级人才工作,先后出台“333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六大高峰”人才工程。2003年在全国率先召开了人才工作会议,2003年5月14日制定印发了《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决定》,提出了“坚决冲破一切妨碍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改变一切束缚人才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革除一切影响人才发展的体制弊端,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进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努力形成人才辈出、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生动局面”的战略目标,开创了江苏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局面。

4)知识产权专业职称的设立。1993年起,我国逐步建立了专利人、知识产权律师(专职或主要从事知识产权业务的律师)、商标人(2003年起已经取消)等知识产权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专利人和知识产权律师隶属于社会中介组织,其资格均属执业资格,但没有将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纳入其中,他们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中往往归到“经济师”系列,一是无法体现出其专业性和职业性的特点;二是使得很多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管理人员辞职改行或是选择了专利行业。

2008年,江苏省首次开展知识产权专业职称评审工作,并按照省职称评审工作文件精神,拟定了评审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两年以来,共有35人获得知识产权高级工程师资格,41人获得知识产权工程师资格。江苏省知识产权专业职称的设立和规划化,通过设定一系列的评价标准,引导申报人培养和提高相应的工作能力与业绩,达到评价体系所要求的条件;另一方面,评价体系通过差额聘任等辅助措施,引入竞争机制,引导专业人员的竞争,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

2劣势分析

1)知识产权人才匮乏,高端人才紧缺。江苏省人才资源丰富,截至2008年,全省各类人才达722万人,其中科学家、工程师35万人,但知识产权人才相当缺乏。首先,行政管理人才缺乏。2008年全省仅有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人员381人,一线行政执法人员只有30多人;其次,企业知识产权人才缺乏。本次调研的样本企业中,建立专门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企业仅占调研样本的49.4,企业专职知识产权人才与研发人员的比例仅为0.86,而日本Cannon公司知识产权专业人员的比例达到7.11%;第三,中介服务人才缺乏。2009年全省仅有专利人255人,且年龄在50岁以上的专利人占到总数的51.3%。另外通晓知识产权国际规则、熟练开展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策划、能涉外知识产权诉讼的高端服务人才更是极度匮乏;第四,教学与研究人才缺乏。全省目前开展知识产权教学与研究的24家高等院校中,知识产权专职教师为150人,仅占样本高校专职教师总数的0.52。

2)知识产权人才素质参差不齐。知识产权人才除了具备丰富的国内外法律及国际条约的法律知识、科技知识、外语等专业素质之外,还必须有一定政治素质,对于所任职机构保持一定忠诚度]。特别是企业知识产权人才须对经营有关的技术、产品、生产、营销、财务以及文化具备相当的知识与经验,即一定的经营管理素质。而目前我国大多数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机构,尤其是高等院校多侧重对知识产权人才的法律知识教育,不重视知识产权人才对科技、外语等知识的掌握,忽视经营管理等其他素质的培养,因此江苏省乃至全国都存在知识产权人才知识结构不尽合理,政治和管理素质亟待提高的局面。

3)知识产权人才待遇偏低。培养成本、就业门槛与工作待遇是知识产权人才在成长过程中所关注的基本问题,是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机制的间接组成部分。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成本一般来说要高于其他专业的人才,除纯知识产权法学人才外,知识产权人才大多还要具备一门理学或者工学或管理学学科的知识背景,学习成本和难度要比其他学科高。而在就业方面,就江苏省目前情况来看,知识产权人才除了企业有较多需求外,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在待遇方面,进入政府部门作公务员或者进入企业的知识产权人才,其待遇一般并不比其他人员高。当成本与收益不成比例时,选择知识产权专业的学生就会减少,从而导致知识产权人才供给严重缺乏。

3机会分析

1)江苏省知识产权事业步入战略推进期。“十一五”以来,江苏省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年均分别增长55%和52%,均超过全国增幅30多个百分点。2009年专利申请量达到17.4万件,专利授权量达到8.7万件,均居全国首位。2009年江苏省政府与国家知识产权局签订“创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示范省”协议,利用双方优势共同推进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为江苏省推动知识产权事业再上新台阶提供了难得机遇。江苏省知识产权事业的快速推进,将为知识产权人才的就业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2)江苏省知识产权战略出台。2009年2月15号,江苏省颁布实施《江苏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明确提出知识产权人才建设“百千万”工程,并对江苏省的知识产权人才的发展也做了进一步规划:将知识产权高端人才培养纳入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六大人才高峰”计划;实施知识产权人才建设“百千万”工程,培养500名具有较高素质的知识产权服务人才;1000名具有较高知识产权专业知识的管理人才,10000名具有较强知识产权管理运用能力的企业知识产权工程师,以适应知识产权管理与服务需求;建立长效培训机制,对知识产权管理、服务及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实施分类培训;加快知识产权后备人才培养,鼓励高校设立知识产权学科,在理工科专业学生中开展知识产权双学位教育;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创办知识产权学院,开设知识产权本科专业,设立知识产权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建立知识产权人才引进机制,将知识产权高端人才引进纳入省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加大吸引海内外知识产权高端人才的力度。

4威胁分析

1)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目标错位。从江苏省知识产权人才现状来看,知识产权立法、执法、司法等部门的需求,相对而言则较少;全省最为缺乏的是企业知识产权人才。但是,现在江苏省目前开展知识产权专业培养的各所大学基本上主要都是以培养法学专业的知识产权本科生和研究生为主,教学内容基本都是法律课程。由此可见,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不尽合理。一方面,适合企业需要的知识产权人才严重缺乏;另一方面,作为法学专业的知识产权本科生和研究生,由于其知识结构过于单一、有法学理论而缺乏理工科背景,难以适应企业对知识人才的需求,在就业方面面临困难。

2)人才流向跨国公司。人才是创新之本,我国的科研人才原本就相当有限,而跨国公司通过在中国设立机构吸引大批科研人才在其研发机构工作,这使我国的企业和科研机构处于被动地位。此外,跨国公司设立研发机构,不断从国有企业、科研院所挖掘人才和技术,形成中国国有企业或科研院所对跨国公司逆向技术扩散,加剧了中国企业的技术依赖性和产业空心化。同时,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凭借其先进的科技水平和优厚的物质待遇不断吸引我国为数不多的知识产权人才为其服务,江苏省高校培养出来的知识产权人才不少都流向了跨国公司和大型外企、外国机构。科技人才和知识产权人才的大量流失,使得江苏省企业遭遇国外知识产权围剿,面临着较为严重的生存危机。

