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技推广方式十篇

时间:2024-02-21 17:46:29

农技推广方式

农技推广方式篇1

近些年来,党中央尤其重视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开展情况,多次强调农技推广要落到实处。结合日常工作经验总结,汇总各农技推广研究综述,对南阳农技推广可借鉴的方法与方式进行介绍,就南阳农技推广模式进行阐述,为今后本地区农技推广基层工作的开展提供技术和理论指导。

一、南阳农技推广可借鉴的方法与方式

1、行政主导

这种农技推广模式的主导力量为行政手段,主要是通过自上而下的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和垂直领导模式,传达上层推广精神,保证农技推广工作的畅通无阻,实现农技向农业生产力的积极转化,保证农技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

2、科技园区主导

科技园区对于农技推广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通过在科技园区对高新技术成果的积极示范,即可展示新技术的适应性,又可体现新技术的先进性,让广大的农户亲眼目睹高新农技的威力和生产潜力,从而激发广大农户使用高新农技的积极性。发挥科技园区的主导作用,是当下农技推广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目前,本地区已经建立起包括养殖业、种植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在于的20余个科技园区,成为当下农技推广的重要中坚力量。

3、农户主导型

农民是农技推广主体,所有农技推广项目最终要落实到农户普及层面上。以农民为主导的农技推广模式有:

(1)开发式,以研发新技术为核心,向技术推广中介购买新技术,农户根据自身需求改造新技术,研发适合自身产业发展的产品和技术,实现农技推广的时效性、可持续性发展。这种农技推广模式较为适合当前农业专业化、市场化发展的需求,但是由于起步较晚,还没有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尚需在利益机制、运行方式方面进一步调整完善.以提高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

(2)点菜式,农技推广之前,推广人员要详细了解农户生产所需要的农技项目,并遴选群众代表参加,结合群众贡献经验知识,对推行项目做可行性分析,以此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这种推广模式可以说更加切合农户生产需求,实现了科研研发、生产、流通的良性循环。通过市场调研带动科技的发展.从而使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这将会成为科技推广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

(3)联合式,有着相同农技生产经营背景的农户自愿结合成立农技推广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技推广的市场竞争力。目前,南阳市已经发展专业合作社1300多个,会员达到9万之多,这种全新的农业合作组织,将在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南阳农技推广模式

1、创新农技推广组织体制,重视农技推广科技含量

农技推广依赖于组织推广的有效运作,创新农技推广模式,必须要革新农技推广组织体制,顺应科技与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思路,围绕科技与经济一体化来组建政技物贸相结合,为农业服务的相关部门融为一体的农技服务产业化经营组织,以建立起适应于市场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型的技术服务体系。

2、构建多种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积极促进农技成果转化

农技推广落实到实处,依赖于农技推广模式的选择。构建多种农技推广模式,首先,建议农技科研单位实现企业化经营,以农技科研成果作为单位运行资本,以此为中心多渠道融资,建立地方独具特色的集科研与市场经营为一体的企业,促进科研成果积极向农业劳作力市场转变。其次,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农技科研体系,农技科研相关部门必须要以地方农业生产需要为科研导向,实现产、学、研紧密切合市场发展的目的,将农技推广纳入到市场产业化发展的道路。最后,积极发挥高科技示范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建议成立农技示范园区,将其作为最新农技推广重点单位,通过技术展示带动周边农户积极使用农业新技术,推动现代农业的飞速发展。

3、理顺农技推广内部关系,发挥整体农技推广优势

从现有农技推广情况来看,县级在农技推广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起着承接上级推广精神,启下乡镇、村落农技推广质量的重要作用。如果县级推广服务功能差,整体农技推广也将会受到巨大的影响。此外,追究目前南阳农技推广服务质量差的根源与县一级服务功能差有着很大的关系,可以说县一级承上的功能发挥较好,但是启下功能却发挥一般。所以,非常有必要理顺农技推广内部关系,重视县一级农技推广工作,要求县级农技推广单位顾全大局,按照农技推广产业化发展的思路,构建一个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的推广系统。同时,县级农技推广要整合相关部门能力,将各部门农技推广力量凝聚在一起,为农户产前、产中、产后提供综合性的服务措施,构建一个综合化的农技推广体系。

4、加强村落农技推广组织建设,将农技推广延伸到田间地头

农技推广说到底要落实到推广对象身上,可以说,农技推广脱离了农村、农户就成了“纸上谈兵”。由此,必须要加强村落农技推广组织建设,将农技推广延伸到田间地头。建议在村落成立农技服务小组,配置一名农技推广主任,具体负责村落农技推广工作的整体工作。组内配置多名科技员,村内建立单独的推广田和样板田,通过这种模式将农技推广延伸到田间地头,提供农技服务质量。

农技推广方式篇2

1以科技人员为主体的民营科技服务模式

运用政策环境,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鼓励他们积极进行技术推广,同时通过技术承包、合作入股、技术转让等形式,鼓励他们参与农业生产和技术开发,是今年农技推广的新模式。实践证明,这一模式不但有利于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还加大了农业科技的现实转化率。

2以农资生产企业为农资推广的农资主体

近几年,政府一直鼓励农资生产企业,改变经营方式、经营理念,完善售后服务,利用经营销售和技术推广相结合的方式,向农民直接提供农业生产资源。这种模式既给农民带来了实惠,也为农资厂家指出了新的发展思路。

3以产业化企业为主体的订单式服务推广模式

以企业为龙头,组织农民参与经济联合体,建立“市场+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推广订单生产,是政府近几年不断努力的方向。这种模式中,企业与农户本着共同发展的原则,加强了技术和原料合作,有利于双方实现共赢。

4大科研单位为主体的技术研发和示范模式

农业科研单位与推广部门相结合,有利于农业技术的转化,也为农业技术提供了发展的市场,这种科研单位找市场、找门路,与涉农单位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有利于促进农村技术、基地和资金的活转,有利于农业资源和农业科技的优势互补。

农技推广模式面临的挑战

1农业发展的挑战

随着城市化经济的发展,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农村劳动力短缺,农技推广站技术人员的短缺,成为制约农技推广发展的短板。如何在工作中适应市场的发展,完善传统的行政性推广体系,将农技推广推向市场,就成为农技推广工作中的重点。

2农产品质量的挑战

国际农产品实行市场准入原则,中国农产品生产中普遍存在着技术落后、滥用农药化肥、重金属污染严重、加工和保存手段落后等问题。因此,农技推广中不得不考虑这些问题:如何改进农产品的质量,怎样提高农民的科学、环保意思,如何完善农产品加工和成产体系,提高农产品的市场适应力等。

3农业结构调整的挑战

农民增收问题,成为农产品结构调整后农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这就要求农技推广工作要在经济作物技术的推广、产前产中的加工包装、贮藏技术上多下功夫。

完善农技推广模式的策略

1更新服务意识

立足农村发展,提高服务意识,更新服务观念,是国家对农技推广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这就要求农技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要俯下身去,调整思路,积极充分发挥他们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争取为服务对象提供更多的优质服务。

