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展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6 10:06:52

舒展范文篇1

一、质疑封建伦理核心。解构“仁义”学说

孔子讲“杀身成仁”,孟子倡扬“舍生取义”,“仁义”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有关封建伦理的核心内容。王安忆在她的小说创作中多次涉及这一话题。特别是在她那被誉为寻根文学代表作的《小鲍庄》里,这一千百年来的道德礼仪规范颇令人深思。小鲍庄里的人口口声声标榜“仁义”,而实际上人的自主、自由、尊严却倍受践踏。捞渣幼小的生命一降生就遭到忽视;小翠子活泼开朗的天性很快被压抑;拾来与二婶的自由结合,加上外来人的身份遭到全村人乃至孩子们的仇视与欺侮;鲍秉德的女人因不孕而常招丈夫毒打……自以为恪守仁义遗风的人们处处施暴而不自知,一个个披着“仁义”大善的外衣公开实施着人性的恶,轮番上演着一场场扼杀人性的悲剧。王安忆用作品中一个个人物遭遇的命运解剖着人们对“仁义”古训的背道而驰,顶礼膜拜仁义的小鲍庄人根本就没能做到真正的仁慈。在她的另一篇小说《香港的情和爱》中,王安忆再一次表达了对“仁义”的虚伪奉行。小说中的老魏与逢佳决定分手之际,劝她到澳大利亚后找中国人,认为外国人有爱,我们中国人有义。说“爱这东西不如义,中国能有几千年的文明,全是一个义。爱只是小善,义,却是大善,爱只对人的,义却是对道理的,你说谁大谁小?爱其实是最不讲信用,只要说一声爱,什么万恶的事情就都有了原委,连良心也交代了,而义却是笃信笃诚,没有空子好钻,也没有便宜占,那些白种人,爱得你死去活来,把你比作耶酥的母亲,可是去吃汉堡包,还是各付各的帐,我们中国人,凭着一份义都是可以送上命的。”“义”被老魏赋予如此之高的评价,可这个香港人作为一有妇之夫,在外与逢佳逢场作戏、始乱终弃,他够不够仁义,是不言而喻的。他帮她出国但要“用她生命中最宝贵的三年”,这种合约是建立在践踏年轻女性人格尊严基础之上的,充分暴露了他对他所推崇的“仁义”的虚假奉行。一如小鲍庄那里的“言”与“行”的极大反差,最崇拜“仁义”者行的多是不仁不义之实,且都没有自我觉察和丝毫的自我反省,这不能不说是对“仁义”的一大讽刺。笔者认为,王安忆文本中似乎并不认同“仁义”的死守,这从她的小说《文工团》中不难发现,文工团曾经招一小男孩演李玉和,男孩长大后一变声就没使用价值了,可团里没把他退回去,而是另外安排到舞蹈队。“我们团从来,从来也不会抛弃不幸的孩子,尽管他穷途末路。像市歌舞团那样,将人招来又打发出去的事我们团是不会干的。这就是从一个旧戏班沿袭下来的文工团的仁义之道。”而文工团兴之所致招来的男女,“这些孩子特别忠实于我们团交付于他们的命运,从没动念要在我们团之外寻求发展。”曾经走到一起,从此就不离不弃,团里辞退员工或员工辞职离团似乎就是种不“仁义”行为,这种不顾实际情况的维持原状,既不利于个体的合理发展也无益于整个团队,如此的“仁义”只会是制约彼此发展的羁绊,所以她笔下所写文工团的命运并不乐观,它急剧下滑,无望振兴。仅仅为了互不相弃,而捆绑在一起,这种忠实履行但不管后果的“仁义”行为,和那些徒有虚名的“仁义”学说一样无疑都令人深思。王安忆以人文关怀的视角,尊重每一个个体生命的自由成长、平等生存和合理发展,对打着“仁义”招牌行不仁不义之实的行为,对恪守仁义之道却置真正的发展要义于不顾的观念,均予以了大胆质疑和有力的解构。

二、打破传统道德规范,张扬女性意识

王安忆审判着几千年封建文化的合理性,大胆颠覆传统道德规范中扼杀人性的因素,张扬女性生命欲望。长期以来,受极左思潮禁锢的语境因袭着封建文化中那种重视社会性、轻视自然性的传统人性观,爱情被列为文坛禁区,性被视为人性之淫恶,人的自然属性被极度压抑。1986年4月至9月,她一连发表《荒山之恋》、《小城之恋》、《锦绣谷之恋》这“三恋”,从人的生命本体价值的角度对“性”予以肯定,细腻刻画生命原欲与文化制约的冲突,在当时文坛引起震撼。王安忆可说是当代首位把当作目的来写的作家,她认为:“要真正地写出人性,就无法避开爱情,写爱情就必定涉及。而且我认为,如果写人不写其性,是不能全面表现人的,也不能写到人的核心,如果你真是个严肃的、有深度的作家,性这个问题是无法逃避的。”《小城之恋》叙述人的自然性在文化规约极度压抑下导致的内心极度不安。被社会规范同化了的个体,内心与本性不一致时所表现出的自责矛盾和痛苦,使小说通篇笼罩在一种社会道德规范的深重制约之中,他与她,男未婚,女未嫁,身份问题的尴尬,道德良心的不允,性欢愉的短暂与空虚,使他们有着不可言说的难堪,转而成为罪恶感的不安,内心的自我审判与听任本能的自我释放构成两极对抗,巨大的罪孽感使他们深陷放纵和忏悔的恶性循环中难以解脱。“传统观念中,女性充当‘母亲’的权利为社会文化所认可,但是,女性的性欲这一同样真实的权利却时常为社会文化所否决。女性的性欲只能是和生育联系在一起的。前者是后者的附带部分,女性单纯的性欲是不洁的,甚至是有罪的。父权制社会压制女性性欲,那些触犯父权制社会的性戒律的女性无一不受到了野蛮甚至毫无人性的摧残。”王安忆通过男女两性的关系拓进人性的复杂层面,寻求真正意义上的人性自由和生命权利、平等与公正。她关心女性的现实生存,“三恋”和《岗上的世纪》弥补了以前作家们取消女性欲望的局限,彰显了女性生命意识的觉醒。她从肯定女性欲望的主体地位出发,对两性欲望的表达呈现出和谐与美的性质。她的《妹头》则反拨传统的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等性别价值观,父母为儿子留在上海而让妹头去杭州时,小说多次提到妹头根本没生气,并指出大城市里仍有这种陈腐风气。可见,从女性生命意识的涌动到平等地位的争取,传统观念中凡针对女性的不公平处,作家都进行了深刻而全面的观照,并予以了全面而彻底地颠覆。她的作品多以女性为主人公,从《岗上的世纪》到《妹头》等小说所塑造的女性形象都显而易见地多具“硬性”,远比男性强大,在《纪实与虚构》里,就表达了那个家族一连几代都是女性在支撑着家。所有这些都表明,王安忆已经大大超越了那种视女性为男性附庸、仅处于从属地位的传统性别价值观。

舒展范文篇2

论文关键词:王安忆;传统文化:思考

当代女作家王安忆自1984年的美国之行经受中西文化强烈撞击后,开始理性反思中国传统文化,她以1985发表的(小鲍庄》为开端,相继推出《荒山之恋》、(小城之恋》、《锦绣谷之恋》以及《岗上的世纪》等反响巨大的佳作。她以人文关怀视角,剖析着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悖于人性自由舒展的因素,解构了“仁义”古训,张扬了女性主体地位,鞭挞了封建家长制权威。她的创作也因此日益成熟,由自发写作进入到自觉写作,是新时期以来文学界最受瞩目的作家之一。

