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行政执法机制十篇

时间:2024-03-08 18:03:53

健全行政执法机制

健全行政执法机制篇1

关键词 林业;综合行政执法;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0-0175-01

林业行政执法是国家在实行林业行政管理过程中,林业主管部门及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依照法定程序适用林业行政法律规范,以保护森林资源安全,保障生态平衡,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服务社会的具体行政行为。林业主管部门作为林业行政执法主体,实践中通常又委托林政资源、野生动植物、林木种子管理、森林公安、森林防火等职能机构行使林业行政执法权[1-2]。这样就造成了可以行使林业行政执法权的机构过多、过散,在不同程度上出现多头执法、推诿扯皮、运转不畅、执法人员素质难以提高等现象。因此,有必要实行林业综合行政执法。黄山市黄山区于2005年纳入了全国林业综合行政执法试点改革区县之一。

1 林业综合行政执法试点情况

2005年黄山市黄山区成立了林业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领导组,区编委批复同意组建“黄山区林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副科级事业单位,隶属区林业局领导,全额拨款,经费纳入区财政预算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资金来源在非税收入中解决,不增加财政负担。核定大队编制数为75名,从林业系统内部调剂解决。在行政编制严格控制的情况下,同意在区林业局增设法制科,增加林业局行政编制控制数1名。通过公开考试,在林业系统内选聘了68名林业综合行政执法队员。综合执法的试点有效整合了林业行政执法队伍(执法人员从165人减少为68人,精简59%),提升了执法水平,强化了队伍的素质建设,办案效率得到提高,有力维护了生态安全。

2 林业综合行政执法存在的保障问题

改革试点虽然取得了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林业行政执法队伍建设,2007年以来先后有4名执法队员辞职,在林业系统事业单位10年未新进人员的情况下,严重影响了执法人员的稳定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综合执法机构法律地位不明。林业综合执法机构法律地位不明,缺乏执法权威性,导致调整职责,整合执法资源依据不足[3-4]。

(2)人员编制未落实。虽当时有区编委的批复,但后期机构及人员编制的落实仍无结果,现执法人员编制仍属招考录用前单位,未能真正纳入林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编制,编委对机构的认定也无定论。

(3)人员经费未落实。作为执法部门,经费来源若全部通过罚没收入解决,难以确保执法的公平、公正,容易出现以罚代刑的现象。因试点改革编制名额限制,目前还有9名属木材检查站自收自支编制人员在从事检疫检查工作。2011年黄山市黄山区林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财政批复预算为438万元(其中人员经费超过3/4)。经费来源为罚没变价收入238万元、林业局育林基金安排200万元。因人员经费增加及公用支出成本上升,2012年财政预算罚没变价收入调增为282万元。在财政一般预算不安排经费的情况下,唯有通过加大行政处罚力度实现,否则难以维持正常运转,但行政处罚收入不可能持续增长,甚至会导致恶性循环,失去执法部门维护生态安全的最后一道关卡作用。

3 健全林业综合行政执法保障机制的建议

人力资源是每个单位的最大资本,以人为本,做好保障,才能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发挥人力资源的最大效益。针对黄山市黄山区林业综合行政执法出现的保障困难问题,提出以下3点建议:一是明确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机构法律地位。建议国家出台有关政策文件,明确规定综合行政执法机构法律地位,有了明确的法律地位,在实施行政执法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执法人员编制纳入公务员或参公事业单位管理。对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机构由国家出台政策规定,人员必须纳入公务员或参公事业单位管理。针对现状,本着尊重事实的原则,由同级政府协调解决人员入编问题,并将人员经费纳入财政全额预算,检查站执法人员可考虑参公管理,解决目前执法人员身份待遇差别,解决“同工不同酬”问题,以利于稳定执法队伍。三是执法经费纳入财政全额预算。建立林业行政执法经费保障体制,区级财政应将林业行政执法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林业行政执法经费由财政足额拨付,确保人员经费和办公、办案、装备、基础设施经费,并落到实处,从根本上解决执法经费的问题。林业行政执法机构在行政执法的过程中所取得的罚没收入,不得与执法机构或工作人员的利益挂钩,必须全额上缴国库,严格执行“罚缴分离,收支两条线”的财经制度。

4 参考文献

[1] 詹长英,缪宝明,林锦华.推进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J].林业建设,2009(1):15-18.

[2] 王瑛娜.我国林业综合行政执法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0.

健全行政执法机制篇2

(2005-2010年)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紧紧围绕建立公共财政体制,不断加强财政管理制度建设;加强财政资金管理和规范财经秩序,强化执法监督和基础工作,全面推进我局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工作,根据《纲要》提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基本要求及其他各项规定,结合财政部门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目标,

1、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目标:经过六年左右的努力,基本实现建设法治财政的目标

(1)公共财政体制基本建立,政府财政支出责任明确,市、镇两级政府财力与支出责任相适应。各项财政管理活动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建立、健全财政对经济运行监测、评价、调控机制,财政宏观调控能力、财政风险防范能力和应急反应能力明显增强。

(3)预算管理制度基本完善,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制衡机制基本形成,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基本建立。国库管理制度基本完善。财政资金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明显提高。

(4)政府非税收入范围明确,收缴分离,管理规范,使用合理。

(5)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制度基本完善,资产安全完整、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6)会计制度基本完善,会计秩序良好。注册会计师行业、资产评估行业健康发展。

(7)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财政行政决策机制和制度基本形成。财政行政管理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便民、高效、诚信。

(8)财政行政执法行为规范、程序正当、内容适当,财政监督全面、有效;财政执法监督制度完善。财政违法行为、执法过错行为得到及时纠正、制裁。财政决策、执行和监督相结合的财政运行机制基本建立。

(9)财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依法理财观念和能力明显提高。

二、深化财政改革,完善财政职能,规范财政管理

1、完善公共财政体制

(1)依法确定政府财政支出责任,合理界定财政资金供给范围,提高财政对公共服务领域保障能力,提高财政对依法行政保障能力。

(2)规范市、镇两级政府间的财政分配关系,在明确各级政府事权的基础上,合理划分各级政府财政支出责任。

2、完善财政宏观调控机制,提高财政宏观调控能力

(1)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调控经济的一般规律,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职能,促进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加强对财政经济景气预测分析,建立科学的财政经济预测和财政政策模拟分析及其相关指标体系,正确判断和准确把握经济运行态势。