5加快知识产权人才发展的战略举措

通过以上对江苏省知识产权人才的各方面因素的分析,提出江苏省知识产权人才的战略举措。

1)完善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加强高校知识产权师资培养,加快组建复合型的知识产权教学师资队伍;继续推进高校知识产权教育改革,如明确知识产权教育的专业定位,合理设置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层次,加强知识产权实习基地建设;充分利用法学和管理学硕士、博士点机制,加速知识产权高层次人才培养。

2)推进知识产权人才在职教育。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应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学历教育,另一条腿是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应广泛开展对党政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教师等进行知识产权培训与在职教育。在提高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同时,将其推广普及到全社会了解,以形成全社会尊重知识产权的环境。

知识产权学科建设篇8

[关键词]科技资源共享;知识产权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信息化浪潮在全世界的兴起,科技资源共享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科技资源共享中的知识产权共享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我国《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把科技资源共享机制的建设提到战略高度,明确提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要以建立共享机制为核心,以资源系统整合为主线,搭建具有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随后,全国科技系统广泛开展了科技资源共享建设。

目前全球信息技术发展过程的不平衡性,以及企业或机构采用信息技术管理企业应用过程的不平衡性,使得信息不能获得有效共享和利用。尤其是在我国,虽然信息资源建设与应用技术也有一定的发展,但由于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统一的思想认识、相应的标准和规范、科学的规划和组织,存在信息资源整合技术缺乏系统的梳理,信息资源管理缺乏整体规划,知识产权管理意识不强等问题,造成资源不能共享。可以说,要实现异构平台、跨平台的信息公平而有效利用,就必须重视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努力实现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二、科技资源共享应用及其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现状

科技资源是指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组织、管理、信息等,硬、软件要素的总称。它不仅包括仪器、设备等,还包括实验材料、实验方法、科学实验数据和科技人才、科技服务等。

科技资源的共享就是公开并整合现有的科技资源,实现科技资源的科学高效使用和管理,不断开创新的资源,使之创造出更大的价值。我认为,科技资源的共享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科技硬件资源(即物理资源)的共享,包括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和实验条件等的共享;二是科技信息资源的共享,包括文献、图书、资料、科学数据等的共享;三是科技人才资源的共享;四是科技服务资源的共享,例如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科技战略决策服务、科技创新知识产权服务、科技金融服务等。

从总体来看,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早在上个世纪就开始了对科学数据共享的法律规制研究,并且已经形成了相当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以此来规范和保障科学数据共享系统的正常运行。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体系,但在立法与司法上还存在着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国家科学数据共享工程”实施以来,科技部、财政部等部门制定了相应的发展规划、标准规范等,但还未出台科技共享的知识产权保护相关规定。

三、科技资源共享中的知识产权管理实证调查

由成都市知识产权服务中心牵头组织,我们开展了科技资源共享中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现状的问卷调查活动。共计收回11家单位的调查问卷。我们通过广泛了解国内外科技资源共享政策、实地走访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证调查研讨。

1. 调查问卷情况的分析

从调查的11家单位可以看出,目前成都科技资源共享应用主要领域有生物制药、信息软件、机械电子、食品产业。科技资源主要是大型实验仪器设备与实验基地,其次是科学数据、科技文献、网络环境,最后是软件技术平台。参与调查的单位中有55%的单位经常进行科技资源共享;有45%的单位曾参与资源共享应用,且较少进行。参与调查的单位中,曾发生3件以上知识产权纠纷的单位只占9%;其余91%的单位不曾发生知识产权纠纷。这说明,在知识产权应用中,目前知识产权纠纷的发生率较低,且一旦发生,该单位可能就会出现一系列问题。

调查中,选择共享各方强调需要政府做的主要工作中,建立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制定科技资源共享办法的呼声最高,达到73%;其次是建立科技资源数据库(占64%);再者就是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占55%).这说明目前成都科技资源共享尚处于建设初期,科技资源共享应用需要逐步进行平台与制度建设,同时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意识也正在逐步增强。

为实现科技资源共享,在应该如何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的问题上,有82%的单位认为签订共享协议并做出承诺;其次是制定专门规章(55%);其次才是采取成立专门组织、第三监督、缴纳保证金等措施。

2. 被调查单位的需求与建议

有的单位要求开放并提供文献检索及图书阅览资源,使成员单位能免费共享;加强成员之间的沟通,资源共享应以务实为核心。

一些单位在软件测试平台、科技人才资源等方面提出了需求,建议制定科技人才流动(兼职)有关政策、开发有关科技资源共享信息查询系统。

个别单位认为,要加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需要政府及有关部门制定计划和措施,把企业培育成自主创新的主体。目前

四、科技资源共享应用中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的现实特点

从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及各方面了解到的信息来看,科技资源共享应用中还存在信息渠道不畅通、共享机制、知识产权管理等方面有待改善的特点。

由于科技资源分布状况不均信息网络还不健全,共享的信息渠道因此受阻。一方面许多单位和科研人员不知道谁想共享自己的资源而不能提供共享服务;另一方面还有许多单位和科研人员不知道该去何处共享自己所需的资源。

科技队伍缺乏有效的凝聚机制。在科技工作中,人的工作才是最为突出和重要的,目前由于缺乏有效的凝聚机制及严密的管理措施。高校的科研队伍整合状况也不容乐观,校与校之间、校内各院系之间、实验室之间以及研究人员之间的合作交流都不够,未形成巨大的人才优势。

缺乏促进科技资源共享的具体法规和运行机制。在我国科技资源管理工作中,一方面,关于科技资源共享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导致科研单位普遍缺乏共享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具体可操作的共享运行机制有待完善,科技资源共享中的知识产权等问题尚待探索解决。

管理不完善、知识产权意识不强。共享的提供方或参与方对于科技资源共享中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尚有待健全。科技资源共享的管理过程要有懂技术的工程人员,还应有熟悉知识产权的法律人员。我国一些企业对外合作时,经常忽略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不知如何保护自己的权益,或者就是根本没有意识到知识产权的价值就从手边流失了。知识产权评估系统不完备。进行科技资源共享合作时,相关费用的收取与出让的知识产权价值有关。我国企事业单位一般对自己拥有的知识产权价值估算较低,对合作方出让的知识产权价值不明确,在费用问题上没有估算标准,只能以对方提出的价格为准。

