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建筑设计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0 19:01:06

发表建筑设计论文

发表建筑设计论文篇1

关键词:建筑设计;图像;图像表达

1 建筑图像便于人们观看建筑方案的形象,并对其形成判断

建筑图像本身作为应用技术与设计艺术的结合物,是一个涵盖广泛的研究课题。有研究者正致力于建筑工程方面的图像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在保证信息传递完整和准确的前提下,让建筑设计、工程投标及施工等过程更顺畅,让不同知识背景的人都能对建筑图像形成直观和准确地判断。

1.1 图像表达和图像处理的主要内容

广义上,图像就是所有具有视觉效果的画面,它包括:纸介质上的、底片或照片上的、电视、投影仪或计算机屏幕上的。国际图像艺术推广机构对图像处理流程的阐述是:图像处理是对图像进行分析、加工和处理,使其满足视觉、心理以及其他要求的技术。图像处理是信号处理在图像域上的一个应用。大多数的图像是以数字形式存储,因而图像处理很多情况下指数字图像处理。

1.2 建筑工程图是工程项目建设的技术依据和重要的技术资料。

建筑工程图是以投影原理为基础,按国家规定的制图标准,把已经建成或尚未建成的建筑工程的形状、大小等准确地表达在平面上的图样,并同时标明工程所用的材料以及生产、安装等的要求。它是工程项目建设的技术依据和重要的技术资料。建筑工程图包括方案设计图、各类施工图和工程竣工图。由于工程建设各个阶段的任务要求不同,各类图纸所表达的内容、深度和方式也有差别。方案设计图主要是为征求建设单位的意见和供有关领导部门审批服务;施工图是施工单位组织施工的依据;竣工图是工程完工后按实际建造情况绘制的图样,作为技术档案保存起来,以便于需要的时候随时查阅。

2 建筑设计领域图像表达形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

最近几年,未来主义的建筑设计大师们在建筑视觉方面的影响表现得异常耀眼,无论是库哈斯设计的中国央视新大楼、安德鲁斯主笔的中国国家大剧院、还是扎哈・哈迪德“操刀”的意大利卡利亚里现代艺术博物馆等,都充分展示了设计师们对传统建筑形式的突破,并创造出一些全新的建筑图像表达形式。从他们的设计图像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建筑空间的非物质属性和对文化符号的构筑。

2.1 以“图像”和“形象”为中心的视觉文化传播系统构筑了我们新的视觉生态环境

以视觉为中心的符号传播系统正向传统的符号传播系统发起挑战。图像化造型是一个显著的特征,这种造型和符号所追求的是引发受众的深层次对文化的记忆和对未来的想象。库哈斯伦等人执教的伦敦建筑联盟学院(AA)在现代世界新的文化形态作为他们作品的主题与造型方面有着很好的尝试。

因此,信息化的后工业社会中,文化的表现与传播形式已经发生根本的变化。现代传播科技构筑了全新的文化传播系统,以“图像”和“形象”为中心的视觉文化传播系统构筑了我们新的视觉生态环境。

2.2 当前建筑工程领域在图像表达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为加强对建筑工程质量的管理,国家出台了《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等法规制度。这些制度通过对各类建筑施工图等图纸进行审查等形式,来保证建筑设计过程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审查合格才能准许施工,能有效保障建筑建成后的使用不会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健康、环保,以及其他公共利益等造成损失。

除施工图外,建筑图还有其他多种形式,手绘建筑表现图就是其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手绘建筑表现图是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建筑及室内装饰等设计行业中应用较广的一种图像表现方式。它的目的主要是设计师用来表达设计意图,客观上也是设计师与客户进行项目沟通的桥梁。因此手绘建筑表现图既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一门借助图像传达设计思维的语言,正因为如此,其在现今设计行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建筑业的增长速度很快,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在这样的背景下,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在建筑图像表达方面主要体现在:其一,无论是设计和施工方,还是客户方,存在着刻意压缩前期推敲设计方案,不求图像表达的准确和美观问题,过于追求建设工期的现象,其中一些建筑施工图在绘制过程中由于欠考虑或赶工期等原因存在一些问题,给设计方、施工方,乃至使用方等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其二,红火的建筑行业也形成了投标环节激烈竞争的局面,部分建筑设计从业人员急功近利,片面强调建筑图像很“炫”的视觉效果,而忽视了深究建筑图像的准确性等问题。

2.3 建筑工程行业亟须建立一套图像表现规范,视觉形象统一的模式

在中国,建筑工程图图像表现研究的应用领域,还未形成具体模式,同类研究更是寥寥无几。过去,建筑设计的过程就被看成是一种艺术创作的过程,建筑图像对于建筑师而言就好比战士的宝剑一样重要。那个时候建筑图像主要是通过草图表现出来的。随着工业化时代的推进,科技发展的浪潮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态势。在计算机日益发达的今天,很多建筑师逐渐地关注各种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对图像表达的培养。

建筑工程等行业亟须建立一套图像表现规范,视觉形象统一的模式。使过于专业化的工程图,通过技术与视觉艺术化处理,在保证信息传递完整和准确的前提下,让建筑设计、投标及施工等过程交流更顺畅,让不同知识背景的人都能对工程图形成直观和准确的判断。

3 建筑工程图像表达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在建筑设计中,方案图、透视图以及施工图等的绘制是整个设计过程非常重要的阶段。在这些阶段,设计者和图像绘制着密切配合,将头脑中创意构思出的建筑形象逐步由抽象到具象,模糊到清晰,并在位置、尺寸形状上落实出来。这些绘制建筑图的阶段,应该调动设计师的专业知识,在空间组织上要充分考虑到建筑物的用途,满足使用方的功能使用要求;在建筑形象上要配合功能定位,既落落大方,又独具美感,牢牢把握住建筑实用性和艺术性的要求。

3.1 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组织建筑设计图纸,是建筑工程图像表达研究的保障

我国目前的建筑工程设计一般划分为三个基本阶段,依组织实施的流程分别为方案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

三个阶段的基本任务主要是:方案设计阶段主要任务是建筑方案的宏观定性;初步设计阶段主要任务是方案设计的进一步深化,是各专业对方案的宏观定性;施工图设计阶段主要任务是施工图设计的主要阶段,是各专业对(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工程实施的具体量化。

国家有关建筑工程的规范针对建筑施工的表达主要分两个部分,即文字部分和图形部分。文字部分包括:封面与目录、建筑设计说明、建筑施工用料表、门窗表、节能及日照计算书;图形部分包括有:总平面图、建筑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大样详图等。

无论所设计的什么类型的建筑,无论建筑规模大小,均严格按照以上规定组织建筑设计图纸制作,并开展图纸的图像表达制作。这是进行建筑工程图像表达研究的规范性保障。

3.2 充分汲取国内外建筑图像表达研究的最新成果,跨学科进行研究是建筑工程图像表达研究的主要思路

通过前文对国内外建筑图像表达方面的介绍和分析,我们可以借助互联网络对具有典型性和类比型的图像进行试读;对繁杂、复样的表达形式与手法进行概括;对不同应用领域、不同面向的图像,从媒介形式与材料技法的角度进行阐述与分析。以上方式可以采用文献归纳法、图像分析法、综合研究法等方法进行。

同时,研究者还可以充分利用当代艺术、现代建筑理论、计算机数字媒体技术、建筑工程制图等学科领域之间的交叉和互融研究成果,来论述建筑工程投标领域图像表达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综合研究的方法避免线性研究的局限。利用计算机软件及图像交互技术,借鉴现当代实验建筑绘画的某些表现手法,进行一系列建筑工程图像设计实践,尝试建立基本的实验模式。

3.3 确定研究范围,重点及创新点

对建筑图像的表达研究,首先必须力求准确定义建筑图像的表达形式,站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把建筑设计、投标及施工等环节中各种复杂的、综合的图像视觉关系,通过直观且相对规范的方式表达出来,以起到指导工程实践的作用。研究者宜直接参与到建筑设计工程实践中,跟踪和调研研究成果的优点和不足,及时调整研究内容。

(1)研究范围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部分:其一,建筑图像运用于非构件性符号。它在建筑空间中本身就是一个完整信息载体,发挥着所含信息的传播作用,是以一个单独个体的形式出现的。其二,建筑图像作为功能性构件。它与空间的其他部分共同组成了整体,以此种形式传达空间中所包含的信息。其三,建筑图像运用于建筑结构形态。将图形设计中的构成原理应用于建筑结构形态,使建筑结构具备了图形的因素。

(2)研究的重点。其一,充分调研行业及企业,了解评审专家、设计师、施工人员等对建筑图像表达的看法,总结和归纳建筑设计、投标及施工等对图像表达存在的主要问题;其二,对国内外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绘制的建筑设计图,在色彩渲染等方面的最新成果进行分析研究;其三,借助设计学科基本理论,分析建筑设计方案图的图像表现在视觉形象构成、图形结构要素等方面的基本模式;其四,相关建筑设计工程投标的标书文件对建筑图像中涉及的材料视觉、触觉等的表现形式进行分析研究,初步形成研究成果。

(3)研究方式及创新。研究中,可以充分利用当代艺术、现代建筑理论、计算机数字媒体技术、建筑工程制图等学科领域之间的交叉和互融研究成果,来论述建筑工程投标领域图像表达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综合研究的方法避免线性研究的局限。

并且,利用计算机软件及图像交互技术,借鉴现当代实验建筑绘画的某些表现手法,进行一系列建筑工程图像设计实践,尝试建立基本的实验模式。

突出应用领域的创新是课题研究的根本课题,重点解决应用层面的几个问题,如工程投标图集过于枯燥,图像不够美观的问题,使建筑工程图的图像表现更加直观;解决工程设计团队与施工团队间沟通不顺畅的问题,使建筑工程图的图像表现更加准确。

参考文献:

[1] 李顺.图像处理技术在建筑视图中的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2] 朱建国.论土建工程图表达能力的培养[J].高等建筑教育,2013(06).