一、质疑封建伦理核心。解构“仁义”学说

孔子讲“杀身成仁”,孟子倡扬“舍生取义”,“仁义”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有关封建伦理的核心内容。王安忆在她的小说创作中多次涉及这一话题。特别是在她那被誉为寻根文学代表作的《小鲍庄》里,这一千百年来的道德礼仪规范颇令人深思。小鲍庄里的人口口声声标榜“仁义”,而实际上人的自主、自由、尊严却倍受践踏。捞渣幼小的生命一降生就遭到忽视;小翠子活泼开朗的天性很快被压抑;拾来与二婶的自由结合,加上外来人的身份遭到全村人乃至孩子们的仇视与欺侮;鲍秉德的女人因不孕而常招丈夫毒打……自以为恪守仁义遗风的人们处处施暴而不自知,一个个披着“仁义”大善的外衣公开实施着人性的恶,轮番上演着一场场扼杀人性的悲剧。王安忆用作品中一个个人物遭遇的命运解剖着人们对“仁义”古训的背道而驰,顶礼膜拜仁义的小鲍庄人根本就没能做到真正的仁慈。在她的另一篇小说《香港的情和爱》中,王安忆再一次表达了对“仁义”的虚伪奉行。小说中的老魏与逢佳决定分手之际,劝她到澳大利亚后找中国人,认为外国人有爱,我们中国人有义。说“爱这东西不如义,中国能有几千年的文明,全是一个义。爱只是小善,义,却是大善,爱只对人的,义却是对道理的,你说谁大谁小?爱其实是最不讲信用,只要说一声爱,什么万恶的事情就都有了原委,连良心也交代了,而义却是笃信笃诚,没有空子好钻,也没有便宜占,那些白种人,爱得你死去活来,把你比作耶酥的母亲,可是去吃汉堡包,还是各付各的帐,我们中国人,凭着一份义都是可以送上命的。”“义”被老魏赋予如此之高的评价,可这个香港人作为一有妇之夫,在外与逢佳逢场作戏、始乱终弃,他够不够仁义,是不言而喻的。他帮她出国但要“用她生命中最宝贵的三年”,这种合约是建立在践踏年轻女性人格尊严基础之上的,充分暴露了他对他所推崇的“仁义”的虚假奉行。一如小鲍庄那里的“言”与“行”的极大反差,最崇拜“仁义”者行的多是不仁不义之实,且都没有自我觉察和丝毫的自我反省,这不能不说是对“仁义”的一大讽刺。笔者认为,王安忆文本中似乎并不认同“仁义”的死守,这从她的小说《文工团》中不难发现,文工团曾经招一小男孩演李玉和,男孩长大后一变声就没使用价值了,可团里没把他退回去,而是另外安排到舞蹈队。“我们团从来,从来也不会抛弃不幸的孩子,尽管他穷途末路。像市歌舞团那样,将人招来又打发出去的事我们团是不会干的。这就是从一个旧戏班沿袭下来的文工团的仁义之道。”而文工团兴之所致招来的男女,“这些孩子特别忠实于我们团交付于他们的命运,从没动念要在我们团之外寻求发展。”曾经走到一起,从此就不离不弃,团里辞退员工或员工辞职离团似乎就是种不“仁义”行为,这种不顾实际情况的维持原状,既不利于个体的合理发展也无益于整个团队,如此的“仁义”只会是制约彼此发展的羁绊,所以她笔下所写文工团的命运并不乐观,它急剧下滑,无望振兴。仅仅为了互不相弃,而捆绑在一起,这种忠实履行但不管后果的“仁义”行为,和那些徒有虚名的“仁义”学说一样无疑都令人深思。王安忆以人文关怀的视角,尊重每一个个体生命的自由成长、平等生存和合理发展,对打着“仁义”招牌行不仁不义之实的行为,对恪守仁义之道却置真正的发展要义于不顾的观念,均予以了大胆质疑和有力的解构。

二、打破传统道德规范,张扬女性意识

王安忆审判着几千年封建文化的合理性,大胆颠覆传统道德规范中扼杀人性的因素,张扬女性生命欲望。长期以来,受极左思潮禁锢的语境因袭着封建文化中那种重视社会性、轻视自然性的传统人性观,爱情被列为文坛禁区,性被视为人性之淫恶,人的自然属性被极度压抑。1986年4月至9月,她一连发表《荒山之恋》、《小城之恋》、《锦绣谷之恋》这“三恋”,从人的生命本体价值的角度对“性”予以肯定,细腻刻画生命原欲与文化制约的冲突,在当时文坛引起震撼。王安忆可说是当代首位把当作目的来写的作家,她认为:“要真正地写出人性,就无法避开爱情,写爱情就必定涉及。而且我认为,如果写人不写其性,是不能全面表现人的,也不能写到人的核心,如果你真是个严肃的、有深度的作家,性这个问题是无法逃避的。”《小城之恋》叙述人的自然性在文化规约极度压抑下导致的内心极度不安。被社会规范同化了的个体,内心与本性不一致时所表现出的自责矛盾和痛苦,使小说通篇笼罩在一种社会道德规范的深重制约之中,他与她,男未婚,女未嫁,身份问题的尴尬,道德良心的不允,性欢愉的短暂与空虚,使他们有着不可言说的难堪,转而成为罪恶感的不安,内心的自我审判与听任本能的自我释放构成两极对抗,巨大的罪孽感使他们深陷放纵和忏悔的恶性循环中难以解脱。“传统观念中,女性充当‘母亲’的权利为社会文化所认可,但是,女性的性欲这一同样真实的权利却时常为社会文化所否决。女性的性欲只能是和生育联系在一起的。前者是后者的附带部分,女性单纯的性欲是不洁的,甚至是有罪的。父权制社会压制女性性欲,那些触犯父权制社会的性戒律的女性无一不受到了野蛮甚至毫无人性的摧残。”王安忆通过男女两性的关系拓进人性的复杂层面,寻求真正意义上的人性自由和生命权利、平等与公正。她关心女性的现实生存,“三恋”和《岗上的世纪》弥补了以前作家们取消女性欲望的局限,彰显了女性生命意识的觉醒。她从肯定女性欲望的主体地位出发,对两性欲望的表达呈现出和谐与美的性质。她的《妹头》则反拨传统的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等性别价值观,父母为儿子留在上海而让妹头去杭州时,小说多次提到妹头根本没生气,并指出大城市里仍有这种陈腐风气。可见,从女性生命意识的涌动到平等地位的争取,传统观念中凡针对女性的不公平处,作家都进行了深刻而全面的观照,并予以了全面而彻底地颠覆。她的作品多以女性为主人公,从《岗上的世纪》到《妹头》等小说所塑造的女性形象都显而易见地多具“硬性”,远比男性强大,在《纪实与虚构》里,就表达了那个家族一连几代都是女性在支撑着家。所有这些都表明,王安忆已经大大超越了那种视女性为男性附庸、仅处于从属地位的传统性别价值观。公务员之家

舒展范文篇3

关键词:放松势断意相连人琴合一

太极“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唯人也得其秀而灵。”钢琴被人们称作“乐器之王”,它是乐器王冠上的一颗明珠,而太极以其深、长、匀、静而囊括世间万物,笔者试想把太极理论运用到钢琴演奏之中,使钢琴演奏也能做到刚柔、虚实、动静、快慢、开合、曲伸,让人听不出有“涂改”“雕刻”的感觉。这样在钢琴演奏中就要在“放松”中去舒展,激发人们对乐曲的充分想象力;太极的“势断意相连”,是“势断”而非断,断而不断,用意贯穿于演奏的全过程并充分展示钢琴演奏中的优雅变化;人与钢琴随着乐曲的展开融为一体,太极的境界使乐曲能够雄浑、铿锵、远古、悠扬,让人们沉浸在钢琴音乐的王国之中。

