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投资节能范文

时间:2024-03-01 17:55: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固定资产投资节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固定资产投资节能

篇1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节能审查;作用

我国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决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制订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旨在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管理的同时,促进国家能源的合理利用,从项目建设源头合理监督、杜绝浪费,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依据相关节能法规及标准,对项目能源利用情况进行分析及评估,同时编写节能评估文件,是项目节能评估的主要工作。本文着重分析了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查中节能评估的作用,以及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1]。

1项目节能评估理论概述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是社会固定资产再生产的重要方式。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涉及工业、农业、交通、水利、能源、生态、科技、文化、体育、商业等各个领域。所谓节能评估,即指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各级人民政府发改部门牵头组织相关评估机构对项目的能源利用方案的科学合理性进行分析评估[2]。评估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①评估的依据:主要依据有节能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政策、节能技术、产品推荐目录、国家明令淘汰工艺、设备等目录,以及工程材料等。②项目的概况:项目概况主要包括建设单位基本情况、项目基本情况及项目用能情况三方面。③能源供应情况评估:能源供应评估主要包括对项目所在地能源供应及消费条件的评估以及项目对当地能源消费的影响评估。④项目建设方案评估:该评估涉及面广、评价项目众多,如项目的选址;总平面布局;生产、用能及节能的工艺、设施等方面。⑤项目能效水平评估:主要包括能源消费结构及消费量评估、能源利用率评估及能效水平评估等。⑥节能措施评估: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的重中之重是对其节能措施的评估,主要从其节能技术和管理措施、节能措施效果及其经济性等方面评估。节能技术主要有新设备、工艺、技术的运用,能源保护及能源回收利用等;节能管理主要包括制度及具体管理措施。节能效果主要通过对项目节能量进行预算,将预算结果与国际国内标准进行对比进行评估;节能的经济性评估主要从其节能成本和效益上进行。⑦问题及建议:结合节能评价结果,对在项目评价过程中所发现的能耗问题及不足进行总结归纳,并提出改善建议。

2项目节能评估的作用

2.1监督项目节能计划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工作的最根本目的是监督项目节能工作的计划和开展。有了节能评估,在项目计划及建设过程中,项目投资方及建设方就必须落实对节能工作的计划和实施。节能评估就起到了监督及督促项目节能工作顺利开展及完成的作用。如果项目的节能评估不过关,项目就无法施工建设,若想要继续实施项目,就必须依照节能评估改进原项目的节能规划。

2.2明确项目能耗标准

项目建设涉及众多能耗方面,不同能耗及节能设计具有不同的行业标准。在节能评估过程中,对项目设计依据标准的科学性及合理性进行分析和判断,可以得知该项标准是否符合当今能耗限值及节能需求。如不符合,则需要运用合理或最新标准重新设计。此时,节能评估施行者明确项目能耗及节能标准的作用。

2.3细化项目节能数据

项目能耗及节能设计不仅需要符合相关标准,还需要在项目设计中正确并合理计算出其具体值。有些项目设计的节能计算是粗放式的,对实际建设工作指导意义不大。此时,节能评估可以起到细化项目节能数据的作用。如项目供热系统中,对供热需求量的统计往往较为粗略,这会对项目耗能造成很大影响。节能评估通过对采暖面积等数据核算,能更为真实的反应实际供暖需要,为功能系统热负荷及锅炉设计装机容量的精确计算打下基础。

2.4规范项目节能工序

项目能源建设工作贯彻于整个项目建设中,但往往为了施工及管理方便,而设计将部分能源建设集中实施,致使节能工序紊乱不合理,从而造成能源浪费。通过节能评估,我们可以及时发现工序不合理问题的存在并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可以有效的避免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所造成的能源浪费。

2.5改善项目节能管理

良好的项目节能管理可以获取节约能源的最大收效。节能评估可以从客观、全面的角度发现项目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规范和改善项目节能管理,从而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3项目节能评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科学合理的节能评估可以从源头控制能耗问题,促进能源的合理使用。然而,目前节能评估工作还存在着项目覆盖面不广、评估无同一标准、评估报告质量参差不齐、缺乏全面评估队伍、施工、验收环节监管不到位等问题[3]。针对以上问题,结合相关理论及国内外优秀经验,提出以下五点对策:①完善节能评估相关法律法规:对于其法律法规的完善,不仅要注重其完整性,保证节能评估在各类项目中的适用性;而且还要增强其指导性、可操作性及与其它法律法规的衔接性[4]。②制订及更新评估参考标准:制订及更新评估参考标准时,既要注重同一类标准的统一性,又要注重行业间的差别性,还要考虑到标准的更新。③健全人员培训、规范评价报告:节能评估人员大多为专家学者,其具有专业的评价相关知识,但对记录及报告的标准化往往重视性不足。因此,对于节能评估人员也需要相应的规范化培训,尤其是对评估报告内容及形式的规范培训。④全面组建评估人才队伍:全面的评估队伍需要吸收各行各业具备相关知识的人才,以确保节能评估相关工作的顺利完成。需要注意的是,人才的吸收要建立在具备一定的职业资格制度之上,避免出现鱼目混杂、专业技能参差不齐及市场准入与退出混乱的情况。⑤加强监管力度:节能评估工作不仅要落实到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设计评价中,还要贯彻于项目的施工、验收及运作中去。加强监管力度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员、物资及精力,但只要做好节能评估的监管,将会对节能事业做出重大贡献。

4结语

科学合理的节能评估,有利于节约社会资源、控制能源消耗及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节能评估,是我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程序新增加内容,其评估及审查体系在处于建设及不断完善时期。正因如此,在此阶段更易注重打好节能评估的基础,从施行起始就建立良好的行业规范,在社会各阶层树立好严格的评估审查之风。让全社会重视其工作,才能达到节能评估工作的最根本目的。节能评估工作的实施及发展不仅需要本行业的不断研究和努力,更需要社会各行各业的帮助与支持。

作者:杨亚鹏 单位: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稽查总队

参考文献

[1]王侃宏,侯佳松,戚高启.浅析中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发展现状[J].能源与节能,2011(6).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稽查总队天津300112

[2]隽军,雷荟.节能评估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查中的作用[J].能源与节能,2011(8).

篇2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经济增长;相关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392(2008)08-0010-04

一、固定资产投资运行基本情况

1983-2007年,天津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39.62亿元增长到2388.63亿元,24年间增长了60倍,推动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由123.4亿元增长到5018.28亿元,增长了40倍,为天津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

(一)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周期性增长

通过1983―2007年天津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投资率、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率、固定资产投资弹性系数等指标分析,可看出投资增长具有两方面特点:

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具有一定周期性。除1989年为负值以外,其他各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均为正值,最高为1991年46.23%,平均增长率为19.31%,保持较高的水平(见图1)。同时,周期性增长显著,相隔3―4年形成1个小周期,每8―10年形成一个大周期。固定资产投资率以1990年为分界点,体现出明显的“两阶段”特征,并在各自阶段内较为稳定。第一阶段,从1983年到1990年,年均投资率为34.22%,第二阶段从1991年到2007年,年均投资率为40.41%,两阶段年均投资率相差6.19个百分点。

图1

2.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效果显著。固定资产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是固定资本形成额年度实际增量占GDP实际增量的比重,它的倒数被称为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这一指标反映了一定时期内每单位的固定资产投资所提供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额。由天津市固定资产投资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计算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可以看出,除1989、1990、1999年异常值以外,其他各年均在均值水平上下浮动。设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为X,除异常值的考察期内,E(X)=2.45,VAR(X)=1.40,经计算,X在一个标准差之内的概率为86.4%。同时均值远大于1,表明总体上固定资产增量对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量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同时,从固定资产投资弹性系数即投资增长转化率看,除1990年、1999年两年的异常值,其余23年固定资产投资弹性系数均值为0.82,即固定资产投资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带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0.82个百分点。同时,2000年后,系数距离均值的波动更小,说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推动作用更加平稳。

