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故事手抄报十篇

时间:2023-03-31 02:50:29

寓言故事手抄报

寓言故事手抄报篇1

关键词:艾儒略;传教风格;《口铎日抄》

《1840年前的中国基督教》曾说:“传教士为了征服他们的听众,不仅要背熟各种教义手册,还要经过若干年的雄辩术训练,以练就滔滔不绝的口才,所以他们一般都思辨机敏、口才伶俐。”然而明末清初时,后人却很少能见识到他们口头传教的风采。《口铎日抄》是李九标等信徒写的,有艾儒略等传教士们大量的日常对话、布道讲演等等,可以让我们领略其既权威又平易的传教风格。

1讲故事

写故事是明末耶稣会传教士喜爱的传教方式之一,很多传教士的汉语著作中都记述了大量西方证道故事。而直接面对中国听众讲故事,更是耶稣会士们的长项。在《口铎日抄》中,艾儒略所讲的故事题材广泛,内容别具一格,可以视为耶稣会传教风格的典型。

经典故事在《口铎日抄》中被广泛运用,如在1630年圣本笃升天日,艾儒略在瞻礼之后为众教徒宣讲其故事:“本笃年方壮时,潜惰山中。一日欲念忽炽,苦不能禁,遂赤身入丛棘中,辗转受刺,至遍体流血,欲念乃止。夫身犹驴马也,灵魂其主人也。主人之御驴马,委其辔焉,一任其所之,势必有颠踬之患矣。惟控扼之,鞭策之,而驴马始骋乎康庄之途,曾何颠踬之与有?”圣本笃是天主教修院制度的创立者,圣本笃会规以严厉著称,福建教徒们对此应并不陌生。艾儒略讲述圣人故事,并将灵魂和肉体的关系比喻为主人和驴马,将“克欲”的主旨宣讲得生动而明晰,是为口头传教的典范。又如,1630年正月李九标向艾儒略讲述他生病时祈佑天主,虽“始蒙{;占而终不然”,艾氏以“耶稣涉海”的故事教导他应“大信而毋少疑”。当谈及林一俊的丧子之痛时,艾儒略以若白的故事表示安慰和勉励:“昔圣若白有数子,不跆时俱丧。诸不闻道之人,遂有以此而訾圣教者。若白不为动,日:‘子原大主所赐,一凭大主所收,吾惟恭听主命而已。’后若白连举七子,贵富倍于前。”若白的故事在耶稣会士们的汉语著述中颇多,主要强调忠信不渝,此处艾氏讲述若白丧子的故事言简意赅,目的性明确,可以让林一俊得到安慰。

轶事类故事在《口铎日抄》中也出现十分频繁,题材丰富,古今中外皆有。这常常是为指导宗教灵修,特别是树立道德榜样而讲述的。例如,1634年5月23日,瞻礼之后艾氏作了主题为“财应广施”的长篇布道。其中,有如下故事:“敝邦有一人,日营生业,常积其余者,至主日施之,而其财常有余也。一日邪魔诱其贪念,遂思存积,不务施贫。积之不已,果有赢余。数月,足生大疮,不能营业。而向来所积,尽为医药耗去。且典尽家中之物,不胜困苦。于时主命天神醒之日:‘尔向为上主施贫,故主亦俾汝有余,安然享之。奈何贪心顿起,今所积者安在哉?’其人始悔悟求赦。自是施贫如故,而有余仍如故也。人心贪吝,夫亦可以镜矣。”_关于施财济贫的故事,在中国民间流传很多,这个故事的不同之处在于加入了若干天主教元素,如贪念是由魔鬼引诱而来,施贫是为上主,悔改是因为主命天神的提醒等等,将传统的道德观赋予了天主教灵修的含义。

《口铎日抄》中的中西故事随处可见,艾儒略讲故事的能力令人叹服,无论是在严肃的布道之中,还是在随意的谈话时,他总能以讲故事的方式宣传教义,指导教徒的灵修实践,既生动又亲和,让他的学生们好理解又印象深刻。

2比喻的运用

许理和曾说“艾儒略之常于用喻,对于欧洲听众而言可能会被认为既平常又哕唆,如‘良友如镜’、‘人生如戏’、‘德行如蜡’等等,但是对于中国听众来说,这些欧洲化的比喻却十分新鲜有趣。”。比喻是《口铎日抄》中使用最频繁的修辞方法,艾儒略对此运用得十分娴熟。例如,以“人生斯世,如徘优在场”劝诫教徒无须过分在意富贵贫贱;以“目、手、足各有其用”比喻人生际遇不同天主各有目的;以“身挟重货,溺水难救”比喻贫穷比富贵更易得救;以“良工取拙笔凑绘”说明残疾之身亦可备主用。这些比喻重在人生教诲,也很有针对性。当时,在福建中下层士人教徒之中,贫困颇为普遍,不幸也时常会发生。艾氏以不同的比喻反复教导教徒贫贱是天主对人的考验,应泰然处之。当然,这也合乎儒家安贫乐道的要求。

有时为了让对话者易于理解,艾儒略也会使用中国化的喻体来做比喻。例如,1632年,艾儒略向李九标传授关于灵魂的理论时,这样说道:“人之魂只有一灵魂是也。其复长大能知觉者,乃兼生觉二魂之能,非与生觉二魂,并列人身而为三也。譬之钱焉,有铜钱、有银钱、有金钱。银钱能兼铜钱之价,非银钱之中有铜钱也;金钱能兼银铜钱之价,非金钱之中有银钱铜钱也。明乎此,则知灵魂之能,特兼生觉二魂之能。岂灵魂之中,复有生觉二魂哉?所以然者,凡物贵能兼贱,而贱不能兼贵。譬府能兼县之事,未有县能兼府之事者。夫灵魂贵也,生觉二魂贱也。则灵魂兼生觉之能,尤大较着矣。”艾儒略将生觉灵三魂用金银铜三种钱币来比喻,非常通俗,以“金钱能兼银铜钱之价”说明灵魂能“兼生觉二魂之能”,然而艾氏仍觉不足,又设府县一喻,继续从功能上强调灵魂的重要性。这一段对话,由艾儒略提问,李九标作答,艾氏再作批评,充分体现了艾儒略的教育风格。

