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十篇

时间:2023-04-21 08:36:03

健全人才培养体系

健全人才培养体系篇1

关键词:私人健身教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274-02

近几年国内主要的体育高职院校为健身俱乐部行业培养输送了大量的健身俱乐部私人健身教练人才。但从健身俱乐部整体行业的健全发展出发,健身俱乐部私人教练培养存在着专业程度偏低、教育与行业要求脱节、私人健身教练人力资源流失率高等问题。通过对福建省内的主要健身俱乐部调查发现,目前健身俱乐部私人健身教练的资历认证已开始根据“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健身俱乐部私人教练的培养途径主要有体育高职院校及培训机构两条途径,对职业教育及培训机构的健身俱乐部私人健身教练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比较研究,依据职业教育的要求,提升健身俱乐部私人健身教练人才培养水平,提升整个行业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

一、体育高职院校健身俱乐部私人教练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一)关于培养目标问题

通过收集部分体育高职院校健身俱乐部私人健身教练人才培养方案,学院1的人才培养目标描述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健身基本理论与技能,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适应社会体育发展和全民健身需要,具备健身、健美技术指导及活动组织策划能力,从事健身俱乐部教练高端技能型人才”。学院2的人才培养目标描述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社会体育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经营性健身场所从事体育健身技能指导、科学健身咨询、体育健身组织与管理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人才”。通过百度及谷歌搜索“私人健身教练培训”能够找到20多家的培训机构,对这些培训机构进行了实地调研及网站调查,培训机构1的人才培养目标描述为“以实践方式教授运动及体适能知识,务求使学员能将课程内容应用于实践环境并且在毕业后成为一位全面的教练”。培训机构2的人才培养目标描述为“全面、正规的私人健身教练培训,提升综合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体育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上地位比较宏观,以促进学生在私人健身教练职业领域内的生涯发展为目标,而培训机构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主要定位于完成岗位任务,满足企业需求。

(二)关于理论知识与实践问题

自从“健身教练国家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出台后,原先在我国泛滥的各种国外的商业私人教练员培训机构逐渐失去原来的认证功能[1],现在无论是私人健身教练培训机构还是体育高职院校都以考取“健身教练国家职业资格证”为最基本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健身教练国家职业资格证”考试内容包括(以初级为例):体能测试(坐姿体前屈、俯卧撑、徒手下蹲)、操作技能(抗组训练指导、柔韧性训练指导、心肺耐力训练指导)、公共理论(主要包括:体育人文、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心理、运动指导、法律法规、社会习俗等)。

理论+实践是健身私人教练员培训机构与体育高职院校共同的人才培养课程模式,培训机构的基础课、理论课应对国家职业资格的公共理论部分的考试。实践课包括抗阻力训练原则与实践、小器械实战攻略(健身球、弹力绳、平衡垫、泡沫轴)、评估及个案分析、训练原则与方案设计(120个训练动作)等;体育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职业能力课等涵盖了国家职业资格的公共理论部分的知识内容。专项技能课程以职业资格操作技能考试要求为主要内容。目前体育高职院校私人健身教练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训练处在理论知识学习为主,实践训练为辅,向着实践训练独立构建,实践训练与理论知识学习同等重要的体系转变的阶段。而培训机构在私人健身教练培训理论知识完全为实践训练而设置,实践训练需要什么,就上什么理论课,在“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出台前,各培训机构的理论知识没有系统性,现在理论知识体系已经有比较稳定的内容体系。

(三)关于工学结合问题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2]。体育高职院校以工学结合作为健身俱乐部私人健身教练人才培养模式,主要采用“2+1”模式,两年在学校学习,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两年的学校学习过程中会采用社会实践、学生自主兼职等形式参与社会工作,但在促使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加深对私人健身教练的认识,提升理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对私人健身教练的相关信息的了解等方面没有起到好的效果。培训机构在私人健身教练培训模式上采用“1+N”模式,一年以理论为实践服务的课程构架进行培训,一年后具有目前初级私人健身教练的能力并考取国家职业资格证,学员在初级私人健身教练岗位工作一到两年后继续回到培训机构参加以岗位能力提升,职位晋升为目标的培训学习。

二、体育高职院校健身俱乐部私人健身教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途径研究

健全人才培养体系篇2

关键词:全民健身社会体育作用

1、前言

全民健身计划是我国实施的一项跨世纪的伟大工程,它的实施重点是青少年儿童,实施目标在于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和健康水平。学校是青少年的集中地,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它担负着培养造就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作为培养学校体育工作直接实施者(体育教师)的高师体育院系,在这项跨世纪工程实施中,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和专业优势,配合全民健身计划实施,如何抓住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这一良好机遇来促进本专业的全面发展,均是高师体育院系面临的新课题。认真研究这一课题对保证全民健身计划实施,对促进高师体育院系面向21世纪求发展,均有十分重意义。

2高师体育院系在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中的地位与作用

2.1为全民健身理论与方法提供科学保证

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是一项宏伟的社会系统工程,它联系着社会的方方面面,要保障它的顺利实施,必须以系统的全民健身理论为基础,以科学的方法为先导。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摆脱全民健身实施中可能出现的盲目性,让国民在科学健身活动中享受到体育强身的实效,达到增强国民体质的目的。因此,建立全民健身的科学理论,研究全民健身的科学方法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首要任务。

2.2研究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是高师体育院系日常科研工作的一项任务。高师体育院系在研究全民健身理论与方法中具有丰富的经验,在学科队伍中聚集了一大批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和各类专业人才,具有学科门类广,人才齐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充分发挥这些优势,为全民健身理论与方法提供科学保证,对全民健身具有重要意义。

2.3培养优秀体育教师,促进青少年健身活动开展是高师体育院系的基本工作。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直接实施者,在学校体育工作中责无旁贷地成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技能与习惯的教育者和指导者。他们肩负着对学生进行终身健康教育、培养锻炼习惯、增强体质的多重任务。青少年是我国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点,他们的体育活动大部分集中在学校,学校体育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这部分人的体育活动质量。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直接实施者——体育教师,自身的素质高低,工作质量的好坏无疑直接影响着学校体育工作。从这一意义上讲,通过高师体育院系培养出来的体育教师,能否胜此重任,将直接关系到全民健身计划在青少年儿童中的实施效果。因此,培养合格的体育教师,开展好学校体育工作,保证全民健身计划在青少年中的实施效果,是高师体育院系在这项宏伟工程中应起的作用。

2.4为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

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面向全社会和全体国民,社会群众体育活动与健身是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体育指导员是社会群体健身活动的宣传者、组织者和执行者。全社会推行全民健身计划,需要一大批具有思想觉悟高、业务能力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根据《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社会体育指导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体育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体育健身活动的方法和手段,并有较强的社会体育组织管理能力。要达到《制度》规定的标准,必须进行培训。作为高师体育院系在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中具有责无旁贷的责任和得天独厚的教学优势与条件。充分利用教学人才优势与教学条件优势,培训一大批优秀的体育指导员,对保证全民健身计划的顺利实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高师体育院系在全民健身活动中具有不可低估的人才培训作用。

3把握机遇,利用优势促进高师体育院系的发展

3.1改变教学观念p加强学科建设,适应社会发展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掌握体育锻炼手段与方法,促进体质增强是面向21世纪学校体育的历史重任。作为培养体育教师的高师体育院系在培养目标上要主动适应学校体育的新观念,改变过去那种以运动技术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健身能力的培养,增设群众体育课程(不同人群的生理、生化、保健、体育健身方法等有关课程),加强全民健身的责任感教育,使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在专业方面,增设社会体育专业,扩大高师体育院系的办学面,增强适应社会的办学能力。

3.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高师体育院系虽是人才聚集,但因过去旧的教学观念,教师对体育健身和以健身为目的的体育手段了解和研究并不多。因此,要改变以运动技术为中心的教学观,树立以健身为目的教学观,教师除在思想上更新观念外,教学中也应更新教学手段与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适应社会的需要,培养的体育教师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

3.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计划》亟需科研为先导。高师体育院系应将科研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全民健身,积极开展健身功能研究,加强对不同人群(不同年龄、性别和种族)的生理特点、健身方法与手段以及体质测定标准的研究。这不但是高师体育院系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当今社会的需要。

3.4抓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工作

高师体育院系应发挥教学单位教学资源优势,把为社会培养体育指导员作为对社会应尽的责任,以《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为依据,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高效计划,为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培训出一大批有热情、有能力、懂技术、懂理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

