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学工作的意义十篇

时间:2023-04-07 06:59:41

学校教学工作的意义

学校教学工作的意义篇1

关键词:高校;教务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1-0055-02

随着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以质量提升谋求内涵发展已成为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目标。高校无论是从体制、职能还是管理模式都有了新的发展目标。面对当前的现状,如何创新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成为当今各个高校教育管理者探索的重要课题。教学秘书作为教务管理工作的主体及践行者,如何提高教学秘书队伍创新意识,成为各个高校教学改革的工作重点。

一、高校教学秘书工作的特点

1.服务性。高校教学秘书作为专门从事基层教学管理的工作人员,是联系学校,教务处及相关处室、系部的桥梁,因此强烈的服务意识是教学秘书基本职能之一。他们不仅要服务于教务工作,也要服务于师生、领导及相关相关部门。这就要求教学秘书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牢固的服务意识。

2.多样性和繁杂性。从教务工作的内容看,教学秘书的工作几乎涉及整个学院教务工作各个方面,范围广,复杂多样,事务烦琐。多样性就是教学秘书的工作涉及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和兄弟院系的联络与协调等各种日常工作无不体现出教学秘书工作的多样性。繁杂性是指教学秘书工作内容的实时性,各项工作之间相互独立,不可预见性。

3.灵活性。教学秘书主要协助领导管理日常教学工作,学院领导在教学管理上不可能面面俱到,作为学院各项教学活动决策的执行者,就要求教学秘书在执行决策及处理一些突发性、偶发性事件时,根据当时的情况,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灵活处理。如临时调课、停课及补课等。当然,这种灵活性是在原则性基础上的。秘书工作的灵活性还表现在处理师生关系上,教学秘书要善于协调各种关系,缓和矛盾,营造和谐、良好、友善的工作氛围,要使全系成为一个坚强的整体。

4.专业性。专业性是人们从事的必须经过专门的教育和训练,具备专门的知识和技能,按照一定的专业规范与标准开展工作的职业特质。教学秘书工作性要求其必须积极地配合领导和有关部门完成各个教学管理环节,因此教学秘书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对本学院所开设的课程有一定的了解。

二、教学秘书工作创新

1.管理理念上的创新,教学规范管理与教学支持服务相结合。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教学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单一化、行政化的教学管理,从师生的角度考虑较少,缺乏教务管理工作的灵活性。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及由此带来的新要求,高校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管理的理念。要加强教学秘书服务意识,对学生由以管理为主转变为以服务为主。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学校培养目标的多元化,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上升。因此在管理上必须改变传统的管理观念,树立服务观念,强化服务意识,变以管理为主为以服务为主,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各项保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也呈现出多样性,以往对学生的集体管理已不能适合高校以质量提升谋求内涵发展要求,因此教学秘书必须改变以前那种一个规定管住所有学生的观念,在对所有学生有一个统一要求的基础上,管理的规定、方式和方法要更具灵活性。转变管理理念和工作重心,弱化教学行政管理的成分,强化教学管理是为教师、学生发展服务的意识,把师生教学需求、发展需要作为服务工作的首要目标。

2.管理方法上的创新,灵活的创新管理方法。教学是一个涵盖众多因素的动态发展过程,教学管理系统是一个多变复杂的系统。面对各级各类学校的主要日常管理工作,以及协调教务管理工作平衡的运转,对教学秘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学秘书在工作的各个环节,在程序性管理的同时要注重根据实际情况下,创新管理方法,坚持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在实践的过程中突破传统管理方式的局限性,寻求与当前高等教育要求相吻合的管理方法,提高工作的效率,加强质量监控力度。唯有不断地掌握先进的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创新的学习能力,创新的思维方法,创新的办事能力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教学秘书作为教育管理工作的践行者,掌握创新的工作方法,才能更好地服务师生,才能更好地为学生学习、选课、专业发展、职业规划、参加科研项目等提供及时的、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3.管理手段上的创新,实现管理信息化提高管理效率。高质量的教育需要高效的管理,教学秘书作为基层教育管理者承担着繁重的教学管理工作,是否能有效地提升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成为教学秘书工作的关键。随着信息技术及计算机网络管理在高校的普及推行,传统意义上,教学秘书工作只是简单重复的机械劳动,并且做什么怎么做都是由上级安排好的,不需要动脑筋,什么人都可以干得好工作方法已不能满足高等教育管理的要求了。为了适应目前高等教育发展需求,创新管理方法,教学秘书的日常工作要依托网络平台,提升管理水平与工作效率。要求建立现代化教学管理制度,准确及时地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信息监控,形成有效的组织保。完善教育教学工作决策、执行、监控和信息反馈系统,构建结构完整、环环相扣、体现整体优化的教学管理工作。充分利用计算机和校园网络进行教学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引进或自主开发功能先进、运行可靠的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软件,实现教务工计算机的网络化管理。根据信息时代对教学管理的要求,凭借网络平台,充分借鉴国内外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有益经验,建立健全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创新机制。

4.管理者综合素质上的创新,与时俱进加强专业化。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学分制、质量工程等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教学管理变得越来越复杂化。教学秘书作为高校教学管理的践行者,如何成为一支具有专业化的管理水平,创新化的管理理念,充满活力的工作精神,高度服务的服务意识的管理队伍成为当下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的时代需求。在传统的观念中,教学秘书的工作只是机械地传达各种教学信息,在很多高校中,从事教学秘书工作的人员大多是兼职的任课教师,从学校领导到学院领导缺乏对教学秘书工作认知,忽略教学秘书工作的重要性,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从而有悖于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理念。

先进的教学必须依靠先进的管理,而先进的管理需要一支懂教育规律,懂管理科学,热爱本职工作的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因此要加强教学秘书的培训,通过专题培训、组织专家讲学、参观学习、工作交流等方式提高教学秘书专业业务能力,提高管理协调能力和管理水平。拓宽教学秘书的视野,培养他们的综合创新能力。高校要做到重视学生发展与重视管理者共同发展,充分利用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构建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需要、满足师生发展要求的集教、学、管、信息服务、学术支撑为一体现代化的教学管理服务平台。

参考文献:

[1]戴云龙.高校教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教育探索,2011,(10).

[2]孙红丹.当前高校教务管理工作面临的紧迫问题与对策研究[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1).

[3]施爱平,姜银方.新形势下高校教务管理工作浅析[J].江苏高教,2013,(02).

学校教学工作的意义篇2

关键词:幸福教育;积极心理学;实施策略

哈佛大学目前最受欢迎的选修课是“幸福课”,听课人数超过了王牌课《经济学导论》。教这门课的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讲师,名叫泰勒·本·沙哈尔。在一周两次的“幸福课”上,他没有大讲特讲怎么成功,而是深入浅出地教他的学生,如何更快乐、更充实、更幸福。中国目前除了浙大外,只有为数极少的学校开有幸福课。

一、“幸福”教育的内涵

(一)幸福的定义

古往今来,幸福实际上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幸福源自于一种心灵的感知,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幸福是一种让人安心而又安宁的心灵寄托,幸福是一种让人主动努力追求的精神信仰。幸福与财富无关,幸福也与成功不成正比。幸福是主观的,不是任何他物他人可以给予的。对于幸福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理解,但感知幸福的能力是可以被培训的。一个幸福的人,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可以带来快乐和意义的目标,然后努力地去追求。真正快乐的人,会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里,享受它的点点滴滴。

(二)幸福教育与积极心理学

人是否能够获得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能够敏锐感到幸福之所在,在这种意义上,幸福是一种能力[1]。幸福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在回归人性的过程中实现幸福。从这个角度来讲,幸福能力在幸福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幸福能力主要表现为发现幸福、体验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

在心理学的领域,研究“幸福”的专门学科称为“积极心理学”,是一门与消极心理学相对应的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学科。通俗地讲,积极心理学就是一门让人摆正心态,感受到更多幸福的课程。积极心理学是上世纪末首先在美国兴起的一场心理学运动,发起者是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赛里格曼。积极心理学倡导人类要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我们常说的许多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并以此来激发每个人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从而使每个人都能顺利地走向属于自己的幸福彼岸。因此,积极心理学主张以人的积极力量、善心和美德为研究对象,强调心理学不仅要帮助处于某种逆境条件下的人们知道如何求得生存和发展,更要帮助那些处于正常境况下的人们学会怎样建立起高质量的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积极心理学目前已经有了测量幸福的复杂技术,对于影响幸福的种种因素,也有了越来越多的科学证据,并能在相关工作中获得应用。如怎样增进生活幸福的可能性,怎样把来自挫折的情感痛苦导入正轨,都是能够促进个人进步的实践技能[2]。