一、太极的“放松”与钢琴演奏中的舒展

太极中的“放松”讲的是自然舒展地放开,松中有动,动中有静。演奏者要把紧张的状态松弛下来,达到放松,演奏出的乐曲才能更加舒展优美。其一,要做到思想和肢体的放松。思想上要去除杂念,忘掉与演奏无关的事情,无论是一场什么样的音乐演奏,演奏者都应在思想上有一个放松意识,这样才能保持一种良好的竞技状态。其二,舒展是钢琴演奏的要求,无论是演奏西洋曲目还是中国曲目都应特别强调这一点。舒展能使音乐之美浸润心灵,能使人充分发挥想象力,激发人们对美好未来不懈追求的热情。如演奏中国曲目《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时,最后的主题再现,只有做到舒展才能营造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其三,舒展与放松是紧密相连的,是在放松中的自然舒展。旅美钢琴博士茅为惠女士来讲学时,就非常强调这一点。她在示范快速音群的演奏时,特别强调手臂、手腕的自然放松与舒展,只有这样才能使音符清晰、明快。

二、太极的“势断意相连”在钢琴演奏中的变化

太极中“势”指的是趋向,“意”指的是想象。在太极中“大势”好像要结束,但更深层次的想象与哲理往往还贯穿于“大势”之中,这如同钢琴演奏中的气质和气韵,它们是音乐演奏中的灵魂。其一,气质是演奏者个人的性格与品质的自然流露与必然反映,犹如“字如其人”“曲如其人”“乐如其人”。演奏一首乐曲,最终要把气贯通,开始往往句断意亦断,音分神亦分,也就是势断意也断,但如果能把太极中的意识、呼吸、动作三者结合为一,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在意念中逐步使音乐真正连贯,随之做到句断意不断,音分神不分,最后达到一气呵成、一气贯通。其二,气韵是钢琴演奏诠释的过程,要想很好地把握气韵的全过程,就要深刻领会作曲家的用意。如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F大调共五乐章,第一乐章表现的是到乡村时的愉快感受;第二乐章表现的是溪畔小景;第三乐章表现的是乡民在一起欢乐的集会;第四乐章表现的是暴风雨的情景;第五乐章表现的是暴风雨过后的愉快和感恩的情绪。如果领会透彻,就能很好把握气韵在钢琴演奏中的表现。其三,气、韵本为二义,气为内质,韵为表征,韵由气所决定,气贯而后可以韵足。我们要把握好气与韵的关系,有气之韵如同零散的珍珠串起来的项链,演奏者呼吸贯通一体,没有半点衔接拼凑的痕迹,而无气之韵就像散落的珍珠,无法串为一体。如在演奏李斯特的《夜莺》时,我们就要在大的乐句中划分小的乐句,在延绵的呼吸群中,使气息首尾贯穿,演奏出的乐曲才能有起伏变化的效果。演奏贝多芬奏鸣曲时,在大和弦和连接中可换踏板又可不换的时候,在最后几个音符中,采用碎踏板的方法,使呼吸均匀、流畅,达到优美、动听的效果。

三、太极的境界给“人琴合一”的启迪

《易·系辞上》有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里的“太极”是派生万物的本原,本原生万物,万物合一,天人合一,乃太极的境界。“人琴合一”是人琴回归自然,人琴寻找其物质本原的过程,而钢琴演奏的完美境界就是“人琴合一”。首先,“人琴合一”是思想的合一。人是演奏的主体,钢琴是发音的客体,发音客体由人去控制。钢琴演奏家不仅要掌握演奏钢琴的技术和技巧,更重要的是要有深层次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一个优秀的钢琴演奏家,不仅仅要具备丰富的音乐知识,还应当掌握一些哲学、人文科学,甚至是自然科学知识。其次,“人琴合一”是艺术的合一。任何艺术都是表现人类情感的,而钢琴作为最具表现情感的乐器之一,它能陶冶人类的情操,激发人们无穷的想象力和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好未来的不懈追求。钢琴对人的情感作用,是其他艺术形式无法比拟的,它可以直接利用张弛变化的音响形式与生命运动产生同构效应,去表达人的瞬息万变的情感状态。再次,“人琴合一”是情绪的合一。所谓情绪就是演奏者在演奏中的情感状态,没有情感,也就达不到“人琴合一”的效果。如在演奏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交响曲》c小调)中段时,要用明朗胜利的旋律,去表现欢乐、喜悦的气氛。在处理最后的乐章时,用的是胜利凯旋的进行曲,要用饱满的钢琴演奏,使这一主题具有英雄的光辉。演奏者要充分了解作曲的时代和乐曲的内涵,才能完美表达作曲者的情感。每一次钢琴演奏都是对人心灵的一次洗礼,音乐从人的心灵深处出发,从琴弦的振动中得到震撼,让人回味无穷。

艺术来源于生活,钢琴演奏也一样。只有深入地体会生活、感受生活,我们才能与作曲家产生共鸣,再度创作作品,创作出的音乐才能在演奏者与听众之间产生共鸣,产生天籁之音,让人们沉浸在钢琴音乐的王国之中。

参考文献:

[1]赵晓生著《钢琴演奏之道》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第32—41页,第119—121页。

舒展范文篇4

关键词:放松势断意相连人琴合一

太极“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唯人也得其秀而灵。”钢琴被人们称作“乐器之王”,它是乐器王冠上的一颗明珠,而太极以其深、长、匀、静而囊括世间万物,笔者试想把太极理论运用到钢琴演奏之中,使钢琴演奏也能做到刚柔、虚实、动静、快慢、开合、曲伸,让人听不出有“涂改”“雕刻”的感觉。这样在钢琴演奏中就要在“放松”中去舒展,激发人们对乐曲的充分想象力;太极的“势断意相连”,是“势断”而非断,断而不断,用意贯穿于演奏的全过程并充分展示钢琴演奏中的优雅变化;人与钢琴随着乐曲的展开融为一体,太极的境界使乐曲能够雄浑、铿锵、远古、悠扬,让人们沉浸在钢琴音乐的王国之中。

一、太极的“放松”与钢琴演奏中的舒展

太极中的“放松”讲的是自然舒展地放开,松中有动,动中有静。演奏者要把紧张的状态松弛下来,达到放松,演奏出的乐曲才能更加舒展优美。其一,要做到思想和肢体的放松。思想上要去除杂念,忘掉与演奏无关的事情,无论是一场什么样的音乐演奏,演奏者都应在思想上有一个放松意识,这样才能保持一种良好的竞技状态。其二,舒展是钢琴演奏的要求,无论是演奏西洋曲目还是中国曲目都应特别强调这一点。舒展能使音乐之美浸润心灵,能使人充分发挥想象力,激发人们对美好未来不懈追求的热情。如演奏中国曲目《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时,最后的主题再现,只有做到舒展才能营造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其三,舒展与放松是紧密相连的,是在放松中的自然舒展。旅美钢琴博士茅为惠女士来讲学时,就非常强调这一点。她在示范快速音群的演奏时,特别强调手臂、手腕的自然放松与舒展,只有这样才能使音符清晰、明快。

二、太极的“势断意相连”在钢琴演奏中的变化

太极中“势”指的是趋向,“意”指的是想象。在太极中“大势”好像要结束,但更深层次的想象与哲理往往还贯穿于“大势”之中,这如同钢琴演奏中的气质和气韵,它们是音乐演奏中的灵魂。其一,气质是演奏者个人的性格与品质的自然流露与必然反映,犹如“字如其人”“曲如其人”“乐如其人”。演奏一首乐曲,最终要把气贯通,开始往往句断意亦断,音分神亦分,也就是势断意也断,但如果能把太极中的意识、呼吸、动作三者结合为一,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在意念中逐步使音乐真正连贯,随之做到句断意不断,音分神不分,最后达到一气呵成、一气贯通。其二,气韵是钢琴演奏诠释的过程,要想很好地把握气韵的全过程,就要深刻领会作曲家的用意。如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F大调共五乐章,第一乐章表现的是到乡村时的愉快感受;第二乐章表现的是溪畔小景;第三乐章表现的是乡民在一起欢乐的集会;第四乐章表现的是暴风雨的情景;第五乐章表现的是暴风雨过后的愉快和感恩的情绪。如果领会透彻,就能很好把握气韵在钢琴演奏中的表现。其三,气、韵本为二义,气为内质,韵为表征,韵由气所决定,气贯而后可以韵足。我们要把握好气与韵的关系,有气之韵如同零散的珍珠串起来的项链,演奏者呼吸贯通一体,没有半点衔接拼凑的痕迹,而无气之韵就像散落的珍珠,无法串为一体。如在演奏李斯特的《夜莺》时,我们就要在大的乐句中划分小的乐句,在延绵的呼吸群中,使气息首尾贯穿,演奏出的乐曲才能有起伏变化的效果。演奏贝多芬奏鸣曲时,在大和弦和连接中可换踏板又可不换的时候,在最后几个音符中,采用碎踏板的方法,使呼吸均匀、流畅,达到优美、动听的效果。