五、科技资源共享中的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的基本原则

1.促进公益与保护私权相结合的原则

知识产权法是智力成果专有权的“授权法”,通过“禁止”和“允许”两方面的详细规范,赋予信息生产者或创作者在一定地域和时间内排除他人使用其资源的权利。这种权利的内容十分广泛,不仅包括法律对人类智力创作成果的保护,如保护文化创作的版权及其邻接权、保护技术创新的专利权等,而且也包括法律对公平竞争秩序所进行的保障,如商标权、商誉权、地理标志、商业秘密以及反不正当竞争权利。从法律功能上看,知识产权法通过个体专有权利的赋予来实现全社会知识资源的增长,并直接或间接地促进市场有效竞争。

知识产权是一种私权,私权保护是知识产权法的基本考量,但知识产权这种私权具有很强的公共利益性质,换句话讲,知识产权法具有公共利益的目标。美国《宪法》的知识产权条款也蕴含着这一思想:“通过确保作者和发明者对其创作物和发明的有限期的保护来促进科学和有用艺术的进步”,实际上这反映了知识产权立法目标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公共利益。管理和保护知识产权这种私权,看似和公共利益有一定冲突,其最终目标还是为了促进人类公共利益。科技资源共享中的知识产权权利人的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受到法律保护。保护是共享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要对共享活动中的知识产权在法律范围内做出合理的限制,以合法的合理使用、法定许可、强制许可以及权利用尽原则防止知识产权滥用,保护社会公共利益。

所以,在科技资源共享过程中,我们仍然要坚持促进公共利益和保护知识产权的统一的原则,以此增进社会公共福利。

2.共享自由与保护秘密相结合的原则

科技资源共享的管理要解决许多矛盾:如公开与保密的矛盾、用户与数据拥有者及数据管理者的权益矛盾、无偿共享与有偿共享的矛盾等。对于科技资源共享中的知识产权政策来讲,首先碰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共享与保密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既然是资源共享,许多信息与资源将会公开。如何把握好共享公开与保护商业秘密、国家秘密之间的尺度,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在科技资源共享中,坚持共享自由与保护秘密相结合,既有助于保护科技资源共享提供者的权利,又有助于保护科技资源共享服务者、共享使用者的利益。

3. 免费共享与有偿许可结合的原则

一方面我们不可能完全依靠其行政手段有效配置、合理安排发明资源,因为这种资源的最佳流动最终还是需要依靠市场交易活动来实现的;另一方面,国家并不是一个经济实体,因此很难完全从经济的角度考虑资源的安排,而往往会更多地从政治利益等一些非经济因素角度进行决策,比如选择其权利人可能更多地考虑他的政治上的可信赖性,而可能忽略那些经济上具有潜在实力的企业等,由此使其决策偏离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机。

根据“谁投资谁拥有”的原则,国家理应对政府资助项目产生的智力成果拥有所有权或一定程度上的支配权。现实中,政府投资开展一个研究项目,往往有着专门的目的。对于国家投资并拥有产权的发明成果,政府都有免费使用的权利。当承包商或其他许可方对政府资助产生的发明实施不利时,政府还可以强制许可。

六、结束语

以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促进科技资源共享

科技资源共享中要建立和完善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同时,还要注意以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的体系观念来保护知识产权,促进公共利益。

知识产权学科建设篇9

关键词:高等学校 知识产权 管理体系

2005年3月28日,国务院总理在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宣布,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国家。而建设创新型大学是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因此,知识产权的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我国高校尚未建立一个系统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知识产权管理存在诸多问题,高校知识产权侵权屡见不鲜。这大大阻碍了高校知识产权的发展和创新型大学的建立。所以,高度关注并完善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成为当务之急。

一、高校知识产权管理概述

(一)知识产权管理

在现代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不仅是一种经法律确认和保护的财产权利,更是一种能为人力所控制,并带来巨大财产性利益的经济资源。然而这种经济资源只有通过系统、有效的管理才能充分发挥其价值。知识产权管理就是一个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乃至国家对其所拥有的知识产权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实现最佳经济效益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过程。

知识产权管理根据管理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专利权的管理、商标权的管理、著作权的管理、商业秘密的管理。根据管理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政府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知识产权管理。根据管理的工作阶段,可以分为知识产权的获取管理、知识产权的维护及应用管理、知识产权的保护管理。

知识产权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产权获取,即知识产权的申请与获得。2.知识产权实施,即自有知识产权的商业性利用,以发放许可证、签署有关合同的形式授权他人使用自有知识产权。3.市场监控,即通过对相关市场的分析,确认存在知识产权侵权的可能性。主要包括市场上是否存在对自有知识产权的侵犯;本单位即将或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是否失去获得知识产权的可能性,已完成的有关项目是否存在侵权因素等。4.合同管理。这里的合同主要包括两类:职务发明的发明人和其所在单位的合同,权利人与使用人、受让人之间的合同。管理工作包括合同的签署与合同的保管、技术资料的检索等。5.有关法律事务与纠纷处理,即对涉及以上三方面的法律问题的处置与解决。

(二)高校知识产权管理

根据国家教育部1999年4月8日实施的《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的第三条规定,高校知识产权包括:专利权、商标权;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著作权及其邻接权;高等学校的校标和各种服务标记;依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或者依法由合同约定由高等学校享有或持有的其它知识产权。

高等学校作为一个自由的科学园地,以其为主体的知识产权管理不同于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和政府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有其独有的特点。

1复杂性。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知识产权对象的复杂性和权利主体的复杂性。高校专业学科门类齐全、结构层次丰富,各学科之间相互交流与渗透,产生新的学术思想和科学成果。这些成果以各种形式体现出来,包括:学术论文与著作、计算机软件、工程设计、产品设计图纸及其说明等著作成果,也有以新产品、新材料、新生产工艺、流程、技术等形式的专利技术与技术秘密。这些智力成果的诞生,除了依赖于发明人的智力劳动外,还需要大笔的资金、设备的投人。而一项成果的产出,往往参与人众多,资金、设备的来源也多重,发明人之间、发明人与所在单位之间、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复杂难辨。这些因素都导致了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复杂性。

2.综合性。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复杂性使得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涉及面广,涉及各种不同学科及其相互组合,这就决定了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必然带有综合性的特点。因此,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应具备多种学科的知识背景,除了掌握法学基础知识外还应当能够理解文、理、工、医、经、管等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前沿、动态,是