从高校大学生角度来看,大学的幸福教育应该是引导大学生群体去思考什么带给他们快乐?什么带给他们意义?让学生明白幸福应该是快乐和意义的结合,任何一点的缺失,都不会带来真正的幸福。

二、“幸福”教育的意义

(一)幸福教育关注个体的自然生命,让个体领悟到永恒的幸福

2004年南京曾做过一次调查,调查对象是2 500名大学生。结果显示,有5.85%的学生有过自杀计划,自杀未遂者达到1.71%。在非致命性自杀行为中,低年级学生有自杀意念的达18.16%,二三年级学生接近24%,大四学生则升高为37.93%[3]。调查表明,学生们的“幸福指数”不高,而且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幸福感越少,“幸福指数”越低。

笔者认为,没有生命的世界无疑是一个残缺的世界,世界正是有了人的生命才赋有意义,才绚烂多姿。关注人的自然生命是追求幸福、实现人性的前提,也是幸福教育的基础。人类进入本世纪后,不再以知识拥有的多少来评价一个人的优劣,人们越来越看重的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高度综合化的素质。生命教育缺乏固然是实,更重要的是缺乏“幸福教育”。越是缺乏幸福感,越没有幸福环境,对生命就越缺乏应有的珍惜和尊重。中国的大学生,在当前特定的教育环境里,需要教师站在他们的需要上,研究和他们有关的幸福问题,或者指出一个方向,提供一个参考,将前人的幸福观讲授给他们,让他们获取幸福的方法,形成对幸福的独特的认知。

(二)发掘教育的真正使命:丰富个体的精神生命,使个体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教育的使命不应是将自己变成一把神圣的扫把来打扫世界和人们的心灵,而应是对精神的守望、援助和发展”[4]。因为在教育过程中,我们投入的是包括知识在内又是知识无法比拟的精神,以精神整合知识,精神与生命一起作为人的整体,建立在心理和生理的基础上而统摄它们。此外,教育能够不断创造受教育者的新的精神,精神的不断丰富意味着个体生命走向充实和完整,而丰富的精神最终将为人生幸福奠定坚实的基础。

著名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牺牲这种幸福,这一点当然是毋庸置疑的。”[5]专家认为,一个比较完善的学校教育体系应该教给学生三方面的知识:关于自然的知识、关于社会的知识和关于自己的知识。前两项在现行的学校课程里都得到了落实,唯独第三项知识很少体现[6]。长期以来,中国的教育从课程目标上反映出来的仅仅是关注知识性的目标,教师只看到学生缺乏知识、能力和经验的一面,而看不到他们潜在的能力、内在的积极性和发展的可能性,忽视了学生精神生命的成长状态。幸福教育就是要改变教育的这种现状,以丰富学生的精神生命为核心,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为使命,让教育真正触及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成为自己精神世界的主人,以求得精神生命的升华与超越,达到善与灵魂永恒的精神境界。只有在这种状态下,学生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幸福,教育才能真正地回归人性。

国外教育专家认为,教育不仅是“知识加速器”,更是“人格、快乐、幸福加速器”,这才是教育的终极目的。剑桥大学的尼克贝里斯博士对那些拥有“怒放的生命”的人(即便身处逆境)进行了研究,在过去十年间他专门致力于探寻“精彩生活”之道,寻找通向“健康、有益且与人为善的生活”的路径。他设计的幸福课将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关照自己的身心健康,怎样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以及怎样实现自己的抱负。他认为,幸福课还会让学生学习如何应对生活中的挫折与不利。“我希望他们以兰斯·阿姆斯特朗为榜样(美国自行车运动员,在战胜癌症后勇夺环法自行车赛冠军),他把自己所有的痛苦和愤怒情绪,全都转化为了积极的力量。”“名利与财富经常被青少年视为标准,但这些并不是幸福之所在。”“剑桥大学对幸福和积极心理学的重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积极心理学在哈佛大学成为最受欢迎的课程。因此可以说,知识界的人都认识到我们在这方面是需要学习的。”[7]

三、幸福教育的实施策略

把艰深的积极心理学学术成果简约化、实用化,教学生懂得自我帮助,这是广大辅导员队伍在对学生进行幸福辅导时应注意的问题。笔者从幸福教育的学生的主题班会实践中归纳以下几点:主要内容是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保持身心健康,以及正确实现理想的方法,从而增强个体的幸福能力,以提升个体的幸福层次。

第一,举办“得到与失去”对比感的班会,帮助学生明白什么对自己是重要的东西,同时积极思考如何去克服消极情绪,从而建立起良性的情绪系统,懂得自我排解,懂得放弃,懂得珍惜。

第二,建议学生用幸福账本记录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换言之,记录每天幸福的事情和难过的事情,如果幸福的比难过的多,那么这一天属于幸福的一天,反之则是不幸福的一天,以月为单位,进行讨论,如果幸福的天数比不幸福的天数多,那么属于一个月有幸福盈余,对幸福进行总结,对消极情绪予以疏解。

第三,以互助、自助为机制进行心理辅导。保守的教育观念总是把学生看做教育的对象,心理辅导则认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同龄伙伴有共同的爱好、共同的价值观和文化背景,彼此之间容易理解和沟通,可以心与心地进行交流。“给自己以前有过不愉快的朋友写一封信,向他表达你的歉意和宽容。”在“比大海和天空还要辽阔”这样一课中,建议学生们“心动不如行动”。

第四,感恩教育。督促学生学会感恩,如在中秋节向远方的亲人发一条短信道一句“中秋快乐”。要教育学生在生活中,不能把他们的家人、朋友、健康、教育等这一切当成理所当然的。这些事实上都是回味无穷的礼物。让学生记录他人的点滴恩惠,始终保持感恩之心。每天或至少每周一次,把它们都记录下来。学会感恩,有助于学生培养正面积极的情绪。

四、结束语

在幸福教育实施的初始阶段,并不能指望“幸福课”一步到位。幸福教育可能开始会稍显机械,甚至乏味,但这些只是起点。能提出关于幸福的问题,了解得到幸福的方法,总比对幸福不闻不问甚至排斥要好。所以肩负大学生群体教育重任的辅导员,有必要启发大学生寻找适合他们自己的幸福,培育更适合社会需要的幸福者,这比什么都关键。

参考文献

[1]赵汀阳.论可能生活: 修订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吴明霞.30年来西方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发展[J].心理学动态,2000,(4).

[3]任俊,叶浩生.积极心理学——实现心理学价值回归的新视野[N].光明日报合刊,2004.

[4]程红艳.教育的起点是人的生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8).

[5]郑文樾.乌申斯基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6]张文质.教育的十字路口[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学校教学工作的意义篇3

《意见》分七个部分:一、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三、切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四、大力提高高校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五、不断壮大高校主流思想舆论;六、着力加强高校宣传思想阵地管理;七、切实加强党对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

《意见》指出,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高校宣传思想战线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显著,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明显提高,高校思想理论建设取得新进展,宣传思想阵地管理不断加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体制机制逐步完善,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了重要贡献。高校宣传思想领域主流积极健康向上,广大师生对党的领导衷心拥护,对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充分信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充满信心。

《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强化政治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和底线意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为主线,以提高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和育人能力为基础,以加强高校网络等阵地建设为重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坚定广大师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基本原则是:(1)坚持党性原则、强化责任。切实担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提高领导水平,增强驾驭能力,敢抓敢管、敢于亮剑,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2)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坚定理想信念放在首位,始终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师生头脑,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3)坚持标本兼治、重在建设。强化依法管理,着力加强制度建设,把高校建设成为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4)坚持改革创新、注重实效。准确把握师生思想状况,创新工作理念和方式方法,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不断增强针对性实效性。(5)坚持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推动校内外协同配合、全社会支持参与,构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新格局。