三、太极的境界给“人琴合一”的启迪

《易·系辞上》有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里的“太极”是派生万物的本原,本原生万物,万物合一,天人合一,乃太极的境界。“人琴合一”是人琴回归自然,人琴寻找其物质本原的过程,而钢琴演奏的完美境界就是“人琴合一”。首先,“人琴合一”是思想的合一。人是演奏的主体,钢琴是发音的客体,发音客体由人去控制。钢琴演奏家不仅要掌握演奏钢琴的技术和技巧,更重要的是要有深层次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一个优秀的钢琴演奏家,不仅仅要具备丰富的音乐知识,还应当掌握一些哲学、人文科学,甚至是自然科学知识。其次,“人琴合一”是艺术的合一。任何艺术都是表现人类情感的,而钢琴作为最具表现情感的乐器之一,它能陶冶人类的情操,激发人们无穷的想象力和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好未来的不懈追求。钢琴对人的情感作用,是其他艺术形式无法比拟的,它可以直接利用张弛变化的音响形式与生命运动产生同构效应,去表达人的瞬息万变的情感状态。再次,“人琴合一”是情绪的合一。所谓情绪就是演奏者在演奏中的情感状态,没有情感,也就达不到“人琴合一”的效果。如在演奏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交响曲》c小调)中段时,要用明朗胜利的旋律,去表现欢乐、喜悦的气氛。在处理最后的乐章时,用的是胜利凯旋的进行曲,要用饱满的钢琴演奏,使这一主题具有英雄的光辉。演奏者要充分了解作曲的时代和乐曲的内涵,才能完美表达作曲者的情感。每一次钢琴演奏都是对人心灵的一次洗礼,音乐从人的心灵深处出发,从琴弦的振动中得到震撼,让人回味无穷。

艺术来源于生活,钢琴演奏也一样。只有深入地体会生活、感受生活,我们才能与作曲家产生共鸣,再度创作作品,创作出的音乐才能在演奏者与听众之间产生共鸣,产生天籁之音,让人们沉浸在钢琴音乐的王国之中。

参考文献:

[1]赵晓生著《钢琴演奏之道》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第32—41页,第119—121页。

舒展范文篇5

关键词:放松势断意相连人琴合一

太极“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唯人也得其秀而灵。”钢琴被人们称作“乐器之王”,它是乐器王冠上的一颗明珠,而太极以其深、长、匀、静而囊括世间万物,笔者试想把太极理论运用到钢琴演奏之中,使钢琴演奏也能做到刚柔、虚实、动静、快慢、开合、曲伸,让人听不出有“涂改”“雕刻”的感觉。这样在钢琴演奏中就要在“放松”中去舒展,激发人们对乐曲的充分想象力;太极的“势断意相连”,是“势断”而非断,断而不断,用意贯穿于演奏的全过程并充分展示钢琴演奏中的优雅变化;人与钢琴随着乐曲的展开融为一体,太极的境界使乐曲能够雄浑、铿锵、远古、悠扬,让人们沉浸在钢琴音乐的王国之中。

一、太极的“放松”与钢琴演奏中的舒展

太极中的“放松”讲的是自然舒展地放开,松中有动,动中有静。演奏者要把紧张的状态松弛下来,达到放松,演奏出的乐曲才能更加舒展优美。其一,要做到思想和肢体的放松。思想上要去除杂念,忘掉与演奏无关的事情,无论是一场什么样的音乐演奏,演奏者都应在思想上有一个放松意识,这样才能保持一种良好的竞技状态。其二,舒展是钢琴演奏的要求,无论是演奏西洋曲目还是中国曲目都应特别强调这一点。舒展能使音乐之美浸润心灵,能使人充分发挥想象力,激发人们对美好未来不懈追求的热情。如演奏中国曲目《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时,最后的主题再现,只有做到舒展才能营造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其三,舒展与放松是紧密相连的,是在放松中的自然舒展。旅美钢琴博士茅为惠女士来讲学时,就非常强调这一点。她在示范快速音群的演奏时,特别强调手臂、手腕的自然放松与舒展,只有这样才能使音符清晰、明快。

二、太极的“势断意相连”在钢琴演奏中的变化

太极中“势”指的是趋向,“意”指的是想象。在太极中“大势”好像要结束,但更深层次的想象与哲理往往还贯穿于“大势”之中,这如同钢琴演奏中的气质和气韵,它们是音乐演奏中的灵魂。其一,气质是演奏者个人的性格与品质的自然流露与必然反映,犹如“字如其人”“曲如其人”“乐如其人”。演奏一首乐曲,最终要把气贯通,开始往往句断意亦断,音分神亦分,也就是势断意也断,但如果能把太极中的意识、呼吸、动作三者结合为一,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在意念中逐步使音乐真正连贯,随之做到句断意不断,音分神不分,最后达到一气呵成、一气贯通。其二,气韵是钢琴演奏诠释的过程,要想很好地把握气韵的全过程,就要深刻领会作曲家的用意。如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F大调共五乐章,第一乐章表现的是到乡村时的愉快感受;第二乐章表现的是溪畔小景;第三乐章表现的是乡民在一起欢乐的集会;第四乐章表现的是暴风雨的情景;第五乐章表现的是暴风雨过后的愉快和感恩的情绪。如果领会透彻,就能很好把握气韵在钢琴演奏中的表现。其三,气、韵本为二义,气为内质,韵为表征,韵由气所决定,气贯而后可以韵足。我们要把握好气与韵的关系,有气之韵如同零散的珍珠串起来的项链,演奏者呼吸贯通一体,没有半点衔接拼凑的痕迹,而无气之韵就像散落的珍珠,无法串为一体。如在演奏李斯特的《夜莺》时,我们就要在大的乐句中划分小的乐句,在延绵的呼吸群中,使气息首尾贯穿,演奏出的乐曲才能有起伏变化的效果。演奏贝多芬奏鸣曲时,在大和弦和连接中可换踏板又可不换的时候,在最后几个音符中,采用碎踏板的方法,使呼吸均匀、流畅,达到优美、动听的效果。

三、太极的境界给“人琴合一”的启迪

《易·系辞上》有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里的“太极”是派生万物的本原,本原生万物,万物合一,天人合一,乃太极的境界。“人琴合一”是人琴回归自然,人琴寻找其物质本原的过程,而钢琴演奏的完美境界就是“人琴合一”。首先,“人琴合一”是思想的合一。人是演奏的主体,钢琴是发音的客体,发音客体由人去控制。钢琴演奏家不仅要掌握演奏钢琴的技术和技巧,更重要的是要有深层次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一个优秀的钢琴演奏家,不仅仅要具备丰富的音乐知识,还应当掌握一些哲学、人文科学,甚至是自然科学知识。其次,“人琴合一”是艺术的合一。任何艺术都是表现人类情感的,而钢琴作为最具表现情感的乐器之一,它能陶冶人类的情操,激发人们无穷的想象力和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好未来的不懈追求。钢琴对人的情感作用,是其他艺术形式无法比拟的,它可以直接利用张弛变化的音响形式与生命运动产生同构效应,去表达人的瞬息万变的情感状态。再次,“人琴合一”是情绪的合一。所谓情绪就是演奏者在演奏中的情感状态,没有情感,也就达不到“人琴合一”的效果。如在演奏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交响曲》c小调)中段时,要用明朗胜利的旋律,去表现欢乐、喜悦的气氛。在处理最后的乐章时,用的是胜利凯旋的进行曲,要用饱满的钢琴演奏,使这一主题具有英雄的光辉。演奏者要充分了解作曲的时代和乐曲的内涵,才能完美表达作曲者的情感。每一次钢琴演奏都是对人心灵的一次洗礼,音乐从人的心灵深处出发,从琴弦的振动中得到震撼,让人回味无穷。

