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研究十篇

时间:2024-02-26 17:52:42

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研究

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研究篇1

1.全面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早就引起了中央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有关部门陆续从政策和操作层面加大创新力度以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例如,早在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就提出了要“增加向中小企业贷款”。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自2009年始,中央又多次出台相关政策,提出从信贷、财税等多方面加大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力度,从而传递出中央政府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重要信号。2010年5月,国务院又制定颁布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

金融行业要进一步全面落实国家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尤其是要建立健全农村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完善农村中小企业信贷考核体系,提高农村中小企业贷款呆账核销效率,建立完善信贷人员尽职免责机制。建立农村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对金融机构发放农村中小企业贷款按增量给予适度补助,对农村中小企业不良贷款损失给予适度风险补偿。切实改善农村中小企业融资难、担保难的现状。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法人机构都要建立农村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并在农村中小企业发达、金融需求旺盛的地区增设机构网点。

2.金融机构积极拓展农村中小企业金融市场 金融机构要全面开展农村中小企业信贷制度改革试验和信贷模式创新:一是金融机构要本着“哪里有需求,经营成本低,就到哪里发展”的原则,到农村拓展业务,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以解决金融机构聚集在城市,经营成本过高的问题。二是金融机构要贴近农村中小企业客户,完善组织管理机构。商业银行要设立专门部门和机构,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研究,制定发展农村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实施方案,加强管理,抓好落实,建立健全拓展农村中小企业业务的体制机制。三是金融机构要进行服务农村中小企业发展的产品创新,推出符合农村中小企业不同需求的贷款产品和金融服务,着力构建适合农村中小企业发展的银行服务体系和经营机制。要通过资本纽带,积极延伸金融机构服务农村中小企业的“触角”,扩大服务农村中小企业的覆盖面,为农村中小企业提供多种金融服务。

3.建立健全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优势互补的金融体系 何为民间金融?凡游离于政府机构依法批准设立的金融机构之外,以营利为目的的金融交易活动均是民间金融。民间金融有初级的民间借贷和高级的民营金融两种形式。近年来,对民间金融时有赞许,时有诟病。其根本原因是它反映了金融体制严重不能适应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民间金融拾遗补缺的现实。因此,对待民间金融的发展,应当是正确引导和严格规范相结合,在通过立法赋予其合法地位的同时,还需要对民间金融进一步地加强严格的规范和监管,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促使民间金融健康发展,以建立健全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优势互补的金融体系。

国有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要加大对农村的信贷投入力度。政策性银行要在农村扩大经营服务领域;要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确保农村信用社服务农民的方向不改变、资金不外流、支农力度不减弱;农业银行要参股、控股或者全资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农业保险公司或保险公司等农村金融组织。

要大力支持民间资本以投资入股方式参与面向农村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的增资扩股,参与农村信用社的改制。鼓励民间资本发起或参与建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金融机构,放宽村镇银行中法人银行最低出资比例的限制。要简化中小金融机构呆账核销审核程序,落实农村中小企业贷款的各项优惠政策。支持民间资本发起设立农村信用担保公司,完善农村信用担保公司的风险补偿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

4.加大建立健全农村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的力度 要制定建立健全农村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的“十二五”规划。从中央到地方,要实事求是地研究制定农村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具体步骤。要进行充分深入的农村调研,找准各地农村在建立健全农村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和实施行之有效的建设农村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的区域规划与金融政策,促进区域农村金融服务结构优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快速完善健全,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制定和实施有各地特点的金融服务标准,建立健全农村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

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研究篇2

农村金融理财是一种综合金融服务,其发展水平高低以及如何发展对中国农村金融继续发展关系重大。从政策层面而言,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即为使农村居民获得资本性收入创造有利条件,从而确保农村居民资产在保值的基础上实现增值。而农村金融理财业务是实现增加农村居民资本性收入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在农村地区大力拓展金融理财势在必行。然而,在当前农村金融体系中,金融理财业务发展仍相对滞后,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研究农村金融理财成为了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以凯恩斯消费理论为基础,分别从广东省农村居民消费、储蓄和收入等方面来探讨拓展农村金融理财业务的问题。而凯恩斯消费理论基本假设是:(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2)收入是决定消费的最重要因素;(3)平均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

基于凯恩斯消费理论的基本假设研究广东省拓展农村金融理财消费,至少需要考虑以下因素:(1)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情况;(2)农村居民收入情况;(3)农村居民消费倾向于收入的关系。由于农村居民消费倾向很难准确计算,因此研究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对广东省农村居民消费与收入的对比进行分析。

一、广东省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对比分析

(一)广东省农村居民收入情况分析

随着国家“农民增收政策”的大力推进,广东省农村居民收入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具体数据如图1)

根据图表分析得知,2005-2010年广东省农村居民纯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相较于2005年,2010年广东省农村本文由收集整理居民纯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分别增长了68.22%、139.85%和112.27%;其财产性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增加4.1%。其中,除2007年财产性收入增幅高于转移性收入,在其他年份转移性收入均高于财产性收入。即在广东省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虽有所增加,但增幅并不大,且低于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

(二)广东省农村居民消费情况分析

广东省农村居民消费构成是研究拓展农村金融理财的一项重要依据。金融理财服务属于其他消费。通过研究农村居民消费的构成可以清楚了解该地区市场发展前景。(具体数据如图2)

根据图表分析得知:2005-2010年广东省农村居民消费总支出增长71.06%,同比增长9.88%。其中除生活消费支出外,其他支出增长了52.60%,同比增长9.71%。相较于2005年,2010年其他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例下降了0.11%。2005-2010年间,虽然其他消费支出增长了52.6%,但其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例并未随之增长,反而出现下降的现象。这表明农村金融理财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比例不大,且低于生活消费支出。

(三)广东省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对比分析(具体数据如图3)

通过上述数据分析得出广东省农村居民消费曲线(图3)。在图3上,45°线上任一点到纵横轴的垂直距离都相等,表示收入全部用于消费。c1和c2均为消费曲线。曲线c1与45°线相交,其交点a上,收入与消费支出相等。a点左方,表示消费大于收入;a点右方,表示消费小于收入。且随着c1向右延伸,其与4°线的距离愈大,消费随收入增加而增加的幅度越小。而c2则为广东省农村居民实际消费曲线。由图可知,c2的位置在45°线左边,与4°线不存在任何交点,消费总支出远低于总收入水平,而且农村居民收入偏低。这表明广东省农村居民消费总支出水平低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

二、广东省农村居民消费存在的问题及对拓展金融理财的影响

以凯恩斯消费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广东省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与收入两个方面,发现了当前其存在的问题:

1、从消费的角度而言,广东省农村居民消费力度不够,从而导致农村金融理财市场开发不完全。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农村居民缺乏金融理财常识。相较于新型的金融理财服务,他们更偏好于传统的存款业务。如某位农户打算将一笔钱存入银行,在活期存款(或定期存款)业务与新型金融理财业务(如基金定投、理财保险等)两项选择中,绝大多数农户偏向于前者。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如果将钱存入银行,无论利息多低,至少钱在增加;如果选择带有风险性的后者,可能出现前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减少的现象。出于此种心态和缺乏对金融理财服务的正确认识,导致大多农村居民不敢进行金融理财消费。(2)农村金融“不接地气”。金融机构在为农村提供金融服务时,未有完全依据农村当地的实际情况,仅以固有模式所提供的金融服务和产品,而导致的农村金融理财“难推广、推广难”的现象。其次,农村金融理财服务种类较少。农村金融机构面对农户所提供的理财产品却非常有限,无法满足农户发展的实际需求。(3)农村金融法规不健全。导致农户想消费而不敢消费。我国对于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有严格的限制和规定。因此,各商业银行只能将现有的存款、取款、汇款和外汇业务简单的组合。但究其根本,这些仍然只是传统业务的延伸。