《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主要任务是:(1)坚定理想信念,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加强高校思想理论建设,加强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理论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不断激发广大师生投身改革开放事业的巨大热情,凝心聚力共筑中国梦。(2)巩固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弘扬中国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道德教育和实践,提升师生思想道德素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全体师生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3)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切实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引导管理,做大做强正面宣传,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加强国家观和民族团结教育,管好导向、管好阵地、管好队伍,坚决抵御敌对势力渗透,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4)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要求的大学文化,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把高校建设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区和辐射源,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5)立足学生全面发展,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形成教书育人、实践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意见》指出,要切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强调要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把统一使用工程重点教材纳入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把工程重点教材作为部级重点规划教材,把工程重点教材使用情况作为教学评估的重要内容。要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全面深化课程建设综合改革,编好教材,建好队伍,抓好教学,切实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校要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规划,在学校发展规划、经费投入、公共资源使用中优先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在人才培养、科研立项、评优表彰、岗位聘用(职务评聘)等方面充分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教学体系中的重点建设地位。要着力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启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加强党史国史和形势任务政策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等教育全过程,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教育,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建设,做好就业指导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要充分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深化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教学改革,充分挖掘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立健全符合国情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制定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新闻传播学、法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哲学、历史学等相关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启动实施卓越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计划,深入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法律人才培养计划。要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计划,改革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价方式,重点建好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创新基地,编写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核心教材,培养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带头人,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重点建设一批有示范影响的马克思主义学院。

《意见》指出,要大力提高高校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强调要着力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教师头脑,进一步健全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实行学术安全培训制度,深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工作,建立中青年教师社会实践和校外挂职制度,重视在优秀青年教师中发展党员。要扎实推进师德建设,落实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完善加强高校学风建设办法,健全学术不端行为监督查处机制。要严把教师聘用考核政治关,探索教师定期注册制度。

《意见》指出,要不断壮大高校主流思想舆论。强调要扎实推进高校思想理论建设,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等重点基地建设,建设和创办一批权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术期刊,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在青年教师和学生中培养一大批政治骨干,造就一支政治坚定、学养深厚、有重要影响的思想理论建设队伍。要提升研究回答重大问题的能力,实施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定期开展师生思想政治状况调研,建立健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分类评价体系,完善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组织开展高校名师大讲堂、理论名家社会行等活动,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支持中外学者围绕中国发展和全球性重大问题开展合作研究。要切实做好高校新闻宣传工作,完善新闻信息和新闻发言人制度,进一步改进高校新闻宣传的文风作风,建立高校、宣传部门、新闻媒体三方联动宣传机制,为高校改革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要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开展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专项试点工作,大力推进校报校刊数字化建设,探索建立优秀网络文章在科研成果统计、职务职称评聘方面的认定机制,着力培育一批导向正确、影响力广的网络名师,立足校园网站建设开办一批贴近师生学习生活的网络名站名栏,建设一支由学生和青年教师骨干组成的网络宣传员队伍,打造示范性思想理论教育资源网站、学生主题教育网站和网络互动社区,推进辅导员博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博客、校务微博、校园微信公众账号等网络新媒体建设。

学校教学工作的意义篇4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教育肩负着传授社会工作技能以及培养高校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教育工作,而高校学生进入社会所需的各种生存技能中,优良的品格,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主导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新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也是党和国家对高校教育提出的高要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迫切需要在高校开展这样的工作。党的十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24个字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1]。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必须围绕这24个字开展,在这24个字的引领下不断的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引领高校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仅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对未来接班人的要求。在引领过程中,首先要让高校大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明白高校教育需要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推动我国社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参与者也要深刻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不是只做表面,也不同于别的学科,它更注重的是受教育方的思想和意识,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公德心,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所以,各高校必须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努力为社会发展培养和输送更多的人才。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我国对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加大,各大高校也在不断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但是随着高校教育不断受到社会发展的重视,其工作的缺陷和问题也开始暴露出来。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

不管是什么样的学习和教育,其目的都是为了今后的实践奠定基础,如果只是注重了理论知识,就变成了真正的纸上谈兵。弘扬国家倡导的核心价值观,让接受高等教育的高校大学生成为既有高文化水平,又有高品质价值观,能成为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和方向[2]。近年来,我国社会发展速度及其迅猛,导致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发展速度无法与社会发展的速度并驾齐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工作明显与社会发展的实践脱节,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快速发展的新社会的实践活动不符,理论得不到实践,高校的社会职能无法实际,教育目标也无法达到。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忽视教育内容

一些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识出现偏差,无法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建设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或忽视其作用。对于上级领导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敷衍了事,简单进行教育形式,无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贯彻实施,教育工作者的工作不到位导致许多大学生价值观取向出现偏差,有些大学生在社会消极方面的影响下得不到正确引导,缺乏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公德心,没有信仰、没有远大抱负,有的甚至为了自身利益做出违法行为。近几年,社会媒体曝出的校园犯罪案例逐年递增,犯罪率呈现年轻化的趋势。我国正步入国际化的轨道,高校教育免不了受到国际上一些外来思想意识的碰撞,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变得更加复杂,我们应该秉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遇到能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认同的思想意识我们应该发扬光大,但是一些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负面影响的思想意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参与者一定要谨慎。善于发现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针对不同的问题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正确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顺利开展[3]。

三、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措施

(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中国社会的发展离不开高校大学生,因为他们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他们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所以大学生在高校接受的教育变得尤为重要,其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重中之重。按照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能有效带动高校的教育发展。作为高校课堂中的灵魂人物,教学过程中要结合现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背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调动课堂氛围,让枯燥的内容通过浅显易懂的方式传授给学生。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校校园文化当中

校园文化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意识理念,对校园文化的建设相当于给高校学生创建了一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环境。校园文化的内容相当广泛,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放在一个相对重要的位置,更多的开展实践教育活动,提高全校教职工和学生对活动的参与度,更能增强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另一方面,高校校园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社团活动,高校学生自愿组织、自愿参加社团活动,体现出社团活动的开放性和趣味性,这样的组织能让参与者实现自我锻炼和自我教育,能有效的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高校社团管理者可以利用社团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趣味性实践活动。例如:以中国传统节日或者历史纪念日为主题,开展主题活动,宣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引导大学生参加,使大学生在参加活动的同时深入理解传统节日和纪念日的来历,增强高校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忘历史,分清黑白。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影响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和思想,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影响力,进一步使高校大学生养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4]。

(三)利用新技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高校大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要求,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的生活接触到各种新鲜事物,所以他们对教师的授课手法以及课堂环境提出更高要求。面对这样的现状,高校教育者首先要深入了解大学生目前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以及他们的喜好,根据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和心理特征来制定课程,使大学生更易于接受课程内容。另外,教师也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设计一套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最后,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的作用,课件中加入更多的影像、音频、动画等,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抽象的教学内容以更形象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易于学生接受。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离不开社会实践,面对一批即将走出校园进入社会的学生,学校更应该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由感受思考而产生的理念,最后才成为行动[5]。如果不能与实践相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能成为理论。各高校需要建立实践教育和体验教育体系,引导大学生面向社会,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定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走出校园,实践活动结束提交活动心得,更直接的发现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薄弱环节,有利于今后课程的安排和教育方向的确定。让大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更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四、结束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意义重大,并且工作的开展和实现短时间内效果不明显,所以需要社会各阶层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在高等教育成为教育改革重要环节的同时,更要加强高校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学教育当中,才能实现高校为社会发展培养全面性人才的重要目的。

参考文献

[1]王丽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探析[J].教育观察,2015,4(25):10-11.

[2]刘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3(12):101-103.

[3]张冬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17(3):51-53.

[4]张桂芳.浅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中外企业文化,2014,11(12):22-23.