艺术来源于生活,钢琴演奏也一样。只有深入地体会生活、感受生活,我们才能与作曲家产生共鸣,再度创作作品,创作出的音乐才能在演奏者与听众之间产生共鸣,产生天籁之音,让人们沉浸在钢琴音乐的王国之中。

参考文献:

[1]赵晓生著《钢琴演奏之道》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第32—41页,第119—121页。

舒展范文篇6

【关键词】体育舞蹈;瑜伽;作用

随着当前全民健身的热潮兴起,民众对于体育项目的认可程度逐渐的提高,而这些体育运动也逐渐的深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体育舞蹈和瑜伽由于能够塑造形体、提高身体素质等因素使其成为了当下人们较为喜爱和流行的健身项目。而为了能够使体育舞蹈训练的方式更加的多样化,能够使体育舞蹈者的形体、柔韧、平衡能力和控制能力等身体素质得到提高,练习瑜伽已经是有着较强的可行性和操作性的方式之一。

一、瑜伽和体育舞蹈

体育舞蹈是一种体育项目,其中包含了多个舞种,而且每个舞种都有各自的风格和舞蹈动作。舞者通过舞蹈动作的展示向人们传递了不同的情感和不同的文化底蕴,而且通过舞者的动作能够展示出不同的风格,向人们展示优美的身姿。瑜伽是一种古老的修身方式,近些年来在我国兴起了大量的学习瑜伽的浪潮,这并不简简单单的是一些瑜伽动作,而是集心理、生理、情感、精神等于一体的修炼方法。通过练习瑜伽能够改善人们心理、生理等方面的浅析瑜伽练习对体育舞蹈训练的效果与作用◎刘丹青能力,能够使人的心灵、精神和身体达到核心统一。瑜伽通过独有的训练方式和动作,能够塑造人的形体,还能够起到拉伸韧带、舒展身体的作用,加上瑜伽训练中的呼吸方法能够对于体育舞蹈舞者的形体塑造、柔韧度、平衡能力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瑜伽练习对于体育舞蹈的作用

1、能够使舞蹈动作更加舒展。瑜伽作为一种备受年轻人尤其是女性喜爱的健身方式,对于想要健身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还希望能够改善自己的气质的人来说是一个较好的训练方式。瑜伽能够帮助训练者更好的塑造形体以及提高训练者身体素质。而且长期的练习瑜伽还能够提升气质、净化心灵,并提高自己控制身体的能力。一个优秀的体育舞蹈的训练者,不仅仅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而且还要具备一定的整体气质和优美的形体。而通过练习瑜伽动作,能够帮助体育舞蹈训练者在进行舞蹈训练的过程中,形体和动作更加的舒展,能够帮助他们提高舞蹈作用的质量,更好的表现出体育舞蹈的艺术魅力和舞蹈动作的舒展性和准确性,增加舞台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2、提高舞者的柔韧性。瑜伽的练习动作都是较为缓慢的,通过慢慢的舒展身体达到个人能够做到的极限而停止,使得训练者的骨骼之间的关节得到舒展和拉伸,能够让人体中的血液更加顺畅的流通,还能够按摩体内的各个内脏和器官,能够有效的调节个人身体中的小问题,使身体能够逐渐的趋于正常。瑜伽中的很多动作都能够拉伸身体的关节,能够充分的锻炼身体的各个部位,使腿部、骨盆、胯关节、膝盖等更加的灵活,有利于体育舞蹈的舞蹈动作展示。舞蹈需要柔。柔也是舞者身体充满活力的一种体现。柔韧的身体能够让舞者在舞蹈表演的过程中充分的展现出舞蹈动作的优美和技巧,因此要求舞者要有很好的柔韧性。而柔韧训练也是体育舞蹈的基本功,体育舞蹈的舞者需要用自己的肢体来表达舞蹈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因此需要全身的各个部位的关节和韧带都能够最大程度的舒展。这才能达到舞蹈表演过程中需要的爆发力和舞台表现力。因此对于体育舞蹈舞者而言,训练身体的柔韧性,不仅能够保证舞蹈动作的质量还能够通过舞蹈动作表现出舞蹈的情感并让观众能够产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3、提高舞者的平衡感和身体控制力。瑜伽动作的练习包括对于各个关节的拉伸以及对于身体的控制和动作的控制都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和静态的过程。训练者保持一个静态的瑜伽动作能够帮助训练者提高自己对身体平衡感,还能够帮助训练者控制自己的身体和动作。通过瑜伽动作的联系能够使自己的身体重新达到一种平衡。而体育舞蹈中有不同的舞种,有的是单人,有的是需要与同伴的配合才能够完成的,因此与同伴的配合不仅仅需要双方的默契,还需要双方对于力量的把握以及对于控制和平衡的把握。有些舞蹈动作是需要两个人一瞬间爆发出力量但是又要一瞬间收回的,因此需要双方能够对于力量的把握达到完美的程度,还要对于自己的身体的控制达到完美的程度。而体育舞蹈作为舞蹈的一种,对于平衡感的把握也是至关重要的,能够影响到舞蹈的表现力和动作的完美程度。因此联系瑜伽能够增加舞者对于自身力量以及平衡感的把握,能够使舞者在舞台上更加完美的展示出舞蹈的魅力。4、促使舞者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瑜伽能够训练练习者的呼吸,能够锻炼练习者的心肺功能,瑜伽主要采取的是胸式呼吸法和腹式呼吸法相结合。在练习瑜伽的过程中,要求练习者要能够做到呼吸自然,通过不断的呼气和吸气能够使练习者逐渐的平静下来。而与此同时,身体内的肺部吸入了大量的氧气,能够有利于气体的交换,使心肺功能得到提高。而瑜伽的呼吸法能够让体育舞蹈的舞者在比赛的过程中调整自己的呼吸,并及时的给身体提供能量。在体育舞蹈的学习中,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掌握正确的呼吸放松法能够使舞者在舞蹈的过程中动作更加的优美,并保证肢体和呼吸的协调一致,使舞者有充足的体力来完成舞蹈动作。

三、结语

通过科学合理的瑜伽训练方法,能够提高体育舞蹈者的个人整体气质和形象,而且通过联系瑜伽还能够提高体育舞蹈者的身体柔韧性,帮助舞者更好的完成舞蹈动作,还能够提高舞者的整体舞蹈表现力和感染力。瑜伽作为印度的古老的一种修炼身心的方式,能够在训练过程中使人静下来,能够感受天地、感受自然,能够让人的心灵、身体和精神达到完美的和谐状态。而最为普遍的瑜伽修炼的方式就是冥想,而冥想也是一个控制呼吸和身体的形式,通过瑜伽训练能够有效的提高体育舞蹈者的呼吸能力和对身体的控制能力。练习瑜伽能够帮助体育舞蹈者提高自身的整体气质,还能够起到锻炼身体、调节身心的作用,因此瑜伽和体育舞蹈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对于体育舞蹈者而言,长期的体育舞蹈的训练使得舞者的身体被一定程度的局限了,因此使用瑜伽能够帮助舞者进行形体的训练以及身体协调性的训练,通过瑜伽训练的方式能够帮助舞者在舞台上或者训练中更好的展现出舞蹈所蕴含的情感和外在的舞蹈动作,能够增加舞者的舞蹈表现力和感染力,使观看者能够和舞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参考文献:

[1]彭彦萍.论瑜伽的健身价值及其市场化探讨[J].明日风尚,2018,(2):340-340.

[2]郭凯,赵天羽,靳凯丽.瑜伽对体育专业学生身心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7,25(2):145-146.

[3]龚红,文兰颖.浅谈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艺术表现力的培养路径[J].戏剧之家,2017,(2):212-212.

