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小故事十篇

时间:2023-03-18 02:47:55

寓言小故事

寓言小故事篇1

著名作家严文井曾说,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小寓言里常蕴涵着大智慧,小视角里可窥见大境界,我们在赏读寓言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理清故事内容。寓言多用一个故事作载体来阐发它所蕴涵的哲理。我们首先要把寓言当做故事来读,通过把握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来理清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领悟寓意及蕴涵的生活哲理。有的寓言会在结尾点明寓意,有的没写出来,需要我们通过分析故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把握其寓意,同时还应进行情景转换,将寓言中所说的情景同现实联系起来,并联系生活实际去深入体会它的教育意义。

三、把握修辞手法。因为寓言是通过虚构故事来说明道理的,故经常使用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我们可通过学习寓言中形象的比拟、恰当的比喻、鲜明的对比等等,来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长翅膀的姑娘和怪物

叶永烈

春天来了,种子发芽了,长出了幼苗。春风轻轻地吹拂着幼苗,太阳暖暖地照耀着幼苗,幼苗长大啦,长成一棵绿油油的小青菜。

一天,一位穿着漂亮的连衣裙的姑娘,在空中飞舞着。她见到小青菜,可高兴啦,在小青菜跟前又是唱歌,又是跳舞。

小青菜呢,也打心底里喜欢这位漂亮的长翅膀的姑娘。

姑娘吻着小青菜,弄得小青菜挺不好意思的。

穿连衣裙的姑娘飞走了,小青菜一直想念着她。

没多久,小青菜觉得身上痒痒的。仔细一看,咦,在姑娘吻过的地方,有许多绿色的小虫子!

小虫子咬着菜叶,小青菜疼得直流眼泪。

小虫子吃着,吃着,越变越大,胃口也越来越大。菜叶被咬得全是小洞洞,看上去像渔网似的!

就在这时候,一蹦一跳,一跳一蹦,来了一个怪物。

这怪物长着四条腿、三角脑袋、大眼睛,浑身长着鸡皮疙瘩,真难看。

它来到小青菜跟前,用大眼睛看了看,说道:“小青菜,你生病了,我来给你治治。”

小青菜一看这怪物长得挺丑,连忙说:“去,去,去。我不要你看病。我一看见你满身的鸡皮疙瘩,就感到讨厌!”

怪物并没有走开。它一动不动,眼睛死死盯着菜叶上的绿色小虫。

猛地,怪物跳了起来,用长长的舌头闪电般的把绿色小虫卷进了阔嘴巴!它差不多跳一次,就吃掉一条虫子。没多久,它就把小青菜身上的虫子全吃光了。小青菜身上,不痛也不痒了。

怪物一蹦一跳,走开了,走远了。

后来,小青菜向农民伯伯一打听,这才明白:原来,那穿连衣裙的姑娘叫“菜粉蝶”,她是害虫,在青菜叶上产卵,孵出了小虫――菜青虫。那浑身长鸡皮疙瘩的怪物,叫癞蛤蟆,它是青蛙的堂兄弟,是一位勤劳的捕虫健将。

从那以后,小青菜明白了这样的道理:对于任何事物,不能只看外貌哪!

(选自《侦探与小偷》)

赏析

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对比手法的运用:菜粉蝶与癞蛤蟆美与丑的外貌的对比,小青菜对他们的喜欢与讨厌的态度的对比,小青菜由又痒又疼到不痛也不痒的前后遭遇的对比,自然而然地揭示了深刻的生活哲理――对于任何事物,不能只看外貌。

会摇尾巴的狼

严文井

一只狼掉到陷阱里去了,怎么跳也跳不出来。后来,一只老山羊慢慢走过来了,狼连忙向老山羊打招呼:“好朋友!为了友情的缘故,帮帮忙吧!”

老山羊问:“你是谁?为什么跑到猎人安下的陷阱里去了?”

狼立刻装出一副又老实又可怜的模样,说:“我,你不认识吗?一只又忠诚又驯良的狗啊,为了救一只掉到陷阱里的小鸡,我不顾一切,牺牲自己,一下跳了进来,就再也出不去了。唉!可怜可怜我这只善良的老狗吧!”

老山羊看了他几眼,有些不相信,说:“你真的是狗吗?为什么你那样像狼,为什么你用狼一样的神气看着我?”

狼连忙半闭了眼睛说:“我是狼狗,所以有些像狼。但是,请你相信,我的的确确是狗。我的性情很温和。我还会摇尾巴,不信你瞧,我的尾巴摇得多好。”

狼为了证明自己的话,就拖着那条硬尾巴来摇了几下。“扑,扑,扑!”它把陷阱里的一些土块都敲打下来了。

老山羊慌忙后退了一步,说:“是的,你会摇尾巴。可是会摇尾巴的不一定都是狗。你说,你真是一只狼狗吗?”

狼有些不耐烦了:“没错,没错!我可以赌咒。快点吧,快点吧!为了友谊的缘故,只要你伸下一条腿来,我马上就可以得救了。我一出去马上就报答你。比方,我可以给你舔舔毛,帮你咬咬虱子。真的,我是非常喜欢羊,特别是老山羊的。”

老山羊还是有点犹豫,又往后退了一步:“不成,我得考虑考虑。”

这时候,狼忍耐不住了,突然爆发起来。他咧开嘴,露着牙齿,对老山羊咆哮:“你这老家伙!不快一点过来,你要干吗?”

老山羊冷静地看了他一眼,慢吞吞地回答说:“什么也不干。因为你是狼。我看见你的尖牙齿了。去年冬天你咬我一口,差点没把我咬死。我一辈子也忘不了。你再会摇尾巴也骗不了我了,再见吧!”

(选自《严文井选集》,有改动)

赏析

本文语言简洁,人物的性格却非常丰满。作者巧妙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方法,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如:“他咧开嘴,露着牙齿,对老山羊咆哮”一句中,“咧开嘴”“露着牙齿”和“咆哮”的神态动作,就生动地写出了狼急于脱离陷阱而按捺不住凶相毕露的样子,表现了狼的狡猾与善变。本文通过形象、细腻的描写,给人一种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使文章显得深刻,生动。

善良

王国军

在一座大山里,住着一群蜜蜂和一户居民。蜜蜂每天都出去辛勤地采蜜,然后让农户拿去卖钱,当然农户也给蜜蜂做了一个舒适温暖的家,双方和平共处,相安无事。但一只蚊子的到来,打破了这种宁静。那是蜜蜂们外出时发现的,一只奄奄一息的蚊子在地上躺着。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蜜蜂们才把饿晕的蚊子背回家。

悉心调养后,蚊子慢慢恢复了活力。但是蜜蜂们很快发现,不少兄妹醒来后身上都有个小包,大家以为这是劳累所致,也没多加注意。

有一天,蚊子说:“我在这没什么朋友,实在孤单,你们能不能给我介绍几个。”在蜜蜂的引荐下,蚊子很快和牛、鹿成了好朋友。每天晚上,蚊子都会找他们玩,然后吃得饱饱的回来。蚊子很快就发福了,但它仍然不满足,希望有更多的朋友,从而得到更多的美食。

于是有一天,当大家谈及人类的善良时,蚊子便插话说:“和人类做朋友,真那么容易吗?可是我听别人说人类是难以沟通的。”

“那得看你有没有诚意。真诚待人,别人自然真诚待你。”一只蜜蜂说。

“那好,我也想和人类做朋友,我希望我的朋友越多越好。”蚊子兴高采烈地说。

在蜜蜂的引荐下,蚊子很快和农户成了好朋友。蚊子每天晚上都会去找农户聊天,农户似乎也非常喜欢它。一天晚上,也许太过于疲劳,农户没聊多久就在椅子上睡着了。蚊子打了个哈欠,飞到农户的手臂上。见农户没有任何反应,它竖起自己坚硬的吸管,轻轻地刺了进去。却不想,农户突然睁开双眼,一把就抓住了它。

蚊子惊讶地说:“我是你朋友,你为什么要抓我。”农户笑道:“你没资格和我做朋友,因为朋友是不会利用和陷害别人的。”紧接着传来一阵“嗡嗡”的声音,躲在暗处的蜜蜂们都飞了出来。农户指着蚊子通红的吸管说:“我早就知道蚊子不是个好东西,它只是在利用你们的善良,一次又一次。它交朋友的目的,只是让每一个朋友在失去警惕时,成为它的嘴下美食。”

农户捏碎了蚊子的头颅,蚊子一命呜呼。

其实,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蚊子”,喜欢去利用别人的善良,去交所谓的新朋友,然后在新朋友放松警惕时,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只是这种善良,是有底线的,一旦循环利用,其结果往往是危险的,甚至,是致命的。

(选自《思维与智慧・上旬刊》2010年第12期,有改动)

赏析

文章为人称道的地方在于悬念手法的运用。善良的蜜蜂救了蚊子,蚊子会怎么样呢?

