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故事的成语十篇

时间:2023-03-27 19:34:41

寓言故事的成语

寓言故事的成语篇1

1、望洋兴叹:原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2、狐假虎威:假:假借;凭借。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去吓唬其他野兽。比喻凭借别人的威势来欺压人。

3、刻舟求剑:舟:船;求:寻找;寻求。在船上刻记号;寻找失落水中的剑。比喻办事方法不对头;死守教条;拘泥固执;不知道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化。

4、守株待兔: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或抱着侥幸心理妄想不劳而获。

5、画蛇添足:画蛇时添上脚。喻指徒劳无益;多此一举。

6、庖丁解牛:庖丁:厨师。厨师解割了全牛。比喻掌握了解事物客观规律的人;技术纯熟神妙;做事得心应手。

7、滥竽充数:滥:与真实不符;竽:一种簧管乐器。不会吹竽的人冒充吹竽行家;混在乐队中凑数。比喻没有本事的人冒充有本事;或以次货冒充好货。有时也表自谦。

8、坐井观天:坐在井底看天。比喻眼界狭小;见识有限。

9、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十分坚强的毅力和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

10、黔驴技穷:黔:今贵州省;穷:尽。黔地的驴;本领穷尽了。比喻极为有限的一点本领也用尽了。

11、买椟还珠:椟:木匣;珠:珍珠。买下了盛珍珠的盒子;却退还了匣子里的珍珠。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

12、亡羊补牢:羊丢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13、叶公好龙:叶公:春秋时陈国的一个人;好:爱好。比喻表面上爱好某种事物;但并非真正地爱好它;甚至畏惧它。

14、南辕北辙: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15、掩耳盗铃:掩:遮盖;盗:偷。把耳朵捂住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不会听见。比喻自欺欺人。

16、杞人忧天:杞:古时国名;忧天:担心天塌陷。杞国人担心天会塌下来;寝食不安。比喻不必要的或毫无根据的忧虑。

17、鹬蚌相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省语。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18、井底之蛙:井底下的青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短浅的人。

寓言故事的成语篇2

鹬蚌相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成语。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井底之蛙: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丧家之犬:无家可归的狗。比喻失去靠山,无处投奔,到处乱窜的人。

画蛇添足:画蛇添足比喻做多余的事有害无益。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指鹿为马: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狐假虎威:狐假虎威,先秦时代汉族寓言故事。狐狸借老虎之威吓退百兽。比喻仰仗或倚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恐吓人

班门弄斧: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

寓言故事的成语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苏教版;寓言;道德;反思

语文学科蕴含巨大的德育潜能,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寓言故事,是道德信息负荷较大的一种载体形式,它以故事性、趣味性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内容,在故事与寓意相联系的过程中,渗透出明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教师要对其进行正确的解读,引

导学生明晰寓言故事中的德育内涵,在教学的过程中影响和建构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智慧。

一、寓言故事对小学生道德成长的影响性剖析

1.寓言故事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相融性

小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的思维阶段,小学语文中的寓言故事由故事(喻体)和寓意(本体)相结合,表现出形象思维与理性的逻辑思维相连接的特性,因而,寓言故事对于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寓言故事体现了诗性的智慧和理性的逻辑,它是对人类知识的想象性表达,其故事性、趣味性的特点符合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教师要通过寓言故事培养学生的诗性智慧,并提倡“泛灵化”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寓言故事的阅读,理解“人化”的狐狸、乌鸦、风、太阳等的寓意。

2.揭开寓言故事中的道德提升内涵,引领小学生的道德思考

寓言故事以其“理性的诗歌”形态展现在小学生面前,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对其中蕴含的生活真谛和人生真理进行感悟,要由简短精练的寓言故事升华到蕴意深刻的哲理层面,引导学生进行寓言的道德思考。如:由《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寓言故事引导学生明白骄傲与谦逊;由《蚂蚁和蝈蝈》的寓言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勤劳与懒惰;由《狐狸和乌鸦》的寓言让学生明白虚荣与狡猾等等,小学生在寓言故事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尝试着进行对外部世界的触摸,琢磨自我与世界的处境,用学生所能接受的方式,阐述寓言故事中“明理”的内涵。

3.拓展寓言故事之中的思维张力

寓言故事由表面的轻松与活泼到内在的严肃与深刻,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刻的文本解读,要允许学生拥有自主思考的空间,使学生在对寓言故事理解的过程中,联系和贯穿自身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在反复地理解、反思、咀嚼过程中,折射出自身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观念,建构学生自身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同时,教师要在拓展学生的思维张力的过程中,营造多元理解的氛围,鼓励学生对寓言故事的多元解读和“另类”解读,提供学生自主的、新的思考方向。

