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试题十篇

时间:2023-03-16 19:04:30

初一历史试题

初一历史试题篇1

一、单项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下面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50分)1、五一长假,小聪高兴地实现了到元谋人遗址去参观、探究的愿望。元谋人遗址在我国( )A、云南省 B、贵州省 C、浙江省 D、陕西省2、在历史剧“河姆渡原始居民”中,不该出现的情节是( )A、种植水稻 B、饲养猪狗等家畜 C、居住半地穴式房屋 D、使用磨制农具石斧3、传说中,植五谷,尝百草,制历时,兴贸易,开创了我国原始农业文明的始祖是:( )A.燧人氏 B.神农氏 C.轩辕氏 D.伏羲氏4、历史文物是后人了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右图所示文物,我们可以了解哪一时期的历史( )A.商朝 B.秦朝 C.西汉 D.唐朝5、我们说春秋战国是大变革的时期,是因为( )A、战争频繁 B、诸侯争霸 C、新旧制度更替 D、百家争鸣6、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的水利工程。早在战国时期,秦国曾在岷江修筑过类似的水利工程,至今还发挥着防洪灌溉的巨大功能。这项工程是( )A、郑国渠 B、都江堰 C、灵渠 D、黄河7、故宫里有一块牌匾上写着“中正仁和”,其中“仁”的思想来自于(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8、下列主张中,最能体现“可持续发展”这一思想的是( )A、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 B、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C、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D、兵无常势,水无常形。9、电影《英雄》中刺客无名对秦王说“剑字有18种写法,互不相同”,秦王说“统一以后这些杂七杂八的文字一律废掉,只留下一种写法”。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有( )①秦始皇完成国家统一后,只是在局部地区统一了文字②秦统一以后,把小篆作为通行全国的标准字体③文字的统一促进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的交流④文字的统一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10、右图是我国历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李白称赞他说:“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李白称赞他的功绩是( )A、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完成统一B、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C、推行郡县制,在我国历影响深远D、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和文字11、象棋棋盘上两军之间有楚河汉界,楚河汉界与下列哪一历史有关( )A、秦统一六国 B、楚汉之争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12、你如果是汉武帝统治时期的一位丞相,可能会遇到下列哪些事件的发生?①焚书坑儒②书同文,车同轨③颁布“推恩令”④张骞出使西域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A、①②③ B、①②③ C、③④⑤ D、①②③④13、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对匈奴采取攻势,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汉武帝态度比汉初皇帝强硬 B、汉武帝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C、汉武帝时,“和亲”政策不起作用  D、汉武帝时匈奴势力衰弱14、某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准备去实地探访古代“丝绸之路”,他们不应该去的省份是( )A、四川 B、陕西 C、甘肃 D、x疆15、现代史学家翦伯赞的诗句“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称赞的历史人物是( )A、霍去病 B、张骞 C、王昭君 D、呼韩邪单于16、东汉末年,大将关羽曾被毒箭射伤,当时能为他手术疗伤的首选医生是( )A.张仲景  B.华佗  C.孙思邈  D.李时珍17、它是我国古代一部杰出的史学著作,它以“纪”、“传”等体例进行编写,史料翔实,文笔生动,是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鲁迅先生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部史书是 ( )A、《尚书》B、《春秋》  C、《史记》  D、《道德经》18、公元纪年的特点是( )A、没有公元1年  B、没有公元前1年   C、没有公元0年 D、没有公元前各年19、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何处( )A. 统一天下 B. 消灭袁绍 C. 废汉称帝 D. 建立魏国20、某电视剧摄制组根据剧情布置了一个曹操的书房情景,其道具有四样,根据史实判断其中搞错的是( )①书桌上有一卷竹简 ②墙上挂有《魏国疆域图》③桌上有《孙子兵法》一书 ④书柜中摆放着印制的书籍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21、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A.北方农民南迁带来先进技术  B.江南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C.南方战乱少,社会安定  D.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22、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北魏孝文帝要求采用汉姓,学说汉话的少数民族是( )A.匈奴族 B.鲜卑族 C.契丹族 D.女真族23、下列人物与作品搭配错误的一组是( )A、祖冲之-《神灭论》 B、贾思勰-《齐民要术》C、郦道元-《水经注》 D、陶渊明-《归园田居》24、“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主要反映了( )A、南朝统治者大力抑制佛教 B、南朝统治者极力宣扬佛教C、南方气候润湿,雨水较多 D、南朝统治者剥削人民群众25、下列几位历史人物,对人类文化传播贡献的是( )A.张衡 B.张骞 C.蔡伦 D.祖冲之二、材料题26、读图并回答问题 (1)此人是谁?(1分)他生活在什么时期?(1分)他是什么学派的创始人?(1分) (2)请列举他关于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三句名言。(3分) 27、以下历史图画和历史地图,反映的是同一历史事件。请仔细观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以上两图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什么重大历史事件?(1分) (2)这一历史事件在的当时产生了怎样的作用?(1分) (3)该历史事件促使西汉政府于公元前60年设置了什么官职?它的设置标志着什么?(2分) 28、材料一: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西汉《史记》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南朝 《宋书》①分析比较以上两则材料,说明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分) ②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4分) ③从江南变化原因中,你认为对当地经济发展有何启示?(2分) 三、问答题29、某同学前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心里很难过。你认为用春秋战国时期哪一学派的什么观点可以劝导他?并请说明理由。(6分) 30、试比较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异同点。(8分) 31、试简要分析公元3到6世纪,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特点及发展趋势。从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深刻的启示?(8分) 四、探究题32、良好的班集体是同学们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同学们都关心、热爱自己的班集体,希望自己的班集体更加优秀,请你分别用墨、儒、道、法、兵家的代表为班集体的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9分) 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5ACBAC 6-10BBBDA 11-15BCBAC 16-20BCCAD 21-25ABABC二、材料题26、(1)孔子。(1分)春秋时期。(1分)儒家。(1分)(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分)27、(1)张骞出使西域(1分)(2)沟通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1分)(打通了“丝绸之路”,有利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3)西域都护。西域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2分)28、①由荒凉、落后变为富庶。(1分)②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安定;劳动人民辛勤劳动。(2分)③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2分)④保持安定的环境;引进人才;引进技术等等(2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三、问答题29、用道家学派的观点。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某同学这几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在以后的学习中,如果经过他的努力,成绩就会得到提高,不理想就会转化为理想。(6分)30、两个事件的目的和实质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都是文化专制主义的表现。两个事件的方式和结果不同:秦始皇采用法家思想,对其他的思想文化进行极粗暴野蛮的破坏,结果并未能巩固统治反而加速了秦的灭亡。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儒学为正统,促进了大一统的形成与巩固。(8分)31、这一时期的政治特点是(1)封建国家的分裂,战争频繁,人民渴望统一。(2)各族人民杂居相处,互相学习,促进了民族大融和。(3分)发展趋势是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2分)启示:(1)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她的形成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2)各族人民对祖国历史的发展都作出了贡献,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3分)四、探究题32、墨家:同学之间应相互帮助、团结友爱,不能以大欺小,以强凌弱。儒家:教师要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对学生进行感化、说教,不能体罚;让爱心充满班集体;人人诚实,言行一致;宽恕、容人。道家:自习课时间应留给学生。法家:建立班规,奖惩分明。兵家:了解其他学校、班级的管理方法、学习方法,以取长补短。(9分。此题较为开放,本答案仅为提示,符合史实、符合题意并切实可行,酌情给分。)

