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作文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11 12:13:54

写景作文论文

写景作文论文篇1

[关键词]高考;背景;议论文;写作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03-0035-01

高考作文可以分为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命题作文、看图作文和半命题作文。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出现的概率逐年降低,而更加多元化的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看图作文逐渐成为高考作文的主流。在这种日益多元化的命题中,最容易得分的作文就是议论文。但高考毕竟不同于日常作文练笔,其议论文写作不仅有着模式的要求,对材料新颖度、思想积极性、话题切入点等都有着比较严格的测评要求。因而如何在当今高考作文命题背景下,在高考考场写好议论文,已经成为广大语文教师和考生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高考作文议论文发展方向分析

回顾二十多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思想性一直是其首要的评分标准。当代的高考作文命题,大多要求考生能够在作文中有着正确、积极的思想方向,并在此基础上抒发自己对事物的看法。论点清晰明确的议论文,能够让阅卷老师第一时间抓住作者的写作主旨,从而提高对作文的“印象分”,有助于帮助学生取得更好的作文分数。但高考作文作为一次比较严格的综合能力测试,仅仅在思想性上占据优势仍然是不足的。这是由于当代的高考作文已经给出了比较积极向上的话题模板,想要在这些话题上发现新颖的切入点和新的论点,很可能造成作文跑题,导致考场作文失败。这就意味着,在高考的考场上,仅仅选择正确的论点和话题切入点,并不能让学生的作文得到高分。

纵观近年来高考作文的趋势与变化,高考作文对学生辩证思维方法的考核也是议论文评分的一大标准。想要让考场作文有亮点,学生就要善于运用辩证思维,从最佳的角度切入话题,并根据所给的资料展开论述。透彻、直指问题核心的话题切入点,能够增加文章的深度和分量,有助于提高阅卷老师对文章的评价。但除正确的论点和辩证的话题切入外,高考作文还考核学生知识面的广度和语言文字的运用。想要在这项上得到“印象分”,学生就要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不断积累写作素材,并通过写作训练锤炼自己的写作能力。只有如此,在考场作文时,才能从写作素材积累里优中选优,找到切合文章主题、符合论点并且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论据材料,才能以更为精练准确的语言和流畅公整的文章布局结构获得高考作文的成功。

二、高考背景下的议论文写作

1.提高思想性在写作中起统帅作用的认识

近年来,满分作文和零分作文现象成为高考后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纵观这些满分作文和所谓的零分作文,导致其分数截然不同的正是思想性的差异。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今天,教师在日常作文教学中提高了对个性化视角的重视,但没有同时强调作文的思想性。这导致很多学生在作文时习惯标新立异,这种创新精神虽然值得肯定,但对于高考作文却并不适用。这是由于高考作文对文章的思想性有要求,要求作文思想积极向上,要求学生能够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这就意味着高考背景下的作文训练,不单单是对作文技巧和能力的训练,同时要注意学生的思想倾向。教师只有在作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才能让学生拥有发现美的眼睛,才能让学生在考场作文中展现其积极向上的一面,获得考场作文的成功。

2.扩大知识面,课内外结合

无论是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是对作文素材新颖度的要求,都对学生的知识面提出了考核要求。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准确地在考场环境中找到议论文论题的切入点,教师必须要在平常的训练中加强对学生知识面的扩展。只有不断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才能使其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从而以正确的方式找到材料(图画)提炼论点的方法和方式,才能形成正确的、敏感的辩证思维。扩大知识面的同时,还要让学生拥有发现生活的眼睛,通过课内外知识的结合,让学生能够敏感地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大量事实证明,N近生活的论据材料,更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当然也更容易获得考场作文的成功。

3.培养学生每次作文动笔都认真审题的习惯

写景作文论文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情景教学;运用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传统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方法不再适应新时期下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发展,因而初中语文写作教学采用新型的教学方法,实现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目标。目前,较多的初中语文教学在语文写作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的方式,有效地推动学生掌握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1、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现状

1.1、以教师讲为主的语文写作教学方式,降低学生写作兴趣

传统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方法单一,主要是由教师占主体地位,对学生进行单方面的写作知识传授,学生主要承担听和写的职责。例如,某初中校语文议论文写作教学中,教师讲授关于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的关系和重要性,学生在课上自拟题目进行议论文写作。这样单一的写作教学导致全班三分之一的学生对于议论文的写作兴趣不高,对议论文的相关知识点掌握不清晰。

1.2、教师缺少对学生进行语文基础知识教学,降低学生写作的质量

传统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导致学生在写作时无法运用准确的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具体表现在,教师对于写作中如何使用标点符号来增进感情,如何使用不同的表达局势来增加句子的情感等的教学都有所欠缺。因而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写作无法达到高质量,语文写作也无法奠定扎实的基础[1]。

2、情景教学方式的相关概述

通常情况下,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使用情景教学的方式增加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从而增强写作质量。情景教学方法指的是教师通过设置相同或相似的情景,增加学生对写作主题的理解和接受。同时,情景教学方式能够使语文写作对象更具生动形象性。例如,在初中语文记叙文写人的写作教学中,教师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播放《背影》中父亲的图片形象,播放热门歌曲“父亲”的MV,通过情景教学说明“父亲”这一形象特点,从而丰富、具象化学生心目中关于父亲的形象和感情,提高学生对抽象化情感――“父爱”的主观感受。总之,情景教学方式能够增加课堂学习兴趣、增加学生感情的自然流露,同时情景教学方式能够最恰当的符合新课程改革下的课程要求。