(3)完善财政宏观调控机制,根据经济运行态势,相机抉择财政政策,运用经济、法律和适当行政手段调控宏观经济,保证财政政策实施。

(4)建立财政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并化解形成财政收支风险、政府债务风险和其他可能转化为财政风险的因素,提高财政风险防范能力。

(5)完善财政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评价体系和反应机制,提高财政对政府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保障能力。

3、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规范预算编制行为,强化预算约束机制

(1)建立健全与国家宏观政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政府施政目标紧密结合的政府预算决策机制。

(2)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完善部门预算编制制度,建立健全标准预算程序,在财政部门与各有关职能部门及各预算单位之间建立规范的工作程序。

(3)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加强国有资本收益管理。

(4)规范预算执行程序,强化预算约束,加强专项资金监管,建立健全专项转移支付、国债资金、公益金、各种专项补助资金的管理制度,做到专款专用,严禁挪用。

(5)逐步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考评制度,通过对预算项目执行结果的绩效评价,使执行效果与预算编制有机结合。

4、完善国库及债务管理制度,推进政府采购制度改革

(1)完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健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规范财政性资金账户管理。财政收入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财政支出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支付到商品或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减少中间环节,保障财政资金安全、规范、有效运行。

(2)完善国库资金管理制度,提高财政资金运行效益。

(3)推进政府采购改革,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5、规范非税收入管理

(1)依法清理和规范政府非税收入。进一步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禁止违法收费,逐步将预算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政府非税收入纳入预算管理。

(2)建立健全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审批的听证、公示、评价和监管制度。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的征收行为,严格依法征收。

(3)建立健全国有资本收益监缴制度,加强国有资本收益管理。

(4)完善罚没收入管理制度,加强罚没收入管理。

(5)完善非税收入管理政策和收缴系统,规范非税收入票据管理。

6、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与国有金融资产监管,保证行政事业性资产安全、完整,实现国有金融资产保值增值。

7、完善财政对农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社会保障的投入机制

(1)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完善对农民补贴政策和补贴方式。

(2)建立稳定和可持续增长的教育投入机制,规范教育经费管理制度,探索与学校质量和效益相联系的财政拨款制度。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

(3)建立健全对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投入机制,积极推动社会事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4)建立健全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机制,推动完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研究建立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长效机制。

8、完善会计管理

(1)推行会计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电算化管理,全面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2)加强会计监督,认真贯彻执行《会计法》,惩戒会计违法违规行为。

(3)加强会计队伍建设,完善会计从业人员资格管理体制,强化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推进会计诚信建设。

9、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

(1)完善财政决策机制。积极研究界定财政部门的决策范围,完善内部决策规则,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财政部门决定相结合的财政决策机制。

(2)健全决策程序。建立健全内部决策程序,在做出重大财政决策及专业性较强的决策前,要认真搜集和分析数据和证据,组织专家进行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听取法制机构及法律专家的意见。对重大的或技术性强的项目预算,应进行评审。社会涉及面广、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决策事项,应当向社会公布,或者通过举行座谈会、听证会、论证会等形式广泛听取意见。

(3)实施决策跟踪反馈和责任追究制度。各级财政部门应当确定机构和人员,定期对决策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与反馈,并适时调整和完善有关决策。加强对决策活动的监督,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实现决策权和决策责任相统一。

10、强化财政监督

(1)完善财政监督职能,规范财政监督程序和监督手段,依法强化对财政资金运行的事前、事中、事后及绩效评价的监督,构建系统、全面、有效的动态监控体系。

(2)加强财政监督队伍建设,发挥财政部门派出机构、人员作用,健全派出机构、人员工作制度,提高财政监督队伍执法水平。

(3)依法查处各种财政违法违纪行为,完善处理违法事件与追究违法责任人相结合的制度。

11、积极探索新的财政管理方式

(1)积极探索新的财政管理方式,运用间接管理、动态管理和事后监督管理等方式,充分发挥财政政策、财政规划、财政指导、财政行政合同等方式的作用,对社会和经济事务进行调控。

(2)推进“金财工程”建设和运用,加强财政信息查询系统建设。建立市、镇财政部门之间,、财政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信息互通机制,提高办事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3)建立健全财政信息对外机制,积极创造条件向社会公开财政预算,提高财政透明度。

三、进一步加强财政法制建设,提高财政部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水平

1、建立健全财政执法管理制度,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

(1)财政管理活动由财政部门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财政执法主体资格必须经法律、法规授权或者财政部门的合法委托。各级财政部门的执法依据、执法范围、执法权限和执法职责要明确,实现执法主体合法化、执法权限法定化、执法责任明确化、执法程序规范化。

(2)全面落实财政执法责任制,完善财政部门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制度、财政执法文书审核制度、财政执法案卷评查制度、财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度、财政行政处罚听证制度、财政执法错案责任追究制度,探索财政执法绩效评估和奖惩制度。

(3)依法加强财政行政许可事项管理,建立财政部门实施行政许可的各项制度,规范财政行政许可事项的受理、听证、审查、决定和监督检查行为。进一步推进财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严格行政审批程序。

2、自觉接受各方面对财政部门监督,加强财政部门内部监督

(1)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积极配合监察、审计等部门对财政部门实施的专门监督;依法接受人民法院司法监督,加强行政应诉工作;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社会监督。

(2)完善财政部门内部监督制度和机制。

3、加强财政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1)做好财政普法规划制定工作。按照普法规划组织各项财政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各种生动有效的法制宣传教育形式,增强法制宣传教育整体效果。

(2)建立健全财政干部学法制度。进一步完善党组中心组学法制度和财政干部依法行政培训制度。研究建立领导干部任职前法律知识培训与考试考核制度。建立完善财政部门新录用人员上岗前法律知识培训与考试考核制度。

四、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完善措施,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

1、加强对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工作的领导

(1)各级财政部门要把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提高依法行政、依法理财能力与水平作为加强财政管理的重要内容。各级财政部门负责人及内设机构负责人是本部门、本机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第一责任人。

(2)局党组经常研究本部门财政法制建设情况,分析本部门财政法制建设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部署财政法制工作任务,加强检查督促。各级财政部门应当定期向本级政府及上级财政部门汇报本部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工作情况。

2、建立和完善财政部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考核制度建立健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估制度。