(二)与全国水平相比,投资对经济带动效果更加显著

通过与全国水平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天津市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的带动效果高于全国水平,并且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1.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在全国占比稳定,增速略低于全国水平。天津市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比重稳定在2%―3%之间,增量稳定在1%―4%之间,且从1986年以后固定资产投资份额始终保持在2%左右的水平,体现了极强的稳定性。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比均值为0.87,表明天津市增速略低于全国,仍具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2.固定资产投资率与全国水平相比呈下降趋势。从天津市固定资产投资率与全国水平比较来看,明显出现逐渐下降趋势,表明天津市整体固定资产投资水平下降。尤其是2003年以后,天津市固定资产投资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近几年宏观调控政策在天津得到较好的落实。

3.固定资产投资贡献率低于全国水平。固定资产投资贡献率体现固定资产投资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程度,一般而言,在粗放型经济中该比率较高。天津市这一指标在1998年以后与全国相比呈下降趋势,说明天津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走在全国前列。

4.固定资产投资弹性高,体现了较强的经济拉动效果。除去两个异常年度,天津市固定资产投资弹性系数始终高于全国水平(见图2),体现出天津市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带动效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图2

二、固定资产投资主要特点

天津市固定资产投资行为具有以地方投资为主导、自筹资金占投资资金来源比重最大、第二产业投资增速较高、房地产开发投资相对稳定等特点。

(一)非国有经济投资增长较快,地方投资占主导地位

投资主体可以做两个方式的划分,一种按照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划分,另一种按照地方投资和中央投资划分。在这两种划分方式下,天津市固定资产投资主体具有各自特点。

1.非国有经济投资增长较快。国有经济、非公有经济投资增长速度较快,集体经济增长速度较平稳;2000年以后,非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与非公有经济之和)投资超过国有经济投资,2003年后这一趋势更加显著(见图3)。

图3

2.地方投资占据主导地位。1993年以来,天津市地方投资始终高于中央投资,2000年后差距越来越大。2000-2004年是地方投资占比增长最快速的一段时期,平均占比为70.5%,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2004年以后,地方投资占比开始出现下降趋势。

(二)自筹资金和信贷资金为投资主要资金来源

按照资金来源,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国家预算内资金、国内贷款、利用外资和自筹资金四类。从天津市投资资金来源看(见图4),2000年以来,自筹资金增长最为迅速,从244.9亿元增长到1181.9亿元,增长了3.8倍,且自筹资金在投资结构中始终占据最重要的地位。国内贷款则是固定资产投资的第二大资金来源,且占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比例逐年上升。外资作为固定资产资金来源较为稳定。

图4

(三)第三产业投资增长迅速,房地产投资增速放缓

1.第三产业投资增长迅速。“十五”期间,天津市第二产业共完成投资2094.9亿元,年均增长12.7%,增速高于“九五”时期7.9个百分点。全市工业累计完成投资17555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3.4%,比“九五”时期提高了8.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增长迅速,其总增量超过了第一、二产业投资的总和,达到3203.6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4.4%,远远高于“九五”期间17.5%的平均增长水平,所占比重也由“九五”期间的49.7%提高到60%。

2.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开始下降。2000-2007年,天津市房地产开发投资由133.93亿元增长到505.3亿元。其主要特点为:一是房地产投资增长率在2004年以后出现下降,体现了国家对房地产行业宏观调控的结果,二是房地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重较为稳定,表明天津市在控制房地产投资热方面具有一定成效。

三、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本部分通过宏观经济学中投资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理论模型,利用一元线性回归方程来分析本地区投资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根据恒等式GDP=CONM+INV+XM,其中GDP代表国内生产总值,CONM代表消费,INV代表投资,XM代表净出口。数据部分,CONM、INV、XM分别采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外贸净出口数据为代表。

回归分析分两部分,首先对各指标总量进行线形回归,发现常数项、净出口均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去掉常数项和净出口,得到如下回归方程:

GDP=0.8548×CONM+1.6128×INV(1)

(7.6554)(17.5344)

各系数均具有经济学意义,且通过显著性检验。

第二步,对各指标取对数。由于净出口部分指标为负值,且其对国内生产总值影响较小,因此去掉净出口。通过回归分析,得到如下含常数项的回归方程:

LNGDP=1.3212+0.3560×LNCONM+0.5790×LNINV(2)

(13.0960)(3.2536)(5.8891)

各系数均具有经济学意义,且通过显著性检验。

通过回归方程(2)可以看出,消费、投资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3560、0.5790。投资的弹性系数较大,说明天津市目前投资对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拉动作用更大。

四、固定资产投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投资、消费不平衡,经济增长对投资依赖程度较高

从近几年天津市投资、消费增长可以看出(见图5),2003年投资与消费增速差距达到最大,且有逐步扩大的趋势。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近几年消费增长受通胀影响较大,因此实际上来说,投资与消费的不协调程度并没有明显改观,仍可能影响经济稳定增长。目前消费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投资的扩大有可能导致产能过剩,进而影响经济的长期增长。

图5

(二)投资对中长期贷款的依存度较高,贷款向房地产业集中态势突出

天津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2005年8月份达到近两年来的最低点16.8%以后,开始逐步回升,2007年达到25.6%。同时,中长期贷款增长迅速。2007年12月末中长期贷款余额为3491.7亿元,比年初增加704.86亿元,增长率为25.3%,同比多增166.7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与中长期贷款增长相互带动、相互依存的关系,值得密切关注。在上半年短暂出现分离以后,9月末,两项指标增速重新趋于一致,充分体现了二者的依存度。同时,存款短期化、贷款长期化的结构性问题将对金融机构的健康经营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同时也将削弱宏观调控的执行效果。

近年来,贷款向房地产业集中的态势非常突出,房地产贷款占金融机构贷款比例不断上升。2007年末,房地产贷款占金融机构贷款比例为25.7%,比上半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从长期的运行情况看,贷款过度向房地产业集中将使房地产估值泡沫积聚的风险向银行系统转移,应引起关注。

(三)节能降耗取得成效,但工业高耗能行业集中度较高,结构节能未发挥作用

近年来,天津市出台了一系列鼓励节能降耗的政策措施,大力营造建设节约型社会氛围,积极开展节能降耗和挖潜增效活动,并取得了初步成效。2006年天津市单位GDP能耗为1.069吨标准煤/万元,同比下降3.98%,下降率在全国31个省市中居全国第二位,天津市单位GDP能耗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8.6%,比2005年下降了2.4个百分点。但单位GDP能耗降低率仍没有达到4.4%的年均值,意味着今后四年的节能工作压力会更大,节能形势更加严峻。同时,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量为2905.73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9.3%,占全市能源消费量的66.6%。工业仍然是全市能源消费的主导产业,其中,电力热力、石油加工及炼焦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这五大行业是天津市的高耗能行业,2006年消费能源占全市工业能源消费量的84%,集中度很高,也是全市节能降耗的重点所在。另外,2006年单位GDP能耗下降主要是通过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来实现的,三次产业的结构变化对节能没有发挥积极作用。2006年全市节能量为138.64万吨标准煤,结构节能量为-52.76万吨标准煤,直接节能量为191.4万吨标准煤。技术或管理节能效果显著,结构节能为负,没有发挥作用。因此,要提高总体能效水平,应该更多地从结构入手,通过调整三次产业的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全社会节能降耗指标。

五、进一步完善投资机构,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建议

(一)不断转变政府职能,继续加强宏观调控

近年来,地方政府成为拉动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的主体,原因在于现存考核体制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有重要影响。建议充分利用国家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有利时机,先行先试投融资改革,不断完善政府考核体制,逐步退出竞争性固定资产投资领域,回归其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角色。继续加强和改善对投资的宏观调控,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宏观调控措施,严把土地和信贷两个闸门,合理调控投资增长。

(二)着力优化信贷结构,维护房地产市场稳定发展

人民银行要加大货币信贷政策宣传力度,提升“窗口指导”层次,从天津第二产业占比较大、第三产业亟待提升的实际出发,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第三产业信贷投入。要根据产业政策导向和市场形势变化,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控制中长期银行贷款,对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给予贷款支持,加大技术改造投资的力度。加强对房地产开发贷款的信贷监测管理,关注房地产贷款的集中度风险,通过拓宽房地产融资渠道等方式,优化信贷资金结构,有效分散房地产贷款风险。