蜜蜂兄妹醒来身上都有个小包,这是伏笔;紧接着蜜蜂介绍蚊子与牛、鹿做了朋友,“蚊子很快就发福了”,还是伏笔;最后蜜蜂引荐蚊子与农户成了好朋友,蚊子企图趁农户睡觉时吸血。这时,故事发生了突转,蚊子被农户捏死。文章通过一波三折的故事告诉人们不要滥用善良。这样的伏笔设置,可以使文章更显曲折生动。

寓言阅读能力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把握。要认识清楚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这六要素。要注意:时间的先后,地点的转换,故事中有哪些人物,主要人物是谁,他们各自扮演了什么角色,事情的前因后果。要根据寓言的故事性特点,分析清楚每个要素的作用,以把握文本的中心内容。

二、考查文章所用的写作手法,以及对文中所塑造的形象的把握。寓言经常使用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体会写作手法重点应放在对文中之物刻画方法的分析上。寓言往往把动物、植物或者其他事物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思想、性格,用它们来比喻社会上某些人的本质。寓言还常常采用夸张的手法,突出某一类人的特征,深刻地揭示其本质,并对他们的错误予以无情的讽刺。分析文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应通过其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以及通过分析情节的发展等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

三、考查对寓意的概括。概括寓意的常用方法有:1.看标题。2.抓住文中的关键情节和所写之物的特点,在具体的形象中感悟作者的用意所在。3.看重点段落和关键语句。4.联系生活实际。5.从正反两方面探其哲理。

四、考查由文本得到的教益。先把握好中心,围绕文章中心,展开多角度思考,然后将其深化或升华。最好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获得的启迪或感悟,但注意要有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五、发挥想象,补充语言、心理描写等。续写、补写、扩写应当沿着原文的思路,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都应该符合原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情节应该注意连贯性。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梅花的芳香

林清玄

一个有钱的富人,正在自家的花园里赏梅花。

那是冬日寒冷的清晨。

富人像平时一样,睡过温暖的一夜,吃过丰盛的早餐,独自到广大的花园散步。

正如同所有的富人早上到花园散步,也如同所有的富人都需要有很大的花园,那是一种身份与财富的象征。

有大花园的富人从不自己种花,他只是享用园丁辛苦种花的成果。赏花,也就成了生活的例行公事。

富人看着花园里梅花盛放,正欢喜自己有这样的花园,突然,传来了敲门的声音。

富人把花园的门打开,发现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在门外的寒风中冻得发抖。

乞丐说:“先生,行行好,可不可以给我一点东西吃?”

富人请乞丐在花园门口稍稍等候,他转身去厨房,端来一碗热腾腾的饭菜。

当富人布施给乞丐的时候,乞丐突然说:“先生,您家里的梅花,真是非常芳香呀!”

说完,他接过那碗热腾腾的饭菜,道谢离去。

听到乞丐的话,富人呆立当地,他非常震惊地想着:乞丐也会赏梅花吗?

使他更震惊的是,他想到:“花园里种了几十年的梅花,自己天天在花园赏花,为什么从来没有闻过梅花的芳香呢?”

于是,他小心翼翼地,以一种无比庄严和温柔的心情走近梅树,站在梅树下整个人都空灵了。

他终于闻到梅花那幽微、含蓄、清澈、澄明的芬芳,为了自己第一次闻到梅花的香气,他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选自《以爱为灯――突破人生困境的寓言》)

1.文中的富人平时赏花闻不到梅花的芳香,是因为他把赏花当成了生活里的,花园不过是一种。(用原文回答)

2.纵使再贫穷的人也会赏梅花,能嗅到梅花的芬芳,可见生命最可贵的是,而不是拥有;可见只要永远保持一颗

的心,不论贫穷富裕,我们都能有内在的芳香。

3.在生活中你曾有过类似文中富人的经历吗?请选取一个例子简要地写下来,谈谈自己是如何对待这种事情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两只苍蝇

黄瑞云

两只苍蝇在玻璃窗上叮叮当当地撞,总是撞不出去。

一只很有经验的苍蝇对它的伙伴说:“老兄,我感到有什么东西挡着似的,你感到了吗?”

“不!”另一只苍蝇回答说,“根据物理的规律,凡属物体在光的下面,就必然在该物体背光的一面留下影子。没有一个物体会没有影子。我们既然没有发现影子,就证明前方绝对不存在任何物体。”

“你总是对的,”很有经验的那只苍蝇说,“你的理论水平很高,在苍蝇界是公认的。”

它们继续撞下去。

过了一会儿,很有经验的苍蝇表示怀疑了,它说:“我感到好像还是有什么东西!”

“绝不可能的事!”理论水平很高的苍蝇说,“有没有影子是判断存不存在物体唯一的根据,这是一条真理性原则,绝对不能怀疑。”

“但是我有感觉,感到好像有东西。”很有经验的苍蝇争辩说,“你没有感觉到吗?”

“感觉!感觉!又是感觉!”理论水平很高的苍蝇说,“你不要被虚幻的感觉所蒙蔽,而放弃绝对可靠的真理性原则。”

它们继续撞下去。

又过了一会儿,很有经验的苍蝇又说道:“老兄,你的理论肯定是不错的。但我们现在可否试一试绕个弯子,另找个门出去再说呢?”

“试什么呢?”它的理论伙伴说,“放弃光明的大路不走,而去绕什么弯子,走旁门左道,是一只有修养的苍蝇允许采取的行动吗?”

那只苍蝇不再表示异议。

两只苍蝇不停地撞,撞,撞,终于撞昏了头,栽了下来。

――后来呢?后来,两只苍蝇僵死在窗台上,脑子里带着它们的真理性原则。

(选自《黄瑞云寓言集》)

1.这则寓言的主人公是两只苍蝇,一只很有经验,一只 。

2.文中很有经验的苍蝇随着事态的发展,思想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请根据其思想变化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怀疑()()不再表示异议

3.这则寓言说明的道理是什么?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农夫的故事

李冬梅

一个贫穷的农夫绝望地向上帝祷告:“我的生活为什么如此艰难?我为什么每天辛苦地劳作还是养活不了自己和家人?万能的上帝啊,请你把我变成一个富人吧。让我也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吧。让我的妻子和孩子吃饱穿暖吧。”

上帝很同情这个农夫,于是决定帮助他,就回答说:“你带上一个大口袋,到草原深处去。你只要一直朝着太阳走,就能找到你想要的东西。”

这个农夫按照上帝的吩咐,朝着太阳走啊走,走了整整一天。傍晚的时候,他发现前面的草地上撒满了金币、银币和各种各样的宝石。农夫拣了满满一口袋。

“现在我该做什么?”农夫问上帝。

“把口袋里的东西都倒到山谷里去吧。”上帝回答。

“我现在还要做什么?”农夫拎着空空的口袋又问上帝。

“刚才你的手里本来已经有无数的财宝,足够你和家人享用一辈子的了。可你那么轻易地就丢掉了。你说你不想过穷日子了,那你把那些珠宝丢到山谷里的时候想什么了?”

“那不是你吩咐我这么做的吗?”

“你已经得到了你想的东西,自己却不知道该做什么,那我又该怎么回答你呢?”

的确如此,。

(选自《郑州日报》2011年2月24日)

1.文中“那不是你吩咐我这么做的吗?”一句中,“那”指代什么?