发表建筑设计论文篇2

回顾中外古代建筑史,可以发现哲学对建筑设计的巨大引导作用。宗教建筑因其在建筑艺术和建筑技术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崇高的社会地位成为西方古代建筑史的重点研究对象。宗教建筑中“神性”和“人性”的较量,或者说是宗教和世俗之间的斗争是研究宗教建筑乃至整个西方古代建筑史发展演进的一条重要线索。神性占主导的时期,宗教领袖作为神在人间的代表被无限崇敬,建筑利用幽暗、压抑的空间体现神的崇高和宗教领袖的权威;人性占主导的时期,建筑体现出世俗化的倾向,宗教神秘感和压抑感明显减弱,取而代之的是人性的张扬和对世俗生活的美好期望。古埃及的金字塔和神庙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神以及神在人间的化身———法老的崇拜和敬畏。金字塔以其高大沉重的体量和简洁精准的几何形体反映出神权和皇权的威严和永恒。神庙建筑利用强烈的秩序感和压抑的空间感体现出神的强大和神秘。

神权政治成为古埃及建筑的主宰。古希腊具有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创造了丰富的精神文明,是欧洲文明的重要源泉。古希腊的建筑追求人性美而不是宗教精神,体现了平等、民主的世俗精神,优雅而明亮,功能也更加实用化。而古希腊建筑中精美迷人的比例尺度以及完美细腻的人体雕刻都明确体现了古希腊自然哲学的思想。毕达哥拉斯学派以数为万物法则的理念与古埃及的神权建筑的精神内涵有着本质的不同。雅典卫城充分表现了这种世俗情怀和审美追求。古罗马统治者通过宏大壮丽的建筑炫耀自己的丰功伟绩和古罗马帝国的空前强大。古罗马城市中拥有巨大尺度穹顶的建筑和纪念帝王个人功绩的广场都强烈地反映了这种精神追求和需要。万神庙、竞技场、凯旋门、凯撒广场、输水道等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进入中世纪后,神学再次占领了统治地位,建筑也变回了神权统治的工具。适合世俗精神需要的希腊十字式教堂不再流行,取而代之的是适合宗教崇拜需要的拉丁十字式教堂,集中式的穹顶因为降低了宗教领袖的神圣感和向心力也被教廷打压。哥特式教堂体现了这一时期世俗精神针对宗教权威的抗争。高耸的室内空间使人们对天的向往远远超过了对宗教领袖的关注。哥特式教堂成为建筑师和工匠们宣扬自身工艺、审美,歌颂世俗之美的载体,在神高阔威严的空间里顽强地表达人性的存在。文艺复兴的光芒穿透了中世纪的黑暗,带来了智慧的复苏和人性的光辉。拥有恢宏的集中式穹顶的佛罗伦萨大教堂和圣彼得大教堂都体现了人文精神的回归。文艺复兴之后建筑出现了一段时期的波动性变化,古典复兴、浪漫主义、巴洛克、洛可可粉墨登场,建筑特征不再统一,但各自都明确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

这一时期哲学思想不断变化,建筑形式也随之变化。建筑形式的变换印证了人们的思想上的变化;相反,了解当时人们思想的变化也更能理解建筑发生的变化。古代欧洲建筑如此,古代亚洲建筑亦是如此。中国古代建筑是基于古人的哲学思想而产生的。中国古代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都源于天人合一、宗法思想、阴阳五行等哲学思想。例如,中国古代建筑多用木材而不用石材与中国古典阴阳观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卑宫室”传达了儒家思想中不过多追求奢侈高大建筑的观念。群组建筑内各单体的等级关系和空间序列表现了古人重宗法、重伦理、重社会秩序的世界观。儒家思想长期处于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的统治地位,使得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相对于欧洲哲学思想的阶段性变革而言变化较少,也因此影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速度。鸦片战争后,工业革命以及资本主义哲学思想在中国逐步传播,使得中国建筑界有了新的突破,出现了很多适应工业化需要的新建筑。日本的桂离宫体现了传统日本哲学中的禅宗思想。桂离宫从整体布局到每一栋建筑,再到建筑的每一个细节,都深深地烙下了禅宗思想的烙印。纵观世界古代建筑史可以看出建筑随着思想变革而产生的时代性变化,建筑明显地反映出当时的社会人文历史环境对人们建筑观的影响甚至决定作用。

2哲学思想与近代、当代建筑

20世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的作品深刻体现了建筑师个人的世界观对其个人建筑设计的影响。而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论战的焦点不在设计手法上,而在建筑哲学上,也就是建筑观的论战。当代世界著名建筑师都持有一套深具哲理和个性的建筑思想。哲学因素在建筑大师的建筑设计中发挥了显著的引导作用。关注当代建筑师的作品,首先要了解建筑师个人的建筑思想、建筑哲学和建筑观。当代建筑理论的发展呈现了多元化的特点,愈加明显地体现了哲学的引导甚至决定作用,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解构主义建筑和非线性建筑的出现。解构主义建筑是基于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发展起来的。解构主义哲学强调打破现有单元化的秩序,包括社会道德秩序、伦理秩序、个人思想准则甚至由人的内心抽象的文化底蕴所形成的无意识的民族性格等等。而解构主义建筑则运用相贯、偏心、反转、回转等手法,具有了运动而不安定的外部形态。非线性建筑植根于德勒兹的哲学思想,以“平滑”思想和“游牧空间”去“生成”建筑,像植物生长一样,用自然的状态实现建筑设计,而不是将建筑与自然对立起来。非线性建筑是非线性哲学的物质实体,而不是简单的建筑视觉设计。也正是因为如此,业内将一部分空有其表而无其实的建筑定义为“伪非线性”。直接将哲学理论作为建筑设计理论是近一时期建筑理论发展的特点之一。这种理论上的哲学思想的明晰和外向性表达,给建筑设计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回眸最近半个世纪的建筑理论的发展,可以发现建筑师不仅从哲学思想中汲取灵感,甚至将哲学思想直接作为建筑设计理论的源泉和根基。哲学与建筑设计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哲学直接引导了建筑设计的进行。同时建筑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手段,将实用功能与哲学思想糅合在一起,使建筑设计有了完全不同的思路和手法。

3哲学对建筑设计的引导作用

3.1理解新建筑

从传统的艺术、力学或者施工技术发展的角度分析当下建筑界各种新理论和新作品的出现,不易得出令人信服的理由,但从哲学层面去思考,认识到建筑是建筑哲学的表达的时候,就容易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那样的建筑理论和新颖建筑迸发出来。例如在中国国家美术馆投标中,库哈斯的设计没有采用传统的走廊加展厅的排列方式,而将展厅设计成“街”,展品的分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设计不仅体现了建筑师对建筑功能的认识,也体现了他对人、对文化、对行为方式的新理解。用哲学视角分析蕴含丰富哲学思想的新建筑,更容易理解建筑师的初衷和建筑作品的内涵。脱离哲学思想的新建筑往往徒有其表,哗众取宠。

3.2创新建筑设计

创新建筑设计,就是要打破常规,打破思维定势。思维定势对于建筑设计来讲,可以理解为“用别人的建筑观来做自己的设计”。大家都这么做,就是所谓的“常规”。建筑方案最吸引人目光的首先是“想法”,其次是艺术性,最后是功能造价等技术性问题。或许“首哲学、次艺术、后技术”是人们审视一个设计作品的常规顺序和心理状态。从哲学层面上入手,建筑师综合历史、文化、社会生活、建筑技术,产生的一个不同于以往的、更符合时代要求的设计理念并将这个设计理念作为核心展开设计,可以找到创新建筑设计的突破口。“本土建筑”寻求地域历史文脉的传承性。“山水城市”具有深刻的生态学哲理,其目的是建立“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人类最后的环境。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融合东西方文化理念,反对机能主义,认为建筑是人与自然的中介,是一座脆弱理性的庇护所。光、水、风教堂系列是安藤忠雄表达其建筑思想的杰作。作为非科班出身的建筑师,安藤忠雄凭借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成为建筑界特立独行的鬼才。创新建筑哲学可以提升建筑设计的品味,使建筑更具深度,更有内涵。建筑外在表现形式创新的动力来源于哲学思想的创新。从哲学高度审视建筑的社会功能,实现利用建筑解决社会发展问题的理想,是建筑设计进入更高的境界的途径之一。

