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作文大全十篇

时间:2023-03-26 12:52:42

写景作文大全

写景作文大全篇1

1、错别字太多啦、像烧饼上的芝麻一样、能不能争取把芝麻从烧饼上拍下来呢?

2、语句不很通顺、像我表哥脸上长满了小疙瘩一样、读着让我有难受的感觉。

3、描绘景物时,写出了自己的体会,表达出了内心的感受。比如,发现第一棵小草萌芽时的惊喜,看见在自家屋檐下筑巢的燕子时的兴奋,闻到桃花吐蕊的清香时发出的赞叹,听到老师宣布春游活动时的快乐……这些都是内心的感受。在描写景物的同时,恰如其分地表达出内心的感受乃至联想,都会使习作更生动,更真实,也会令他人感动。

4、春天的“ ”真美,抓住了“ ”写,写出了“ ”的特点,也写出了“ ”的特点,虽然这些景物我们都见过,但透过你的细心观察,我们却有全新的感受。

5、内容如同秋天的枯树叶、干巴巴的、这样人家怎么会愿意读呢?多看课外书、保证明年春天枯叶又变得碧绿碧绿的。

6、抓住春天的草、树、花等不同的特点,按照“ ”的顺序,刻画出春天生机盎然的景象,反映出自己由衷的喜悦之情。

7、传神地写出了“ ”快乐游玩的情景,语言生动,描写具体,运用了形象的比喻写出了的美。

8、写景捕捉景物的特点,描写情景交融,由远而近,由面到点,处理得有条不紊,写出的文章更是条理分明,景有各自不同的形态、颜色,抓住了形状特点。

9、先写“”,再写“”,又写“”,最后写“”,写作思路多么清晰,描写多么细腻,你看,用恰当的比喻,把“”写得形象,逼真,突出春天的美景,另外“”场面也写得生动传神,突出了一个“乐”字,有景、有情,多么美妙。

10、你的习作再也不像白开水、现在开始有了一点甜甜的味道、继续努力啊、我会为你喊“加油”的!

11、丢字现象严重、我猜想你是不是雨天常打破伞?

12、有些内容似乎是你瞎编的、不太真实、所以读到那儿、我心中不由打了个问号。

13、你是个聪明的孩子只要加油一定可以成功的;

14、重点不太突出、犹如打水仗一般、水花四溅、就是找不着攻击的对象。

15、作文中有一句不懂什么意思、就像你告诉我呼吸要用耳朵、我感到莫名其妙。

16、坚持就是胜利 ;

17、付出终有回报;

18、题目加上了省略号、生动、新鲜、像翠绿的叶子一样

19、内容具体、可惜自然段分得太少、是不是怕花钱、舍不得多分几段?

20、字迹龙飞凤舞、大概你想当草书书法家吧?

21、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22、再加上微风、杨柳、花香,笔下的春天就像一首诗,好美!

23、读着你的习作,让我们看到一颗多么可爱多么晶莹无暇的童心呀。

24、字写得很挤、你不怕把它们热出毛病来?

25、从外到内,介绍了“”的特点,观察有顺序,也很细致,写得准确生动,调动了多种感官,内容真切具体。

26、那句比喻很精妙、比一只聪明的狐狸想出的点子还要绝;

27、你的文章像要凋谢的花朵、一点香味也没有啦。想想、怎样才能让花儿重吐芬芳;

28、内容干干的一层皮、剥了皮、里面没有血没有肉、别人看了怎会不难受?

29、放风筝是孩子们最爱的活动,其中的乐趣不言而喻,通过细致的描写,把天上风筝争奇斗艳、五彩缤纷的腾飞场面展现出来了。

30、笔下的春天丰富而又美丽:红的花,绿的草,青的山,蓝的天……()

31、在你的笔下“”俨然像个小花园,那么富有生命的气息,对“”的描述,按顺序展开,读起来一目了然。

写景作文大全篇2

一.创设情境

课前几分钟,我先创设情境,播放CCTV的《请你欣赏》,为学生营造和谐而快乐的氛围,让他们沉浸在对自然的审美中,使他们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美,进而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抒写大自然的兴趣。

二.故事引领

在探究“为什么写景要抓住特征”这个问题时,我讲了一个故事:17世纪的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有一次和国王谈论哲学时指出:万物莫不相异,田地间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东西,国王不信,派宫女到花园里去找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结果谁也没有找到,因为粗看起来似乎完全一样的树叶,实际上的大小,厚薄,色泽,脉纹等方面都各不相同。这样导人,形象的说明了世上即使表面相同的东西也会有很细微的差别,把握景物的独特之处,才能真正把握它们的形象。

三.实物演示

为了使同学们明白“什么是景物的特征”,我选择了一幅睡莲图,一副荷花图,让学生思考“这两幅图有什么不同?什么是景物的特征?”这两幅图片很有可比性,这样学生在欣赏、观察、对比中就可以明白:景物的特征就是某处景物在形态,布局,格调,氛围等方面区别于他处景物的地方。

四.范文赏析

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怎样才能抓住景物的特征”,我用多媒体出示了《雨中登泰山》和《黄山记》中的两组例子:一组是缔中登泰山》中作者从不同角度描写紧十八盘的,一组是《黄山记》中作者从不同角度写松树的。

接下来让学生欣赏并思考:两组句子分别写了哪些相同的景物?相同的景物在同一作者的笔下为何会有不同?写出景物的特征首先得注意什么?