2.结合全文,在文中最后一段的横线上,用一句话简要概括本文的寓意。

3.你认为这个农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你的身边也有这样的人吗?写一段话来表达你的看法。

《庄子》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盛行。在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如《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等。庄子可谓是中国寓言创作古代第一人,其著作《庄子》更成为中国寓言文学的鼻祖。《庄子》记载有寓言一百八十多篇,其中“揠苗助长”“庖丁解牛”“坐井观天”“邯郸学步”等在中国流传甚广。《庄子》是人们渴求的心灵良药。随着他的讲述,故事中出现一群真真假假、形形的神人鬼怪、历史人物。庄子大胆的寓言故事,充满诡奇的情节,为先秦寓言开拓了一片广阔的天地,更直接促进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

《克雷洛夫寓言》

伊万・安德烈耶维奇・克雷洛夫(1769~1844)不仅是最杰出的俄国寓言作家,而且是世界三大寓言家之一(其他两位是古希腊的伊索和法国的拉・封丹)。他出身贫苦,没有正式上过学,靠惊人的勤奋和锲而不舍的执著追求,最终取得辉煌成就。克雷洛夫十分勤奋,一生写了203篇寓言,出版有《克雷洛夫寓言》九卷集。他擅长以写动物来讽刺当时社会各阶层人物,文笔简练,语言丰富,有不少故事演变成俄语中的成语。其寓言紧密结合现实生活,反对沙皇专制制度,表达民主主义思想,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先驱,对普希金、果戈理等人的创作都有影响。

《拉・封丹寓言》

拉・封丹(1621~1695)出身于法国香巴涅一个小官员家庭。1668年,他出版了《寓言诗》第一集,蜚声文坛,到1694年,共出版了12卷,在当时就取得了成功。然后他又经受了历次革命的考验,获得了“公民道德规范”证书。到了法国实行全民义务教育时,他的寓言诗被选入教科书,列入中学文科论说文的选题,成为法国不同年龄、不同社会地位的人的“通用教科书”。拉・封丹常用民间语言,通过动物形象讽刺当时法国上层社会的丑行和罪恶,嘲笑教会的黑暗和经院哲学的腐朽,对后来的欧洲寓言作家有很大影响。在发扬光大寓言诗这一体裁方面,拉・封丹首先是集大成者,更是创新者。拉・封丹以当时还不入流的寓言诗,跻身文学大师的行列,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一、现实为基,放飞想象

指津:寓言是以假想的故事来说明某种道理的一种文体,所以想象和联想是其最重要的特征。读寓言故事,我们感受到的都是奇异的情节和虚拟的情境,但它们又无一不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通过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来反映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情形,或批评讽刺某种社会现象,或提供某种生活教训。

示例:《赫耳墨斯与雕像者》一文,通过赫耳墨斯与雕像者之间的对话,巧妙地讽刺了那些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人。事实上,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是常常可见的。

在写作时,我们既要开动脑筋,大胆设想,构思出新颖奇妙而意味深长的故事,又要立足于现实生活,让联想和想象能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找到它们的缩影。

二、巧用拟人,借物喻人

指津:寓言的主人公,有的是人,更多的情况下是人格化了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界的其他东西或现象。以动物、植物或者非生物体为主人公的寓言必须是拟人化的,也就是把人的动作、神态、语言、思想等赋予它们,这样能使形象鲜明,活泼。借物喻人,这比一般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和分析更具有亲和力。

示例:《蚊子和狮子》一文中,把蚊子和狮子人格化,将蚊子的语言、动作及神态描写得惟妙惟肖,赋予蚊子以人的个性特征,使其思想性格得以逼真地呈现。

写作时,我们可以尝试转换一下视角,从拟人化、拟物化、换位思考的角度入手写作,如“蒲公英的歌”“狗眼看人生”“人与动植物互换位置”等等,把换位后的“角色”放置于故事的现场,以它的角度去体会。运用这种写法能使文章灵活多变,写作素材充满新鲜感。

三、语言鲜活,形象鲜明

指津:寓言是一种篇幅短小的文学体裁,要在短小的篇幅内反映深刻的道理,就必须字斟句酌,精心推敲语言,精心塑造人物形象,方有助于寓意的表达。

示例:克雷洛夫的寓言,语言往往幽默诙谐,大量运用口语,从而塑造生动的形象。他常常用具有鲜明特点的动物形象来表现相应社会地位的人物的复杂性格,因此其形象的内涵就显得格外深刻,如《乌鸦与狐狸》中的狐狸,《狼和小羊》中的狼等。

在写作时,我们要不断吸纳生活中鲜活的语言,形成自己个性化的表达;通过各种方法塑造形象,通过对“人物”“动物”“植物”等具体形象的塑造来寄托寓意,既可以正面描写其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也可以侧面烘托、对比,还可以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四、以小见大,事浅理深

指津: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涉及的人物数量很少,故事情节简单浅显,但是寓意深刻,具有鲜明的教育性和强烈的讽刺性。小故事大道理,这种写法即是以小见大的写法。

示例:周国平的《白兔和月亮》,本文人物只有两个:诸神之王与白兔。作者以一件小事引发出如何对待人生得失的哲理性思考,叙事简洁却韵味无穷。善于从生活小事中探寻生活的哲理,以此警醒人们,也是寓言的价值之一。

五、设置悬念,文有曲折

指津:“文似看山不喜平”,说的是写文章好比观赏山峰那样,喜欢奇势迭出,最忌平坦。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文章才引人入胜。寓言故事也是如此。

示例:《渡者之言》,文章两次设悬念。作者先讲述自己在赶路时所遇到的怪事:天色已晚,渡者不劝“予”“速进”,反说“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这是为什么呢?此为悬念一。后来又说“予”“趋行”,“而前门已牡下矣”,为什么作者加快脚步,却依然没能进城呢?此为悬念二。这就为后文“予爽然,思渡者言近道”的感悟作了铺垫。在制造悬念的过程中逐步解开了悬念,自然地揭示出“天下之以躁急自败,穷暮而无所归宿者,其犹是也夫!”的主旨。因文势曲折变化,摇曳多姿,所以才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在写作时,我们可以借鉴寓言在有限的篇幅里把事情说得起伏曲折的优点,巧设误会,巧用抑扬,巧埋伏笔,铺垫渲染,通过设置悬念使文章形成起伏的波澜,尺水兴波,文章自能引人入胜。

【片段演练】

1.请以“挫折与收获”为话题,自选角度,写一则寓言片段。

精彩片段:麦苗对白雪说:“你为什么要阻碍我自由生长呢?”白雪说:“没有我的封冻,你早被害虫啃噬了,你不会见到明媚的春天。”

沙砾对河蚌说:“你为什么要阻碍我自在的生活呢?”河蚌说:“没有我的包裹,你早消失在泥沙堆了,你不会变成光彩夺目的珍珠。”

玫瑰对粪土说:“你为什么要妨碍我散发芬芳呢?”粪土说:“没有我的滋养,你早就枯萎了,你不会绽放美丽的笑颜。”(蒋语樨)

2.窗,是眺望的起点。请以“窗”为触点,写一则寓言片段。鼓励大家选择新视角。

巧用拟人,借物喻人佳篇

鹰击长空

李圭瑶

我,是一只鹰,一只曾经搏击长空的鹰,我在辽阔的天空中留下英勇的掠影,在苍茫的大地上留下风声,可是,那段日子已定格在了过去。

我立在海边的悬崖上,海水还在灿烂的光辉中闪耀,浪涛威严地拍击着海岸。只要再往前一步,便会坠落于大海。我踌躇着,是生?还是死?

我已经四十岁了,当一只鹰度过不惑之年后,这或许就是他的人生终点了。他的爪子会日渐老化,无法迅速而准确地抓住猎物;喙变得又长又弯,几乎就要碰到胸膛;身上浓密的羽毛十分沉重,使得飞行十分吃力。此时的鹰面前只有两条路,一条便是过早地结束生命,一条是……经历一个痛不欲生的过程。

海浪继续冲击着礁石,在它狂怒的嘶吼声中,我仿佛听到了冲锋的号角,它仿佛在催促着我,召唤着我。山岩被海浪冲击得发抖,天地似乎也被这吼声震撼得战栗不止,我想起生命曾带给我的无尽欢乐,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续写这部鹰击长空的乐章!

一百五十天,漫长而残酷的历程。我挥动沉重的翅膀,吃力地飞到山崖筑巢。我用喙啄击着坚硬的石壁,整日都在这么做,有时候甚至被撞得眼冒金星。好不容易等到喙脱落了,我却只得到了短暂的休息。新的喙一长出来,我就又得回到被痛苦的烟雾所笼罩的过程中,我要用喙把爪子上的指甲一个一个地。痛苦和饥饿一齐向我袭来,我似乎走到了生死线的边缘,死神正朝着我步步逼近,但我决不退缩。新的指甲长出来了,这也标志着最后也是最痛苦的时刻即将来临,我要用指甲把身上的羽毛一根一根地拔掉。每拔掉一根羽毛,我都要被这撕心裂肺的疼痛弄得死去活来。死神的魔爪就高悬在我的头顶,可是我还是不断激励自己,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在哀鸣和痛苦中,斗转星移。一天,我从巢中醒来,灿烂的朝阳已经冉冉升起。我尝试着张开双翼,我感觉它已经变得更加有力。我挥舞翅膀,一股巨大的浮力使我腾空而起――我获得重生了!朝阳正召唤着我,我向着它飞去,我还能度过几十年的光辉岁月!