2深化改革

农机推广深化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精干高效的人员队伍,提供科学实用的农技服务。这个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明确地发展目标,离不开强有力的执行手段,离不开公正、全面的考核标准。这就要求农技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要明确工作性质,树立放开搞活的发展思路,加强与科研单位和农民的合作,多出成绩,快出成绩。

3健全农技推广法律法规

农技推广服务工作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农业生产目标的实现。在完善农技推广法律法规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推广体系的多元化、技术的社会化、推广形式的多样化,有利于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此外,地方政府也应重视农技推广工作的重要性,从制度上规范农技推广的主体行为,切实保障农民的权益不受损害,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技术推广法、农资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全方位的农技推广体系。

4改善推广手段

农技推广方式篇3

[关键词]农技推广 阻碍 发展方式 转变 促进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1650(2013)07-0148-01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加快农业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关键是农业技术推广。有位哲人说,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但必须把这粒种子推广出去。农技推广是科学研究上的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转化为农业生产上的动力的桥梁,是提高农业科技到位率、普及率、贡献率的重要方式,是科教兴农的重要载体,是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和手段。但是当前,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等还存在隐患,农技推广体制也不完善,严重阻碍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一、农技推广过程中的阻碍

1.粮食安全问题

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著名国际问题专家曾预言: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谁控制了货币,谁就控制了世界,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所有人。在人口众多的当前社会,世界上有五分之一的国家粮食短缺,在中国更是有一亿人营养不良。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对农业发展的投入还处于紧张状态,一些基础工程设施也相对比较落后,农业发展总体上还在“靠天收”。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目前人均粮食占有量只有350公斤左右,这其中不只包括人们的口粮,还包括动物养殖、机械生产等消耗的粮食。粮食是关乎国家发展的重要根本,但传统的种植和生产方式所得的粮食产量并不能满足现代社会人们的需求。

2.“菜蓝子”问题

俗话说,宁可三日无荤,不可一日无菜。蔬菜是人们生活中的必须品,随着社会的发展,蔬菜需求越来越大。按照膳食结构,一个人每天吃粮半斤,吃食油一两,吃蔬菜2斤,以此推算我市每年蔬菜销量约120万吨。安康城区的天宝,金奎和江北、江南零星蔬菜批发市场,每天进出量约400-500吨,加之各县的进货,安康每天要从外地调进各类蔬菜约1000吨,一年约36万吨。我市每年调出各类蔬菜约15万吨,但由于种植技术比较落后,调进的是精细菜、返季节菜、高附加值菜,调出去的却大多都是大路菜、旺季节菜、低附加值菜。

3.食品安全问题

在城市中,由于食品安全得不到保障而引发的疾病有很多。在农业食品交易市场尤其是自由交易市场中,由于安全检测技术得不到应用和推广,没有专门的技术人员负责对蔬菜、粮食等检验,致使很多问题产品流向人们的餐桌,严重危害这人们的健康和利益。在过去人们食用的采白天然的叫“食物”,今天我们食用的经过加工的叫“食品”,这一转变过程中虽然科学技术得到了应用,但却损害了食物天然的营养优势。特别是一些所谓营养元素的添加,究竟是否对人体有益还有待商榷。

4.城市与农民收入差距大,农民无心务农

现在农村人口结构多数是老少留守、青壮外出务工,由于城乡经济收入的巨大差距,很多农村劳动力为了增加家庭的经济收入而放弃务农,进城寻找“出路”。农村劳动力的流失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的发展,发展落后自然也就影响了农技的应用和推广。

5.人口刚性增长,土地大量减少,且环境污染严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面积减少了近3亿亩。中央一再敲响警钟,要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在有限的耕地资源中,由于氮肥、磷肥等施用的不合理及农药使用量的增加,使2亿多亩农田受到污染。目前我国化肥利用率平均为32.5%,其中氮肥为35%,钾肥为45%,磷肥只有17.5%,施入土中的肥料和农药部分通过叶片蒸腾作用和地面蒸发作用挥发到空中,大部分沉淀在土壤,通过雨水冲刷流入江河。据调查,我国只有3%的城市水源基本清洁,受到污染的水源高达97%,其中严重污染的水源占64%。

6.科技贡献率问题

据中国农科院调查测算分析,我国解放初期科技贡献率为17.9%,2010年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贡献率为51%,但欧美发达国家科技贡献率已达到70%以上,我国与之相差还很大。各主要技术对粮食单产提高贡献额是:优良品种占33.8%,先进栽培技术占34.1%,植物保护技术占14.2%,土壤改良占17.9%。

二、转变发展方向,促进农技推广

当前在农技推广方面存在着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方法简单,人员老化,素质下滑,不愿干活,经费不足等问题。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首先是观念的转变,再下来就是体制的转变,机制的转变和方式方法的转变,以堤高农业技术的普及率、到位率和贡献率。

1.转变农技推广体制

实行三权归县,条条管理,确保管人管事的有机结合,事权与财权的有机统一,才能便于工作。“平利模式”,值得完善,值得推广。

2.转变运行机制

要用工业的理念谋化农业,更要用企业的办法管理事业单位,真正实行绩效挂钩,竞争上岗,末尾淘汰,多劳多得;要多元合作推广,发挥国家、集体、农民、企业的积极性和民间的力量和资本。

3.转变推广方式

抓点示范、现场指导,宣传培训、三电合一、农民视频、手机短信、报刊杂志等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推广方法,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提高技术普及率和到位率。

4.加强队伍建设

引进专业人员,从基层选拔人才,岗位能上能下,按时考核,选优除劣。

5.转变工作作风

农技推广方式篇4

[关键词] 农业机械 深松 推广技术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4-0213-01

深松技术,可以增加降雨入渗土壤的保持, 减少风对土壤的侵蚀程度,从而达到节能的目标 。深厚的技术和渗透性的增加,也增加了水的渗透,减少了地表径流,改善了土壤结构,增加了土壤渗透性,有效协调了水和肥料,更有利于种子发芽,能保证作物根系发育;能有效地利用有机肥,清除杂草,消灭各种寄生虫的目的。充分发挥此技术在促进作物高产的作用下的利用。要实现农业机械化深松的技术要求规范。本论文讨论仅供参考 。

1 农业机械深松技术

农机深松整地技术是指利用深松机械作业,不翻转土层,保持原有土壤层次,局部松动耕层土壤和耕层下面土壤的一种耕作技术。深松深度一般在25~30厘米,以打破犁底层为目的。实施农机深松作业效果显著。一是有效提高土壤的透水、透气性能。深松后的土壤体积密度为12~13克/立方厘米,适宜作物生长发育,有利于作物根系深扎。二是提高土壤蓄积雨水和雪水能力,尤其在干旱季节又能自心土层提墒,提高耕作层的蓄水量。

1.1 机具要求

深松作业一般要求为36千瓦以上的拖拉机动力,深松机配置相应。也可以在一个合成的复合作业中安装深松部件,或在机架上安装深松铲。

1.2 技术要求

在调整深松机时,除了记住一般机具调整事项,还要注意水平调整。一是要左右水平调整。深松机作业幅度较宽,间隔深松的间距可达70厘米,左右水平出现问题可使各行深松深度不一致,无法达到作业质量要求。二是深松旋耕或深松播种联合作业方式时要进行前后水平调整。因机具前后长度较长,深松作业铲在机具前部,如前后水平出现问题,将影响整体作业质量或加大工作阻力增加油耗。深松深度视耕作层的厚度而定,一般中耕深松深度为20~30cm,深松整地为25~35cm.垄作深松为25~30cm.