初一历史试题篇2

一、选择题(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上表中,答在试卷上无效!)1. 某校历史学习小组要考察我国最早的原始人类生活的遗址,他们应该去A. 北京周口店 B. 陕西西安 C.浙江余姚 D. 云南元谋2. 历史教师在介绍我国某一原始人类时,提到“他们生活在距今约70-20万年,已经会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此原始人类应该是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人3. 被后人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是A. 黄帝 B. 炎帝 C. 炎帝和黄帝 D. 蚩尤4. 下列有关我国夏、商、周三代兴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禹建立了夏朝 B.汤灭夏建立商朝C.周文王建立周朝 D.周武王建立周朝5. 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的标志是A. 炎帝和黄帝部落联盟 B. 禹建立夏朝C. 尧成为部落联盟首领 D. 原始农耕的出现6.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反 映的政治制度是西周的A. 郡县制 B. 分封制 C. 礼乐制 D. 中央集权制7. 商朝统治时期,由于水患,都城曾多次迁移。后把都城迁到殷,商朝统治开始稳定下来,这位迁都的商王是A. 商汤 B. 夏桀 C. 周平王 D. 盘庚8. 他对内整顿朝政,对外“尊王 攘夷”,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他是A. 周武王 B. 齐桓公 C. 晋文公 D. 楚庄王9. 成语“朝秦暮楚”与下列哪项关系密切?A. 春秋时期大国争霸的形势 B. 战国时期“合纵”“连横”的形势C. 秦国和楚国的地理位置 D. 秦国楚国灭亡的时间10.最近,电视剧《卧薪尝胆》被多家电视台播放。该剧反映了哪一历史人物的事迹A. 周文王 B. 吴王阖闾 C. 越王勾践 D. 晋文公11.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哪一朝代?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秦朝12. 战国时期有一户人家:老大因作战有功获得爵位,老二在家勤于耕作免除徭役,老三则被国君派往小县为吏。据此判断这户人家最有可能生活在A.齐国 B.秦国 C.燕国 D.楚国13.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最能触犯奴隶主贵族特权的是A.承认土地私有 B.允许土地自由买卖C.奖励耕战 D.推行县制14.下图中,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的青铜器是15.我国历最早的成熟汉字是A. 金文 B. 小篆 C. 隶书 D.甲骨文16.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一项化水害为水利的跨世纪工程,战国时期李冰父子也修筑了具有同样性质的一项水利工程,它是A.都江堰 B.长城 C.大运河 D.赵州桥17.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大变革时期,它反映在思想文化领域内出现了A. 春秋争霸战争 B. 战国兼并战争C. 百家争鸣 D.铁器牛耕的推广使用18. 他打破贵族对文化的垄断,首创私学,实行教育公平;他创立的儒家学派思想,成为中国几千年来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他是A.孟子 B.庄子 C.韩非子 D.孔子19.下列诸子百家的思想中,值得我们利用和借鉴的法家主张是A.“因材施教”和“温故而知新” B.“兼爱”“非攻”C. 法治、中央集权 D.“无为而治 ”20.“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李白在诗中称颂的“秦王”是A.秦孝公 B.秦穆公 C.嬴政 D.汉武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30分)请考生将非选择题答案直接答在试卷上!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周平王即位,把都城迁到洛邑,以避开犬戎族的进攻。平王时期,周王室势力已经 衰弱,诸侯以强并弱,齐、楚、晋等开始强大起来,政权也由地方诸侯掌握。(1)从材料可以看出,当时诸侯已经不把周王室放在眼里,这与周初分封诸侯的初衷背道而驰。那么,周初分封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呢?(2分)(2)材料中的“周平王东迁”之后这一阶段称为什么时期?(2分)(3)后来,晋国分裂成了哪三个国家?(2分)(4)秦始皇结束了这一分裂局面,建立我国历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什么?(2分)统一于何时?(2分)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桀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秦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对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其中影响的是卫鞅在秦国的变法。(1)材料中的“变法”指哪一历史事件?(2分)写出其中任一项内容。(2分)(2)根据材料二,请指出这一事件的目的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事件在秦国会产生什么积极影响?(2分)(3)对该变法的评价,刘鹏和王芳产生了分歧(见下图)。请问:评价历变法(改革)成功或失败的原则是什么?(2分)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 孔子的思想主张有:“节用而爱人,使民以 时”、“为政以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材料二: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深奥的学问)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材料三: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道德经》(1)孔子是哪一学派的创始人? (2分)其思想核心是什么?(2分)(2)战国时的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他又进一步提出了什么主张?(2分)(3)材料二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2分)(4)材料三反映的是与孔子同一时期哪一思想家的主张?(2分)答案1-5 DBCCB 6-10 BDBBC 11-15 BBCAD 16-20 ACDCC21.(1)为了巩固对周边的统治(2分)(2)春秋时期(2分)(3)韩赵魏三家分晋(2分)(4)秦朝(2分) 公元前221年(2分)