学校教学工作的意义篇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7)05-0065-04

近年来,我国民办高校快速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成为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好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促进民办高校健康发展,维护民办高校的和谐稳定,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保证,对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本文拟立足现实实践,就当前如何进一步加强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等问题,略作探讨。

一、深刻认识民办高校党组织发挥好政治核心作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三稿修正案)明确指出:“民办学校中的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的规定开展党的活动,加强党的建设”,这为在民办高校建立党组织、开展党内活动的合法性提供了法律依??。同时,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试行)》指出:“民办高校要加大党组织组建力度,推进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有效覆盖,创新党组织工作内容和活动方式,切实发挥好民办高校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这为民办高校党组织发挥核心作用提供了法规依据。[1]其中,政治核心意味着学校党组织在民办高校必须置于一个十分关键的地位,绝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这不仅根源于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这一客观现实,而且是由民办高校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所决定的,同时更是民办高校事业发展的现实所需。政治核心作用就是要强调民办高校党的工作要通过思想教育、政治决定等形式来发挥作用,并渗透到学校各项具体工作之中。[2]

1.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基本要求。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当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3]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培养目标科学地回答了学校应当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如果不讲、不顾或者脱离、忽视、淡化我国民办高校的社会主义性质,把社会主义大学与资本主义大学的建设目标混同起来,那就不可能在办学方向等问题上保持清醒的头脑,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原则性的错误和偏差。保证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党和国家赋予高校及其党组织的重要政治担当,无论是公办院校还是民办院校,各级党组织均责无旁贷。因此,民办高校必须建立党组织,加强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如此,才能确保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落实,才能够保证民办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2.民办高校特殊体制机制的客观要求。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相比,具有“三同、一不同”的特点。相同之处在于:一是都要着力于人才培养,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都要承担“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任务;二是都要遵循高等教育规律,通过教学过程达到育人成才的目标;三是都要参与行业和社会竞争,立足于内涵发展,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不同之处在于“投资主体不同并由此带来的领导体制与运行机制不同”,公办高校由于投资主体是国家,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的地位是“法定”的,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民办高校由于办学的投资主体不是国家财政,而是投资方组成的董事会(理事会)领导的,因此民办高校的党组织不是学校的领导核心,实行的是“董事会(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其主要作用是《关于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试行)》文件中规定的“政治核心作用”。这是由投资主体的不同,所带来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是符合民办高校发展实际需求的。

3.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等外部环境形势,在给民办高校办学带来机遇的同时,更是对民办高校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由于民办高校特殊的体制机制原因,学校内部不同群体的关系协调难度不一。民办高校既要处理好外部与内部的关系,也要处理好举办者与办学者的关系,还要处理好学校与教职员工的关系,以及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等,相对公办高校,情况更为复杂。如果这些关系处理不好,势必会影响或阻碍民办高校事业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在这些关系的处理上,由于利益诉求多且不一,自然而然地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治组织来承担。相比高校内部的其他政治组织,民办高校的党组织既有政治工作优势,又有组织优势,因此,这一强有力的政治组织只能是民办高校的党组织。只有在民办高校建立党组织,并发挥好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才能妥善协调处理好各方关系及利益诉求,才能充分凝聚人心,激发力量,保障民办高校健康可持续发展。

4.民办高校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纵观我国民办高校,区域特征明显,东西部差异较大,数量和质量发展很不均衡。从单个学校来看,有的高校发展很好,有的却停滞不前甚至倒退。部分民办高校也曾兴起多种管理模式,但没有发挥好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高校几乎都以失败告终。因此,民办高校办学实践证明,只有在民办高校建立党组织,并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打造以党的建设与治校办学高度融合为主要特征的党建模式,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和加强党对民办高校的领导,扩大党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保持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才能给民办高校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民办高校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1.民办高校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根本任务。首先,要牢牢把住学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所谓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指在办学思想、办学制度、办学道路和办学目标等方面要体现社会主义特点,要与西方国家资本主义大学有根本区别。[4]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指导思想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在办学制度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制度;二是在办学道路上,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立德树人各项工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之路;三是在办学目标上,坚持以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己任。[5]其次,要严格督促学校依法按规办学。依法是指民办高校必须遵守《宪法》《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等各级各类法律法规,依法办学治教,依法保障师生的合法权益。按规是指民办高校必须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全面提升办学水平、推进高校治理现代化。民办高校党组织要坚定政治立场,在涉及到学校办学方向、学校和谐稳定、德育教育问题、学校依法规范化办学、学生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要有明确果断的政治决断,以维护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坚决避免出现违背党和国家法律和政策的行为,造成学校不稳定事实以及在教师学生思想政治大是大非上的误导,保证学校不偏离正确的轨道,从而使其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再次,要稳稳守住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日益深化。2013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要从巩固全国全党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意义上不断加强意识形态工作。[6]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和改进党对高校的领导,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民办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巩固好这一阵地具有战略意义,关系到党对民办高校的领导,关系到党的教育方针能否贯彻,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2.民办高校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价值体现。首先要围绕中心促发展。高校的中心任务是人才培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大学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最根本要求。因此,民办高校的党组织必须立足党和国家的要求,围绕学校人才培养中心工作,通过推进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等建设,巩固全校共识,形成育人合力,切实把学校的中心任务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落实到管理服务的各个环节和各项工作当中、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要求,最终促进民办高校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要当好参谋促发展。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方方面面的统筹考虑,需要大家的建言献策。党的各级组织是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能够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拥有一支“平时能够看出来,关键时刻能够站出来,危难时刻能够豁出来”的党员队伍,这是民办高校党组织所具有的、能够为学校发展凝心聚力建言献策的独特组织优势。民办高校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助推学校事业的发展,关键就是要扎实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党员个人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要凝心聚力营造良好氛围,建言献策当好参谋。

3.民办高校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内在要求。一是保安全稳定,促和谐幸福。安全和谐稳定是高校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和前提基础,也是高校需要承担和应尽的社会责任。同时,社会的安全稳定,人民的幸福安康,这也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与理想追求。因此,民办高校党组织必须将保障安全稳定、维护校园和谐、促进师生幸福作为自身天然使命和重要政治任务。民办高校党组织要充分发挥自身组织优势和政治优势,将其转化为思想保证、制度保证、人才保证和群众保证等,并落实到具体举措和行动中,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和全体师生共同建设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幸福校园。二是团结广大师生,共筑“三个共同体”。“三个共同体”指的是利益共同体、事业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是高校、职工、学生受利益驱使,为追求共有的统一的利益,并协调彼此间在具体利益上的矛盾而结成的一种责任权利相统一的利益群体。事业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是高校和职工由于需要共创事业而走在一起,依靠共同理想、目标和事业维系双方的长久合作和永续发展的共同体,本质在于更好地引导双方共同担当社会责任,追求共建、共享、共赢,使学校利益和职工利益息息相关。

三、民办高校党组织发挥好政治核心作用的实践策略

基于上述任务要求,民办高校党组织要以“把方向、促发展、保稳定”为主要内容,积极探索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有效发挥的实践策略。

1.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民办高校党组织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领导权,把好方向,这是发挥好政治核心作用的前提。指出:“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民办高校党组织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要加强价值引领,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真学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富成果来武装头脑并指导实践、推动工作。通过坚持不懈学习,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解决问题,坚定理想信念,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做到虔诚而执着、笃信而深厚。要强化立德树人工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观是文化教育的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文化教育的灵魂,立德树人必须首先解决好这个问题。只有自觉地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r值观融入到教书育人的全过程,使教育者和被教育者认定并牢固确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才能在灵魂深处扎根。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强基固本、凝魂聚气的伟大工程,弘扬中华美德,弘扬中国精神,强化道德教育和实践,提升师生思想道德素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显于行,成为全体师生的自觉行动和价值追求。

2.主动承担办学治校的政治领导责任。民办高校党组织要主动承担对学校工作的政治领导,管大局,勤监督,这是发挥好政治核心作用的关键。指出:“高校党委对学校工作实行全面领导,承担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民办高校党组织要主动承担政治中心的主体责任,坚决保证和监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学校的贯彻执行,对民办高校董事会、理事会和校领导等依法行使职权进行政治领导和支持,参与决策、有效监督。要监督和引导学校遵法守规,支持学校决策机构依法行使职权,要主动参与学校重大问题的决策,督促其规范管理,同时对领导干部、教师、管理人员以及其他人员的遵守法纪进行监督,做好防腐反腐工作。要推进依法治校,依法保障师生合法权益,把党对高校的领导落实到深化综合改革、推进依法治校、促进内涵发展的全过程,为建设现代化的大学提供坚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要全面参与学校办学工作,既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上全面提升水平。要做好党建的政治引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好学校学生会、共青团、工会等群众组织和教职工代表大会,做好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和支持校内民主党派合法合规开展活动,加强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的领导。

