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建筑职称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2 12:05:24

发表建筑职称论文

发表建筑职称论文篇1

建筑专业的人员在评职称的时候都需要发表一些建筑论文,但是在哪发表,如何发表,费用多少是大家关注最多的问题。一个优秀的论文,一旦投稿的期刊没有选好,可能就因此不被录用,所以在写好论文投稿前一定要选择对自己的期刊。

《基层建设》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济南军区政治部 主管 中国建材工程建设协会协办、济南军区政治部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部级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3-5628,国内统一刊号:CN37-1371/D 。

主要栏目:施工建设、建筑规划与设计、基础建设、景观设计、园林园艺、工程造价、工程建设、市政桥梁、给水排水、工程管理、水利水电、电力建设、地质勘查、理论研究。

投稿须知:

1、投稿时请将稿件电子版(以WORD形式)发送至本刊投稿邮箱,在稿件中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单位、电话、电子邮箱、样刊投递地址和邮政编码,如需署笔名请注明;并提供作者简介、中文摘要和关键词、参考文献等内容,具体规范要求如下。

2、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简历以及研究方向(任选)。

3、中文摘要:篇幅为100~300字;关键词:每篇文章可选3~8个。

4、参考文献:

(1)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出版社:初版地,初版年.起止页码.

(2)期刊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3)报纸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报纸名,初版日期(版次).

(4)电子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发表建筑职称论文篇2

【关键词】建筑工程预算;中职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F407.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1-

《建筑工程预算》课程是建筑类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主要让学生学习建筑工程造价、工程管理等方面的内容,由于该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政策性以及实践性都比较强,而学生没有从事工程实践方面的经验,在平时的学习中,对建筑行业的一些政策性以及工程造价等方面的信息也不够了解,所以学习在学习这门课程时就会显得吃力一些,对一些知识点不能够很好的理解。为此,就需要在中职教育中对建筑工程运算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以期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1.建筑工程预算在中职教育中面临的问题

要想更好的提升中职教育中建筑工程预算的教学效果,首先需要了解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只有对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彻底的分析,才能在本质上解决问题,从而更好的提升教学效果。

1.1理论和实践相脱节

在中职建筑工程预算的教学课堂中所讲解的内容大多数都是纯理论性,往往忽视了该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仅仅传授给学生理论性的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觉得枯燥乏味,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就不会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也就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当学生真正参加实际的工作时,才发现学习的理论知识根本都不知如何运用到实践中去,而一些公司在招聘时,往往看重的也是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

1.2知识内容缺乏系统性

中职建筑工程预算学习的内容缺乏系统性,学校在教授内内容时不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教授给学生的都是一些比较零碎的知识,学生没有形成各个知识点之间的相关性,在记忆中这些知识都是分散的,这样学生就不能很好的掌握这些知识,学习的兴趣也会有所降低。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不仅仅要讲授给学生相应的知识,还要传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将所学习的知识融会贯通,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1.3教学模式落后

中职建筑工程预算的教学模式比较落后,首先表现在教学内容上,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的教学内容不能够及时的更新,当今经济社会快速的发展,建筑行业的发展更是日益更新,而教学在教学时还是采用以前的教学内容,没有紧跟时代的步伐,也就不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其次,教学方法的落后,在中职建筑工程预算的教学过程中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教师是主要的讲解者,学生是被动的灌输容器,在这种教学方法下,学生被动的参与到课堂中,学习的兴趣也会有所降低。

2.建筑工程预算在中职教育中改革的对策

2.1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是专业的技术型人才,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以增加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学生学习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提供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建筑工程预算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除了要让学生在课堂掌握最基本的理论知识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增加实践活动课程量,并在教学中增加更好的实例,以便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2.2加强知识内容的系统性

任何专业知识的学习都不是孤立的,专业知识的学习有一定的联系,这就需要学生找到所学习知识之间的联系点并做到举一反三,这也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工程预算这门课程一般是在下学期开设,而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大量的基础知识,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解这门课时,将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内容灌输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将新学习的知识和已经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以便更好的理解掌握所学习的知识,增加知识的系统性,提升学习的效果。

2.3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在中职教学中教师队伍职称一般都是中级职称教师,而副高或者是副高级职称的教师比较少,分析其原因,在建筑行业中同样职称的人在企业获得报酬要比在教师高的多,这是原因之一,另外在企业工作评定职称的机会也比学校多。所以在在中职教育中,一方面要提升教师队伍的待遇,提升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兼职教师的队伍,让在企业工作的具有一定实际经验的人员加入到教学队伍中,从而进一步的提升教学效果。此外,还可以通过对在校教师进行培训的方式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

2.4改革教学方式

要想在中职建筑工程预算教学中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还要改革教学方式,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积极主动的加入到课堂学习何中,做自己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尝试是使用各种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将建筑工程预算的一些实例引入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置身于实际工作中去思考问题,从而增加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此外,要改革建筑工程预算的考试方式,摒弃传统的应用选择、问答等方式进行考察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方式,在建筑工程预算课程看重的是学生的计算能力,而一些公司在招聘预算人员时也是看重应聘者的预算能力,为此,可以采用通过案例的方式考察学生对实际工程的预算能力,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的能力,也为学生求职增加了一定的经验。

结语

在中职教育中建筑工程预算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但在当前的中职建筑工程预算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略实践知识,学习的知识也不够系统以及教学模式比较落后等,为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的学习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此外,要加强知识学习的系统性,让学生能够将新学习的知识和已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更好地理解知识。还要进一步的改革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晓周. 浅析建筑工程预算在高职教育中的改革[J]. 科技创新导报,2010,10:153.

发表建筑职称论文篇3

关键词:“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图示教学法;参观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第二课堂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建筑面积是建设工程领域一个重要的技术经济指标,以平方米反映房屋建筑建设规模的实物量指标,是建筑类学生必须掌握和运用的知识。掌握工程建筑面积计算,确保工程造价的准确性,有利于进行造价指标的分析,积累工程造价指标经验。

因此“建筑面积计算规范”成为“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授课主要内容之一,要求学生掌握建筑面积计算规范,并且能够熟练应用、正确计算各类建筑物的建筑面积。

一、“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的教学现状

一般情况下,“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课程常用8节课的时间进行讲授和辅导,约占课时数的6%。但由于总课时数较少、教学内容多等客观问题存在,使得教师不得不压缩授课内容、满堂灌地进行讲授。在课堂上,学生需要了解30个以上的建筑部位和名称,26项需要计算和10项不需要计算的项目。这使教师必须以平均6分钟的速度讲授一个项目的计算规范,并要求学生能够快速掌握。

可是,处于中职二年级的学生正处在专业课的初学阶段,没能清晰建立建筑物中涉及部位和名称的概念,常把楼梯和台阶、阳台和平台、坡道和散水等混淆,对理论知识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因此,教师如果在课堂上只一味按照计算规范进行“填鸭式”的讲授,教学效果肯定是很不理想的。

二、“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的教学改善措施

对上述的教学现状,为了更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我尝试在教学中增加图示教学、参观教学、任务驱动等教法来改善“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教学效果,同时也重新表述规范中的枯燥条文,以求提高教学效果。

1.图示教学法

图示教学法,也叫“图文示意”教学法,即通过简要的符号、图像、浓缩的文字、线条(箭头)等构成特有的图文式样,综合运用板书、电脑课件等有效施教的教学方法。研究表明,人类大脑对图像的存储速度要远远高于语言的存储速度。可以想象计算规则由文字组成,教师授课用语言来表述,当教师的语言表述比较单调时学生的学习效率必然不高,因此老师应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授课,就会得到如图1与图2的对照效果。