舒展范文篇7

那是两年前一个初冬的深夜,当我甜甜的酣睡在温暖的家中,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把我从梦中惊醒。“有急诊手术,速来参加抢救!”我不得不将舒适、温暖抛在身后,顶着刺骨的寒风向医院奔去。漆黑的深夜,冷清的马路,呼啸的北风,我的心里有说不出的沉重,表情都有些麻木了。可当我疾步走上手术台,面对那张被病痛扭曲的面孔和那双祈盼生命的眼睛,顿时,同情之心、爱怜之情却又油然而生。无影灯下,我们和死神作斗争,我们同时间争分秒。当东方露出一抹曙光时,兰色口罩上露出的一双双眼睛才逐渐舒展而露出笑易,手术成功了,病人脱险了,当我们把病人推出手术室时,焦急等候的家人流下了热泪。一刹那间,一股从未有过的体验蓦然涌上了心头:原来我岗位是如此的重要,它不仅维系着健康、快乐,它甚至维系着一个人的生命。

每天手术室门口迎来一个又一个带着焦虑带着痛苦的病人,当看着家属们恋恋不舍的与病者分开,眼睛装满了期盼装满了担心,我们的心早就跟自己说,把患者当成我们的亲人是我们工作的宗旨。曾几何时,当我们把病人推出手术室告诉家人,“手术做完了,很顺利,我们现在送回病房。”一句简单而又平凡的话语立即使着急等候的家人紧琐的眉头慢慢舒展,家属和患者一个感谢的眼神,一句由衷的谢谢,我们的内心就有一种强烈的震撼,一种从未有过的自豪与满足。当我们在内心充满等待和激动中迎来一声单纯无邪的哭声一个崭新的生命诞生之时,我们感到欣慰;当街头巷尾在似曾相识的笑脸中追忆曾经躺在手术床痛苦的面孔,我们感到满心的幸福和骄傲。

每个人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演员在舞台的灯光下表演,希望获得的是观众的掌声;白衣天使在手术室的无影灯下做手术,最希望赢得的是患者的生命和健康以及家属放心舒心的笑容,不求感谢不求回报,只求一份理解,一份真诚!

我要感谢我的职业,是它让我知道如何平等、善良、真诚地对待每一个生命,是它让我理解活着就是一种美丽!我要感谢我的职业,是它让我懂得了如何珍爱生命,明白了平凡就是幸福,奉献让我更美丽!

舒展范文篇8

教学语言调控必须绝对服从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方向、核心和灵魂,之所以需要语言调控,都是为了有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圆满完成。

1.1繁简得当区别语言繁简的标准,主要是依据在教学目标达成过程中,不同阶段语言量的大小。总目标必然分解成若干子目标。这些子目标,都与总目标相连,但所占地位不同,紧密程度不同,关联方式不同,解决的难易程度不同,因而教师投入的语言量应该也不相同。关键在于无论繁简,教师的语言都要做到切到精详。

小学语文《燕子》一课将春天里的美景写得非常精彩:“阳春三月,下过几阵蒙蒙细雨,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舒展开黄绿眉眼的柔柳”。下面是特级教师李吉林的一个教学片断:

师:“微风吹拂着柔柳”有什么感觉?

生:我觉得柳枝好像在摆动。

师:微风吹拂着什么样的柔柳?

生:微风吹拂着才舒展开黄绿眉眼的柔柳。

师:才舒展开黄绿眉眼的柔柳,好像柳树怎么样?

生:好像柳树刚刚从梦中醒来,睁开了眼睛。

生:好像柳树也长了眼睛和眉毛。

师(加重语气,边说边画,用简易画再现春天杨柳万千条的情境):不是一条两条,而是千万条才

舒展开黄绿眉眼的柔柳。

这一片断内容是重点,老师的用语可谓繁丰,一步一步引导学生细致体验、感悟春天的美景。倘若只是简单地让学生明白“舒展”、“柔”等字词意思、运用的手法,师生之间就很难有积极的情感交流,缺乏思维的过程,教学也就难以达到理想的目标。

1.2直曲结合“直”,就是平直、浅露;所谓“曲”,就是曲折、含蓄。教学语言不能没有平直、浅露。但是在许多场合下,教师的语言却不能一味直白浅露。为了明确,需要经历曲折;为了深刻,需要层层铺垫;为了完整,需要塑造残缺;为了探索,需要适当保留;为了体验,需要巧妙蕴蓄。无论选用直笔还是曲笔,都必须根据教学目的需要和达成的难易程度而定。

一位中学语文老师上《最后一课》,讨论韩麦尔先生在课的最后说的话“我——我——”,声音哽住了。经过热烈的讨论,教师作了归纳:“所以,我们讲‘我——我——’此时无声胜于有声了。有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对国土的爱;第二,对敌人的恨;第三,对祖国充满着信心,充满着希望。”这一结论性的概括平直而准确,对学生讨论中出现的片面性观点作了纠正。像这种归纳、概括的结论性意见,通常教师应该运用平直、浅露语言表述。

有位讲授口才艺术的中学老师,对学生的口语表达经常作出这样的评价:“请擦去语言中的灰尘。”“表达缺乏层次,说明思维上的标点不清楚。”“微笑是最美的语言。”类似的评语,一句就点中要害,文采斐然,含蓄有味,富有哲理内涵。在口才艺术课上,教师用艺术的语言点评,本身就是种示范形式,更利于学生接受,提高自身的口才艺术。

2根据认知规律调控

调控艺术是在认知规律上面生长起来的。精当的教学语言调控,要求教师对授课内容理解透彻,但又不能将自己的理解过程和方法照搬给学生,而应该设身处地,从学生实际出发,最便捷、最有效地使学生深刻认知。

2.1设疑诱导教师常常不直接道出结论,而是根据学生认识的规律,不断设疑,逐步引导,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于能力、智力多方面得到提高。疑问句的运用在教学语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教师调控教学的主要语言手段之一。提问大体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类是直觉性问题,另外一类是思考性问题。前者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兴趣、提示重点、过渡衔接等。这类提问不可或缺,但随着年级的升高,数量上、质量上应该恰当控制。后者主要用于引导学生把握重点、理解难点。下面是特级教师钱梦龙执教《故乡》的片断:

师:好,我们现在可以小结一下了:这篇小说是为了写出农村经济日趋破产,那么写了闰土不就

够了吗?为什么还要写杨二嫂呢?看谁的思维最敏捷。

生:要反映旧社会的妇女问题。(笑)

生:为了要写出各阶层的情况,杨二嫂是小市民的代表。

生:说明了当时社会的复杂。

生:从各个阶层来表现中国农村的萧条破产。

师:是啊,连开豆腐店的杨二嫂都破产了,更不用说当雇工的闰土了。而且,我们还可以联系其他

描写,如:卖掉家具收不起钱来,有的则来拿家具。这就给我们画出了一幅农村破产的图画……

引例中,教师的设疑诱导非常成功,质量很高。开头设置的问题具有很大的爆发力,既精当点拨了学生的思维方向,又留有广阔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刻领悟文章的主题。

2.2有序推进安排教学的序列,实际上就是调控学生的思维方向,使之沿着虽然可能曲折却是符合认知规律的方向前进。调控序列通常有三种:阶梯式、平行式、发散式。阶梯式,是指教师为了达到特定的教学目的,以由浅入深的语言铺设“台阶”。引导学生抓住要义,明白道理,领悟实质,把握规律,逐步走向事物现象的深处,认识和理解其各个侧面。平行式,是种横向调控语言艺术,或举例,或对比,或构筑比喻等。发散式,是指教师运用富有启发力的语言引导学生作多侧面思考、探究、想象,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下面是特级教师孙双金上《林冲棒打洪教头》的一个教学片断:

师:一起读一读这个词。

生(齐读):依草附木。

师:谁会解释?

