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工作能力十篇

时间:2023-03-29 18:48:23

提高工作能力

提高工作能力篇1

一、高度重视统计工作,充分发挥统计职能作用

1、充分认识做好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统计工作是实行科学决策和宏观管理的基础工作,是指导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是准确把握县情、制定政策规划的重要依据。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一方面,各级党政和社会各界对统计信息需求量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经济利益主体多元化、经济类型多样化和结构成分复杂化,获取源头真实数据的难度越来越大。只有不断加强和改正统计工作,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

2、切实加强对统计工作的领导。各镇、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统计工作,实行“一把手”负责制,把统计工作列入重要干事日程,关心、支持统计改革和建设,切实解决统计工作中的重要问题和实际困难,保障统计力量、统计经费和统计工作条件,要重视统计工作在政府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指导作用,将统计工作列入各镇和部门、单位年终工作考核的内容和范围。

3、建立统计经费保障的长效机制。“十二五”期间,各项常规调查、专项调查的领域和范围更加广泛、统计方法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统计调查任务更加繁重,各镇、部门、单位要加大对统计工作的投入力度,县、镇两级财政要对统计工作经费预算建立科学合理的增长机制,保证统计工作正常的业务支出和必要的调查经费及调查员、辅助调查员、调查对象的补助经费,以健全统计调查网络,完善和强化统计手段。

4、重视发挥统计职能作用。各镇和有关部门在制定决策、做出重大部署时要注重听取统计部门的意见和建议。要支持统计机构、统计人员依照统计法独立行使统计调查、统计报告、统计监督的职责,严格执行国家统计数据管理制度和公布制度。县统计局及各镇、部门和单位负责统计工作的人员要紧紧围绕县政府的中心工作,积极开展统计调查研究,及时提供统计信息。

二、加强统计基础建设,充实基础统计力量

5、加强统计队伍建设。我县没有独立设置国家调查队,县统计局承担了国家调查队的职能和任务。县政府将根据统计工作任务越来越重的实际情况,不断加强统计部门人员的配备,并选拔专业水平高、责任心强的人员充实到统计队伍,以满足统计工作发展的需要。

6、加快建立统计普查中心。建立县统计普查中心,并及时配备工作人员,落实工作经费,以承担日益增多的全国性普查和地方性调查任务。

7、进一步健全基层统计网络。各镇政府和县工业园区管委会要设置专门的统计工作办公室,实行首席统计员制度,配备具有统计从业资格的首席统计员和辅助统计员各一名。各村(居)委会要确定一名能胜任统计工作的人员作为助理统计员从事统计工作。调整镇、县工业园区管委会统计员必须征得县统计局同意。

8、严格执行《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统计工作专业性较强,各部门、单位要保持统计人员相对稳定及工作的连续性。从事统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统计从业资格。统计人员如有调整,要及时参加统计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取得统计从业上岗资格。

9、加强统计工作规范化建设。各统计调查单位要自觉接受县统计局的统计管理和监督,按照统计法律法规的规定设置统计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建立健全统计资料的审核、上报、交接、档案管理和工作责任等制度。加快实现镇、工业园区统计工作“六有”、“六化”(即:有机构、有编制、有办公场所、有专职人员、有自动化办公设备、有必要的工作经费。做到统计管理制度化、统计人员专业化、统计报表规范化、统计资料档案化、统计信息网络化、主要指标台账化)建设。加快实现企业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四有”、“四化”建设(即:有机构、有专职人员、有自动化办公设备、有必要的业务经费。做到统计管理制度化、统计人员专业化、统计报表规范化、统计资料档案化)。逐步统一工作流程、统一管理制度、统一业务规范、统一考核标准。积极探索在其他经济组织中的统计员制度,大力推进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

三、规范部门统计工作,构建政府统计体系

10、县统计局负责组织领导本县行政区域内的统计工作,有关部门、单位在统计业务上要自觉接受县统计局的指导和协调。建立统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部门统计联席会议,衔接统计数据,建立统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相关部门要及时向县统计局提供国民经济核算和政府管理所需的统计、财务、业务资料的行政记录,做到资料完整、资源共享。县工商、税务、民政、质监、编委办等部门要按有关规定,配合和支持县统计局搞好基本单位名录库建设,实行统计单位名录库的动态维护。

11、建立健全部门统计数据报送和制度。县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政府经济工作和经济形势分析的需要,及时向县统计局报送统计数据。要按照行业统计要求,在县统计局协调指导下,向上级主管部门报送统计报表时,应抄送给县统计局。相关统计报表报送前,须经部门单位主管领导签批,确保数据真实可靠,相互衔接。新增或修订统计调查项目,须依法向县统计局报批或备案,不得随意制发统计报表、开展统计调查;涉及全局性的社会经济统计资料,须经县统计局核准。县发改委、工信局、规划建设主管部门审批、核准和备案的所有投资项目及施工许可登记资料,必须及时抄送县统计局。

四、加强统计法制建设,确保统计数据质量

12、加强统计普法宣传。各镇、各部门和各单位要切实加强对《统计法》等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不断增强全社会的统计法制意识。各级领导要带头学习、遵守统计法律法规,自觉维护统计秩序,支持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依法独立行使统计职权。

13、严格执行统计报表制度。坚决反对和制止统计弄虚作假行为,确保统计数据质量。各镇、各部门对主要统计指标数据要加强质量评审工作,把好数据质量关,建立上报数据基层统计员自审、单位初审和县级评审的三级评估审核制度,建立数据质量责任追究制,确保统计数据准确可靠,防止发生趋势性差错。各级领导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政绩观,防止和纠正对主要指标人为压低和抬高等不良行为。领导审核统计数据时,可以提出咨询,但不得随意变动。

14、积极开展统计执法。县统计局要认真落实执法检查制度,严格执行《统计法》,对数据质量进行严格的审核评估和监督检查。要加强与监察、司法、政府法制等部门配合,加大统计执法力度。要建立和完善经常性的统计执法制度,坚持专业检查和执法检查相结合,严肃查处统计违法违规案件,确保统计数据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五、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统计现代化水平

15、加快统计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县、镇两级财政和各有关单位要加大投入积极支持,统计系统按照国家统计信息网络建设标准,改造升级统计信息网络系统和信息安全系统,加快统计信息网络系统延伸,实现政府统计与部门统计和统计调查对象的网络互联,形成完备的覆盖各镇、有关部门、县工业园区、“三上”企业的统计信息传输网络,实现数据联网直报和信息资源共享。

16、加强县统计信息网站建设。县统计局要整合信息访问机制,建立内容板块丰富、功能模块完整、管理功能完善、人机界面友好,具有标准架构和定制规范的统计信息网站,使之成为统计信息资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平台,方便社会各界浏览和查询统计信息。