4结束语

4.1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为高师体育院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把握机遇,充分利用本专业在全民健身中的地位和作用,发挥专业优势与人才优势,发展自己,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4.2改变教学思想,改革教学模式,适应社会发展,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体育教师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应作为当前高师体育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

参考文献

健全人才培养体系篇3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分析归纳法等剖析了体育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体育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内容和措施:要依托科研机构,组建科研团队,建立校地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合作共赢;以教师教育为核心,拓展专业发展方向,形成完善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新体系,为社会培养出不同方向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

体育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

渭南师范学院科研计划项目:建设新农村背景下渭南市农村初中学校体育现状调查研究(16SKYB04)

为了贯彻落实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等科教兴国战略所提出的实施“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按照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发展规划》文件精神的要求,体育教育专业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为导向,不断加强校地合作、协同发展,积极构建体育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以理论研究为基础,进行大胆的实践探索。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表明,近30年来,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个别指标目前仍然没有止跌回升的迹象,与健康密切相关的力量素质、耐力素质的下降尤为明显。高等体育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高质量、高素质体育师资的重要任务,是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基础性工作,是全面提升国民健康素质的重要基石,为顺应国家体育发展战略需求,提升我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构建体育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1体育教育人才培养与中小学体育教育

长期以来,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小学体育教育存在脱节的现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小学体育教育人才需求脱节,不仅关系到学校教育质量,更关系到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1]。归纳调查结果,发现造成这种脱节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

1.1新课改要求中小学体育教师运动技能更加全面

新课改的教学目标主要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和课程改革的需要,提出了“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的理念,要求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评价,对体育教师的教学技能、能力和思想品质的要求更高[2]。

1.2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中小学体育教育实际脱离

体育师资的培养质量,一是取决于培养目标定位是否准确,二是取决于课程设置是否符合体育教学实际。从目前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情况来看,存在脱离中小学新课改实际的情况。如某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体育及相关基础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运动技能,能胜任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教学、研究、管理和训练工作以及学校健康教育工作,具有创新能力的体育专门人才。”而专业基础课程,包括体育教育专业必修课程,大约只占总课程学时的40%,这样的设置方案是远远达不到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学工作需要的人才素质。

1.3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重“学”不重“教”

体育教育专业的理论课和技术课,都是在传授知识和技能,忽视了对学生“教”的能力的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多是作为被评价者,来表现或展示自己的知识与技能,很少接触到“评价”方法及评价实施过程。而“评价”是中小学体育教师必须具备的技能,也是新课改对评价提出的更高要求,更加需要体育教师具有这种能力。另外,体育教育专业实习时间短、经费不足、管理松散,很难使学生在最后一个系统教育环节中提升教师教育技能和能力。

1.4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缺乏有效的交流机制

长期以来,高等体育教育与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育交流较为缺乏,既缺乏共谋发展之思路,更缺乏联合提高教育质量之大计。高等体育教育研究仅讨论高等教育,大都只是考虑到了高校的师资力量、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同类院校的课程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经验等,很少有考虑人才的输出目标及培养的准确定位问题。在课程内容和形式的取舍上,自然也就难以依据基础教育学校的实际需求而设置和规划。同理,小学教育也仅讨论小学体育教育,初中、高中体育教育的研究也是如此,很少关注到相邻阶段或整个学校教育的体育教育问题[3]。不同教育阶段的独立王国相互独立,使人才培养服务于社会发展的教育目标很难实现。

2体育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模式构建

2.1体育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的特征

体育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特征为:具有扎实全面的综合学科理论基础,比较全面的学科操作与术科技能,较高的竞技运动技能与创新组织能力;协同创新理论与实证技能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与创新创业能力。

2.2体育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容

(1)学科综合理论与技能培养。学科综合理论是作为培养人才的基础学科,而各个学科的操作技能又是学生将其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重要体现。本项目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培养学生具有扎实、全面的综合性学科理论基础和各个学科操作技能,课程体系包含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体育保健学、学校体育学、大学英语、教育学和综合操作技能培训等。通过不同学科知识体系的融合,达到基础学科理论知识扎实、学科操作技能熟练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完善自我、创造自我奠定基础。

(2)术科综合理论与技能培养。培养学生具有比较全面的综合性术科理论基础和术科操作技能,课程体系包含篮球、田径、体操、武术和综合操作技能培训等。通过不同课程知识体系的融合,达到基础术科理论知识扎实、术科操作技能熟练的培养目标。进行多学科、多模式的综合教学方法。集中强化、重点培养,同时进行推广实施,以提高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4]。

(3)竞技运动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竞技运动能力和竞技比赛创新能力,以篮球、田径、体操、武术等课程为专业综合试点改革内容。通过专项竞技能力的提升、不同竞技能力的迁移、竞技创新意识的培养,达到培养目标。该项专业综合试点改革方案包括以上课程体系要求的基本专项竞技能力、综合竞技水平能力的集中强化、竞技创新意识培养和能力训练等方案完成。

(4)协同教育创新理论与技能培养。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中学体育教学目标要求的协同创新教学理论和实践操作能力,能胜任中学体育新课改的教学目标要求,拓展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的学科就业率。协同创新说课理论与实证改革,以初中体育与健康教材的基本内容为依据。该项专业综合试点改革方案以中学体育新课标下的体育教学为出发点,以体育说课为突破口,结合体育课的备课、上课和评课等教学环节,不但要明白体育课“怎么上”和“上什么”的问题,关键是要解决“为什么要这样上?”在此基础上,以先进的教学理念、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以学生为主体等作为指导,研究教学目标,分析教材重点、难点和教材教法,分析学情和预设效果,合理安排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时间安排、教材分配、教学组织等),以篮球、排球、足球、田径、体操、武术基本技术为依据,丰富体育说课理论,完善体育教学体系,驾驭教学环节。

(5)创新与创业综合能力培养。该项专业综合试点改革方案以社会体育常见运动项目为参考,重点进行体质与健康评估、运动营养干预、运动风险防范等学科理论培训和指导,篮球、田径、武术、健身操等常见技能课程的创新与创业能力训练。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创新与创业能力,尤其是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和健身科学诊断的能力。依托高等体育院校培养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社会体育专业的人员以及社会体育指导员、从事健身相关专业的社会人员等,建立和培养一支业务素质高、服务意识强的科学健身指导员队伍。同时也吸纳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员,为大众提供健身咨询、指导、体质健康测评、饮食和生活方式指导、慢性疾病运动干预指导等服务。利用校园网建立校内体质健康指导中心网站,开设个人健康空间。通过中心网站,可进入自己的网络空间,查阅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包括各项体质健康测试报告、健康干预方案、各类健康信息和校内体育活动信息。各种体育项目的锻炼指导也将以动画、文字和视频的形式放在网络平台中,便于工作、学习间隙或在家、在宿舍学习与锻炼[5]。

2.3体育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措施

(1)实施“2+2”分段培养。发挥多学科门类的综合优势,全面构建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科学教育、艺术教育相结合,理论教学、实践训练与创业教育相结合,培养能力与发展个性相统一的“2+2”人才培养模式。第一学年进行通识教育;第二学年,按学科类开设学科平台课程,体现课程整合、知识融合、能力综合等人才培养的优势和特色,突出宽口径、厚基础的特色。计划探索第一、二学年不具体分专业方向,按专业类培养,第二学年结束时,再由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方向[6]。第三、第四学年进行专业教育。实现由狭窄的对口型专业教育向通识性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适应型专业教育转变,培养素质高、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

(2)优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遵循教师成长规律,科学设置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按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学习领域、建议模块和学分要求,制订教师教育课程方案,构建模块化、选择性、实践性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在必修课程中,开设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现代教育技术、教育心理学、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政策法规等课程;在选修课程中,开设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外中小学教育比较、课程设计与评价、教育心理经典导读、学生与班级管理、青少年发展心理学、中小学生心理辅导、教师专业发展、主题性团体训练、学习与教学策略等课程,同时开设各学科课程标准研究、教学设计、教科书研究、名师名课欣赏、案例教学等模块的课程,此外,给学生提供教育行动研究、学校心理辅导、问题学生诊断与干预、课堂观察与分析技术、课外活动设计等案例分析模块的课程。在通识教育课程中,继续加强书法与书写技能、普通话与教师口语、艺术鉴赏等课程[7]。