寓言是比喻的一种,《口铎日抄》中也有一些寓言故事。例如,1632年5月,艾儒略在仙溪“居三日,问道者不乏,着意奉教,未有也”,艾氏因而向陪同的颜尔宣讲述了一则寓言故事:“世俗陷入,有如陷井,坠其中者,奋拔未易易也。西有寓言曰:昔群蛙聚于壑中,相煦相沫。壑竭而蛙出,复徙他壑。水竭又出,后至一井。俯视其水,茫如也,欣然欲下。一老蛙止之日:‘缓图之。夫我向在壑中也,水盈则住,水涸则移,犹能无系,今若落在井中,一下无复出矣,且奈何?’今人染俗未深,转移人道犹易,此亦在壑之蛙耳。如已坠世俗之井,欲其望道而跃,是岂旦夕之功哉?”仙溪之行让二人感到失望,人们拘于“世俗之井”,纵有向道之心也难以“望道而跃”,艾氏借这则寓言表示感叹。“井底之蛙”的寓言对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而这则寓言仿若其改写版,其寓意不在讽刺目光短浅之人,而重在感叹世人沉湎于习惯思维之中,无法跳脱出世俗的限制。赋传统寓言以新意,在颜尔宣听来应该颇感新奇。

比喻法是《口铎日抄》中使用最多的修辞方法,艾儒略在运用时信手拈来,十分娴熟。他所用的比喻都生动形象且简单明了,但意蕴深厚,不仅教徒们深觉受教,而且给那些正犹豫不决是否要入教的人们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布道的艺术

《口铎日抄》记录了不少传教士们在教堂布道的相关内容,这给后人留下了珍贵史料,使我们可以对当时的天主教仪式有所了解。在《口铎日抄》中,关于瞻礼日仪式的记载共有30余次,多集中在后四卷,而后四卷则多由艾儒略主持,仪式之后大多有布道的记录。从布道的内容看,前四卷偏重道德说教,而后四卷则更多解释当日瞻礼的由来、灵修的方法等。由于所记录者各异,而所记内容也只是实际布道过程的片段,李九标在《口铎日抄》凡例中说“凡大瞻礼日,先生论道中堂,妙义广博,为难于忆录,故兹不尽载”。因此,这一差异并不能表明传教士布道内容的变迁,但至少可以从中看到记录者的兴趣转向。值得关注的是,布道中极少有中国元素的出现,传教士们在此没有任何合儒附儒的意向,引用的言论和故事皆出于圣经或西方故事,内容与他们在欧洲的布道应无太大区别。而从形式上看,布道过程严谨而严肃,一般的记述往往从“某月某日,瞻礼毕。先生诏于众日:‘今日《万日略经》(或直接简称《经》)中有云……”’,然后宣讲一段圣经并加以讲解。布道的语言与其他对话语言相比,略偏近文言文,文字上更为精细,大量采用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应该不是当下随机的有感而发,而是事前就有准备。

象征的手法在布道中反复出现。例如,在1636年2月15日耶稣受难日瞻礼时,艾儒略就曾以十字架之有上下左右有不同象征意义进行宣教。以上下左右来象征事物,如此抽象的修辞手法,在中国汉语文学中颇为少见。

更为重要的是,在面对面的口头布道中,肢体语言或语言表达中的情感传递对宗教气氛的渲染是任何书面文本所不可取代的。例如,在耶稣受难日严肃的弥撒祭礼之后,艾儒略是这样布道的:“先生言愈悲切,渐觉高声。”又日:“人有恒言,皆目:‘父母之仇,不共戴天。’今圣教令人报仇以恩,似若相背。然在今日,正当无赦此仇也。何也?天主吾大父母,诸人既闻命矣。今钉主于十字架者何人?谓比辣多耶。比辣多亦无心,而迫于众人。且未识其为真天主也。谓诸耶。之见,亦安能远过于比辣多?夫既非比辣多,又不得专咎,果谁钉之哉?有友七人,向与我为密朋者。傲其一也,故置主于至贱至辱,受人侮慢百千也;贪与淫又其一也,故置主于至乏至苦,受人囚其身,又受鞭挞,痛伤流血也。忿怒与饕殆又其一也,故置主于至残至忍,渴而尝之苦胆也。嫉炻与懈怠又其一也,故置主于至仁、至毅,勤负斯架以登山也。呜呼!是矣,是矣。而今而后,断不可与此戴天者矣。众皆倪首,不能仰视。”艾儒略的这段布道,充满感彩,极富感染力,将矛头指向每个人内心的罪恶,将七罪宗视为置耶稣于死地的真正原因,而迫使教徒们有极强的负罪感,因而“众皆倪首,不能仰视”,可见其效果。

寓言故事手抄报篇2

虽然《爱3》饱受争议困扰,但并不妨碍其网络人气在高收视率的带动下持续走高,《爱3》的话题热度一段时间超过奥运期间金牌选手孙杨、叶诗文,《爱情公寓3》贴吧粉丝接近15万,为内地电视剧贴吧排名第一。那么,一部讲述都市青年生活故事的情景喜剧,如何短时间内成为焦点?身陷抄袭传闻中的主创们又是如何面对争议的呢?导演韦正接受了本刊独家专访。

四星联播

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可以上星了!令导演韦正和编剧汪远欣慰的是,在《爱情公寓》运作的第三个年头里,终于获得了卫视黄金档的认可。适逢奥运会,这帮80后主创们本来对收视的预期并不高,以为能上黄金档已是十足幸运,意外的是,《爱3》交出了一份优异的成绩单。韦正分析其中的原因,认为很多观众是从第一季跟下来的,已经陪伴着走过三年,这也是对主创们坚持做下来的最大鼓励。

《爱情公寓》的粉丝叫做“iPart”,在十几万粉丝的贴吧里,他们最津津乐道的便是公寓里7个青年男女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生活笑料、情感归属,乃至服饰打扮都了如指掌。第三季的开放式结局,又为第四季的开局留下悬念,近日来大家讨论最热烈的话题是,曾小贤究竟情归何处?可以说,三年时间里,一季一季地走下来,凭着剧情故事的延续性,演员阵容的稳定性,制作手段的创新性,使得追剧的队伍越来越大。