1.3 注意事项

注意问题,其他农机作业的效果,要形成一套完整的机械,只要经过上电后的保证,深层次的松动,达到预期的效果。并非所有区域,适合深松。特别是要注意“三漏磁场”,不能做深加工。对土壤的培育要保证适度的硬度,实现顶层结构的理想,为理想目标的培养。

2 农业机械化深松作业的基本原则

2.1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根据不同地域的土壤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农业机械、所有权、经济规模,坚持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原则,注重技术的区域适应性,对技术和技术设备的模式选择。

2.2 统筹规划,梯度推进

农业机械化深松是农业机械化经营的新技术,大力推进应做总体规划,精心组织,将区域划分,一步一步落实。能很好的在基础领域,推进实施,逐步完善周边地区逐步推广。

2.3 政府扶持,社会化服务

乡镇(街道)应当吸收大型拖拉机和深松机,高技术和服务态度好农机手型深松整地农机专业合作社,整体的农机社会化服务,建立深松作业长效发展机制,积极发挥大型农业机械和农业机械合作在农业机械化深松的积极作用的过程中,技术推广。

2.4 完善机制,便捷高效

要积极完善农业机械化作业机械化深松作业的操作机制,鼓励条件允许的城镇、村庄、实施大规模的深松作业。

2.5 公开公正,农民受益

农业机械化补贴政策的深层次松动操作,标准和数额,对象及时向公众公开,操作过程应该是透明的,通常通过各种形式与农民的各种信息相关联,保证农民的利益。

3 深松工作作业的具体划分与研究

3.1 按作业性质划分

根据操作性质可分为局部深松和深松。局部深松是指用极齿、凿铲或沟作间隔部分深层疏松的土壤。由于在操作过程中形成的过程中的实际情况的顶层结构,这已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综合深松是指利用深松耕深松松的方法,这样,更多的应用于基本农田建设,如何提高浅层耕作土壤。

3.2 按机具的结构原理划分

农机深松作业根据深松机的结构原理可分为振动深松铲、凿成松,翼深松、灯笼式深松、等各种机器的结构特点不同,因此,需要打破犁底层土壤,增加土壤贮水的土地能力使用更多的局部深松。

4 坚持有力的保障措施,扩大农机深松推广

4.1 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要进一步加大对机械深松土制备技术的推力、宣传和管理行为纳入政府行为,部门要成为“头”的粮食生产项目,加大对大型机械深松的作用和意义,提高农业机械化的公众意识,深入松松作业。

4.2 合力推进、做好服务

各有关部门要积极整合资源,配合密切配合,做好各类农机作业服务工作。农机手积极培训和农机深松作业技术指导工作,提高机械深松作业水平。积极开展农机维修和售后服务,协调供应与需求之间的各种矛盾的机械化。加大农机安全隐患排查安全隐患,积极防范重大事故。同时要积极做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信息化工作的各项解决方案工作。要安排专职人员接受农民的投诉和咨询,及时帮助农民解决各种困难,提高农民对新技术的认识和接受能力。

结语:未来农机化深松作业保障措施精心组织,农机质量好相关部门要积极做好整体、组织和安排农民和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松散土壤准备,订立合同,提前做好深松作业。同时要加强农机化管理的深松作业,确保农机化机械、深松作业人员、土地、资金到位及时,圆满完成各项工作的深松任务。

参考文献

[1]芦明.推广土壤深松技术提高小麦种植效益[J].农业技术与装备,2009(2):33.

农技推广方式篇5

关键词:农业技术;多样化;推广模式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932128

1 现阶段研究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重要性

近年来,学术界就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模式进行了大量研究,在推广模式存在的问题、推广模式保障机制及推广模式建设的对策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如果得到良好应用,能直接影响农业科技的推广,也能使农民理解并接收先进的劳动技术,进而促进农民劳作的增产增收,使国民经济中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稳步增长更容易实现。完善技术服务模式和服务效率,完善农业技术推广组织机制,对提高产品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和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已成为研究“三农”问题的一个重点方向[1]。

然而在我国,还需要积极探索、不断完善关于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研究。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如果以农户行为产生和改变理论、农业创新扩散理论为基础,再选取我国典型涉农企业农业推广模式及案例,有条件的借鉴国外推广模式的经验,考察与分析后,就能使阻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发展的不利因素暴露出来,为农业技术推广建议的导向提出完善的经营模式。围绕企业产业自身发展需要,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扩大农村科技服务系统覆盖面,就能在新时期市场经济环境下,对接科研、教育与推广。这样不仅能把科技成果产出的巨大效益带给农户,也能使为之努力的企业获得回报性经济效益。同时这也有助于农业技术成果向生产力转化进程的加快和科技成果贡献率的提高,对农民收入的增加、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任务的顺利进行都有所裨益。

2 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以后可行的多样化发展方向

2.1 政府进行农业技术推广

这种模式是由我们国家林业部、农业部的科技管理与服务体系形成的从中央到省到市到县,最后到乡的5级主体模式。由于政府主体的强大,其主要作用能包括到确定发展方向,管理政治政策导向,推广农业技术,发展整个农村科技服务等。同时中央政府能利用自己的行政优势,为下面的省,市,县,乡进行资源分配,工程监理在进行技术服务和业务指导前,提供具体的科学和技术。这种模式是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模式。

2.2 高校进行农业技术推广

这种模式融合了高等院校农业科技的教育、研究、开发和推广。在我们国家,高等农业院校承担着开发新成果、研究新技术、实现农业增效与农村发展、实施技术推广、促进农民增收、为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培养高素质人才等社会责任,高等农业院校是农业管理体系的人才来源、信息来源和成果来源。现阶段,一大批高等农业院校开展或完成了对这种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探索。

2.3 科研机构进行农业技术推广

这是一种以各级农业科学院和各级各类研究院为代表的科学研究机构为主体,面向农村开展公益性科技研发、推广农业科研成果的新兴模式。在这种先进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下,科研机构要完成的职能是达成科学技术产业化的基本经济需求目标,致富农民、服务“三农”。这对科研人员无疑是一种新的挑战。

2.4 涉农企业进行农业技术推广

以涉及到农业设备或者农业资源的企业推广机构为主,应用企业制形式,进行农业科技产品或成果推广服务是涉农企业推广模式,获取更高的企业利润是这一模式的最终目的。在这种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下,产品设备的消费者或农业资源的供应者是涉农企业服务的对象,往往是同地区固定的农场或农民。涉农企业面向农业市场,集开发农业技术、生产先进产品、加工销售器械、推广应用科学为一体,既提高农户收益又能增加企业利益。实现双赢是这种模式的最大优点。