3.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民办高校党组织要抓住立德树人这个根本,这是发挥好政治核心作用的关键。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立德树人,课堂是主要阵地,教育教学是主要途径,教师是主要群体。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对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起着直接影响作用,不仅关乎人才培养的质量,更关乎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因此,民办高校要将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落实到位,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就必须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一个部分,并放在突出的重要地位,以此来引领、规范教师言行。要通过落实“四个坚持”(即坚持价值引领、坚持师德为上、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改进创新),在教师队伍中形成看齐创优当先锋的良好氛围,形成“忠诚、敬业、师表”的师德标准共识,助力教师成为青年大学生的人生导师、成长导师,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的践行示范者。

学校教学工作的意义篇6

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与要求

信息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在信息化时代,网络新媒体和自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影响深远,应当利用哲学、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等诸学科的方法和成果,有效运用新媒体技术应对信息化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信息网络化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双刃剑效应,它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提供诸多便利,但也使原本可以通过正常的沟通、交往就能洞察的问题反而变得混乱。具体表现在:一方面网络新媒体与自媒体改变了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交往的方式,面对面交往的“断裂感”冲击了“人”的伦理关系,使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很难把握价值标准。在教学中表现得非常明显,本来可以通过教师的“润物细无声”可以做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因为网络新媒体和自媒体,往往让学生接触不到教师的当面教诲,这不利于大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另一方面,网络新媒体与自媒体使得思想政治工作信息传递方式发生了改变。翻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史,信息传递的不对称和不平衡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情理”不济的主要因子。良莠不齐的信息、情感交流的泛化、被动接受的状态使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无法赋予“合情合理”的实践。

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高校工作的全过程,但是随着世情、国情、校情的不断变化,意识形态与宣传思想方面的挑战日益艰巨。第一,抓“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方面认识不到位。部分高校党委在意识形态工作方面方向不明、要求不高不具体、制度不规范、执行纪律不严格。特别是在处理学术研究和课堂讲授之间关系方面,不能够强化监督,甚至放任教师传播无政府主义和思想。第二,不能把握高校意识形态与宣传思想的主导权。高校师生思想活跃,各种思想观点在高校交流、碰撞、交锋,在师生当中造成疑虑和误区。高校师生具有科学研究的任务,但是为了拿到经费,一些非马克思主义观点的课题和项目仍然有人进行研究。如果高校党委无法有效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出现的问题,就会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方面工作不力。第三,无法把握意识形态与宣传思想方面的主动权。意识形态与宣传思想方面的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如果高校党委着眼于眼前工作,不去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在师生意识形态出现苗头性问题时,将会不能科学有效地应对,任由错误的思想言论传播,形成诸多负面的影响。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的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人才培养工作的融合机制创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首位任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人才培养不是“两张皮”,而是要在融合机制方面不断创新。第一,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大学生是由知识、能力、素质等组成的一个共同体,但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大学生人生的“总开关”,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作。我们要把“中国梦”与大学生“成才梦”结合起来,把个人职业发展主动融入国家大势上来,让大学生明是非、辨善恶、懂向善,使得大学生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第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新能力。高校不是机械化生产工厂,每一个大学生的性格、兴趣、价值观各不相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材施教,制定大学生个性化培养方案,帮助大学生选择个性化成才通道。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探索科学的能力,保护与引导学生的好奇心,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第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辅导员等要搭建层次多样的大学生实践平台,充分发挥社会实践、专业实践、课程实践、志愿服务、社团活动等形式的引导与培育作用,不断提高大学生承担社会责任的实践能力。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的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是“独角戏”,需要协同机制的创新,形成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体系。第一,党政协同。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要求,党委统一领导学校工作,“领导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校长主持学校行政工作,“组织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学校党委和行政要认真贯彻中央的要求,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加强协同。高校党委学生工作部、党委研究生部与教务处、科研处要协同创新,把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起来,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提升办学水平主要的指标来抓。第二,师生协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对学生要谆谆善诱,关注学生需求,善待学生。同时教师也要与学生“教学相长”,不断提高自身从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本领与能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法学、心理学、创业学等学科的知识,形成与学生的良性互动、共同提高。第三,校地协同。高校与地方政府社会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加强协同创新,联合培养人才,扩大资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巩固完善高校与地方的合作共建,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天候”覆盖。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分工机制的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分工机制的创新增添活力、增强动力,形成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第一,彰显高校党委意识形态工作的职责。高校党委是领导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坚强核心,党委领导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提高自身要求,加强自身修养,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第二,彰显高校教师尤其是哲学社会科学教师示范者的职责。高校教师尤其是哲学社会科学教师要自觉以爱国精神、事业心影响学生,把社会主义高校教师的风范融入课堂、融入研究、融入课题、融入生活,用自身的学识影响学生、教育学生,争做师德模范;要能够将“思政课堂变为课堂思政”,即哲学社会科学的任课教师要善于将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化教学融合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中潜移默化地认同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思想。第三,彰显高校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的职责。高校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要推进思想政治工作与实践相结合,有效搭建学生成长成才的平台,积极争取资源,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有机衔接,发挥育人的整体优势。第四,彰显高校辅导员促进者的职责。高校辅导员要进一步强化大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提高大学生对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方面的要求。第五,彰显后勤人员实践者的职责。高校后勤人员与大学生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后勤人员要加强学习,抓好技能与素质的提高,努力为大学生营造公平、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的发展

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贯彻与落实。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极端重要的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发展的重要内容。第一,强化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责任。高校党委要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严守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和宣传纪律,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统一领导,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职能部门各学院分工负责的工作格局,统筹协调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的意识形态要求,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第二,强化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考核。高校要建立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检查考核制度,健全考核机制,明确检查考核的内容、方法、程序,推动考核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常态化。党委(党总支、党支部)要定期向上级党委专题汇报意识形态工作。意识形态工作要成为领导班子成员民主生活会、述职报告会的重要内容。第三,强化意识形态工作责任追究。严格追查问责是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的关键。必须坚持有错必纠、有责必问,强化问责刚性和“硬约束”,严查失职渎职行为,对导致意识形态工作出现不良后果的,要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

高校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协同发展。高校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两者既有严格的区分又有密切的联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的发展,是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的互动与共进,也是其系统与要素的协同发展。第一,以党建评价为主导,推动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协同发展。高校的党建评价主要包括党员发展质量、党支部战斗力、党员教育的规范化、党员学习的常态化、党员活动的制度化等。对于这些评价指标,我们要严格考核标准,以“点”带“面”,打开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协同发展的局面。第二,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依托,推动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协同发展。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依托,就是推动高校党委行政领导亲自上思想政治理论课,尤其是入学第一课等。高校要利用校外社会实践基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让思想政治理论课受到学生的真心喜爱。第三,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切入,推动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协同发展。高校要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党建工作中去,同时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使爱国主义教育成为两者共同的实践基础。

学校教学工作的意义篇7

关键词:高校;内部公共关系;和谐校园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作为社会组成的每一部分都需要和谐。构建和谐社会落实到高校就是构建和谐校园,和谐校园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是高校健康、持续、协调发展的保障。

     和谐校园应当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和谐发展的文明校园。和谐校园的建设要求学校内部各种关系融洽和谐。而高校与师生之间的互动性若充分应用公共关系的沟通、协调、传播等功能,发挥其作用,将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公共关系是指以学校为主题,有计划的运用传播手段,使学校和公众之间相互了解和支持,创造最佳教育环境,达成共同追求的教育目标,提高学校形象和声誉的一种社会活动。[1]学校公共关系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要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因素,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其目的就是要建立、维持和发展学校与内部公众之间关系的总体协调,确保学校的方针政策能够顺利贯彻,并通过完成学校的基本教育教学任务,树立学校的良好形象,提高学校的美誉度。显然,学校公共关系的这种价值追求与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内在要求是完全相契合的。可以说建设和谐校园是我国高校公共关系的历史使命与责任。