17、积极实施“金统工程”建设。按照国家统计局“统筹考虑、统一规划、分期建设、分步实施”的规划要求,推进我县统计系统统一数据采集处理软件平台建设,提升网络系统能力和功能。2012年,要建立县级政府统计联网视频系统,所需经费由县财政安排。

六、加强统计队伍建设,提升统计服务能力

18、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县统计局领导班子要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作风建设,进一步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作风优良、业务精通、勤政廉洁的坚强领导集体。要以敬业和创新的精神、勤奋和务实的作风、公正和廉洁的形象,推动我县统计工作争创一流。

19、加强人才培养教育。认真抓好统计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不断提高统计队伍的整体素质。县统计局要对各镇、部门、单位、规模(限额)以上企业统计人员和规模(限额)以下样本抽中企业的统计人员进行全面轮训,培训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同时,要加强统计人才的培养、选拨力度,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或招考)高素质人才,改善统计队伍的人才结构。

提高工作能力篇2

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是中央面对国内国外、党内党外复杂形势作出的一个重要决定,也是我们党坚持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重要体现。地方基层党委必须结合自身实际,深刻领会《决定》精神,把握《决定》实质,把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具体落实到提高工作能力上来。针对目前基层党委工作的实际,笔者认为,提高基层党委的工作能力要坚持抓好以下几个“必须”。必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发展是检验党执政能力强弱的关键。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富民强国都无从谈起。考察地方基层党委的工作能力如何,主要体现在能否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健康发展,其结果往往表现在经济发展的速度、效益与群众满意的程度上。因此,各级党委必须以科学发展为前提,树立起跨越式发展、全面协调发展、高质量高效益发展的理念,统筹兼顾社会各方面。在实际工作中,要提高科学决策的能力,实现科学执政。要真正认识并掌握客观规律,尤其是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近年来,桂林资源县坚持科学发展,立足自身实际,确立了“生态立县、旅游兴县”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能源工业,不仅保护了良好的生态环境,而且全县的经济总量和主要经济指标都大幅增长,形成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良性循环,有特色、有优势的县域经济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经济社会都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今后,资源县将根据各乡镇的区域优势,进行科学规划,努力打造优势产业,形成优势产业区域,在促进发展中提高工作能力。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党的根本,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是最紧要的,是考验执政能力的关键。地方党委必须把保障群众利益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来衡量自己的工作,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惟有这样,党和人民的事业才会得到长足发展。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把依靠群众作为做好决策的前提,把群众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准绳。只要处处从群众利益出发,想群众所想,就会取得群众的信任与支持,工作就会顺利开展,基层党委的工作能力及水平就会不断得以提高。资源县城北新区建设是自资源县建县以来的一个最大项目,对推进资源城镇化建设、促进资源旅游发展意义十分重大。该项目牵涉到321户1145人今后的生活出路问题,因此,资源县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被征地群众的利益,在按照高于广西补偿标准给予补偿的同时,还创造性地提出了为土地被征用群众提供门面安置补偿、安排就业岗位、享受城镇居住最低生活保障等措施,解决了群众的后顾之忧,使群众感到满意。必须不断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依法执政,就是党要紧紧抓住制度建设这个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的重要环节,坚持依法治国,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当前,实行依法执政,就要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坚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要督促、支持和保证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各项工作,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要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要提高地方基层党委依法执行能力,增强法制观念是基础,学法懂法是保证。必须牢固树立法制意识,认真学习法律法规,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要求开展工作,严格依法办事,自觉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言行。近年来,资源县进一步加大依法行政、依法执政的建设力度,把工作置于法律的框架下开展,完善和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让干部自觉地依法办事。必须建立一支勤政高效、廉洁为民的干部队伍干部是执政能力的直接体现者,干部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党的执政形象和执政能力,尤其是处于基层的各级干部,与农民群众的联系更为直接,是党的方针政策的落实者,也是农民群众利益的代言人。因此,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建设一支勤政高效、廉洁为民的干部队伍是提高执政能力的关键。近年来,中央制定和完善了系列措施,对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作为地方基层党委,要把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和各地的实际结合起来,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方面提出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要通过建章立制,加强对党员干部队伍的管理与监督,把代表执政能力要求的“五种能力”列为对党政领导班子的考评范围,促进干部的自律、自省、自警、自励,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领导干部要弘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倡导海纳百川的宽敞胸襟。要按照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团结协调的要求,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善于治国理政的执政队伍。在干部工作绩效的考核中,把经济是否实现科学发展,群众是否真正满意作为主要标准,创造实实在在的政绩。

提高工作能力篇3

关键词:政工 创新 能力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政工部门的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如何增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断提升职工队伍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有效处理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矛盾、新情况,已经成为企业政工干部能否将科学发展观纳入实践的一个重要课题。多年工作,笔者总结出,政工干部要切实发挥能动性,必须具备以下几种能力:

1.有深厚的理论基础

基本的理论教育是政工干部从业的基础、信念和动力。政工干部只有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充实自己,才能提高其综合素质。由于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不正之风的影响,加上企业政工人员的相对收入不及其它岗位人员,人们谈论金钱的热情高了,理想信念受到冷落了,人生观和价值观倾斜了。因此,政工人员的人生观、理想信念教育显得尤其重要。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实践证明,越是搞市场经济,越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只有大力弘扬无私奉献精神,才会“安贫乐道”。思想政治工作是政策性、科学性很强的工作,政工人员是“灵魂的工程师”,是职工群众的良师益友,自身的形象很重要。如果自己的“灵魂”不那么干净、不那么正派,就不可能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因此,要加强对企业政工干部队伍的管理,健全、落实岗位责任制,正确评定政工人员的劳动价值,建立符合实际的政工人员职业道德规范、条例或守则,与职业道德教育结合起来。

2.善于学习的能力

善于学习、注重修养是基层政工干部的基础能力,重点要在提升工作能力上下功夫。一是要充分认识到自身岗位特点,注重加强个人修养,带头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要令人信服,同时,加强学习,跟上时展的潮流,综合利用网络、计算机等现代化通讯手段开展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提高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使自己的能力真正与岗位相适应。