3、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情景教学的具体运用

3.1、情景教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多越多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情景教学为媒介,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活动,突破传统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单一的教学方式。例如,教师在情景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播放视频、语音等创设一个真实的写作场景,提高学生对于写作场景的认识和理解。例如,初中语文写作中关于风景的写作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全球各地的风景,增加学生对风景的实际感受,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从而提高作文质量。

3.2、情景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口语描述事物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课程要求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进行一定方向的创造,情景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拥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引发学生对写作情景的感慨,自主自觉进行口头描述,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实现写作教学目标。例如在说明文的写作中,教师通过问答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口头表达学校的总体规划,从而掌握说明文写作的技巧。

4、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情景教学运用的重要意义

4.1、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情景教学方法能够引起学生对写作目标的共鸣

语文教学具有丰富的情感性,因而教学目标不仅仅是要求对写作目标的掌握,还要求对写作情感趋势具有一定的共鸣和认同。情景教学过程中能够营造一种写作氛围,使学生对写作的主题或题目产生一定的情感归属,实现语文写作的“真、善、美”。例如,在八年级信件写作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用远方的人、同历史人物之间的对话和疑虑,增加学生对写信的共鸣,即对话、关系对方的写作要点的认同感。

4.2、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情景教学方法能够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下,要求教学活动必须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情景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生在写作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例如,在读后感的写作教学中,教师通过分析西游记的内容,播放西游记的电视剧。从而引导学生对西游记的情景等进行分析,实现读后感写作的教学,在情景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设置问题,要求学生对西游记中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有效地实现师生的互动关系,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5、结语

综上所述,情景教学是当前初中写作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方法。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实现情景教学能够有效改变初中写作教学中学生主动性差、语文基础差等缺点,有效地创设情景,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效果,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目标的口语表述,形成系统化的写作纲要。最终实现对写作目标的共鸣,达到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写景作文论文篇3

知识目标:

1、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能力目标: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教育目标: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重点、难点: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教学媒体:电脑课件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题解与背景:

毛泽东同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和领导者,他的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指挥才能被世人所公认,他的文学才华也同样被世人所称道,尤其是他的诗词更是表现出了很高的文学修养。

1936年2月,毛泽东同志率领长征部队到达陕北,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一次,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之后,写下了这首诗词。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各写什么?

上阕:描写北国雪景

下阕: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三、研究下列问题

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

2、作者以“望”统领下文,都望到了什么?

(长城、黄河、山脉、高原)

这些景观大势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是实写。

3、你认为以动写静的句子是哪些?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4、哪几句是虚景?

5、“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

6、作者用一个惜字统领全文、评价历史人物,包含着什么样的感情? (惋惜、委婉批评不足)

7、怎样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抒发了作者作为革命家的伟大抱负)

四、反复朗诵课文并能达到熟练成诵

五、作业:

1、查找资料。抄录一首毛泽东的诗词并谈谈你的理解

2、背诵抄录《沁园春 雪》

教学课后记:

学习中让学生分组讨论,理解较好。好学生一般都能当堂背诵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内容

1、背诵默写这首诗词

2、交流所抄录的另一首毛泽东诗词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3、学生评价

二、阅读课后诗《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并比较两首词的异同点

这两首诗共同点都是写雪景,都有雄壮的气势、豪放的风格。前者是借景抒怀之作,赞美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豪情壮志;后者是写景叙事之作,描写行军的一个场面,表现工农红军一往无前的战斗气概;前者上片写景下片议论,后者上片写景,下片叙事。

前者写的是北国雪景,壮阔而美好,并有诗人的想象,后者写的是南国雪景,虽有气势而难与前者相比,只是展现眼前的实景。

三、理解《沁园春雪》的艺术特色(小组讨论)

1、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

(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有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下片议论,有上片之景而产生感情有祖国的壮丽山河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人物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涵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最后一句由评论落到赞扬,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2、这首词语言上有什麽特点?

这首词语言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

(望、看、惜——贯穿全文;飘、舞、驰——动词生动;运用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方法)

四、当堂进行练习或做《目标检测》

写景作文论文篇4

1.改变传统课堂作文教学模式,以网络作文教学运用为载体,激发学生写作热情,让学生体会网络作文的快乐;

2.充分利用国家赠送的联想电脑,构建校园局域网及BBS网站,改变山区落后教学的不利处境,让学生接受更多的知识;

3.与时俱进,实施网络教育,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一、教学设计意图

本课是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写作讲评课,旨在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利用网络之间对话的特殊性来对写景作文进行评价。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以学生小组合作为课堂组织形式,借助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交流中掌握写景的要点和注意点。

(一)对话互动,在线交流我们传统课堂写作教学的一般模式是:教师命题—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学生修改,基本上表现为信息的单向传播过程。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就仅仅表现为教师和学生的单方面对话,教师取代了读者,学生的作文本很大程度上就是唯一的传播媒介,这样的传播不能确保教学信息传输的畅通性,也没法提高教学信息传输的效率,只能让单一的读者作历时性的阅读,作者读者不能很好地交流信息。而网络环境下的写作评讲课克服了这个问题,能够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同时的交流与对话。在网络论坛上,电子文本可供广泛的读者作共时性的阅读与评价,而且这样的对话是相对真诚、平等与合作,通过交流合作,学生对难状之景的写作有个感性和理性的认识。