(三)扩大消费需求,弱化经济增长对投资的过度依赖

重点是采取有力措施扩大消费需求。首先要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低收入者的收入来源,提高其购买力;其次要深化改革,为居民提供越来越完善的公共服务保障,解除后顾之忧,提高消费领域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丰富商品种类,优化消费环境;再次要加大对“三农”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稳定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大力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加快农村商业流通体系建设,增加农村居民消费;最后要进一步完善消费政策,改善消费环境,拓宽消费领域,促进居民消费升级。

(四)完善资本市场,大力发展多元化融资

完善天津资本市场,积极培育多元化投资。要充分调动民间投资和外商投资的积极性,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利用外资的规模。要充分抓住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机遇,借鉴组建渤海银行和渤海产业投资基金的成功经验,大力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创业风险投资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以此满足产业升级和居民投资需求,分散投资风险。

(五)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落实节能降耗政策

从源头严把高能耗行业准入关,严禁投资新建或改扩建违反国家产业政策和缺乏能源、环境支撑条件的高能耗生产项目。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自主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发展。应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开发新能源,寻找替代能源,开发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推动能源消费结构升级。

篇3

[关键词]固定资产 投资 购置 日常管理

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个主要动力,而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投资无疑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我国在“十五”(2001―2005年)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29.5万亿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48%,超过了1981-2000年20年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总和。其中,第二产业,即采矿、制造、水电气和建筑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近40%,是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然而,如此大规模的投资如何才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能,并带来现实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却是摆在企业和政府面前的严峻课题。众所周知,我国第二产业的许多行业存在严重的产能闲置现象,如纺织、水泥、钢铁、化工等行业,而大部分行业都有产能利用率低,投资效益低下的情况。经过长期的闲置后,部分企业的固定资产要么低价出售,要么彻底报废毁损,甚至因管理不善而流失。

从企业的角度出发,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加强固定资产投资前的分析论证和审批,严格采购环节的招标、审批、验收等制度,改善日常管理中的各项内部控制制度,从预算、分析、采购和控制等各环节强化管理,使固定资产能够充分发挥效率,为企业带来投资收益。

一、 固定资产的投资管理

上文中提及的固定资产投资效益低下,集中反映了企业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中缺乏科学的管理,导致盲目投资、超计划投资、投资周期过长等问题。为避免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的失误,企业必须加强固定资产投资的管理,其重点是事先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进行科学的预测和论证。为此,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 首先要成立由相关专业人员参加的项目论证小组,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分析和评估

(1) 成员要由技术、生产、财务、投资等专业人员组成,对投资项目进行技术和经济上充分论证,从而保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以最少的投资取得最佳经济效果,以实现投资在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和建设上可行。

(2) 要在充分调研市场、技术分析和经济预测的基础上完成以下可行性分析内容,为决策提供参考:

(a) 市场研究,包括产品的市场调查和预测研究,这是可行性分析的先决条件和前提,是项目成立的重要依据。

(b) 技术研究,即技术方案和建设条件研究,从资源投入、建设地址、技术、设备和生产组织等问题入手,这是可行性分析的技术基础,它决定了投资项目在技术上的可行性。

(c) 效益研究,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分析和评价,它是决定项目投资命运的关键,因此也是固定资产项目可行性分析的核心部分。

(3) 要对项目进行合理分类,以便运用恰当的分析论证方法得出正确的结论。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不仅仅局限于产能的增加,还包括更新改造、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大修理支出等,其效益的计量方法各不相同,所采用的评价和判断标准也不同,因此要运用正确的论证工具和手段。

(4) 运用科学的分析论证方法,对投资进行经济效益判断。市场研究和技术论证一般运用的是定性分析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而经济效益预测则必须以定量分析为主,“用数字说话”。目前通常采用的分析方法和评价指标有:

(a) 净现值法:指投资项目在投资期内各年的现金流量的现值与初始投资额的差额。在多个方案的非互斥选择中,应按净现值的大小来排列;在互斥方案的比较中,应选择净现值最大的方案。

(b) 内涵报酬率法:指能够使未来现金流入的现值等于未来现金流出的现值的贴现率。在非互斥的方案中,应按内涵报酬率超过资本成本率或必要报酬率的多少进行决策;在互斥方案选择时,超过资本成本率或必要报酬率最大的方案为佳。

(c) 现值指数法:指投资项目未来各期净现金流入的现值与初始投资额现值之比,又称贴现后收益―成本比。如果此指标大于1,则说明项目可行,在互斥方案比较中,选择指数最大者。

上述方法是考虑了资本时间价值的分析评价方法,是分析和判断项目可行性的主要方法和指标,其中内涵报酬率和现值指数都是相对指标,没有考虑项目所需投资的绝对值,因此必须结合净现值和投资规模等综合评判。

(d) 回收期法:指投资引起的现金流入累积到与投资额相等所需要的时间,主要用来测定方案的流动性而非营利性。

(e) 会计收益率法:指投资项目寿命周期内的年平均投资报酬率,一般用于项目可行性的初步判断。

以上两种方法都没有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只能作为分析判断的辅助方法使用。

2、 必须坚持编制年度资本性支持预算,以预算控制投资额度和节奏。企业每年要根据中长期战略规划和年度经营目标,结合上述可行性分析和年度融资规模等因素,合理安排固定资产投资预算,并根据经营计划和融资计划,控制投资节奏,防止出现资本性支出占用流动资金的现象,从而影响正常经营。

3、 要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审计制度,强化责任意识。为了提高固定资产投资的效益和效率,加强投资项目在论证、决策、执行等环节的管理力度,应大力开展投资项目的内部审计,揭示和暴露投资决策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按制度进行奖惩,从而强化所有投资参与者的责任和风险意识,规范投资程序,提高投资效益。

二、 固定资产的购置管理

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实施阶段中,购置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一方面购置价值将形成固定资产的成本,从而影响到未来资产的盈利水平,另一方面,购置进度也将决定着固定资产能否按计划投入使用,占领市场。因此,在这一阶段,重点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 要建立招投标制度,以科学的方法规范资产的购置,降低购置成本。

在固定资产投资建设中,实行采购招标是实现降低建设成本、抑制不轨行为、加强项目质量控制的有效手段。固定资产投资建设的招标方式主要分为公开招标、邀请招标和议标三种。

(1) 公开招标,又称无限竞争性招标,是由招标人通过大众媒体公开招标公告,凡符合规定条件的不特定供货方均可自愿参加投标。

(2) 邀请招标,又称选择性招标,是由招标人根据掌握的信息资料,向被认为有能力承担供应任务并经预先选择的特定供应方发出邀请书,要求他们参加采购的投标竞争。

(3) 议标,又称谈判招标,是由招标人选择两家以上的供应方,以议标文件或拟议合同草案为基础,分别与其直接协商谈判,选择满意的一方,达成协议。

(4) 企业要根据拟购置资产的数量、价值、技术要求以及市场供应状况,进行合理选择:

(a) 基本建设和通用要求的设备仪器等产品一般要公开招标,有利于在公平竞争机制下选择性价比最佳的投标方中标。

(b) 有较高技术要求但存在多个供货渠道的产品一般要邀请招标,在满足实际要求的条件下实现既能保证建设质量、又能降低投资成本的投标方中标。

(c) 有特殊技术要求且供货渠道较少的产品则按议标方式进行,但在操作过程中一般投标方不得少于两家。

(d) 特定产品(包括独家生产产品)在建设过程中会经常遇到,虽不具备招投标的条件,但为了保证建设质量和降低投资成本,应参照议标的方式,纳入建设单位和企业的采购招标管理体系进行管理。

2、 重视采购合同的审核,防止因合同规定不明确或不专业而导致的纠纷或损失。通过招投标等方式选择了恰当的供应商后,双方签订的采购或建设合同,应该经技术、法律和财务等人员审核把关,而不能仅仅依赖法律人员的审核。要通过合同约定,把资产购置的数量、价格、技术细节、购置或交货周期、支付进度和条件以及质量保证、技术和操作培训等等给予明确,从而规范供需双方的责任与义务,为今后的验收、质量监督等提供合法的基础。