选这两组例子就是要学生在分析对比中明白“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道理,进而得出结论:要写出景物的特征,首先得仔细观察,并注意观察点的变化。

接下来我又出示了《荷塘月色》和俪中登泰山》中的两段描写:“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但是把人的心灵带到一种崇高境界的,是那些“吸翠霞而夭矫的松树……都让你觉得他们是泰山的天然主人,好像少了谁都不应该似的。”然后让学生品读范文,对比思考:作者为什么能把景物写得如此生动?写出景物的特征,除了仔细观察外,还得具备什么能力?

学生探究合作,得出结论:两位作家能把景物写得如此生动,是因为他们能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调动多种感觉写出了景物的独特之处。因此,要写好景物,还要善于联想和想象,并能调动多种感觉,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最后我又出示了《荷塘月色》和《荷花淀》中描写荷叶、荷花、荷香及周围环境的几组例子,让学生朗读、品味,然后思考:朱自清和孙犁笔下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同样是对荷叶、荷花、荷香及周围环境的描写,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差异呢?

这两篇文章同样是写荷塘,作者情感不同,写作目的不同,表现出来的特征也就不一样。朱自清的《岢塘月色》贯穿全篇的情感基调是淡淡的哀愁及淡淡的喜悦,所以他笔下的景物中带着朦胧,在月色下,荷叶像“的裙”,荷花如“明珠”如“星星”,荷香是“缕缕的”,雾是朦胧的;而孙犁的《荷花淀》是写抗日根据地人民美好心灵及对敌的乐观顽强的,所以他笔下的荷叶是“铜墙铁壁”,荷花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荷香是“新鲜的”,雾是“透明的”等等。这样学生在对比品味中就可以明白:写出景物特征,要善于使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思互相交融。景物要能写活,必须有作者自己独特的感受,“一切景语皆情语”。

写景作文大全篇3

知识目标:

1、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能力目标: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教育目标: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重点、难点: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教学媒体:电脑课件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题解与背景:

毛泽东同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和领导者,他的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指挥才能被世人所公认,他的文学才华也同样被世人所称道,尤其是他的诗词更是表现出了很高的文学修养。

1936年2月,毛泽东同志率领长征部队到达陕北,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一次,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之后,写下了这首诗词。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各写什么?

上阕:描写北国雪景

下阕: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三、研究下列问题

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

2、作者以“望”统领下文,都望到了什么?

(长城、黄河、山脉、高原)

这些景观大势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是实写。

3、你认为以动写静的句子是哪些?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4、哪几句是虚景?

5、“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

6、作者用一个惜字统领全文、评价历史人物,包含着什么样的感情? (惋惜、委婉批评不足)

7、怎样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抒发了作者作为革命家的伟大抱负)

四、反复朗诵课文并能达到熟练成诵

五、作业:

1、查找资料。抄录一首毛泽东的诗词并谈谈你的理解

2、背诵抄录《沁园春 雪》

教学课后记:

学习中让学生分组讨论,理解较好。好学生一般都能当堂背诵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内容

1、背诵默写这首诗词

2、交流所抄录的另一首毛泽东诗词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3、学生评价

二、阅读课后诗《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并比较两首词的异同点

这两首诗共同点都是写雪景,都有雄壮的气势、豪放的风格。前者是借景抒怀之作,赞美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豪情壮志;后者是写景叙事之作,描写行军的一个场面,表现工农红军一往无前的战斗气概;前者上片写景下片议论,后者上片写景,下片叙事。

前者写的是北国雪景,壮阔而美好,并有诗人的想象,后者写的是南国雪景,虽有气势而难与前者相比,只是展现眼前的实景。

三、理解《沁园春雪》的艺术特色(小组讨论)

1、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

(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有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下片议论,有上片之景而产生感情有祖国的壮丽山河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人物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涵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最后一句由评论落到赞扬,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2、这首词语言上有什麽特点?