3.3创新建筑理论

“反映人的精神需求并解决社会问题”是新时期人们对建筑、对建筑师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创新建筑设计必然要求创新建筑设计理论。与时俱进的建筑设计,要求从实用功能、精神需求两个方面满足人的需要。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看,满足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是较低层次的建筑目标;社交需求是很多建筑正试图达到的目标;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是建筑的高级目标。让建筑满足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首先要分析需求要点,整理设计目标,然后才是寻找途径实现该目标。缺乏哲学分析手段,建筑师很难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哲学与建筑设计的跨界联姻,使建筑理论有了新的突破口。建筑设计理论的发展必须适应人类物质、精神需求的发展。今后的建筑设计理论已经不再满足于外观、空间、功能、安全等较低层次需求方面的内容,更多地关注了满足较高层次需求的哲学思想的创新。马斯洛晚年提出“超自我实现”需求,犹如音乐家在演奏音乐时感受到的短暂的“忘我”体验。建筑应该帮助身处其中的人实现“忘我”,达到人类需求的终极目标。建筑设计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需求必然要求将建筑设计上升至哲学高度,用更高的视角、更宽广的思维去审视、去思考。建筑设计理论的发展对哲学的依赖程度也会逐步加深。

4总结

发表建筑设计论文篇3

[关键词]地域文化;建筑设计;表象;精神

文章编号:2095-4085(2016)09-0058-02

文化的发展是多年来人们探索和生活积累的成果,文化具有民族性、地域性以及历史延续性,不同的民族文化对当地的环境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生活在物质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也延续到精神领域和文化领域,对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以及意识形态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地域文化形成的基础上,本文主要研究其对建筑设计产生的影响,以下是具体分析。

1建筑设计中地域文化的表达方式

1.1地域材料的使用

在建筑设计中会依照当地的的特色进行建筑设计,这也表达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现如今倡导低碳环保,资源循环使用的情况下,我国古谚“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对建筑设计起到了非常大的影响作用。这句话在现代所折射出来的意思是使用当地的已有资源发展当地的特色产业,建筑设计也不例外,例如,在陕北地区就会有很多窑洞,在云南地区出现诸多的傣族竹楼,可以说不同的地域特色文化所打造的建筑形式也是不同的。在一些地热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火山石资源非常丰富,因此就可以借此尝试石材拼凑建筑,也就是说让建筑披挂一层石头外衣,以此增加人们对此类建筑的亲近感。

1.2建筑语言的隐喻

每一种建筑都诠释了自己的语言,建筑场所是空间性的地域表达方式,人们在场所中对建筑产生了解,建筑并不是完全的模仿,其主要是在地域特色的基础上追随色彩、材料以及各种质感,以此表达出场所中的文化隐喻。例如,在苏州的博物馆,人们对其第一感受就是整体感非常强,尽管是现代化建筑,但是依然能够看到传统的时代特色,而从屋顶的形式上以及各种空间的组合上再到室内的装饰上都具有整体性的特色,完全反映出了江南水乡的文化气息。这种建筑手法就是用新的建筑设计表达旧的文化,也是用现代化的设计方式表达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记忆[1]。

1.3精神的表达

地域主义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就是让建筑和地域文化之间相互融合,在建筑设计中很多描述性的语言都是对传统文化的借鉴,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创新性也非常高,并且也呈现出人们对建筑的一种精神性需求。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设计师,都会将自己的设计思想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之中。例如,贝聿铭设计师在使用现代主义思想的过程和江南的文化进行和融合。建筑从设计开始一直到施工再到竣工,整个过程中都会表达一定的思想,可能是现代风思想,也可能是生态文化思想,这也都是建筑师对自己思想和精神的表达分析[2]。

2建筑和文化的关系分析

建筑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也是接纳不同文化的载体,建筑和文化是两个紧密相连的概念,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是属于包容性的关系,相互映衬,相互反应。在人类文化中,所有的都能够归结为物质层面、心物层面以及心理层面,因此对于建筑的发展来讲,这几个层面在建筑上的表现就形成了建筑要素、建筑艺术以及建筑语言和建筑形式。这几个层面的文化特征更加明显,从表象到精神都显现了特色的存在。从当前的建筑设计大环境上看,不同的建筑师拥有不同的建筑理念和建筑意识,这对传统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来讲也是一种可持续性的发展[3]。

3建筑设计的地域文化表象和精神

地域文化能够极大的体现出一个地区的文化特点,对于建筑学的影响非常广泛,基本可以归结为在物质层面、心物层面以及心理层面。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成为一种表象内容,并且也渗透在建筑的作用和功能上,建筑艺术和建筑技术更蕴含了地域文化的特点。这种建筑和文化的迎合直接对人们的生活和人们的精神产生影响。例如,在传统的屋顶建筑上,建筑材料的使用上以及装饰图案上都能够对现代化建筑设计产生直接性的影响,无论是延续性还是创新性,现代化建筑都有章可循。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精神层面内容的夯实让建筑的形态也不断的前进,很多不同思想以及不同文化能够融合在一起发生碰撞,由此文化建筑出现,这对人们的现代化生活以及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人的思想决定了人们未来的行动和行为,建筑师对地域文化的了解也是建筑发展的基本方向,更是一座建筑文化积累优劣的表现[4]。精神对人的作用对城市发展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在此过程中,建筑的表象和精神也反映了一个城市和地区的文化形态,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4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呈现的表象与精神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建筑是文化的反应载体,文化是建筑的表现形式,不同地区文化不同所以出现的建筑设计也不相同,这样也更加体现了民族的特色感。表象和精神都是对建筑设计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也正是这些表象和精神的存在让我国的现代化建筑走向多样性发展的空间,这是一种继承和发展,也是一种积累和循序渐进的景象。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对地域文化的发展以及建筑设计的优化起到一定的促进性作用,给建筑设计师带去一定的思考和建议。

参考文献:

[1]辛酉阳,连自宝.C文化中心建筑设计项目风险管理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2016,39(7):107-111,114.

[2],吴永发.文化之型化在安徽阜南县文化艺术中心建筑设计中的体现[J].工业建筑,2014,25(8):68-70,83.

发表建筑设计论文篇4

【关键词】地域文化;建筑设计;表达

建筑,是一面镜子,形象而又具体的反应着时代的需求和当地先进的文化。古今中外,一件好的建筑作品,必然离不开对地域文化的灵感与启示。当人们从一个城市进入到另一个城市的时候,从他们的建筑上就可以很容易的看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这就是建筑设计的魅力,这就是地域文明的象征。然而,随着我国建筑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一些极富地域特色、富含文化韵味的建筑和街区被那些形式统一、缺乏地域性、独特风格的建筑无情的取而代之,地域文化式建筑似乎正慢慢地被人们所遗忘,为此,我们要高度提倡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表达,要对地域建筑进行保护、更新与发展,要让优质、引人的建筑从地域的土壤中培养出来,让文化的光芒在建筑设计内涵里绽放出来。

1.地域文化建筑的内涵

地域文化是在一定地域内,以地理环境为基础,形成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其形成是自然因素如地形、气候、河流,和人文因素如经济、宗教、政治、艺术的综合作用。从广义上来说,地域文化的建筑反映了当地的人民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价值观念、社会风俗、生活方式、社会行为等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它是人们通过体力与脑力创造出来的成果,是沉淀与升华的物质和精神的结晶。之所以地域文化造就了建筑的一大特色,那是因为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文化中所隐蕴的内涵对人们的思想、行为、心理和生活方式潜移默化的产生不同的影响,由于这种种的不同,建筑设计者跟随不同地域的构思灵感,结合不同的文化情景,就建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建筑。可以说,不同的文化土壤可以滋生出不同的建筑特色,地域文化与地域建筑是相辅相成的,是共同推动、不断演进的。

走进一座城市,从建筑上就可以看出所在区域的人民都在追求着什么。以全球化为背景,放眼各国的建筑建造,可以很容易的解读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如欧洲的城市中心多为广场、教堂,这说明欧洲人重视历史和政治;美国的城市集中地带多是高层的摩天大楼,这是在向世人们显示美国人看重经济效益,强调物质的实用性;再如我们中国,中国多于皇室建筑,喜欢修筑庭院、园林,这表明中国的地域文化具有很强的内向性、封闭性,正是因为这些性质,创造出了一件件独具特色的建筑作品。综上所述,大到每个国家,小到每个地区,建筑内涵在各自的领域中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特殊性,这些特征是动态的、是发展的,用建筑的方式来展现地域文化的风采,这不仅对建筑,也是对地域文化的一次生动而又形象的完美诠释。

2.注重地域文化建筑的原因

近年来,我国各式建筑风起云涌、层出不穷,如浪潮般铺天盖地。然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建筑文化也走向了国际化的道路,使得建筑类型出现了趋同现象。虽然,吸取国外的文化精髓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城市面貌也可以焕然一新,但各个地区独有的文化特殊性、民族性却一点一点的被压抑了,致使建筑风格、建筑形式雷同,同时,地域建筑的特色慢慢消逝、城市的地域文化亮点也得不到很好的发扬与传承。所以,注重地域文化建筑的建设有理有据、势在必行,而且也是无可厚非的。