初一历史试题篇3

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题2分,计40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1、毒品是人类的公害,联合国确定每年6月26日为国际"禁毒日"。被誉为"中国禁毒第一人"、"世界禁毒先驱"的近代伟人是A.左宗棠 B.魏源 C.林则徐 D.邓世昌2、英国学者马士说:由于中国人民进行了激烈的禁烟运动,战争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这说明马士A、 认识到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 B 、肯定了中国禁烟运动的正义性C 、为英国侵略作辩护 D、 正确说明了英国发动的战争的目的3、鸦片战争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发展水平的是 A、美国 B、法国 C、英国 D、西班牙 4、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A.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B. 打开中国市场 C.割占中国领土 D.挽回鸦片被销毁的损失5、下列情况可能出现在1848年的是A、英国商人在北京、天津等地做生意 B、清朝官员负责治理香港岛C、英商迫使清朝海关官员降低进出口货物税率 D、日本商人在苏州、杭州开设工厂6、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主要是因为A中国首次遭到西方国家的侵略 B它开创了以条约形式掠夺中国的先例C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D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7、有人说,英法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海盗式的扩张”,给中国文化和人类文明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以下各项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A.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C.列强获取大量赔款 D.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洗劫并焚毁圆明园8、近几个月来,圆明园遗址的保护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当年,将这一号称“万园之园”的皇家园林变为废墟的是A.俄国军队 B.英法联军 C.八国联军 D.日本军队9、晚清诗人称赞的“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弟子满天山”的大将是指率军收复新疆的A.左宗棠 B.曾国藩 C.魏源 D.林则徐10、2009年是新疆建立行省 A、110周年 B、120周年 C、122周年 D、115周年11、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在下列历史人物身上能体现这种民族精神的是①邓世昌②曹汝霖③张学良④林则徐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12、爱国诗人丘逢甲在《春愁》中写道:“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诗中内容能让人联想起中国近代哪个屈辱条约 A.《南京条约》 B.《瑷珲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13、资本输出是列强对中国进行侵略的重要手段。下列不平等条约中,明确规定允许列强进行资本投资、开设工厂的是A、《黄埔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14、下列不平等条约中,使列强势力入侵长江流域最远的是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15、八国联军侵华的直接原因是 A.帝国主义国家企图进一步瓜分中国 B.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C.中国清政府的腐朽 D.日本侵华刺激了列强16、北京东郊民巷是重要的外国使馆界,这一地区单独被辟为“使馆界”始于A 、《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17、20世纪初,有人说清政府是“洋人的朝廷”,这种看法 A.是正确的,因为它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B.是正确的,因为中国已经成为殖民地 C.是错误的,因为它还是中国人的政府 D.是错误的,因为它根本不可能去统治洋人18、从内容来看,《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相比,的不同点是A.中国割去领土面积更大 B.开放通商口岸增多C.索取赔款数额不断增大 D.允许日本开办工厂19、我们学习鸦片战争的历史,知道清政府割地、赔款,丧权辱国时,我们应牢记的历史教训是A.鸦片危害严重 B.团结就是力量 C.落后就会挨打D.外交需要谋略20、《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内容的共同之处是A.割地 B.赔款 C.开设通商口岸 D.协定关税二、材料解析题(共10分)21、阅读下列二个材料材料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材料二:“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请回答:[1]、这两段话是谁的名言?(2分) [2]、“本大臣”指的是谁?“此事”指的是什么事件?(4分) 22、阅读下列材料“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之一炬。原来胜利就是一场掠夺。胜利者窃走了夏宫的全部财富……之后,他们双双拉着手荣归欧洲。” —(法国)维克多•雨果请回答:[1]、上述材料记述的是哪一场战争?(2分) [2]、“夏宫”指的是什么地方?(2分) 三、综合题(共20分)23、以下是某同学向他朋友介绍他所学到的历史知识,其中有三处错误,请你把它纠正过来。 你们知道吗?在中国近代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其中签订于19世纪40年代的是《马关条约》;签订于19世纪60年代的是《南京条约》和《天津条约》;签订于19世纪90年代的是《北京条约》;赔款最多的是《辛丑条约》,它签订于20世纪初。(6分) 答 1: 2: 3: 24、从英国割占香港岛到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其间经历了多少年?比较这两件国家大事,谈谈你的感想。(6分) 25、结合史实说明中国近代社会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8分) 附加题:(不计入总分,共10分)对于现今的圆明园,有些人主张在原地对圆明园进行重建,有些人则极力的反对重建。对于这二类人的主张,你的观点又是如何的?请说出你的理由? 附:车站中学八年级历史单元“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测 试 卷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20题: CCCBC CDBAC DCCCB DADCB二、材料解析题:21题: [1]林则徐 [2].林则徐,严禁鸦片22题: [1]第二次鸦片战争 [2]圆明园三、综合题:23题: 1.19世纪40年代签订的是《南京条约》 2. 19世纪60年代签订的是《天津条约》与《北京条约》 3. 19世纪90年代签订的是《马关条约》24题:答:经历了155年(1842——1997)。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是它能否屹立于世界之林的先决条件。近代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香港被外国侵略者割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所以中国能够收回香港,并对其行使主权。(意思相近可酌情给分) 25题:答:①、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后;②、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860年《北京条约》、《天津条约》的签订;③、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是在中日甲午战争后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④、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深渊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1901年《辛丑条约》后。附加题:答: ①、赞同重建:理由是:圆明园是中国封建时代建筑艺术和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且为世界罕见的博物馆和艺术馆,其被西方称为“万园之园”。重建圆明园,把它建成国家收藏珍宝文物的博物馆,恰恰可以证明新中国的强大。恢复当年的盛景,充分利用圆明园的无形资产,可以发展旅游事业,推动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②、反对重建:理由是:每一个遗址和残迹的历史感是任何复建后的景观都无法代替的,这段中国近代屈辱史对于以后世代中华民族的意义和价值要超过圆明园园林的价值。保留遗址,可以发挥其历史教育的功能,时刻教育广大人民不要忘记历史教训,深深地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无论什么时候,只有提高国力,国家强大了,才能避开国难临头。这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未来的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初一历史试题篇4

一、选择题:

1.毛泽东曾写道:“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这里的“始祖”是指

A.禹B.舜C.尧D.炎帝和黄帝

2.夏朝是我国历第一个国家,它的建立者是

A.炎帝B.黄帝C.禹D.启

3.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这些简称源于西周实行的

A.分封制B.郡县制C.三省六部制D.行省制

4.历史悠久的汉语言文字不仅是中华文化的载体,而且本身就是一种灿烂的文化。若寻找这一文化的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