定期对各执法单位财政执法、财政执法监督和财政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情况进行总结评估,完善相应的奖惩办法和措施,把依法行政、依法理财作为财政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上级财政部门要对下级财政部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工作进行指导、检查、考核评价,探索将财政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绩效评估与财政转移支付适当结合的工作机制。

3、充分发挥法制机构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1)财政法制队伍是财政法制建设的重要力量。继续加强财政法制机构和队伍建设,充分发挥财政法制机构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健全行政执法机制篇3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严格执行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规定,确保行政处罚合法合理,为建设开放繁荣秀美幸福新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二、工作目标

根据省政府有关部门已公布的行政处罚裁量权执行标准,认真梳理行政处罚依据、完善行政处罚程序、强化行政处罚监督,全面提升行政执法合法率。

三、工作步骤

(一)培训学习阶段(3月1日—3月10日)

各行政执法单位要以《省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规定》和本单位执行的行政处罚裁量权执行标准为重点,组织全体执法人员进行培训学习,确保执法人员能熟悉掌握本单位行政处罚裁量权执行标准并予贯彻执行。

(二)完善和公布执行标准阶段(3月11日-4月10日)

1、梳理行政处罚项目。各行政执法单位要对本单位实施的法律、法规、规章中涉及的行政处罚项目进行全面梳理,并对照省业务主管部门制定的行政处罚裁量权执行标准,核查本单位执行情况。

2、细化执行标准。各行政执法单位要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制定的行政处罚裁量权执行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本单位的行政处罚裁量权执行标准,细化后的行政处罚裁量权执行标准报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和同级人民政府法制办备案。

3、公布行政处罚项目及执行标准。各行政执法单位要根据《省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规定》的要求,对本单位所执行的行政处罚裁量权执行标准进行广泛宣传,并通过市政府网站、办事窗口等方式向社会全面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三)健全规范制度阶段(4月11日—5月10日)

1、健全依法审查制度。除简易程序外,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前,应当将调查结果和处罚建议报经本单位法制机构审核,法制机构应点审查处罚建议是否符合行政处罚裁量权规定。

2、健全告知制度。行政执法单位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时,应当将行政处罚裁量权执行标准一并告知行政相对人。

3、健全听证制度。行政执法单位实施行政处罚前,依申请组织的听证,应当含有涉及行政处罚裁量权的内容。

4、健全监督检查制度。行政执法单位要完善对执法人员的监督检查,依据行政处罚裁量权执行标准有针对性地开展执法监督检查活动。

5、健全重大行政处罚决定备案制度。行政执法单位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和执照、罚款10000元以上的行政处罚行为,应当将行政处罚决定书报送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和同级人民政府法制办备案。

6、健全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定期评估制度。每年年底,行政执法单位在总结行政处罚裁量权执行情况的同时,要对所执行的行政处罚裁量权执行标准进行评估、论证,力求执行标准更科学、更精确、更利于操作。

7、健全行政执法考核评议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行政执法单位在对所属执法机构和执法人员进行考核评议时,应将是否严格执行了行政处罚裁量权执行标准列入重要考核内容,要严肃查处相同案情不同处罚结果的案件,坚决杜绝处罚“畸轻畸重”的现象。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省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规定》是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方面的一部重要的政府规章,是政府法制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各地各行政执法单位要高度重视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工作,把贯彻实施《规定》作为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重要举措,要切实提高认识,合法、合理履行好行政处罚权限。

健全行政执法机制篇4

一、完善依法行政基础建设

进一步健全商务依法行政工作机制,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规范决策程序,完善监督制度,切实增强依法行政工作规范化水平。

1、完善行政决策机制。建立健全重大行政决策机制,落实重大决策规则和程序,制定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政策文件时,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完善重大行政决策跟踪反馈、论证评估等制度。

2、加强依法行政监督考核工作。根据市依法行政领导小组文件精神,参照市级行政执法部门依法行政工作考核内容,分解落实各职能处室依法行政责任目标任务,年终进行考核。

3、加强行政规范性文件法律审查工作。严格依法制定规范性文件,不断提高规范性文件质量。加强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备案、评估清理工作,做到有件必备、有错必究,切实维护法制统一和政令畅通。建立健全重要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工作机制,采取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专家论证、听证等不同方式,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

二、规范行政执法工作

1、全面深化行政执法责任制。根据机构改革职能调整情况,进一步疏理完善行政执法工作制度。落实行政问责制度,严格追究执法过错责任,推动建立分工明确、责任清晰、考核科学、评价公正的行政执法责任体系。

2、强化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切实加强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工作,进一步规范行政许可行为,着力提升行政执法案卷规范化程度,确保执法卷宗资料齐全、完整,归档材料符合档案管理规定。

3、加强行政执法人员管理。落实行政执法人员资格管理制度和亮证执法制度。行政执法岗位工作人员必须参加相关培训,并通过执法资格考试,未取得执法资格的不得从事行政执法工作。建立行政执法主体、行政执法人员和执法监督人员信息库,实施动态管理。

三、着力预防和化解行政争议

建立健全行政调解工作机制,规范行政复议工作程序,畅通行政复议申请渠道、简化复议申请手续,注重行政复议过程中运用调解的方式解决纠纷。做好外商投资、对外贸易纠纷处理工作,及时处理、反馈各种纠纷和案件,按时办结率力争达到98%以上。

健全行政执法机制篇5

城市管理是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城市化进程和建设现代化城市的重要保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高效能的城市管理,能优化城市资源配置,扩大城市功能空间,降低城市运营成本,提升城市对资源要素的聚合力和功能的辐射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建立健全城市管理系统各部门之间的协作交流机制,最大化地消除部门之间的协作不畅、相互推诿、相互掣肘的不良现象,实现部门之间的联合联动、协调运转,可以有效地优化城管运行秩序,增强城管执法力,提高城管效能,确保城市科学健康发展。

一、部门协作不畅的主要表现

当前,我市城市管理的规范制定权、处罚权、强制权、许可权、征收权等多项权力分离,这对保持相关行政职能部门之间一定的权力制衡、预防权力腐败等现象显然是十分必要的。然而,现代城市管理是一个多层次、多变量的复杂系统,是具有非线性和复杂回路特性的社会系统工程。对于任何一个具体的城市管理活动而言,行政处罚权与其它行政职权又都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城市管理系统中的任何行政活动,都完整和连续地贯穿和包含了这些职权。人为地割裂这些行政权,虽然可以达到相互制衡,减少寻租的可能性,但也增加了部门协作难度,提高了行政活动成本,降低了行政效率。主要表现是:

(一)信息获取滞后,信息不对称,处理问题被动。城市管理系统范围极广,内容繁多。现行管理方式下,城市管理执法部门获取信息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主动获取,即执法人员将大量的时间用于日常路面巡查以获取信息。这种途径比较直观、直接,对情节轻微的违法活动,可以通过劝阻教育迅速进行纠正。但是,执法人员的巡查仅局限于对市容环境卫生、交通等直观领域的信息获取和监督处罚,而对其他众多领域的信息获取较为困难,这也就限制了城管部门在拓展执法领域上的努力。而且,执法人员发现问题越多,自己的工作量就越大,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到部分执法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降低了执法部门的执法效能和执行力。另一种是被动获取,即群众发现问题后打投诉电话进行举报,或通过市长热线、城管110以及等方式直接向执法部门反映,或通过新闻媒体,如电视、报纸等进行曝光反映,经领导批示后由执法人员进行处理。这种途径有利于借助群众和媒体的参与,拓宽信息来源渠道,同时也能起到法制宣传的作用。但是,这增加了问题发现到问题处理之间的环节,增加了行政时间和行政成本;并且容易被误认为群众不举报、媒体不曝光、领导不批示,城管执法部门就不去发现、不去查处问题了,容易造成执法部门无所作为的错觉,最终导致“领导批评、群众埋怨” ,执法部门费力不讨好的后果。由此可见,执法部门缺乏有效、及时的信息获取途径,信息获取滞后,处理问题被动。

(二)部门之间职责不清,职能交叉,无人管理与多头管理并存。城市管理专业化分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专业分工越细,管理、综合执法人员的知识积累、法律准备以及对人才的培训就越快,但部门与部门、政府与群众之间信息不对称就越严重,协调合作的成本也就越高。同一个问题在具有不同执法权的部门之间转手反映,其实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同一性质的执法权在不同部门之间所进行的分割。这也是职责不清的一种表现,以及造成群众对执法权归属认识不清的原因之一。从而也就造成了群众反映问题难,执法部门获取信息不及时的问题。比如,对一个大排档夜间噪音扰民的群众投诉,环保、公安、卫生、城监等多个部门都具有一定的管理职权,群众往往不知道应该向哪一个部门反映,或者反映了迟迟得不到圆满处理。由于部门之间职责交叉,像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都有一堆管不了的理由,无人愿意去管理;反之,又因为有利可图而多头管理,出现“九顶大盖帽管一顶破草帽”的执法扰民现象。

(三)过多地依赖突击式和运动式管理,长效管理机制亟待进一步建立。目前,对城市管理中突出问题的治理往往局限于搞运动、搞突击式的整治。例如“城市牛皮癣”泛滥了,发生交通死人事故了,媒体报道了,于是领导批示,层层发文,层层开会部署一个专项治理活动就此开始。类似的问题的报道媒体上经常可以看到。这类运动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雷声大雨点小,虎头蛇尾,实际效果往往是前治后乱。虽然专项治理在短期内对改善城市管理问题确实有着很好的效果,但是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确保城市始终正常稳定有序运转才是城市管理的终极目标。如果不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专项治理往往治标不治本,结果只能导致“乱—治—再乱—再治”的恶性循环,城市管理耗能大、效率低。

(四)缺乏统一调度,部门联动机制不健全。城市管理部门众多,工作侧重点和依据的法律法规各不相同,往往是各行其是,协调配合不够,更谈不上建立相互之间的既监督又协同的关系,致使以收代管、以罚代管、只批不管的现象时有发生。由于部门没有很好的配合,直接制约了城管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

在现行行政权力划分的制度下,政府行政部门需要创设良好的协作机制来愈合制度内的裂口,以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来实现管理、执法资源共享,弥合因行政权各组成元素分裂而造成的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降低的不良后果。

二、

健全城管协作机制,强化部门长效协作

建立健全城管协作交流机制,是优质高效开展城管工作的需要,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在现有城管体制下,只有遵循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相互协助、相互监督的原则,充分应用现有行政手段和现代科技技术,建立城市管理各部门之间长效协作的新机制,形成各部门共同参与政策制定,共同现场发现问题,共同现场处理、监督、反馈、检验的良好[,!]协作模式,才能真正做到源头监控、动态管理、及时处置和反馈城管问题,确保城市健康有序发展。

(一)城管协作机制的主要内容

结合当前城管工作实际,必须建立健全以下六项协作交流机制,确保城管工作的协调高效开展。

一是建立健全联席会议机制。行政执法机关应当根据本级政府的要求或者专项整治的工作需要召开行政执法联席会议,统一安排部署联合执法的事项、方法、步骤、措施,通报和沟通执法工作情况,协调处理联合执法中的争议,研究解决联合执法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会议议定事项以会议纪要形式送执法机关执行,各执法机关要定期报送联合执法情况。

二是建立健全联合执法机制。同层级的行政执法机关针对城市管理领域较为突出的违法行为或者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问题进行专项整治活动的,应集中执法力量,实施联合执法。联合执法牵头机关应当认真履行组织协调职责,有关机关应当积极配合,不得各行其是,不得互相推诿。

三是建立健全联动执法机制。市级执法主管机关与区县(自治县、市)执法机关要建立上下联动执法制度,加强行政执法中的层级联动。上下联动执法应依法界定双方权责,合理配置执法力量。

四是建立健全互动执法机制。同层级的行政执法机关之间要建立互动执法制度,确保各行政执法机关在行政执法过程中需要相关执法机关承担协助(协管)义务时能得到及时、有效配合。执法机关提出协助调查、采取强制措施等协助(协管)要求,只要手续完备、程序合法,协作机关应及时无条件予以配合。

五是建立健全资源共享机制。行政执法机关之间应当公开各自的信息、技术和资源,提供查询方便,对其他机关请求查询有关信息、资料、数据的,被请求的机关应及时、无偿提供。应当建立执法信息互通平台,保持及时、灵敏的信息沟通,把握违法行为动态,防止违法当事人利用地域、时间差异,流动作案。应当确立有效的沟通方式和渠道,采用签订合作协议、设立联络员等方式,建立联络网,互相提供执法工作情况。