地域文化是建筑的灵魂,建筑是地域文化的标志。每个地区若想展现他们的文化气息、民族风情,通过建筑艺术去表达那是再恰当不过了。就拿我们伟大的祖国来说,我国是有着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大国,56个民族里个个都拥有着自己独特、深厚的文化,这种底蕴怎么既形象又具体的展现出来呢,那就要堂堂正正、活生生的摆在世人面前,将地域文化融入到建筑设计当中,就是一个完美的举措,优秀的建筑可以代表一个地域的精神面貌、文化内涵,将不同的地域风格,不同的历史传统,不同的民族背景用建筑设计者的大画笔可以体现的淋漓尽致,之所以注重地域文化建筑的原因,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就是要保护各地方的文化遗产,不要让它被时代所冲刷,要彰显个性,突出特点,让宝贵的地域文化依附建筑世代传承。

3.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表达方法

3.1找准切入点

关于地域文化建筑的切入点,顾名思义,就是要注重地域与文化。中国的文化历史源远而流长,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的地方造就不同的建筑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美的概念要求越来越高,处于全球一体化经济的今天,国外现代建筑的各种理论思潮、流派如洪水般的涌入,建筑设计主题也是空前的活跃。那么,如何找准地域文化建筑的切入点,如何继承并且汲取先进建筑文化的精华而又不失对原有文化的保留,这是每一个建筑设计师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3.2突出重点、表达准确

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的表达,不是对躯壳的塑造,而是注重感情的抒发。建筑设计者在对地域文化建筑的创作过程中,要将人们的价值取向、生活方式、风俗、心理需求、思维模式等因子融入到建筑构造中去,同时,对地理环境、民族风情、经济基础等方面也要进行综合、全面的分析,注意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从根本上、深层次找到建筑灵感,从而创建新的思路。地域文化建筑的特点就是民族、民间特色性,过于注重表面形式而忽略建筑内涵和地域文化的设计是没有生命力的,也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建筑设计师不能随波逐流,不要只会复制和粘贴,民间文化是一切艺术之根本,每个地区和每个民族都要形象化、现实化的表现建筑艺术,创造出与地域文化相结合,反映地域特色的建筑。

3.3总结经验,选学得当

建筑设计者就像一位优秀的裁缝和艺术家,可以将人们所想、所看、所表达的用形状建筑体现出来。所以,每一件有关地域文化的建筑作品都要细细斟酌、尽善尽美,要充分考虑与环境的相融合,尊重当地的地理特征和生态环境,灵活地运用当地的地方性材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适应当地的文化特征,总结以往建筑经验,搜集民间特色信息,使得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得以充分释放与发扬。

发表建筑设计论文篇5

关键词:建筑设计;原则;创新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建筑设计是一门复杂严谨而又富有艺术型的学问,提高建筑的性能和质量是必须的前提,在设计时不能一味追求建筑的艺术性而偏离实际,从现代建筑设计的重要原则出发,研究了现代建筑设计的技巧与创新。

1、建筑设计的重要原则

1.1整体性和综合性设计原则在进行现代建筑时必须遵循建筑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原则,建筑的整体性原则就是把要设计的建筑作为由各个组成部分构成的一个整体来全面研究整体的功能、构成及其发展规律,从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相互结合、相互制约的关系中揭示系统的特征和运动规律。

1.2联系性和动态性设计原则联系性设计原则要求在建筑设计中要考虑到相互联系的诸多方面,不仅要考察研究对象这个系统本身的各个方面,还要考察系统的环境。环境是系统存在的外部条件,系统都是在一定的外部环境中发生、维持和发展的,与环境中其他系统有着种种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

1.3有序性设计原则高层系统是由低层系统组成的,低层系统对高层系统具有构成性关系,同一层次的系统之间存在相干性关系。因此,系统都是有序、分层次的,是层层相关的结构关系,而且层次越低,结合度越强;反之层次越高,结合度越弱。结合度递减,层次结构更加稳定,由此可见,使用房间对功能区、单体对群体、基地对环境都具有构成性关系,其结合度应递减方能促进结构和功能的稳定。

2、建筑设计创新的

建筑设计创新的特征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所具有的特征也有所不同。但是一般来说它应该具备时代性、首创性、风险性、地域性和标志性。

2.1创新理念

设计者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有新意,能有所超越,并以其特有的个性让人耳目一新,因为建筑设计属于一种具有创造性质的劳动,所以每一位设计者都希望自己的劳动付出能有所收获,每一位建筑设计师都需要时刻的保持创新的理论和理念,这样才能在设计作品时影响到设计中的每一个具体因素,使作品有鲜明的个性,使自己的创新思想在作品上得以充分的体现。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要充分考虑让自己作品即具有独特的个性,同时还要与整个城市的环境相融,设计的作品不仅要美观,同时还要充分考虑人的需求,即美观还要具有实用性,同时一个优秀的设计作品还要有充分的文化内涵,在作品的结构、技术中充分的体现出一定的文化底蕴,这也是创新的一种表现形式。创新不仅仅只是形式、发表方面的点,它需要充分考虑多种综合因素,并在诸多因素中寻求到一个恰好的创新点。建筑的存在不仅仅是指其个体的存在,还包括其外部环境,所以建筑在与周边的环境形成和谐统一,这样不仅仅建筑自身,再加之外部环境等整体形象就是一种美的创造,这也是设计创新的关键。

2.2理论创新应该借鉴广泛

理论是指人们关于事物知识的理解和论述,是一种智力性劳动。在当代建筑的发展过程中,产生出大量的理论,其中包括各种实例分析、观念指导原则及集合了哲学思考与经验实证的系统化理论产出。那么如何提高建筑设计创作质量呢,这就需要设计者广泛借鉴国际领域的理论成果,各种新观念和新思想;大胆运用开放的观念,敏锐的思维,积极的利用国际先进理论和经验成果。在未来日子里,不断推动建筑创作向前发展,争取追赶和超过国际的先进水平。

2.3建筑设计创新的时代特性

时代的不同对建筑的功能要求也不同,因此建筑首先应该具备鲜明的时代特征。建筑设计创新目前处于数字建造时期。第三次工业革命产生的网络科技、电脑辅助制造、虚拟实境和互动科技等数字化的生产方式是影响建筑创新的关键技术。不仅如此,多项整合为混杂式设计和参数化设计对建筑的创新亦影响深远。数字建造时期的时代特征对建筑设计创新的主要影响体现在:设计构思虚拟化、建筑形态数字化、建筑使用智能化。

2.4知识理论上的创新

我国的建筑设计虽然在长期的积累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理论和实例可供参考,但要想建筑设计得到质量上的提高,还需要充分借鉴先进国家的设计理论和经验,在借鉴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开放性思维和敏锐的洞察力,吸取先进的经验和理论为自己的设计所用,开拓自己的创作构思和推理分析。

3、建筑设计创新的首创性

建筑的首创性包括两种形式:设计一种全新的建筑或者对已经的设计进行改良。创新往往与风险并存。建筑设计创新的风险性包括技术性风险、经济性风险和文化性风险。技术性风险是指其他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建筑设计的成果需要相当的时间,新技术的应用必然存在风险和不确定性。经济风险是指建筑具有投资高、周期长、设计难等特点,使得经济上具有不确定性。文化风险性是指建筑能否与大众的审美、文化相和谐,能否与当地的文化历史融合共赢。

环保设计理念

随着人类过度索取地球资源造成的很多环境区域的生态系统失衡,人类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直接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正是由于这样的形势,在全球范围内保护环境运动迅速发展起来。由人和自然组成的绿色和谐革命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起来,建筑生态型、家居型生态也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被提上了日程。其实有关生态的理念已经缺乏新鲜感,因为人类在不断进化发展的过程中,多多少少都存在着生态的朴素思想。通常来说,生态具体就是指自然和人之间的关系,建筑生态化就应对人、建筑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很好的处理,它需要为人类创造一个舒适的小空间,同时又要对大的周围环境实施很好的保护,促使有利于人类发展的资源能够持续存在。当前,我国在生态建筑方面已经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比如在日本、美国等地的部分建筑设计师已经成功研究了很多的生态建筑,同时提出了非常具有深度的建筑生态理论,我国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绩。设计环保绿色建筑是设计人员应当具有的社会积极态度,它势必随着不断进步的人类技术观念的发展而拥有更加宽广的发展前景。

4、建筑设计的关键创新

4.1功能创新是建筑设计创新的基础功能的合理性是建筑最基本的内容。建筑功能创新是指人们在设计和使用建筑的过程中,为了使建筑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而应用新途径和新方法的活动及其结果。建筑设计的功能创新可以分为内部空间功能和外部环境功能。建筑内部空间的功能创新具体表现为:引导精神的意境空间,即建筑所要达到的美学效果和审美效果。吸引人流的行为空间,即从人的行为与空间的关手,通过研究使用者对空间的使用方式进行建筑空间的设计。现代建筑应功能的适应性和复合性,建筑的功能体现为一种多层次的动态开放系统。建筑设计的外部环境功能,体现为其受到经济因素的制约,要承担起城市功能的义务,要展示整个城市的精神面貌、城市形象、历史和地域文化等。4.2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相融合

众所周知,建筑的存在是外部空间环境与场所不仅赋予建筑创作构思的某种特质的集合,它不是孤立的。它包容着建筑形式、空间因素所不能揭示的丰富的美学形式要素。即建筑形态设计与环境形态之间存在内在的统一及和谐的逻辑规律。尊重环境的整体性、多样性,从而创造出完美的艺术形象。这不仅表现在现代建筑新美学观念的重要因素;更能反映出建筑设计艺术的本身特征,以及对城市文脉、环境文理的尊重和认同。