(二)超文本阅读,开放性的积累开放性的网络写作教学能够带来心灵的开放,将小小的写作课堂扩大到全国,甚至于全世界,学生网络上的写作与评论自然就不可能再有那些假话、空话、大话,而必须使用属于自己充满个性的语言,必须真实、真切地关注、感受、体察景物。学生可以根据超文本阅读实现创作积累。借助本人制作的局域网asp调试共享网站,为我们班级开辟专版,通过对大家写景作文的点评与交流,学生加深对写景作文的感悟与反思,从而加强语文素养的积累。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通过网络环境下的写作评论,学生掌握基本的bbs写作交流方式,掌握作文评价的基本要点;

(二)方法与过程掌握写景状物的基本方法,通过互动交流和评改作文的过程加深对写作过程的感悟,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多种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写景作文阅读评价的过程,学生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妙,同时通过网络激发学生写作情趣,在写作过程中迸发灵感,萌生创见,感受智慧的涌动和爆发所带来的巨大震撼力和冲击力,积累更多的语文素养。

三、时间安排:两课时

四、环境资源:提供一人一机的网络教学环境,通过自己制作的局域asp调试网站控制系统教学。提供本人建立的《黄关中学论坛》(局域网专用)为学生提供写作舞台。五、教学过程:首先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创设教学优美情境,唤起学生写作冲动。我每次上课都充分强调这一点,让学生深深懂得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创设优美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让学生对网络作文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唤起学生原有的感知与冲动,产生完成每次作文的动机。如这次写作评点课是以初中教学中《介绍家乡的美景》为示例,首先将多媒体制作的欣赏内容(把采集的家乡灌阳县的风光及景点的短片配上著名歌唱家韩红的歌曲《家乡》,画面生动,歌声甜美)通过网络的手段展播在学生的电脑屏幕上。然后教师激情诱发学生的表达热情:欣赏了著名歌唱家韩红那甜美的歌声,欣赏了我们的家乡灌阳县那美丽的风光、丰饶的物产,我想,此时此刻同学们一定有很多的感想,想把自己的感想表达出来吗?通过情境的创设唤起学生与本次作文有关的情感认知积累,让学生提前进入写作的准备状态。根据前苏联教学心理学家马秋司金问题情境构成三要素:在教学《介绍家乡的美景》时,将写作要求变个呈现的方式,不是教师口头说出来,而是用本校局域网独特的传递形式通过网络巧妙地呈现出来: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你们已经是初中三年级的同学了,快要告别美丽的校园,现在学习紧张吗?课余生活丰富吗?

同学们,21世纪是网络的时代。我校电脑室已构建了校园网络,你们班是网络作文教学专门训练班。我们要把握好这个机遇,充分地利用网络教育,增长同学们的见识,开拓同学们的视野,提高同学们的综合素质,同时,我们也要利用网络向全国、全世界宣传我们的家乡——灌阳县,我做的灌阳之声论坛每时每刻都在宣传我们的灌阳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现在,我要交给你们一个光荣的任务:请你们介绍家乡的一处美景,它可以是山峰,如黄关玉笔山、县城台山、千家洞等;也可以是名胜古迹,如文市月岭、关帝庙等,它更可以是岩壁上的小花,只要你懂得所赏它,处处皆美景。第一步你们首先确定自己要介绍的美景,可以到农村、到大山、到县城去参观一下,要仔细观察美景的风土人情,甚至历史文化,并通过黄关中学论坛的本地美景介绍、查阅有关资料进一步对这个美景进行全面的了解。第二步你们用文字来介绍这个美景,“美景美景,哪儿是最美的美景呢?”也许你会这样问。其实美景有很多,每一个美景多具有不同的风格。如台山秀气,不高不矮,但它身居县城,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如黄关玉笔山高耸挺立,如一支御笔突现在我们眼前.这些可以先介绍它的外部特征,再介绍它的重要价值(如供游人登赏等)。第三步你们给自己写的文章配上精美的插图,做成一件图文并茂的电子作品,用本校局域网”飞秋”发送工具传来。我会把你们的作品存放在本校网站上和灌阳之声论坛上,让全国、全世界的人们通过网络来了解我们的家乡,让别人看到你们的作品后,能对你所介绍的家乡美景有较全面的了解,对我们的家乡灌阳县会产生喜爱、向往的感情。

我相信你们一定会出色地完成这个光荣的任务!最后祝同学们在未来的日子里生活愉快,学习进步,早日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这样提出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非常新鲜的事情,能激发起学生去探究、去完成的激情,学生会积极地调整自己的写作心态和己有的知识积淀及创作情绪和操作技能,为本次作好充分的准备。综上过程,我深切地体会到:网络作文教学比传统作文教学有着明显的优势。

1.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教师只是领航者、组织者,全体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网络互动才是现代教育的新模式。

写景作文论文篇5

现代文可根据文体的异同,按不同方法去阅读。

一、记叙文体。此类文章的阅读,要找准文章所记叙的事件以及事件所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要理清事件条理,找出所记之事的重点,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到头来什么都没有找到。

二、写景文体。此类文章在阅读时应善于找出所描写景物的特征,景物不同,则特征也不同。还要找出描写景物的次序,是从上到下,还是由远及近什么的。最后应注意作者所描写的景物是否含着特殊的意义,是不是借景抒情,以物喻人,托物言志等。

