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故事十篇

时间:2023-03-22 21:47:34

中国历史故事

中国历史故事篇1

《中国历史故事集》这本书里有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还有三国故事。我最喜欢战国时期里统一中原的秦国,这是因为秦国兵马强壮,粮草充足,百折不屈,守信用,最主要的还是秦国的大王、大臣爱护全国百姓。

我觉得,各国之间不应该老打仗,要不然士兵们很惨,死的死,伤的伤,谁都没有好下场。各国之间可以用说客,说服其他的国家,只拿兵力吓唬一下敌人。

各国百姓快乐,就说明大王好,大王好,大臣就很忠心,大臣忠心了,就能帮大王做一番大事业,就说明这是一个强国。

我觉得全国人民只要万众一心,就能克服困难,打败敌国,一统天下。

秦统一天下之后,不应该让百姓筑长城,应该安抚百姓,整顿民心,鼓励百姓种粮,要不然会引起百姓的强烈反抗哦!

中国历史故事篇2

一、春秋故事:

齐桓公重用管仲首霸诸侯、齐桓公之死及齐国乱与衰、管仲向齐桓公进霸术、重耳入齐与出齐、晋文公安定晋国、城濮大败楚军、晋文托孤秦晋分手、臣能君昏权力下滑、宋襄公假“仁义”争当霸主、泓地一仗丧尽“仁义师”、尽不起“东道主”情谊的郑国、陈夏姬为楚称霸帮忙、秦霸西戎绕道向东、楚国霸业的起伏、楚祸频繁、吴夫差勉强称霸主、晋与齐鞍之战、崔杼弑君及齐国换姓等。

二、战国故事:

一晋分三晋、田齐代姜齐、七雄并立、风行“变法”、吴起入楚、商鞅在秦、墨儒相伐、老、庄与黄老、孙子兵法、孙膑与庞涓、齐田文与魏无忌、朱英劝黄歇、苏秦与张仪、屈原作《离骚》、乐毅与田单、范雎与蔡泽、苟子与韩非子、“奇货可居”、廉颇与蔺相如、王翦灭楚等。

(来源:文章屋网 )

中国历史故事篇3

一、历史课特点

我们先看历史课的特点,高中历史知识包括古今中外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发展状况,涉及的时间很久远,从人类活动开始,时空跨越度非常大。与别的课程不同,它内容丰富,空间感特别强。因而高中历史知识需要阅读、理解、记忆,其中记忆最重要,然而众多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多个要素,光靠阅读、讲解、死记硬背是不行的,那会让学生感觉历史课索然无味,因而历史课教学要想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就得采用形象的、鲜活的历史故事教学法。

二、历史故事教学法作用

1.中国历史的历史故事教学法分析

历史故事教学法可以让历史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具有吸引力。例如,关于三国演义大家都看过电视和小说,因而历史课可以通过三国的历史故事,形象地描绘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发展、变化状况。然而通过三国众多的历史人物的活动、历史事件,使学生明白东汉末年政权的腐朽,民不聊生,军阀混战,群雄割据,政权的解体,国家的分裂的社会状况,最后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了解三个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发展、变化状况,以及他们的发展趋势,使学生理解中国统一是古往今来的历史趋势。

2.世界历史的历史故事教学法分析

历史是全世界人民的财富,国外也有很多经典历史故事。通过历史人物恺撒的故事,就能形象地描绘出罗马帝国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发展、变化状况,使学生理解罗马帝国在欧洲的再扩张、罗马军团入侵埃及、罗马军团对希腊文化的破坏、罗马帝国内部权力争夺发生等等历史事件。

三、历史故事教学法的应用

为了更好地发挥历史故事教学方法的作用,达到对历史知识整合、贯通的目的,就要求高中历史的历史故事教学方法要具有系统性、连贯性、点面结合的特点,通过一定的内在线索连贯古今中外历史脉络,如时间线索、空间线索、社会矛盾的发展线索等。

例如,我们从初中历史课本上就见到过我国的历史大事年表,朝代更替歌等。事实上历史本来就是按照时间来推进的,以时间为坐标轴,关注这个坐标轴的其他因素,可以将历史时间有机结合起来。每个历史时期,古今中外都一样,其发展和进步都是由“导火索”来推进的,把这些矛盾焦点抓住了,社会的主要矛盾点也就有了结果,因为历史故事往往就是对社会矛盾激化的生动描述。教师将这些故事讲述给学生,学生会更易接受,印象也会更深。

历史故事作为教学的指路标,能给教师以更清晰的教学思路。对于教师来讲,教学思路与教学方式是相辅相成的,如何以最优方式运用这些历史事件需要下功夫。对此,可以将历史故事作为教学素材,并将这些素材的关键点与教学方法结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些历史问题,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高中历史课的历史故事教学法最好采用点面交叉法,将历史故事与历史时期、地理地域空间、当时社会环境等结合。学生的各种知识都需要积累,历史知识面的拓宽不仅仅在历史课上,平时读书习惯的培养,文学书籍的积累,这些都能让学生的知识面变宽。有了丰富的历史知识积累还要对历史课的内容进行提炼,着重讲解重点教学内容,达到对知识的深度发掘。对此教师上课时,可以抓住典型历史故事反映这些历史知识点。