二、苏教版小学语文的寓言故事的道德解读与审视

1.凸显角色对比,传递道德价值观念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的寓言故事中,通过对角色的突出对比形式,显现出寓言故事的道德价值观,向学生传递正面的道德能量。例如,在《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寓言故事中,小松树居然向大松树炫耀自己高,大松树没有正面反驳它,而是借助“年长的风伯伯”之口,向小松树讲述和教育,通过鲜明的角色对比,显现出大松树的谦逊和小松树的骄傲,使学生在小松树“惭愧地低下了头”的阅读中,感受到谦逊道德的无形力量和品质。又如,在《蚂蚁和蝈蝈》的寓言故事中,也采用了鲜明的角色对比,将夏天里的蚂蚁“个个满头大汗”与蝈蝈“个个自由自在”相对比,再将冬天里的蚂蚁在洞里“温暖地过冬”而蝈蝈却“又冷又饿,再也无法神气了”相对比,使学生体悟到勤劳与懒惰在生活中的不同情境,并联系自我,进行自我道德的反思和审视。

2.注重寓言的明理教学,寻求道德求异中的平衡

小学语文的寓言故事要剖开趣味故事的“外衣”,引导学生领悟寓言之中的精神内涵,这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寓理的规范性表达,要使学生在对寓言的道理进行规范、正确的表达过程中豁然开

朗。例如,在《揠苗助长》的寓言故事中,教师要抓住关键词,引导学生表达种田人为什么愚蠢、他的愚蠢体现在什么地方?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关键词语的引导,使学生在规范寓意的表达中明白道德内涵。

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在道德求异之中的平衡教学,由于学生可能会对寓言文本产生不同的价值观解读,教师要进行道德求异的平衡。例如:在《学棋》的寓言故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开拓思维,但是还不能脱离文本的主旨,告诉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同时,还要认识到与课文主旨的联系。

在小学语文的寓言故事教学中,由于这些不同的寓言故事拥有不同的价值观和道德品质精神,教师要结合文本要旨,引导学生进行寓言的道德内涵与生活的结合,指导学生在趣味性寓言学习的过程中,体悟其中的道德内涵。

参考文献:

寓言故事的成语篇4

寓言故事在教材中的比例之重,不得不引起我们对寓言教学的深刻思考。如何有效利用寓言文本,借助寓言的语言规律,给予学生寓言学习的收获,发挥寓言故事的语文功用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注重创新传统教学的“读故事、讲寓意、说感受”的固定模式,在教学中尤为重视对寓言故事进行“加减乘除”的做法,给传统的寓言教学注入了强劲的动力,课堂呈现出了新颖别致的气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加:课堂教学中增加形象感知

寓言故事的一个显著特征,便是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形象,或庄或谐,总是带着独特的形象特质。故事中一个个生动鲜明的形象充满了个性特征,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当然要引导学生增加对这些故事形象感知的力度。如教学《鹬蚌相争》一课时,教师首先要把视线聚焦在故事中两个特征鲜明的主角上,互不相让的鹬和蚌的形象流传千年,至今仍在影响着一代代人。教者在组织教学时要关注文本特征和故事形象,引导学生感知它们的语言和动作,可以通过想象画面,角色转换,借助提示语等方式读一读对话,讲一讲故事。学生对故事形象的感知深刻了,也就会在这一基础上充分接受文本的表达形式,从而丰实对寓言这种文学形式的认知与积累。

二、减:寓意揭示时减少纯粹说教

寓言故事因含有深刻哲理而常常让教师们陷入空洞说教的境地,认为讲寓言就是为了揭示寓意。因此,课堂上常常出现教师“意味深长式”的教学。很多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忽视了故事文本的趣味性和整体性,整个课堂贯穿以几个问题,辅之以单调的师生问答,教师整节课就是在帮助学生梳理故事大意,最后提炼寓意,丰满的寓言故事被“肢解”成了“皮”和“骨头”,学生的头脑中只留下了干瘪的形象和似懂非懂的一堆大道理。真正着眼于学生的寓言教学应当激活学生的思维,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引导他们提问,组织他们争论,让学生融入文本,自由表达。如在感知了《鹬蚌相争》的整个故事后,我设计了“怎样劝一劝鹬和蚌”这一环节。这样一来,学生们兴致高昂,纷纷用自己的观点和智慧去劝说鹬和蚌,既切中要害、有理有据,又做到了态度和善,以礼服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理解了寓意,也锻炼了表达和交际的能力。

三、乘:文本处理后倍显语文功用

寓言故事被选入课本,它就不再单纯是一个故事了,更具有了语文教学的意义。寓言教学绝不能仅仅是为了了解故事,明白道理。寓言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依托文本,多维地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如教学《鹬蚌相争》时,在初读课文后,让学生分段说说课文讲了些什么,力求用简练的语句进行表达,同时思考每段都与题目有哪些联系,然后将简单的几句话连起来说一说,整体感知故事。之后,教师再引导:“你觉得读好哪些重点词语才能读好对话?”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去感受、去理解,有机地融朗读、感悟为一体。最后再通过言语实践的环节,将文本的语言予以转化,达到积累的目的,发展学生的语言,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学生在尽情地读与演中体会鲜明的艺术形象;在个性的读与说中探寻寓言的价值核心;在智慧的说与写中连接寓言与生活的通道。