2.5 农业科技园区推广技术的现代化组织形式―专家大院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近产生了这种模式,专家大院是农业技术推广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也是围绕农业技术推广这个目标而形成的稳定的机构组织。近年来,不同地方科技园区农业专家大院的建立使其逐步发展为一种综合平台,这也成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园区农业技术推广的有效组织形式,对促进科技园区的发展、促进农业技术与农户之间的对接、增加农民的收入起到了重要作用。

3 结语

现阶段,我国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多样化发展还是能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在改革创新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同时,地方以及农民个体也要重视并促进其它有意义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良好发展,这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农技推广方式篇6

关键词:农业科学技术;技术推广;比较;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1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技推广模式的特点

1.1 农技推广体系多元化

农技推广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多元化、多样化的倾向。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农技推广必须建立国家推广机构与群众性科技团体相结合的推广体系。

农技推广模式创新也是农技推广的重头戏,新的农技推广模式要求突出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推广机制、农业科技管理制度的创新。这就要求农业科技人员在目标明确的基础上,还要增强责任和创新意识。

1.2推广观念的转变

推广观念的转变,主要体现在由“号召性推广”变为“实干性推广”。即农技推广由号召农民干,转变为做给农民看。农业科技示范园,是农业技术的演示窗口,农业技术员可以要通过高效率、高效益的园区建设,积极吸引、带领农民跟着学,让农民亲目睹科技成果,从而为农技的推广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

1.3加强信息推广服务

信息时代的农业推广离不开信息的支持。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利用好农业技术信息网,及时为基层年工业技术服务站、农民和农资机构提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服务信息。例如,在经济作物收获的季节,产品供求信息;为农民编写农业技术手册,完善当地农业技术服务网等。

1.4注重农民的主体推广意识

农业技术的参与者,一是技术推广部门,一是农民。可以说,农民是农技推广中至关重要的人文要素。我国大部分农村经济基础薄弱,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农民的文化水平较低,科技意识淡薄,很多时候,陈旧的思想观念和低下的文化水平就成为阻碍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因此,农技推广要重视农民的农技推广主体地位,充分利用各种宣传资料和宣传手段,普及农业科学知识,提高农民对科技的认识和重视,用知识武装他们的头脑,让他们自觉、主动地参加到农技推广中来。

2 农技推广模式发展的方向

2.1以科技人员为主体的民营科技服务模式

运用政策环境,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鼓励他们积极进行技术推广,同时通过技术承包、合作入股、技术转让等形式,鼓励他们参与农业生产和技术开发,是今年农技推广的新模式。实践证明,这一模式不但有利于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还加大了农业科技的现实转化率。

2.2以农资生产企业为农资推广的农资主体

近几年,政府一直鼓励农资生产企业,改变经营方式、经营理念,完善售后服务,利用经营销售和技术推广相结合的方式,向农民直接提供农业生产资源。这种模式既给农民带来了实惠,也为农资厂家指出了新的发展思路。

2.3以产业化企业为主体的订单式服务推广模式

以企业为龙头,组织农民参与经济联合体,建立“市场+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推广订单生产,是政府近几年不断努力的方向。这种模式中,企业与农户本着共同发展的原则,加强了技术和原料合作,有利于双方实现共赢。

2.4大科研单位为主体的技术研发和示范模式

农业科研单位与推广部门相结合,有利于农业技术的转化,也为农业技术提供了发展的市场,这种科研单位找市场、找门路,与涉农单位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有利于促进农村技术、基地和资金的活转,有利于农业资源和农业科技的优势互补。

3农技推广模式面临的挑战

3.1农业发展的挑战

随着城市化经济的发展,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农村劳动力短缺,农技推广站技术人员的短缺,成为制约农技推广发展的短板。如何在工作中适应市场的发展,完善传统的行政性推广体系,将农技推广推向市场,就成为农技推广工作中的重点。

3.2农产品质量的挑战

国际农产品实行市场准入原则,中国农产品生产中普遍存在着技术落后、滥用农药化肥、重金属污染严重、加工和保存手段落后等问题。因此,农技推广中不得不考虑这些问题:如何改进农产品的质量,怎样提高农民的科学、环保意思,如何完善农产品加工和成产体系,提高农产品的市场适应力等。

3.3农业结构调整的挑战

农民增收问题,成为农产品结构调整后农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这就要求农技推广工作要在经济作物技术的推广、产前产中的加工包装、贮藏技术上多下功夫。

4 完善农技推广模式的策略

4.1更新服务意识

立足农村发展,提高服务意识,更新服务观念,是国家对农技推广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这就要求农技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要俯下身去,调整思路,积极充分发挥他们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争取为服务对象提供更多的优质服务。

4.2深化改革

农机推广深化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精干高效的人员队伍,提供科学实用的农技服务。这个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明确地发展目标,离不开强有力的执行手段,离不开公正、全面的考核标准。这就要求农技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要明确工作性质,树立放开搞活的发展思路,加强与科研单位和农民的合作,多出成绩,快出成绩。

4.3健全农技推广法律法规

农技推广服务工作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农业生产目标的实现。在完善农技推广法律法规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推广体系的多元化、技术的社会化、推广形式的多样化,有利于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此外,地方政府也应重视农技推广工作的重要性,从制度上规范农技推广的主体行为,切实保障农民的权益不受损害,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技术推广法、农资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全方位的农技推广体系。

4.4改善推广手段

农业科技要想尽快转化为生产力,离不开强有利的推广宣传。充分利用书籍、光盘、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传播手段来进行农技推广,有利于农业技术更快地融入到基层农业建设中去。

依靠科技进步,发展高新科技,关系到农业现代化这一宏伟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农业技术的推广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在模式和机制上不断创新,方能为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技术指引。

参考文献

农技推广方式篇7

1.农户现有技术来源渠道。调查数据显示,农户现有技术来源排前几位为农业技术推广站(占25.90%)、农村信息网、农村远程教育或手机短信(占18.07%)、种田能手或养殖大户(占14.46%)。这表明,农村基层技术推广站目前依然是农户采用新技术的重要渠道,是农民希望获得技术服务的首选组织;农村信息化作为农技推广的一种新趋势,其重要作用凸显,特别是对于信息化普及水平较好的地区,如云岩、金阳新区、小河、开阳,已经开始超越传统的培训,成为该地区农民获取农业科技信息的重要载体;种田能手或养殖大户的示范对技术推广起到一定的作用,问卷统计显示息烽、修文两县超过30%的被调查农户选择了此项,可见这两县示范户对于新技术的推广普及卓有成效;数据也同时显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在我市农户获取新技术的渠道中作用不够明显。

2.农户每年接受农技服务的次数。调查数据显示,一年中农户没有接受过技术指导的占14.46%,接受过1~2次技术指导的占45.78%,接受3次~4技术指导次数的农户25.90%,得到过5~6次占11.45%,能有机会接受7次以上的技术指导极少,仅占2.41%,还有不少农户甚至一年中从没有得到过指导。说明大多数农户能够得到农技推广技术指导的服务次数较少,超过一半的农户每年只能接受1到2次的农技服务。农户接受的服务次数少直接导致农业先进技术的转化率和入户率减少,阻碍了农民采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积极性,降低了农业科技对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引领作用。