关于横向联系的交叉点的历史故事例子,比如讲西方世界史资本主义社会大革命时期可以联系中国清朝封建社会时期,不同的是前者是资本主义社会,后者是个封建制社会,二者的交汇点就是第一次鸦片战争。讲到现在的“中东和谈”,可以拓展讲述犹太人的苦难历史故事、阿拉伯国家故事、现代的几次中东战争知识。这种点面交叉的历史故事教学法,大大丰富课堂历史教学的知识量。

中国历史故事篇4

一、故事教学的理论基础

故事教学属于历史情景教学法,要求尽可能真实而全面地再现历史事件(现象)的存在和历史人物活动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理解历史,克服历史学习的障碍,符合初中学生需求层次和学习心理特征。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通过讲故事能有效地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并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能力和正确的价值观。学生通过听故事、讲故事、分析故事,能养成历史思维习惯,使历史课走出“听”、“划”、“背”的误区,体会到自己是历史知识的体验者、质疑者、感悟者。

二、故事教学在历史课堂中的实际操作

历史这门学科中本身蕴涵着丰富的、生动的历史故事,给初中历史课堂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为此,我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采用故事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解决历史问题、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我主要是从学生讲故事、教师刨设故事、多媒体展现故事三个途径进行故事教学的。

(一)让学生通过收集历史故事、讲述历史故事、交流历史故事来组织历史课堂

1.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讲述历史故事,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讲述历史故事,这对初中学生容易被历史故事所感染,学习动机单纯,注重故事性、趣味性的心理特征来说很适合。能使初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激发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2.交流历史故事,感悟历史。历史故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能从中学习历史知识,培养历史思维方式。

3.溶入历史故事,体验历史,理解历史。新课标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编演历史故事是一个很好的体现新课标的教学形式。

(二)教师通过历史故事刨设情景解决实际教学问题。

1.提高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思考能力。如:我在讲“改革开放”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政策,我就以身边的农民企业家李某发家致富的故事经历为素材进行教学,从农村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李某起步,到他承包乡镇企业李某富裕,再到他的企业走向国际化参与国际竞争,都见证了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决策给国人生活质量及国家建设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问题:是什么原因改变了李某的生活质量?……用身边的人物故事为例学生很感兴趣,一步一步的使学生掌握了改革开放政策。

2.通过历史故事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历史教材中有一些历史问题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这时就需要教师创设情景深入浅出的讲解。

3.利用历史小故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历史教材中许多名垂青史的故事就是凝聚爱国精神的生动教材。如我在讲《马关条约》时,穿插了很多课外材料,尤其是穿插了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有关的故事,使他们能够从历史事件、历史故事中分清历史人物的善、恶、美、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我当时说:“日中谈判时,日本点名要李鸿章做清政府的谈判代表,谁能说说为什么呢?”停顿了一下,有的学生说:“因为李鸿章卖国卖得好,日本人赏识;他也被后世称为‘李混账’。”

4.利用历史故事,进行挫折教育,为学生树立信心。目前中学生的实际挫折承受能力令人担忧:个别中学生因为一两句批评、成绩不好等离家出走,甚至轻生的事时有耳闻。历史教材中相关故事很多,如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终于“三千铁甲吞吴”。西汉韩信忍受胯下之辱,而成一代名将,伟大史学家司马迁受残酷宫刑写下不朽的《史记》,大音乐家贝多芬经历千百次的失败,创作著名交响曲......引导学生从历史故事中感悟、领会做人的道理,从而敢于面对困难、挫折、勇于从跌倒的地方站起,做生活的强者。通过爱因斯坦、爱迪生等人小时候的故事培养学生追求卓越,超越自我,自信心使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一些伟大人物小时候就被旁人认为是差生,甚至被逐出校门,但是通过他们自己的钻研,他们成就了一番事业,为人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可见能力大小的问题就是自信力大小的问题。“昨天的故事”就变成“今天的故事”了。

(三)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展现历史故事场面,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溶入历史,感悟历史。

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重新展现历史事件,使历史的事件形象、生动、直观,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历史。比如我在讲“张骞出使西域”一课时,播放电视剧《汉武大帝》中张骞历尽千难万险回到长安见到汉武帝的那一幕时,喧嚣的教室里顿时沉寂下来,这一幕可能触到学生的心灵了,有的学生萧然泪下,为张骞的这一创举油然起敬,这样很容易把学生从现实拉回那个特定的时代故事中,学生从中受到得教育会更大。在讲述通过媒体展现历史故事,形成历史事件概念,再通过教师设置的问题进行探究,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激起了学生思考的动机,从而活跃了思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到了应有的历史知识,也培养了自己历史思维能力。

三、运用历史故事教学法反思的问题:

1.历史故事教学法应服务于历史教学目标。在运用历史故事教学法时不能忽视了根本的教学任务,历史课失去了“个性”,不成为历史课了。历史课堂上讲授的内容不能是随性的、漫无目的的,更不是单纯的着眼于课堂活跃或“热闹”,为情景而情景,而是必须有助于历史教学目标的实现,历史情景教学法永远都是为达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手段。

中国历史故事篇5

关键词:高中历史;历史教学;历史故事教学

现阶段由于受到历史课程的本质属性影响,历史课程内容一般单调乏味,年代、时间、地点、影响等就成了学生学习历史最害怕的关键点。学生容易记混时间、地点。主要原因还是历史课程的内容繁杂,教学资源单一、枯燥,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再加上受当前的教育制度和高考的影响,历史课程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枯燥,缺乏灵活性教学。因此,就要我们老师大胆革新传统教学模式,积极鼓励教学创新。

一、历史故事教学的含义

所谓历史故事教学就是指在课堂中根据课堂要学习的内容,精选经典历史典故和故事,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然后通过故事的形式传授教学知识。实质上这种教学方法也属于情景教学的一种,我们可以通过历史故事教学,让学生理解当时的人物情景、事件的发展。这样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理解历史、感受历史,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能力。教师也可以通过历史故事精心设疑,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去查阅资料,借助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感悟历史,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而且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问题分析能力。

二、合理借助历史故事、优化课堂教学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由于分值小的原因,学生可能对历史课程的投入度不够。这就间接的影响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热情,再加上传统上历史教学模式单一,缺少灵活性,枯燥的课堂教学模式更加让学生无法提起兴趣,甚至出现厌学情绪。由于历史课堂的特点是故事叙述性的课程,我们可以让历史故事给课堂教学添加色彩,提高课堂感染力,从而提高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氛围。

(1)在教学过程中插入历史故事,提高课堂学习氛围。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精选一些历史典故和片段,给学生穿插讲解,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渲染历史课堂的教学氛围。在悬疑、跌宕起伏的故事情境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诱发对历史知识的狂热追求。例如,我们学习明清朝代的文化时,我们老师就可以借助历史典故。比如,我国的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红楼梦》的故事片段来进行引导学生学习,体会当时的文化传统和社会背景;也可以让学生模仿故事里的人物,合作对话。这样学生就会认真地分析当时人物存在的社会背景和情感态度,更好地模仿人物,模仿情景对话。这样在整个过程中会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最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历史文化欣赏能力,从而获得高效的学习效果。

(2)精心选择历史故事、让学生感受历史。 很多历史教学之所以很难推进,根本上还是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投入时间少。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来精选历史故事,拓展学生的历史知识面,提高他们的眼界和视野。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精心准备教学内容,然后优选合适的历史故事来充实课堂。同时教师要有感情地讲解这些故事,慢慢地融入学生的脑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学习近代抗日战争时,可以优选当时的一些英雄抗日人物故事进行讲解,通过这些传奇人物,英勇抗敌、保卫国家的大无畏的精神去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怀,同时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可以提高课堂学习氛围,构建高中历史高效课堂。

(3)借助多媒体播放历史故事电影,激发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历史故事题材的电影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这样可以很好地让学生融入课堂。例如,我们学习一些历史事件时就可以选择一些剪辑好的影片,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体验历史、感受历史,或者让学生通过影片感受那些伟人是如何的勇敢、改变社会、改变国家的命运,从而让学生学习他们的艰苦精神。从而把这种精神用到学习中、生活中,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命运,教师也可以有效落实高中历史教学目标。

中国历史故事篇6

 

现阶段由于受到历史课程的本质属性影响,历史课程内容一般单调乏味,年代、时间、地点、影响等就成了学生学习历史最害怕的关键点。学生容易记混时间、地点,主要原因还是历史课程的内容繁杂,教学资源单一、枯燥,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再加上受当前的教育制度和高考的影响,历史课程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枯燥,缺乏灵活性教学。因此,就要我们老师大胆革新传统教学模式,积极鼓励教学创新。

1 历史故事教学的含义

所谓历史故事教学就是指在课堂中根据课堂要学习的内容,精选经典历史典故和故事,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然后通过故事的形式传授教学知识。实质上这种教学方法也属于情景教学的一种,我们可以通过历史故事教学,让学生理解当时的人物情景、事件的发展。这样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理解历史、感受历史,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能力。教师也可以通过历史故事精心设疑,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去查阅资料,借助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感悟历史,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而且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问题分析能力。

2 合理借助历史故事、优化课堂教学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由于分值小的原因,学生可能对历史课程的投入度不够。这就间接的影响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热情,再加上传统上历史教学模式单一,缺少灵活性,枯燥的课堂教学模式更加让学生无法提起兴趣,甚至出现厌学情绪。由于历史课堂的特点是故事叙述性的课程,我们可以让历史故事给课堂教学添加色彩,提高课堂感染力,从而提高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氛围。