六是建立健全执法调处机制。行政执法机关执行法律、法规和规章过程中发生的争议或者其他问题,应当首先由行政执法机关互相协商解决争议;协商不成,由同级政府法制机构负责协调处理;协调不成的,则应当报共同上一级行政机关依法裁决。

以上六种协作机制其实在全国各地都或多或少存在。如上海市推行了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信息共享平台制度,依托政务信息网络,共享行政执法案件信息,使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执法工作衔接和协作更加便捷、规范、透明、高效。深圳市建成了以数字城市技术为依托的数字化城管信息平台,通过建立覆盖全时段、全范围的城市管理数字化网络,实现多部门信息共享、协同工作,对城市市政工程设施、公用设施、市容环境和环境秩序实施网格化监督和管理,推进城市管理达到主动、精确、快速和统一的目标。又如,我市城管委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也是一项城管协作机制,对协调解决城管重大问题起着积极的作用。

(二)城管协作机制的实现方式

由于城市管理部门之间各自的利益、目标不同,势必会出现两者所作出的行政决策、行为相互矛盾、打架的现象。由此,城市管理执法实践已提出了更多的权力协调要求。协作得好,可以提高政府宏观管理效能,否则将会产生极高的管理执法成本,对城市建设造成极大的成本浪费,对城市软环境建设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从当今城市管理发展趋势来看,城管协作机制的实现方式主要有三个:

一是制定政府规范性文件,夯实城管协作机制的法制基础。

目前,我市的城管协作,多是通过市城管办综合协调的方式来实现的,或者是依靠部门的力量去实现部门之间的工作协作,其协作成本和难度较大。市城管办作为一个议事协调机构,对级别高、权力大的各个职能部门,往往是协而不调,调而不果;而部门之间的协作往往是利益搏弈的产物,这种相互妥协的产物是无法达到理想的协作要求的。鉴于以上情况,建立健全城管协作机制必须自上而下来进行。因此,我们需要运用政府的力量来创设和完善各相关部门之间相互协作的机制,从而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行政效率,更好地打造强势政府,推动城市科学发展。可以说,通过政府制定规范性文件来建立部门之间的协作机制是一条可行的途径,不少城市已经作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经验。如杭州市就较早地注意到了该问题,并在相关规范性文件中作了一些明确规定。《杭州市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实施办法》明确规定,市区相关行政管理部门负有积极协助、配合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依法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义务;在涉及行政处罚权与行政许可权行使的统一管理对象时,审批部门负有向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抄告批准结果的法律义务;同时建立完善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与其他各有关行政主体之间的“双向告知”、“意见反馈”以及责任追究制度。再如重庆市以政府令的形式出台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和规范行政执法的决定》,为城市管理系统内部门协作机制的建立提供了很有价值的蓝本。该决定就如何规范完善联席会议机制、联合执法机制、联动执法机制、互动执法机制、资源共享机制、执法调处机制等六大协调协作机制,作了详细的规定,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通过制定政府规范性文件,可以夯实城管协作机制的法制基础,为建立健全城管协作机制提供坚强的法律保障。

二是建立城管数字化网络,完善城管协作机制的技术支撑。

建立城管数字化网络,实施数字化管理是城市管理发展趋势的需要,是城市管理走向精细化、综合化的必然要求。以建立城管数字化网络作为现代化城市管理的突破口,通过信息化管理内在的系统性、网络性、程序性和透明性等要求,推进城市管理资源优化整合,管理流程科学再造,管理主体多元参与,这是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如杭州市城管部门安装“千里眼”帮助管理,深圳市城管部门建立了“数字城管”,昆山市率先在城市管理中推行信息化网络管理,都取得了良好效果。__在全省来 看是一个信息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城市,与其他城市相比,这方面具有良好的基础。我们可以通过建立城管数字化监控网络、数字化信息网络等信息化技术手段整合城市管理资源,实现城市管理全过程信息的实时传递与处理。做到城市管理中的事件(指人的行为,如摆卖、烧烤、沿街乞讨等)和部件信息的自动化采集,数字化处理,网络化传输,资源化利用和社会化共享。通过城市管理综合平台,建立相关的数据库,统一信息的收集和分配,提高信息的收集面和准确度,使信息前置,以全面准确的信息来引导管理,从而将传统的滞后管理改变为实时管理和监督,增强城市管理的快速反应能力,带动政府管理效率的提高。我们应通过建立城市管理数字化基础平台,促进城市管理手段创新,以此为催化剂,进而建立起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实现管理模式的创新,形成以数字化为标志的体制协调、动作高效、方式先进的现代化城市管理体系,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注入活力,打造数字__。

三是实施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扫清城管协作机制的体制障碍。

健全行政执法机制篇6

1、科学合理设置政府机构,科学划分和规范行政机关的职能和权限,核定人员编制,实现政府职能、机构和编制的法定化。加强对各级行政机关职能争议的协调。(由镇人事劳动保障所负责)

2、完善经济调节和圩镇市场监管制度,研究进一步转变经济调节和圩镇市场监管的方式,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确保依法履行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保证市场监管的公正性和有效性。打破部门保护、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由镇企业办、工商分局、国土所、卫生院、城管中队、人事劳动保障所负责)

3、推进投资体制改革,促进政企脱钩、政事分开、政企分离,实行政府公共管理职能与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能分开的具体措施,加强对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的引导和规范。(由镇人事劳动保障所、财政所、企业办、工商分局负责)

4、完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全镇就业信息网络,促进就业。今年要按质按量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280人次,履行社会救助体系,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由镇人事劳动保障所、民政所、卫生院、财政所负责)

5、完善相关制度,清理和规范行政机关、事业单位收费。(由镇财政所、经管站负责)

6、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建立健全实施行政许可法的配套制度,规范行政许可行为,不断创新政府管理方式。(由镇法制机构、司法所、经管站会同有关部门落实)

7、加快电子政务体系建设,推进政府上网工程的建设和运用,扩大政府网上办公的范围,逐步实现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互通和资历源共享,提高政府办事效率,方便人民群众。(由党政办负责)

8、全面推行政府信息公开,进一步建立健全政务公开各项制度,为众获取、查阅公开的政府信息提供便利条件。(由镇党政办公室、经管站、财政所、计生办、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负责)

二、建立健全各项制度

1、围绕制度建设的基本要求,按照条件成熟、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的原则,按程序制定规范性文件,文字结构规范,并按要求向区法制办备案,严格执行规范性文件制定和备案程序,完善规范性文件公布制度。(由镇法制机构负责,组织相关涉及部门参与)