2、从收入的角度而言。从前文分析可知,消费增加的幅度远低于收入增加的幅度。虽然收入增加的幅度较大,甚至达到了139%。但是广东省农村居民收入的起点过低,所以即使增幅大,但实际现有的收入并不高。仍处于较低的水平。而且财产性收入占总收入略有增加,但仍偏低。

三、问题的解决

发展农村经济是根本,为了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必须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其最大的突破口在于提高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而发展农村金融、大力推广农村金融理财是提高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有效途径之一。要推广农村金融理财首要任务便是增加农村居民消费。从这一金融“食物链”中,我们可以看到,要解决好拓展农村金融理财发展中的问题,需从以下方面着手:

1、就政府而言,要大力扩大农村消费,着力开发农村金融理财市场、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具体而言:(1)加强农村地区金融理财常识的宣传普及工作。通过开展农村金融服务到村、农村金融知识现场答疑等方式逐渐渗透到农户的思想中去,改变传统的金融理财观念,从而引导其进行新型金融理财消费。(2)健全农村金融法律、法规。导致农村居民不敢消费的原因之一在于,农村金融理财服务缺乏健全的法律保护,致使有意愿的农户想消费而不敢消费。鉴于此,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法律、法规,不仅可以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更为农村居民安全消费提供了保护伞。

2、就金融机构而言。因地制宜,推广适合本地区的金融理财产品。各金融机构以省、市为单位,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分重点的推广其金融理财服务。从而杜绝“不接地气”现象。

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研究篇3

[关键词]城乡统筹;城镇化建设;金融服务;农村经济

[中图分类号]F8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9-0171-02

我国城乡统筹的提出主要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城乡统筹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农业、文化、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在城乡统筹发展的各个环节中都离不开金融服务与支撑,可以说城乡统筹发展的金融支撑,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了农村生活水平,缩小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促进了城市与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实现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发展。本文主要对城乡统筹发展中金融服务问题进行研究[1]。

1城乡统筹发展中金融服务的重点内容

1.1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在城乡统筹发展中金融服务明确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有效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促进农业生产与农业经济的发展,推动城乡统筹建设的发展。一方面,加大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重点扶持农村“绿色、生态”经济,加大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进而推动农村经济的标准化、机械化、品牌化、集约化发展。另一方面,大力支持农业企业的发展。国家鼓励生态农业、特色农业等各种农业产业化基地的发展,通过农业企业的发展,带动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促进农村生态农业与绿色农业的发展。此外,国家还应鼓励农民向非农产业转化,支持农村个体经济产业的发展[2]。

1.2加大农村城镇化建设力度

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目的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城镇化建设,而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又离不开农村建设的发展。加大农村城镇化建设力度,为农村城镇化发展提供有效的物质保障。目前,我国实行粗放式经济产业结构,为了能够促进金融服务获得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金融机构在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将金融服务与国家发展政策相结合,以促进城镇化建设为重点。在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以产业为基础,项目为依托,重点规划建筑符合国家政策的城乡产业基地,有效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产业的生态化与集约化发展,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3]。

2目前城乡统筹发展中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

2.1城乡统筹发展中金融服务体系分散

目前,大多数金融机构主要服务对象是城市中具有一定社会地位、赢利水平较高、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大型企业与集团,而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只有农村金融机构。农村金融机构无论是在规模还是在金融服务能力上都远远不如城市金融机构,且农村信贷权力有一定的限制条件,因此,仅依靠农村金融机构是无法满足农村信贷需求的,更不用说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金融服务与支撑了。在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金融机构要打破传统金融服务限制,政府应鼓励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城市金融机构可以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金融服务支持,使农村金融机构能够满足城乡统筹发展的需求。除此之外,城乡统筹在打破常规金融服务体系之后,农村金融机构可以对服务对象与限制条件进行有效地优化与调整,改善农村金融机构服务对象单一的局面,而国家关于金融领域的政策可以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为基础,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体系,促进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金融服务体系的发展与完善[4]。

2.2城乡统筹发展中金融机构着力不均衡

金融机构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追求利益,因此,大多数金融机构服务对象都是城市中稳定发展的企业,金融资金也流向了城市,一方面,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城市经济发展占用大部分资金,导致农村经济发展出现资金供给不足的现象,加大了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发展不平衡,加大了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的差距,加上城乡统筹发展中金融服务偏向于城市企业,导致城市与农村金融机构着力不均衡,不利于城乡统筹的进一步发展。

2.3城乡统筹发展中金融服务制度不健全

金融服务主要包括货币服务与资本服务,一个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应充分发挥出金融资源的分配能力,为经济的发展提高资金支持。然而目前我国金融领域,由于市场化程度不高,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金融货币与资本市场服务缺乏有效的监督与管理机制,致使金融服务效率较低,金融市场竞争杂乱无章,大大降低了金融资源的分配效率,降低了金融机构融资效率,也无法发挥出金融服务在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限制城乡统筹的进一步发展[5]。

3有效完善城乡统筹发展中金融服务的对策建议3.1促进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

在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农村金融机构要贯彻国家农村经济发展相关政策,大力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国家政策的农业经济发展服务,针对农村经济发展开展专门的金融服务,满足城乡统筹发展中金融服务的需求,为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品发展等各个方面提供资金保障。此外,农村金融机构在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要进行不断的改革与优化,转变传统经营理念,提高金融产品创新意识,同时也应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促进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与结构优化,有效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6]。

3.2完善城乡统筹发展中的金融服务体系

目前,我国城市金融服务与农村金融服务有着很大的区别:城市金融服务体系较为完善,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却十分不健全,有些贫困地区还没有提供金融服务。城乡统筹发展中的金融机构,要加强农村金融服务较弱的环节,扩大城乡统筹金融服务范围,同时,还应加强贫困地区城乡统筹金融服务能力,促进贫困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此外,城市金融机构应扩大金融服务范围,提高金融服务能力,根据国家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与形势,转变金融服务方向,使城市金融服务产品能够满足城乡统筹发展的需求,进而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中金融服务体系的完善[7]。

3.3强化政府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协调机制

城乡统筹发展中不仅需要金融服务的支撑,还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可以说,城乡统筹是以政府为主导、金融服务为辅的一种发展模式。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加速了城乡统筹发展步伐,同时城乡统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为了有效改善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求政府在支持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正确引导金融机构资金的合理分配,充分发挥出金融服务对城乡统筹发展的积极作用。因此,在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离不开金融服务的支撑与政府部门的正确引导,强化政府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协调机制,使国家政策与金融服务更好地发挥出城乡统筹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4建立风险控制和防范机制

建立城乡统筹发展中的金融风险控制与防范机制,其目的是为了有效降低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的金融风险管理。风险控制与防范机制的建立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的贷款补偿机制的确定,应由国家为主体,加强农业的财政补贴与支持,例如机械补助、土地补助等,引导金融资金向农村流动;②担保机制的建立,也是由国家带头,吸收社会其他金融机构,建立农业贷款担保机构,将金融资金流动方向转向农村;③农业贷款保险机制的建立,保险公司应扩大服务范围,加大对农业贷款的保险业务,减小农业贷款的风险性,提高农业贷款效率[8]。

4结论

城乡统筹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范围较广,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减小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差异。在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金融服务的大力支持,推动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一方面,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金融服务体系的完善;另一方面,有利于推动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发展,进而推进我国城乡经济制度一体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荣,刘淼,王晓雨.城乡统筹发展中农村金融主体统筹问题的研究[J].西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118-124.

[2]田昆,叶绿音,王晓丽.关于城乡统筹发展中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思考[J].华东财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8):110-120.

[3]王全达,周雳,李正同.城乡统筹发展中金融服务问题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2(9):102-103.

[4]杨学昌,丁氏红,宋萌萌.嘉兴城乡统筹发展中的金融创新研究[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21-122.

[5]苑隆寅,黄晓虎,李宇宣.山西省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服务问题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131-132.

[6]王羽强,李泓震,张焕英.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视阈下的统筹城乡发展研究[J].内蒙古大学学报,2013(15):122-123.