4.3形态创新是建筑设计创新的外在表示形式建筑形态包括建筑的形式和情态,建筑形态的设计创新包括界面形态创新、形体形态创新和空间形态创新。(1)建筑界面是限定建筑空间的边界要素,是内外空间临界处的构件组合。建筑的外界面的形态往往影响到人们对建筑的第一感受,关系到建筑的整体形态,建筑的外界面形态目前主要有图像化、多层化、结构化、轻盈化的界面形态、每种形式有各有其优点。建筑要根据其功能的定位不同,来表现自己的独特艺术特征。(2)形体形态创新。建筑形体指建筑的整体形状构成,是展现建筑艺术美感、实现创新的主要手段之一。建筑的形体形态主要包括大众化的形体形态(娱乐形体、融合形体、几何形体)和符号化的形体形态(类型符号、地域符号和历史符号)和数字化的形体形态(数字化为工具的形体、数字化为主体的形体)。各种形体形态亦有其优缺点。(3)空间形态创新。主要是指多元化的空间要素和灵活化的空间形态。建筑的外部形态向多元、人性的方向发展,现代的建筑技术,已经可以使建筑的空间不在受到结构的束缚,而是全力表达空间所要表现的精神形式和空间形态。

结束语

为了满足人们对现代建筑的新要求,现代建筑的设计还必须要与时俱进,进行相应的发展创新,从而才能够使得现代建筑能够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吴辉华.浅析建筑设计创新方法[J].科技创新导报,2009(28).

发表建筑设计论文篇6

【摘 要】文章对现代建筑设计的意义及现代城市建筑设计方法进行分析讨论,提出了笔者的一些看法,希望对现代建筑设计向良好方向发展有些帮助。

【关键词】建筑设计;意义;设计方法

引言

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的步伐非常快,同时带来的是城市的污染严重危害了人们的健康,能源枯竭成为了城市的隐患,交通拥堵使城市失去了活力……回首我们城市以往走过的发展道路,是不是该放缓脚步,面对问题思考下如何更好地进行设计,满足社会需要,减少对环境和城市造成的损害。我们明确这些目标,运用科学的建筑设计方法,来实现对现代城市建筑的优化设计。

1 关于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是结合了科学、艺术、逻辑,形象等多学科,来组织空间,创造环境的劳动。这种劳动与普通的劳动不同,它是一种将抽象状态的理念构思转化为现实状态的建设用途图纸的过程,这种过程具有反复、循环上升的特点。在设计的进程中,由于设计条件的变化或建筑方案自身改善的要求,时常需要返回以前某个阶段重新推进。但这种反复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对设计的改进和提升,使之更加完善。这是一种循环上升的进程。项目图纸交付完毕也并不代表这种进程的结束,业主使用后对项目的优劣评价,自己对项目运作的总结分析,都是最宝贵的经验财富。这些经验将被带入下一个项目的循环运作中,促使后一个项目获得改进和提升。因此对现代城市建筑设计进行的思考和分析,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也是属于建筑设计的一项延续内容。

2 建筑设计的意义

2.1 建筑与城市的关系

城市的出现是人类从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在古代人们首先是根据生存环境,选择在河流的渡口或者是道路的节点来聚居,渐渐就形成小的村镇。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活动的繁荣,居民的要求日趋复杂多样,不同功能的建筑开始出现,慢慢演变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由此可以看到建筑是城市的必要组成元素,相互之间是系统从属关系。对于城市来说建筑就如同大海中的水滴,森林中的树木。

建筑从属于城市,但也能反过来影响城市。建筑是具有表现力的,它的形象能够表露建筑的功能用途,或者体现当时当地的特定思想符号和审美取向。在城市结构中,这种表现力超出了单个建筑,存在于它周边一定范围内的城市空间中。单体建筑的审美价值取向与该城市的主流是否相同,决定了它与城市环境的融合与否,也决定了该单体建筑对城市整体特色起到的影响是好还是差。

2.2 建筑与社会文明的关系

建筑是凝结了所处时代科学、艺术,文化、思想的综合成就。它是社会发展的物质载体,在满足功用的前提下,它的形象受其所处时代使用者的精神理念和审美观支配。当这种理念和审美观受到社会广泛的认同并在大多数建筑形象中体现时,建筑就会超越它本身的形象成为这一时代精神文明的象征,世代传承。

作为阶级社会产物的建筑物,它为相应的统治阶级服务。以中国传统建筑为例,它有严格的建筑形制,反映了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阶级思想,形成鲜明特征。而这建筑形制本身,则成为了封建时代的代表。如北宋画家张择端绘制的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中》中就反映了当时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以高大的城楼为起点,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如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以及虹桥码头区的繁华景象。虽然所画皆是具体建筑形象,但这些建筑所用的建筑形制正是封建社会的代表,因而画作所体现的是整个封建时代的文明和繁华。所以,建筑设计在社会文明中的重要地位是显而易见的。

2.3 建筑与人的关系

建筑是为人服务的,人创造了建筑,建筑反过来影响人。在建筑设计中要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性关怀。设计首先要解决人的生理问题,如坐、卧、行、遮阳、避寒、进食、排泄等。另外建筑还应满足人们的社会性需求和精神文化的需求,如设置影剧院为人们带来精神文化上的享受,在车站中设立母婴候车室为特殊人群提供所需空间等。最后建筑还应考虑人的心理和审美倾向。比如政府部门的建筑,具有庄重的特性,主流审美倾向就会偏向于对称的布局和立面形式,这些都需要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予以考虑。我们要先明确目标再进行建筑设计以及探索建筑设计方法才是正确的。

3 现代城市建筑设计方法的思考

3.1 关于现代城市建筑设计原则

建筑师为了保证设计的合理性,首先要把握设计的原则。无论采用何种设计方法,这都是必须满足的首要条件,它也是城市建筑设计质量的基础。它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3.1.1 专业要求

就是指我国现行高等教育所传授的关于建筑学的要求,它包含了建筑设计中的平面布局、空间组合、交通安排和建筑艺术效果的美学等基本原则。

3.1.2 国家现行的设计规范和标准

我国按照建筑的安全、经济、适用、美观、可控性,标准化等颁布的法律法规来确保建筑质量。它包含设计规范、强制条文、技术导则,建设标准等。

3.2 关于建筑设计方法的思考

3.2.1 建筑设计方法学

建筑设计方法学是建立在设计目的基础上的,由设计对象、设计环境、设计主体、设计程序、设计工具、设计指标共同形成的结构体系。他是用以分析建筑设计方法的重要理论依据。

我们传统的建筑设计方法是凭建筑师的经验和直觉来进行创作。拿到建筑任务就先根据功能开始绘制平面图,接着进行立面设计,再配以剖面及效果图。这种设计方法是一种功能主义的设计方法,建筑造型被置于一个次要的位置,容易造成机械呆板的建筑外观,这种设计方法在建国初期经济水平落后的年代是适用的。但随着现代中国的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国民经济提高,对建筑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建筑设计方法已经不合时宜了,必须要对建筑设计方法进行更新。

目前中国的建筑设计方法在与国际接轨,国外众多的设计方法一下子都涌入了中国,这往往使我们目不暇接,难做选择取舍。比如,继承发展现代建筑运动的新现代主义流派采用白色简练方盒子为基础,谨慎穿插活跃元素的设计方法;“高技派”的建筑设计方法则侧重于展现新型建筑材料和先进建筑技术;解构主义采取了分解、显露结构构件作为造型特色的设计方法。此外还有从民族、地域文化中提炼建筑形式的设计方法、从仿生学角度出发模仿生物外形的设计方法、提炼古典建筑形制折衷运用的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方法,以及从美学理论、哲学思想出发加以提炼的设计方法等等。多种多样,纷繁复杂,无法一一列举。

众多的建筑设计方法各有所长,但并非所有建筑设计方法都适合我们的城市建筑设计,这就要我们使用建筑设计方法学的体系结合建筑设计理论来进行综合衡量,从而选取最适合该建筑的设计方法。

3.2.2 借鉴西方建筑设计理论探讨建筑设计方法

20世纪60年代西方学者开始了建筑设计方法的探讨。对于建筑设计方法研究通常是以1962年9月英国皇家建筑学院召开的建筑设计方法会议及出版的相关文集开始。第一代设计方法论是探讨关于设计程序,一个重要特征是将系统论引入。第二代设计方法论是一种倾向,是启发式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强调建立辩论的模型。通过西方学者的理论研究,结合源于二十世纪初的现代建筑运动的工程实践,人们逐渐就建筑设计形成以下几点共识。

(1)建筑设计应结合城市。

从城市整体出发研究建筑设计,建筑作为构成城市系统的要素,其形态、性质应服从于城市整体结构的需要,用系统的观点研究建筑与城市的关系,有利于综合利用土地及市政设施,在城市动态发展过程中保持空间形态的完整。

(2)建筑设计要考虑人的行为。

即是“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由此发展出而来的行为建筑学是以人类行为为课题,结合心理学、社会科学等,研究人类活动对建筑的需求以及建筑环境对人的思想、价值的反作用。