3.创造性思维能力

现代社会发展要求企业政工干部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要用创造性思维,也即新的认识方法看待和处理事情。具体可从如下两方面借鉴:一是目标变换法。即当条件和目标不相容时,通过目标的变换,将不易实现的目标换为可行的目标,从而使条件与目标等价,最终实现目标。此法要求人们打破常规思维,排除思维定势的干扰作用,不在僵化的起点上踏步,提倡思想从新基点、新的方面展开;不拘泥于传统的思路,追求新鲜、活泼的思想。二是缺点逆用法,也即以积极的方法利用缺点,使短处得到相反的发挥,这是运用辩证思维,采取扬长避短,利用内在积极因素的方法,引导人们朝着实现的目标发展,克服消极面调动积极性。运用此法可以使缺点成为优点,短处成为长处,使人的潜在积极因素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充分发挥,对于思想政治工作要理解人、塑造人,这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4.思想洞察能力

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地位,决定了政工干部队伍的重要作用。 随着企业职工素质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政工干部的思想洞察力也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因此,政工干部要对周围发生的各种情况作出及时的判断,把握好职工的思想动态,对企业的发展未雨绸缪。因此企业政工干部要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和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从政治、经济、生活等多方面对员工进行沟通和教育,使员工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能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生产建设中去。

5.务实创新能力

政工干部要针对工作目标、对象、内容、要求等新的变化,主动研究新事物、接受新观念、形成新思路,跟上形势的发展,增强工作创造性。即在理论武装上,要创新学习型机关建设新途径;在党员管理上,要探索服务测评新机制;在发挥党员作用上,创设主题实践活动新舞台;在严格组织生活上,创设增强活力的“”新形式;在绩效评估上,要创新考核评判新机制;在工作推进上,创新统筹协调新形式。

6.与员工的亲和能力

有事无事要谈心。要与职工多交谈、多了解、多沟通,站在职工群众的角度,言表一致,妥善处理好各种矛盾和利益冲突,对职工群众反映的问题,既坚持原则,又与人为善,既按制度办事,又充分发扬民主,让职工群众认同你,靠近你,同你讲真心话,跟你真心干,最大限度的减少和职工群众的距离感。处理工作要公心。政治工作涉及人的切身利益多、敏感事情多,“公”的标准要更高一些。建立具有“公心”的亲和力,敏感工作要公正无私,热点工作要公开透明。解决问题要耐心。 政工干部在班子团结协作上理应甘当促进派,有责任有义务搞好班子团结协作,不仅应是领导班子里面的智慧星、谋士,而且还是一个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传声筒”。对企业内部门产生的分歧,政工干部一定要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先锋作用,不管在哪个部门,都要以单位的利益为重,积极配合相关部门的工作,在工作中不带情绪,不抱怨,使员工能够看到一种健康的工作方式。对待别人要真心。政治工作的工作性质、工作对象决定了政工干部做人要真诚,办事要真心,善于将心比心,以心换心。

7.团结协作的能力

在企业的实际工作中,团队分工越来越明确,不同团队之间的团结协作也渐渐成了政工干部不得不认真考虑的问题。很多企业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不和谐的因素,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分工还不够明确,部门之间协同工作的意识还比较薄弱,甚至一个部门中也会出现水火不容的情况。这就要求我们企业里的政工干部要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先锋作用,首先要从自身做起,不管在哪个部门,都要以企业生产为重,努力协调各个部门,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使不同部门的员工之间能够相互协作,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在工作遇到困难时,政工干部也要及时和行政干部进行协作,理智地处理好权与利的关系,不能和行政干部各自为政,这样会给企业管理和员工的情绪带来严重的影响。

8.建设单位文化的能力

单位文化是凝聚和规范团队的关键。其核心是价值观、单位作风和团队精神。单位文化建设包括规章制度、管理方式、信息网站、文化活动、团队精神、单位环境等各个方面。基层政工干部要适应单位文化建设的需要,注重提高单位文化建设工作的能力。要强化符合本单位特色的核心价值观念的提炼、深化和塑造,重视单位文明礼仪学习培训实践,关注单位文化环境设计布置,发挥群团组织的作风,积极开展各类文化娱乐活动,营造单位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提高单位文化建设的品位。

综上,企业政工干部必须培养和具有多元化能力,是一个内容不断发展更新的能力集合。各种能力都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从实践中得来的。所以政工干部应当有永不知足的进取精神,在实践中加强多元能力的培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提高工作能力篇4

一、提高把握和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能力。这实际上是要解决办什么性质的大学,如何办大学;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高等教育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在办学方向上坚持社会主义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的统一。重点要处理好三种关系:一是德育与智育的关系。“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高校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就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重要方针,自觉把德育置于智育、体育、美育等诸育之首,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德育和智育的关系,通过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带动和促进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二是主导性和多样性的关系。在高校,既要贯彻“双百”方针,发扬学术民主,创造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提倡不同学术观点的交流与争鸣,容许多种价值观念的碰撞和互动,又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将其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全方位、全过程。三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作为公共事业,要关注投入与产出,讲经济效益;但更要讲社会效益,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办人民满意的大学,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放在第一位,维护人民群众的教育权益。学校要注意规范招生行为,规范办学秩序,坚决杜绝办学过程中的“向钱看、乱收费”现象,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贫困生资助问题,有效维护教育的公平正义。

二、提高领导和推进学校改革发展的能力。关键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要审时度势,把握机遇。高校领导干部要善于从全局的、战略的高度,分析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趋势,分析高校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主动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二要突出重点,带动全局。在教育发展任务繁重、教育资源相对紧缺的条件下,促进学校的改革发展一定要注意有所为、有所不为,努力形成学校发展的特色和优势。在学校发展中,要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重点,以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重点研究基地为基础,构建学校的科技创新平台和创新体系,增强高校科技发展的自主创新能力,带动和推进学校的各项工作,不断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三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要处理好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在保持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相对稳定的前提下,注重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提升办学的综合效益,增强学校发展的后劲。要处理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关系。要全面履行现代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促进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同经济建设更加紧密地结合,为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要处理好教师队伍、管理队伍、职工队伍建设的关系。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最根本的就是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同时要注意加强管理队伍和职工队伍建设,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另外还要统筹处理好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优势学科与潜力学科、教学与科研、人才培养与人才引进等关系,不断提高统筹协调能力。四要强化竞争,创新机制。要加强制度创新,把竞争机制引入到学校的管理体制和办学机制中来。要以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以人权与事权的结合和激励机制的建立为重点,逐步实行全员聘任制,按需设岗,竞争上岗,按劳取酬,真正做到公开、平等、竞争、择优,把最合适的人配置到最合适的岗位上,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学校的人力资源,带动和推进其他资源的合理配置,不断增强学校办学的活力。五要真抓实干,重在落实。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到教学科研第一线,把工作落到实处。