三、说明文体。此类文章在阅读时应注意说明的物体的特征,只有把所说明的物体突出的特征找得准,看得透,才能找到被说明物体的本质,还应注意的一点就是找出说明文中写得生动的地方,找出其所用的说明方法,通常这也是考题。

四、抒情散文。抒情散文一般认为是现代文中较难理解的一种文体。因此你应试着揣摩作者的心境,用作者写作的心情去理解,同时也试着揣摩景物的特点,这样有助于对此类文章的理解。

写景作文论文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景”与“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2.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3.根据自己的主观色彩,有意识在选择几处景物,写几个片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故都的秋:秋是文章景物的主要内容,北平故都,已是历史上繁华的过眼烟云。因此,题目中就含有一种深深的“眷恋”。一个旧都的秋景,为何会引起作者的眷恋?作者又给我们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秋景图?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作者眼中的秋景具有哪些特色?找出文章的文眼。

2.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几幅故都秋天的画面?

二、课文诵读

教师范读(或听朗读录音)、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课文分析

(一)明确思考题:

1.“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静”“悲凉”是故都的秋的特点。这是课文的主线或文眼。对课文文眼或主线的把握有利于我们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如:《荷塘月色》中“这几天心里颇有点不宁静”《绿》中的“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2.描写了五幅画面:小院清晨槐树落蕊秋蝉嘶叫闲话秋凉秋果奇景

(二)分析课文

1.从五幅画面入手,分析

(1)故都的秋的特点。

(2)“反衬”手法的运用。

(3)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这五幅画面来写故都的秋。

(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作者的经历来分析)

2.分析第2、13两个自然段,将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相对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3.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与“神”的结合点是什么?

明确:本文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就是那五幅秋色图。“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结合点”是“清”、“静”、“悲凉”。

4.文章描绘了五幅秋色图之后,有一大段议论,这段议论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从记叙到议论,这是从“形”到“神”的深化过程。这段议论,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从喻理的角度,进一步赞颂秋,赞颂北国之秋。

5.如何理解文章结尾的一段话?

明确:秋色是这样的美好,祖国的美景是这样的可爱,联系当时国家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作者为了保住祖国美好的东西,“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不仅抒发了赞美、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真情,也表现出了深沉的爱国之情。

四、课外作业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主观色彩有意识地选择几处景物,写成片段。

教学设计示例一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景”与“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2.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3.根据自己的主观色彩,有意识在选择几处景物,写几个片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故都的秋:秋是文章景物的主要内容,北平故都,已是历史上繁华的过眼烟云。因此,题目中就含有一种深深的“眷恋”。一个旧都的秋景,为何会引起作者的眷恋?作者又给我们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秋景图?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作者眼中的秋景具有哪些特色?找出文章的文眼。

2.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几幅故都秋天的画面?

二、课文诵读

教师范读(或听朗读录音)、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课文分析

(一)明确思考题:

1.“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静”“悲凉”是故都的秋的特点。这是课文的主线或文眼。对课文文眼或主线的把握有利于我们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如:《荷塘月色》中“这几天心里颇有点不宁静”《绿》中的“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2.描写了五幅画面:小院清晨槐树落蕊秋蝉嘶叫闲话秋凉秋果奇景

(二)分析课文

1.从五幅画面入手,分析

(1)故都的秋的特点。

(2)“反衬”手法的运用。

(3)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这五幅画面来写故都的秋。

(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作者的经历来分析)

2.分析第2、13两个自然段,将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相对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3.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与“神”的结合点是什么?

明确:本文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就是那五幅秋色图。“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结合点”是“清”、“静”、“悲凉”。

4.文章描绘了五幅秋色图之后,有一大段议论,这段议论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从记叙到议论,这是从“形”到“神”的深化过程。这段议论,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从喻理的角度,进一步赞颂秋,赞颂北国之秋。

5.如何理解文章结尾的一段话?

明确:秋色是这样的美好,祖国的美景是这样的可爱,联系当时国家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作者为了保住祖国美好的东西,“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不仅抒发了赞美、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真情,也表现出了深沉的爱国之情。

四、课外作业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主观色彩有意识地选择几处景物,写成片段。

教学设计示例二

教学目标

1.领会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艺术风格。

2.领会作者把故都自然风物的客观色彩和自己内心世界的主观色彩巧妙融合的艺术手法。

3.体会课文疏朗而又细腻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作者选取故都的风物时为什么不选取像火一般的红叶、透明的秋水?作者所写的故都的风物有哪些特点?从这些故都的风物中折射出作者什么样的内心世界?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春天到处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充满鲜花、充满美丽,因而许多人都喜爱春天,不少人写过赞美春天的文词,如“春来江水绿如蓝”、“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等,与春天相对的秋天,在人们的眼中往往充满枯黄、充满悲凉、充满萧瑟、充满哀伤,我们今天就在郁达夫的笔下领略北国之秋的那份清静,那份悲凉。

二、释题及作者简介

明确:“故都”两字表明描写的特点,带有深切的眷恋之情,“秋”字明确描写的内容,题目很深沉。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宋诗词和小说杂剧。1913年赴日本留学。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同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巨大影响。1923年发表(春风沉醉的晚上)。l923一1926年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1930年3月参与发起成立“左联”,1932年12月发表《迟桂花》,1933年移居杭州后写了不少山水游记和诗词,1935年发表《出奔》,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坚持抗战。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本文写于1934年8月。由于种种原因,郁达夫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这段时

间,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游山玩水,留下一些很好的散文。

三、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

2.出示思考题:

(1)本文写了故都之秋的哪些景物?