3、 要严格执行资产的验收程序,确保购置资产的数量和质量。要成立由采购、使用、技术、管理等部门组成的专门小组对购置的资产进行验收,保证资产在技术、工艺、交期上符合要求,并提供了合同约定的人员培训、测试材料和免费配件等,满足资产及时投入使用的需要。

4、 要利用现代化的项目管理技术,比如关键日期表、甘特图、前导图法(PDM)和关键路线法(CPM)等,提高对固定资产购置时效性的管理,准确地把握购置进度,保证固定资产按计划投入使用,为企业创造效益。要坚决杜绝由于管理不善和控制失当、项目建设期过长而导致丧失市场机会,产品竞争力下降的情况,更不能产生“烂尾”工程和“鸡肋”项目。

三、 固定资产日常管理的重要环节

1、 要真正建立固定资产的二级管理员制度,加强基础管理。各级资产管理机构要配备专门的资产管理员,规范其岗位职责,严格考核,落实到位。资产管理员要重点做好固定资产卡片和台帐的完善和及时更新、严格执行固定资产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及时报告、反馈资产的使用和保养情况等工作,为强化资产管理打好基础。

2、 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固定资产定期维护保养制度和计划,并严格执行,降低因资产故障、损坏等带来的维修成本和产能损失等。要杜绝“以修代养” 的舍本逐末行为,坚持固定资产的定期保养制度,严格按计划执行,降低损失和成本。

3、 要认真核查资产盘点和清查结果,分析资产质量并采取相应措施盘活资产。许多企业虽然建立了固定资产的定期盘点制度,按时盘点,但往往流于形式,使盘点沦为单纯的数量核对工具,没有发挥盘点对清查资产使用状况和清理资产的作用。因此,企业要重新审视自身的盘点流程,在核对数量的同时,重点加强对闲置、损坏、毁损等资产进行审查、分析,并综合使用部门和技术部门的意见,提出诸如技改、维修、转让、报废等建议,盘活资产,杜绝浪费。

4、 必须培养风险防范意识,树立风险控制机制,坚持给固定资产投保。由于风险意识不强或存在侥幸心理,企业常忽视固定资产投保这一重要的风险规避手段;一旦遭遇天灾人祸,往往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企业管理者必须树立风险管理和控制意识,通过与专业保险公司合作,结合企业的资产特点,为企业量身定做一套成本与风险相宜的财产险方案,从而为企业的生存和持续发展戴上“护身符”。要特别关注企业的附属设施、在建工程、装饰装修和设备附属物等“隐性”资产,在保险方案别关注,防止潜在损失。

本文通过论述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的几个重要环节,重点讨论了如何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投资管理、购置管理、日常管理等,试图为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实践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手段,从而提高企业资产管理水平,提升固定资产投资的效益,防范资产管理中的潜在风险。

参考文献:

[1] 庄严明.如何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审计文摘,2005;8

[2] 汤炎非,杨青.可行性研究与投资决策.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3] 徐俊菊.论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商场现代化.2007;3(上)

篇4

第二条我市行政区域内,钢铁、电解铝、铜冶炼、铁合金、电石、焦炭、石油化工、化工、建材、煤炭、电力、造纸等行业新、改、扩建项目和年综合能耗2000吨标准煤以上(含2000吨)或年耗电在200万千瓦时以上(含200万)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必须进行节能评估审查。年综合能耗2000吨标准煤以下或年耗电200万千瓦时以下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单位应提交节能监测咨询评估机构出具的节能效益评价表,报节能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条市经委是全市节能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合理用能评估和审查工作,并进行监督管理。发展改革、财政、规划、国土、建设、交通、水利、安监、环保等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依法做好相关工作。

第四条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在备案、核准、批复立项前,必须进行合理用能审查,应征求节能行政主管部门意见,以促进合理利用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本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第五条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设计和建设,应当遵守合理用能标准和节能设计规范,其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申请报告必须包含合理用能的专题论证内容(由市经委负责制定下发)。

项目建设单位应委托经省、市节能行政主管部门认可的节能监测咨询评估机构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申请报告中的合理用能专题论证内容(节能篇)进行评估,并出具合理用能评估报告。

第六条合理用能评估报告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项目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山东省及本市有关规定;(二)项目是否符合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和行业节能设计规范;(三)项目的用能总量及用能种类是否合理;(四)项目的设计是否采用先进工艺技术,是否达到国内能耗先进水平或国际先进水平,其单位建筑面积、设备、工艺和产品能耗是否达到国家和本市规定的标准;(五)是否严格执行国家明令推广或淘汰的设备、产品目录;(六)项目的能耗指标、采用的节能技术措施和预期达到的节能效果分析;(七)法律、法规或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其他内容。

第七条申请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合理用能审查应当提交下列材料:(一)《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合理用能审查申请书》;(二)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三)项目基本情况表;(四)项目节能措施综述;(五)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申请报告;(六)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合理用能评估报告或节能效益评价表;(七)申请单位主管部门意见;(八)根据合理用能评估报告意见需补充的材料;(九)相关节能设计标准和规范;(十)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部门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八条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合理用能审查程序为:(一)节能行政主管部门在接到申请后5个工作日内确定是否受理,并通知申请单位。如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要求的,应当场或者在接件5个工作日内一次性告知申请单位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二)对提交的项目材料进行审查,必要时应进行现场勘查;(三)对审查的项目,节能行政主管部门应在15个工作日内出具《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合理用能审查批复》,如需进行现场勘查的,可延长20个工作日做出批复。

第九条节能评估工作应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凡参与节能篇(章)编制的单位一律不得承担该项目节能评估工作。

第十条通过合理用能审查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遇有建设规模、建设内容、节能技术方案等发生重大变化的,项目建设单位应及时以书面形式向节能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由节能行政主管部门出具书面确认意见或要求其重新办理审查手续。

第十一条项目审批、核准或备案部门应严格把关,对未进行合理用能审查或未通过合理用能审查的项目,一律不得审批、核准或备案,不得享受国家有关优惠政策,更不得批准开工建设;对擅自进行审批、核准或备案的,要依法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第十二条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认真履行职责,加强项目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的监督检查,确保节能措施与能效指标的落实;对建设内容和生产行为违反已审查节能措施的,要责令停止施工并限期整改,同时依法追究相关单位的法律责任。

第十三条项目正式竣工验收前,建设单位应报请合理用能审查部门进行合理用能的竣工检验。对未达到合理用能标准和节能设计规范要求的,不予验收。

篇5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 统计 调查方法

固定资产投资是保证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方式,国家经济发展会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强化社会固定资产,不断地扩大生产规模,这是提升国民经济的关键方式。固定资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物质文化生活,以货币的形式开展全社会建设,保证工作量与费用投入相适应。固定资产在完成价值上将会体现出实物工作量。在投资规模、速度等方面都要制定合理的指标,同时积极进行项目建设考核。

一、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基本现状

(一)固定资产投资指标较为复杂

现行的投资统计指标体系是在上个世纪计划经济时代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反映建设过程的指标多,反映投资效果的指标少,缺少对企业无形资产投资的统计,难以全面反映创新等技术进步因素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此外,现行指标体系较为复杂,一张固定资产投资报表,从头到尾涵盖了企业概况、投资额和新增固定资产、房屋建筑面积和项目个数、投资资金来源、新增生产能力、利用外资等多项指标,同时,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不象工业、批零住餐业等有会计报表等完整的资料来源,而现在单位统计台帐不齐全,原始记录不详细,难以实施规范化管理,搜集数字比较困难,不便于基层统计人员完全理解、掌握和准确填报。

(二)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对象的广泛性

凡是属于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上不改变原有实物形态的劳动资料和其他物质资料,单位价值在规定限额以上的固定资产都属于统计对象,反映了固定资产投资对象的广泛性,投资主体涉及到国民经济各行业。

(三)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单位的不固定性

单位在进行固定资产购置的过程中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且单位通过的项目需要经过详细的审核,这样才能够下达到相对应的计划中,形成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体系。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

(四)固定资产统计工作专业性强

根据工作量进行固定资产的投资统计,工程建设状况会随着市场的变化进行调整。固定资产投资额度需要施工单位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关进度,并且根据信息数据采集的情况制定好施工单位的管理规范,这对于开展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制度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并且专业投资统计人员也需要具备完善的工程建筑基础知识。