生:依靠权势,就是依靠有权有势的人。

师:这是这个词语的比喻义,是结合上下文来理解的,我们看这个词在哪句话中,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生读句子)

师:但是,还没有解释这个词的本来意思。依草附木这个词的本来意思是什么呢?首先我们要解决它的本来意思。

生:它的比喻意思是——

师(打断学生):不是比喻意,本来意思。

生:本来意思是:草依靠着树木,在这一课也就比喻来往的犯人都来依靠柴进大官人。

师:我们中国的词语很有意思,你看,我把语词的位置调换一下。(师用箭头将“草”和“附”调换位置)可以变成什么——

生(齐答):依附草木。

师:依靠着草和木,就叫依草附木。我们中国像这样的词语还有很多。比如(板书):惊天动地。

实际意思就是——惊动天地。这是解释中国词语、尤其是解释成语的很好的一种方法。

这一例中,教师先不设框框,让学生自己解释,学生注意力集中在比喻义上,教师用“但是”转折,指出“还没有解释这个词的本来意思”,接着指出“首先”要明确它的本来意思,引向“依草附木这个词的本来意思是什么呢?”问题讨论。然后通过“我把语词的位置调换一下”,再转入词语结构的解析,使学生掌握解词析义基本方法的。这是以阶梯式序列进行语言调控的。

3适应语言环境灵活调控

学生的思想性格、文化基础、接受能力等方面必然存在各种差异。每节课都有新的内容,新的要求。教学过程中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这就需要教师在牢牢把握教学目的的基础上,随机应变,灵活控制。下面是特级教师支玉恒上《晏子使楚》的一个因势利导的例子:

师:不紧张?好,那谁敢到黑板上写几个字?(学生无人举手)

师:你们不是说不紧张吗?(有一个学生举起手)

师:好,你过来。我就喜欢勇敢的孩子!请你把今天要学的课题写在黑板上。(学生写字,但“晏子使楚”四个字写得大小不匀,台下学生哄堂大笑)

师:你们别笑,也许他这样写是有所考虑的。我们今天学的这一课里主人公是谁?(生答“晏子”)

所以嘛,他把“晏子”两个字写得很大!(众笑)你讨厌不讨厌楚王这个人?(生答:讨厌)所以他把“楚”字写得最小!(众笑)

学生将“晏子”两个字写得很大,“楚”字写得最小,引起哄堂大笑,教师是不可能在课前准确预测的。但教师的调控语言是一种“即兴”之作,随机应变,巧妙得当。一是鼓励了学生积极参与精神;二是不露痕迹地抚平了写字的学生的心理压力和损害;三是幽默地把一种偶然现象转换为写字与情感的内在联系;四是机智地渗透,甚至点明了对课文人物的认识。

教学语言的调控艺术是生动灵活的,但也是有规律可寻的。归根结底,教学语言的调控艺术是教师综合修养的反映,教师只有真正掌握教育的先进理念,懂得教学的真谛,具有深厚的修养,才能游刃有余地进行调控。

舒展范文篇9

傣族,最早的稻作民族之一,是水孕育和延续了她们的生命。同时她们用泼水节这样的特殊形式表达着对水的特殊感情。这种爱水、赞美水的民族性格,同样孕育了像水一样纯净、柔美的傣族舞蹈。

舞蹈意境是舞蹈编导营造和构思、舞者准确生动表达和展示并由观众接受三方面组成。“舞蹈意境,是由舞蹈编导和舞者共同创造的情意交融的艺术形象和由它所引发的观众所产生的联想的总和”

一、原生态中的傣族舞蹈意境——宣泄意境

在傣族舞蹈的原始艺术中,原始氏族乐舞受到氏民的格外尊重和最广泛的参与。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舞蹈是“嘎光”和“象脚鼓舞”。“嘎光”系傣语,“嘎”为跳或舞,“光”泛指鼓,也有集拢、堆积的意思。可译为“围着鼓跳舞”,也可译为“跳鼓舞”。在年节喜庆时,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场地,都可以“围鼓而跳”的自娱性舞蹈。人们在跳“嘎光”时,众舞者可以随心所欲的各自发挥,只求热烈欢快,动作随意。身体自然舒畅,举臂投足、扭臀卸胯、目转神注皆是舞。那韵味、那氛围、那风格皆以真为主,美为尚,在手舞足蹈之间宣泄着真情实感。这里,人们追求的就是一种欢快和无遮掩的宣泄意境。任何多余的添加和刻意动作都会破坏这种意境。正是这种意境,也只有这种意境时,当人们竞相起舞时,才拥有了与神灵交流的神力。天、地、人、鬼、神才能融于一体,赋予舞者“神”力。“是‘舞’给原始人提供了一种契机,让原始人在神、人交汇的乐舞中得到心灵的安慰与满足”。

宣泄意境,即纯自然、原生态。是自然的生命中的一部分,用舞蹈表达自己。“想怎么跳就怎么跳,来了情绪想啥时候跳就啥时候跳,舞者始终处在一种自在和自为的状态中,轻松自如地实现自我宣泄、自我陶醉、自得其乐的极具人本意味的目的”。这,也是原生态中的傣族舞蹈与生俱来和表达的意境。

二、次生态中的傣族舞蹈意境——婀娜多姿梦幻意境

次生态舞蹈一般是指在保留原生态自然的基础上,通过对舞蹈的再创作,用于在一些旅游景点、民俗生态园、民族风情园表演的舞蹈。那是在充盈着浓浓民俗氛围中展现着傣族舞蹈婀娜多姿的梦幻。

傣族人民勤劳勇敢,温柔善良,礼貌温和,智慧聪颖又幽默谈谐,性格像水一样,时似涓涓细流,温柔而细腻;时像大河洪流,迅涌而澎拜。次生态傣族舞蹈充分反映了这种丰富多彩的“水”民族性格。

次生态中的傣族舞蹈,大多反映和展现的是傣族舞的婀娜多姿、柔美舒展。时而节奏缓慢,时而轻快明朗。使人驻足流连,难以忘怀。此时的舞象水一样,赋予变化。此舞蹈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孔雀舞。表演时,舞者头载宝塔形金冠及面具,身背孔雀架子道具,以象脚鼓、镲等乐器伴奏。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及歌舞剧的表演。在孔雀舞的表演中,随着伴奏的变化,舞者动作节奏时而缓慢单一,动作舒展、流畅,感情内在含蓄;时而节奏快速多变,动作灵活跳跃,感情狂放而豪爽。孔雀道具做得大而精美华丽,开合自如,吸引着观众顿足忘返。

次生态中的傣族舞蹈,每个动作组合所要表达的生命意义和生活追求,无不是以傣族舞的婀娜多姿、柔美舒展抓人眼球。强烈的人体动律情绪化,使观众受到了舞蹈艺术家的巨大感染,从而唤起了人们对真挚情感的赞美和向往。看着那婀娜多姿、柔美舒展的动作,舞者表现着人的情感、理想、愿望,描绘着人的精神世界;表现着爱情、劳动、生活,以舞蹈形象展示着人的内在生命力。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舞蹈化,因而次生态中的傣族舞蹈,具有诱人的审美力量和感染力量,更容易激发起作为欣赏者的观众的情感共鸣。

柔情似水、婀娜多姿,正是次生态中的傣族舞蹈所表达的梦幻意境。

三、再生态中的傣族舞蹈意境——唯美

再生态舞蹈一般是指在舞台上呈现给观众的舞蹈形式。其意境反映的是“唯美”。

再生态傣族舞蹈的动作大多阿娜多姿,节奏较为平缓,但外柔内刚、充满着内在的力量。既潇洒轻盈又灵活骄健,且充满阴柔之美。以展示细节和动律为其“唯美”之本。

再生态傣族舞蹈通过舞蹈编导刻意提取的傣族舞中特有的屈伸动律而形成的手、脚、身体“三道弯”造型特点最为引人。细节决定全部。舞者运用头部、腰部、胸部的前后三道弯和胯部的左右三道弯表现出仿生形态的自然流。双腿半蹲,双手叉腰,上身向旁倾斜、挺胸、收腹与头部、眼神的巧妙配合以及柔中带刚的舞蹈韵律,使傣族舞既有动态的韵律美,又有静态的造型美。而源于高原的劳动生活,来自高原民族的审美心理的“一顺边”的体态,都强烈地再塑了再生态傣族舞蹈“唯美”的意境。