2.1 在教学过程中插入历史故事,提高课堂学习氛围。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精选一些历史典故和片段,给学生穿插讲解,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渲染历史课堂的教学氛围。在悬疑、跌宕起伏的故事情境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诱发对历史知识的狂热追求。例如,我们学习明清朝代的文化时,我们老师就可以借助历史典故。比如,我国的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红楼梦》的故事片段来进行引导学生学习,体会当时的文化传统和社会背景;也可以让学生模仿故事里的人物,合作对话。这样学生就会认真地分析当时人物存在的社会背景和情感态度,更好地模仿人物,模仿情景对话。这样在整个过程中会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最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历史文化欣赏能力,从而获得高效的学习效果。

2.2 精心选择历史故事、让学生感受历史。很多历史教学之所以很难推进,根本上还是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投入时间少。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来精选历史故事,拓展学生的历史知识面,提高他们的眼界和视野。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精心准备教学内容,然后优选合适的历史故事来充实课堂。同时教师要有感情地讲解这些故事,慢慢地融入学生的脑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学习近代抗日战争时,可以优选当时的一些英雄抗日人物故事进行讲解,通过这些传奇人物,英勇抗敌、保卫国家的大无畏的精神去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怀,同时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可以提高课堂学习氛围,构建高中历史高效课堂。

2.3 借助多媒体播放历史故事电影,激发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历史故事题材的电影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这样可以很好地让学生融入课堂。例如,我们学习一些历史事件时就可以选择一些剪辑好的影片,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体验历史、感受历史,或者让学生通过影片感受那些伟人是如何的勇敢、改变社会、改变国家的命运,从而让学生学习他们的艰苦精神。从而把这种精神用到学习中、生活中,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命运,教师也可以有效落实高中历史教学目标。

3 巧用故事可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中国历史故事篇7

【关键词】故事教学历史

一、引言

历史,本身就是故事,将历史讲成故事是很自然的事情,讲故事的方法有很多。熟悉的历史故事,让学生自己讲,培养学生讲演能力,同时又能扩大其知识面。热点事件大多能引发人们的兴趣,如果教师能将热点事件以故事的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初中历史学科的具体特点,加以讲解,无疑会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增强学生解历史和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故事教学本身的特点

相对于传统教学而言,故事教学本身的趣味性、生动性使这种教学方式具有很多方面的优势。教材中严谨、平实的文字有时会造成学生阅读的困难,令其缺乏感性认识,更无论对历史能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而往往讲述一则故事,即使没有过多的解释,学生也能轻易地记住甚至是理解。教学实践和心理学研究都证明,初中学生接受语言传递的信息要比接受文字传递的信息快。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故事以其形象性、生动性运用于初中历史教学中,更能促进学生历史知识的积累,更有利于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素养。

三、故事教学的作用

历史教学需要讲述故事,如果一个历史老师上课从未讲过故事,从实践来看,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也不现实“故事”是历史教学的重要补充,这应该是历史教师达成的共识。故事引入课堂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初中七八年级的学生,求知欲强,对新鲜事物尤其感兴趣,需要有兴趣的东西来吸引他们的注意,这固然有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但这也是针对这个年龄的学生一种必要的授课方式。十几岁的学生,活泼好动是他们的天性,如果一味照本宣科的讲,例如讲春秋战国,先讲形成的原因,再讲“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争霸过程,最后概括影响,总结时代特征。这样的方式条理清晰,却不一定适合初中学生求知的心理。故事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扩大知识面,使学生容易理解历史,有助于实现历史的教育价值"什么是历史?我们用简单的一句话概括“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人和事”或者我们也可以这样表达:“历史是人类生活经验的回忆”当然这样讲对初中七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太过抽象。举个简单的例子,早晨我们醒来,思维便延伸入过去的时间领域和遥远的空间领域,也许我们会把过去发生的事情,看见的景象,跟别人讲过的话,心里的想法等等印象结合在一起,并且同我们现在的想法和明天要说的要做的种种事情联系在一起,这种过去事件的印象和观念的结合就是历史,它只是一个普通人生活的历史。美国历史学家卡尔见克尔说“每个人的日常生活行为都以他对过去的认识以及这种认识对他的目前行为和将来的计划的应用为根据”这也许就是智慧所在。学史使人明智,“鉴于往事,有资于道”大概也源于此。课堂引入故事也是为了让他们更好的学习和掌握历史知识,让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感悟历史,然后更好的指导以后的学习和成长"在多年的求学生涯中我总有这样一个体会:我们在自己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对老师曾经讲到或提到过的东西比其它完全陌生的东西要有兴趣得多"从这个角度来说,用历史故事来再现历史这种思维方式,也许会有开放式的教育影响,未来也许可以从故事中可以获得有益的思想与价值启示。

四、故事的来源

(一)利用教材中选用故事

历史教科书中有许多现成的故事,它们有的短小精悍,有的生动有趣,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中破釜沉舟、三顾茅庐、草木皆兵等成语故事都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素材。这些故事有的是学生早已熟悉的,有的是学生所不