寓言故事能流传至今,除了它语言简练、内涵深刻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潜藏着深厚的文化背景。教师在加强文字训练和积累的同时,还要善于指引学生感知寓言文体,传承传统文化。《鹬蚌相争》选自《战国策》,是大臣用来劝诫君王的一则故事。在课堂上,当学生充分感知了故事后,我适时引入了原文,并帮助学生读通古文。学生在古今对照的形式下进一步感受到了传统语言的精妙所在,理解了寓言的价值存在,既丰富了学生的语言,也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寓言故事的成语篇5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这样解释“寓言”: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种道理,达到劝诫、教育或者讽刺目的的文学作品。在这个解释中,“说明”一词还可以换成“点明”或者“寄寓”等。通过这个解释,我们可以明白寓言的基本特点:

1.寓言,是假托的故事,是靠丰富的想象编织出来的故事。或者说,寓言是一种寄托着深刻道理的小故事。写寓言,一定是为了引出道理。

2.寓言,用其中所含的道理对人进行训诫。作者把想说的道理寄寓在生动的故事和鲜明的形象之中,让听者或读者获得一些教益。

可见,寓言既充满想象力,又具有思辨的色彩。学写寓言,不仅可以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还可提升想象能力和思辨能力。写寓言故事有什么技巧呢?我们还是先看两篇经典的伊索寓言吧。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于是问道:“这个值多少钱?”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饶头,白送。”

这个故事适用于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

蚊子和狮子

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对他说:“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要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干。我比你强得多。你要是愿意,我们来较量较量吧!”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蚊子将要被吃掉时,叹息说,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这故事适用于那些打败过大人物,却被小人物打败的人。

分析这两篇寓言,我们能学到写作寓言的一些基本技巧:

1.寓言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如寓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的主角是神和人,《蚊子和狮子》中的主角是蚊子、狮子、蜘蛛。

2.寓言的标题简洁明了。标题往往不直接表现寓意,而是注重突出故事中的“人物”或者事件。上面两则寓言都是以寓言的“人物”做标题。

3.寓言的开头开门见山。往往开篇直接进入到一个具体的故事情节之中,没有铺垫,也没有渲染。这和寓言的特点有关,因为寓言的目的是说明道理,入题须快。上面的两则寓言都是这样。

4.寓言情节单纯凝练。寓言的情节往往是一个场面、一个细节,将一个场面、一个细节写成一个故事,写成一个“完整的片段”,不蔓不枝,简洁生动。如《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及《蚊子和狮子》都仅200多字,但故事都很生动,都有完整的情节、曲折的过程和鲜明的形象。寓言的情节,常常通过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以及动作描写来展开。如《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既有语言描写又有心理描写,《蚊子和狮子》既有语言描写又有动作描写。

5.寓言的层次结构很清晰。一般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层写故事,一层点道理,上面引用的两则寓言都是这样。也有很多寓言只写故事,不点道理,如中国古代的一些寓言。

6.寓言的收束很自然。往往是将作者所要表达的道理直接点示出来,如上面的两则寓言。当然,作者的表达意图也可以不点示出来,而让读者去揣摩。

7.寓言的表达较委婉。寓言将劝诫的道理用故事的内容表现出来,是一种委婉的表达,容易让听的人接受其中的道理。由于希望人们乐于听或读,以更好地吸取教益,所以寓言的语言含蓄而生动。如《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开头,叙述赫耳墨斯来到店里的心理活动,就含蓄地写出了他是多么的骄傲自大;结尾描述了雕像者的辛辣讽刺,但没有直接写出赫耳墨斯的狼狈相,这就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也具有了强烈的讽刺意味。又如《蚊子和狮子》中,蚊子对狮子说话时,神气活现;蚊子战胜狮子之后,得意忘形;蚊子被蜘蛛俘虏后,没有痛悟自己的弱点。作者通过语言、神态、心理的描写,一步步展现了蚊子的骄傲,又以蚊子的悲惨结局,批判讽刺了这种骄傲。

寓言故事的成语篇6

有了以上的学情和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的认识,笔者把教学目标定位在以下三点:

1.感情朗读故事、讲述故事,特别是能夸张式地读好牧童的喊话。

2.理解“短语式语言描写”能够表现牧童的情感和品质。

3.训练“短语式语言描写”,理解寓言的寓意和写法。

【教学理念】

立足语文本体性教学,按“认识一实践一迁移”的程序设计教学,强化语言表达,落实语言实践,形成语言技能。

【教学过程】

一、比较牧童的前后喊话,感情朗读故事、讲述故事

1.朗读。师:接下来,我们学习第二则故事《牧童和狼》,谁来读好故事?