(3)实施“五位一体”导师制度。包括新生导师、科研导师(校内、中小学双导师)、实习导师(校内、中小学双导师)、毕业论文(设计)导师(校内、中小学双导师)、考研导师。从大一新生起就给师范生安排校外中小学兼职导师,要求师范生每月到中小学去一次,在校外导师指导下听课、熟悉新课标、研究基础教育教材、参加教研活动、完成教研作业。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实习、毕业论文均由校内校外双导师指导完成。考研由学院组织专人负责管理。

(4)校地合作建立多方共赢。近年来与地方学校与教育管理部门合作,建立共建基地,形成多方共赢的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平台和体育教育综合试点改革团队;与省内、校内多家科研机构、学会合作,建立体育科学健身服务基地、运动与体质健康测试中心、运动与体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陕西省运动与体质健康研究中心等多种平台,服务于社会体育发展和学科研究需要。利用校地合作教育平台,重视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培养和体育科学服务素质培养。通过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与咨询,参与渭南市中小学体育课外活动,参加省市体育比赛裁判工作,申报各级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开展社会体育发展调研,举办校园体育文化节,开展社会体育科学服务科普讲座等活动,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8]。

3结语

(1)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与中小学教育严重脱节。新课标要求要树立“健康第一”教学理念,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教法和学法并重,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结合,对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事实证明,大中小学各自的教改都搞得轰轰烈烈,但缺少有效的对接,造成一定意义上脱离实际和资源浪费。

(2)构建和完善体育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需要形成完善的培养体系,需要加强学科综合理论与技能培养,术科综合理论与技能培养,竞技运动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协同教育创新理论与技能培养,以及创新与创业综合能力培养。有效拓宽专业培养渠道,以培养专家型体育教师为主,同时兼顾培养专业型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营销管理者。打造校地联合培养体育教育专业新型人才基地,加强与基层教育主管部门及基层学校合作,共建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加强与省内、校内多家科研机构合作,在新型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方面取得合作共赢。

作者:刘正武 单位:渭南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赵自全.浅谈体育教学质量与推进素质教育的关系[J].当代体育科技,2012,(11):50-52.

[2]毛振明,王小美.体育课改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

[3]陈国成.对大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8):1105-1106.

[4]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5]胡佳哲,孙传,王莹,等.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创新人才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7,(1):48-50.

[6]陈轶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与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问题分析[J].内江科技,2008,(7):161-162.

健全人才培养体系篇4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加大专业建设改革力度,产学合作教育结合紧密,突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专业建设日趋完善,成为我院的特色专业。 1深化校企合作,走紧密型产学结合之路 1.1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长效机制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始终牢固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核心,以行业、企业为依托”的校企合作办学理念,努力寻求校企合作,坚持走产学结合的办学道路。成立了以安徽省运动医学行业、相关企事业和各运动训练管理中心专家为主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专业建设会议,全程参与本专业的建设。 与安徽省残疾人康复研究中心、安徽省重竞技运动管理中心等5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进行办学及人才培养的全面合作。09届订单培养毕业生占本专业毕业生的34.5%。依托康复保健的相关行业和部门建立了安徽省武术拳击运动管理中心、安徽省田径游泳运动管理中心、安徽省体操击剑运动管理中心、安徽省射击水上运动管理中心、安徽省残疾人康复研究中心等9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专业建设委员会和合作单位的专家在专业定位和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建设与改革、“双师”队伍建设、学生专业实习、学生就业等方面与我院进行了紧密型的合作,建立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长效机制,形成了紧密型产学合作教育的局面。 1.2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以“三块并重,二层深入”的教学理念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三块并重”即“主干课程”、“实验实训”、“职业资格证书”三块同步要求,同步进展,主干课程强调实验实训,尤其在专业技能课程教学进程中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为目标安排教学内容,使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资格证书教育环节紧扣,将能力培养主线贯穿全程。“二层深入”即实训实践、实习实践环节层层递进,抓落实,促质量,逐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及实际操作能力,学以致用,学能致用。 通过对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的深入分析,经过几年的探索,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制定了知识、能力和素质相结合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一条主线,三个循环,二个阶段,三个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个循环:即实训、见习和毕业实习环节层层递进。 二个阶段:第一阶段即前5个学期,按照专业培养方向,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全面的基本素质。 第二阶段即最后一个学期,主要在校外实习基地和一些准用人单位进行,以毕业(顶岗)实习的形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形成综合实践能力。 同时培养较高的职业素质,提前融入职业角色。 三个方向:即把就业岗位定位在运动保健、康复治疗、公共健康指导三个方向,突出专业设置的针对性与适应性。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大力推行现场教学、案例分析、教、学、做一体化等教学模式,努力探索“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投入了大量资金,着重进行了实验室和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完善。依托校内外的实训、实习基地,从第二到第五学期,每周进行至少6学时的专项技能训练,将学生按小组分到各优秀运动队、康复机构等实训基地。在学校学习以理论学习为主,技能训练为辅,在实训基地以技能训练为主,理论学习为辅。整个过程以专业技能的训练作为主线,将学生的道德修养教育与企业文化教育、专业理论与技能训练有机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了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特点。 1.3开发校本教材,建设双师队伍 加强产学合作教育,与运动管理中心、康复治疗部门等合作单位共同开发了《运动伤科推拿学》、《运动伤科推拿学实践指导》、《运动解剖学实验指导》等体现专业特色的校本实训教材和《运动解剖学》、《康复护理》、《创伤急救学》等专业核心课程,使课程教学真正体现出职业岗位对知识、能力的要求。 与行业、企业之间通过人员互兼互聘开展了广泛的合作。聘请合作单位的技术专家为兼职教师,主要承担专业技能课的教学任务。定期请专家给师生开办学术讲座,就业指导和成才教育,对学生实行以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为目的的技能培训,指导专业实习实训,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专业教师积极为体育行业、康复机构开展技术服务、培训,加强了专业教师与行业技术人员之间的业务交流,为教师创造了提高业务能力的机会,促进了“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 2以专业技能为核心,构建以能力为本的课程体系 2.1构建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针对安徽省体育行业和康复治疗市场的需求状况,结合我院的办学特色,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较全面的体育保健与康复治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服务竞技体育并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全民健身、康复保健等方面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确定为专业培养目标。 坚持以对岗位职业能力的分析来构建课程体系。 专业指导委员会通过定期的调研、讨论,不断修订、完善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培养目标,按照运动保健技能、康复治疗技能、公共健康指导技能三个培养方向的要求确定三个子模块内容,进而形成专业技能模块,再由专业技能模块开发出专业基础模块、综合实践模块、基本素质模块、职业素质拓展等四大课程模块,由此构建了以能力培养为本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体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要求选择内容,基础课突出应用和适度,专业课强化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p#分页标题#e# 实践教学体系由实验、实训、实习、毕业论文四个重要环节构成,与理论教学体系有机结合,相互渗透,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以专业技能训练为主线,几年来不断对课程结构进行调整。较大幅度地调整了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课的结构,如将较综合的《运动医学》细化为《运动医务监督》、《营养学》和《运动处方》。 2.2实施“双证融通,一教多证”教育 将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相关职业资格、技术等级的培训鉴定相衔接,进而形成了专业特点突出、教学效果良好的“职业资格”与“学历教育”相结合的教学过程。如要求在《运动伤科推拿学》课程结业时必须达到相应的技能考核标准,同时还可考取保健按摩师中级证书;《营养学》课程结业时,学生可考取公共营养师资格证;体育技术课结业后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长,考取健美操、跆拳道等社会体育指导员证书。已毕业的三届学生中,85%以上的学生在拿到毕业证的同时取得了按摩师证、营养师证、社会体育指导员等一个或多个职业资格证书。这些证书的获取,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层次,扩大了学生的就业选择余地。 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的实施,使教学过程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更加紧密,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资格证书”教育又促进了核心课程的建设,使《运动伤科推拿学》、《运动解剖学》等核心课程依据职业岗位的需求,不断进行教学改革,进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设计。 3不断改革,打造特色 3.1立足体育行业,服务竞技体育 以“立足体育行业,面向康复保健市场,培养高技能人才,服务竞技体育,服务大众健康”为指导思想,在我院积极推进“教科训一体化”的建设中,充分利用独特的教学资源为竞技体育做好服务。 专业教师为安徽省奥运会冠军邓琳琳、摔跤奥运亚军许莉等提供了医疗保健服务,为备战全运会的运动训练队担任队医。 这些服务工作的开展,为安徽省竞技体育“奥运夺金、全运突破”目标的实现做出了贡献。 通过学生的顶岗实习,连续几年承担了安徽省举重队、体操队、跳水队等多个运动队运动员的推拿按摩与运动恢复,及运动创伤的康复与治疗工作,既培养了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也促进了竞技体育的发展,实现了“双赢”效应。 3.2面向康复保健市场,体医结合,培养“一专多能”的技能型人才 我们立足体育行业,认真探索体育与医学之间的内在联系,灵活把握培养目标,根据独特的资源优势,将本专业建设成为了不类同于康复治疗学专业的、体育与医学结合的特色专业。 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突出“体医结合”和“以中医传统保健康复为核心的中西医结合”两条主线。在医学知识和技能方面,重点放在传统医学上,如推拿学、针灸学等;在体育学科方面突出健身体育、保健体育、康复体育、娱乐体育等各种体育锻炼方法。 将相应的技能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内容的选择、师资队伍的建设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学生具备人体科学、体育科学、传统医学、运动医学和保健康复医学的知识和技能,充分体现了“服务竞技体育,服务大众健康”的专业教育理念。 开设了《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伤科推拿学》、《运动医务监督》等一批“体医”知识交叉与渗透的特色课程,使本专业的学生在运动创伤的防治、运动性疲劳恢复、人体运动机能评定等知识和技能方面特色明显。 运动保健、康复治疗和公共健康指导等多方向的课程体系设置突破了传统的体育院校窄口径的人才模式,使学生成为“体医结合,一专多能”的复合技能型人才。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显示学生就业面宽,发展空间较大。 自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从国外引进康复医学以来,康复治疗技术这门新兴的技术专业显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和成长活力。同时竞技体育的不断发展、全民健身运动的日益火爆以及现代疾病、人口老龄化和伤残人口的增加都急需一大批具备专业能力的体育保健与康复人才。而懂得医学知识的人不一定了解体育运动的有关原理,了解体育运动的人又缺乏医学医疗知识,体育院校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是医学与体育的有机结合,它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将弥补这一空白。