三、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坚持做到“教育、制度、监督”三管齐下,着力构建预防与惩治相结合的反腐败长效机制。要把廉政教育放在高校领导班子廉政建设的首位。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价值观教育为重点,以领导干部的典型案例为活生生的教材,加强宗旨教育,加强党性锻炼,牢固筑起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要加强高校的廉政制度建设。坚持依法治校、民主治校,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贯彻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扬民主,实行校务公开,并从廉政制度的设计、实施、评估、反馈等方面建立健全预防腐败、保持廉洁的制度体系,通过制度严格规范高校领导干部的管理行为。要注意加强监督,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对高校领导干部要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舆论监督和法律监督,建立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监督制度,凡是涉及学校改革发展全局和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重大决策,都要广泛深入地听取群众的意见,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同时,要加强重点监督,对于基建、采购、招生等同社会经济联系比较多的重点部位和相关部门的领导干部要着重加强廉政教育和警示教育,增强其识别、抵制和预防腐败的能力。

四、提高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能力。一要贯彻“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完善和落实稳定工作责任制。明确划分各方面、各级领导稳定工作的责任,将责任层层分解,层层落实,形成分工合作的明确的责任体系。二要注意建立预防和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稳定工作机制,包括预防机制、预警机制、协调机制、处置机制、善后机制、反馈机制等等;同时,还要建立稳定工作的应急预案,确保得到及时、妥善的处置。三要采取综合措施,有效处置。对于群体性突发事件,要达到“发现得早,化解得了,控制得住,处置得好”的基本要求,注意采取教育、政治、经济、行政、法律等各方面的综合措施,妥善应对和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只有加强管理、多管齐下、标本兼治、重在治本、重在预防,才能不断提高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能力,维护学校的稳定。

提高工作能力篇5

关键词:高素质 服务 基础

一、努力提高工作人员的政策应用能力

提高政策运用的能力,就是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和指导工作,熟悉掌握并严格执行党的老干部工作方针、政策,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地把中央的要求落到实处。要善于把党和政府的政策做到老干部的心坎里,在解决老干部问题的过程中,既要讲政策的原则性,尊重政策的客观要求,同时也不能生搬硬套,唯政是从。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按照政策的总体精神,灵活运用好老干部政策,真正学会用政策指导工作,用政策规范工作,用政策引导工作,用政策解决老干部的实际问题。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用创新思路解决好老干部的所思、所想、所盼。通过用足用好政策,解决老干部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探索做好新时期老干部工作的新途径、新举措。

二、努力提高工作人员的沟通协调能力

能否有效地沟通协调,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决策的落实和工作的成效。做好新时期的老干部工作,需要学会做好协调工作,主动争取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关心与支持,整合社会力量,共同做好老干部工作。在沟通协调中把问题落实,把事情办好,总结经验,提高沟通协调各方面关系的实际能力。另一方面,要有效地组织老干部,调动老干部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和谐因素。实践证明,善于主动与老干部沟通者,都容易被对方理解和信任,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就会拉近,老干部有话愿意对你说、有事愿与你讲,把你当作知心人,这样一来一往,感情自然会逐渐增强。在沟通中对老干部解释政策要有耐心,听取老干部诉求要有诚心,为老干部解决问题要有真心。特别是对老干部反映的问题,能够解决的不能拖拉,不能解决的要说明情况,做好解释工作。要求不合理的,也要做好疏导说明工作。我们不仅要通过解决老干部的实际困难温暖老干部,还要用科学理论和先进文化思想武装老干部,把老干部的思想、行为引导到党的决策上来,把老干部发挥余热、为社会再做贡献的积极性保护、调动好,把老干部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的推进作用发挥、利用好,更要以优秀的品德修养、过硬的工作作风、良好的公仆形象为老干部服务好。

三、努力提高工作人员的管理服务能力

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对管理服务的理解和认识必须用与时俱进的思想和要求去思考、衡量、实践。老干部工作人员只有常到行动不便的老干部家中去嘘寒问暖,到困难老干部家中去排忧解难,到思想有结的老干部家中去理顺情绪,才能从各个方面提高管理服务老干部的能力。要针对离退休干部群体的新变化,不断改进管理服务方式和手段,以老干部现实需求为出发点,以解决老干部的现实困难为着力点,深化细化管理服务工作,让老同志充分享受亲情化、个性化、多样化管理服务。服务于老干部,不仅要关心老干部的生活待遇,还要关心老干部的政治待遇;不仅要关心老干部的共性需求,还要关心不同老干部的特殊需求;不仅要关心实际问题的解决,还要关心老干部的精神需求,积极培育健康、向上、平和的社会心态。

四、努力提高工作人员的开拓创新能力

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老干部工作,坚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基本价值取向,把老干部基础工作中的薄弱点作为创新老干部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通过深入基层和老干部中调查研究,倾听老干部的呼声,准确把握老干部工作的情况和动态,找出问题,创新思维,拓宽思路,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和措施,增强老干部工作创新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开拓创新能力。老干部工作人员要敢于创新,突破不合时宜的老观念的束缚;要勤于思考,善于研究,勇于探索,在研究探索中,把零散的做法系统化,把感性认识理性化,把具体经验规范化,以形成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新对策;要努力创造新经验和新办法,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手段,使老干部工作更加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提高工作能力篇6

第一,坚持察民情,着力提高深入群众的能力。深入群众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前提。各级领导干部要像焦裕禄一样有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心,怀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走进基层、走进困难、走进矛盾,接地气、察民情,时刻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及时准确地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

第二,坚持聚民心,着力提高组织群众的能力。要实现建设新辽宁的各项目标任务,必须做好发动、组织、引导群众工作,让群众的认识与党委、政府的决策合拍共振,在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力。

第三,坚持惠民生,着力提高为民办事的能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满足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是群众工作的核心。我们要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最大的目标追求和价值取向,切实为群众办好事、做实事、解难事,让群众深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第四,坚持保民安,着力提高化解矛盾的能力。同志强调:“平安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是改革发展的基本前提。”面对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出现的新问题、新特点,我们要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群众利益问题,及时摸清社会和群众的思想动态,把握群众诉求、回应群众期待,妥善化解各种矛盾和群众的不满情绪,增强党与人民群众以及人民群众之间的团结。

提高工作能力篇7

【关键词】逻辑能力 新闻工作人员 提高

什么是“逻辑”?逻辑是研究推理的科学知识,逻辑分为形式逻辑和非形式逻辑。其中形式逻辑是研究思维的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科学。他是具有共同的形式结构,例如:所有杨树是落叶乔木,所有商品是人们劳动的产品等等。但是非形式推理的前提和结论之间,有几种相互的逻辑关系。首先是前提推出结论,证据支持度为百分百,第二前提证成结论,证据支持度足够高。第三,前提支持结论,证据支持度大于零。