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研究篇4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结构;优化

农村金融结构包括农村金融资产结构、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农村金融机构结构、农村金融产权结构、农村金融管理体制等诸多要素。农村金融结构是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实现农村金融总量控制的基础,也是保证农村金融主体正常活动的条件,可以说,农村金融发展的核心就是农村金融结构的发展与优化。通过农村金融结构的优化,可以增强农村金融的功能,提高农村金融体系和农村金融市场的运作效率;可以增强农村金融发展的稳定性,分散农村金融风险,有效传导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更好地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

一、我国农村金融结构现状分析

(一) 农村地区投入结构失衡

农村金融机构中农业银行的信贷投资重点从农业转为工商业,其业务范围有农村不断转移到城市。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我国农村主要设置的政策性银行,其从最初的综合性职能演变为主要承担粮食收购贷款等国家规定的农业政策性经融业务,对农村企业及农村发展投放的信贷资金极少。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与农户金融需求相对接的有效贷款保证手段等问题,使农村信用社通常存在对农户大额贷款的 “惜贷”和“减贷”现象,农户的大额贷款非常难获得。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了农户生产规模的扩大及生产结构的调整,制约了农业经济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

(二)农村金融结构效率不高

要保证较高的效率,金融机构必须具备有效的产权、充分参与竞争及严格的破产约束,而我国金融机构恰恰缺乏这三个方面。农村金融机构种类比较单一,自然地区垄断现象严重,无法开展竞争;为三农服务的政策限制和信用社主力军的垄断地位,使信用社破产约束失灵,农业银行也存在破产约束失灵。因此,提高运营效率的内在动力及外在压力的缺乏导致我国农村金融结构整体上处在低效率运行状况。

(三) 农村金融机构市场功能错位

农村金融机构市场功能应立足于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信用社规模小、机制灵活、管理层次少、自主性强、运行成本低,比较适合农村个体私营企业融资需求的特征。由于管理体制的原因,一直以来,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市场功能错位,存在与国有商业银行争业务和市场的现象,盲目扩大规模,偏离了合作制的发展方向。农村金融机构在资金投向、服务对象上没有突出以农村经济、服务“三农”为主,资金负债结构不合理,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四) 农村民间金融缺乏管理和引导

长期以来,民间金融在我国被视为非法,多以地下形式存在。由于金融管制、金融供需矛盾、正规金融在农村信息不充分等种种原因,民间金融组织在我国获得很大的发展空间,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然而,民间金融既没有立法,也无专门的管理机构,只在严重风险出现时才给予清理。农村民间金融市场中契约关系不发达,主要凭借道德伦理约束交易行为,在信息不对称、外部管理缺位的状况下,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民间金融活动谋取非法利益,给农村金融稳定带来了风险隐患。无论从组织类型、分布还是资金规模来讲,农村民间金融组织活动的广泛存在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现有的法律制度对其监管却比较滞后。

二、优化我国农村金融结构的建议

(一) 建立涉农金融风险补偿机制,加快农村信用环境建设

农业是基础产业,且也是高风险、低产出的行业,为了弥补金融结构提供农业金融承担的政策风险与损失,各国对农业金融业务提供政策补偿是普遍的做法。但我国农村金融结构虽然承担了大部分政策性支农任务,但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面却并未建立相应的补偿机制。这除了加重了农村金融结构的经营负担,降低了竞争活力,且阻碍了金融结构的健康发展。针对农村开办金融业务风险大、自然灾害影响大、农民收入少、还款能力差等问题,我国应建立健全的贷款风险补偿机制。

(二) 完善现代农村金融制度,提高农村金融结构效率

农村金融机构应突破过去产权不明确、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缺乏有效激励机制等突出问题。农村信用社我国农村金融结构的主体,首先应从其改革开始。在坚持股份制改革大方向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分步实施,采取适合当代特点的具体组织形式,将地方性、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当作我国农村信用社发展的目标模式。

(三)加强农村金融结构管理体制建设,准确定位农村金融市场

农村经融结构是服务与农村经济的金融主体,其服务对象的多层次性及金融结构自身发展的差异性决定了经营上的多样性。在经营活动中提供各自特有的金融服务,并发展成分分布广、经营灵活、市场敏感度强的金融结构。在市场定位活动中,农村金融节诶狗要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找准服务方向,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此外,允许社会资金参与现有金融结构重组和参股新设农村金融机构,推动交易工具和业务品种的创新,探索更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金融组织形式。应从外延、内涵上积极拓展空间,根据自身特色,开展农村金融创新活动,以吸引和方便客户。

(四)建立以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部门为主导、以地方政府为主体的监管新体系

长期以来,金融监管及监管体系建设是我国的一个薄弱环节,其中农村金融监管更加薄弱。我国要建议以中央银行及金融监管部门为主导、地方政府为主体的农村金融监管体系。地方政府要进一步加强与中央银行及金融监管部门的交流协同,完善市场信息披露制度,努力防范各种金融风险。充分利用地方政府及金融监管机构在有关农村经济发展与金融部门信息方面各自具有的优势,通过交流以便利决策,在金融危机处理与金融风险化解方面采取协调行动,将已发生的损失及其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现代经济发展规律表明,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的战略目标,离不开农村金融提供的资金支持。而制度健全、功能完整的农村金融结构是实现农村金融支农的有力保证。我国要根据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使农村金融结构不断得到充实与优化。

参考文献:

[1]王为宁.中国农村金融问题研究综述[J].金融管理.2007(6):63-64. [2]李喜梅.一种新范式:金融功能观对中国农村金融研究的适用性探讨[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3):31-33.

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研究篇5

【关键词】金融体制 农村 经济

一、概述

我国是农业大国,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三农”问题是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和十相继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化农村金融体系改革,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更好、更快地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经济统筹发展,已经成为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

二、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的历程

金融体系是指资金融通关系的总和,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来说,建立适应农村生产力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加快金融创新,对于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农村金融体系初步建立

1951年至1957年,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初步建立。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农业生产提供资金,民间出现了高利贷。为了规范这种借贷行为,多种形式的信用合作组织开始试行。从1954年开始,信用社建立并得到了迅速发展。

(二)农村金融体系在艰难曲折中发展

1958到1978年,这个时期是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的困难时期。期间中国人民银行对农村信用社进行了重大改革,其管理权也发生多次变动,这一时期,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滞后,同时由于缺乏竞争,没有得到有效发展。

(三)农村金融体系的重构与发展

1979年至1996年,这一时期我国恢复和成立了新的金融机构,形成了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为主体的农村金融体系,同时对农村金融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明确了金融体系改革的思路和目标。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四)农村金融体系供需矛盾日益凸显

1997年至今,在亚洲金融危机和1997年通货紧缩以后,各大金融机构越来越向着市场化和商业化的形式发展,农村金融供给矛盾日益凸显,金融抑制现象严重,改革农村金融体系、建立完善、有竞争力、多元化的农村金融市场迫在眉睫。

三、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农村金融体制发展不健全,资金供给不足

前在农村地区,我国国家金融体系主要以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邮政储蓄、农村信用合作社四大金融机构为主体。中国农业银行主要负责农村信贷业务,但是随着股份制改革和商业化的进程的加快,其服务重心发生转移,在农村的分支机构和网点逐年减少,支农的地位已经大不如从前;农业发展银行是我国唯一农业政策性银行,它的资金来源主要靠中央人民银行的再贷款和发行少量的债券。但是,政策性金融的主要支持对象仅限于某些方面,不能直接贷款给农民和农户个人,因此也难以满足多元化的农村资金需求;邮政储蓄银行成立时间较晚,信贷业务刚刚起步,缺乏经验,同时业务经营能力与产品研发和创新能力不足,在农村经济活动中的金融服务能力不强。目前,在农村金融供给中,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体系的中流砥柱,为我国农业事业建设提供主要的资金,但是由于农村信用社管理比较落后,运营机制缺乏灵活性,加上信贷经验有限,服务功能不完善,因此其对农村经济建设及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金融支持,也难以适应农村经济多元化、多层次发展的需求。