健全人才培养体系篇5

关键词:电气工程;存在问题;总结;人才培养模式

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定位及其目标

1.1 在现阶段电气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进行人才培养目标的分析是必要的,从而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保证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体系的健全,这需要进行师生双主体教学模块的开展,进行教学目标的优化,保证教学质量的提升,进行市场导向的分析,进行地方工作模式的分析,保证基础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方案的优化,保证电气工程自动化专业人才的有效培养。这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进行课程体系建设模块的优化,进行课程体系的健全,保证学生实践模块及其创新模块的有效开展。

这也需要进行校企合作模块的开展,保证教学科研水平的提升,进行多种模块的办学经费的筹集,从而保证教学设施体系的健全,保证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的优化,进行师资队伍体系的健全,保证现代化办学水平的提升,进行专业特色的突出。

在现阶段电气工程培养模块中,进行专业培养目标体系的健全是必要的,从而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保证其综合素质的提升。这需要进行其应用能力的培养,保证其基础人才培养目标的优化,进行强弱电的有效结合,确保学生对电气工程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这需要教师展开计算机控制技术教学、控制理论教学模块等的开展。通过对现阶段中小型水电厂工作模块的分析,得知基础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需要具备良好的工作素质,具备良好的工作品德。

1.2 在现阶段教学工作中,进行学生服务方向的分析是必要的,从而保证满足市场导向的需要,展开辐射全国的电力行业就业模块。这就需要高校展开电力行业就业岗位技能教学、专业发展方向及特色。本专业分三个专业方向,前两年实行通识教育,大二的第二学期末,学生根据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和个人特长,自选一个方向进行专业技能学习。

2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

2.1 在现阶段电气工程工作模块中,进行教学内容及其课程体系的优化是必要的,从而满足现阶段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进行人才质量的提升。保证培养目标模块及其培养规格模块等的协调,进行教学新型模式的开展,进行课程结构体系的优化,进行教学内容的不断组织,进行培养目标的控制,保证技术应用及其技术开发模块的协调,为地方经济服务。公共基础类课程群由公共基础、相关知识、专业拓展等系列课程构成,使学生在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相关领域等方面,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多角度的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

在现阶段专业技术教学模块中,进行技术基础课程模块及其专业课程模块的协调是必要的,从而针对其专业方向的差异,展开技术基础课堂群体系的健全,进行其课时的积极安排,保证技术基础课程群体系的不断优化,按照其专业的发展方向及其知识要求,展开课程的交叉安排,保证其综合运行效益的提升。

技术基础课程群主要由“电路”、“模”、“数电”、“自动控制理论”、“微机原理”、“电力电子技术”、“电机学”、“传感技术”、“工程力学”、“电磁场”等系列课程构成,使学生获得电气工程的基本知识,并充分考虑了将来专业口径的拓宽,为专业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2.2在现阶段电气工程发展过程中,进行自动化专业技术的优化是必要的,进行工业自动化方向及其电力系统发展方向的分析,保证专业课程群体系的健全,按照其专业方向的侧重点展开分析,进行课程设置模块的优化,进行基层应用型人才的有效培养,使其满足市场的需求,保证其基础理论知识体系的健全,保证实践教学模块的有效开展。基层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面向工程应用,面向市场需求,不仅要具备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突出实践性教育。

在实验教学模块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是重要的模块,从而保证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保证实验项目的积极选择,保证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更新,避免其一味的验证性实验的开展,进行经典的实验项目的开展,进行不必要实验项目的删除,实现其教学效益的提升。在保留的实验项目中增加了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内容,另外开设一些研究性实验。教学实验室全部对学生开放。通过验证性实验来巩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通过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内容和部分研究性内容来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2.3 在现阶段教学模块中,进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必要的,这需要进行多元化专业培养方案的开展,保证校内实习模块、校外实习模块等的开展,进行实践教学效益的提升,保证培养方案的积极贯彻,从而满足专业实习基地的教学需要,进行实习任务书、指导书等的教学优化。建立我们的校外实习基地。在每次实习之前由带队指导教师写好实习计划书,及时组织召开实习动员大会,然后由实习指导教师带队实习。实习采取参观、跟班、动模实验和专家或高级技术人员讲座等形式。在实习期间写实习日记。

2.4 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进行学生专业知识综合应用模块的优化是必要的,进行科学研究方法及其工程设计模块的协调,进行科学问题的积极解决,保证科学态度的培养,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保证团体协作精神体系的健全,这也需要进行毕业设计体系的健全,实现教学实践效益的提升。是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一次全面检查,而且是审定学生毕业资格及学位资格的依据。毕业设计是大学生教学实践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在培养大学生探索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对毕业设计质量的提升,更有利于现阶段高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确保其毕业设计教学体系的健全,满足人才培养方案的客观需要,提升其创新精神及其实践能力,这离不开科技创新培养方案的应用,实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人才培养体系的健全,切实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及其能力,这些程序的开展都与毕业设计教学模块密切相关。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通过科学定位,确定培养基层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对实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具有现实意义;改革专业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特色专业建设和教学研究项目来推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 结束语

通过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更有利于现阶段电力工程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提升其应用效益。

参考文献

[1]马景兰,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C].第二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2004.

健全人才培养体系篇6

论文摘 要: 社会体育属新办专业,创办时间不长,但发展很快,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社会体育专业的出路和前途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息息相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为大众体育、全民健身计划培养实用型体育人才,明确办学定位,打造专业特色,从根本上提高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是努力的目标和方向。让社会体育专业逐渐为世人了解、认知,还有较长的路要走。社会体育应抓住国家大发展的机遇,练好内功,提高办学质量,发展前景会越来越好。

高等院校办社会体育专业不到二十年时间,但发展很快,目前全国设置社会体育专业(本、专科)的高等院校已达二百多所,办学规模已接近传统的体育教育专业。在就业形势严峻、竞争激烈的情况下,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更加不容乐观。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该专业不为世人所了解和认知;二是与体育教育专业相比,办学目标不清晰,人才培养规格不明确,专业特色还未体现;三是学生特长、专长、一技之长不突出,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而最大的问题还在于就我国目前形势来看,短期内不可能设立专职的岗位,也就是说在社区健身领域中不可能给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一些学者在调查中发现,天津市的124个街道办事处中,只有2名专职的体育干部,而像广州这样经济和体育发达的地方,82个街道社区体协目前尚没有一个专职的体育干部,更不用说一些中小城市的社区和街道办事处。种种因素迫使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改行从事与体育毫不相关的工作,这就与社会体育专业最初人才培养目标大相径庭。我们对本院两届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也没有一个能够在社区健身指导员岗位上就业。

那么,作为一个不为人熟知的新办专业,社会体育专业的出路和发展前途在哪里呢?