后记:没有一树桃能绽放永远明艳的笑颜,没有一艘船能拥有永远风顺的航程。严酷的磨砺,会使你的人生旅程更加光辉!

点评

作者巧妙转换写作角度,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借一只正值不惑之年的鹰经受重重痛苦后获得重生的过程,很好地诠释了主旨。文中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生动细腻。鹰由开始的犹豫矛盾到顽强抗争再到涅重生,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我们生命的历程不也应该如此吗?行文思路清晰,语言形象而富有意蕴。

以小见大,事浅理深佳篇

笼子

唐嵩凯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笼子,区别只是在于笼子的种类――或权力,或金钱,或信用……对于很多孩子来说,作业也是一种笼子。

第一幕

暑假,客厅。

一个面色苍白的孩子正在写着似乎永远也写不完的作业,只要他一走神望望窗外,坐在他身后的父亲就会大声呵斥。每当这时,孩子总是默默地转过头来,继续奋笔疾书。童年,那美好的童年,就在这飞速移动的笔尖下溜走了……

第二幕

阳台的晾衣竿上添了一只鸟笼,笼子里是一只虎皮鹦鹉,毛色黯淡。这是孩子的姑父从外地带回来的,说是给家中营造些欢快的气氛。得到它时,孩子拍着小手,又跳又笑;姑父走后,母亲却把脸一沉:“写作业去,今天必须把《随堂步步高》做完。”说着便把鸟笼挂在了高高的晾衣竿上。谁也不关心这只鸟儿的死活,更别说教它说话了,只有孩子在晚饭前偷偷踩着凳子给鸟儿送点食物和水,不过很快他就轻轻地溜回客厅了。那一夜,孩子听到鸟笼那儿仿佛有声音。

第三幕

早上起来,孩子急忙去看鸟儿。啊!鸟笼里,鹦鹉正呆滞地望着远方,在它的身下,是一滩血迹和数根羽毛。显然,它昨夜想逃脱,但没有成功。孩子正要将手伸向笼门,却被大人拧着耳朵拽回了书桌旁。

第四幕

中午,树叶耷拉着,没有一丝风,太阳炙烤着大地,蓝蓝的天上一朵云也没有。孩子仍在奋笔疾书,心中却酝酿着一个大胆的计划,但只要他的笔稍停,就会引来父亲的呵斥。过了一会儿,孩子听见后面传来了如雷的鼾声,他小心翼翼地转过头,发现父亲已经睡熟了。这真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孩子悄悄地离开书桌,搬了凳子来到阳台上,站在凳子上面摁动了笼门开关。只听“啪”的一声,笼门敞开,鸟儿抖抖翅膀,一头冲向蓝天。孩子一直目送着鸟儿在天空越变越小,直到看不见了,才默默地回转头。孩子正要回到自己的书桌前,不小心碰倒了一只瓶子。“啪”,瓶子粉碎,父亲被惊醒了,瞪着孩子,不由分说地拉过他来,一阵狂风暴雨般的狠揍……

后记:天仍是那么蓝,风仍是一丝也没有。孩子坐在书桌前写着那堆作业,他的脸更加苍白消瘦,目光也变得呆滞了。透过窗户的防护栏望向他,他真像一只笼中的鸟儿。

点评

文章开篇入题,点明题旨,总领全文,结尾照应开头,首尾缀饰,启思明智,形象地表现了当代父母“望子成龙”而制造的“笼子”给孩子带来的压力和困惑。

现实为基,放飞想象佳篇

天堂门前

李莹莹

这天,农夫、商人、政客、基督徒去世,他们的灵魂聚在天堂门前。天堂门槛太高、入口极窄,上帝声明只能采取淘汰制进入。

四人都信心满满跃跃欲试,都认为只有自己才是进入天堂的最佳人选。

果不其然,四人都闯到了最后一关。上帝出现在四人面前,朗声念出最后一道考题:假如寒冬腊月,你遇到一条冻僵的蛇,你会怎么做?

四人纷纷发表自己的高见――

农夫说:“我会把它放在自己的怀里,把它暖醒过来。”

商人说:“我会杀了它,把它的皮剥去卖了,赚上一笔钱,然后把它的肉炖了吃。蛇肉多鲜美啊!”

政客说:“我才不管它呢,谁想救谁救去,哼!”

基督徒说:“我会救它回家,把它搁在火炉边,让它自己暖和过来。”

上帝听后,说:“我已经了解你们各自的态度了,现在,我想让你们真实地体验一下你们的行为的后果。”

上帝手一挥,四人回到人间。果然,每人都发现了一条冻僵在路边的蛇。

农夫拾起蛇,抱在怀里,用自己的体温捂热了蛇。蛇醒来后张口就咬,农夫临死前后悔不迭地长叹:“早知蛇毒,我咋就忘了呢?”

商人美美地饱餐了一顿蛇肉,而且蛇皮价值不菲,他还发了一笔小财,挺高兴的。

政客将蛇踹了一脚,蛇掉进了水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何必自找麻烦呢。”

基督徒也被蛇咬了一口,但他认为既然选择了把蛇救回来,就应当承担所有的后果。

四人的灵魂又聚在了天堂门前,上帝说:“你们四人都不合格。首先,农夫和基督徒都被蛇咬死了,虽然善良,但付出的代价太大,那可是你宝贵的生命啊!你俩的脑瓜太笨不会想办法。商人和政客太冷血,天堂不欢迎麻木不仁的人!你们都走吧。”

四人只有默然离开。

望着四人离去的背影,上帝心里乐开了花:“哈哈,我又一次解决了人口膨胀问题,要知道我们天堂的地皮可是寸土寸金哪。你们应该去住地狱的廉租房。上帝我实在是太聪明啦,哈哈哈哈……”

寓言小故事篇2

(一)从情节结局中揭示寓意

《小壁虎借尾巴》这篇寓言是通过曲折的情节和最终的结局让我们了解了小壁虎向小燕子、金鱼、黄牛借尾巴不成功的事情,而最终小壁虎的尾巴具有再生性。让学生明白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别人的再好自己也利用不了的深刻含义。

(二)从关键词句中揭示寓意

教学寓言应特别注意抓住课文的关键词、关键句子对课文的思想进行分析。这些关键词句一般都直接揭示了寓言的中心思想。像《叶公好龙》这篇寓言中通过对叶公的衣饰、装饰上龙图案的描写和他见到真龙后的惧怕神态、滑稽动作的描写,得出叶公不是真的喜好龙。这个故事告诉小学生做人做事要表里如一,不能虚伪做作。

(三)从哲学层面引导、揭示寓意

在教学《守株待兔》这则寓言故事时,要让学生明白野兔撞死在树旁这一现象纯属偶然,如果把它看成一种发生率很高的必然现象,那么只有活活饿死的份儿了。再如《矛和盾》中,矛的无比锋利和盾无比的坚固,假使“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就只有自相矛盾了。

(四)从联系现实中去揭示寓意

在引导学生分析了语言的艺术技巧之后,就要引导学生把寓言中的艺术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的人进行联系比较,从现实的日常生活中找到类似的事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领悟到寓言的深刻意义。

二、分析寓言现象,引导学生质疑

为了让学生更好、更深刻地理解寓言,教师们可以在教学时就寓言中描述的现象进行分析,联系实际、发现问题、提出质疑。怀疑精神是极其有价值的思维素质,是在小学培养中就应该灌输的思维模式,不要死读书、读死书,即使是名人大家的著作,也有其松懈漏洞之处,亦或是这些看起来不合常理的描写,正是作家的独到之处。

如《蚊子与狮子》这则寓言,有的学生就提出质疑:蚊子发出的声音是细小的嗡嗡声,怎么可以说是“吹喇叭”呢?这样比喻太不恰当了。这个问题的提出,使我有机会引导学生的思维。我声情并茂地给他们朗读起来,慢慢观察他们的表情变化,然后总结发言:蚊子战前“吹”,显示出勇往直前、坚定果敢的心态;战后“吹”,表现出不屑一顾、得意忘形的心态。学生们都会意地点了点头。

三、形象化寓言,引导学生表现自我

小学生活泼好动,喜于肢体表达。让他们表演寓言中所描述的内容,可以激发儿童智慧之花,打开思维闸门,快乐地学习知识。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寓言,大多贴近生活,语言通俗,要理解、读懂它们的字面意思并不困难,难点在于如何让小学生深刻了解其中的思想深意。如果通过表演小品的形式来体会寓言的思想和意境,有时则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表演小品能够让孩子们愉快地投入到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去,又能将抽象的文字变换成活灵活现的具体形象。小学生如同身临其境一般,能真实确切地体会到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感。

寓言小故事篇3

一、两只黄雀

“你为何这样拼死拼活?”一只黄雀对另一只说,“在笼子里可比在田野里快活得多。”“是呵,”那一个说,“你生来就是笼中雀,而我,却深知自由的快乐,因此我决不罢休,要把这牢笼摆脱!”