对于我们整个社会来讲,新闻媒体是眼睛和嘴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观察和监督社会,面向或代表社会说话。观察、思考和表达,是新闻从业人员的基本工作方式之一,这需要多方面的综合素养,其中逻辑知识是不可忽略的重要方面。

新闻工作人员如何在实际工作中正确运用逻辑知识,从根本上讲不是在知识层面掌握某些逻辑要点及其具体应用,而是如何提高逻辑素养,那么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新闻从业人员如何提高逻辑能力。

一、作为新闻工作人员要树立正确的逻辑思维理念

逻辑素养不同于其他思维素养,不同于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素养,它是一种区别于思辨的分析理性,它有着对于严格性的不容丝毫含混的较真精神。提高逻辑素养,就是提高科学素养。作为新闻工作人员来讲,确立正确的思维逻辑理念是基本的工作,必须做好的一项工作,新闻工作人员不能确立正确的思维逻辑能力,就无法做好好的新闻,有时有可能偏离事物的真实性,制作出来的新闻有可能欺骗观众,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对于新闻工作人员来讲,正确的逻辑思维理念是做好新闻工作的基础。

二、熟悉和掌握相关的逻辑基础知识

认识的来源是社会实践,人们的真理性认识归根结底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认识真理的具体途径有两条,一是在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并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实现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要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除了要掌握丰富的和符合实际的感性材料之外,还要求认识主体具有驾驭这些材料的能力,即能够运用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从感性材料中准确地形成概念,恰当地作出判断和正确地进行推理。二是根据已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性认识,通过正确的推理,推出新的真理性认识。能否推出真实的知识,不仅决定于推理的前提是否真实,而且决定于推理的形式是否正确,学习和掌握逻辑中关于概念、判断、推理的知识,既有助于人们在感性认识基础上获得理性认识,也有助于人们根据已有的真理性认识推出新的真理性认识。作为新闻工作人员要有基本的社会实践能力,从而能提高逻辑基础知识,从而也能制作出更好的新闻。

三、要认识到,素养是一种本能形式的东西,逻辑素养也不例外

逻辑素养,就是日常逻辑素养的构成中,并不是以知识形态存在的,而是以直觉形态存在的,也就是说,掌握相关的逻辑知识,不意味着就具备逻辑素养,而是需要经过大量的训练,把知识转化为直觉,把弱直觉化为强直觉,方能形成。作为新闻工作人员要宣传真理,即论证和表达某种正确的理论、观点,使之被人们理解和接受。宣传真理一般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说话,如作报告,演讲、思想工作等;新闻工作人员要写好文章。为了使宣传有效果,所说的话,所写的文章就必须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感染力属于情感和语言问题,可以通过沟通双方情感和讲究语言艺术来解决。说服力则属于逻辑问题,必须掌握和运用逻辑。为了使讲话或文章有说服力,所用概念必须准确、判断必须恰当、推理必须符合逻辑、条理必须清楚、结构必须严谨等等。否则,是没有什么说服力的。没有说服力的东西是不能被人理解和接受的,人们不理解、不接受,其宣传便归于无效。因此,为了有效地宣传真理,新闻工作人员在实践过程中学习和掌握逻辑知识是必要的。

四、新闻工作所处理的对象中,充满逻辑问题

学会敏锐地觉察、正确地分析、恰当地处理这些问题,日积月累,就是提高逻辑素养现实和有效的途径。新闻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缺乏逻辑的情况下,会产生谬误,谬误是指错误的理论或观点。产生谬误的原因很多,有属于立场、观点、方法方面的原因,有属于认识方面的原因,还有就是违反逻辑规律和规则所生成的逻辑错误。一切错误的理论或观点,为了把自己装扮为正确,往往要有意或无意地违反逻辑。新闻工作人员学习逻辑,可以敏锐地发现、揭示和驳斥逻辑错误,从而从思维规律和规则方面使人们认清那种理论或观点的荒谬性。

总之,面对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大潮,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逻辑性、多变性、差异性增强,价值取向呈多样化的趋势。在这样的情况下,新闻工作人员要更加自觉地、经常地运用逻辑知识来分析问题、思考问题,逐步地把逻辑知识转化为逻辑思维的能力,在思想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行动上尽量避免工作失误,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在新闻工作人员实践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应对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困难和风险,这就需要新闻工作人员要做到审时度势。其中,作为思维工具的逻辑学,其作用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提高工作能力篇8

从企业保卫发展实际来看,近年来我们的重点就是保护企业发展稳定,而当前工作能力和队伍建设的核心就是要以人为本,通过保卫干部共同认可的保卫价值观,打造本质保卫氛围。本文将结合保卫干部能力提升的实际和特点,初步探索相关建设要求,以提高安保水平,确保企业生产财产和人员保卫。

一、企业保卫干部工作的现状

长期以来,保卫工作对企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虽然在企业经济秩序正常运转下,显示不出保卫工作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企业保卫工作我们应该有新的认识,特别是要充分意识到,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政治、经济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保卫人员思想观念变化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企业周围发展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传统保卫工作,无论是企业保卫工作的方式方法还是实际任务执行都显复杂多变,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管理。所以我们迫切需要提高企业保卫干部的工作能力,以不断适应企业改革发展的需要和保卫人员的情感需求,增强工作效果。

二、企业保卫干部能力提升主要努力方向

企业保卫工作是指为确保正常生产经营而进行的相关维稳和保卫工作,对于实现企业长久稳来说,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强化推进。

(一)以保卫统筹观为核心,深化理念引领体系建设

一是引导保卫各层次人员充分认知保卫引领其他工作。理念是一种软实力,如何能够筑牢,那么对于实现航空运输本质保卫来讲,就是无形的力量和引领力。对此,保卫工作应该通过各种宣传阵地和载体引导保卫人员牢固树立保卫价值观,此外,引导保卫人员自觉践行保卫观,无论是那个层次的保卫人员,都要教育引导各个层次人员坚持用保卫统领各项工作,时时处处争当本质型保卫,确保企业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二)以实现“零误差”为不懈追求,深化目标愿景体系建设

保卫干部任何细节都不能出问题,细节决定成败,更决定保卫,因此应该重点推进以下方面:一是坚定实现“零误差”的信心。引导提高认识,规范保卫行为,打造企业保卫本质保卫模式。二是提高保卫人员实现零误差,促进保卫行为实现由随意到规范,从被动到主动,从不自觉到自觉,从不习惯到习惯的转变,增强保卫人员实现“零误差”的自觉性。三是拓展“零误差”的理念范畴。按照保卫“零误差”的要求,强化各级保卫人员“零缺陷”理念,进一步转变思维观念,拓宽工作思路,将无形的理念转变成有形的机制、措施和办法,以先进理念促进安保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三)以加强保卫人员保卫行为管控为载体,深化行为养成体系建设