一方面,国家农村金融机构“支农”能力的缺失,另一方面,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增长较快,由此在农村产生了大量民间金融机构。民间金融机构与国家金融机构中的服务相比,其最大的特点和优势是金融的交易快捷、低成本、高成功率、信息源广泛、操作方式灵活、适应性较强,这些优势促使民间金融的信贷基金和活动日趋活跃。但由于民间金融没有形成管理规范,运行极不稳定,同时其存贷款的利率较高,因此存在着较高的金融风险。

(二)金融机构城乡布局不均、区域性分布失衡

农村经济水平相对落后,产业结构单一,农民收入低,国家金融机构由于追求高额利润,越来越向着市场化和商业化的形式发展,他们逐步从农村地区撤离到大中城市,在农村和欠发达地区设立的金融网点大量减少,加剧了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的地域分布不平衡性;同时由于农村金融需求的季节性、风险性、长期性、零散性和低利性,使得金融机构不愿意将闲置资金投放到周期长,自然风险大的农村,而是更多的偏向城市、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导致农村金融供给严重不足,农村经济的发展缺乏必要的资金保障,影响了农户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和产业升级。

(三)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缺乏创新

目前,农村国家金融机构的服务范围十分狭窄,多数农村金融机构中间业务发展缓慢,金融产品匮乏、服务方式缺乏灵活性,加上目前农村金融还处于市场化初级阶段,农村金融机构创新意识不强,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足,缺少前瞻性的金融服务,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管理不规范,金融环境较差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在管理上还缺乏规范性。一方面监管制度设计上存在局限性,在农村经济区域性、多样性、复杂性的背景下,难以有效发挥监管效用;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力量少、任务重,监管效果不明显。农村金融环境相对较差则表现在:首先,农村生产力落后,生产模式多以小农经济为主,缺少金融需求的产业优势,由于金融主体生产规模、产业化程度、信息化水平、管理水平、市场化程度等因素的制约,其承受的贷款能力弱,贷款条件差。其次,农村金融信用体系不健全,农村整体对金融法制观念比较薄弱,民间借贷行为缺乏正规的管理、规范和正确的引导,使得民间金融存在着比较大的潜在风险。另外农村基础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补偿和分担没有得到充分的支持,再加上国家的政策性支持的机制还不够完善,农业保险和商业性的农业保险的萎缩,这样就导致了农业和农民的信贷风险很难得到分散。

四、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农村金融规模的扩大可以增加农村经济发展资金,使得农村经济资源得以合理配置和使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一方面,扩大农村金融规模,增加其分布网点、服务产品与业务,通过农村金融机构的聚集和分配资源的功能,不仅可以引入外来资金,增加资金的聚集,同时可以将现有的资金合理的分配到农村农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达到资金收益最大化。另一方面农村金融的发展,可以促进农业生产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五、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加快农村金融体系改革步伐

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当前农村经济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农村对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需求正在逐渐提高,因此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迫在眉睫,一方面要加强对国家金融机构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改变其资金来源单一和不稳定的状况,建立有效的农村资金回流机制,其次要充分调动农村四大国家金融主体机构的参与农村金融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和“三农”贷款力度,加大对农业生产、农业项目、乡镇企业的支持,提高农业贷款资金的运用效率。同时建立国家金融机构和民间金融机构相结合的多元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在充分发挥国家金融机构主导作用的基础上,规范、合理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农村金融活动,推进民间金融机构的补充的作用,为农村金融市场的稳定提供有力保障。

(二)合理规划农村金融机构区域布局

为更好的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需要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国家的宏观指导和政策扶持,增加农村地区各类金融服务机构的覆盖面,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尤其是在比较偏远落后的地区,更要建立起有效的、满足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金融服务机构,同时允许一些商业性金融机构在农村开展业务,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三)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

农村各类金融机构需要深入研究当地不同层次农户生活和不同周期农业生产的金融需求特点,拓宽业务领域和范围,持续推进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的创新。对于民间金融机构更要利用自身优势,打开思路,寻找突破,因地制宜的提供灵活有效的金融服务。各金融机构与金融产品之间要扬长避短、强调错位竞争,提供多元化的产品与服务方式,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

(四)加强农村金融监管

农村金融市场需要政府部门、银监会、中国人民银行的有效监管才能稳定、有序、可持续的健康发展,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农村金融市场的监管力度,首先需要明确各类金融机构的监管主体,其次各监管主体需要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规律和特点进行研究,针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管和服务,此外还必须加强与金融监管相关的外部环境和政策法规的建设。

(五)完善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风险补偿机制

针对农村金融需求周期长、风险性、季节性的的特点,需要加大对农村金融的风险管理。首先,要大力发展农业保险。结合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一方面继续贯彻我国已经制定的农业保护政策,另一方面制定与农业保险服务有关的法律法规、出台相关的政策文件,并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和其他技术作为辅助,使政府充分发挥发展农业保险中的职能和作用,促进农业保险的健康发展。其次,对农户宣传普及关于农产品期货交易的知识,努力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交易的主体,引导更多农户参与到期货的市场交易上来,积极利用农产品期货为农业生产提供必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彭红利.金融抑制下农村金融体系的重构[J].农村经济,2007,(8).

[2]李慧林.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3]高辰.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现状及发展对策[J].对外经贸,2013,(3).

[4]王国荣.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J].金融与经济,2005,(11).

[5]祝月.我国农村金融体制存在缺陷及改革[J].经济问题,2009,(7).

[6]彭莉戈.我国农村金融体制现状及改革的路径选择[J].经济问题,2006,(5).

[7]王德霞.对当前农村金融现状及改善对策的探析[J].时代金融,2014,(1).

[8]王双正.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的深层次思考[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8).

[9]张寒阳.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金融管理,2009,(6).

[10]王伟.发展农村金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J].全国商情,2013,(11).

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研究篇6

作为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新生产物,农村小型金融机构是服务于“三农”的新生力量,也是我国构建现代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针对当前制约我国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发展的瓶颈问题展开进一步的讨论,从金融生态理论的角度出发,提出一些突破这些制约性问题,提高农村小型金融机构效率的有效措施,从而推动我国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在市场上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全面提升自己的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

金融生态理论;农村小型金融机构;效率

一、序言

随着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也不断涌现出新兴事物,其中一个最为重要的新生力量就是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它对于解决一直困扰我们的“三农”问题有着积极的作用,已经成为了我国现有农村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小型金融机构规模与范围不断扩大,发展也较为快速,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制约因素,从而大大影响了农村小型金融机构效率的提升。因此,本文拟从金融生态理论出发,探讨农村小型金融机构走出发展瓶颈,提高服务效率的有效途径。

二、农村金融生态理论的主要内涵

(一)金融生态理论对于任何经济体来说,金融生态环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其金融发展水平,还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软环境建设情况和文明程度的高低。那么,金融生态这个概念本质上是一个仿生概念,它是由我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在2004年首次提出来的一个概念,周行长认为我们应该运用生态学的视角来重新考虑金融领域的发展问题。此后,有关于金融生态的研究就日渐增多。

(二)农村金融生态理论那么,金融生态理论与农村金融系统结合起来,就是所谓的农村金融生态理论。所谓农村金融生态就是指农村金融组织出于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考虑,对自己所处的生存环境以及其他金融组织进行优胜劣汰的机制选择,从而形成一定的结构特征,执行一定的功能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一般来说,农村金融生态主要由金融生态主体、金融生态环境、金融生态调节三部分共同构成,这三者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关联、相互适应的演进和依存关系。就金融生态主体来讲,它是指金融生态系统中不断调整自身的情况来适应环境,同时又根据自身需要来改善环境的行为主体或组织单位,它可以是银行和非银行机构,也可以是有着金融需求的非金融机构和个人,具有自利性、自适性和竞争性等特征。对于农村来说,其金融主体主要包含了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其中的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只是一个小份子。金融生态环境是指对金融生态主体有着影响和关联的各种因素的总和。之于农村来说,金融生态环境主要是指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各个金融生态主体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金融生态调节就是指一种金融领域中的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从而使得金融生态系统趋于平衡与稳定。那么,农村金融生态调节就是指能够维护农村金融平稳运行的金融机制,防止盲目的生态竞争行为,增强农村金融生态的适应性与稳定性,其一般包含了人民银行和三会监管的外调节以及风险控制、产品创新等内调节。