二、牡蛎和两个行人

两位行人路过海边,忽然看见一只牡蛎躺在沙滩上面。“瞧,牡蛎!”一位行人把腰弯下,伸手正要把那牡蛎拿。那一位一把推开了他,开口说话:

“不用劳您的驾,我自己的牡蛎我自己来拣吧!”

“呵哈,怎么成了你的啦?”

“是我把它……”

“什么话!你胆敢划个十字架。”

“当然啦,是我首先看见它……”

“得了吧!老兄,我的眼力不比你的差。”

“就算是你眼睛看得见,我的鼻子早就闻见了它。”

如果不是法官及时前来调解,他俩还要继续争吵不息。法官威严高傲,按程序开庭审理,他抓起牡蛎,把壳打开,一口气把肉吸进肚里。吃罢牡蛎法官开口言道:“好,你们听着,现在我把判决宣告:牡蛎壳你们理应一人一半都分到。二人言归于好,各自回家莫懊恼。”

三、两只猫

万卡和瓦西卡两只猫是一对亲兄弟,它们俩生在一屋,住在一起。万卡瘦成了骨头架,看它一眼都可怕。瓦西卡却胖得像管家,肥肉满身挂,难把步来跨,身上的毛像缎子一样又亮又光滑。“虽然我俩是一母所生,却不是同等的福份,”干骨头架对兄弟吐诉悲声,“你从来不知愁闷,一年到头,肉食不缺一顿。我完全吃素,你常年吃荤。你百事不问,就知道打盹,而我却日夜睡不成,提防大小老鼠进家门。尽管我忙得筋疲力尽,却总是饥肠辘辘,饿得昏昏沉沉。”

寓言小故事篇4

One day the mother got some red cloth; she took her needle and she made a red coat for the little girl.

She put the coat on the little girl, and said, "I shall call you Little Red Coat." So the little girl was called "Little Red Coat" by her mother.

One day Little Red Coat said, "I want to show my red coat to Grandmother."

Grandmother lived in a hut. The way to the hut was through the forest.

The girl’s mother said, " You shall show Grandmother your red coat, and you shall take some eggs to her. You shall put on your little red coat and go through the forest to her house."

Then the girl’s mother put some eggs in a cloth, and gave them to the little girl, and said, "Take these eggs to Grandmother. You will go through the forest. Grandmother’s house is far from here. Do not wait on your way through the forest. If you wait, the night will come. At night there is a wolf in the forest; he eats little girls and boys."

Little Red Coat said, "I will not wait on my way through the forest."

Then Little Red Coat went out. She went on her way through the forest. As she went, she saw many flowers by the way. She said, "I will take some flowers to Grandmother." Then she went this way and that way getting flowers for her Grandmother. She waited getting the flowers. Night was coming and she was far from her Grandmother’s house. When she saw that night was coming, she ran.

As she ran she saw a wolf, with big red eyes, standing2 near a tree.

The wolf said, " Why do you run, Little Red Coat?"

"Night is coming," said Little Red Coat, "that is why I run."

The wolf said, " Where are you running, Little Red Coat?"

She said, "I am running to Grandmother."

"What are you taking to your Grandmother?" said the wolf.

’I am taking some eggs," said Little Red Coat.

"I will show you the way," said the wolf.

"No, no, no!" said Little Red Coat. "Do not show me the way; I know the way."

Then the wolf ran away through the trees.

The wolf came to Grandmother’s house, and said, "Are you in, Grandmother?"

"Who is that?" said Grandmother.

"I am Little Red Coat," said the wolf, "and I have got some eggs for you."

"Come in, Little Red Coat," said Grandmother.

Then the wolf went in, and ate up poor Grandmother. Then he took Grandmother’s clothes and put them on, and he got into Grandmother’s bed.

Little Red Coat came to the hut. She said, "Are you in, Grandmother?"

The wolf said, "Who is that?"

She said, "It is Little Red Coat. I have got some eggs and some flowers for you."

"Come in, Little. Red Coat," said the wolf.

Little Red Coat went in.

The wolf said, "Come near and show me what is in that cloth."

"Eggs, Grandmother," said Little Red Coat.

The wolf said, "What is that in your hand?"

"Flowers," said Little Red Coat.

"come near, and show me your flowers, Little Red Coat," said the wolf.

Then Little Red Coat went near to the bed and sat down.

Then she said, " What big ears you have got, Grandmother."

" have got big ears to hear you with," said the wolf.

"What big eyes you have got, Grand- mother," said Little Red Coat.

"I have got big eyes to see you with," said the wolf.

"What a big mouth you have got, Grand- mother," said Little Red Coat.

"I have got a big mouth to eat you with!" said the wolf. And he jumped out of the bed and ran to catch Little Red Coat. She ran to the door, and out into the forest. The wolf ran. Little Red Coat ran.

Then she heard a shot3. There was a man waiting near a tree. He had shot the wolf. The wolf was dead. Little Red Coat saw that the man was her father. Her father heard that the wolf was in the forest, and he came to help Little Red Coat.

(一)

有一位小姑娘,她和母亲住在森林附近的一座小屋子里。

有一天,妈妈得到一块红布,她拿针给小闺女做了一件小红袄。

她给小女孩穿上这件小红袄,说:“以后呀,我就叫你小红袄。”从此,她妈妈管小闺女叫“小红袄”。

一天,小红袄说:“我要让外婆看看小红袄。”

外婆住着一间小屋,去外婆家的路要穿过一片树林。

小姑娘的妈妈说:“你应该让外婆看看小红袄,并带上一些鸡蛋给她老人家,你穿上你的小红袄,穿过那片树林去她家。”

然后,妈妈就把一些鸡蛋包在一块布里,给了小姑娘,还对她说:“带上这些鸡蛋上外婆家。外婆家离这儿很远,你得穿过那片树林。在穿过树林的路上不要耽搁。如果你一耽搁,天就黑了,天黑时,树林里有一只狼,它专门吃小孩子。”

小红袄说:“我在穿过树林的路上决不耽搁。”

于是,小红袄走了。她踏上了穿过树林的路,她走在路上,看到路边许多鲜花。她说:“我要采些花送给外婆。”于是,她边走边摘花,这边摘摘,那边摘摘,准备送给外婆。她就这样采着花,把时间耽搁了。夜幕降临了,而外婆家还有很远的路,当她发现天已黑了,就跑了起来。

她一边跑着的时侯,发现了一条睁着两只大红眼睛的狼正站在一棵树旁。

这只狼说:“小红袄,你为什么要跑?”“天黑了,”小红袄说,“所以我要跑。”

狼说:“小红袄,你往哪里跑?”

她说:“我要跑到外婆家。”

“你带给你外婆什么东西?”狼问。

“我带了些鸡蛋。”小红袄说。

“我来给你带路。”狼说。

“不,不,不!”小红袄说,“不用给我带路,我认识路。”

然后,这只狼穿过树林跑掉了。

(二)

这只狼到了外婆家的门口后,就在外边喊:“外婆,您在家吗?”

“谁呀?”外婆问。

“我是小红袄,”狼说,“我送给您一些鸡蛋。”

“小红袄,进来吧。”外婆说。

于是,狼进了屋,把可怜的外婆吃掉了,然后它脱下外婆的衣服给自己穿上,上了床,钻进外婆的被里。

小红祆来到外婆的小屋,问道:“外婆您在家吗?”