一是推进保卫人员行为管控体系建设。按照岗位操作流程,对各岗位、各工种岗位操作规范进行工序分解,制定详细具体的保卫操作标准。二是进一步深化标准化行为训练工作,健全完善保卫保障流程。三是设备管理标准化。建立健全系统、科学的?O备管理流程,规范设备使用、保养和维修程序,确保设备完好。四是深化班组保卫建设工作。大力培育班组保卫建设典型,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促进班组保卫建设工作整体水平的提升。同时,加大班队长队伍管理考核力度,切实发挥保卫把关作用。

(四)推进保卫文化建设战略,深化管理机制体系建设

一是积极培育保卫文化体系;二是构建保卫文化评价管理体系;三是谋划战略体系,在各层面基础建设同时,要从企业全局高度细化保卫文化建设整体方案,从协同发展角度,推进文化融入和长久深化。

(五)转变工作方式方法

针对当前新形势和新要求,保卫干部需要从工作方式上加以转变。一是要变说教为启发。针对不稳定因素多元化的特点,把安保工作中简单的说教变为启发引导,增强安保工作内容上的思想性、针对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使其努力或积极向员工适应和乐于接受的方向靠拢。二是坚持正确导向的方法。安保工作必须坚持舆论导向,不仅是方法更是原则要求,否则就会事得其反。因此安保干部要通过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引导员工分清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从而使员工的思想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当前形势下,经济大势不乐观,企业经营也面临很严峻很现实的考验,职工的思想难免出现波动,对企业的前景、自己的发展有着一些不乐观的想法和顾虑,这些思想问题不解决必将影响职工的工作状态,所以安保干部必须始终坚持正确导向,从新的角度去做好安保工作。

提高工作能力篇9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市药品检验所达标建设活动,要以“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省设区的市级药检所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省设区的市级药检所实验室建设指导意见》和《省设区的市级药检所达标评比标准》为依据,从该所现有人员、环境、设施和本辖区药品监管工作实际出发,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合理、实用、节约,适度超前和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达标活动的开展,实现人员结构合理、质保体系完善、实验环境良好、仪器设备精良、检验水平提高的目标。

二、主要指标与实施步骤

计划通过年时间的达标创建,使市药品检验所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上一个台阶,各项指标达到省设区的市级药品检验所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中的各项标准。

(一)人员。

全所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总人数的%;药学和与药学相关的人员不少于总人数的%;从事药品检验实验室人员不少于总人数的%;行政、后勤人员不超过总人数的%。人员的学历层次,年龄结构更趋合理。

(二)环境。

实验环境、实验室面积、各类实验室和辅助用房均达到国家和省局对市级药检所的标准要求。

(三)设施。

根据不同类别实验室的要求及有关规定,完善设施,配备设备,使实验设施完备,仪器装备达到国家和省局对市级药检所仪器装备的配置标准。完善各类设施和各种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档案管理,充分发挥仪器设备的使用效能。

(四)检测能力及水平。

全年可完成件批次检品的检验能力。抽样全检率不低于%;本市药品生产企业生产品种全检率不低于%;检验差错率不高于.%;事故率不高于.%;检品超期率不高于%。

(五)质量保证体系。

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和各种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坚持抓好内审和管理评审,使各种管理科学、规范。

(六)科研能力。

开展药品检验、药品质量标准和中药材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科研工作。具备承担国家药品标准研究,省、市级科研计划项目的能力和水平,每年有项科研项目获得市级及以上级别的评审或奖励;每年在省级及以上专业刊物上不少于篇。

按照以上主要指标,采取循序渐进、分段实施的步骤。

第一阶段:

对照检查阶段。按照《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设区的市级药检所达标实施意见的通知》中所附三个附件的具体要求和标准,以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态度,认真对照、逐条梳理、找准差距、剖析原因、制定措施,为达标工作的全面开展打好基础。

第二阶段:

全面实施阶段(年月年月)。该阶段是达标工作的关键阶段。重点抓好四项工作:一是强化人员结构调整和素质提高,力争每年新进名药学或与药学相关的本科学历专业人员,每年有名在职人员参加学历提升学习,每年不少于名人员参加各种短期学习培训。二是加快实验室建设步伐;根据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的“xx”规划目标和基建总体安排,新建“市药检大楼”,按照省局关于市级药检所实验室建设指导意见的要求和标准进行设计、施工和安装,力争上级支持,年上半年药检大楼建设项目能启动,年初投入使用,第四次计量认证复查在符合规范要求、实验环境优良的新建实验室中进行。三是完善实验设施,配置仪器设备,按照各类实验室的不同要求和有关规定装备设施,配置设备,力争在年月底前,实验设施完善,仪器设备达到国家和省局对市级药检所配备标准的%以上。四是不断强化质量保证体系,完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工作文件和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内部管理和约束机制,基本实现各项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接受省局检验验收。

第三阶段:

巩固提高阶段。根据第二阶段目标实现情况和年第四次计量认证复查情况,查漏补缺,完善提高,巩固成果,积极创新,为新的更高目标创造条件,奠定基础。

三、保障措施

(一)深入学习,提高认识。

市药检所要认真组织学习《省设区的市级药检所实验室建设指导意见》、《省设区的市级药检所达标评比标准》,特别是《省设区(市)级药品检验所质量管理规范》。通过学习,提高全所对达标活动目的、意义、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制定具体方案,逐条落实。

(二)广泛动员,人人参与。

达标活动是市药检所发展的一次良好机遇,在整个达标活动中,集中财力、物力,进行重点支持,市药检所要做到达标与药品检验两不误、两提高,以达标工作促进药品检验质量的提高,形成全所人人为达标着想,人人为达标出力的良好氛围。

提高工作能力篇10

各城市党政领导班子在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过程中,务必牢牢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站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的战略高度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进一步加大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力度;务必紧紧抓住创建文明城市活动载体,以中央决定评选表彰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进一步巩固成果,克服薄弱环节,创新工作内容、形式、手段和机制,把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创建文明城市,总体上要扎实推进思想道德建设、科学文化建设、生态与环境建设。当前一个阶段,要对照中央文明委印发的《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试行)》,着力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是为群众办实事,凸显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精神文明建设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要把服务经济建设中心与坚持以人为本统一起来。因此,评价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根本上要看群众满意不满意。《测评体系》的着重点放在测评群众对党政机关为民办实事、对“窗口”行业服务质量的满意程度上,其内涵包括考察诚信、公正、勤政廉政、生活便利、环境保护和安全感等状况。这是一个鲜明导向,指明建设精神文明要体现以人为本,要让群众感到满意。