(2)课文结构是怎样的,文章怎样前后呼应?

3.学生朗读课文,带着问题一边阅读,一边画出相关语句。四、讨论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和结构(见板书设计)

五、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找出精彩的语句,思考文章的写法。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二、分析课文

1.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回顾所学内容。

问题:(1)本文选取了故都之秋的哪些景物来写的?

(2)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特点?

(3)能反映作者感情基调的是哪些词语?作者对它们是怎样渲染和刻画的?

2.教师点拨和学生讨论相结合解决思考题

附思考题3参考答案:

本文能反映感情基调的词语是“清”“静”“悲凉”,作者是通过选取不同景物,从不同侧面同时加以渲染和刻画的。

例如:①牵牛花:“静着时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是在写“静”;“在皇城人海之中”、

“租一椽破屋来住着”、“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既写“静”

同时也写“清”;“疏疏落落”的衰草,体现了“悲凉”。

②槐树落蕊:整段都渲染了寂静的气氛,突出了“静”。“扫街的树影下的一阵扫后”几句,给人悠闲的感觉,突出了“清”。“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几句,抒发了悲凉之感,正是紧扣“悲凉”。

3.体会文章写作特色(学生归纳分析)

①衬托的手法:写江南之秋的作用。

②景物的选取:能体现作者主观情绪。

③语言的特色:句式整散结合,节奏感强。

4.归纳鉴赏散文的一般方法

①诵读,朗读最好,便于深入领悟语言和情感。

②联系背景,便于深入理解。

③分析思路结构。

④鉴赏文章写作上的特点。

⑤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

三、总结、扩展

布置学生阅读《语文读本》第三册上的《想北平》,比较两文的内容、情感、写法。

写景作文论文篇7

小学生刚刚接触作文,可能认为作文不太好写,特别是写景作文,不知道怎样去描写才能更生动,下面重庆一对一家教小编就为你介绍几种小学写景作文技巧,供大家参考。

1、方位顺序。写景作文要有方位的条理性,由近及远,由远及近,由上而下,由下而上,由里到外,由外到里,或由中间到四周等等有次序地描写,要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2、景物的类别。来写,如山、水、花、鸟;瀑、石、峰、洞;亭、台、楼阁等。要写出景物的光、色、味;既要写它的静态,也要写它的动态,还可以写出它的环境气氛。

3、要仔细观察,抓住在不同季节里景物的不同特点进行描写,不要硬编乱造,凭自己的想象来写。

4、写景中也可以具体地写些人和事,若让人、景、事三者交融一体来写,可以使作文更为感人。

5、写景物时不要忘掉自己与景物之间的关系,要有意识地把自己的感情、感受写进去,这样使人读了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叶圣陶老爷爷写的《记金华的双龙洞》不是具有这样的特点吗?

6、适当地、正确地引用前人描写景物的诗词歌赋,也可以为作文增色。这就需要你平时多加阅读和积累,别等用时再去找。

以上方法就是我们重庆博嵘教育网为你介绍的,不妨下次再写作文的时候,应用到你的作文当中,我们相信你的作文一定能够得高分,赶快行动起来,加油吧!

怎样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

孩子学习必须去培养他的思维能力,良好的思维能力能够帮助考生去学习知识,所以我们在平时的学习要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接下来由博嵘教育专家给我们讲解一下怎么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希望能够帮助广大孩子学习。

一、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年幼的孩子遇到疑难问题,总希望家长给他答案。有些家长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这对发展孩子智力没有好处。高明的家长面对孩子的问题,应告诉孩子自己寻找答案的方法,启发孩子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和经验去寻找答案。当孩子自己得出答案时,他会充满成就感,而且会产生新的学习动力。

二、让孩子经常处在问题情景之中。当孩子提出问题时,家长要跟孩子一起讨论问题,家长的积极主动对孩子影响很大。特别是家长弄不懂的问题,通过请教他人、查阅资料、反复思考获得圆满答案,这个过程最能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

三、跟孩子一起收集动脑筋的故事和资料。动脑筋的故事和资料很多,有的是真人真事,有的是寓言故事,有的是科普性读物。家长和孩子共同收集、整理,空闲时间翻阅这些资料,讨论感兴趣的问题。

四、搞家庭智力竞赛。利用节假日进行,家长和孩子轮流做主持人,设立小奖品或其他奖励措施。为了增强气氛,可以请亲友或其他小伙伴参加。五、引导

写景作文论文篇8

遗憾的是,目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或多或少地存在写作背景介绍模式化、简单化的倾向。有些语文教师,习惯于导入阶段呈现写作背景资料,这样作为一个教学环节单独成块,导入阅读时插入一段背景介绍,往往会打断学生的阅读激情和思路,影响学生阅读文本的流畅性。有些语文教师喜欢过早地把写作背景资料和盘托出,滔滔不绝地讲解,配以目不暇接的投影,这样会给学生阅读文本造成先入为主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学生阅读的真实体验和独立感悟。

其实,写作背景资料只是阅读教学的一种补充资源,对于文本阅读只能起到一些辅助作用,是否选用要因文而定,如何运用则要因地制宜。那么,究竟如何把握写作背景资料呈现与运用的“度”呢?