显而易见,在建筑面积计算中有些建筑部位和名称是学生没见过或没接触过的,如果教师按照规范“照读”,只会让学生感觉教师在“和尚念经”。经过数年的经验累积,我利用PPT的动画功能,首先把简单的文字和图片显示出来并提问学生“这是什么”,学生很容易回答出来,这时他们会有成就感,其实他们不知自己的大脑已经被教师引导着,开始接受和准备处理老师接下来要讲的内容,接着教师再把计算规范显示出来并加以解释。通过这样简单的图片和标记、文字等组合而成的知识点就可得到很好的呈现,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形象记忆,而且在这样的课堂中,师生之间能够建立起良好的互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有了成就感,自然更爱学习。

2.参观教学法

参观教学法是通过组织或指导学习进行实地观察、调查、研究和学习,从而获得新知识或巩固已学知识的教学方法。那么,参观教学法是如何有益于建筑类专业的教学呢?我们知道“读万卷书、走万里路”的道理,就是告诫世人理论必须与实际相结合,要学以致用。我曾在课堂上提问学生“同学们从小到大都在家里生活,是否有好好看过自己家的房子?在学校读书一年多,是否有好好感受过每天使用的教学楼、宿舍楼?”可以看到有部分学生会表现出很迷惘、甚至愧疚的表情。所以,在学习建筑面积计算规范中,布置的第一份作业不该是抄规范,不是背诵记忆,更不是进行实例计算,而应该是参观学习,给学生展开一个特别的第二课堂。我要求学生好好参观校园里的建筑物,并要求每位学生在参观时拍下照片,照片必须属于建筑物中的某个部位、局部或整体,并对所拍摄的照片命名。

在学生上交的照片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有较好的房屋构造基础知识,能准确地描述所参观的建筑部位和名称。但同时也可发现部分学生的专业知识比较欠缺,比如,把车棚误认为雨棚,把楼梯前过道误认为阳台,把台阶误认为楼梯等。我相信,大部分学生在参观、拍下照片到给照片命名的过程中都有或多或少的迷惘和不自信,但都一定经过了大脑的思考,对学过的专业知识进行了回忆、梳理和巩固,从而加深了对建筑的了解,能更好地指导接下来的学习。

3.任务驱动法

经过上面的参观学习后,从某程度上学生的视野已得到开阔,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建筑面积计算是一门需要团队合作的专业性工作,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显得十分重要。因此,我要求学生通过参观考察,分析校内外建筑物涉及建筑面积计算规范的结构和部位,同时初步掌握建筑考察的资料搜集、实地观察、信息记录分析、成果整理的知识和技能,并加强分工合作、领悟团队协助精神。经过了约半个月的准备,学生们均能按要求提交考察报告书,如图3、图4。

以上是部分学生的建筑面积考察报告,从他们制作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人多力量大”的团结精神,每个宿舍的学生分工合作,有的学生去拍照、收集资料,有的去晒照片、写文字,甚至绘画装饰。在学生们基本掌握了建筑面积计算规范后,我就对校内配套工程案例“二层住宅”进行讲解,带领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建筑面积计算,并讲解正确的计算表格填写方法。

本文所探讨的教学方法,从某种程度上讲,比较适合中职类学生。通过一系列从简单到复杂的教法、学法的层层递进,着实发现学生在学习本课中表现出较强的学习兴趣,逐步培养出较浓的专业热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培养了学生以“发现的眼光”看待学习和知识的习惯,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使其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从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无论是上述的图示教学法还是参观学习法、任务驱动法,只要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都不妨去尝试、去探讨。总的来说,这种教学的尝试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拉近了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余 瑜.中职《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福建建材,2011(4).

发表建筑职称论文篇4

关键词:建筑制图;工作过程;课程改革;项目教学;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TS958文献标识码: A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是由德国不莱梅大学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该方法又可称为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法,它是当今世界职业教育最先进的课程开发方法。建筑制图课程作为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国家制图标准、具备空间想象能力和图示表达能力,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1】。基于工作过程的《建筑制图》研讨对原有的学科体系教学内容进行取舍性的解构,提取其中适度够用的知识,并与工作过程整合为行动体系的课程改革。

1、 建筑制图课程在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职业教育的《建筑制图》课程体系尚不完善,大多沿用高等院校的学科体系,成为高等教育的压缩饼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 建筑制图学科体系的划分不利于学生技能的培养

《建筑制图》作为专业基础课,一般开在其他专业课之前。学习《建筑制图》时,学生根本不具备建筑设计和施工方面的基础知识,对建筑设计及结构设计的要求和原理也不了解,而现有建筑制图学科体系课中,仅仅简单介绍了房屋建筑工程图的阅读和绘制方法。在这种情况下,要求他们绘制和阅读建筑工程图,并且符合视图选择、尺寸标注的要求是比较困难的。结果造成学生在阅读和绘制建筑工程图时,只能将建筑物整体及其各个构造部分作为一个复杂的组合体进行处理。不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

1.2 教学内容与工作过程严重脱节

现代工程制图要求出图快、精度高、效益好,必须采用计算机绘图。在招聘时,用人单位也将是否能够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作为衡量毕业生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传统的学科教育体系从画法几何、制图基础、建筑工程制图和计算机绘图几个部分【2】。如果不分主次地讲解教材中的所有内容,将会导致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对重点知识掌握不扎实,在处理实际问题时,无从下手。教学内容与工作过程不能有效结合,造成教与做严重脱节。

2、以基于工作过程的《建筑制图》教学体系的改革

课程体系的改革应以就业为导向,立足于工程实践以培养职业技能为本位,让学生与就业市场零距离,提高学生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2.1 从职业岗位需求出发,优化教学体系

提高建筑制图课程的教学质量,根据职业技能的培养重构教学内容是关键问题。根据调查显示,建筑类学生就业方向是建筑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以及相关的设计部门,从事绘图、施工、监理等岗位,识图和绘图的技能是他们上岗就业必备的专业技能【3】。用人单位对学生制图能力的要求主要涉及制图和识图两个层面。

在识图能力上,企业要求学生:(1)能较快地读懂一套图纸,理解图纸间的相互关系;(2)掌握查阅技术规范、标准的方法;(3)能用索引符号查找相关标准图集。

在制图能力上,企业要求学生:(1)能熟练操作常用的制图软件,如 Auto cad、天正建筑等;(2)熟悉制图规范,制图表达准确,尺寸标注清楚合理,文字书写规范;(3)具备一定的徒手绘图能力;(4)能在理解方案或效果图的基础上绘制施工图。

2.2 根据工作过程设计实训项目

针对建筑工程施工一线从事施工、技术、质检、资料、试验等岗位工作的技能为目标,根据岗位(群)对识图和绘图能力的要求,会同企业技术人员、兼职教师精心设计了教学单元,通过反复论证个性提出了以六项能力为主旨的教学模块。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设计。

3、采取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模式培养建筑制图技能

建筑制图课程是以培养制图和识图职业能力为目的,为此,依据建筑企业施工、监理、绘图、设计等工作岗位的要求设计实训项目,贯彻“行动导向”的教学思想【4】,让学生通过完成不同的任务,以真实的工作项目为载体,完成项目任务,提高实践能力,掌握理论知识,打造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堂教学环境【5】。

