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故事成语十篇

时间:2023-04-09 14:46:38

寓言故事成语

寓言故事成语篇1

1、望洋兴叹:原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2、狐假虎威:假:假借;凭借。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去吓唬其他野兽。比喻凭借别人的威势来欺压人。

3、刻舟求剑:舟:船;求:寻找;寻求。在船上刻记号;寻找失落水中的剑。比喻办事方法不对头;死守教条;拘泥固执;不知道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化。

4、守株待兔: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或抱着侥幸心理妄想不劳而获。

5、画蛇添足:画蛇时添上脚。喻指徒劳无益;多此一举。

6、庖丁解牛:庖丁:厨师。厨师解割了全牛。比喻掌握了解事物客观规律的人;技术纯熟神妙;做事得心应手。

7、滥竽充数:滥:与真实不符;竽:一种簧管乐器。不会吹竽的人冒充吹竽行家;混在乐队中凑数。比喻没有本事的人冒充有本事;或以次货冒充好货。有时也表自谦。

8、坐井观天:坐在井底看天。比喻眼界狭小;见识有限。

9、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十分坚强的毅力和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

10、黔驴技穷:黔:今贵州省;穷:尽。黔地的驴;本领穷尽了。比喻极为有限的一点本领也用尽了。

11、买椟还珠:椟:木匣;珠:珍珠。买下了盛珍珠的盒子;却退还了匣子里的珍珠。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

12、亡羊补牢:羊丢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13、叶公好龙:叶公:春秋时陈国的一个人;好:爱好。比喻表面上爱好某种事物;但并非真正地爱好它;甚至畏惧它。

14、南辕北辙: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15、掩耳盗铃:掩:遮盖;盗:偷。把耳朵捂住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不会听见。比喻自欺欺人。

16、杞人忧天:杞:古时国名;忧天:担心天塌陷。杞国人担心天会塌下来;寝食不安。比喻不必要的或毫无根据的忧虑。

17、鹬蚌相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省语。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18、井底之蛙:井底下的青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短浅的人。

寓言故事成语篇2

1、无价之宝:无法估价的宝物。指极珍贵的东西。

2、叶公好龙: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3、有名无实:光有空名,实际上并不是那样。

4、下笔成章:一挥动笔就写成文章。形容写文思敏捷。

5、以管窥天:管:竹管;窥:从小孔或缝隙里看。通过竹管子的孔看天。比喻见闻狭隘或看事片面。

6、掩耳盗铃:掩:遮蔽,遮盖;盗:偷。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7、羽毛未丰:丰:丰满。指小鸟没长成,身上的毛还很稀疏。比喻年纪轻,经历少,不成熟或力量还不够强大。

8、望洋兴叹:望洋:仰视的样子。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9、异军突起:异军:另外一支军队。比喻一支新生力量突然出现。

10、以强凌弱:仗着自己强大就欺侮弱者。

11、饮醇自醉:醇:浓酒。比喻与宽厚人交,不觉心醉。

12、一鸣惊人:鸣:鸟叫。一叫就使人震惊。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

13、有备无患:患:祸患,灾难。事先有准备,就可以避免祸患。

14、休戚相关:休:欢乐,吉庆;戚:悲哀,忧愁。忧喜、福祸彼此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15、饮鸩止渴:鸩:传说中的毒鸟,用它的羽毛浸的酒喝了能毒死人。喝毒酒解渴。比喻用错误的办法来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不顾严重后果。

16、一发千钧:发:头发;钧:古代的重量单位,合三十斤。危险得好象千钧重量吊在一根头发上。比喻情况万分危急。

17、亡羊补牢:亡:逃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18、庄周梦蝶: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

19、一鼓作气: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0、危如累卵:比喻形势非常危险,如同堆起来的蛋,随时都有塌下打碎的可能。

21、望梅止渴: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22、郑人买履: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

23、韦编三绝: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24、指鹿为马: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25、一日千里:原形容马跑得很快。后比喻进展极快。

26、朽木不雕:朽坏的木头无法雕刻。比喻人不上进,无法成材。

27、兴高采烈:兴:原指志趣,后指兴致;采:原指神采,后指精神;烈:旺盛。原指文章志趣高尚,言词犀利。后多形容兴致高,精神饱满。

28、刎颈之交:刎颈:割脖子;交:交情,友谊。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29、一傅众咻:傅:教导;咻:喧闹。一个人教导,众人吵闹干扰。比喻不能有什么成就。