1.与国家的发展进步息息相关

在“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关于大众体育的发展,有两个信息值得注意,一个是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的通知,另一个是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在2011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的讲话。

1.1国务院通知相关内容

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的通知,国发〔2011〕5号文件中指出:

全民健身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发展全民健身事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快体育强国建设进程,制定本计划。

关于目标任务有八条:

到2015年,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显著增加,身体素质明显提高,形成覆盖城乡比较健全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进一步增加,城乡居民身体素质进一步提高;体育健身设施有较大发展,全民健身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更加健全,全民健身指导和志愿服务队伍进一步发展;科学健身指导服务不断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业发展壮大。

1.2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的讲话

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在2011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的题为“科学规划,改革创新,迈出建设体育强国新步伐”的讲话中指出:大力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健全各级、各类群众体育组织,充分发挥其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中的桥梁与纽带作用。要推进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建设,大力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扩大队伍,充分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在推动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和基层群众体育组织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群众体育组织体系建设,特别是向基层延伸,充分拓展乡镇文化站体育服务功能,完善城市社区体育服务。要发挥中国职工文化体育协会和行业体协的作用,促进各级工会体育组织和行业体协的建设。要强化对群众体育的科学引导、科技保障,做好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建立科学健身指导体系,开展体育锻炼达标活动。要探索建立群众体育发展科学评价体系,作为衡量各地体育工作的重要标准。

通知和讲话精神告诉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全民健身事业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全民健身就是全体人民参与体育活动,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增强中华民族体质。国家和政府为全民健身创造一定的物质条件,公民在自愿的原则下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培养锻炼身体的兴趣、意识、习惯。以国务院名义下发文件,对推动和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加快体育强国建设进程,提高全民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和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在实施过程中,由国家体育总局领导,各级体委具体贯彻执行,将进一步建立健全大众体育组织体系,在全民健身的基础上使中国逐步成为真正的体育大国体育强国。

2.通知和讲话传达的信息

2.1大力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

在实行全民健身计划的过程中,体育人才的培养是必须的,因此,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需要从大专院校培养社会体育的专门人才,使之具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为就业做准备。并通过中短期培训学习,将运动员、教练员、学校体育教师培育成全民健身骨干,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证书。当100万人手持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证书,10万人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形成组织落实、结构合理、覆盖城乡、服务到位的全民健身服务队伍。

迄今为止,在城市社区、广大乡镇进行的健身活动,大多由群众自发组织,起指导作用的大多是群众中的体育积极分子、体育爱好者,或在体育方面有一技之长的人。而配备具有体育专门知识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很少,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人进行健身指导的就更少。鉴于这个原因,现今全民健身活动的科学性还远远不够,亟待加强和改进。在体育管理部门主导下逐步配备体育指导员,全民健身活动才可能做到科学、合理、安全、有效,从而保障全民健身计划健康、持久、有序地进行下去,造福于全国人民。

2.2全民健身是宏大的系统工程

“积极探索全民健身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政策保障、人员配备、资金投入、监督奖励等措施,并建立目标责任制,签订责任书,实行目标考核”是通知中对组织实施的具体要求。中国地广人多,决定了全民健身计划是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有相应的保障措施,组织领导机构。而为全民健身服务的基本物质条件即场地器材设施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体育类实用型人才和体育理论型专门人才是必不可少的人力资源。因此全民健身计划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要经过比较长期而繁复的探索过程,才可能根据国人的身体特质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全民健身体系。

2.3科学健身是全民体育的保证

全民健身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反映了政府国家对民族体质全民健康的重视,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成果之一。从上世纪1995年至今,全民健身计划已实施了15年,作用和成效显而易见,但就健身的科学性而言,还远远不够,因此,不断加大科学健身指导的力度是今后努力的目标。具体是:健全体质测定服务机构,开展城乡居民日常体质测定和科学技术健身指导;依托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和各类综合性体育中心,建立国家、省、市三级“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网络,为群众进行体质测定、运动能力评定,提供运动健身指导;宣讲、咨询科学健身知识,教授运动健身方法,普及运动健身科学知识,并对群众体质水平和运动健身状况进行跟踪调查和科学研究。所以,在既有可操作性又有科学性的前提下,群众体育活动、全民健身运动才可能持久地开展下去。

从以上引述和分析可以看出,在“十二五”期间及今后更长的时间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全民健身计划将继续推广并广泛深入地开展下去,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为其配套服务。社会体育专业应抓住机遇,提高办学质量,在培养体育应用型人才上下功夫。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办出社会体育专业特色

社会体育专业的办学目标应清晰准确地定位在为社会服务,为社会需要办学,与体育院系传统的培养方法和办学目标相比较,在课程设置、学时分配、社会实践、培养方法上应该有所不同,甚至于有较大的差别。

3.1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的是实用型人才

社会体育的专业性质和特点,决定了为社会培养的是体育技能型人才,一专多能型人才,具有一定的管理、组织、运作体育比赛的能力。

首先,课程设置以实用性比较强的科目为主,概括起来,社会体育的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社会体育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指导大众体育、养生健身、休闲娱乐及特殊人群体育的运动技术;

3)具有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及教学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4)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5)熟悉党和国家有关体育事业的方针、政策、法规;

6)了解国内外在社会体育方面的学术发展动态。

其中尤以前四种能力最具应有价值,是学习和培养的重点所在。

其次,学时分配不应等量齐观。运动技术的球类、操类、传统保健功法类;体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类学时分配可相对较多,练好运动技术技能基本功,打牢体育理论基础。

最后,加大选修课程比例,开办学术讲座。根据社会需要设置选修课,让学生在校期间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培养主动、自觉、积极的学习精神。聘请专家学者开办讲座,让学生开阔视野,从多方面汲取学术养料,提高自学能力、理解领悟能力、分析能力,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在校期间所学课程很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培养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比单纯教给知识技术更重要。

3.2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的是能够服务于全社会的体育人才

体育的健身锻炼作用受到多数人的认可,但因爱好兴趣的不同、健康状况的差异使人们对活动项目、内容、形式、运动量的大小有着不同的要求,如康复健身、家庭健身、形体训练、提高运动技能技术、健康减肥、残疾人体育、中老年体育等不一而足,这些都是社会体育服务的方向和目标。为了毕业后更好服务社会,也是自身就业需要,对未来工作的设计不仅限于某些职位某种职业,而且在校期间就要有意识地做好多种就业准备,充分利用在大学的读书时间主动学习,通过查阅资料,探讨问题,教学互动,争取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本领。

3.3给学生更多的了解社会参与实践的机会

每一学年都安排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调查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体育人才,社会实践的去向可以是居民社区、机关企业工会、老年协会、体育俱乐部、健身中心、幼儿园、乡镇中小学。通过观察、调查、沟通交流,了解各种人群的健身需求。帮助基层做些群众体育竞赛组织工作、体育技能技术指导工作;向有经验的体育工作者学习请教,给他们当助手;让书本知识和社会实际结合,理论和实践结合,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使学习目的明确,积极主动求知,为服务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做好知识和能力的准备。

4.大众体育的发展将为社会体育毕业生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十二五规划”将更加关注民生问题,加快中国的城镇化建设是其中重要的既定方针,而城镇化使人口更加集中,各项公益服务事业、文化体育娱乐事业将会有很大的发展。实践证明,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十多年,社区体育、广场体育、娱乐体育、休闲体育、户外体育、俱乐部、建身中心等体育活动形式、体育组织形式遍地开花,与此同时健身方面的消费也在逐年增加。随着中国社会和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有闲有钱的人会越来越多,因此体育健身也将成为大众生活的组成部分。体育多样化、体育生活化、体育娱乐化、体育个性化将成为全民健身的发展趋势。在人们追求不一样的体育活动和体育形式的过程中,需要经过专门培养和培训的体育人才对人群进行个别或集体的指导和辅导。毋庸讳言,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只有切合实际,培养的学生为社会所需要,并具有很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学生毕业后就业点多面广,服务对象宽泛,就业前景就会比较乐观。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旧有的职业将消失,而一些新的岗位将正式走上前台。如家庭健身指导、康复训练、假日体育、计时陪练、体育技术技能指导、传统养生指导、减肥健身、体育旅游教练、户外运动、节假日休闲体育,等等。总之,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带来的是人们观念的改变,表现之一就是人们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更好地享受快乐、幸福、美好的生活。在新的社会发展机遇面前,社会体育的前途也和国家前途一样,充满光明和希望。