2.比较。师:故事的主角是牧童,伊索写了他的两次语言。比较下,要读出牧童两次“大叫”的不同情感,你想怎么读?

(1)好几次他大叫:“狼来了】狼来了!”

(2)牧童吓坏了,他慌忙大叫“狼来了!狼来了!快来帮忙啊,狼在吃羊了!”

(第一句要读出牧童表面慌张,实质在戏弄、欺骗村民,有种扬扬自得的感觉;第二句要读出牧童真的是害怕、慌张的语气。两句都可以采用夸张的语调读,第一句拉长语调、得意扬扬地读,第二句带着哭腔读。)

3.演读。师:请采用表演式的朗读,来讲一讲这则故事。

(设计理念:感情朗读是每篇课文共性的语文技能,就是语文本体性教学的共性内容。本则寓言的朗读训练是采用夸张式的语调表现人物情感,将体会牧童的内心情感渗透在感情朗读这一本体性教学内容之中。)

二、比较长句与短句,认识“短语式语言描写”方法

1.比较。师:我们再来比较下面两组句子,想想课文为什么不用第二句呢。

第一组:

(1)好几次他大叫:“狼来了!狼来了!”

(2)好几次他大叫:“狼真的已经来了。狼真的已经来了。”

第二组:

(1)牧童吓坏了,他慌忙大叫:“狼来了!狼来了!快来帮忙啊,狼在吃羊了!”

(2)牧童吓坏了,他慌忙大叫:“狼真的已经来了。狼真的已经来了。大家快来帮忙啊,狼真的在吃羊了。”

(第二句一是没有用“!”,二是都是长句子,不能很好地表现牧童的情感。)

2.小结。师在人物语言描写中,为了表达急切、害怕、慌张等情感,要用短句和感叹号,不该用长句。

(设计理念:通过比较,让学生读读、议议,认识到“短语式语言描写”能表达急切、慌张等现场情感,但学生形成的还只是抽象、模糊的概念。)

三、比较原文与改写,练习“短语式语言描写”,理解寓意和写法

1.练习描写。师,故事中没有村民的语言描写,我们来试着描写村民的两次语言,写在课文合适的地方。想想,你想表达出村民怎样的内心,采用长句还是短句,还要注意正确使用标点。

2.交流表达。

出示学生的描写:

(1)好几次村民们都互相大喊:“快打狼!快打狼!”

(2)村民们听了,摇了摇头说:“又在说谎!又在说谎!真是个贯说谎的孩子,谁还相信他呢?”

(通过“短语式语言描写”,第一句表现出村民的急切、果断,第二句表现出村民的无奈、气愤。)

3.理解寓意。师:最后,牧童明明说的是真话,村民们为什么还这样说呢?(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会相信。)

4.比较写法。师:再比较一下,伊索为什么不写出村民的语言,这样不是更具体些吗?(“伊索寓言”短小精悍、情节紧凑,出现村民们的语言描写就不符合特点了;再说,村民们不是故事的主角,写了就不能更好地突出牧童。看来,还是请同学们擦去刚才村民们的语言描写为好。)

(设计理念:在上个环节学生获得“短语式语言描写”的概念后,通过仿写村民语言的实践运用,对“短语式语言描写”的认识变得更为清晰具体,这才可能转化为语文技能。并在实践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有机渗透了寓言的寓意理解。)

四、作业

师:这则寓言故事的道理,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有。请你仿照《牧童和狼》的写法,也来写一个故事,可以是编的寓言故事,也可以是生活中真实的故事。做到短小精悍、突出语言描写、点出道理。

寓言故事的成语篇7

【关键词】韩非子;寓言;艺术特点

《韩非子》一书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等。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隽的哲理,凭着它们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一、《韩非子》中寓言的深层意义

《韩非子》全书共10余万言,这部先秦法家的代表著作内有寓言故事三四百则。其中巧妙地运用寓言故事来说理,取材于社会现实,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民间故事的寓言。这些都是韩非子对社会现象深入仔细观察后提炼出的,这些生动的故事,虽然出自特定的环境,但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其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以智慧和启迪。他的寓言浅近而深刻,幽默而冷峻,他把庄子以寓言说理的方法进一步发展,多了一些切近现实的因素,而少了几分道家特有的玄奥,堪称先秦诸子文章中的瑰宝。他的寓言形象而生动地反映了复杂纷纭、变化万千的现实生活,大至时代更迭、国家兴亡,小至个人荣辱,历代王侯,愚夫愚妇,均纳于笔下,可谓跨越时空,巨细无疑。其内容之广泛、事件之纷繁,形象之众多,均堪称先秦寓言之最。