事实上,近几年来情景喜剧在中国已经相当不景气,因为非黄时段的播出,使得制作经费渐渐无以为继,也很难请到有影响力的演员,以致不少编剧纷纷转投其他剧种。“情景喜剧之父”英达曾感慨情景喜剧已死。因此,《爱情公寓》第一季开始,整个项目的运作就带着一定的风险,资金方面也常常捉襟见肘。

韦正坦言,对于这部最初爹不疼娘不爱的剧,没有植入广告是根本撑不起来的,他们同时小心翼翼地尝试广告植入。在《爱2》中,益达口香糖的植入片段不仅逗得观众开怀大笑,并成为经典桥段,演员李佳航更被亲切地称为“张益达”,把品牌与剧情作了极好的融合。到了第三季,植入品牌大大小小有十几个,都是主创们精心挑选的一些时尚、电商、网站品牌,巧妙地植入剧情中,与整部剧的气场相对吻合。

然而,观众对制作水平和故事的要求也是逐步升级的。韦正说,“如果《爱1》还算是定位在情景喜剧的话,越往后做,我们越在逐渐脱离这个束缚,结合了影视类型片的各种好玩元素,它已不是一个传统的情景喜剧作品,而是都市喜剧混杂的类型片种。这也是基于电视剧题材撞车的原因,尤其是都市偶像剧与喜剧的混搭剧几乎没有,我们觉得要来试试看。在制作上更不敢原地踏步,到《爱3》时外景的大量运用,歌舞的穿插等等,也使得投入比前两季高了三四成,观众应该可以看到了我们的诚意。”

这样的诚意和改变除了回馈一路相随的粉丝,也让电视台青眼有加。随着《爱1》、《爱2》网络人气逐步看涨,电视台已然觉得非比寻常。但冒险是,《爱情公寓》中大量网络语言的运用,也与传统的电视受众拉开了距离。让这样一部情景喜剧上黄金档,是一个艰难的反常规决定,是对电视台购片人员的考验。

“我们一直都遇到这个令人纠结的问题,不是剧不好,而是反常规的东西太多。而电视台之前的剧集会拥有一批固定观众,如果让这批观众流失了,而年轻观众也未必走进来,就算进来也不可能长期留下,这是电视台面临的考验。但是,从一个卫视品牌的长远发展来看,你要有一个长线的观众培养计划,势必要做短期的牺牲,如果不牺牲,品牌永远没有年轻化的可能。既然我们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电视台也要有勇气做这样的事。”韦正说。

比较欣慰的是,《爱3》的收视率给足了电视台信心,这对电视剧题材开掘是一个长远利好,更避免了电视剧生态的老化。韦正说,“坚持到现在,最高兴的是得到一个证明,做这样的内容可以把年轻人拉回到电视机前,改变在于自我的坚持和主动。”

回应抄袭

互联网精神是分享

就在《爱3》热播期间,关于抄袭的话题一直不绝于耳,其中网络段子的大量引用,引起网络红人赖宝的不满:“好奇之下找来看,我震惊到死。我之前有本叫《赖宝日记》的小说,里面段子一条没浪费全用剧里去了。”

赖宝向《爱情公寓》剧组开炮的微博在网上立即引发热议,其中不乏一些《爱情公寓》死忠迷的挺身维护,并要赖宝拿出证据来证明段子是他写的。被斥抄袭后,《爱情公寓》剧组迅速回应,并对外公开道歉,承认剧本在创作过程中吸取了各种元素,包括不少网络流传的经典桥段。并表示,将对段子原作者进行补偿,将按原创每千字一万元的标准补偿稿酬。

这不得不使人把视线到网络版权的判定上来。韦正说,“网络段子已经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不是《爱情公寓》如此,也不是电视剧如此,而是网络段子的引用已成为普遍的现象。而且网络著作权的鉴定非常模糊,这次我们有一个态度,可以从我们开始尝试来做对网络著作权尊重的工作。”同时,《爱情公寓》中大量网络语言的引用,意在来自互联网又回报互联网,有一个分享的内涵,韦正和整个主创团队希望成为传播快乐的人。

此外,互联网的分享理念,已切实运用进《爱情公寓》的营销层面。从《武林外传》提供了一个网络传播的可循方式之后,主创们认识到口碑和人气传播的重要性。从贴吧的数剧来看,《爱情公寓》和《爱3》共有近40万粉丝,这是坚持做一部剧的缘故,而大部分电视剧无法完成这样的汇聚,往往一部剧播完了,粉丝的讨论也跟着结束。但《爱情公寓》作为有延续性的剧集,一季叠一季的制作方式,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这也引来了另一种声音的质疑,抄袭美剧。

寓言故事手抄报篇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由于小学生年龄小,阅读量少,并且缺乏生活体验,阅览书籍往往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严重影响阅读的质量。因此,本人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确保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每周抽出1-2节课作为学生的大阅读课,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更好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创造条件。下面浅谈本人的一些教学体会:

一、寓教于“趣”,使学生爱读书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因此,教师首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儿童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

1.树立榜样 榜样的作用极大,孩子的模仿性强,根据学生敬佩英雄、崇拜名人的特点,我常常给他们讲一些名人名家爱读书的故事,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书籍中汲取知识。平时,我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老舍、叶圣陶、冰心等名人热爱读书的一些故事,这种“名人效应”所产生的力量也是不能低估的。

2.以身作则 课外时间,我经常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诵读古诗,这对孩子是一种无声的教育。阅读时,老师所流露出的热情、趣味和欢乐之情,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学生在浓浓的读书氛围中,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从而自觉地进行阅读活动。我还经常给学生讲自己童年是怎么学习的,并给学生绝对肯定的启示便是:阅读非常有趣。这犹如一副良好的催化剂,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一旦兴趣培养起来不仅眼前受益,还将伴随整个人生。

3.随机指导 在课堂上,随机树立典型,当学生说出一些精妙的词语或精彩的语段时;当有学生道出一些其他同学所不曾了解的科普知识时,教师应极力表扬,这样便在学生中营造了读书的氛围。

二、寓教于法,使学生会读书

课外阅读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要以课内带课外,课外促课内的方法,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而课外阅读书籍的种类不同,且题材丰富,文章的内容深浅不一,学生理解能力也高低有别。为了防止只追求故事情节,忽视文章中心及语言描绘,我注重以下几种阅读方法指导:

1.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 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级摘抄词句、仿句练习;中年级摘录佳句、精彩片段、名人名言等;高年级摘录时要注明出处,写读后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2.指导学生用读书方法 曾国藩曾指出读书之法:“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阅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读”法。精读就是要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地理解,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停下来,做上记号,以便查工具书或向人请教,弄懂了再继续读;略读速度较快,常常一目几行,意在了解大概内容;浏览的速度就更快了,主要用来浏览报纸、搜集信息资料,常常只看看标题。阅读初期,一般以精读为主,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以后,以上三种读书方法可交替进行,一般内容略读或浏览精彩的部分精读。

3.指导学生进行仿句、仿段、仿篇的练习 如阅读介结竹子的文章,可引导学生为各种竹子编写标签,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或为文章内容“空白”处作扩充、填补,不但训练了学生阅读能力,还进行创造想象力的训练。

三、寓教于活动,使学生读好书

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这已是共识。但光一遍又一遍地死读,只能让学生感到乏味、疲劳,以至昏昏欲睡,应该巧妙,寓教于活动之中,醉翁之意不在酒,旨在“哄”他们读好书。

1.讲 我班坚持每日5-10分钟的听说训练,时间可安排在早会或课前,让学生轮流上台,交流课余时间阅读中摄取的语言材料,让大家或说一新闻,或晓一趣事,或背一古诗,或得一好词佳句,或明一道理,变枯燥的读写为有趣的乐事,学生兴趣盎然,视野开阔,语感增强,更令人欣喜的是,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得到源头活水,逐步达到厚积薄发,说话妙语连珠,写文章意到笔随。

2.办 组织学生自办手抄小报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手抄小报的内容广泛:国家大事、校园生活、环保教育、科学世界等。学生根据需求,独立命题、编辑材料,设计版面,并配以彩色插图。

3.赛 为了使孩子的读书热情持之以恒,我利用各节日定期举办故事会、古诗朗育会、辩论会、手抄报比赛、征文比赛等读书交流活动。也可进行快速阅读比赛、读书知识竞赛、读书报告会等,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寓言故事手抄报篇4

小学生读书乐手抄报的图片欣赏

小学生读书乐手抄报图片(1)

小学生读书乐手抄报图片(2)

小学生读书乐手抄报图片(3)

小学生读书乐手抄报图片(4)

小学生读书乐手抄报图片(5)

小学生读书乐手抄报的资料:读书伴我成长

书是我们一生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它从我们呱呱坠地的时候就陪伴着我们。

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上小学开始,我们就开始接触书,如认字的书,关于军事方面的图画书,接着就是迷宫书。慢慢地,我识字了,开始读一些关于《龟兔赛跑》之类的童话书。到了三四年级,我就读一些少儿版的书,如《一千零一夜》《动物世界》《笑话故事》《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渐渐地,我一点点进步,获得更多的知识。到了五年级,我越来越喜欢看书。读书,让我懂得了许多。我在老师的推荐下,又读了许多书。读了《伊索寓言》,我知道了龟兔赛跑的故事出自这本集子。我又在图书馆里借了许多书,我也迷上了杨红樱写的许多作品,如《笑猫日记》《瞧,那群俏丫头》,还有马小跳系列的书。我从中体会到了校园生活的开心和痛苦。

书伴我成长,书是我的好朋友。我畅游书的世界,开阔了视眼。书可以带给我们喜怒哀乐。书是世上的无价之宝。

小学生读书乐手抄报的内容:好书伴我成长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是高尔基的至理名言,它时该鞭策我做一个学富五车的人,书就像是空气,每一个人都离开不了它。书就是历史的记忆,不管在哪一个时代,哪一时,哪一刻,就算历经过苍海桑田,但它还是在我们的脑海中,永远不会被抹灭。书,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每一本好书都像一位启蒙老师,指引着我前进的方向.书让我懂得了什么叫真情,什么叫坚强,什么样的友情,叫做海枯石烂。是书让我在困难面前做一个永远不会失败的强者,书给了我一种强大的力量,让我勇敢直前,坚持不懈。

书是一个无边无际的大海,蕴含着无穷的宝藏,读好书,好书读,书读好,知识的海洋一望无垠,而我们学到的知识只是几颗不起眼的小沙子,但我相信,只要我们通过努力,小沙子也会被磨炼成珍珠。丑小鸭也会变成天鹅的!

书是神圣的,它充满了无限的乐趣,从幼儿园到现在,我接触过很多本书,也可以说我生活中的一部分是书给的,在书中,我伴着明威的脚步去陪伴老人钓鱼,在风雨中去搏击强敌,陪着高尔基去回忆他痛苦中又交织着甜蜜的童年.跟着冰心去追回那故去的往事,那盏在暗夜中的小橘灯......书让我的理想中不断成长进步.

一本本好书伴我度过了十几个春夏秋冬,一本本好书伴随着我迎接灿烂的明天,啊!书---我的知己,我的生命!你伴我成长啊!

推荐其他主题的手抄报资料和图片作为参考:

1.小学生手抄报设计大全

2.读书手抄报简单又漂亮图片大全

3.关于读书手抄报图片大全

寓言故事手抄报篇5

【关键词】 阅读心理;寓教于“趣”;寓教于发;寓教于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1-117-01

博览群书,可以开阔思路,活跃文思,《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由于学生年龄小,阅读量少,并且缺乏生活体验,阅览书籍往往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严重影响阅读的质量。因此,本人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确保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每周抽出1-2节课作为学生的大阅读课,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更好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创造条件。下面浅谈本人的一些教学体会:

一、寓教于“趣”,使学生爱读书。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因此,教师首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儿童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

(一)树立榜样

榜样的作用极大,孩子的模仿性强,根据学生敬佩英雄、崇拜名人的特点,我常常给他们讲一些名人名家爱读书的故事,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书籍中汲取知识。平时,我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老舍、叶圣陶、冰心等名人热爱读书的一些故事,这种“名人效应”所产生的力量也是不能低估的。

(二)以身作则

课外时间,我经常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诵读古诗,这对孩子是一种无声的教育。阅读时,老师所流露出的热情、趣味和欢乐之情,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学生在浓浓的读书氛围中,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从而自觉地进行阅读活动。我还经常给学生讲自己童年是怎么学习的,并给学生绝对肯定的启示便是:阅读非常有趣。这犹如一副良好的催化剂,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一旦兴趣培养起来不仅眼前受益,还将伴随整个人生。