30、一木难支:大楼将要倒塌,不是一根木头能够支撑得住的。比喻一个人的力量单薄,维持不住全局。

31、为虎作伥:伥:伥鬼,古时传说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后变成伥鬼,专门引诱人来给老虎吃。替老虎做伥鬼。比喻充当恶人的帮凶。

32、自相矛盾: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33、言过其实:言:语言;过:超过;实:实际。话说得过分,超过了实际情况。

34、夜郎自大:夜郎:汉代西南地区的一个小国。比喻人无知而又狂妄自大。

35、一丘之貉:丘:土山;貉:一种形似狐狸的野兽。一个土山里的貉。比喻彼此同是丑类,没有什么差别。

36、坐井观天:坐在井底看天。比喻眼界小,见识少。

37、以卵击石:拿蛋去碰石头。比喻不估计自己的力量,自取灭亡。

38、五日京兆:京兆:即京兆尹,古时国都所在地的行政长官。比喻任职时间短或即将去职。

39、小心翼翼:翼翼:严肃谨慎。本是严肃恭敬的意思。()现形容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

40、一诺千金:诺:许诺。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

41、一毛不拔:一根汗毛也不肯拔。原指杨朱的极端为我主义。后形容为人非常吝啬自私。

42、与虎谋皮:跟老虎商量要它的皮。比喻跟恶人商量要他放弃自己的利益,绝对办不到。

43、先发制人:发:开始行动;制:控制,制服。原指丢动手的牌主动地位,可以控制对方。后也泛指争取主动,先动手来制服对方。

44、无出其右:出:超出;右:上,古代以右为尊。没有能超过他的。

45、约法三章:原指订立法律与人民相约遵守。后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

46、愚公移山: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47、鱼目混珠:混:搀杂,冒充。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用假的冒充真的。

48、予取予求:予:我。原指从我这里取,从我这里求(财物)。后指任意索取。

49、曾参杀人:比喻流言可畏。

50、心旷神怡:旷:开阔;怡:愉快。心境开阔,精神愉快。

51、有脚阳春:承春:指春天。旧时称赞好官的话。

52、一败涂地:形容失败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53、一钱不值:一个铜钱都不值。比喻毫无价值。

54、未雨绸缪:绸缪:紧密缠缚。天还没有下雨,先把门窗绑牢。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

55、五色无主:五色:指人脸上的神采;无主:无法主宰。形容恐惧而神色不定。

56、以貌取人:根据外貌来判别一个的的品质才能。

57、先声夺人:先张扬自己的声势以压倒对方。也比喻做事抢先一步。

58、万死不辞:万死:死一万次,形容冒生命危险。万一万次也不推辞。表示愿意拼死效劳。

59、一挥而就:挥:挥笔;就:成功。一动笔就写成了。形容写字、写文章、画画快。

60、完璧归赵: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61、一暴十寒:虽然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不可能生长。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又懒散,没有恒心。

62、一代楷模:一个时代的模范人物。

63、下车泣罪:旧时称君主对人民表示关切。

64、一国三公:公:古代诸侯国君的通称。一个国家有三个主持政事的人。比喻事权不统一,使人不知道听谁的话好。

65、鹬蚌相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省语。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66、阳春白雪:原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种较高级的歌曲。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67、庸人自扰:自扰:自找麻烦。指本来没事,自己找麻烦。

68、妄自尊大:过高地看待自己。形容狂妄自大,不把别人放眼里。

69、一夔已足:夔:古贤臣名,为舜时的典乐官。夔一人已足制乐。指只要是真正的人才,有一个就足够了。

70、一窍不通:窍:洞,指心窍。没有一窍是贯通的。比喻一点儿也不懂。

71、以古非今:非:非难,否定。用历史故事抨击当前的政治。

寓言故事成语篇3

关键词:寓言故事 初中语文 教学活动 应用方法

前言:

寓言故事的篇幅一般较小,但其内容却具有强大的表现力。将寓言故事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中,会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启发,更能促进学生与教师产生情感共鸣。寓言故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加强寓言故事应用,会推动初中语文教学生活化,促进教学创新。多利用寓言故事来充实课堂,会使学生的思维空间扩大,更可以为师生建立起情感互动的话题。因此,寓言故事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势在必行。[1]

一、寓言故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将寓言故事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中,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突破,在实际实施中,还存在一些困难。