狼说:“谁呀?”

她说:“是小红袄,我带了些鸡蛋和花送给您。”

“进来,小红袄,”狼说。

小红袄进去了。

狼说:“走近点,到我跟前来,让我看看布里包的是什么东西。”

“是鸡蛋,外婆。”小红袄说。

狼问:“你手里拿着什么?”

“花,”小红袄说。

“小红袄,走近点,给我瞧瞧你的花。”狼说。

小红袄走到床边坐下。

然后她说:“外婆,您的耳朵可真大呀!”

“我耳朵大才好听你说话呀。”狼说。

“外婆,您的眼睛真大呀!”小红袄说。

“我眼睛大好看你呀!”狼说。

“外婆,您的嘴好大呀!”小红袄说。

寓言小故事篇5

1.寓言的概念和特点

何谓寓言?“寓”即寄托、包含在内。“言”即讲道理。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是通过一个假托的简单的故事,用比喻、象征或拟人等手法说明某种道理,常常带有讽刺或劝喻性的作品。寓言篇幅短小,内容单纯。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生物,也可以是无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得深奥的道理以简单的故事体现出来。也有的寓言在开头或结尾处点明寓意。

写作寓言的目的就是借用比较短小、浅显的故事来表达比较重要、深刻的道理。寓言这一文学体裁主要有下面三个特点。

1.1 寓意于“言”,“言”此意彼,“言”小意大。《刻舟求剑》讲的是古代一个楚国人在乘船时,把宝剑掉到了江里,他在船上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个记号。等船靠岸后,才在有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找剑。这样找剑,当然是找不到的。作者用这样的故事,讽刺了拘泥固执,不知变化的人。

1.2 主题大多带有讽刺性和劝喻性,着重说明不应当怎样做或应当提防些什么。如《狼和小羊》讲的是狼为了吃掉小羊,找了很多借口,虽然这些借口被一一驳倒,但最后还是龇着牙把小羊吃掉了。作者以此来提醒人们,要看清像狼一样的残暴凶恶的真面目。

1.3 篇幅短小,内容单纯,故事能发人深思。《狐假虎威》讲的是狐狸借老虎的威风恐吓群兽的故事,它能启发人们憎恨那些假借别人的权势当做自己的威风,以吓唬弱小者的人的卑劣行径。

2.寓言教学的重点、难点和方法

阅读寓言,要学会准确地把握寓意,防止“及表不及里”,或牵强附会地理解。运用寓言,要注意有的放矢、掌握分寸,防止生搬硬套、滥用误用。寓言教学,首先应注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一般而言,寓言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谈感想。其教学难点是小学生不易分清故事和含义。因为寓言讽刺的真正对象不是寓言本身的形象,而是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人和事。一些学生在学习寓言时,往往只懂得讲寓言的故事,而讲不出寓意,或将寓言的故事情节当成寓意,这就是寓言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及表不及里”的现象。因此,寓言故事应讲究教学方法。

2.1 寓言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2.1.1 引导学生感受寓言中描写的形象,寓言的寓意是包含在故事情节中并通过鲜明生动的形象来表达的。学生只有在具体完整地感知寓言中的形象后,才能领会寓言的寓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语言分析,因为寓言的形象是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的。

2.1.2 通过预读领会含义。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并在阅读中抓住简短的语言文字,认真领会每句话的含义。只有细细咀嚼、品味,才能更好地体会出寓言所包含的寓意来。

2.1.3 揭示寓意。学生只有在感受了寓言中的形象之后,才能领会它的寓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急于将寓意告诉学生。揭示寓意是个复杂的过程,教师也只有分析了寓言中的形象,使学生在了解了中心思想的基础上,再揭示寓言的寓意,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

2.2 教学寓言时要注意的问题。由于教材选取的大多是古代寓言,所以寓意含蓄而深刻。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感性形象为主的,领悟故事中的深层含义,包括引申意义和比喻意义有一定难度,所以,让学生理解寓意,教学时就要力求化难为易,注意下面几方面的联系。

2.1.1 与现实联通。寓言教学需在虚构与实际之间游走。寓言用虚构的故事、夸饰的情节道出恒久的道理。天真的孩子会在课堂里无所顾忌地喊出:“老师,这是假的!”那么此时老师要以合理的方法让学生把知识和现实有效地联系起来,以便孩子的理解和应用。

2.1.2 与古文接通。寓言教学需在今文与古文之间转换。小学课本中的寓言故事都是以现代白话文的形式选入的,虽然读来明白如话,但从语文课的角度来讲,古代寓言在经过翻译之后,其语言失去了典雅、庄重、凝练和隽永的意味。这是一种遗憾。儿童时期是人生记忆的黄金期,利用这个时机学习一点文言文事半功倍,也有利于学生陶冶情操、丰富想象、提高艺术鉴赏力,为将来进一步学习文言文奠定基础。

寓言小故事篇6

寓言,顾名思义就是“寓意于言”。寓言大多借助于短小精悍的故事,揭示出了一些精辟的道理。其内容虽然是虚拟的,但它却是劳动人民生活经验的总结,永远闪烁着劳动人民思想的光辉,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世界各国的寓言大师们总喜欢用十分洗练的笔法,以寥寥数笔勾勒出故事的轮廓,从而揭露出社会上的假、恶、丑现象以及违反客观规律的思想和愚昧可笑的行为。《伊索寓言》《拉封丹寓言》《莱辛寓言》《克雷洛夫寓言》是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的最经典的四大寓言,其中的故事篇幅短小、节奏明快,字里行间流露着崇美、向善的思想。

古今中外,不管是成人还是少年儿童,只要陶醉于这些经典之作,精神就会得以感染,心灵就会得以净化,情操就会得以陶冶,人生境界就会随之而升华。毋庸置疑,这些寓言故事曾在人类历史上发挥过并永远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们的确是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瑰宝。

寓言的突出特点就是“寓理于乐,寓情于趣”,所以自从寓言这种文体诞生来,就深受人们喜爱。小学生从小与寓言交朋友,阅读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可以从中学到许多做人的道理,可谓受益匪浅。人教版、苏教版、语文S版等多家小学语文教材的编者们,独具慧眼,瞄准了寓言这一有待开发并利用的资源,将一些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选编到教材中来,让寓言这种魅力无限的文学,丰富着学生的精神世界,滋养着学生的心灵。

阅读寓言,关键就是要准确理解寓意。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在课堂上挖掘寓言这一宝贵资源的教学价值,引领学生步入寓言这方美的天地,让学生沉浸于美的境界,享受审美愉悦呢?笔者通过近年来的学习与实践、摸索与总结,逐渐形成了寓言阅读教学“五步教学法”,即“感知故事知情节―体悟情感解内涵―领会寓意明道理―欣赏手法品美点―联系生活辨美丑”。

一、感知故事知情节

“故事+道理=寓言故事”,这是寓言的基本结构。因此,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把寓言当作优美的故事来读,初步感知寓言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怎样,故事中有哪些人物,主要人物是哪一个,他们(它们)各自扮演了什么角色。学生只有弄清了故事的情节,才可能从故事中读出道理来。感知故事是读出道理的前提和基础。

二、体悟情感解内涵

寓言大多是颂扬真、善、美,抨击假、恶、丑的。因此,在寓言故事中,作者塑造的一些形象都有着善恶分明的品质,而且形象中的好与坏、善良与凶恶,正义与邪恶常常对照地出现。当学生初步感知了寓言的情节之后,笔者就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走近人物。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从主要人物的品行入手,通过研读人物的品行,来探究、理解情感中所蕴藏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情感取向,做到“披文入情”。

三、领会寓意明道理

寓言这种文体是通过讲述一个故事来表现深刻的道理,以达到教育和警示的作用的。寓言故事的寓意是寓言的灵魂。寓意在寓言中是一根看不见的线,这根线往往并不会在文字中直接体现。但是,好的寓言的寓意会随着读者的阅读进程而逐渐明晰。这是寓言独立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魅力所在。因此,笔者在引领学生理解故事的过程中,总是时刻要求学生留心找出并抓住这根“看不见的线”,沿着这条线顺藤摸瓜,引导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抓住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使故事中的一切事物都活动起来。让他们来到学生的生活中,从而使学生自己悟出其中的“理”,即引导学生“研读体会,感悟明理”。另外,文本中那些意味深长的、能表明作者观点和意向的关键语句,也应引导学生通过认真阅读,反复品味,来体会故事中寄寓的的深刻的人生哲理,捕捉到作者思想的火花。总之,教学这种文体,要通过对故事的分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把握寓言的含义。