(3)建筑设计要结合生态环境。

要以生态环境角度探讨建筑设计方法,人类在改造自然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维护生态平衡。

在一个建设项目中,只有对上述几方面都能较好处理的建筑设计方法,才是适用的建筑设计方法,才能应用于工程设计实践。

3.3 关于现代城市建筑的评价

建筑设计不仅仅是工程施工前的图纸设计。对项目建成交付使用后社会、业主的评价进行收集和分析,也是建筑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现代城市建筑,往往会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价。

3.3.1 功能

建筑设计应尽可能增加使用者的活动功能及城市生活的趣味性。

3.3.2 空间

特殊或适当的空间会引人驻足、体会。公共空间不仅容纳人群。还应促进公共活动。

3.3.3 文脉

建筑对城市文脉起重要作用,成功的建筑作品都会有其文脉根源和文化背景。

3.3.4 能源

好的建筑设计应以4R(Reduce、Renewable、Recycle、Reuse)为设计原则,节能减排。

3.3.5 交通

好的设计应立体布局,人车分流,避免流线交叉,减少安全隐患。

3.3.6 绿化

好的设计应通过立体绿化改善植被破坏的程度,创造富趣味的绿化体系。

4 结语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西方各种建筑流派思想大量涌入,使我们在建筑设计方法的取用上产生迷茫。我们应认清建筑设计意义,明确设计目的,结合实际地形环境,采取有效的技术手段,正确择取适用的建筑设计方法。我们还要研究建筑设计的程序、准则及评价标准的规律性,将抽象的设计原则运用到具体的工程设计实践中去,对现代城市建筑进行综合设计,引导建筑设计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欣.建筑设计方法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发表建筑设计论文篇7

关键词:建筑设计;住宅建筑;改进创新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2306-1499(2014)07-0163-01

1. 城市住宅建筑设计的影响因素

纵观城市住宅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由于城市人口的大量增长,使得城市居住面积严重短缺,住宅建筑大量兴建,在此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现实问题。住宅的建筑设计与人们的实际需求有较大出入,令居住质量较差。另外,呆板、复制也是居住环境较差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对城市住宅建筑设计提出了改进和创新的要求。

住宅建筑设计应以市场需求为主要依据,随着住宅逐渐成为商品,那么就应脱离传统福利分配住宅的陈旧模式,而是根据一定的销售定位,针对销售对象的经济情况、成员构成、生活模式、文化水平、社会地位等进行设计的调整。

住宅建筑设计应以舒适的居住环境为主要目标。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对于住宅内部的功能分区也可以较为注重。目前来看,起居室、餐厅、厨房、卫生间的设计与卧室并重,应充分考虑到生活的便利和舒适性,结合建筑本身的特点,而进行动静分区、面积和三维尺寸的确定。

住宅建筑设计应充分考虑到室内空间的可变性。结构形式的变革使得建筑可以有开敞的大空间,这对于住宅建筑来说也有重要的意义,人们可以对开敞的大空间自主地进行空间分隔,使得室内空间具有可变性,能够满足更多人的需求。

住宅建筑设计应考虑室内外环境的景观性。景观环境早已成为住宅建筑的衡量标准之一。应设计适宜的景观来提高住宅的舒适性,使得每个住户都能有良好的日照、采光、通风和声环境。

2. 改进和创新的理论依据

建筑设计的理论依据是伴随着大量的实践活动的进行而总结,并发展而来的。这方面国外的理论成果较为先进,我们常常要借鉴国外各种新理论、新思想。科学理论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始终为科学创造所普遍倡导的一个问题。也就是说理论对于一个学科来说是具有历史性意义的重大革新,要将一门学科成果提高到理论水平才能够指导更多的实践活动,同时反观理论成果的可靠性。此外,我们也应当根据自身的特点,结合地域性、民族文化等传统方面与建筑设计有机地结合,形成独有的建筑设计理论。

新时代的发展提出了生态理念,住宅建筑设计应积极地将生态理念引入其中,通过一些建筑技术,或是建筑新材料的应用来实现降低建筑能耗的目的,将建筑节能贯彻到整个建筑领域,从而使建筑设计理论更加完善。城市住宅建筑设计应加入环保理念,除了创建良好的室内居住环境外,还应营造良好的室外生态环境,包括住宅区域位置的选择、总体规划布局、园林绿化和必要设施的配建。

3. 城市住宅建筑设计的改进和创新

建筑艺术是社会的艺术,其艺术特点、风格及式样的变化代表着对历史的传承以及特定时代的审美观。也就是说,建筑艺术不仅包含历史的范畴,还包含时代的进步,因此它的本质是在不断地改进和创新。在此过程中,应以开放的眼光来对待传统,积极吸收古今中外的建筑设计经验和理论成果,并不断地充实和发展先进的建筑设计理论。

建筑设计思维是创造性的思维,与解析式的逻辑思维有着本质的区别。创造性的思维是一个囊括了创造主体多种基本智力因素的集发过程,也可以说建筑创作与纯粹的科学技术存在一定的区别,在于感知和理性、形象和概念相融合的领悟过程。创造性思维的运用赋予建筑以生命,使其在完成基本的使用功能的同时,能够体现出历史性、文化性、创新性等,是衡量建筑设计水平的重要标准。

建筑不是单一存在于自然环境中,而是与其他的建筑及周围环境共同形成了城市,外部空间换件与场所不仅赋予建筑设计某种特质,而且包含着建筑形式、建筑空间所不能揭示的美学形式要素。也就是说建筑设计与环境设计之间存在某种统一及协调的逻辑规律。

建筑设计的表现手段也在不断地更新、进步。从最初的手绘图纸,到如今的计算机绘图,使得建筑师的各种设计思路能够更加轻松、更加精确地跃然纸上,也令绘图工作量降低,人工误差减少。同时,由于计算软件的飞速发展,可以模拟出多种设计思路,令建筑师可以更好地把握思路。

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形式的发展也在无时无刻地影响着建筑设计的创新。钢筋混凝土的出现使得大跨建筑、高层建筑得以实现。钢材的大量生产使得钢结构的大量应用得以顺利进行。钢结构轻质高强的特点令超高层建筑层出不穷。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又将建筑设计引向了降低建筑能耗的高质量要求,建筑师在进行建筑设计工作时要将生态、节能的意识贯穿整个设计活动中,坚持创造出高品质、高舒适度的居住环境。这对人们的工作、生活等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4. 结语

住宅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整体提高,对于生存空间的要求也随之增加,尤其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更是与日俱增。这对于房地产行业来说是具有很大挑战性的。这主要是因为现代的住宅建筑设计与传统的设计有较大的变化。首先从设计内容来看,传统的建筑设计注重于建筑的基本使用功能,而对于舒适方面较为忽视;而现代的住宅建筑更注重于品质和舒适的要求,在经济方面较为看轻。其次从设计程序来看,传统的设计主要注重于实际功能,更多的是如何实现;而现代的建筑设计对于前期的调研工作、方案设计阶段与工程进行阶段并重,更加突出建筑设计对整个建设项目的重要性。再次从设计工具来看,传统的设计是通过手绘图纸和人工计算来完成建筑的设计,由于计算方法的局限,存在较多的简化内容;而现代建筑设计采用计算机软件来进行绘图、计算,保证一定的精确度,而且缩短了图纸绘制的时间,并且能够准确地表达设计内容。最后从设计方式来看,传统设计主要依靠经验来规范设计行为;而现代建筑设计更加鼓励建筑师能够有创新的思路和设计手法。通过以上的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城市住宅建筑设计需要适当的改进和创新,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潘祖伟.探讨中小城市住宅建筑设计发展[J].科技资讯,2010(20).

[2]张刚.现代住宅建筑设计阶段的新趋势[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2).

[3]黄海燕.未来住宅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2).

发表建筑设计论文篇8

关键词:《建筑设计2》;模型辅助设计;教学改革;教学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9-0044-02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建筑界交流的不断深入,各建筑院校都引进国外先进教学理念改革建筑设计类课程,其中对学生多向思维能力的启发成为设计课程改革的重点,对于设计过程的重视,使得模型辅助设计作为设计构思的起点和设计过程的见证成为建筑设计课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本文回顾了《建筑设计2》课程2010~2012三年的教学改革实践过程,分析总结各方面反馈意见,希望能对未来的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教学改革背景

国外建筑院校建筑设计课程作业主要以模型形式进行表现,模型辅助设计及最终成果表达在整个课程评价体系中所占比重远超过平面图纸的表达。国内建筑设计院校近年来进行的系列课程教学改革对模型辅助设计的作用日益重视,增加了模型课程的设置以提高学生利用模型推敲设计和表达设计的能力。我院地处西北地区,成立时间较短,因此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上基础比较薄弱,大部分设计课程沿用上世纪90年代类型学教学体系,以二维平面图纸为主要的推敲和表现手段、学生大部分时间花在图面的表现上,重视设计结果多于设计过程,因此无法适应现代建筑教育的对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要求。与老八校及发达地区建筑院校之间差距日渐加大,因此进行全新的深层次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我校与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ISU)联合教学项目已经进行3年,笔者于2009年春季学期赴ISU设计学院学习建筑设计系列课程,近两年与外教辅助外教讲授相关课程。在此基础上引进ISU先进的教学理念,结合联合教学中的系列实践经验积极进行了一些探索性实验,在近几年的建筑设计系列课程中引入模型辅助设计,制定了长期规划、分步实现的教学改革计划。