第一,要坚持写作背景资料选用的原则。

1.关联性。写作背景资料的选择一定要与文本阅读相关联,教学时或做好铺垫,或埋下伏笔;或补充背景,深化理解;或了解作者,探幽发微。

2.实用性。写作背景资料的使用一定要对文本教学有用处。运用资料并非多多益善,讲解背景不需面面俱到,特别要注意有利于文本阅读的推进,有助于文本探究的深入,要注意“为我所用”。

3.启发性。写作背景资料的运用要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探究。背景资料的呈现要“该出手时才出手”,提示要点到为止,要巧借背景资料来设疑,旁敲侧击,启发学生研读文本,自主探究,生发顿悟。

4.拓展性。写作背景资料的运用要有助于学生阅读的拓展与提升。文本内涵的多义性,阅读理解的个性化离不开背景资料的依据。因此阅读教学要利用相关资料的链接来实现阅读的拓展与延伸。

第二,要抓住写作背景资料呈现的时机。

1.前置呈现。有些课文写作年代久远,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在引导学生阅读前就可预先呈现写作背景资料。例如《最后一课》的阅读,先要了解普法战争的历史背景;《故乡》的阅读,可先介绍作者的写作缘由。这样以写作背景资料做阅读铺垫,有助于学生切入阅读,进入文本。

2.穿插呈现。有些课文的某个点可能成为阅读的障碍,这就要与时俱进地穿插一些写作背景资料,释疑解惑,各个击破。例如《小石潭记》结尾处有关小石潭的感受较难理解,可穿插柳宗元的被贬经历,引导学生揣摩人物心态、心境,自然就能很好地把握此时此地作者的思想脉搏,同时领悟“一切景语皆情语”的道理。再如《“诺曼底”号遇难记》有关船长与船共存亡的选择,一般学生很难理解到位,往往会引发人生价值观的讨论,可以生成很多精彩的看法。此时,需要穿插写作的时代背景,提示英雄主义思想对作者以及作品人物的影响,学生也就不难理解船长的悲壮选择了。又如《天上的街市》化用传说的写法是一个特点,也是一个难点,更是一个与表情达意密切相关的重点,如何突破这一“点”?不妨链接相关传说的资料、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体悟“化用传说”的种种妙处。

3.后置呈现。有些作家作品介绍可在阅读课文之后补充一下,以引导学生拓展阅读相关的作品。有些节选作品,可在文本阅读完成之后链接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深入阅读。例如阅读《社戏》后呈现“最近两次看戏”的情节,让学生比较阅读,深入理解小说主题。再如阅读《范进中举》后补充介绍一下《儒林外史》,引导学生进一步拓展阅读。

第三,要优化写作背景资料运用的方式。

1.可以预习反馈的形式交流相关背景资料。比如,《小石潭记》《桃花源记》等文言散文的写作背景资料,可布置学生自己去查找,然后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反馈交流。

2.可以课件展示的形式呈现相关背景资料。一般来说,需要联系、补充介绍的写作背景资料,借助多媒体手段来辅助展示,效果要好一点。因此,教师备课时,应精选有关写作背景资料,或做成课件在课堂教学中投影展示,或制作成视频穿插播放。通过恰当的视听资料链接,有利于促进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感悟。

3.可以拓展训练的形式链接相关背景资料。有些写作背景资料可以结合课堂练习来呈现,这样既拓展了知识内容,又深化了文本理解。比如,阅读《我的母亲》后,补充链接作者的一些资料,然后要求学生拓展思考问题:就课文来看,你认为邹韬奋成长的家庭环境哪些方面是好的,哪些方面是不可取的?学生立足文本内容,联系作者邹韬奋的成长经历,不难获得正反两方面的启示。

一句话,写作背景资料的运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契合学生的阅读进程,讲究切入、穿插、补充的适时适度,注意自然巧妙地衔接转合。

第四,要突出写作背景资料运用的功用。

写作背景资料的运用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关键要用在刀口上,用出实效来。一般来说,对文本理解作用不大的写作背景资料可由学生自主搜集,作一些常识性的了解即可。而与文本阅读理解关系密切的相关资料就要重点选用,放大功效。具体来说,可借助写作背景资料促进文本的阅读理解、有效探究。

1.借助写作背景资料理解文本主旨。例如,在阅读《蔚蓝的王国》时,学生普遍感觉到梦中景、梦中人、梦中情的美,探究文章主题时,学生则往往停留在表层理解:本文表达自己对美好事物和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热爱;赞美美好的青春生活。这似乎缺少深层的理解。此时应及时链接本文的写作背景:“写作本文的时候,屠格涅夫已是晚年。这一时期,他旅居国外,病魔缠身。”启发学生思考:作者写出这样的美文,还流露出怎样的情意?学生合作探究,自然能够领会到:“蔚蓝的王国”是作者梦想中的乐园,理想中的境界。这个王国寄托着作者对美好事物和美好生活的追求与热爱。同时,也表达了岁月易逝的人生慨叹。

2.借助写作背景资料领会作者情感。例如,在阅读《囚绿记》时,读到文章最后一段,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表达一种怀念之情吗?这就要结合写作的时代背景来考察作者的情感、态度了。于是,适时提供作家与作品的一些介绍:①陆蠡其人: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抗日烈士。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1942年4月13日因出版抗日小说而被捕,刑审数日,受尽酷刑,英勇不屈,被日寇秘密杀害,年仅34岁。②陆蠡其文:本文写于1938年,即抗日战争爆发一年后,当时作者留居在已成“孤岛”的上海,被迫与广大文化战士隔离了开来。作者是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国难当头,不能不愤怒、忧烦,不能不生出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于是他回顾了一年前在北京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心声。沉默、内向的性格,使他的行文含而不露,抒情深沉委婉。借助这些背景资料,联系文本深入思考,学生不难感悟:本文除了表达怀念之情,还有一种懊悔、自责之情,更有一颗祈愿之心。作者希望有一天能重见常春藤,其实是在祈愿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