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

5.文物反映一定时朗人类的社会活动。下列最能反映商朝社会生活的是

6.诸侯争霸是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最早“霸诸侯,一匡天下”的是

A.齐桓公B.晋文公C.秦穆公D.楚庄王

7.战国时期,秦国的军队特别富有战斗力,有“虎狼之师”之称。其主要原因是

A.将领冲锋在前的表率作用B.作战武器锋利先进

C.战场立功国家赐给田宅和爵位D.战略战术运用得当

8.人们为了说明一个深奥的道理,常用讲故事的方式。仔细回忆一下“无为而治”这一成语故事,它最能体现下列哪一学派的思想主张

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

9.下列人物中有一位被秦始皇奉为自己的理论指导老师

A.孔子B.孟子C.董仲舒D.韩非子

10.“在行政体制上,(秦始皇)废除地方分权的封建制……在地方建立直属于中央的郡、县两级行政区划。起先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以后又增至四十余郡。”该材料反映出秦朝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A.禅让制B.世袭制C.分封制D.郡县制

11.七年级(5)班同学在排演历史剧《汉武帝》,其中有一场景是汉武帝与朝臣议事。请你指出下列场景设计中有历史知识错误的一项

A.颁布“推恩令”B.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

C.商讨派谁出使西域D.商议开凿灵渠.

12.对开辟丝绸之路贡献的是

A.汉武帝B.张骞C.班超D.甘英

13.新疆地区是我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该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统辖开始于

A.张骞出使西域B.丝绸之路的开通

C.西域都护的设置D.宣政院的设置

14.《史记》是我国历第一部记传体通史,可以从书中查阅的史实有

①商汤灭夏②齐桓公称霸③商鞅变法④赤壁之战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15.古人常用“学富五车”来形容学问渊博,但也反映出当时书写工具的落后。那在古代的中国从什么时候开始,读书人外出游学时,不用带五大车的竹简,也可以达到“学富五车”呢

A.西周B.秦朝C.汉代D.唐代

16.《三国演义》里的“借东风”、“草船借箭”、“连环计”的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而它们都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有关.这场战役是

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

17.右图(魏晋时期民族流动示意图)中

历史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是

A.江南经济发展

B.北方文化繁荣

C.专制统治加强

D.国家统一完成

18.和右边的历史短剧台词(片段),相关联的是

A.商鞅变法

B.张骞出使西域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19.月球上和太阳系中都有以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命名的山和星体,他最突出的贡献是

A.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数B.测算的一年的时间较准确

C.写了一部数学专著《缀术》D.发明了骨算筹

20.周杰伦创作的歌曲:“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你唱到他的这首歌时会想到哪位书法家()

A.顾恺之B.司马迁C.祖冲之D.王羲之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30分)

21.和谐社会是对某种以人为本的、彼此合作与宽容而没有冲突的社会形态的美称,也是人类社会一直竞逐不息的理想追求。

阅读下列材料:(5分)

材料一:“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全世界都在讲中国话,我们说的话让世界都认真听话。”一曲明快的《中国话》,表达出人们对祖国的美好祝愿。

材料二: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对中国古今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民族心理素质的养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请回答:

(1)歌词中提到的“孔夫子”——如右图这位东方先哲,他的哪些思想观点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有一些合理成分或值得借鉴的地方?(2分)

(2)为了巩固政治统一,汉朝哪位皇帝开始用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思想?(1分)并在思想领域采取了什么措施使汉朝形成“大一统”的政治格局?(1分)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儒家思想的精华是什么?(1分)

22.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维护统一,巩固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题。那些有

利于国家统一的人或事在历史的长河中依然被后人传诵与铭记。

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雪》(1936.02)下半阙:

…………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请回答:

(1)中国历在哪一朝实现了第一次大统一?(1分)有什么重大意义?(2分)

(2)材料中的“秦皇”为了巩固统一创立了一套什么制度?(1分)当时的统治

者除称自己为皇帝外,还在中央政府主要设置了哪三大官职?(3分)

(3)材料中的“汉武”为了加强政治上的统一,他采纳谁的建议实施了什么措施?(2分)

(4)上述材料,就祖国统一的问题谈谈你的认识。(1分)

23.阅读下列材料:(6分)

材料一:乃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孝文帝要求南迁的鲜卑族一律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之中。

——北师大版教材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商君”是谁?(1分)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商君”改革的两项措施。(2分)指出此次改革的性质。(1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实行这些改革的主要历史作用?(1分)

(3)综合上述改革,从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1分)

24.阅读下列材料:(4分)

材料一: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饮食还给,不忧冻饿,亦亡千金之家。——《汉书》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

请回答:

(1)《宋书》里描写的南朝东晋时的江南与《汉书》描述的江南有什么不同?(2分)

(2)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2分)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20分)

12345678910

DCABAACBDD

11121314151617181920

DBCCCCACAD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30分)

21.(1)提出“仁”、“礼”的学说,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和谐社会人际关系。(2分)

(2)汉武帝(1分)“罢黜百家,独尊懦术”(1分)

(3)仁政、民本思想。(言之有理即可)(1分)

22.(1)中国历第一次大统一是秦朝。(1分)

意义: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的分裂割据,开创了中国历首次大一统的局面。秦朝是我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2分)

(2)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1分)太尉、丞相、御史大夫(3分)

(3)主父偃、推恩令(2分)

(4)祖国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题,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只有统一,国家才能富强,民族才能兴旺;

好的制度(政策)是维系和推动统一的重要条件。

(1分,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相应给分。)

23.(1)商鞅(1分)

内容: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2分)

性质:封建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1分)

(2)促进了民族融合,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为后来隋唐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1分)

(3)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坚持进一步对内改革。(1分,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相应给分。)

24.(1)不同:(2分)