二、教学改革实践

《建筑设计2》是建筑学专业本科二年级第二学期的专业主干课。与建筑设计1同属建筑设计学习的入门阶段,为三、四年级建筑设计提高阶段的准备。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形态构成理论进行建筑空间设计和环境设计的基本功,侧重于设计思维训练,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建筑设计全过程的基本技能和方法。ISU的Architecture design II相当于国内建筑院校开设的《建筑设计2》课程,主要包括三个设计:艺术工作室设计、德莫伊饮食文化中心设计(旧建筑改造)、芝加哥文化艺术中心设计。从小尺度室内空间设计到以室内空间设计为主限定设计部分外立面造型的室内外结合的设计,再到内外空间全方位的综合设计,课程内容设置由单一空间到复杂空间,训练学生由内而外、循序渐进的掌握小型公共建筑的设计思路和方法。整个设计过程主要利用工作模型(work model)推敲设计,通过模型制作掌握空间设计的基本内容以及比例、尺度与材料的表现力,注重培养学生对三维空间的解读和塑造能力,整个课程评价体系以模型表现为主。我们在《建筑设计2》教学中参照ISU教学经验和方法,以加强学生的设计思维训练和提高设计能力为目标,引入和强化模型辅助设计贯穿建筑设计全过程这一教学理念和训练方法,安排了名建筑模型解析、小型展览馆设计和幼儿园设计三个题目。

1.名建筑模型解析。制作优秀文化类建筑如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等1:50左右模型,要求反映外部造型、内部空间、结构构造方面等特点。训练学生掌握模型制作方法,对建筑相关背景、环境、建筑内部空间、造型、材料、色彩等设计内容进行解析的能力。

2.小型文化建筑设计。小型展览馆、文化中心、美术馆等设计。地形环境限定较少,功能布局、流线组织等内容相对简单,空间设计自由度大。训练学生掌握文化建筑设计的一般设计原理和空间特征,对功能、材质、空间关系、细部进行处理能力,形成初步的城市设计意识。

3.幼儿园建筑设计。在前2个题目基础上的综合设计,地形环境限定增多、尺度加大、功能关系复杂程度较大。训练学生进一步掌握基于功能、环境、技术的现代建筑设计理论、方法和技能,学习重复功能单元的组合方式,引导学生利用材料、色彩、空间变化处理建筑造型,关注基地内部环境的处理,创造特色空间。

三、课程特色

基于课程在整个专业教学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掌握正确的建筑设计思维方法是二年级建筑设计入门教学的重点,围绕这一核心问题构筑理性的系统教学组织结构是我们教学改革的目标。

1.贯穿建筑设计全过程的模型辅助设计。在系统化的教学体系之下,模型辅助设计贯穿设计全过程,从制作著名建筑大师作品分析模型开始学习模型制作方法和技巧,掌握综合调研分析能力、三维空间的基本设计内容以及比例、尺度与材料的表现力等建筑设计的基本概念,同时作为小型文化类建筑设计同类建筑解读的基础。第二、第三个设计要求所有设计构思阶段都要进行工作模型俗称“草模”制作,制作基地模型进行交通、日照、景观等周边环境的分析,设计过程草模与草图同步进行(分为一草、二草、三草),利用功能分析模型、体量模型去推敲建筑空间形体的设计,成果展示模型丰富建筑表现手段,从始至终完全用模型去构思、完善、定案及至最后成果的表达。学生在设计不同阶段进行不同模型的制作实现综合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培养,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取得了积极的教学效果。

2.设计思维能力的提高。过去的教学体系中教师过于注重图面表现能力的培养,设计全程学生主要利用二维的符号表达设计。缺乏体量、空间尺度等三维空间设计的推敲过程,失去了建筑设计的本质特征。我们通过一系列设计题目设置将模型辅助设计贯穿建筑设计全过程,学生通过制作模型轻松地了解书本上难以认知的空间形象、结构、形体、材料、色彩、肌理、构造等。增强了空间理解与想象能力,启发了设计灵感,开拓了设计思维、提高了审美能力。按步骤逐渐掌握基于功能、场地、技术条件下理性设计构思方法和建筑思维习惯,形成对建筑理论体系的整体认识。从而解决传统教学模式在建筑设计中重视绘图技巧培养而忽视设计思维能力的问题,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和三维空间表现力。

3.表现手法的丰富。设计过程不同阶段模型扮演不同的角色,辅助设计构思的同时丰富了设计表现手法。设计前期资料整理分析阶段,解析模型的制作重点是设计概念解析的三维表现,通过制作解析模型培养收集汇总资料,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初期草图模型作为辅助设计构思、完善对建筑空间理解的工具,在制作过程中是以表达空间体量关系为主,重点是建筑构思意图的表达,包括设计构思的来源、建筑体块与场地的关系、体量穿插关系、屋顶形式等等;设计深入阶段强调结构模型、细部模型的推敲,掌握平面与立体形象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构与空间的关系,配合草图绘制的训练形成正确的尺度感,是工作模型最重要的阶段,贯穿于设计全过程;设计完成阶段成果展示模型的重点是空间与形式之间的研究及设计理念的展示,包括细部节点之间的处理与表现。

4.评价机制的全面改进。过去我们的成绩考核主要以设计完成阶段的二维平面图纸为主,设计重结果忽视过程,熟练的表现技巧而非完整的设计构思过程成为获取高分的主要依据。针对这一点,我们细化每一阶段设计任务和完成时间,制定详细的阶段考核标准,将包括草图、笔记、模型在内的所有设计过程中用来推敲设计的记录和参与课程掌握设计进度的工作能力都作为考核的依据,同时考核最终设计成果和设计过程的质量。考察的重点是设计方案由构思起点到思考完成每一阶段设计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最终漂亮的图纸或模型。最终成果先完成模型,再绘制图纸,图纸可以在模型基础上进行进一步修正改进。评价机制的全面改进促使学生关注设计构思的整个过程,注重设计方法原理的探索,而非仅仅是设计结果图纸表现的技巧。

四、课程改革意义及思考

回顾三年的教学改革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通过举办作业展览,参与模型制作竞赛、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等活动,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了学生专业兴趣和热情,同时扩大了校内外的专业影响力。同时教学改革应当是持续更新不断发展的过程,《建筑设计2》是建筑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部分,与其他建筑设计类课程、建筑结构、建筑物理等建筑技术类课程、建筑历史、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等建筑理论类课程联系紧密、内容交叉且都需要关注形体与三维空间关系处理。下一阶段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希望从专业整体范围来统一安排教学目标、理论原理和表现技巧等教学内容,在专业课程中整体推广模型辅助设计,对相关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以发挥教学最大作用,以此推进设计过程理论化、系统化的同时加强学生对各种空间结构、构造节点的想象能力,深层次理解建筑技术问题,也可促进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教学的丰富化、趣味化。

随着联合教学的深入,不断将ISU先进的教学理念纳入教学框架之内,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反思与检讨,在教师队伍建设、教案制定、教学课件的编制、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逐步深层次、全方位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基础全面、口径宽广、适应能力及应变能力强的新型建筑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萍,陈华.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设计基础教学模式分析[J].价值工程,2012,2(3):162-163.

[2]刘向峰.理性技术的精神――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大学建筑系教育模式研究[J].城市・环境・设计,2010,(11):251-255.

[3]陈秋光.整体中的片断――关于建筑设计入门教学课程设计的研究与实践[J].新建筑,2009,(5):101-105.

发表建筑设计论文篇9

索绪尔认为建筑的所有本质意义都必须由符号的表现形式来表达的,因为他认为符号是一种形象的表达方式,如果建筑没有了符号的精神层面的表达,就会失去建筑本身所有的意义。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国家,不同的地域特点自然有着不同的地域文化,所以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就有不同的设计风格,反映在建筑中可以用建筑符号来进行有效地表达,不同的建筑符号在建筑中的作用也是不同的,因为除了符号本身的功能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作用,一些地域性的建筑还可以给人们带来精神层面上的享受,使人们感受到建筑带来的美感,地域性的建筑也传达了建筑所处地域的人们的基本生活状态,建筑也可以表达一些社会信息。所以,建筑符号可以有效地传递地域文化,建筑对地域的特征有明显的作用。从建筑符号学意义的角度出发,将地域建筑与建筑符号相互融合,才能有效地满足地域性建筑文化的延续。符号学在五十年代后期现代主义建筑发生“意义危机”的时候在意大利首次被引进建筑学的讨论中。当时的建筑师们正在寻找地域性或是历史性的变通方法,以代替“国际式”这种比较内涵的“世界语”。

二、符号学在地域建筑设计中的作用

符号学在地域建筑设计中应用广泛,符号学可以给地域建筑建营造独特的风格,符号学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范围也逐渐扩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时代飞速发展至现在,建筑设计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期,所以,符号学研究可以有效地表达见者设计的爱好,那么建筑作为人类改造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的载体,是创造人文景观的伟大的建筑事业,在研究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加上符号学的相关研究,不仅能够从新的研究角度出发去审视建筑,还对于理解建筑中所内涵的意义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建筑设计中符号学的应用特点