知的,教材中的这些故事成为故事法教学最直接的材料。我们在用好这些故事的同时,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的需要做增补。如对于三顾茅庐这一故事,我们可增加对当时时局的介绍,从而能够让学生更深入理解刘备求贤若渴之心及对以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认识。

(二)从课本出发创编故事

在教学时中,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创编故事,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历史知识,也可以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由学生根据教材内容,以小组为单位创编历小故事。如学习《》一课时,就可根据教材中对郑成功内容的文字描述及的形势图,创编,义正言辞拒绝荷兰侵略者利诱的小故事。这样既可锻炼学生的编演能力,还有利于学生掌握这一知识,更进一步明确“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加深对的认识。

(三)选择性运用课外故事

教师平时要做个有心人,就可以找到许多适合班级学生的故事。有些是学生们耳熟能详的故事,有些是学生们津津乐道的影视片,有些是有着漂亮插图的故事书。根据年级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故事,以课外故事弥补教材内容的贫乏。历史长河中积淀着许多故事,或是真实,或是虚构,在浩瀚的故事海洋中,应当选取与教材内容相关,又适合学生学习的课外故事,作为故事教学来源。

五、故事选择的原则

(一)真实性

首先,选择的故事必须符合历史史实,不能脱离史实随意虚构。这也是我的老师上课反复强调的问题,我们平时讲的故事多出自《史记》其中记载的故事写得也比较精彩。其次,在符合史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测。

(二)趣味性原则

趣味性是故事引入课堂最原始的动力,但是不是所有的故事都适宜引入课堂也不是所有的故事都有趣味,更不是有趣味的故事都可以引入课堂,我们课堂上讲的故事几乎都与课本内容相关,趣味性原则个人认为有以下两点:首先,故事情节生动,对学生有吸引力,其次,故事要有新鲜感。

(三)针对性原则

现在的初中历史课堂更多的还是采用“接受式”的学习方法,即老师讲学生听,历史故事引入课堂不仅仅是为了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更多还是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提供“意义学习”的材料。因此,针对性原则是故事选择的根本意义所在,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提供潜在的动力。首先,历史故事要紧扣历史课本和教学主题,从课本上的内容来挖掘故事。其次,要针对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史学意识和思维能力。

五、结语

总之,初中历史故事教学法要服务于教学主旨,所选取的故事要有典型性、重要性、可拓展性;故事要生动有趣,符合学生的兴趣,这是决定教学成败的关键;故事要紧扣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教学主题,具有针对性,要尽力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要把握好时机,让历史故事紧扣文本内容,课中插故事突破重难点,给学生带来悬念或意犹未尽之感。故事教学充满魅力,把故事恰如其分地应用到初中历史教学的不同阶段,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理解历史的能力。

参考文献

中国历史故事篇8

关键词:初中历史;故事化教学;有效

故事化教学就是老师通过将故事融入教学内容中,以讲故事的方式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利用故事中蕴含的哲理,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以完成教学任务。故事化教学法的开展可以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也有利于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初中学生具有好奇心强的特点,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老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个特点,采用故事化教学方法,使教与学两方面互相促进,实现共赢,这是每一位历史老师所追求的。本文就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故事化教学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在浩荡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的名人轶事流传下来,这就为初中历史实施故事化教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那么,故事化教学中如何在教学内容中融入恰当的故事呢?具体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1.老师要注重故事的收集,学会讲故事,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讲故事也是老师的一种教学能力,每一个历史故事都有自己的感染力,再加上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解就会让学生深受打动,使学生对历史的学习产生兴趣,以学习历史为乐。要想顺利地开展故事教学法就要有合适的故事素材,老师平时要注意对故事素材的收集。虽然历史上有许多的名人轶事,但受教学内容的限制,并不是每一个历史故事都适合于故事教学法。要想使老师在采用故事教学法时能够选择合适的故事,将需要的故事信手拈来,就需要老师对教学内容有深刻的认识,并根据教学内容用心收集历史故事,才能在用的时候不出现慌乱。

2.创设合适的情境,选择恰当的时机引入故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找准时机插入故事,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例如,老师在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可以向学生讲述南京大屠杀的凄惨,让学生明白我国在战争中蒙受的苦难,使学生体会到战争的残酷,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也使学生更加爱好和平。

中国历史故事篇9

关键词:《故事新编》;历史书写;特征

关于《故事新编》的文体归属,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其是关于历史书写的小说,早已公论。所谓“故”事“新”编,就是指对经典文本的再次创作,在鲁迅的笔下这种再创有着独特特征,突出表现在强烈的现实关怀,古今杂糅、时空交错,对圣贤、先哲、权威们的消解与否定。