这首词语言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

(望、看、惜——贯穿全文;飘、舞、驰——动词生动;运用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方法)

四、当堂进行练习或做《目标检测》

写景作文大全篇4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099-01

《水经注》是北魏郦道元所撰写的一部历史地理巨著,详记大小水道千余条,历叙两岸山陵城邑、建筑名胜、珍物异事,文笔绚烂,描写生动,状物贴切,富有文学价值。其中写景的文字,尤为精彩传神,颇具特色,对后代山水游记文学有较大影响。后人推郦道元为山水游记的开创者。《三峡》为《水经注》中最有名的写景片段之一,堪称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的珍品。

篇约意丰,结构谨严。全文仅用一百五十余字,如此篇幅,欲穷七百里风光,实非易事。然作者独运匠思,精心剪裁,运用频繁变景、层层渲染的手法,将三峡奇险秀丽的山川景色凸现出来:日月山川,争流轻舟,青草碧潭,悬泉飞瀑,寒林怪柏,猿啸渔歌,层见叠出;春夏秋冬,一应俱全,各显风采,创造了一个富于变幻的艺术境界,令人神而往之。作者起笔描绘三峡地理形势,从“自三峡”至“不见曦月”,寥寥数笔,通摄七百里山川,将山之绵、峡之窄、川之沉活画出来,有神无迹,意境阔大,俨然一幅写意的泼墨山水画。接着,作者宕开一笔,用“至于”二字将夏水自然导出,以夸张的笔法展现江流汹涌澎湃、一泻千里的磅礴气势,好似异峰突起,令人气息屏止。随即,突然掉转笔,悠然自得地描写起回旋的银波,碧绿的深潭,奇幻的倒影,绝顶的怪柏,纤细的悬泉,飞泻的瀑布,一下子将人们从波涛涌起的夏川边带到了一个清悠静穆的境界之中,显示一幅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三峡画卷。尔后,作者用“每至”二字隐去无限春光,引出“林寒涧肃”的深秋凄凉之景,在猿啸渔歌声中结束全文。综观全文,作者以百余字写出了三峡自然景物的雄姿妍态,起笔总写地理形势,后写四时之景,一一叙来,层次分明,一层一景,各具神韵,且层层照应,互映互衬。如文中,幽峡与夏水,一暗一明,一静一动,一弛一张,对比鲜明;阳春与寒秋,一盛一衰,一荣一枯,一扬一抑,反差强烈。整个文章就是这样跌宕起伏,前呼后应,似江水浑然一体顺流而下。

写景作文大全篇5

关键词:经典;写景;乐情;正衬;反衬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1)01-0173-02

“读经典学作文”是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一个重要内容,而且,在古代诗歌的阅读鉴赏方面,将以主观题的方式进行考查。习惯于应付客观题型的广大师生,特别是不少复习备考中的学生,一时难以适应这种变化,往往存在着惶恐心理,不知该从何处入手去提高自己阅读鉴赏方面的能力,从而适应这种“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完全可以从古代诗歌最基本的、也是最有可能考查的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这两大方面着眼,而具体的突破口,可先选择诗中的景物描写。

一、景物描写,寻找突破

古代诗歌讲究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是古代诗歌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理解好这个特征,对阅读和鉴赏古诗的意义非常重大。诗中的景物,都是为烘托气氛、抒发感情服务的,大致可分为好的和坏的两种。考虑到景物与感情的这种密切关系,我们不妨将感情方面的“哀”与“乐”也用来形容景物。下面,分几种情况简要举例介绍:

1.“乐”景正衬“乐”情。例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诗中抒发对钱塘湖春行所见美景的喜悦欣赏之情,这可由尾联可见。中间两联写春天鸟和花草的情趣和生机,即是为了抒发后文“最爱”之情所作的铺垫,这里,美好景物和喜悦情感是和谐统一的。

2.“哀”景正衬“哀”情。与第一种情况类似,凄凉之景也可以用来烘托凄凉的气氛,而且更为常见。例如李白的《沙丘城下寄杜甫》:“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全诗集中表达的是对朋友杜甫的思念之苦,为此,第二句的“高卧”即是孤独的诗人无所事事、百无聊赖的不得已之举;第四句的“秋声”更是明显地渲染了凄苦的心情。

3.“乐”景反衬“哀”情。古人曾评价说:“以乐写哀,以哀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这是古代诗歌中可追溯到《诗经》的一个重要的传统,是“反衬”这一手法在古代诗歌中的最基本的体现。这里的关键,或要抓住全诗的中心句和关键词,或要联系上下文。杜甫的一首《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然(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前两句的景是美好的春景,可是后两句的情又是伤感的怀乡之情。这时一定要注意,全诗的中心恰恰是这后两句而不是前两句。这样,我们就可以明白,前面的美景就是为反衬后面的伤感之情服务的

4.“哀”景反衬“乐”情。景是为情服务的,若全诗是“乐”情,前面的“哀”景完全有可能是为反衬“乐”情服务的。请看李白的这首《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前三联写塞下艰苦的环境条件和紧张的战斗生活,尾联却转到写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这种豪情也正是全诗的中心。这样,我们感受到的,是不畏艰苦、有着钢铁般意志的将士形象。这里,所谓的“哀”景,既然是用来反衬豪情,就全然不是悲哀的了。