四、欣赏手法品美点

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引领学生深入到文本内部,欣赏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掌握语言文字的表情达意的功能。寓言教学也不例外。寓言之所以能深深地吸引读者,除了它动人的故事情节、深刻的人生哲理之外,还因为它有着灵活多样的表述技巧。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样的表述方式,生动、形象、优美的语言,口语话的巧用等,都使寓言充满魅力。而文本这些或生动活泼或诙谐幽默或朴实清新的语言常常也是能够体现作者的表达意图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笔者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对寓言的语言进行赏析、品味,借此强化学生对寓言的深层次理解。也就是说,在寓言阅读教学中,笔者不仅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内涵,更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表达形式――这是阅读教学高层次的要求和根本的任务。

寓言小故事篇7

一、课堂导入环节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般来说,一则经典的寓言都会留下一些经典的名句,我们在授课时不妨合理引用这些经典名句作为导入新课的引子,这样会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寓言课的重要目的在于教给学生一个人生哲理,而这个哲理一般是由生活中一个令人捧腹的小故事得出来的,所以我们可以给学生讲一个同样富含哲理的故事来导入新课。此外,在寓言课中,一般有几个插图来配合文本,这时,教师不妨另辟蹊径,通过观察插图开始导入新课。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在上综合实践类的课程时,我们应当适时地提出寓言教学的重要性,顺势导入寓言教学在本学期中的主要内容及分配篇目情况。导入新课时还应当注意教师情绪的控制,一定要在情绪控制上和寓言故事所流露出来的情绪保持一致,以给学生创造一个合适的氛围。

二、寓言教学要紧扣三维目标教学

寓言比较通俗易懂,因此要扣住一些“关键词”,既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又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如在教学《自相矛盾》时,要紧扣“夸口”这个词的含义,什么是夸口?卖矛又卖盾的人怎样夸口?透过字里行间,引导学生自己读懂故事内容。这样,扣住关键词就落实了对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对理解文本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在教学寓言的过程中还要注重方法的传授,如复述故事的方法。复述不同于朗读、背诵,它要求学生综观整个故事,用自己的语言来组织。低年级学生有赖于老师的指导和支持,如二年级的两则寓言《揠苗助长》和《守株待兔》,其中的故事情节虽简单,但学生年纪太小,寓言表达的确存在障碍,但教师可以试着慢慢引导。而六年级的《两小儿辩日》就可以放手让学生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这一流程自己去复述,教师只需稍加点拨。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寓言故事,切实帮助学生去认识生活,认识社会,得到发展。

三、学习和运用寓言作品中的表现手法

为了塑造具体生动的角色,使深刻的寓意通过故事表现出来,作家们常常会在寓言中采用拟人、比喻、象征、夸张等表现手法,以达到比较强烈的教育性和讽刺性。在寓言作品的教学中,首先,教师应该充分运用这些表现手法,以绘声绘色的语言再现寓体生动的情节,让学生仿佛看到了活生生的角色,对寓体有了较全面的感受,对寓言的学习有了较强烈的兴趣。如寓言中常用的拟人手法,也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寓言故事《乌鸦和狐狸》中,贪婪、狡猾的狐狸,贪慕虚荣、被花言巧语所欺骗的乌鸦,这些形象都被赋予了人的性格和思想,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善于抓住角色的特点,并总结其表现手法。

四、自表入里,概括寓意

寓言小故事篇8

【片段一】

师:请大家读一读《乌龟和老鹰》这则故事,想一想:如果我们把这则寓言改为童话,你觉得哪些地方可以写具体?

生:可以写鹰在空中是怎样自由飞行的,这样就可以让乌龟产生羡慕心理。

生:可以将乌龟和鹰的对话写具体。

师:怎样具体呢?你找个同学,两个人试着进行对话。

生1:“鹰大王,你飞行本领真高,可不可以教教我?”乌龟抬起头,一脸羡慕地问。

生2:“不行,你没有翅膀飞不起来的,这样会很危险。”

生1:“没事的,我不怕。而且我有硬硬的壳,摔不死的。”

……

师:听了乌龟和鹰的对话,我们仿佛身临其境了。童话生动的情节是吸引我们的重要原因。还有哪些地方可以写具体呢?

生:可以写乌龟被带到空中后是怎么高兴,怎么得意的。

生:可以写乌龟被摔死后,老鹰是怎么意味深长感慨的。

……

师:大家进一步思考,这则寓言故事为什么没有将这些细节写出来呢,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伊索寓言》中的故事都很简短,而且情节也简单,它不注重故事的情节。

生:我发现,《伊索寓言》侧重于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故事只不过是个载体。

生:我发现,如果将一些细节写得特别详细,可能会冲淡那些耐人寻味的道理。

……

师:大家真了不起,你们找到了《伊索寓言》最重要的特征:篇幅短小,语言精练,寓意深刻,课后再慢慢去细细品味,相信你们会有更多收获。

【片段二】

师:在《伊索寓言》的故事里,你印象深刻的主人公是谁?简单说说你的理由。

生:我印象深刻的是狐狸,因为它狡猾,总喜欢捉弄别人。

生:我喜欢小羊,因为它善良。

生:我印象深刻的是老虎,因为它勇猛,面对危险总不畏惧。

师:这是这些主人公留给大家的印象,这些印象到底准确不准确呢?我们来看《狐狸和乌鸦》《狐狸和狮子》两则故事。大家边读边想:故事中的狐狸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读故事,几分钟后交流。)

生:我觉得《狐狸和乌鸦》中的狐狸特别狡猾,它骗取了乌鸦口中的肉。

生:《狐狸和乌鸦》中的狐狸我觉得它奸诈,它总想坏主意干坏事。

生:我觉得《狐狸和狮子》中的狐狸很勇敢,它一步一步去接近狮子,认识了狮子。

生:《狐狸和狮子》中的狐狸我觉得它敢于尝试,面对困难,它没有退缩,而是不断尝试,最后消除了内心的恐惧。

……

师:通过刚才的比较,你对《伊索寓言》的主人公有什么新的认识?

生:我知道了,狐狸在不同的故事里也有着不同的性格和特征。

生:我明白了,在不同的故事里,主人公代表不同的人。

生:我知道了,在读《伊索寓言》时,我们要根据故事去理解人物,而不应该用固定的眼光去看主人公。

师:是的,读《伊索寓言》要学会品析形象,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主人公。在不同的故事中,动物代表了不同的人。

【片段三】

师:请大家读一读《披着狮皮的驴》,说说寓意。

生:我觉得这则寓言是想告诉我们,无论你怎么伪装,最终会原形毕露。

生:我觉得这则寓言是想告诉我们,人要做最真实的自己。

生:我觉得这则寓言是想告诉我们,一个人的缺点是掩盖不了的。

生:我觉得面对变幻莫测的社会,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学会去识别那些假、恶、丑的现象。

……

师:原来书上的寓意是什么呢?谁来读一读?

生:这个故事是说,有些浅薄庸俗的人,外表神气十足,只要一开口,就原形毕露了。

师:你们看,一则寓言我们读出了不同的寓意。《伊索寓言》的魅力在于不同的人,不同的时代,可以读出不同的寓意。希望大家在读《伊索寓言》时要联系生活实际,读出自己的理解。只有这样去读,我们才会读出智慧,使自己更加睿智。

【评析】

这节《伊索寓言》读书交流指导课,执教者从寓言的体裁入手,通过发现特点、探究问题、总结提炼等途径,让学生了解《伊索寓言》的特点,在阅读中指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批判阅读。这种阅读指导着眼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无疑是有效的。教者匠心独运的三次“对比”真令人拍案叫绝。

首先,在对比中理解篇幅短小、语言精练。《伊索寓言》篇幅简短,语言精练,寓意更是耐人寻味。如何引导学生去认识和理解这一点,是教学中比较难以突破的关键点。教者将《乌龟和老鹰》这则寓言改为童话作为突破口进行创新性教学,这一环节看起来似乎“跑题”,但细细推敲,却让人觉得是那么巧妙。巧在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是建立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之上,这样引发了学生自身的认同感;妙在对比中学生的主动思维被激活,探索真理的欲望更加