多学科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这也是综合性的一方面表现。

3.非营利性。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目的在于获得最大利益,是以营利为根本目标的。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则不同,其目标在于建立起与知识产权制度相适应的,适合高校特点的管理体系,通过规划指导、组织落实和管理模式达到防止知识产权流失,避免知识产权纠纷,提高科研起点,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成果转化和知识利用,促进学校发展和社会发展,是不具有营利性质的。

二、中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现状与不足

调查已发生的高校知识产权纠纷可知,专利权和高校的校标和各种服务标记(以下简称为“高校标记,’)最易引发各种争议和冲突。因此,对这两部分的管理就显得格外重要,下文也主要针对这两部分展开论述。

高校标记主要包括:高校的校名、校训、校徽、专用的图形或标志,以及一些与高校特定历史文化背景相关的非正式名称,如高校标志性景点、建筑名称、图案等。其中,校名又包括校名的全称、简称,中文、汉语拼音以及外文形式。近年来,侵犯高校标记的案件层出不穷,严重侵犯了高校的名誉和经济利益,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全国大部分高校也逐渐意识到标记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于是纷纷选择以申请注册商标的方式来保护自有的知识产权。目前我国高校申请注册商标时,选择类别有所不同,主要分为以下三种情况:1.大部分高校只在有关教育培训和科研服务的41,42类进行注册。2.有的高校除了41,42类外,还会根据学校需要、办学特点、专业倾向,在和学校教学活动密切相关、学校的优势项目等方面有关的类别上进行注册,如清华大学在9,11,16,35,37,41,42,44等类别注册。3.有的高校则选择了45类的全类注册,如浙江大学、北京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和郑州大学。呈现出明显的高校标记商标注册登记不均的现象。

同时,我国自1985年实施《专利法》以来,各高校也相应地开展了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近年来,高校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呈明显上升趋势。1999年以前,我国高校专利申请量一直在2000件以下小幅度徘徊。2000年始,专利申请量呈明显递增趋势,2005年达19921件,是1986年的18.83倍。(2j(p133)专利申请量的日益提高,不仅是我国高校对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重视和知识产权意识提高的结果,同时也是一些政策和制度的引导、激励和强化所致。

首先,部分高校制定了知识产权激励机制,鼓励发明人申请专利的积极性。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其设立专利资助与奖励基金,用于资助职务发明创造的专利、奖励授权专利等。由学校委托的、以学校为第一申请人的国内发明专利,每项补贴费2001)元,国内实用新型专利每项补贴费500元,授权国内发明专利每项奖励4000元;由学校委托的、以学校为第一申请人的国外发明专利每项补贴1500元,授权国外发明专利每项奖励5000元。并规定在学校将职务发明创造、职务技术成果或其他知识产权转让给他人、许可他人使用、技术人股或产业化的,从收人纳税后提取不高于60%的比例,作为项目完成人的报酬。其次,目前很多学校都将教师、科技人员的专利申请数量作为其职称、晋级、奖励的重要指标,而各个高校之间也将专利申请数量作为教育质量、创新和科研成果重要的评价依据。学校在审批、调拨科研经费时一般需要教师或科研人员出示其相关项目的专利申请文件。

从上述可知,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已取得一定的进展。但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仍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还需进一步的改善。

(一)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不健全

目前我国高校对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设置主要采取两种模式,即挂靠式和独立式。在挂靠式管理模式下,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一般挂靠在科研成果主管机构内,没有专门的知识产权办公室或专业管理人员。高校只对管理机构的职能进行简单的分工,知识产权属于多个机构管理,其职能的形式是分散的。而在独立模式下,高校设立独立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由专业管理人员从事管理工作,并配备必要的设备和一定的经费。目前,就全国范围来看,只有36.4%的高校设置了知识产权办公室或者在学校科研处下设专利科。45.5%的高校明确学校科研处为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而18.8%的高校既无专门的专利管理机构,也无专人管理专利工作。[6}可见,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设置普遍采取的是挂靠式。由于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具有复杂性和综合性,而科技主管机构的工

作人员在兼顾科技成果的鉴定、奖励事宜下很难有足够的精力投人知识产权的管理工作。同时,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涉及诸多法律问题,而科技主管机构的工作人员一般不具备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很难有效的进行知识产权的管理工作。

(二)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关于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全国性文件,仅有教育部1999年《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2002年科技部、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作用的若干意见》以及2004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知识产权工作的若干意见》三部。而全国10%的高校尚未制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已有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设计不周全、不严密,更多的只是在重复一些法律条款,在智力成果的归属问题、专利的申请与维持、利益的分配等问题上还不完善,缺乏可行性,不能切实有效地保护高校知识产权。

(三)知识产权各环节管理失衡

1.知识产权获得管理阶段

首先,在智力成果研究之初,缺乏调研,忽视专利文献检索,造成重复劳动。专利文献是科研重要的参考资源。全世界每年出版的100多万份专利文献中,记载了全世界95%的新发明、新技术,而且专利文献提供的技术信息,要比其他媒体的报道早5-10年。在研究工作的各环节,充分地利用专利文献有利于了解相关领域的最新动态,启迪开发新思路,节约研究时间、降低研究成本,减小风险。但我国大多数高校在研究课题立项时,忽视专利文献检索,造成重复立项、低水平研究,新技术开发成效低。

其次,在智力成果完成时,缺乏严格的制度调节,发明人优先导致智力成果丧失新颖性而无法申请专利。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在制定教师、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业绩考核、奖励和职务聘任等业绩标准时,较少考虑到专利问题。发明人投人巨大的智力劳动,申请专利所获得的收益却不如在不同级别期刊上获得的奖励。投人和产出远远不能匹配,导致发明人申请专利的积极性不高。并且,申请专利需花费一笔不小的申请费,而高校的知识产权管理中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仅有45.5%的高校设立了职务发明专利申请费资助,额度为1000~4000元,这又进一步加剧了失衡结果的发生。

最后,在申请专利时,利用我国专利审查制度的缺陷,进行重复申请。或将同一成果拆分申请,或将同一成果更换名称多次申请,或将同一成果用同一名称同时申请专.利和实用新型,更有甚者进行恶意申请、恶意抢注。这不仅造成高校资源的浪费,更致使我国专利审批和管理系统迟缓。