5.“哀”景不“哀”。就是说,景物表面上似乎是破败萧条,好像是借以表达伤感之情。实际上却相反,诗人对此非常欣赏和得意。这是为什么呢?答案就在于诗人特殊的身份和审美取向。像陶渊明、王维等喜欢归隐田园的这类诗人,在他们眼里,质朴、清静的农家田园风光远胜于繁华热闹的都市。

二、重现颜色,感知诗意

细细品读写景的古诗,会发现这些诗之所以能让读者感到美,是因为诗中蕴涵了丰富的色彩。我在教学写景古诗时,先让学生感知景物,再回到诗文中,让学生读出诗中所蕴含的颜色,以丰富学生的表象,加深学生对诗中景色的印象。诗中所描绘的色彩有的是显而易见的,找到表示颜色的词就可以了。

三、品读字词,读活画面

写景作文大全篇6

首先,游记是叙事散文,它要求线索清晰,游踪明确。游踪,即旅游的行踪。游记的线索常按游踪安排,即以游程的时间、地域变换为线索,来缀结全文。例如清代文学家姚鼐的《登泰山记》,就先写自京师乘风雪到达泰安,然后由泰山南麓攀登,在石磴上观览南面三谷,继而越中岭,循西谷,登上山巅,看到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的美景。接着写与朋友坐日观亭看日出景象,最后写游岱祠、碧霞元君祠。这就是按行踪来谋篇布局,整个游踪一丝不乱,了了分明。

其次,要写好游记,还要学会描写景物。寄情山水的游记是以大自然为主要描写对象,寻访名胜古迹的游记侧重描写社会风貌,两者都需要写景状物。而要写好景物,就得细致观察和深刻体会,做到“体物人微”,力求准确抓住景物的特征,包括景物的地域特征、季节特征和方法特征,然后用恰当的语言修辞。和一定的艺术技巧,把它形神毕肖地描绘出来。如姚鼐《登泰山记》写的是冬天景物,所以才出现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的景象。这就是季节特征的表现。

游记在描绘景物时,要有明确的方位感,使读者了解景物的整体布局,并知道景物的各个局部之间的空间位置,在此基础上能更好地把握景物的特征。例如唐代散文家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写作者“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填为类。”这里写出西山高大、卓然而立,它和周围的众山构成反差对比。坐在西山上,俯视周围小山。就像一群小土堆,这是采用的侧面烘托手法,以群山之小来衬托西山的高峻。从西山鸟瞰,还可以看到青山白水互相缠绕,重重青山抱白水,弯弯白水绕青山,它们相互缠绕,直和远方的高天相接。这真是“会当登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从明确的观察点来描绘景物,立足写出景物的全貌。当然,为了更好地表现景物特征,我们还可以写仰角、平视、远景、近景、特写镜头等等,从不同的角度、视点来描绘。力求写出景物的美来。

写景作文大全篇7

一、抒情散文的文体特征——情景交融,形散神聚

抒情散文以抒发主观情感为写作出发点,因此文中之景往往是情感的外化物。换句话说,就是抒情散文中的写景是为达到抒情的目的。譬如,同样是秋色,在命运多舛的郁达夫眼中就是“清、静、悲凉”的,而在善于对生命和生存作诗性阐释的台湾女作家张晓风眼中则是“坚硬而明亮的金属季”。由此可见,诚如古人所言——“以我之眼观万物,万物皆着我之色彩”,抒情散文最见作者的性灵。

抒情散文所选之景往往不局限于一时一地。比如,《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就由眼前的荷塘联想到六朝时江南采莲的情景,并引用梁元帝《采莲赋》和《西洲曲》作了印证;《故都的秋》中则有陶然亭的芦花、潭柘寺的钟声,甚至还有南国普陀山的凉雾和荔枝湾的残荷等。这些描写时间跨度大,空间转化快,景物意象多,表面上看似乎很散很乱,但实际上却排列得非常有序,被一根贯穿全文的感情之线连接着:《荷塘月色》中的这根感情之线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故都的秋》中的这根感情之线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值得注意的是,抒情散文中这些体现感情线索的句子往往就是文章的文眼,抓住它们阅读鉴赏文章可以收到纲举目张之效。

二、抒情散文的鉴赏思路——鉴赏手法,缘景明情

抒情散文往往按照时间或空间顺序运用联想或想象对景物进行生动描绘。这样做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还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地表现文章主题。所以,阅读鉴赏抒情散文一定要先了解文章的写景方法。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就充分体现了抒情散文写景手法的多样化:直接描写田田的叶子、零星的白花、缕缕的清香、脉脉的流水;由远而近,由上而下,由静而动,全方位地描绘荷花的形、味、色、声,动静相宜,虚实相生,层次井然,丰富而不凌乱,很好地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月光难以描摹,就以“雾”“树影”间接烘托。

阅读鉴赏抒情散文,还要发挥联想,展开想象,将自己置身于作者描绘的情境中,感受景外之情和言外之意。比如,何其芳《雨前》中的那只远来的鹰就是作者对现实不满且渴望投身火热生活的象征物。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如是必显。”其揭示的正是这种缘景明情的抒情散文鉴赏方法。