4.结语

毋庸讳言,社会体育在中国办学时间不长,没有成熟的办学思想和经验,也没有成熟的课程设置和教材,还在边走边看,边办学边总结,在探索和借鉴中发展、完善,要使其成长为有别于传统体育专业而具有自身特色自成一体的体育独立学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路在哪里,路就在脚下,明确办学定位,打造专业特色,从根本上提高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这是一条伸向远方的路。沿着这条路向前走,朝着这个方向不懈努力,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给体育提供了施展才能的广阔空间,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前景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健全人才培养体系篇7

[关键词]社会体育人才模式人才培养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不断增长,人们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体育观念也随之更新,全民健身时尚正在形成。大众向往健康生活,社会需要体育越来越显示出一种明晰的发展趋向;一个内容多元化的社会体育新格局已初步形成。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社会体育新型人才的培养成为们关注的问题。

二、行为特征与基本模式

1.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行为特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社会体育市场已初步形成。群众不断扩大体育娱乐消费进行体质与健康投资已成为一种时尚;社会上一些单位和个人开始涉足体育市场,开始兴办商业性体育场所;一些深受群众喜爱的体育活动如:武术、健美操、体育舞蹈、门球、台球等更加普及;一些层次较高的体育项目如:高尔夫球、网球、保龄球等也开始进入大众消费领域,通过参加体育活动达到健身、健美、娱乐的目的,已逐渐成为时展的潮流。与计划经济时期比较社会体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为:(1)在追求的目标上,从单一的健身为价值取向健身、娱乐、休闲、康复乃至体育的经营开发、咨询指导等多元目标转化;(2)在组织管理上,从单纯的政府行为向政府行为、地方团体行为,民间团体行为乃至个人行为协同的全社会行为转化。(3)在开展方式上,从单一的福利型向福利型、经营型和消费型相结合方向转化;(4)在活动空间上,从传统的单位举办活动向单位、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活动空间转化。(5)在参与形式上,从少数人被动参与向全社会自觉主动方面转化。

由此可见,社会体育形成与发展根本的社会动因是社会进步与发展,是体育自身发展趋势所决定的。社会体育表现出来的社会性、娱乐性、消费性、健身性和经营性等方面的特点,为我们培养社会体育人才提供广阔而全面的社会视角。

2.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基本模式

从以上基点出发。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社会体育人才的基本模式可以概括为:高素质——具有较高思想政治水平较全面的综合素质;新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现代科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高技能——具有较全面的社会体育专业技能,适应性强。

三、我国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社会体育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传播者,其作用的发挥对大众体育的时一步深化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我国社会指导员现状调查》一文中显示,我国现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仅6万人,而根据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我国城市应有社会指导员18.7万人,农村应有4.5万人,总数应为23.2万人。即使现在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中,41-50岁的占31.43%,50岁以上的占26.1%,30岁以下仅占15.27%,暴露处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的问题。在群众体育活动点的指导员,获等级称号的比例很小,仅占15.8%,说明社会体育指导员中大部分没有经过培训,没有获得社会指导员证书。

四、社会体育人才的培养

1.专业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是构建课程体系的关键

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是一个学术性问题,同时又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它需要教育行政人员、相关学科专家、教育心理专家及广大教师的通力合作。在了解国家对社会体育专业基本人才规格要求、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目前基本素质状况及未来社会对其可能的要求、科学技术发展为培养春所提供的学科基础的前提下,对社会体育专业人地的成长规律进行研究,对社会体育专业教学的特殊性进行分析,根据各地生源情况及专业的国学条件,进行筛选、加工组合,从而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具体化。

2.所以要逐步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制度

社会指导员是群众体育运动的具体指导者和实施者,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群众体育的具体开展。因此,我们学校应大量培养专业人才,优化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队伍,发挥我校优势,使其成为培养高等社会体育人才的培训基地。

3.扩大资金投入,提高场馆的利用率

多渠道筹集资金,保障体育场和设施的建设和利用。提高自己已有场地设施的利用率,各种场地设施应向社会开放,可实行合理收费,以减轻国家的支出。各级政府在进行城市规则时,要首先考虑周围群众对体育设施的需要。完善群众体育的服务体系,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锻炼场所。如:搞好社区体育,营造社区健身乐园,发展企业体育,鼓励上班进行身体锻炼;提倡家庭体育健身。

4.课程实施的院校联合,是深化社会体育专业课程改革的趋势

如前所述,构建全新的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工作还处在开创与探索阶段,实施中暴露出的问题需不断改进与完善,而这些具体而复杂的工作如果靠各院系自身的力量解决,则又会造成专业的低质量重复建设和办学资源的浪费。为此,要让社会体育专业真正担负起培养新世纪所需人才的重任,课程研究应进行院系联合。教学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5.构建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在教学中,要真正把教学目标转移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上来,首先,要进行的是对教师教学评价手段的改革。而构建科学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它既要体现国家有关教育法规的精神实质,又要根据社会体育专业的实际情况,力求反映出自己的特色。它必须遵循以下原则:指导性原则:评估体系既要对教学工作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又要通过它实现对教学过程、方法手段、教学环境和教师行为予以监督和引导;科学性原则:按教学基本规律确定评估内容,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使评估结果客观精确,消除主观因素;可行性原则:评估体系结构层次和指标内容中,尽量将指标量化。

健全人才培养体系篇8

关键词:老龄化;中医;健康服务;对策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老年大众对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保障生命质量的健康服务需求不断增强,因此对医学成人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也随之产生了变化。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高等中医药院校应如何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自身在培养中医药养老与健康服务人才方面的优势,主动思考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专业人才培养,谋求中医药成人教育发展新出路,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福建省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专业人才需求的背景

(一)政策利好

(1)国家方面:国务院先后出台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提出“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服务,社区要提高为老年提供日常护理、慢性病管理、康复、健康教育和咨询、中医保健等服务的能力”,《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更是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发展中医药特色养老机构,促进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结合”。

(2)福建省方面:2014年福建省陆续出台的《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福建省健康服务业将重点发展医疗和康复护理服务、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健康养老服务等8个重点领域,《2014年福建省中医药工作要点》提出,“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和产品研发的同时,开展中医药与养老相结合的医养结合试点”。一系列利好政策的频频出台,为加速老年健康服务业发展注入了强心剂,也必然会对高等中医药院校老年健康服务专业人才培养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人口老龄化

福建省的人口老龄化开始于1996年,截止到2014年年底,福建省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496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3.03%;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19万,占人口总数的8.38%;8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79.38万人,占人口总数的2.09%;空巢老人为109.49万人,总老年人口总数的22.07%。根据中国老年科研中心预测,到2020年,全省老年人口将达到615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5.02%。福建省人口老龄化增长趋势愈发明显,必然形成老年人对医疗、护理、预防、保健、康复等方面的需求,并且这些需求还会继续增加。

(三)老人服务业发展

养老服务机构是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重要平台。根据福建省民政厅《福建省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发展情况》报告,福建省的养老服务机构呈现出加快发展的态势。2010年,福建省投入27.1亿元用于扶持养老机构建设;2012年,福建省养老机构1181家,社会养老服务从业职工总数6252人,养老服务人员实训基地19人;2013年底,全省总共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2896个。[5]随着政府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力度的加大,将来各级各类养老机构数量还会进一步增加,对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需求会进一步增大。

(四)老年人康复需求增加

随着老年人的快速增长,老年人将成为整个健康服务业的主体人群。对在福建省城乡居住半年以上且65周岁及以上的1512名居民进行调查发现,老年人慢性病以及老年性疾病患病率高达85.78%,其中高血压病、心脑血管病、冠心病、糖尿病、骨关节病等成为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而这些疾病恢复慢,病程长,并发症多,造成的残障或功能障碍严重,而中医药在治疗老年人慢性病方面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决定了社区、养老机构或是老年人家中需要相关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人员。

二福建省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业人员现状

(一)年龄结构偏大

通过调查发现,现阶段,福建省养老服务人员队伍多以中年人为主,其中40-49岁,占总人数的50%以上,50岁以上所占比例约为28%,30-39岁所占比例约为15%,而年轻人员比例相对比较小,仅约占7%。虽然中年人在老年护理岗位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生活领悟,但与年轻人相比,他们缺乏养老服务基本理念、基本知识,老年人养老护理得不到保障。