二、现行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存在的问题

(一)项目信息收集难

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不确定性与其他专业具有明显的区别。投资项目增加变化将会反映出不同的统计人员对于项目建设的认识,以及对于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理解。在实际项目信息中获取的难度相对较大。只能够通过项目审核部门对投资计划进行详细的分析,项目真实开工时间仅仅从批文上已经不能确认,导致了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滞后。

(二)项目统计入库难

固定资产投资统计针对入库的状况需要提供详细的资料,同时能够强化信息搜集效果。统计部门不能够根据项目单位提供的信息进行材料证明,这样就无法进行项目统计纳入工作。并且随着融资体制的确立,一些固定资产项目采用的是一遍建设一遍办理手续。这样更不能够保证项目入库工作的开展。

(三)统计力量难保证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建设项目大量增加,投资主体日益多元化,使基层统计部门工作量成倍增长,基层统计力量相对薄弱,一般情况下基层统计人员身兼数职,多数由企业财务人员兼任并且调整频繁,业务水平参差不齐且缺乏专业的统计知识,统计力量难保证。

(四)投资专业人员培训力度不适应现有统计工作

统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较差,严重的影响到数据的准确性。统计人员在专业知识获取上只能够通过自学完成,由上级主管开展的培训活动相对较少。不能够为统计人员技术水平的提升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特别是在总结、布置等环节都需要制定相应的报表,涉及到的时间相对较短,完全不能够达到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要求。

三、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应树立的几个观念

(一)淡化固定资产投资统计

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计制度。在宏观调控上进行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各级党政往往把固定资产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主要抓手,作为政绩考核的主要指标,如此一来,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就变得非常重要,数据也变得非常敏感。对投资数据的高度甚至过分关注,导致数据质量存在更多隐患。“十二五”以来,党中央一再强调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由长期以来的投资、消费、出口拉动而实际往往是投资独大的模式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模式转变。这就表明,要大力扩大消费,强化消费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三大需求协调发展,三驾马车协力拉动。因此,应淡化固定资产投资统计。

(二)联合部门建立资源共享机制

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制度的建设将会改善统计管理方法。政府部门对统计系统要进行积极的改善,对不同专业报表能够完成体系建设,同时利用分散形式开展数据工作的模式创新。有助于开展对数据进行集中管理,在投资统计的过程中全程维护,这样就实现不同专业中对于固定资产信息的共享。充分发挥整体工作的最大化效益,保证统计工作下最大限度的提升管理能力。要不断地强化政府部门的统计能力,加强自身的规范化建设,能够在统一领导下进行改革创新。政府部门之间的统计具有职能模糊性特点,不同的部门在统计上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领导特点。针对重复性统计等问题在信息、业务、管理等方面都要不断地推动开放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过程中需要对投资项目能够在开工立项一直到完成都要进行可行性研究。并且根据立项审批的要求做好备案核准工作,这样才能够发挥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制度的功能。城乡规划许可、用地审批等都要经过详细的研究,避免环境受到影响。节能审批评估等都是肿的统计环节。因此,审批时间相对较长,涉及到的部门相对较多。要及时的掌握项目基本状况和控制好开工时间,这个过程中都需要得到部门的有效配合。

篇6

关键词:固定资产 管理

近年来,安徽中烟逐步建立并完善内控体系,在采购、投资、销售等各环节建立内控制度,为生产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提供了保证,提高了管理效率和效果,也确保了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安徽中烟明确资产投资管理职责,统一了固定资产分类及核算标准。分厂也在安徽中烟领导下,制定了固定资产管理相关制度,规范流程,不断提升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然而,由于安徽中烟固定资产存在种类多、分布广、更新快等特点,管理中仍存有一些问题,需不断提高管控水平。

一、安徽中烟固定资产特点

(一)固定资产价值量大

安徽中烟固定资产价值占总资产的37.78%。固定资产在安徽中烟总资产中占较大比重,管理水平直接决定着资产优良目标能否实现。

(二)固定资产种类繁多

根据固定资产分类及折旧年限表,固定资产分为房屋建筑物、设备等近十大类。庞大的资产种类给管理带来了难度。

(三)固定资产分布分散

安徽中烟所属固定资产分布在五厂等处,实物资产较为分散,造成管理难度大,不易掌握和管理。

(四)固定资产更新较快

随着安徽中烟做大做强,“十二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加大,“黄山”精品线、都宝线等大型项目将陆续建成投产,固定资产更新速度空前加快。

二、固定资产管理情况及问题分析

(一)安徽中烟固定资产管理情况

1、全面预算管理

固定资产实行投资预算管理,每年度由企业根据生产经营需求编制预算,固定资产退出由企业申请,按照预算和投资管理流程,经安徽中烟或国家局审批后实施。

2、统一分类及核算标准

建立了固定资产目录,统一了固定资产分类及核算标准。固定资产价值核算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固定资产信息完整,核算清晰,资产价值体系完整。

3、投资制度管控

制定了《固定资产投资管理规定》、《固定资产验收管理办法》等制度,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在价值管理方面,财务部制定了《固定资产核算管理办法》,固定资产投资和账务管理制度较为完备。

(二)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存在认识偏差

认为固定资产资产管理是投资或是财务部门的事。生产厂将成本、质量、安全、稳定成为主要职能。管理认识存在偏差。

2、管理职责不清晰

与固定资产管理职责相关的部门有投资部和财务部,投资部主要承担投资管理职责,财务部承担资产价值核算等管理职责。现有部门职责中,未明确固定资产全过程管理职责。

3、管理手段落后

除了财务实行固定资产系统管理外,缺乏管理部门、财务部门、使用部门有效链接、数据共享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支撑,资产管理、价值管理和资产使用管理无法有效结合。

(三)进一步提升安徽中烟固定资产管理的举措

中国烟草总公司下发了《中国烟草总公司国有资产管理规定》(中烟办【2009】257号文),明确各单位要维护国有权益,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资产产权管理制度。结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进一步提升安徽中烟固定资产管理水平,实现固定资产全过程动态闭环管理,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完善内部控制

(1)完善资产管理职责

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是一项全员全过程管理工作,首先要明确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及使用部门的职责。其次要明确内部审计监督职责,固定资产管理审计部门要全过程参与监督,实现固定资产全过程管理责任清晰。

(2)完善资产管理制度

梳理固定资产全过程管理流程,制定并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明确全过程管理具体方法及管理要求。制定固定资产评估办法,对资产投资、资产退出两个关口严格评审,减少固定资产投资风险及退出损失。

(3)统一配置及评价标准

统一配置及更新标准,提升安徽中烟整体形象,减少管理任意性。建立并完善固定资产管理评价标准,为资产考核提供依据,并强化资产管理考核。

2、强化日常管理

(1)实行分类分级管理

实行资产三级管理模式,即一级为总归口管理部门,二级为各类资产管理部门,三类为资产使用部门。实行分类分级管理,使资产管理更加清

(2)基础管理工作到位

一是要做好采购环节、保管环节、使用环节、核算环节等常规性的工作。二是做好对账工作。财务、资产管理及各使用部门要定时对账。三是做好资产清查工作,定期以账对物、以物查账,真正摸清家底。

(3)实行信息化系统管理

实行业务部门与财务账务信息接口,信息共享,及时解决内部调拨、资产处置各环节信息对等问题,实行电子拍照,建立资产身份管理。实现固定资产管理流程信息化,最终实现固定资产流程可控、信息共享,达到全过程受控目的。

(4)加强资产管理员队伍建设

固定资产管理要实现全员管理,达到全过程动态闭环管理的目标,需要安徽中烟加强资产管理员队伍建设,明确主要资产管理岗位职责,建立工作标准。建立管理专职及使用兼职管理员队伍,定期开展业务培训交流,履行好资产管理职责。

参考文献:

[1]安徽中烟工业公司4月份内部会计报表

[2]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篇7

一、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

1-9月,临港新城地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8.8亿元,占年度计划的54.3%。其中,临港集团投入最多,占总投入的42.9%,完成全年计划的81.2%;芦潮港镇完成4.4亿元,提前完成年度计划目标;万祥镇、同盛物流超额完成节点目标,分别完成年度计划的85.6%和76.3%。