三、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发展过程中的瓶颈

(一)法人治理结构不尽完善我国现有的农村小型金融机构控股模式较为单一,其最大股东或唯一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使得大中型银行对于农村小型金融机构有着绝对的控制权。加之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的投资周期偏长,资金回报率又是相对有限的,使得大银行对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并不感兴趣,从而严重阻碍了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的正常发展。此外,现有的产权结构也让民营资本缺乏强有力的股东权力,小额贷款公司转变为农村银行也面临着政策障碍,最终使得农村金融发展受阻。这些都是由于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的法人治理机构还不够完善。

(二)政府扶持力度有待加强农村小型金融机构作为填补农村金融空白的重要新生力量,理应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就目前来看,农村小型金融机构虽然有一些相关的扶持政策出台,但是,其实际的实施情况却并不令人满意,主要表现为: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的税负过重,并没有能够享受到农村信用社一样的税收优惠政策。此外,当地政府对于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的扶持力度也明显不足,无论是成立时还是成立之后,都没有能够得到作为支农机构应该享有的政策优惠。这些都大大打压了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三)金融产品缺乏变化与创新当前,我国农村小型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产品过于单一,大大削弱了原本更应丰富的金融服务功能。比如说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品种十分单一,村镇银行的业务也仅有存款、贷款和结算三个种类。这些单一化的业务显然不能满足日益增加的农村金融需求,从而无法为更好的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有效的服务。当然,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缺乏创新性的原因主要有其人员素质偏低,缺乏较高的金融创新能力,征信体系不完善,金融风险控制能力弱,还有就是农村金融资源严重不足,大部分由于商业化银行的集约式经营而流向城市,从而恶化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陷入了恶性循环的魔咒。

四、基于金融生态理论,提高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的效率

(一)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引入金融生态理论的必要性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的生存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与其所处的金融生态系统有着密切的关联,它不仅关系到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的内部运作情况,还形成了直接影响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市场运行的外部环境。因此,作为我国现有金融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金融生态理论是一个系统性的理论框架,其主要是由金融生态主体、金融生态环境以及金融生态调节构成,是对金融理论的一大创新。虽然说我国针对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的研究时间并不长,研究理论并不充分,但是,我们认为,在众多研究成果中,金融生态理论对于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的生存与发展有着无可辩驳的关键指导价值,有利于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进而提高其服务效率。

(二)农村小型金融机构效率提高的具体对策1.强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作为农村小型金融机构赖以生存的根本条件,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的生存与发展状况。鉴于目前我国农村小型金融机构所处的金融生态环境不够好,我们应该加强政策扶持,侧重政策引导,尤其要发挥出政府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扶持作用。政府应该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手段来改善农村小型金融机构面临的内外部金融环境,让它们能够在相对公平的金融生态环境中发展。这就需要政府改善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的经营设施,加大对涉农贷款及其他金融服务的补贴力度,给予更大的税收优惠支持,推行差别化的区域政策扶持制度。此外,我们还应该加强规制建设,健全监督机制,为农村小型金融机构营造一个完善的法制环境。政府还应该推动农村信用环境治理工作,加强信用监管,优化信用环境,为农村小型金融机构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从而为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创造一个成本低、效率高、激励与约束机制健全的良好金融生态环境。2.推进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的创新发展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的诞生,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填补现有农村金融体系中的发展空缺,主要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三农”,属于新型的金融机构组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日益膨胀的农村金融需求。然而,现实情况却并不容乐观,它的生存与发展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因此,我们必须自主推进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的进化与发展,要能够根据不同的客户需求,创新自己的业务类型,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实现特定的规模效应。这就需要农村小型金融机构明确自己的职能定位,充分利用自己的本土优势强化对于欠发达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不断发展并完善自己。此外,我们还应该不断的优化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的法人治理结构,比如说,合理设计股权结构,建立健全决策、执行、监督分立制衡的法人治理机制,构建管理效率导向的组织架构,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并根据三农的基本金融需求和针对不同的农户与企业需求,积极开展相关金融产品的创新工作,建立专门的产品研发部,简化贷款审批流程,及时解决农户金融需求。当然,金融人才的培养也是重中之重,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应该强化自身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加大对于综合型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力度,从而使得农村小型金融机构有着优化的人才结构和高素质的人才队伍。3.构建与其他金融生态主体的战略联盟农村小型金融机构有着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它们可以扬长避短的积极寻求与其他中大型金融生态主体进行联盟合作。具体来说,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应该正确定位自己,在建立联盟时明确自己的分工任务,充分发挥出自身具有的灵活性和本源性优势,主要服务于小型经济组织或个人。同时,农村小型金融机构还应该强化与其他金融生态主体的合作,形成一种强大的金融服务合力。这就是说,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在面对贷款额度较大的金融需求时,可以与其他金融主体开展联合合作,缓解自身的资金压力,还可以降低贷款风险。当然,农村小型金融机构还应该与其他金融机构在产品创新和人才培养上进行全面合作,有选择性的借鉴中大型金融机构的先进管理理念与办法,制定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金融管理机制。此外,农村小型金融机构还应该借助于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机会来适时合并,实现双赢,努力利用各种渠道与机会创新方式,寻求结盟、联营,不仅拓展自己的业务领域,还可以实现多赢的局面。

五、结语

总之,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的效率提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我们应该针对目前它们发展过程中遭遇的各种瓶颈,从金融生态理论的视角来探讨其效率提升的有效途径。一般来说,我们应该建设好金融生态环境,积极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努力构建金融服务联盟,从而不仅降低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的金融风险,还可以大大拓宽其服务领域,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还可以更好的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村金融需求,实现多赢的良好金融生态局面。

参考文献:

[1]陈利,谢家智,吴玉梅.统筹城乡金融资源促进农村生态金融链的良性循环[J].绿色经济,2009,(5).

[2]唐新,等.我国农村小型金融机构模式比较与创新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

[3]徐诺金.金融生态学:对传统金融理念的挑战[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1).

[4]杨福明.金融生态环境视角的非正规金融生态状况研究[J].经济学家,2008,(5).

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研究篇7

[关键词] 绥化;地方经济;金融支持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9—0096—02

基金项目:绥化市社会科学科研课题。 一、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是理论界研究的热点。西方学者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1912年,熊彼特在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认为,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与金融中介所提供的服务有联系;1969年金融发展理论的鼻祖戈德·史密斯在其出版的《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一书中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并指出金融发展在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20世纪70年代初,针对发展中国家存在的金融抑制问题,麦金农和肖建立了一个分析金融深化和经济增长关系的框架,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抑制的关系,提出了以金融自由化为主的金融深化理论。20世纪90年代,金和莱文分别设计了4个金融发展指标和4个经济增长指标,并采用了1960—1989年80个国家的数据进行了跨国回归分析,得出了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相互促进的结论。2004年Rioja和Valev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不同的阶段,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也不同,即二者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国内学者主要通过实证研究来阐述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2000年谈儒勇用实证检验证明,我国商业银行与经济增长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003年史永东通过实证研究得出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双向因果关系的结论。2006年陈敏、杜勇通过实证分析得出,黑龙江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呈负相关关系,金融发展滞后于经济增长。2008年谢太峰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北京市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不仅存在着正向促进关系,而且存在因果关系。