《汉书》描述的江南,人烟稀少,耕作方式落后,商品交换很不发达,贫富分化的程度也很低。

《宋书》所描述的江南非常富饶,丰收年头,一年收获的粮食能满足几个郡人口的需要,出产的丝绵、布帛,可以供天下人穿用。

初一历史试题篇5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2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581年他建立隋朝,589年他统一了全国。请问“他”是A.隋文帝 B.隋炀帝 C.宋太祖 D.唐太宗2.589年,隋朝灭掉南朝的最后一个政权,重新统一全国。请问被灭的南朝最后一个政权是A.北齐 B.北周 C.梁朝 D.陈朝3. 隋朝时期,一位商人从今天的杭州由水路到洛阳做生意,他不会经过A.永济渠 B.通济渠C.邗沟 D.江南河4.下列关于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的表述最准确的是A.统治者贪图享乐 B.残暴的统治C.大兴土木工程 D.国家财政困难5.我国史学家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讲到:“汉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而唐代宰相则采用委员制。”这里的“委员制”是指A.三公九卿制 B.郡县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6.下列哪一选项不属于唐朝的中央政府机构A.防卫省 B.中书省 C.门下省 D.尚书省7.法律制度的出现和不断完善发展,体现了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是A.《隋律》 B.《唐律疏议》 C.《秦律》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8.1300多年前,唐朝公主离开都城长安,历经千难万险,来到雪域高原,与吐蕃王松赞干布和亲,开创了唐蕃 交好的新时代。嫁给松赞干布的唐朝公主是A.金城公主 B.文成公主 C.王昭君 D.金明公主9.唐贞观年间,为了求取佛经精义,玄奘毅然西行前往的佛教圣地是A.天竺 B.韩国 C.欧洲 D.日本10.“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鉴真东渡的目的地是A.印度 B.日本 C.朝鲜 D.欧洲11.神话小说《西游记》讲述了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其中“唐僧”的人物原型是A.张骞 B.鉴真 C.班超 D.玄奘12.归纳和总结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小王通过学习知道鉴真和玄奘的共同之处是①都是宋朝僧人 ②都在对外交往中有重大贡 献 ③都为完成使命历尽艰 辛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13.电视剧《贞观长歌》曾深受观众喜爱,你认为可能在剧中出现的画面是A.唐太宗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B.唐玄宗整顿吏治,进行改革C.唐玄宗诵读苏轼的词 D.唐太宗鼓励大臣直言皇帝的过错14.在海外的华侨、华人往往称自己是“唐人”, 他们聚居的地方被称为“唐人街”。海外华人自称为“唐人”的原因是A.喜欢唐朝的服装  B.唐朝在世界历享有较高的声望C.唐朝时中国才开始对外交往 D.唐朝人具有很高的制糖技术15.雕版印刷术在唐朝已经发明。右图是世界上现存最 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它是A.《丹经》 B.《史记》C.《诗经》 D.《金刚经》16.张老师在介绍宋朝市民生活的讲座中多次提及当时的娱乐场所。他提及的娱乐场所应该是A.茶馆 B.瓦舍 C.戏院 D.酒店17.宋朝流传“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当时全国最重要的粮仓在A.太湖流域 B.洞庭湖流域 C.鄱阳湖流域 D.洪湖流 域18.北宋前期,四川地区的商人购买货物时可能用的货币是A.交子 B.会子 C.开元通宝 D.光绪通宝19.南宋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在A.黄河流域 B.珠江流域 C.黑龙江流域 D.长江流域20.下列关于隋唐时期的历史基 本特征的概括最准确的是A.动荡与变革 B.分裂与融合 C.繁荣与开放 D.交往与冲突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30分)21.历史事件总是和历史人物紧密联系的。观察下面图片,回答问题。(共13分)请回答:(1)图一中历史人物是隋朝的第二位皇帝,也是我国古代有名的暴君,请问他是谁?(2分)在他统治期间,开凿了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这项工程是什么?(2分 )(2)图二中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发展,被后世誉为什么?(2分)请写出促成这一局面出现的一个原因。(2分)(3)图三中历史人物在他统治期间唐朝达到全盛,请问他是哪位皇帝?(2分)后世把这一全盛时期称为什么?(2分)(4)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说说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1分)22.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共8分)材料一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元•高明《琵琶记》材料二 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引申为牢笼、圈套)中矣。”——摘自北师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材料三 学者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 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于是有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能性。由此,官僚政治获得了非常大的弹性。”请回答:(1)以上三则材料与我国古代的哪一选官制度有关?(2分)该制度创立于哪一朝代?(2分)(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该选官制度中常设的考试科目有哪些?(2分)当时人们普遍推重什么科的考试?(1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选官制度有何积极影响?(1分)23.隋、唐、宋三个王朝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共9分)材料一 唐朝诗人皮日休诗:“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材料二 为君之道,必须先 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饱腹而身毙。……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按用重法邪? ——节选自《贞观政要》原文大意是:作为一个君王,一定要使百姓能够生存。如果君王损害百姓的利益来达到享乐的目的,就好像是割自 己身上的肉吃到肚子里,虽然肚子饱了,人却已经死亡。……我应当去掉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 役,少收赋税,选拔和任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吃穿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怎么能用严厉的刑法呢?材料三——摘自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请回答:(1)材料一中“此河”的中心在哪里?(2分)请你写出“此河”开凿后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积极的作用?(2分)(2)根据材料二回答,材料二中的君主为了“存百姓”,他准备从哪些方面做起?(至少两方面)(2分)(3)根据材料三分析,从西汉到北宋南北方人口的变化,反映了我国的经济重心出现了什么变化?(2分)(4)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请你谈谈哪些因素会影响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1分)七年级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第一部分 选择题(20分)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30分)21.(1)隋炀帝或杨广(2分); 大运河(2分)(2)贞观之治(2分);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知人善任、善于纳谏、实行“贞观新政”或具体写出贞观新政的内容(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得分)(2分)(3)唐玄宗(2分);开元盛世(2分)(4)重要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起到促进和推动或阻碍作用等(言之有理即可给1分)