3.1 开展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 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依据教学目标,开发设计实训项目,实训项目取材于实际工作岗位的任务,变教学过程为工作过程,变被动学习为带任务工作。项目导向的教学,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者,让学习者通过完成项目,达到一定的目标,来促使学习者完成学习任务。对每一个实训项目的设计,努力促使学生对多个知识点的综合运用,力求简单、容易理解,项目的成果必须是职业工作过程中的作业结果,以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6】。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保证了课程目标的落实。学生反映这样的学习方法实用性强,对将来参加工作有用途,兴致很高。

3.2 创造想象的环境,进行启发式教学

根据所讲项目内容为学生创造一个想象的环境,进行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时时刻刻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否则会使学生的思维僵化,有依赖性,无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的思维能力。比如在讲几何体投影时,模型演示是几何作图教学的主要方法,对分析形体结构,加强感性认识,形成空间概念有很大的作用。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对形体的剖析,通过设计和制作虚拟动画,又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加形象的表达方法,使抽象的理论变的直观、形象,容易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增加。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开展讨论会、座谈会、模拟“图纸会审”等方式方法,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思维活力。总之,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每次课都能给学生创造一个独立思想、充分发挥想象力的空间,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 结论

《建筑制图》课程改革的依据是职业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技术应用能力为目的,充分发挥建筑制图课程在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中的重要作用。教学改革实践证明:以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改革后,学生的建筑识图和制图的能力得到提升,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谢坚.关于土木建筑图学系列课程改革的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2,(9).

发表建筑职称论文篇5

国际建筑师协会,中文简称国际建协,英文简称UIA

在二战战火收息后的1948年6月28日,UIA(国际建筑家联合)在瑞士的Lausanne设立。以消除大战中出现的国籍,人种、宗教、建筑的不同信条为宗旨,建立起相互了解、彼此尊重的关系,交换学术思想和观点,通过共享经验与智慧。达到改善人类的生活与环境的目的。在国际社会代表建筑行业,促进建筑和城市规划不断发展。确定建筑师的职能,促进建筑师及有关人员之间的国际交流活动。

UIA加盟国在全球按地区分为5个地区集合:第一区域:西欧,第二区域:东欧及中东,第三区域:北美与中南美,第四区域:亚洲及大洋州,第五区域:非洲。

现在,UIA已成为拥有123个国家加盟的,约130万会员的世界最大的权威建筑家团体。在UNESCO的协助下,开展国际竞赛,大学,大学院的建筑教育认定,建筑业务的自由化等国际问题的相关活动。

三个主要活动领域与多采的专业部会

UIA的主要活动领域是“教育”、“职能业务”、“设计竞赛”三个方面,其中设计竞赛导出了“悉尼歌剧院”、“巴黎蓬皮杜中心”、“东京国际论坛中心”等优秀的建筑成果,成为国际建筑竞赛的典范。

同时,UIA还以“可持续性”、“社会”、“规划”、“人居计划”、“遗产”、“设施”等主题开展多采的专业部会活动。

多边合作关系

UIA是UNESCO(国联教科文机构),UNHABITAT(国联人居计划),WHO(世界保健机构),WTO(世界贸易机构)等政府机构所承认的、建筑界唯一的国际组织。

通过和DQCOMOMO,ISOCARP(国际城市地区规划家学会)等建立合作关系,在多方领域开展高度专业化的活动。

UIA奖

UIA设立了“UIA金奖”、“UIA特别奖”等表彰制度,致力于国际建筑界的发展。对世界建筑艺术的振兴做出巨大功绩的建筑家所颁发的UIA金奖,至今共有9名的受赏者,日本建筑家的桢文彦(1993年),安藤忠雄(2005年)取得了该项最高荣誉。

历届UIA大会的历史

1948年第1届建筑面临的新任务――洛桑,瑞士

1951年第2届新任务下建筑的选择――拉巴特,摩洛哥

1953年第3届处在十字路口的建筑――里斯本,葡萄牙

1955年第4届建筑学与建筑之演化――海牙,荷兰

1958年第5届城市的改造与建设――莫斯科,前苏联

1961年第6届新技术与新材料――伦敦,英国

1963年第7届发展中国家的建筑――哈瓦那,古巴

1965年第8届建筑师的训练――巴黎,法国

1967年第9届建筑与人类环境――布拉格,捷克斯洛伐克

1969年第10届建筑是社会之原动力――布宜诺斯艾利斯,阿根廷

1972年第11届建筑与娱乐――瓦尔纳,保加利亚

1975年第12届创造与技术――马德里,西班牙

1978年第13届建筑与国家的发展――墨西哥城,墨西哥

1981年第14届建筑・人・环境――华沙,波兰

1985年第15届建筑师目前与未来的使命――开罗,埃及

1987年第16届住房与城市-建设明日世界――布赖顿,英国

1990年第17届文化与技术――蒙特利尔,加拿大

1993年第18届2000年的展望――芝加哥,美国

1996年第城市建筑的现状和未来――巴塞罗那,西班牙

1999年第20届21世纪的建筑学――北京,中国

2002年第21届资源建筑――柏林,德国

2005年第22届城市建筑的百货商店――伊斯坦布尔,土耳其

2008年第23届演变中的建筑――都灵,意大利

2011年第24届DESIGN 2050――日本,东京

大会会场及活动

1、国立奥林匹克纪念青少年综合中心(NYC)

青年大会:9月22日(星期四)~29日(星期四)以建筑学生,年轻建筑师为对象的国际交流活动,来自世界各国的年轻人,以“KIZUNA―agenda of Tokyd beyond 3・11”为主题,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探讨从震灾的经验和东京城市,建筑的未来。

2、六本木新城(52层)

欢迎活动会场,9月25日(星期天)17:30开始在大会开慕式前率先举办的,向来自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参会嘉宾表示欢迎的活动。

3、东京国际展览中心

第33届日本住宅与建筑展2011会场:9月28日(星期三)~30日(星期五)

4、其他:在东京的各区展开接近100个的大会相关活动,城市整体迎接参加大会的来宾。

主题研讨

主题研讨:9月26-27日(主场A大厅)

TS-1(居住・文化):9月26日,11:30-13:30

主持:小野田泰明(东北大学)

主题:灾后如何重塑生活的希望

贫民窟(高密度穷人区)所呈现的被剥夺了居住权利的状态,是世界的城市发展中所面临的共同课题。这次在日本,给我们展示了由于自然灾害而突然引发的状况。本主题研讨中,针对这样的城市居住的权利和希望是否能够再生,通过和贫民窟问题的比较进行广泛的议论。

TS-2(都市・信息):9月26日16:30-18:30

主持:藤村龙至(建筑家)

主题:[2011年之后]的城市发展之路

日本东部大震灾暴露了高龄化问题,能源问题等,日本的城市本来所存在的难题。今后日本的城市,国土。应该朝怎样的方向发展?在本主题研讨中,从政治学,空间经济学,城市规划学方面的新的动向中,探讨今后城市的发展方向。

TS-3(地球・环境):9月27日9:00-11:00

主持:小泉雅生(首都大学东京)

主题:思考今后的环境建筑(一般公开)

在思考地球规模的环境问题时,首先从我们身边的建筑环境开始议论。以不同的气候,风土为背景,从各种各样的视点,领域通过环保的工作,思考今后建筑的可能性。

论坛嘉宾:

Thoms Lechner(哈佛大学/环境工学,德国)

Madhola Prematilike(环境建筑家,斯里兰卡)

Mathos Santamouris(环境设计,希腊)

TS-4(自然・技术):9月27日11:30-13:30

主持:太田浩史(东京大学)

主题:与自然共生能技术(一般公开)