三、抒情散文的鉴赏重点——感受风格,品味语言

景物描写通常是一般抒情散文的重要写作内容。因此,阅读鉴赏抒情散文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抓住文章的文眼和直接议论或抒情的词语和句子,感受作者抒发的情感;二是品味文章中的摹状性词语——这些词语往往会在描摹景物或事物的特征中表现作者的情感;三是主要从修辞、句式等角度入手品味语言形式上的外在美和表情达意方面的意蕴美,如《汉家寨》就是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诸多修辞手法,形象地描摹了隔壁荒滩的苍凉广袤,突出了作者的主观感受,语言可谓于绵密中见生动。

四、抒情散文的赏写要领——规范写作,彰显个性

写鉴赏抒情散文的文章一般应涉及三个问题:一是作者写了什么;二是作者是怎样写的;三是深层次阐述阅读感受。关于作者写了什么,无外乎就是要分析作者所写之“景”与所抒之“情”的特点与关系;关于作者是怎样写的,无外乎就是要重点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结构安排、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等;关于个性阐述阅读感受,就是要写出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或收获。这里所说的规范写作,是指写鉴赏抒情散文的文章时要适当运用鉴赏术语,如手法之“形散神聚”“以小见大”“虚实结合”“疏密相间”等,风格之“鲁迅式的幽愤深广、老辣犀利”“徐志摩式的清莹流丽、奔放不羁”“巴金式的真诚执著、不事雕琢”“朱自清式的文情并茂、缜密细致”等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写鉴赏抒情散文的文章最忌面面俱到却是浅尝辄止或长篇大论却是人云亦云。为此,写这类文章一定要选择最有感触的点深入阐述,力求“读”出个性和新意。比如,同是写北平,土生土长的北平人老舍选择了和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场景或物件,并将之与巴黎、伦敦等世界名城对比,突出了游子心中北平的家的感觉,不仅极富情趣,而且亲切感人;《动人的北平》则用对照的手法写了北平的包容大度,文中林语堂“扮演”的显然是一个正在进行文化旅游的游客,因为他对北平的欣赏多于热爱……

写景作文大全篇8

关键词: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王子云;写生作品;艺术与文物价值

   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是抗日战争时期,由国民政府教育部组建的一个针对西北各省的艺术文物调研的学术考察团体。该团于1940年成立,由留法归国的艺术家王子云提议组团并担任团长,历经四年多的时间,对川、陕、豫、甘、青各省尚未遭到日本侵略者损毁的古代艺术文物进行全面踏查与清理,以文字记录、测绘、写生、模铸、拓印、临摹等田野调查方法展开对西北古代无名艺术史的基础性研究。涉及艺术门类包括:建筑、雕刻、书法、绘画、工艺美术等,主要学术研究内容包括:敦煌莫高窟艺术、汉唐帝陵石雕、西北宗教建筑及装饰雕刻等。

其中,考察团团长王子云以自己擅长的艺术写生方式记录了本次西北考察的各地见闻,作品收录于《王子云西北写生选1940-1945》一书中。该书在考察团活动过去了大半个世纪之后,以广东美术馆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为契机,在即将举行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纪念展的情况下,于2005年8月出版。该书包含王子云带领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西行考察过程中的人物、风景、民俗、文物遗迹与遗物等作品共计80余幅。其中包括敦煌莫高窟全景、唐陵石雕等珍贵考古实测图。

从其作品的题材而言,此书包含了大致三种面貌,一是此次西北考察之行沿途的风景写生,比如《小雁塔》、《春雨终南山》、《安宁堡之春》、《祁连焉支雪峰》、《古酒泉写照》、《塞外夜行》等;二是途经龙门、敦煌及汉唐帝陵遗址的石窟、雕塑外景写生图,这类作品里面多以考古遗址为原型,以尽量尊重和复原当地当时面貌为原则,以测量、摄影为基础的一大批全景图和局部写生图相结合。比如《龙门石窟伊水西岸龙门山全景图》、《茂陵全景》、《唐十八陵全景》、《焉支祁连合图》、《三危山与鸣沙山》、《敦煌石窟群外景》,同时该书还收录了解放后50年代初,王子云再次西北考察时所绘《云岗石窟全景》、《麦积山石窟群外景》、《新疆克孜尔千佛洞外景》等;三是在考察团途经四川、河南、陕西、甘肃、青海五省的当地民风习俗、社会风貌的展示与体会,其中包括:《黄土层中洛阳的小饭店》、《河南馒头担》、《中国之社会》、《民间手艺人》、《塞北游牧民族》、《哈萨克人的财产》以及大量的少数民族人物的速写。

就其作品的技法风格而言,由于王子云的西画功底,在其写生中以速写的方式较为常见,风景写生作品中从材料技法而言,有铅笔淡彩、有毛笔设色、还有水墨写意,可以说既展现了良好的西画造型功底,也体现了临摹敦煌壁画的以线造型神韵。充分地展示了西北考察途中作者的心境与敏锐的艺术洞察力。