1.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思想老旧

语文教师的教学思想,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大多数教师在多年的教学中,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思维。将课本中的内容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记住生词,背诵课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寓言故事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是否可以得到应用,并不是教师所关注的问题。教师满足于自己的教学成果,认为没有更改教学内容与模式的必要。正是因为如此,寓言故事在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并不普遍。[2]

2.寓言故事的应用方法单一

寓言故事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出现都是有原因的,一般来讲,大多数教师只有在面对寓言课文的时候,才能意识到寓言的存在。还有一部分教师,会在向学生讲解某些道理的时候,才会使用寓言故事,而不会将寓言故事应用到新课的导入中,也不会将寓言故事作为师生互动的凭借。单一的寓言故事应用方法,使得寓言故事对于课堂教学活动的促进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3]

二、寓言故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对策分析

应用寓言故事开展初中语文教学活动,对于初中学生语文学习观的改革以及初中语文教学创新,都有重大意义。下面,笔者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内容提出几点教学方法:

1.加强寓言故事在课堂导入部分的应用

调动初中学生对语文学习活动的兴趣,是一名优秀教师必须要做到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导入环节的作用,通过导入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产生热情与兴趣。寓言故事,可以成为课前学生讨论的核心,更可以成为学生融入课堂活动的开端。教师在导入环节对寓言故事进行合理利用,会推动教学顺利度的提高。[4]

比如在讲解有关于《论语》十则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寓言故事来开始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像《拔苗助长》这样的寓言故事,给学生时间,组织学生就拔苗助长的故事进行讨论,发现其中的道理。在简单的讨论之后,一些学生说“拔苗助长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踏实”,一些学生说“我们不能急于求成,要有耐心”等。在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时,教师就可以说“恩,你们说得非常好,无论遇到什么事,我们要理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不是一个故事,更不是一个寓言,但却是寓言的精华,是更多正确的道理,那就是论语。”通过这样的课堂导入,全体学生的注意力都为学习内容所吸引,教师可以更加有效地开展后续教学,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教学导入环节,寓言故事可以成为促进教学效率提高的推动者。

2.于师生互动中应用寓言故事

师生互动是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教学改革的推进,更要求广大教师关注师生之间的互动,利用互动与学生之间建立起良好的情感关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利用寓言故事的引用,来促进师生互动点的出现。教学现代化条件的充实,让教师有条件利用多媒体设备放映寓言故事,给初中学生更强烈的体验感。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寓言故事引导学生做思维运动,教师要成为学习中的一员,放弃传统的教师权威形象,与学生多讨论,多辩论,让学生思维更加科学。

比如在讲解《皇帝的新装》的时候,在了解了课文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进行课外扩展,讲述《掩耳盗铃》的寓言,组织学生将二者进行对比,从中找到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教师与学生进行有效地互动,对学生进行引导。像“你们觉得皇帝的新装中的皇帝中掩耳盗铃者有什么不同呢?”一些学生会说“他们都很愚蠢,但一个是被别人欺骗,一个是自欺欺人。”由此可见,寓言在师生互动中的引入,往往能够深化教学内容。

3.利用寓言故事讲解学习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语文学习方法进行了解与掌握。学生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效率的提高。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都会用“你应该怎样学,必须怎样学才能学好”这样的句式为学生传递学习方法,让学生倍感学习压力。其实,教师完全可以通过分享寓言故事来引导学生去体会语文学习的方法。

比如,在讲解多练习这样的学习方法时,教师可以利用纸上谈兵的寓言故事,让学生自己体会到实践与应用的重要性,自然地接受多练习这样的学习方法,而不是感觉教师在逼迫自己学习。

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一门人文性较强的学科,初中语文教学对于初中学生语言思维以及逻辑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语文学科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密切,同样来自于生活中的寓言故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得到应用,是促进初中语文学科教学满足社会需求的重要表现。笔者针对寓言故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提出了几点教学方法。希望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关注寓言故事的作用,让寓言故事成为推动初中语文教学质量提高的元素。

参考文献:

[1]. 张怀东.寓言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领悟寓理[J].陕西教育(行政版).2007(10)

[2]. 郑永军.对寓言教学的再认识[J].基础教育研究.2008(08)

寓言故事成语篇4

一、寓言故事寓意现实化的教学策略

之所以称之为寓言故事,是因为其寓意。但是中国古代的很多寓言故事的寓意非常深刻,很难被幼儿理解,对幼儿不具有教育意义。因此挖掘寓言故事的教育价值,使其寓意现实化是寓言故事教学的重点。比如,《拔苗助长》原本的寓意是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然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中班幼儿来说却难以理解。因此我把这个寓言故事的寓意重点放在做事“不要着急”上,这对中班幼儿来说就相对简单多了。