初一历史试题篇6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个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1、有人说:““封邦建国”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这主要是评价A、世袭制B、禅让制C、分封制D、郡县制2、小说《封神榜》中有关“炮烙之刑”、“以酒为池”“悬肉为林”的描写,反映了统治者的极度暴虐腐朽。这与哪一位统治者有关?A、夏王桀B、商王纣C、周厉王D、周幽王3、2009年6月10日是我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按照“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下列那一项的存在形式明显不同于其他三项A、三星堆B、都江堰C、端午节D、故宫4、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是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农具,对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青铜农具 ②石斧 石锛 ③六角形铁锄A、①②③B、③②①C、②①③D、②③①5、学习历史有一基本结论就是“思想文化是一定现实的反映”。“百家争鸣”学术局面反映的社会现实是A、孔子“有教无类”,使社会上有学问的人增多B、夏桀暴政,人民怨声四起C、西周灭掉商朝,实行分封制D、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6、下列关于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的评价正确的有①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②在争霸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③在争霸过程中,许多国家都以改革加强了自身的力量④华夏族和其他各族频繁接触,促进了民族融合。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7、妈妈领着小明去看中医,某位自称是“神医”的人,给小明看一看气色,问了问病情,听了听小明的声音,就给小明开了药方。小明对妈妈说:“这个神医是冒牌的”。小明的判断依据是A、他没给小明切脉B、他没有给小明量血压C、他没有问小明得了什么病D、他对小明不够客气8、成语的来源以及构成形式复杂,又往往包含典故史实,警世箴言,散见于历代典籍。富含许多古代人的智慧结晶,也可视为先民的历史写照。下列成语中与我国春秋战国历史有关的是①破釜沉舟②纸上谈兵③风声鹤唳④退避三舍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9、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融合了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是①书法②雕塑③杂技④舞蹈⑤绘画A、①②③④B、 ②③④⑤C、①②④⑤ D、①③④⑤10、对联:“哀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所描写的人物是( ) A.李冰 B.孔子 C.屈原 D.司马迁11、同学们来到殷墟,讲解员指着一段文字残片告诉同学:“这文字记录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的价值。”由此判断,这些文字应该是( ) A.甲骨文 B.小篆 C.隶书 D.行书12、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的一场空前激烈的大战是()A.长平之战B.城濮之战C.桂陵之战D.马陵之战13、战国初年,晋国的卿大夫瓜分了晋国,形成的三个国家是()A.齐、楚、赵B.韩、赵、魏C.楚、燕、韩D.秦、齐、魏14、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从根本上说是由于( ) A.各国的变革 B.士人的四处游说 C.阶级统治的需要 D.生产力的飞速发展15、春秋战国时期的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主要是因为()A.农业重视使用肥料B.青铜器在农业中的广泛使用C.水利工程的兴修 D.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16、下列关于我国历法方面知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今天的农历,又叫“殷历”,是比较完备的历法B.战国时期,将一年分为12个月,有大小月之分和闰月之说C.相传在八千年前的夏朝,我国就已有了完备的历法D.战国时期,人们测定出一年24个节气,这是历法上的重大成就17、下列属于“三星堆”文化代表的是( )①司母戊大方鼎 ②青铜立人像 ③四羊方尊 ④青铜神树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18、“孔子很了解自己的学生,他知道高柴愚钝,曾参性子慢,子张好偏激,子路爱冲动,就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发挥他们的长处,帮助他们克服不足。”对这句话最准确的认识是: A.以“德”教化人 B.有教无类 C.因材施教 D.当仁不让于师19、最能代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音乐文化已达到很高水平的是:( )A.编钟  B.铜钟  C.七孔骨笛   D.陶埙20、商鞅变法成攻的主要原因是:( ) A.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B.百姓的欢迎C.个人才能卓越 D.符合历史发展潮流二、非选择题21、(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对中国古今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民族心理素质的养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儒家所追求的是一个以“仁”为核心,以“和谐”为目标的境界。因此,千百年来贯穿儒家文化的一个始终不变的特征就是“和”,“和”的首义是人与人的和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处在突出位置。“天人合一”强调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表明人最终要顺应自然规律。数千年来,这种和谐理念经过长期的熏陶,扎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渗透于中国的社会生活,造就了中华民族成为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 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再次强调,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请回答:① 材料中的“仁”的含义是指什么?(1分)儒家所强调的“和”是指哪两种“和谐”?(2分)② 和谐,是中国人几千年的梦想。请举例两位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除孔子以外)及他们关于和谐的观点。(4分)22、(7分)阅读下列材料: 霸道通宵论,强国先富民。令规传万户,徙木赏千金。 十载游羊地,三年悍将林。称雄当做首,变法古标今。(1)这首诗歌赞颂的人物是(1分) (2)诗中与右图相关的一句话是(1分) (3)说一说使诗中划直线部分现象出现的原因。 (2分)(4)最能证明划波浪线部分历史事实的是: (2分)(5)诗中哪一句评论对于我们今天的改革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1分)23、(10分)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论语》阅读上述材料,请回答:①上述内容反映了什么时期的历史事实?(1分)②管仲是如何“相”桓公的? (6分)③管仲相桓公有何结果?(3分)24、(13分)读图做题。读下图,做一下题目 (1) 在图1、2、3、4、5、6、7上,填出战国七雄的位置(7分)(2) 在图A、B、C中写出围魏救赵的战役、减灶诱敌深入的战役、纸上谈兵的战役。(6分) 25.读右图 (1)在图中的相应的位置标出相应的阶层的名称:(6分) (2)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了 。西周通过这个制度起到了什么作用?(1+3分)26、(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贾谊《过秦论》请回答:①材料反映的是哪次变法事件?这次变法发生于哪一年?“商君”指的是谁?(1+1+1分)②写出“内立法度”的具体内容。(1+1+1+1分)③ 商君因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最后惨遭车裂而死。你认为商君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你觉得商鞅的死值不值得?(2+1分)

参考答案1-----5CACCD6---10AADCC11----15AABDD16----20DDCAD21、(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对中国古今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民族心理素质的养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儒家所追求的是一个以“仁”为核心,以“和谐”为目标的境界。因此,千百年来贯穿儒家文化的一个始终不变的特征就是“和”,“和”的首义是人与人的和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处在突出位置。“天人合一”强调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表明人最终要顺应自然规律。数千年来,这种和谐理念经过长期的熏陶,扎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渗透于中国的社会生活,造就了中华民族成为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 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再次强调,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请回答:④ 材料中的“仁”的含义是指什么?(1分)儒家所强调的“和”是指哪两种“和谐”?(2分)“和谐”。 “和”的一是人与人的和谐,二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⑤ 和谐,是中国人几千年的梦想。请举例两位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除孔子以外)及他们关于和谐的观点。(4分)孟子保护环境,墨子“兼爱”“非攻”22、(7分)阅读下列材料: 霸道通宵论,强国先富民。令规传万户,徙木赏千金。 十载游羊地,三年悍将林。称雄当做首,变法古标今。(1)这首诗歌赞颂的人物是(1分)商鞅 (2)诗中与右图相关的一句话是(1分)城门立木 (3)说一说使诗中划直线部分现象出现的原因。 (2分)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竣工的旧贵族的特权。(4)最能证明划波浪线部分历史事实的是: (2分)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5)诗中哪一句评论对于我们今天的改革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1分)强国先富民23、(10分)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论语》阅读上述材料,请回答:①上述内容反映了什么时期的历史事实?(1分)战国时期②管仲是如何“相”桓公的? (6分)⑴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⑵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⑶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③管仲相桓公有何结果?(3分)齐国国富兵强,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24、(13分)读图做题。读下图,做一下题目 (3) 在图1、2、3、4、5、6、7上,填出战国七雄的位置(7分)(4) 在图A、B、C中写出围魏救赵的战役、减灶诱敌深入的战役、纸上谈兵的战役。(6分) 25.读右图 (1)在图中的相应的位置标出相应的阶层的名称:(6分) (2)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了 分封制 。西周通过这个制度起到了什么作用?(1+3分)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26、(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贾谊《过秦论》请回答:①材料反映的是哪次变法事件?这次变法发生于哪一年?“商君”指的是谁?(1+1+1分)商鞅变法 356年 商鞅②写出“内立法度”的具体内容。(1+1+1+1分)⑴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⑵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⑶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竣工的旧贵族的特权。⑷建立县制,有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⑥ 商君因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最后惨遭车裂而死。你认为商君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你觉得商鞅的死值不值得?(2+1分)成功, 商鞅的死值得,看变法是否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初一历史试题篇7