二、韩非子的艺术成就

1.《韩非子》的文学艺术特色

《韩非子》的文学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取材的现实性,寓言故事的题材来源主要是引用和加工古代神话、民间故事;加工和改造历史故事;直接创作。这三个来源几乎包括了先秦寓言来源地各种渠道,形成韩非子寓言集先秦寓言之大成的特点。

但是《韩非子》的寓言故事引用神话并不多,仅有五则,其中纯引神话的一则,继承神话传统、以动物为题材的四则。表现在寓言文学上,便是少幻想;其次,受整个大时代的影响。战国末年,长期的争鸣论辩,已经进入总结性的阶段;深刻的理性批判,已经战胜了传统的宗教蒙昧,神的迷信已不再占据人们内心主导,这样使得寓言不再到神话中去寻找寄托。最后,海域韩非的个性、思想等主管因素有关。韩非继承接受了荀子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是一个务实精神的思想家。

改造加工历史故事:韩非子寓言的题材主要来源对历史故事的加工改造。例如对缘于《左传》的“子罕不受玉”宋之鄙人得璞玉而献于子罕,子罕不受。鄙人曰:“此宝也,宜为君子器,不宜为细人用。”子罕曰:“尔以玉为宝,我以不受子玉为宝。”是鄙人欲玉,而子罕不欲玉。故曰:“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相对于原文进行了压缩改写,叙述、描写不如《左转》细腻。其中原因大概在于韩非是利用此故事打比方,使说理更通俗易懂,所以只需讲明故事的大概。在韩非之前,编年史有春秋、左转;政点与国别史有尚书。国语、战国策;此外,还有一部集合百家的具著《吕氏春秋》、这些史书的出现,为《韩非子》寓言取材于历史故事提供了客观条件。最后,韩非子的贵族身份为他能饱览史籍,韩非子本人学识渊博,思想敏锐,这又为韩非子将大量的历史故事改编为寓言故事提供了主观条件。更何况,韩非著书的目地是为了说服有政治抱负的国君接受法家的思想主张。取材于历史,既切近实际,具有说服力,又易于为君主接受。

直接创造寓言,韩非出了继承转化神话故事,加工改造历史故事之外,还自己虚构创造寓言。他常常将富有的哲理谚语、格言,赋予具体的形象,加以故事化,形成自己的寓言。如“扁鹊见蔡桓公”“皮美为罪”等。

2.语言的艺术特色

(1)文锋犀利。《韩非子》寓言中很有特色:逻辑严密,论述细致,条理清晰;他的思想尖锐,又很自信,所以文风峻峭,锋利无比,语气坚决而专断。犀利峭刻,是《韩非子》总体的文学特色,这在他的寓言中体现得极其鲜明。他借助寓言,裸地宣传某些观点,毫无假借,一语中的,明确揭示事物本质,语言简洁明快,冷峻严厉。

(2)平实机智。韩非寓言,大多选自历史故事或世俗生活,在平实中见生动,寓言主人公,善于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作比喻,借此说服对方。文章从常见的生活现象来推演重大的道理,可谓深刻明切。韩非寓言中的许多人物,善于采取因小及大,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言,把复杂的社会政治现象融入简单明了的比喻,使说辞具有了极强的说服力。韩非集先秦法家思想之大成,构建了完整的法家思想体系。韩非寓言和谐地组合在他的思想体系之中,是形成韩文深刻峭拔、犀利机智的文学特色的重要因素。

3.内容上的艺术特色

(1)形象众多、旨意明确。探求救世的政治方案,是百家争鸣的中心问题。如何才能使人们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张,也是诸子百家特别关注的事。寓言,作为阐述其政治、哲学的重要论据,势必大量选用历史故事加以改造为其所用。正是如此,韩非寓言中便有了大量的历史人物。称韩非寓言为历史人物画廊亦不为过。不仅如此,他还将视野扩到民间,旁及女性,乃至改造神话,从而创造出大量的人物形象。正如陈深在《韩非子评述》中所说的那样“今读其书,上下数千,古今事变,奸臣世主隐微伏匿,下到委巷穷闾妇女婴儿人情曲折,不啻隔垣而洞五脏。”这种纵横古今,人物形象众多的现象,在中国寓言史上是极其罕见的。

(2)情节完整、曲折生动。韩非寓言具有较强的故事性,他的那些文学色彩浓烈的佳作,往往写的曲折起伏、动人心魂、情节完整、首尾相应。无论题材大小,篇幅长短,多能使故事情节层层推进,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4.结构形式上的艺术特色