在《春雨终南山》、《云海幻景》、《华岳东峰》等风景写生作品中,(由于考察团经费的紧张等条件的限制),作者以朴实的淡彩设色,花青、赭石、朱砂等传统色彩依旧可以展示所到之名山胜迹那峰峦叠嶂、锦绣如画的山岳之美,在笔法上抛弃了传统山水画的皴法,以浓淡疏密相间且体现远近冷暖关系的山石勾勒线条造型,可谓将西洋风景画与中国写意山水画作了个中西合璧。

其中作于1943年艺术文物考察途经广元,揽嘉陵江上游风景,于朝雾蒙蒙之中有感而作的《广元千佛崖远望》的设色,更是有几分敦煌壁画色彩的感觉,浓丽而沉稳,且笔触始终注意勾勒与点染的呼应与协调。

当然,最能体现此次西北之行的苍茫与大气的作品是作于1942年7月的《塞外夜行》,此景是由敦煌东返安西,再乘马车到嘉峪关途中,安西夜幕中的暮霭景色,王子云在此画上题到:“戈壁滩上多奇云,每当天气变化即彩云层生,此暮景更显塞外之荒凉伟大。”作者以俯视大地的低视点,着重展示高原夜幕的神秘与深邃,用花青加墨,以干笔皴染夜空的方式,整个画面没有更多的色彩,没有刻画精美的形象,让人们感慨塞外荒凉而辽远的韵味的同时,也感受到西北考察的艰辛与清苦,孤寂与洒脱。这是画家发自心灵的震撼,也是拓荒之旅的体味。

除了在风景写生中,王子云的写生具有相当的艺术价值,在沿途的民风习俗社会风貌的考察中,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写生作品。此次考察涉及范围包括饮食、民居、节日、服饰以及市井百态、民生疾苦等方方面面。可以说写生既是考察的任务也是艺术家艺术自觉的真情流露。此书中收录了几幅非常有典型意义等作品,《中国之社会》、《另一个社会》就是其中表达艺术家同情与愤慨的作品。此类作品不仅具有较强的审美性,也具有较深刻的社会批判性。是艺术家艺术态度与人生价值观融合的体现。从艺术语言上,两幅作品并不复杂,分别以赭灰色调和绿灰色调为画面的主色调,人物造型简洁而单纯,甚至没有五官细节的刻画,但依然准确明了地再现洛阳与张掖平民的生活遭遇。于是画家也情不自禁地发表着这样的感慨:“住在高楼大厦的先生们,你们曾想到那些在墙根地下饥寒交迫,无家可归的可怜人吗?这是金张掖的另一个社会。”

占据此书篇幅最多,且作画难度最大和兼具艺术和考古双重价值的写生作品是关于各石窟、雕塑考察地的实景写生图。如果说前面两大类题材的作品是作为画家、美术教育家的王子云的作品,那么这些实景写生图则体现的是作为美术史家、考古学家的王子云的研究成果。

谈到艺术考古学的研究方法是,我们会很容易地想到田野考古的一些基本方法,比如:测绘、摄影、写生等。如果以这样的单纯按照科学考古的数据测绘图的眼光来看待王子云的这批实景写生图,那么并没有真正读懂这本写生选。无论是《唐五陵全景图》(1943)、《唐十八陵全景图》(1944)、还是《焉支祁连山合图》(1942)、《三危山与鸣沙山全景图》(1943),以及著名的《敦煌莫高窟石窟群外景图》(1942),可以说都是王子云先生科学严谨的学术态度与艺术审美表现力的集中体现。

以《敦煌莫高窟石窟群外景图》(又名《敦煌千佛 崖全景图》)为例,此卷长5.5米,宽0.233米,是经过科学的测绘与艺术的加工而成的。图下标明了准确的距离与比例,完整地保留了40年代的敦煌莫高窟原貌。从这个意义上而言,的确是中国艺术文物考古事业中不可多得的考古工程实测图。但此图在尊重科学的基础上也运用的艺术家绘画的表现技巧,该画作者以西北黄土地的色彩作为整个石窟的主基调,既凸现了佛教艺术宝库的敦煌石窟的厚重历史沧桑之感,又恰到好处地展示了石窟的层次与结构,非常准确地把握了当时石窟的原貌特征。

总之,该书无论从艺术审美价值、考古史料价值还是民俗考察价值上来看,都不失为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作品集,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家作品集,因为它不是单纯展示艺术家的艺术观、艺术语言和技巧,它又不是一般的考古测绘图工具书,也不是只按科学的严谨数据进行操作,它是生动鲜活的西北文化风情的展示,它是充满激情与智慧的艺术文物面貌的呈现,它是中国艺术家走进艺术文物现场,与考古学家站在同一平台上的科学的较量,并且还是拓宽现代美术史研究思路和领域的新思维体现。