二、寓言故事情节生活化的教学策略

有了现实化的寓意之后,回归生活、在生活中内化吸收是寓言故事的教育价值所在。比如,在寓言故事《拔苗助长》中,当幼儿了解了做事不能太着急后,我就将《拔苗助长》的故事情节进行情境迁移。在幼儿的生活中,确实有很多事情是因为着急了而做不好的。比如,穿裤子太着急了就容易把裤子前后穿反。又如,说话太着急了,说得太快了别人就听不懂。这些经常会发生在幼儿身上的着急事件会引发幼儿的情感共鸣,使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生活中当幼儿着急的时候。教师不妨用“拔苗助长”暗示一下,幼儿往往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更好地发挥寓言故事的教育意义。

三、寓言故事语言原汁化的教学策略

寓言故事短小精悍的原因在于其语言的简单精炼,一件事情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这就是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是现代汉语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在幼儿理解寓言故事的基础上,我们要尊重原创,让幼儿感受原汁原味的寓言故事的语言文化的优美,从而为后续自主阅读寓言故事奠定基础。比如,《掩耳盗铃》《郑人买履》等寓言故事用语对仗工整、平仄有韵。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解释这些字、词的具体含义使幼儿理解。但不要刻意修改寓言故事的名字和其中的内容。使幼儿失去接受古代优秀文化的机会。

四、寓言故事内容画面化的教学策略

寓言故事成语篇5

1.寓言的概念和特点

何谓寓言?“寓”即寄托、包含在内。“言”即讲道理。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是通过一个假托的简单的故事,用比喻、象征或拟人等手法说明某种道理,常常带有讽刺或劝喻性的作品。寓言篇幅短小,内容单纯。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生物,也可以是无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得深奥的道理以简单的故事体现出来。也有的寓言在开头或结尾处点明寓意。

写作寓言的目的就是借用比较短小、浅显的故事来表达比较重要、深刻的道理。寓言这一文学体裁主要有下面三个特点。

1.1 寓意于“言”,“言”此意彼,“言”小意大。《刻舟求剑》讲的是古代一个楚国人在乘船时,把宝剑掉到了江里,他在船上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个记号。等船靠岸后,才在有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找剑。这样找剑,当然是找不到的。作者用这样的故事,讽刺了拘泥固执,不知变化的人。

1.2 主题大多带有讽刺性和劝喻性,着重说明不应当怎样做或应当提防些什么。如《狼和小羊》讲的是狼为了吃掉小羊,找了很多借口,虽然这些借口被一一驳倒,但最后还是龇着牙把小羊吃掉了。作者以此来提醒人们,要看清像狼一样的残暴凶恶的真面目。

1.3 篇幅短小,内容单纯,故事能发人深思。《狐假虎威》讲的是狐狸借老虎的威风恐吓群兽的故事,它能启发人们憎恨那些假借别人的权势当做自己的威风,以吓唬弱小者的人的卑劣行径。

2.寓言教学的重点、难点和方法

阅读寓言,要学会准确地把握寓意,防止“及表不及里”,或牵强附会地理解。运用寓言,要注意有的放矢、掌握分寸,防止生搬硬套、滥用误用。寓言教学,首先应注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一般而言,寓言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谈感想。其教学难点是小学生不易分清故事和含义。因为寓言讽刺的真正对象不是寓言本身的形象,而是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人和事。一些学生在学习寓言时,往往只懂得讲寓言的故事,而讲不出寓意,或将寓言的故事情节当成寓意,这就是寓言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及表不及里”的现象。因此,寓言故事应讲究教学方法。

2.1 寓言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2.1.1 引导学生感受寓言中描写的形象,寓言的寓意是包含在故事情节中并通过鲜明生动的形象来表达的。学生只有在具体完整地感知寓言中的形象后,才能领会寓言的寓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语言分析,因为寓言的形象是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的。

2.1.2 通过预读领会含义。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并在阅读中抓住简短的语言文字,认真领会每句话的含义。只有细细咀嚼、品味,才能更好地体会出寓言所包含的寓意来。

2.1.3 揭示寓意。学生只有在感受了寓言中的形象之后,才能领会它的寓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急于将寓意告诉学生。揭示寓意是个复杂的过程,教师也只有分析了寓言中的形象,使学生在了解了中心思想的基础上,再揭示寓言的寓意,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