一、《故事新编》具有的独特特征

1.强烈的现实关怀

《故事新编》中几乎所有的篇章都不是一时冲动、空穴来风,都有一定的现实考量,凝聚了鲁迅对许多问题深入、持续的思考,充满了浓烈的现实战斗激情。如,《补天》中的“小东西”满嘴仁义道德,却从事着男盗女娼的勾当,表面上道貌岸然,内心却是肮脏龌龊;《铸剑》中的国王凶残毒辣,群臣无能无聊,看客麻木愚昧;《理水》中文化山上“学者”卖弄学问,丑态百出,所谓“大员”在大灾面前不顾老百姓的死活,大搞“品尝宴会”;《非公》中所谓的募捐救国队,以救国为名,大肆搜刮;《采薇》中的小穷奇实为强盗,却美其名曰“恭行天搜”,流氓无赖相十足;《出关》中所谓“优待”老作家和“提拔新作家”,实为剥削者常用的一种欺骗宣传手段;《起死》中出现的“保甲”“上流文章”都有所指,这些现象都有现实依据,加入这些现实因素,既实现了对时弊的针砭,又增强了文本的杂文味和现实战斗性。

2.古今杂糅,时空交错

《故事新编》在处理历史素材时,没有完全忠实历史,也没有按照历史事件本身及其过程作表面上的铺陈,而是深入历史和历史人物的精神深处,通过古人古事的“重演”,折射出从“五四”到三十年代中期中国社会的若干“影子”,让“现在”与“过去”浑然一体,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中国历史的循环往复。这种处理历史与现实的方法,既高于历史又高于现实,自由地穿梭于“过去”与“现在”,在历史中审视现实,在现实中体验历史,从而达到对历史全新的理解和阐释。

3.对圣贤、先哲、权威们的消解与否定

鲁迅对历史典籍中的英雄、圣贤和权威们持否定态度,眼光是俯视的,这根源于其对中国历史、历史书写者以及历史文本的怀疑和深刻认识。《故事新编》中所描写的人物不是历史上的先贤与圣哲,就是传说中民族精神的化身和典型,但是在鲁迅“俯视”的视域内,他们风光不再,脱去神圣衣冠,着陆现实人间,经历常人才有的无聊、无奈、寂寞、悲伤、屈辱、尴尬和伤害。

《故事新编》中八篇小说的取材都不是信手拈来,而是审慎选择、精心设计的,在精神内涵上是一以贯之的,那就是“脱冕”,让这些圣贤、先哲、权威们平凡化、凡俗化,让他们在人间遭尽洋相,神圣形象消解殆尽。这种“脱冕”,在完成了对他们消解与否定的同时,也实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历史文本、中国历史的消解与否定,因为他们的思想,他们所代表的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国历史文本的正统,是中国历史的根源,对前者的否定与消解,也就是对后者的否定与消解。

虽然把《故事新编》归档为历史小说遭到很多人反对,但毋庸置疑的是《故事新编》书写历史的方式对我国现代历史小说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追求历史精神的神似、借古人之事浇心中块垒、以古讽今,还是艺术手法上的油滑、反讽、戏拟等都让后起者群起模仿借鉴。

很多作家开始从事历史小说创作都是受《故事新编》启发,比如,郭沫若、矛盾、郁达夫、冯至、王独清、废名、聂弩、秦牧等。在我国现代小说史上,受《故事新编》启发所创作的历史小说,难以尽数,就是当代文坛风光一时的“新历史小说”也不能说和《故事新编》没有干系,《故事新编》的影响可见一斑。

二、故事新编带有的局限性

《故事新编》为现代历史小说的繁荣立下汗马功劳,但是也遗留了一些“祸根”,这些“祸根”在现代历史小说中迅速蔓延,使其带有很多局限。主要表现在:

1.功利观

从上面分析中可以看出《故事新编》有很强的现实功利性,文本中摄入很多现实事件和人事纠纷,这是创作《故事新编》的原动力之一。这种功利观在后来的历史小说中得到过度的发挥,为了讽今,随意篡改历史,盲目比附,牵强附会,甚至大肆进行人身攻击和无理谩骂,既侮辱了历史,又糟蹋了现实。

2.消解历史

从《故事新编》文本叙事中可以发现,鲁迅有意改写历史文本和历史人物,把这些人物彻底现实化,退去他们身上的神圣光环,消解他们的神圣性,从而达到对历史的解构和否定。鲁迅对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是解构中有建构,可惜后继者没有做到这一点,对历史完全否定,过分偏激,让我们无本可依,最终导致民族精神的

涣散。

《故事新编》只是包含了“祸根”因素,在文本里不是很突出,只是后继者把这些弊端突出化了,瑕不掩瑜,《故事新编》在现代历史小说史上的地位无法撼动。

参考文献:

[1]鲁迅.故事新编・序言.鲁迅全集(第二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鲁迅.华盖集・忽然想到.鲁迅全集(第九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富华.历史的消解与重构:略论《故事新编》的历史意识.浙江社会科学,2007(02).