(三)随机指导

在课堂上,随机树立典型,当学生说出一些精妙的词语或精彩的语段时;当有学生道出一些其他同学所不曾了解的科普知识时,教师应极力表扬,这样便在学生中营造了读书的氛围。

二、寓教于法,使学生会读书课外阅读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

要以课内带课外,课外促课内的方法,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而课外阅读书籍的种类不同,且题材丰富,文章的内容深浅不一,学生理解能力也高低有别。为了防止只追求故事情节,忽视文章中心及语言描绘,我注重以下几种阅读方法指导:

(一)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

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级摘抄词句、仿句练习;中年级摘录佳句、精彩片段、名人名言等;高年级摘录时要注明出处,写读后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二)指导学生用读书方法

曾国藩曾指出读书之法:“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阅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读”法。精读就是要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地理解,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停下来,做上记号,以便查工具书或向人请教,弄懂了再继续读;略读速度较快,常常一目几行,意在了解大概内容;浏览的速度就更快了,主要用来浏览报纸、搜集信息资料,常常只看看标题。阅读初期,一般以精读为主,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以后,以上三种读书方法可交*进行,一般内容略读或浏览精彩的部分精读。

(三)指导学生进行仿句、仿段、仿篇的练习

如阅读介结竹子的文章,可引导学生为各种竹子编写标签,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或为文章内容“空白”处作扩充、填补,不但训练了学生阅读能力,还进行创造想象力的训练。

三、寓教于活动,使学生读好书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

但光一遍又一遍地死读,只能让学生感到乏味、疲劳,以至昏昏欲睡,应该巧妙,寓教于活动之中,醉翁之意不在酒,旨在“哄”他们读好书。

(一)讲

班坚持每日5-10分钟的听说训练,时间可安排在早会或课前,让学生轮流上台,交流课余时间阅读中摄取的语言材料,让大家或说一新闻,或晓一趣事,或背一古诗,或得一好词佳句,或明一道理,变枯燥的读写为有趣的乐事,学生兴趣盎然,视野开阔,语感增强,更令人欣喜的是,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得到源头活水,逐步达到厚积薄发,说话妙语连珠,写文章意到笔随。

(二)办

组织学生自办手抄小报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手抄小报的内容广泛:国家大事、校园生活、环保教育、科学世界等。学生根据需求,独立命题、编辑材料,设计版面,并配以彩色插图。

(三)赛

寓言故事手抄报篇6

一、寓教于“趣”,使学生爱读书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打开儿童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

1、树立榜样。榜样的作用很大,孩子的模仿性强,根据学生敬佩英雄、崇拜名人的特点,我经常讲一些名人名家爱读书的故事,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书中汲取知识。平时,我有意识向学生介绍老舍、叶圣陶、冰心等名人热爱读书的一些故事,这种名人“效应”所产生的力量不可低估。

2、以身作则。课外时间,我经常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诵读古诗,这对孩子是一种无声的教育。阅读时,老师所流露出的热情、趣味和欢乐之情,对孩子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学生在浓浓的读书气氛中,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从而自觉的进行阅读活动。我还经常给学生讲自己童年学习情况,并给学生绝对肯定的启示便是:阅读非常有趣。犹如一副良好的催化剂,激励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一旦兴趣培养起来不仅眼前收益,还将伴随整个人生。

3、随机指导。在课堂上,随机树立典范,当学生说出一些精妙的词语和精彩的语段时;当有学生道出一些其他同学所不曾了解的科普知识时,教师应激励表扬,这样便会在学生中营造了读书的气氛。

二、寓教于法,使学生会读书

课外阅读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要以课内带课外,课外促课内的方法,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而课外阅读书籍的种类不同,且题材丰富,文章的内容深浅不一,学生理解能力也高低有别。为了防止只追求故事情节,忽视文章中心及语言描绘,我注重以下几种阅读方法指导:

1、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级摘抄词句、仿句练习;中年级摘录佳句、精彩片断、名人名言等;高年级摘录时要注明出处,写读后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2、指导学生用读书方法。曾国藩曾指出读书之法:“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阅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根据不同题材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精度、略读、浏览“三读”法。精读就是要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的理解,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停下来,做上记号,以便查工具书或向人请教,弄懂了在继续读;略读就是速度较快,常常一目几行,意在了解大概内容;浏览的速度就更快了,主要用来浏览报纸、搜集信息资料,常常只看看标题。阅读初期,一般以精读为主,为了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经验以后,三种方法可交叉进行,一般内容略读或浏览精彩的部分精读。

3、指导学生进行仿句、仿段、仿篇的练习。如阅读介绍竹子文章,可引导学生为各种竹子编写标签,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或为文章内容的“空白”处作扩充、填补,不但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进行创造想象力的训练。

三、寓教于活动,使学生读好书

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这已是共识。但光一遍一遍的死读,只能让学生感到乏味、疲劳,以致昏昏欲睡,应该巧妙,寓教于活动中,醉翁之意不在酒,旨在“哄”他们读好书。

1、讲。我班坚持每日5---10分钟的听说训练,时间可安排在早会或课前,让学生轮流上台,交流课余时间阅读中摄取的语言材料,让大家或说一新闻,或晓一趣事,或背一古诗,或得一好词佳句,或明一道理,变枯燥的读写为有趣的乐事,学生兴趣盎然,视野开阔,语感增强,更令人欣喜的是,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得到源头活水,逐步达到厚积薄发,说话妙语连珠,写文章意到笔随。

2、办。组织学生自办手抄小报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手抄小报的内容广泛:国家大事、校园生活、环保教育、科学世界等。学生根据需求,独立命题、编辑材料,设计版面,并配以彩色插图。如围绕“北京申奥”这一内容,学生就出了《新北京、新奥运》、《奥运连着你我他》、《一百多年的奥运梦》等。

3、赛。为了使孩子的读书热情持之以恒,我利用各节日定期举办故事会、故事朗诵会、辩论会、手抄报比赛、征文比赛等读书交流活动。也可进行快速阅读比赛、读书知识竞赛、读书报告会等,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寓言故事手抄报篇7