舞台上,呈现给观众的傣族舞蹈(即再生态傣族舞蹈),以上肢的手和下肢的脚,极富有的表现力抓住观众,舞者下体保持半蹲状态,以膝部柔美的起伏,身体与手臂形成丰富多彩的“三道弯”细节造型感染观众。其“舞韵”如微风中的柳条,体现着女性妩媚神情的舞姿。舞蹈动作中那每一处关节都尽量弯曲,使整个体态由曲线组成,形成婀娜多姿的S型。不论手腕的旋转、指尖的凸凹和脚步的起伏;还是上身的挺胸、收腹与头部、眼神的节奏韵律,都使人感受到傣族人生活在那秀丽河川的自然律动美,使人沉浸在傣族人生活的宁静祥和氛围里。于是也形成了傣族舞既有的动态韵律美,静态的“亮相”造型美,凸显傣族舞“唯美”意境。

舒展范文篇10

关键词:乐而为之;五大心身保健功能:自我保障机制

本文所称的乐而为之,其意蕴是特指广大老年人。他们从工作或劳动岗位上一离退休下来,就“马不停蹄”且十分愉悦而长期不舍地去做那些自己感兴趣的好事、善事。作者特用问卷、三谈(即座谈、访谈、侃谈的统称,下同)作品拜读,以及间接性的访问其老伴、子女和好友等多种方法,对已经乐为了20多年或10多年,且还在继续乐为着的128位高、中龄老年朋友进行调查研究,从中发现:乐而为之,对于广大老年人来说,既是健康益寿的自我保障机制,而同时也是创造后寿价值的自我保障机制,这是因为,它具有如下五大心身保健功能,其具体说法就是:

一、乐而为之,具有心态乐观功能

调查中,97、66%的老年朋友都这样认为:人步入到老年,已经基本完成对家庭和国家应尽的义务了,感到一身轻松,于是就做点离退休之前想做但没有时间和精力做的好事和善事,为的是使自己增加寿命数量,提高生命质量,适应生命的客观规律;不日等三餐,晚等一宿;不坐享“清福”,不愧对自我,使后寿之年健康充实,使自己不沦为身边人的包袱,使有生之年增益于家庭,增益于社会,增益于国家,实现自己的“金秋”之梦。广大老年朋友自信怀远的乐观心态,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大大有利于他们的自身健康建设——现代医学心理学一再证明:乐观开朗的心理状态,能使人体自身的调节,长期保持着有序运行良性循环的良好态势: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能很好地促使肾上腺的分泌,促进新陈代谢,激活细胞因子,使人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延缓衰老的进程。而相反,如果急躁不安,情绪多变。消极郁闷,心态失衡,则会扰乱人体的内环境。引起内分泌失调,带来诸多疾病,尤其会带来心脑血管系统的疾病和罹患癌症,“人为”地缩短寿命。

二、乐而为之,具有心身舒展功能

人们都有这样的体验:每当做起最乐意的事来,不但心情愉快,头脑很舒展,而且还不觉疲劳。这就表明,人在乐为之中是兴致盎然的。在“三谈”调查中,100%的老年朋友,都不约而同的认定,他们之所以能长期的乐而为之,主要是兴趣在支撑着。老年人乐为的兴趣,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兴趣,是集兴趣、理想和自我实现需要这三大心理元素于一体的心理合金,既有非常明确的方向性和目标性,更有十分浓厚的兴趣性,它是由初级形态的“有趣”,发展到中级形态的“乐趣”,最后升华到矢志不移终身不舍这样一种高级形态的“志趣”。实际表明,凡是长期乐为的老年人,其思维活跃敏捷,记忆力较好,情感丰富,因而有效地预防了老年痴呆。所谓身体舒展功能,就是乐为老者为了更好地实现自己乐为的“主攻”目--标,就会有意识地自觉地来培养保健养生这一“基础性”的兴趣,即每天有规律多形式和量力性的身体锻炼,并辅以合理的饮食结构和有节律的生活习惯,因而促进了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提高了睡眠质量和肢体的灵活度,增强了耐力和免疫力。他们把从保健养生中得到的这些好处,并幽默地赞誉为主乐为的“附加值”。

三、乐而为之,具有精神焕发功能

我们从跟乐为老年朋友的具体接触中,亲眼目睹了他们一个个都显得神采奕奕精神焕发的乐为生态。究其原因,就是来自他们自己心目中所装载着的“六有”,即:一是有着一种与时俱进和良性递进的乐为理念——96.1%的乐为老年朋友的乐为理念是:乐为为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乐为为自己的身心和谐与家庭和谐以及社会和谐。二是有着一种正确的乐为动机——93.57%的乐为老年朋友的乐为动机是:积极响应党和国家“老有所为”和“老有所乐”的号召,展示自己“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人生风采。三是有着一个明确的乐为目的——97.66%的老年朋友的乐为目的是:活得健康、自在、潇洒,益寿延年,跟上时代步伐,创造后寿价值,为家庭和社会创造财富。四是有着一些成竹在胸的乐为之事——100%的乐为老年朋友,都能从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身体健康状况等方面的主观实际出发,来确定自己的具体乐而为之事情:或乐于公益事业,或乐于笔墨情怀,或乐于授业讲学,或乐于理财管家。五是有着一种“一定能够实现乐为目的”的信心——所有的乐为老年朋友,其现在的乐为之事,就是“重操”离退休之前的“旧业”,所以功底厚,功力大,信心足。六是有着一种变乐为理想为乐为现实的“超前”打算——100%的乐为老年朋友,早在离退休之前就已经盘算好了离退休之后要乐为什么和怎么乐为的行动计划,所以,一离退休下来,就“马不停蹄”精神焕发地奔起自己的乐为前程来,从而“规避”了离退休下来的“失落感”和“无用感”。

四、乐而为之,具有成果慰籍功能

这里所称的成果,是泛指广大乐为老年朋友在乐为中所获得的一切收获,比方说,郴州市教育基金会的广大老年朋友,十多年来如一日,用厚着脸皮、磨破嘴皮、走烂脚皮的“三皮”精神,共募集到教育基金7907万元,用其增值金的2249.54万元,资助了贫困学生53339人。用其增值金的186.52万元,资助了贫困教师2327人,用其增值金的519.58万元,奖励了优秀教师16924人,用其增值金的359.55万元,奖励了4077个先进教师和先进教育工作者参加园丁之家活动(以下简称两助两奖)。而与此同时,还公开发表了30来篇关于如何把教育基金和两助两奖做大做强的经验论文,其工作业绩,几乎年年都名列湖南省教育基金行列的前茅。再比方说,湘南学院的老年课题组,他们所做的为期4年的课题项目——湖南省教育厅04C627《新办本科学院“老龄”教育资源的合与利用》,其硕果累累,共发表了108篇论文,还公开出版了两本共60万字的著作《和合集》与《乐为录》。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乐为者直面着自己这诸多的并得到社会充分肯定的乐为成果,内心里就会产生一种持续不断且无法形容的愉快情感体验,由此迸发出一种“很值”的慰藉感。

五、乐而为之,具有乐为循环功能

诚如上“4”所述,这种“很值”的慰藉感,其实质就是一串串“成功”的闪光源。乐为老年朋友对自己成功闪光源的不断体验,就变成了一种内激励,由此就生成了一种“越为越乐,越乐越为”的乐为循环功能,顺此,略举几例以示佐证:

①象郴州市教育基金会董事长原中共郴州地委书记赵毅拯老同志,十多年来不仅不拿分文薪酬带头用“三皮”精神去募集基金,而且连政府每月给他的电话费都如数捐做教育基金,目下,他所带领的团队——郴州市教育基金会,仍以“三皮”精神去迎战金融风暴,继续把教育基金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