综合各方面完成情况,临港新城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主要呈现以下几个显着特点:

1、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1-9月,基础设项目投资27.5亿元,占固定资产总投资的34.9%,完成年度计划的33.5%。主城区一期临港大道、世纪塘加高加固、口岸查验区、北岛水流环工程基本竣工;深水港芦潮辅助区、铁路中心站及配套工程、芦潮港西侧滩涂圈围工程等项目完成节点目标;两港大道延伸段、y5道路等重大项目积极推进。

2、产业集聚高地雏形显现

1-9月,重点产业项目投资30.7亿元,占固定资产总投资的39.0%,完成年度计划的60%。一批事关临港地区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设正在进入高峰期。其中电气重型装备、沪东造船、中集制造、磁悬浮项目等项目均超额完成节点目标,临港普洛斯一期、瓦锡兰和礼才物流顺利运营,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集装箱制造服务项目动工。

3、功能性开发加快推进

1-9月,社会事业及功能性项目投资7.8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94.8%。主城区展示服务中心、临港产业区管理中心等首批标志性功能建筑投入使用,嘴主题公园建成开园;海事大学建设加紧推进,部分建筑完成结构施工,进行内部装修和设备安装;中国航海博物馆完成桩基,正进行局部除水与土方开挖。

4、房产开发以安置房为主

1-9月,临港新城地区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4.9亿元,其中临港四镇完成动、拆迁安置房投资13.5亿元,完成全年计划的40.9%。其中,万祥镇完成投资3.4亿元,占全年计划的50.7%;泥城镇完成投资5.8亿元,占全年计划的44.0%;芦潮港镇完成投资2.4亿元,占全年计划的26.1%;书院镇完成投资1.9亿元,占全年计划的47.3%。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7亿元,占第二季度完成额的53.4%,投资额度出现较大幅度回落。

1、基础设施与产业项目投入力度仍显不足

1-9月,临港地区基础设施项目与产业项目共实现投入58.2亿元,仅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43.6%,由此造成了固定资产投入不足,与全年145亿的目标有较大差距。

2、动迁建设进度仍需加快推进

1-9月,临港四镇动迁安置房投资13.5亿元,距离全年计划33.0 亿元有较大距离。由于前期准备不足以及安置房建设亏损和部分费用归属等问题,各镇的三期房建设还未开工,不仅影响到临港地区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也影响到明年实现现房安置的总体目标。

三、确保完成全年任务的工作建议

1、加大对基础设施及产业项目建设的管理力度

对已开工的重点项目, 项目的主管部门、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要严格按照节点要求,抢时间、抓进度,确保完成全年任务;对未开工的重点项目,做好跟踪、服务工作,及时解决项目规划、手续办理等问题,确保项目早开工,促进其发挥投资拉动作用。同时,加快推进项目的技术储备工作,把储备项目与实施项目放在同等重要位置,抓紧做好已列入计划的项目预可、工可、初步设计的评审、审批,做好投融资等准备工作,以保证投资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篇8

关键词:国有控股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保值增值;企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7-0055-02

一、固定资产的概念

目前,在学术界并没有对固定资产管理做一个具体明确的定义。有些只对固定资产管理的范围进行了定义,也有从固定资产的对象出发对固定资产管理进行定义,例如郝净、高卉在《固定资产管理资产标识码系统及其开发》中认为,固定资产管理就是以固定资产为对象,面向资产增加、变动、减少全寿命周期,以保证既有资产安 全、完整。笔者认为,固定资产管理更主要的是一种过程,因此在本文中,固定资产管理指的是通过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活动以提高资产利用率,减少资产的无谓损失,最终使固定资产的效用达到最大化的一种活动 [1]。其具有以下特点:长期性。固定资产管理活动贯穿于在企业生产活动的始终,从固定资产的购置、使用到报废等环节;广泛性。固定资产管理的对象包括企业房产、地产、设备等多种内容,牵涉到的管理部门也较为广泛,包括生产、经营、会计等部门;多样性。固定资产管理活动的方法较多,如日常监督、定期维护、评估等。固定资产是国有控股企业资产的核心部分,是企业正常开展各项工作的物质基础,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般都能占到该企业总资产的90%以上,因此管好用好这些固定资产,充分发挥其效率,延长资产使用寿命,减少资产流失,不仅是每个管理者和使用者的责任,更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物质保障 [2]。

二、加强国有控股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必要性

1.固定资产实物管理与财务核算脱节,账实存在差异。(1)管理人员分工不明确、责任不落实、资产管理出现脱节现象。实物管理部门、财务部门、资产使用部门之间的相互衔接和制约关系不清楚,有问题互相推诿。购置资产时由于单据传递的不及时,导致实物管理部门账卡与财务部门台账不一致 [3]。(2)资产来源复杂,在资产购置上有集团控股公司购置、有下属二级单位购置、有集团控股公司内部互相调拨、有新建项目投入,尤其是新建项目所形成的资产,由于前期财务部门与实物管理部门沟通的较少,形成了资产台账的不准确性。(3)职能部门负责人、业务管理人员及资产使用者变动频繁,而资产移交工作未同时跟上,对存在问题资产的责任互相推诿。部分基层领导主观上对资产清理不够重视,而资产清理工作既费时又费力,往往不够彻底,导致人走后而接管人员对资产的来龙去脉不清楚。(4)在资产管理上缺乏主人翁责任感,认为资产是国家的、是集体的,与个人和我的小集体关系不大,出现对资产不爱惜,听说或发现有损资产的行为不关心而听之任之 [4]。(5)资产的计量不够准确。由于历史原因,对房屋和建筑物有的未办房产证和土地使用证,在面积的登记上不准确,也有过去有房产证而是按优惠政策计算,楼道走廊未计面积,造成登记面积与实际面积不符。

2.固定资产报废制度不完善。一项固定资产从采购进来,调拨使用,再到最后的报废,一般都要经过一套规范环节才能正式退出企业的生产经营。而我单位对固定资产采购、调拨、使用等环节都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制度,但却往往忽略了固定资产的报废管理。对一项固定资产报废处置去向,残值收入,管理部门无法提供上述事项的完备资料。不少人认为,报废的固定资产其价值已在使用中消耗,本身已无多大价值,不是管理的重点。但在我们这样的大企业中,投资、技改项目多,导致大量的固定资产一次报废,其残值收入金额较大。废旧物资的市场不像产成品市场那样存在完全竞争的市场,其销售价格没有一个客观的参考标准。很多废旧物资的购买单位都为个体私营的物资回收公司,再加上此环节的内部控制薄弱,缺少相关的相互牵制制度,很容易出现舞弊现象。

3.编码不统一,导致固定资产实物与账务难以核对固定资产在购入时,管理部门为了便于固定资产的管理,往往有一套固定资产的编码,而财务部门为了便于账务处理也有一套自己的编码。两个部门的编码又往往有各自不同的标准。由于两个部门间编码不同,在实物管理部门的台账上要查找一项财务账上的资产只能通过固定资产的名称、型号来查找。在一般的小企业中,资产相对较少可能查找不会很困难,但在拥有几十亿固定资产的大型企业中,由于资产品种繁多,查找起来却犹如大海捞针 [5]。

三、国有控股企业固定资产保值增值管理研究

1.强化设备前期管理是降低设备管理成本的基础。设备的前期管理是对设备投产前的管理。设计、选用什么样的设备,对投产后运行的经济效益、设备维修投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方面,合理设计、科学选型是设备前期管理的关键。设计选型时既要考虑到设备的可靠性、适用性、维修性、安全性等因素,又要考虑到厂情。尽量同原有的设备系列化,只有这样才能为设备后续生产、运行、维护的经济性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设备前期的合理投入有利于降低设备的运行成本。传统的设备一生管理中,由于各环节都是以行政单位为界,前期管理与运行管理常有脱节的现象,有时候设备刚投运,就出现改善、改造情况,既影响生产又增加了投资,因此推行运行维护与前期设计、投资控制相结合的办法就可解决这一矛盾,不能单纯追求在设备前期管理中降低投资,从设备寿命周期最经济这个角度看,前期的合理投入有利于降低成本、增加效益。