日本东部大震灾暴露了我们生活基础的脆弱性,对我们一直以来所相信的技术引发了疑问。

就我们应该如何思考今后的技术,建设城市化的社会,从相天的各领域的视点进行议论,

论坛嘉宾:

Paola Anlonelli(MoMA,意大利)

伊东・丰雄(建筑家,日本)

philiope Rahm(建筑家,法国)

Tarek Naga(建筑家,埃及)

TS-5(信息・社会):9月27日14:30:16:30主持:桥修(神户大学)

主题:网络时代的建筑家像与建筑家的职能(一般公开)CT技术的惊异进步形成人类的跨越界限的飞跃网络化,给沟通交流的形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甚至导致了社会自身的变化,正是在这样一个变化过程中,我们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日本东部大震灾。在这里,就21世纪的网络时代,建筑家所担负的新的作用,职能进行议论。

论坛嘉宾

Jeffrey Inaba(建筑家,美国)

Aria Tostoes(docorrlomo,葡萄牙)

Francis Keref建筑家,Burkina Faso)

学术讨论(学术内容)

学术会议-1:

论文:发表

学术会议-2:

建筑设计发表

UA常务委员会会议

1、UEA的常务活动通过教育,职能事务,国际竞赛的三个常务委员会和工作会议来完成。

2、大会以过去三年的活动成果为基础,召开下记的各种活动。

3、UIA常务委员会称为职能事务委员会

活动部会工作会议

1、可持续建筑:为了可持续未来的建筑/可再生能源

2、建筑与社会:建筑与孩子/面向大众的建筑/城市居住与灾害

3、城市化:中规模城市的城市化与开发/旅游

4、居住:居住/无国界的活动

5、文化的特性:文化遗产/宗教的空间

6、各种设施:教育,文化设施/公众卫生

其他活动部会:UIA继续职能开发(CPD)部会,UIA VISION与战略部会,UIA交流部会等

UIA2011东京大会学生设计竞赛

在大会的“DESIGN 2050”的主题下,举办以世界的建筑学生为对象的国际建筑竞赛。竞赛题目包括,

1、日本筑波市“国际医疗・看护关联设施建筑计划”

2、日本土浦市“新CBD・体育・交通枢纽地区规划”

3、日本稻敖市“新生态城市规划”

4、日本霞之浦南侧沿岸地区KSCR“智能地区计划”

审查委员长,隈研吾

大会展览

1、第10届居住・建筑・城市的环境展(环境建筑2011)

2、第33届日本住宅与建筑展

3、建筑技术・设计展2011

4、“2050年的建筑家”论坛

5、一万人的世界建筑家展

6、社区・建筑师・研讨

7、开放!建筑

8、2050地球展望

9、论坛“今日东京建筑”

10、日本的建筑:过去,现在,未来

11、“TOKYO chalrcity”展

12、新陈代谢未来城市展

13、创造东京-3・11后东京体会

14、建筑大学展

15、“AID4Q”设计40年后的未来

16、“日本的工匠”展

17、国际论坛“化危机为机遇!”

18、“灾害时专家们的国际协助和支援活动”论坛

19、建筑的探奇

20、建筑的解剖医学

21、亚洲绿色文化

大会配套观光活动

在参与大会的同时,通过大会组织的各种观光活动,欣赏日本美丽的自然,城市建筑的同时,增进彼此的交流,

住宿旅行

“宫城・山形”仙台媒体中心和登山城区的观光旅行

“群马”矶畸新・绢・日本温泉文化之旅

“长野”探访山岳城市的民家风景+现代建筑

“伊势・奈良”日本文化的源流与谷口吉生之旅

“奈良・京都”发现日本之“古典建筑之旅”

“飞马单・高山”漫步建筑

“金泽・探访”现代艺术与武士文化

“高松”濑户内的艺术与建筑之旅

“广岛”广岛的世界遗产之旅

“九州”现代建筑与温泉之旅

“冲绳”UIA2011冲绳之旅

当天旅行

“枥木”目光的天

“成田”神与佛的建筑比较和城市散步

“镰仓”“镰仓”访问12世纪的首都

“东京”环境建筑之旅/探讨防灾和城市之旅/城市与水岸之旅参观建筑企业的研究所和建筑工地/船游看日本的桥梁和城市

城市散步

“京都”发现日本之“古典与现代建筑”

“东京”漫游江户城/走访涉谷区的建筑家工作室和美术建筑铁道沿线的生活风景/干代田区的历史建筑/企业展厅周游

建筑参观

“东京”参观日本的建筑大学/代代木体育馆参观/东京国际

会展中心参观

相关参观

“东京”另类建筑游2011同伴者活动“东京湾屋形船”/博物馆之旅/歌舞技座・能・国立

博物馆

自行车和船:走访东京背后的魅力/有名建筑之旅

会期=2011年9月25日(星期天)-10月1日(星期六)

主会场=东京国际论坛/丸之内地区/日本桥地区

分会场=国立代代木体育馆/国立奥林匹克纪念青少年纪念

综合中心(其他)

主办:国际建筑师联盟(UlA)/UIA2011东京大会日本组织委员会协办外务省

文部科学省

经济产业省

国土交通省

环境省

东京都

干代田区

(财)国际观光振兴机构

(财)建筑环境・节能机构

(财)建筑技术教育普及中心

(财)东京观光财团

(财)日本建筑中心

(社)经济同友会

(社)建设顾问协会

(社)建筑业协会

(社)建筑设备技术者协会

(社)建筑设备综合协会

(社)再开发联合协会

(社)住宅生产团体联合会

(社)东京建筑土会

东京商工会议所

(社)都市规划顾问协会

(社)日本室内设计师协会

(社)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

(社)日本建材,住宅设备产业协会

(社旧本建筑家协会

(社)日本建筑学会

(社)日本建筑协会

(社)日本建筑结构技术者协会

(社)日本建筑士会联合会

(社)日本建筑士事务所协会联合会

(社)日本建筑概算协会

(社)日本建筑美术工艺协会

(社)日本建造物协会联合会

(社)地产协会

(社)景观顾问协会

NPO法人日本城市规划家协会

建筑・住宅国际机构

城市环境设计会议

(株)东京国际论坛

朝日新司社

日本经济新闻社

读卖新葡社

参加注册及参展,商业赞助联系

参加注册

单独报名请直接通过官方网站

省略/ja/registration/

团体报名请联系各地建筑学会或下记大会组委会参展,商业赞助请联系下记大会组委会UIA2011东京大会参加登录事务局

邮政编码150-Q001

日本东京都涉谷区神宫前2-3-18 JIA馆

E-mail:uia2011-reg@congre.co.省略

Tel+81-3-6426-8262 fax+81-3-6426-8272

发表建筑职称论文篇6

关键词:建筑企业信用评价体系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lack of credit market harms, and from the enterprise scale, technical ability, management ability, enterprise management, site management, market behavior, social responsibility, performance evaluation eight aspects to clarify the content of credit evaluation system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hoping to benefit the credit evaluation system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Key words: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credit evaluation system;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引言

建筑业作为近十年来我国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到2011年,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32020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全国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4241亿元,增长24.4%。因此,作为建筑产品的建造者,建筑业的主体参与者,建筑企业的管理和诚信水平自然成为建筑业良好发展的重点。而反观目前国内的建筑市场,各大建筑企业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诚信缺失”现象:建筑企业对投资方虚假承诺,不遵守合同规定;建筑企业与发包方搞暗箱操作中饱私囊,压标、抬标等行为经常发生。制约了建筑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败坏了社会风气,加剧了腐败。因此,如何构造一个合理有效的建筑企业的信用评价体系,是如今中国建筑业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建筑市场信用缺失的危害