3.基层农技部门推广农技的方式。调查数据显示农户所能接触的农技部门推广农技的方式,排列前3位的为培训(占37.02%)、现场示范(占22.16%)、发放资料(占15.87%)。在农户喜欢的农业技术推广方式中,排列前3位的为农技人员下乡到户指导(占57.71%)、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学习(占12.43%)、专业大户传授(占11.44%)。对比发现,农户能够接触的农技部门推广方式与农户喜欢的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差别教大,农民最喜欢的是农技人员下乡到户指导、示范,而推广部门在农技推广中培训、发资料的方式占很大的比例,显然,基层农技推广方法并不得当,忽视了农业的基本特点,背离了农民的接受能力。

4.农户对农业技术的需求。农民渴望新技术,对科技需求也越来越高,从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调查数据显示农户所需农业技术呈现多元化,排列前4位的是养殖技术、防病防疫、良种、农产品加工。然而,在实地调查和访谈中,农户普遍认为他们已得到的技术服务主要集中在种植方面,其他需求难以满足;技术指导主要集中在产中产前、产后指导服务较少。

二、贵阳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1.基层农技推广中心职能弱化。调查发现,我市拥有的庞大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但农技推广力量比较薄弱。虽然农户现有技术来源排列第一为农技推广中心,但仅占25.90%。这说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作为国家的公益性推广体系,仍是农户信赖的组织,但职能弱化,主渠道作用不够显著,难于满足农民增收致富的要求。究其原因主要为:基层农技推广中心基础设施条件较差。试验示范基地不足、培训条件落后、仪器设备缺少,制约了其作用的发挥。第二,技术推广人员业务能力较低。很多推广人员长时间没有参加过农业新技术培训,知识老化,对农业新情况新技术新手段缺乏了解和掌握,乡级推广中心一些农技推广人员为非专业人才,这些都使农技推广人员能力难以适应工作需要。第三,基层农技推广工作任务不明。第四,农技推广人员在编不在岗现象制约了农技推广工作的开展。实行以乡镇政府管理为主的基层农技推广站,“人财物”三权由乡镇政府管理,县级农业部门负责业务指导,由于乡镇工作多,人手缺乏,常常抽调农技人员从事乡镇政府安排的非业务工作,造成农技干部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在位,无时间和精力进行农技推广,影响了农技推广职能的发挥。

2.农业技术推广内容难以适应农民对各种技术的需求。从农户对农业技术的需求调查中,我们看到农户对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农机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然而,在实地调查和访谈中,农户普遍认为他们已得到的技术服务主要集中在种植方面,其他需求难以满足,即技术服务与具体技术需求脱节。反映了我市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结构不合理,农技推广人员的素质与农民的实际需要之间存在矛盾。目前我市农技推广人员“主要分布在传统的种植业”、“种植业人才比例偏高,养殖业、农村加工业比例过低,甚至缺乏专业人才”,②因而推广中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导致我市大多数农村还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农业结构单一。其次对农民技术需求的信息缺乏反馈机制,推广的技术难以满足农民增收的多元化技术需求。第三,推广工作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产中服务,产前、产后服务难以开展。现代农业要求农业技术人员必须全方位指导农民生产,包括访问农户,诊断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农民寻求解决方法,向农民提供最新农业技术和信息,解决涉农科技问题。但是目前我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整体业务素质、经历与经验决定了农民需要难以得到满足,全方位的农业推广咨询服务更难以实现。

3.农技部门推广方式不适应现代农业的需求。农业技术推广效率的提高,关键在于农业技术推广方法必须符合农民、农村和生产的实际。目前我市基层农技推广方式“传者本位”严重,缺乏以“受众主体”———农民为本的推广理念,未充分考虑他们的生活习惯和行为喜好,偏离农户接受能力,降低了农民接受新技术的积极性。农民素质低是我市农业的一个基本特点,我市“绝大多数农民的文化程度较低,文盲占10.06%,小学占51.48%,初中占36.23%,高中占1.99%,大专及以上占0.24%”,③对他们来说,短暂的培训、发放资料等方式显然难以掌握新技术。从问卷统计、与农户交谈中我们看到,农户无一例外都喜欢技术人员面对面的、手把手的推广学习方式,农技推广部门应尊重农民的需求,根据农民的喜好选择推广方式,才能通过科技实实在在地帮助农民增收农村致富。

三、完善贵阳市基层农业推广体系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广大农民没有能力花钱购买技术服务,需要政府提供公益性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加之我市农业基础薄弱,农民生活水平低,因而公益性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更是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从财政和政策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要加快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步伐、强化财政保障、提高专业人员素质和工作条件,落实工作经费和相关福利待遇,创新管理体制和服务方式,提升基层农技推广主渠道作用,使其开展好公共所需的关键性技术的推广和示范工作,保证农民学技有门、问计有人、求医有方。

1.加强经费投入,保障公益性农技推广基本工作的开展。农技推广作为国家公益性推广体系,在市场经济下,有存在的必要性,从贵阳实际情况看,更凸现其重要性。其公益职能必须有财政的足额支持作保证。必须加强经费投入,改善工作条件和基础设施,保证基层农技推广中心工作开展;必须落实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履行公益性职能所需经费,提高乡镇农技中心人头经费的标准,保证乡镇农技推广日常工作的正常进行,争取将乡镇站推广业务经费纳入地方财政的固定预算,长期投入。

2.创新体制机制,提升基层农技推广中心职能。创新农技推广运行机制,是确保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活力的关键。一是试点对贫困地区垂直领导。建议对贫困、落后地区实行市农委直接领导的方式。这些地区政府财政困难,难以顾及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把其作为市农业局派出机构,实行垂直管理,以保障工作开展。二是建立跨区域的农业技术推广站。目前,我市基层推广机构是依附行政体制设置,主要分布在县级和乡级,区域站分布机构数为零。应冲破地域设站,根据我市自然条件、农业区域特点、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要求,因地制宜地设置跨乡镇区域农技推广中心站,保证农技推广高效运转。

3.实行农技推广人员绩效管理,提高推广效率。对于我市来说破解农技推广效率不高的难题,一是要建立基层推广人员包村结户责任制。对推广人员工作实行量化。每个乡镇农技人员至少挂钩一个村,为20个左右示范户结对服务,负责组织该村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和推广,组织实施重大农业科技项目科技入户及公益性基础成熟新技术、示范技术和试验技术的指导服务。并对农民技术需求要及时反映到市农委。同时公示每个村农技推广人员的联系电话,让农民对农技推广员服务进行监督。二要实行严格的量化考核。对照岗位责任、日常进村入户技术服务情况、个人的工作绩效和农民的评价核定档次,考评结果与绩效工资、聘用、晋升晋级、续聘、奖励等挂钩。对做出突出成绩的个人要予以市级农业技术推广奖表彰奖励。通过推行岗位责任制、考评、考核和激励制度,提高推广人员的业务水平,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能真正从农户角度出发,为农户尽责尽力提供技术指导和信息咨询。