《韩非子》一书首创了独立的“寓言群”这一结构形式。把内容相关的寓言组织在一起,用来集中论证某一论点。这种具有明确指向的寓言,题旨往往比较单纯明确,即使是较为生动形象化的刻画,也总是着力于形象化的某个侧面的描写,因此,寓言形象化虽鲜明却显得有些单薄,不过,这种单一而又鲜明的形象往往令人过目难忘,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韩非子》使寓言故事群落的结构体制得到了高度的完善,推动了寓言文学的发展。借着寓言群有系统的表达哲学主张,规模庞大,条理井然,是古今中外寓言写作中独一无二的,也是韩非寓言的特色和最大的成就。它们的价值并不仅在于寓言本身更在于其喻体所揭示的富有哲理的层面,《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评价说:“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少恩。”文如其人。正是如此,政治色彩浓厚的《韩非子》,才在先秦寓言中绽放独特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寓言故事的成语篇8

[关键词]寓言教学 课堂智慧 探究 想象 发现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1-078

一堂优秀的语文课应该是充满智慧的。教师对文本透彻独到的解读,对教学目标精准的定位,对教学过程精心的设计,对学生机智的激励引导,都是构成智慧课堂的必备因素。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寓言故事都很简短,我总觉得学生一读就懂,没什么可挖掘探究的。可是在聆听了江苏省特级教师姜树华执教的《伊索寓言》一课后,我深为震撼。姜老师从大语文教育观出发,以学生为主体,依托文本,引领学生在品读探究中感悟寓言体裁的特点。对于本课的三个小寓言故事,姜老师既有单个故事的阅读理解,又有三个故事整合的品读感悟;既有听说读写的语言训练,又有思想内涵的深刻体会。姜老师巧妙开发文本资源,深入浅出,教出了语文味,教出了寓言味!

一、体会寓言的有趣,美在探究

上课之前,教师播放动画片《狐狸和乌鸦》,学生们看得津津有味。看完后教师请三名小组代表分别讲述本篇课文中的三则寓言故事(课前布置预习,练讲故事)。讲完后师生共同点评。课前的讲故事,一是检查预习情况,二是达到预热效果,为本节课的学习热身,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堂学习开始了,姜老师一边板书课题一边问:“我看得出同学们非常喜欢寓言故事,你们为什么喜欢呢?”学生抢着回答:“因为许多伊索寓言故事的主角都是动物,像狐狸呀,老虎呀,乌鸦呀等,这些动物为我们上演了许多精彩有趣的故事,故事还能给我们启发。”姜老师顺势写下“有趣”两字,边写边说:“其实,这‘有趣’就是寓言的一大特点。下面我们就来进行一个有趣的活动,请大家从这三则寓言故事中找出说谎者的‘破绽’,看谁找得准、找得多。”学生对这一问题非常感兴趣,迫不及待地默读、思考、做记号。在接下来的全班交流中,学生纷纷结合文中的词句讲述自己的阅读所得。有的说狐狸言行不一,自欺欺人;有的说狐狸夸大其词,信口开河;还有的说放羊的孩子一开始是虚张声势,后来担心害怕……可见,说谎者终究是会露出马脚的。

第一环节的教学设计真是独具匠心。姜老师抓住三则寓言故事中存在的共同特点――谎言,以寓言“有趣”的特点为突破口,用寻找“破绽”的方式,引导学生愉快地探究品读。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把前后文联系起来分析,感受到了说谎者的虚伪、可笑。姜老师带领学生真正走进了文本中,与文本展开了深层次的对话。学生像寻宝一样,边读边思考,体会到了阅读探究的无穷乐趣。

二、品读寓言的凝练, 美在想象

在探究了寓言“有趣”的特点后,姜老师又设计了一个想象表达的教学环节。他问大家:“狐狸想尽了各种办法去摘葡萄,但是白费劲。他想了哪些办法?又是怎样做的呢?”学生积极思考,小组讨论后纷纷发言。姜老师夸奖道:“大家的想象很丰富,描述也很具体。那伊索为什么不这样详细讲呢?原来作者的目的是要借故事告诉大家一个寓意,他不需要用细节描写来突出故事中人物的个性特点,他只需要精彩有趣的短小情节,这样才能更加鲜明地突出寓意。‘凝练’是寓言的又一大特点。”

姜老师先巧妙利用一个补白,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表达能力,然后进行设问,激发学生思考,并运用形象的比较,启发学生感悟寓言“凝练”的特点。教师充分地开发文本资源,创造性地运用文本,引导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对文本进行二次加工,达到了深度解读的目的。

三、感受寓言的深刻,美在发现

课堂最后,姜老师又引出寓言 “深刻” 的特点。他说:“寓言除了‘有趣’‘凝练’的特点外,还有一个特点――‘深刻’。作者在每则寓言的最后,大都会用一句精辟的话点明故事的寓意。” 接着,教师出示三则寓言的最后一句话,进行引读,然后让学生写写自己对寓意的感悟。学生的发言精彩至极:“欺骗自己真是愚蠢至极。欺骗别人,最终害的还是自己。”“不要被别人的甜言蜜语冲昏头脑。”“记住他人的教训,谨防上当受骗。”……

姜老师最后带领学生集中感悟三则故事的寓意,充分凸显出寓言故事的文体特点。以写感悟结束本课的学习,既是一个写的训练,又是一个与学生对话的过程,学生们各抒己见,这又是一个学习内化的过程。

寓言故事的成语篇9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24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文中生字,联系上下文与生活经验(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2)把握故事内容,能讲述故事主要情节。

(3)感悟故事蕴含的道理,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不可急于求成;初步学习阅读寓言的基本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成语,认识寓言

师:课内外你积累了哪些成语?