2.1工程质量得不到保证。

由于建筑行业的特殊性,建筑产品不同于一般的商品,能够最终一次检验,对建筑产品的质量要求必须在合同中予以写明。近年来建筑工程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着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不按合同要求进行施工,工程质量得不到很好保证的现象。工程质量没有明显提高,豆腐渣工程仍然不断。

2.2合同履行不法保证。

违反合同就是违反交易规则,就是交易行为的违法违规。但是现实中有些人却把合同当成橡皮泥,任其揉搓,合同得不到遵守和严格履行。据调查发现,建筑业中合同履约率在某些地区只有50%左右甚至更低。合同违约已经成为建筑业中的一大顽症。同时,失信现象使合同的信誉受到严重毁坏,合同纠纷层出不穷,而且合同一旦形成纠纷,企业和个人都需要耗费极大的精力和财力去应付。同时由于合同信誉低下,使得“合同危险论”、“合同无用论”、“履行合同吃亏论”等错误思想在社会上进一步流行蔓延。

2.3增加建筑市场交易成本。

市场交易实质上是一种利益的交换,一旦交易一方失信,就必然损害对方的利益。建设领域信用秩序混乱导致交易成本增加。我国其实已经为改善建设市场信用状况支付了不少成本。从政府监管的角度,我国对承包商实施了严格的资质管理和市场准入措施,设立了有形的建筑市场以强化招投标管理,推行了强制性社会监理和质监站的强制性质量监督,对分包采取了严格的控制措施等;从业主方面来看,他们往往不得不采用庞大的业主班子,动用大量资源对承包商投标资格加以考察,一些业主采取了收取质量、工期的保证押金等措施,更多的则是扣留大笔尾款等;从承包商的角度看,因为工程款拖欠而损失了大量的银行利息,因催讨工程款而支付了大量的费用。

2.4建筑市场出现“劣胜优汰”。

由于建设领域信用秩序混乱,直接影响建设市场中优胜劣汰机制的发挥,导致建设市场“劣胜优汰”。我国建设市场中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买方由于不能获得产品质量的准确信息,加上建设领域信用秩序混乱,只能以较低的对市场平均质量预期出价,造成优质产品因高成本而退出市场。如果建设领域建立了良好的信用秩序,则信用可以纠正信息的不对称,使建设市场中优胜劣汰的机制得到充分的发挥。

3建筑企业信用评价内容体系

建筑企业信用评价的内容包括八个部分(一级指标):企业规模、技术能力、经营能力、企业管理、现场管理、市场行为、社会责任、履约评价。

3.1企业规模

企业规模应该包括企业资质、注册资本金、净资产、建筑业总产值、施工结算收入、纳税额等方面。资质等级主要考虑增项资质。净资产等于注册资本金与未分配利润之和,因此“净资产”与“注册资本金”这两个内容也比较相似,两种取其一即可,由于同一个资质等级要求的注册资本金相同,不能反映同一资质等级企业的规模差异,因此建议选择净资产作为评价内容和相应指标。建筑业总产值、施工结算收入和纳税额也属于同类内容,考虑到评价指标体系的延续性和评价指标的独立性,建议只需要选择施工结算收入作为评价内容。

3.2技术能力

技术能力包括科技创新、技术人员、技术装备、劳动生产率等方面。科技创新又可以考虑专利数量、施工工法编制、技术标准制定、科学技术进步奖、技术中心、科技示范工程、QC成果、科研经费、科研论文等。技术人员主要考虑拥有各类执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以及中高级职称的人员数量。技术装备包括设备拥有率、设备利用率和设备更新率等,但是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考虑,建议只采用人均技术装备率(元/人)指标来衡量(可通过企业财务报表得到)。

3.3经营能力

经营能力包括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市场开拓能力、融资能力等。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分别采用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近三年施工结算收入平均增长率来衡量。市场开拓能力采用外地(包括市外和海外两个方面)施工结算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来衡量。融资能力采用银行授信额度来衡量。

3.4企业管理

企业管理包括管理人员、规章制度、管理体系、管理手段等。管理人员主要考察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企业经理、总工程师、总会计师、总经济师等)的学历、职称、管理工作年限等。规章制度主要包括经营管理制度、合同管理制度、计划管理制度、预结算管理制度、技术管理制度、工程质量管理制度、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材料管理制度、机械设备管理制度以及财务管理制度等。管理体系主要包括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论证体系等。管理手段主要考察其利用互联网(比如有没有建立企业网站等)、信息系统以及其他现代管理手段开展生产管理情况。

3.5现场管理

现场管理主要考察质量管理、安全文明施工管理等情况。质量管理通过质量管理不良行为记录和质量表彰记录两个方面来反映,质量管理不良行为根据建设信用网“施工单位不良行为记录认定标准”认定,质量表彰分为部级(包括国家优质工程金质奖、鲁班奖、全国建筑工程装饰奖、全国市政金杯示范工程奖等)、省级、市级以及区县级等,根据建设信用网“良好信用信息记录记分标准”认定。安全文明施工管理也通过不良行为记录和表彰记录两个方面来反映,安全文明不良行为根据建设信用网“施工单位不良行为记录认定标准”认定,安全文明表彰有标化工地、绿色工地、安全文明施工将等,根据建设信用网“良好信用信息记录记分标准”认定。

3.6市场行为

市场行为主要包括资质行为、业务承揽、施工许可、建设程序、工程款支付、合同履行、纳税等方面,根据建设信用网相关记录认定。

3.7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包括职工工资(主要是指农民工工资)、职工福利待遇(如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剩余保险、住房公积金等)、职工培训教育(比如有无开办民工学校等)、劳动保护、抢险救灾、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慈善活动、投诉、社会治安、计划生育以及其他公益活动。根据建设信用网相关记录以及有关部门出具的证书及相关证明材料认定。

3.8履约评价

履约评价的“约”指的就是合同,建筑业企业的履约评价就是对施工合同履行情况的评价,合同条款以外的内容不应该作为履约评价的范围。履约评价的内容考虑过多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与履约评价本身的含义不符;第二,可能会与其他综合(信用)评价内容重复;第三,过多的评价内容可能会超出评价主体的能力范围,使评价结果失去客观性。

基于上述考虑,建议建筑业企业的履约评价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人员、材料和机械设备的到位情况;(二)关键技术及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三)施工过程管理水平(包括质量、进度、安全、投资等方面);(四)合同履行结果(包括质量、进度、安全、投资等方面)。对建筑业企业的履约评价建议由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共同进行,并且以建设单位的评价结论为主。

上述八个方面的评价内容基本上涵盖了建筑业企业的行为,较全面地反映了建筑业企业的综合信用情况。此外,由于金融机构信用记录、诉讼记录、工商记录、违法犯罪记录等信息涉及到其他行业主管部门,目前在信息收集的及时性和完整性方面还有待提高,因此暂时没有包括在综合(信用)评价的内容之中。建议待以后条件成熟时再予以考虑。

4结语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建筑业的发展为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居民就业等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由于市场机制不健全、信用评价机制不完善、建筑市场供求失衡等原因,建设领域出现了严重的信用缺失现象,扰乱了市场秩序,增加了市场交易成本,损害了建筑业的社会形象,制约了建筑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建筑业信用缺失问题已经引起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各地陆续开展了建筑业信用评价与信用管理的研究与实践。希望本文的探讨有利于各地更好的开展建筑企业信用评价与信用管理的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陈颖.建设领域业主信用管理体系理论及信用约束机制模型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常燕.建筑市场信用系统演进机理研究[D].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曲春慧. 建筑企业信用评价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发表建筑职称论文篇7