农技推广方式篇8

一、国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模式

1、政府主导型农业科技服务模式

政府主导型模式是以政府推广服务系统作为整个科技服务体系的主要力量,其他的服务主体处于辅助和补充的位置。政府推广服务系统直属于政府相关部门,一般采取“自上而下”的运作方式,运行经费主要由政府提供。以加拿大为例。加拿大政府推广系统大体由省农业部、地区推广办公室和基层推广办公室三个层次构成。政府推广机构通过现场指导、专家解答、发放出版物等形式向农民提供免费的科技服务。除此之外,联邦农业部下属的农业科研机构、综合性大学中的农学院和科研试验机构、中等农业职业学校、私营企业、咨询公司、农民合作社、各种相关协会等也通过适当的形式参与到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起补充作用。

2、政府与大学相结合型农业科技服务模式

政府与大学相结合型服务模式是指政府积极与大学合作,政府从政策和宏观上把握国家的农业科技发展方向,由一所或多所大学组织和实施推广工作。该体制的主要特点:一是便于将应用研究和推广工作建立在坚实的理论研究基础上。二是可以避免重复研究。三是推广中遇到的问题能迅速反馈,从而使研究选题更具有针对性。

美国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实行的是以大学农学院为中心,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三位一体的合作服务模式。美国的农业合作推广体系的基本框架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个层次是联邦政府农业部内设的合作推广局,负责管理、协调全国农业推广工作;第二个层次是依托于各州立大学农学院下的农业推广站,负责具体推广工作;第三个层次是县农业推广办公室,是州立大学农学院推广站的派出机构,帮助农民发现并解决农业生产经营中的问题。在上述三个层次中,州立大学农学院是农业推广工作的核心,各州的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活动都是在她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的,农学院教授同时承担教育、科研、推广三个方面或至少两个方面的工作[2]。推广经费由联邦、州、县三级共同负担。此外,私人企业、合作社等也发挥着农业科技服务的积极作用。

3、政府与农民合作组织共同分担型农业科技服务模式

此种服务模式是指在提供服务过程中,国家推广体系和农民组织既分工又合作,扬长避短、相互补充,从而形成一个整体。一般来说,政府推广体系主要承担对农业和农村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公益性职能:如农民技术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的短期培训;关系到产业竞争力的重大技术的示范推广;沟通农民与政府、科研、教育之间的联系;对农民推广活动的引导和指导;对农民家庭生活和农村生活环境建设的指导等。农民合作组织主要负责社区范围的技术与经验交流、物资供应、产品推销、统一作业服务、农村家庭生活指导等。政府的推广体系比较精干、素质高、手段先进,完全进行无偿服务;而农民组织的推广与服务队伍非常庞大,具有民办公助、完全民办、微利服务等特征。采取这一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国家的农民组织化程度很高。

以日本为例。日本实行的是政府和农协双轨推广制,两个体系既各自独立又彼此联系。政府设立从中央到地方一整套健全的科技普及与推广组织系统,中央农林水产省的农蚕园艺局是国家对农业普及事业的主管机构,下设农业推广部负责科技服务工作,推广部下设推广教育改良科和生活改善科,各县农业行政机构内也设农业改良推广科,各地区设有农业改良推广所。农协是开展农村综合服务工作的民间组织,建立了与行政区划相对应的都、道、府、县农协组织,农协基层组织与政府机构的农业改良推广所配合,分片深入到农村,在农产品加工、销售、农村信贷等方面,最大限度地为农民提供服务[3]。

4、农民组织主导型农业科技服务模式

农民组织主导型服务模式的特点是以农民组织推广系统作为整个推广体系的主体。采用这种模式的国家一般具有历史悠久的合作传统,各类农民合作组织比较发达。以丹麦为例。丹麦的农技推广服务由农业咨询与推广系统、农民合作推广系统和私营农技推广系统三部分构成。其中,咨询与推广系统包括全国农业咨询中心和地方咨询中心两个层次;各类行业协会和合作社构成农民合作推广系统。同时,许多私人公司在农技推广服务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总体而言,丹麦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是由各类农民组织主导的,农民组织在农技推广服务中发挥着核心作用。而政府主要是通过扶持科研、教育,以及依法提供财政补贴等方式来发挥作用。

二、国外农业科技服务实践经验

1、农业科技服务主体多样化

农技服务具有公共产品属性,这决定了政府应该在农业科技服务中扮演重要角色。根据世界粮农组织调查,在上述模式中,以政府农业部为基础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约占80%以上;非政府的推广体系约占7%;以大学为基础的农业推广体系仅占1%左右。可见,以政府领导为主的农业推广体系是当今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发展的主流。但另一方面,由于农业和农村发展涉及研发、生产、流通、金融、保险、教育等方方面面,政府推广部门没有能力和财力去包办涉农的所有服务,需要教育科研机构、农民合作社、私人企业等积极参与到农业科技服务中来,分工合作,共同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实现农民生活富裕的目标。从总体来看,国外农业科技服务是以政府为主多种组织形式共同参与的组织格局。

2、制度保障必不可少

国外发达地区为使农业科技服务有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如美国的农业合作推广服务体系是建立在《莫里尔法》、《哈奇法案》和《史密斯o利弗法》三个重要的农业立法基础上的,日本的农技推广体系也是在《农业改良助长法》、《农业协同组合法》、《农业基本法》等法律的保障和推动下建立起来的。这些法律明确了国家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构成、经费的筹集、各组织形式的合法地位等,有利地保障了整个服务体系稳定的运行。

3、建立协调机制

国外农业科技管理中最突出的特点是形成全国统一协调管理和协作网络,强调政府对农业科研管理与协调的职能,有的国家还成立了专门的协调机构,对于发挥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具有重要作用。

4、信息化手段被广泛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国都把信息技术迅捷地应用到了农业领域,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科技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目前,农业中应用的信息技术包括图形分析理论技术、“3S”技术、网络信息技术等。例如,在美国,已经建成世界最大的农业计算机网络系统,该系统覆盖了美国的46个州、加拿大的6各省和美加以外的7个国家。

5、注重农业科研、教育、推广、生产的紧密结合

各国国家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农业企业的合作较为密切,形成了较为严密的科研、教育、推广、生产的桥梁和纽带,有力地促进了科研成果的推广。美国的合作推广体系就是依托于州立大学农学院,并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促使科、教、推广三位一体的实现。

6、保证充足的资金投入

稳定的资金投入是农业科技服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国外政府一般都通过法律、政策等手段明确服务经费的筹措方式,以保证经费投入的稳定和持续增长。如日本的法律明确规定推广经费由国家和都道府县共同承担,包括协同农业普及事业交付金和农业改良普及对策费补助金。前者中央政府承担60%,都道府县负担余下的40%;后者是中央政府向都道府县提供的推广补助费。

三、国外农业科技服务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纵观以上各种农业科技服务模式,虽然国外的农业发展状况与中国国情有一定的不同,但由于受农业本身生产特定的影响,在某些方面有着很大的共性,仍然能够从他们的经验中得到许多启示。

1、完善法律保障体系

与世界许多农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法律系统建设上存在很大差距。虽然我国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相关法律,但在服务主体、服务内容、经费筹集等方面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必须进一步加快农业科技服务相关立法工作的进程,以保障农业科技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2、大力培育科技服务主体