师:成语的内容丰富多彩,有的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有的是一个千古流传的神话故事,还有的是一则意味深长的寓言故事。这节课咱们来学习寓言两则(板书:寓言两则),“寓”和“则”是生字,要能读准,一起读。

师:以前学过寓言吗?学过什么寓言呢?

(生回答)

师:谁能说说寓言类的文章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生说,师相机点拨)“两则”是什么意思?

师:先学第一则寓言故事。(板书:揠苗助长)谁会读?(指多生读之后齐读)

【设计意图:从回顾成语开始切入寓言故事教学,旨在渗透寓言故事是成语的来源之一;调动学生学习寓言的经验来认识寓言的文体特点,教给孩子从文体特点入手的阅读方法】

二、指导读书,讲述故事

(一)读准读顺

师:这个小故事讲了什么内容呢?请竖起小耳朵,听一听这个故事。(师配音讲《揠苗助长》故事)

师:现在你们应该知道“揠”的含义了吧。“揠苗助长”也可以叫作什么?

师:你们觉得这个故事有趣吗?想不想像老师这样讲给别人听呢?

师:要讲好这个故事就要读熟、读好这个故事。现在大家轻轻地读课文,用笔画出生字。(生读书、圈画,师出示生字词:宋国、焦急、筋疲力尽、兴致勃勃、纳闷、枯死)

(师指生读)

师:词语能读得正确流利,相信你们把它们带入课文也能读得这么流利。

(指生分节朗读课文;师相机评价或正音)

【设计意图:把初读训练落到实处;把“寓识于读”与集中识字结合起来,强化了认读感知训练】

(二)读懂读好

师:读书不仅要正确流利,而且要有感情。你们觉得怎样读才能有感情呢?

师:老师读书有个小窍门:读到谁时想象自己就是谁,特别是那些描写人物怎么想、怎么做、怎么说的关键词句,要一边用心想象体会一边尽力读得符合当时的情景。大家愿意试试吗?用这种方法自由朗读课文。

(生练读课文,师巡视、倾听、指导)

师指生分节朗读,相机指导:

第一节

师:这节共有两句话,每句话分别有个词语写出了农夫的心情,看谁是火眼金睛能发现它们?(生说,师板书:巴望、焦急)

师:猜猜“巴望”是什么意思,想象一下农夫“巴望”禾苗长快些会有怎样的表现。(生回答)

师:再来读第一句,看谁能把农夫“巴望”禾苗长得快些的心思读出来?(生读)

师:现在你们都是田里的小禾苗了。你们真的一点也没长吗?为什么不快一点长呢?(生想象说)

师:可是农夫总觉得你们一点儿也没长,心里十分焦急。大家看“焦”字底下的这个偏旁叫四点底,就表示“火”,农夫心里就像烧了一把火那么急。谁能把第二句农夫焦急的心情读出来?(生读)

第二节

师:是呀,这么焦急的农夫终于想出了办法,谁能读好第二节呢?(生读后师相机评价)

(师抓住重点词语指导)

师:(板书:终于)从“终于”这个词,你知道了什么?

师:如果你就是农夫,此时此刻心情怎样?会有什么表现?(生描述)

师:结合刚才的想象,把农夫心情的急切读出来。(指生读)

师:他从中午一直忙到天黑,累得________(生说,师板书:筋疲力尽)

师:“筋疲力尽”是什么意思?你能做做“筋疲力尽”的样子吗?

师:看插图,农夫身体上是筋疲力尽的,心里却很________猜猜看,他是怎么想的呢?(生回答)

第三节

师:是呀,你们猜透了农夫的心思了,相信你们一定能把第三节读好。

(师指生读后相机评价并板书:兴致勃勃)

师:最高明的朗读就像替人物在说话。“兴致勃勃”提示了农夫说话时的语气神情,所以你读书时要能让别人听得到农夫的兴致勃勃。谁愿意再试试?

师:农夫这“兴致勃勃”的两句话,用了两个感叹号。农夫都在感叹什么?