(二)文化程度偏低

护工是福建省老年护理人员的主力军,她们多数是城市下岗职工或农村务工人员,文化程度只有初高中,基本上没有护理或相关专业的教育背景,受教育程度和专业知识的限制,这些养老护理人员无法为老年人提供更高层次的养老护理服务,根本无法适应养老服务模式的转变。

(三)专业化水平较低

从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来看,目前,福建省养老服务团队的整体专业性较差,他们基本上没有或很少接受过系统的老年服务教育与培训,不具备老年护理保健和老年服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多是根据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来进行工作,所做的仅限于一般的生活照料,难以应对诸如精神慰藉、专业护理、心理沟通等较高层次的养老需求。

三国内外高校老年健康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概况

(一)国外老年健康服务人才培养情况

(1)美国。早在1976年美国就有1275所大学、学院和社区学校开设了老年学、老年护理、养老服务与管理等学科。目前,美国已经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等多层次老年护理人才梯队。

(2)日本。日本于1994年成立了老年护理专门学校,旨在培养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人才。日本不仅有老年护理培训的专门学校,长崎国际大学、东京福祉大学等综合性大学也均开设有老年护理本科专业甚至还设立有相关的硕士、博士项目。

(二)我国老年健康服务人才培养情况

在我国,从专业设置来看,全国大部分中医药院校,无论是成人高等教育还是全日制本专科专业,只有极少数院校开设老年学、老年护理学、老年医学等养老与健康相关专业。目前来看,福建省乃至全国老年健康服务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以下三个问题:①现在的普通高等教育体系中,尤其是成人高等教育中,开设老年健康服务相关专业的院校较少,人才培养规模很小;②人才培养层次不够多元化,尚未形成完整、独立的人才培养格局;③人才培养质量定位偏颇,有的中医药本科院校成人教育虽然开设有护理、康复等健康养老服务类专业,但人才培养多定位为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未能充分考虑到老年健康服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

四完善中医药成人教育老年健康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大力发展成人高等学历教育

2006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指出:“要加快培养老年医学、护理学、营养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要有计划的在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这无疑给养老服务类专业的开设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因此,各医学高等院校要紧密围绕老年健康服务业的需求,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从根本上改变现在基本上还没有养老服务类专业的现状。

(1)开设中医老年护理学专业随着老年人对健康和就医需求的提高,提高老年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就显得尤其重要。老年人特有的体质和特有的疾病谱要求老年护理人员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在大健康服务产业背景下,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可以结合自身在养老保健、情志、给药、饮食与临床护理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依托中医护理学科开设中医老年护理学专业,它不同于普通的护理学专业,中医护理学专业更侧重于中医护理思想的渗透和中医护理技术的学习。

(2)加快中医康复医学发展步伐康复医学的目的在于促进身体伤残后的康复进程,减轻功能障碍的程度,使病人受限或丧失的功能最大限度得以恢复。老年人康复治疗对于预防残疾、提高老年群体生活质量、减轻家庭负担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老年医疗保健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可发挥其在医疗、养生、保健、康复等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增加康复医学专业设置,主要针对专业养老康复护理人员,通过专业康复和护理理论和技能的培训,可在养老服务中对老人特别是对失能老人群体做到专业的健康指导、康复和护理服务,有利于老年人健康的提升。

(二)多元化补充非学历教育

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为社会服务是高等院校的三大基本职能。成人教育是高校与社会联系的窗口,是扩大高校社会影响力的重要形式,高校必须坚持行使服务社会的功能,多形式开展非学历教育作为成人教育的补充。

(1)面向城市社区和基层农村开展中医“治未病”培训中医药专业人员尤其是城市社区和基层农村的中医药工作者,“西化”严重,他们中大部分多使用中成药,不能完全胜任中医辨证理论指导下的“施治”工作。中医药无论养生、保健还是医疗、康复都贯穿着早期干预的思想。中医“治未病”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更适宜于老年人康复保健需要。

(2)面向社会大众普及中医药知识宣传普及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一是走进社区,开展送健康,送知识活动,不断丰富广大老年群众预防保健及康复知识。例如,举办“老年人中医养生科普”、“老年人药膳养生”等保健知识讲座;推进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保健操在社区的普及。二是印制并发放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常见病、多发病健康教育手册,并结合季节变化和五运六气中医理论,发放中医药养生处方。

当前,我国老年人健康服务业虽处于发展初期,但国家推进老年人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态势已经逐步凸显。高等中医药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学科和人才优势,从学历层面到非学历层面全面渗透,逐步推进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真正实现“健康老龄化”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刘翠兰.高校如何培养适应老龄社会需求专业人才的探讨[J].老龄科学研究,2014(2).

[2]傅志红,黄华.人口老龄化及高职院校专业服务人才培养的对策思考——以杭州市为例[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2):117-120.

[3]许若晴,李珍,苏雁,童文琴.福建省养老服务业康复专业人才现状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24):123-124.

健全人才培养体系篇9

关键词:高职;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学措施

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并未构建起满足社会需求的教育教学体系,造成高职院校在培育优秀新能源汽车人才的时候面临着许多问题。高职院校应根据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要求,构建完善的优秀人才培育体系,为国家培育出更多的实用型人才。

1高职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学现状

和西方发达国家对比,我国尚属于资源耗损严重的国家,属于汽车生产与销售量高的国家。造成汽车在生产作业中形成尾气,严重地污染了生态环境,这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也有着严重的影响。虽然我国政府重视新能源汽车的研究与开发,且此类汽车的产量在逐步提高。但是,我国在此方面的优秀人才较为匮乏,难以和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实际需求相吻合。要满足新能源汽车企业对优秀实用技术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对高素质专业型优秀人才的培养。保证教育教学质量与成效,使大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程学习活动中。

2高职院校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学措施

在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应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与方法,对优秀人才培育情况进行定位,构建完善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采用有效的教育方法与手段,做好相关专业的推广与宣传。使大学生主动投入到课程学习活动中,激发出他们的学习热情与自觉性,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

2.1明确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在我国高职院校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对优秀的专业人才培育工作进行定位,并制订出科学合理的培育规划。在对高职院校新能源汽车专业优秀人才培育的时候,应该展开营销模式的教育教学活动和新能源汽车检测教育教学活动。高职院校应该对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进行调查与研究,明确市场对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根据产业结构以及市场行情等,更加科学合理的培育优秀汽车专业人才,明确优秀人才的培育目标,健全与完善高职院校优秀人才培育模式,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使大学生学习掌握更多的专业课程,将这些知识应用到未来的工作中,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工作水平与实践素养,改善我国高职教育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育教学情况,明确大学生参与到就业活动中的具体情况。为了保证对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优秀人才的培育,要有针对性开展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育教学活动,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与能力,一方面让大学生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包含电控以及汽车理论知识等,另一方面,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素养以及综合素养,使他们将来可以更好的适应生产、管理以及服务等岗位。

2.2健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在高职院校的传统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更重视教育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教学效果。由于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过于形式化,很难提升大学生的学习水平与专业能力。所以,在对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优秀人才培育的时候,要有效整合大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及专业能力,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大学生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现代化企业在聘用专业人才之前,要强调这些人员的品质与能力。通常情况下,管理人员觉得工作人员的良好品质是他们努力工作的基础条件,所以,高职院校的教师在对汽车专业人才进行培育时,一方面应该使他们掌握多种技能,另一方面,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健全的人格与良好品格。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与价值观念,教师要采用“综合能力+专业能力”的培育模式,使大学生拥有更多的人本观念与思想,满足现代企业对新员工的需求。

2.3建立新能源汽车专业教学模式

在高职院校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育教学中,应构建完善且健全的汽车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整合社会发展和专业课程的需求,提高专业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与成效。高职院校在设置新能源汽车专业课程的时候,要将就业当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结合企业的发展需求,保证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编写专门材料,保证工学整合教育教学体系的健全性以及合理性,为我国人才市场培育出高素养的综合型人才。教师在设置课程的时候,要采用模块式与单元式等手段,明确培育优秀人才的思路与方法。第一,高职院校要提升大学生的专业技能,使他们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与理论内容,培育他们的专业素养与综合水平。第二,教师要强调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提高他们的职业水平,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第三,要提升大学生的技术水平,使他们熟练掌握未来工作的具体程序,更好的适应工作岗位。高职院校要健立优秀的人才培养方式,保证人才培育活动的高效性与针对性,有效提升大学生的专业水平与整体素养,使他们成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2.4加强对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的宣传