参考文献:

王子云:《从长安到雅典——中外美术考古游记》,长沙:岳麓书社,2005年8月。

广东美术馆:《抗战中的文化责任——“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六十周年纪念图集》,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5年9月。

写景作文大全篇9

茅盾先生曾经说过:“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地联系着人物的思想和活动。”可见,人物的活动与环境关系密切。景物描写是为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的,是为了准确、鲜明、生动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尤其在写人的文章中,人的一切行动离不开的自然是环境。景物描写正是为了说明人物活动的环境,揭示人物的性格,烘托人物的心理。如《长亭送别》这一折,以景物描写设置戏剧环境,渲染气氛,与主人公的离愁别恨天然浑成,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景物描写是学生作文的重要内容,山川大地、风雷云电、春夏秋冬、清晨午夜以及这些事物的交错组合就构成了景物描写的对象。写景时我们要根据选取的角度观察景物,抓住特征,按一定的顺序来描写;还要运用排比、比拟、顶真等多种修辞,从嗅觉、听觉、视觉上去描摹,从景物的静态、动态上去摹写,等等。如何从写作谋篇布局上安排自然景物描写,同学们可以试着从以下几方面理解并尝试。

一、片断式的结构,全景式的描画与铺陈

全景式就是从全方位、从整体的角度去进行描写。如《祖国山川颂》采用了片断式的结构方式,作者不受时间、空间和思维的限制,对祖国山河的美好一一地加以描写,给人以鼓舞与自豪感。铺陈就是诗经中的“赋”,是对同一对象进行反复的多种手法的描写。如《祖国山川颂》运用了比拟修辞手法,对家乡门前的小溪进行了多角度的描写:春天,秀水涨满,桥的两孔像是一对微笑的眼睛……静静的群山,则仍留在原来的地方,目送那盈盈的水波远去……流水一去是决不回来了,但有时也会化作一两片羽云望故乡。还有在对四季、晨昏、扬子江和黄果树瀑布等等景物进行多侧面的描述中,我们领略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无限赞美。全景式的描写与铺陈使得作者对祖国山川的歌颂既大气磅礴,又细致入微。

二、抓住自然景物特征,描绘出传神的艺术画面

景物的特征就是指景物在形态、布局、格调、氛围等方面区别于其他景物的地方;换言之,它是这一景物所独有的。能抓住景物的特征,或许我们并不需浓墨重彩,只要寥寥几笔,也能神情毕肖。

如《肖邦故园》的四季景物有何特征呢?!怎样有别于热那佐瓦沃拉的四季呢?作者巧妙地将它与肖邦的音乐结合起来,有意识地捕捉它们与肖邦音乐的契合点。

春天,栗树新叶初发……如此娇嫩的色调,酷似一首最温柔的曲子,又如落在黑白琴键上的轻盈的速奏。夏天……宛如船歌的一串琶音……宛如f小调叙事曲开头的几节……犹如是在聚精会神地倾听这独具一格的音乐那悠扬的旋律,清丽的和声。秋天又别有一番风味。作为悠悠往事“见证者”的树叶,就像忧伤的奏鸣曲中那结尾的令人难忘的三重奏……然而,这里最美的是冬天……只有微弱的琴声在抗御风雪和寂静。只有音乐长存。

此情此景更能让人对肖邦心系祖国那深沉的郁闷有着更深的理解。

三、有序写景,情景交融,富于哲理

散文在高考优秀作文中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文体,那么又如何借助于自然景物的描写取得高分呢?在此哲理散文具有一定的优势,所以我们应有意识地借助于景物描写,自然而然地在具体意象之中生发出哲理,寓理于形象之中。

……田间与灌木篱下,横陈着田凫、椋鸟、画眉等数不清的腐鸟的血衣,鸟儿的肉已被隐秘的老饕吃净了……鸽子开始不间断地缓慢而笨拙地发出咕咕的叫声。这声音显得有些吃力……当大地还散落着厚厚的一层鸟的尸体的时候……那小小的清越之声已经在柔弱的空气中呼唤春天了……它活泼,像泉水,从 那里,春天慢慢滴落又喷涌而出……即使当我们凝视那些散落遍地、尸身不整的鸟儿腐烂而可怕的景象时……我们听到了鸟儿们发出的轻柔而欢快的隆隆鼓声……

《鸟啼》通过对象征死亡的鸟尸与象征新生命的鸟啼进行反复交叉的描写,使两者在文中起到了强烈的对比效果,鸟啼声由弱渐强,呼唤着春天,表现了生命本身的张力,表达了劳伦斯对生与死的思考和对生命神奇的由衷赞美。

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西地平线上的落日呈现出不同的景象。在《西地平线上》,高建群描绘了三次落日的独特韵味,第一次细致而生动地刻画西定高原群山之巅的落日是如何依依不舍地沉入山坳;第二次从罗布泊的压抑气息、人文精神上烘托落日的庄严、神圣和悲剧感;第三次重点描写了火烧云之壮美。但这三次都聚焦在落日的雄伟,从而生动地印证了“世间有大美”这一主旨。