2.知识产权维护及应用管理阶段

首先,无效专利多。我国《专利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发明专利权的期限为二十年,实用新型专利权和外观设计专利权的期限为十年,均自申请日起计算。而近年来大部分高校专利权因提前终止而失效,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资金的缺乏。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科研单位与高等院校知识产权情况调查报告》显示,选择因缴纳不起年费而放弃专利权的有33%,认为专利市场前景不好的占37%。高校专利的维持费一般是由该项目的科研经费来维持,而该项目一旦完成,专利的维持就难以继续。对一些有前景但利益的体现需要一段时间的项目而言,如果因为缺乏维护资金而失效,导致其成为公有技术,就会造成高校财产的流失。

其次,专利实施率低。知识产权何以成为具有财产利益的经济资源,主要体现于知识产权的实施上。而目前我国高校专利转化率低,呈现出“成果多、转化少、推广难”的现象。一方面是由于高校课题项目侧重理论研究,专利的核心技术比较粗糙,缺乏成熟性和稳定性,经不起复杂的现场条件检验:另一方面是由于高校侧重于对知识产权的考核与评价,忽视知识产权的现实转化,高校的大多数专利只是阶段性成果,缺少二次开发。的成熟性,造成专利转化风险增大;还有一方面是专利转化机制的缺乏,使得高校和市场需求相脱节。

3.知识产权的保护管理阶段

这一阶段的管理失衡主要是指高校知识产权的严重流失。《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及对策研究》的调查数据表明,近30%的高校反映有科技成果流失现象,其中外单位窃取流失占40%,化公为私占10%左右,随人员调配占20%。目前,高校中技术开发、合作研究、技术转让、技术投资等科技合作活动越来越频繁,在这一过程中高校知识产权流失现象也越来越严重,主要表现为:技术转让时作

价过低;高校投资人股创办合资企业或对学校的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时,知识产权往往不计价或评估价值偏低;在和企业合作开发研究中,企业方因提供资金、设备等条件而获得知识产权造成学校知识产权流失。

造成以上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其一,知识产权意识淡薄。作为权利人的高校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发明人缺乏知识产权法律意识,认为自己研发、完成的技术成果应当归自己所有,可以随意支配。其二,缺乏对侵占高校知识产权行为的可实施的约束机制。其三,激励机制不健全。我国高校长期存在“重成果鉴定、重报奖、重论文、轻专利、轻商业秘密”的现象,发明人投人了巨大的智力劳动,而只获得远小于投人的产出,导致发明人申请专利的积极性不高。而我国大部分高校规定的奖励数额甚至低于法定的最低线,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无法真正发挥奖励的效果。大部分高校规定在专利实施后给予发明人或设计人的利益分配较低,没有实现学校与发明人间利益的平衡。

三、中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完善

高校应充分重视上述问题,努力探求解决之道,不断完善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一)加强知识产权普及教育

从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现状可知,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缺位是造成诸多问题的根本原因。因此,加强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就成为首要任务。首先,可以通过校内网络、广播、校报、校刊或在校内张贴宣传画册等方式,使广大师生员工对知识产权的相关概念有一个基础性认识。其次,将知识产权纳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授课范围中,普及知识产权法律的基础知识。再次,可开设知识产权法律的公开课或培训班,系统地传授知识产权方面的知识。最后,还可通过举办讲座、开展知识产权知识竞赛、举办知识产权宣传周等校园活动,扩大知识产权在广大师生员工中的影响,强化知识产权意识。将知识产权纳人学校的普法教育计划,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在全部师生员工中普及知识产权法律知识,逐步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为学校知识产权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健全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

鉴于挂靠式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不足,高校应设立独立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形成人员、场所、经费三落实和管理人员专业化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借鉴国外大学的相关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可建立两层结构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上设“知识产权领导小组”,作为学校知识产权重大事件决策机构,统筹管理全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由校各职能部门领导组成,主管学术研究的副校长任责任人。下设“知识产权办公室”,作为领导小组的执行机构,并具体负责知识产权的日常维护工作。学校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聘请2名以上的专业人员或利用校外的知识产权机构完成此项工作。

高校也应在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根据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要求和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性、系统性、可执行性强的规章制度,完善知识产权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组织机构、技术秘密审查、专利申请及保护、产权归属、档案管理、人员流动、奖励、人员培训等。如浙江大学制定有《浙江大学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保护若干规定》、《浙江大学专利管理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浙江大学专利基金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三)落实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具体措施

1.重视信息检索工作。首先,高校应严格课题项目申请审批工作,强制施加项目申请人信息检索的义务。要求项目申请人在提交的申请报告和阶段报告中附加信息检索报告书。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申请人的工作负担,但有益于及时了解相关领域的最新动态,启迪开发新思路,节约研究时间,也有益于及时终止那些失去获得知识产权可能的项目,节约研究成本,降低风险。其次,高校可开设信息检索与利用相关课程,指导科研人员高效地进行信息检索工作。

2.设立知识产权专项基金。高校应设立知识产权专项基金,用于支付商标注册申请费和维持费、职务发明的专利申请、维持等相关费用,以改善高校标记商标注册登记不均的现象和无效专利多的问题。但对于职务发明的发明人而言,这种资金支持不是无条件的,而是要与专利的实施许可结合起来。高校可规定,在专利得到实施后,从专利实施的收益中抽取一定的比例金额作为学校的管理费用。如,中南大学规定,专利使用费的10%进

人学校的专利基金,20%作为报酬直接发给发明人或者设计人,70%拨入相关科研课题的账户。专项基金的来源除了上述的专利实施收益外,还包括高校一定数额的经费拨款、政府有关部门的资助、社会公众的捐款、商标授权使用费等。

3.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首先,改善我国高校长期存在的“重成果鉴定、重报奖、重论文、轻专利、轻商业秘密”的现象。在科研人员评定职称、业绩考核时,较多考虑专利问题,并视专利的申请、授权和转化实施阶段的不同给予不同的考量。其次,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相应奖励政策,有助于扼制高校知识产权流失现象,促进知识产权的转化实施。对于职务发明申请专利的,给予发明人一定数额的奖励。对于专利转化实施的,从转化实施所得的净收人中,提取一定的比例对发明人及对转化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对于以专利投资人股或以专利为基础成立公司的,可将报酬或奖励折算为公司的股份份额或出资比例,发明人及有关人员依据其所持有的股份或出资份额获取收益。应注意的是,高校在制定奖励数额与奖励比例时,应充分考虑课题难易程度、所取得的成果、市场前景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加大奖励的力度,使奖励金额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否则无法真正发挥激励的效果。