【关键词】小徐语文 读书活动 几点建议

博览群书,可以开阔思路,活跃文思,《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由于学生年龄小,阅读量少,并且缺乏生活体验,阅览书籍往往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严重影响阅读的质量。因此,本人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确保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每周抽出1-2节课作为学生的大阅读课,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更好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创造条件。下面浅谈本人的一些教学体会:

一、寓教于“趣”,使学生爱读书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因此,教师首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儿童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

1、树立榜样 .榜样的作用极大,孩子的模仿性强,根据学生敬佩英雄、崇拜名人的特点,我常常给他们讲一些名人名家爱读书的故事,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书籍中汲取知识。平时,我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老舍、叶圣陶、冰心等名人热爱读书的一些故事,这种“名人效应”所产生的力量也是不能低估的。

2、以身作则。 课外时间,我经常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诵读古诗,这对孩子是一种无声的教育。阅读时,老师所流露出的热情、趣味和欢乐之情,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学生在浓浓的读书氛围中,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从而自觉地进行阅读活动。我还经常给学生讲自己童年是怎么学习的,并给学生绝对肯定的启示便是:阅读非常有趣。这犹如一副良好的催化剂,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一旦兴趣培养起来不仅眼前受益,还将伴随整个人生。

3、随机指导。在课堂上,随机树立典型,当学生说出一些精妙的词语或精彩的语段时;当有学生道出一些其他同学所不曾了解的科普知识时,教师应极力表扬,这样便在学生中营造了读书的氛围。

二、寓教于法,使学生会读书

课外阅读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要以课内带课外,课外促课内的方法,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而课外阅读书籍的种类不同,且题材丰富,文章的内容深浅不一,学生理解能力也高低有别。为了防止只追求故事情节,忽视文章中心及语言描绘,我注重以下几种阅读方法指导:

1、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 .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级摘抄词句、仿句练习;中年级摘录佳句、精彩片段、名人名言等;高年级摘录时要注明出处,写读后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2、指导学生用读书方法。 曾国藩曾指出读书之法:“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阅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读”法。精读就是要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地理解,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停下来,做上记号,以便查工具书或向人请教,弄懂了再继续读;略读速度较快,常常一目几行,意在了解大概内容;浏览的速度就更快了,主要用来浏览报纸、搜集信息资料,常常只看看标题。阅读初期,一般以精读为主,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以后,以上三种读书方法可交叉进行,一般内容略读或浏览精彩的部分精读。

3、指导学生进行仿句、仿段、仿篇的练习。如阅读介结竹子的文章,可引导学生为各种竹子编写标签,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或为文章内容“空白”处作扩充、填补,不但训练了学生阅读能力,还进行创造想象力的训练。

三、寓教于活动,使学生读好书

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这已是共识。但光一遍又一遍地死读,只能让学生感到乏味、疲劳,以至昏昏欲睡,应该巧妙,寓教于活动之中,醉翁之意不在酒,旨在“哄”他们读好书。

1、讲。我班坚持每日 5-10 分钟的听说训练,时间可安排在早会或课前,让学生轮流上台,交流课余时间阅读中摄取的语言材料,让大家或说一新闻,或晓一趣事,或背一古诗,或得一好词佳句,或明一道理,变枯燥的读写为有趣的乐事,学生兴趣盎然,视野开阔,语感增强,更令人欣喜的是,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得到源头活水,逐步达到厚积薄发,说话妙语连珠,写文章意到笔随。

2、办 。组织学生自办手抄小报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手抄小报的内容广泛:国家大事、校园生活、环保教育、科学世界等。学生根据需求,独立命题、编辑材料,设计版面,并配以彩色插图。如围绕“北京申奥”这一内容,学生就办出了《新北京、新奥运》、《奥运连着你我他》、《一百多年的奥运梦》等。

寓言故事手抄报篇8

【关键词】寓言 幼儿教育 道德启蒙 美感培养 认同感培养

寓言是民间文学中历史悠久而生命力强大,并且影响广泛的一种文体。从公元前三千年的苏美尔寓言算起,寓言已经有了5000多年的历史,其产生的时间仅仅晚于神话与原始歌谣。寓言将哲理寄托在一个形象的、劝谕或讽刺性的故事里,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伊索寓言》 是一部世界上最早的寓言故事集。中国古代寓言早期多是一些拥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豪壮情怀的知识分子阐释自己的主张、施展自己的抱负的最佳“武器”。但不管是西方的《伊索寓言》,还是中国古代寓言,这种在民间流传的口头文学,拥有短小精悍的语言、清晰深刻的寓意,实为文学作品中的瑰宝。因此,将寓言运用到幼儿教育中,也是不可不做的。

一、深刻的寓意――道德启蒙

幼儿期是人的成长历程的关键时期,幼儿的价值观和认同感都处于尚未形成的阶段,是容易塑造的时期。道德寓言是一种反映群体道德观,对违反道德的现象进行劝诫的小故事。由于寓言篇幅短小、完整连贯,与幼儿的欣赏适应能力相适应,因此更容易让幼儿接受。其实寓言的启蒙作用,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已经显现出来。在雅典,《伊索寓言》是儿童故事的主要来源。在学校里,低年级的学生从中学习民间的智慧,而高年级的学生利用它们进行修辞训练。罗马的著名教育家昆提利安在自己提出的教育计划里,将《伊索寓言》列为儿童入学后首要接触的读物。弗兰西斯・培根认为,在理性思维还不够发达的古代,使用寓言说理是一种大智能。清朝时期的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林纾认为:“古代的笑话专尚风趣,内容缺少科学价值和社会意义,只能用来助酒。伊索之书,则既可使儿童得到乐趣,又能使他们逐渐领悟物理之心,于发蒙大为有益。”

幼儿阶段是发展理性的重要阶段,因此,借用寓言这种含有隐喻或者暗示的方式,可以对儿童进行早期的启蒙教育。如《伊索寓言》中《狼来了》的故事,让孩子形象地感受到什么是诚实以及为什么要诚实,从小懂得诚实守信的重要性,学会诚实守信的做人道理。以龙为民族象征的中国,《叶公好龙》的故事家喻户晓。故事中的叶公并不是真正地喜爱龙,降落人间的真龙把他吓得魂飞魄散,这就告诉幼儿做人要表里如一,不要虚情假意。另外,中国人喜欢用麒麟、凤凰这两种代表吉祥的动物来说明某些道理。冯梦龙《笑府》中的《蝙蝠不至》,便是利用凤凰、麒麟、蝙蝠三者的故事清晰地刻画了蝙蝠处世滑头的心理,借以讽刺那些爱耍两面派的人,告诉幼儿不要自私地根据自己的需要对人、对事、对物。