2.2 教学寓言时要注意的问题。由于教材选取的大多是古代寓言,所以寓意含蓄而深刻。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感性形象为主的,领悟故事中的深层含义,包括引申意义和比喻意义有一定难度,所以,让学生理解寓意,教学时就要力求化难为易,注意下面几方面的联系。

2.1.1 与现实联通。寓言教学需在虚构与实际之间游走。寓言用虚构的故事、夸饰的情节道出恒久的道理。天真的孩子会在课堂里无所顾忌地喊出:“老师,这是假的!”那么此时老师要以合理的方法让学生把知识和现实有效地联系起来,以便孩子的理解和应用。

2.1.2 与古文接通。寓言教学需在今文与古文之间转换。小学课本中的寓言故事都是以现代白话文的形式选入的,虽然读来明白如话,但从语文课的角度来讲,古代寓言在经过翻译之后,其语言失去了典雅、庄重、凝练和隽永的意味。这是一种遗憾。儿童时期是人生记忆的黄金期,利用这个时机学习一点文言文事半功倍,也有利于学生陶冶情操、丰富想象、提高艺术鉴赏力,为将来进一步学习文言文奠定基础。

寓言故事成语篇6

寓言,顾名思义就是“寓意于言”。寓言大多借助于短小精悍的故事,揭示出了一些精辟的道理。其内容虽然是虚拟的,但它却是劳动人民生活经验的总结,永远闪烁着劳动人民思想的光辉,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世界各国的寓言大师们总喜欢用十分洗练的笔法,以寥寥数笔勾勒出故事的轮廓,从而揭露出社会上的假、恶、丑现象以及违反客观规律的思想和愚昧可笑的行为。《伊索寓言》《拉封丹寓言》《莱辛寓言》《克雷洛夫寓言》是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的最经典的四大寓言,其中的故事篇幅短小、节奏明快,字里行间流露着崇美、向善的思想。

古今中外,不管是成人还是少年儿童,只要陶醉于这些经典之作,精神就会得以感染,心灵就会得以净化,情操就会得以陶冶,人生境界就会随之而升华。毋庸置疑,这些寓言故事曾在人类历史上发挥过并永远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们的确是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瑰宝。

寓言的突出特点就是“寓理于乐,寓情于趣”,所以自从寓言这种文体诞生来,就深受人们喜爱。小学生从小与寓言交朋友,阅读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可以从中学到许多做人的道理,可谓受益匪浅。人教版、苏教版、语文S版等多家小学语文教材的编者们,独具慧眼,瞄准了寓言这一有待开发并利用的资源,将一些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选编到教材中来,让寓言这种魅力无限的文学,丰富着学生的精神世界,滋养着学生的心灵。

阅读寓言,关键就是要准确理解寓意。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在课堂上挖掘寓言这一宝贵资源的教学价值,引领学生步入寓言这方美的天地,让学生沉浸于美的境界,享受审美愉悦呢?笔者通过近年来的学习与实践、摸索与总结,逐渐形成了寓言阅读教学“五步教学法”,即“感知故事知情节―体悟情感解内涵―领会寓意明道理―欣赏手法品美点―联系生活辨美丑”。

一、感知故事知情节

“故事+道理=寓言故事”,这是寓言的基本结构。因此,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把寓言当作优美的故事来读,初步感知寓言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怎样,故事中有哪些人物,主要人物是哪一个,他们(它们)各自扮演了什么角色。学生只有弄清了故事的情节,才可能从故事中读出道理来。感知故事是读出道理的前提和基础。

二、体悟情感解内涵

寓言大多是颂扬真、善、美,抨击假、恶、丑的。因此,在寓言故事中,作者塑造的一些形象都有着善恶分明的品质,而且形象中的好与坏、善良与凶恶,正义与邪恶常常对照地出现。当学生初步感知了寓言的情节之后,笔者就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走近人物。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从主要人物的品行入手,通过研读人物的品行,来探究、理解情感中所蕴藏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情感取向,做到“披文入情”。

三、领会寓意明道理

寓言这种文体是通过讲述一个故事来表现深刻的道理,以达到教育和警示的作用的。寓言故事的寓意是寓言的灵魂。寓意在寓言中是一根看不见的线,这根线往往并不会在文字中直接体现。但是,好的寓言的寓意会随着读者的阅读进程而逐渐明晰。这是寓言独立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魅力所在。因此,笔者在引领学生理解故事的过程中,总是时刻要求学生留心找出并抓住这根“看不见的线”,沿着这条线顺藤摸瓜,引导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抓住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使故事中的一切事物都活动起来。让他们来到学生的生活中,从而使学生自己悟出其中的“理”,即引导学生“研读体会,感悟明理”。另外,文本中那些意味深长的、能表明作者观点和意向的关键语句,也应引导学生通过认真阅读,反复品味,来体会故事中寄寓的的深刻的人生哲理,捕捉到作者思想的火花。总之,教学这种文体,要通过对故事的分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把握寓言的含义。