关键词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必要性;可行性

1概述

为适应我国新时期国家建设对于城市设计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丰富人才培养类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议依托建筑学一级学科,针对已经获得建筑学学士或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的建筑从业人员,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

2必要性

首先,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是积极响应国家建设亟须和研究生教育改革精神的具体体现。2012年,党的十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发展目标。2015年12月,时隔37年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报告中提出,要加强城市设计,提倡城市修补,加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公开性和强制性。要加强对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会议报告中还提出,要全面开展城市设计,完善新时期建筑方针,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目前,我国共有39种硕士专业学位,其中包括建筑学硕士(1993年设置)、风景园林硕士(2008年设置)、城市规划硕士(2010年设置)3个人居环境科学领域的硕士专业学位。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可以依托建筑学一级学科下的“城市设计及其理论”二级方向。这已经成为国家建设中刻不容缓的需求。其次,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有助于大力培养具有城市设计意识和水平的专业人才。今天,中国的城乡建设对城市设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非全日制和全日制)已成为当务之急。这样的专业学位设置方式也与世界上大部分建筑院校建筑系中设置的、作为非评估类第二硕士学位的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接轨。目前,在职职业建筑师获得硕士学位大多以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非全日制)为途径。这样的方式部分满足了行业需求。但是,由于工程硕士学位设置的专业针对性不强,无法满足培养城市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可以通过授予非全日制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的方式,大幅度提升获得建筑学学士专业学位在职建筑师的学位层次,在较短时间内输送国家建设所急需的城市设计专业人才。而针对已获得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的职业建筑师,也可以将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非全日制)作为其第二专业硕士学位。事实上,不少已获得国内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的毕业生选择了去国外攻读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针对获得建筑学学士专业学位的应届毕业生,可以通过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全日制),系统地培养应届毕业生成为职业建筑师中的城市设计专业人才。最后,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可以彻底解决我国建筑学专业学位重复颁发的问题。我国在学士层次上设置的专业学位仅有一个,即建筑学学士。大部分立志成为职业建筑师的建筑学专业学生在获得建筑学学士学位后,如果希望获得更高层次的学位,只能选择继续攻读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随着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工作的持续开展,越来越多的建筑院校获得了建筑学本科和建筑学硕士的专业学位授予资格。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同时获得建筑学学士和建筑学硕士两个专业学位。这部分毕业生既包括连续攻读本科和硕士的学生,也包括在本科毕业一段时间后再攻读硕士学位的学生。这是学位资源浪费的一种表现。近年来,部分建筑院校免试推荐硕士研究生的名额增加,使得毕业生在同一所建筑院校获得建筑学学士和建筑学硕士两个专业学位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专业学位重复颁发,造成学位资源浪费的状况日趋严重。因此,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可以丰富硕士学位类型设置,彻底解决建筑学专业学位重复颁发问题。

3可行性

首先,我国建筑院校已拥有充足的师资力量,可以开展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工作。目前,我国建筑院校从事城市设计课程教学的教师呈逐年增长的态势。他们在城市设计教学、研究以及设计实践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积累了指导建筑学硕士研究生进行城市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研究的丰富经验。在通过建筑学硕士专业教育评估的38所建筑院校中,特别在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建筑院校中,相当一部分建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的研究领域属于城市设计范畴或与城市设计相关联。这为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提供了充足的师资保障。其次,我国建筑院校已开设大量城市设计相关专业课程。今天,我国大部分建筑院校特别是通过评估的建筑院校已将城市设计课程作为硕士研究生的必修课程。城市设计引论、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等课程成为建筑学硕士培养方案中不可缺少的必修环节。2009年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推行以来,在贯穿整个培养过程的设计课程中,城市设计课程更是其中的必要环节。可以认为,已开设的大量城市设计专业课程,为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奠定了基础。最后,我国建筑设计行业已拥有成熟的实践基地,可以提供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所要求的实习培养环节。我国的专业学位设置对实践基地有着明确要求。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越来越多的建筑设计领域的设计院、境内外建筑事务所等设计机构将学生的设计实践作为其发展的重要平台,形成了一大批既具有丰富工程设计经验,又掌握教学规律的高水平建筑师。特别是2009年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推行以来,体制化的设计实践基地快速成长。这为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搭建了实践平台。在新时期,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既是积极响应国家建设亟须和研究生教育改革精神的直接体现,又具备很强的可操作性。通过这一专业学位的设立,建筑院校可以和行业共同协作,大力培养城市设计专业人才,为提升我国城市设计专业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

4附录

4.1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草案)

(1)为适应我国新时期国家建设对于城市设计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培养类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依托建筑学一级学科,针对已经获得建筑学学士或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的建筑从业人员,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2)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英文名称为MasterofUrbanDesigninArchitecture,简称MUDA。(3)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掌握城市设计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熟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知识,能够胜任城市设计相关行业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4)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的招生对象,一般为建筑学学士学位获得者,或已获得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的职业建筑师。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学制为2年,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培养模式。(5)城市设计硕士的课程设置要充分反映城市设计实践领域对专门人才知识与素质的要求,注重以城市设计的思路、理论和方法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应体现整体性、综合性、实用性和一定的前瞻性,应以设计课程为重点,贯穿整个培养过程。(6)城市设计硕士的培养过程须突出城市设计实践导向,增加实践教学。研究生进行城市设计实习的时间不少于半年。(7)城市设计硕士专任教师须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重视吸收来自城市设计实践领域的专业人员承担专业课程教学,构建多样化的师资结构。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指导教师宜由建筑院校教师和设计机构实践基地的建筑师担任。(8)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设计)选题应与城市设计实践紧密结合。学位论文(设计)应有一定前瞻性、难度及必要的工作量,其形式可以为城市设计理论研究或城市设计专题。学位论文(设计)必须由攻读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者独立完成,能体现其综合应用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9)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设计)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均需有城市设计实践领域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10)修满规定学分、完成城市设计实习并通过论文(设计)答辩者,由国家批准的研究生培养单位授予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11)根据2015年7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关于《学位证书和学位授予信息管理办法》的通知,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证书由学位授予单位自行印制。

4.2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简介(草案)