3.借助写作背景资料品味写作特点。例如,阅读《父母的心》时,以介绍作家作品背景资料导入:“川端康成,日本现、当代小说家。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伊豆的》《雪国》《古都》等。日本评论家认为川端康成是淡紫色的。紫,淡淡的紫,透溢着隐隐的幽谧和淡淡的哀怨。这是他作品的共同风格。这也许和他本身的经历有关。他幼年父母双亡,后来祖父母和姐姐又陆续病故,孤独忧郁伴其一生,反映在作品中就有一种哀怨的情调和伤感的情绪。今天,我们就以《父母的心》为例,来品味一下作品的内涵与风格。”再如,阅读《白杨礼赞》时,把握象征手法的运用是一个重点。依据文本内容,学生大体上能够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但对为什么要用象征手法来写存有疑点。这就需要结合写作的时代背景来体会。通过写作背景资料的补充介绍,学生不难理解象征的写法是被逼出来的: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4.借助写作背景资料突破疑难之处。例如,阅读《天上的街市》时,学生质疑:诗中描写的牛郎织女的生活与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故事结局不同,诗人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改造?此时补充介绍写作背景:本诗写于1921年,当时“五四”运动的高潮已过,中国仍处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之下。面对当时社会“腥秽如血、冷酷如铁、黑暗如漆”的现实,作者并没有绝望。在这首诗中,作者大胆地想象了天上的美好情境,充满了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和追求。通过联系思考,学生不难领悟这样写的妙处。再如,阅读《幽径悲剧》时,引导学生探悲剧之因,设疑:古藤萝被毁灭,这可以说是一起发人深省的冤案,那么制造这个冤案的凶手是谁?我们的校园里都没有损坏花木的现象,而在北大的校园里却有人砍断如此古老而美丽的藤萝,这是怎么回事呢?经过讨论提示,学生能够明白古藤萝被毁于愚氓之手,并能从文本中找到相关依据。此时,再补充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联系作者的情感经历,学生便会进一步理解“幽径悲剧”之“悲”:在十年浩劫期间,毁灭美司空见惯。可是在1992年的春天,十年浩劫已经结束十多年了,在北大校园里,竟然还有不知道欣赏美,甚至毁灭美的“愚氓”,他们还在继续制造毁灭美的悲剧。北大校园尚且如此,其他地方可想而知,这更让作者感到悲痛。

写景作文论文篇9

阅读是一种智力技能,是一种处理信息的能力。“为文如造屋”,写文章也要有一个预先设计的蓝图,然后根据蓝图建构,这个预先设计的蓝图在文章中就是主旨。那么,怎样才能比较快速、准确地把握散文的主旨呢?

一、看标题明主旨

标题是文章的招牌,是文章灵魂的体现。

标题能使读者获得文章的总印象,能或显或隐地传达文章的主旨,解读标题会为把握文章的主旨提供非常丰富的信息。解读标题时要看标题是否表明写作对象或写作范围,看标题是否暗示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倾向。

二、辨类型明主旨

按照内容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可以把散文分为记叙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三类。

议论性散文以发表议论为主。它既要以情动人,又要以理服人,融形、情、理于一炉。

记叙散文以记叙人物、事件为主。阅读这类散文时,就要注意它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现了人物形象的哪些特点、性格,通过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爱憎感情;写了哪些事,作者对它们有什么看法,揭示怎样的生活哲理或人生感悟。

抒情性散文主要用以抒发作者主观情感。托物言志式散文,作者将主观情感融于某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借景抒情式散文,寓情于景,赋景物以生命,明写景,暗写情,做到情景交融。阅读时要注意文章写了什么景,景物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主观感情。

三、看背景明主旨

一些文章的写作会有时代的烙印,可从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入手,来分析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特别是有特定写作时间的散文要联系写作时间推断。

四、看开头结尾及关键句明主旨

抓住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不仅有助于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而且有助于把握文章主旨。很多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有提示文章主旨的作用。在阅读中要注意文章的这些段落,看文章是否开门见山、提纲挈领,是否卒章显志、升华感情,这对把握文章中心很有帮助。

写景作文论文篇10

写作策略思维

1.写作策略思维的内涵。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马正平在《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中对写作策略思维的描述是:写作思维技术一旦进入现实的写作思维环境之中,写作思维活动就变得异常复杂起来。在这种具体时空环境下的具体目的、具体功能条件下的写作思维,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根据写作目的和时空背景,对写作思维技术所生成的写作材料、文章成果进行“反思”,即“对思维的思维”,从而实现对思维结果的反馈和控制。通过这种反思,产生一定的应对方案。这种反思就是写作策略思维。

2.写作策略思维的运行机制。写作策略思维关注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写作目的,即思维的目标,写作最终的指向。它决定着整个行文的方向、路径、功能,相当于千军万马中的统帅;第二,写作背景,即行文的时代因素、空间因素、社会因素,主体的思维背景;第三,行文对象的思维背景。即读者群体的阅读与接收,它深刻影响着作者在创作中的价值取向和行文策略。写作策略思维能够在结果呈现之前发现这些状况,并作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协调策略、对抗策略、戏仿策略。这三种策略在注重传播效果的新闻写作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新闻写作中策略思维的运用