4.完善专利转化机制。首先,构建专利转化服务体系。设立一些为专利转化实施所需环节服务的中间机构和组织,如知识产权评估机构、技术交易保险机构、融资服务机构等,客观、公平、科学地评估高校知识产权,减小转化风险。其次,搭建专利转化平台,充分提供中介咨询服务,定期举办知识产权交流会、技术博览会等,使得高校和市场需求相互连接,为转化提供机遇。再次,政府制定产业政策,鼓励和引导知识产权转化工作。如实施税收优惠政策,企业转化实施高校知识产权的,享受一定的税收减免;对知识产权转化周期长、风险大的项目,政府向高校提供一定的经费资助,或是提供向金融机构融资的渠道或服务。

高校应高度重视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致力于建立一个科学、完善的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保护各方的合法权益,促进知识产权的发展,使高校发挥创新园地的作用,为建立创新型大学奠定基础。

注释:

知识产权学科建设篇10

一、党的十六大以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情况

党的十六大以来,局领导班子带领全局干部职工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为目标,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开拓创新,突出做好“五个抓”,各项工作取得实效和新的进展。

(一)抓知识产权政策、机制的制定、建立,为知识产权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在促进自主创新和智力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引领知识产权事业长远发展,__委、__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带有“龙头”性质的、具有较强导向性的《关于加强专利工作,促进技术创新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的若干意见》。在此基础上,我局制发了《专利行政执法规程》、《知识产权(专利)信息化建设指导意见》、《进一步加强专利工作的意见》 、《湖北__优秀专利人评选办法》、《湖北__专利服务收费标准》等政策性文件,推动了知识产权工作的深入发展。

为促进全__专利申请在重质的基础上实现数量稳步增长,根据全__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了专利申请的激励机制、目标考核机制和授权专利补贴机制。为打击群体侵权、专利诈骗,积极探索建立了跨__、市、自治区联合执法机制和预防、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违法犯罪协作机制。

(二)抓专利执法,为改善我__投资软环境贡献力量

主动联合公安部门,积极开展了打击专利诈骗违法犯罪行为专项行动,连续破获两起假借国家机关或者国际组织名义从事专利评奖、专利转让诈骗专利权人钱财的专利诈骗案件,7名犯罪嫌疑人受到了法律严惩,打击专利诈骗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取得重大胜利。在“3.15”、“4.26”期间,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知识产权执法专项活动,以食品、医药、农资及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领域,从流通、生产等环节入手,加大了集中检查、公开办案的力度,达到了打防结合,教育为主,打击一案,教育一方,全面提高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目的。党的十六大以来至今年11月,全__共受理专利侵权纠纷案件289件,查处假冒他人专利、冒充专利案件189件,出动执法人员2652人次,检查商业场所801次,检查商品33万余件。

(三)抓知识产权宏观管理,推进区域知识产权事业协调发展

近年来,全__知识产权宏观管理工作紧紧围绕__委和__政府的中心工作,创新工作方法,取得了较大突破:通过在国家、__、基层(含市州、企业)三个层次上部署组织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以点带面,全面促进了各地知识产权工作协调发展。武汉、宜昌两市获得首批全国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并授牌,黄石通过了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验收,十堰、襄樊、鄂州成为新的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东风汽车公司、湖北宜化集团、劲牌公司被确定为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单位。

(四)抓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全社会提供优质服务

几年来,我局以推进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重点,以发展专利市场为目标,以提供优质服务为宗旨,积极探索促进知识产权运用与服务的新路子,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全国首家挂牌成立中国(湖北)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目前,全__已有__、武汉、宜昌3家维权援助中心为有关企业和个人提供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服务。

——首批建成全国第一家“中外专利数据库服务平台”并向社会开放。该平台包含了国内1985年至20__年的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和发明授权的信息,同时提供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瑞士、欧洲以及wipo等国家和组织的相关专利信息。

——国家专利产业化(湖北)试点基地(湖北专利创业孵化园)通过市场化建设、管理、经营,在促进专利技术实施与产业化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汉正街都市工业区国家专利技术产业化工程试点基地已经制定并实施了试点工作计划。国家专利产业化(宜昌水电)试点基地建设加快了进程,已经形成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优势产品、优势企业和企业集团,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产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武汉代办处通过文明窗口的创建活动和建章立制,其工作进一步规范化、标准化,为发明人、申请人提供了优质服务,质 量名列全国前茅。

(五)抓宣传、培训方式创新,努力传播知识产权知识,提高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

知识产权宣传实现了“三贴近”,即贴近社会公众,结合重要时点和活动组织开展了有声势、有规模的宣传;贴近服务对象,采取“请进来”的办法举办国内外高层次知识产权保护报告会,开阔了全__专利人、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工作者的视野;贴近企业,通过媒体报道重视知识产权,促进企业长远发展和不懂得知识产权吃亏上当正反两方面的案例的故事,让企业了解知识产权的重要作用,提高知识产权工作的地位,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知识产权培训取得新成绩。培训方式实现了“三改变”,即改集中举办全__培训班为分地区举办培训班;改点对点的培训为点对面的巡回讲座培训;改综合知识的培训为有特色的专题培训。通过创新宣传培训形式,大大提高了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培养了一批知识产权工作的生力军。

这些措施的实施,极大地激发了全社会发明创造的活力,十六大以来尤其是近几年,全__知识产权工作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专利申请量快速稳步增长,申请质量进一步提高。20__年,全__专利申请量达到14576 件,在全国的排名跃居第8 位,同比增长26.37%,其中发明专利申请2827件,占专利申请总量的19.39%,同比增长38.71%。20__年,全年实现申请总量达到17376件,同比增长19%,其中发明专利申请3705件,占专利申请总量的21.32%,同比增长31%。表明我__自主创新活力增强,专利申请质量稳步提高,结构进一步优化。

——企业正成为我__技术创新主体,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的意识及能力显著增强。20__年,我__企业专利申请快速增长,达到4444件,占专利申请总量的30.49%,同比增长92.88%;20__年,企业专利申请稳步增长,达到 5761件,占专利申请总量的33.15%,同比增长29.6%。表明企业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的意识及能力显著增强。