二、故事的表述――美感培养

寓言的表述是简洁、凝练的,它使用极其简洁的警句式的语言,发人深省,启迪智慧,因此,寓言具有语言美的特点。寓言故事形象生动,精细简练,简洁质朴,它极少有臃肿的结构、烦琐的描绘、冗长的议论,而是三言两语就能勾勒出一个可感生动的形象来。另外,寓言中含有大量的文学表达手法。夸张,能够突出事物的特征,也塑造了很多大家熟知的典型形象,比如狡猾的狐狸、懒惰的兔子;拟人化,能增强乐趣,丰富情节,使所有事物都变成会说话的生命体。当然,我们在给儿童讲寓言、读寓言的过程中,很少关注到寓言中文字的表述,可能孩子们也不会理解这些手法,但是先前的接触能够让儿童有足够的文学阅读经验,从而发展他的文学阅读理性,发展对美好文学语言的感受。从这个意义上说,寓言也是一种对幼儿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手段。

中国有众多的成语都是由寓言提炼加工而成的,如“愚公移山”“叶公好龙”“守株待兔”,这多半是因为寓言故事本身就有很强的概括力,故事的叙述本身就非常简洁明了。而寓言中,精炼的、浪漫的、质朴的语言特点,也充分体现了文学中的艺术表达特色,因此,借助寓言可以让幼儿感受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美、形象美、结构美,发展对美好事物的了解与认知。精简的语言让幼儿知道并不是复杂的事物才最吸引人,简单有时也是另一种美;夸张、拟人化的手法让幼儿知道在不失真的基础上,怪诞的形象可以让人眼前一亮。

三、民族的内容――认同感培养

民族认同一直是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共同关注的一个交叉领域。关于民族认同的含义,以往一些研究将民族认同的界定局限于种族划分和国家归属。但是现在随着研究的深入推进,民族认同的内涵也在逐步拓宽,更关注成员对民族文化的接纳,或者更强调对本民族价值和态度的共享。一般情况下,很多人会把民族认同等同于种族认同。的确,它们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之处,但我们也要看到两者的区别,比如种族认同更多是从体貌特征、基因、肤色等生理维度来界定,而民族认同更关注的是社会维度、文化维度。因此,民族认同强调的是本民族文化、价值观、民族信念的认同。我国较早研究民族一体化问题的民族学家费孝通先生认为,从本民族实际情况出发,民族认同感指的是对由众多民族集合形成的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一体感。国外研究发现,儿童在5岁以后就会产生民族分类意识,并产生内群偏爱,尤其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多民族国家,民族认同感的培养是必要的。

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认同感产生的源头和认同的基本内涵。寓言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文化因子。一个民族常常以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进行自我识别和认同。因此,寓言教学中教师的有效引导,可以让幼儿感受民族文化的真谛。而民族文化的熏陶,会让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充分渗透并体现在每一个幼儿的实际生活中,体现在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对本民族的认知与认同。例如,《吕氏春秋》中的《刻舟求剑》,这篇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精华,即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墨守成规是不可取的。《亡羊补牢》告诉我们知道错了,能够及时悔改也是不晚的,其中也体现了我们民族的忧患意识。

综上所述,寓言在幼儿教育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当然,我们也要考虑到,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寓言不可避免地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有的甚至是必须淘汰的糟粕。因此,不加分辨、不加选择地“拿来主义”、照抄照搬是不合理的,是值得商榷的。我们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有取舍地加以选择,争取做到古为今用。

【参考文献】

[1]王舸.《韩非子》寓言的批判性研究[J].学理论,2015(02).

[2]周蓉.动物寓言式讽喻小说创作手法之比较――以《动物庄园》与《猫城记》为例 [J].名作欣赏,2015(01).

寓言故事手抄报篇9

一、营造读书环境, 创造良好的氛围

学校读书环境也是一种语言,良好的读书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老师可以规范班级图书角的建设,开展“自给自足”式的补充图书方式,让学生的课外书籍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教室的墙壁展出名人名言、经典诗文,乃至优秀学生的读书自创“小名言”。如“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今天你读书了吗?”让每一面墙壁,都浸润着文化气息。另外,还可发动家长帮助和指导孩子购买一些合适的图书并制定好读书计划,有的放矢地进行阅读。这样,小学生处在浓厚的读书环境和氛围中,他们就能积极主动地寻找阅读材料,然后就兴致勃勃地阅读。

二、培养阅读兴趣,让学生爱读书

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可发挥80%以上;而做他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20%。这些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巨大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特别是对于那些初学阅读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该大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与乐趣相联系。

小学生都喜欢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因此,创造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活动,能使学生享受到阅读的乐趣,感受到阅读的重要性,从而更进一步激发他们阅读的热情。

1.课前三分钟,轮流朗读

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轮流上台念一段自己摘抄的优美语段,不仅能增加语汇的积累,还能促进学生在课外自觉认真地阅读。

2.举办朗读,开展讲故事比赛

通过举行比赛,在班里掀起读书的热潮,引发课外阅读兴趣,促进学生大量阅读。

3.结合阅读内容,编剧表演

通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不仅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审美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表演能力,还提高了他们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4.办手抄报

让学生把从课外书中学到的知识结合各种主题,以手抄报的形式展示给大家,使同学们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5.开展“向你介绍一本好书”的读书活动

由学生经过自己筛选后,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读过的一本好书。学生为表现自己,必定行动起来,积极阅读并认真比较。这样既达到了训练阅读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

三、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

1.“不动笔墨不读书”

鼓励学生多读书勤动笔,既可以在书上做眉批、画线打重点号,也可以边读边思考。阅读后用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体会、见解,督促他们做到勤动笔多看书,及时写自己的感受,从而促进理解消化,提高表达能力。