从上述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问题,至今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既可能产生促进作用,也可能产生负面效应。但可以肯定的是,一个健康的、高效率的金融制度体系是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因此,通过金融发展来促进经济增长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二、绥化市地方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的现状分析

(一)绥化市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绥化市金融业得以快速、健康发展,金融机构体系不断完善,经营能力和业务创新能力不断提高,金融实力不断增强。人民币各项存贷款增势良好,贷款结构不断优化。同时各金融机构以市场为导向,在发展支柱业务的同时,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和社会各阶层人群的融资需求,提供了多样化的产品。2009年,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4725亿元,同比增加691亿元,增长171%。金融机构贷款平均增速达208%,全年累计投放贷款2355亿元(不包括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同比增加673亿元,增长40%。2010年,金融机构存款余额5543亿元,同比增长173%。贷款余额3019亿元,同比增长28%。绥化市金融业的迅速成长,有力地支持和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在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刺激消费和保障社会稳定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绥化市金融支持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金融机构体系不健全,金融产品单一。绥化市的金融机构主要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农村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保险及证券公司等组成。在机构体系中缺少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等,而且城市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的数量又很少,资本市场尚未发展起来,因此存在金融产品和企业融资渠道单一的问题。虽然现有的金融机构不断加大对农业的贷款力度,但是现行的金融服务仍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多元化、多样化、灵活性的金融需求,影响了农村资金的使用并降低了配置效率。

2金融业复合型人才匮乏。金融服务业的核心资源是人力资源,因此,人才优势成为金融发展最重要的竞争优势。如果一个地区具有多种类型的人才资源,那么就能吸引更多金融机构的进驻。但目前绥化市还缺乏高层次、复合型的金融人才,尤其是具有国际视野、精通金融、科技、外语、管理和法律知识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因而影响了金融作用的发挥。

3金融机构商业化运营与经济环境的矛盾突出。绥化市资本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企业自筹资金能力弱,融资渠道单一,银行信贷成为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另外,2010年绥化市的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均落后于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佳木斯和牡丹江,主要是绥化市的工业不发达、企业规模小、数量少、效益低等因素制约了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入,银行贷款很难找到市场前景和效益好的企业和项目。

4服务“三农”的金融机构数量偏少。绥化市是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农业城市,是著名的寒地黑土之乡,因此,满足农业贷款需求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前提。目前,绥化市不断加强对农业贷款的投放力度,使“三农”受益。服务于“三农”的金融机构主要以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为主,但是实际情况是位于市区的农村信用社贷款的主要对象并非农民而是面向城区,只有位于城郊的农村信用社才主要面向农民服务。可见,专门服务于“三农”的金融机构数量偏少,无法充分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

三、绥化市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研究篇8

关键词:农村金融;农村经济;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832.35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7.017

“三农”工作是全党工作的重点,切实做好推进“三农”工作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与现代农业进程的关键。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而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分析农村金融现状,总结农村金融发展困难,积极寻找解决方法,对于提高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具有现实意义。我国广大农村金融工作者在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更要努力发现和总结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及时反思,积极总结,以便更好地促进农村金融工作的健康发展。

1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1.1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是保证我国农村金融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但是当前我国部分地区仍存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的情况。一是农村金融服务网点不多,个别地区的农民要想办理金融业务需要奔波很远的路途,不能保证业务办理和咨询等一系列业务的时效性;二是农村信用社的金融产品有待丰富,其服务手段和方式有待提高,同时服务内容也有待完善,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农民的需求;三是农村的经济环境决定的农村金融市场机制有待完善,农民融资困难是普遍现象。

1.2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有待改善

农村贷款的利率有待进一步调整,针对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环境而言,利率还是偏高,极容易出现“惜贷”现象。同时还存在一些“民间贷款”的现象,影响了农村金融发展的大环境。其次对于农村金融发展的辅助行业发展缓慢,例如与农村金融相关的咨询、法律、服务等,不但影响农村金融健康发展,还影响整个农村市场环境。

1.3支持农业信贷的资金投入有待提高

导致农业信贷资金投入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一是近年来农业贷款质量普遍不高,农村信用社及其他银行不敢大力投入;二是部分地区对于农业金融重视程度不高,影响了农村信贷比例;三是金融机构对于农业信贷的投资热情不高。

2促进农村金融健康发展的建议

2.1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创新金融服务产品

部分地区已经成立了农村村镇银行,让更多的百姓享受农村金融服务,其他地区要加快村镇银行的建立和进一步完善其服务农村金融发展的体系建设。要充分发挥银行的支农作用,科学合理的扩大放贷权限,拓宽农业信贷范围。同时还要努力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切实满足农村金融发展所需。更要不断提高农村金融机构服务质量,强化工作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

2.2多措并举,积极解决农村融资难

一是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加强财政对于农业发展的支持,积极寻找解决办法,比如可以适当降低税收,或者通过一些农业补贴,通过财政支农和金融支农共同解决农村融资难题;二是可以适当制定奖励和补贴政策,提高金融机构的收益,提高农村金融机构放贷积极性;三是积极制定和完善农村金融信贷法律法规,规范农村金融信贷行为,尤其是对于民间贷款的约束十分关键,以免出现民间信贷纠纷,不仅容易使人们财产受到侵害,还会影响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

2.3改善金融生态环境,营造诚信环境空间

随着治理水平的提高,要加大农村金融环境的治理力度,对于银行信用体系,担保机制,以及风险的降低,支农力度的增加都具有显著意义。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放贷权,从行政区域上来说基本集中在h级及其以上的分支机构,在乡(镇)的分支银行基本没有放贷权。然而在乡(镇)的分支银行对农户的状况比较了解,相比能够较为准确地甄别出农户的资信状况。治理水平的提高,放贷权的下放,有利于银行甄别并接收信用好的农户所传递的信号。

对农村金融机构实行税收减免和优惠政策,积极支持农业发展和使自身经营效益受到影响的金融部门给予适当的政策性补贴,以激励其增加对农业的信贷投入,有效减少“惜贷”的情况。加快信用担保体系、法律、会计和咨询等金融辅助行业的发展,以有效规范金融市场的发展。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促进金融环境诚信化。一是加强诚信宣传教育,普及法律和金融知识;二是农村金融机构要建立贷款用户信用指数数据库,定期审查企业和农户的信用情况,将其与贷款利率、贷款规模、贷款抵押比例挂钩;三是制定逃避债款的惩罚办法,严厉打击恶意逃避银行债务的行为,促使人人诚信,营造一个诚信的环境。

3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解决当前农村金融发展瓶颈问题,必须立足于当前农村金融发展的实际难题,克难攻坚,迎难而上,同时通过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多措并举,积极解决农村融资难的问题;改善金融生态环境,营造诚信环境空间等举措来解决当前农村金融发展的难题,提高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进程,为我国农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陈明,安秀梅,李茜.新农村建设与农村金融创新研究[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06).

[2]李勇.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金融创新[J].学习论坛, 2007,(04).