2、改进政府规范性文件制定工作方法,扩大政府制定规范性文件的公众参与程度,建立健全专家咨询论证制度、规范性文件征求意见制度。研究建立有关听取和采纳意见情况的说明制度。(由镇法制机构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参与)

4、建立健全政府规范性文件修改和废止的工作制度以及政府规范性文件的定期清理和定期评价制度。(由镇法制机构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参与)

三、理顺行政执法体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1、建立健全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积极探索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完善行政执法机关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由镇法制机构、人事劳动保障所、财政所负责)

2、依法完善和规范行政执法程序,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规范自由裁量权的行使,确保公平、公正、合理。(由镇法制机构、有关部门负责)

3、建立健全有关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强制等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制度,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有关监督检查记录、证据材料和执法文书进行立卷归档。(由镇法制办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参与)

4、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主体和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制度,实行行政执法主体和执法人员资格公告制度。(由镇法制办、人事劳动保障所负责)

5、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依法界定执法职责,科学设定执法岗位,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评议考核制和执法过错或错案责任追究制。探索建立行政执法绩效评估、奖惩机制和办法。(由镇党政办公室、镇法制办、人事劳动保障所、财政所及相关部门负责)

四、健全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

1、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积极探索解决民事纠纷的新机制。完善人民调解制度,制定支持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调解工作的措施,预防和化解民事纠纷。(由镇综治办、司法所、国土所、规划所、人事劳动保障所、经管站、林管站、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水管站、民政所、计生办负责)

2、完善工作制度,畅通、举报渠道,切实解决人民群众通过举报反映的问题,保障人、举报人的权利和人身安全,积极引导当事人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有关问题。(由镇镇长直通电话办公室、综治办、司法所、民政所、人事劳动所、计生办负责)

五、完善行政监督机制,强化对行政行为的监督

1、完善规范性文件的监督机制,做到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建立依法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规范性文件提出异议的处理机制的办法。(由镇法制机构负责)

2、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完善有关行政许可程序和工作制度,加强行政许可机构的队伍建设,提高行政许可工作人员的素质,做好行政许可工作。探索提高行政许可质量的新方式、新举措。推行区政府行政许可责任追究制度(由镇法制机构、司法所负责)

3、探索建立行政赔偿程序中的听证、协商、和解制度。(由镇法制办、财政所负责)

4、通过完善相关制度和机制,确保专门监督机关切实履行职责,依法独立开展专门监督,并与上级检察机关密切配合,及时通报情况,形成监督合力。(由镇法制办组织相关部门负责)

5、探索拓宽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政府行政行为实施监督的渠道,完善监督机制,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实施监督创造条件,完善群众举报违法行为的制度。(由镇法制办、党政办公室、司法所、民政所负责)

六、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能力

1、研究建立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学法制度,定期对机关领导干部及一般干部进行法制知识培训及考试。(由镇法制机构、司法所负责)

2、建立和完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情况考核制度,制定具体的措施和办法,把依法行政情况作为考核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重要内容。(由镇人事劳动保障所、法制机构、司法所负责)

3、制定普法规划和年度计划,加强对全体人民的法制宣传,提高全民法制素质,营造全社会遵法守法、依法维权的良好环境。(由镇综治办、司法所负责)

健全行政执法机制篇7

(一)总体目标

通过努力,到2013年街道办事处职能转变取得明显成效,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基本到位;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队伍进一步加强;依法行政纳入正常运行轨道,并步入良性循环,依法行政考评机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行政决策体现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行政职能的行使更加公开、公正;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比较完善,应对突发事件,抵御和抗击各种风险的能力明显增强;行政监督制度和机制比较完善;机关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自觉性明显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明显增强。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纲要》精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提高行政效能、创新管理方式,着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二、主要任务。

(一)切实转变办事处职能,创新管理方式

1、根据街道办事处内设机构设置要求和人员编制情况,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科学合理设置办公室、服务中心、所,优化配齐工作人员。进一步落实岗位责任制,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充分发挥便民服务中心的作用,提高办事效率,方便群众办事,把办事处职能切实转变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

2、依法行使管理职能,认真履行行政管理职责。各办、中心、所及其工作人员,应当牢固树立执政理念,正确行使权力,带头遵纪守法,依法、科学、文明行政、防止和克服以权代法、粗暴执法现象的发生,树立依法行政、执政为民的良好形象。

3、落实行政许可法律制度,规范行政许可行为。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设定的职权依据实施行政许可,进一步完善和提高计划生育再生育子女的行政初审工作水平,提高审批效率;依法建立健全行政许可监督制度,认真履行对许可对象实施有效监督的责任。

4、依法推进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工作。建立健全养老、医疗以及工伤、生育等保障制度,扩大各项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积极稳妥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失土农民生活保障。进一步落实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5、建立社会矛盾排查调处机制。要大力开展社会矛盾和各类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完善行政调解、人民调解和等工作制度,建立多元化的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的工作体系。强化和完善办事处调解民事纠纷的职能,严格按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及时处理民事纠纷;认真贯彻落实《条例》,畅通渠道,及时办理事项,切实保障人合法权利。

6、不断深化民主政治建设,建立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的机制,要充分保障基层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各项权利,严禁干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自治范围内事情,不得要求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承担依法应由政府履行的职责,积极探索农村依法行政新举措,紧紧围绕“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和村务、财务公开的要求,深入开展“民主法治村”创建活动,提高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依法办事的意识和水平。

7、继续营造依法行政的良好社会氛围。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促进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社会氛围的形成。

8、建立健全政府预警和应急机制。逐步建立健全公共卫生、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安全等重大事件的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制订完善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和风险的总体预案和各类专项预案,强化对行政应急的管理,切实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和应急能力。

(二)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

9、进一步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全面落实行政决策公开听取意见制度,实行意见采纳情况反馈制度;推行重大行政决策听证制度,凡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听证以及涉及重大公共利益和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事项,都要进行听证。建立健全重大行政决策的合法性审查制度。作出重大行政决策前要经法制办或组织专家进行合法性审查。坚持重大行政决策集体决定制度,重大行政决策应当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经办事处集体讨论决定。