大部分人对新能源汽车的了解并不全面充分,难以形成良好的氛围与环境,对新能源汽车专业的宣传以及推广起到不良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应该加强与企业的协作,推广新能源汽车,宣传内容不只限制在节能与环保等方面,也体现在国家发展战略方面。高职院校应该拓宽招生力度,做好推广与宣传工作,使高职院校在全社会树立良好的形象,充分展现出此专业的特色。成立专门的实训室,让学生与家长获得相应的认知与体验。此外,高职院校要组织推广教师到各个学校开展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讲座,通过科学合理的招生推广与宣传,使学生与家长更加信赖高职院校,进而招到更多的学生。

健全人才培养体系篇10

关键词:云南省 高等院校 健美操

近几年来,云南省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专项学生的专业素质呈现下降趋势,主要反映在专业技能不突出、专业知识不系统、知识结构不健全、综合技能水平不高,最重要的原因是:好多原来学健美操专项的学生到了大学就换其它的专项,学健美操的人越来越少,因此也出现的健美操“冷”的现象。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提高云南省体教专业健美操专项学生的专业技术,突出一专,体现多能,培养他们从事学校体育与健康的教学、训练、竞赛、体育科学研究、管理等多方面的能力,是云南省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面对的重点以及难点。改革云南省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专项课的培养方案,改变培养目标,改革考核标准和考试方式,使新培养方案能够面对全国体育教育事业发展特点、学生未来职业与岗位就业特点,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培养“一专多能”的创新型体育人才。

一、健美操学习是高等体育院系教材多样化发展的需求

2002 年我国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高校体育教材提出了新要求,包括健美操教材。《纲要》打破了几十年来自上而下的一贯制,给各省、各地和各个高校留出了较大的研究和讨论空间,也为我国国内实现“一纲多本”、“多纲多本”,引进竞争机制和实现高校健美操教材多样化、灵活化创造了客观条件。《纲要》颁布后短短几年时间就涌现出上几十种不同版本的健美操教材,而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加。这种多样化的健美操教材出现是体育教育现代化的好兆头,不同层次、不同性质、不同类别、不同形式和不同风格的体育教材设计,使体育教育呈现出改革带来的纷繁景象。当今世界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深入发展的影响下,高等教育中的教材建设方面出现了三个明显的趋势。(l)教材内容的现代化。即教材要尽可能地反映现代化科学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以跟上时代的发展。(2)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即注意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如何掌握知识的方法,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和变化。(3)课程设置的多样化。即通过多样性课程的开设,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了解科学发展的概况。因此,为了应对以上的问题,以及适应教材多样化的发展,研究健美操教材内容的优化是必要的。

二、健美操学习是全面贯彻全民健身计划的需要

健美操健身是指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目的,以健美操为练习内容的健身运动。健美操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练习者可根据不同的目的、任务以及各自的身体状况选择不同的内容。健美操作为一种健身运动,在当今社会的健身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健美操中的一些基本练习内容,由于不受时间、场地、年龄、性别的限制,在大众健身活动中被广泛采用。

三、健美操学习是适应社会对健美操人才的迫切需求

当前,新课程不断增加,但人才培养对“健美操”课的依赖丝毫未减,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使健美操课成为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和有可能成为体育教师的学生的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健美操课正在当前人才培养与竞争中承担起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例如当前各高等体育院校正在如火如荼进行学生专业基本功、基本技能的展示活动中,队列指挥、健美操的教学组织成为学生喜爱选择和获得成功的项目;例如教育实习的准备工作中,徒手健美操示范、队列指挥能力正在成为每一个实习生进入实习学校上课要交的第一张试卷和必不可少基本功。但随着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云南省健美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培养口径过窄、社会适应能力较差”等诸多问题表现得日益尖锐。社会需要的健美操人才不仅要具备专业技术,以胜任健美操教学工作,而且要能够胜任课余训练、竞赛组织和裁判等工作。尤其要使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专项的毕业生满足不同的社会需求,适应21 世纪对体育人才多层次、多规格、多样化的要求,成为具有较宽现代化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和扎实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四、健美操学习有利于适应云南省经济发展和民族地区体操人才的需求

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同时又由于受地理、人文和历史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文化教育相对落后。这一落后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受云南省经济的制约造成的。经济制约教育,教育反过来又影响经济。云南省少数地区很贫穷,越是贫困地区,生产力水平就越低下,对人才的需求更大,但是很难吸收到科技和教育人才,有限的资金无法投资于教育以求发展。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相对落后尤为明显。高等院校是基础教育人才的培养摇篮,因此,本文主要针对云南省高等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专业体操人才培养现状、社会对体操人才的需求状况来探讨体操教材内容的优化,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五、健美操学习提高社会对体操教材内容的认可度

国际奥委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体育面向所有人”。因此一个项目应当面向所有的人,而不是少涤性硕天赋的体育尖子。从体育社会学角度来看,一个运动项目能否在社会中存在和发展,取决于社会的需要。一个项目如果只有极少数人参与,没有多少人了解,没有多少人关心和支持,那么,久而久之它必然要衰退。从2005 年4 月份由中国体育总局体操管理中心组织的2005年普及体操冬令营活动来看,其目的也正是要宣传体操项目,扩大体操人口。体育人口指的是经常从事身体锻炼、身体娱乐、进行专项训练以及与其它体育事业有关的人在总人口的数量和比重。通过体操练习,可以使人体格健美,行动灵活、协调,可以培养人的顽强拼搏精神和勇敢果断、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但是现在大部分人对体操的理解,就是世界及国家冠军的那些高难度的动作,使大部分人可望而不可及,致使体操远离大部分人的生活,使得对体操的理解越来越少。因此,我们应当通过对体操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降低其内容的竞技性,提高其健身性、实用性、基础性,达到素质教育、健康教育和终身教育的目的,提高云南省体操人口,促进云南省体操运动的发展。

六、健美操学习对高校培养体操人才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教材是课程内容的具体化,教材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一门课程目标的实现和功能的发挥。建国以来,为了进一步改进体育教学,国家重新制定颁发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学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全国普通高校也颁发了体育教学指导纲要,全各地纷纷出现了各种版本的体育各科教材,尤其是体操教材,许多版本教材大同小异,如何才能提高体操课教材建设的质量,不少第一线的体育教育工作者对此进行了积极的反思与研究。

在体操教材的研究过程中,应看到,这些研究成果还没有完全体现在教材的设计与编写中,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现状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这与体操课教材知识结构研究的不足有关,这些不足,主要有:(1)教材内容陈旧贫乏、繁琐、枯燥;(2)结构封闭,不利于吸收多学科的成果和自己的新成果,其研究停留于现象描述,经验判断上,缺乏理论的分析;(3)对体操课教学目标的追求是否合适;(4)大量教材停留于教学原则,技术教学方法等宏观层面上,没有深入到教材的微观层面,如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方面鲜有创新。其实,作为教材来说,它是课程内容的物质载体,它的首要的基本的也是最古老的问题是“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与之相关的是“以什么样最有效的方式呈现最有价值的知识”,在这里,“呈现”既表现为知识编排的顺序,也涉及到教学的方式、方法和媒体。①因此,从教材建设的角度来看,体操课教材改革应该深入到具体内容的设置、知识技术技能的选择与组织方面,要集中探讨和回答“什么体操知识、何种技术能力对高校学生最有价值”,这才是体操课教材改革的根本出路,也是社会招收体操人才的需要。

七、对我国体操教材内容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教材作为教学内容改革成果重要的体现形式,突出的特点是能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体操在20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但目前云南省所使用的体操教材在内容体系构建上,还缺乏适合不同群体需求有层次性的系统教材。这与学校教育中层次性和系统性的要求有了一定的差距。在教材建设上构建本科普修、专修和研究生不同层次的系列教材,以改变体操教材多年来不分对象、不分层次均采用同一本教材的不合理现象,已是现实对我们提出的要求。

为了加强学校体操教学改革的进程,对云南省高等体育院系人才培养及体操教材内容优化的研究,提出未来体操教材内容设置应考虑的因素,以及体操教材系统的进一步丰富与发展,提高体操教材的科学化程度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俞芳,崔雅平.云南省中学健美操教学现状与发展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9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