创建文明城市,必须抓住经济社会发展中最能体现人民意愿、群众反映最强烈的一些热、难点问题,认真加以解决。无论长远或当前,都要力求针对性、可行性地在一定的时间里突出办几件影响大、效果好、群众欢迎的实事。一方面是,办好一些关系群众长远利益的实事。比如,优先发展教育就是一件可让人们长久受益的实事。要加大投入,构建全民教育、终身教育体系,提高广大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使人们普遍掌握干事业的本领,使人们能够依靠自身能力去实现物质生活的改善,去享受精神生活的快乐。另一方面是,办好与群众眼前利益相关的实事。比如,过去有许多地方存在行路难、乘车难、看病难、买菜难、上厕所难等等一系列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群众感到生活很不方便,需要及时解决。今天,这些难事,在有些地方依然存在,必须抓紧解决。

解决不好,群众就不高兴。现在社会发展了,还遇到许多新问题,比如假冒伪劣、环境污染、乱收费、安全事故频发等问题,要采取有力措施,加以及时整治。相当一部分城市已进入老年社会,需要相应增加为老年人服务的设施。人们休闲时间增多,需要开发旅游项目,增加文体活动场所,等等。这些事如果没办好,脏乱差、黄赌毒及其它丑恶现象就会以各种形式滋长,甚至蔓延泛滥,必然要影响经济社会秩序和社会风气,影响群众的生活质量、精神情绪和道德情操。再一方面是,除解决一些共性的问题之外,还要为一部分有特殊困难的群众办实事。比如,搞市场经济之后,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出现了部分特困家庭;一些年龄偏大的国企职工下岗后的再就业遇到困难;一批农村人口流动到城里务工,生活条件较差,这些弱势群体,需要社会给予特别关爱。创建文明城市应当为他们多做一些善举之事,落实基本生活保障。把以上这些事或这类事办好,社会才能和谐与全面进步,人民群众才会认同党是为民执政,精神文明建设也才会得民心,使群众参与创建文明城市活动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调动和发挥。

二是加强综合管理,德治法治并举。创建文明城市,旨在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测评体系》中有相当多的实地考察项目,主要是评估城市综合管理水平。所谓“综合管理”,过去概括为环境卫生、交通秩序、集贸市场、建筑工地、娱乐场所和社会治安等“六项管理”。现在看,有必要加一项,就是大众传媒的管理。因为报刊、电视、广播、广告、互联网所传播的内容,对城市的社会生活、社会风气和社会形象的影响越来越大,尤其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取向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这几项管理做得怎样,最直观地反映出一个城市的“脸面”。基础设施是硬件,管理是软件,两者都抓好,才能真正体现文明。多年来的精神文明建设经验表明,思想教育与强化管理相辅相成。培育良好的公民道德,需要通过有效管理,引导公民自觉规范日常社会生活行为。凡创建文明城市成效显著的地方,无不是城市管理抓得好,规范化水平较高。这几年,总结、推广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新经验,其中突出的一条是,把各种道德教育寓于现代管理之中。

加强城市管理,与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并行不悖。管理离不开教育,管理的过程也是教育的过程。创建文明城市,要特别重视加强三个社会群体的公民道德教育,第一个是加强文明单位和党政机关的公民道德教育。这关系到先进和榜样的问题。应当要求每一个文明单位和党政机关都使自己成为一所文明市民学校,对全社会产生明显的带动作用。第二个是加强大中小学校的公民道德教育。这关系到基础和可持续的问题。也正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涵。要真正把思想道德建设贯穿于国民教育全过程,使国民教育体系同时成为公民道德教育的体系。再一个是加强流动人口和进城务工人员的公民道德教育。这关系到解决难点和盲点的问题。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创建文明城市所不可回避和忽视的问题,也是工业化、城市化的社会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这部分人群的思想道德状况和文明素质如何,将在文明城市建设中越来越显现出其影响的分量。对这部分人群的教育工作深入与否、效果如何,某种意义上说,现在或将来,都已成为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的一个关键环节。加强上述“管理”和“教育”,有利于探索依法治市与以德治市相结合的路子。

三是建设文明社区,构筑牢固根基。抓好文明社区建设是创建文明城市的前提。当前今后,进一步建设好文明社区,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三个文明”任务有机结合落实到基层,具有重要意义。创建文明城市的大部分工作和任务都要落到社区,对文明城市考评的绝大多数内容,都与文明社区建设密切相关。建设文明社区,要做到“三个坚持”和“五个进展”。关于“三个坚持”,一个是,坚持扎实创“三优”,治理脏乱差。创建文明城市是一种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真正让群众感受到“重在建设”,最直接的是“三优”,就是用创优美环境解决脏的问题,用创优良秩序解决乱的问题,用创优质服务解决差的问题。这些问题解决好了,群众能直接享受到文明创建的成果。因此,“三优”给群众带来安居乐业,是文明城市最基本的标志。

一个城市的“三优”程度如何,最终要在社区里进行检验。只是几条主街道很漂亮,不能算就是文明城市;使所有社区都提高“三优”水平,文明城市就名副其实。如果只追求主街道样子好看,而不抓社区“三优”,就是表面文章,就是形式主义。文明社区建设一定要持之以恒创“三优”,要下足这个基本功,始终不放松。另一个是,坚持文明共建,引导群众自建。人民群众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因此,文明共建是文明社区建设的必然要求,群众自建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活力所在。换个角度说,没有共建和群众自建,不成其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目前,各地已普遍建立社区“文明共建理事会”,整合区内各种资源,形成了群众参与文明社区建设的合力。一定要巩固、完善和发挥“文明共建”机制在文明社区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再一个是,坚持加强社区党建,优化社会细胞。社区各项工作都有赖于党的领导。落实文明社区建设任务,说到底要依靠社区党的建设,靠社区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发挥党组织在文明社区建设中的核心作用,重要的是把工作着眼点放在优化社会细胞上,渗入到创建文明单位、文明楼院、文明家庭和培育文明公民活动之中。要不断强化街道、社区党组织在文明共建方面有效行使协调职能。要从根本上抓好这项工作,筑牢文明社区建设根基,坚固党的执政基础。关于“五个进展”,一要在创建学习型社区上取得进展。十六大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从一定意义看,各种激烈竞争归根到底都体现为“学习”的竞争,所有城市、单位和个人的发展,都与“学习”密切相关。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又提出“努力建设学习型政党”的任务。领导干部要不断学习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才能正确运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实施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而“学习”更是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任何一个公民要跟上时代步伐,改善自己命运,就需要终身学习,不断实现知识更新。因此,文明社区建设必须同创建学习型社区融为一体,才能适应群众新的需求,产生新的感召力。党委、政府要积极推进社区教育资源整合,办好传授新知识的社区学校。