10、建立健全重大行政决策实施情况评价制度,通过抽样检查、跟踪调查、评估等方式,及时发现和纠正重大行政决策实施后存在的问题。建立健全行政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坚决制止和依法查处超越法定权限,违反法定程序的决策行为,实现决策权力和决策责任相统一。

(三)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11、进一步明确法定职权,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和接受委托的权限内,行使行政管理权力,确保行政执法合法、合理、正当、便民及诚实守法、权责统一的基本要求。

12、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严格遵守有关回避的规定,严格履行告知义务、说明理由义务,建立和完善执法信息公开制度,建立和完善行政执法取证规则。

13、强化行政许可、行政征收、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执法案卷的质量,规范计划生育、社会抚养费征收,安全生产违法处罚执法文书。

14、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完善行政执法评议考核机制,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和完善行政执法绩效评估和奖励办法。

15、加强行政执法人员资格管理,及时办理执法人员资格年审,实施执法人员持证上岗、亮证执法、文明执法。

(四)强化对行政行为的监督

16、自觉接受街道人大工委的监督,依照规定向人大工委报告工作,接受质询;自觉接受街道政协工委的民主监督,虚心听取政协对街道政协工委的民主监督,虚心听取政协对街道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积极支持政协参政议政;自觉接受人民法院的司法监督,对人民法院受理的行政案件,按时答辩,积极应诉,影响重大行政诉讼案件,街道行政负责人积极出庭应诉,自觉接受新闻舆论监督,对新闻媒体公开报道的行政决策和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要积极整改,认真查处,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17、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强化行政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的责任,督促其严格依法行使职权,及时纠正执法过错,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五)增强依法行政观念

18、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学法制度,制定领导干部学法计划,举办法制讲座,领导干部通过带头学法,增加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意识,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健全行政执法机制篇8

一、加大领导力度,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

为了做好依法行政工作,临池镇成立了党委书记为组长,镇长、分管政法同志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共计10人组成的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并将该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实行“四定一落实”,即党委定期研究、定期检查、定专人负责、定奖惩;落实经费。同时,健全具体办事机构,明确人员、职责、任务。并制定依法行政总体方案以及工作计划,定期研究部署,按照工作标准和要求落实工作。

二、完善科学民主的行政决策机制和决策程序,建立健全公开制度

建立起群众参与、专家讨论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科学民主的行政决策机制,完善行政机关内部决策程序。并建立起决策公开制度,保障了决策的科学民主。建立健全决策跟踪评估、责任追究制度,使决策体系更加完善科学。健全行政执法责任体系,全面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贯彻落实。

三、完善制度建设,根据实际情况制发规范性文件

严格按照程序制发规范性文件,保障执法时有法可依,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加强对规范性文件的解释、公布,促进法律的贯彻实施。完善规范性文件的定期备案、清理等。

四、加强自身的组织建设、业务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增强法制队伍整体素质

为提高工作效率,改进工作作风,履行好依法行政工作职责,政府进一步加强了自身的组织建设、业务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政府重视法制工作,一方面健全法制机构组织建设,将法制信息的收集编撰、统计报表、档案管理、汇编征订、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等工作予以分工负责,使法制办职责分工更加细化,各项工作得以兼顾;另一方面,积极组织法制工作人员参加学习、培训。

五、充分发挥行政执法监督职能,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我镇把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作为政府法制工作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并把领导推动、完善制度、加强考核作为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的切入点和着眼点。全镇各部门加强领导,健全组织,结合行政执法工作实际,普遍建立了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确保了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贯彻落实。严格执行行政执法主体和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制度,以确保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合法。

六、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政务公开工作,建立落实各项政务工作监督检查制度

建立落实政务信息公示制度,规范信息公示的标准和程序,建立起公开、透明、民主、法制的行政公开制度,保障了行政的科学、民主。并建立起政务公开的责任追究制度和监督检查制度。

七、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发挥好参谋助手作用

健全行政执法机制篇9

关键词:县级农业行政执法;存在问题;对策与措施

县级农业行政执法是农业行政执法体系中最直接最关键的环节。目前,农业和农村工作已进入一个重要时期,农业行政执法工作面临新的考验和挑战。

1县级农业行政执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农业行政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还不高,适应新形势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绝大多数专职执法人员原来从事的是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对农业法律、法规系统学习时间较少,缺乏行政执法所必备的法律知识及相关的执法技能,在具体执法过程中仍然存在执法人员不善执法和不敢执法的现象。

1.2管理相对人和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淡薄,依法行政的舆论氛围不浓

在市场检查过程中,管理相对人受到处罚时,往往以不懂法、不知法为由,推卸责任,逃避处罚,干扰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农民群众的法制观念不强,自我保护意识差,往往在自己的合法利益受到侵害时不知或不能有效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3农业行政执法机构的性质不利于工作的开展

目前,县级农业行政执法主体属于行政机关的比例不高,均是按“不增编制、理顺体系”的办法组建起来的,属事业性质,农业行政执法分散于各个基层单位。有的没有解决农业执法办案经费,农业行政执法没有专项经费保障,导致执法手段落后,执法检查、调查取证和实施处罚困难。缺乏相应的配套和保障,以致于影响了执法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1.4行政执法面临的难点

农业行政执法由于起步晚,经验不足,相对人、执法人和行政管理者的法律意识和素质不同,导致执法难,难执法。有些由于认识不到位,行政执法难以放到应有位置,执法中取证难,处罚决定难以实施,执法机构履职无法独立完成,干扰因素多,法律法规未能有效落实;在少数地区,农资产品质量问题日趋严重,管理机构重标识、轻质检,重处罚、轻管理,重外地、轻本地产品现象普遍存在。

2农业行政执法工作的对策与措施

2.1推进农业综合执法,完善农业行政执法体系

将分散在各事业单位的执法职能统一起来,单立机构,专司执法工作,单独行使职能;把农业行政执法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保证人头经费、日常办公经费和执法办案经费,建立健全农业行政执法保障体系;努力提高农业行政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建立一支业务能力强、清政廉洁、秉公执法、高素质的执法队伍。

2.2加强法制宣传教育

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特别是管理相对人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只有努力学法,真正懂法,才能守法。法制宣传教育要建立一些长期有效的制度。使普及法制宣传教育的工作法律化、制度化。通过报纸、广播、电视、标语、印发资料等多种宣传形式加强农业法律法规宣传,推动全社会依法治农氛围的形成。