    而学校内部公共关系对于调动学校内部的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致为实现学校的目标而共同奋斗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内部公共关系仍面临着许多问题,如师生关系疏远;师资队伍不稳定,教师社会地位有待提高等。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从公共关系的角度分析主要是没有形成良好的高校内部公共关系。具体来看,高校内部还存在公关主体自身认识不足、传播沟通渠道不畅等严重问题。在建设和谐校园的过程中,任何制度的设计,政策调整都需要内部公众的参与,需要内部公众的理解和接受。作为高等学校必须了解内部公众的意图和愿望,并据此制定政策和开展活动,采用多种方式和方法,运用各种策略技巧,进行广泛的宣传和沟通,以引起师生的注意和兴趣,获得师生的认同和积极参与,使学校的方针政策化为全体师生的自觉行动。只有公众心悦诚服,自觉配合遵守,才能真正发挥其化解矛盾、协调学校内部关系的作用。我们必须在研究我国高校实情的基础上及时地对比较成熟的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进行吸收、创新,积极开展高校内部公共关系活动,建设和谐校园。

树立并强化公关意识

    高校内部公共关系的主体主要包括教育管理者、教学人员、后勤保障、教学辅助机构等。作为高校内部公共关系的主体,存在认识方面的不足,如教育管理者监管不够,教学人员对教学的重要性及如何搞好教学认识不到位,学校后勤保障跟不上,教学辅助机构服务意识差等。为此从学校领导者到每一位教职员工都必须树立和强化公关意识。

 首先,学校领导者应增强公共关系意识。学校领导者公关意识至关重要,这是由其工作性质和特点决定的。学校领导者的工作着重于宏观规划和综合决策,协调人际群体关系,以及选择使用和培养人才,从而增强组织内部的凝聚力,提高学校管理的社会效益。因此,学校领导和各部门负责人应增强公共关系意识,善于协调公共关系。身正能够为良好的公共关系创造前提。学校领导都应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思想,用国家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来规范自己的行为。领导者应在言行、情绪、权利行使等方面始终作内外公众的楷模;正确处理与下级的关系,这是良好公共关系的基础。领导者应当准确了解下级,把握其思想动态,实现上下级的心理融合,激发下级的潜能。由以学校为中心,转变到以师生为中心;由教育管理者单独管理,转向全校上下共同管理。学校领导者要清醒地认识自己在学校中的角色地位,增加与内部公众的情感交流,有利于双方关系的协调平衡。

    其次,实行高校内部“全员公关”。公共关系工作不仅仅是学校专职部门的任务,它渗透在各具体职能中,要求全体工作人员都来做公共关系工作。提高学校工作人员的公关意识是加强和改善学校公关的基本前提。因此,我们必须提高学校工作人员的素质,克服官僚主义作风,清除腐败现象,纠正不正之风,要在学校工作人员中树立起全员公关的意识,明确自己的言行代表着学校的意志和倾向, 自己的形象代表着学校的形象。做到言行一致,人人公关,时时公关,处处公关[2]。工作人员不仅自觉地向内部公众宣传学校的政策,而且切实地以自己的行为来实践全心全意服务师生的宗旨。教育管理者加强对教育教学的监管,教学人员要充分认识到教学质量的重要性,注重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后勤保障部门及时的解决教职员工的工作和生活困难,教学辅助机构应当提高为全体师生服务的质量,从而为学校的健康发展创造优质的内部环境。

2.坚持以人为本,为师生多办实事

    要像企业公关一样牢固树立“公众至上,以民为本”的公仆意识,满腔热情,提供优质服务。

学校教学工作的意义篇8

关键词:高校;意识形态;主导权;社会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3-0-02

高校肩负着为祖国和社会培养、输送人才,进行科学研究和实践、传承经典文化、开展国际学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等教育教学责任,只有把握好对意识形态的主导权,肩负起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人才的使命,保证党和国家、民族的事业后继有人,保证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实现预期的社会价值,保证党和国家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偏离正确的方向,实现人民幸福、民族进步、国家富强的社会价值和社会贡献。

一、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服务是我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确立的党的宗旨和原则。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正是坚持了唯物史观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我们党、我们国家才一步步走到了人民生活幸福美满、社会秩序和谐稳定的今天。得益于这一以贯之的党的法宝和经验,高校的意识形态主导权就必然具有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价值。立德树人是高校办学之本。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高校要以思想政治工作为把握意识形态主导权的着力点,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原则,培养根正苗红的社会主义事业的信仰者、维护者、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世界一流的人才,建成世界一流的大学。

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一定是首先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形态工作从本质上讲就是做人的思想工作,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服务学生,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说,尤其是提升他们的政治素养和理论功底,这是确保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的基本保证。要在学校巩固确立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和为社会贡献所学的求学精神,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重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积极传播为人民服务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精神,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兴趣爱好,在课堂内外,运用QQ、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大力弘扬社会新风尚和时代主旋律,传播积极有益、健康向上的正能量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要积极吸收先进社会思想中的可供参考的部分,用改造、融合、利用的方式来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地位,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吸引和凝聚学生的思想和精神。利用我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民生国情,以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点带动高校其他工作。持之以恒地促进校园环境的团结、稳定、和谐,培育学生形成理性平和、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阳光心理,通过专职辅导员和心理咨询师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塑造公平竞争、竞相争先的学习氛围。要坚持不懈培育优良纯正的校风和严谨求学的学风,使高校成为风清气正的人才输送基地。

二、为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服务

指出,“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要牢固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领导下的坚强阵地。”因此,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工作首先一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的,在教育工作中全面贯彻党的路线、方针。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学生的人生成长和职业生涯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培育和弘P中国共产党的优良思想和传统美德,培养广大师生对道路、制度、理论的坚定信念,积极传播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的党委要保证高校办学方向的正确性,掌握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主导权,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创新党建的体制机制,改进党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党要用辛勤工作让学生感受到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真理的力量,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和党领导人民披荆斩棘创业史的伟大,让更多的学生在思想和行动上向党看齐,向党的先进集体和先进模范学习,团结在党的领导下,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事业贡献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所学所长。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民、中国历史选择中国共产党来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必然性和科学性,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的信念,积极的担当起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既要抱负远大,又要脚踏实地,勤奋学习、增长本领。还要做好在高校教师和学生群体中发展党员队伍的工作,科学合理,公平公正公开,遵守党员发展流程,加强党员培养和考察的流程,严格优化党内生活管理,使每一个党政干部、教师党员、学生党员都切实做到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为党。

三、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先进性。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明确了我国高校所处的历史方位、要承担的职责使命和时展的新要求,有利于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健康发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推进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的制度和体制实现相互衔接、协同配合。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进步性和现实针对性,对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办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意义重大。深入研究高校意识形态主导权问题,自觉用的系列讲话精神指导研究工作,推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发展。

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要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就要明确办校目标和宗旨、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式等是否解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焦点和矛盾,是否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着力点和攻坚区,增强创新理论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创新制度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来检测制度话语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迫切想要提升思想政治水平的需求。优化学科、教材体系,创新学术话语体系,构建科学评价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丰富内核。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塑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举办形式丰富、内容健康、精神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各类社会实践。利用新媒体新技术的便捷和高效使工作活泼有趣起来,推动传统的工作优势和高新信息技术的融合,增强时代感、鲜活感和吸引力。加强高校意识形态教师队伍建设,选拔任用要科学灵活,确保队伍后继有人。发挥好意识形态工作的育人属性,弘扬改革创新精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和创新提供生动活力和持久的创造力。

四、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形象、世界地位和全球实力。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要以培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现代化、信息化服务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工作中心,坚持中国共产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巩固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以马列主义、思想为捍卫高校意识形态主导权的理论法宝。十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一带一路全球发展战略,制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确立五大发展理念,深度融合互联网和各个传统行业的合作,高校把握意识形态主导权,就要为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输送更多的精英人才。

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要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在意识形态的课程设置上,要把现代化建设所需的专业知识和实用技能摆在学科编排的重要位置,加强市场经济的创新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各种知识所学服务于全面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事业上,利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优化教育教学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形成高校党委统一领导、各学院部门灵活协调的工作格局。在高校朱姐负责意识形态工作的党委、党组书记要多同学生接触,多做工作报告,回答学生迫切关注和困惑的意识形态问题。高校意识形态科研学者要多交流鼓励,多学术探讨,多听真听同事之间彼此的意见,为高校意R形态工作提供更多有见解、有创新的学术理论。高校必须坚持继续沿着改革开放的道路,在思想政治工作领域进行供给侧架构性改革,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质量,用改革的办法推进意识形态主导权的结构调整,矫正教育要素配置不平衡,扩大高校在意识形态主导权的有效权能,提高学生对教学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切实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

参考文献:

[1]邓晖,姚晓丹,陈鹏.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指明方向[N].光明日报,2016-12-09.