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研究篇9

关键词:农村经济 农村金融 增长 发展

课题来源:本文为湖南省情咨询课题《发展农村金融,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编号YB09J05)的部分成果。

一、问题提出

农业现代化是湖南“四化两型”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落后是制约湖南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原因。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通过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和升级来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增长,进而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农业产业转型和升级需要以农业龙头企业为引领、以主导品牌为依托、以高新技术应用和新优品种推广为手段。资金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农村金融能否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关系到湖南农业现代化能否顺利实现。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湖南省委、省政府推出十大举措。为了给农业现代化提供资金支持,将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落实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取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的政策,支持发展村镇银行、农村股份合作银行和资金互助合作社,实施农村信用工程,加强银农对接,健全农村信贷担保体系,推行联户担保等方式,鼓励发放无抵押贷款,推广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农屋等抵押贷款,提高农村信贷满足率。

研究湖南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农村金融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对加快湖南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文献回顾

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争论由来已久。

有相当一部分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无关。弗里德曼(1963)认为货币需求函数是极其稳定的,货币供应量的变化短期内可以影响产出和物价,但在长期内,货币供应量只影响物价水平。罗伯特・卢卡斯(1988)更是断言:经济学家普遍夸大了经济增长过程中金融市场的重要性,金融市场在经济发展中最多不过是起着微小的作用。另一些经济学家如琼・罗宾逊(1952)、帕特里克(1966)认为:金融发展仅仅是实际经济增长的一个结果,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十分有限。与以上经济学家们不同,另一些经济学家则认为金融是经济增长的引擎。熊彼特指出:经济发展的实质在于创新的实现,功能健全的银行可以对企业家进行筛选,为创新活动提供资金支持。希克期(1969)认为金融体系对英国资本形成以及工业化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托宾(1965)提出的新古典增长模型,强调了货币的价值储藏功能,并将货币收支列为实际可支配收入的一部分,通过改变人们持有财富的形式,货币政策可以改变资本产出比例,进而影响经济增长。格利和肖(1955)阐述了金融中介在储蓄――投资转化机制中的重要作用。肖和麦金农论述了一国金融体制与经济发展间存在一种互相刺激、互相制约的关系。

20世纪90年展起来的以内生金融理论为代表的金融发展理论,提出了与以往不同的观点。该理论认为,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的核心作用在于改进资本效率而不是增进资本数量,资本效率的改进得益于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市场在把资本分配到最佳可能用途上所起的关键作用。

另有许多经济学家致力于实证研究。金和莱文(1993)的研究表明:金融自由化有利于经济增长。约简和兹加勒斯(1998)验证了金融发展的确有助于经济增长。莱文和泽尔沃斯(1998)验证了股票市场流动性、银行发展水平与经济增长、资本积累和生产率的提高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关系。总体来说,金融体系通过动员储蓄、配置资源、实施公司控制、商品与服务,促进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进而实现经济增长[1]。国内对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与国外的研究基本相同。然而,国内对于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的的研究却出现了不同的结论。

刘洁(2008)借助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假定劳动力在一定时期内保持不变,将金融发展作为一个独立影响因素引入,构造一个线性模型,以农村总产出作为被解释变量,以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农村正规金融发展程度、全国金融总体发展水平作为解释变量,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在滞后两期的条件下,我国整体金融发展与农村 GDP之间存在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农村 GDP是整体金融发展的格兰杰原因,而整体金融发展不是农村 GDP的格兰杰原因;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和农村 GDP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农村GDP是农村金融信贷规模的原因,而农村信贷规模不是农村 GDP的格兰杰原因;农村金融发展效率与农村 GDP之间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与农村GDP之间也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2]。梁邦海,黄顺绪(2008)对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低于全国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农村金融市场的效率相对低下[3]。刘健,李前(2008)得到了与上面类似的结论。他们用农业贷款、乡镇企业贷款以及二者之和作为解释变量,以农村农、林、牧、渔的总产值作为被解释变量。通过协整分析以及格兰杰因果检验发现,我国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但是我国农村金融却没有明显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4]。孙楠(2008)利用林毅夫(2003)的研究方法,对农村金融机构与农村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研究。用农村劳动力总数、农村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农村金融资产总数、进出口额占GDP的比例、通货膨胀率作为解释变量,农村GDP作为被解释变量,构造了一个线性模型,实证研究的结论是:农村的劳动力、资本对农村的 GDP有很大的积极作用;其次,农村金融机构的结构变化亦对农村经济有促进的作用;我国的农村金融机构的集中程度与农村经济的增长存在正相关的关系。但加入国家的宏观经济因素出口的增长、通胀后的回归结果却得到了一个不同的结论,加入宏观经济因素后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村经济发展并没有显著影响[5]。季凯文,武鹏(2008)通过对中国农村统计数据的时间序列分析,认为尽管我国农村金融深化与农村经济增长表现为正向的相关关系,但是农村金融深化对农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并不明显,这与理论分析是不尽相符的。同时,我国农村金融深化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 Granger 因果关系这一结论,说明我国农村金融并没有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而改善,同时农村经济也没有随着农村金融深化程度的改善而发展[6]。以上的研究表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农村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金融发展。究其原因,农村经济增长提高了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村储蓄,但增加的储蓄并没有用于增加农村投资、促进农村资本形成,更多的资金投向了收益更高的非农领域,导致农村资本外流。然而目前的研究主要是在国家的层面上进行的,基本没有对省级或以下区域的研究,本文对湖南省的研究是对目前相关研究的一种有益补充。

三、实证研究

(一)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在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后,选取农村正规金融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国统计年鉴》金融机构信贷收支统计,选取“农业贷款”与“乡镇企业贷款”,对二者的和构成的农村金融贷款及名义增长率作为农村主要金融变量,用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和名义增长率作为反映农村经济增长的指标。对两类指标进行回归分析,进行因果关系检验,探究相关关系与因果关系。

金融效率高低的衡量指标主要有储蓄率、储蓄投资转化率以及边际投资率,本文把储蓄投资转化率作为衡量金融效率大小的一个指标。储蓄投资转化率,即为存贷比=农村存款余额/农村贷款余额。存贷比越高,则储蓄向投资的转化率越低,则金融机构的功能发挥越不充分,从而整个的金融效率越低。

数据来源于各期《湖南统计年鉴》[7]。

以上的数据分析表明:一直以来,农村信用社是农村贷款的主要供给者,但从2000年以来,平均有近20%的贷款流向了农村以外的区域。

(二)实证分析

1、回归分析

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模型。分别以农村产出、农村GDP作为被解释变量,农村贷款余额作为解释变量,用 Eviews6.0进行分析。建立回归方程:,相关系数R=0.963。通过回归分析可以看出:湖南农村贷款与农村GDP之间有很强的相关关系,增加1个单位贷款,会带来2个单位的GDP。

2、格兰杰因果检验

因以上数据都是时间序列数据,存在自相关的可能,为了检验二者间的因果关系,采用Eviews6.0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如下:

结论:农村GDP是农村贷款的格兰杰原因,农村金融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增长;反过来,农村GDP在滞后期为3和4时,不是农村贷款的格兰杰原因,即农村经济增长对农村贷款增长没有明显影响,但在滞后期为2和5时,二者互为因果。所以,湖南省的实证分析表明:湖南农村金融发展对湖南农村经济增长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农村经济增长对农村金融发展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一结论,与前面学者们从国家层面进行的分析所得到的结论是不同的。

结论分析:与前面学者分析结论不一致的原因可能是:前面学者们分析的是从整个农村金融体系发展入手,整个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不一定会增加宋朝贷款,在一定的发展时期,可能反而会减少农村贷款的相对数量,故而农村金融体系的整体发展,不一定会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农村贷款会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结论与前面的结论并不矛盾。而农村经济增长对对农村贷款在滞后期为3和4期时作用不明显的原因,可能是农村增加的收入并没有存入农村信用社而是进行了扩大生产、消费或投向了其它领域。

四、政策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湖南农村贷款对农村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湖南第一产业增长速度却远低于其它产业,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也远低于城市居民。要解决这一问题,除了其它的相关政策支持外,金融支持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因素。目前农村金融支持缺失严重,金融机构单一、借贷放贷两难、金融机构自身发展困难,为解决目前的困境,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一)建立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机构

现有的农村经济主体呈现出多层次性。农户、农村微小企业、农村企业构成了金融需求主体,金融需求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单一形式的农村金融机构难以满足多种形式的金融需求。与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农村金融机构应该是多元化的。

现有的农村金融市场,正规金融供给处于垄断状态。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机构和体制才能适应我省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从长远看,应当培育多元化的农村金融组织机构,鼓励多种形式的金融组织创新,提倡适度竞争,打破农村信用社垄断农村金融市场的局面,逐渐增加农村金融机构间的竞争,推动农村金融渐进式改革。