一、认识“误区”

一些教师认为,开卷就是打开课本、资料,抄抄便可,因此教学时只需让学生看看课本,教师讲讲资料,考试时便可以应付自如了。有些毕业班的历史教师认为自己教学任务重,没有太多的时间与学生沟通,而学生则认为历史是开卷考试,复习不复习都差不多,到时候翻书找答案就行了。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如不及时纠正,历史教学工作就很难开展,教学质量也很难保证。历史开卷试题具有开放性、主观性、综合性、探究性、实践性等特点,可以在教材中找到其“源”,并且许多试题需参阅几个知识点,在综合分析、判断后才能确定出正确答案。只有将教学方面的认识误区纠正了,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历史考试成绩。

二、科学分析

以开放性、主观性、探究性为特点的初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开卷考试,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训练学生的主观思维为主,融历史知识于始终,营造宽松、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共进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能力和素质的不断提高。教师还要做好初中、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工作:一是引导学生注重历史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联系现实的抽象思维分析、概括能力的提升。教师要引导学生扩大自己的阅读面,及时捕捉各种有效信息提供给学生;二是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强调该背的一定要背,把知识消化吸收,并引导学生学会整理笔记,将知识点系统化地划分成不同的专题。

三、有效教学

历史实行开卷考试后,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学习探究, 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重视过程教学,让学生多讲、多说、多做,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如总结知识、归纳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此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熟悉开卷题型,掌握答题技巧。初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开卷试题题型一般有选择题、列举题、材料解析题、问答题等,学生应知其解题规律、特点、技巧,在训练中不断提高答题水平。

1.选择题一般由题干与选项两部分组成,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理解掌握的准确性,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阐释能力与辩证思维能力。解答时,应从准确性、最佳性角度去思考。

2.列举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相关历史知识的认知、综合、归纳能力。

3.材料解析题能全面地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历史人物、事件的能力。做此类题,首先要读懂材料,从时间、出处、人物、事件及相关历史知识理解考虑,并迅速查阅课本资料,再分析所问问题,找出相关知识点,最后综合分析,归纳作答。

4.问答题是历史考试的传统题型,考查学生对重点知识的完整准确的认知掌握程度。做题时,先审题,重点分析关键性词语,找准知识点。

四、初、高衔接

初一历史试题篇8

关键词:初中历史;试卷;评改

初中历史学科内容丰富,其中包含了诸多历史人物、事件以及时代变迁等,因此该课程的学习需要学生大量记忆,这就使学生在记忆过程中出现内容混淆等状况,因此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要掌握技巧,在背诵的基础上多了解一些课外知识,从而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结果。然而考试作为检测学生学习状况的一种手段,主要的目的是将教与学相统一,提高教学效果。本文主要分析了试卷批改和讲评的手段,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历史知识提供重要依据。

一、历史试卷讲评分析

考试的目的是通过学生在试卷中具体的情况,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以后的学习效果。因此在评改试卷中,不应该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要通过考试,针对其中的问题做好记录,找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非单纯地评分。历史试卷在讲评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在知识掌握以及概念理解方面,知识迁移以及应用能力方面暴露出此问题。教师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讲评,做好查漏补缺工作,最终的目的是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淡化考试成绩,重视试卷中反馈的问题,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在试卷讲评中,具体做到:①让学生交换评卷。通过别人试卷中出现的问题看自己试卷中是否也存在,试卷的书写是否规范等。学生常常忽略的问题要重点分析。这种交换评卷角色的方式,让学生以评卷员的身份从试卷中发现问题,为以后学习打下基础。②了解出题的意图以及采分点。教师在历史试卷讲评过程中,要让学生了解到出题的目的,明确各个采分点。对知识进行标注给分,这样学生明白知识的掌握层次,以便在下一次考试回答中,不失去分数。③做好批注评分和签名。为了提高批卷的客观性,提高试卷的讲评效果。因此在批卷过程中要在试卷上注明批卷人。批注并评出分数,提高评卷质量,这也是一种评卷的负责态度。

二、对评卷结果要予以肯定和表扬

在历史试卷评卷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评卷结果进行查阅,重新把关之后,再做最后的分数确定。针对在批卷过程中对批注比较认真以及批卷比较合理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并且在上课的前几分钟,要当堂进行表扬和鼓励。这样有助于在以后的评卷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另外针对在评卷过程中发现的不合理现象,教师同样要重视,及时进行谈话等,对相关学生进行指导。另外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先总结原因,再从教师的角度分析并指出问题,进一步强化历史学习的知识点及正确解题的思路,提高历史答题的技巧和要点,提高以后的学习效果,使得以后的评卷更加合理。

三、特别纠正

针对个别学生在试卷中存在的问题,对其进行指导和引导,以正确的解题思路来提高试卷成绩。历史考试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另外使得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了解不同的题型。有目的性地帮助不同学生分析试卷问题,找出失分的原因。针对学生在试卷中反映出的情况,从基础知识、解题技巧上进行分析并查漏补缺,针对不同的原因,教师给予正确的指导和讲评。另外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在比较试卷效果的过程中,总结原因,然后站在教师的角度分析。最终达到强化知识点以及掌握正确解题思路的效果,避免同样的问题再次出现,明确答题要点。学生通过历史试卷来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丰富历史内涵,了解更多的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人物。

四、总结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初中历史试卷在评卷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阐述了在评卷完成之后如何进行讲评等工作,针对学生在试卷中反映的问题进行探究,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历史考试成绩,丰富其历史知识的目的。通过考试,学生了解了自身掌握历史知识的情况,另外还可以从试卷中反映的问题,为以后答题提供更多的技巧。在评卷过程中针对试卷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予以及时的改正,做好查漏补缺工作,最终的目的是让教师不断完善教学方法,让学生提高答题能力和历史学习效果。教师要淡化考试成绩,了解考试的真正目的,让学生提高历史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余秀兰,吴云生,于学忠,夏燕.影视作品应用于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及改进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23).