2.建立设备管理状态评审制度,维护设备资产的使用价值。设备是物化了的资本金,同时存在着价值和使用价值。设备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就设备工作本身而言反映在设备价值形态的管理上。设备价值形态的管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设备价值管理,就是对设备投入方式、投入的回收和投入后创出最大限度的效益等方面进行管理;二是设备使用价值管理,设备使用价值是价值的载体,通过管理手段和措施,减少设备的功能损失,保持和恢复设备的功能性。设备使用价值的保值在生产活动中主要靠正常的维护和保养等手段来实现。在设备管理工作中的宏观调控、监督和增强约束机制,就是对设备使用价值情况进行评审考核,为此,建立了设备评审制度和有效的监督监察制度,以状态监测等现代化手段对主要生产设备进行状态监测、动态分析。定性定量评价各单位设备的管理成效,提高了经济效益[6] 。

3.控制设备运行风险,增加经济效益。设备风险控制的方法从企业角度来看有以下几方面:(1)风险规避。风险规避是指为了免除风险的威胁,采取企图使损失发生概率等于零的措施。(2)冗余储备。冗余储备是指备用设备或备用计划的准备。当原有设备等失效时,这些备用措施就可立即起作用 [7]。(3)风险分散。风险分散的目的是降低设备对特定事物或人的依赖程度。分离是将某事物或作业程序区分成好几个部分。(4)风险转嫁。风险转嫁的途径有两个:一个为通过保险契约转嫁出去;另一个为通过非保险契约转嫁出去。常见的形态有四种;买卖契约、出租契约、外包契约、辩护(或免贵)协议。将运行阶段的设备管理工作通过外包契约转嫁给承包人就是风险转嫁的一种形式。(5)风险自留。即企业把风险事件的不利后果自愿接受下来。如在风险管理规划阶段对一些风险制定风险发生时的应急计划,或当风险事件造成的损失数额不大、不影响大局时而将损失列为企业的一种费用。

四、加强国有控股企业固定资产保值增值的相应措施

固定资产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管理的任何疏漏都会导致管理链条的松动,需要各部门和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参与和配合,以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局面。要在建章立制上狠下工夫,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制,明确管理职责,落实岗位责任制,按照钱物分管的原则,也符合内控管理需要,固定资产要有专门的实物管理部门,负责固定资产的购置、处置、调配、报损,一切资产的进出都要通过实物管理部门。财务部门需有实物管理部门出据的手续才能付款和登记台账。二者的分工是:财务部门负责资产的总账和明细账,实物管理部门负责固定资产的实物账和卡片账。而实物保管部门根据“谁使用、谁保管、谁负责”的原则,明确责任领导人和责任人[8] 。 统一固定资产编码。对一个单位而言,每项固定资产需要这样一个统一标准的编号。当一项固定资产购进时,就需要根据它的基本信息给它编号,这个编号要包含一定的信息,如原值、结构、购进时间、型号等。固定资产管理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将固定资产规范化管理贯穿于日常工作,使之经常化、制度化。每年至少要对固定资产进行一次清理,对需要修理的要及时进行修理,达到报废年限的,或者虽未达到报废年限,但实际上已损坏无法修复的要按规定办理报废手续,及时消账。做到账实、账卡完全相符。使资产管理趋于完善,从而达到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向科学化规范化管理迈进。固定资产是企业竞争力的储备。完善固定资产的管理不仅是为了企业的生产,更是为了满足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的需要。市场竞争瞬息万变,也要求我们义无反顾地去创新实践,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姜伯昊.卓有成效的成本管理体系[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2]郝净,高卉,固定资产管理资产标识码系统及其开发[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8).

[3]钱建芳.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浅议[J].企业与经济管理,2007,(9).

[4]王顶柱.预算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会计之友,2004,(9).

[5]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6]财政部.企业会计制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篇9

(一)参照BOT业务进行会计处理

该观点认为合同能源管理业务,首先是进行建造活动,然后在合同期内提供运行维护服务,最后是将项目资产无偿移交于客户,“建设——经营——移交”这一模式类似于BOT业务,与《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及《国际财务报表准则解释公告第12号——服务特许权协议》(IFRIC12)规定的BOT模式一致,因此认为合同能源管理业务应参照BOT业务进行会计处理。具体处理方法为:分别确认建造业务收入及运营管理服务收入。由于节能总收入不能可靠地预计,因此在预计成本可弥补的前提下,按节能项目实际发生的建造成本金额(节能资产金额)确认建造业务收入。按用能单位合同期内累计支付的不受节能效益额影响的固定金额部分(如有),按照现值确认为长期应收款,建造服务收入额扣除长期应收款的差额确认为无形资产,如果没有固定金额部分,则将建造服务收入额全部确认为无形资产。节能效益额影响的变动金额于实际收到时确认为运行管理服务收入,并相应结转各期运行维护费用及无形资产的摊销成本。笔者认为,合同能源管理业务参照BOT业务进行会计处理存在形式上与实质上差异。在形式上,首先,合同的当事方不同。BOT合同的当事方包括政府和投资方,而合同能源管理的当事方通常为节能服务公司和用能企业。其次,收入来源方不同。BOT合同中的投资方收入主要来源于工程运营期间的收费收入,而在合同能源管理业务中,节能服务公司的收入来源方主要是用能企业。在实质上,首先,用能单位无法确认该项资产。如果节能服务公司确认一项无形资产,那么意味着用能单位相应要将节能资产确认为一项固定资产,但由于在合同期内主要是节能服务公司享有节能资产带来的相关收益,并承担相关的风险,节能资产风险与报酬在合同期内并未从节能服务公司转移至用能单位,故用能单位无法确认该项资产。其次,业务收入与成本不匹配。节能服务公司确认的无形资产在合同期内各期摊销金额是固定的,而其运行管理服务收入即节能效益的分成收入因各期分享比例以及分享基数不同,导致收入与成本的严重不匹配。一般情况下,节能效益前期分享比例高,如此会造成整个合同期营业收入的前高后低,致使各期经营成果不真实。

(二)按照融资租赁业务进行处理

该观点认为节能服务公司虽然在合同期内对节能资产拥有所有权,但合同期满后该资产所有权将转由用能单位所有,且节能资产是专为用能单位设计和建造,具有专用属性,这说明合同能源管理业务具有融资租赁业务的特点,因此在条件具备情况下应对其按照融资租赁业务进行会计处理。具体处理方法为:如果每年得到节能收益是固定金额的(实际案例不多见),或者节能分成收益能够可靠估计,则可以按照“融资租赁出租人会计处理”的规定进行会计处理,按预计的全部节能收益作为最低租赁收款额确认应收融资租赁款,按节能项目实际建造成本结转融资租赁资产,将两者之差(即最低租赁收款额与其现值的差额)确认为未实现融资收益。笔者认为,合同能源管理按照融资租赁会计进行账务处理存在如下局限性:第一,节能设备在合同期内资产所有权仍归属于节能服务公司,没有实质转移给用能单位,合同期内节能资产维修、运行等费用均由节能公司承担,即租赁期发生的日常维护费用由出租方而不是承租方承担,这与融资租赁“实质上转移了与资产所有权有关的全部风险和报酬”的规定不一致。用能单位合同期内并不承担与节能资产所有权相关的风险,无法视同自有固定资产入账。这与融资租赁业务是有本质差别的。第二,基于能源管理合同的规定,双方约定的能源节约收益分成,因每期节能收益基数以及分成比例的变化,对节能服务公司来讲是未来不固定的服务收入,这与融资租赁各期确定的租赁收入金额是不一致的,节能服务公司很难按照融资租赁的核算要求合理计算最低收款额。第三,从事融资租赁业务需要经银监会或商务部等监管部门批准,节能服务公司从事融资租赁应属于超越经营范围。