符号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有三大特点:(1)符号学具有明显的广泛性,符号学的特点是包罗万象的,具体到实际的应用中来说,主要是指建筑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的产物,除了能够表达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的全部内容,还包括了人类的智慧,建筑设计可以让人在广泛的联想中体会许多东西,可以体会到建筑中蕴含的精神,得出历史性或同时性的地域建筑文化特征的结论。(2)地域建筑设计中的符号学具有一些复杂性。因为地域建筑不仅存在于符号的整体概念中,还能够对地域建筑设计文化的内涵表达有非常大的帮助,所以地域建筑设计文化非常复杂性,而符号学是地域建筑设计复杂性的重要的载体。符号学是含有多重含义的,地域不同,文化的层次不同,建筑设计也就不同,即使做同样的建筑设计,但是外在的表现形式是大相径庭的。(3)地域性是符号学学在地域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最佳体现,地域性建筑的设计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因为在人类历史中,不同地域的建筑文化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所以不同地域的建筑风格也有非常大的不同,所以在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体系下,可以通过研究不同的地域建筑来进行符号学的研究,也能产生出复杂的不同建筑设计的体系。

2.将地域建筑中的历史元素融入到建筑设计中

地域建筑设计中,将历史融入到建筑设计中去是非常常用的方法,因为历史元素非常丰富,所以在进行设计时可以找到丰富的应用元素,所以这也是最简单的符号学的应用方法,是在历史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从传统建筑中被直接提取出来的方法。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必须将独特的符号加入到建筑设计中,才能表达建筑的意义。所以就需要结合符号学的具体形式来进行设计,并且设计出的符号学要能被大多数人理解,一些建筑造型历史元素在其历史产生因素不复存在后,仍然在建筑领域继续发挥着作用,因为一些历史元素是具有鲜活的生命力的,所以古典元素在地域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是非常自由的,并且历史元素的应用不会影响现代建筑的功能和使用,地域性建筑在设计中如果能和历史有效地结合,那么可以给建筑增加一些魅力,并且不会束缚新技术在地域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和发展,所以符号学和地域建筑设计之间并不矛盾。

3.结合地域文脉对建筑设计进行抽象

将地域文脉抽象出来融入到建筑设计中去能够有效地保障建筑的风格,地域文脉是一种能够很好地体现符号学功能的特征,所以许多的建筑设计师可以把传统的符号学进行重新组合和构置,然后设计出很好的地域建筑,将最具有历史传统特征并有文化含意,所以在不同的文化含义之下的建筑设计方法也是不同的,利用一些人们所比较熟悉的特殊造型、建筑构件或者空间构造形式来对建筑设计进行抽象、对设计过程进行简化,然后对地域文脉进行适当地变形,使其与传统符号之间建立某种联系,利用抽象的方式来表达传统文化。如某地的地域建筑与地域艺术馆从外表来看,仅仅是一个简洁纯粹的完整面,但是在这个的基础上,建筑设计师还刻画了一条婉转弯折魅力,连续整个地域建筑的每一面都有白色的划分线条,所以看起来非常的柔美,并且建筑的转折凸起形式是以马头墙的轮廓为主要的参照,建筑本身拥有齐平的屋面,整体建筑呈长方体,能够准确地看到建筑造型的外观,所以在建筑整体上有一些非常明显的凹槽,刚好能成为构筑建筑空间马头墙的基础,因此地域建筑的整体立面轮廓线上可以清晰地出现马头墙,所以地域建筑中的符号学非常明确地表现了地域建筑设计的特点。

4.地域建筑中的拓扑符号

从符号学的角度出发,拓扑学揭示的是表面各异的符号系统下的一致性。在建筑符号的发展过程中,符号的演变一般是形式发生变化但是基本关系固定,即拓扑变化。建筑符号的拓扑变化能够保持符号间的稳定关系,中国传统地域建筑群通常采用的轴对称分布格局,由于中国的风俗习惯,所有的事物都呈现成双成对,这一格局自形成后在人们心中成为一种固定的符号模式,在地域建筑群组中,这一符号也有不同的拓扑变化,中国一些地域建筑都具有对称的特征,亭台楼阁都是对称存在的,这也是符号学在地域建筑设计中的一大应用。

三、结语

发表建筑设计论文篇10

关键词:建筑设计;构思草图;应用

鉴赏很多建筑设计大师作品后,不难发现任何伟大的建筑,都是从草图萌芽的,可能最终的建筑会与草图相去甚远,但却是最不可忽略的,就像大树与种子的关系。草图构思更像是一种随笔,一种记录,可以随时随地绘制,随时随地翻阅……设计师利用这种草图的形式表达出建筑设计理念,构思草图所构想出来的永远都是建筑师最本源的思维,绘图软件表达的远远及不上,虽然现在各类建筑设计软件不断更新强大,但是建筑大师们都还推崇手绘这种“原始”的方式。希望通过全文的论述,能够提升相关部门对于建筑设计草图环节的重视度。

1明确设计草图的理念理论以及特征

1.1设计草图的相关理论

之所以对建筑设计进行草图设计,是由于建筑方案的表达很难用言语来表述清楚,所以需要借用图形的形象性来更加全面地展现出建筑师的设计理念,这样一来,建筑设计草图能够更加直观地表达出设计师对于建筑的设计理念。设计草图是利用观察、感知、分析以及想象的方式,借助图形,将建筑理念和想法表达出来。正是由于建筑设计草图结合设计思想和图形,因此可以称之为图解。

1.2设计草图的具体应用

设计草图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具有不完整性,也就是模糊性或者不准确性。设计草图是设计师最初想法的表现,对于草图能够后期得到实际施工还是需要现实因素来决定的。也就是保证能够实现人图交互性,使得草图具有更加跳跃、自发的特性。由于草图的表现是包含设计师所想表达的大量信息,因此在视觉上能够更加直观地看出设计师对于建筑建设形式的要求以及愿望。

2设计草图的具体应用

2.1应用抽象符号表示设计想法

抽象符号是现代化社会中最常见的交流符号,这种特殊符号能够快速地表达出设计师的想法,同时还能够通过形成一套自己独有的符号而具有更高的识别性。一般来说,设计师在初期的学习过程中,都不会有自己独有的图解语言,随着学习程度的不断拔高,自身拥有的比较独特的图解语言才会形成,最终成为一套完整的抽象符号,最终表现在自己的设计作品上。由于设计师最主要的就是有灵感。因此需要不断地丰富自身的感官认识以及感性想法,对于现实客观存在的每一个事物都应该存在自己独特的想法,这样才会激发创造力,之后就可以通过独特的抽象符号及时记下灵感。如果设计师的灵感出现,那么设计草图将非常轻松,但是一般情况下灵感可遇不可求。要想保证设计建筑草图能够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能够切实表达自身想法的图像,就需要保证绘画基础良好,如果绘画基础不踏实,通常是需要反复练习来提升自己的绘画能力。在绘画过程中,设计师可以利用最简单的符号表达出灵光一现的想法,不论是客观存在的事物还是想象出的物质,都能够利用符号代替。符号的主要特点在于能够节约绘画时间,可以保证设计师想法和灵感的持续性。设计师在设计建筑草图的时候,需要经历从具象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象的过程。这也是图解语言的魅力所在。文字语言和图解语言之间的区别既在于所用的符号,又在于符号的使用方式。人的智力,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对需处理信息的数量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快速表现中应用抽象符号的目的则是减少需同时处理的不同信息数量,以避免迷惘。图解交流明显的特征是信息可以多层次地同时传递和接受。作为一个设计人员应该具备当将军的素质,使这一切尽在你的掌控中。正如一个设计项目中,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抽象符号快速的进行分类,当信息输入大脑时,它们会产生类似数学中的交集或并集,这时我们可以进行第二次、第三次分类,这也是一个图解分析的过程,在此阶段可以把前面几个阶段的最适合的图解语言综合起来,找到一个最佳的话语权。

2.2概念草图应用

创意设计设计——图纸过程往往是从粗略的徒手草图开始。构思想法也往往起源于简约而不简单的草图,这些小而富于启发性的草图中隐含着众多的含义,常常被用来整理思路并诉诸于形象。设计师应当养成在城市参观时随身携带速写本的习惯,这样可以随时用草图记录下所见所闻并加以简单的说明。这种习惯最终会提高你运用图解分析问题的能力构思是设计——绘图设计的图解思考方法中非常关键的第一步,它将帮助建筑设计师整理表达出各种想法。当构思出现时,立即表述在纸上,这是一种快捷的表现形式。

3结束语

通过全文的论述,能够十分清楚地看出提升建筑行业设计构想草图水平对于建筑方案设计的有利影响,同时还能够明确指出提升设计人员对于建筑草图构想的设计水平。由于建筑师的构思草图成果会直接影响建筑的构造形式,因此,在建筑初期一定要利用建筑师全部的想法充分表达出建筑理念,而主要的表达方式就是利用设计草图的方式。总而言之,要想保证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更加有创新力度、更加快速,就应该重视提升建筑师设计建筑草图的能力,也就是从根本上提升设计师的快速、或系统的创意思维,只有这样才能够全面保证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

作者:韩笑 单位:辽宁北四达景观园林工程设计建设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