四、欣赏手法品美点

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引领学生深入到文本内部,欣赏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掌握语言文字的表情达意的功能。寓言教学也不例外。寓言之所以能深深地吸引读者,除了它动人的故事情节、深刻的人生哲理之外,还因为它有着灵活多样的表述技巧。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样的表述方式,生动、形象、优美的语言,口语话的巧用等,都使寓言充满魅力。而文本这些或生动活泼或诙谐幽默或朴实清新的语言常常也是能够体现作者的表达意图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笔者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对寓言的语言进行赏析、品味,借此强化学生对寓言的深层次理解。也就是说,在寓言阅读教学中,笔者不仅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内涵,更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表达形式――这是阅读教学高层次的要求和根本的任务。

寓言故事成语篇7

一、寓言的概念和特点

何谓寓言?“寓”即寄托、包含在内。“言”即讲道理。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是通过一个假托的简单的故事,用比喻、象征或拟人等手法说明某种道理,常常带有讽刺或劝喻性的作品。寓言篇幅短小,内容单纯。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生物,也可以是无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得深奥的道理以简单的故事体现出来。也有的寓言在开头或结尾处点明寓意。

写作寓言的目的就是借用比较短小、浅显的故事来表达比较重要、深刻的道理。寓言这一文学体裁主要有下面三个特点。

1.寓意于“言”,“言”此意彼,“言”小意大。《刻舟求剑》讲的是古代一个楚国人在乘船时,把宝剑掉到了江里,他在船上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个记号。等船靠岸后,才在有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找剑。这样找剑,当然是找不到的。作者用这样的故事,讽刺了拘泥固执,不知变化的人。

2.主题大多带有讽刺性和劝喻性,着重说明不应当怎样做或应当提防些什么。如《狼和小羊》讲的是狼为了吃掉小羊,找了很多借口,虽然这些借口被一一驳倒,但最后还是龇着牙把小羊吃掉了。作者以此来提醒人们,要看清像狼一样的残暴凶恶的真面目。

3.篇幅短小,内容单纯,故事能发人深思。《狐假虎威》讲的是狐狸借老虎的的威风恐吓群兽的故事,它能启发人们憎恨那些假借别人的权势当做自己的威风,以吓唬弱小者的人的卑劣行径。

二、寓言课文的分布及特点

小学寓言课文分布于低、中、高各个年级,其中有第三册的《坐井观天》、《狼和小羊》;第四册的《刻舟求剑》、《狐假虎威》;第五册的《守株待兔》、《揠苗助长》等。课文的编排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按照先短后长,先简单后复杂的编排方法,把这些寓言分别编入不同年级的课文中。第三册中的《坐井观天》讲的是青蛙和小鸟争论天大小的故事,说明像青蛙这样目光短浅,所见有限还自以为正确是不对的。这样的寓言,低年级的儿童更容易理解。

三、寓言教学的重点、难点和方法

阅读寓言,要学会准确地把握寓意,防止“及表不及里”,或牵强附会地理解。运用寓言,要注意有的放矢、掌握分寸,防止生搬硬套、滥用误用。寓言教学,首先应注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一般而言,寓言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谈感想。其教学难点是小学生不易分清故事和含义。因为寓言讽刺的真正对象不是寓言本身的形象,而是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人和事。一些学生在学习寓言时,往往只懂得讲寓言的故事,而讲不出寓意,或将寓言的故事情节当成寓意,这就是寓言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及表不及里”的现象。因此,寓言故事应讲究教学方法。我认为寓言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引导学生感受寓言中描写的形象,寓言的寓意是包含在故事情节中并通过鲜明生动的形象来表达的。学生只有在具体完整地感知寓言中的形象后,才能领会寓言的寓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语言分析,因为寓言的形象是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的。

2.通过预读领会含义。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并在阅读中抓住简短的语言文字,认真领会每句话的含义。只有细细咀嚼、品味,才能更好地体会出寓言所包含的寓意来。