师:是呀,农夫觉得累有所值,所以兴致勃勃,我们一起读读吧。(师生齐读第三节)

师:禾苗真的能长一大截吗?一起读第四节。(生读,师板书:枯死)

师:如果你是农夫的儿子,看到眼前枯死的禾苗会有怎样的表现呢?(师让学生读出自己内心的感觉)

【设计意图:从教学策略考虑,抓住关键词句或推想或想象,让平面语言立体形象起来,激活学生情感体验,通过感情朗读转化为动感灵性的言语,实现言与象互转;从教学流程考虑,从自主朗读到教师抓“点”导悟再到感情朗读,层层推进,意、言、法兼得】

(三)讲述故事

师:同学们能够抓住农夫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的关键词句,已经能把故事读得很有感情了,现在请大家再抓住这些词句把故事讲出来。(师指生讲述故事,引导学生评哪里讲得最精彩)

【设计意图:讲故事的过程同时也是重构文本语言的过程。学生除了讲之外还要借助动作、语调、神态等辅助手段来展示自己对故事的理解或感悟,达到“多重记忆”“立体积累”的效果】

三、究因明理,观照生活

师: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在农夫将禾苗一棵一棵往上拔的时候,太阳公公是怎样的表情?从太阳公公的表情里,你能猜到他在想什么吗?

师:小鸟看到农夫拔禾苗,也叫喳喳地飞走了。如果你就是那飞走的小鸟,你在说什么呢?(师相机板书:急于求成)

师:可惜呀,你们说的农夫并不知道,好心却办了傻事。(师板书:好心办傻事)生活中,你或者你周围的人做过揠苗助长这样的傻事吗?(生说)

师:读了这个故事后,知道你或你周围的人傻在哪里了吗?

师:是的,这个故事警醒了一代又一代人,故事的题目也就成了大家常用的成语。

【设计意图:借助插图将理性僵化的寓意总结趣化为童话式的内心表白,这才是真正的心灵感受;有了切身感受后,观照生活的得失成败,获得新的经验才真正达到教育和改造生活的目的】

四、总结课堂,适度延伸

寓言故事的成语篇10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学会分类整理词语,积累词语的能力。

2.通过学习日积月累,积累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

3.能仿照例句写出带有动作、神态描写的提示语;学会写通知。

4.能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梳理、总结对寓言故事的体会和认识。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梳理、总结对寓言故事的体会和认识;

2.能仿照例句写出带有动作、神态描写的提示语;学会写通知;

3.通过学习日积月累,积累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交流平台”和“快乐读书吧”

1.提问导入:你读过哪些寓言故事?(指名说)

2.从你读过的寓言故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道理?教师结合学生发言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读“交流平台”中的内容。

3.今天,我们来进行讲故事比赛——“小小故事会”。参赛要求有以下几点:

(1)故事内容以寓言故事为主,尽量做到不照着稿子念读。

(2)讲故事时,要加上适当的表情、动作。

(3)讲完后,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收获。

4.先在小组内讲,然后派代表上台参加终极对决。

5.学生评选“故事大王”,教师颁奖。

二、学习“词句段运用”

1.词语积累。

(1)课件出示:①源源不断津津有味②无忧无虑无边无际

(2)学生读词语,说说两组词语的特点。(①叠词:AABC式②无……无……)

(3)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积累的这样的词语,派代表发言参与全班交流。

2.句子练习。(课件出示两个例句)

(1)学生读例句,一边读一边注意句中加点的部分写的是什么。

(2)全班交流。明确加点的部分是带有动作、神态的提示语,这样写能使读者更清楚地了解故事中人物说话时的心情、语气。

(3)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例句,读出人物的语气,可以适当加上动作、表情。

(4)回顾本单元的课文,找一找文中还有哪些这样的句子,再读一读,读好人物的语气。

(5)学生仿照例句,把句子补充完整。

(6)全班交流,评一评谁补充得好。

三、学写通知

1.读样例,了解通知的写法。

(1)学生自由阅读课本上的通知,完成填空,了解通知的内容和格式。

①时间:②地点:③参加人:④事情:⑤通知人:⑥通知时间:

(2)互相交流,了解通知的格式:通知属于应用文,应用文有严格的格式,第一行正中间写上“通知”二字;第二行起空两格写正文,正文包括时间、地点、参加人、事情等内容;右下方分两行写署名和日期。

2.学写通知。

(1)学生根据要求选取自己喜欢的一个话题写通知,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2)利用投影展示优秀学生作品。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书写提示”

1.课件出示:艳植舞最静霜扁集

2.互相交流找到这些字的特点。(横画或竖画较多)

3.互相交流书写这样的字应注意什么?(横画或竖画较多的字,书写时要事先考虑好这些笔画的长短比例和距离,避免拥挤。)

4.教师范写,重点指导书写“艳”“最”。

5.学生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二、学习“日积月累”

1.学习生字,准确朗读。

(1)课件出示成语。

(2)指名朗读,纠正字音。师生评议。

2.讲述成语所包含的故事,简单理解,把握寓意。

(1)小组同学选择组内同学普遍感兴趣的成语,交流成语背后的寓言故事,分享故事的寓意。

(2)全班交流,教师评议。

3.熟读并背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