2.3建立健全制度,规范执法行为

通过制度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建立健全农业行政执法管理制度、行政执法人员管理制度、行政执法公开制度、重大案件审批、查处、备案制度、执法过错和错案追究制度。做到制度到位,责任到人。依靠制度,强化管理,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严格做到主体合法、依据合法、行为合法、程序合法。

2.4加强执法监督,确保依法行政

健全行政执法机制篇10

行政执法评议考核是评价行政执法工作情况、检验行政执法主体和行政执法人员是否正确行使行政执法职权和全面履行法定义务的重要制度,是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重要环节。各行政执法主体应依据《市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办法》(政办〔〕89号)建立健全公开、公平、公正的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度,明确规定评议考核的基本要求、主体、内容和方法。要把行政执法评议考核与对行政执法主体的目标考核、岗位责任考核等结合起来,避免对行政执法活动进行重复评议考核。

二、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

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关键是要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各行政执法主体应依据《市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办法》(政发〔〕182号)的规定,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对责任追究内容、责任追究形式、处理决定程序、异议处理办法等作出明确规定。对有关行政执法人员,可以根据年度考核情况,或者根据过错形式、危害大小、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离岗培训、调离执法岗位、取消执法资格等处理。对实施违法或者不当行政执法行为依法依纪应采取组织处理措施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规定程序办理;依法依纪应当追究政纪责任的,由任免机关、监察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同时,要建立健全行政执法奖励机制,对行政执法绩效突出的行政执法人员予以表彰,调动行政执法人员提高行政执法质量和水平的积极性,形成有利于推动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的良好环境。

三、行政执法公示制度

各行政执法主体应依据市政府关于政府信息公开的有关规定,建立健全行政执法公示制度。依法对执法依据、执法主体、执法人员、执法职权、执法程序、执法收费、执法责任、执法标准、执法结果、执法投诉、执法流程与时限、格式文书等内容采取上网、上墙、编印执法指南等适当方式向社会公示,方便群众办事和监督。

四、行政执法程序制度

行政执法程序是保障依法行政的重要环节。各行政执法主体应根据本单位行政执法的职权分类,分别建立健全行政执法程序制度,如行政处罚程序、行政许可程序、行政强制程序等,对执法检查、执法人员调查取证、执法决定预先告知、听取当事人陈述申辩、执法听证、执法决定、行政救济或者司法救济权利告知、执法决定送达、行政赔偿等内容作出明确规定,依法保护行政管理相对人的知情权、陈述申辩权、救济权、要求赔偿权等合法权益。

五、行政执法听证制度

行政执法听证制度是行政执法程序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法律规定的特别程序制度。各行政执法主体应依据法律法规和《省行政处罚听证程序规则(试行)》(政发〔3号)、《省行政许可听证程序暂行规定》(政办发〔〕74号)、《关于转发市实施行政许可规定的通知》(政发〔〕15号)及市政府关于实施行政许可法有关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的规定,对各类行政执法程序建立健全听证制度。听证制度要对执法听证范围、听证的告知和公告、听证参加人、听证主持人、听证的具体程序、听证笔录和执法决定等内容作出明确规定。

六、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制度

各行政执法主体应当建立有关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强制、行政复议等行政执法的案卷。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有关监督检查纪录、证据材料、执法文书应当立卷归档。各行政执法主体应当统一制作各类行政执法的格式文书,对行政执法案卷目录、案卷内容、文书顺序、文书规格、装订形式、制作要求等作出明确规定,建立健全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制度。各行政执法主体应定期组织进行行政执法案卷的评议检查,评查内容包括案卷内容是否齐全、案卷规格形式是否规范统一、案卷质量是否符合要求等,通过案卷评查发现和纠正行政执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高行政执法水平。

七、重大行政执法决定备案制度

各行政执法主体应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省行政执法监督办法》(省人民政府令第59号)和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建立健全重大行政执法决定备案制度。对行政强制决定、重大行政处罚决定、重大行政许可决定和其他重大行政执法决定,在执法决定作出之日起15日内向本级政府报送备案审查,审查发现问题的,行政执法主体应限期做出处理。各行政执法主体应明确专门机构、专人负责重大行政执法决定备案工作。

八、行政执法主体、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制度

行政执法由行政执法主体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非行政执法主体不得行使行政执法权。各级政府应当依法定期清理、确认并向社会公告行政执法主体,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主体制度。各行政执法主体应建立实行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制度,按照《省行政执法证件管理办法》(政发〔〕102号)、《省行政复议应诉人员资格证书管理办法》(府法字〔〕13号)的规定实施,没有取得执法资格的不得从事行政执法工作。对新进、换岗、轮岗人员,要及时组织学习培训,经考核合格后,上报领取省行政执法证、省行政复议应诉人员资格证方可上岗执法。

九、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基准制度

各行政执法主体应当根据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的实际需要,参照其他行政执法主体的做法,建立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基准制度,重点是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基准制度。对行政处罚种类的适用、罚款数额与违法情形的量化对应、罚款的收缴处理等做出可操作的具体规定,避免不当的执法行为。

十、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

各行政执法主体应依据《省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规定》(政发〔120号)、《市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办法》(政发〔〕27号)的规定,建立健全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各行政执法主体制发的规范性文件,应按规定及时报送市政府备案审查。各行政执法主体应对本单位规范性文件的起草、审核、决定、制发、上报备案等作出明确规定,明确各个环节的工作责任机构和责任人,及时纠正经本级政府备案审查发现的问题,依法规范行政执法依据。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规范性文件提出异议的,制定机关或者实施机关应当依法及时研究处理。

十一、行政执法监督制度

各行政执法主体应结合各自的工作特点,依据《省行政执法监督办法》(省人民政府令第59号)、《省行政处罚监督办法》(政发〔〕18号)、《省行政许可监督暂行规定》(政办发〔〕74号)、《市实施行政许可规定》(市人民政府令第81号)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根据本单位行政执法的职权分类,建立健全各类行政执法监督制度。对执法监督的内容、执法监督的方法、执法监督的形式、受理投诉举报、执法监督的处理等作出明确规定。行政执法监督人员,应按照《省行政执法证件管理办法》(政发〔〕102号)的规定取得资格,领取省行政执法监督证,方可进行行政执法监督工作。同时,应建立健全法律、法规、规章实施周年报告制度,对新颁布的法律、法规、规章在实施一周年时,各行政执法主体应对实施和执法情况进行检查,并将情况报送本级政府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