初一历史试题篇9

1.历史学习得不到足够重视历史考试之所以在初中的升学考试中,慢慢地从以前的闭卷考试变成现在的开卷考试,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发生的原因和结果等考试内容,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记忆起来相当复杂,耗时耗力。所以大部分学生只是在考试之前进行突击记忆,导致很多学生在考试过后就将其忘却,这样对于倡导素质教育的现阶段教育来说,是没有太大必要的,所以才将闭卷考试变为开卷考试。但历史教育的核心一直是没有变的,依然要求学生按了解历史、分析历史和理解历史三个递进的层次来学习。可是这一目的随着开卷考试的普及被很多学生误解了:认为历史考试就是“抄”,只要记得住书本上的重点考点,在考试过程中就完全没有问题,所以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不够专心,不够认真,难以达到可以自主分析历史和理解历史的层次。这就导致学生不能在历史学习中体会到历史教育的快乐和内涵,当开卷考试考出的题目课本上没有明确解答,学生就会出现难以下笔、不知所措的情况。

2.以分数为目的,对历史学习存在一定的偏见

如果上面所述的第一种情况,是因为开卷考试的“开卷”情况所造成的,那么有些学生以分数为目的,则让历史学习呈现出了另一种极端。有些学生为了保证在考试中取得比较好的成绩,在课本资料上标注考试考点,把历史课本化成了一个个“点”,让原本连贯的历史学习变成了一张“考点分布图”。这种舍本逐末的历史学习方式不足为奇,很多中学生都存在这样的情况。这样就偏离了原本的历史学习目的,即便是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也不能完全说明其真正学习了初中历史。

二、开卷考试下的初中历史教学研究

1.以培养兴趣为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中学生的心智发育相对小学阶段来说,是比较成熟的。这时候大部分的中学生已经开始能自主的接触课外书,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特点,在课堂历史教学中,运用一些可以引起学生兴趣的小故事,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吸引过来。并在此基础上给学生推荐一些轻松有趣的历史读物,激发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研究兴趣,并对一些热门影视剧中体现出的历史问题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在生活中也能看到历史事件、发现历史问题。

2.提升课堂效率,构建知识脉络

在保证学生有兴趣学习历史的前提下,教师可以从课堂入手,帮助学生构建历史学习的知识脉络,运用提问回答的方式,对课堂学习进行梳理。在九年级下学期的总复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按座位顺序进行问答,让全班学生加入到梳理知识脉络的学习当中去。例如:梳理中国古代历史,可以让学生自主梳理,比如提出问题“夏朝之后是什么朝代?这一列座位的同学可以看着书本依次回答,一人一个朝代,最好说出此朝生的大事件,说完下一个同学接着说。”用这样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从思想上重视起历史课堂的学习,在这种稍具“压力”的氛围中,让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分布情况有一个比较深刻的印象,这对其了解历史、分析历史和历史考试,都有很大的好处。

3.扎根教材,联系时事热点,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纵观多年的历史开卷考试内容可以知道,考试范围的根本还在于教材之中。有些考试内容的答案本身就是课本原文,但是有些学生却因为题目换了一个问法,就不知道该如何是好,这是典型的分析能力缺失的表现。要想让学生真正能做到举一反三,最好的办法还是让学生明白教材重点段落的真正含义,只有真正理解,才有可能“以不变应万变,答题答到点子上。”而想要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联系时事热点,用现在联系过去,启发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思考。例如:世界历史中的美国历史部分,就可以根据美国是目前世界上超级大国的现状,去启发学生回忆美国的发展历史,设问“是什么原因让美国成为超级大国?”、“美国的历史上出现了什么情况,让它能短时间内迅速发展?”等问题来启发学生对课本教材的深入理解,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能独立明白遇到问题的核心,在答题时切中要点,并切实掌握历史知识。

4.注重平时积累,提高应试技巧

初一历史试题篇10

在新课程改革下,初中历史教师要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改变教学方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分析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低效化的原因,并探讨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打造初中历史高效课堂。

一、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低效化的原因

1.受传统教学模式所限。

当今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沿用了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枯燥乏味,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无法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2.忽视学生的能力培养。

初中历史教师只注重学生的应试能力,不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就使得学生缺乏实践锻炼,不能适应社会发展。

3.教师素质不高。

如果历史教师没有较高的素质,就无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就要提高自身素质。

4.历史教材内容有待完善。

历史教材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参照,需要契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而当今的历史教材内容单调,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用这样的教材教出来的学生,必然只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考试,而不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

5.初中历史教学效果评价制度有待改革。

目前,学生的考试成绩是衡量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标准,这极大地影响了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不合理的教学效果评价制度限制了历史课堂教学的发展,对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起不到任何推动作用。

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低效化的解决对策

1.改变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教师必须改变以往那种以自己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把学生当作课堂教学主体,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变被动为主动,激发历史学习兴趣,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学习效果。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必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只有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会主动学习,提高对历史的热爱程度,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3.契合社会现实。

在教学中,教师要契合社会现实,为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历史基础,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现实,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另外,教师还要以教材为依据,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明白,历史知识就在生活之中,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知识。

4.改变教学评价制度。

在以往的初中历史教学中,考试成绩是教学效果的主要评价标准,但实践表明,成绩优秀并不代表能力优秀。因此,考试成绩不能作为历史教学效果的唯一评价标准。对此,教师要建立与现代社会相契合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评价制度,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5.提高教师素质。

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发展。对此,学校要为历史教师提供相应的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