1.协调策略。第一,尽量挖掘思维背景中有利于实现自己的思维目标的信息和思维材料,让思维背景的信息为自己的思维目标和思维功能服务,即“把政策用够”;第二,让自己的思维材料、成果、结论在提法上、操作上尽量和思维背景中的重要信息保持协调;第三,消解思维背景信息中的不利于实现自己的思维目标的信息和思维材料,即“禁忌因素”,来实现自己的思维目标,如对思维背景的信息作出有利于自己的解释,变不利为有利,化腐朽为神奇。

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报纸消息一等奖获奖作品《就业局长“潜伏”打工探扬州用工》中对于协调策略的运用,深深地渲染了主题,彰显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该新闻作品从两方面选择写作材料展开立意:第一,曲靖市就业局副局长陈家顺带领乡亲们走出大山到扬州打工,隐瞒身份,亲身体验,满意而归。这次成功的“潜伏”,打通了曲靖与扬州的劳动力输出大路,就业局长的岗位职能以一种务实、为民、特殊的形式得以实现;第二,以扬州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副局长颜军与曲靖市就业局副局长陈家顺的一段话“你的特殊‘打工’经历,就是对扬州务工环境的最好宣传,感谢你啊”而结束。两个人的握手连接的是两地,更连接起了企业与工人,有了政府部门的亲力亲为,更能让劳动者劳有所得,劳有所乐,让用工者专心发展,贡献社会。

协调策略就是在新闻写作的过程中,让有利于自身、不利于自身、无关于自身的材料、成果、结论为我所用,不断提升新闻写作的现实意义、社会意义、国家意义,以小人物的小事件来书写出社会、民族、国家的大事件。

2.对抗策略。当协调策略无法实现写作目的、增强写作效果,而自身的力量足以强大到压倒对方的时候,可以选择对抗策略,即自己实现思维目标的理由正确充分,能反映某种规律、逻辑和历史必然性。

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报纸评论一等奖获奖作品《倾听那些“沉没的声音”》,以正义的声音、客观的角度、理性的分析,为那些“沉没的声音”找到了一个合适的“话筒”。第一,在今天的中国,可以听到各种声音。我们要建立的是一个公正公平、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自于社会的各种声音通过人大代表、媒体、社会交流广泛地传播,社会进入了表达的“黄金时代”;第二,仍然有弱势群体缺乏表达资源、缺乏表达途径,处于“失声”的状态,并且这一问题较为严重,造成的后果也会深刻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第三,为网络关注、被媒体聚焦的热点事件,只是“冰山的一角”,海面之下体量更大的冰块,才是让冰尖浮出水面的庞大基石,也才是决定社会心态的“潜意识”、“核心层”。“说话”、“发声”不仅是表达诉求的基本手段,更是培育健康社会心态的重要环节,是社会长治久安的坚实基础。

对抗策略并不是形式上的数量优势,而是观点立场客观公正、论证缜密、结论合情合理。力量主要体现在层层推进的论证中,发声强势,符合广大读者的内心认知,从传播的角度而言,实现了信息利用的效果最大化,表面的语言强势有着坚实的思维论证基础。

3.戏仿策略。在某种现实的处境下,既不便“冲突”,又不便“协调”,在表述自己的思维成果左右为难的时候,在形式上语义上表示协调或冲突,而在真实的立场上则表示冲突或协调的策略。

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网络评论一等奖作品《“老何说和”说了些什么?》中,对于“老何”的身份及存在必然性有着巧妙的处理。首先,退休的乡镇干部“老何”缘何以一名非公人士的身份得到了老百姓的信任与认可?原来,他所关注的是土地纠纷、宅基地纠纷、山林承包纠纷、家长里短、邻里矛盾等“小事”,并且坚持公平公正、摸得到矛盾点、说得出百姓爱听的话、表达出百姓渴望和谐的心愿;其次,“老何”知道问题在哪里,困难在何处,出路在哪里。由此,“老何”的个人角色被弱化,社会角色被强化,管理者角色被突出;第三,“老何”的出现同样折射出一些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在事无巨细的农村基层,仅仅依靠“老何”是不够的,而“老何”的缺失更是不可行的,如何从“老何”那里得到一套基层管理的“宝典”,才是整篇评论的关键所在。

戏仿策略不会伤害读者或引出冲突,在讲究和谐、委婉的汉语使用传统里运用较多,既让读者明白作者的真实用意,又能让更多人了解情况,让相关者受到启发,这同样使新闻写作效果最大化。

结 语

新闻文体的本质特征包括:真实性、客观性、时效性、可读性等。这些特点把新闻文体与文学文体、理论文体、应用文体区分开来。所以,所有策略思维的应用要以文体特征为基本原则,万万不可为了写作策略而背离文体原则。

任何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时代背景与时代精神,写作策略思维的运用必须把握这个主线,不要碰触时代的底线。记者应避开时代因素所产生的写作禁忌,让新闻写作的语言文字接地气,显精神,以小视角表现大问题,以小人物表现大时代。

参考文献:

①马正平:《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85~87页

②许娥:《思维模式与写作策略探析》,《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③马正平:《赋形 路径 策略 文本——人类广义写作思维的基本原理》,《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