寓言故事成语篇8

结合这一课的教学,我逐步认识到,在寓言教学中应该注意两个问题。

一、要引导学生通过故事来感受寓意,而不是抓住寓意来反推故事

寓言都有故事和寓意两个方面。故事是形象的描绘,寓意是抽象的概括。只有当学生具体而完整地感受故事的形象时,才能领会它的寓意。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虽然在逐步发展,但其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感性经验相联系,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所以,寓言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内容,感受寓言的形象。这不仅是揭示寓意的前提,也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需要。

寓言的艺术形象有其自身的特点,引导学生感受形象,就要根据寓言的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领会寓言形象的语言

寓言的形象是用形象化的语言来描绘的,例如《狐狸和葡萄》中“葡萄架上,垂下几串成熟的葡萄。一只狐狸看到了,馋得直流口水。他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但是白费劲。”这段话语言简单,但蕴含丰富。在教学中,我试图充实这一段文字,所以我采用扩写的方式来教学,课堂上我问学生“这句话可以怎样扩写”。学生通过讨论,有的认为应该抓住“成熟”进行一段景物描写,把葡萄园丰收的景象描写出来,因为这样才会对狐狸产生足够的吸引力;有的学生认为,可以抓住“馋得直流口水”进行描写,把狐狸在葡萄架下的那种想吃葡萄的样子描写出来;有的认为,应该抓住“想尽了办法”把狐狸用尽所有办法吃葡萄的动作描写出来。同学们经过扩写,对寓言故事进行充实,在后面的教学中,当我一读到寓意时,学生马上就嚷起来了,一个一个对狐狸声讨,说刚才怎么怎么样,现在说酸……

2.通过朗读突出鲜明的形象

寓言的语言像诗歌一样精炼,且讽刺意味较浓。所以,朗读寓言时要用讲故事的口吻,语调轻松、幽默,带有讽刺意味。分角色朗读是朗读寓言的好办法,要指导学生抓住各种人物的语言特点,用有感情的朗读突出其形象。我尝试用学生扩写的内容代替课文,把学生的优秀习作在课堂上展示,请学生朗读、修改,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在修改的过程中,对课文的字、词、句都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

二、要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不能简单积累寓意

寓言故事成语篇9

首先,教师在进行寓言教学时,事先准备一些问题,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提出来,让学生在听的同时迅速运转大脑,进行更多更深入的思考;其次,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组织一些小活动,比如扮演寓言中的人物,这也是情景教学的主要方式,因为学生自己当了主人公,这样他的体会与感悟就会更多一些;教师在教学时,也可以多运用一些简笔画,让学生更形象直观地认识到该事物,简笔画与板书相结合能够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顺寓言的脉络,使得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分析寓言所阐释的道理。

二、引导情感的释放,深刻感悟寓言中的意义

要想真正了解寓言的含义,我们就要把寓言总的角色放到现实生活中去,好比说寓言中狡猾的狐狸我们要把它人格化,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找到跟它性格类似的人,把这件事嫁接到现实生活中去。我们要想感悟寓意,可以从故事情节、中心句子、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关系、现实等四方面去深入分析继而感悟寓言中的讽刺、夸张的寓意。寓言的感悟可以说是寓言故事教学的重点,正因为如此,教师在小学语文寓言故事教学时一定要运用恰当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情感的释放,让学生通过教师的阅读,逐渐对寓言中所讲的故事产生共鸣。寓言故事中的主角都是带有鲜明的对比特征的艺术形象,他们都含有作家的主观情感。被人格化的动物会更加容易的引导学生学习,儿童的兴趣也比面对一般文学样式要强得多。对此,小学寓言教学的难度就在于,教师能否引导学生释放其情感,在释放情感的过程中能不能与寓言中的角色达到共鸣。

三、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形成自我教育的局面

教师在小学语文的教学活动中,要深入发掘寓言的教育功能。寓言主要是根据虚拟的人、事、物的艺术形象来进行精炼的语言描写,继而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某种道理。我们教师就是要深入发掘这一道理,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把这样的道理传达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想象来学会这一道理,并培养起自身的审美观、道德观。我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尽量做到诙谐幽默地把这一道理浅显易懂地传达给学生们,我们的教学模式一定要适合小学生的思维想象,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出学生的写作能力,达到启发式教学的目的。所以,我们教学活动中一定要运用情景教学的模式启发学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在学习后也要展开联想,最终可以自己进行寓言的仿写、改写、创造等等。这样我们就能够真正挖掘出孩子们内心深处的美———童话世界,小学生们可以自由地在无意识的海洋中畅游,编制更加多彩的情节,孩子们形成自我教育的良好局面。