二要在构建“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教育网络上取得进展。培养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是牵动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也是党、国家和民族的事业后继有人的根本保证。要结合文明社区建设,开展各种学校、社会、家庭三者教育有机结合、相得益彰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使文明社区建设成为构建“三位一体”未成年人教育网络的纽带。要认真推广一些地方创造的中小学生教育社会化的成功经验,不断加以完善,使文明社区建设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老百姓意愿贴得更紧。

三要在扶助和救济困难家庭上取得进展。这些年来,许多地方以社区为平台,把文明单位建设和文明社区建设结合起来,组织文明单位与特困家庭结对济困,群众反映很好。其他各具特色的社区扶贫济困活动,比如兴办“扶贫超市”、“爱心超市”等,也都得到社会积极响应。这项工作有着特殊意义。当前,许多城市在国有企业转制过程中,解决就业问题的社会压力很大,并需要相当一段时间。在这个阶段,部分群众为改革付出代价,他们的生活、就业、就学等方面有不少难处。面对这种情况,应当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给他们一些实在的物质福利,从而激发他们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和自强的精神,精神文明建设才有说服力。社区最贴近群众生活实际,街居干部最了解民情,在文明社区建设中办好扶贫济困这件实事不仅必要,而且具有优势,完全应该把这件事办好。

四要在引进更多服务群众的项目上取得进展。近年来各地开展科技、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受到群众欢迎。“四进社区”不仅有助于群众克服陈规陋习和科学防治疾病,而且有力推动公民遵行社会公德、树立文明新风,还能满足群众在物质文化方面的许多需求。现在这个活动在不少地方延伸开来,社区服务项目扩展到“九进”或“十进”不等,这是一个好的趋势,关键是把服务做实。应当提倡和鼓励,只要真正为群众之所需,真正能在引导人们建立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上起作用的,各种宣传和服务形式都可以引进到社区来。

五要在建立文明社区建设全面推进的机制上取得进展。一个城市里培植几个示范点或先进典型是必要的,相对说也并不太难,但搞示范、树典型的目的是以点带面、整体推进,不是当作“花瓶”或“盆景”来摆设。因此,要在宣传典型的同时,注重典型引路,建立推广典型的机制,不断扩大文明社区建设的覆盖面。要统筹部署,规范创建工作标准,对不同条件的社区实行分类指导,鼓励创造符合实际、有自己特色的创建模式。要组织必要的督查、交流和评选表彰先进活动,不断推出新的典型。文明社区建设要一个社区一个社区地覆盖和深化,既求数量,也重质量。这样做好文明社区建设工作,创建文明城市就很踏实。

四是发挥传媒作用,营造良好舆论。舆论引导工作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对社会的改革发展稳定都具有重大影响。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包含着“以正确舆论引导人”的重要任务和重大使命。创建文明城市是组织群众广泛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不仅在活动中要旗帜鲜明地突出弘扬主旋律的内容,而且自身的发展也需要强大舆论力量的支持。因此,要善于运用各种大众传媒,首先是发挥主要新闻单位的主导作用,加大宣传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形成舆论强势,推动创建文明城市活动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如何引导大众传媒加强对创建文明城市活动的宣传?

一要普遍开设宣传教育专题、专栏。通过新闻报道、言论评论、专家点评、群众讨论和公益广告等多种形式,营造创建文明城市的浓厚舆论氛围。引导报刊在醒目版面,广播电台、电视台在黄金时段,开设创建文明城市栏目。引导各类网站精心设置网页,建立网上精神文明论坛,形成网上宣传教育平台。新闻媒体的宣传教育要有声势、有影响,让人们耳濡目染,受到熏陶。

二要把宣传教育作为大众传媒的长期任务。精神文明建设非一日之计、某时之策,需要代代传承。引导大众传媒围绕创建文明城市目标开展宣传教育,要长远筹划,建立运作机制,做到主题长期不变,内容不断充实,促使广大群众对创建文明城市的认识、关心和参与得以逐日深化,久久为功。

三要充分体现宣传教育的时代感和生动性。创建文明城市宣传教育也要与时俱进。要引导新闻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捕捉新时期干部群众思想状况的变化与特点,了解群众对创建活动的新要求,把握精神文明建设的一般规律和时代内涵,使宣传教育能够启迪人们不断向更高目标迈进。创建文明城市以及各种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宣传教育尤其应生动活泼,通俗、直观、形象,有新鲜感,有感染力,反映真谛,打动人心,使群众喜闻乐见。

四要在宣传教育过程中注意总结、提升和推广创建工作经验。创建文明城市是人民群众的实践,内容丰富,充满创造力。媒体要善于从群众实践中发现、挖掘和宣扬闪光点,通过剖析个别典型事例,提炼出有推广价值的工作经验、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要发挥大众传媒人才积聚的优势,在开展宣传教育的同时进行理论研究与理论创新,促进创建文明城市实践的深入。

五要把传媒宣传教育同社会宣传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引导新闻媒体经常向基层单位传输创建文明城市宣传教育的图文、音像等资料,充实基层宣传文化阵地的教材。引导大众传媒与党政部门、人民团体密切配合,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评议,彰扬高尚道德行为,揭露、批评有悖精神文明的丑恶现象,适时组织发动全社会开展各种生气勃勃、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创建文明城市活动。

五是健全领导体制,提供组织保障。创建文明城市,关键在领导。关键之一,党委、政府要统揽全局,全面推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要把创建文明城市的主要指标纳入城市发展规划,不能以牺牲或削弱精神文明建设为代价,去换取其他方面的利益;要通过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以保证经济、政治的健康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引导人民群众依法享有民主权利。还要做好以城带乡工作,开展创建文明县城、文明村镇活动,把城市的现代观念与城市建设管理经验因地制宜地引进辖内县域,促进县城、村镇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社会治安、生活服务以及人们精神面貌,年年有新的变化,实现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互动和联动。关键之二,形成党委统一领导、主要领导亲自抓、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格局。要建立严格、算数的问责制。精神文明建设成绩突出应当受奖励、受重用,不认真抓或抓不好的不能当领导,这一条在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中已经讲的十分明确,能够真正落实下去,什么事情都好办。必须严格要求各级党组织、党政机关、党员干部,在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中率先垂范,起带头作用,有凝聚能力。这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具体的体现。关键之三,充分发挥文明委的指导协调作用。文明委要有权威,要有健全的工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