(1)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性质与特点。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是为适应我国新时期国家建设对于城市设计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设置的。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的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适应城市设计行业和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专业学位与工学学位处于同一层次,培养规格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上有明显差异。工学学位按学科设立,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培养学术研究人才;而专业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在于突出城市设计实践导向,课程设置充分反映城市设计实践领域对专门人才的知识与素质要求;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分析能力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应体现整体性、综合性、实用性和一定的前瞻性。(2)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系统掌握城市设计与设计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熟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知识,能够胜任城市设计工作和城市设计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城市设计专门人才。(3)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方式。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采用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学习方式;学制一般为2年;采用课程学习、设计实习和学位论文(设计)并重的培养方式。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采用学校导师和实践基地导师“双导师”培养,或学校导师负责的指导方式。“双导师”培养模式中,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由本单位相关学科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担任,并聘请设计机构实践基地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人员担任联合导师。(4)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特色。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培养目标上,培养城市设计领域中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第二,在培养方式上,专业学位课程设置以设计实践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设计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性与实践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设计实践课程;教学过程重视运用设计专题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整个培养过程中,要求有为期至少半年的实践环节。(5)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方式。学位培养计划包括3个主要环节:第一,专业课程学习1年,以城市设计专题为主干课程;各专业课程重视和加强与城市设计实践的关联性,培养学生的城市设计能力和城市设计管理能力。第二,专业实习0.5年,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够在城市设计机构进行至少为期6个月的专业实习,并由相关单位出具专业实习证明。第三,学位论文(设计)工作0.5年,学位论文(设计)应当针对城市设计实践中的理论问题和设计问题开展研究,或与较为重要的城市设计项目相结合。学位论文(设计)应有一定前瞻性、难度及必要的工作量,其形式可以为城市设计理论研究或城市设计专题。学位论文(设计)由两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评阅,其中必须有一位来自校外的设计机构或管理部门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学位论文的答辩委员会由至少3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组成,其中至少包含一位来自校外的设计机构或管理部门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6)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招生。招生对象主要为获得建筑学学士专业学位的应届毕业生和已获得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的职业建筑师。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需参加硕士生全国统一入学考试,择优录取。考试科目为:政治理论,全国统考。英语一,全国统考。城市设计基础,由招生院校组织命题和考试。考试内容包括:城市设计理论、建筑学基础知识、中外建筑史、中外城市规划史等。以简答题、论述题为主要题型,考卷满分为150分。城市设计考试内容:以快题设计形式完成2~5公顷范围地段的城市设计。考试时间为3小时,考卷满分为150分。(7)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就业与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城市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城市设计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选择的主要用人单位是从事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城市规划等领域的相关机构和管理部门。今天,中国城市发展的重点已经由规模和数量的增加转变为品质和质量的提升。城市设计关注空间的形式与风格,其目标在于创造美好的城市风貌。从国际上看,几乎所有的境外建筑事务所,包括著名的建筑师事务所都把城市设计作为其主要的设计领域。也就是说,建筑师是建筑行业中城市设计领域的主力军。目前,中国越来越多的建筑设计研究院设立了城市设计所、城市设计中心等专业部门,在城市设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创作方面取得了大量优秀成果。不少建筑院校已经设置了城市设计研究所等教学和科研机构,并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在本地区和本行业中有影响力的城市设计人才。同时,很多高校的建筑设计研究院在城市设计实践中同样取得了丰硕成果。新时期建设“美丽中国”的发展目标,意味着中国未来的城乡建设对城市设计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大。

4.3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申请基本条件(草案)

发表建筑职称论文篇8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Cognitive Architecture;architectural design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1-0188-03

0 引言

2014年5月,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高等学校时,鼓励其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许多高校逐步开始转变教育观念,把专业建设作为转型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组建合作发展联盟,改造学科专业,打造双师素质团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搭建实践育人平台。

昆明理工大学城市学院于2010年创办,专门培养高等职业教育普通本科生。2011年学院设立建筑学系,同年进行建筑学专业和城乡规划专业招生,2014年新增风景园林专业。通过近几年走访合作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社会和企业对建筑学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多样化的;设计院和用人单位对于踏实肯干、了解技术、有实践能力、适应一线生产的技术人员需求量是最大的,因此,市场的明确需求提示了高职本科建筑学教育努力的主要方向。然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社会需求、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成果评价等因素都会影响最终的培养结果。从最近十几年的全国高职本教育模式探索来看,主要采用高职专科职业能力培养模式,后来演变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知识学习方面以“够用”为度,不强调系统性;部分院校的培养目标定位在”技术师”,其毕业生与普通本科毕业生学科知识具有系统性相比,更强调知识结构的综合性和基础性、能力素质的实践性。

在近五年的高职本科办学过程中,我系对培养方案进行了多轮调整,初步形成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的教育理念,吸收大量高技能双师型人才和理论研究型人才进行共同教学,激励企业技术人才培养,加深校企合作,对“高职专”教育而非“高职本”教育、人才培养不系统等问题进行了教育改革,改变重技术、轻理论的教学模式,从社会需求、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成果评价等环节进行研究探索。现就我系一年级的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谈谈个人观点,以期和同行进行相互探讨。

1 一年级建筑设计课程定位

一年级的《建筑设计(基础训练1)》是进行建筑设计启蒙教育的主要课程,也是建筑学的设计主干课程之一。作为建筑启蒙教育应注重学生主体能力的培养,应尽量激发新生对建筑学专业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认知建筑》是《建筑设计(基础训练1)》的第三个环节的课程(图1),该练习的教学周次共计6周。

2 课程设计思路

2.1 师资结构设计

基于城市学院“高职本”教育特点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需求,加之本系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一年级专业教学教师团队构成具有其特殊性和多样性。一年级建筑设计课程教师团队按照每名教师指导12人教学小组的师生配比,一般需要11至13位教师,主要构成分为系部内教工和外聘教师两部分。其中系部内教工组成,既包括2到3名青年教师,作为教师队伍中重点培养对象,要求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素养和教学经验,同时加强专业实践能力;又包括1到2名已经具备职业职称和宽厚职业素养的“双师型”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经验兼备。外聘教师组成,包括其他院校建筑学专业优秀教师和从企业中聘请具备职业资格和丰富工作经验的建筑师和工程师。“双师型”教师和外聘建筑师和工程师比例占二年级专业教学教师团队比例的60%以上。

通过“双师型”教师带动和校企合作的方式,完成必要理论教学的前提下,更大限度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最重要的是对建筑学专业相对应的行业动态有所掌握,并能将目前行业中的应用性技能传授给学生,使本系建筑学专业教学具备较强的职业化特征。

2.2 教学设计

本系建筑设计一年级教学实行“教学小组集体备课,大班授课,小组教学,个别辅导,集体评图”的方式,配合“专题设计”的教学模式,面向学生开放评图的公共平台,要求课题多样化和个性化。

①轮换制授课模式。每个课题学生在不同的教师指导下完成,从而学习不同的研究方法,训练和不同人群的合作与互助的能力。②采用现代教学手段。设计理论课运用直观形象的多媒体教学,安排学生进行大量有针对性的课后训练,提高手绘能力。

3 教学模式实施――以“认知建筑”为例

3.1 课程内容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建筑设计的构思和形成过程,二维和三维结合的设计方法,本课程的授课分解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要求学生掌握建筑图示语言内容,正确地识读范图(图2);A2绘图纸铅笔抄绘范图(平面图中附家具和房间名称);根据范图绘制东立面、反映建筑平面空间关系的轴测图(1:50);图纸内容与范图内容一致。

第二阶段要求学生用雪弗板、卡纸、泡沫等材料将范图制作1:50的模型(底板为600mm×300mm、屋顶需可拆卸);根据模型绘制建筑透视图(A3图幅);对范图提出修改方案。

第三阶段要求学生将修改方案的图纸内容综合排版于A1绘图纸上(墨线成图);平面图、立面图及透视图中增加恰当的配景、阴影或材质;制作修改方案的1:50建筑模型(底板为600mm×300mm、屋顶需可拆卸);注意图纸排版匀称性、绘图正确性、线形区分合理性、线条流畅性、图面黑白灰关系。

3.2 课程要求

第一阶段学生通过方案图范图抄绘练习加强对方案图表达的感性认知,根据范图学习绘制东立面图、屋顶平面图、轴测图,锻炼学生二维图示向三维图示转换的能力;第二阶段通过课题一的二维图示到三维空间的正向思维的转换思维已经开始确立,对方案图面表现也有了初步认识,课题二旨在从模型到图纸的逆向思维,强化对制图方法的认知;建筑单体为方形体量,面积可进行微调(原图总面积为54m2,调整后的总面积须在50-60m2),层数不变、建筑入口及功能不变的条件下,对建筑模型做修改设计,并对修改后的模型绘制图纸;第三阶段旨在对图纸排版能力及图面效果表达能力进行强化训练。