四、结语

寓言故事成语篇10

一、着眼文体视角,指导讲评故事,感受寓言言意特色。

文体不同,教法各异,依体而教,语文教学才有个性,才有语文味。寓言被称为“穿着外衣的真理”,常常借简短生动的故事说明深刻的道理。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寓言的文体特征,从语文的角度而不是道德教化的角度学习寓言,姜老师充分利用寓言故事性强、学生喜欢听故事讲故事的特征,一上课就以检查第一课时学习效果为缘由,摆开“故事擂台赛”,推选3名学生上台讲故事,其他学生听故事,评故事,提建议,既当听众又当评委、导演。“讲———评———接着讲———接着评———再讲———再评”,三讲三评的过程,就是讲评互动、以评促讲、全体参与、共同提高的过程,就是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内化语言、提升语感的过程,就是认识文体、感受寓言言意特色的过程。通过故事擂台赛,学生不仅记住、讲好了三则寓言,而且对《伊索寓言》故事的简短、人物的有趣、行为的夸张、“故事+道理”的结构等言意特色有了直观具体的感受,建立了类的概念,有了规律性的认识,在今后的阅读中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了。

二、根据文本特点,引导揣摩语言,玩味寓言言语方式

虽然寓言的主旨在训诫,目的是“以理服人”而不是“以情感人”,但它的“以理服人”并不像议论文那样用论证的方式,而是寓哲理于生动有趣的故事之中,有鲜明的形象性,学生越是具体而完整地感受了故事形象,就越能深刻领会寓意。姜树华老师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他根据文本特点,瞄准语文教学的独当之任,用两大举措引导学生揣摩语言,玩味寓言的言语方式。一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字里行间,抓住关键词句,聚焦人物动作、表情、语言、心理,通过朗读、品味、对话等方法,含英咀华,感受故事形象,玩味言语智慧,体会词句甚至标点符号的内在含义、感彩、表达效果。三则寓言,言语表达可圈可点。姜老师以“骗”为抓手,抓住了三则寓言的内在联系,也抓住了迅速进入文本天地的绿色通道。《狐狸和葡萄》中狐狸的言不由衷、自欺欺人隐藏在“馋得直流口水”“想尽了各种办法”和“只好转身离开“”边走边回过头来”的矛盾言行中;《牧童和狼》中的两处“大叫”感情迥异;《蝉和狐狸》中狐狸的虚伪在行动中暴露无遗,四个“您”的表述更是肉麻无比、虚假造作。姜老师启发学生抓住文本这些矛盾处、微妙处、关键处,反复朗读,察言会意,涵泳品味,明意赏言,对话交流,言投意合,深刻认识、理解作者是如何用这样的语言表达思想以及这样表达的妙处,强化了学生对寓言言语特点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以《牧童和狼》教学为例,姜老师紧扣牧童前后两处“大叫”浓墨重彩,先让几名学生对比读,其余学生对比点评,再作奖励性的朗读展示与欣赏式的评点,所有学生都在“读———品———悟———读”的研读过程中,体会牧童表情与内心的变化,从而进入了朗读的最高境界———身临其境。通过音高、语速、语气、神情的变化,传达出了特定情境定人物的情感色彩、心理感受,悟出了提示语多一字与少一字的不同,同样是大叫,同样是感叹号,内在的感觉却不同,体会到伊索寓言语言的张力与表达的精当。二是别出心裁,引导学生重写课文内容,让范文表述与学生的练笔形成对比,既增加了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锻炼了他们的文字表达能力,又让他们在对比中感知了文本言语方式,明白了文体的特点和作者的匠心。为了让学生深入感悟寓言言语精炼的表达特色,姜树华老师有意反其道而行之,在研读第一则寓言《狐狸和葡萄》时,让学生发挥想象,将课文第一段描写具体。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伸出感受的触角,并动用各种描写技巧和修辞手法,将葡萄的美味诱人和狐狸的贪婪无奈表现得活灵活现。姜老师先大力表扬学生写得生动形象,接着让沉浸于喜悦中的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只用一句话叙述,没有铺开来描写?教室内陡然寂静下来,接下来便是组内各抒己见,组间互为补充,学生终于恍然大悟,不但了解了寓言的表达特点,而且知道了必须根据内容的需要和文体的要求确定表达的方式。

三、立足文化高度,启发个性表达,感悟寓言深刻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