2010年5月国务院《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鼓励民间资本投资领域,为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金融领域提供了一个发展机遇。放松了农村金融机构准入限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金融领域,对增加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和扩大农村金融机构规模提供了一个政策层面的依据。

具体来说,可以采取分三步走:首先,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农村正规金融领域,以参股的形式参与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其次,允许成立贷款公司。此种形式可以使现有的农村地下借贷合法化,降低政策风险,从而降低借贷利率;最后,允许成立农村民营银行。根据前期各借贷公司的经营状况和信誉,对经营和信誉都好的公司,可以考虑允许吸收存款,成为银行类金融机构。

(二)金融机构服务多样化,促进金融工具多元化

现有的农村金融业务主要是传统的利差业务,金融工具单一。从金融机构自身发展需要和满足农村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出发,农村金融机构在完善现有的传统业务的基础上,还应开展新的业务。

1、开展金融租赁业务。农村金融机构可以为农村金融需求主体进行金融租赁业务。如为购买农业机械等大型设备提供融资服务。2、开展农村保险业务。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对于保险的需求也在增加,但目前保险业的农村市场并没有得到有效开发,除政策性的保险业务外,其余的保险业务和产品基本上没有延伸到农村。农村金融机构可以利用自身所拥有的渠道和网点,农村保险业务,一方面获取收益,另一方面,促进农村保险业务发展。3、开展形式多样的中间业务。如资金结算业务、理财业务、保管业务、贴现业务、农村证券经纪业务。还可为农村企业提供财务咨询业务等。

(三)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金融生态环境是由居民、企业、政府和国外等部门构成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消费群体,以及金融主体在其中生成、运行和发展的经济、社会、法治、文化、习俗等体制、制度和传统环境。金融生态环境构成金融主体的服务对象和活动空间,它决定着金融主体的生存条件、健康状况、运行方式和发展方向(李扬等,2005)[8]。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可以为农村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1、强化法制建设,夯实金融生态的制度基础。在商业银行法的基础上,针对农村金融发展实际,尽快制定出台农村金融相关法律,以保护农村金融的合法权益。2、建立有效的农村信用体系,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的信用环境。首先,政府要带头讲诚信,要转变政府的行政方式,克服政策多变,杜绝执法的随意性,减少政府行为的短期性,增加行政和司法的透明度,加大执法力度,改进执法环境,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提高行政公信力这一核心,开展政府信用建设;其次,进一步增强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作用,使银行同业能充分实现资源共享,预防贷款发放的潜在风险。广泛开展信用镇、信用村、信用企业创建活动,要通过深入的宣传发动,全面促进信用观念增强。3、建立健全农村贷款担保机制、切实解决“贷款难”和“难贷款”的问题。为解决农民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难的问题,分散农村信贷资金风险,可以设立股份制等多种性质的担保基金公司,并出台相关政策,既为农户和中小企业开辟多种抵押担保形式,又保证农村金融机构信贷资金的效益和安全。

参考文献:

[1]R.Levine and S.Zervous.1998.Stock Markets,Banks,and Eocnomic Growth[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88(3)

[2]刘洁.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J].农业经济问题,2008(增刊)85~91

[3]梁邦海,黄顺绪.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效率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9):56~61

[4]刘健,李前.我国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J].东岳论丛,2008(3)74~79

[5]孙楠.农村金融机构结构与农村经济增长[J].云南大学学报,2008(2):63~69

[6]季凯文,武鹏.农村金融深化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J].经济评论,2008(4): 21~28

[7]湖南省统计年鉴1985―2010

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研究篇10

【关键词】城乡统筹发展 农村金融 “三农”发展

一、引言

城乡统筹的指导思想是基于城市和农村的一体发展思维,其出发点是打破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设计的历史和制度,着眼农村建设,以城市发展带动农村发展,最终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农村和城市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目标。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农村金融业也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目前的种种迹象表明,农村金融业的发展已跟不上农村经济的发展步伐。该如何协调农村金融与三农的发展,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思考。

二、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业的状况

由于我国农村人口众多,空间分散,贫富差距较大,虽然政府采取了一定的改革措施,使农村金融服务业有所改善,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城乡金融的差距,但从整体上看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仍然存在一系列制约发展的问题。

首先,农村金融表现出明显的边缘化,存在较大的资金供需缺口。其次,农村地下金融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家宏观调控效果有所抵消,存在较强的社会隐患,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另外,农村农业保险体系缺失,有效需求不足,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不够等。为此,政府应该继续深化对农村金融的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业,增加农村金融供给,为“三农”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三、我国农村金融在“三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资金外流,农村金融不能为“三农”发展提供足够的金融服务

我国农村区域面积广大且分散,而金融网点稀少,金融机构为农民提供的信贷逐年减少。我国农村金融机构表面上形式多样,分布广泛,但是实际资料表明金融机构在广大农村地区严重不足;特别是金融危机的发生,致使国有银行为了减少风险纷纷由农村撤离到城市,从而只剩寥寥无几的金融机构仍在农村开展业务。

我国农村金融的需求量越来越多、需求面越来越广,而真正能够提供供给的金融量却难以应求且供给面相对较窄,导致农村储蓄资金大量外流。衡量农村金融业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农村金融机构为农业提供的贷款情况,然而我国目前的农业贷款满足的只是农村的简单再生产需求,对于农田水利、农产品加工、特色种植和养殖等资金需求量较大的农村基本建设投资、信贷资金整体投入存在明显的不足。在农村,一些金融机构只提供少量贷款或者只存不贷,造成农村资金大量外流。

(二)没有明晰的定位,商业性金融机构与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关系不明确

近年来,在我国农村服务于“三农”的政策性金融机构逐渐减少,主要是由于我国农村信贷资金的需求量较小且频率较高,而从事此类业务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有限,且该类业务的成本较高。中国在农村发展农业银行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一些重要农副产品如粮、油、棉等的收购提供政策性贷款;在我国农村,农业收入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投资的长期性、收益性较低等特点,而大部分商业性金融机构是以盈利为目标的,因此他们不愿将农业作为融资对象;此外,股份制商业银行一般也不会把广大的农村、农业和农民作为信贷服务的重点目标;虽然近年来非正规金融在我国农村十分活跃,支农力量却十分有限,对农村经济发展制约严重。

(三)国家没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农村金融的发展

相对于城市金融和居民,农村的弱势金融服务的是农村的弱势群体,因此,国家强有力的政策支撑是十分必要的。在我国当前的经济运行中,虽然相关货币政策如存款准备金、利率等充分发挥了其调控作用,但是涉及到“三农”的调控效果并不明显,目前农村金融机构提供的优惠政策还不足以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农村。此外,我国现有的以“三农”为主要对象的税收优惠、定向补贴资金等政策只在一部分农村金融机构有明显的效果,但是对于全面调动农村整体金融机构的积极性却是困难的。

四、我国农村金融在“三农”发展中的相关对策

我国“三农”具有层次较多、覆盖面广、持续性强等特点,因此,我国应注重加强农村金融市场建设,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更好的为“三农”发展提供金融服务。

国家应加大对农村金融政策支持的力度。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从法律上确保农村金融机构为“三农”服务的义务;推行积极的农村金融政策,加强农村金融风险基金建设以及时化解农村的政策性金融风险。创建更多形式的适合农村“三农”发展和以服务“三农”为主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拓展农村金融机构服务功能和范围等。

此外,我们还可以借鉴国际上相关金融机构建设的成功经验,对农村合作社、农村信用社等相关金融机构进行进一步改革,例如适当的减税政策的实施等,从而为“三农”更好的发展提供服务。

五、结语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保证。而加强农村金融体系建设是一项服务于“三农”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因此,我国应加大在广大农村地区的金融建设,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加强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全面推动“三农”发展,为城乡统筹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田丰.城乡统筹中农村金融与“三农”发展问题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04).

[2]陈华.我国农村商业性金融发展研究[J].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06).

[3]李荣.城乡统筹发展中农村金融主体统筹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