二、局领导班子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看到工作成效的同时,局领导班子也清醒地认识到,__知识产权局作为主管全__专利工作和统筹协调涉外知识产权事宜的行政机构,在推进创新型湖北建设过程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职责。虽然近年来我局在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工作上进行了一些尝试和努力,在认识水平和工作能力上也有了一定提高,但对照__委__政府的要求和各方面提出的意见,确实还存在相当多的问题和不足,主要归结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紧贴__委、__政府中心工作,推进知识产权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不够

近几年来,我局在__委、__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和企业的主体作用,不断提高我__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运用的能力,大力推进我__技术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化、商品化、产业化,全面推进了我__知识产权工作的持续快速发展,专利申请量居中部第一、全国前列。但是,这往往容易使我们满足于我__知识产权工作在中部领先的地位,对与东部沿海发达__份的差距缺乏应有的紧迫感,对如何通过加快知识产权工作发展促进我__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缺乏深入的思考。为突出发展特色,__委、__政府策划了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大东湖生态水网建设、武汉新港建设,要求各部门要从各自实际出发,打好优势仗,走好特色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跃上新台阶。《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正在推进实施,__委九届四次全会提出了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重点,加大自主创新力度,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千方百计扩大消费需求,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培育市场主体等主要任务,这对知识产权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局在紧贴中心,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的作用为__委、__政府当好参谋助手方面做得还不够,与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还有距离。

(二)工作思路还不够宽

近几年来,局领导班子对以往知识产权工作进行了认真总结和思考,特别是按照__委__政府的工作部署和全社会的需求,提出了以湖北__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为主线和引领,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为契机,以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为抓手,全面、深入推动知识产权工作科学、协调向前发展的思路,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对照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在大的思路方面依然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在:想本系统、本机关工作的多,整合全社会资源营造大的环境不够;想眼前工作的多,谋划长远发展的还比较少;想本__事多,真正透彻地了解__外、国外知识产权的少。有时候往往局限在传统的工作范畴和固有的工作范围内,站在全局进行全面部署和顶层设计相对不够。运用知识产权制度、政策对全社会知识产权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的力度不强。

(三)作风建设不够深入

多年来,局领导班子始终坚持“两手抓”,特别是最近两年,有条不紊地抓了党风廉政建设、机关作风建设、业务管理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规范的管理制度,基本建立了一支团结和谐、战斗力强、风清气正的队伍,机关面貌焕然一新,外部环境不断改善。但对照__委__政府的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在工作作风上依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缺乏对基层工作更多的指导和服务。沉下身子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情况不够,具体指导知识产权工作,帮助基层切实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还不足,全__知识产权局系统整体工作水平和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二是为社会及群众服务的作风有待改进。机关为基层主动服务意识不够强,为服务对象考虑不周到。三是抓工作落实还不够。一定程度上存在任务细化分解不具体、督导检查不及时、跟踪服务不到位,以及对一些重点工作不能一抓到底等问题。

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__知识产权事业发展中以及我局领导班子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既有客观上的原因,更重要的还有主观上的原因。客观原因主要体现为社会公众知识产权意识比较薄弱、全__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不够健全、工作经费比较缺乏等方面。主观原因表现为:

一是思想解放不够。解放思想是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但是,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按照__委九届四次全会的精神,我局领导班子还没有真正做到跳出湖北看湖北、跳出中部找差距,对我__“最大的__情”、“最大的实际”和“最大的问题”等__情特征的认识还不够深。我们应自觉做到“四破除、四树立”(破除中部观念,树立开放意识;破除内陆观念,树立前沿意识;破除自满观念,树立进取意识;破除求稳观念,树立爬坡意识),不断深化对全__工作总体取向和主要任务的认识,解放思想,进一步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中央和__委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上来,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快我__知识产权事业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二是学习深化不够。学习是领导干部增长才干、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基础。知识产权制度本身就是舶来品,与国际化、市场化紧密相连,时代特征明显,涵盖范围广,专业性强,做好知识产权工作必须加强学习。但是,我局领导班 子的学习抓得还不够好。比如,学习往往是浅尝辄止,理论联系实际不够,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不够好,特别是全面、系统、深入地对知识产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学习钻研、理解运用还不够。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知识产权在经济科技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我__知识产权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我们应进一步加强学习,特别是应加强对知识产权制度的作用和如何加快知识产权发展促进我__经济社会发展的学习。

三是深入调研不够。调研是领导干部的基本功,也是领导干部群众意识、工作作风的重要体现。但是,我局领导班子成员深入基层调研的时间偏少,调研的广度和深度都还不够,对市州知识产权局、企事业单位、中介服务机构和发明人的新情况掌握还不够清楚,新经验总结还不够及时,新需求了解还不够准确,致使我们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不是很强,与市州局、企事业单位和发明人的实际需要对接还不够紧密,通过调查研究提供指导和服务的工作还没有真正沉下去。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们应深入基层、深入企业,作扎扎实实艰苦细致的调研工作,解放思想,开阔思路,解决问题,不断推进全__知识产权工作的开展,使知识产权工作更加切合我__的实际,更加适应基层、适应企事业单位的需要。

三、局领导班子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形成的共识

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局领导班子提高了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理解,形成了“四个方面”的共识。一是深刻认识我__“最大__情”、“最大实际”和“最大问题”,在推进“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上形成共识;二是深刻认识解放思想对于加快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上形成共识;三是深刻认识“以人为本”、民生为先的执政理念,自觉克服脱离实际、漠视群众的、形式主义,在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上形成共识;四是深刻认识知识产权制度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提升知识产权工作能力,推动我__知识产权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上形成共识。这些共识的形成标志着领导班子不符合、不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已经破除。

四、进一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思路和措施

随着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颁布实施,全社会对知识产权的重视和关注程度不断增强,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掌握的工作条件和工作层面日益广泛,知识产权事业进入到黄金发展期。为此,我们将充分认清形势,切实履行职责,针对我局以及局领导班子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上存在的问题和查找出来的原因,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更扎实的工作态度,加快制定出台我__知识产权战略,将推动企业知识产权工作作为中心工作,不断增强我__企业利用知识产权抗御市场风险、提高竞争力的能力,全面提高我__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工作水平,为我__建成创新型__份、实现全__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一)下步工作思路和主要措施