(三)按照分期收款销售商品进行会计处理

该观点认为合同能源管理实质上是节能服务公司的一项混合销售,这包括节能设备的(含安装)资产转让业务和能源管理的后续服务业务,其实质是节能设备的分期收款和后续节能服务的混合销售。节能资产所有权在合同期满后转移给用能单位,因此应将合同能源管理业务视为商品销售业务,确认商品销售收入。由于用节能服务公司延后分期收取的款项具有融资性质,所以应按分期收款销售商品进行会计处理。具体处理方法为:将节能服务公司在合同期内预计收取的所有节能收益确认长期应收款,收入以长期应收款折算现值确定,差额作为未实现融资收益;节能设备按照存货进行核算。用能单位对于该节能设备视同自有固定资产进行核算。笔者认为,合同能源管理按照分期收款销售商品进行账务处理存在如下弊端:第一,会计核算应反映经济实质,合同能源管理业务的实质是提供节能服务,节能服务公司确认的收入是能源管理收入,应属于服务收入,而节能设备购置及安装本质上是一项资产投资业务,并非商品销售收入。第二,节能设备在合同期内的所有权仍归节能服务公司,并且保留了与节能设备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并对节能设备行使有效控制;用能单位在合同期内只拥有部分收益权,与节能设备所有权有关的风险和报酬实质上没有实质转移给用能单位,因此不具备商品销售收入的确认条件。第三,合同能源管理业务主要为节能设备投资与后续运营服务两项业务,整个合同期需要不断提供后续服务并发生成本,相应取得节能分成收益,因此该项业务收入应在整个合同期内确认,如果按照分期收款销售商品方式一次性确认收入,就无法公允反映经济交易实质。

二、合同能源管理的会计核算建议

篇10

(一)制约固定资产投资

由于购入固定资产所支付的进项增值税不予抵扣,占用了投资企业的大量资金,加重了税负,限制了投资的规模,特别是使企业固定资产更新换代和技术改造的积极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不利于企业技术进步,也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就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而言,加强对原有设备的更新和技术改造是促使产品更新换代的有效途径。然而生产型增值税使企业在这方面的投资承担了较高的税负,影响了企业投资的积极性,继而影响全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正如有些经营者的感叹:不搞技改,产品上不去;搞了技改,负担下不去,企业陷入“两难”境地。

(二)不利于专业化分工

购进固定资产所包含的税金最终要通过价值转移计入产品或劳务成本,再进入产品或劳务销售价格。在产品或劳务的销售环节按销项税再征一次增值税,形成事实上的重复征税。企业资本有机构成愈高,产品生产或劳务经过的经营环节愈多,重复征税的范围就愈大,重复征税的程度也愈深。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化大生产的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精细,生产型增值税存在的重复征税问题,使企业因纵向联合程度的不同而造成税负的不同。一些大而全的企业,由于生产资料、产品能够“一条龙”生产,产品中所含设备的增值税少,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而专业化协作生产企业,由于设备所含增值税得不到抵扣,税负较重,成本较高,市场竞争力弱。这种状况使社会化协作大生产的优势得不到应有的发挥,阻碍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导致行业间、企业间税负失衡

一般情况下,企业设备越先进,产品技术含量越高,其固定资产总额也必然越高,计入生产成本中的增值税相对较多;固定资产投资较少的企业,计入生产成本中的增值税则相对较少。这种税收制度不利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大、原材料消耗相对较少的能源等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其开发费用和固定资产所含增值税得不到抵扣,既要承担投资的风险,又要多纳税,无形中使得投资者更愿意把资金转向投资少、税负低的项目,客观上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二、消费型增值税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

(一)将对企业投资中设备投资的比例产生直接影响,继而对资本的有机构成和产品的科技含量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一般说来,企业为扩大生产规模和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会不断地增加固定资产的投资,因而资本的有机构成也越来越高,每一个劳动力所支配的生产资料的数量也越来越多,产品的生产技术水平、劳动生产率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也得到提高。这对改变目前低技术产品过剩、高技术产品相对较少的产品结构和老企业设备陈旧、技术水平落后、生产效率低下的状况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通过利益驱动机制,缩短固定资产建设周期

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时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固定资产完工时进项税抵扣期限的规定,企业对固定资产建设期资金的时间以及提高固定资产投资综合回报率的追求,会对企业加快建设进度、缩短购建周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降低固定资产的投资成本,继而降低产品的制造成本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按取得时的入账价值计算,包括为购建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一切合理的、必要的支出。增值税转型后,由于支付的进项增值税可以抵扣,固定资产的成本中就不包含增值税这一项,产品成本要小于转型前。

(四)使企业在公平的税负环境下展开竞争

资本密集型行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在产品和劳务实现销售时的税率是一样的,但由于资本的有机构成不一样,其固定资产的投资量、固定资产的存量也不一样,在生产型增值税制度下,税负也不一样。国家为了吸引外资,按照国际惯例对进口设备免征增值税,造成国产设备与进口设备的不平等竞争。消费型增值税不仅能够彻底消除重复征税,而且实现了税收政策在对设备投资的选择时保持了中性,能够保证不同的投资主体、不同的投资行为之间的税负公平、竞争公平,有利于市场机制及调节功能的正常发挥。

三、转型过程中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策略

(一)抓住增值税转型机遇,把握好固定资产购置时机

实现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的转变,不仅有利于促进资本性投资的增长,而且有利于降低实际税负和生产成本。作为资本性支出,固定资产的投资不仅应定位于企业的战略发展结构、构筑核心竞争能力和生产经营管理的目标上,还应从培育和谋取市场竞争优势的角度,对拟投资固定资产的先进性能、资源的配套程度、发展阶段、对存量固定资产的优化调整及配置组合进行深入而系统的分析,而且应长远计议、精心组织,利用多方面的有利因素,依托增值税转型的税收优惠政策,把握好投资的轻、重、缓、急节奏,合理选择固定资产投资时机和固定资产折旧年限,争取固定资产的投资额从税基中得以最大限度的扣除,实现企业最佳的投资回报。

(二)明确投资方向,促进产品结构优化调整

增值税转型是国家运用经济杠杆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和向高新技术发展的背景下提出,并正在付诸实施的一项宏观调控政策。在投资策略上,不仅要考虑现有的存量资产和产品结构,还必须定位在国家产业政策鼓励的项目上,从投资资金上予以倾斜。对市场潜力大、技术含量高的项目给予优先投资。对效益低下及国家产业政策限制或不鼓励发展的项目,应定位为退出产业。在投资导向上,应加快对主营业务影响较大的设备的更新和改造力度,提高主要产品制造质量,保持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投资支持,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树立前瞻意识,不断优化固定资产投资结构

固定资产投资对企业生存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应当明确,一旦投资形成,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竞争环境急剧变化的冲击下,原有的技术优势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衰减,甚至沦为劣势。因此,企业在投资时应有充分的前瞻意识,把投资政策与战略发展结构、提升核心竞争能力相结合,形成实现战略发展目标过程中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战术性投资行为,以持续的技术领先推动市场竞争优势。在保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或稳定的同时,使投资活动具有合理的弹性,以有效规避各种风险,促进投资收益的最大化。

(四)严把投资决策关,避免投资决策失误

当前,新一轮的固定资产换代升级、更新改造的高潮已经来临。滥用固定投资的税收优惠,将给企业带来极大的危害。科学的投资决策和严格的投资程序是避免投资损失和投资包袱的必要手段。在投资决策上,始终坚持谨慎性原则,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投资是科学投资的前提。当前尤其应该注重的是,固定资产投资必须以充分的流动资金作保证。尽管增值税转型后能够减少一部分资金的流出,但在我国资本市场尚不健全的现阶段,企业融资渠道狭窄、生产经营资金稀缺的状况依然十分严重。如果在固定资产投资完成后没有足够的流动资金推动固定资产的正常运转,造成固定资产相对过剩或绝对过剩,不仅会造成资金的大量沉淀,而且降低了总资产的收益率,增大了经营风险。在进行投资的可行性研究时,应大力提倡“不可行性研究”,从正反两方找出项目实施可能存在的风险,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只有充分进行各种风险因素的研究,才能提供科学决策的有用依据,忽视不可行性研究分析的论证是残缺的、不完备的。

【参考文献】

[1]杨丽梅.对外投资的风险和风险管理[J].经济师,2006(3).

[2]张玲.企业智力资本管理及价值评估[J].理论月刊,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