中国历史故事篇10

【关键词】历史微故事 初中历史教学 运用

引言

所谓的历史微故事,其实就是章节短小、情节生动和趣味性强的历史故事。这类故事对初中生有较大吸引力,符合初中生心理特征,能够起到激发学生对历史好奇心的作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微故事,可以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初中历史教师还应加强历史微故事在教学中的运用问题的研究,以便更好的提升教学水平。

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微故事的条件

1.合理选择故事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微故事,不仅仅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通过故事帮助学生领会历史知识中蕴含的思想。所以,教师还要做好微故事的选择,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八年级上册中“鸦片战争”的内容时,仅通过课本的介绍很难帮助学生体会清政府在抗日战争中的无能,进而难以引导学生理解战争失败的原因。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就可以选择讲述两广总督叶名琛推行“六不”政策的小故事,即在面对英法联军进攻广州城时,叶名琛采取了“不守、不和、不战、不死、不降、不走”的制敌方略,最终被敌人俘虏,以至于广州城被英法联军占领。在为故事内容感到惊讶的同时,学生也能认识到正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才最终导致了战争失败。此外,通过合理进行微故事的选择,也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例如,在讲述七年级上册“中华文化的勃兴”中有关孔子思想的内容时,考虑到“苛政猛于虎”一类的故事与学生的生活联系不大,教师可以讲述“子贡赎人”这一历史微故事。该故事讲述了孔子反对弟子子贡没有按照鲁国政策报销救赎奴隶费用的事情,阐明了孔子主张人人遵守制度的思想①。为帮助学生理解这种思想,教师可以列举吃饭插队的例子,从而加强学生生活与历史微故事的联系,进而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学习孔子的一些思想和主张,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

2.合理导入故事

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想要进行历史微故事的合理运用,还要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故事导入,才能通过讲述微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历史教学内容,从而更好的完成有关知识的学习。一方面,教师可以在讲述历史教材上“小字”内容时进行微故事的导入。这部分内容实际是对教材正文展开的进一步解释,能够使历史细节得到体现。例如,在讲解七年级下册“贞观之治”的内容时,在讲述唐太宗推行减轻赋税劳役和荣奢从简的政策时,教师可以重点进行小字部分涉及的故事的讲述,即唐太宗宁愿忍受气喘病也不愿意耗费民力建暖阁的故事②。另一方面,在历史课堂气氛不活跃的情况下,教师也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微故事的讲解,从而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记忆,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讲解七年级上册“繁荣一时的隋朝”这一内容时,讲到隋炀帝的暴虐行径时,课堂气氛可能较为压抑。此时,教师可以引用《资治通鉴》中的资料,讲解隋炀帝自认为是高富帅,并且扬言如果跟臣下比试自己依然是最适合的皇帝人选的故事。通过讲述这个故事,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氛围,也能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隋炀帝的自负、可笑。

3.合理讲述故事

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微故事,还要合理进行故事的讲述,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一方面,讲述历史微故事也是为了进行历史情境的创设,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历史。所以,教师的讲述还应尽量符合历史史实,而并非随意虚构。例如,在讲述“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中的科举制度时,教师想要进行能够反映历史现实的文学故事的讲述,还要注重讲述能够反映当时社状况和史实的内容。比如,可以讲述《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一段,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明代科举制度的无道和不公③。另一方面,教师在讲述历史微故事时,还应照顾学生的情绪和认知水平,才能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故事。例如,在讲解八年级上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的内容时,教师在讲述“状元实业家张謇”的故事时,还应考虑到学生恐怕难以理解张謇选择弃官从商的行为。此时,教师要先主动提出这一疑问,然后进行当时中华民族面临的危机的讲述,并进行实业救国思潮在当时产生的影响的介绍,从而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故事主人公的行为加深对当时历史背景的理解。此外,初中历史教师在讲述历史微故事,还应尽量做到生动且富有感情,以便对学生的情绪进行感染,进而使学生顺利理解故事内容。

二、历史微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在新课导入中的运用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新课导入中进行历史微故事的运用,从而使学生尽快投入到新课学习中。考虑到初中生求知欲较强的特点,教师可以进行富有悬念的历史微故事的设置,以便使学生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新课学习上。例如,在讲述七年级上册“伐无道,诛暴秦”的内容时,结合之前讲述的秦始皇一统天下的内容,教师可以在课堂一开始提出问题:“秦朝是当时世界最强的国家,但是为什么会出现都城市场上无人买鞋子,人人买拐杖的情况?”在学生普遍对该问题感到疑惑的情况下,教师则可以导入新课,讲述秦始皇建阿房宫、修长城和建骊山墓等内容,从而帮助学生对秦朝的残暴统治有更加深入的认识。通过合理设置疑问,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顺利实现课程间的自然过渡。例如,在讲解八年级上册“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设置“在新中国成立的典礼上,为什么设置了54门礼炮?又为什么让这些礼炮齐鸣28响?”的问题。在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后,教师可以做出解答:“设置54门礼炮是为了纪念,礼炮齐鸣28响是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经历的28年浴血奋战”④,学生由此也可以发现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自然导入新课。