1、抢抓机遇,抓紧制定和实施湖北__知识产权战略。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知识产权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将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根据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总体精神,结合湖北实际,抓紧拟定我__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目前,从全__经济、科技、文化等实际出发,经过认真研究并充分征求相关工作部门意见,我__知识产权战略制定工作业已确定“一个纲要,八个专题”,到明年六月份,知识产权战略制定工作将基本结束,届时,我局将研究拟定与纲要相配套的政策措施和具体的实施方案,供__委__政府决策。同时,要指导各地结合本地优势和特色制定实施区域知识产权战略,指导重点行业和大型骨干企业制定实施行业、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在全__形成纵向贯通、横向协调、功能配套的知识产权战略体系。通过努力,力争使全__自主知识产权产出大幅增长,知识产权密集型商品比重明显提升,重点产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知识产权产业快速发展,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不断优化。

2、完善政策法规,营造良好氛围。深入开展知识产权激励、奖励、引导等政策制度的调查研究,建立健全各级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与发改、经贸、科技、农林、财政、工商、质监等部门的协调与合作机制,共同研究制定重大经济、科技活动中知识产权政策措施。建立鼓励专利创造和应用的科技计划项目、科技创新载体评价机制,切实解决我__科技政策与知识产权政策相脱节的问题,激励科技创新活动中的知识产权产出;进一步完善促进专利技术产业化的金融、财政、税收、风险投资和政府采购的扶持政策。鼓励专利技术、产品出口,为专利产品走出国门和专利技术对外直接投资提供政策支持。同时,我局将进一步制定完善各项工作制度,提高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3、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会同有关部门在我__优势产业和重点领域,大力实施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程,打造一批具有知识产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提升产业竞争力。积极推进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化建设,推动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高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引导企业改进竞争模式,加大研发投入,开展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产品和服务的知识产权密集度,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加强企业知识产权信息平台建设,指导企业进行知识产权信息检索和运用,规避研发和经营风险。构建以优势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合作的知识产权创造体系,形成更多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

当前,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__经济社会深入影响不断体现出来,我__企业特别是部分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到严峻挑战。围绕“应对危机、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这一主题,我局将努力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服务。从我__实际看,我__有众多科技型中小企业,这些企业的突出特点是“有技术、少资金、少土地”,普遍存在贷款难、流动资金缺乏的问题,导致一些专利转化实施困难。同时,国家有关部门强调要完善服务体系,搭建交易平台,推进以知识产权为重点的产权交易。针对这一情况,我局将寻求利用产权交易中心这一平台,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指导下,开展知识产权资产评估工作,并积极与金融部门沟通,努力开展知识产权抵押业务,力争在知识产权交易方面取得突破,从而使科技型中小企业能以专利技术获得更大发展机会,增强这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抵御市场风险。

4、进一步加大宣传培训工作力度,不断提高社会公众知识产权意识。我局将继续运用前期工作中效果良好的宣传方式,走进高校、走进高新区、深入基层,广泛宣讲知识产权,并利用好网络、报刊、电视等媒体宣传知识产权工作,进一步彰显知识产权在社会事业发展中的作用,提高社会公众知识产权意识。

5、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构筑知识产权人才高地。一是培养知识产权管理人才,提高全__知识产权工作部门人员以及企业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使管理工作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二是培养一批企业专利工作者,我局将加大对企业专利工作者的培训力度,创新培训工作方式,加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提高培训工作效果;三是努力引进、培养一支以专利人为主的知识产权服务人才队伍,针对全__专利人数量、质量不能适应工作发展需求的现状,在国家政策允许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支持、引导专利机构培养人才,鼓励帮助一部分高素质人才进入人队伍。

6、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改善市场投资、竞争环境。进一步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力争 配强专利行政执法队伍,不断提高执法人员业务素质,以服务政府经济大局为中心,积极开展执法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各类专利违法行为,维护好专利权人和社会公众合法权益,维护好良好社会主义市场竞争秩序,提升社会对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信心。

7、强化机关建设,提高机关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完善局机关各项工作制度和工作程序,加强检查和督办力度,确保制度顺利执行。同时,局党组成员带头与干部职工多交流,从政治上、思想上、生活上多关心,支持工会多开展形式多样、积极向上的活动,提高机关干部的凝聚力。

(二)力争尽快解决部分突出问题

在着眼长远的同时,我们坚持从基层和群众反映最集中、最迫切的问题改起,从立即能解决的问题做起,当前拟认真解决好5个方面的问题:

1、抓紧拟定《湖北__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组织力量起草__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对我__未来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特别是近五年的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措施作出全面规划,并及时呈报__委、__政府审议、决策。

2、大力推进企业加强知识产权管理。重点抓好湖北__重点企业知识产权推进工程,培育一批知识产权管理能力强、专利产出数量多、质量高的优势企业。并积极为企业打造知识产权评估交易平台,提高科技型中心企业利用知识产权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水平。

3、加快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建设。在中国(湖北)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已经正常运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改善工作条件,完善工作制度,密切与有关部门和工作人员的联系,争取办理几件较有影响的案件,提高社会影响力;推进武汉、宜昌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建设,并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国家知识产权局同意设立襄樊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

4、进一步抓好__知识产权信息平台建设。不断扩充知识产权信息容量,完善服务体系建设,形成面向全__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化功能。

5、提高机关建设水平。不断完善机关会议、财务、考勤等工作制度,多与干部职工交心谈心,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提高机关人员的凝聚力。

(三)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全__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关键在领导班子。局党组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加强班子自身建设,积极发挥领导班子的模范带头作用,切实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1、提高认识,抓好学习,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坚持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重点学习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及时了解全球知识产权发展趋势和前沿动态,借鉴先进__市的成功经验和有益做法,不断开阔眼界、完善工作思路,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增强组织领导知识产权事业的本领,着力把理论学习的成果转化为促进知识产权事业的工作思路和实际能力。

2、完善决策机制,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水平。坚持集体领导,重大问题集体研究决定,依靠“一班人”智慧,实行科学民主决策。进一步规范重大决策程序,建立科学家决策咨询顾问制度,对涉及知识产权工作全局的重大事项,广泛进行咨询论证,使决策更加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

3、转变工作作风,脚踏实地地为群众办事。带头开展调查研究,每年排出调研时间,确定一批事关全局的重要课题,及时掌握全__知识产权工作情况,加强对知识产权事业的战略思考以及对工作的建言献策。加强局党组领导班子成员与基层的紧密联系,积极帮助解决地方知识产权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和具体问题,推动工作重心下移。坚持为群众办实事,围绕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抓整改,切实增强服务意识和服务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