科技服务主体是连接科技成果与农民的纽带,科技服务的工作都是由服务主体具体实施的,因此要大力培育中国科技服务主体。具体措施包括:推进公益机构的改革;大力培育各类新兴服务组织;鼓励科研院校采取各种形式开展或参与农村科技服务;引导龙头企业创新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方式,发挥其服务带动作用;提高农业科技服务队伍素质。

3、建立多渠道经费筹集途径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服务的资金来源主要还是靠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但鉴于农业科技服务的性质,单纯依靠政府投资远远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科技服务需求。因此,应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在加大政府财政投入的前提下,按照“政府为主,多元投入”的原则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到构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中来,建立农业科技服务经费多渠道投入的新机制。

4、加强信息平台建设

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服务信息网络化建设水平不高,只停留在服务本辖区内农户的阶段,而且信息平台的功能较弱,信息资源贫乏。要加快步伐,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个功能强大、组织严密、传输快捷、准确有效的农业科技服务信息传播系统,才能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要求。

农技推广方式篇9

关键词:农业发展;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创新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不断深化,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推进,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面临着新的挑战。现行农技推广体系在推广理念、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已不能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的要求,必须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1 解放思想、创新理念,找准改革的切入点

实现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关键在于科技兴农。当前,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由资源型增长转向科技型增长,农业新技术逐步取代常规技术。只有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才能不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加快科技兴农的步伐。实践证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特别是乡镇农技服务机构直接面对农民,推广技术、指导生产,在农业生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行推广方式主要依靠行政命令自上而下推广,致使农技推广目标与农民需求目标存在较大差异,成果转化率低。因此,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树立“以人为本、自下而上”的农业推广理念,实现四个转向,即由单一向农民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转向通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社会中介组织、农村科技示范户,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应用新品种、新技术;由单一的产中技术服务转向产前市场前景分析、产中田间技术指导、产后加强销售系列化服务,形成全程跟踪服务的新格局;由单一的政府和农业职能部门组织开展技术指导、农技培训、发放技术资料等农技服务转向放开农技服务领域,创新农技服务形式,实现农技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方式社会化;由单一追求产量最大化转向实行名优特等多种经营服务。

2 分离职能、创新体制,突出改革的关键点

创新农技推广体制,逐步建立分别承担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的农技推广队伍,是完善农技推广体系的关键。

2.1 科学定位职能。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剥离公益性与经营性职能,退出一般性推广服务和经营,集中优势力量履行公益性技术推广职能,行使公益性职能的部分予以加强;经营性职能部分推向市场。公益主要承担重大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动植物病虫害及农情的监测、预报、病虫害的防治和处置,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以及农业公共信息服务等。

2.2 畅通分流渠道。坚持“三个一批”的原则稳步推进,即保留一批农技推广的骨干力量;放活一批市场经营的能人;淘汰一批不具备农技服务条件的人员,使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卸下包袱,轻装上阵,充分发挥农技推广主力军的作用。同时要出台相关政策,用政策的优惠、经济的实惠,用市场的办法、经济的手段、友情的操作推动改革,多渠道安置人员,解决分流人员的经济补偿、社会保障、就业安置等后顾之忧,畅通分流渠道,减轻改革的压力,不能因改革而造成新的不稳定因素。

2.3 建立健全推广机制。实行绩效挂钩的考核制度,建立以服务对象为主体,以一线推广业绩为主要内容的考核评价体系,切实做到责、权、利相统一,使农技人员在农技推广中获得收益。建立农技人员资格准入制度,严把准入关,不能把农技服务机构作为消化改革富余人员的“口袋”。对现有农技人员的资质情况全面清理,不具备资质的一律分流出农业技术服务队伍,提高农技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推行全员聘用制度,由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引入竞争机制,实行末位淘汰,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市场化人事管理制度,促使农技人员扎实工作。

3 培育主体、创新模式,把握改革的着力点

坚持政府扶持和市场引导结合,有偿服务和无偿服务结合,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社会中介组织结合的原则,建立以政府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以龙头企业和社会中介组织为补充的多元化的农技推广网络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要求,是完善农技推广体系的着力点。

发挥五大优势,培育五大主体,形成五种模式。即发挥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技术优势,实行联合开发,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结合,充分发挥新技术“孵化器”作用,形成“院校、院所+农户”的推广模式,使技术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资金、信息优势,实行订单生产,形成“龙头企业+农户”的推广模式,由龙头企业统一供种、统一指导、统一收购,组织农民按照企业要求生产标准专用农产品,实现企业与农民利益的双赢;发挥农资经销商的品种优势,加快新品种、新化肥、新农药的推广应用,形成“农资经销商+农户”的推广模式,提高农产品优质率,把品种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优势,鼓励其以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入股、带资入股、项目入股、利润提成等形式,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形成连心、联责、联利双赢互利局面,形成“专业技术人员+农户”的推广模式,提高农业适用新技术普及率,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发挥种养大户的辐射优势,大力培养典型,宣传典型,利用典型大户在群众中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带动周边农民学科学、用技术,形成“种养大户+农户”的推广模式,把辐射优势转化为规模优势。

4 构建载体、创新形式,筑牢改革的支撑点

改善农技推广条件,创新农技推广环境,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和技术指导是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技术吸纳水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支撑。

4.1 以学校职业教育为载体。充分发挥各级农业学校在农技培训中的主阵地作用,把农民培训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农民开展经常性地培训,使每户都有一个科技明白人,都能够掌握1-2项农业致富适用新技术。

4.2 以活动为载体。农业生产主管部门要坚持开展科技下乡、技术进家、科技集市等活动,以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形式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扩大农民培训面。继续办好各类农业技术刊物,为农民提供科技、信息平台;高度重视培养农村科技示范户,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头作用,促进农民依靠科技增加收入。

4.3 以基地为载体。鼓励农业技术人员以承包、入股等多种形式在农村领办和创办示范基地,辐射周边农民,推广农业技术、引领农业生产。政府要加大基地建设的扶持力度,从政策优惠、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有计划地建设一批科技含量高、辐射范围广、带动能力强的农业科技园区和科技示范场所,使先进技术、优良品种通过科技园的转化、示范和辐射加以推广,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提供有效载体。

4.4 以人力资源为载体。目前,农技推广队伍人才断层、知识老化问题突出。突破这一制约,一方面要加大现有农技人员的学习培训力度,提高农技推广队伍知识存量水平;另一方面要面向社会引进一批技术水平高、专业能力强,热爱农技推广事业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农技推广队伍。

参考文献

[1]丁超.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推进科技创新与应用[J].科技与创新, 2011(05).