2.在知识点介绍中的运用

目前,一节初中历史课的时长为四十分钟,在教学过程中将涉及较多的知识点。如果单纯进行知识点的讲述,学生将很难保证拥有充足的学习热情。而运用历史微故事进行知识点介绍,则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并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进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七年级上册“灿烂的青铜文化”的内容时,主要需要完成一些知识的单纯介绍,学生容易出现“游离状态”。在课本中,则重点进行了“司母戊鼎”的制作内容的介绍,学术性较强,难以激发学生兴趣。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进行有关“司母戊鼎”的微故事的收集,然后借助故事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比如,教师可以讲述安阳吴培文为防止“司母戊鼎”落入日本人手中,曾经试图用钢锯将鼎划分成多块的故事。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学生刚开始都担心鼎被破坏,但是后来听到“锯齿都拉平了,鼎也只有浅浅的纹痕”的内容时,又惊奇于鼎的坚实程度⑤。在学生得知鼎最终还是因为用铁锤砸而掉了一只耳朵时,又会感到心痛和难过。在听到鼎没有被日本人搜走,却差点被带到台湾时,又会感到愤恨。最终,得知司母戊鼎最终得以陈列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中,又会感到欣慰。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提问,然后在回答学生问题的过程中介绍鼎的制作内容,从而在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记忆的同时,产生保护文物的思想和认识。因此,通^讲述历史微故事进行历史知识点的讲解,将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在重难点讲解中的运用

对于初中生来讲,历史课相对轻松,所以在学习历史知识时也主要只是产生感性认知。所以教师在进行重难点讲解时,学生容易出现懒于理解的情况,以至于无法较好的进行历史重难点知识的掌握。运用历史微故事进行重难点的讲解,则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思考历史问题,继而更好的完成历史知识的学习。例如,在讲解八年级上册“近代化的探索”这整个单元的内容时,需引导学生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概念⑥。对于学生来讲,这个概念显然较为复杂和抽象,学生也只能将这一名词背记下来,无法做到真正理解这一概念。而结合当时的历史微故事进行讲解,则能引导学生理解这一概念。比如,教师可以讲述上海复旦公学老师在上海搭乘二等车去往江苏的故事。在故事中,这位老师碰到了数十个登上列车的美国士兵,而这些士兵要求中国人下车,在老师用英语与大兵理论后,被用武力强行驱逐下车。听到故事后,学生在因此感到愤怒的同时,也会了解当时社会中国人在殖民权力的统治下所遭受的压迫⑦。除了讲述这一故事,教师还可以讲述一些能够反映社会状况的故事,了解当时人们在清政府的统治下需要缴纳严苛的赋税,但是却无法得到政府保护的情况。经过思考,学生将能更好的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概念,进而更好的完成有关知识的学习。

4.在知识点总结中的运用

在课堂教学中,能否较好的结尾将对教学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如果简单进行知识点的总结,学生很有可能仍然停留在对之前讲述的故事的思索中,以至于无法进行知识的巩固。所以在这一环节,教师也可以进行历史微故事的适当运用,从而调动学生参与这一环节的积极性,以加深学生对之前学习到的知识点的印象,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进而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例如,在讲解七年级上册“秦王扫六合”中“商鞅变法”这一内容时,学生在从课本上得知商鞅最终被处以“车裂之刑”的下场后,会感到无尽唏嘘。而为了进行这一节内容所涉及的知识点的总结,教师可以提出“商鞅死了,变法就失败了么?”这一问题,然后讲述商鞅的故事。故事中,当时贵族纷纷诬陷商鞅谋反,秦王则派出官吏捕捉商鞅。在商鞅逃亡的路上,秦人因为不知商鞅身份,又惧怕“留宿无通行证的人要判罪”的法令,以至于商鞅只能逃亡至魏国⑧。听完故事后,学生纷纷感到惋惜,认为商鞅变法确实得到了广泛推行,但也给自己带来了糟糕的结局。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变法不仅需要经历复杂的过程,还将付出献血的代价。通过适当引导,学生则能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并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结论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想要较好的运用历史微故事开展历史教学,教师还要做好故事的合理选择、导入和讲述,才能充分调动初中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而通过合理运用,教师也能顺利实现历史新课导入、知识点介绍、重难点讲解和知识点总结,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相信本文对历史微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问题展开的探讨,可以为初中历史教学工作的开展带来一些启示。

【参考文献】

① 安爽. 浅析故事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J]. 科技风,2012(19):178.

② 周建华. 听故事,学历史――浅析故事化教学在初中历史课中的应用[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04):136.

③ 许桂治. 在初中历史教学课堂巧用成语故事的策略探析[J]. 亚太教育,2015 (12):66.

④ 张连卿.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灵活运用历史故事[J]. 华夏教师,2016(02):35.

⑤ 杨淑兰. 故事化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校外教育,2016 (15):84.

⑥ 刘孝华. 浅谈初中历史“故事化”教学法[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02):65-66.

⑦ 王宗美. 将故事融入初中历史教学的作用与策略[J]. 中国校外教育,2014(1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