[2]朱继东.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学习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J].党政研究,2017,2.

学校教学工作的意义篇9

过去的2020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是中国共产党党史、新中国历史、中华民族历史甚至于对于人类历史而言都是不平凡的一年。提出过:“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在这“两个大局”的背景下,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目前我国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所有历史出现的新崛起国家一样,我们作为新秩序的引领者,在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的情况下,面临者空前复杂的情况。如何提高整合社会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能力,尤其是广大基层劳动者的意识形态问题,是我们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

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性

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2013年11月9日,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讲话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面对改革发展稳定复杂局面和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媒体格局深刻变化,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的这一重要论断,充分说明了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有力回应了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亟待加强的现实必要性,适时提出了当前如何主动创新和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实践指向性。在“两个大局”的背景下,更要从时代和战略高度,来认识和把握意识形态建设的重大意义和实践要求。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社会使命,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和谐化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其根源来自实体经济。早在2016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明确提出,“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根基,要着力振兴实体经济。”而实体经济是需要大量合格的、高素质的劳动者作为基石的。职业教育就是这些基石打造的核心环节,而中等职业教育又是职业教育中的根基和中流砥柱。没有中等职业教育的良好发展就没有整个国家职业教育的健康成长。没有中等职业教育给社会提供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国家的改革目标和中长期发展规划都会沦为“空中楼阁”。诚然,国家的进步、民族的复兴离不开顶层的科学研究人才。但是,最终的落实者和推动者,还是占据了绝大多数的基层劳动者。所以,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绝不仅仅只是口号,而是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也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内容。要知道占据着绝对多数的基层劳动者,如果他们从接受职业教育开始,他们的意识形态教育就是有欠缺,如何能指望他们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石。

当今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高地,中国共产党人高举起科学社会主义的旗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政党、国家的思想标志和思想导向,它表明了政党、国家的性质,引导着政党、国家的走向。信奉什么主义、坚持什么思想,决不是小事情,而是关系到当代中国、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向何处去,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根本性问题。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重大使命和神圣职责。立足本职工作,作为一名中等职业学校的党员教师、思政教师、基层党务工作。坚守住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阵地,就是我的使命和职责!

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意识形态中存在的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绝大多数都处于青春期,这个时期的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正在逐渐成型。但是由于他们的大脑及身体各器官的发育成熟,生活体验加深,不安和好奇心相互交织,心理极不安定。常常表现出反抗和困惑。在中等职业学校,由于学生们经历的中考的失败和义务教育阶段的不认同,他们的反抗性极强!他们常常爱激动,乱发脾气,与家长和教师唱反调,这是因其自我意识开始树立,做事要按自己的意愿办,如果家长和学校稍加约束,就会产生反抗心理。同时这些学生还充满着困惑,他们会用好奇的目光审视面前的新世界,如发现社会现实与书本上所学的有很大差异,就会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产生困惑。困惑加上反抗、叛逆,同时现在网络信息的良莠不齐,很容易受到来自国内外反社会主义反共反华思潮的影响。让他们对于西方那种自由民主的生活方式充满好奇和向往,目前很多学生都在生活上标榜美国式嬉皮文化、反社会文化、非主流文化。肆意的谈恋爱、纹身、打扮的奇装异服、抽烟、喝酒,更有甚者涉毒、滥交的情况也不是个例。很多家长和部分的教育工作者,甚至一些所谓的“公知”认为这只是学生成长中的正常现象,等他们成年后就会慢慢的改变。殊不知这种意识形态上的倒向西方,对我们国家会有极其深远的危害。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利用意识形态上的侵蚀带来的恶果还历历在目,现在的情况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网络上泛滥的西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对于我们的青年,尤其是叛逆和困惑更为严重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危害更大。往往教师们长时间的耐心说教,赶不上他们所谓“爱豆”的一句话。试想一下,一个不爱自己家庭,不爱自己班级,不爱自己学校的学生,他能去爱国吗?他能和党的意识形态一致吗?

三、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意识形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笔者的工作实际,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意识形态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形式主义、片面化、单一化、专业化意识形态工作队伍的缺失。

首先是形式主义,对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做出过重要的阐述。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很多学校只重业绩,尤其是规模化的业绩。在意识形态工作上仅仅停留在开会和转发文件上。为了学校学生数的稳定,对于存在于学生中的明显的意识形态问题,只是通过简单的方式处理,更有甚着直接回避。造成了西方腐朽的享乐至上的生活方式在学生中蔓延。其次是单一化,目前在中等职业学校,当学生的行为和思想出现偏差时,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由专业教师兼职的班主任来进行谈话说教。在网络时代单纯的说教本来就效果甚微,更不要说班主任们的思政水平有高有低了,这样单一的意识形态工作,其结果只能是隔靴搔痒。第三是片面化,有些人认为学校的意识形态工作就是思政课。把思政课作为学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全部,这种单一化的错误,让我们把大量的意识形态阵地都丢了。意识形态工作是要贯彻在学生在校的每一个环节,包括课上时间和课余时间。仅仅指望每周两节的思政来解决学生的意识形态问题无异于痴人说梦。最后是专业化仪式形态工作队伍的缺失,目前的中等职业学校几乎没有专业化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或是专门思政教育人员。班主任和教师的思想觉悟参差不齐,急需要一批专业的思政人员,这些人员要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坚定的意志、丰富的思政经验和特殊的训诫权力、手段。否则在学生的意识形态工作也就是水中捞月。

四、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思考

学校教学工作的意义篇10

一、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意识形态属性

高校的学生党建工作,一般而言是指高等学校党的组织对大学生进行的入党启蒙、发展、教育和管理等系列工作和完整流程。学生党建工作的本质是党的意识形态教育活动。一定社会的意识形态固然是由其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决定的,但是,这一意识形态并不会自动被广大社会成员接受,需要通过宣传、教化和灌输等形式成为人们头脑中的主流思想观念和理性认知。也就是说,学生党建工作是党对青年学生自觉进行的意识形态教育活动,是党用马克思主义武装青年学生头脑、用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凝聚青年学生的自觉过程。

学生党建工作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从意识形态教育的视角来理解学生党建,我们可以把学生党建工作描述为: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党的历史、宗旨、使命和追求以及行为规范等诸多内容的教育,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共产主义信念、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品行先进的先锋战士――共产党员。其中,理想信念是否坚定是衡量一名党员合格与否的根本标准,而坚定的理想信念来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和认同,巩固于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牢固树立和娴熟运用。因此,学生党建工作的核心是引导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信奉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践行者。

学生党建工作的目标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对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力原理告诉我们,高校开展学生党建工作,目的是要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武装青年,通过改造青年的主观世界,最终达到改造客观世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期健康发展的目的。换而言之,高校不仅要把大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更要把他们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

二、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的意识形态教育现状

从本质上把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看做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为我们考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现状和效果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考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现状,应该说,无论是学生党员的发展、教育抑或是服务和管理,学生党建的各方面工作总体上都能够紧扣意识形态教育主线、围绕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可靠接班人的核心任务设计和展开。同时,从党和国家的要求来看,联系时代特征和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实际,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的意识形态教育尚有改进余地,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的矛盾。

1.意识形态教育的单向性与大学生丰富的精神需求之间的矛盾。目前,各个高校对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开展的意识形态教育内容不能说不丰富,从党课菜单上看,包括党的光辉历史、党所面对的世情、国情和党情,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目标和取得的伟大成就、党员的标准和义务等等,这些课程从不同层面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优越性和解释力。但是,这些宣传大多数都是单向的,只是把党的理论、方针和政策灌输给青年学生,或蜻蜓点水似的提到大学生应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献身于社会主义事业,而对于他们诸如自我价值实现、理想追求、思想困惑以及情感慰藉等丰富的精神与心理需求,往往缺乏主动的关注、关心和关怀,亦鲜有让他们及时向党组织沟通、反映的渠道。比如,有的大学生认为入党是为了找一个好工作,有的是为了光宗耀祖,等等。对于大学生功利性入党动机的大量存在,由于师生双向交流通道的不畅,教师往往缺乏应有的关注和正确的引导。