四、营造氛围,推动情节的发展

好的小说离不开成功的景物描写。《永远的蝴蝶》第一句话“那时候刚好下着雨,柏油路面湿冷冷的,……”就营造了愁郁的氛围,暗示了后来的不幸。

“谁叫我们只带来一把小伞哪。”……从她伞骨渗下来的小雨点,溅在我的眼镜玻璃上。随着一阵拔尖的煞车声,樱子的一生轻轻地飞了起来。缓缓地,飘落在湿冷的街面上,好像一只夜晚的蝴蝶……更大的雨点溅在我的眼镜上,溅到我的生命里来。为什么……其实雨下得并不大,却是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场雨。

写景作文大全篇10

关键词:关键词 关键词

小学生写作文,得学会写景物,世上景物是千姿百态各有千秋的,即使是同类景物也是各有特点的。同样是绿,朱自清说,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太浓了;杭州虎跑寺近旁的绿壁,太淡了;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水,太暗了。同样写草,有人说,“小草偷偷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 绿绿的”,有人说,“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一片密密的厚发”也有人说,“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廖阔了”还有人说,“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还露着”,“一道白,一道暗黄”,可见,季节不同,景色各异。我们写景就得写出其特征来。那么怎样才能写出她呢?我们要启发同学们得动用全身心所有的感觉器官认真感受景物。朱自清在“春”中写到“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动用了眼去看,动用了鼻去嗅,动用了耳去听,从而写出一幅活生生的春花图。而他写梅雨潭的绿“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则是用手触摸出来的。郁达夫写故都槐树的落蕊时,则是用脚踏出来的,他写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 只能感觉到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由此来看,要想写出好的景物来,光靠眼看耳听还不够,所有的感觉器官都得积极行动起来。更主要的是,我们要启发同学们用心用脑去琢磨去思考。思考什么呢?

一 、 要用心去琢磨写景角度、写景方法和写景顺序。

对不同特点景物,我们首先要考虑写景的角度。是从视觉角度、嗅觉角度、闻觉角度,还是从触觉角度呢,还是综合运用几种角度呢?假若你要从视觉角度写,那么还得用心去琢磨采用什么顺序,什么方法好,是由远及近、由高到低呢,还是由动到静、动静结合呢?是采用边走边看的移步换景法呢,还是采用定点换景法呢?的《沁园春・长沙》中写到:“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综合运用了由远及近、由高到低,动静结合等写景方法。李健悟的《雨中登泰山》多用了移步换景法写景,而姚鼐的《登泰山记》则多用了定点换景法。这些作者采用了恰当的写景方法,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美不胜收的画卷,让我们读后恋恋难舍。

二 、要用心去琢磨运用想象联想的思维方法

把景物内容写得更丰富。想象和联想就像一双飞翔的翅膀,我们只有驾驭好它,才能把景物写得更美。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想像出一段虎鼓瑟鸾回车仙之人列如麻的仙景,因而把天姥山写得更神奇了。朱自清则由出水很高的荷叶联想到亭亭的的裙,由松松的皱缬着的绿,联想到拖着的裙幅,都是神奇妙笔,引读者一同遐想,如临其境。

三、 要用心去琢磨语言的表现力,力求言语传神

语言就像是花园里的流水,没有它花朵就要枯萎;它流得充沛,花朵就长得肥美。要写好景必须注意锤炼语言。锤炼语言,首先要注意选用词语。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闹”字,一个“绿”字拓宽了诗的意境,丰富了景物的内容。其次要注意运用修辞手法。《春》中,写花 ,“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花赶趟儿”,用了拟人手法描绘出繁花似锦、竞相开放的美景;写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用了比喻、排比手法写出春雨细密、闪亮、绵长的特点。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写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则用了比喻、通感的手法写出了荷香淡淡,若有若无的特点。运用好语言会使你的景物生色,文章生彩,让人过目难忘。

四、要用心去琢磨写出情感,

做到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感是景物的灵魂,没有情感流动的景物就如一潭死水,不会惹人注目。景物描写是作者心灵感受的具体流露,心态不同的作者会把相同景物写成不同的形象。同样是雪景,鲁迅说“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这雪景写出了“我”悲凉的情感,衬托出祥林嫂死得悲惨;而峻青说“好大的雪啊!山川、树木、房屋,全罩上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都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描绘出一幅美丽的雪景图,道出了他的喜悦之情。而在《沁园春?雪》中写到“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山舞银蛇,原驰腊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则表现出一位伟大革命家、思想家的博怀。可见有情景物才感人,我们必须得把情感融入所写景物之中。 总之,要写出有特征的景物,不能只凭一双慧眼,要全身心投入,尤其得用心。挖空心思去观察、思考、描绘吧,你一定会写出富有个性的优美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