农技推广方式篇10

[关键词]齐齐哈尔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12 ― 0079 ― 02

一、引言

齐齐哈尔市是黑龙江省重要的农产品产地,也是我国绿色食品的主产区,享有“绿色食品之都”的美誉,农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对齐齐哈尔市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齐齐哈尔市传统、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农业科技化、规模化、组织化的发展要求,要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的目标,必须不断用现代农业生产要素替代落后的农业生产要素。现代的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可以有效连接农业技术研究领域与农业生产领域,使最新的农业技术快速转变为农业生产力,齐齐哈尔市现有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建立的,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因此,找到齐齐哈尔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立齐齐哈尔市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相关对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二、齐齐哈尔市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对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支持不够

首先,齐齐哈尔市现有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基础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建立的,是按照齐齐哈尔市的行政区划,分行业设立的。在这种落后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影响下,造成齐齐哈尔市农业技术推广区域分割现象严重。农业推广相关部门各自为政,地方之间、各部门之间出现了抢占资金和项目等问题。齐齐哈尔市基层单位往往按照自己的特色产业和地方需求,确定农业技术推广的内容,缺乏统一的协同与配合,导致农业技术推广效率较低。其次,齐齐哈尔市目前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政府主导型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各项农业技术推广都带有浓烈的政府背景,政府在实际工作中对齐齐哈尔市农业技术推广现状了解不够,往往根据相关各部门上报的资料确定相关政策,加上政府本身对农产品市场缺乏足够了解,造成农产品产销衔接不畅。政府在推广农业技术时又会人为设定一些强制性指标,有些不切实际的指标会带来资源的浪费。最后,齐齐哈尔市县乡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不同,农业技术推广不仅具有行政管理性质,又带有经营创收性质,导致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相关职能机构出现职能错位,弱化了农业技术推广的主体地位。

(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素质较低

首先,齐齐哈尔市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存在知识结构落后、年龄结构老化等问题,优秀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严重短缺。齐齐哈尔市是黑龙江省经济较为落后的城市,农业技术推广资金较为短缺,不能为当地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提供较多的学习与培训机会,无法及时将最新的农业生产新技术传授给农民,仍然将已经落后的农业技术向农民传播,此外,农业技术推广基层工作人员工作条件较为艰苦,工资收入较低,与经济、金融等热门专业相比,农业专业的大学生数量相对较少,基于工资、福利等经济条件考虑,大多数农业相关人才更愿意去经济发达地区工作,不愿意去工作条件较差的基层地区工作。其次,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较低,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门具有较强专业性的工作,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应该具有较为专业的农业生产知识,而农业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很少愿意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很多在齐齐哈尔市从业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并不是农业专业人员,其他工作人员经过短期培训就开始从事农业技术推广,与经济发达城市相比,齐齐哈尔市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综合素质较低。

(三)农业技术科研单位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首先,农业技术科研单位是农业生产新技术的创新源头,但齐齐哈尔市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带有浓厚的政府背景,农业技术科研单位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农业技术科研单位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地位也没有得到政府重视,造成农业技术科研单位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缺乏充足的资金和政策支持,这就造成了齐齐哈尔农业技术科研单位重视农业技术理论研究,对农业新技术推广的积极性不高,大量农业技术科研人员脱离农业生产实际,导致农业新技术转化率不高。很多农业技术科研单位的科研人员拥有丰富的农业知识,进行了大量的农业新技术研发,但由于缺乏政府的有效支持,这些很有市场前景的农业新技术没有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开来,不能及时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其次,齐齐哈尔市的农业技术科研单位与农业技术推广单位属于不同的部门,两者缺乏有效地沟通,协作能力较差,农业技术科研单位的农业新技术无法及时推广。最后,作为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有效手段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在齐齐哈尔市发展较慢,规模较小,发展不平衡,不能帮助农业技术科研单位完成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工作。

(四)农业推广信息化水平较低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力量,在农业生产发达国家,信息技术已经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促进农业健康、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对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新技术推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齐齐哈尔市由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加上农村地区面积广大,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受资金、技术等问题限制,农业信息化水平较低。首先,齐齐哈尔市农业技术推广基础设施较差,农户互联网接入率较低,加上农民文化水平较低,对农业技术推广信息化认识不够,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对于通过信息化手段接受农业新技术、新方法了解不多,导致齐齐哈尔农业技术推广信息化水平较低。其次,齐齐哈尔市农业技术推广信息化网络不够健全,乡镇与农村农业技术信息化服务结构较少,很少有农村设立农业技术信息推广服务机构。

三、相关对策

(一)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首先,齐齐哈尔市政府要明确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公益性质,完善齐齐哈尔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服务职能,实现市、县、乡、村四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具体工作中,应该以政府投资为主体,并充分利用民间资本和企业力量,扩大齐齐哈尔市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范围,政府还要制定适应本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为齐齐哈尔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提供法律和制度保证。其次,要建立顺畅的农民反馈制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技术推广不是简单的技术传输,更要保证农业技术供求双方的切实利益,因此要建立顺畅的农民反馈机制,根据农业实际需要的变化,及时改变农业技术推广内容与方式,制定适合当地发展的农业技术推广计划和方案,良好的农民反馈机制也可以及时反映齐齐哈尔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整改,实现齐齐哈尔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完善和发展。最后,要不断改进齐齐哈尔市的农业技术推广方法,由于齐齐哈尔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特点。因此,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要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确定适合的农业技术推广方法,发挥农民使用农业新技术的积极性。

(二)建立农业技术推广保障机制

齐齐哈尔市没有为建设现代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提供必要的保障制度。齐齐哈尔市政府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一直发挥着主导作用,政府应该为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提供相应的支持。首先,政府应该完善农业技术推广的相关法律法规,根据地区差异和实际情况,制定适应的法规,当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出现问题,做到有法可依。其次,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扶持力度,农业技术推广离不开资金支持,农业科技创新也离不开资金支持,而农业技术推广又带有公益性质,必须由政府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齐齐哈尔市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才能顺利展开,政府应该设立专项资金对农业技术研发单位提供资金支持,提高农业新技术的转化效率。此外,政府还应该及时发现农业技术推广中出现的新问题,以项目合作的方式,寻找合作机构,解决相关问题。

(三)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的信息化水平

农业技术推广向信息化方向发展是实现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和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手段。应在齐齐哈尔市建立市、县、乡、村四级农业技术推广信息化服务体系。通过信息化服务体系及时农业生产新技术、新方法。建立统一的农业推广信息平台,农民可以通过信息平台及时、准确的掌握自己需要的农业技术信息。农业技术推广信息平台除了提供相关农业技术信息外,还应该提供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等内容,开阔农民视野。齐齐哈尔市政府还应该投入专项资金提高乡、村的信息化水平,购置先进的农业技术推广信息化设备,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的信息化水平。

(四)推进农业推广体系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当前,齐齐哈尔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方向较为单一,农业技术推广的内容主要是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即农业技术推广相关部门对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对农业生产相关的农产品流通、农业发展金融支持等介绍较少。此外,齐齐哈尔市农业技术推广主体较为单一,往往是政府指定农业技术部门对农民进行技术传播,农业技术科研单位,农业相关高校等单位,没能在齐齐哈尔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发挥较大作用。而且齐齐哈尔市的农业技术推广方式也较为单一,现在齐齐哈尔市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方式是普通的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应大力发展商品化、专业化的农业技术推广方式,项目推进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培训与走访相结合的农业技术推广方式,促进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参 考 文 献〕

〔1〕李祖培.推广信息技术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J〕.广西农学报,2003,(06):55-59.

〔2〕宋秀琚.国外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模式及借鉴〔J〕.社会主义研究,2006,(06):118-120.