3.3 时间安排

该课程教学周数共六周。(表1)

3.4 教学成果及教学评价

认知建筑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识图和绘图能力,同时为后继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结合高职本科教学的定位和发展,促使本课程突出识图、徒手绘图、制作模型、尺规作图的能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内容重构,改变重绘图知识轻绘图能力,与行业脱节的课程体系,按照职业岗位的识绘图能力更新教学内容。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小组教学中多开展讨论会,将课程中的理论要点用识图与绘图检验,让学生深切体会知识的实用性。

从学生完成的作业情况来看,五年的一年级教学成果是丰硕的,出现了很多特色方案,学生的设计视野也逐渐开阔。通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基本能够具备较好的徒手表达能力、掌握简单的工程图制图规范,初步掌握了建筑设计的构思方式和方法,能够将构思准确且熟练的表达;逐步学会将理论教学与实际课题设计、模型制作及最终成果紧密结合。

在一年级高职本建筑学教学模式改革和探索中,我系从社会需求、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成果评价等环节进行调整,并注重各环节的衔接关系,逐渐改变重技术、轻理论的教学模式,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效果。通过一年级较系统的建筑设计专业学习后,二年级到五年级的专业学习过程中,学生“上手快”和老师”容易带”的特点非常突出。涌现出一批手头功夫强、构思能力强的学生,在大四下学期和大五上学期的顶岗实习课程中,合作企业反映,学生对建筑理论知识和工程制图规范的的掌握情况都有所增强,识图和制图能力、方案构思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明显提高,这与一年级打下的良好的建筑设计基础是分不开的。

发表建筑职称论文篇9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课程体系;分析报告

作者简介:谭正清,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工程造价、地基基础施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0-0051-04

一、职业岗位任职要求

1.培养目标。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要面向建设行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备与本专业技术领域相适应的文化水平与素质,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本专业相关领域工作的岗位能力、专业技能和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能从事建筑生产一线的施工技术管理、安全管理、质量管理等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持续可发展成为国家注册建造师。

2.主要职业岗位任职要求。

(1)施工员的工作职责。施工员岗位的工作职责宜符合表1的规定。

(2)施工员应具备的专业技能。施工员应具备表2规定的专业技能。

(3)施工员应具备的专业知识。施工员岗位应具备表3规定的专业知识。

二、课程体系构建

1.坚持能力培养的核心观。落实能力培养的核心地位,首先要突出职业性,以应用为主线构建专业基础能力、职业通用能力、职业核心能力的目标系统,明确能力培养的要求;其次,通过校企结合等途径,使教学与职业实践紧密结合,增强教学实践环节的比重。

2.贯彻多元整合的策略思想。在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时,注意遵循:①课程以目标培养的实际需要作为内容取舍、科目设置的标准。在课程内容上,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突出应用与实践;②课程内容应及时反映专业领域的最新发展;③课程内容的多元整合绝不是几门课程的简单叠加或随意拼凑,而是根据知识、能力的内在联系和相互间的逻辑关系进行有机整合。

3.坚持开放性原则。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构建了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拓展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的调节机制,能对整个社会的经济、科技的发展与市场需要做出快速反映,根据实际需要及时在内容上吐故纳新、在结构上调整组合。

4.实现整体优化的原则。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在课程内容、课程结构等方面均需大投入,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才能完成。因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制订了总体建设的规划、分阶段建设实施的措施,以及相应的质量监控与课程评价机制。随时收集实施情况,定期分析反馈信息,对课程方案做出及时修正或调整。

5.强调特色建设。为区域经济服务,课程体系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与地方经济的结合上。团风钢结构产业集群继2007年被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授予“中国中部钢结构产业基地”后,2012年2月被中国钢结构协会授予“中国钢结构产业基地”称号。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特定要求,创建特色课程《钢结构工程施工》,构建产学研结合的课程模式,是特色建设的一个主要突破口。并已经尝试着把钢结构企业的生产工艺引入课程,把课程活动延伸到企业,校企之间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课程在内容上、模式上都得到创新。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全面贯彻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观,坚持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贯彻多元整合的策略思想,坚持开放性原则,实现整体优化,强调特色建设。以建筑施工工作过程为导向(如图1),进行实际工作任务分析,提取典型工作任务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并形成行动领域对行动领域进行重构分析和教学归纳形成学习领域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教学设计情境化。基于施工过程的课程体系如表4,实现学生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一致性,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三、课程开发

以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为导向,进行实际工作任务分析,提取出典型工作任务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并形成行动领域对行动领域进行重构分析和教学归纳形成学习领域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六步法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教学设计情境化。现已经完成2010、2011、2012年三年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21门课程的课程标准的论证工作,并在三个年级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中教学实施。课程体系结构如图2。

四、评价

通过行业企业专家、校内督导、学生的综合评价,一致认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体现了人才培养目标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专项技能到综合技能的教育规律思路,制订5门专业核心课程,制定21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建设思路明确,周学时适中,有保证。课程标准格式规范、培养目标明确、内容完整充实、课时分配比较合理,就业前景良好。

麦可思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评价:据北京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的《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2011年度)和(2012年度)显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率等各项指标高于全国骨干校同类专业,如表4、表5。

参考文献:

发表建筑职称论文篇10

1 课程体系改革是重点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高职院校要对教学的理念、模式、内容、方法进行改革。对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来说,其课程体系分为理论基础课、专业素质课、专业实践课三个部分。

1.1 减少理论课的课时,突出实用。理论基础课主要涉及:①文化基础课。文化基础课主要包括: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英语、体育等,通过对上述课程的学习,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素质和人文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增强学生的体魄,帮助高职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勇于进取、敢于拼搏的精神。②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建筑力学与建筑制图, 建筑CAD设计基础等,通过开设上述课程,为高职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奠定基础,进而适应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同时为后期的终生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我院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其课时控制在总课时的40%左右,并且一贯坚持够用、必须的原则。

1.2 围绕学生的岗位能力开设专业素质课。专业素质课主要涉及:建筑识图、建筑工程测量、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等课程。结合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进而开设专业素质课,其课程选择一贯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在开设各门课程的同时安排相应的实践课,突破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的鸿沟,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完成一定的专业理论课之后,可以到设在校外的实习基地进行实训,通过实训对理论知识进行巩固。

1.3 专业实践课程注重职业能力素质培养。在实践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在建筑生产一线具备顶岗工作的能力。专业实践课主要涉及认知实践、计算机辅助施工组织设计、工程实践及岗位实习等课程。通过校企结合的模式,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两种教学资源,采用顶岗实践、工学结合、社会实践等方法,让高职学生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提前进入岗位角色,让学生“零距离”上岗。

1.4 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双证书”制度。在课程体系中纳入施工员、预算员、资料员、质检员、材料员等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关联的课程,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就业需求,选择报考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当毕业的时候,学生一手拿着毕业证,一手拿着相应的资格证书,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1.5 改变教学理念,教师要转变自身的职能,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提供教学服务,教师将服务的思想融入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健全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制定专业的技能培养方案,走产、学、研合作之路;以人才培养目标作为教学内容,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和揉合,通过简明扼要的形式传授给学生。

2 强化实验和实训,走校企合作之路

2.1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对学生进行工程实训,根据课程内容设置相应实训项目。通过完善实训设施,满足学生的实训需要。借助校企合作模式,高职院校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以及人才测评标准等。学校要对学生的业务能力重点培养,同时企业也选择优秀的毕业生到企业工作,形成校企的良好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