2.意识形态教育的神圣化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脱节的矛盾。尽管这几年高校的学生党建工作有了很多创新的实践,譬如,伴随着跨校区办学,学生园区党建的做法蔚然成风;许多普通党员走上了党课和访谈的前沿,成为学生党员学习和效仿的楷模。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教育方式大大增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但是,我们的很多教育内容仍然追求崇高、过于高深、较为空洞,教育方式仍然主客分离、缺乏平等、远离行动,严重脱离青年学生的实际生活,导致学生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消极态度和疏离。例如,据有关问卷调查显示,有近半数的大学生党员认为党课教学不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困惑和问题。①从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来看,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必须“祛魅”,贴近学生的世俗生活,将现实的理想因素与理想的现实因素有机地统一起来。如果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盐”的话,党建工作者必须撷取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事件和话题作为食材,将“盐”融入其中烹制出美味菜肴,才能为大学生选择、接受和喜爱。

3.意识形态教育的强制式与大学生的主体选择之间的矛盾。从高校党建工作的现状而言,从大学生递交入党申请书之日起,就如同进入了一个程式化的轨道,三级培训、二十余道发展程序、枯燥的党内生活(由于高校对学生党建工作力度的加大,大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绝大部分时间主要是讨论党员发展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更多的是被动的顺应和接受,鲜有理性的价值辨别和判断,多的是功利的目标追求和争取。当前,有关高校学生党员发展的数量和质量之间的困惑和争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党建工作中对大学生价值判断、选择能力培养的忽视,由于缺乏这种能力,一些大学生党员难以在日益复杂的价值冲突面前把持正确的方向,难以在好坏、是非、善恶的分水岭处亮出鲜明的立场,难以在需要其挺身而出的关键时刻采取适当的行动。如果说这种情况确实存在的话,强制式的灌输教育难辞其咎。简单灌输的方法往往引起青年学生心理上的逆反,其结果是形式化的虚假统一,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权威性实际上在不断下降。思想问题必须用思想的力量和方法解决。指出:“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②这种方法的实质就是改强制式的灌输为渗透性的影响,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在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

三、学生党建工作中加强意识形态教育的途径

考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的意识形态教育现状,为我们根据意识形态教育的规律进一步完善工作,提供了可能的途径和有针对性的方法。一般而言,一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要能够深入人心,必须经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乃至灌输。无论采取何种宣传教化形式,贯穿其中的不外乎是价值认同、情感体验和行为实践三个主要层次,取得实效的关键只能是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确立。

1.价值认同。学生党建工作不仅要让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更要使他们对其内核――马克思主义确立一种信仰,并将共产主义作为毕生的价值追求,这就表现为一种更高层次的价值认同。价值认同的目标对学生党建工作提出了特殊的要求:一是突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时代特征。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高校学生党建中的意识形态教育要解决认同问题,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和中国社会的现实变革结合起来,勇于用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去解读当今时代和世界形势发展中的新发展、新变化;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大学生的世俗生活和思想实际结合起来,勤于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理论去帮助他们解决思想困惑和实际问题。二是始终把“回答当今时代的种种重大现实问题”作为对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教育的立足点。我们的党课既要向学生讲授“原汁原味”的马克思主义,帮助学生“读懂马克思”,又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及其最新理论成果来解释现实,帮助学生“信服马克思”,“懂”是“信”的基础,“信”是“懂”基础上的内化,大学生只有既“懂”且“信”,才能真正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认同和自觉追求。三是确立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大学生作为价值判断和选择的主体,既是尊重价值教育客观规律的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人文关怀品质的重要体现。长期以来,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定位主要放在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上,而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马克思主义作为主导意识形态所应具有的大众吸引力的建设;高校的党建工作者大都致力于把握党建工作的具体环节,忙于完成各项具体工作,疏于和大学生进行思想沟通和交流,甚至对一些具有思想困惑和价值观念问题的学生存有畏避情绪。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无力或者不敢把主体性原则贯穿于意识形态教育。因此,我们必须勇于拆除种种人为划定的“”,敢于触碰大学生思想中的“肿瘤”,乐于并善于和大学生交朋友、话理想、谈志向、辩困惑,在保证党组织权威的前提下,着力营造大学生以平等性的主体姿态来参与和接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环境和氛围。

2.情感体验。通过学生党建工作,帮助学生树立牢固的理想信念,必须关注大学生的情感世界,创设情境,让他们增进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积极情感,从而达到净化心灵、升华思想、明晰自身价值追求的目的。一是“以情育情”。以情育情是指依靠师生的言谈举止和内在感染力,在与大学生直接的沟通、交往中引发学生的心理亲近和情感共鸣的方法。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育者实施教育的过程,首先影响受教育者的是教育者自身,而不是其所讲的理论和内容。如果我们的党建工作者自己没有对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深厚感情,在工作中缺乏爱心、热情和感染力,在讲台上不能做到立场坚定、旗帜鲜明、理直气壮,是不可能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的。因此,学生党建工作如果要取得很好的效果,首先必须着眼于党建工作队伍的培养,提高党建工作者的理想信念、综合素质和敬业精神,才能使大学生在接受党组织教育的过程中,在党员师生的影响下,产生积极的情绪变化、情感共鸣,受到正向的意志激励和精神感染,最终达到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和信奉。二是“以境激情”。以境激情是指在具体的情境中来感染大学生的情感,启发他们理解和接受抽象道理的一种沟通方法。例如,高校党建活动中组织的寻访谈话、参观访问、实地考察等活动都是以境激情的常用方法。但是,以境激情的关键不是把学生带到某一个特定的地点,而是要善于发掘情境当中的“煽情点”来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譬如,在党建工作过程中,会有很多诸如入党宣誓、奏国歌和国际歌等特定的仪式,这些仪式既蕴含了党的理想、宗旨和精神等诸多代码,又表现为一定的场景和程序。如果能够充分挖掘这些仪式的精神内核,往往能够带给学生意想不到的情感体验和教育效果。三是“以文化情”。以文化情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融入人文教化之中,通过文艺给人以影响和感化的一种教育方法。党校的党课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党的历史和理论,不应囿于形势和政策这一狭小的视角。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本身是以人文科学知识为基础的,如果剔除其丰富的人文内涵,意识形态教育就难以实现其目标和价值。党校应充分利用高校丰富的文化资源,聘请具有丰厚学养的党员专家教授为学生开设一些“别开生面”的党课;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对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电视等文艺作品的欣赏、评论活动和创造活动,通过文艺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惊讶、赞叹、敬佩、景仰等情感反应,不仅能够提高其人文素养,陶冶其道德情操,丰富其精神生活,更有助于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3.行为实践。学生党建中的意识形态教育应在巩固和完善讲座教育和书本学习这个主阵地的基础上,强化社会实践环节,引导大学生走出校园,开辟广阔的“社会”大课堂,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去思考和领悟理论的真谛,体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生命力,避免理论与实践的“两张皮”现象。一是党支部作用的发挥。党支部是党员在党内生活的基本单位,在组织大学生党员走向社会开展行为实践过程中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各级党组织需要着力加强支部建设,不仅使支部成为连接校内校外的重要通道,组织党员参加爱心学校、志愿者、助残扶贫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还要引导支部适时、深入地进行活动总结,开展党内交流和党员评议,使党支部真正成为铸造优秀大学生党员的熔炉和阵地。二是部门力量的整合。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走出校园,需要高校组织、人事、研究生处、学生处和团委等相关部门的协作和配合,做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工作参与、人员交流,把学生党建工作和校际交流、志愿者活动、爱心学校、献血、暑期社会实践等多种社会活动结合起来,把大学生服务社会的表现和本领与党员发展和党内评优结合起来,使学生党建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和意识形态工作中真正起到引领作用。三是长效机制的建设。强化学生党建工作中的行为实践环节,只有形成相应的工作机制和成文的制度规定,才能确保这项工作的稳定性和实效性。一方面,关于学生党员发展、培训、评优等制度需要根据社会行为实践的要求进行修订和调整;另一方面,党建和学生工作部门之间合作、交流的方式、内容、要求和责任等等,也需要有一定的说明和规定。唯有如此,才能在高校真正形成党建工作融入学生工作、学生工作以党建工作为“龙头”的大学生党建工作格局。

注释:

①胡玉芬:《重视党课教学,树立正确人生观念》,《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8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