强烈。

在学生充分表达之后,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伊索寓言》不注重这些细节描写呢?教者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那些有价值的问题,并激发其寻找问题的欲望。从学生的回答来看,用童话与寓言进行对比,效果是十分明显的。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对比中掌握了如何运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提高了其终身学习的能力。

其次,在对比中客观评价主人公。《伊索寓言》中一些经典的故事入选了语文教材,如《狼和小羊》《龟兔赛跑》《农夫和蛇》等,由于受阅读印象的限制,很多学生对故事的主人公存在着以偏概全的倾向。比如大家对狼的认识往往停留在狡猾、贪婪等层面。实际上,在《伊索寓言》中,主人公的形象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故事中动物代表着不同的人。

为此,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准确理解人物,而不是凭主观印象去做出片面的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该案例中,教者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让学生对比两则故事中狼的形象。在对比中,学生认识到了在不同的故事中,狼的形象是不一样的,我们不能用传统的眼光去看待变化中的事物。这样通过对比阅读,学生懂得了如何去评价《伊索寓言》中的主人公,如何结合故事和生活实际去找到故事中主人公所代表的现实中的人。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对比中,学生学到的是反思性和批判性的阅读能力,这对于学生今后的阅读水平的提高是至关重

要的。

最后,在对比中多元解读寓意。《伊索寓言》的魅力在于不同的人,不同的时代,可以读出不同的意义。《伊索寓言》的创作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因此,我们今天来读它是需要结合当今的社会现实和生活实际来理解的。案例中,教者让学生阅读《披着狮皮的驴》后说寓意,从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学生对故事的理解是多元的,是立体的,是有厚度的,这样的阅读也是智慧的。在与原文寓意的对比中,学生会明白《伊索寓言》是需要用智慧和理智去阅读,要跳出原有的寓意,读出自己的理解和见解。这样的教学,提升了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能力,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寓言小故事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寓言教学;有效开展

有效的寓言教学会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行,寓言教学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

一、联系现实,理解寓意

一般情况下,寓言多采用拟人、夸张或者比喻等修辞方法,通过谈论古今、拿小比大或者借物喻人等来表现一些想法。由于小学生受到年龄的限制,很多情况下对寓言讽刺的对象并不能够真正地理解,或者说只能停留在描述的表面。例如,在三年级学习《掩耳盗铃》寓言时,有的学生只能从中读到那个人掩住自己的耳朵说话认为别人就听不见,是一种笨的表现形式。这样认为的学生往往是不能真正了解寓言所要表达的真实含义。

寓言大部分来自民间,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为了后人方便理解和运用,将这些积累的经验教训编成生动的小故事。通过小故事给予人们启发,方便后人汲取经验教训,少走弯路,少吃些苦头。寓言是鼓励好人好事、抨击坏人坏事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寓言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要让学生懂得语言的写作特点。只有明白寓言的写作特点之后,才能进行进一步的挖掘。教师要适当地引导学生在感知形象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情况,进行类比。通过列举一些类似的现实例子之后,学生会找到寓言故事的实际意义,使学生更加理解寓言故事的真实道理,从而理解生活的真谛。

二、品味语言,感知形象

作家对这些角色不做形象的描绘,主要是通过角色出人意料的语言、行为、思想方法,寓言与其他文学不同,其语言的魅力是其最大的优势和特点。一般情况下,具有简洁性和概括性,而且手法独特,有比喻、有象征、也有拟人等。通过形象的表述告诉人们深刻的人生哲理。在寓言故事当中,往往会塑造一些生动的寓言角色,比如,狡猾的狐狸、井底的青蛙或者掩耳盗铃的人等,这些角色的设置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其发人深省。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概括寓言故事的寓意,深层次地理解寓

意。首先要带领学生感受寓体形象,在深刻感受之后才能有助于教师的进一步教学。教师可以利用创设情境教学,结合简笔画、剪贴画等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进行寓言角色的设置。再加上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感悟,使寓言人物烘托出鲜明的形象,方便学生理解和感悟。

寓言小故事篇10

一、窥寓言特色,察因果关联

寓言是穿着外套的真理,故事是外套,寓意是灵魂。 “寓言”这一名称,在我国最早见于《庄子》。庄周的解释:“寓,寄也。 以人不信己,故托之他人,十言而九见信。”寓言中的寓意鲜明突出。《伊索寓言》常告诉人们不要怜悯恶人等。更多的寓言则是暴露社会的缺陷,揭示生活中的丑恶,或嘲笑行为和思想性格上的弱点。在“不敢斥言”的年代,采用比喻的手法,才能更好地实现它的社会功能。故事性、虚构性、寄托性、哲理性是寓言的四个要素。它的“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的写法,最能深刻地表达作者的寓意,起到震撼人心的效果。

寓言情感逻辑并不是裸地直接表现出来,而是通过事情与事情之间的承续与突转表现出来的。寓言中事物的情感往往是类型化的:狐狸的狡猾、狼的凶狠、狮子的霸道,共性大于个性。小学寓言有明显的概念化。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打开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明白情节发展是作者的感情逻辑,而这种情感逻辑是非常特殊、不可重复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收录了不少《伊索寓言》中的故事。伊索是一个奴隶,是一个被压迫的人。我们解读他的作品,既要读文,也要读人。只读一个人的作品,视角是窄的。只有既读懂了作者和作品,我们才会对作品中的形象有新的认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寓言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因为有这样的事,才有那样的果;因为是这样的一个人,才有这样的言;因为有那样的一个年代,那样的一个政治,才出现了这样的表述。寓言中的形象和生活中的人物,总有其共同点或类似点,我们要引导学生细心体会、感受并理解。

二、探寓言章法,究因果文意

寓言故事类习作的立意方法有很多,“因果探究法”是其中比较实用的一种。追溯事物的根由,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或者推想事物发展的过程,得出反映事物本质的结论,这就是因果探究法。

一果一因,是一种比较简单的材料呈现方式。抓住原因,就可以分析导致的最终结果。有一些寓言故事由多人、多事或多物构成,情节曲折,内涵丰富,要清晰地梳理各种因果关系。如,鱼在浅滩,有的在等待中结束了生命;有的在不停地跳跃中累死了;有的努力长出了肺,学会了适应。这样的故事,它的寓意不是唯一的。用这类材料训练学生的寓言立意,他们的视野便会开阔。在教学中,笔者发现:有的学生说:不能自暴自弃;有的学生说:要相信自己;有的说:要积极应对;有的学生说:坐以待毙,不如起而行动……这样的分析虽然抓的是一个点,但确有因果的关联。在训练点拨中,学生明白了因果关系,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文章是鲜活的。

三、组文本内容,写独特感受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感性形象为主的。寓言教学则需在虚构与实际之间游走。因此,要让学生懂得寓言情节的虚构性与寓意的普适性,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寓言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还要让学生进行分析,抽象出理性的寓意。作为教师,要架一座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的桥梁,将学生带到更理性的知识彼岸。当学习一个新的寓言的时候,要让学生学会把前面所学过的相类寓言进行重组,构思新的情节。这样既充分理解寓言的特点,又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进一步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如,在教学苏教版《蝉和狐狸》时,笔者将这篇课文和《狐狸和乌鸦》一文进行整合,让学生创作新的寓言。有一个学生这样写道:

自从上了狐狸的当以后,乌鸦一直上网搜索怎么样才不再上当受骗的“良方”。一天,他突然搜到了一条关于蝉打败狐狸的新闻,于是乌鸦决定上门拜访。

……

蝉哈哈大笑说:“您是第十位来向我取经的人了。自从我打败狐狸后,来向我取经的人络绎不绝。其实这也是挺简单的事,不值一提。首先,我对狐狸的秉性有一定的了解,知道他是一只虚伪狡猾的家伙。有一次,我看到了狐狸的粪便,发现里面竟然有我们蝉类的翅膀,我就对他起了疑心。”

乌鸦问,还有呢?

蝉先生接着说:“我还考验了他。有一天,他在树底下奉承我,要我唱歌给他听。我就摘下一片树叶扔给他,他张着嘴巴猛地就扑了过来。我就知道他原来是想吃我的。”

……

乌鸦愉快地告别了蝉,他边飞边想:这次拜访真有收获――从蝉先生那里,我知道了平时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而且,不能随便相信别人的奉承话!”

在这篇习作里,有许多地方是原文的翻版和组合,但我们明显地感受到寓意的创新。小作者能沉入到寓言中去,展开想象,表达出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不仅情节生动,而且寓意深刻,表明他对生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