2.学会积累

规定每个学生都准备读书笔记,把自己在阅读中学到的佳词美句抄录下来,以便以后运用。在学习中,要经常给学生讲积词的好处,告诉他们“好脑瓜比不上烂笔头”。有了积累本,就像有了个词汇小仓库,写起文章来再也不愁没词了。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教给他们记读书笔记的方法。

3.精读和浏览

读书一般先看封面书名,再看内容提要、目录,然后逐页阅读,边看边想,不懂之处做上记号,阅读全书后再理清条理,思考不懂的问题,掌握主要内容。对于经典作品,就要指导如何精读。即教会学生掌握有关作品的读法,学会摘录好词好句,学会做读书笔记,学会对作品进行鉴赏、评价、背诵。例如,我指导学生阅读《伊索寓言》,一共读了四次,每次都有一个要求。读第一遍时,初步掌握整本书的内容。读第二遍时,提出要求: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读第三遍时,提出要求:摘录重点段落进行朗读、鉴赏、背诵。第四遍是复习性的读,要求说说读了这本书以后的收获,并写读后感。一些大部头书籍,要求可放宽些,只作走马观花的浏览。这种阅读不受时间限制,比较轻松,而且故事性强,有很大吸引力,阅读速度加快,读后掩卷而思,也有不少可回味的东西。

4.根据不同文体,进行分类指导

寓言故事手抄报篇10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第四学段,即七年级至九年级,学生要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并且要“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一课程标准跟以往的相比,显现了对课外阅读的重视,不仅规定了阅读的总量,还对分段阅读目标做了具体的量化规定,也对课外读物的选择做出了提示。 

然而,不管是大城市学校的调查,还是城乡一级学校的调查,无论是外校的调查,还是本校的实际问卷、访谈等调查都显示:由于多种媒体的冲击,特别是电视、电脑、手机等对学生的影响,课业的增多,初中生对课外阅读渐行渐远。调查中显示:学生阅读时间少,氛围差;阅读没有深度,目的呈功利性;阅读内容单一,阅读面狭窄;阅读习惯没有养成,阅读作用无法体现,等等。因此,语文教师在注重课内阅读的同时,还必须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督促、检查工作,坚持长时间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养成教育。这样,语文教学才会走出死角,才会让学生腹有诗书,才会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那么,如何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养成教育呢? 

一、“诱惑”学生读课外书,感受课外阅读的好处 

人教版七年级第二篇课文是冰心的《忆读书》,文中冰心通过回忆自己年幼、年少、中年时的读书经历,给青少年朋友提出了“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的希望。学习这篇文章是引导学生读书的好时机。学生刚上初中,觉得什么都是新鲜的,教师讲的话、提的要求,他们都愿意接受,积极响应,都想着给教师留下好印象。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提出初中生的课外阅读要求、必读书目,介绍适合他们阅读的各种杂志等,要求学生每天的阅读量达到2000字以上,并能坚持做一些读书笔记。然后在每一节课前用3~5分钟的时间介绍一些有关读书的故事,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如犹太人家庭中引导孩子读书的故事:在每个犹太人家庭里,当孩子稍稍懂事时,母亲就会在《圣经》上滴几滴蜂蜜,然后叫小孩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这种仪式其用意是犹太家长告诉孩子书本是甜的,要多读书。可见犹太人爱书如命。犹太人的聪明与他们多读书分不开。又如,中国孩子李路珂的读书故事:多年前,出生在一般家庭的15岁的李路珂考上清华大学,20岁攻读清华大学建筑学博士。当人们用看待天才的眼光来看这个孩子的时候,她的父亲却说:“女儿并非智力超常,她与别的孩子的区别只是在于,当别的孩子正在拼命去读、背一些无关紧要的、最多只是供翻翻而已的文字(主要指语文课本中的一些课文)时,我在让孩子读《论语》《孟子》《古文观止》等经典作品。课外阅读对孩子的成长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还可以介绍著名教育家魏书生的教学故事:魏老师在中学教语文时,虽然肩上有学生升学的压力,但他总是在开学的第一个月内就领着学生把课文学完了,剩下的时间进行广泛的阅读和相关的学习活动。他这种做法却能把普通校的“差班”教成考试成绩超过重点校的“实验班”。 

以上的读书好处帮助学生解决了成绩与阅读关系的问题,也让学生放下了“课外阅读会影响学习成绩”的包袱。“诱惑”学生阅读,还可以阅读的好文字“相诱”,以阅读的有趣情节“相诱”,以成功人士的阅读经历“相诱”,达到让学生喜欢阅读,营造阅读氛围的目的。 

二、营造阅读氛围,培养学生自主积极的阅读态度 

初中生求知欲旺盛,精力也旺盛,让学生喜欢课外阅读并非难事,关键是大部分学生常把课外阅读当做是一种消遣,为消磨时间而进行浅阅读;而有一部分教师、家长的阅读功利心太强,把课外阅读看做是提高考分的一种手段,如果一段时间不见效果,教师、家长往往不再坚持,这样的阅读就很难发挥课外阅读的作用,不能体现阅读的力量。因此,必须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培养学生自主、积极、投入的阅读态度。 

在教学中,笔者感到让学生初尝自主阅读的乐趣,感受阅读的魅力这一环节非常重要。这也是心理学中所说的“首因效应”。如给学生一个自主阅读的空间(图书室),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书,要求他们把感兴趣的内容摘抄下来,想想自己为什么要摘抄这些内容。这节课让学生喜出望外,他们十分珍惜这节不同寻常的课,选择好自己喜爱的书后,都像饿汉一样扑在书上,边看边想,边记边抄。课后,组织学生把摘抄的内容做一份简单的手抄报展览出来,供学生在课余时间欣赏,互相点评。这样,学生在自己阅读时,在点评他人的摘抄时,动口、动手又动脑。在这样的氛围下,坚持一段时间后,不仅喜欢课外阅读的学生学有所获,而且原来对课外阅读不感兴趣的学生也受到熏陶和感染,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再一味地附和别人的见解,而是经过自己的思考,有了独到的看法,初步具有批评意识。这对学生课外阅读来说是一种可喜的变化。理性能够使学生辨别是非真伪,独立会让他们的思想更自由。当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去阅读时,阅读的良好态度已初步形成,再引导他们选择适合的读物,有计划地阅读就可以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